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爱国的古诗范文
时间:2023-03-25 19:35: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有关爱国的古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4、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屈原
5、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屈原
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7、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
8、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
9、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贾谊
10、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霍去病
11、爱国如饥渴——班固
12、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司马迁
13、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
14、投死为国,以义灭身。——曹操
15、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曹植
16、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17、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曹植
18、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19、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
20、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范晔
21、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范晔
22、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鲍照
23、古之善为天下者,计大而不计小。——《旧唐书?陈子昂传》
24、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陈子昂
25、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岑参
26、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其然。——崔颢
27、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李白
28、国耻未雪,何由成名。——李白
篇2
一、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
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具体方法有很多:
1、介绍作者背景。每一首古诗的作者都有他特定的生活背景和个人阅历,学生了解了这些以后,就能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想象。如教《游子吟》时,由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当时环境相差甚远,我将《孟母三迁》的故事作补充,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母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值得一提的是,介绍背景只是古诗教学的前奏或插曲,因此,教师教学时一定要抓住重点,言简意赅,不能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而讲得太多或面面俱到。
2、联系现实生活。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近距离,搭起入境桥梁。如袁枚的《所见》描绘的是骑牛高歌的牧童,忽然停歌静立捕蝉的生活画面,明白如话,浅显易懂。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想自己心情愉快时放声高歌的情景和平时捕捉蜻蜓、蝴蝶等昆虫时的体验,使他们脑子里呈现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到诗中的画面美。
3、运用直观形象。在古诗教学中往往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和音乐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通过这样的亲身体验,就容易理解诗意;
4、丰富情感想象。教学时指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节、场面。这样既训练了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为再现能力、想象能力,又帮助学生弄懂了诗意,感受古诗意境之美。
二、掌握古诗学习法,指导学生品味语言美
品味语言,首先读懂语句。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这些都是学生学古诗的障碍。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帮助其疏通理解,教给古诗学法-分词连序法:一是分词解义,逐词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诗中的含义;二是按现代汉语规范进行连序翻译。古诗学法具体概括为七个字:扩、留、补、换、调、嚼、考。
扩:浓缩的词语要“扩”,就是把诗人本来高度浓缩了的语句加以扩展,使诗句本来的意思明显化、具体化。把词意扩展开来学生也就容易理解和接受了。
留:古今通用的词语要保留。诗句中诸如时间、地点、人名等。这样也便于保留诗文原意,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背诵。
补:成份省略是古诗中常见的现象,碰到这种现象,只要把省略了的成份补起来,学生就会不讲自通了。如: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中“江枫渔火对愁眠”这里就省略了主语谁,谁对愁眠这样补上以后,学生就容易接受和理解了。
换:古今用法不同的词语要更换。因为古诗“古”,所以就有古今差异较大的字义、词义和古今不同的语法现象。如“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死去元知万事空”的“元”,“儿童急走追黄蝶”的 “走”, “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乡音未改鬓毛衰”的“衰”等,这些古今意思有别或读音不同的字词,学生容易望文生义,产生误解,因此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讲解。
调:就是调整句子的顺序。讲解古诗时,要把因对仗、协韵、平仄等而倒置了的语序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重新调整,调整以后再解释就容易多了。
嚼:就是咀嚼、品味,就是说我们在讲解古诗时,对于诗中一些关键的、传神的或者有哲理的字、词、句要引导学生细心地咀嚼、品味,从而把学生对于诗句的理解,引到更深一层。
考:古人写诗常常引用典故,在讲解时,对于诗句中所用的典故要给学生进行恰当的“考证”,才能使学生弄清诗句的真正含义。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遍插茱萸少一人”一句,这里的“茱萸”,是古代的一种象征物,在讲解时结合有关实例一说学生很快就懂了。
学生掌握了古诗的学习方法后,就能按自己的理解展开想象,把古诗译成生动具体、有情有景、有诗有画的短文,这样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还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古诗学法,讲中有导,导中有练,启发学生悟法用法。另外教师还要注意点拨指导,学生运用巩固学法。
三、指导感情朗读,引导学生体会音韵美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律,读起来琅琅上口。古诗以它特具的音韵美和节奏美,最能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要指导他们反复诵读。宋代万岳说:“书不厌频读,诗须放淡吟。”只有让学生反复吟诵,仔细品味,而不以背诵为满足,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
除掌握上述教学要点外,我们还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前要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有的课文两首诗,要理解其编在一起的缘由;这篇古诗课文在本单元的作用,与古诗前后课文的联系。
篇3
一、青少年儿童的道德行为现状
我们却十分遗憾地发现,当代小学生的道德行为状况堪忧:如,知行脱节,虽然能明善恶,然而在行动上却缺乏具体的体现,知道尊老爱幼、礼貌待人、关心他人是美德,然而,他们在公共汽车上不愿让座,和同学发生矛盾时不会主动谦;以自我为中心,率性而为不顾及别人的感受,校园暴力事件频频发生;娇生惯养,自立能力比较薄弱,从未经受过狂风暴雨的洗礼,经不起困难和挫折的打击,一些孩子可能会因为一些小小的打击而离家出走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二、德育工作中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中华传统文化以人为本,崇德尚义,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理想的思想,对少年儿童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德育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极大地丰富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而且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完善学生人格修养,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德育育人功能的策略
(一)创设传统文化浓厚的校园环境
良好的校园环境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在校园里,设计一些能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代表性建筑、人物塑像、园林景观,在宣传栏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传统文化”一角等,通过创设传统文化的育人氛围,潜移默化滋养学生的心灵。
(二)有目的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主题活动
通过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古代文化经典,弘扬传统美德,提高学生道德水准。学校可以开展以“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为主题的德育系列活动,如经典美文诵读、中华美德故事演讲、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还可以以主题班队会、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如爱国、诚信、知礼、勤俭、修身等主题班队会或专题讲座,“指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自强品格,“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立德修身,“路漫漫其修?h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踏实勤勉……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让传统美德自小植根于孩子的心灵。
(三)对传统经典加以开发作为校本教材,通过诵读的形式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把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精选出来。我校把《弟子规》《中华道德名言》和一些优秀的古诗词编成《古风雅气》作为校本教材,利用班会课前十分钟和午读时间,让学生进行诵读。为加强对学生诵读名言的指导,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校总结出了几种有效的诵读方法。一是熟读成诵法。即让学生多读,学生可大声朗诵,也可低吟慢唱地读,还可不求甚解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受到感染熏陶。二是联系扩充法,如读有关爱国的道德名言时,让学生查找有关的爱国人物的故事和爱国诗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三是想象入景法。即将诵读的过程,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意境当中。这样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理解、背诵自然水到渠成。
(四)挖掘传统节日风俗的内涵,开展传承传统文化的体验活动
挖掘传统节日民风民俗内涵,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了解,开展传承传统文化的体验活动。例如,清明节,大多学生认为清明节就是“祭扫先祖和扫墓的日子”,为此,学校可以开展以下系列的德育实践活动:
1.追寻清明文化,搜集资料,了解清明节的由来、习俗和传说、故事;背诵一两首有关清明的诗。
2.郊外踏青,开展植树、赏花、放风筝等亲近自然的户外活动。
3.跟随家人祭祖、扫墓,了解家族中姓氏文化来历及祖先的来源等;通过开展这样一系列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清明节的内涵不仅是缅怀故人,还有亲近自然、珍爱生命的意味;不仅要传承尊老爱幼的孝文化,还要珍爱生命、爱护自然,从而光大我国民俗文化的魅力。
在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了解节日的来历、名人的故事,欣赏经典的诗词歌赋,探讨爱国、团圆、敬老的话题,让学生体验赛龙舟、吃粽子、赏花灯、吃月饼、贴春联、猜灯谜等乐趣。挖掘传统节日风俗的内涵,开展传承传统文化的体验活动,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民俗教育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五)家校互动,拓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渠道
篇4
【关键词】积累 背诵 阅读 写作
翻看近几年的各地中考试题,发现古诗文默写或古诗文积累、赏析或仿写等题的比分逐年递增,这不仅仅体现在中考试题,高考试题中更有充分地体现。试题结构的变化无声地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语文教学不仅要夯实基础,更要注重积累,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大家知道,知识的获得是需要“积累”的。积累,就本义而言是“事物逐渐聚集”的意思,在这里特指基础知识的聚集。如果说,各门学科的学习都需要积累,那么,作为“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语文课程就更需要注意积累了。而语文教学存在的一个长期性的失误,恰恰是以对语言材料的详尽剖析,取代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悟和积累。所庆幸的是,新课标的出台扭转了这一恶势的发展。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就说道:“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还特别强调了“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初中语文大纲也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对学生的评估要重视语文积累、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语文水平发展的评价。”不仅仅是新课标和大纲重视语文教学中的积累,新教材也表现出对“积累”的重视。
过去,因为忽视了积累,只提“感知——理解——运用”,片面地强调对语言材料的剖析研究,教师以分析讲解为能事,对精美的语言作品,只顾一味地分析讲解给学生听,就是不让学生吞下去,以致学生学了十几年语文,仍然腹内空空,既不会读,更不会写,即使写了,也多是流水账式的作文,以致语文教学长期处于高耗低效的尴尬境地,这对于农村学生尤甚。本人在地方从教多年,深感学生的文化底蕴不足,视野不开阔,阅读量少,读物质量低劣,基础不扎实。前几年,针对深圳25所幼儿园、中小学开展国学教育,让孩子背诵《三字经》、《大学》、《中庸》、《论语》等经典著作的名篇。金华日报就“小儿郎背古诗文值得吗?”展开讨论,《中学语文教学》(2004.1)也曾刊登了小学生自发仿写古体诗的作品,读着这些儿童诗,比照自己的学生,心中着实沉重了许多,同时也意识到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积累。
首先,引导学生多背优秀的诗歌作品。
《教育心理学》指出:“在儿童的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这个‘储备’的手段,就是背诵。不背诵是不会将规范的书面语言‘植入’记忆的仓库,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的。”而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最瑰丽的国宝。让学生背诵古诗,既可以启迪他们的思维,又能丰富他们的语言,陶冶他们的情操;既孕育创新精神,又增强审美情趣,拓宽学生的想像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更是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下面是来自语文本体教学实验基础的学生仿写的古体诗作:
荷塘
荷叶清幽碧,露珠花叶藏。
花香满塘溢,蛙儿踞荫唱。
(深圳市宝安区宝城小学三年级陈颖楠)
正月十五别父
风雨萧萧夜色沉,站台送别泪盈盈。
年年春节团圆日,短暂难温父子情。
(湖北安陆市实验小学二年级李冠男)
很难相信上面诗作是出自小学生笔下。但事实胜于雄辩,各地实验学校只是让学生囫囵吞下去,并不要求理解,更不要求写作古体诗。这些学生校提倡的不是孤立的词语积累,而是成套的语言积累。成套语言积累多了,就会不知不觉地进入一种话语系统(指有一定个性特色的语言范畴)。深入该话语系统其方法就是多读多背,把这个话语系统中比较典范的样品尽量吞下去化为己有,使自己同该话语系统融为一体。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学生通过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滋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关于古诗文的背诵,2000年《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就列出了要求背诵的古代诗文篇目,小学、初中、高中计古诗180首,文言文40篇。背诵本是知识积累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国的历代文化名人与仁人志士莫不受益于其儿时所背的《诗经》等经典作品。现代大文豪鲁迅在15岁时差不多“读”完了十三经,成为文坛泰斗的巴金自称得力于小时候诵读的两百多篇《古文观止》。俗话说:“《文选》烂,秀才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背诵经典的古诗文,不仅对拓展思维、丰富语言、提高写作能力和文学修养大的帮助,而且对加强孩子的人文教育也有裨益。不仅能让学生出口成章,写文章时引经据典,更重要的是能够获得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
其次,指导学生多阅读精品之作,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
语文学习需要博览群书,但博览群书并不是什么书都要“览”,“览”应该是精品,主要是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
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览”这些精品呢?我认为可以以课本为中心,辐射到阅读相关作品,开展扩展性阅读。从节选课扩展到整篇文章或整部著作,从课文扩展到内容类似的其他文章,扩展到作者传记、有关评论等。如在学《荒岛余生》时可让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进一步感受其人物性格。又如学习《变色龙》一文时,可引导学生阅读《装在套子里的人》;学习《桃花源记》可让学生阅读《五柳先生传》等。现用的新编人教版教材更是突出了这点,不仅知识容量大,更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象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形式倾其所能,大家合作共同完成一个主题的探讨。另外,文本阅读也体现出了一种知识的辐射性,更注重学生的扩展阅读。新课程的教学模式就有这种引导性。我记得在上《斑羚飞渡》一文时,就让学生课前充分搜集有关“珍惜生命、关爱动物”这一主题的文章,结果学生就找了很多相关文章,有体现动物之间母爱的伟大、有人类利用动物的特性去捕杀、滥杀动物行为的,有为保护种群生存而牺牲个人的等等。学生不但深刻地理解了主题,而且提高了自身人文素养。可以说这种阅读课既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又能让学生多角度的吸收知识,并把零星的知识串联起来,编织成一张更大的知识网。同时,它还能让学生在比较和补充中开拓思路,增长见识。
第三多练习写作。
写作,不仅仅是眼前的练习和训练,更应是一个不断丰富、不断积累的过程。而当前的学生在写作中,一个突出问题是感到无话可说,没有写头。究其原因,一是观察、体验、思考不够,缺少发现;二是重读轻写,写作训练不足;三是阅读不精,语感不强,积累不够。写作没有捷径可走,惟有多读多写,正如欧阳修所说:“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有人做过实验,认为从小学到中学,学生应有30万字的写作量才能“过关”。但每学期的作文训练的量根本达不到这一要求。若要提高作文教学效率,必须加大作文训练量。另外,读是写的基础。学生作文中存在的词汇贫泛、用词不当、语言不通顺等毛病,与“为读而写”意识不强,阅读不精,语感不强有关。“腹有诗书气自华!”中考、高考的满分作文,无不显示出其广博的阅读面和开阔的视野,富有灵气和书卷的语言更展示出其才情。如考场满分作文《思念是一道风景》中有这样一组排比句:“思念使诗圣叹故乡月明,思念使女词人瘦比黄花,思念使豪放派鼻祖幽梦还乡相顾无言泪千行,思念使婉约派泰斗酒醒晓风残月杨柳岸,思念使摩诘先生每逢佳节走入‘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心境,思念使边塞诗人老态龙钟遥望故园,思念使爱国词人铁马兵河入梦来……”该考生巧妙将诗文灵活化用,既增强了文采,又让文章更有诗意。积累是语文能力的基础,更是写作能力的基础。考生若没有平时的“厚积”,就不可能有考场作文的“薄发”。有道是“成功最喜爱光临有心者的茅庐”。
有一考生曾在作文中这样写道:“我惊异路边小店所显示出的文化底蕴。这种语文比粉墨登场书籍更贴近生活。于是我用心重新扫视世界,在路边寻觅,我发现了许多店名,‘天亦老’、‘摘星屋’,所有的一切无不散发出语文的芳香,我仿佛在一条写满经典语文的路上漫步时学到了从未学过的语文。不要说语文高深莫测,不要说语文只是文人墨客的,其实语文就在你的身边,在前面、在右边、在路边。”在提倡大语文教育背景下的今天,更需要我们俯下身去拾捡身边的各种文化养份,只有这样,才能使“跬步”至“千里”,“小流”成“江海”,才能做到厚积薄发,才会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较高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汲取民族精神资源》俞波恩
篇5
这学期,我在课堂上大胆尝试“群文阅读”教学,对群文阅读“以读促写”的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注重给语文课留下一定的时间,充分利用单元课文展开群文阅读,让学生更自主、更愉悦地阅读与写作,丰富积累,灵活创作,从而达到提升其写作能力的效果。
一、揣摩课文构思,指导学生写作技巧
语文单元整合教学是以语文教科书的主题单元为依托,对单元学习内容进行重构、整合的一种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优化教学方法。这学期在讲授《师生》一单元中,从宏观的角度关注了本单元课文的普遍联系和内在规律,采用整合策略,帮助学生建构课文内在结构的系统观,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同时,指导学生收获写作的方法。
《师生》一单元课文,结构上有相似之处,教师充分利用其结构特点,指导学生写作。
通过充分阅读,师生共同挖掘几篇课文的共同特点,学生能发现本单元三篇课文均是写老师的文章,每篇课文都是通过老师的一两个具体事例,来表现老师或认真负责或因材施教或关爱学生的优秀品质。同样是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表现方法又各有不同:《师恩难忘》抓住了老师课堂上的语言和学生心理来表现老师品质;《孔子和学生》抓住的是人物对话;《一位影响了我一生的老师》中,老师的动作描写又十分醒目。这样,通过三篇文章的对比阅读,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表现人物的方法技巧,为写作奠定了基础。
文章有了内容可以展开,开头、结尾的技巧在群文阅读中也能获得。三篇文章,开头是不同风格的老师介绍,外貌、学识、性格特点,哪里有特色就从哪里开始。而结尾写老师对学生的影响,表达自己真实感受。这样的对比阅读,学生不仅掌握了写作技巧,从哪里入手、从哪里结束也可以做到成竹在胸了。这就进入习作辅导,鼓励学生畅所欲言,针对不同环节给予孩子们以启发,又在模式的基础上拓展变化,写出新意。
二、利用思维导图,拓展学生写作思路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学习策略近年日渐深入人心,它以秉承发展全脑、提高记忆、快速学习等目的,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方面占有优势,学生绘图的过程,也是阅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阅读能力进一步得到开发。思维导图就像一棵放射性的知识树,帮助孩子建立一定的思维体系,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升。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明月》单元中这一组课文,包含古诗两首、散文、记叙文,结构上毫无相似之处,内容也各不相同,唯一的联系就是都和月亮有关。教师在指导这一单元的写作时,充分利用思维导图,围绕“明月”一词拓展开来。月亮的外形、颜色、光芒,它周围的景物,月光下人们看到的、想到的、心情、动作、语言,以及由此引发出的思乡、思念远方亲人的情怀,还有和月亮有关联的古诗和传说等,总之,和月亮相关的方方面面都在思维导图中得到了有条不紊并层层递进的展现,思路明确具体。
当学生面对这图文并茂的思维导图时,已经明白了所有这些都可以拿来作为写作的内容,不由得写作信心大增。加之“走出去感受月亮”这一活动作业的辅助,使学生写起作文来如行云流水一般。
三、结合课外资料,丰富学生写作内容
课外资料的合理运用,在群文阅读教学中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课堂上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更好地与文本展开对话。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课外资料,服务于语文教学,增强群文阅读的时效性。
单元《民族之花》中课文形式各不关联,经典歌曲《爱我中华》、经典名篇《草原》等在结构上看似各不关联,但都是围绕着民族情谊展开的。教师在教学本单元时,巧妙组织,把《草原》和单元拓展课文《做客喀什》《苗家乐》放在一起对比阅读,这些文章很有条理,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描绘了当地民族特色及人民的热情好客,文章情景交融,能感受到我国幅员辽阔;另外,在激发学生爱国情的同时,感受我国各异的民族特色和各民族之间深厚的感情。
教师在教学中灵活掌握教材,对“到少数民族地区做客”这一内容重点讲解,学生兴趣十足。但这时候是否就能在群文阅读的基础上开始写作练习了呢?大部分学生没有到其他地方深入参观做客的体会,这时候写作只能是胡编乱造。根据这一现状,教师适时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查找自己感兴趣的少数民族的民俗特色。
当孩子们利用广泛搜集的资料,了解了该民族的民居、服饰、传统礼仪、待客方式、舞蹈、节日庆典等一系列民俗特色之后,再鼓励其进行头脑风暴,把自己置身其间,按照做客的顺序进行写作。学生兴致盎然的同时,有话可说,能依据资料展开联想,文章自然水到渠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是提升写作的重要途径,而群文阅读做到了有的放矢,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迁移和发散思维,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以读促写的目的。
篇6
一、以德育为先导,推动规范化建设
1、广泛深入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现代公民教育。利用校会、国旗下的讲话和班队课加强学生的个人修养、前途理想、人生价值观、心理健康等教育。同时,结合当前时事形势的发展和新人新事的典型事例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让学生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奠定良好的基础。
2、抓好校风的养成。扎实有效做好眼保健操、课间操、预备铃后的歌声、古诗词诵读、室内外卫生清理、阳光大课间等一日常规工作的基础上,开展文明班级评比等一系列活动,扎实地推动各方面规范化的养成,使学校基本上形成了一个诚信、文明、和谐、安全的校园。
3、积极开展系列教育活动,主要有:(1)师生钢笔字书法比赛;(2)学生绘画大赛.(3)书写姿势指导,选出身边的典型印发各班进行张贴,效果明显;(4)“拒绝零食、从我做起”活动;(5)突发事件安全紧急疏散演练;(6)举行爱心字典发放仪式等,不失时机的进行思想教育。
二、抓好教师队伍的建设。
1、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在开展工作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结合自身的实际,制订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措施,进一步规范要求。要求全体教师要严于律纪,爱岗敬业。把握时代的脉搏,结合我校当前形势,树立良好的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强调师爱的深层次是理解、尊重、信任和包容学生。在以人为本,以爱育人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以身作则,做好学生的表率,把育人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上。
2、师德建设方面:以师德星级创建为契机,以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突破口,提出“抓师德、强技能、树形象”的口号,组织全体教师认真仔细反复学文件、材料,开展大讨论,写心得、谈体会;进一步学习了三王小学“让师德在三尺讲台上闪光”、方菲经验、蒋筠现象,实际观摩了小乔电教,写总结、找差距,挖掘出我校师德典型,重点培植,全面推广,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和广泛的社会效应。
3、老师的“爱生孝亲”活动与学生的“尊师孝亲”活动同时开展,开好两个动员大会,利用升旗、广播等形式大力宣传,开展了好儿子、好媳妇、好公婆等评比活动,推选幸福之家、和睦家庭,举办了爱岗敬业、孝亲爱生演讲活动;在教学、生活中关爱孩子,涌现出赵红、付桂芝老师搂着生病孩子上课办公,贾俊华老师中午辅导路远不回家孩子写字看书,寇文生老师接送生病孩子上学,王桂芝为拉裤子孩子洗衣服等感人事迹,得到学生、家长广泛认可。
4、配合镇教办“导学质疑、当堂达标”教学活动,开展了系列活动,组织全体教师听观摩课、上公开课,人人讲课、人人评课,提高教师授课能力;结合优质教案评选、落实教学常规等系列活动,精心打造了房伟老师语文课、杨温林老师、王宗安老师数学课、骆付勇老师综合实践课等精品课,带动全体教师的业务的大发展,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
5、校本培训工作更加扎实有效的开展,为加强业务理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老师们每天下午学生放学后再自觉加班学习一小时;教师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简笔画一月一评,评选结果与总成绩挂钩,搞了诸如钢笔字、简笔画评比、普通话演讲等系列活动,效果明显。
6、加强师德规范考核,签订师德承诺书及禁酒承诺书,严格落实《德州市机关作风建设八条禁令》《齐河县机关建设十条禁令》。
三、创建平安校园
1、结合本校实际,对校园内外安全隐患详细排查,加强对校园周边的整治力度,重点配合上级落实超载校车整治工作;每一位老师牢牢地树立起安全的责任意识;学校定期出墙报、班级黑板报加大宣传力度;对学生进行交通、游泳、食品卫生、用电、防火等教育指导,教给学生安全自救、自护的基本常识。组织学生收看安全教育专题片,开展安全突发事件的紧急疏散的演练等;对有关假期,印发通知书和给家长的一封信,提醒家长们配合做好安全防患工作。
2、加强师生的法纪教育。学校始终把依法治校、依法治教贯穿于平时的工作中。坚持学期初、学年末开展法纪教育,利用校会、班队课、国旗下的讲话等进行法制宣传,本学期我们还聘请了法制副校长,邀请了司法局的律师上法制教育课,用浅显的案例,对师生进行深刻地教育。
四、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努力方向
第一,学生学习氛围还要继续加强,积极配合家长对子女管理,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二,进一步提高教师思想素质和业务素养;
第三,进一步提高学校领导管理能力和个人影响力;
篇7
关键词:传统文化;青少年;价值观;培育路径
教育部于2014年4月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确定了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要求分学段有序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中小学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成为国家层面培育青少年价值观的重要举措。
1传统文化教育对培育青少年价值观的意义
传统文化隐含着积极的价值观。价值观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追求,又渗入多种多样的价值理想,并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价值观是由一系列价值原则组成的,相互关联的价值原则构成了文化的价值系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主要包括“爱人”的人道原则、“修己以安人”“尚同”的群体原则、“义以为上”的道义原则、“谋道不谋食”的理性追求、“内圣”“外王”“善”等品质要求[2]。青少年自觉接触与内化传统文化,就会潜移默化接受价值观的熏陶引导,为正确价值体系的形成奠定坚实根基。价值观发展需要传统文化引领。文化对青少年具有建构作用,学生接受什么样的文化教育,就会相应地具有什么样的价值观,然后在生活、学习中就会用什么样的理念、原则来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3]。因此,应该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从青少年的人生理想的高度出发,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逐步提高青少年的思想认识水平,鼓励青少年以传统文化中的正面人物为榜样,学习别人的长处,在生活中自律自强。传统文化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理想信仰、是非观念,能够成为大学生的价值标杆,使其朝健康、积极的方面发展。如传统文化中彰显的“爱人”原则,可以塑造青少年人道主义精神;“修己以安人”的精神可以在实现个人内在价值的基础上促进社会整体的稳定和发展,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意识;“尚同”思想可以培养青少年的家国意识、集体意识等。
2当前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中小学校已经开始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并且青少年的传统文化素养也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教育方式有待改进、教育内容需要整合,实施途径与社会影响方面仍有诸多问题有待克服。
2.1教育内容的整体性、系统性不足
当前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存在内容不成体系,与青少年生活结合不紧密的问题。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重点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还要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1]。语文、数学、思想品德、历史、地理、书法等学科都可通过相应内容增强青少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比如,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主要涉及汉语言文学、爱国主义和革命战争传统、文学艺术、历史人物和事件、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节庆等方面。从表面上看,内容的设置似乎很全面,但呈现在每册教材中的内容却显得支离破碎,学生在学完一个阶段之后对所学内容的认识仅限于选文本身,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比较零碎,难以从整体上理解把握。以七年级上册教材为例,课本选文涉及《世说新语》《论语》《礼记》《西游记》《伊索寓言》《韩非子》《淮南子》及古代诗歌等内容。研读这些具有经典意义的文献,对于青少年学生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杂乱无章的内容不利于系统地学习传统文化,难以形成价值观培养的合力。
2.2教育途径单一
学校传统文化教育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随着传统文化热的出现,中小学纷纷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成为传播弘扬传统文化的主渠道,在相当大程度上为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奠定了基础。相对而言,语文学科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与继承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目前语文课堂中的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依然停留在经典诵读的阶段,没有深入到文化内涵深刻把握的层面。教师对经典古诗文的教学内容的通常做法是,在讲完知识点后便要求学生读读背背。这种教学方式用来应付考试是无可厚非的,但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却比较小。这样的教育只是让学生学到了一些知识,短期内背得了一些课文,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影响逐渐淡化。社会上的传统文化教育形式重于内容。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类电视节目,比如中华好诗词、成语大赛、汉语听写大会等,确实营造了推动传统文化传播的氛围,但参与人数有限、实际效果有限,同经典诵读一样还不足以使青少年自觉深入传统文化精髓。因为绝大部分青少年的绝大部分时间在学校接受教育,观看此类节目的机会不多,另外对青少年的吸引力也不够,很难让他们保持学习传统文化的持久兴趣。
2.3影响有限
传统文化由于自身特点在对青少年的影响方面容易受到其他类型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中,作品不仅年代距今较远,作品产生的文化背景、作者的生活环境和当时社会的经济水平都与现代社会有较大的隔阂,导致传统文化容易受到其他类型文化负面冲击,影响有限。如今网络文化、电视文化等发展迅速,网络小说、网络游戏更能吸引青少年的眼球,课余时间青少年更倾向于选择这类娱乐方式。这些“快餐文化”视觉效果强烈,轻松愉快,能满足青少年的猎奇心理,但是其内容较少涉及传统文化,自制力不强的青少年往往容易沉湎于此。另外,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较低。网络、电视媒体、书刊报纸等被现实利益所迫,对传统文化的部分涉及较少,全社会关心支持传统文化教育的合力有待形成。总体来说,社会导向不利于引导青少年主动关注传统文化,不利于形成弘扬传统文化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传统文化引导青少年价值观发展的功能将会削弱不少,因此需要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结合实际情况探索出解决的办法。
3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价值观的路径
文化作为促进国家发展的软实力,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传统文化作为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着实有继承和发扬的必要性。为解决当前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应当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3.1优化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其一,应该发挥学校教育的导向作用。修改课程计划、增加传统文化课时比例,在课程内容和教材编写、教学内容处理等方面拓展传统文化知识素材。如语文教学需要改变教材的老套路,结合课文教,以教材为中心拓展课程资源,挖掘析出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因素[4]。其二,要综合考虑学科教学中传统文化内容的整合。要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教育内容谱系,通过主题教学等方式,把一定范围内的传统文化知识整理出来并系统化,联系生活实际安排,以提高学习兴趣。同时鼓励青少年学生参与整理过程,主动学习传播传统文化。其三,将传统文化有效融入课程体系。这种体系需要具有四个特征,即内容要有丰富性、体现基础性、编排要有序列性、在内容与现有课程体系结合上增强灵活性[5]。同时,鼓励青少年课外阅读《先秦诸子选读》《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等作品,丰富传统文化知识,拓宽个人视野。
3.2拓宽传统文化教育途径
为更好地促进青少年价值观的发展,应结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传播弘扬传统文化。如,可利用青少年爱读故事书、爱玩网络游戏、爱看电视的特点,编写一系列解释详尽、通俗易懂的故事书、生动有趣的漫画书、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动漫、网络游戏等供青少年选择,寓教于乐,达到用传统文化塑造价值观的目的。北京妙音动漫艺术设计有限公司制作的120集动画片《中华弟子规》,主要通过优秀动画视频和电化教育课程的反复播放实现宣传教育的目的,取得了良好效果。各门学科教学要各有侧重。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把目前推荐背诵、阅读的选文作为必读篇目,大力落实新课标中对学生古诗文阅读能力的要求[4]。其他学科要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课外还可以多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讲座、学科人文作品展等活动,学生参加传统文化教育越认真,则越容易受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影响,越会按照传统文化倡导的原则来接人待物。此外,还应鼓励教师、家长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榜样,尽可能地多与青少年一起阅读传统文化经典,并就其内容进行讨论,让青少年深入其中,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逐渐提高道德水准,学会做人的道理。
3.3增强传统文化教育影响
学校应营造“德高为范”的良好氛围。教师必须明确身上肩负的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和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的义务,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文化底蕴,悉心帮助青少年调适心理。其次要组织在职教师进行培训,集中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督促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育的时效性。同时,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应体现传统文化因素,引导青少年从生活中学习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弃恶扬善,求真务实。社会传统文化教育应无处不在。要让青少年在零碎的时间无意识地学习到传统文化知识,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比如在广告牌上放上孔融让梨、程门立雪的故事,让青少年在放松的环境下被短小的故事吸引,不自觉地以故事中人物为榜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还可以通过电视、网络播放弘扬传统文化的知识讲座、宣传片、公益广告等,帮助青少年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养他们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宝石,青少年是祖国八九点钟的太阳,让青少年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培育正确的价值观是一件一举两得的好事。应引导青少年在学习的黄金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习习惯,与经典同行,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学习过程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焉”,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修身养性,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继承者。
作者:王婉珍 李学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N].中国教育报,2014-04-02(03).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康晓光,王瑾.学校中华经典文化教育对小学生价值观及行为影响实证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6):30-35.
篇8
一、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
办好学校教育事业,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需要一个政治强、作风正、懂教育、善管理的领导班子,学校始终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一是增强班子成员政治素质。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把党的方针政策与学校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团结带领广大师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二是增强班子成员业务素质。每年选读一到二本有关学校管理方面的书籍,分工到学科,蹲点到年级,深入一线教学,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管理技能,使教学指导、学校管理有针对性、说服力,为学校创造出一个良好有序的环境,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三是增强班子成员公仆意识。按照以教学为中心、科研为支撑、后勤为保障的工作布局,自觉履行公仆职责,坚持服务广大师生的宗旨,做到为师生多办事,办实事,办好事,把广大师生满意不满意作为工作的衡量标准,切实提高广大师生的满意度。四是增强班子成员和谐意识。班子成员形成各司其职与相互配合的关系,既摆正位置、按分工办事,又胸怀全局、主动配合,形成相互支持、相互补台的良好风气,促进学校整体工作发展。
二、加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只有建设好教师队伍,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形象,获得社会的肯定。在加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中,一是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落实教师职业行为规则,使教师把全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上,既教书又育人,做到为人师表,把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二是加强教师的奉献意识,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工作者。三是加强教师的纪律意识,教师要严格要求、严明纪律,做为人师表的先锋和模范,坚决遏制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坚持以德立身、自尊自律,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思想道德风范教育和感染学生,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社会的尊重。四是全面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教育和引导教师自觉履行《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定的职责和义务,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敬业爱生,使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变得有血有肉,鲜活生动,取得最佳成效。
三、加强学校德育教育
学校德育教育的目的是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做到爱党爱国爱家乡,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操与行为规范,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学生基础,引导学生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要取得德育教育的实效,不能教条僵化形式,要有鲜明的特色,获得学生的喜爱,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增强德育教育特色中,学校一是加强“主体性德育”,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开展以理想教育为核心的思想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团队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开展以社会公德为主体的养成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个人修养和遵纪守法意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积极、勇敢、向上精神,树立学习、工作、生活信心。二是加强文化熏陶和引领,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学校丰富和完善校园文化,让学生设计、组织学校和班级德育教育活动,开展时政时事专题讲座、演讲比赛、辩论赛、参与社会实践等活动,拓宽学生眼界,提高学生能力,使学生健康成长。三是开展多种活动,深化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定期召开家长会,定期与社区进行联系,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整体合力,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定期开展以德育为主题的大型红歌比赛,演讲比赛,办好校刊、墙报,让学生参与其中,接受德育熏陶。利用节假日,带领学生去敬老院看望老年人,培养学生尊敬长辈、关爱老人的孝道精神。
四、加强教育教学常规及教学质量管理
在加强教育教学常规及教学质量管理中,学校着重抓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创新教育管理,做到规范化、制度化,使教学工作的各层次、各环节按既定要求互相配合有条不紊地运转,保证了教学的有序和协调,,避免教育教学常规及教学质量管理的盲目性、主观性和随意性,保证各项管理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二是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按照国家规定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保障体育、艺术、综合实践等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明确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听课、讲课、示范课的基本要求,明确教师备课、听课、课堂教学、作业布置和辅导等基本要求,明确学生预习、上课、复习、作业等基本要求。同时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生学业质量检测和评价制度,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使学生轻松愉快学习,增强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成绩,明显提高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五、创建艺术教育品牌
篇9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水平,边学习边实践,努力探索一条符合实际情况的少先队工作的新路子,形成少先队活动特色——既有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又有适应性、可行性、实践性,为小学少先队工作开拓一片广阔天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了关于少先队辅导员先进事迹材料汇总,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少先队辅导员先进事迹材料(一)
xx,女,27岁,任教7年来,一直任xx小学大队辅导员,负责学校的少先队工作。虽然平时教学任务繁重,担任五年级班主任及两个班级的英语教学工作,但是她始终兢兢业业,乐于奉献,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踏实的工作作风,她以一颗热爱少先队工作、热爱少先队员的心为少先队工作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和贡献。
辅导员的工作是平凡的,她之所以能将少先队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源于一个“爱”字──对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她把这平凡而简单的爱融于日常琐碎繁杂的工作中,全心全意地为每一位同学服务。其实,爱学生,事业已成功了一半。在平日里,她正确地引导学生积极进取,为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她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把“红苹果”分给每一个进步的孩子,使他们看到了希望,尝到了学习的甜美。 与时俱进,做“学习型”辅导员要创出少先队工作特色,除了勤奋热情、多才多艺,当然少不了“学习”。 xx深深地明白这一点,她努力读书钻研、积极参加培训、虚心请教前辈,在学习中实践,在学习中成长。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水平,边学习边实践,努力探索一条符合实际情况的少先队工作的新路子,形成少先队活动特色——既有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又有适应性、可行性、实践性,为小学少先队工作开拓一片广阔天地。
她坚持学习,在取得了大专学历以后,紧接着又参加了本科学历的进修。她精通教学业务,常年坚持带班上课,在英语教学方面经常上公开课、示范课。获得乡级“课改新秀”荣誉称号。她还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在多媒体课件等方面都比较得心应手,逐渐成长为一名符合时代要求、素质全面的优秀辅导员。
活动引领,创少先队工作特色
勤奋的学习让她获得了不少工作灵感,也让她找准了适合学校实际的工作方法。
1、紧抓住常规工作
深入的搞好“雏鹰争章”活动。“怎样深入的搞好雏鹰行动”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纯粹的定章、争章、颁章显得有些呆板。xx老师巧妙地将雏鹰争章活动与“明星”结合。组织各班将每周评选的“书法之星”、“学习之星”、“礼仪之星”,都在教室公示栏上公布出来。在这“明星”效应的激励下,100%以上的队员都争得了必修章,80%以上的队员都争得了选修章、兴趣章、特色章。多年来队员通过各种活动获得奖章,通过争章得到锻炼,比传统教育要有实效。少先队辅导员事迹材料每学期一开学,开展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构建平安和谐校园”为主题的习惯养成教育。通过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橱窗等方式进行展示宣传,利用国旗下讲话、班队活动等形式进行教育引导,从校园整洁、上课准备、穿戴整洁、路队整齐、读写姿势、课堂礼仪、上下楼梯等多个训练点入手。使全校上下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各项工作迅速步入正轨。
2、 做好节庆活动
xx老师很注意给传统的节庆活动赋予新的内容与形式,常常提前作好安排,抓住时机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把欢乐带给了孩子。在端午节、中秋节,我们给孩子们讲讲节日的故事,倡导他们到实践中去体验传统节日的风俗活动;在植树节、学雷锋日,倡导队员参与社会实践,快乐成长。
通过观看《背着父亲上学》、《洪战辉的故事》、《让生命充满爱》等影片,写观后感、感恩征文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利用母亲节、重阳节、教师节等节日庆祝活动,开展“学会感恩,关爱身边的人”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号召全校每位队员完成一系列“感恩作业”。在活动中孩子给妈妈的一句关心体贴的问候,一杯饱含真情的热茶,一张感人至深的贺卡,无不演绎着人间亲情的温暖。学做父母,体验父母的辛劳,从而将“感恩”之心内化为心灵深处的情感,并且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孝敬父母的情感与欲望!让学生们深刻体会父母师长培养他们的艰辛,从而感知他人给予自己的关爱。
3、 开展课外兴趣小组
课外兴趣小组的开展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让学生获得许多在课堂中学不到的知识、技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个性特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主要利用周二时间,xx老师带领大队部组织开展各项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如书法、绘画、舞蹈、手工创作等。20xx年我校在全乡校园集体舞比赛中获得一等奖。20xx年,全县“春芽杯”学生艺术展演中,我校的舞蹈《爱我你就陪陪我》获二等奖,有三名学生获书画类二、三等奖。
做 “专家型” 辅导员,为少先队教育添砖加瓦
xx老师及时总结归纳日常工作的经验得失,并撰写相关的文章。论文《xx》在获得国家级二等奖并教师报上发表。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兼大队辅导员,xx老师在工作岗位上勤恳工作、认真做好每一件看似琐碎的事情。本着尽力而为、努力工作的态度,她尽可能想少先队员所想,为少先队员们搭建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平台,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
少先队辅导员先进事迹材料(二)
**同志,女,汉族,大专文化,小学高级教师。 张老师是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自20xx年以来,一直担任中队辅导员工作。工作中,她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始终以优秀辅导员为榜样,注重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把理论与联系实际相结合,潜心钻研教育教学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同事的眼中,她热情、开朗、大方,朝气蓬勃;在学生的心目中,她可爱、可亲、可敬。从事班主任工作20xx年来,她把孩子的信任当作动力,把教育孩子的事业当作人生的光辉阵地,以爱心和恒心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少先队员。她所带的中队多次获得优秀中队称号,她本人20xx年6月被兰州市教育局命名为“市级骨干教师”。 20**年6月荣获红古区优秀辅导员荣誉称号。 20xx年10月在《红古区中小学祖国在我心中征文比赛》中,荣获优秀辅导奖。 20xx年6月所授语文《触摸春天》一课, 荣获兰州市教育局优秀奖。
一、深化“主题活动”,搭建“体验舞台”
“体验教育”活动是少先队教育主题。张老师在少先队大队领导下,根据少先队员的身心特点和生活学习环境,以争章为激励源泉,设计开展了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体验教育系列活动:一是在家庭体验责任和艰辛,当一日家庭小主人。谁的房子最美丽、谁是最有礼貌的孩子、谁是最佳小厨师等活动,对表现突出的队员授予了家务章,使孩子体验到了家庭劳动的艰辛、责任和荣誉感,使学生提高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二是在学校体验规范和合作。通过开展学《规范》见成果,培养学生自理能力和竞争意识,让每个孩子都有参与机会。张老师采用了全班学生轮流值日后,学生们都特别积极。为了使学生们更好的成长,张老师经常鼓励学生们:“不怕做不好,就怕不去做。”她利用晨会时间和班队会活动日,对学生进行指导,或者组织经验交流会,针对工作中的差错大家一起想办法、出点子,做值日时,要求值日生各尽其责,负责管理当天的学习、两操、纪律、以及佩带红领巾情况等。实践证明,那看起来不起眼的学生,在值日中不仅自己严格地遵守纪律,而且表现出较强的工作热情和能力。通过这种方式,激励了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班集体。促进学生主题意识的确立。她的班级开展的“书伴随我长大”活动,以少先队员牵头,走近名人,走进名著,亲近古诗,手抄报评比,感受亲情和友情读书征文活动等以及走进书香校园主题的活动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
二、创新实践、培育英才
作为一名有丰富少先队工作经验的中队辅导员,张老师坚持抓好基层小队的管理工作。一方面,她积极优化班级环境建设。班级建设就是从班级环境创设开始的,生动活泼的形式,积极健康的内容,把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寓于可以感知的情景中,让学生从踏入班级开始,随即产生一种愉悦感,逐渐形成认同感,进而影响日常的思想性为。为了让学生觉得自己是中队的主人,中队是自己的家,她在布置教室环境时,就尝试着放手让少先队员们自己来设计,自己来布置学生们全员积极参与,营造富有激励、挑战、特色的班级氛围,现在,孩子们都为自己是这个中队的成员而感到骄傲,感到自豪。另一方面,她努力搞好小组建设。小队是班级生活的最小细胞,只有把小队活动搞好,才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她将每个学生按家庭住址、兴趣爱好分组,对个别性格孤僻、成绩较差的学生以关心和爱护。通过小队的自我管理、自我建设、自我约束,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
三、播撒爱心、倾注真情
自担任辅导员以来,她积累了较丰富的工作经验,她以辅导员特有的敏锐和细致,针对孩子点点滴滴的小事,塑造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的品质,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乐章。作为一位少先队中队辅导员,她进入角色,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并且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她根据学校实际、学生特点,结合时代要求,设计、组织少先队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养成教育系列活动、法制安全教育系列活动。
张老师知道,要想当好孩子王,就必须和少先队员们打成一片、干到一起,和队员们交朋友、信任他们,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少先队员,感受他们的心灵。在班级里,她严以律己,为少先队员们作出了表率,地上有一片纸屑,她会悄悄的捡起来。朋友般的张老师赢得了少先队员的信任,她与家长也相处融洽,总是推心置腹的用心与家长交谈,商量教育孩子的最好办法。打电话、家访、发短信与家长联系,及时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也了解到了孩子的情况。经过长期的的接触,张老师心中积累了有关家长的资料,有哪些家长过于溺爱孩子,看书做作业也怕累着孩子,哪些家长教育孩子方法好,哪些家长素质高,哪些家长工作忙,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问题------这些情况的了解,使她与不同的家长接触时,可以对症下药,做相应的工作。
辅导员工作中,她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自觉学习少先队工作的新理论,研究和探索少先队工作的新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水平,边学习边实践,努力探索一条符合实际情况的少先队工作的新路子,形成少先队活动特色——既有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又有适应性、可行性、实践性,为小学少先队工作开拓一片广阔天地。
篇10
关键词:语文教学 作业设计 作业批改 全面发展
学生作业设计与批改是学校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如今的学校教育中,由于应试教育观念和实践的深远影响,大部分教师仍然把作业设计与批改作为教师单边活动,并且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让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使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学生仅仅为作业而作业:任务观点,敷衍了事。这不仅违背了作业的本意,也挫伤了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突出趣味性,作业批改时应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做到以质性评价为主,量质整合。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做作业的兴趣,提高学生做作业的主观能动性。
一、语文作业设计应突出“趣味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这就告诉我们作业设计的内容不能单一、机械、枯燥乏味,而应在内容上求新颖、实用,突出“趣味性”。要做到这一点,至少以下几个方面应引起足够重视:
1. 关注实践性
语文教学之所以长期以来效率低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没有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关闭了“课外”这个语文学习的大课堂。因此,在改革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语文作业设计必须重视实践性,改变以往“死读书,读死书”的做法。例如学完《公仪休拒收礼物》,学生认识到公仪休是以身作则、清正廉洁的好官后,可让学生练习:假如二十年后,你做了局长,有人送来你最喜欢喝的名酒,你会怎么做?考虑成熟后,与另一名同学合作。先自由练习,再上台表演。
2. 承认差异性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但这并不是提倡教育上的平均主义和“一刀切”。作为教师,必须正视现实,承认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所以在作业设计时,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度衡自己的能力、兴趣、需要,在有限的范围内有选择的自由度。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提高他们的作业兴趣和学习效率。我把学生的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重在巩固基础知识,达到基本要求,使中下等生“吃得了”;选做题,面向学习基础较好的优等生,满足他们渴求知识的心理,让他们“吃得饱”。如教完《》一课后,可设计这样的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你能给课题另换上两个比较确切的题目吗?(2)请你把的历史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周围的小朋友听。(3)观察文中插图,用自己的话把图中的内容写下来。(4)仿照课文第三节描写经过的方法,用“……先……再……然后……”等表示顺序的词写一段表示动作的话。(5)林则徐是个了不起的英雄,你还知道林则徐的其它故事吗?(6)假如你和同桌是《》一课中的人物,请写一段对话。(7)你在影片、电视或课外书上,看到过有关爱国英雄的故事吗?能不能在课余时间向同学们作一介绍。其中,(1)、(2)、(3)、(4)题是必做题,其它为选做题。
3. 增强知识性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量在成倍地增长,要想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就必须加大知识量的吸收和储备。而现代媒体传递的信息之快,信息量之大,正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因此每周可布置这样的作业:(1) “今日要闻”:每天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并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记下新闻概要。然后在每周四的早会课上,小组“开火车”说新闻,内容自选,以说为主,也可以议。这样既培养了看新闻的习惯,也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和认识能力。(2) 搜集名言警句,制作手抄报。办法是每人每周搜集一句名言,或一条格言,或一首古诗。然后按学号每天由一名同学将搜集到的内容抄在小黑板上,由这位同学讲解,并带着大家朗读。然后,我组织学生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分类归档,制作成各式各样的手抄报。有《卫生报》、《故事报》、《环境保护报》、《语文知识报》……并定期组织展览。让他们在自由阅读的广阔天地里,饶有兴趣地学、看、读、做,感受人类文化精品的熏陶。
4. 注重创造性
语文学习要让学生能够“换个角度思考”,为学生创造力的提高提供足够的空间。而作业形式的创新,会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1) 情节空白处设计作业:《普罗米修斯盗火》第四节,只简单叙述人间有了火种后的情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领会火给人类文明带来的巨大推动作用,从而感悟到普罗米修斯为民造福不惜牺牲一切的伟大精神,可要求学生想象人们得到火种后欣喜若狂的情景,先说说,再写下来。(2) 在情感融合处设计作业。许多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教师在引导学生挖掘的基础上,利用学生与课文之间产生的共鸣,设计作业练习。如教完《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后,可布置这样的作业:读了高尔基给儿子的信的内容后,你有什么想法?请你以高尔基儿子的身份,给高尔基回一封信等等。
因此,要让学生愿意做作业,喜欢做作业,并相信自己能做好作业,教师就应当改变作业的老面孔,将那些传统意义上的作业加以改造,使其有一定的主题性和情境性,并将作业融于游戏、制作、观察、表演之中。同时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自主选择作业,自主定量,使他们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二、作业批改应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以质性评价为主,做到量质整合
根据美国教育发展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暗含期待效应”理论以及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评价观,作业批改应做到以下几点:
1. 作业批改必须体现及时性和合作性。只有及时,才能让教师及时进行教学教法的总结和改进,才能让学生及时地发现和接受知识。合作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只有创设师生互助互惠的批改过程,才能让学生发现新知识、新信息以及提出新问题。这是一种创造性学习。
2. 作业批改必须体现指导性和激励性。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必须以友善的态度亲近学生,在关注个体成绩的同时,关注个体发展的其他方面。如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以及个性特点。教师必须尊重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独特性的价值,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提出评价指标的多元化,以适应社会对人的多样化的需求。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的观点,必须以赞赏的精神情感出现。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3. 作业批改必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以质性评价为主,做到量质整合。如高年级采用优、良、中、差进行评价,低年级可适当用百分制进行评价。综合评价必须以质性评价为主,体现评价的暗含期待意义和赞赏鼓励意义。
三、作业设计与批改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