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诗句经典古诗范文

时间:2023-03-20 05:08: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清明诗句经典古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清明诗句经典古诗

篇1

【关键词】语文课堂 经典教学 探索

在教学中,运用经典与语文相结合的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将中华经典诗文融入其中,让学生充分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滋润,陶冶他们的情操,塑造健康的人格,切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

那么,如何让教学与经典诗文进行有机的融合,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成为启迪学生的智慧,丰富他们情感世界的精神源泉,让学生想读、乐读,实现经典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和良性互动呢?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摸索:

一 营造书香氛围,激发诵读兴趣

引导学生亲近中华经典诗文,把“经典诵读”引入语文课堂,创设浓郁的诵读氛围,让学生在琅琅的书声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终身受益。多年来,我坚持组织学生进行课前“三分钟经典诵读”,带领学生在轻松愉快,没有压力的氛围下诵读经典,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文的语言美,且能使语感能力得以提高,同时,营造了语文课堂上应有的文学气氛。例如,在诵读“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诗句时,先让学生读一读,谈谈感受,再补充诗句背后的古诗,然后再读原句,三读诗句;最后配上音乐,四读古诗。此时已是余音绕梁,煞是动情,激发了学生诵读的兴趣,整堂课从容大气,学生理解诗意如水融。长期这样训练,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学生受到了人文的熏陶感染,厚实了自己的文化底蕴。而且能轻松自如地学习和初步运用经典诗文了。

二 提炼课文内容,与经典文化情感相通

利用经典与课文在内容上的联系,适时引入教学环节,作为课文的补充,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用心灵去感悟经典、美文的魅力。因此,教师不仅要站在课程的角度关注经典文化,还要利用经典诗文雄奇奔放、丰富多彩,洋溢着肆意烂漫的想象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心,使他们在不断地诵读和感悟中,打开思维的闸门,去领略思想之美。在教学中以学生为本,把读解的主动权充分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讨论交流及对话碰撞中自行参悟。例如:《论语》中的“为人之道”,“为学之道”,“学而第一”,“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些经典诗文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给学生留下了深刻而富有启发性的印象。学生也能用自己的视角去亲近经典记住圣人的教诲。又如,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时将自居易的《荔枝图序》抄录给学生,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比喻说明法的特点及由整体到局部的说明顺序,还可使学生了解古人早已对荔枝不耐贮藏有真切的认识,生动的记载,体会课文引用古诗文的准确、精妙。

三 创设积累语言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写作水平

经典诗文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它就像一杯茶,细细品尝入情入心,在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让他们多读些经典作品、好诗,让他们多学、多背,将会使他们受益终生。“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名言分别从深度和广度上强调量的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熟读,才能自悟其义,只有广读,博采众家之长,才能下笔如有神。好文章诵读得多,就会有“感”的积淀,“知”的积累,并能灵巧的运用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在写作教学中也可引用有关诗词为写作材料,使之联系所写内容,体会意境、感情,达到借鉴、练笔之目的。例如布置学生写《郊外的景色》,练习用比喻写景状物,描写郊外的白杨、垂柳、果树等,可提供贺知章的《柳枝词》,使学生回忆、观察垂柳的情景,体会“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意境,借以描写垂柳的情态。学生通过品味经典诗文,对语言文字进行揣摩、比较、联想、猜测,而生成属于自己个性化的独特财富,就会把自己喜爱的诗句写到作文里。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四 陶冶学生的情操,端正品行

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寻求让经典诗文课堂成为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端正品行的平台。趁儿童心性纯净时,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常常耳懦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从而潜移默化其气质。让经典诗文伴随学生人生经验的成长而如吐芬芳,绽放光明,能扶持学生克服人生的逆境、难题。

现在的学生看不到古时人们的闭塞、愚昧与保守,看到的尽是爱、智慧、希望与阳光。例如:《诗经》的每一首诗,学生在生动解读名人故事时,能从中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进而掌握美好的词汇,融通美好的事物,培养美好的情感,拥有美丽而高尚的灵魂。又如:学生学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就会深深感受到陆游这颗深深的爱国之心;学习“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能让学生从小做一个爱惜粮食的人;学习“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能让学生在品味经典中感受到母亲博大的爱,自行约束做一个孝敬父母的人,从而培养学生逐步形成“仁”、“义”、“礼”、“信”的良好品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五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

篇2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语文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传统文化的传播工具。《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语文学科性质定位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性质及语文教学的特点决定了中学语文教学中理应贯注文化精神。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

1.利用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爱国情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是维系中华民族悠久和灿烂历史文化的精神纽带。语文教材中收集大量爱国的篇章,传递着对祖国忠诚、挚爱的民族精神,学生能够从《黄河颂》中感受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从《木兰诗》中感受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从《我爱这土地》《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热情。

2.利用传统文化来培养学生的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

翻开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一位位民族英雄以英雄气概谱写华夏儿女壮丽的诗篇。语文教材中蕴含“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民族关怀、“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等民族精神,它们如春风化雨一样在学习中渗透,培养学生的民族情节。

3.利用传统文化来净化学生的心灵

由于现在的学生受网络、社会等不良风气的影响,内心浮躁,我们要用传统文化如春风般吹进学生脑海里,用优秀文化来武装青少年头脑,使民族文化作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精神支柱,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情操。

三、语文教学中有效地渗透传统文化的方式

1.传统文化的渗透要接近学生的生活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要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阅历等主观体验,激发学生传统文化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将自己的体验、感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笔者在讲授《散步》时,先设置“请结合文中例句分析句子所传达的人物情感”这个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一家人浓浓的亲情。在深化文章主题的环节中,请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年青一代啃老现象的看法,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进行德育渗透还是要回归到个人,笔者创设一个生活情境: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请学生谈谈自己的做法。该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把感悟到的道德思想去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最后笔者布置一题作业:请你描写一个体现你尊重长辈、孝顺父母的情景,字数200字。本活动把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写作训练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孝道”的践行情况,书写自己孝亲的故事,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道德感受。这种思想文化或许将成为学生成长的人生导师。

2.大力挖掘作品文化内蕴,解读作品所反映的深刻思想

语文教材书中蕴含大量的文化信息,语文课堂教学除了要讲授知识、阅读技能外,还要适当给学生一定的文化滋养。老师在备课时适当挖掘作品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挖掘语文教学自身文化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要关注作者;关注写作背景;要善于创设情境;善于发散;注重揣摩推敲以及学科沟通。例如,《秋天的怀念》中,“我”与母亲的母子深情固然真挚动人,作者细刻画抒真情的写法固然值得学生学习,同样老师不能忽略作者在这篇文章传达了一种文化精神,那就是古代所推崇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传统文化。笔者给学生展示作者的生平简历:“作者史铁生21岁双腿瘫痪,永久坐上轮椅,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人生,他所创作的《我与地坛》被公?J为中国近50年最优秀的散文之一。2002年,他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是现在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史铁生用辉煌的人生给“自强不息”做了很好的注脚,而文末那句“好好儿活”这种顿悟正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传统文化的传神表达。史铁生这种不向命运低头的顽强精神或许因为这一课而植入学生的心田。

3.积极开展诵读活动,更好地体味民族精神

在开展诵读活动时要注意整体推进,系统布局。诵读什么,如何诵读,必须坚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识规律出发,系统安排,逐步拓宽、提高和深入。在对文化经典的选择上,围绕对“真”“善”“美”的认知和追求,列出学生成长中最具基础性意义的“立人”之本的一些篇目。分阶段确定诵读内容,循序渐进,灵活多样。要注意古今中外的比较,让学生既诵读传统经典,又诵读现当代经典;使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相融相通,融入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环节和阶段。

古诗文聚集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大量精华,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古诗文深刻的文化内涵,一方面落实古诗文赏析的能力训练,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感受文化精髓。老师可以给小组一个诗歌的主题,让学生找出初中阶段能体现该主题的诗篇,例如:爱国篇、隐逸篇、思亲篇、友情篇、抑郁篇、闲适篇、田园篇等,学生在整理古诗的过程中既提高了能力,也感受了古诗文的魅力。老师可以指导学生从学过的古诗文中提取出一个体现深厚文化的主题,然后筛选相应主题的几篇古诗文,中间设置简洁凝练的串讲词,最终形成诵读稿。通过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会得到激发,朗读的技巧有所提升,并从有感情的诵读中更好地体味民族精神。

4.结合中国传统日子,让学生深入了解身边的传统节日文化

篇3

一、科学地选择古诗教学内容

1. 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幼儿年龄小,知识经验缺乏,理解能力还不够强,我们可以选择语义浅显、用字自然、感染力强的诗句。如邵康的《一望二三里》:“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门前六七树,八九十枝花。”内容浅显易懂、合辙上口、节奏自然明快,幼儿容易记诵,自然会兴趣浓厚。

2.蕴涵积极的教育意义

幼儿期正是人生中可塑性最强的阶段,进行良好性格的培养、高尚情操的熏陶就显得格外重要。重拾古诗正是因为它蕴涵着智慧和哲理,教育性因素正是选择古诗的重要参考。如《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至今让人记忆深刻。尤其是在如今衣食无忧的社会,唯有让幼儿体会古诗中的意境,孩子们才会更好地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这些具有哲学启蒙知识的作品,深得幼儿喜爱,使幼儿在快乐愉悦中得到更多生活启迪和为人做事的道理。

3.选择季节相符的古诗

一年有四季,季节特征不一,孩子对此感悟较深。若能根据季节的变化相应选择一些古诗学习,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当秋意正浓的时候,一首杜牧的《山行》,定会把秋天衬托得无比绚烂,孩子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

4.结合节日学习古诗

我们中国历史悠久,有很多具有深远意义和纪念价值的节日。若能结合这些节日来学习古诗,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春节来临之际学习王安石的《元日》;清明节学习杜牧的《清明》;重阳节学习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不仅可以让幼儿对中国传统节日有更深的印象和了解,更在悄然无声中学会了更多名诗古句。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1.环境陶冶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每个幼儿提供学习与表现的机会,让环境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班级环境布置中设置“古诗天地”等栏目;在图书角投放多样性的古典文学丛书,时常更换图文并茂的古诗经典丛书等,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对古诗文的兴趣,让幼儿沉浸在浓浓的艺术氛围中;在日常教学中,开展一些个人或小组竞赛,如“古诗文接龙”“古诗文擂台”“评选古诗大王”等。这些活动既能帮助幼儿复习巩固古诗文,又培养了孩子合作、竞争意识及集体荣誉感。

2.故事讲解法

故事是幼儿容易理解和喜闻乐见的形式。根据古诗的内容,编成一个小故事告知,孩子们对古诗就有了初步的概念和理解,之后再来学习古诗,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编故事时,要把诗中难理解的词语和意思变成通俗易懂的口头语言,并把诗词之间省略了的意思补充出来,达到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的目的。如在学习《回乡偶书》时,我编了一个白胡子老爷爷回家乡的故事,孩子们非常感兴趣。

3.情境表演法

幼儿具有好动爱表演的特征,在古诗教学中,让幼儿运用肢体将诗的意境进行表演,可以调动幼儿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习古诗文变得更加有趣味性。如:在幼儿学习古诗《咏鹅》教学活动中,活动前制作了许多白鹅头饰、红掌等,教学时幼儿扮成一只只大白鹅浮水,拨清波,跟着白鹅妈妈玩游戏,在快乐、有趣的白鹅戏水游戏中学会了咏诵古诗,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4.创作绘画法

当幼儿对一首古诗达到了简单理解的要求后,就开始尝试让幼儿来创作绘画。刚开始时,我发现尽管幼儿对于某一首古诗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但当他们创作绘画时,却往往感到无从着手,非常困难。于是我不要求孩子们的作品一定要表达出古诗的内容,而只要求他们在这首古诗里面想表现哪一点就表现哪一点,甚至可以是其中的一句、一词、一字。这样孩子们很容易就画出了其中的某一面,作品千姿百态,无一相同。然后慢慢地,许多孩子觉得不够了,就开始在画面上进行添加,把自己理解的继续画出来,画面越来越丰满,幼儿的绘画能力也进步了。

5.欣赏歌唱法

不同内容的古诗都配有不同旋律的音乐,唱诗是将诗、乐相结合,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幼儿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可以加深并加快幼儿对古诗词的记忆。在音乐活动中,适当巧妙地融入一些古诗文内容来进行歌唱与表演活动等,不仅开发了幼儿的艺术潜能,而且增强了幼儿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孩子们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篇4

我们的孩子自小就在这充满书香的氛围中成长,像“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这样满口生香的诗句在孩子稚嫩的童音里传出,不禁令人赞叹我们悠久的历史文化。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接受了学校教育后,诵读的声音却越来越稀,这种古朴、儒雅的情调越来越淡,让人深感惋惜。学校本是让学生亲密接触经典的环境,可这里的现状更是令人堪忧:埋头做作业的多,读书的少;解经式的分析多,声情并茂的诵读少;专注课本的多,放眼课外的少。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让我们的孩子远离了经典文化?

让我们回到学校教育的话题,新课标中明确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是啊,诵读经典诗文,是我们的教学目标,也是任务,我们不能忽略了除课本以外的经典诗文。许多学者也提出“诵读国学经典,积淀文化底蕴”。诵读经典,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加深学生对祖国悠久文化的认识,对青少年人格的塑造、传统美德的形成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我认为教师要从对下一代负责的高度出发,抓好学生经典诗文的积累,让学生沉淀文化的底蕴。

怎样做好学生的诵读经典工作呢?我在教学工作中经过尝试,积累了一些方法,现在提出来,也请同行们指导。

首先是让学生提高对经典诗文的认识,端正学习的态度。

学生最重要的阅读就是读经典。经典是学生提高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的土壤,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的诵读水平会步步提高,理解、体会也能层层加深,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明确了诵读的意义,特别是对于想学好语文却苦于没有办法的学生指明了方向。

其次,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可利用早自习的时间、每节课前五分钟和课余的时间,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让学生进行诵读。有的学生喜欢唐诗,有的学生喜欢宋词,有的学生喜欢古典散文,我就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进行诵读,激发他们的兴趣。通过诵读,学生的知识丰富了,视野开阔了,文化素养提高了,学生们在古诗词中领略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广阔与雄浑、“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的清新与纤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的智慧与达观。通过诵读活动,学生的思想情感与中国文人千百年来传承的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意识联系在一起,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树立起了远大的人生观。

2.经常开展灵活多样的诵读活动。平时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在课外诵读经典诗文,丰富诵读的内容;利用校园固定展板、班级板报、校园广播的形式营造诵读经典的气氛;每周在班内评比,每月组织开展全校的诗文诵读活动;同外校的优秀诵读选手搞手拉手活动,切磋、交流诵读技巧和诵读感受,对表现突出的同学进行表扬。现在的孩子个性张扬,渴望被肯定,读的越多越好就越有积极性。通过这些活动,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诵读,学生知道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学生积累知识之丰富,既让我吃惊,又让我欣喜。

3.结合实际,制定诵读任务。在丰富诵读内容的同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灵活的诵读内容。到了春天,学生感受到了姹紫嫣红、鸟语花香,那就多读一些描写春天的诗文。秋天,学生观察到了天高云淡、叶落雁飞,此时多读一些描写秋天的诗文,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感悟和思索。一提起这样的话题,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的诗句,学生们应声而答,不绝于耳。至于到了传统节日,如中秋节、重阳节、清明节,同学们就更有热情,不用布置,自己就寻找那些诗文,一决高低。“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等诗句让人融入到了读书的那种热烈氛围中。

4.诵读形式灵活多样。可开展学生诵读比赛,以个人、小组、班级为单位参加比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诵读水平。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互联网已经走进校园、走入课堂,可利用多媒体形式,让学生感受到诵读的魅力。学生不出校门,就聆听了那些名家大师们的诵读作品:“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些带有磁性的声音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让他们既惊奇又喜悦,原来诵读竟有这样大的学问和魅力,激发了学生的诵读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5.家校联合。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只是学校、老师的责任。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鼓励学生回家把学会的经典诗文诵读给家长、亲戚听,让家长和孩子互动,相互交流,相互评比。这样既增长了知识,丰富了见闻,又促进了感情,何乐而不为呢?

篇5

关键词:小学 古诗文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4-0210-01

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感受语言的优美,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能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让经典诗文润泽学生的生命》一文谈到:“稍稍翻一翻历史书籍,我们就会发现:大师们无一例外具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无一例外在他们的少年儿童时期诵读了大量的经典著作,打下了宽厚的文化基础;他们大多在青年时期远渡重洋,到当时的发达国家接受了西方先进文明的熏陶,广读博览了大量的西方名著。由此可见,一个传统文化的根基,一个西方先进的文明,二者的嫁接,才造就了这样一批大思想家、大学者、大作家、大教育家。”

1 重视从朗读中体验情感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通过诵读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通过读,在课堂上营造教师、学生、作者彼此间心灵相融、情感相通、协调合拍的良好共鸣体,从而提高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审美、文化等综合素养。重视朗读首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读出不同的感悟,同时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渐入佳境,读出层次:笔者在教学陆游的《示儿》时,按照这样的教学流程进行朗读指导。首先,初读诗文,介绍背景,了解诗人的“悲愁”心事。其次,精读诗文,了解遗憾,弄清诗人的“悲怆”心境。再次,研读诗文,理解信念,感受诗人的“悲壮”心愿。在初读的基础上,确定悲凉的朗读基调,精读诗文引领学生用深沉的语气表达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研读诗文时引领学生用坚定的激情表现出诗人一生为多难的祖国呐喊的爱国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鼓舞。通过导语的铺陈也是引领学生诵读诗文的一种好办法。有位老师是这样指导《题临安邸》中“西湖歌舞几时休?”这一句诗的朗读的,随着课件所展示的“清明上河图”,他感慨地说:“多么繁荣的景象,但从清兵跨入城门的那天起,都不存在了,那些酒囊饭袋们葬送了一个繁华如织的汴州,难道他们就不能再葬送一个风景如画的杭州吗?看到,想到这一切,你急吗?让我们问一问那些权贵!”于是,学生情不自禁地齐声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声音充满了心急如焚的焦虑。老师又说:“你们担忧吗?再问!”于是,学生再读,声音里带着深深的忧虑。紧接着,老师又说:“你们愤怒吗?指着那些权贵的鼻子再问!”这一次,孩子门的声音里充满了激愤,分明自己就是那位爱国的诗人,借这简洁凝练的诗句倾诉着无限的愤慨。在这令人心动的“三问”中,孩子们每一次朗读,无不生成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受着诗人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2 努力激发学生的情感

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改变传统“逐首教学”“逐环教学”的模式,资源整合,主题凝聚,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笔者在教学《赠汪伦》时,先播放名曲《送别》,然后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让学生大致了解异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送别”的主旋律如同一汪清泉流淌在孩子的心间,激荡着他们的情感。

3 营造读诗的氛围

由于古诗词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比较浅薄,学生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所以营造情感氛围,入境悟情,是师生能否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试想,如果教师在讲课时,能够做到妙语连珠、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而且幽默风趣,学生则一定会为这妙趣横生的课堂所陶醉,所谓“传道、授业、解惑”和“感知、理解、记忆”也就会在这种氛围下悄然完成。如教学《咏柳》时,为体现“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美好景致,则可以色彩明丽的春景图为背景,配以行云流水的古筝乐,将学生带入生机勃勃的春境。值得一提的是,对不同的古诗,选用不同字体,能够有助于表现不同的意境美:如黑体的方正沉稳,隶书的凝重端庄,草书的狂放不羁,行楷的活泼灵动,魏碑的古朴淳厚,营造出或悠远绵长的意境……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目视其文、耳悦其声、心醉其情,古诗的学习自然成了一种美的享受。

4 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

大家都知道古诗产生的时代离我们已经很久远了,古诗中出现的生活片段很难让现在的孩子接触和体会。所以单靠教师的只字片语很难解释清楚,孩子们也无法体会出相关的诗意。这时就要教师借助多媒体,制作课件,让学生通过声像、视频去了解历史、了解过去,这样不仅让学生理解诗意,也帮助学生拓展了课外知识。例如:箬笠、蓑衣这两件物品现在已找寻不到,教师通过播放幻灯片再现这些物品,让学生直接感官认识。多媒体不仅可以展示历史,还可以带学生领略一些没有去过的地方,帮助他们理解诗意。例如:在学白的《望庐山瀑布》时,许多学生都没有去过庐山,单靠一些呆板的图片是无法体会庐山三叠泉的雄伟和壮观。这时笔者在教学是运用多媒体播放了庐山三叠泉的视频,学生仿佛到了实地,感受到了三叠泉壮观的气势。轻而易举的理解了诗句――遥看瀑布挂前川。在一课三研中,平行班运用图片介绍进行教学的对比中,运用多媒体的班级课堂效果好于运用图片的班级。同时,教师也体会到运用多媒体上古诗文课自己也轻松很多,学生也能在更短的时间内直观掌握更多更丰富的知识。

参考文献:

篇6

一、把握契机,经典诵读要有度

前段时间,在各中小学刮起了经典诵读之风,而且愈刮愈烈,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对此,教育专家提出了质疑,我也有所疑问。国学教育不是摆场子,走形式,而是要扎扎实实以求教育实效,那种传统文化满天飞的做法,只能水过地皮湿。教育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灌输不是方法。国学教育要找准契机,循序渐进,方能润物无声。具体来说,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对诗词进行分类诵读。比如,春天来了,搜集并背诵描写春天的诗句;学习了有关母爱的课文以后,开展“伟大的母爱”诗词诵读活动;进行了感恩教育后,趁热打铁让学生从《三字经》中选背有关“孝道、感恩”的语句;下雪了,给学生推荐有关雪景的诗词佳句;借“中秋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开展主题经典诵读活动等。聋生知识面窄,理解能力差,因此诵读国学经典不应是盲目的、泛滥的,而应有情景、有主题,这样对培养学生语感以及理解诗词内容有很好的效果,从而能真正起到弘扬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养的作用。

2.以传统美德故事美化学生心灵。在经典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可利用走廊壁画、楼梯空间、校园文化墙等平台,采取班会、德育课、队会等多种形式宣讲一些通俗易懂的传统美德故事,如“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匡衡凿壁借光”“车胤囊萤苦学”等。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基本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 使学生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培养学生的气度和涵养。

二、情境体验,诗词教学要得法

如何摆脱枯燥、晦涩的学习方式,让聋生也能领略国学的精华呢?我认为,对于听障学生而言,莫过于情境体验。情境体验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以及生活、社会中的情境,让学生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感悟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给国学元素注入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如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解读诗情画意,让学生在逼真的环境里追思古人,陶冶性情。

例如,在《江上渔者》的教学中,教师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一叶扁舟若隐若现”来帮助聋生理解“江上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这句话,从而使学生体味到渔人的艰辛。又如,在学习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望天门山》之后,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诗句内容完成画文同步作业,这样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再如,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精选大红春联贴于门上。春联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典范。同时,它的历史渊源也是很好的教育素材。于是,每接一个新班,我都要布置一份特殊的实践性作业:搜集春联。学生搜集回来的成果清晰地告诉我他们有多么喜欢这份作业,而且展示交流春联成了国学教育主题班会的“保留节目”。

三、筑就“中国梦”,国学弘扬要有责

1.“中国梦”与国学精髓息息相关。人都会做梦,百余年来,中国人做了无数的梦,其中有一个梦就叫做国学梦。中国梦与中国文化紧密相连,正如范曾老先生对于“中国梦”意义的阐释:“中国梦”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之梦,是“讲信修睦” 之梦,是“和而不同”之梦。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国学精神,汲取国学力量,充分挖掘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患意识,“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的仁政文化,“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等国学精华无不闪烁着“中国梦”正能量的熠熠光辉。

2.国学教育与学科教学密不可分。国学教育不是语文教师的专利,它是每一位学科教师的共同责任。例如,有位物理教师把国学经典搬进了课堂,从古诗词中挖掘物理知识。在教学中,他将《早发白帝城》引入了课堂,并挖掘了诗中的物理知识。如“千里江陵一日还”一句中,我们可以知道舟行的路程为“千里”,即s= 500km,用的时间为“一日”,即t=24h,这样就可以求出舟行速度。又如,“两岸猿声啼不住”一句中涉及了“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的物理知识,即猿的声带振动产生猿声,再通过空气传到人的耳朵中。再如,“轻舟已过万重山”这句诗描绘出舟中人相对于高山位置不断变化,以高山为参照物,山是静止的,舟是运动的。

总之,弘扬国学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传统美德教育是个系统工程,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需要学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全力参与,共同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亲切永恒的人文关怀。对教师而言,其言行首先要具有传统美德修养,然后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引导、启迪、感染学生,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参考文献:

[1]戴慧.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的途径[J].统计教育,2006(9).

[2]陈燕红.浅论国学与教育现代化的若干问题[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S1).

篇7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古典诗词

古典诗词,是指汉语言所独有的一种有韵的最为含蓄凝练地表达思想感情的文体之一,是相对于新诗而言的。诗和词是我国文学作品中的两种体裁,也就是两种类型。由于词是从诗中派生出来的文学体裁,也有将诗词归为一类的。第一,它是一种表达思想感情的文体。第二,它是有韵的文体。第三,它是最含蓄凝练的。

2.整合

整合,就是对资源的获取、组合和利用。所谓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相互渗透,协调一致,构成一个整体的活动或过程,从而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达到1+1>2的效果。

“古典诗词阅读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研究”主要是利用小学语文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古典诗词的魅力、作用,将资源优势互相渗透、融合,协调一致,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人文涵养提高的实践和理论研究。

二、课题简介

1.课题研究的内容

(1)学习借鉴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经验,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形成系列化的方案。

(2)分别设置实验班与对照班。具体研究:① 古典诗词阅读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实施途径。 ② 古典诗词阅读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一般模式(课程结构)。③ 古典诗词阅读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活动开展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2.课题研究的目标

(1)探索古典诗词阅读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途径和方法。探索出适合实际情况的一些新思路,便于大面积推广,为古典诗词阅读教学的开展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提供示范。

(2)提高小学语文诗词学习活动的质量,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以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素质,使教师的理论水平、业务能力、职业技能都能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1.课题研究准备阶段

(1)做好前期调查。在实施课题之前,课题组教师对学校全体学生古诗诵读基础进行了调查,发现学生对古诗及相关知识知之甚少,低年级学生限于背诵类似于《 鹅 》《 静夜思 》这样传诵极广的诗篇;高年级学生最多能背诵十来首,但对诗题、作者、所在朝代的认识就没有那么清晰与准确;大多数学生对诗题记忆模糊,对于诗人及所处朝代的认识一片空白。

(2)召开实验班级家长会,营造研究氛围。课题组教师在取得学生家长的支持后,又召开各实验班级学生动员会,精心准备一些资料供学生阅读和观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认真草拟本课题的研究设计报告,组织课题组成员反复研讨定稿,为本课题的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在调查学情的基础上,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综合、分析、整理,并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各小组的研究方案。方案确定后,制订课题计划,课题研究全面启动。

2.课题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普遍层面上横向展开。

(1)把握古诗词诵读的活动开展。① 区别对待,分层次要求。首先,我们对《 语文课程标准 》规定的80篇诗目分年级要求,努力形成“人人诵读、遍地诗声”的良好风气。其次,本着“自愿参与”的原则,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开展“每日一诗”活动,采取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学习形式,力争把活动开展得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② 创设氛围。各班都要开设自己的“古诗文诵读”专栏,每周抄上一首新的诗词,让学生读、悟、吟、背;充分利用每天早读时间和中午预备铃前5分钟,开展集体诵读活动,巩固诵读成果;板报、橱窗经常刊登古诗词;“红领巾广播”开辟诗词欣赏栏目,广播播放诗词曲赋或诗词音乐,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学校每学期还开设“古诗词诵读日”,在这一天对各班级的诗词诵读活动进行总结表彰,激励先进。

(2)开展形式丰富、生动活泼的诵读活动。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诵读形式、方法、技巧、激励手段等方面勤于探索、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并经常开展经验交流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另外,学校和一些班级也采用夺红旗、争红花、奖贴纸、评明星、光荣榜等多种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走近古代诗词文化。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一是讲述古代诗人的趣闻逸事,这些故事往往融文化性和趣味性为一体,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学生易于从故事本身领略古代文人的精神风貌,靠直觉捕捉古代文化气息。二是撷取古诗中的名言名句,如“待到重阳日,还来就”“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等让学生了解古代的风俗。三是从诗词本身出发,使学生逐步感悟到古诗有咏物、抒情、吊古、伤怀等思想内容,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让学生知道,古诗词是我们生活的另一面镜子。

第二阶段:纵向深化,开展专题研究。

为了把研究细化和深入,研究的后半段,我们把课题定位为一项具体的研究,一个具体的课程,最后选定为“农历诗词课程”。

(1)为什么一定要选和农历有关的诗词?我们生活在空间与时间之中,但很少有人对空间与时间进行反省。从存在主义意义上讲,人是被抛入这个世界(空间)中的,生命是一个偶然,每个人本质上都是无家可归的,因为一切所谓的家园都是不稳定的。但是,人类必须努力地为自己寻找家园。我们的民族文化与历史,就是我们最后的家园,是谁也掠夺不走的。关键是我们怎么守住我们最后的家园。

首先我们追问自己:作为民族文化和历史的一部分,古典诗词与我们的生命有关吗?古典诗词能唤醒我们的灵魂吗?有人说过,我们的先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敏锐地感受着物候的变化。在春花、夏雨、秋风、冬雪中,先人们和大自然对话,为我们留下了一首首伟大的诗歌。中华民族何以伟大?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学习,才能和千年前的诗人们一同呼吸?才能拥有一种古典的生活方式?

后来我们决定带着学生以农历时间为线索,从秋分开始,跨越四季春夏秋冬,直到下一个秋分结束。在这段旅程中,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根据四季变化学习诗歌,同时结合国画、民间故事、汉字、书法、考古、对联、民俗感受着诗词的温暖和气息,触摸着诗词背后一颗颗伟大的灵魂。

(2)课程内容及操作。这一课程是一年漫长的穿越,在这一年中,我们将带着学生穿越二十四个节气,穿越四季。学习内容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五类。

① 节气诗系列。在农历二十四节气当天,以节气特征为主题,带领学生了解节气,走进诗歌。

② 农历节日诗系列。春节、元宵、三月三、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腊八、除夕等是我国传统的农历节日,各地都有浓郁的地方风俗来庆祝节日,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的优秀文化。这些节日诵诗也是农历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

③ 季节组诗系列。每一个季节都有许多诗人的咏物之作,每一个节气都有每一个节气典型的物候,为每一个季节安排一个季节诗之旅,为每一个节气选择其中一种花来进行吟诵。

④ 走进名人系列。诗歌总是与诗人紧密关联的,在一首首经典的诗词背后,究竟站着一位位怎样的诗人?而这些诗人的性格也如同四季一样各不相同。因此,在每个季节中,选择一位与之气质相同的诗人,走进他的诗词,走进他的灵魂。比如春天——走近陶渊明,“但使愿无违”;夏天——走近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秋天——走近杜甫,“竹石如山不敢安”;冬天——走近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

⑤ 实践活动系列。农历节气中有很多传统习俗,让学生跟随节日诵诗,进行一些实践活动,在亲身体会中感受与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丰富农历课程,如春风竖蛋,清明踏青,端午包粽子,中秋赏月,重阳赏菊。

四、课题实施效果

通过一个实验周期的课题研究,我们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实验效果。

1.学生层面

(1)培养了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浓厚兴趣。在第一阶段的“调查、整理、分析”阶段,我们从调查问卷中了解到:① 学生对诗歌的兴趣,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想。98%的学生不但喜欢读诗,而且经常摘抄并能记住一些精美的诗句;80%的学生都曾萌发过写作的欲望,并确实有过尝试的经历。② 95%的学生对诗词虽有兴趣,但认识肤浅,兴趣基本由冲动的情绪支配。学习中带有极大的盲目性、随意性。但随着课题研究的逐步深入,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越发浓厚。尤其在第二阶段的“激趣、阅读、赏析”的过程中,学生在大量的活动引导下,学习到了“欲罢不能”的境地,人文素养得以提升。

(2)增强了学生的文学底蕴和阅读、鉴赏能力。在大规模的“阅读、赏析”过程中,我们组织学生对大量的优秀诗作进行解剖、赏析。通过赏析、品悟,指导学生认识和了解诗歌的特点(音韵的和谐、节奏的鲜明、饱含丰富的想象和热烈的情感等),并通过对诗歌和小说、童话、故事等的比较,对诗歌进行了全方位的评析、感悟与学习。同时,我们还把研究与课堂教学接轨,并利用综合活动时间,大量阅读、品悟、积累诗歌语言。从而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和鉴赏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3)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审美情趣等协调发展。我们发现,学生能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审美情趣等都得到了协调发展。其间,我们通过多种渠道引领学生亲近自然、回归生活、感受真情,学生在真实的实践活动中,心智得以开启,心灵得以陶冶。

2.教师层面

(1)科研能力得到提高。课题研究是提升教师素质的重要载体。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把教师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摆在重要位置,帮助实验教师加深了对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认识,帮助教师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念。令人惊喜的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不但得到更新,而且逐渐将新理念内化为个人自觉的教学行为。先进的教育理念能真正被教师内化并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必须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因为先进的教育理念根植于教育教学实践。通过课题研究的探索,我们得出结论: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是教师培训和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高效模式。在这个模式中,首先,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有教师的参与过程,有教师教学行为的跟进,能有效弥补目前大规模教师培训中的种种不足。其次,教师在“研究”中学会了“研究”,掌握了课题研究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教研意识和科研能力都有明显提升。

(2)教师的校本教研意识显著增强。教育是集体智慧的劳动。课题组要求实验教师拧成一股绳,充分发挥同年级教师团队精神,集思广益,共同在研究中成长。实践—反思—总结—实践,这是教师成长的阶梯。课题组努力营造好研究氛围,充分发挥教师的科研主体性,对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集体研究解决。同时,在讨论会上引导教师积极反思。教师对研究中的问题、难题的思考,是教师成长的重要过程。

3.教学层面

(1)课题活动开展模式的构建。通过研究活动的开展,我们逐步摸索出了一条适合小学古典诗词阅读学习的课题活动开展模式。

(2)探索了不同形式的活动专题,主要构建了“农历诗词”课程。

五、课题的思考

通过课题的研究,我们认为古典诗词资源丰富,每所学校、每位教师都可以立足校本进行有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课题的研究,总结了专题活动形式,为小学阶段的古典诗词阅读提供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可行性。下一步的研究,我们要思考如何构建评价机制,以保证目标的“达成”,真正落实活动的有效性。

篇8

一、巧借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来源,是学生学习知识、增长智慧的原动力。然而,课堂上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持久时间更短。教师过分强制性地要求他们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会引起孩子的精神疲倦和心理厌烦。而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电教媒体渲染气氛,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起到有意注意不能起到的作用,从而调整学生的学习心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小学的说话、写话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处理不当很容易使孩子产生恐惧心理,所以在教学中要千方百计使孩子放松心态,并且饶有兴趣。

如在教人教版第二册口语交际四的《续讲故事》时,我首先激趣导入,揭示课题: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但是你有没有自己编过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续讲故事好吗? “续讲故事”就是继续讲故事。瞧,老师已经给这个故事开了个头。随即出示课件:今天天气真好。小白兔高高兴兴去散步,走着走着,忽然看见小松鼠急忙向他走来。大家想一想,小松鼠这么急急忙忙地跑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我借助课件,设计了一系列问题,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看图和想象,并提供了一些词语让学生灵活运用,降低了学生续讲故事的难度。接下来学生就能轻松地续讲故事了。学生一个个兴致盎然,在双向互动的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许多学生讲的故事都有声有色,引人入胜。

二、巧借多媒体释疑解难,疏通学生理解障碍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经过冥思苦想,仍然心欲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时,极需要教师及时有效地启发、点拨。而有些难点问题,即使教师费尽唇舌,学生也往往如坠云雾之中,不能理解和认可。这时借助多媒体课件将课文中一些凭空难以理解的现象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给学生提供具体的形象,充分调动他们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充分感知事物,就可以有效地突破课文的重难点。

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生命桥》,这篇文章虽然短小,但字字句句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它用朴素的语言讴歌脆弱生命中的伟大,无奈中的神圣。可这有关生命的话题,对于阅历较浅,年纪尚幼的四年级孩子来说,理解起来有很大难度。光凭静态的、抽象的文字和老师枯燥的讲解学生是不可能深入理解羚羊飞渡的场景,而这一内容恰恰是课文的重难点。于是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一对对老少羚羊飞渡山涧的多媒体动画及文章的配乐录音。当看到小羚羊在老羚羊背上一蹬,纵身跃到对面,老羚羊却葬身悬崖时,学生无不为之感动。听了孩子们面对特定情境的感受后,我顺势引导并用作家的话震撼孩子:动物小说,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人类社会。我们人类应该尊重动物所特有的生存方式,并更多地关爱它们,为它们创造自由的环境。可以这样说,我是为生命而写作(课件播放录音,同步演示文稿)。这样,课文的重难点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孩子在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下自然而然地走进作者心灵,感悟了课文的深刻内涵。

三、巧借多媒体补充资料,丰富相关教学信息

多媒体和网络信息量大、传输快,用来搜集信息、扩展知识、开阔视野,有着极大的优势。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语文教学中应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优势对阅读内容作一些适当的补充,如作家生平、作品背景、课文内容涉及的相关资料等,拓展学生阅读内容,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进行高年级经典诵读的组诗教学(《示儿》《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题临安邸》),我首先利用课件营造氛围,引领学生穿越时空隧道进入学习古诗的情境。然后借助课件提供的古诗范读、注释及背景介绍,通过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整体把握诗境,正确理解三首古诗的大概意思。接下来,抓住三首古诗之间的内在联系,品悟诗情。由于时代相差太远,学生品读重点诗句、融情想象,必须借助课件才能更好地感悟诗人情怀。于是,与诗句内容相关的北宋、南宋疆域领土面积的比较,“遗民泪尽” “西湖歌舞”的画面对比,“汴州”曾经的繁荣昌盛、国泰民安(《清明上河图》),我都用课件展示。最后环节是全体起立,齐诵《满江红》(课件出示配乐词《满江红》),在浩气长抒的朗读中学生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也升华了爱国情怀。

本堂课由于借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补充了许多相关资料,突破教材的局限,把学生带到古诗文涉及的历史情境中学习,因而课堂迭起,学生心灵一次次受到震撼,悲诗人所悲,恨诗人所恨,忧诗人所忧。显然,这种效果是传统阅读教学难以达到的。

四、巧借多媒体示范引领,教会学生做笔记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课堂笔记是非常重要的。记笔记能集中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注意力,增强听课效果,提高学习成绩,同时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但在我们的学生中,可以发现很多学生的课堂笔记不规范,有的根本不懂如何做笔记。这和教师的指导是有关系的,老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记笔记的方法以及记课堂笔记的原则。告诉学生做笔记是听课的辅助,不能因此而影响听课,所以要迅速机警;记笔记要善于选择,理解概括,不是老师所讲的每句话都需要记下来;要简洁,或符号或批注,精要则可;要整齐明晰,便于以后的复习理解。虽然我们苦口婆心的劝说、强调,效果仍不尽人意。多媒体这股“东风”吹进课堂,我们可以巧借多媒体做示范,教会学生做笔记。举个最浅显的例子,比如教学《爷爷和小树》,这篇课文是第一册第一组“课文”部分的第5篇课文,前面4篇课文是以诗歌的形式出现,《爷爷和小树》第一次以段落形式出现,所以认识自然段很重要。但认识自然段是第一次,为了让学生很快学会,我充分借用多媒体直观地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参照,学生很快掌握,并在每个自然段的前面标上序号。然而,以前在没利用多媒体的条件下教学生认识自然段,费时费力又难以落实。

篇9

重阳节主题讲话稿范文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在这丹桂飘香,金秋送爽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重阳节,你们知道重阳节的来历吗?让我来告诉大家,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酒等活动。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的诗词佳作。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爸爸妈妈都忙于工作,早出晚归,是谁给我们做好了可口的早餐等着我们,是谁迎着早晨的第一缕阳光送我们到学校,目送我们进入校门,是谁在烈日下,在放学的孩子中搜寻我们的身影,衣服脏了是谁洗好后叠在衣柜里,让我们穿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是谁在我们上课外班的时候,等候在教室外,是我们亲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是他们不计回报的付出,才有了我们今天幸福快乐的生活,今天在这特殊的日子,我倡议让我们用实际行动来感谢他们为我们做的一切吧!

首先,从内心要感激他们的付出,对他们要轻声细语,不要把长辈对我们的宽容当成是应该的,心里不高兴的时候就对他们大吼大叫。其次,要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在他们做家务劳累的时候给他们捶捶背,在他们生病的时候要端茶送水,在晚上做完作业后和他们一起运动锻炼身体。

重阳节主题讲话稿范文

在我们学校搬迁到新校园的一学年里,我们在县教育局均衡教育思想和全力改善教育教学环境、促进教育式发展的举措下,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和我们在座的老教师们默默支持下,一小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师生精神风貌有了明显的提振,家长和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进一步提升。就今天座谈会的机会,我代表学校向大家汇报一下近年来学校所做的工作、存在的困难和下一年工作目标,期盼能得到在座的各位前辈的一如既往的信赖和支持。

一、一年来学校所做的工作

1、坚持依靠正确的办学理念,全力推进发展。

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环境极大改善的机遇,进一步理清学校发展的思路、目标和价值观念。以“传承、发展和超越”为主线,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全力推进我校教育式发展。以文化立校(立德励学、尽责向上)、环境育人。校训、校风、校徽、校歌逐步深入师生心中;校报《晨光》特色鲜明,出版校刊《永远的幸福追求》和《静听花开的声音》。班主任成长团队“心语工作室”颇受班主任的欢迎,教师的学习工作群“让思想自由的飞翔”成为大家交流的精神家园。班级的文化特色显现、异彩纷呈。

2、外树形象,内练素质,做“博学、善导、包容、合作”的一小教师。

学校继续与全体教师签订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承诺书》,继续用“十不准”的要求保住师德的底线,一年来没有接到一起关于教师有违师德的举报。

这一学年里,我校参加省级培训的老师就多达26人次,参加市级培训、学习的老师多达45人次,教师外出培训有计划,培训经费在增加。XX等地都有我们教师认真学习的身影,大家学习后及时写出反思或体会在《XX教育网》和校报上发表,共有五六万字。发挥骨干教师积极主动的作用,大力开展“同课异构”、“课堂大练兵”、“新进教师汇报课”、“青年教师展评课”等活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我们开展丰富的教师业余文化生活,排练合唱节目,举行跳绳、投篮、拔河比赛,开展办公室文化的构建和评比。以增强凝聚力,活跃教师工作之余的生活。

3、教育教学活动丰富多彩,成绩喜人。为素质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办学特色的显现打下坚实基础。

我们始终坚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一年来,围绕“我们的节日”这个主题,开展了重阳敬老、端午、中秋、春节实践、清明祭扫等活动,让中华传统文化浸润孩子心灵。20XX年10月开展了学生读童谣、唱童谣、写童谣、演童谣的童谣传唱系列活动,活动成果在校报专版刊登。在学雷锋、树新风活动中,利用LED大屏幕播放有关雷锋的影片,同时开展旗下讲话、出宣传栏、唱《学习雷锋好榜样》、讲雷锋故事等,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我们依托少先队、年级组、教研组开展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科普绘画和小报制作等活动。学校组织了12.4法制宣传日活动、学生合唱、“我与一小共成长”演讲、高年级数学讲故事、英语书写、课本内容朗读、写规范字、“两操”以及拔河比赛等活动,校内活动充实丰富,更多的学生参与并分享了快乐。我们成功举办第一届田径运动会,为学校申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打好基础。我们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活动,这一年里请县关工委来校举办了“知荣明耻”报告会、请交警来校给学生做交通安全讲座、请法制副校长做法制教育报告,开展禁毒手抄报、科幻绘画比赛,规范有序地举行了紧急疏散防震减灾演练。

二、当前学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出的多进的少”

我校自19XX年将三至六年级师生划分一半到实验小学后,就一直存在着教师“出得多进的少”的情况。大量教师的退休以及调出等导致师资数量上的不足,除近几年城郊几所学校拆并后随学生来的少数教师补充以外,其他的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选招和分配了。从20xx年7月以来,我校有六名教师到龄退休、两名教师提前退休、两名教师调出、一名教师去世、教育局调用两人,共计减少13人,而只增补三人。这两年减少教师的数量是城区另外三所学校之和还要超过,但补充教师占不到五分之一,学校的压力很大。

2、学校经费“来源少用途多”

首先,由于我校的新搬迁,内部需更新添置的太多。仅搬迁的这一年来,我们在搬迁费用、校园标牌、宣传栏、窗帘、空调等大件上的投入近三十万元,相当于一学期的公用经费。目前学校的音乐已配备到位,科学室也首先落实一个全新配置,即将安装,图书室新增图书八千多册

其次,聘用教师过多,学校负担进一步加重。我校六月份14名代课教师工资月发放1.85万元(月工资1000元至1500元),一年就是22万元,如果加上相关的考核和活动、培训学习费用一年就需30万元。而教育局补助加镇政府逐年减少的补助不到15万。与实际需求相差甚远。

好在县教育局已在着手摸索、建立解决教师交流工作方案,尽大可能去缓解师资不均衡的现状。我校是列为提供需求交流岗位的小学之一,这学年,我们从XX等校交流来教师六名,他们都是一线的骨干教师,除一名新分配的教师外,他们都是县级及以上的学科优秀教师或骨干教师、教坛新星等,既解决了我们教师紧缺的现状,也优化了我们教师队伍的结构。近两个月来得到了学生的赞赏、家长的肯定和同行的认可

三、本学年工作目标

这一学年将是我们全面落实三年办学规划的最后一年,我们将继续坚持“三个发展”:以“品端行正”的榜样力量去引领广大师生,凝心聚力谋求发展;以“尽职尽责”的文化旗帜去统领办学目标,全心全意高效发展;以“质优体健”的特色去提升教育质量,增强信心快速发展。在县教育局的领导下,认真做好教师交流工作以解决燃眉之急,尽力争取内部配置的完善以提高办学水平,特别在学校文化建设上面要加强与深化。因为学校文化的本质意义在于影响和制约校园人的发展,其最高价值在于促进校园人的发展。它决非单单是在哪块空墙壁上写上几句标语口号,或者是标语口号的堆砌,学校精神是一种无形的、稳定的、持久的影响力,是全体成员共同价值观的体现,是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精神力量。一所学校历史越悠久,文化底蕴可能越深厚。所以我们应在继续挖掘和整理学校发展的历史、传承学校优秀文化的基础上,以一以贯之的坚定意志从办学理念、办学行为、办学环境等方面逐步建构学校文化发展的整体框架,推动学校较快形成文化建设的精神力、执行力和形象力,从而整体提升办学的品质、品位和品效。一所老学校目前已是一所布局合理的好学校,如何丰富其优质的教育教学的,我们将始终围绕抓学生的“重品行、浓兴趣、强体魄”教育不动摇,面向未来,培育“品端行正、勇于担当”的社会人!

各位老教师,尊老爱幼,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座的各位为了学校的发展,辛勤工作了几十年,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学校今日所取得的成绩,与你们昨天的奋斗与贡献是分不开的,它凝结着在座各位的心血和汗水,饱含着你们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离退休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尊老敬老绝不是重阳节一天的事,应该是在日常生活中,帮助你们解决生活的困难,多给你们一些心理慰藉。希望你们经常到学校看看、走走,给我们以指点和支持。在全面推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进程中,我们要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带着智慧,与时俱进地做好离退休工作,要全心全意为老同志服务,做到在政治上更好地关心老同志,在生活上更多地照顾老同志,在工作上更有效地发挥大家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养老助老的优良传统,努力为老同志办实事、办好事,切实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最后,衷心祝愿你们节日愉快、身体健康、阖家欢乐!

重阳节主题讲话稿范文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小伙伴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大四班的李**。有谁知道这个星期三是什么节日吗?我来给大家说说---重阳节。“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你们知道重阳节是谁的节日吗?重阳节可是爷爷、奶奶这些老人们的节日!所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我希望大家都能够尊敬长辈,爱自己的爷爷奶奶,在生活中自己的事自己做,要多体谅爷爷奶奶的辛苦,帮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做一名孝敬长辈的好孩子。到重阳节的那一天,我们还要为爷爷奶奶送上一句祝福,相信大家也会这么做的,对吗?

大家可以和自己的家人一起组织一次郊游,一定会有所收获的。古代有许多大诗人都写过一些经典的诗句,像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须插满头归”;岑参的“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下面我来背诵一首与重阳节有关的经典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大家平时可以多积累、收集一些与重阳节有关的知识,多关注我们的传统文化。谢谢大家!

重阳节主题讲话稿范文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

早上好!

今年10月XX日是重阳节,请问大家准备做什么吗?

记得去年学校有一些学生做了漂亮的贺卡送给了退休老师,老教师们都很开心,但我想作为子女、孙辈的我们如果也能做一张普通的贺卡,写上一些真诚的话语送给自己的长辈,相信他们也会喜笑颜开,并且保存好这张卡片。也许有的学生这时候会悄悄地说我读书都忙死了,背书、默写还来不及,哪有时间做那个?

现在,许老师要和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这个小故事是前些天在网上看到的,写的人是一个在手机维修店工作的员工。有一天,她接待了一位老爷爷。这位老爷爷穿着比较破旧,手持一个老式的手机,递手机时神情看起来很悲伤,他说道:“姑娘,赶紧给我看看手机哪里出问题了?坏了的话我要接不到儿女的电话,他们会担心的。”工作人员接过手机,经过一番检测,发现手机完全没有问题,但是她自己心里已经知道了问题出在哪里。于是她心塞难过了,然后就有了这么一则小故事。

同学们,可能你们有人已经明白了问题出在哪里,有人可能还不明白,许老师再解释一下:其实手机并没有坏,而是老人的儿女们由于在外工作忙忽略了自己的父亲,没有想到给他打电话。许老师再问一下,打给电话给父母需要很多时间吗?子女因为自己工作忙忽略父母对吗?我相信大家的回答肯定是否定的。对,在外工作的子女打个电话关心一下父母或者像我们这样离父母不远的子女回去看望一下他们并不需要很多时间,关键是大家有没有这个心。而作为小学生的你们其实也有很多空余时间,可是大家有时候也忽略了家人,有时借口看书要安静把自己关在房间,不要父母管。不管还有什么其他情况,今天许老师只想和大家说,每天抽点时间,不管是在上学路上还是回家做完作业后,和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说说话,问问他们的情况,也告诉他们你的情况,哪怕成绩是不及格,但也可以和他们说说你的困惑,或者请求他们的帮助,当然开心的事更加要和他们说了。也许有的同学会说他们更忙,但是每天多说一句话的时间肯定还有的,只要大家有这个心就肯定可以做到的,要相信自己也要相信他们。

最后,我还想问今年重阳节大家想好准备做什么了吗?我想答案肯定是多种多样的,但只要大家去做了,这个节日的目的就达到了,当然最好的是没有重阳节的时候大家也能经常这样做,我想这应该也竖家设立这个节日的初衷吧。谢谢大家。

重阳节主题讲话稿范文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国旗下的讲话题目是《花有重开日 人无常少年》。

我们刚刚度过祖国XX岁的生日,国庆节的喜悦还在继续,安静的心情释放着心的微笑。转眼又到九月初九重阳节。自古以来,九月九就是思念的节日,古诗有云: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逝代人在重阳节思念之情,在古代重阳是团圆的日子,因为不能团圆,在外的诗人心中思念家中的兄弟亲人,写下了传世的诗歌。思念之心,字字显露真情。现在我铭家给重阳节赋于新的寓义,这一天定为老年节,我国同世界上的好多国家一样,慢慢步入老年社会,关爱老年人,关心长辈,已成为整个社会的责任。让每个人献出一点受,这世界就会变得更美丽。有一天老师、同学们也会老,看看老年的亲人,一晃几十年下去,那也许就是每个人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