关于高中生活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04-03 22:01: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高中生活的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社会生活 作文教学 教育观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85-01
高中作文的教学一直以来脱离实际生活较严重,许多教学都把重心放在如何写,如何运用句式段落,而不是让学生取材于社会生活,与社会生活脱节严重。作文本来是需要注重内容的丰富程度,需要注重对生活的反映状况,而不是只写出优美的句子,没有实质性的内容作为支撑。这一教学模式,即为了考试而写作文的教育现状,大大制约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使得很多学生被迫编造故事,甚至去背诵作文模版,只是把一些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强加到作文中,严重脱离了社会生活,更谈不上引人入胜,发人深思了。因此,高中作文教学需要社会生活作为支撑,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之美的视角和能力,创作出真实美好的作文。
1.高中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原有的作文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很好适应现在以及将来的教学工作,学生需要更加灵活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也需要更加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而以往的作文教学存在很多矛盾和弊端,首先是作文考试的不适应。高考作文改革仍在进行,以往的作文写作模式严重脱离实际生活,而现在的考试越来越提倡学生有创新独到的观点,不是人云亦云的套用很多早已脱离这个时代的名人事例,这些小学生都能知晓的故事已经不能很好的反映作文要表达的观点。要想在众多考生的作文中脱颖而出,必须给作文注入新鲜生动的事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着重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把生活中的故事凝练成事例进行引用,让作文“接地气”,摆脱套用作文格式模版的老旧方法。其次是作文内容的不适应。作文内容是作文观点的支撑,内容不够充实,哪怕有了“凤头”、“豹尾”,没有好的内容去论证,最后的文章也只是泛泛而谈,打动不了读者。而以往的作文教学只注重八股式的灌输教育,让学生按照模版,固定句式去填充作文,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严重不足,也造成了很多学生不重视作文写作,只是应付考试而已。最后是作文教学的导向不能与时俱进,社会在不断发展,每个阶段都会出现很多理论和思想,以往死板的教学方式只是一遍遍的套用老旧的故事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也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比如现阶段的“中国梦”,很多教学只是泛泛而谈中国梦的内容,难以举出很多鲜活生动的例子去支撑,表面上是与时俱进,实际上是换汤不换药的牵强附会[1]。因此,以往的高中作文教学中存在许多弊端,正确认识这些问题是改革的重点,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高中作文教学势必也要进行改革,重视社会生活与高中作文教学的密切关联性刻不容缓。
2.社会生活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社会生活并不是狭义的,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认为学校就是个小社会,提出了“学校即社会”的观点。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自然也要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来,只有将学校的思想与感情融入到生活中,才能发现生活中的故事。社会生活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学生主体方面。学生是学校生活的主体,大部分生活出现的故事也来自于学生,教师只有善于引导学生从身边发现作文的素材,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教育即生活的思维模式[2]。因此,作文教学不能脱离生活,作文写作也不能脱离生活,生活跟教育教学是息息相关的,从生活中取材,在作文中体现生活才是写作的最终目的。一味的堆砌华丽的辞藻,钻研古怪的文体格式是行不通的。只有在内容上创新,在内容上充实才能写出打动人心的作文,才能不断充实自己的生活,这也是作文改革的目的。
社会生活融入高中作文教学另一个深刻内涵是知行的统一,思想理论的创新固然可喜,但是最终需要落实到行动上,只有将新思想运用到实践中,才能有更加深刻的体会。同样地,在实践中又会产生很多思想,这些思想和生活阅历就是最好的作文素材。学生还需要向教师学习,与生活相联系,彻底摆脱书本上理论的束缚,将理论生活化,活学活用才能化腐朽为神奇,将作文写作变的更加生动化和生活化。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灵活运用各种渠道和方式,通过举行辩论赛、戏剧表演和研讨会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堂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对学习和写作的积极性[3],同时也对很多观点有更加深入的认识,这些对于推动作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结语
社会生活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为了更好的适应新时代的作文教学工作,本文从上述两个大方面阐述了这一命题。首先认识高中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针对各种问题对症下药,系统阐述了社会生活的校园内涵,社会生活对于推动作文教学的重大意义,以期为高中作文教学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篇2
为了了解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改进作文教学,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最近,我们对作文教学的诸多方面作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的班级有8个,共410人。其中初中4个班,204人;高中4个班,206人。8个班既有城市中学的,也有农村中学的;既有重点中学的,也有一般中学的,因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说服力。调查内容包括作文题材、命题形式、表达方式、作文指导和讲评、课外练笔等方面,几乎涉及到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层面。下面结合调查的结果加以分析、探讨。
一、关于作文题材
题材是写作者摄入文章用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材料。了解学生熟悉哪些题材领域,了解他们作文材料的来源,对我们的命题及作文指导具有重要意义。学生所熟悉的题材领域从总体上来说依次是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从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到家庭生活,高中的人数呈递减的趋势,而初中则反之,呈递增趋势。可以说高中生的生活视野比初中生要广阔一些。二是中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和兴趣。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再加上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信息传播手段的多样化和形象性,使学生对社会生活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从中获取了丰富的知识。为了具体地了解中学生对社会生活关注的焦点,我们设计了一个简答题:“在社会生活中(包括新闻媒介所报道的),你最关注哪一方面的事情?”回答当然是五花八门的,但比较多地集中在重大新闻、热门话题(包括《焦点访谈》中的内容)、世界体育赛事、国际军事冲突等,可见当代中学生兴趣广泛,视野开阔,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参与意识。由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和评论,如《向“下海”的老师进一言》、《闲话“追星族”》、《我看学校招收“自费生”》、《我为东亚残疾人运动会欢呼》和《小山智丽(即何智丽)该不该挨骂》等。
学生作文题材取自自身生活经历的为数最多,而虚构的也不在少数。学生的虚构不宜一概否定,但不合情理的生编硬造毫无疑问要加以反对。学生写作时生编硬造往往是教师随心所欲的“命题”逼出来的。以取自书刊的间接材料作为作文题材,高中生人数超过初中生一倍,可见高中生的阅读面更广,吸摄力更强。在作文指导中,我们应多引导、多鼓励学生去写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写出真情实感。
二、关于命题形式
命题形式指教师命题与自由命题、命题作文与供料作文。
喜欢自由命题的学生比喜爱教师命题的多,占被调查人数的66.6%。究其原因,一是自由命题在选材、立意、谋篇、表达等方面有更大的自由度和更多的灵活性,符合青少年自由、活泼的天性;二是有些教师命题或脱离学生生活,或过俗过滥,限制过死,以致倒了学生的胃口。适当地让学生做一些自由命题作文,即古人所倡导的“放”或“先放后收”,是一条契合学生写作心理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汲取。欧阳修主张“作文之体,初欲奔放”,谢枋也认为“凡学文,初要胆大,终要小心”。刘国正先生也提倡让学生多写“放胆文”,即让学生自己拟题自由作文,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当然,完全“放”长期“放”是不行的,可将教师命题与学生自由命题结合起来,间隔反复,形成螺旋形上升。而教师的命题一定要切合学生的生活、情感实际,点燃他们写作的欲望。
喜爱命题作文的同学略多于喜爱材料作文的同学。从具体的调查材料来看,初中学生喜爱命题作文的更多一些,而高中学生在两者之间没有太大的差别。这与初中段较多地训练命题作文,而到了高中段适当地增加了材料作文所造成的学生的思维定势有一定的关系。
三、关于文体和表达方式
从表5、表6统计的数字来看,初、高中学生在文体和表达方式的选择上存在着明显的年龄段差异,初中学生喜欢记叙文和叙述、描写表达方式的占有优势,高中学生喜欢议论文和议论这种表达方式的占有优势,反映了初中学生偏重感性思维、高中学生偏重理性思维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可因势利导,引导初中学生多写记叙性的文章,要求写得具体、生动、形象;而对高中学生,应引导他们多分析一些社会、人生问题,力求深入、辩证,具有理性色彩。
选“说明文”和“说明”的只有20人和12人,分别只占总数的4.9%和2.9%。学生为什么对写说明文这么不感兴趣?一、说明文的内容要求具有科学性,不含或较少含有形象性和情感性,因此,一般来说,学生较难把握,缺乏探究的热情;二、说明文阅读教学往往显得枯燥、平板,知识讲解多,而情趣激发少,因而也间接影响了学生对写作说明文的兴趣;三、说明文写作教学方法单一,往往满足于布置题目,不善于唤起学生的写作冲动,不能使学生体验到作“有米之炊”的成功的乐趣。说明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表达能力,与学生今后的生活、学习、工作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要重视说明文的写作教学。在说明文写作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写作兴趣,要有一个搜集、分析、整理材料的阶段,决不能以布置一个题目或交给几则材料而简单了事。可以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如组织学生上街检查、搜集错别字,然后,说明产生错别字的现象、原因和纠正的方法;也可以设置特定的情景,如让每个学生带一样自己心爱的玩具或工艺品,互相观摩、欣赏,然后说明它的形象特点和心爱的原因等等。总之,要让学生有话要说,有话可说。
四、关于作文指导
根据“你对作文指导有什么要求和建议”的提问,学生作出了令人深思的回答。这些回答出自内心,发诸真情,是我们平时所不易听到的,对我们改进作文指导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学生的要求和建议主要集中在下列三个方面。
第一,作文指导要着力于激发写作兴趣,打开思路,并给学生留下思考、想象的空间。“作文指导应指在要害处,导在兴趣上,让学生的眼睛发亮、发光。”“指导时多点拨,少一些老师自己的见解,这样可使我们打开思路,按着自己的想法去写,不致在框框里打转。”“对于一些题目,老师不应讲得十分透彻,应该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这些话语在指出了教学弊端的同时提出了恳切的希望,值得我们反思。在这方面,国外的一些作文指导经验可资借鉴。如英国的作文教学,鉴于学生不会写好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就在学生作文前,教师先设法给学生各种各样的启发和素材,如看图画,读书,听音乐,看戏剧,讨论等,以唤起学生作文兴趣。
第二,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或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神游其中,使他们有话可说,有话要说。学生的生活经历比起成年人来当然不够丰富,但也并不是白纸一张。作文指导应该唤起学生对自己某种生活的回忆,激起相应的情感体验,使之产生不吐不快的强烈冲动。学生说得好:“建议老师着重开发同学们的生活和思想的源泉,从而使同学们写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体会最深的,而不是按老师讲的一般套路去刻意虚构。”“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确实,有丰富的生活,有强烈的表达动机,才有可能写好作文。
第三,适当淡化写作技巧的指导。对写作方法、写作技巧作一些相机点拨,是完全必要的,但如果喋喋不休大谈作法,而不注重开启生活、情感这一源泉,那就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非但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反而会误导学生,使他们以为只要掌握一些写作技巧,就可以包医百病了。不但如此,“过多地强调写作技巧的提高,学生反而对写作文易产生厌恶的情绪”。(王晨、徐同编《国外语文教学概况》第39页)因此,有必要提出“适当淡化写作技巧的指导”这一观点。对此,学生也有强烈的呼声:“作文指导对写法不能提示太多,否则会影响学生的写作情绪和思路。”“应理论联系实际,少讲空话、套话。”“作文指导应将学生易写偏的地方加以点拨,但最好不要多举例,多讲解写法,否则易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个范围内,得不到扩展。”确实,在作文指导中,教师应力戒空话、套话,作一点切实、精要的点拨。
五、关于作文批改和讲评
真正要求精批细改的学生只占少数(这部分学生往往是差生),另有一部分认为不妨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改或互改,而大部分学生认为比较有效的作文评改方式是教师批阅后加以讲评。这后一种评改方式是教师所经常运用并取得了实际成效的,为学生所熟悉和喜爱。
为了更加具体、深入地了解学生对作文讲评的要求和建议,我们又采用要求简答的形式进行了具体的调查。学生的回答主要集中在下列三个方面:一是遵循鼓励性原则,就是多肯定,多表扬,少批评,不嘲讽,即使对一些典型的毛病非指出不可,也要抱着诚恳亲切的态度,嘲讽决不是教学幽默。学生说得好:“讲评时,好的文章应加以表扬和宣读,而对较差的文章则不应责备。否则容易使这些学生难堪,从而失去对作文乃至对语文的兴趣。讲评时,应将作文中欠缺的地方分析透,然后告诉学生改的方法。”“不要把作文讲评课上成批评课或笑话课。”我们应该让学生特别是作文差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他们树立起写好作文的信心,并使这种快乐和信心转化成追求的具体行动。二是多采用比较的方法。学生说:“讲评时应重复一下作文指导时的话,好让学生与自己的文章对照一下,看是否符合要求。”“在作文讲评时最好把好的作文与差的作文都读一读,先让我们自己比较,然后再指出好的好在哪里,差的差在哪里,最后再读一、两篇范文,让我们在比较之后有所收获。”“作文讲评应以一至两篇好文章和差文章为例,先让同学们发表意见,然后老师讲评。”这些建议包括了三方面的比较:一是将习作与写作要求进行比照,二是将好作文与差作文进行比较,三是将学生作文与范文(或优秀作文)进行比较,在比较中让学生明白差距所在及努力的方向。三是多分析“为什么”。讲评时罗列一些现象,套用几句术语是懒汉的做法,我们需要的是根据学生的作文实际作一些具体深入的分析,正像学生所要求的:“作文讲评要有针对性,哪篇好,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说它好,哪篇不好,不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说它不好,都要使我们弄清楚。”讲评不必面面俱到,但对讲到的那一点必须抓准、讲透,分析得情理俱足,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六、关于课外练笔
课外练笔是作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作文教学必要的补充和延伸,理应列入我们调查和思考的范围。
表8
(附图{图})
表9
(附图{图})
篇3
认知能力是高中生写作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自然现象及社会百态是客观存在的,而这些应该是学生写作的重要内容,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认知能力,不能敏感的观察和感受生活,是没办法进行写作的。
一、观察力的培养
课程标准关于“表达与交流”的具体目标的第一条就是要使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观察是人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它在人的一切实践活动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观察力是智力活动的源泉和门户,人们通过观察,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获得有关事物鲜明而具体的印象。就高中生写作而言,观察力的培养是前提,没有好的观察力,无法捕捉住生活,而没有生活的作文是没有生命力的。叶圣陶指出:“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能写出什么文字。”鲁迅也说过:“如要创作,第一要观察。”罗丹告诉其学生、著名诗人里尔克的诀窍是这样一句话:“观察吧,除了观察还是观察!”足见观察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使学生摆脱写作的困境呢?观察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较持久的认识活动。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时也应该是有计划、有目的,并且是持久的。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可以以观察自然为突破点。观察的对象可以是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可以是天空翱翔的雄鹰,也可以是水中的游鱼;可以是枯草,也可以是绿叶。高中初始阶段的作文以观察为主,教师要注意引导,特别是要把闭门造车的作文和认真观察来的作文区别开来,让那些真实的文章得到肯定,不拘泥于语言形式。不要动不动就写“阳春三月,风景如画”,每年的三月是不一样的。进行训练时给学生的作文题目要有适当限制。如《某中学的春天》《二月的某中学》《三月的某中学》。这样的作文不是杜撰可以得来的,能更好的促使学生去走进自然观察自然。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应该做好方法的指导,笔者总结观察时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两个:
(一)透视法
透视法原是绘画的方法。将隔着一块玻璃板看到的物象,用笔将其画在这块玻璃板上,就得出一幅合乎焦点透视原理的绘画。古人也常用此法观察自然并写出很多优秀的作品,最典型的是岑参《登总持阁》“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秦岭和渭川在我们的头脑中应该是蔚为壮观的,但是站在总持阁上看到却是另外的样子,没有真正的观察是写不出这样的佳作的。杜甫《绝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把开阔的远景固定在近的视角内,把积雪的山头和万里的行船放在一个平面让我们来欣赏化远为近,给人既细腻又开阔的画面。
把透视法运用于写作的前期观察,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观察外物的轮廓、线条和色彩。然后把观察到的画面写下来,或许能创造出连学生自己都不敢想象的作品来。因为,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写作不能人云亦云,把自己真正观察到的景观写下来就是独一无二的。
(二)移步换景法
移步换景法。观察景物时,不断的转换观察点,这样写出来的文章绚丽多彩、内容丰富、画面生动。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就体现了移步换景的观察法。透视法,重在一个视角下观察,而移步换景是多视角的,观察面更广,但也要注意围绕一个主题来展示不同的画面,避免杂乱无章。其次要进行精心的剪裁,要把一路上最有特色的景物描绘出来,删去一般性的描写,避免记流水账。?
要让学生习得以上的方法,需要教师有计划、长久的训练。
二、感受能力的培养
感受是指主体受到各种外界物的刺激而产生的相应的感觉、知觉所呈现的富有情感和个性的心理活动,是在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启动记忆、情感、思维、联想、想象,对客体作出的更深层的认识和体验。
课程标准关于“表达与交流”的具体目标的第一条,还提出要使学生能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在观察、经历、体验的同时,必须勤于思考、勇于思考、善于思考,才能真正提高交流和表达的水平。所以,引导高中生积极思考,形成独立的见解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高中整个三年的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
(一)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受能力
阅读文学作品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能够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受。他们的思想情感会因为作品的形象和感情而波动,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去进行一系列的再创造过程。
1.利用课堂,上好阅读课
在阅读课上,教师少讲,要讲也是指导学生如何去读,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感受文章。教会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去分析综合领悟文章的感情。
2.重视课外阅读
掌握阅读方法后,要给学生更多的感悟文学作品的机会。课堂时间有限,需要学生在课外寻找各种阅读的机会。反过来,阅读量的积累也课堂鉴赏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在每学期初列出书目,让学生合理利用时间来完成,可以通过检查读书笔记的方式来督促学生阅读。当然,教师在列书目时,要考虑学生的特点,经典书目必不可少,时下热门的新作品也可以列入其中。因为,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很重要。
(二)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能力
现在很多家长过分注重成绩,在家里什么事不让学生干,什么事都不让学生参与,甚至,有的至亲过世也不告诉孩子,导致孩子对生活冷漠。一个对生活冷漠的人是写不出好文章的。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受生活。
1.重视情感教育
教师可以抓住能够利用的资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都是我们对孩子情感教育的好时机。让孩子从书本中跳出来,感受来自家人、老师的浓浓的爱,让孩子拾起被他们忽视的感情。让他们知道来自周围任何人的爱都值得感恩。今年的母亲节,笔者在班上播放了关于母亲为孩子付出的视频,然后让学生写命题作文《妈妈我想对你说》。从学生交上来的作文看,他们是真正的去感受了。下面是一个班上成绩中等水平的学生的作文片段:
妈妈你是伟大的,您对我的关心我是知道的。我是一个有良知的人,看见你日益憔悴的脸,看见你双手的裂痕,我也会心痛,你给我的关爱多一分,我对您的愧疚多一分。我记着许多您劳作的画面,您大汗淋漓,您双手冻红,您步履维艰……我想说些感谢的话,可是总是说不出口,只能默默地接受您给我的爱。
这样的作文有真感情,能打动人。能写出这样的佳作,前提是他有感受的过程,特别是身边有很多这样的感情存在,往往又被忽略了。教师要在课堂内外帮助学生去感受,让他们的心灵不再冷漠,这是写好作文必不可少的前提。
2.多开展课外活动
多让孩子走出课堂感受真正的生活,在校园内外开展各式的活动。当然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例如,到街道捡垃圾、擦公家站台;到敬老院帮助老人打扫房间,聊聊天。让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去感悟生活,学生会收获颇多。本学期笔者带领学生在校园开展了为白血病儿童募捐的活动。活动前笔者让学生注意观察、感悟。活动结束后大家都写出了很不错的文章。展开活动其实是给学生更多的感受的机会。
篇4
关键词:高中 议论文写作 新闻点评 思维训练
人们常说“文以载道”,其宗旨就是用文字承载思想。特级教师胡勤曾说“思想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与先导,思想走多远,这个国家、民族才能走多远。高考作文所体现出来的思想虽然不能代表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但是它可以检验出基础教育的思想层次。”全国高考语文命题组组长张伟明教授曾明确指出:“作文就是用语言表达思维的活动。”教育部考试中心的作文评分要求里,明确规定“透过显现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这两个属于思辨方面的内容。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传统的作文教学存在着语言脱离思维的重大弊病。“学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别人的思想,却没有表达自己的思想”。他们所写的,“是一些硬挤出来的、笨拙的、背诵下来的句子和词组,它们的意思连儿童本人也是模糊不清的。美国佛罗达大学的教育家西奥多・W・海伯说:“要想写清楚就必须想清楚。要想写得充分,就必须想得充分。要想写得实在并富有想象力,那就必须在思想上想得实在并展开丰富的想象。一个学生要较好地学习写作,那他就一定要更好地学习思考。这是一规律,其他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可见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有直接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如果说记叙文训练侧重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那么议论文训练就侧重发展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练习写议论文的过程就是发展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
一.存在问题
议论文,就是议论说理的文章,是一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主要运用事实材料、逻辑推理来阐发作者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议论文是现实生活中应用最广泛,考场最常见的一种文体。但现实中的议论文写作教学又是怎样一种情形?笔者带着这一困惑就所教班级不同写作层次的学生代表作了一次座谈,现将座谈所获小结如下:
(一)对写作的畏难情绪依旧。
说起写作学生只有一句“怕你没商量”,但高中生对写作畏难的原因又有新的呈现:
1.关于题目,常规的觉得写不出新意,时新的又觉得无话可说;规定的觉得受束缚,自由的又觉得无处找。
2.关于内容,陈旧的枯燥乏味,生活的缺少体验,时事的眼光不够。
这些现状暴露出学生在“写什么”的问题上缺乏自主判断力,一是没有开拓新题材的自信和能力;二是对生活的认识比较浅,素材的价值性无法体现。
(二)对文体的选择较为一致
写作时往往文体不限制,但学生对文体的选择越来越倾向于记叙文,理由是记叙文一容易凑字数,二容易煽情博分数。而议论文越来越受到冷落,学生反映议论陈旧的话题,如自信、坚强等,调动一些事例勉强可以成篇,但认为自己论说能力不够,以事例代替议论,文章缺少说服力。如果碰到新话题,更是一没想法,二没事例,字数如何凑?所谓文体不限,其实是既定,而且较为雷同。
二.探究原因
上述现状原因何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透视。
(一)从学生层面来讲,生活狭窄、自信不足致使自主能力萎缩。
学校管理的封闭式严重阻隔了学生正常的感受空间,学校管理的高压式日益消磨了学生敏感的精神世界。学生摄取、感知、体悟和思考生活的机会与精力消失殆尽。困顿、疲乏、厌倦、沉重、焦虑成为他们挥之不去的感受。
更想说的是一些生源不佳的学校,譬如笔者所在的学校,这里的学生学习习惯不够端正,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总是“恨铁不成钢”。每天苦口婆心规劝,以他们的不足时刻警醒之。每天保姆式的管理也不断给他们消极的心理暗示。殊不知当我们用心良苦时,也在不断打击他们残存的自信,从而丧失自主能力。
(二)从评价层面来讲,盲目矫正、功利跟风总让选择丧失理智。
高考评卷是作文教学的指挥棒,几年前浙江高考阅卷大力打击所谓的“套话作文”,即穿靴戴帽三段论。诗意的开头,堆砌例子,踌躇满志的结尾。这类文章余毒不浅。“套话作文”暴露出来的写作最大不足究竟在何处?是思维能力这一人的最重要能力的缺失。无论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都需要有“生活”和“思考”做根基。没有思考,生活依然把写作拒之门外。
(三)从教师层面来讲,形式唯上、训练失效难免思考能力缺位。学生写作议论文的基础较差,教学议论文往往大讲特讲论点、论据、论证,学生听了不管用,写作议论文的能力没有多大提高。
三.应对措施
威廉・W・韦斯特在《提高写作技能》一书中指出:“写作过程能帮你把零乱的思想条理化,使你的想法经过提炼而清晰起来,并且进一步发展你的思想。”思维积极性的调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是写作的关键。可以说高中议论文写作质量的高低直接与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的高下有很大的关系。如果说“文贵出新”是为文之道的要诀,那么就议论文而言,就要看你对所论之事能否提出新颖独到的观点和见解了。议论文作文教学过程中重要一环的作文练习如何体现思维训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笔者认为,精心设计具有一定思维导向的作文练习题,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展其思考力”(朱绍禹语)的关键。作文练习应具有发展智力的价值,应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不同凡响的见解,独辟求导创新的蹊径,而新闻点评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优秀的新闻评论可以成为高中生写作议论文时学习的范本,可以运用新闻评论辅助议论文写作教学。如何将新闻点评引入高中议论文的思维训练呢?笔者试着提出几条解决途径,以期大方之家批评指正。
(一)精选点评,授之以渔
《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新民晚报》、《绍兴晚报》等许多报纸都辟有“新闻点评”专栏。我将其搜集,整埋后印发给学生,让学生从阅读中领悟,总结点评的方法和规律。
“新闻点评”的基本结构是:前一部分概述新闻事实;后一部分对新闻实加以点评,或对事件本身直接发表看法,或揭示事实所具有的普遍意义。其特点是形式短小精悍,内容鲜明准确,语言简练得体。
当然,所选的新闻要贴近自己的生活,适合自我的认识水平,有话可说。最好选择那些热点新闻,使自己有话想说或者选择那些本身包含有更多评论点的新闻,让自己能有更多、更妙的话可说。
(二)关注新闻,效仿点评
由于高中学生大部分是住校生,在校期间没有机会接触电视和网络,因而我向学生推荐了一些如浙江经济生活频道的《新闻深呼吸》等新闻栏目,建议节假日在家观看。
新闻点评属于新闻评论类,一般来说要比短评简短些。它以新闻报道的内容为依据,对具体的事实进行画龙点睛地评说、拓展。点评要褒贬分明,观点正确,对症下药,切中要害。在鉴赏别人的点评中,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地锻炼了语言能力,培养了良好的思维习惯,发展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三)积累素材,自主点评
学生在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中敏锐地捕捉话题,选择评论内容和评论角度加以点评。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助,建立课堂上积极的人际关系,提供积极参与、平等参与的机会,通过合作交往,学生从与教师、与同学的互动中实现主客体的转换,有效地促进自身的发展,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点评过程。
对于那些有争议性的新闻,与其说是点评,不如说是一场激烈的辩论。思想只有在相互交流、碰撞与冲突中才能蹦出智慧的火花。例如:
近日,湖南娄底卫校某班学生上课嗑瓜子,老师自掏腰包买100斤瓜子给学生旷课嗑瓜子。老师真是有钱,任性啊!娄底卫校对此事回应,称老师自费买瓜子罚学生嗑瓜子一事基本属实。不过当事教师只买了30斤瓜子,目前已经向学校领导承认自己做法欠妥。
据知情者透露,娄底卫校微博:感谢对学校的关心和支持。近日,我校某班部分学生上课嗑瓜子,班长多次制止无效后报告班主任。班主任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并买了三袋瓜子共30斤,拆开一袋分给16位违纪学生嗑,想以此让学生认识错误。我校已对该班主任教育方法欠妥进行了批评,并要求全体教师进一步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点评1:合适,惩戒了学生,严肃了课堂纪律,又能让学生记忆深刻;引起这么大的关注可能超过了老师的预期,会给学生带来压力;但是如果这些学生真的能改过,又不失成为他们人生路上的一次“精彩回忆”。
点评2:觉得老师方法很棒 等这些人读了大学,发现高中初中的老师是最有爱的,或者出去工作就会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了!
点评3:老师除了不该让学生在走廊上受罚有失颜面外,并无不妥,而且教育的手段也很好。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就批评老师,那还有那个老师还愿意去管理学生?
特级教师宁鸿彬指出:“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这一点尤为重要。……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思维训练,是十分必要的,也是相当重要的,可以肯定地说,加强思维训练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重要一环。”
将新闻点评引入高中议论文的思维训练,坚持写点评式的议论、抒情类随笔和片段,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教会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运用论据,同时有效提高学生论证说理的能力,从而不断提升学生议论文写作的水平。
当然,新闻点评与一般的议论文还有一定的差异性,但它所具有的许多独特而鲜明的个性,却是目前中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所欠缺的。当我们沿着一条老路走久了的时候,不妨尝试走一走新路,或许它会给我们带来全新的喜悦。
参考文献
1.黄胜《高考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初探》 《高中》[N] 2008年第12期
2.刘德斌《新闻引路作文教学法》 《中国教育学刊》[J].2005年第08期
3.胡勤《让思想有点力度》《语文学习》 [N]2009年第7-8期
4.何丽红《运用新闻评论辅助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N]2013年第1期
篇5
一、学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第一,要留心身边发生的事情,并养成思考的习惯。罗丹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的道理,那些写作素材就在我们身边,只不过容易被人忽视,更谈不上去用心思考,加以提炼了。同时,作文水平也不是每天伏案苦练就能提高,它是来自生活的一种感悟,是你对生活的某一方面的看法,最好的文章源于最真实的生活。学校运动会结束后,我要求学生记录“运动场上最让你感动的事”。文章大都是某个同学在赛场上跌倒了爬起,大家应该学习他们这种奋力拼搏的精神,但有一位同学却写道:“这个运动会,我一直在观察一位手提破蛇皮袋,在看台后捡空矿泉水瓶的老大爷。他不像那些老太婆,咧着空空的嘴巴,伸手向我们讨要还有一大半水的瓶子,或者是那些小孩子,大人一不留神,就是整瓶水也不翼而飞。只有他一个人,佝偻着背,默默地在寂寞的看台后捡着偶然被疏忽的瓶子。在喧闹的运动场上,他是怎样的一个落寞的人?他的家人呢?我凑过去跟他攀谈,他却漠然地看了我一眼……”这段文字语言虽然不完美,但我给他的批语是“生活多素材,愿君多采撷。”这就是一位善于观察生活,善于思考生活的同学。中学生喜爱的《读者》杂志上就有许多这类“以小见大”的文章,故事虽小,却由真情所铸,更易唤起读者的共鸣。
第二,要用心去阅读。中学生由于受生活环境的制约,接触社会的机会少,所以对事对人的看法不够成熟,那么,就可以通过阅读来丰富自己的素材库,并通过阅读一些哲理性的短文来提高自己的认识。关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许多文学家都用自己的实践提供了非常有说服力的例证。古人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对于写作来说,我们可以从许多优秀作品的阅读中,获得思想上的教益和写作技巧上的借鉴。像学生在“材与非材”作文训练中,就用到了很多平时积累的名言警句,如“世界上没有人们所谓的垃圾,那些只是放错地方的资源”,“你便是‘才’,也许你做不了‘全才’,但是就算拿掉‘全’字下面的‘王’,你一样还是‘人才’”。还有的同学创造性地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改为“天生我材必有用,加上行动便成功”。再如在以“包容”为主题的作文训练课上,他们能随口说出“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回头看‘包容’二字,两个字都有一个‘口’字,那是告诉我们凡事要‘口’下留情,才会笑‘口’常开”等。其实借鉴前人作品,模仿前人的写作技巧,并不可耻。就像书法家们也是在临摹前人的字帖中成长起来的。在摹仿中你已经对作品进行了再创造。古人尚有“用典”一说,今人为何不可?
第三,做生活有心人,不但要有心观察,更要有心记录。有时学生拿到一个作文题,觉得有许多东西可写,却“落笔有如千金重”,这就是因为平时写得太少。毕竟由头脑的“意”转变为纸上的“文”是有一个过程的。我们把头脑比作仓库,可一但里面的“货物”多了,你不及时去整理,那找起来就无从下手,所以学生不能光顾收集素材,还要注重给头脑里的“货物”分类,然后记录在案。开始可能只是片言只语,但这却是你最真实情感的流露,涓涓细流终会化为江河喧嚣而出,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灵感”吧!
二、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第一,在批改作文时,多给学生中肯的评语,发现并肯定学生在作文某一方面的优势,如有的同学长于叙事和描写,就可以引导他(她)在记叙文的写作上多做训练。
第二,既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上课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对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大事件进行总结概括,或即兴地拿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进行示范归纳,这样在给学生提供写作素材的同时,又教给他们如何去做生活的有心人。
篇6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三千年诗史的国家,始终把诗放在重要的位置,早在两周时期,就设立了专门的采诗官,收集诗歌,编撰成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作为礼乐教化的重要工具。此外,还将诗艺作为士子“六艺”的首学和开科取士、选拔贤能的重要依据。此后很多朝代还建立了乐府,负责诗歌的挖掘、整理、发行和培训等工作,形成了一个完善的诗歌普及体系。直到今天,我们的高考语文试卷还经常用诗歌知识作为试题,延续着诗脉;奥运火炬传递,用诗歌点燃了激情;汶川大地震更是用诗歌激活了爱心。可见,人们爱诗、重诗之心没有消失,而是与时俱进。
至于诗歌不作为高考作文的限制体裁,应与诗歌的地位无关,我想更多的是考虑了诗歌本身的独特性,体现了高考的公平性,同时也保护了诗歌的传承和发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
首先是由诗歌语言的独特性和诗歌观点、流派的多样性决定的。诗歌语言含蓄而富有弹性,带有很强的弗晰性,往往无章可循。加上诗歌观点众多、流派林立,从古代的意象、肌理、性灵、格调和现在的古典、浪漫、现代、后现代、朦胧、后朦胧、第三条道路、下半身、垃圾派等等,一些观点甚至相互排斥,让人无法判别那个观点对、那个流派错,使考生和阅卷者无所适从,也就无法形成一套完善的诗歌评判标准,诗歌的优劣更多的是依靠阅卷者的“自由心证”,这样,势必颠覆现有的高考制度,造成高考的混乱。试想,一场没有游戏规则的高考,还有什么公平性可言?
其次,诗歌作为最古老的文学形式,千百年来,始终闪耀着个性化的光芒,诗人不仅仅处于思想的最先锋,而且还站在生活的最前列,时代的最前沿,战斗的最前线。他们往往志存高远,很多观点都具有前瞻性,很多思想都是尝试性的,带有一定的离奇色彩,所以,很多时候诗人被誉为“预言家”或贬为“疯子”,这就是诗歌的魅力所在、可贵之处。如果诗歌进入高考文体,就算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标准和评分模式,诗歌中的个性化就会被庸俗化、世俗化所扼杀,诗歌就会裹脚不前,同时也意味着诗歌将走向死亡。
第三,诗歌的写作,通常采用婉曲、通感、跳脱、隐喻、飞白、歧义等表现手法,在一定情况下,可能出现文字表层的病态,逻辑纽带的断裂,思想情绪的游移,瞬间灵感的迸发,她需要更高的写作技巧、更深的文化积淀、更多的生活历练,作为一个高中生,这是难以驾驭的,而在有限的答卷时间里,想写好一首诗,更是难以做到的,稍有不慎,可能会造成的汉语的滥用,不利于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背离了高考的本来目的和意义。
其实,诗歌进不进入高考作文,是经过时代检验的,就在2002年,四川考生毛敏以一首诗歌《选择》而获得了当年高考作文的满分;无独有偶,2003年的高考,陕西考生吴斌也以一首《无题》获得了当年的高考作文满分。对于上述的高考满分诗歌,给出的评价也仅仅是优美和耐读。诗歌固然有优美和耐读的一面,但不是诗歌的本质,这些诗歌,不过是高中生风花雪月的倾诉或对迷茫前途的忧伤,从某种角度上说,毫无价值,仅仅是为了考试而诗,因此受到了很多的诟病。由此可见,诗歌进入高考作文体裁是不成功的。
过去几年,诗歌的确曾一度沉寂,什么裸诵诗人、梨花诗人、行为诗人等让诗歌蒙羞,人们给诗歌戴上了有色眼镜,产生了诸多的误解,导致这种结局的直接原因就是诗人自己糟蹋了诗歌。“国家不幸诗家幸”,汶川大地震,诗歌在一夜之间苏醒,也让人们重新认识了诗歌,感受到了诗歌的力量”。我想,这个时候,正是诗歌创作的黄金期,诗歌形象的重塑期,诗歌发展的繁荣期,广大诗人应好好把握这一机遇,用手中的笔,写出时代的华章,洗刷身上的污浊,而不必利用所谓的诗歌体裁进高考来寻求社会的认同。
篇7
“百仞之松,本伤于下,而末槁于上”。长得再高大的松树,下面的根如果受了伤,上面的树梢也就枯萎了。我认为语文复习的根本绝非是在题海里艰难泅渡。语文学习不同于理科,理科内容有内在的联系,有规律可寻,通过反复地做题强化,确实可以熟能生巧,进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语文知识是零碎散漫的、十分丰富的、灵活多变的,一提到语文,我们首先会感到十分迷茫,似乎没有任何抓手。需警惕的是,在一年的复习当中,很多同学都是冲着理综而来,或者要在数学上痛下功夫,一雪前耻,这种想法是不错的。但要注意,一年的时光倏忽即逝,每位同学都不能出现弱科、偏科现象,需知4-1=0的道理。而且由于语文是国语、母语,在听说读写上似乎不存在什么障碍,所以极易被忽视。我们是奔着提高分数而来的,我们是奔着考学而来的,虽然语文学科听起来容易,说起来也不难,但学与不学是不一样的,下功夫与不下功夫也是不同的。
语文知识浩瀚如海,岂能车载斗量?所以语文学习的秘诀不在于做题考试,关键在于积累。一提到积累,我们人人皆知,从小学到高中,我们的语文老师也都是耳提面命,言之凿凿。在这里,在这一年当中,我把它具象为三个方面,即练字、阅读和写作。这三个方面具体可感,也便于操作。练字的重要性勿庸赘言,我们重点把练字放在年内,要坚持不懈,每天练一点,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字会写得越来越好看。卷面可人,整洁满目,清晰扑面,分数自然会有大的提高。重技法训练,轻阅读积累乃高中语文教学的痼疾。学生从一年级开始,便被诱入习题的迷宫,哪有可能去阅读名著和报刊?这就难怪学生的作文常常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了。其实,作文教学不仅仅是技法问题,更重要的是阅读问题,诸如语言积累、文化积累、认识积累、情感积累等。通过阅读,可以陶冶其美的情操,培养其人文精神,积累其语言材料,拓展其写作视野,所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对于读与写,我的体会是:多读胸有成竹,勤写笔下生花。正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没有大量的阅读,就谈不上视野开阔,就谈不上知识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没有量变无以促质变。语文复习,绝不能仅限于复习资料和语文课本,而要在阅读当中不断地接收信息,吸纳新知,积累材料,丰富思想。班级要订报章杂志,个人也要根据自己的阅读趣味和习惯订一份杂志;除课余时间外,每周至少要安排一节阅读课。关于写作,我提倡小大结合、自由与限制相结合的训练模式。周记(小)不拘形式,灵活机动,自由开放,是很好的练笔方式。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我们要用心留意生活,关注生活,体味生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让五彩缤纷的生活成为我们写作周记的源头活水,让本应充满生命气息的作文课堂走出窒息灵魂的传统训练樊篱,再现其亮丽的色彩。写周记要避免记一些鸡毛蒜皮的流水账,作为高中生,我们要善于从生活学习中开掘丰沛的源泉,表达自己对生活、对世界的思考,而不是带着无奈、硬着头皮去东拼西凑,胡编乱造。每周可以拟定一个主题,比如“心情之窗”“梦想天地”“兴趣爱好”“志向理想”“吾日三省”“修养德行”“爱之感悟”“分享阳光”“成长之路”“校园文化”“学习方法”“话说考试”“课间一瞥”“人生百态”“师生画像”“生活百科”“朝花夕拾”“为人处世”“唐诗宋词”“艺海拾贝”“美景欣赏”“如歌四季”“音乐之声”“体育运动”“动物世界”“探索发现”“时事新闻”“法制在线”“全球经济”“天文气象”“生态环境”“卫生健康”“时空连线”“民俗文化”“特别关注”“精彩瞬间”“人物特写”“名人传记”等等,在这样一个框架下写作,就觉得有事可写,有感可发,有情可抒了。写周记,要求大家每篇周记必须有标题,目的是培养我们从生活中筛选有价值的材料以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把生活的需求作为作文训练的突破口,自然实在,有话可讲。除了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外,还培养了同学们持之以恒的毅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周记要求同学们互评互改,这样的评改方式有助于增强同学们的写作兴趣。我们动手批改同学的文章,可以借鉴和欣赏其风格和水平,在开放的环境中与同学进行广泛的、无声的信息交流,所得的启发应该是很多的。每周一次限制性作文(大)要严阵以待,务求及时地保质保量地完成,目的是培养倚马可待的速写能力和考场上应付裕如的心理素质。阅读,让我们满载一船星辉;写作,使我们向青草更深处漫溯。
钱德宝,教师,现居河南固始。
篇8
关键词:合作学习;英语写作;教学策略
鉴于高中英语写作在卷面中所占的比重不大,所以一直得不到学生的重视,传统的写作教学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作文成绩,合作学习相比传统写作教学有更大优势,实施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势在必行。
一、目前高中英语写作面临的问题
高中教师对于写作的训练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由教师给定写作题目,学生完成后由教师批改的方法,但长久以来这种教学方式的成效一直不大,而教师和学生对于写作的忽视所带来的后续负面影响已经不得不让师生所重视。一方面,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写作被认为是“浪费时间”的作业,加之部分学生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这类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导致学生的积极性大为降低,并将此状态持续到后续的写作练习中。另一方面,教师对素材积累不够重视,高级句型的忽视导致学生的作文内容过于“平庸”,不能吸引阅卷教师的注意力,最终导致作文分数偏低,卷面分数难以突破瓶颈。
二、合作学习的概念及优势
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要求学生之间组成合作小组,加强学习经验交流,取长补短,相比传统的写作教学,教师的角色有一定的转变,除了指导者,教师同时担负着参与者和合作者的责任,削减学生对教师的恐惧心理的负面影响,学生之间的交流更为平等。一方面,这种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有助于扩展思维空间,开阔写作视角,从而使写作内容更为充实丰富,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对于写作的交际能力也能侧重训练,最终起到英语运用实用性更加提升的目的。
三、合作学习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准备工作
在准备工作中,教师需要将学生分组,其分组依据应该是学生的写作能力,一个小组内的成员,其写作能力应该强弱均有,小组间综合实力相当。此前,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写作能力,每一个学生的写作视角都有其独特可取之处,而这些优势可能正是其他学生所需要的,一个学生的优势是其他学生的弱势,而其他学生身上也有优势可取,这样不仅能增加交流学习的有效性,同时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平等感。在分组后,教师布置写作任务时,需要给学生提供写作素材和高级语句,针对这一点,教师可以以教材为导向。比如在外研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一Moudle 1中,一些涉及情绪的单词enthusiastic,bored,embarrassed,Moudle 2中描述性的词语brilliant,intelligent,nervous等,向学生重点讲解并加以积累运用到作文当中,顺势布置关于高中生活的作文,其中一些短语,如at the start of,at the end of,in other words等可运用到作文当中。
2.组员合作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参与小组讨论。如在Moudle 3单元中My First Ride on a Train,教师可以以此为话题,以第一次的旅行是乘坐哪种交通工具,旅途的感受与收获,难忘的记忆等为引发点,这类话题相对能够引起学生的讨论兴趣,小组成员间的讨论与思考能够扩大其他成员的视角,最后由学生把讨论的结果、过程中的收获整合到作文训练当中,对“初成品”进行组员之间的互评,提出自己的意见,同时对成员作文的优点加以学习,进行修改,完成第二次的复稿。
3.教师审评
以往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考评主要是修改单词、语法与句型上的错误,学生的作文水平提升不明显,而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要求教师不能以单词、语法的错误为主,而应纵观作文布局,在作文的整体内容和结构上提出修改意见,给出更高级的句型并指导学生应该如何运用。为使作文更有条理,可建议学生采用“总―分―总”的模式进行写作。对于改善环境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建议学生首先描述一下环境污染的现状,然后提出改进措施,最后提出自己对未来的展望以及心愿这一写法。
高中英语写作如果想取得成效,传统的教学模式就必须加以改革。合作学习的新理念相对传统写作教学有更多更大的优势,对于拓展学生思维,增加感情交流,提升写作水平都大有裨益,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将有效的教学策略付诸实施,如此才能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使学生在成绩上有更高的突破。
参考文献:
[1]朱爱华.浅谈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合作学习[J].校园英语:上旬,2014(09):113.
篇9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在学科教学中注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西方教育家也把德育放在重要位置上,认为“教育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所以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巨大魅力,而且应利用语文课涉及文化、道德、社会、人生方方面面知识的有利条件,进行心理健康渗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除了品味优美的文字,还可以获得文字背后的哲理思辩、历史探究、心灵叩问。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用语言的魅力来健全学生的人格。
一、教学中的教导型抗挫折能力教育
教导型抗挫折能力教育就是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抗挫折教育资源,通过鲜活的人物故事教导学生正确认识挫折,敢于面对挫折、战胜挫折。不论哪种版本的教材,都有大量可以挖掘的素材。教材让我们有了与伟人对话、触摸人类文明史上伟大灵魂的机会。
1.运用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的坎坷经历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教这类课文可以以人物的坎坷遭遇,以及与伟人的心灵碰撞为设计重点。如教《史记》,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走近司马迁,知道其人其事。在《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中都有这样一段话:“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古今中外很多大文豪多历尽挫折才立书著说而名垂千古,司马迁堪称典范。把《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合读,则可见司马迁的坎坷经历、远大志向和执著精神。司马迁出生史官世家,受到良好教育,年少壮游,继承父志。然因替李陵辩解,草创未就,横遭宫刑,囚禁狱中。“最下腐刑极矣”,它是个大辱,污及祖先,见笑世人。司马迁“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抢地,视徒隶则心惕息”,几乎断送性命。他“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受尽痛苦屈辱的折磨。但他为了文采表于后世,忍辱负重,幽而发愤,最终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龄双脚瘫痪,从一个正常人变成残疾人,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心情苦闷,精神绝望,甚至想到死亡,但他终于站了起来,参悟透了生命的价值,成了著名作家。在《我与地坛》的教学中,教师可围绕作者的挫折、苦难,以及如何面对苦难来展开。扣住文中“荒芜—并不衰败—生命律动”的景物,让学生思考讨论这些景物与作者的关系。解读景物就是解读苦难、解读生命,文中的景物尽管卑微却生命依然顽强,人生亦如此。作者从景物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悲苦,以及洋溢着的活力,重新获得了生存的勇气。史铁生用自己的苦难,以及对生命的真切的感悟提高了我们对生命的认识。激发苦难是命运的造就,是听凭偶然,不能因为苦难而选择轻生,关键是人要正确看待自己的苦难及承受苦难的能力。“痛苦是所没人愿意报考的大学,然而毕业出来的都是强者”。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海伦·凯勒,笑对厄运,以一颗火热的心珍爱着自然的美丽和生活的美好。成功人物的成功史,几乎无一例外是他们与苦难和厄运斗争的历史,他们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气概永远激励着我们。
2.充分运用作品蕴含的哲理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运用作品中具有哲理性的语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能起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在《唐宋家散文选读》中,王安石游褒禅山悟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官至参知政事,几番浮沉,离任回老家途中经过褒禅山,处在人生低谷,仍强调一个“志”,从而达到了非常之观的境界。王安石就这样坚韧不拔地挺进在人生路上,遇到坎坷不轻易趴下,成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北宋卓越的政治家以及唐宋家之一。
在《现代散文选读》中刘亮程的《寒风吹彻》中有这样一句话:“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我组织学生充分讨论、挖掘,让学生明白:每个人的一生都经受寒风吹彻,无法逃避,面对贯穿一生的寒风,卑微的生命个体在残酷的现实中有点无可奈何,但我们必须直面这样的苦难。面对人生的凄凉与悲苦、孤独与无助,我们需要一点温暖,只是这温暖来自我们自己。
《唐诗宋词选读》中,苏轼在《定风波》中写道:“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面对人生风雨,一个“轻胜”,一个“任”,坦然、旷达胸襟顿出。各类教材中均有许多这样富有思辨色彩的点睛之笔,是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难得的素材。
二、教学中的疏导型抗挫折能力教育
疏导型抗挫折能力教育就是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写随笔、作文,以及感受自然美等方法使之排泄释放不良情绪,并借此了解学生思想,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其心理保健筑起一道“预防线”。“心理疾患”是因心中堆积的情感不能及时宣泄、心中郁积的问题不能解决而形成的心理问题。写作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社会的认识,达到心与心的交流。而欣赏自然、融入自然,同样能排遣郁闷,从而获得美感。
1.通过命题或材料作文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2004年全国卷高考题《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挫折,辩证分析挫折与痛苦的关系;《非走不可的弯路》、《那个冬天》、《面对红灯》、《独自面对》等都可以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培养学生锲而不舍和挫而弥坚的进取精神……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写作练习同时也是心理的历练,能使学生对人生、挫折有更深的认识。
2.指导学生坚持写随笔,建立学生心理保健的一条“绿色通道”。
学生在随笔中可抒写心灵自由、内心独白,为自己的心理通畅开了“绿色走廊”。学业上的沉重压力,考试前后的紧张焦虑,师生、同学及与父母间的冲突与摩擦,社会适应的不良,以及青春期生理变化而带来的困惑和躁动,使得他们“心有千千结”,内心充满了许多困惑和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引导学生在随笔中宣泄内心的喜怒哀乐,迁移情绪,升华情感,可以有助于他们克服消极心理状态,完善自我人格,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而教师也可通过随笔这扇窗口,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为挫折教育提供有益的线索。
篇10
关键词:新课改 作文教学
新课改之风已吹遍整个神州大地,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更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问题。《新课程标准》说:“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这也是新课改对作文教学的基本要求。然而,作为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要真正把新课改精神与学生的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目前许多学生怕写作文,写的作文内容空洞,老套,随意编造,抄袭作文的现象数见不鲜。每次批改作文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鉴别真伪的艰难过程。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感受力的缺失是写作的尴尬所在,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体验也是关键。如何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从而提高写作能力,对于高一新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一.以本为纲,吃透教材
高一语文必修一“表达交流”中的写作部分主要从写作内容的角度训练记叙文的写作。写作专题分别是: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园丁赞歌,记叙要选好角度;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这几个专题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对学生的作文写作进行了指导,非常全面,具体。
但是,教材是学习的根本,是学习的蓝本,教材中的篇目都是优秀文化的结晶,很值得学习和借鉴。所以,在进行写作训练(如: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之前,我和学生一起先学习了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一文,学生通过朗读和探讨不仅了解到鲁迅先生在字里行间寄予的大智,大勇,大悲,大愤,还了解到他这复杂感情的来源是因为其人其事深深地震撼着他的内心,有感而发,因此文章才能深深打动读者。学生通过仔细朗读文中记叙段落,发现了作者笔法的独特之处,如写刘和珍君“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学校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于是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寥寥数语,一个善良,谦和的学生就浮现在学生脑海中,这都来自于作家善于捕捉生活细节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大家名作,可以让学生反复体会,仔细感受,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在动手写作之前有一些初步的感知和认识。
因此,在写作之前对课本进行研究是很重要的,抛弃课本,单纯的为了作文而作文实为舍本逐末,缘木求鱼。
二.用心体会,用眼观察
传统的作文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形成文章以“后”的教学辅导工作,而不是在学生写文章之“前”的诱导启示上多努力,新课改作文教学应当在这方面有所改变。
在学生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共同研究作文的话题,如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中写哑母的片段,母亲是哑巴,不能说话,但母亲的眼神和表情却表达出内心深处的复杂感情。学生读后,很受感动,于是,在这时可适时启发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动人心弦的场景并不少见,只是由于我们习以为常,才没有产生情感共鸣。当我们怀着感激之心面对生活的时候,就会发现生活的美好,人性的美丽,大家用心体会一下有没有这样的人和事呢?我的这一举动很是打动了学生隐藏在内心深处的那份真情,使学生思路一下子打开了。
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如观察教学楼前修鞋的老人,观察岁月沧桑刻在他手上、脸上、身上的烙印,通过合理想象猜测他的人生经历。让学生留心街道,市场观察买菜的,推车的,抓住他特有的动作,表现他的个性等。
学生有了用心的体会,用心的观察,切实的体验这种隐形的潜在的课程资源,自然会“情动于衷而行于言”,产生强烈的习作冲动,进入生机勃勃的习作状态,把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认识和体验“原滋原味”地表现出来。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①即生活是作文之本,丰富多彩的生活为作文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我们要学会充分地利用它,让它为我所用。
三.我手写我心,个性化表达
“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百看不厌,无非为把它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的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金人瑞《读第五才子书》)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生活是一本活生生的书。”
这两段话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告诉了我们新课改中作文教学写作的标准必须要体现作者的真情实感,真实地再现生活,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学习了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学生对文中描绘的梁任公先生印象非常深刻,他“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左右顾盼,光芒四射”,“他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先生又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读到这些话语主人公仿佛就在眼前,根源在于作者的刻画非常逼真,感情非常丰富,真正做到了“我口写我心,我心抒我情”,要鼓励学生在作文中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要矫揉造作,无病,刻意模仿别人或说假话空话套话。可以要求学生学会表达自己,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喜怒哀乐,柴米油盐都可写进作文,而不必强求立意的高远宏大,能做到内容具体,文从字顺能逐步提高就是进步。能从平常、普通的生活中抒写自己的独特感受就很了不起。
以上是对作文内容方面的要求,关于作文的表达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如在结构形式上可采用题记式,小标题式,书信格式,片段拼贴式等多种形式来让你的文章永远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如必修一中魏巍《我的老师》一文采用第一人称进行写作,向读者讲述自己的学生时代和老师的故事,这样写亲切,突出了真实感,尤其行文最后运用第二人称直接向老师倾诉,抒情非常强烈,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四.鼓励性评价,注重优点的发掘
高一学生对于作文的写作本身就处于一种摸索的阶段,在老师的有力引导下充满了写作的激情和动力,老师在批改学生和评讲学生作文过程中要尽可能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优点,不放过一句话,一个词,要尽可能的多鼓励。俗话说“兴趣的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成功”,当学生比过去有进步时,他们都会感到成功的喜悦,对写作产生亲切感,从而调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
在评讲作文的过程中要改变教师是唯一评价主体的局面,注重学生自评、互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只注重学生的作文成绩,还要注意学生在作文时的情感、态度,尤其要注重学生写作时的兴趣,动机,意志等,“准备一百顶高帽,送给学生”。教师采用赏识评价,能为各类不同学生创设成功的快乐。如在教室展示优秀作文或在校园网站上传学生的得意之作,学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习作的兴致更浓了。
以上是我对新课改下高一作文的一点浅显认识及尝试。
参考文献:
①出自《论叶圣陶的国民教育观》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