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书记事迹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29 10:50: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村书记事迹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村书记事迹材料

篇1

*村过去是出了名的乱村,集体经济滑坡,干群关系激化,群众轮番上访,社会治安不稳。1998年9月,*村进行了支部换届,与会党员一致选举*为党支部书记

上任伊始,恰逢秋收,村里原来的道路坑坑洼洼,淤泥遍地,通行不畅。*决定先进行道路整修,以此表现新任支部班子为民办事的决心。没有租赁机械设备,没有组织群众出义务工,*带领支部成员,把淤泥用铁锹一下一下挖出,用平板车一车一车拉走,再拉新土填平、轧实。他们苦干了8天,共挖土500余方,整修村内道路800多米,修通排水沟400余米,基本解决了行路难的问题。

一件事使群众认准了*!在同年11月的村委换届中,1500多人参选,他众望所归,以1400多票当选村委会主任。

1997年,村内发生了13吨集体麦种被哄抢的事件。县公安局当时在村内贴了告示,对哄抢麦种的群众要依法处理,由于村内治安混乱,情况复杂,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尽管*多次号召群众主动承认错误,但群众仍然心有顾虑。考虑到当时的情况,*四处奔走,和有关部门积极协调,达成一致意见,“只要群众能主动报出哄抢麦种数量并同价交款,一概不予追究。”经过坚持不懈的入户谈心,消除了群众的顾虑,哄抢麦种的事件得到妥善解决,98%的麦种款得以等价收回,挽回了集体经济的重大损失。

*及党支部一班人在服务上下大功夫,采取多项措施,全力支持村民发展经济。2000年春,把村里的土地全部进行了调整,彻底解决了长期以来人地严重不平衡的问题,并招聘电工,实行承包,狠抓管理,解决了偷电现象,偿还了拖欠供电局的4万元电费。2000年冬,每50亩地打一眼机井,解决了群众浇地难问题。2002到2003年,大搞农、田、林、路治理开发,3500米田间道路全部用钢渣硬化,机井全部有配套机井房,并每五个小组建一个大型抽水站,实现了旱涝保收。全村新打节水渠道7000余米,维修老渠7000余米,植树10000余棵。2003年上半年,争取驻村工作队扶持资金10万元,采取合股方式,投资20余万元,把全村的自来水供水系统顺利建成并通水,水网总长度1.4万米,彻底解决了群众饮水难的问题。同时还成立了*村物业管理服务公司,专门管理群众吃水、卫生等问题,各项公益事业逐步走向了规范化、制度化轨道。2004年,多方筹措资金30多万元,硬化了全村的小街小巷。同年7月,又筹资40多万元,对学校危房进行了改造。2005年,继续完善村内基础设施,硬化路旁排水沟4000多米,建造花池400多个,投资60多万元在全村普及了沼气。每年为群众节约生活用煤500多吨,减轻负担15万元。

为了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经他提议、“两委”研究、村民代表会议通过,决定对村级企业,长期亏损、濒临倒闭的*县种鸡厂进行厂房租赁承包经营,并实行公开招标。尽管承包条件优厚,但群众对承包鸡厂热情不高,招标会上没有人站出来大胆承包。这时,*站了起来,带头承包了3栋厂房,签定了8年合同,并当场交纳了承包费。在他的带动下,群众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种鸡厂被全部承包了下去。同时,他在技术服务上下大功夫,多次带领村民到郑州、山东等地学习先进技术,并聘请市、县畜牧局专家作为该村的常年技术顾问,举办培训班,培育优良品种,极大地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目前,种鸡厂产值达200余万元。建厂时群众的集资款也于2005年底基本还清。

为了进一步使养殖业得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借鉴郑州花花牛公司和科迪公司的经验,帮养殖户从北京引进奶牛,走“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成立了锦绣大地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发展奶牛养殖。2003年6月,在*多方努力下,企业家刘金全投资150万元,在*村提供的场地上建起了*市御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进行牛奶深加工。2005年,*又组织建设了*村奶牛养殖密集小区,占地80亩,奶牛存栏600头。

篇2

一、村街基本情况

***村现有126户,500口人,耕地总面积1031亩,党员17名。1999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上任时接过来的是一个经济落后、问题成堆的烂摊子,村集体账面上没有一分钱,并且还留下一个大“窟窿”,群众怨声载道,村情不稳。面对这些,他们并没有茫然,而是深深地意识到要想改变现状,必须狠抓自身建设,村两委关系融洽,坚持党支部的领导作用,锐意进去,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一切工作从群众的利益出发,时刻铭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从而确保了村街稳定、经济发展的良好工作局面,使百姓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干群关系融洽,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好评。

二、以服务群众、发展经济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稳步推进村街各项工作的开展

作为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在思想上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行动上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按程序办事,清正廉洁的工作作风,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党支部同村委会形成了一种合力,为村街的各项工作开展奠定了基础。村街的小事召开两委会研究,大事通过代表会、党员会,甚至村民大会进行民主决策,保证了村街工作在稳定的前提下开展。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他以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为己任,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务群众之所需,大力发展村街经济,打造良好的村街环境。首先,该村虽紧贴廊泊路,但由于村内土质问题影响,造成雨后出村难,严重制约着村街经济的发展。2004年他通过多方协调,自酬资金将村内的主要街道进行了硬化,大大地方便了群众的出行,为村街经济的发展创造出有利的硬环境。其次,他为了拉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引导农民尽快走上富裕的道路,还酬资兴建了永兴棉花购销有限公司。目前,通过他和两委成员的共同努力,公司的生意红红火火,为村街转移剩余劳动力200余人,并且辐射周遍村街,同时,他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该村90%的土地种上了棉花等经济作物,使该村的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人均纯收入明显提高。从而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该村得到充分体现。

篇3

春节期间,我们来到***所在的**乡赤岸村。这个村有600多户人家,2358人。村民们有从事废品收购的,也有些从事养鸭、种菜等农副业。村里还办了几个碎石供应厂。村经济实力处在县里中上水平。

在村部,我们见到了***。他40岁,1.7米的个头,面庞黝黑,身着黑色皮衣,讲话声高扬八度,挺实在。

***当村干部有**年了。当村委会主任9年,当村支书*年。他一直为村里的事忙碌着。调解矛盾、解决群众子女上学、关爱困难群众、心系农民增收……

19**年,村里集资建小学,因建围墙需占用个别村民的田地。这些村民开始漫天要价,甚至以武力相威胁。这时,***说,要适当补偿,可以;但漫天要价,不行。建学校,是公益事业,村民理应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借机敲竹杠,那是不允许的。谁要打人,就第一个来打我!他的无私无畏令那些村民服气。学校如期全部建成,在当时这所学校据称是宁德市建得最漂亮的小学。

***说,村里也像是个大家庭,要做好村里的事,自己首先要立得正,要带头。如,交公粮和农业税,自己的老爸带头交。村里现有村财10多万元,但***一向都很小气,他从不乱花。他在村里办了个碎石厂,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村里有接待任务,他还经常花自己的钱。

做群众工作,千头万绪。而***总是很耐心。因为他对群众有颗爱心。就拿收乡统筹与村提留款来说吧。有时一户人家,少则去七八趟,多则十多趟,总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为此,他每年都要磨破一双皮鞋。

20**年农历十二月廿八下午5点多,***带着乡村干部一行人到农民谢锦清家收款。谢,40岁,离婚,只带一小孩,按规定两人须交乡统筹村提留款84元。谢家确实困难。虽然谢觉得要尽这个义务,但因没钱,终未交上款。王就带着一行人心平气和地走了。到了大年初二,谢突发脑溢血病死亡。***获悉后向他的弟媳苏玉香说:“我帮你筹点钱把后事办了。”而苏玉香说:“不要了,大过年的麻烦书记不好意思。”事后,***心想,如果那天他对谢锦清态度不好,他将会难过一辈子的。

***很会体贴困难群众。55岁的卓阿珠,丈夫去世,去年过年时,她拿了30元向他交“三金”,王书记叫她别交了,把钱拿回去多买些菜过年。田坪自然村兰郎法是***的挂点贫困户,他帮兰家借了**元钱买了2只母羊。结果,这户人家一年下来收入数千元。

篇4

被当地百姓称之为“大管家”的人名叫*,是村党支部书记。2003年初,*当选为村支书,在就职会上,他说:“富有村的所有百姓都是村里的主人,我要为主人管好这个家。”6年来,*不但将富有这个家管理得井井有条,而且还让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算好科技账扣大棚谋出路

2002年的大旱,2003年的春旱,让富有村人思量着新的发展出路,扣大棚种蔬菜就是新的发展战略之一。发展蔬菜保护地,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农户们有些不认可。为此,*给村民们算了第一笔账——科技账。他说:“扣一个棚虽然有些投入,但是村里和镇里都有补助。一个棚一年收两茬就是7000多块,种大田倒是省事,却只有几百元的收入。扣大棚是科学利用有效耕地,提高土地利用率,是发家致富的好事啊。”

为了打消农户的顾虑,*自己先扣了18个棚,4个月后,每个棚纯收入都超过了3500元。到了秋季,没怎么动员,富有村就建起了三个冷棚小区,180栋冷棚。为给村民提供技术服务,*还从辽中以年薪4000元的高价聘请了两名技术员。4000元虽说高了些,*乐观地说:“值!等他俩把咱都教会了,那就不是4000这个数啦,而是4万、400万啦。”

算好成本账减成本增效益

随着建棚热情的日益高涨,建棚所用的材料就成了“抢手货”。于是他又给村民们算了第二笔账——成本账。为了减少中间商环节,从建大棚的所有用料都由村里统一购入,不但能降低成本、保证质量,而且还能保证供货时间。现在富有村有冷棚1000栋,暖棚700栋,仅在建棚材料上,就为村民们节约开支314万元。当邻近的村民得知这个“秘密”后,羡慕地说:“你们的大管家可真能算。”

算好销售账创品牌拓市场

现在富有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大棚,收获高峰时,每天就能产出60吨。如何把产出的蔬菜及时销售出去?*又在脑海里谋算了第三笔账——销售账。

2003年6月,棚内的香瓜到了采摘期,这时在哈尔套市场香瓜的价格仅仅是每市斤0.6元。*萌动了一个想法,他专门定做了一批纸箱,印上了产地和电话号码,然后将瓜装进了纸箱里,雇了两辆“小解放”拉着香瓜向东北市场进发。三天时间里,他们访遍了通辽、四平、长春、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的农贸市场。那一次,不仅以1.2元价格把两车香瓜销售一空,还从哈尔滨、齐齐哈尔带回5名客商。2004年,富有村的蔬菜开始进入沈阳市的超市;2005年,进入北京市场;同年,跨过长江,在广州、常州、武汉、上海等地落户;也是这一年,西红柿开始进入俄罗斯市场。如今,在大江南北、白山黑水之间,与富有村保持长期销售合作的伙伴就有30多家。

经过几年的发展,富有村的棚菜生产逐步走向了规范化、集约化的轨道,在*的倡导之下,2006年,富有村的棚菜户开始上马了卷帘机项目,使卷放保温帘的劳动由人工变成了自动化;为抵御自然灾害,有棚户均参加了保险,参险率100%。2008年全村实现人均7000元收入。

算好发展账合作社大发展

面对喜人的形势,*没有满足,他脑海里的算盘又开始拨动着第四笔账——发展账。

2008年4月,在富有村村部西院建起了几十间房。这个集仓库、包装室、会议室、洽谈室、休息室于一身的房子看起来不怎么显眼,可是它在村民们的心中却占有极高的地位,那块写有“富有村富裕蔬菜合作社”的牌匾把农户联系在了一起。

篇5

自2012年8月入村担任村书记助理以来我积极参与村支两委工作,完善村“两委”联席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党员会议等制度和会议记录,协调基层组织建设,规范村议事程序和决策办法,确保“两委”协调、高效运转。对村内各类台账资料的整理、分类,对村务公开的资料进行整理。

做为到村任职大学生,我积极开展远程教育工作,积极协助组织村内党员群众,与他们一起收看优秀党员的典型事例、党的方针政策等节目,充分发挥了远程教育在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活动内容丰富。积极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普及计划生育工作,大力宣传合作医疗及计划生育政策,因工作到位,受到湖北省计生局及县、镇领导的多次好评和奖励。

在领导的帮助下写报告、总结、报道等,多次在城关镇人民政府网上报道村里人的真抓实干、努力建设新农村的情况。协助村干部办理村民的新农合医保、养老保险、村劳动力调查等,主动做好助手,按时完成任务。同时协助乡民政部门登记我村内的低保、五保对象,建立档案。

篇6

在**西南边陲耸立着一座巍峨的大山,山上郁郁葱葱的树木和满山遍野翠竹掩映着一个差落有致的小山村,因山上金竹遍地,因此得名金竹园。昔日有这样一首顺口溜:“祖辈住穷窝,出门就爬坡,忙上一年多,吃穿无着落”。这也曾是金竹园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又有一位默默无闻,一步一个脚印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领路人——他就是金竹园村的支部书记徐达华。

立足村情  解决温饱问题

徐达华自1996年11月担任金竹园村支部书记以来,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全村人民苦干、实干加巧干,走出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一举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温饱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

金竹园是全乡典型的二高山村,平均海拔1050米,气候寒冷,山场面积广。长期以来,村民都是靠刀耕火种式的传统农业为生,吃饭靠“两砣”(苞谷砣、洋芋砣),村民种苞谷和洋芋使用的都是老品种,下种季节晚,生长期长,产量低,遇干旱或低温连阴雨,更是颗粒无收。

面对现状,徐书记而没有退缩,他说: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首先要解决我们温饱问题。现在提倡的科技种田,我们不能光使用老爷爷留下的那种搞法。第一年,他率先从农技站购回苞谷良种和地膜,按照播种的时间和要求,实行地膜一律化,良种一律化,农家肥和化肥配合使用。当年苞谷单产达300公斤比历史产量翻了6倍,成功的经验源于实践,第二年春他召开全村群众大会,认真分析总结经验,他说:金竹园村只有广阔的秃山峻岭,除此之外就是我们种的薄壳地,我们只能就地论事,把有限地耕地利用起来,搞好我们的农业生产,搞农业生产,现在要相信科学,不能搞老一套,通过我的实践,我们要改换良种,因为良种下地时间早,再使用地膜覆盖,能保温、保湿、保肥效,缩短作物生长期,从而提高粮食单产和抗灾能力。村民认真分析,觉得他说的话有道理,按他的要求一试,当年金竹园村人均粮食达400公斤,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家家还有余粮。

带领群众致富  迈出奔小康的步伐

   他说:“解决温饱问题是他上任后的第一步,现在工作重点要放在解决致富问题上。有粮食仅仅解决吃饭问题,要让农民致富首先要解决农民手中有钱的问题,如何让土生金,这是摆在他面前的又一难题,金竹园劣势在山,优势也在山;致穷的根源在山,致富的希望也在山。山场面积大,有较好的资源优势,为了让群众早日脱贫致富,他立足村情,结合金竹园气候特点,搞好产业结构调整,他坚持大调整大富,小调整小富,不调整不富的观念,认真制定本村长、中、短期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了长抓生漆和杜仲,中抓茶叶和板栗,短抓药材和畜牧的工作思路,几年来,发展生漆和杜仲、茶叶和板栗各200亩,药材400亩,达到人平2亩经济林,1亩小药材,户平2头猪,1只羊的目标。每个项目的具体实施,他都亲自参与,一步一个脚印,逐项落实。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一直把小药材保住种植的金竹园村民有了致富的好门道,现在每年每户小药材纯收入2000余元,种植药材大户李行忠种植的黄莲、独活、川乌、冬花一年产值近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药材大王”。畜牧养殖业也是金竹园村的传统习惯,由于品种老化,科学喂养方法不当,效益下低,徐书记亲自到外地购进良种牛羊进行殖养取得了成功,2003年金竹园村畜牧产值这一项达到36.5万元,人平900余元。干农业,必须要把握市场,遵循价值规律,走产业化之路,才能发家致富,这是金竹园老百姓总结出来的一条重要经验。

落实好党的政策  切实办好利民之事

2002年税费改革,他先后组织召开群众会十余次,认真宣传税改政策,并且到家到户测算新的税费,公示、对比表一目了然,群众明白、干部清楚、顺利通过上级检查验收。下半年,国家退耕还林政策落实下来,他又积极争取指标,技术人员到村后,他同技术员一起到地块,到农户,搞好设计,那一块面积多大,应该栽什么树种,他心里都有一本帐。2003年他亲自安排村干部带着组长,分组交叉检查,到地块、到农户,对没有按要求栽树的,限期整改,补栽。再检查、再督办,一直落实好为止,现在金竹园村的380亩退耕还林、块块苗齐、苗壮、已成绿荫。有人不解的说:徐书记这个人真坏,退耕还林粮食又不要他出,他还要搞这么过硬。而徐书记解释说:退耕还林政策落实下来这是利国利民的大事,我们一定要把握好,珍惜好这个难得机遇,不能不按政策,骗取国家的粮食和补贴,到时候该退的地块又没有退下来,该栽的树不栽。我们要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来落实好党的每一项政策。

咬定目标不放松、绘制美好蓝图

2003年,金竹园村被县委授予“五好村党支部”,面对荣誉,村党支部书记徐达华高兴地说:“我们当村干部、一不要图名,二不要图利,图的扎扎实实为民办事,这是他的座右铭,是他带领一班人竭诚奉献,坦诚为民的真实写照,更是他带领全村人民经济发展成功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