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法小知识范文

时间:2023-03-19 20:13: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税法小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税法小知识

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税法教学;实践教学;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进行的是一种职业教育,财会专业需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实用型和复合型的人才,而传统的教学方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的要求了。因此,高职院校越来越多的课程开始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教学改革,税法课程也不例外。其中实践教学的强化是教学改革的内容之一,笔者将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在分析税法实践教学现状的基础上谈谈如何进行实践教学。

一、高职院校税法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由于我国将进有一半的高职院校都开设了经济类、财会类专业,而税法课程又是这些专业的必修课程,承担者为社会培养优秀财会人才的大任[1] 。但是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深入,社会对财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相关调查资料表明,绝大部分学生步入社会之后的在税收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较低,一旦遇到实际的税收问题便手足无措,无法解决实质问题。学生虽然对我国现行的税收制度以及税收计算方法有清楚的了解,但是学生的水平仍然停留在理论层面,与社会实践脱节。究其原因,主要症结在于高职院校税法教学方法的脱离实际,过于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教学。

据笔者观察,大部分院校税法课程的教学都采取传统的所谓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也就是让学生在一个固定的教室内听教师讲课,而教师往往以某一本教材为讲述内容。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所接触到的都是专业的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机会,很难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的处理税收问题的技能[2]。此外,这种教学方式还会导致课堂的枯燥与沉闷,被动接收知识的学生很难提起学习兴趣。此外,很多教师着重于税法本身的讲解,而忽视了税法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与其他知识的断裂导致学生在实际中只会孤立地处理问题,对办税流程以及税务处理程序都不了解。

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出具备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还要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而长期存在于税法教学中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显然已经不再适应社会需求[3],因此,进行税法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十分紧迫。

二、 高职院校税法实践教学的方法

(1)践行情境教学,让学生置身于税收工作的典型环境中。

税法课程进行情境式教学就是由教师为学生设计与税收相关的开业登记、发票领购、防伪认证、申报纳税等具体的工作情境,学习相关理论之后,让学生身临其境,参与各项税收工作,从而达到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具体的工作的目的。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吸收者[4]。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在工作情境下的表现,对学生实际技能有清晰的了解,发现问题便可以因材施教,还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便其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2)加强校内的模拟实训教学,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加强实训教学首先要求学校要提供相应的实训设备和环境,财会院校需要在校内建设一个实训基地,提供手工模拟试验室以及电算化模拟试验室。教师可以安排专门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模拟实训,也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参与实训。还可以通过举办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分成小组代表不同的企业,各自扮演企业经历、财务总监等角色,各司其职一起来完成某个与税收相关的某个项目,然后教师与其聘请的外部人员一起担当评委。同时,学校还可以加强与校外企业的合作[5],在企业内设置实训基地,组织学生进企业学习,这样更直接也更有效,学生可以学到切切实实的工作技能。

(3)创新课程考核方式,强化实践在考核中的比重。以往的税法教学中,期末考试往往成为学生成绩评定的主要标准,这种方式只会促使学生死记硬背书本知识。要真正地强化实践教学,需要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而创新成绩评定方式就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教师可以将平时学生进行实践学习的表现、主动参与实训以及参加各种相关竞赛的成绩都算作成绩考核的一部分,这样可以给学生提供参与实践学习的动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进行税法教学改革已经势在必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升其工作技能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只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建立工学相结合、强化实践教学才能培养出具备创造性思维,符合实际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而如何进行税法实践教学成为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难题,本文从践行情境教学、强化模拟实训教学、改革课程考核方式这三个方面为这个问题提供了答案。

参考文献:

[1] 何小燕.高职院校《税法》课程教学的探讨[J].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10(05): 167.

[2] 卢运辉.构建高职《税法》课程实践教学考核模式[J].考试周刊,2009(25): 7.

[3] 周宇霞.高职院校财经专业税收类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探析[J].会计之友,2009(06):80.

篇2

那么,如何抓住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个市场呢?

做“小池”里的“大鱼”

有一种说法叫“做小池里的大鱼”。在营销领域里,这种说法被解释为一种策略——集中性营销(concentrated marketing),即指企业放弃一个大市场中的小份额,而去争取一个或几个亚市场中的大份额。这种“集中力量、重拳出击”的策略尤其适合本土摩企。

为什么这么说呢?

目前,本土摩企多属于中小型企业,普遍存在资源匮乏、能力有限的短板,不少采取多面出击策略的企业不仅没有占领一方市场,反而陷入资金周转不灵、产销脱节、营运失利等尴尬境地。

为了有效避免这种尴尬的发生,我们的摩企需要重新审视自身,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是“小鱼”的角色。既然是“小鱼”,要想生存发展,当然不能在“大海”里与“大鱼”抗衡,而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小池”。虽然舍弃“最有价值”的“大海”看似可惜,但却有效规避了“大鱼吃小鱼”的风险。毕竟,“小鱼”擅长的畅游空间是偏安一隅的“小池”。

同样的道理,本土摩企若想由“小鱼”长为“大鱼”,需要集中自己有限的资源,选取擅长的领域,舍弃“最有价值的那个市场”,实行符合目标市场需求的专业化生产和销售,做强做大这个“最有可能实现”的市场,最后成为“小池中的大鱼”。

要抓住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个市场,首先需明白“那个市场”的“最有可能实现”之处。一般地,“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个市场”具备如下特点:(1)该市场的需求与企业的特长及目标相吻合,以便企业在未来的竞争角逐中能处于有利地位;(2)该市场应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发展潜力,给企业的入主留有一定的上升空间;(3)该市场的现有市场结构具备长期的内在吸引力,为企业的赢利提供充分的前提条件;(4)目标市场能进一步促进企业新老产品的更替,实现企业扩大销售量和提高市场占有率的目的。符合以上要求的市场便是我们的摩企所要寻找的有效目标市场。

下面让我们看看本田在印度市场是如何由“小鱼”变“大鱼”的吧!

本田的“小池”实践

1983年,本田入主印度市场时,通过调研,发现:一,当年印度人口大约为2.5亿,每年的增长率是22%;照此推测,到20世纪80年代末,印度人口预计增长1.63亿,到2000年将超过10亿。这不仅是显示印度的人口众多,更是预示购买两轮机动车(15~65岁)的成年人群到1990年将增至5亿之多,到2005年可能达到6.95亿。二,印度人口的购买力预计1983—1993年人均增长率为52%;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印度已有140万公里的高速公路。三,工业废气和机动车尾气污染是印度最关注的环境问题,印度对尾气排放的制度变得越发严格。这种规章制度使得环保性高的机动车变得更具有吸引力,两轮机动车由于燃料效率高和尾气排放低满足了这一需求。

虽然当时在印度有铃木、雅马哈、LML和Kinetic这样强劲的竞争对手,但本田依然认识到庞大的人口、标准的经济形势以及有利的规章制度为便宜的两轮机动车的生存和成长提供了理想条件。鉴于这巨大的潜力,本田决定做两轮机动车市场这个“小池”中的大鱼——与在印度拥有响亮知名度的英雄自行车厂签订了一份协议,组成了英雄本田公司。

20世纪80年代,四冲程低座小摩托车是英雄本田最受欢迎的两轮机动车,它价格便宜,性能可靠,是印度广大农村人口和中产阶级的最佳选择。英雄本田注意到了所有摩托车制造商没有注意到的东西。最大的一块需求来自于农村、小城镇及城市中的中产上班族,对他们来说,四冲程引擎的燃料经济比两冲程引擎的外观和马力更为重要。正如英雄公司的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布里吉莫汉拉利莫加尔所说:“今天我们回顾一下,会发现20世纪80年代的四冲程摩托车的选择是多么幸运,但是我们知道买东西是一回事,长期使用是另一回事。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想把摩托车的费用降低的原因。”

四冲程引擎的优势在于三个方面。它不仅比两冲程引擎(普遍使用在其他摩托车上)污染少,而且油料燃烧充分,比马力较强劲的两冲程引擎寿命更长。油料燃烧充分加上使用寿命长就相当于省钱。省钱最能吸引印度的中产阶级消费者。英雄本田在第一年以至于以后很多年来一直只生产四冲程低座小摩托车。

随着不断扩张的中产阶级的购买力增长,市场对这种低座小摩托车的需求持续了十几年,便日趋缩小 。

1988年,为了更好地了解、适应市场,英雄本田公司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消费者调查,收集到大约25万份反馈意见。调查结果让英雄本田大为震惊:印度消费者已经改变消费需求,低座小摩托车不再是他们的选择。作为对这次调查的回应,英雄本田在古尔冈(Gurgaon)又建起一个工厂以增加摩托车的生产量。结果正如财务副总裁拉维苏德(Ravi Sud)说:“生产量一提高,我们发现利用摩托车的有利趋势使得赚钱容易多了。”到2000年,摩托车成为印度58%的两轮车消费者的选择,比1996年的33%增长了不少。

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英雄本田把其他消费者青睐的创新引入到了印度的两轮摩托车市场,把原来6个月的保质期延长至2年,并且推出了包括意外保险及购买和服务积分点的“护照方案”。

通过努力预测和理解目标市场及其趋势,英雄本田的名声得到进一步巩固,被广泛认可为一个能预测并利用趋势的公司。正如布里吉莫汉拉利莫加尔所说:“英雄本田实现的最好结局可以归结为我们不断专注于在最大程度上理解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我们自始至终以最先进的技术、最好的服务为我们的消费者提供最有价值的产品,以争取为我们所有的股东创造最大的价值。”

如此的用心、如此的专注,为英雄本田带来了莫大的收益:2000年,英雄本田的Splendor(这是一款1994年引进的车型)成为世界上销量最高的摩托车。2001年第一季度,英雄本田成为印度销量第一的摩托车制造商,抢占了头号竞争对手巴夏汽车公司(Bajaj)坐了43年的头把交椅。2001年前4个月里,英雄本田的销量比巴夏多出4万辆,占据了将近50%的印度摩托车市场。2001年英雄本田销售了100万辆摩托车,成为本田家族最大的两轮车公司。

篇3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 

 

《水文地质学基础》是高职院校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水文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矿山地质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主要研究在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为以上4个专业的专业课程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参与地下水的观测、进行地下涌水的处理等提供理论依据,因此,搞好这门课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据统计,云南省有5所高职院校开设了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专业。笔者所在的学校自2005级开始在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矿山地质专业中招收高职全日制脱产和函授大专学生,到2010年已有三届毕业生、三届在校生。先后有10个教学班开设了《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笔者一直承担该课程的教学工作。结合教学实际,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对《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认识不足在高职教育中,资源与测绘大类的专业少,开设《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专业更少,学习本门课程的人数少,课程在专业以外的认知度低。在笔者所在的学校,制定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时,《水文地质学基础》应作为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主干课,曾在相关教师中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最终根据教育部教育司2005年版的《高职高专专业概览》才尘埃落定。 

使用的教材多为高等学校教材,与高职教育的要求不相匹配高职教育主要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具有够用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工作适应性,强调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要“素质高,上手快,技能强”。高职教育与高等教育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是不同的。培养目标的不同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不同,但是,在高职实际教学中,《水文地质学基础》主要选用的大多是高等院校的教材,学科理论介绍多,实际应用介绍少。 

适合课堂教学的电子课件少,教师多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单一《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专业性强,尽管近年来多媒体电子课件在网络上随处可见,但关于《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课件少之又少。要做好一件成熟的实用的电子课件,需要大量的资料和图片,但由于专业性较强,这方面的资料往往有一定的保密要求,一般人很难找到相关资料,再加上水文地质工作目前主要是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实施,高职教师参与很少,导致现在的课件以罗列教材中的内容为主,质量不高,适用性和吸引力不强。 

教师大多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单一在实际教学中,《水文地质学基础》的任课教师大多采取单一的讲授形式,教学仍然是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整个教学过程都在教室里完成。学生没有机会到实地考察,将理论与生产实际对应,因此,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较差。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接受教师传授的现成知识上,学习围绕课本和考试,沿袭着“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的传统学习方式。讲授方式单一,课程缺少吸引力,导致本门课程枯燥无味;学习方式单一,学得快,忘得快,导致课程学与不学一个样;再加上有些学生本身对所学专业认识不清,更是降低了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体会 

笔者从2006年开始讲授《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到2010年,已经完成了10个教学班的教学工作。经过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和完善教学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体会。 

根据专业特点,确定教学目标高职院校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水文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矿山地质专业的学生学习《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目的,并不是要把他们培养成为水文地质专家或专门从事水文地质科学研究的专业人员,而是让他们掌握水文地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能够将水文地质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其今后的工作领域,成为既熟悉本专业业务,又掌握水文地质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技能型人才。对这些专业的学生进行水文地质教育,应该面向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水文地质与勘查、金属矿开采、矿山地质等工程领域的应用,以掌握基本理论、突出实践应用为目的。因此,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讲清《水文地质学基础》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重点抓好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教学。 

根据教学目标,增加课程的实践性和实用性教学笔者所在学校属于企业办学,隶属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在学生实习实训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到学院兼职讲课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结合集团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笔者重新编写了高职《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突出了课程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在实际教学中逐步尝试进行课程改革。首先是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在2006、2007级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的《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讲授中,尝试性地引入讨论式教学和现场教学。在讲授“岩石中孔隙”时,先讲清基本理论,然后通过布置课外作业的方式,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或相关书籍查阅砂岩、泥岩、泥质灰岩中孔隙的异同,最后让学生结合《普通地质学》、《岩石学》等课程展开讨论,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对2007级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动员时,笔者结合实训基地的情况,向学生介绍了即将实习的工作区的水文地质情况,并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收集实习矿区的水文地质资料。这一尝试在学生一年后的毕业论文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笔者参与评阅的12份毕业论文中,有多达11份介绍了实习矿区的水文地质情况,有的还提出了矿山巷道涌水的处理方案。在给2008级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的学生讲授“大气降水入渗机制”时,恰逢降雨,笔者便直接将学生带到一个建筑施工工地,通过地表的一个新鲜垂直剖面给学生介绍此部分内容,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热情。其次是积极与实训基地的工程技术人员沟通,建议实训基地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学生进行认识实习、课程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的过程中注意介绍水文地质的内容,包括地下水量的计算、地下涌水的处理、矿山巷道水的处理等,增加课程对实际工作的参与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方式的改变和调整,大大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制作ppt演示文稿,增加课程讲授的直观性和吸引力从2008年开始,笔者将教学讲义的部分章节做成ppt演示文稿,利用多媒体将枯燥的教学内容通过图片和动画展示出来,大大提高了课程讲授的直观性和吸引力。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思路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职教育必须向培养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转变和发展。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强调实用性和技能性,这就要求在高职课程建设中充分考虑课程的实践性环节。 

应进一步明确高职院校《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目标高职院校开设《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目的是学习水文地质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应用。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职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根据现在和将来的实际应用及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近年来,各种地质灾害频发,不断地提醒人们必须加强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才能增强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水文地质学基础》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类课程,有责任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进程中对其研究领域的知识进行普及和介绍,让更多的人了解其学科性质和内容,因此,在教学目标中突出实践性和实用性至关重要。 

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增加课程的直观性和吸引力《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如果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的心理相违背,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学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在《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必须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枯燥的理论形象地展示出来,增加课程的直观性和吸引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水文地质的具体教学内容、(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岩石中的孔隙与水分、地下水的赋存、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毛细现象与包气带水的运动、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地下水系统、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地下水资源、地下水与环境)学习目标及学生特点等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多媒体形式进行教学。例如,在讲流网时,可引入如何判断矿区的潜水含水层和地表水的补给关系的内容,利用动画模拟地下水的流动方向,从而判断它们之间的补给关系。这些直观的演示可以加深学生对流网的认识,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器官的功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用有限的时间获得更多的信息和知识。若能结合专业特点以及课程内容设计一些课件,会使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应增加《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实践性、开放性教学针对《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增加实践性、开放性教学环节是该课程改革的重点。要实现这一目标,仅靠高职院校自身力量是不够的,高职院校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实施校企合作,与企业实现资源共享,聘请行业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将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多年在生产一线积累的水文地质理论和经验带进课堂,将水文地质学基础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实际工作的事例带进课堂,增加教学的针对性和实践性。若能在学生实习实训时,请带实习实训的工程技术人员针对具体工作面对水文地质学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讲解,整个课程的教学就会更上一层楼。 

篇4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地方税务局,财政部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经研究,现对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以下简称“三税”)实行先征后返、先征后退、即征即退办法有关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政策问题明确如下:

对“三税”实行先征后返、先征后退、即征即退办法的,除另有规定外,对随“三税”附征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一律不予退(返)还。

篇5

【关键词】中小型水利工程 特点 存在问题 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水利工程对于防洪、排涝、防灾、减灾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水利工程建设在工业生产、农业灌溉、居民生活、生态环境等方面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但是中小型水利建设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隐患,这些都将限制工程作用效益的提升。

一.中小型水利工程施工的特点

1 工程量少但复杂

与大型水利工程相比较,其工期短、投资少、施工地点分散的特点,将导致管理混乱。其施工工艺的复杂性一点也不比大型水利工程差,这些复杂性将导致诸多工程建设的质量问题,在施工建设中,中小型水利工程施工工艺和机械投入及材料应用和大型渠道施工工艺和工序基本相同,即使有所不同也只是其标准、规模存在差异,正是由于小型水利工程工程量很小,进而增加工程建设管理的难度。因为其工程量不高,技术要求不高,中小型水利工程在进行基础处理和边坡整治不能够用大型机械和高等级专业人员进行施工。

2 工期短投资少

地方政府负责修建的工程量小的中小型水利工程,由于其筹资、建设管理与监理费很少,所以在建设中可用资金不足,工期不长,缺乏回旋余地,进而导致很多专业设备与措施无法跟进。在施工中对于外界和管理因素缺乏必要的有力的监测手段,将会导致工期的延误及其质量安全隐患的产生。

3 存在分包与隐性转包

水利工程的主体工程是政府相关部门严格规定不允许分包和转包,但在利益的诱惑下,在发包环节还是会出现很多问题。主体工程的分包与隐性转包现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普遍存在,这种情况比大型工程还要严重的多。造成一些不具资质的企业及其非专业技术人员进入了施工现场,这比将严重影响了工程的施工质量。

4 施工人员素质不高

人是一切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的主体。在对中小型水利工程的施工时,要保证施工顺利进行和施工质量,必须配置先进设备及、业技术人员和熟练技工,项目建设质量高低是由施工队伍的素质所决定的,施工企业的优秀与否取决于拥有技工和工程师的专业水平,施工企业的优秀与否直接关系着施工的顺利和质量的优劣。

二.中小型水利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1 项目管理混乱

1)项目管理水平差。项目法人规范意识差、行政干预多、工程进度慢是中小型水利工程常见的现象,这些都将影响到质量的优劣。同时专业素质差的项目部门人员,较少的技术支持,缺乏科学化管理等这些也会导致质量下降。

2)质量管理不落实。本身项目法人质量意识差,既不制定相关的质量管理责任制度,也不配置的质量管理责任人。即使制定了相关的质量管理责任制度,也不去落实,则造成工程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3)重视工期轻质量。招投标时肆意的压低工程造价,必将导致合理工期被任意压缩。很多工程都存在前期手续不完备就强行开工的现象,而在工程进展过程中随意设计调整造成工程变动性很大,使施工方不能够按合同规章进行施工,致使其效率的降低,使其质量的下降。

4)资金管理不到位。拨款滞后、要求承包方垫资、拖欠工程款现象时常发生,再加上盲目压缩质量成本,工程质量就很难得到保证。

要解决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不规范问题,就必须加强质量意识的提高。要提高质量意识及不规范问题,首先要引起领导的重视,进而带动专业人员素质的提升,可以减少一些可避免的决策失误。建立健全详细规章制度,确保质量控制管理落实到个人。提高对资金整合、分配的能力可以有效减少的其对质量控制的影响。

2 工程设计不规范

1) 项目决策缺少评估。工程建设项目的评估、立项、进度和质量等容易受到由于前期工作做的不够扎实、盲目立项等因素的影响。有些工程立项时基本不做可行性论证,即便个别水利工程进行了立项,但其没有创立项目规划书及其可行性研究报告,有些项目因在施工方案不合理,造成工程质量的下降。

2) 勘测、设计缺少规范。由于项目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经费导致前期勘测不细致,甚至有时就不进行勘测设计。一些不具备资质设计人员再进行设计时常会出现设计因素考虑不周,结构布局不合理,不按强制性标准设计的现象,在施工中肆意变更图纸,质量监督不到位,不综合考虑对环境、经济、社会水资源配置,对于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了解更少。

严格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在做足够的资料准备才可进行立项,制定严格的程序计划,可避免决策的失误,这样才能保证工程的有序进行,使其质量得到有效的保证。

3 工程施工不规范

1) 施工不规范。没有制定相关的质量管理体系,即使制定了质量管理体系,也无法保证相关措施无法落实,而且质量管理手段及其落后。2) 施工人员多数是业务素质差、技术水平低、经验不足的农村施工队,这将无法保证工程质量。(3)工程多次转包分包。这样会致使资金分流,存在偷工减料、粗制滥造的陋习,这将导致工程质量的降低。

进行招标时必须保证质量,并且确保合同中存在规定出质量指标,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施工,必要时可以用经济手段的制约。同时要求施工各项落实到个人。才可以避免质量问题出现。

4 监理工作不规范

1) 未经专业培训的质监、检测人员,普遍存在素质低、技术水平低、责任意识弱、缺乏最起码职业道德。这些都将影响了质监质量。2) 招投标和工程分包等过程中随意性太大,监理工作存在不规范现象。3) 在项目前期的投资决策时由于缺乏质监,很容易出现问题。

5 质量监督缺乏力度

1) 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不力将导致导致质量监督力度不够。2) 检测手段匮乏,工作落实不到位,质量评定又缺乏一定权威性。3) 质监员专业知识水平落后,质量管理的责任不落实到实处,质量得不到保证。

三.改善中小型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措施

1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工程施工质量是取决于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建立完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确立工程施工各部门的具体职责,才能保障工程在施工过程中质量保证。以质量为基础,定时进行质量教育工作,培养工程建设人员的质量意识,建立质量第一的观念,从而提高施工质量。施工前要考虑可能发生的质量问题和隐患,并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合适对策,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可能隐患进行预防。

2 加强进场材料及设备的质量控制

建筑材料报验单在原材料进场前必须应向项目监理机构提交,同时也必须附产品出厂合格证、检验报告和使用说明书。在经过经监理工程师审查并确认其符合标准后才可以方准使用。在施工时对于易于受自然环境和气候影响的材料应注意选择原材料的存放地点,尤其像水泥、添加剂、防水材料、土工织物材料等则必须严格控制。施工单位事先对于当地生产的原材料进行质量检验,要达到质量标准才可使用。

3 科学规划工期、统筹管理建设资金

统筹管理工程投资的建设资金,要做到专款专用,建设资金要严格遵循规章制度。中小型水利工程施工时应按照合同规章去严格执行工程价款支付。不合理的规划以及工程所在地气候预估不足,很可能延长工期,进而致使施工成本的增加,从而影响工程整体的质量控制。因此施工前期进行科学计划施工,分析可能出现影响工期的各项因素,尽可能避免由工期延误而造成的质量隐患问题。

4 加强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

在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过程施工方要建立完善的工序质量控制体系。控制工程质量就必须对工序控制实行二级三检报验制。第一级是施工单位应建立班组初检、施工队复检、施工单位终检的质检制度才能达到监督目的。第二级是在检查合格的前提下,施工方才可填写报验申请单,并报监理工程师进行复验,复验合格后还要由业主终验。这样保证不合格工序进入下一工序。

5 加强工程质量监督力度

施工单位不仅要要建立完善的工序质量控制体系,还要定时收集整理质量统计分析资料和质量控制图表,并且在变更设计及其修改的图纸后还要严格审查。对施工人员进行严格的监督,并建立健全质量反馈体系。为了定期对工程质量进行检查,还需要成立专门的质量监督和部门。

6提高和改进施工技术水平

选择专业技术水平高的施工队伍才能保证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保证。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专业的技术培训,以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施工安全意识,才能保证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顺利进行,进而降低工程质量问题的发生。

结语

在中小型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确立质量为本的原则,并制定严谨科学的质量保证计划,明确施工各项原则,加强管理体系的建设,才能保证工程质量控制水平。在水利工程施工中的注重施工质量,严格按标准规范要求实施,树立坚定的质量意识,加强管理并落实责任制,才能保障水利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胡斌. 中小型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探讨. 水利工程.2013(01)

[2] 梁文灿. 现行中小型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及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工程管理.2010(08)

篇6

关键词:长距离输水 水锤防护 止回阀

1.水锤防护设备介绍

1.1止回阀

根据关阀时间及程序是否可控分为可控式止回阀和不可控式止回阀。

1.1.1可控式止回阀

即可分阶段控制时间关闭的阀门,如两阶段缓闭止回阀,其作用是当停电或水泵电源跳闸时,采用分阶段按程序关闭阀门。关阀分为两个阶段,各段缓冲时间可调节。第一阶段可在4~60s内调节,第二阶段可在10~300s内调节。

为迅速减少回水流量,阀门在关闭的前70度左右快速闭合,而剩余行程20度左右则为慢关,形成截流效应以降低动态水压至较低水平。通过设置两阶段关阀,能消除启、停泵水锤,保护泵房及设备安全。阀门两阶段关闭时间,可根据输水管路具体特性经过计算具体确定。

1.1.2不可控式止回阀

传统水力式止回阀。如喷嘴式、拍门式止回阀。其中喷嘴式主要应用于石油、天然输送管系统中,具有便于安装、阀瓣重量轻、行程较短、启闭迅速;关闭时无冲击、无噪声;弹簧不与介质直接接触,使用寿命较长等特点。

1.2空气阀

空气阀担负着管线的排气和负压控制任务。在某些运行工况,如管道充水、事故检修放空、阀门的正常及非正常启闭、泵的正常及事故启停机等,通过在管线中合理的布置空气阀,既可以排出管道中的有害气团,减小管道阻力,避免管内骤然升压,又能在管线出现负压时及时补气,消除液柱分离现象,避免水锤事故。

空气阀的分类有复合式、三级缓排式空气阀。其中三级缓排式空气阀可消除水锤等特殊工况下因全速排气而加剧的压力波动对系统的冲击,在实际工程中多采用这两类空气阀配合使用。

1.3超压泄压阀

超压泄压阀也称持压泄压阀(简称泄压阀),泄压保护装置工作主要依赖于对泄压阀滑塞内腔压力控制,正常输送时,滑塞在内腔设定压力作用下将滑塞紧紧的与主阀座贴合,使泄压阀处于正常关闭状态,当管线发生水击,异常升压,超过其滑塞内腔所设定的安全控制压力时,在压差作用下滑塞打开,通过滑塞外腔开始泄压并报警,当管线压力恢复正常工作压力时,滑塞与阀座紧紧贴合,恢复关闭状态,停止泄放,管线恢复正常输送。

超压泄压阀可现场调节动作值,以满足工况需要,同时快开慢关的特性,以满足较快的泄压消除水锤,同时在关闭过程中不至于产生二次水锤,防止管中高压或突压毁坏管线和设备。

1.4抗水锤气压罐

抗水锤气压罐用于消减停泵水锤时连接在水泵出水止回阀后的压力供水管道上,它利用气体体积与压力的特定定律工作。随着管线中压力变化,气压罐向管道补水或吸收管道中过高压力,抗水锤原理上与双向调压塔类似。

尽管抗水锤气压罐在国内的设计和使用经验不多,但它经过国外大量的工程设计实践和多年的运行管理经验,已经成为一种技术成熟的抗水锤装置。它具有抗水锤性能全面、应用灵活、安全可靠、运行维护方面等优点。

2.工程案例分析

2.1项目概况

HLJ工程采用单线布置形式,全长112 km,前69km为泵送流,本文仅针对泵送流段输水管线进行水锤防护效果分析。泵站从首段前池抽水送至桩号69+280处蓄水池。泵站内设3台双进口单吸双级水平中开泵,2用1备。单泵流量0.58m3/s,设计扬程315m,水泵效率85%,电机效率96%,水泵转动惯量10.2 kg/m2,电动机转动惯量112 kg/m2。首段水池水位661m,69+280处蓄水池水位936m。输水管道管径主要为DN1200,部分管径为DN1800,管材为涂塑钢管。该段管线运行压力如图,本工程地形起伏不大,属于典型高扬程长距离泵送流系统,主要防护重点是停泵时水泵出口高压、负压及管线末端负压问题。

2.2水锤防护方案分析

根据本工程特点,现针对以下三种水锤防护方案进行对比分析。

2.2.1方案一(6处空气阀+喷嘴式止回阀+超压泄压阀)

水泵出口安装喷嘴式止回阀,快速关闭时间为0.15~0.3s,水泵出口超压泄压阀动作值3.8MPa;在桩号63+560、65+070、68+364、67+760、66+770、66+082处设置空气阀,水泵出口止回阀在停泵后0.6s(0.74s开始倒流)开始快速关闭,用时0.15~0.3s,水泵出口超压泄压阀动作值3.8MPa时,水锤防护结果如图1-2。

由上图分析可知:该段管线负压主要存在于管线末端7km左右,在该处合理布置空气阀后,结合水泵出口止回阀快速关闭时间的设定,可以有效缓解末端负压问题。该防护方案下的计算结果为最大水锤压力361.7m,桩号3+512处;最小水锤压力-9.3m,桩号68+942处。计算结果满足水锤防护要求。

2.2.2方案二(74处空气阀+喷嘴式止回阀+超压泄压阀)

全线正常设置空气阀74处,水泵出口止回阀在停泵后0.6s(0.74s开始倒流)开始快速关闭,用时0.15~0.3s,水泵出口超压泄压阀动作值3.8MPa,水锤防护如图1-3。

分析可知:当全线正常设置空气阀时,末端约6km管线出现负压,最小压力为-15.3m,该段管线由于有空气阀进排气作用,水柱拉断后所产生的断流弥合水锤不严重,最大压力为88m。全线最大压力为379.5m。计算结果不满足水锤防护要求。

2.2.3方案三(气压罐+喷嘴式止回阀+超压泄压阀+74处空气阀)

本工程水泵机组转动惯量小,经模拟,事故停泵时水倒流至水泵时间较短,约为0.7s左右,如图1-4。由于两阶段缓闭止回阀第一段关阀时间需4s以上,大于倒流时间,故建议水泵出口设置喷嘴式止回阀。并设1个8m3气压罐、超压泄压阀(泄压值设为3.8MPa)、沿线尖点及适当距离设置空气阀进行水锤安全防护。具体防护效果图1-5。

分析可知:最大水锤压力360m,桩号3+512处;最小水锤压力-9 m,桩号68+942处。计算结果满足水锤防护要求。

2.3方案对比

方案一采用的喷嘴式止回阀、6个空气阀、超压泄压阀,负压值为-9.3m,但在《城镇供水长距离输水管(渠)工程技术规程》中规定,长距离输水管线应在0.5~1km左右设置空气阀,此方案空气阀个数未满足规范。

方案二在方案一的基础上增设空气阀,虽然缓解了水柱拉断后产生的断流弥合水锤,但管线出现负压,最小压力为-15.3m,不满足要求。

方案三在方案二基础上增设气压罐,模拟结果的最小压力值为-9m。

综上所述:从定量角度分析,方案一和方案三均满足水锤防护要求;从定量角度综合分析,方案一和方案二中防护设备单一,安全性低。而方案三中,一旦其中一个防护设备拒动,余下防护设备还可缓解一定水锤危害,安全性能高,且空气阀数量满足规范要求。因此,从定量、定性综合分析,建议本工程采取方案三。

3.结论

喷嘴式止回阀在输水管道工程中,对于空气阀匹配数量的敏感度较高,有局限性。若仅进行数值模拟,水锤防护结果满足要求,但空气阀个数可能存在不符合规范要求的情况;而空气阀在长距离输水工程中不仅承担着负压控制任务,还要承担首次通水、日常排气的任务,因此,在采用喷嘴式止回阀时,需在空气阀数量满足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多种工况模拟、分析。

水锤防护是一项系统工作,在实际工程中必须依靠各种水锤防护设备互相协调、互相配合才能有效地对水锤进行防护。若仅采取单一防护设备,在水锤防护过程中,一个防护设备拒动,则整套防护系统无效。

篇7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发展水平;省份比较;区域比较

作者简介:张洪华(1977-),男,山东德州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教师教育等。

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一般项目“跨学科‘双师双能型’职教教师培养研究”(编号:TJJX16-018),主持人:张洪华;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职教专项“基于跨学科的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研究”(编号:VESP3017),主持人:张洪华。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31-0025-05

2011年12月,为了加快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肯定了“十一五”期间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的成绩,并结合新形势及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进一步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加快解决生师比过高、‘双师型’教师和兼职教师比例偏低、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意见》确立了“十二五”期间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并据此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规模、素质结构、培养培训体系和管理制度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工作目标。

一、区域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发展对比分析

“十二五”期间,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达到了新的水平,主要表现在:生师比逐年降低,结构更加优化,整体素质明显提升,待遇水平不断提高等,为现代职业教育快速稳定发展提供了支撑与保障①。

(一)教师规模

2014年,东中西部地区每万人口教师数分别为5.67、5.06和4.91。其中,东部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每万人口教师数在6人及以上的有4个省份,中部地区有2个,西部地区有4个。2013年,东中西部地区的省份数量分别为1个、2个和3个。2013年,东中西部地区每万人口教师数分别为4.83、5.06和4.58。2014年与2013年相比,中部地区变化不大,东部和西部地区都有明显增长。其中,东部地区的浙江、天津、海南等3个省份每万人口教师数增至6人及以上,北京、上海两个直辖市的每万人口教师数由4人以下分别增至5.06人和4.89人,增幅明显,至此,东部地区所有省份每万人口教师数都在4人以上;西部地区的内蒙古每万人口教师数由5.91人增至6人及以上,宁夏由3.99人增至4人以上,只有以3.71人仍然停留在4人以下。而中部地区除了山西略有增长,由7.00人增至7.63人以外,其他省份几乎没有增长,甚至有4个省份出现轻微下降,中部地区仍然有3个省份每万人口教师数在4人以下。

生师比也是反映教育系统内部或者一个地区教育人力资源投入情况的重要指标。2014年,东中西部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分别为19.17、19.95和25.11,西部地区生师比仍然偏高。按照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中生师比20∶1的要求,在东部地区,7成以上的省份生师比达到了既定要求,降到了20以下,中部地区达到要求的有五成,西部地区只有3个省份达到要求,不及三成。东部和中部地区各省份生师比都在30以下,西部地区仍有4个省份生师比在30以上,占西部省份总数的三成以上。2013年,东中西部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分别为21.52、21.16和27.19。2014年与2013年相比,除青海、贵州、安徽三个省份生师比略有增长外,其余省份生师比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西部地区的、陕西以及东部地区的北京、福建降幅最大。自治区生师比由26.83降为17.11,降幅高达36%;陕西省生师比由24.76降为21.40,降幅为14%;北京生师比由22.97降为17.51,降幅为24%;福建生师比由30.55降为25.59,降幅为16%。

(二)教师结构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结构主要包括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2014年,东中西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高级职称比例分别为26.19%、25.60%和21.60%,呈现东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的状态。在各省份中,天津市高级职称专任教师比例最高,为37.93%,最低,为6.1%,前者是后者的6倍。全国仅有约2成省份高级职称专任教师比例低于20%,其中东部有2个省份,中部1个省份,西部4个省份。2013年,东中西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高级职称比例分别为25.44%、25.00%和21.77%。2014年与2013年相比,东部和中部地区略有提高,西部地区则有所降低。在各省份中,仅有四川、内蒙古、新疆、贵州、、青海、天津、宁夏等8个省份没有增长或有所下降,除天津外其余7省份全部位于西部地区。高级职称教师增长比例超过1%的共有7个省份,分别是:海南、浙江、重庆、安徽、河北、江苏、上海,其中东部地区占了5个,中部和西部地区各占1个。东部地区高级职称教师增长比例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2014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学历达标率(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89.29%,东中西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92.59%、87.43%和86.16%,呈现出东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的状态。在各省份中,提前实现《意见》要求比例超过95%的只有江苏、上海、浙江等3个省份。超过90%的共有12个省份,其中四分之三的省份位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省份占六分之一,中部地区省份占比不到1成。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学历达标率在85%以下的有6个省份,分别是西部的新疆、陕西、贵州、四川、青海和中部的江西。2013年,东中西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91.69%、86.18%和84.31%。2014年与2013年相比,除河南、海南2个省份外,其余省份的学历达标率都有所提升,增长比例在2%及以上的有7个省份,分别是青海、贵州、广西、内蒙古、重庆、安徽、四川,除安徽外全部位于西部地区。

表4 2014年全国分区域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学历达标率

从年龄结构来看,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以中青年为主。2014年,东中西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中青年教师占比分别为72.36%、70.36%和74.92%,呈现出西部高于东部,东部高于中部的状态。在各省份中,中青年教师比例在75%以上的省份共有9个,其中东部地区4个,西部地区4个,中部地区只有1个。中青年教师比例在70%以下的省份共有10个,其中东部地区4个,中部地区3个,西部地区3个。2013年,东中西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中青年教师比例分别为74.66%、72.95%和75.03%。2014年与2013年相比,只有、宁夏、青海、贵州4个省份中青年教师比例有所增长,其余省份都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其中下降幅度超过2%的省份有14个,分别是湖南、重庆、甘肃、辽宁、湖北、广东、山西、江西、河北、黑龙江、北京、福建、山东、吉林,其中,东部地区6个,中部地区6个,西部地区2个。

表5 2014年全国分区域中等职业学校中青年教师比例

(三)教师素质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加强建设的重点,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反映专业教师素质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2014年,东中西部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分别为31.14%、23.43%和25.24%,呈现出东部高于西部,西部高于中部的状态。在各省份中,全国共有10个省份比例达到了30%以上,即达到了《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提出的“双师型”教师比例不低于30%的标准,其中东部地区有超过6成的省份达到了标准,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只有一、两成左右。2013年,东中西部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分别为29.01%、22.68%和23.71%。2014年与2013年相比,除了陕西、内蒙古、新疆、湖南、广西等5个省份“双师型”教师比例略有下降以外,其余省份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增幅在2%以上的省份共11个,分别是:、海南、贵州、宁夏、山东、广东、青海、上海、天津、福建、江苏,其中东部地区7个,西部地区4个。

表6 2014年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

兼职教师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的重要力量。根据《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规定:兼职教师占职业学校专兼职教师总数的比例应在学校岗位设置方案中明确,一般不超过30%。2014年,东中西部中等职业学校兼职教师比例分别为13.92%、13.86%和23.49%,呈现出西部高于东部,东部高于中部的状态。在各省份中,聘请校外兼职教师比例超过30%的有青海、贵州、新疆等3个省份,全部位于西部地区。青海、贵州、新疆分别以56.8%、39.2%、34.1%的比例排在前三位,超过了国家的标准,说明这三个省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严重短缺;而河北、甘肃、吉林以7.3%、6.3%、4.8%的比例排在最后三位,处于较低的水平。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兼职教师比例最高省份是最低省份的11倍。兼职教师比例低于15%的有14个省份,其中东部地区8个,中部地区3个,西部地区3个。2013年,东中西部中等职业学校兼职教师比例分别为9.92%、10.32%和16.28%。2014年与2013年相比,除甘肃外所有省份兼职教师比例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西部地区的青海、贵州、3个省份增长最快,增长比例都在10个百分点以上,尤其是青海增长比例最大,由35.0%增至56.8%,提高了21个百分点,成为兼职教师比例最高的省份,反映了职业学校专任教师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增长比例超过5%的省份还有10个,分别是新疆、云南、山东、海南、江西、北京、广西、河南、陕西、宁夏,其中东部地区3个,中部地区2个,西部地区5个。

表7 2014年全国分区域中等职业学校兼职教师比例

二、结论与建议

我国幅员辽阔,受地理、历史原因影响,东中西部区域经济、教育、社会发展存在很大差异。在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异,需要综合考虑因地制宜制定各项改进举措。通过对2014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规模、结构及素质的分析比较发现,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一)教师数量仍然不足,西部地区最为短缺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要求:地方政府要比照普通高中和高等学校,根据职业教育特点核定公办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根据国家规定,普通高中的生师比为16∶1,按照这一要求,全国仅有6个省份的生师比低于这一标准。若按2014年全国普通高中生师比14∶1的实际数,仅有4个省份的生师比接近该标准。从每万人口教师数来看,西部地区也明显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不仅如此,西部地区每万人口教师数增长也不及东部地区。2014年相比2013年,东部地区每万人口教师数增长了0.84人,而西部地区仅增长了0.33人。

(二)教师队伍质量区域差异明显,西部地区最为薄弱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职业教育发展的先后不同,教师队伍素质在三大区域和不同省份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在2014年重点统计的14项指标中,东部地区平均水平最高的占了9项,尤其是在高级职称比例、学历达标率、研究生及以上教师比例、“双师型”教师比例、平均工资等方面东部地区具有明显优势。而西部绝大多数指标均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仅在参与国培项目比例、中青年教比例和兼职教师比例等方面高于东部地区。显而易见,对于教师队伍建设来说,职称、学历、平均工资等都是硬性指标。近年来,国家重视区域均衡发展,西部地区在参与国培项目比例、中青年教师比例和兼职教师比例方面的快速增长,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该地区中职教师队伍基础比较薄弱。

(三)兼职教师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的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兼职教师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优化教师队伍素质结构的重要举措。东部地区校企合作紧密,职业学校实践教学比例较高,聘请兼职教师的条件充分,兼职教师比例应高于中西部地区;而现实的情况是东部地区兼职教师比例最低,西部地区兼职教师比例最高,说明兼职教师仍然是补充教师数量不足的重要手段,没有成为加强实践教学和优化教师队伍素质结构的重要举措。因此,国家应进一步出善兼职教师队伍的政策。

(四)加强西部地区教师培养培训工作

我国西部地区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大多数在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颁布以后才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所以西部地区师资队伍建设滞后。2014年西部地区生师比仍高达25.11,比全国水平高出近5个学生,比东部地区多近6个学生。兼教师西部地区比例高于全国和东中部地区,也说明专任教师数量不足,西部中青年教师比例最高。尽管近些年国培项目重视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如2013年,全国参与国培教师比例超过1%的省份共有17个,其中西部地区9个,东部地区5个,中部地区3个,西部地区多于东部和中部地区省份的总和。我国共有8所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承担职教师资培养的任务,并且全部位于东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只有9所综合院校招收少量职教师范生,并且西部地区除广西、四川、陕西、新疆、贵州和内蒙古外,还有一半省份没有自己的职教师资培养院校。为此,国家需要在西部地区新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或者积极促进现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与西部省份政府积极开展免费师范生培养,解决教师数量不足和层次不高的问题。

(五)各省应进一步出台加强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

“双师型”教师无论是东部中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与国家高度重视有很大的关系,国家在各种文件中有关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内容中均提出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国家级培训项目要求至少有一个月的时间到企业实践,2006年《教育部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要求教师必须每两年到企业实践两个月,等等。“十二五”期间,江苏、重庆、河南等省份还专门出台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办法,制定了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证书目录,以便于教师取得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这一系列的文件有效地推动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充分说明政策在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重要性。

篇8

关键词:制度 制度效率 税收制度 成本-收益

一、制度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人类制度对经济活动的影响的理解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古典主义时期,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主义经济学家侧重从市场机制角度分析其对经济运行的影响,认为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是万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认识到了市场存在的种种缺陷和政府干预的必要性。早期制度经济学的奠基者凡勃伦(1899)把制度归结为在人们的主观心理的基础上产生的思想和习惯,制度不是组织结构,制度本身就是由大多数人普遍接受的固定的思维习惯所组成的。康芒斯(1934)认为经济关系的本质是“交易”,社会是由无数种交易所组成的一种有机的组织。交易双方在交易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只有依靠法律制度才能解决。所有权构成了制度经济学的基础。他还特别重视国家和法律的作用,提出了以国家和法律机构作为一切交易契约的公证的仲裁人,依靠法律来管理经济的主张。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诺斯(1990)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游戏的规则,或更正式地说是人为设计的形成人们之间相互交易的约束。制度是由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如行为规范,习俗,自愿遵守的行为准则),国家规定的正式约束(如规则,法律,宪法)及它们的实施机制所构成的。诺斯强调制度与组织是不同的,如果说制度是社会博弈的规则,组织就是社会博弈的参加者。组织是由团体组成的,团体则是由具有某些实现特定目标的共同目的而联系起来的个人组成的。

从上述分析分析可以看出,对制度内涵的理解我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制度是一种社会活动的规则,是由各类组织创造的,用于约束组织个人的活动规则。制度构成要素包括交易成本、产权、国家和契约等因素。制度效率的提高有赖于制度效率因素能否适度运行。制度通过提供一系列规则界定人们的选择空间,约束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减少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减少交易费用,保护产权,促进生产活动。

其二,制度与人的行为、动机和心理有密切关系。汉密尔顿指出,一种制度意味着一种思维方式或某种广为流行的、经久不衰的行动,制度根植于人群的习惯或风俗。从根本上看,传统意识形态对制度创新的作用就在于人们的制度选择总是基于一定的价值判断或价值观念,而人们的价值观念总是受他们的文化传统所制约和影响的。作为组织中的个人的行为必须在既定的制度框架内活动的。制度作为人主观选择的产物必然要受到人主观思维的影响,与人的心理有密切关系,因此制度有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之分,非正式制度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并构成代代相传文化的一部分,可统称为意识形态,包括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等。西方经济学建立在人的经济人理性选择基础上,人的动机和心理行为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最大化效用,但人对个人最大利益的追求是建立在一定规则制约背景下的,这些制度的约束是社会有序运行的必要前提。

其三,制度是一种公共产品。制度是为一定的组织内全体人员制定的,而不是为某一个个人服务的,制度是一种公共规则,尽管在制度的某些阶段,制度只为少数人设定,但大多数情况下,制度的依从少数服从多数的运行原则,因此,制度与一般公共品不同,制度具有排他性的原则。

二、制度效率的成本与收益

制度的效率研究制度变迁过程中,新制度是否能促进旧有社会制度体系完善。新制度经济学研究表明,制度的差异与各国经济效率有密切关系。制度的变革带来的生产力的巨大解放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

制度效率(institutional efficiency)就是实施制度带来的收益与成本的比较。任何制度都是适应人的需要而创立起来的,因而总能具有某种能给人们带来效应与收益的功能。张五常认为,如果从产权方面考虑,制度成本实际上就是交易成本。林毅夫认为,“制度提供有价值的服务,但制度的确定和执行起来都要成本,这个成本广义地被定义为交易费用、包括组织、维持和实施一种制度安排各项规则的所有费用。由于在交易费用给定时,执行一项特定的制度功能总有可以相互替代的制度安排。所以一种制度安排可能比另一种制度安排提供更多的服务,因而也更有效。或者说,给定一个服务量.一种制度安排的交易始用可能比另一种制度安排更低。”所以,如果以交易费用来衡量一种制度是否有效率,无疑交易费用最少的制度最具有制度效率。构成制度的成本主要有以下方面:(1)制度的规划设计、组织实施的费用;(2)清除旧制度的费用;(3)消除制度变革阻力的费用;(4)制度变革及共变迁造成的损失;(5)实施成本;(6)随机成本。制度效率具体而言就是制度变迁带来的效益与成本的对比关系。政治经济理论中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原理,新的生产关系能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关键看是否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能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能够与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相一致的必定是制度的效益―成本比较高的制度。对转轨国家而吉,制度变迁的目的在于减少社会交易成本,提高社会经济的整体效益和效率,从而实现增加社会有效资源的目的。

三、制度效率的理论分析

制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制度收益和制度成本的对比,如果用TR表示制度的收益,TC代表制度的成本,则制度的效益TE可以表示为TR-TC;一般而言,制度收益曲线TR是由于制度变迁带来的,制度变迁有“供给主导型变迁”和“需求诱导型变迁”两种方式,供给主导型变迁属于正式制度的变迁,大多数情况下是由政府主导型,有宪法秩序的创新开始的;二需求诱导型变迁则是由非正式制度变迁带来的,是一种局部的,渐进性变迁,我国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就属于需求诱导型变迁。不论是哪种形式的制度变迁,一般都是“非帕累托改进的”,一项新制度的产生在对部分群体带来福利增加的同时,也可能会对另一部分群体产生福利的损失。但制度既然产生变迁,从社会总体而言,制度收益曲线应该是逐渐增加的。而制度成本在一定时间内也是逐渐增加的,制度在施行一段时间后,其所依托的客观环境和生产技术条件会发生很大变化,制度达到变迁的既定目标,其制度维护、制度耦合的成本在长期内呈现逐渐增长趋势。

如果用横轴表示制度运行状态,纵轴表示制度收益TR(或制度成本TC),则制度效益曲线TE可以用二者间的垂直距离表示。从图1可以看出,制度效率曲线TR和制度成本曲线在制度变迁后一段时期内是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但一般来说制度收益会大于制度成本(如果一项制度变迁的制度收益小于制度成本,改项制度将不会持续下去),所以制度收益曲线TE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呈现增加的趋势,在制度运行一段时期后,制度收益TE达到最大值,即图中最高点E点位置,此后,尽管制度收益和制度成本继续增长,但它们之间的差逐渐缩小,到制度运行到F点的时候,TR=TC,此时制度的收益为零。如果就将TE曲线求导数我们可以得到关于制度变迁的边际收益曲线ME,ME在E点有最大值,在F点等于零。此时会产生新的制度变迁的需要。

借鉴成本―效益理论结构,对制度的效率评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是对单项制度安排效率的分析。制度结构是由诸多制度安排构成的有机体,因此单项制度安排效率的实现是制度结构效率分析的前提。单项制度安排效率的测定我们可以借助成本―效益理论实现。用TRi和TCi(i=0,1)分别代表制度变迁的收益和成本,0和1分别代表制度变迁前后的时间。则制度变迁的净收益可以表示为NR(NR=TR1-TR0),制度变迁的净成本表示为NC(NC=TC1-TC0)。如果用EI代表制度安排的效率,则:

但单项制度安排的效率测定是从制度本身动态变化方面考虑的,可以测定制度带来的平均效率,但不能用于同一时期不同制度之间的对比分析。

第二是制度间的对比分析。考察对同一对象采用两种不同的制度,如果实行第一种制度带来的制度效率是TRi(i=0,1),实行后一种制度带来的制度效率是,假设无论实行何种制度,制度变迁的净成本都不发生大的变化,即,同时我们假设两种制度变迁前的制度效率不发生明显变化。则我们可以以用EIj(j=1,2)来代表第j种制度的制度效率,EIj可以表示为:

如果,则实施第二种制度相比第一种制度而言更有效率。采用这种制度效率的比较测定方法可以方便地对同一对象实施不同的制度方案的效率进行对比分析,但如果制度对象的具体实际情况不同,则需要采用其他方法对制度效率进行测定。

第三种方法是边际制度效率的比较方法。边际制度效率的测定方法有两种模式,一是采用成本―收益比的模式。在这种测定模式下,制度效率表示为。制度是否具有效率取决于MR与1的比值大小,如果,说明净制度收益小于净制度成本,制度是无效率的;反之,如果,说明制度是富有效率的;如果,说明制度运行过程中,制度变迁所带来的制度收益和制度成本相等,这时制度变迁获得最大化制度效益。采用边际制度效率的方法对制度变迁进行测定,可以简便宜行地对制度效率情况进行判断,从而准确判断制度变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四、税收制度效率研究的经验与启示

制度经济学派对制度的研究对于研究税收制度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税收活动调节着经济社会各种主体的各种利益关系,影响着其经济活动,在社会经济发展日趋复杂的今天,对税收制度的研究除了应该研究税收制度对经济效率的综合影响以外,还应该研究税收制度对社会环境,国家关系以及税收分配等方面的影响。制度是管理国家和社会的“规则”,而这个“规则”的影响绩效评估正是税收效率研究所要关注的重点。具体而言,税收的制度效率是指税收在社会公平、道德伦理、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效率。现代社会中,税收已经不仅仅是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被赋予了更多的职能,税收在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发展以及促进社会道德伦理建设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税收通过转移支付等手段可以平衡市场机制导致的收入分配不公,社会保障以及低收入补贴等手段的实行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市场的缺陷,避免由此产生的种种社会问题。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可以协调国内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些都体现了税收的社会分配和协调地区发展职能。同样,其经济稳定职能也是非常重要的。税收的自动稳定机制对经济的稳定作用在主流经济学中得到了广泛的承认。此外,通过对部分奢侈品和不可再生资源征收消费税和资源税可以引导人们健康的消费习惯、培养社会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等良好的社会风气。总之,税收对社会分配公平、经济协调发展以及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林红玲.制度•经济效率•收入分配[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11-15.

[2] 袁庆明. 论制度的效率及其决定.[J]江苏社会科学,34-38.

篇9

1 企业的5S管理方法探析

1.1 企业5S管理方法的内涵

5S企业管理方法起源于日本,是实施现场管理有效方法,通过在现场对人、机、料、物、法、环等生产要素进行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活动实现有效管理。“5S”是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和素养(Shitsuke)这5个词的缩写,5S在生产现场环境改善、生产效率提升、产品品质保障、企业管理氛围营造和良好企业文化创建等方面有显著作用。

1.2 企业5S管理方法具体内容

①整理。严格区分工作场合“必须要的”和“可以不要的”物品,“可以不要的”去除,保留“必须要的”物品,达到空间充分利用效果。②整顿。根据物品类别,将“必须要的”物品摆放整齐,进行编码和做好标识,达到物品摆放一目了然,拿取方便,工作场所美观、整齐的效果。③清扫。对工作场所进行彻底清洗干净,实现工作环境亮丽清新,杜绝污染源,达到工作环境优良的效果。④清洁。在整理、整顿、清扫的实施基础上,制订规范化的作业制度,养成执行习惯,达到清洁工作环境持久效果。⑤素养。建立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提升素质能力,从思想上实现工作认同感与责任感,达到现场效果深层次优化进步效果。

2 职业院校实训室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实训室管理机制上不完善、认识上有滞后

基于教学传统理念和固有的管理机制,职业院校实训室一直没有很好的管理体系,对于实训室没有明确职责清晰的管理部门,呈现管理效益低下、管理现状混乱、管理水平严重落后、出现重复购置仪器设备、现有设施积压浪费。在实训室管理认识上也一直得不到足够重视,缺少相应的管理经验,这使得实训室设备容易损坏、实训工具无故遗失,整个实训室的管理一直在低水平徘徊。

2.2 实训室管理人员主动性不强现场问题多

由于对实训室管理认识上的滞后,相对于其他教职人员,实训室管理工作人员在薪资、津贴、晋升上都处于落后状态,存在编制不齐、管理单一、缺乏激励机制,使得实训室人员主观能动性很难发挥。实训室现场多存在随意摆放物品、工具放置杂乱无章、材料使用浪费、设备设施操作保养不当、安全操作意识薄弱等问题。

3 企业5S管理方法在职业院校实训室管理水平提高上的应用

5S管理方法的目的是不断改进生产工作环境,实现作业品质提升和工作安全有序推进。针对职业院校实训室管理存在的问题,需要认真组织落实企业5S管理方法的应用。

3.1 整理应用

全面整理实训室各个地方,对损坏不能用的、不需要用的设备进行红色标识,向院校领导申请报废或暂放入仓库;对可能会使用的进行黄色标识,放在不太常用的位置;对经常使用的进行绿色标识。根据使用频率区分活动类仪器设备,易于搬动或取拿方便的地方放置使用频率高的设备,提升管理效率。在档案资料上,分类整理实训室、教师、学生的文档信息资料,根据年限定期处理和进行归档。

3.2 整顿应用

在仪器设备设施上,对实训室内所有物品进行编码和标签登记,按类别分区域摆放,使用后能及时回归原位,使用方便快捷,取用准确。在文档资料上,按年限、年级、专业等分类编号有用的资料,规律摆放,做好目标,便于索引查找。

3.3 清扫应用

在实训场所上,规定好清扫时间和清扫内容,坚持定期定量做好实训室活动场所以及仪器设备的清扫工作,做好清扫彻底,无死角,并通过清扫检查设备状况;在实训课结束后要安排好当天值日认真清除实训室内脏污,对卫生要求未到位的实训用品与仪器设备擦拭干净,将地面与桌面清扫干净;对清扫工作按照使用对象分类摆放整齐;在文档资料上,对文档资料做到干净整齐,记录清晰,字迹不潦草,对超过时限的资料按照规定及时处理;仔细查看实训设备使用记录,对存在问题的及时上报以便及时维护,保障后续使用。

3.4 清洁应用

在做好前面基础上,制订职业院校实训室管理使用规定,并悬挂在醒目位置。对各师生使用实训室状况进行登记,并公开使用考核办法,对违反规定的进行处罚,将每个班级对实训室使用情况纳入到班级综合考核评比当中,并强调每位学生要严格遵守实训室管理规章、文明操作,创造洁净的实训室场所环境,推进职院实训室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3.5 素养应用

一方面通过在实训室进口处增加文明镜,使学生进入自觉检查穿戴文明举止,推进行为规范、礼貌用语。另一方面要明确规定进行实训室操作个人需注意的素养,如在实训室内禁止打闹、吸烟、吃零食、乱扔废弃物等;要爱护实训室各项器材设备,对于有警示注意标识的物品不要随意动用;要将使用后的各项物品、工具清洗干净、回归原位,达到清洁随时保持,实训室随进可以使用的效果。通过环境影响和制度约束提升师生素质,达到实训室良性循环管理发展的效果。

4 加强企业5S管理方法在职院实训室管理应用的建议

4.1 强化实训室管理队伍建设

良好的专业化管理队伍是高职院校实训室工作有效开展的保障。一方面职业院校要依据5S企业管理方法构建一支优秀的实训室管理团队,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实训室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切实掌握实训室5S管理方法,使5S各项目标在实训室得到贯彻执行。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实训室岗位责任制,将5S管理目标纳入实训室管理人员工作职责内容,使管理人员明确自身岗位要求与工作标准,使实训工作有条不紊、顺畅开展。再次要实行实训室监督考核激励机制,定期对实训室5S管理方法应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结果进行评价和及时反馈,对出色的工作者给予奖励,对于违规不改进的人员予以处罚,促进实训室管理更加有序、高效。

4.2 深化实训室使用管理机制

5S管理方法在实训室得到深入应用离不开具体使用人员,需要每一位参与者的大力支持。在引入企业5S管理方法提高职院实训室管理上,要对涉及的院校老师与学生加强培训,向他们教育传达实训室使用注意要求;要多渠道、多样化地将5S实训管理方法要求向老师和学生传达,让他们更快速、清晰地了解各项要求,切实提升自我素养,明白管理要求,实现实训老师能更好指导学生实践,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更加精准到位,确保实训室管理使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促进实训室管理持续化、健康化发展。

4.3 加强校企合作

不断引进企业5S管理方法的经验,定期和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沟通,及时把我们在实训室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来进行探讨和交流。为了能够使在校生养成5S良好的管理习惯,企业应派专业管理人员与辅导员一起来进行实施管理。从学生公寓抓起,对公寓内的设施,生活用品摆放有统一的规定,使学生在校就养成好习惯。同时,企业应该不定时派专业人员到校开展一系列的座谈会,讲座,让学生能够提早的了解该企业和企业文化,日后能够更好的融入企业,顺利开展工作。

篇10

关键词:小流域;治理建设;管理办法;西吉县

1 流域概况

腰巴庄小流域位于祖厉河流域上游,为祖厉河流域的源头,流域总人口4 790人,其中农业人口4 311人,总土地面积43.46 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39.98 km2,多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5 500 t/km2・a,其中轻度侵蚀600.82 hm2,中度侵蚀907.98 hm2,强度侵蚀907.25 hm2,极强度侵蚀1 582.27 hm2,年均流失量23.91万t。

2 工程建设规模

根据流域治理措施布局方案,结合流域人口密度、治理现状等方面的差异,通过分析调整,确定流域建设规模。流域新增治理措施面积2 192.50 h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54.84 %。其中机修梯田675 hm2,水保林567.50 hm2,人工种草670 hm2,封禁280 hm2,建设水窖50眼,生产道路27 km,建设1座中型淤地坝。期末流域累计治理措施2 576.40 h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64.44 %。

3 管理办法

3.1 质量管理方法

小流域建设实行“政府(主管单位)监督、建设单位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的质量管理体系。

西吉县水土保持工作站作为项目建设单位对工程质量全面负责,建立健全工程质量保障体系。在与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签订的合同中,必须要有工程质量条款,明确质量标准和责任。派驻现场的管理人员(或机构)负责在施工现场对施工单位进行技术指导与质量检查。

监理单位要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按照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监理管理暂行办法》(水建管[2003]79号)等有关规定,对项目建设进行进度、质量与投资控制。

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照承包合同施工,严禁转包和违法分包。施工单位应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制订内部质量管理制度和控制措施,明确质量责任人,配备专职质检员,做好施工质量自检记录,严把施工质量关。

3.2 运行期管理

运行期管理责任单位和形式: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坡面措施及工程措施运行期管理采取拍卖、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明晰所有权,放开、搞活经营权,积极探索坡面及工程措施运行管护机制,确保运行期各项措施长期发挥效益。

工程管护措施:水土保持工程建设项目涉及水利、畜牧、农业、林业、计划、财政等多个部门,各级政府要在规划的统一指导下,搞好协调、加强分工与合作,水利部门要切实当好政府的参谋,做好技术指导服务和监督管理工作。县政府因地制宜的制定一些相关法规规程、乡规民约及相应的“管理办法”和“禁牧令”,全面实施封山禁牧。县水利水保部门及林业部门,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宣传与管护服务网络,布设标志牌、碑,必要时重点地段增设封育围栏等设施。加大《水土保持法》、《森林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水土保持工作在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治理成果、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深化全社会水保意识。认真做好监测工作,利用现有和新建的监测设施系统,对项目区工程建设情况进行监测。主要检测内容包括治理面积、措施的实施状况、现状、成果及对周边生态环境和小气候的影响情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