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变化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30 04:31: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写变化的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写变化的作文

篇1

一、由熟悉的人(物)向陌生的人(物)转换

角度是指看待事、物的出发点。在叙事的记叙文当中,换用角度主要是指事件涉及对象之间的转换,一样的事从不同对象的角度写,各人有各人的看法,从不同人的角度叙述同一件事,效果显然不一样。例如:

据说中世纪时东方有一位国王。一天晚上,他梦见自己嘴里的牙齿全落光了。第二天,他找人来为他释梦。第一个释梦者说:“你的全部亲属都要在你以前死去,一个也不剩。”国王大为恼火。再召见第二个人来释梦。第二个人说:“至高无上的陛下,您将比所有的亲属都长寿。”国王大为高兴。下令:“赏第一个释梦者100棍子,赏第二个释梦者100金币。”

两人解释的内容并无实质性不同,可是表述的角度不同,一个从亲属出发一个从国王出发,效果迥然不同。

作文所选材料一般牵涉到多人,比如一件事情涉及的人物有甲乙丙丁,叙述时,可以从甲的角度以甲的口气来写,也可以从乙的角度用乙的感受来写,还可以用丙,可以用丁……到底从哪个角度呢?一般舍弃熟悉的正常的角度而从陌生的、次要人物去写。比如高考满分作文《眼泪的含义》这样结尾:小狗的眼渐渐闭上了,我只看见一个满脸泪痕的女孩是它眼中的最后的影像。事件涉及到“我”和狗,正常是以“我”的视角写,本文却从小狗的角度,写狗的眼睛,反过来写“我”,生动逼真地写出了“我”与小狗的深深真情,写出了我与狗生离死别时的依依不舍、伤心欲绝,狗“我”一体,感人至深。

二、由作者向所叙事件中的人(物)转换

作文中常见的模式是一事一议,学生写完事件后就“现身”,扣题发表议论。这总给人叙事与议论不协调、没融为一体的感觉。如果我们(写作者)把想法、议论借事件中人物之口说出,既避免了明显的说教味,使观点抒发得自然,又让文章浑然一体,更协调一致。这就是把最后议论的话由写作者的角度转到事件中人物的角度。

有篇短文《书籍不得入内》

一男青年从南宁书城买了书后,到对面的万国儿童广场购物。在大门处,保安人员指了指,“携书者不得入内”的红色牌子将其拒之门外,而商场的一位负责人竟说此举是他们经营理念的有形体现——他们不想“输”。总经理助理还说:“这绝不是迷信。”

末句以广场内部人之口来申辩,欲盖弥彰,显得憨厚却愚不可及。让事件中的人现身说法从言行中暴露自己的不足,比从写作者角度去批评:“这真是迷信!”更引人深思,更有说服力。——叙事中“透露”出的结论总比明显说出的更易让人接受。

高考满分作文《诚信漂流记》写漂流的诚信求救于快乐、地位、竞争,均未成功。叙事至此,一般的写法可能就是对诚信发议论,大谈诚信“漂流”(丢弃)的危害,先叙后议,叙议结合,议论点题。而本文却继续叙述:在回去的路上,时间老人指着因翻船而落水的快乐、地位、竞争,意味深长地说道:“没有诚信,快乐不长久,地位是虚假的,竞争也是失败的。”言简意赅,含蓄自然;借时间老人之口,寓议论于叙事中,浑然一体!

三、错综共存双方的角度

也就是在叙述时,可以以事件的甲方为主要叙述角度,其间偶尔以事件的乙方为叙述的角度,这样双方的角度错综共存,虚虚实实、虚实结合,能够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力量。

这在唐诗宋词中很常见。比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前两句写自己,后两句写远方的兄弟,前虚后实表达了强烈的思念。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前六句写鄜州的妻子儿女,后两句从“双照”看是写身在长安的自己的心理活动,思念、担忧、凄苦之情溢于言表。

新诗中也不乏这种手法。《钟乳》:友人送我一石钟乳,/我爱它一滴滴凝成非凡气度。/我把它摆在桌面上细细地观赏,/蓦地,听见它深情地倾诉:/十万年后,我该是一架大山,/人类的爱是我的痛苦。小诗前面写“我”对钟乳的喜爱,后面却转换到钟乳自述。衔接自然,手法拟人化,生动、真切、感人。钟乳“倾诉”的心声较以“我”之口道出更深刻,更有说服力。面对如此有生命的可爱玲珑之物深情且痛苦的倾诉,谁还忍心伤害它?伤害的不止是美,是生命!角度一换,重心就厚实多了。

写作文时模仿这种角度转换的方式,能让不同的看法集于一处,展现矛盾冲突,从而吸引注意、引人深思,在对比中更好地表达立意。它改变了以往惯用的一方为主而忽略其它的叙事方式,不是呆板的一条线,而是一明一暗双线形式,或者时明时暗、时主时辅,让涉及的人物都能正面饱满地出现在读者的视觉画面中,展示的内容含量大,叙事灵活富于变化,生动有创意。

篇2

具体策略是从教材中挖掘作文指导方法,从教材中挖掘作文写作内容,从教材中挖掘语言训练范例。

一、指导方法的挖掘

翻开初中语文课本,虽每单元都明确编排了作文训练项目,但不系统,更何况“写”缺少必要的材料支撑,成了一种架空的练习。

虽然课改提出了探究学习、实践活动,作文教学如何与这些要求联系起来呢?如果不确立具体的目标,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设计实在的操作方案,写还是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因此,作文指导方法不能随着教材的变化而变化,就不可能走出泥潭。

作文指导方法要改变原来的习惯做法,开创出一条符合作文教学实际并行之有效的道路。根据实践,我认为作文指导方法应当与阅读教学同步。具体做法是:读什么就写什么,做到读写结合。

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阅读的内容是“金色年华”,根据课文《幼时记趣》内容,写作练习可以这样设计:回家准备一杯清水,往水中滴一滴墨水,观察墨水在水中融化的变化过程。这是阅读后的观察,是观察后的想象,是想象后的练习。

这种作文训练完全依据教材而定。读是对作家作文的分析、理解;写是对作家作品深层次的感悟。读是基础,是为写作做准备;写是运用,是更深入的阅读。

二、写作内容的挖掘

一个初二学生曾经给我讲了一个笑话:他以往只要写趣事作文,一律是钓海虾。这个材料他从小学三年级写到初二,每年都写,区别只是字数增加而已。事实上现在作文内容模式化、单一化、固定化确实很严重,写人离不开父母、老师、同学;叙事总是那么几件“好事”;写景无非就是校园的早中晚景色。学生完全处在一种固定的思维之中,雷同之作、无新意之作当然就比比皆是了。其实,这是教师的观念导致的,我们总以为写作内容离不开家庭,离不开学校,于是,作文训练总是在这些方面做文章,从小学写到中学,学生要么一抄了之,要么胡编乱造,在具体的要求上也有问题,总是强调写真人真事,其实学生在没有学会如何观察人和事之时,写人写事就只有干巴巴的几句,怎么能够写出好文章呢?

我以为,写作内容的范围应当拓展,要充分利用好教材。要让学生细心读书,认真思考,在课本中发现可写的材料。下面列举七年级(下)一些利用教材训练的例子。

学习《童年的朋友》写自己童年结交的一朋友,抓住特征写一片断。

把《黄纱巾》改编成小说,揣摩人物内心。

教师可让学生抓其一点写一段自己的亲身体验,这样的作文内容既能加深学生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又能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还可让学生展开想象,具体而形象地描写一些有趣的场景。虽有时不是学生的亲身经历,但这样的作文训练会让学生感到更有趣。

有时还可以试着让学生写理由。如学习朱自清的《春》后,对文中描写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四幅图的顺序问题进行探讨,最后把自己的观点理由写出来。从课文中找写作点,进行想象、联想训练,进行再创造训练,学生写作的内容就更广泛,也更具可操作性。

三、语言训练范例的挖掘

在教学中我发觉,学生的语言发展与知识发展不能同步,表现在语言稚气、贫乏、苍白,这严重制约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这是因为以往的作文训练过分注重作文的技巧训练,忽视了语言训练的缘故。因此,作文训练要重视语言的训练,而训练语言的最佳途径,起步仍然还是抓住阅读材料,从文本中学,从文本中悟,从文本中练。可以这样分步进行。

读一读,这是感知。语文教材也好,读本也好,所选文章应当说都是语言规范、文情并茂的,因此,必须认真地读,通过读,体会语言的韵律美,体会语言的气势美,体会语言的蕴涵美。

品一品,这是领悟。读书不只是用眼、用手、用嘴,更要用心。用心去体会,用心去感悟,用心去品尝,用心去交流,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出语言的精妙之处。

背一背,这是积累。通过背诵,留下更深的印象;通过背诵,产生更美的画面;通过背诵,加深对语言的理解。没有一定量的积累,就不可能运用自如。

写一写,这是运用。这里的写,不只是摘抄,主要是模仿练习,进而在作文中运用。例如:读到“秋风又起,树枝树叶交织出金色的穹隆”,可模仿句式,写夏风乍起的情景。读到“你是遥远的过去”,“你是一个真诚而忠实的朋友”,“你是一扇神奇的大门”时,可根据这拟人的手法,再写出几种不同的说法。

篇3

小学作文教学中,学生怕写作文是较普遍的现象,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对所写的事物认识肤浅,或根本不了解。

学生的作文能力不仅仅限于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上,实际是知识、语言、认识等方面的综合。作文水平的高低,主要体现在平时积累材料的能力、认识事物的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低上。要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必须从以上几方面进行训练。在构成作文能力的诸因素中认识能力是基础,更应得到重视。

训练培养小学生的认识能力,也要遵循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就学生认识事物来说首先应注意其有序的训练,按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顺序来认识。将学生在阅读课中理清文章脉络,寻找作者思路,划分段落,归纳中心迁移到作文中就是让学生写作时按事物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表达。小学语文教材中描写大自然奇观的课文很多,要借此教给学生有序地认识事物的方法,掌握规律。如《海上日出》第三自然段用5句话描绘出海上日出的壮丽画面。先是写太阳露出了小半边脸,接着写太阳向上升,再写太阳冲破云霞,然后写太阳光,最后写太阳旁边的云。类似这样按时间或事物发展变化的顺序,也就是作者思路、观察顺序写成的文章很多。结合这些课文的教学进行思之有序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有序地认识事物的能力。

通过理清段篇的内在联系,可以发展思维,提高认识能力。《翠鸟》一文的第一自然段作者写“它的颜色非常鲜艳”。下面就分别按头、背、腹羽毛的颜色描述。这样总起分述,或按时间,或按空间,或按由近及远,或按从下到上等写作顺序写成的文章是很多的。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理清各部分之间的内在的逻辑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掌握了这些规律,迁移到作文中学生就会围绕事物中心有条理、有详有略地表达。

篇4

不少学生对写作课不感兴趣,即使是作文写得好的学生,往往也不认可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付出的劳动,甚至认为自己作文写得好与教师无关。的确,作文是个体精神劳动的思维结晶,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不容置疑的,他们拥有作文的主动权也是天经地义的,剥夺这种主动权是违背教学规律的。然而我们的实际作文教学就忽视了学生是写作主人的地位,学生想写的不能写,不想写的老师拼命布置。教学形式概念化,形式主义严重。写作教学没有特色,缺乏个性.导致了学生习作空洞无物,东拉西扯,甚至是胡编乱造,无病。改变这种现状,我们的作文教学就要张扬个性。

“实”是张扬个性的前提。实就是真实,实实在在,说真话,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看法,不是编造。如“我的――――”是一个长期以来训练的主题。学生有的填上了妈妈,有的填上了爸爸,有的填上了老师……以前的教学中,不管学生填上了什么内容,老师都要要求他们必须写那些具有积极意义的材料,只能写人物的优点而不能写缺点。所以学生笔下便出现了同一个爸爸,同一个妈妈,同一个老师……的现象。这样的作文到什么时候也不可能表达自己的心声,长久下去,学生对作文便失去了兴趣。实也指思维训练的实在。写作中要求说真话,但并不是怎么想就怎么写,毫无遮拦。写到文章里去的应是经过自己深思熟虑的,经过认真思考的内容。它们和思维训练是密切相关的。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已形成了基本的套路,如写母亲,往往联系祖国;写老师,常常比作;写路,必定要写人生道路……老而又俗的套路,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作文中出现了文章结构、所用语言、表达感情都差不多的现象。学生的个性没有张扬,作文不能表达他们的心声,他们哪里有作文的兴趣呢?

“活”是张扬个性的载体。鼓励学生自由灵活的写作,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鼓励自主写作,废除对作文的种种限制。我们以往的作文教学受各种考试的影响比较大,本没有标准答案的写作,我们必须要训练地整齐划一。为了应付考试,写作成了一种技能。以取材范围为例,写老师,学生选取的材料就都是带病坚持上课,雨天或雪天给学生补课,深夜还在批改作业等;写“一件小事”,便是捡钱包,借同学雨伞,公共汽车上让座等。这样的作文你无论写多少,怎么写,也不会有学生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所以说作文教学要活起来,张扬学生个性。社会上有焦点,生活中有情趣。学生接触到的眼前情景是别人所见不到的,发生在身边的事是别人未曾经历过的,心中自然生发的情更是别人所没有的。要启发引导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特性、变化,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和感受;启发学生捕捉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事物和感受,留心观察周围事物,身边事事皆可入文。这里只是以取材为例子说明了“活”的必要性,“活”还表现在字数、文体、写作技巧、表达方式等方面。总之,我们的作文教学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让学生作文活起来。

“新”是张扬个性的灵魂。写文章就要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时代在不断变化着,作文教学应顺应时代的要求,树立教学新理念,把培养创新意识,发扬创新精神,发展创造能力放在首位。首先,要以培养认知感悟力为起点,让学生按自己的目光审视客观世界,用自己的思考方式感知世间万物,以形成独特的视野,孕育鲜活的思想。立意允许多样性。学生想说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说就怎样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大胆放手,不要怕不上规矩,只要是学生自己的话,哪怕在老师看来是幼稚可笑的,也是珍贵的。其次,要把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鲁迅先生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同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人高空,他想潜入蚁穴。”我们的作文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会思考,注意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步发展,强化想像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想像力。想像力丰富了,作文的形式、内容也就新颖了,这样才有助于写作个性的形成。当然,个性作文的新,还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除陈腐观念,打破思维枷锁,打开思路,找到写作感受,体会写作的乐趣。

习作者都是有血有肉、有灵性、有个性的人,作文应该展示人格的魅力。作文有了个性和人格,就有了灵性,有了生命。优秀作品之所以感人至深,那是因为它洋溢着浓郁的个性色彩,撼动着感人的人格力量。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应该这样――-张扬个性。教育学生诚信为人,真情作文,在作文的磨炼中,不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让青春与佳作一起焕发生命的辉煌。

篇5

【关键词】新课改 农村小学 作文教学

一、平时注重多读多写,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多读。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多了,词语、句子的含义,语言文字的规律等信息就会以“格”的形式在头脑中固定下来,当我们想把内心的想法或情感表达出来时,储存在大脑中的词语、句子就会以恰当的方式重新排列组合,形成新的语言信息呈现在笔端,便成了书面语言。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等等都可以。我在这方面做了尝试:1.建立班级图书角。2.摘抄好词佳句。让每个同学准备一本“好词佳句本”,每天摘抄五个自己喜欢的好词或两句自己喜欢的佳句。3.赏析美文佳作。每周组织一两次美文佳作赏析课,让学生轮流来朗诵自己最喜欢的文章,然后谈谈自已喜欢的原因,最后集体交流。

多写。读是吸收,写则是倾吐。阅读能积累语言,写作则是运用语言。我们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当我们进入写作状态时,大脑中的语言信息库便激活了,里面的语言信息就像整装待发的士兵,随时听候我们的调遣,要提高这些士兵的作战能力,就必须不断地让它们得到训练,即多写。写多了,对语言也就越发敏感了。语感增强了,遣词造句的能力自然提高了。我的做法是:1.坚持写日记。在平时,我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把自己平时观察所得到的内容记在脑子里,用文字写下来。2.自由命题创作。平时教学中,我经常给学生一定的范围,让学生自由命题,自由创作,体裁、字数都不限,让学生在“创作”中练笔,积累素材。

二、利用农村优势,指导学生学会捕捉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不知道写些什么是学生的通病。那么,作为老师,首先要做的就是使学生有素材可写,有话可说,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农村的孩子,虽然在信息的储存上要小于城市孩子,接触的新鲜事物要少,但农村孩子却有着他们得天独厚的宝库。农村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田野山川,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农家生活等都为农村学生作文提供了丰盈不竭的源泉。特别是近些年来,农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都是农村孩子亲眼目睹的,这也是他们得天独厚的写作素材。作为农村小学的教师,就要善于利用农村的优势,指导学生学会捕捉素材,要让学生着眼于农村,就地取材。例如,状物写景,可从田野山川、家乡的特产和四季变化写;记事可从农家生活、农事活动和节日风俗写;写人可从学校老师同学,邻居大叔大婶等来写。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说明:“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教师还可以结合农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可以让学生选择一种植物或一处景物,观察它们一年四季的变化过程,由此让学生知道它们也会随着时间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从而让学生获取更多的写作素材。学生的生活充实了,自然就有话可说了,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

三、遵循由说到写原则,让学生做到胸有成竹

“说”是学生的强项,学生经历一件事情之后总能侃侃而谈,说个不停。教师在进行作文指导时,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让学生由说到写过渡,那么学生写起作文来就顺理成章了。

从目前作文课堂教学来看,农村小学普遍忽视“说”的训练和指导。学生到大自然去看了,听了,有很多的话要说,要尽量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但是,让学生充分地说,不等于漫无目的地说,教师还应该加以指导。比如,你说“一件事”,是不是让听众清楚地了解事情所发生的时间、地点,有哪些人,都发生了什么,经过如何。你说“一个人”,是不是让听众大致了解了这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这其实就是写作中的“取材、构思、起草”等环节。教师在指导学生说,其实就是在为学生构思、起草作文,在为学生动笔写做好准备。

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在他们还未掌握足够的文字时,更应当不失时机地发展他们的口头语言,以说促写。例如,二年级的看图写话训练,学生观察到什么,要怎么写,我会让他先说一遍,学生如果能流畅地说出来,基本上就能写出来了。到了中、高年级,仍可采取先说后写,以说促写的办法,只是说的过程可以缩短,只要抓住自己想写的要点说一说,说出了要点也就确定了作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做到了胸有成竹,写作也就变成一件简单的事了。遵循由说到写的原则,不仅帮助学生解决了写前无从下笔的难题,而且使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同步发展,可谓“一举两得”。

篇6

关键词:作文教学;能力培养

作文历来被称作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同时也被当作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码。然而,笔者在平时听课中,看到的多数都是对课文的解读,很少看到作文示范课。笔者平时也听过一些教师的作文辅导课,但都是对作文审题、写作要求之类的泛泛而谈,缺乏有效的具体指导。那么,如何对学生作文进行具体有效的指导呢?笔者的做法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读写结合,交给学生作文的基本方法;二、写自己熟悉的生活;三、勤于积累;四、创造展示交流的机会。

一、教给学生作文的基本方法

对于儿童来说,光讲一些空洞的理论是不行的,关键是要在“知”和“行”上下工夫。“知”就是授之以法,即教给学生阅读和作文的一些基本方法,就是让学生知道优秀作文是怎么写的,要着重研究作者的写作思路,看作者是怎样布局谋篇的。“行”就是踏踏实实地去做,去实践。不经过反复的模仿练习以及亲自实践是写不出好的作文的,所以,教师在平时的课文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教给学生“写文章的方法”(现在的课堂教学有淡化的倾向)。按照现代教育理论的说法就是“教会学生学习”“注重学习实践”,这才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阅读方面,我的做法是抓大放小,如生字词之类的,放在课下让学生自己解决,重点教学习方法。陶行知曾经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乃是教学习方法。”课堂抓住了语文教学的重点,也就提高了学习效率,这样可以节省大量时间扩大课外阅读量,增加作文训练次数,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在作文训练方面,我首先引导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然后再考虑“怎么写”的问题。其实,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要写作文就必然遇到“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我们知道,学生学习语文最怕的是写作文,怕什么呢?怕的就是不知“写什么”和“怎么写”,所以教给学生写作文的基本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写自己熟悉的生活

这似乎都是老生常谈的问题,没有什么新意,但这就犹如小学生学拼音,写汉字一样,是不能超越的基础工作。如《介绍一下我自己》《我的爸爸妈妈》《我们的学校》《我的老师》《我们的教室》《我的文具盒》《一次特殊的班会》《一件有意义的事》《最高兴的一天》《我的好朋友》《美丽的果园》《酒花情》等,学生作文也总是由“小我”走向“大我”然后“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开始的两篇作文,我没有做任何的指导,让学生随便写,目的是想了解一下学生的实际作文水平是什么样子。但我从批阅中发现学生的作文大都存在文章开头交代不清楚,抓不住重点,层次不清,内容不具体等缺点。这时,我便针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开始具体的方法指导。如写《我们的学校》时,我就我们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特点等做了具体的介绍,并亲自写成文章,然后读给学生听,再在黑板上列出写作提纲,让学生照着这个提纲重新写,经过这样反复练习,学生就知道了如何介绍我们的学校。再如写《我们的老师》时,我就给学生做了这样的提示:新学期开学后,你们发现了什么新的变化?不但学校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任课教师也做了重大调整,二年级时的韩老师不再当你们的班主任,宋老师也不再教你们数学,取而代之的是李老师,语文换成马老师,英语是张老师。开学两周来,你发现她们三个老师性格有什么不同吗?他们有的比较温柔,有的比较严厉,但都是对教学非常认真负责的老师。你能介绍一下她们给你们留下的印象吗?(这可以引导学生在平时善于观察思考)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这次学生的作文写得都比较好。如有的学生写到:“开学两周来,我发现她们三个老师性格各不相同,张老师比较温柔,马老师和李老师都比较严厉,但她们都是对教学非常认真、负责的老师。就拿我们的语文老师马老师来说吧,她的教学方法跟韩老师不同,她特别注重作文,开学不到两周就让我们写了三篇作文,她对学生作文的要求也特别高,尤其强调书写和作文格式。她看到作文写得干净、认真的同学就表扬,对写得脏、乱、差的同学,她要求撕掉重写,对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同学,她会做出严厉处罚,从不放过。她是一位非常严厉的老师。她还教我们做手抄报……她喜欢唱歌……她特别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我喜欢这样的老师。”以上是一个小学生的作文剪辑,从这篇文章我们不难看出,这个学生受了教师的启发和影响,作文写得具体、完整、有层次,当然这和学生平时注意观察生活也是密不可分的。

三、善于积累

语文教师要做到手勤,要善于积累好文章。我就特别喜欢抄写平时看到的一些好文章,学生的好作文。在教小学语文的几年时间里,就积累了三大本。我现在又建立了自己的博客,平时也笔耕不辍。这样做不但丰富了自己的精神生活,而且给自己的作文教学带来诸多方便,我的教育空间由于原创作品占到绝对多数而被评为张掖市首次教育空间大赛一等奖,为此我感到很欣慰。再如我教初中语文时,有一个学生曾经这样写道:“你特别、新颖的方法很有效,你教的很活……注重教材‘说明’也是你的一个特点,小学六年里,语文老师换了不少,但没有哪位老师注重课本前的《说明》,唯有你是那样重视,当时我觉得你好傻――浪费时间。但后来我才知道你的用心良苦。”(王晓琴语)“上了中学,我最喜欢的是语文老师马老师的课,因为她知识面广,讲起课来思路清晰,通俗易懂,能讲肺腑之言,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呼爱国语)。这些学生有的已做了大学的讲师、教授,有的已走向社会失去了联系,但每每读着这些发自肺腑的语言,我就有一种难以形容的幸福感,这是学生对教师的最大褒奖。

四、创造展示交流的机会

每个人都希望把自己的文章发表在报纸或杂志上,学生也不例外。多年来我积极向《张掖日报》《甘肃农垦》《少年儿童故事报》《故事作文月刊》等报刊推荐学生的文章。如胡业发的诗歌《芦笛》,翟建琳的散文《奶奶的手》,辛金玉的童话《狗与猫》等都刊登在杂志上,在学生中产生了极大反响,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对不能在正规刊物上发表的文章,我就积极推荐给《农场报》,学生看到自己的文章变成了铅字,心里都美滋滋的,有一种成就感,正是这种成就感激发了学生的作文热情。

以上是笔者在作文教学中的点滴做法和体会,在轰轰烈烈开展高效课堂的今天,也许我的做法显得有点陈旧,但我总认为:无论教学形式如何翻新,如论课堂教学如何轰轰烈烈,作为教师还是要静下心来,让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作文训练,否则,学生的作文能力不可能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篇7

2007年的中考作文,“开放中的限制,限制在开放中”的命题日见其多,因审题偏差而出现失误的作文也随之增加,这一新情况值得我们重视并加以研究。

一、要注意把握概念之间的联系。以短语形式出现的题目有多个概念,它们之间有着修饰、限制等关系,有的考生一看题目,往往只注意所谓的“中心词”,而置其它概念于不顾,结果偏离题意。说来很巧,江苏南通市和黑龙江大庆市的全命题作文题中都出现了“微笑”一词:前者为《带着微笑出发》,后者为《互相微笑》。南通题中有一个概念“出发”,相当多的考生忽略了这一信息。“出发”强调的是开始或重新开始,它总是与“目的”连在一起的,从“出发”到目的的实现总有一个过程,所以“带着微笑”不仅在“出发”时,而且要关联或影响全程。“带着微笑”是“出发”的一种姿态、精神、心情,在这里它不能离开“出发”孤立存在。可是有的考生写了很多“微笑”,就是没有写到“出发”,结果把全命题《带着微笑出发》等同于话题作文《微笑》。大庆题中的限制词“互相”隐含着丰富的信息,同样不能忽视。单向“微笑”固然好,但人生的成长之路从来就不是孤单的旅程,“互相微笑”才能构建一个全礼会和谐的境界。可以这样说,“互相微笑”是心愿达成后彼此的欣慰:是冰释前嫌的心灵握手;是心有灵犀的幽幽共鸣;是施与者与接受者的心绪碰撞;是携手创业者逆境中的策励……仔细搜索,考生记忆中一定不乏这样的“互相”与这样的“微笑”。但有的考生也许平时写惯了单向的爱意和单向的付出,遇到此类题口不能“转轨”,结果进入误区。例如有位考生写了三次微笑:三年前到初中报到,村口独木桥被洪水冲走,爸爸背着我过河,我望着爸爸吃力的样子,爸爸却朝我一笑:到了新学校,不懂报到手续,一位老师带领我,总是微笑着;到了宿舍,铺位安排在上铺,挂蚊帐少绳子,我个子矮又够不到顶,一位陌生的男同学微笑着,拿出绳子帮我挂……看,这位考生自始至终只是“微笑”的接受者,一次都没有做“微笑”的输出者,这样写,题目只能是“感悟微笑”,而不是“互相微笑”,审题有了偏差,立意当然也变得浅薄平淡。这就启示我们:审题时要明确概念之间修饰、限制等各种关系,善于“转轨”变通,变习惯性思维为特定性思维,千万不可在考场上一见“微笑”这类“熟词”就搬用考前准备好的所谓“范文”。

二、要注意看清副词的隐藏信息。“最”、“也”、“还”、“更”、“其实”等副词出现在题目中都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它们总是体现着一定的要求,有时还是一个容易忽略的“陷阱”。所以虚词不“虚”,副词不“副”,必须重视。例如湖北荆州题《我最好的朋友》中的“最”,规定了你着力写的作为主体的“朋友”只能一个,有的考生平均用墨,不加主次地写两个或更多,明显不符合要求;广东汕头题《最好的奖赏》规定只写记叙文,“奖赏”是文章的线索,它可以是实在的、物质的、可视的,也可以是抽象的、精神的、情感的,一句表扬、一种暗示、一份情意:个性心理的优化,良好习惯的养成,道德素养的提高,也都可成为“奖赏”。题目中在“好”字前用了副词“最”就暗示了下列要求:避开物质性的“奖赏”,亮出精神、情感或能力等抽象意义的“奖赏”,或是将“实”与“虚”的“奖赏”结合着写,并以“虚”者为“最”。有的考生忽略这些暗示的信息,写成这样:从小学开始练钢琴,很枯燥,很寂寞:中间有反复,有曲折,最后终于在全市初中组钢琴比赛中获一等奖:发奖时,“我”站到台上,举起精致的奖杯――这“最好的奖赏”,坐在台下的爸爸妈妈的眼睛湿润了……这篇文章把只是代表一种荣誉的奖杯作为“奖赏”之“最”,偏离了题目的要求,如果在篇末增加一些议论,把练钢琴过程中养成的刻苦精神和良好习惯等抽象的成果作为“奖赏”之“最”,文章就符合题目要求,也有了新意。又如审读山东德州题《其实并不是这样》,就必须审出副词“其实”的隐含信息――所写须有“不是‘这样”’――“误为‘这样”’――“回到不是‘这样’”的过程。有的考生缺少这样的曲折,直接写成“不是这样”,就偏离了题意。

三、要注意从题目中审出详略安排方面的要求。湖北恩施市采用两选一命题形式,其中全命题题目是《好书引领我成长》。这一题目不同于《我与书的故事》(贵州铜仁题),铜仁题并没有限定“故事”要与“成长”有关,而恩施题实际上规定了必须以写“成长”为主。可是有些考生写记叙文,用大半篇幅介绍好书的内容,写感悟一带而过。例如:“读《西游记》中的唐僧……,使我懂得了目标专一,坚定不移;读《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使我懂得了嫉恶如仇,爱憎分明……”这样的排列可以写上三四处,“好书引领”你以后的“成长”事例在哪儿呢?这可是重点呀,但总是不落笔墨,只是在文章最后把话题搬过来再简单地加了几个字,用一句“我在好书引领下茁壮成长”匆匆收尾,由于没有具体内容支撑,“成长”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如此详略安排显然偏离题目要求。

中考作文失误较多地来自审题失误,我们不能错误地以为“降低审题难度”就可以不必审题或马虎审题,仍要加强破解“适当限制”、提高审题能力的训练。经常进行同中有异的比较是最为有效的训练方法。上文在阐述时已经进行了两次比较,这里再举一个例子。2007年有3个中考作文命题中出现了“变化”或“改变”一词:①《生活因变化而精彩》(浙江湖州市全命题);②《________改变了我》(江苏盐城市);③《变化》(山东烟台市话题作文)。运用比较法我们就可知道:①题必须写出因果关系,“变化”影响的是生活的“精彩”度:“我”在文中可写可不写:②题也要表现因果关系,但被“改变”的主体必须是作者――“我”,必须写自己,不能写成小说;③题可充分利用话题作文的长处,写不写因果关系、写不写“我”都可以,但所写必须在“变化”这一话题范围之内。

篇8

一、读写结合,从模仿开始

读写结合,主要是指通过读来进行积累,但读和写毕竟是两码事,自成体系。读是吸收,写是创造;读是欣赏,写是思考;读是入,写是出。读写结合,主要是在读的过程中:(1)提升素质;(2)学习技巧。因此,只读不写或只写不读,都不可取。传统的“读写结合”教学往往造成学生:(1)写是读的纯粹模仿;(2)对写本身研究得不透,重心放在读上,所以形成了许多学生觉得肚子里有东西写,可就是写不出来或写出来也干巴巴的、毫无生气;(3)因为缺乏对写的实践,所以读起来也很难切身体味作者的辛酸,读也流于表面。一言以蔽之,过多地强调读写结合,使写作进入了一个误区,湮没了写作自身的规律。

从语言学上看,读主要是积累语言、理解语言,而写是运用语言。语言的积累和理解主要靠语言的组合,语言的运用则靠语言的聚合。组合主要靠时间的包孕,聚合则要靠主体的积极思考与反复实践。由此观之,读写必须结合,但读写同时也必须分离,因为读不能代替写,写也不能代替读。不能很好地读,也就不能很好地写,同样不能很好地写,也就不能很好地读。

从情感的角度分析,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是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之间情感的交融与共鸣的过程。因此,要铸造学生的灵魂,净化学生的情感,只有灌输、说服不行,还必须有感染、熏陶。语文作为一门有着浓郁人文特点的学科,在培养人的健康高尚的情感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高中语文课本中不少篇目是文学作品,作家在作品中寄寓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改进作文方法,提高作文能力

教师应针对不同类型作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突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尽量让学生更形象更客观的去感受身边的生活,引导学生思考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否定那种向文章套用现成的模式,忽视从生活中提炼、取舍、改造。让学生懂得从生活中吸取素材,学会按中心组织材料。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的世纪,人才最高的本质在于创新,而创新的有利工具就是思维。创新作文就是要抓住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打开学生思维的“黑箱”立足于一个“创”字;植根于现实生活,强调一个“新”字,重视积累,看好一个“活”字。从这三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求异思维方式以及丰富的想像力,使他们有创新意识。但要真正改观作文教学方法,靠的是我们这些耕耘在一线的语文教师。可喜的是我们当中有许多优秀的教师探索了很多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模式,比如“三段六步作文教学法”,具体内容是:1、识别文体2、初步作文3、接受指导4、再次作文5、参加研讨6、正式作文。其中1、2步为第一段,属于初孕外观,3、4步为第二段,属于沉思调整,5、6步为第三段属于强化创优。“三段六步”紧密配合,构成中学作文新的教学模式。

高中作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应付高考,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感悟能力。所以,我在作文教学中就注重了课内作文与课外作文相结合,侧重于课外作文训练。在学生的课外作文上我花了不少的心思:首先努力丰富学生课外作文的内容,我经常通过自己的写作实践引导他们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写作的触发点,关注国内外焦点问题,从生活中找素材,提醒他们要特别关注自己,要以敏感的心去体察生活中的每一个微小的变化,更要对自己内心的微妙变化时时刻刻予以关注,因为文章都是心灵的产物。而这些在课内作文中不可能都一一涉及到,引导学生在课外将自己一时的感悟,点滴随想用语言文字的形式再现出来。既能使学生感到有内容可写,又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三、改变作文讲评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评价。评价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是激励性评语,也可以是打一个分数;可以是全面批改,也可以是面对面的批改;可以在课堂上朗读,也可以张贴在教室的墙上;还可以放到学生成长档案袋里。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我经常将多种评价方式组合在一起,灵活使用,努力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水平。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自始至终坚持赏识教育和成功教育。赏识自己的学生,赏识他们的文章,并且激励他们成功。激励学生成功,从根本上说,就是坚持鼓励的原则。尤其是那些作文基础教差的学生,更要找到其“闪光点”,或立意较高、或构思新颖、或谋篇较好、或仅仅是一两句精彩的话,在关键时刻给予表扬,使之转化为写作的动力。从做法上说,让学生有机会发表(小组内发表――朗读;班级内发表――朗读,或装订成册传阅,或作成手抄报等;校内发表――校内广播、校刊、学校壁板等;投稿,正式发表),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燃起学作的热情。

篇9

 1.走向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作文的外延就等于生活的外延”。我们应该树立“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的理念,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倾听自然界的花开花落,笑看满天晚霞,让学生在开阔的生活空间里精心澄虑,感悟生活。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如果一个人看过蚂蚱,抓过蛐蛐,挖过蚯蚓,玩过鱼,那他对人类和自然的感觉会完全不一样。”只有让学生写生活作文,才不会出现“无病”的现象;只有让他们真正体验生活,才不会想着去“胡编乱造”。我们要教学生用一双智慧的眼睛去观察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田野大地;用一颗细腻的心去感受瞬息万变的社会,去了解形态各异的社会现象。同时,由于我们现在的孩子生活面窄,我们还要充分挖掘资源,为孩子创造走向生活、体验生活的“场”,比如:我们学校就开辟了众多的活动场,学生在“百草园”中与动植物亲密接触;在“实验田”里挥洒辛勤的汗水,体验劳动的苦与乐;在“小荷塘”中享受鱼虾之趣;在“创造室”里动脑更动手,体验创造的快乐。如此这般,学生哪能无话可说,无话可写。

 2.引入生活,创设写作情境

 作文教学中,有时要诱发孩子的体验,教师就要有目地导演一部“生活剧”,创造一种写作情境,使孩子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形成一种“不吐不快”的感受。比如:著名特级教师张化万最具特色的几节课都采用了这种创作“生活剧”的形式,《吃西瓜》这一课,张老师就现场拿来了一个大西瓜,演绎了一部“看瓜、说瓜、分瓜、吃瓜”的生活情景剧,课堂热热闹闹,学生说得滔滔不绝,写得精彩纷呈。老师的《考试》一课,就创设了一个纯现实的情景,让学生做一张《智慧型小学生测试卷》,学生埋头奋笔疾书,都未能做完,岂知,最后一道题为:以上题目有一定难度,你只需完成1-5题。答案揭晓,学生皆呼上当,一节作文课在紧张中开始,在酸涩的笑声中进行,在精彩的描述中结束。

 3.即时指导,为学生拓展思维的空间

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在“怎么写”这方面没能打开思路的话,教师就要及时指导,为学生打开思路的大门。如:写“家乡的新变化”这一主题作文,我发现一些同学是从面上写的,很笼统,很泛化,于是我就启发他们思考:①能否采用对比的手法,选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材料来表现中心;②能否采用一群人的材料来表现中心;③能否通过写一个人或一个点的变化来反映这个中心,以小见大。通过这一提示,学生思维的闸门就打开了。

 4.即时指导,为学生提供纠错的机会

教师要在学生写作过程中,发现存在的错误,如果是个性化的错误,私下交流即可,如果是共性的问题就要在全班进行交流,这些错误可以是字、词、句,也可以是选材、表达方面的。

 5.即时指导,为学生创造顿悟的可能

有时,学生在写作中会出现“止笔不前”的现象,这时教师就要发挥主导作用了,通过即时的指导让学生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走进“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如:我在指导学生写《家乡的海鲜》时,我发现一些孩子写着写着就写不下去了,这时,我挑出班上写得比较好的,进行阅读比较,写不下去的同学就知道自己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家乡海鲜很多,不宜多写,要选择几种最具特色或自己特别喜欢的来写。②写某种海鲜时,要抓住它的外形、做法、味道来展开具体描述。③可以写写关于某种海鲜的小故事,这样就更加生动了。经过这样一点拨,学生产生了顿悟,写出的文章当然熠熠生辉了。

 6.开放评价方式,呵护“绿色评价之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相结合,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这就改变了传统评价方式下教师主宰评价的局面,把一部分评价的权利交给了学生,乃至家长和社会,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热情,发挥了写作评价的激励、调整、反馈功能。如定期举行“习作交流会”“佳作展示会”“作文评改沙龙”等活动,建立家长与学校的联系卡,构建展示平台,把学生习作推向社会。

 7.超越分数等第,强壮“绿色评价之茎

篇10

命题立意的自主性被遏制,写作内驱力不强。学生最喜欢自选作文题目,其次是老师告诉写作范围,自己命题。最讨厌给定中心列出提纲的作文,不愿写老师要他们写的话。许多学生喜欢写别人没有想到的内容,渴望自由和自主,可老师经常用考场作文命题的方式给作文训练命题,长此以往,学生们逐渐丧失了写作的兴趣。

行文题材的自立性被束缚,写作积极性不高。学生最喜欢写随笔、讲演稿、日记,不喜欢参照范文。喜欢独立作文,不喜欢“四段体”。希望写“简文”“短文”“随意文”。一看到题目要求“不少于600字”就烦躁紧张,越烦就越写不出。他们有写“新东西”的冲动欲,然语言、素材积累又跟不上。有的学生找不准切入点,无从下笔;有的有话不能说,不敢说;有的则无话可说,无话能说。

批阅交流的开放性被忽略,写作人性化不足。学生对老师的“精批细改”并不领情,大多是只看看分数了事,很少有人去思考错了什么,为什么错。他们喜欢老师当面批改,手把手的指点,感受师生间的心灵沟通,也喜欢互评互改。有了比较他人作文、反思自己作文的机会,他们会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认真和负责。

作文,语文教学的核心,语文考试的半壁江山,却成了师生的最大硬伤。反思自己的作文教学,关注、追踪学生日常的写作过程,对他们厌写作文的现象进行心理分析,我得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

1. 命题关注热点

“热点”对学生的心理诱惑力和视觉冲击力越强,留下的印象越深刻,写出来的文章就越有真情实感,所受教育和启迪也越大。关注热点就是关注生活,从热点开始也就找到了写作的源头活水。如以“食品安全”“日本核辐射”“网晒压岁钱”“穿越剧”“小悦悦事件”等为元素进行命题,学生就兴趣浓厚,乐于动笔。现在学生都喜欢写微博,有些老师会禁止学生玩微博,其实大可不必。这是锻炼写作的一个好方法,能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敢说。

2. 读写结合,丰富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读写结合,同时充分利用美文的资源进行内容上、情感上、语言上、结构上的创新。

读书“漂流瓶”活动。为了迁移学生的兴趣,引领学生读书,提升审美情趣,我和学生进行同读一本书活动。在《意林》《格言》杂志上,我先在感受深刻的语段旁写批注,在首页写心情寄语,然后让学生按学号传阅。每人都可在书上贴小纸片写读文见解,或提问题,或推荐喜欢的文章等,大家进行文字交流,为心灵找到一片诗意绿洲。起初不少同学抱着好奇观望态度,但经过几轮“漂流”后,已有很多追捧者,书一传到他们手中便迫不及待地阅读、写随笔,兴趣浓厚。

读书交流会或读书竞赛活动。每周五下午的自习课我都举办读书交流活动:同学们互相介绍自己看过的新书、好书,互相交换书籍阅读,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我还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校团委举办的读书标语创作活动。每月在班级举行一次读书卡片、读书笔记展评或“读书之星”评选活动。

活用课本,注重迁移。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就向学生推介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学习了《春》,推介朱自清的《绿》《荷塘月色》……引导学生在写作时化用课文语词文句,借用课文人物情节,仿用课文体裁结构,选用课文典型事例等。

推荐书目,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我在考虑学生兴趣的前提下,选择多种文体供学生阅读。如推荐《朱自清散文选》、四大名著等名家名篇,尽管有的学生看不懂,对有些篇目不喜欢,但认真拜读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他们日后肯定会有收获。我经常了解社会及文学动态,向同学们推荐最新文学作品,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结合电视播放的“百家讲坛”,向学生推荐《易中天品三国》,读后他们觉得有趣有味有收获。

通过以上的读写活动,很多学生读到了品位较高的书籍,做了不少读书笔记,写出了具有一定深度的读书心得,作文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3. 创造展示机会,加强作文流通

我们的做法:一是定期选编优秀作文。学生个人编《水滴集》,小组编《溪流集》,班级编《浪花集》。二是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优秀征文活动、作文大赛,向报刊投稿。三是鼓励学生办手抄报和书签卡片制作活动,通过自己采访、写消息报道、设计栏目等,在说、写、画、想等多方面得到锻炼,从而提高写作兴趣。四是开展各种以语言表达为中心的活动,如故事会、演讲会、口头作文竞赛、课本剧、作文竞赛等,使学生通过各种机会展示自己的表达水平。

4. 利用多媒体优势,优化作文教学过程

我曾通过对两个平行班进行的一个学期的对比实验发现,运用PPT等网络进行作文教学与传统作文教学相比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第一,缩小了学生时空距离。第二,贴近生活,关注社会,激发灵感,丰富想象。通过创设情境、角色变化、心理揣摩,能引导学生入其境、通其心、感其情,将静止、抽象、干涩的东西变为活泼、具体、有血有肉的直观形象,使写作成为学生的一种乐趣,一种需要。第三,体味作品发表的成功喜悦。任何人的作文都得以传阅,并看到其他人对自己作文的点评。如此成功的享受有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写作心态并乐于写作。第四,发挥班级Q群作用,使学生利用群网构建写作资料库,实现资源共享。

网络写作教学为师生建立起一个交互性网络平台,为写作教学插上了翅膀。在网络环境下,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他们可以通过写作张扬个性、发表见解、互通信息、沟通情感、互相学习、共同协作。一旦写作有了读者、具备了交际的实际意义,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