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29 22:04: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三年级上册语文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三年级上册语文计划

篇1

一、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XX人。学生进入三年级后,在识字方面突破识记的难关,孩子们记字的速度加快,但由于识字量加大,同音字混淆有时会出现。主动识字的愿望非常强烈。已基本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孩子们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经常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古典诗词、格言警句等。并愿意与人交流,能认真听别人讲话,能听懂主要内容。在说话方面,能主动与别人交谈,讲述简短的故事和见闻。说话时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对周围的事物有好奇心,乐于观察大自然,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语句较连贯。识字教学加强已认识汉字的复现巩固,防止回生是本学期的重点。在本学期的教学中努力通过集体读、分组读、领读、男女学生对读、配乐朗诵、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引导学生将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体验、思考,去领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感情,进而通过自己的阅读表达出来。

二、教材分析:

部编版于2018年秋季正式使用,本册教材安排课文27篇。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分八个单元。

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识字形式多样,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富有童趣,语言规范,浅显易懂,插图精美,便于对学生进行朗读、背诵、复述、口语交际等训练。

本册教材从内容上看,主要任务是识字、写字和课文的朗读和句子的理解。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词语的积累运用、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也是教学重点。难点是识字、写字和课文的朗读。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1.识认字250个,写字250个。

2.掌握字的间架结构和书写规则。

3.继续培养阅读的兴趣,培养经常阅读的习惯。在“自检”中,学生要自查、互查,交流阅读体会

4.通过“语文天地”中设计的活动,创设写话的情境,使学生愿意写,有东西可写。

四、教学措施:

1.注重语文和思想品德合科教学,要通过语言文字训练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语言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融为一体。思想品德教育,要根据每篇课文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进行。联系实际,进行行为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重视识字教学,要教给学生识字方法。重视形近字、同音字的比较,加强边读边写,试默自查;重视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运用中掌握所学的生字。

3.阅读教学要训练学生逐步学会阅读,培养阅读能力。重视朗读训练,在朗读中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课堂上要有充分时间进行朗读训练,要人人都有读的机会。开始训练默读。重视字词句的训练,要把字的教学放在词和句的教学之中,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词句教学要抓重点、难点,为学生设置思考的路子,训练学生逐步学会阅读。重视自然段教学,为中高年级的段、篇训练打好基础。

4.听说训练要在学生的语言实践中进行。给学生创造各种听话、说话的机会,激发学生听说的愿望,保证训练时间,坚持大面积训练,及时纠正语病,让全班学生都有练习说话的机会。

5.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分析记忆字形,看图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发挥创造性,设计活泼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游戏中、在活动中、在语言环境中巩固识字。注意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6.重视朗读指导,采用多种方法,每篇课文都要给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充分利用插图,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7.注意每组教材在内容上的联系,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方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8.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习伙伴”的作用,借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和语文实践活动。将游戏、唱歌、猜谜语、表演等引进课堂,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社会,走进沸腾的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学生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如何提高习作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个语文教师经常思考和不断探索的问题。作为一名长期奋战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些浅薄的看法。

一、小学的习作教学不能偏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习作就是生活,既然是生活,就应该是与学生切身相关的,是他们耳熟能详的东西。现在的教材在习作设计上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我的课余生活”,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介绍家乡的景物”,这些习作都是要求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挖掘可写的素材,也是和学生自身息息相关的,他们自然有话说,有事写,也愿意学,愿意写。

二、习作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会积累、学以致用的能力

前面我们说“习作就是生活”,不错,但如何“让生活变为习作呢”?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学会积累。习作教学和阅读教学是分不开的,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好习惯,并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会积累。从小学二年级开始,我就给班上的学生每人发一本课外阅读记录本,要求学生把自己每天所看的书上的好词好句记录下来,三年级开始还要求学生学会写自己的阅读心得。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学会记录生活。学生的生活范围是有限的,再加上年龄小,他们不可能和一个成年人一般有生活阅历,这就很容易造成学生感悟上的迟钝和麻木。要想让学生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这就要教给学生观察生活的方法,经常组织学生观察生活,观察社会,观察大自然,并养成以日记、笔记等各种方式记录的习惯,为写作积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题材。长此以往,何愁学生写作时会“无米下锅”呢?

总之,作文的训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事,而是要长期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而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要明确训练点,增强训练意识,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只有这样,学生的习作水平才会不断提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树亚.让习作教学回归“儿童立场”.小学教学设计,2009(10).

篇3

一、明确概念,开展集中研训

首先明确国学课程的概念。国学课程是指荟萃国学精华,并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分学段实施国学教育的课程。国学课程并不是国家课程,而是以基本的国学内容为开发的对象,服务于本校的学生国学知识、能力和兴趣发展的校本课程。将国学纳入教育体系,最好的方式就是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作为现行教学与课程的底色。这也就是说,国学教育的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要站在系统整体的高度上,坚持国学教育的整体性、全面性、实效性原则,构建内外结合的大课程体系,不是取代或占用常规教学,而是二者并行,协调发展,总体规划。

接着学习袁行霈主编的《国学研究》第三卷、[美]拉尔夫・泰勒著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陶继新的文章《国学――校本课程的一枝奇葩》等,与港台国学教育的比较,梳理当下国学教育的发展动态。带领教师到山东儒源教育集团观摩国学研训活动,赴陈琴工作室学习经典诵读,就国学校本课程的实施展开讨论。在此基础上,精心制定《国学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二、国学课程资源的开发

以骨干教师为主体,分年段进行讨论研究,由组长制定计划、讲清要求,全体语文教师分头行动,最后通过集体汇报资料汇总等形式建立资源共享库。课题组成员严格筛选,悉心研究,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修改、扩充。借助出版社的力量,形成了有着深深学校烙印的国学校本教材《经典诵读》。丛书共12册,编排富有特色:按学年段循序渐进,分层设计;每册对应一个学期,每学期设计16周;每周重点选取4-6首(篇)诗文,丛书不仅涵括了“纲要”推荐的诵读篇目,还辑录了一些比较适合诵读的蒙学及经史子集国学经典,从蒙学经典到诗词歌赋,从四书五经到诸子百家,每一首(篇)诗文都辅以拼音、注释、图文并茂,以助学生们正确理解作品意韵,获得情感熏陶和审美体验。

选编教材时,针对小W各年级生年龄特征和学习能力差异,力图在内容的选择上呈现出一定的梯度,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应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需要具体安排如下表:

一年级上册:古诗共32首,《三字经》《弟子规》《晨读对韵》节选;

一年级下册:古诗共32首,《弟子规》《千字文》《朱子家训》《增广贤文》节选;

二年级上册:古诗24首,《诗经》8篇,《声律启蒙上》《大学》节选;

二年级下册:古诗16首,《诗经》16篇,《声律启蒙下》《大学》节选;

三年级上册:古诗16首,《诗经》16篇,《孝经》《论语》节选;

三年级下册:古诗16首,《诗经》16篇,《道德经》《论语》节选;

四年级上册:古诗16首,《诗经》16篇,《中庸》《论语》节选;

四年级下册:古诗22首,《诗经》10篇,《周易》《礼记》节选;

五年级上册:古诗16首,词16首,《左传》《孙子兵法》《列子》《韩非子》节选;

五年级下册:古诗16首,词16首,《孟子》《庄子》节选;

六年级上册:古诗16首,词8首,古文27篇,《管子》《墨子》《韩非子》节选;

六年级下册:古诗7首,词2首,古文48篇。

三、探索教学方法,打造趣味课堂

经过这两年的探索实践,我校国学课堂已基本形成自己的模式,呈现出这几个大环节:

(1)课前温故大练兵

把孩子们背诵过的内容设计为课前温故大练兵进行复习,有:能者齐背、男女对赛、拍手快板、小组接力、我爱吟诵等形式。记诵最大的敌人就是遗忘,不断复习巩固才能达到记诵目的。

(2)新课进行时

新授课将学习新知与复习旧知有机结合,总结出五步学习法进行国学学习:

①字正腔圆读准音

②重点词语来赏析

在这一步中将国学与识字有机结合,渗透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概念,浓浓国学味让孩子从小喜欢上中国汉字,知道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

③文白对读知其意

在这一步中增设国学小故事环节,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

④多种形式读熟练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们采用陈琴课堂的歌诀体和吟诵等方法,多读诵读后背诵就不是问题,除各种形式对读、对背,又开展了争先恐后、此起彼伏、大珠小珠落玉盘等游戏环节。让孩子在游戏中读出快乐,读出趣味。

⑤弦歌不绝吟出味

四、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

除国学课外,为了确保诵读效果, 我校坚持做到六个一――课前一吟、课间一听、闲暇一看、午间一写、放学一诵、期末一赛。

课前一吟:各班充分利用课前五分钟去吟诵,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

课间一听:每天早晨、中午上学时,每天下午放学时,走进校园,你便可以听到雏鹰广播站伴随着悠扬舒缓的古典音乐的《三字经》、《朱子家训》、《弟子规》、《论语》等国学经典朗读,营造了浓浓的经典文化气氛。

闲暇一看:通过举办诗文长廊,让学生随处可欣赏到国学经典。

午间一写:利用每天中午20分钟的写字时间书写诗文经典。让经典诵读与规范书写同行。

放学一诵:放学路队时,包括孩子们到餐厅吃饭的路上,乘坐校车的路上,迈着整齐的步伐,一路诗声琅琅。路队文化已成为我校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篇4

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围绕教学目的开展课堂工作,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掌握学习目标。小学生正确认识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能够促进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力更集中,最终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一堂有效的语文教学课堂,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开端,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掌握好课堂学习开始时的正确引导,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十二课《狐狸和乌鸦》时,教师提示:在一年级时,同学们学了《乌鸦喝水》一课,知道乌鸦是十分聪明的动物,然而这么聪明的乌鸦为什么上了狐狸的当呢?教师通过引导,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主动在课文中搜索知识信息,最后总结出:乌鸦因狐狸不切实际的赞赏而骄傲自满,毫不思考是否属实,轻易上了当。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课文的中心思想和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二、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成为了主动学习的课堂小主人。小学语文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影响着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充分利用启发性模式教学,开展各项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小学生唱歌、扮角色演节目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使他们既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又能学到知识。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课《让我们荡起双桨》时,教师先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然后组织学生歌唱这篇优美的课文。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并随着音调高低起伏的变化,感受到了文中所描绘的美景和意境。小学生在“凉爽的风”的歌声中,心情十分愉快和开心,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知识。

三、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把握好语言艺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语言的艺术魅力,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共鸣。教师通过富有感情性、艺术性的语言进行教学,能够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有助于创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除此之外,教师适当运用手势、动作或表情等身体语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课《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教师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当朗诵到“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语气非常强烈和坚决,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学生心灵上产生了共鸣。教师随后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对生活和学习中不应该做的事情进行举例,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样有助于师生之间拉近感情距离,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以及思想态度,引导学生培养积极的正面的思想,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

四、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通过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

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应该有充分的掌握和准备,把教学计划与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相结合,设计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启发性问题的锻炼培养,能够使学生养成大胆质疑,解决疑问的好习惯。这样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便能够通过自身具备的能力来解决遇到的问题,使学生更加适应社会生活环境。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六课《蘑菇该奖给谁》时,教师提出问题:兔妈妈为什么把蘑菇奖励给了小白兔?小学生急于想知道答案,于是根据课文线索进行思考和寻找,最终找到了答案:因为小白兔敢于跟骏马比赛,而小黑兔只敢和乌龟赛跑,敢于和高手比赛的小白兔才会得到进步和提高,并且那份勇气值得人敬佩。这时,教师利用问题的延伸启发学生应该做一个充满进取心的好学生。五、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鼓励和肯定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和肯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能够阳光、健康地成长。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该鼓励学生踊跃发言提出问题,教师尤其需要多关注内向、自卑和学习差的学生,对他们的学习和表现给予肯定,使学生能够端正学习态度,走上正确的学习轨道。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课《微笑着承受一切》时,教师深情地讲述原国家体操队员桑兰的一些重要经历:桑兰虽然在17岁时瘫痪成了残疾人,但是她的微笑征服了人们。讲到这里时,教师启发性地把话题延伸到生活中来,指导学生应该树立自信的乐观的心态,摒弃自卑消极的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想品德,使学生能够在小学教育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篇5

关键词 教材 灵活使用 服务 学生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0102-03

数学教材是数学课程理念的基本物化形式,是学生学习数学、教师教授数学的最基本蓝本,是联结“数学课程目标”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主要桥梁。相同的教材,由于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因此所学到的数学知识也是不同的,或多或少,或难或易。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师都会有不同的收获。那么,教师如何走进教材、活用教材,才能让教材更好的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和尝试,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通读整套教材,系统掌握知识,打好灵活使用教材的基础

小学数学教材无论是老教材(浙教版)、人教版实验教材还是新教材(2012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因此教师钻研教材时,从整体上把握处理好教材,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只有掌握了小学数学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就能为教师灵活使用教材打下夯实的基础。

比如“分数”这部分内容。我们先分析这个内容在小学阶段的知识分布情况。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分数”这个知识的教学在小学阶段是分散在三个学期的,分别是三年级上册安排了《分数的初步认识》,五年级下册才完整的认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接触到《分数的加减》,六年级上册安排《分数的乘除》。诚然,学生三年级就认识了分数,开阔了视野。但是,作为一个认知系统,这样的结构安排是否有利于学生扎实地掌握“分数”知识呢?实际教学中,我们就发现,学生到了五年级再次学习分数时,已经将三年级的知识遗忘了一大部分了,教师就要帮学生纵向梳理一下三年级学到的“分数”的知识并且扩充分数意义,为接触假分数打下基础。因此,学习新知之前的复习能否发挥其作用,就要看教师钻研教材的程度了。教师教学之前的“前瞻”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准确了解前面学到什么程度,才能把握好新知的切入点,使学生的学习更顺利、更有效。

二、适当调整各单元知识间的顺序,便于更好服务于学生的学习

《课标(2011版)》明确提出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是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思考,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理念。教师应该根据自己所处的实际教学情况,认真思考合理的教学顺序,而不是被动依赖教材或某些规定。

例如在新教材一年级上册的教学中,我们就需要去调整单元教学内容的顺序。上图是新教材一年级上册的目录,从目录中,我们清晰地看到,在准备课之后的第二单元,教材就安排了“上下、前后、左右”这一“位置”的知识教学。在实验教材中这一内容安排一年级下册的,新教材把这个内容提前至一年级上册,编者可能考虑到“位置”的内容,在本册“认识图形”与“数的认识”教学中,起到基础支撑的作用。然而,编者可能没想到,新教材把这一内容安排得如此靠前,面对的学生是刚刚入学的新生,碰到了种种困难:首先是教材中涉及的字不认识,根本无法去阅读;其次,在课堂中,无法结合实际说出前、后、左、右的同学是谁?因为面对刚入学1周左右的孩子,同学之间的沟通交往还是需要时间的积累;最后,配套的课堂作业本中,大量答案都需要汉字书写,给刚入学的他们带来莫大的困难。也给我们教师带来痛苦的纠结啊。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就提议下一届的一年级数学教师,要正视这个问题,把“位置”这一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后置,先进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教学,在学习完第五单元的内容后,可进行“位置”内容的教学。这样的调整,就充分的考虑了学生的实际因素。

三、基于学生,创造性改变学习素材,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轻松有效

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与兴趣。教材里安排的主题图、例题所创设的问题情境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但是,整体上的地区差异,个体上的认知差异都需要教师去思考、去创新。

比如在解读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商中间、末尾带零的除法》这节课时,教材所呈现的教学内容分别为:例5是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例6教学商中间、末尾带零的除法计算。例5教材呈现的主题图是“西游记”中分西瓜的情境;例6教材选择的研究素材是用电数的计算。根据课程目标与教学计划,例5与例6应在同一节课内完成教学的。那么我就在思考,学生在同一节课的学习中,情景从神话色彩的故事中,一下子转入现实生活中的用电量的计算,课堂环节的转折急、情境的跳跃幅度大,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中学习情绪上的落差,出现情境的副作用。因此,我在执教这个内容时,就对教学情境进行了创造性改变。

[片断]

在学生借助西游记的主题图学习并得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时。

师:从刚才八戒分西瓜的活动中,我们获得什么数学知识呢?

生: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师:你总结得很完整。接着,唐僧又让悟空又去摘了些桃子,要把这些桃子分给徒弟。这次,他让沙僧来分。

[课件再次出示唐僧师徒的对话。]

师:你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有309个桃子,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到几个?

师:你能帮沙僧算算每人分到几个桃子呢?请试试看。

生尝试计算。

从片断中可以看出,借助西游记中师徒分东西的这条情境主线,把例 5与例6两个知识点串连起来。教学例5时,运用了教材中呈现的主题图来引入本节课的第一个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体会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得0。延续前面已经创设好的情境,我将表格里的数据仍然用唐僧师徒四人的对话引出除法的计算。将3个月用电309千瓦时改变成师傅要给三个徒弟平均分309个桃子。这样创造性的改变情境,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的同时,也进行了更加具体有效的数学思考。接着将被除数由309个桃子变成390个桃子,再次计算,学生就会对比出商的中间、末尾带零的除法的特点以及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这样的过程链接了两个知识点,可是学生并没有觉得困难,可见过渡是多么自然。

四、尊重教材,用活教材,充分展现学生的学

对教材加以创造性的使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材的重要地位。深入的钻研教材、理解和尊重教材的编写意图,这样才能更好的用好教材。尊重教材,就要深刻体会到教材的安排意图,进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在与学生长期的接触中发现,他们认为语文书是用来读的,而数学书没什么好读的。恐怕连有的老师都还意识不到数学教材的价值所在。我们在教材里可以看到例题、练习,还有丰富的数学资料,如果教师能指导学生养成阅读教材的好习惯,学生会在阅读的同时得到更多锻炼,提高数学素养,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

例如,在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安排了我国古代数学问题《鸡兔同笼》,本节内容,教材中列举了多种解题方法,但是学生的思维却是无限的。学习能力稍差的学生可以用画图的方法表示自己的思路,稍强的学生可以将图转化为算式,逻辑思维能力强的学生用到了方程解决问题,多种解法各有千秋,这就是给学生树立自信的一个良机。这个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不管是繁琐的方法,还是简便灵活的方法,都是学生思考的成果,学生感到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解法。教材为师生提供了可以交流的素材,我们在已有答案的基础上继续思考,将解决问题的思路无限延伸,这才是最好的使用教材。

综上所述,我认为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当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有距离的时候,教师就应该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架起一座隐形的桥,让学生自己走过去,来获得了教材提供的数学知识,才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教材的作用,从而慢慢地走进教材,领悟知识的内涵。“教是为了不教”,学生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懂得了如何使用教材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教育的意义才会更加深远。

篇6

一、教师在综合性学习中起主导作用

语文综合性学习不是一种标准化的学习,它是一种比较充分体现学生个性的创造性学习活动。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内容,选择学习伙伴,选择学习方式等,但是,这并不是等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全盘负责,学生喜欢怎样做就怎样做。特别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刚上中年级、辨别、组织、自控等方面都不成熟,而且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过程和内容要紧紧围绕着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展开,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因此,作为教师,应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担任好引导者、评价者、合作者的角色,把握好指导的切入点,从各个环节中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和引导,促进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如三年级下册的第一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了解家乡的环境”,有的教师布置了内容以后,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做,有的教师在教材提供给学生调查的参考问题上花力气。结果两者的结果都不尽人意。其实,教师的指导功夫应花在以下方面:指导学生做活动计划;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调查方法,获取有效的信息;有意识地组织学生交流调查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组织学生评价调查结果的展示方式与内容。通过这样的指导,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筛选、整理信息,发展语言等方面的能力。

二、全体学生要参与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的组织过程中,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的小集体取得的成果,而忽视了每个学生是否参与创造成果的过程。这就很容易导致个别的优生或善于表现自己的学生用自己的结果来代替了其他同学的结果,从而忽视了合作的成果。综合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进步。它不应让小组内的极个别学生代表全体学生的活动和结果。因此,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组成合作小组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小组的人数不宜太多,如果学生愿意的话,尽量控制在4~6人一组,以增加学生参与、表达的机会;(2)小组内各成员的学习程度、能力水平尽量相当,以利于他们合作与竞争;(3)学习的内容和形式尽可能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有利于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动性;(4)学习成果的展示尽量增加形式和让学生分工或分阶段汇报,让尽量多的学生有展示的机会。

三、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因人因地制宜

综合性学习的开展意在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实践中学习语文,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但在实践过程中,不少教师反映,综合性学习花的时间、精力太多,弄得大家疲惫不堪,有时还影响了教学的进度,学习效果有的不到保证。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仍抱着唯教材是举的观念,不把教材提到的内容做完就不放心。实际上,教材在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安排上大多是一个话题,给予教师与学生很大的空间,当中提到的内容只是一种提示,因此,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自己与学生的实际以及当地教学资源的情况选择内容,选择范围。例如,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这次综合性学习,教材提供的范围非常宽泛,可以是民间的工艺、可以是民族的艺术,也可以是民间的风俗习惯,在活动内容选取上,教师不必面面俱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取其中的一项,甚至只了解当地的一个民俗节日,一种民间工艺也可以。二是过分追求、模仿所谓新颖形式,而忽视训练的效果。这些形式在不同的程度上存在着繁杂、重复、超出学生实际能力、超出当地教学资源实际等问题,很容易造成时间、精力花去了,效果出不来的情况。因此,教师在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应把握住因人因地制宜的原则,活用教材,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学习的效果出发。

四、综合性学习应强调过程性的评价

综合性学习是一种课程的理念,不是语文学习的某项内容和能力。因此,它富有课程的开放性和丰富性。它的教学效果不仅体现在学习成果方面,更多体现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因此,对综合性学习的评价不要只看学生的学习效果,给一个评价,而应把评价贯穿于活动的过程中。评价的内容也应该是多样的,它应包括学生参与活动的准备、组织、合作、展示、创新等。评价的形式应该是立体的,可以是成长袋中的一项内容,可以是评语、可以是等级,可以是分数;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家长的评价,可以是学生之间的评价,可以是教师的评价,也可以是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评价的标准应该是主体性、全面的,评价时要关注学生个体的起点基础、学习条件、努力程度,要考虑学生的变化与进步,以鼓励为出发点,以兴趣和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这样,每一个学生才更容易看到到自己的成绩与不足,更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不断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锻炼自己的能力。

篇7

   一、工作目标

       1、加强对培优补差工作的常规管理和检查。

       2、通过培优补差,使学生能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3、认真挑选好培优补差的对象。

       4、认真做好学生的辅导工作,每周至少2次的辅导,辅导要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二、具体内容

1、培优内容:思维能力方面的训练。

2、补差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

三、培优补差对象和形式

对象:本班优等生和后进生

形式:1、利用课堂时间相机辅导2、利用学校午休时间3、老师、家长相配合

  四、具体措施

  1、利用课堂时间相机辅导

  在课堂上多提问他们,对优等生,多提问一些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对后进生多提问一些基础知识,促使他们不断进步。当后进生作业出现较多错误时,教师要当面批改,指出错误,耐心指导。当少数后进生因基础差而难以跟班听课时,我们应采取系统辅导的方法,以新带旧,以旧促新,帮助后进生弥补知识上的缺陷,发展他们的智力,增强他们学好语文的信心。另外,在课堂上对后进生多提问,发现他们的优点和成绩就及时表扬,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2、课余时间个别辅导

  在限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是很难满足和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的。因此,组织课外辅导,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很有必要的。对于优等生,我打算制定课外资料让他们阅读,布置要求较高的作业让他们独立思考,指定他们对其他学生进行辅导,使他们的知识扩大到更大的领域,技能、技巧达到更高的水平,使他们永远好学上进,聪明才智得到更好地发挥。同时,在每周的星期二、四午休活动定期对后进生进行辅导,对当天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巩固,对掌握特别差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平时,在后进生之间让他们开展一些比赛,比如:看谁进步快、看谁作业得满分多、看谁成绩好等。

  3、家长和老师相配合

  我打算布置适当、适量的学习内容,让家长在家里对后进生进行协助辅导,老师定期到优等生和后进生家里进行家访,摸清他们在家的学习情况和作业情况。定期让优等生介绍他们的学习经验,让后进生总结自己的进步。

  五、在培优补差中注意几点:

  1、不歧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纵容优秀的学生,一视同仁。

  2、经常与家长联系,相互了解学生在家与在校的一些情况,共同促进学生的作业情况,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对学习的信心。

  3、对于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要及时地检查,并做出评价。

  4、根据优差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方案,比如优秀生可以给他们一定难度的题目让他们进行练习,学困生则根据他们的程度给与相应的题目进行练习和讲解,已达到循序渐进的目的。

  5、不定期地进行所学知识的小测验,对所学知识进行抽测。

篇8

在科学课中,实验课是一个重要的教学课型,深受学生喜爱不说,教师也非常青睐,但凡公开展示课和教学竞赛课,老师们几乎无一例外都会选择实验课。其实非实验型课也占了较重的比例,但大家关注偏少。按镇江市教育局中小学资产与装备管理信息系统的统计,三年级非实验型课占总课时数(50节)的52%;四年级占总课时数(50节)的42%;五年级占总课时数(55节)的45%;六年级占总课时数(55节)的42%。

从以上数据中我发现实验课固然重要,但也接近一半的科学课中没有安排实验内容,对于这些非实验课,孩子兴趣不高,科学老师钻研也较少,我个人觉得这些课也非常重要,为了让孩们也能如实验课一样喜欢上它,我觉得我们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非实验型课堂教学也要体现探究性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做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在这个标准中可以发现,科学课中的探究性实验是其中一种活动,而我们在非实验课中也是可以体验探究的搜集数据、分析和讨论数据等活动。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我在成长》一课中,第一部分要求学生回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化。第二部分,指导学生收集并对比成长的证据间接地认识自己在成长。第三部分,指导学生测量自己的身高和体重,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在这三部分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出生时的脚印、身高体重的数据、从小到大的照片、小衣服、小鞋子、乳牙、胎发等证据,在课堂中指导学生发现婴幼儿期到现在成长的规律(主要是身高和体重),分析儿童的营养状况,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课前搜集、课堂的分析交流都是探究性教学的体现。

二、非实验型课堂教学也要体现趣味性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精彩的演示实验、有趣的演示实验无疑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没有实验的课堂教学,我们也是可以有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与其他学科整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与语文、美术、音乐等学科的整合,可以让学生觉得新鲜有趣。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骨骼、肌肉的保健》一课时,在导入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听歌曲《健康歌》,让学生随着音乐唱一唱、跳一跳,通过与音乐内容的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激发了起来。

2.更多活动的安排,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非实验课的教学中,可以设计出让学生更多感官参与的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骨骼》一课时,可以教学开始安排学生摸一摸身上的主要骨骼,突出摸一摸数一数自己手上有几块骨头,教学总结阶段,再让学生剪一剪人体骨骼图,并把它们拼接在一起。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进来,手、眼、脑等多种感官的运用,让学生兴趣盎然。

3.合理使用多媒体,激发学习的兴趣

课堂上使用好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让科学知识更加直观,学生学习兴趣也浓厚。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动物怎样繁殖后代》时,由于动物的呈现,繁殖方式的呈现,实物展示难度较大,而多媒体手段就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在短时间能展示较多的动物,配上合理的音乐和动画,学生边观看边学习,兴趣浓厚。

三、非实验型课堂教学也要体现发展性

非实验型课堂中发展性的体现是指对于科学概念的教学要注意建立在它的前概念基础之上,加强与各年段科学教材概念的联系,并注重与以后学生的科学概念接轨。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我们的食物安全吗?》中,第一部分是认识加工食品和天然食品,第二部分是调查加工食品是否安全,第三部分认识天然食品是否一定安全。在科学概念天然食品和加工食品的教学中,其安全性的调查与研究是重点,也是学生前概念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师在课前对学生必须进行了解,针对性地指出天然食品不一定安全,加工食品也可以是安全的。在教学中还可以发现学生对于天然食品和绿色食品的概念也是较为模糊的,认为2种食品一致的,课堂中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等手段来认识,特别是食品添加剂学生的认识错误较多,教师应明确指出食品添加剂的优劣,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它。

篇9

关键词 网络环境;小学语文;自主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6-0115-02

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更是处于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阶段,做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无论对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还是对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知识、加强思想品德教育,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现代网络环境下,特别是在计算机多媒体进入教室、家庭的特殊情况下,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阅读学习的能力就成了研究的课题之一。

近年来,面对小学教学的实际,在先进教育理论和思想的指导下,深化小学语文自主阅读学习的研究与教学改革,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1 创设多维的问题情境,激发小学生积极自主阅读学习的参与意识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是创造之源,疑问是创造之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特别是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借助计算机多媒体信息创设形声并举、图文茂盛的教学情境,巧妙地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在学生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激发其内在的思维活动,使思考、分析、判断、综合于一体,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帮助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小学生的心理活动不同于中学生,他们的求知欲和分辨问题的能力比较弱。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进行课堂创新教学,就不能泛泛应用简单的程序和无创新的案例,要注意抓住他们好强争胜的个性心理特征、良好的心态和能够看得到的特点,以独特、敏感和创新为基本特征。比如在学习小学语文时,重要的是将与课文有关的素材、电影、电视节目和网络材料,通过课余时间、上课前后和节假日播放给学生观看,这样就把小学生的学习阅读热情给调动起来了。有的小学生回家就查网络,开电视就看科教片,看电影就找与学习有关的节目观看,极大地培养了小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

讲述寓言故事和古诗词时,大都配置与教材有关的电视片和网络素材,通过电视和网络播放给小学生观看,特别是有趣的动画、儿童电影和电视科教片,只要与教学有关或者相关的和素材,都给小学生看,看丰富知识的同时培养阅读兴趣。在让小学生观看的同时,在片中穿插提出若干个小的问题,符合小学生感兴趣的提问等,尤其是带有思考性和趣味性的问题,让小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几个讨论和带来几个疑问,会大大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小学语文课堂创新教学改革的内涵。

如学习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组“21 古诗两首”中的《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时,如果小学语文教师一味地按照教材上的内容进行讲授,即先介绍作者情况,然后分析课文中的生字、词和词组,带领学生朗诵课文,最后逐句分析句子的含义和归纳内涵,即主题思想,是远远不能使小学生理解课文内涵的。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首先,通过一个计算机多媒体专题短片,比较详细地介绍安徽的天门山及长江景色,特别是古代人的生活写照,赋予江河、山川、景物以及时代背景以动的形态呈现在小学生面前,特别是激流的江水、远处的山峦、升起和落下的日出、晚霞、天空和两岸有青山绿水,给小学生第一感官刺激,产生对课文的兴趣和浓厚的学习动机。

然后,通过计算机多媒体大屏幕,介绍作者李白的情况,特别是作者李白创作时的心态与成果,使小学生对李白深感兴趣,为学习该诗奠定感情和兴趣基础。

第三步,通过大屏幕将第一首诗中的句子呈现出来,并逐句进行对照分析,重点是生字、词、词组,带领学生在欣赏中理解和分析,在意境中学习内涵。

第四步,教师带领学生集体朗读诗文,提出要求小学生背诵本诗,且进行默写。

这种以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方法新颖、灵活、动感性强,符合小学生的心理需求,自然小学生学习起来也就认真多了,学习效果也更加明显。

再如,在学习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组“13 和时间赛跑”“14 检阅”“15 争吵”时,也合理引入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效果很好。

首先,在学习这个单元之前,根据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结合学校的教学实际和设备情况,先后通过课外活动,组织全体学生进行了赛跑比赛,通过活动,小学生亲身体验赛跑的场面、情景和乐趣,从中领悟人生的经历;其次,带领全体三年级学生,集体通过网络和计算机多媒体学习和领悟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真正内涵;再次,在学校网络教室内观看了国庆阅兵仪式及感人的场面,并组织进行了讨论;最后,组织观看了亚洲大学生辩论比赛的片段,并通过辩论片段,对学生提出争吵的要点和要把握的中心。

2 利用网络资源的灵活性,激励小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查询信息的动机

网络最大的特点是灵活性强,信息量大。小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个性思维能力虽然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面对信息时代,面对众多的网络媒体,小学语言课堂教学应充分利用这大好的资源,指导和教育小学生学会利用网络查询信息,通过网络丰富的资源达到促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例如,小学语文中的生字、词和词组是需要教师学习指导与查询相结合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指导小学生通过网络等媒体进行自我查询,而通过自我查询获取的知识与能力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无法获取的,也是一种创造的学习、研究性的学习,是十分需要研究组织实施的。

小学阅读中的生字相对较多,如果一味要求学生阅读,势必会影响到小学生的阅读效果。甚至小学生即使对其一文章阅读了,也并不见得能够理解,不用说对文章的分析了,这样学生的阅读综合能力就很难得到提高。现在,网络、计算机技术这样先进,特别是网络进入家庭的优势日趋明显,教育小学生进行网络查询意义重大。

在小学语文句式型分析教学中,为了使小学生对教学内容达到比较全面、深刻的理解,组织他们到网络上查询有关句型的结构、特点和延伸等知识,尤其是句子的出版与引用过程。新授课时,启发小学生讨论、议论和探讨,他们个个生龙活虎,踊跃发言,各抒己见,课堂教学气氛活跃,问题探讨明确。这样不仅加深了课堂教学改革力度,重要的是为小学生自由阅读讨论提供了条件。

例如,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组“21 太阳”的教学,对于太阳,小学生再也熟悉不过了,每天早上迎着太阳去学校学习,下午顺着太阳高高兴兴回家,阳光的存在寄生了一代人的幸福与向往。但真正对太阳的了解是很少很少的,是需要通过阅读来增加知识量,增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的。在讲授新课前,安排小学生回家,通过自己家中的电脑与网络,对太阳的生成、存在、形态与变化、活动规律以及太阳的特点与作用进行查询,60%的学生都打印出相关的资料,并进行了阅读。这就为小学语文教师分析课文奠定了基础,进行了学前的预习与理解。

篇10

小学语文课堂兴趣小组教学模式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学生划分成为不同的小组,然后向各个兴趣小组布置一定的语文教学任务,让学生以兴趣小组的形式来完成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语文课堂兴趣小组教学模式的开展,可以让不同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发挥自身特长,充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本文结合苏科版小学语文,通过对具体语文教学课堂案例的分析,探究、分析小学语文课堂兴趣小组教学模式。

【关键词】

兴趣小组 语文 小学 教学模式

随着小学语文教育理念与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与发展,兴趣小组教学模式逐渐体现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对于小学生来说,有兴趣就意味着有动力,有动力才能够将语文学好。在过去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忽视了学生的语文兴趣,一味追求教学进度的进展,导致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因此,兴趣小组的开展,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学习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兴趣小组的划分

进行小学语文兴趣小组教学的第一步是进行兴趣小组的划分,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开展兴趣小组教学。在划分兴趣小组的过程中,首先对学生的语文兴趣爱好进行统计,然后依据统计结果将学生兴趣爱好相同或相近的学生划分为一个小组。在每个兴趣小组中,要选出一名组长,主要负责兴趣小组活动的计划、安排以及向老师汇报学习进展等工作。兴趣小组的划分,可以让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学习,能够促进小组学生的交流、合作,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例如:我班共有学生30名,在本学期的第一次语文课上,我让学生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写在纸上,然后上交。通过对学生上交的兴趣爱好进行分析统计,将我班学生分成六个学习小组。六个小组分别有:书法、故事、表演、写作、朗诵、诗歌,将分组情况公布后,我让每个兴趣小组的成员选出了各自的组长。

二、开展兴趣小组活动

划分兴趣小组之后,需要在语文课堂开展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活动。小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发展阶段,开展兴趣小组活动进行教学更容易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活动的内容要根据兴趣小组的划分情况来进行,活动方案的提出、实施、运行应该由老师同意安排学生来完成。每次语文课堂,应该以一个类型的兴趣小组为主体,依次轮流,让全部兴趣小组的所有学生都参加到活动中来,这样,可以促进小学生集体语文水平的提高。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三课古诗两首为例:本次课安排了两首古诗的学习《山行》与《枫桥夜泊》,首先我在课堂上对这两首古诗进行了分析、讲解、赏析。然后我让朗诵兴趣小组的学生朗诵这两首诗,全体学生作为评委对兴趣小组的朗诵进行评价。

在进行《狐假虎威》这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完该课文的学习之后,我让故事兴趣小组的学生针对这个故事进行分析,向学生们讲述故事中的道理。讲解之后,几名故事小组的学生又向学生讲解了其他几个寓言故事,如:井底之蛙、狼来了、刻舟求剑等。

三、开展兴趣小组竞赛

小学生具有喜欢比拼、竞争的特点,因此,在开展语文兴趣小组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在平时多开展一些趣味小组竞赛,以促进不同兴趣小组之间的竞争。由于兴趣小组之间的差异性,在开展竞赛的过程中要注意竞赛内容的选取,老师应该当学生竞赛的主裁判,对学生的竞赛进行评价,并且适当提出建议。在老师的指导与帮助下,通过学生之间的竞争,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促进全体学生语文知识的丰富、水平的提高。

以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下册为例:在每个单元的学习之后,我班会开展一次语文知识竞赛,竞赛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赛内容为本单元学习的字、词语、诗歌等。每个小组都要参加知识竞猜,根据小组竞赛表现进行评分。例如在第二单元的学习之后,我们进行了一次知识竞赛,内容包括古诗《春雨》《春晓》的背诵,以及课文《蚕姑娘》《月亮湾》《快乐的节日》出现的生字及成语。比赛中,首先由第一兴趣小组进行提问,其他小组进行回答,如果问题被准确回答,则答对组加分;如果问题回答错误,则提问组加分。经过几轮的较量,我们评选出了优胜组。本次语文教学课堂,在兴趣小组竞赛的过程中进行得十分顺利。

四、兴趣小组作品展示

兴趣小组作品展示是让每个兴趣小组发挥自己的特长,定期完成一个作品,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在每堂语文课的开始阶段,可以让一个兴趣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这样,可以督促每一个兴趣小组人员进行及时的学习,避免部分学生学习不积极的情况出现。作品的展示,可以让每个兴趣小组展示自己的良好状态。

例如,在我班的语文课堂上,书法、故事、表演、写作、朗诵、诗歌六个兴趣小组的学生会在语文课堂轮流展示自己的作品。学生在每次语文课的开始会欣赏书法作品、听学生讲故事,听学生朗诵等,极大地丰富了语文课堂,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气氛。

总结:小学语文课堂兴趣小组教学模式的展开,需要老师充分发现学生的兴趣所在。在划分兴趣小组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兴趣小组活动的开展,在兴趣小组之间形成竞争意识,再加上每次课的作品展示,可以让兴趣小组教学模式的优势发挥到极致。最终,促进小学生语文知识的丰富、写作水平的提高,以及综合能力科学、快速发展,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