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颂雷锋诗歌范文
时间:2023-04-03 17:05: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歌颂雷锋诗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走近雷锋
1.设疑、煽情:有一个人,他的名字叫“”,他的家在“中国”,他做好事从来不留姓名,你知道“他”是谁吗?(生答)他就是“雷锋”,一个深深印在我们脑海里的名字!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呼唤他吧!
2.交流、揭题:雷锋的故事你知道多少呢?请大家说说雷锋生前做过的好事,说过的话,写过的日记。(交流)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家魏钢焰一起走近雷锋。(揭题)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头是课成功的一半。”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呼唤雷锋的名字,渲染气氛煽情,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对于现在的小学生来说,雷锋这个响亮的名字也许因年代的久远而感到陌生,引导他们搜集有关雷锋的资料在课堂上交流汇报,加深了解,激起对雷锋的敬佩之情,为课文的学习作好情感铺垫。
二、品读感悟,赞颂雷锋
1.自由读文,学习生字。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
2.扣词质疑,直入中心。⑴诗歌中哪个词最能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唱”――赞美、歌颂)⑵学到这里,你产生了什么疑问?(预设:为什么要赞颂雷锋?怎样赞颂)
3.自读感悟,解决疑问。请带着问题自主学习,在体会最深的地方写下批注,然后小组讨论交流,说说读懂了什么。(生自学,在小组内交流,师巡视)
4.全班交流,理解内涵。
⑴为什么赞颂雷锋?(1~3小节)
①点拨:抓住“诗文、如此、小小、渗透”等关键字词引导点拨,让学生明白作者感叹平凡而又年轻的雷锋是值得歌颂的。②指导朗读。
⑵怎样赞颂雷锋?(4~6小节)
①作者把雷锋比作了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A.点拨:抓住诗歌中“一滴水、刚展翅的鸟、才点亮的灯、刚敲响的鼓”等事物相机引导学生理解。B.展开:你从“刚”“才”这些词语体会到了什么?C.小结:把雷锋比作刚展翅的鸟、才点亮的灯、刚敲响的鼓,是因为雷锋的年轻,他才22岁,但他并未因年轻而浅薄,思想和行动上都展示出惊人的力量和内涵。我们一起来深情地赞一赞他吧!(师生合作读第4小节)②课文还把雷锋比作什么?A.你又从这些事物中体会到什么?B.小结:这些事物表明雷锋的价值体现在日常的工作和平凡的劳动中,看起来那么微小,却又那么生动。C.赛读第6小节。互评后齐读。D.诗歌中连续四个“不为自己”让你体会到了什么?(师生评价,谈体会,指名读)③学到这里,你读懂了雷锋精神究竟是什么吗?
⑶多媒体出示:青春!永生!壮丽!(生齐读)
①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连用三个感叹号?②你还读懂了什么?(抓住“列兵雷锋、无穷世纪”等词语体会雷锋精神代代相传)③谁来读读这一小节?(指名读、评价、齐读)
【设计意图】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从质疑入手,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产生疑问,在合作中解决问题,在自主学习、自读感悟的基础上,再通过对词语、标点的体会,充分让学生品读,拨动心弦,激感,感受语文味,读出语文的诗意美,与文本产生共鸣,从而使情感得到升华。
三、拓展延伸,怀念雷锋
1.联系生活,汇报交流。在神州大地上,一代又一代的“活雷锋”涌现出来,他们如同璀璨的群星交相辉映,放射光芒。那么,新时代的“活雷锋”,你知道有哪些呢?
2.展示图片,延伸内涵。这些以平凡而见伟大的英雄,延续着雷锋的精神,用他们朴实无华的人生谱写出壮丽的篇章。此时此刻,你对“一滴水”有了哪些新的理解?
篇2
诗歌创作应跟随时代潮流
张旭升笔名:张评
对新诗的创作人们有诸多看法,其主张也多种多样。就我区诗歌创作而言,乡土诗占据主导地位,哲理诗、爱情诗、抒情诗、叙事诗、讽刺诗等也像朵朵浪花闪耀出她的光彩。总之,诸多诗风、流派,呈多样化发展趋势,但均缺乏浓厚的生活气息,创造手法除旧,立意不新,走不出“自我”的圈子,所创作的内容客观上讲没有跟随时代的潮流。我所说的跟随时代潮流不是随波逐流,而是应该将创作者本人融入时代,其作品也因力求反映时代,只有这样,新诗创作才能得到发展,才能在形式、内容、质量上有大的突破与提高。我们知道,艾青,郭小川等老一辈诗人的作品之所以流传至今,就是因为这些作品无时不在反映了时代。
跟随时代潮流不但是形式的需要,也是诗歌创作的需要。俗话说,诗是文艺的轻骑兵,既然是轻骑兵,就应当轻装上阵,快捷有效地反映时代的风貌,大到重大的政治变革,小到人物的各种心态,都是新诗创作的来源。时常听诗人们说写不出好东西,就大多属诗人而言,写不出好东西也是正常的,但不妨转变一下思路,改变一下创作的手法,借鉴一下别人的创作方法,也许就能写出好东西来。时代是一个大的背景,大背景下可写的东西很多,就看你是否认真去观察、思考、选材、研磨,写出符合时代的作品,歌颂时代涌现出的骄子以及不求名利,勇于奉献的劳动者。
跟随时代潮流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有勇气反映大的题材。大题材不仅是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涉及的领域,同样也是诗歌涉及的领域,如贺敬之的《雷锋之歌》、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等。二是深入生活并不等于理解生活。常听人说基层作者不存在深入生活,因为作者本身就生活在基层,但我认为基层作者虽生活在基层,但对生活理解的程度浅,其意识未提高到高的层次,故尔写了许多东西却没有影响。三是观念要更新,思想要解放。除旧的观念,保守的思想,势必束缚诗歌的创作,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必然被淘汰。如朦胧诗曾一度很流行,但很快被淘汰了。四是吸取民族传统的精华。我国古典诗词是诗歌创作可借鉴汲取的营养源,民歌体、花儿调、信天游等只要融合时代的风貌,同样可以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五是立足本地,反映本地的风土人情、文化特色、历史渊源、有影响的人物,同样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
篇3
诗与我的人生相依相伴,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尽管我的诗写得不多不精,但我更多的是喜欢读诗,读经典,读名篇佳作。每当读到高兴时便放声吟诵起来。
记得我最初接触诗,还是在上小学的时候,尽管读不大懂,但我觉得这字里行间有一种神秘的力量,一种很强的磁性在吸引着我。我的好奇心促使我去读诗,我想等我长大后再好好写诗,让我的诗也能流传下来。
当我出版第一本诗集的时候,我在《后记》里是这样写的:“发表一首诗是我十八岁的梦。出版一本诗集却是我孩提的梦。时至今日。当我三十五岁的时候,这种美好的梦才变成了金色的现实。欣喜踌躇之际,不禁使我想起了我的那些诲人不倦的老师;那些诚实可爱的朋友。我的诗情,便是在这种无私的教诲和热诚的友情中才款款而来,或是姗姗来迟的。我热爱生活,时常思索人生,也时常写点小诗略抒情感或引当自勉。我总觉得,人活在这个世上。总要有所思考、有所作为,决不能白白地来,白白地去。我热忱,我坦诚,我骄傲,我坚定,皆因为,我是北方黑土地的儿子。我的周身奔流的是滚滚不息的松花江的水……”诗歌创作给我带来了快乐,已成为我的一种精神寄托,也就是说生命中不能没有诗。所以,我总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将心里的感悟、切身的体验用诗的语言记录下来。
当我的第二本诗集问世的时候,我又写下了第二篇《后记》:“我的第二本诗集《苏宁之歌》终于伴随着雄鸡的歌唱问世了!这本诗集的出版对于我来说,是喜悦但更多的是沉思。苏宁离开我们已经快两年了,在这段时间里社会上曾出现过宣传的热潮,但后来不知何因何故这热潮渐渐地凉了下来。难道苏宁的光辉业绩也会像流星那样一闪而过吗?难道苏宁抛洒的热血竟被商潮淹没了不成?一种难抑的困惑缠绕着我的心头。党的十四大,又一次明确提出‘两手抓,两手硬’的方针,这使我的心胸豁然开朗。愈是发展市场经济,愈需要精神力量。像苏宁这样勇于献身的杰出人才,不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吗!可以说苏宁精神在建设现代化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具有极特殊的价值。歌颂苏宁,就是歌颂当代的雷锋;就是歌颂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就是歌颂改革开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我觉得我的这种说法一点都不为过。有人曾问过我,你为什么偏要写苏宁呢?我一时如梗在喉。因为这个问题三言两语是难以说清的。我想我写苏宁不仅仅因为他的事迹曾打湿我的眼眶,激动我的心灵。我觉得我写苏宁完全出自一种责任,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苏宁的出现是一种必然,他不仅属于时代,而且属于我们的军队,也属于当代青年。他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骄傲。纵然有‘会当水击三千里,自信人生二百年’的胸怀;纵然有‘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气概。但自然法则是不可抗拒的。中华民族要在21世纪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懈地奋斗。因此,我作为一名青年工作者,宣传苏宁,歌颂苏宁更是义不容辞、责无旁贷。苏宁之歌的创作得到了著名诗人中流、李冰牧的指点,也得到了李琦等诗友的鼓励。这首诗见诸报端,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凤晕、省报社长张国昌也给予了师长般的关怀。这本诗集的出版,诚蒙多方关照,特别是出版社几位领导和编辑的热情支持。在此,我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我的诗力求倡导一种明朗清新的风格。但愿青年朋友们能够喜欢。诚恳地希望各位读者给予指教。”这篇后记是我在1993年岁首时写下的,那一年我调到了省委宣传部,接了凤晕老师的班。
由于工作岗位的便利,使我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作家和诗人,我觉得我的诗有了一点进步,这也是老师们对我的评价。其实我内心也明白,这种评价包含的内容很多,是一种鼓励,一种鞭策。因为我在部里分管文艺工作,自然对自己的要求也就高了许多。正因如此,我的用心换来了成果,中国作家协会终于接纳了我,吸收了我。鼓励和鞭策比什么都重要,所以我便不停地写下去,关起门来有时忘乎所以,我好像就是一位诗人了。
诗人这幅桂冠太耀眼了,也太沉重了。我不敢说我现在就是真正的诗人了,但愿读者能给予我一个公道的定论。因此。我的第三本诗集又伴随着雄鸡的鸣叫面世了。
这篇《后记》是这样写下的:当我又一本诗集即将出版的时候,我没有为此而感到骄傲、感到满足和轻松,反而觉得还有许多遗憾,许多未做好、未做完的事。已没有当年发表第一首诗和出版第一本诗集那种兴奋与激动。人到中年想得就多了。生活总是公道的。40年的人生告诉我这样一个哲理:真诚加勤奋的人总是幸运的。待人以诚,乐于助人,人们自然就会接受你,承认你,你就能拥有人世间最宝贵的东西――友谊和真情。勤奋耕耘,不懈追求,生活就会给你许多回报,就能有丰厚的收成。成功往往就在于持之以恒和最后的努力。这些年本人信奉这一条,所以我得到了许多。因此,我敢说我是一个永远幸运的人。但愿我的朋友、我的同事不妨都试一试。其实,我所拥有的这一切都是我的老师、我的领导、我的朋友和我的同事给予我的。在这里请允许我说一句发自内心的话:我的一切成绩和荣誉都将属于你们!愿你们潇洒走一回,过得比我好!”这是我在1993年夏季哈尔滨的家里写的。
诗歌,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精神。在文学的长河中,诗是源头,并且是源远流长。唐诗宋词,浩如烟海,璀璨伟丽,她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和智慧的结晶,她是一座高峰,是一种象征。
诗可言志,诗可抒情,诗可养性。古人说,腹有诗书品自高,正是因为诗的涵养,才使我平安地走到今天。有人说,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我觉得有一定道理,但我要说,在这条爱河演奏的交响乐中,诗人是首提,是领唱。心中没有爱的人,是成不了诗人的。诗人,同样也是哲人。诗人的眼睛同样会发现哲理。因为哲学是最高境界的诗,由于诗歌的涵养,我的生命中多了几分空灵,多了几分情趣,多了几分真诚。
作为诗人是幸福的,但这种幸福是从痛苦中酿造出来的。写诗并不难,难的是写出好诗,难的是写到最后,写到无我的境界。
篇4
一、构建基于海洋文化的校本课程管理体系
文化育人离不开丰富的活动载体。我校立足“走进海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以海洋文化为主线,逐步构建起以“海洋探究”为主体的探究类课程和以“贝雕创作”和“海洋剪纸”为特色的技艺类课程的双轨课程体系。
1.从学生兴趣出发,在实践中开发主题资源
我们从学生兴趣和生活切入,带领学生走进渔家小院,走向养殖场、渔港码头,学生在玩、看、体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些问题进行筛选、归总、分类,最终确定班级研究主题和各小组的子课题,如“渔家乐”、“海鲜营养包”等。我们组织学生到渔村探访剪纸艺人,听渔家爷爷奶奶谈源远流长的渔家剪纸文化,请教精妙的剪纸技艺,一个“渔家剪纸”主题就这样确立并实施开来。我们还发挥社区优势,组织学生开展“走进舰艇、走进企业、走进渔港、走进渔市、走进社区”的“五走进”活动。学生通过实地考察,不仅亲身体验了改革开放给石岛带来的变化,同时还积累了大量的活动资料,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2.构建拓展海洋特色课程体系
我们深入剖析,制订了“以《走进海洋世界,拥抱海洋世纪》为主题,开发《走进海洋世界,体验成长之旅》——贝雕艺术、海洋探究、海洋剪纸等系列课程,力创海洋特色品牌课程”的发展目标。自出版《走进海洋世界,拥抱海洋世纪》这一总纲教材后,我们相继开发的《走进海洋世界,体验成长之旅》系列丛书,即海洋精神、贝雕艺术、海洋探究、海洋剪纸等,均注重突破单一领域课程的局限,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性。如《贝雕艺术》课程,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在技法指导上由拼摆到粘贴,从立体创作、组合创作到情境创作,呈现出年级层次性;在创作内容上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文化几个领域为依据,划分为走近自然、我爱我家、成长故事、文学宝库四个单元,并不断开发新的创作主题。走近自然,即用贝雕再现大自然中的花鸟鱼虫,展现和谐生态;我爱我家,即歌颂祖国、家乡美丽河山和社会发展,书写爱国情怀;成长故事,即记录学校、家庭生活中的活动体验和成长点滴,感悟生活之美;文学宝库,即演绎经典诗词、文学故事,倡导原创新作。这样,《贝雕艺术》不再是单一的技艺课程,它在内容上更多元,在体系上更多维,拓展了育人功能。每个活动的具体设计,增设了活动链接、方法指导、作品展示、活动延伸、活动评价环节,涵盖社会实践、信息技术、社区服务等领域,更能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理念。特别是其中的温馨提示,语言生动活泼,寥寥数语,精心点拨,方便教师和家长参与指导。
3.寻求课程实施与学校工作的契合点
一是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我们以“走进海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为依托,不断提升“海洋实践”特色文化内涵。在教学楼内建成以海洋探究、海洋贝雕、海洋剪纸为主题的各类海洋文化墙,并建成综合实践展室——海洋小屋,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在校园内建成海韵实践园,为学生提供贝雕、沙雕创作机会,实现楼内各具特色的海韵风情,这一道道美丽的校园风景成为了学生实践活动和特长展示的平台。
二是与主题教育相结合。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学雷锋”、“红领巾,心向党”等主题教育相结合,先后开展《学雷锋,进海警》《海洋知识宣讲》等活动,使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体验收获,在写海、唱海、诵海中展示自己的才华。
三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我们加强学科知识整合,使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如“海滨艺坊”,学生用语文课上学到的古典诗词丰富了贝雕作品的内涵;美术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贝雕创作的基本技法;科学课上,教师和学生们一起制作海洋生物标本。我们力求将海洋研究渗透到学科知识之中,也使各学科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重组和提升。
我们通过海洋知识探究海洋精神,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海洋特色校本课程也逐步拓展到海洋知识文化、标本文化、贝雕文化、沙雕文化、剪纸文化等多元体系。
二、构建基于海洋文化的校园活动
多元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我校以海洋文化为纽带,将写字文化、经典文化与之有机结合,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中焕发生机。
一是写字育人与海洋贝雕、剪纸活动相结合。“读书、写字、学习、做人”为主题的写字教育与海洋特色活动相结合,予写字教学以活力,赋特色活动以内涵。学校制订《写字考级方案》,将书写训练与长廊书写,定为每日常规,每日一写、每周一评,以及每月一次常规考级、每学期一次申报考级,使学生在练习、考级、展示的过程中,体验进步、感受华夏汉字的智慧与艺术。走进石岛实验小学,欣赏作品,品读童心,处处都充盈着海的气息、字的隽秀、情的演绎。学生用生动的文字为作品题词配文,用激情的宣讲述说自己对海洋文化的感悟和理解。方寸世界里,巧夺天工的渔家剪纸作品让人赞叹不已;贝雕园里,大型贝雕《魅力石岛》系列创作,诉说着孩子们对家乡的热爱和祝福。书写展示、文化宣讲活动与海洋作品相结合,拓展了体验的空间,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更多的参与体验中找到自我展示的舞台。
二是经典读写与海洋文化相结合。综合实践活动成就了石岛实验小学的海洋特色,赋予了学校各项活动浓郁的海洋文化底蕴。与海洋文化相结合,学校在晨读与校园唐诗长廊书写中开辟了“以诗咏海”栏目,同学们用传统古诗和现代诗歌歌颂大海的无私和慷慨;在贝雕、剪纸创作中“以海展诗”,用贝壳、海草、砂石、纸艺再现古典诗词的美好意境,让学生在读经典、写经典中感悟做人的道理,提高道德修养,感受经典诗词的文化魅力。
篇5
本人自XX年8月参加工作起,担任四十七团中学附小少先队大队辅导员,自担任辅导员以来,伴随着那张张可爱的笑脸走过了整整3个年头。3年的探索和实践,我是一边工作一边了解了少先队工作的神圣,也爱上了这份事业。
回顾3年的工作,我为我的每一点进步而高兴,更为自己能更好地服务那一群群孩子而骄傲。我在四十七团中学附小担任辅导员期间,多次受到学校表彰。任少先队总辅导员期间,我和全体青年教师及所有少先队员(团员)齐心协力,奋力拼搏,于XX、XX年年学校分别被评为“青年文明号”集体。做为一名少先队辅导员,我深为孩子的每一点成就而高兴。XX年我校少先队员代表在全师举办的“双语”口语大赛中获得一、二等奖,在校运动会上、演讲比赛场上、小能手竞赛中,都有我校少先队员活跃的身影,都有那一张张记载着少先队员汗水的荣誉证书。
一、为人师表,注重身教,做儿童的表率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少先队辅导员更应如此。首先,教师自己要为人正直,作风正派,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因此,我很注意提高自身修养,处处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例如我要求学生按时上学,不迟到,我就从不迟到,而且尽可能地早到校,工作3年来除了外出学习,没有少过学生一节课,缺席过少先队的一次活动。让学生不乱丢果皮纸屑,为此我成立了“弯弯腰”活动,我只要见到纸屑就随手捡起,并带领少先队大队委员做好值日工作,值日生每日一换,但我自己却是永远的值日生,用我自己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潜移默化着这群可爱的孩子。
二、关爱儿童,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作为少先队辅导员,我对自己的服务对象倾注了无限的热情和关爱,尊重他们并以诚相待。深入了解学生,关心孩子的思想和心理变化,处处为学生着想,时间一长,自然成了孩子们的知心朋友,XX年9月,我主动要求接管学校有名的乱班,面对那群习惯了老师批评的孩子,我静下心来,耐心寻找工作的突破口,经过细心的观察,我找到了突破口,那就是爱,关心学生从点滴做起,用爱滋润每一颗学困生稚嫩的心灵。
做一个辛勤的园丁,使每朵鲜花都绽放,每颗幼苗都茁壮成长,这是我做辅导员兼班主任的信念。当辅导员所能感受到的那份浓浓的师生情,像春风,那是一种独特的、高尚的人生体验,尤其使我感受深刻的是被老师们、同学们称为学困生的那些同学取得点滴进步的时候,从中我才真正体会到作为一名少先队辅导员的价值和意义,从中得到了喜悦和成功感。对待学困生,最怕的是“被人看扁”、“被人看低”,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好应百事,一错变百错”,学困生看似一片漆黑,无任何亮光可言,做了好事得不到表扬,稍有差错便遭到训斥,批评个没完。其实,即便是他们犯了错误,做了某些坏事,我们要努力去寻找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倍加珍惜,要用“沙里淘金”的精神去发现、挖掘,并悉心扶持,让它发扬光大。我从他们的眼神中看到,这正是他们期待的信任和尊重,期待关心和温暖的表现。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争取进步的信心。 1
三、培养队干部,抓好队伍的建设。
积极向上的少先队集体的形成,离不开小干部的重要作用。我采用了竞争上岗的形式选拔队干部,由队员们评选出各方面能力强,又关心集体,有强烈的责任感的队员做大队委员。接着,我手把手地向他们传授工作方法,在他们刚开始工作缺乏经验时,我不是加以责备,而是耐心地给予具体的指导。对小干部既要严格要求,又要树立威信。有了好干部就可以全面抓少先队的建设。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处于“中心地位”,造成他们遇事只求自己合适,很少考虑他人和集体,他们缺乏责任感。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实施了“一日大队长制”让每位队员都来参与管理,都有为集体出力的机会,队员们的积极性很高。
四、勇于创新,开展丰富多彩的队活动。
1、活动是少先队的生命,在组织活动时,我力求达到“五点”,即活动主题要小一点;活动内容离队员要近一点;构思设计要巧一点;活动要落得实一点;内容形式要新一点。带领队员们开展了迎新年、“学雷锋树新风”、“放风筝”、参观纪念碑、屯垦戍边纪念馆、开展“迎五·一诗歌朗诵赛”、“手拉手”、“民族精神代代传”、庆“六·一”文艺会演、新队员入队仪式、假前安全教育、“老师、我爱你”、“歌颂祖国”等丰富多彩、有教育意义的活动。XX年我校少先队取得“红旗中队”的称号。
2、慰问孤寡老人。为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丰富社会实践经验,XX年年9月少先队大队部组织七(1)中队的全体队员赴卡尔赛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同学们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了水果、食品赠送给老人,给老人送去了大米等生活必需品,并为老人们打扫了室内外卫生,临别前,老人们依依不舍,连声道谢。这次活动,虽然只有半天,但同学们都意识到自己不光是坐在教室里读书,而且还要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为社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奉献自己的一片爱心,这样才无愧于“少先队员”的光荣称号。
五、在“争章”中活动、体验、感受。
“雏鹰争章”活动深入推进,少先队员参加“雏鹰争章”活动率达100%。为了能让争章活动做好,每个班都有“雏鹰争章”栏,根据争章手册,结合实际情况,要求每个月初,中队辅导员根据“争章”栏中的内容,分阶段,逐条进行,带领队员们学习本阶段所要争章的内容及要求,并且利用主题班会、队会等形式帮助队员们达到争章要求;月底,由中队辅导员和班干部组成的“雏鹰争章”考核小组对本阶段达到要求的队员进行考核、颁章,并把每次的成果展现在争章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