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思想汇报范文
时间:2023-03-24 22:35: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时政思想汇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 实践目的
实践让我走向科技应用,走出课堂。当前,我们缺少的主要不是知识,而是缺少将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我们在课堂上所学的,与在实际当中遇到的是不尽相同的。其往往具有不具有明显的特征,这需要我们进行抽象概括才能解决各种问题。所以在大学期间我觉得多与社会接触,多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多了解你将会面对的种种问题,对以后的发展和继续深造都是非常非常有益处的。
二、实践方式
采用“小分队式”社会实践,组员有15 人
三、实践内容
(一)采取了以黑板报、广播、短信、网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法制宣传、平安宣传
我们在洪村和锁园利用黑板报的形式向当地村民介绍有关婚姻法、财产继承等和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法律知识以及有关平安的诗歌。同时我们总结了宣传标语:平安在心,普法在行。另外我们利用网上的村民信箱给澧浦镇村民写了一封普法平安宣传的信,取得了良好的效应。也在广播上进行法律知识三字经的宣传,受到当地村民的好评。
(二)我们来到幼儿园给小朋友们进行平安知识的宣讲
在实践期间,我们也注意到儿童这一相对弱势的群体,认为很有必要对其进行平安知识的教育。于是我们联系了一家当地的幼儿园,给小朋友们上课。我们教他们学认交通标识、知识问答,还进行了简单的儿歌朗诵比赛。不仅他们学到了知识,我们也体会到了当老师的感觉,专业理论知识更好的结合了实际,这也是不可多得的经历。
(三)配合区政法委等部门进行问卷调查
因为今年我们浙江省正在进行“平安浙江”创建活动,金东区也进行了具体的实施。现在活动开展差不多了,要进行群众满意度调查以发现还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更好的改善。正好这和我们实践队平安宣传相一致,加上我们大学生也有这样的经验,于是我们利用一天的时间在澧浦镇上进行了问卷调查。
(四)举行法律知识灯谜活动
法律条例是枯燥而乏味的,为了增加村民们的兴趣使他们主动且更好的了解法律知识,我们特地准备了法律知识灯谜活动。我们从专业书上找了一些题目,写在卡纸上,绑上漂亮的丝带,系在红绳子上,非常的漂亮。当天村民们也非常的热情,竞相回答问题,也得到了一份小礼物。一位老爷爷说这种活动应该经常举行,形式很好,这给了我们莫大的鼓励。
(五)进行流动模拟法庭的表演
我们给政府工作人员、村官们以及村民代表进行了一场模拟法庭的表演。我们精心准备了一场民庭和一场刑庭,都是生活中经常存在的案例。之后镇长说我们这样的表演很有实际意义,现在是法制社会,村民们更应该知道要通过法律的途径来解决问题。
(六)进行宣传模式的调研
因为前几天我们进行了群众满意度的调查,发现这的群众普遍反映宣传不够到位。于是我们觉得很有必要进行新农村宣传模式的调查,以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出谋划策以找到可行的科学的宣传模式。
四、 实践体会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10 天短暂而又充实的实践,我认为对我走向社会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过渡的作用,是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经历,也是一个重要步骤,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有着很大帮助。
向他人虚心求教、遵守组织纪律和与人文明交往等一些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都要在实际生活中认真的贯彻,好的习惯也要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培养。这一段时间所学到的经验和知识大多来自学长和领导的教导,这是我一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这次实践也让我深刻了解到,在工作中和同事保持良好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做事首先要学做人,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何与人相处是现代社会的做人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对于自己这样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人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他们就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我可以向他们学习很多知识和道理。
大学是一个教育我、培养我、磨练我的圣地,我以我能在此生活而倍感荣幸。而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运用所学知识实践自我的最好途径。亲身实践,而不是闭门造车。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飞跃。增强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经历实践后,我发现自己的专业知识还很匮乏,综合能力还有待提升。交际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的培养非常的重要。同时还需在以后的学习中用知识武装自己,用书本充实自己,为以后服务社会打下更坚固的基础!
10 天的实践,我感觉自己长大不少,终于认识到校园其实还是很小的,虽然它占地千余亩,但它仅仅是社会的一小部分,仅仅是一个引导人的机构。在学校,我们学的是理论,讲的是道德文化,而走出校门,步入社会,我们学的便是素质与能力,讲的便是气质与内涵,但两者还是相通的,为的都是顺利进入激烈的社会竞争,求的都是出类拔萃。所以从现在开始我就应该不断充实自己的思想文化,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更应该不断增强各方面的实践能力,以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
篇2
自从上了党课之后,身边每天都会发生新奇的事情,每一件事情都让我满怀期待,每一件事情都会让我收获满满。虽然以前有参加过社会实践,但这次的实践是关于党的,是去聆听身边优秀党员讲诉自己的成长历程的,让我激动不已。我们的实践很特别,不是去参观纪念馆,也不是去华师旧址昙华林,而是一次与班主任刘老师面对面的座谈。 从第一次党课,刘老师就着重强调了我们这次党课最主要解决的就是入党动机的问题,他说正确的入党动机指导党员一生的行动,他的强调引起了我的注意。刘老师最开始的入党动机是出于感恩和光荣。他说小时候家里很苦,父亲给人做长工,家位于洪湖,水灾严重,十年九不收,家乡人过着讨饭的生活。是的解放让十岁的他能够上学,他凭借农村人的勤奋和踏实连跳两级,1955年进入初中,后来又进入高中,贫困的他一直都有来自助学金的帮助,这些使他对党总是充满感激之情。听到这里,我有种感同身受的感觉。尽管时代变了,但是身为农村人的我却时刻感受着党和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农村人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了。记得小时候家里很穷,每次爸爸都会为交提留急得焦头烂额。后来家里的收入日渐增多,但提留却逐渐变少,后来甚至没有提留这回事了,家乡人都很震惊。最让人难以置信的是现在政府每年还会有补贴。农村实现了家家通公路,政府还为五保户修了水泥房,家乡的老人们时不时就会感叹:“***就是活菩萨啊!”这一桩桩一件件都是我亲眼目睹,也是这些政策的受益者,我对党满怀感恩。说到光荣,自己又何尝不是?在家乡党员人数微乎其微,谁要是党员,立刻会被众人投以羡慕的目光,我从小就以加入中国***为荣。但老师说这些都不是正确的入党动机,我的入党动机是虚荣的、肤浅的。正确的入党动机,是与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奋斗目标相一致,树立****理想信念,为献身****事业,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而要求入党。老师后来在实践和学习中逐渐转变了入党动机,他在入党申请书中这样写到:“我立志为实现社会主义、****奋斗到底,就必须加入中国***。”我也学习到正确的入党动机就是要时刻准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奋斗终身,这不是一个口号,而是需要党员一生践行的准则,也是我对自己的要求。
刘老师的第三点也给我触动很大,那就是如何向优秀的党员学习的问题。他那个时候党支部的讨论是很诚恳的,鲜明地指出了他的缺点:“个人主义患得患失思想、骄傲自满情绪、群众关系较差、性格孤僻。“老师说这些都提到了点子上,他欣然接受,并在实践中努力改正了这些缺点。他是如何向优秀的党员学习的呢?他努力学习雷锋和著作,思想不断提高,并两次被评为“学毛积极分子”。谈到这里,我觉得自惭形秽。上大学以来,不说学习著作了,就连政治公共课程也从没认真学习过,心里没有引起重视,可见自己的思想是如何的落后,但庆幸的是老师的话一语惊醒梦中人啊!以后地花大量时间给自己充电了。我们身边从不缺少优秀的党员,小到同班同学,他们很多都是优秀的党员。再就是像沈浩,邓稼先这样的先进党员难道不值得我学习吗?想到这里,突然一阵羞愧。刘老师是一位优秀的党员,获得诸多殊荣。1985年、1986年获“教学优秀三等奖”;1989年、1995年先后被评为“湖北省高校图书馆先进工作者”;曾被评为“院优秀党员”“校优秀党员”等等,老师还带来了相关的荣誉证书让我们传阅、观摩,看完这些证书对这位七十多岁的老人肃然起敬。 最后刘老师给我们提出了几点期望:1、在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2、以实际行动争取入党。既要学习政治理论,又要学好专业知识,而且要做好学生工作和搞好群众关系。党员就是要从小事做起,起先锋模范作用。这几句话可谓字字珠玑,给了我很多启发。在整个讲座过程中气氛都很轻松,老师总是带着慈祥的笑容讲诉他的经历,很具有亲和力。最后为了感谢老师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与我们交流,组长赠送了我们系的书签以作纪念,最后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了这场座谈会。
这次座谈会进一步加深了我对入党动机的认识,它是指导党员一身行动的准则。同时我也发现自己与优秀党员的差距何其大,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从小事做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争取早日入党。最后还是要谢谢刘高权老师,谢谢您的指导和叮嘱!
汇报人:网
2012年5月23日
篇3
为认真贯彻落实**县人民政府下发的《**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县人民政府重大决策听证重要事项公示重点工作通报政务信息查询四项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的文件精神。**县外事招商局领导高度重视,及时组织学习,并结合部门实际对相关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现将学习情况汇报如下:
一、及时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
我局领导高度重视“阳光政府四项制度”贯彻落实工作,把推行“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工作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和加强自身建设,转变机关作风,提高行政效能,推动当前外是招商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成立以局长为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局机关各科室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
二、及时印发和下发学习材料
我局办公室为局机关每个工作人员和各科室印发了“阳光政府四项制度”的主要文件,为推动学习宣传和全面贯彻落实“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奠定良好基础。
三、结合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确保“阳光政府四项制度”有效落实
为切实转变机关作风,提高服务水平,真正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贯彻落实好“阳光政府四项制度”,我局结合部门实际,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制定和出台本单位、本部门贯彻“阳光政府四项制度”的具体办法,不断把贯彻落实“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引向深入。结合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保障公众合法权益,推进阳光政府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制定**县外事招商局政府信息公开实施方案,接受服务对象的公开监督。同时,设立投诉电话和投诉邮箱向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公布,及时处理好来电、来信、来访,以便让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通晓县外事招商局工作职责职能,切实促进机关依法行政、转变作风、提高工作效能。
四、认真组织开展学习
按照“阳光政府四项制度”的要求和时限,认真组织我局的学习活动,通过个人自学和集体讨论的学习方式对“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内容进行了学习,梳理修定完善我局重大决策听证制度、重要事项公示制度、重点工作通报制度、政务信息查询制度。完善投诉电话和邮箱的管理,并向社会各界公布,以便社会各界知晓**县外事招商局工作职能,主动接受社会的监督,切实促进机关依法行政、转变作风、提高工作效能。
五、今后工作打算及保障措施
**县人民政府重大决策听证重要事项公示重点工作通报政务信息查询四项制度,是我局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具体行动;是强化行政责任,规范行政权力,推进依法行政,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大举措;是规范和监督我局依法行使职权,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科学民主决策、加强行政监督能力,建设服务型部门的重要保证。下一步,我局将按全县深入贯彻落实“阳光政府四项制度”的要求,安排部署我局的下一阶段的工作,进一步抓好“重大决策听证重要事项公示重点工作通报政务信息查询四项制度”的贯彻落实。主动发挥局贯彻落实“阳光政府四项制度”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领导职能,进一步对办公室工作人员进行细化分工,切实抓紧抓好此项工作。同时,要求各科室要尽快拟定本科室岗位职责,完善和制定工作职责、办事流程,及时对外开展工作。
篇4
[关键词]职工 思想政治工作 创新
我结合我公司员工的思想动态谈一下新形势下对提高职工政治思想工作的认识和看法,并就如何进行创新与改进,以期与大家探讨。
一、职工思想动态分析是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
抓好职工思想动态分析,是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坚持和创新这项制度和工作,对于构建和谐企业,促进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俱进,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思想动态分析的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思维方法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具体运用,是思想政治工作者根据人们的思想活动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特点和规律,进行探索、研究、认识的方法。它通过对所收集的大量的思想信息,从不同角度进行不同类型的分解和剖析,揭示人们思想活动的规律及特点,使思想政治工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长期以来,职工思想动态分析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占有重要位置,取得显著成效,逐步成为一项行之有效的制度。
企业职工思想动态分析简单地说就是了解、掌握和疏导职工的思想状况、心理活动和行为趋向,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当前员工队伍的思想主流、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思想倾向;先进典型等积极因素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表现;对重点人员的帮助教育和思想转化情况;可能影响企业稳定的因素;企业改革对员工的影响;员工的精神需求;员工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受社会大环境和外部环境影响员工产生的思想反映;形势任务、重大事件、事故等情况对员工思想的影响;家庭、子女、婚恋、疾病、天灾人祸等情况引起的员工思想波动等。职工思想动态分析的主要方法:一是了解,了解已经出现或正在发生的思想动态。二是预测,预测即将发生和可能出现的思想动向和行为趋向。思想预测常用方法有:判断性预测、规范性预测、征候分析、类比预测等。实践证明,职工思想动态分析在及时和准确掌握职工思想动态。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发现典型,沟通思想,交流情况,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疏导员工,解决热点难点问题,调动积极因素,特别是防范各类问题发生,构建和谐企业,保持员工思想稳定、队伍稳定和企业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紧密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做好职工思想分析
供应处党支部党员人数较少,部门员工年龄偏大,在各自的岗位上从事着采购和管理工作,为公司的物资采购而努力。由于部门员工工作压力大,思想波动性大,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不足,因此如何加强党员的政治思想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至关重要,提高职工的政治思想工作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是党支部长抓不懈的工作。党支部非常关注职工的思想动态分析,通过各种方式与职工交流沟通,了解部门员工的思想动态,及时掌握在当今金融危机形势下部门职工思想建设方面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通过调查分析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企业的发展,职工的思想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体上是进步的、积极的,同时也有迷惘和利己的一面。当前形势下职工的价值观更加突出利益二字,现在职工更加注重实际利益,并把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奉献统一起来,对奉献与索取统一的要求更为实际,在价值观的选择上立足自我兼顾他人,行为方式更多受到现实利益的驱使,敢于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
三、新形势下如何对提高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创新
1.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素质
始终要把加强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首要任务,有的放矢地做好思想工作,使他们明确历史赋予的责任,注重职工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的培养,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要充分运用现代传播媒介,增加思想政治工作的科技含量,注意吸收、借鉴和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美学相关学科知识和成果,不断扩大和丰富工作手段,提高水平,转变思路,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帮助职工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坚定政治立场,用长远眼光看待企业发展,定位个人价值,引导职工逐渐开阔眼界,提高认识,走出思想观念上的误区和对各项制度的理解偏差,进而关心大局、支持管理,使思想政治工作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2.深入交流沟通思想,增进理解
使职工队伍从“要”向“我要干”转变,增强主动意识,必须认真把好思想脉搏,使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工作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从根本上解决“两张皮”问题。作为管理者,要经常深入职工,深入岗位,及时沟通交流思想,同时,在管理的过程中,有机融入谈心交流的内容,经常与职工谈心,将职工工作的难点、热点问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并把谈心对象、交流的主要内容记录,真正将谈心工作融入管理工作当中,及时消除因沟通不到位而产生的误会,通过零距离的接触,面对面的交流,达到增进理解,形成共识的目的。
3.积极探索,借鉴创新工作载体和形式
凡是能够准确、有效地表达思想政治工作目的和内容的有效手段、形式都可以使用。一是在思想教育方面,改变重灌输的权威性、轻对话沟通的平等性倾向。二是转变重典型引领、轻机制推动的倾向,加强机制建设,健全思想政治工作机制。三是从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出发,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对象的思想实际,创造新的教育形式。四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科技含量,大胆借鉴和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和最新的管理方法,应用到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增加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
4.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推进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建设
一是变“雷声型”为“实效型”。新时期由于职工的思想空前活跃,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自主意识,民主观点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如果只停留在行政手段搞活动、开长会、作报告上,结果往往正如“雷声大、雨点小”难以收到预期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和途径,进行正面灌输教育。
二是变“被动型”为“自主型”。随着职工的知识、学历水平的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从以前的行政手段让职工被动接受转变向自主学习型转变。
三是变“枯燥型”为“文化给予型”。随着现代社会的网络学习、电视、广播传媒的不断发展,职工对享受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形势也变得多种多样。在对职工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进程中,我们要把文化艺术等寓于政治工作中,增加其主动性、有趣性,避免空洞说教,抹杀职工接受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展多种多样文化艺术活动贯穿于思想政治工作中去,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是变“命令型”为“商榷型”,在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非“行政性”的事务,不能用命令的口吻去进行。从心理学而言,这种工作方式不仅伤害职工的心灵,而且还会挫伤职工的积极性。相反,如果对待这类问题采用一种商量的口吻和共同学习的心态,职工会投入极大的热情,这样,对推进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建设来说就是一个上上策。
篇5
关键词:附条件不起诉少年犯罪实证研究
附条件不起诉〔1〕,是指检察机关对某些符合起诉条件的案件,考虑到犯罪嫌疑人的自身状况、公共利益以及刑事政策的需要,设立一定的考验期,期满后根据考察情况,对其作出不起诉或起诉决定的一项制度。海淀区检察院从2004年开始展开对该项制度的研究,大体上经历了理论探讨、专家论证、制定规则、实践试点几个阶段。本文通过对海淀区检察院近两年试行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具体案件进行研究,力图从实证角度再认识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对其提出完善建议。
一、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实践运行情况
2008年,海淀区检察院实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进入实践试行阶段,近两年时间里,适用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案件有11件15人。
(一)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主体和条件
1. 适用主体
根据2004年制订的《实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细则》(下称《实施细则》) ,该项制度预期适用的主体是未成年人。但试点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11件案件15人中,在适用主体上有所突破,即不局限于未成年人, 15人中有11人为未成年人, 4人为成年人。2. 适用条件《实施细则》规定的适用条件是: (1)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 (2)犯罪情节较轻,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3)犯罪后有悔改表现,不致再继续危害社会; (4)系初犯、偶犯或者是共同犯罪中的从犯、胁从犯; (5)具备较好的帮教条件。试点的11件案件,均符合上述条件。具体情形如下:从涉嫌罪名看,盗窃案4件6人,寻衅滋事案4件7人,抢夺案1件1人,案1件1人;从犯罪主体看,均为男性,其中未成年人11人,成年人4人;从犯罪嫌疑人的职业看,有9人为在校生, 2人无业。
需要说明的是, 11件案件均不宜立即作相对不起诉,原因主要有:犯罪嫌疑人交待的部分犯罪事实尚需调查(即使核实该起事实仍属情节较轻) ;犯罪嫌疑人对盗窃罪非法占有的主观目的作不合理辩解尚需教育;犯罪嫌疑人既非在校学生亦无固定工作尚需考察;犯罪数额较大不宜直接作相对不起诉等。
(二)附条件不起诉所附条件
条件一词来源于民法,是指“当事人以将来客观上不确定之事实,作为决定法律行为效力的附款”。〔2 〕附条件不起诉所附条件即检察机关的帮教考察措施。在考察期内,犯罪嫌疑人有义务接受检察机关的帮教考察。考察期满后,检察机关根据犯罪嫌疑人的表现做出起诉或者不起诉的决定。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办案组(简称未检组)〔3 〕的成立为分界点,海淀区检察院的帮教考察举措在机构、形式和内容上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
1. 四方帮教委员会模式(2004—2008年)
《实施细则》规定:“检察机关对决定附条件不起诉的犯罪嫌疑人,应定期进行帮教和考察。”同时制定的《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帮教细则》(下称《帮教细则》)规定:“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共青团北京市海淀区委员会、北京市海淀区妇女联合会共同设立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帮教委员会(以下简称帮教委员会) ,负责落实具体的帮教工作。帮教委员会由各方指派专人,共五人组成。”
在帮教委员会中,四方部门各司其职。团委负责选任青年志愿者或者社区工作者对被附条件不起诉人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工作,包括心理辅导,思想品德和法制教育等内容,青年志愿者或社区工作者负责联系并督促被附条件不起诉人每月至少参加一次社区公益劳动。妇联负责每月组织被附条件不起诉人的家长参加一次“家长学校”,同时对被附条件不起诉人的家长进行单独访谈。被附条件不起诉人户籍所在地的派出所负责每月通过走访街道办事处、居委会、与被附条件不起诉人谈心等多种途经,了解、核实被附条件不起诉人在考验期间的表现。各方在考察期后均向检察机关递交考察报告,由检察机关形成综合考察报告,提交帮教委员会通过,并作为最终处理的依据。
2. 检察机关牵头负责模式(2008年至今)
2007年初,海淀区检察院在公诉一处设立专门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办案组,将本院受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归口办理。未检组的成立,对试行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在妥善处理案件的基础上,未检组创新多项工作机制和帮教手段,如特别告权、分案起诉、办案引入心理辅导、开设家长课堂等,尝试由检察机关牵头,跨部门合作联合帮教模式,针对犯罪嫌疑人的不同特点和案件的具体情况,在附条件不起诉所附条件及帮教手段方面,遵循基本程序与特别方式相结合的原则。
(1)基本程序召开帮教座谈会。检察官宣布附条件不起诉考察决定,征询犯罪嫌疑人及其家长、相关单位如学校、社区的意见。如果同意,则要求犯罪嫌疑人签订保证书,保证在考察期内接受检察机关规定的各项帮教工作,要求家长、相关单位签订担保书,保证按照规定开展各项帮教活动、进行监督。具体案件中,承担帮教工作的主体有所不同:犯罪嫌疑人为在校生的,一般由学校和家长共同承担帮教工作;犯罪嫌疑人有工作单位的,一般由工作单位和家长共同承担帮教工作;犯罪嫌疑人无业的,则由社区和家长共同承担帮教工作。如涉嫌抢夺的齐某是无业人员,检察官邀请其所在社区的人大代表参加帮教会,参与帮教活动。
定期提交思想汇报。犯罪嫌疑人定期向检察机关提交书面思想汇报,汇报近期的思想和生活情况。__犯罪嫌疑人为未成年人的,其家长定期向检察机关汇报帮助教育情况。一般每月汇报一次。
接受专家心理辅导。研究表明,未成年人犯罪多源于心理问题,如不能正确对待挫折,不能有效管理情绪等;案发之后,未成年人普遍受到心理伤害。海淀区检察院创设办案引入心理辅导制度,邀请心理专家对犯罪嫌疑人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必要时亦对家长进行心理辅导。如任某、王某寻衅滋事案,任某小时父母离婚,后父亲去世,跟随继母生活,遭遇多重打击的任某不思学业走入歧途;王某父亲管教极严,案发后父子关系紧张。检察官会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对嫌疑人及家长进行心理测试、箱庭疗法,帮助建立正常的亲子关系,树立生活的信心。
(2)特别方式
家长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研究表明,家庭结构缺损、家庭教育失职、家庭不良行为,使家庭不能或不完全能给予子女起码的情感满足和必要的正常社会化教育,由此导致家庭中的青少年心理发展出现障碍、社会规范的内化产生偏离,这是直接或间接促成其反社会性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进而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4 〕海淀区检察院创设“家长课堂”,聘请教育、心理专家为涉案未成年人的家长讲授亲子关系、青春期生理和心理、挫折之后信心重建等知识。检察官事先下发“家长课堂调查表”,了解家长希望学习的知识,聘请专家有针对性制定课堂内容,采用讲解与互动相结合的方式授课。课后家长填表反馈课堂效果。
参加公益活动。帮教单位除日常监管外,还组织考察对象参加公益活动。具体做法各有不同:有的学校组织参加抗震救灾捐款仪式、唱响奥运歌咏比赛等,用时政教育犯罪嫌疑人;有的学校组织参加卫生大扫除、蓝球比赛等;有的社区组织参加社区文明宣传等。
(三)附条件不起诉考察结果
《实施细则》规定,附条件不起诉考察期为1个月至6个月。在试行的11件案件中,考察期为2个月至6个月不等。考察期满后一周内,各方出具帮教材料,如学校说明考察内容及嫌疑人表现,心理专家出具心理矫治报告,检察机关汇总作为处理案件的依据。
试行考察的15人中,除1人因认罪悔罪表现差被起诉、2人尚在考察期之外,其余12人全部作相对不起诉处理。附条件不起诉考察制度,挽救了一些犯罪嫌疑人,使其避免贴着罪犯标签生活,专业的帮教考察,使其重新融入社会开始新生活。如涉嫌寻衅滋事的犯罪嫌疑人王某,经过心理辅导、家长课堂之后,王某及父亲都认识到沟通和鼓励的重要,父亲表示会继续鼓励儿子高考,儿子更加理解父亲。又如几名涉嫌寻衅滋事的成年大学生,家长整日叹气流泪,孩子也自觉抬不起头,无法面对生活,通过专家引导,家长和学生都重新树立信心,学生已恢复学业,家长亦学会帮助子女走出困境的方法。至今12名被不起诉人均未再次出现不良行为。
二、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实践效果及存在问题
(一)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实践效果
1. 更好地教育挽救未成年犯,使其更易回归社会
未成年人之所以犯罪,是由于其原有心理水平较低,在外在不良因素的作用和诱惑下,加上自身进行了一些违反道德和法纪的活动,获得了体验,逐步形成消极心理因素———不良的需要、兴趣和世界观,而走上犯罪道路。但消极因素并不能排除未成年犯罪人身上仍存在积极因素,只不过积极因素处于相对的劣势,被消极因素掩盖而已。检察机关只要善于从未成年人消极的行为表现中,发现和培养这样或那样处于劣势的积极因素或隐藏着的“闪光点”,并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这样,未成年人就可__能逐步得到改造。〔5 〕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正是看到了未成年犯身上具有的积极因素,通过专家和检察官的帮助教育,使其对自己的行为有更深刻的认识,对今后的人生有更好的规划,不仅免于犯罪前科,而且更易回归社会。试行附条件不起诉的15人都通过考察教育,表现出良好的认罪悔罪态度,重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涉嫌寻衅滋事的陈某写道:“我现在又能上课学习了,这才是属于我的生活,我会一步一个脚印走好人生的路,不再让父母失望。”涉嫌抢夺的崔某,已高中毕业考入军校继续学业。
2. 更好地化解矛盾纠纷,重建和谐社会关系
2000年第十届联合国预防犯罪与罪犯待遇大会通过了《关于犯罪与司法: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的维也纳宣言》,明确提出恢复性司法的概念。恢复性司法强调消除仇恨,化解矛盾,使当事方都能够不因犯罪和被害而影响融入社会重新生活和工作,建立公正、负责、讲道德和有效率的刑事司法系统,真正促进经济及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通过附加条件帮教考察,促使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达成和解,更好地保护双方权益,有利于化解矛盾纠纷,构建和谐社会。试行的11件案件双方当事人都达成和解,被害人遭受的损害通过赔偿、道歉等方式得以弥补,破坏的社会关系得到修复。
3. 真正实施区别对待,充分体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实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明确要求。2006年最高检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坚持区别对待,该严则严,对主观恶性较小、犯罪情节轻微的未成年人、初犯、偶犯和过失犯贯彻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当宽则宽”。最高检在《关于在检察工作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若干意见》中又指出:“检察机关在批捕、起诉等各项工作中,都要根据案件情况,做到该严则严,当宽则宽,宽严适度”。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在试行过程中,对那些犯罪情节较轻、主观恶性不大、不致再继续危害社会、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嫌疑人,进行帮教考察,使其认罪悔罪,积极赔偿,取得谅解,实践中多做出不起诉决定,体现了宽严相济中“宽”的一面。但对不符合条件的犯罪嫌疑人坚决不适用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对在考察期间心存侥幸、不思悔过的犯罪嫌疑人依法提起公诉,体现了宽严相济中“严”的一面。如崔某、许某抢夺案,许某在考察期内再犯盗窃罪,被提起公诉,而崔某能够认罪悔过、积极赔偿,后被作不起诉处理。
(二)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实践面临的问题
1.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法律依据缺失
在该制度出现之初,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正当性即引起很大争论。反对者认为,附条件不起诉并无法律明确规定,是一种游离于刑事诉讼之外的“违法试验〔6 〕。赞同者认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是检察官自由裁量权的应有之义〔7 〕。笔者认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具有存在的法理依据和现实必要性,该制度进入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似已成定论。由于尚无明确规定,实务部门在作附条件不起诉时畏手畏脚,影响该制度的探索与完善;另一方面,试行案件中的参与者对该制度不了解,对其合法性存有质疑,有违司法权威,降低了社会效果。
2. 附条件不起诉与相对不起诉难以区分
适用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相对不起诉适用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或免除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而依据司法实践,附条件不起诉适用于可能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嫌疑人。可见,附条件不起诉与相对不起诉都适用轻罪案件。但是具体个案应适用相对不起诉还是适用附条件不起诉,实__践中难掌握。如窦某盗窃案〔8 〕,有人认为窦某是未成年人,盗窃数额不到两千元,可直接作相对不起诉;有人认为窦某是无固定职业的未成年人,不对其考察帮教无法保证不起诉的效果;也有人认为,直接作相对不起诉,能使犯罪嫌疑人及早从诉讼中解脱出来,而附条件不起诉需要一段时间的考察帮教,案件周期较长,对犯罪嫌疑人特别是未成年人并不公平,不利于诉讼效率的实现。实践中,检察官对诸多像窦某这样的案件存有困惑与疑问。附条件不起诉和相对不起诉的区别适用,无论在理论探讨还是制度构建上,都有待推进。
3. 附条件不起诉的主体范围亟待确定
关于附条件不起诉的主体范围,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附条件不起诉只能适用于未成年人〔9 〕,这是一种严格限定的主张;第二种观点认为,附条件不起诉作为刑事诉讼中的一项制度不应该有主体的限制,应该适用于所有人〔10〕,这是一种广泛适用的主张;第三种观点认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主体不局限于未成年人,也不宜范围过大〔11〕,这是一种折中说。《实施细则》采第一种观点,实践中的试行案件支持了第三种观点。
4. 附条件不起诉所附条件如何把握
在附条件不起诉考察期内,设定一定条件,一方面给犯罪嫌疑人施加一定压力,督促其改过自新,另一方面有利于检察机关通过条件完成情况判定犯罪嫌疑人悔罪表现。但一般应附加哪些条件? 目前无统一标准,实践中亦难把握。有学者提出下列条件: (1)书面悔过; ( 2)向被害人道歉; ( 3)对被害人损失作出赔偿或补偿; (4)向指定的公益团体支付一定数额的财物; (5)提供一定时间的公益劳动等。〔12〕11件试行案件中所附条件是:定期提交思想汇报;接受考察帮教(心理辅导、家长课堂、公益劳动等) 。可见,学界和实务界对附条件不起诉所附条件在大体趋同的基础上仍存差异,应尽快确立所附条件的整体范围和统一标准。
5. 尚无专门的考察帮教机关
在试点过程中,考察帮教工作多为检察机关牵头,通过协议形式联合学校、社区等共同进行。检察官事必亲为牵扯大量精力,影响帮教效果和工作效率。缺乏专门帮教机关,对于在校学生案发后转学的,就无法落实帮教。占未成年犯罪多数的外来人员,因与本地社会联系不紧密,没有类似学校、家庭、社区等良好的帮教机关,更是被排除在附条件不起诉的范围之外,有违《刑法》中的公平原则。
三、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建立完善
(一)适用主体宽泛化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最初仅适用于未成年人,实践中扩大适用到成年人。试点实践中发现,对成年人适用附条件不起诉同样取得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本文认为,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主体不宜限定过严,只要犯罪情节较轻、主观恶性不大,有良好帮教条件,无论未成年还是成年,均可适用。
主张适用主体宽泛化,依据在于,附条件不起诉得以产生的法理基础和制度原意并不要求限定主体范围。首先,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是起诉便宜主义的体现,赋予检察官更多的自由裁量权。〔13〕附条件不起诉尽量不将轻罪嫌疑人交付审判,而代之以教育性考察措施,节约司法资源,提高诉讼效益。其次,附__条件不起诉制度体现了刑罚经济的思想。〔14〕刑罚经济要求防止自由刑适用带来的不必要损害,尽量采用非剥夺自由的制裁方法,因而提倡非犯罪化、非刑罚化。附条件不起诉对轻罪嫌疑人实行开放的帮教考察,避免将通过考察的人移送起诉、判处监禁刑,迎合刑罚经济思想的主张。最后,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充分体现了我国现行刑事政策———宽严相济。可见,是否适用附条件不起诉并非取决于犯罪嫌疑人是否具有特定主体身份,而为是否符合适用条件。对符合条件的成年人适用附条件不起诉更能体现起诉便宜主义、刑罚经济思想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要求。
(二)检察官主导下的个别化条件附加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在设计上,应以检察官为主导,各部门通力配合,针对具体案情,由检察官选择有区别地附加条件,最大限度的教育、感化、挽救犯罪嫌疑人。《刑事诉讼法》对考察条件不宜规定过细,同时还需要完善配套机制来保障所附条件的有效落实。
为何以检察官为主导? 检察官在办理附条件不起诉案件时,要调查犯罪嫌疑人一贯表现,听取被害人意见,全面考量案件情节。不同案件的附加条件必然不同,只有检察官最了解案情,最有权决定附加哪些条件。
为何要个别化附加条件? 犯罪具有多因性,既有自身原因,也有社会原因,附加条件全面、有针对性,才能切实达到预防再犯的目的。大多青少年犯罪后,本人亦受精神伤害,心理疏导很有必要;有的青少年家庭关系冷漠,家长课堂可助家长正确与子女沟通,营造和谐家庭;有的青少年缺乏责任心,参加公益活动有助于其增加责任感和社会认同感。
(三)考察期不宜过长,建立跟踪回访制度
考察必然需要时间。适用附条件不起诉的案件事实简单,情节较轻,故考察期限不宜过长。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对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12个月。从司法实践和诉讼经济考虑,认为考察期规定为2个月至6个月为宜,试点的11件案件的考察期均在这个时间段内。考察期满作相对不起诉决定后,应建立跟踪回访制度。
由于现实条件所限,海淀区检察院目前并无跟踪回访机制〔15〕,无法及时反馈被不起诉人适用帮教措施后是否表现良好、是否再次违法犯罪的信息,不能依此审视帮教考察工作的质量,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本文认为,应尽快建立涉案未成年人信息档案,建立跟踪回访制度。在一定时间后向青少年所在学校、社区了解其表现,发现不良行为及时矫治,对矫正后5年内的表现评估跟进。
(四)尽快整合社会力量,建立健全帮教组织
在附条件不起诉帮教过程中,检察机关的定位应为牵头组织者,而非具体帮教机关。一方面检察机关没有权限,另一方面检察官不具备专业知识。江浙的检察机关通过和共建单位签署协议,建立不同的帮教形式:对学生,交由共建学校帮教;对无业人员,交由共建企业帮教;对有职业者,交其单位帮教,是非常好的做法。海淀区检察院四方帮教委员会模式亦是一种有益探索。
本文就建立健全帮教组织有两点建议:其一,应争取国家公权力支持。检察机关联合公安、司法、街道、教委、妇联、团委等部门,建立多部门联合帮教的长效机制。其二,应重视社会公共资源的支出。近年来我国出现不少关注青少年的团体,如南京的诚爱基地、北京的青苹果之家,虽然与西方发达的社会团体相比,我国的此类团体在数目、规模、功能上相去甚远,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类似团体将大量涌现,待条件成熟后,可交由这些团体系统组织策划考察帮教工作。
(五)建立监督救济机制
任何缺乏约束的制度都是不完善的。为防止附条件不起诉决定权滥用,可考虑在立法上规定犯罪__嫌疑人、被害人的权利和公安机关的权利,在程序上对该制度起到制约作用。主要内容如下:
1. 犯罪嫌疑人的权利
人民检察院在做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前,必须征得犯罪嫌疑人的同意,如果是未成年人,应当征询其法定人的意见。有辩护律师的,要听取律师的意见。人民检察院在做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后,应当公开宣布,说明理由、所附条件、考察期限等,告知犯罪嫌疑人权利义务,并征询其意见。犯罪嫌疑人不同意适用附条件不起诉的,人民检察院应当作出起诉或者不起诉的决定。
2. 被害人的权利
有被害人的案件,应将上述情况同等告知被害人。被害人不同意附条件不起诉决定的,可以在收到附条件不起诉决定后七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申诉。此外,应允许被害人参与考察,随时向帮教机关了解犯罪嫌疑人考察情况。
3. 公安机关的权利
公安机关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人民检察院决定附条件不起诉的,应将附条件不起决定书送达公安机关。公安机关认为嫌疑人、被害人的权利和公安机关的权利,在程序上对该制度起到制约作用。
主要内容如下:
1. 犯罪嫌疑人的权利
人民检察院在做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前,必须征得犯罪嫌疑人的同意,如果是未成年人,应当征询其法定人的意见。有辩护律师的,要听取律师的意见。人民检察院在做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后,应当公开宣布,说明理由、所附条件、考察期限等,告知犯罪嫌疑人权利义务,并征询其意见。犯罪嫌疑人不同意适用附条件不起诉的,人民检察院应当作出起诉或者不起诉的决定。
2. 被害人的权利
有被害人的案件,应将上述情况同等告知被害人。被害人不同意附条件不起诉决定的,可以在收到附条件不起诉决定后七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申诉。此外,应允许被害人参与考察,随时向帮教机关了解犯罪嫌疑人考察情况。
3. 公安机关的权利
公安机关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人民检察院决定附条件不起诉的,应将附条件不起决定书送达公安机关。公安机关认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不当的,可以要求复议。如果意见不被接受,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提请复核。 注:
〔1 〕 附条件不起诉是我国实践先行的一项司法改革创举。从理论研究、实践试点到制度设计,该制度一直伴随着较大争议,争议的焦点之一是名称问题。国内各地检察机关在用词上出现了缓予起诉、暂缓起诉、暂缓不起诉、附条件不起诉等不同称谓。本文以附条件不起诉为题,一是着眼点在于该项制度在刑事诉讼法中的地位设计,附条件不起诉介于起诉和相对不起诉之间,在制度设计上应当属于不起诉的一项重要内容;二是考虑到尽管各地用词不同,但该项制度的本质内容是一致的,学界对名称问题的研究甚多,本文立足实证研究,走出概念的泥沼,探讨该制度的构建完善之策。
〔2 〕梁慧星:《民法总论》[M ] ,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01页。
〔3 〕海淀区检察院从2000年开始在公诉一处设立未检组,负责办理未成年人普通刑事案件,但由于公诉一处、二处案件类型的人为分流,此时未检组并非办理所有的有未成年人参与犯罪的案件。2007年初,根据最高检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专门办理制度的要求,未检组仍旧设立在公诉一处,但负责办理全院所有的有未成年人参与犯罪的案件,彻底实现了未成年案件专业化办理。
〔4 〕王娟:《青少年犯罪的家庭环境因素及其矫正》[ J ] ,《理论导刊》2007年第8期。
〔5 〕罗大华、石起才:《青少年犯罪心理学》[M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47 - 353页。
〔6 〕沈春梅:《暂不起诉不宜推行》[ J ] ,《人民检察》2003年第5期。
〔7 〕张泽涛:《规范暂缓起诉- 以美国缓起诉制度为借鉴》[ J ] ,《中国刑事法杂志》2005年第3期。
〔8 〕窦某(男, 17岁,无业)伙同另外两名未成年人盗窃一辆摩托车,价值1978元,在转移赃物时被查获。
〔9 〕谢双:《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建立暂缓起诉制度》[ J ] ,《天府新论》2006年第12期。
〔10〕洪道德:《改免予起诉为暂缓起诉》[ J ] ,《法学研究》1989年第2期。
〔11〕杨诚、单民:《中外刑事公诉制度》[M ] ,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23页。
〔12〕陈光中、张建伟:《附条件不起诉:检察裁量权的新发展》[ J ] ,《人民检察》2006年第4期。
〔13〕王雪琴:《暂缓起诉制度研究》[D ] ,山东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