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小能手事迹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16 04:20: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劳动小能手事迹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劳动小能手事迹材料

篇1

鸡西市鸡冠区红星乡红星村马春和先进事迹材料

个人简介:马春和,男,1946年10月出生,汉族,中专,1966年务农,红星乡农民技术员主要事迹:马春和同志是鸡西市鸡冠区红星乡一名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农民技术员。从1965年开始,他率先承包起村集体果园,带领广大农民发展果树生产。历经40个春秋,现自家果园面积已发展到100亩,全乡果园面积已达到6000亩,成为了全市远近闻名的果树大王,技术能手。

一、吃尽辛苦,换取今日丰硕的成果

任何成绩的取得都不是偶然的,对于马春和而言,也同样如此。在他从事果树生产的漫长岁月里,马春和带领家人,起早贪黑忙碌在果园里,剪枝、施肥、打药,春夏秋三季和果园捆绑在一起。多产果是马春和一直追求的目标。为了心中这个目标,他付出了常人所未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在果树生产关键时期,他几乎与他的果树“形影不离”。由于长时间的风吹日晒,他的手皲裂出血了,他不叫痛;他的腰直不起来了,他也不叫累。记的有一次,在给果树剪枝时,由于长时间超附荷劳作,一不留心,手被剪刀划成了大口子,鲜血直流。他的家人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忙劝他快去村卫生所好好消毒、上药包扎上。而他却若无其事地说:“我没那么娇惯,一点小伤,没事的”。草草包扎后,继续干他的活儿。用他的话说:“节气不等人,不能因人为因素而使果树减产!”现在苦尽甘来,马春和家的果园面积已发展到100多亩,果树品种达60多种,年产量达10万斤以上,年产值达15万元以上。

二、学科技、用科技,促发展

在果树生产管理过程中,马春和十分注重果树生产管理知识的学习。不管平时干活再苦、再累,他总要挤出时间到市内大书店买回果树生产适用的书籍,仔细研读。并主动积极参加市、区、乡举办的果树培训班,向老师虚心求教,与周围同志诚恳交流经验,这在无形中使他在果树生产管理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现马春和家各类果树方面的书籍已达上百本,他本人参加过各类培训班100余次。学科技的目的就是在于用好科技,为生产服务。每年早春,他对果园内不同品种合理剪枝,按无公害操作标准,大量施用腐熟农家肥,平衡施用N、P、K肥,应用低残留农药及时防治病虫害。在他的精心管理下,他家产出的果无农药残留、口感好,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和喜爱。

三、抓住果树品种改良的关键,加快了全乡果树品种改良的步伐

早期,红星乡各村的老果园品种主要是以大秋、海棠、黄太平和香水梨等品种为主。针对这些果树老化、品种单一、病虫害较多、果品口感不好等现状,从94年起,马春和同志自费到吉林果树科研所、辽宁果树科研所、鸡西市果树科研所拜师取经,先后引进了大梨、大磁梨、苹果梨、南果梨、龙冠、奎平1、2号、红提、黑提等56个品种,在自家果园里进行试验栽培。经过几年的认真钻研、反复研究,苦心经营马春和同志逐步淘汰了自家果园的老品种,嫁接、换头并新栽了123、奎平1、2号、新梨3号、南果梨、大慈梨、提子葡萄等优质新品种,并逐步向周边果农推广。目前,这些果树新品种在红星乡的栽培面积达已5000多亩,极大地推进了红星乡果树改良的进程。

四、自己富了不算富,带动乡亲们富了才算真正富

马春和同志致富不忘众乡亲。多年来,他利用自己在实践中积累的果树生产管理经验,默默无闻地为红星乡广大果农无偿服务。在农闲时节,他召集果农到自家果园中进行现场传授经验,进行技术培训,向他们讲解果树的新品种、新技术,还把自己多年引进试验成功的十几个果树品种无偿向广大种植户推广、传授。全乡各村果树种植户只要遇到技术上的难题,都会向他求教,他总是有求必应,积极帮助解决。许传敏是红星乡又一果树生产大户,他家的果树面积现有50多亩。多年来,由于技术不通、管理落后,使得果树产量一直不高,去年他愁眉苦脸地找到马春和,马春和二话没话,亲临许传敏家果园现场观看、查找原因,最终他发现许家的果树是由于施肥不到位,才导致果树营养不良,生长后劲不足。加之病虫害的防治不到位,致使产量低下。症结找到了,他又教会许传敏如何改变现状走出困境的方法。现在,许传敏家果树产量比原先年增产20xx公斤,年收入增加了20xx元。在马春和这个技术能手的带动下,周围邻里30户也从事了果树生产,使全乡100多户果农迈上了致富路。

曾获得的荣誉:荣获鸡西市第十七届劳动模范称号

连续多年被鸡西市评为市果树大王称号

篇2

县供电公司的家是一个学习型、事业型的家庭,家庭成员之间能共同学习、相互激励、自我教育、相互帮助,共同发展,是一个和睦、健康、团结、积极向上的家庭。多年如一日用她的孝义之心照顾年迈体弱的公公婆婆,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美谈,受到单位同事和社会群众的一致好评。

大家的感觉:他们是非常和睦的一家。

在县医院宿舍家属院住着这样的一个和睦的家庭:是供电公司职工,曾多次评为先进工作者。她丈夫廖小勇儿子廖彦钦学生。还有退休的公公婆婆也住在一起。全家人团结和睦,遵纪守法,积极进取,乐于助人,深受单位、邻里和社会的好评。

她家四口人——年迈多病的婆婆、在乡下工作的丈夫、她和四周岁的儿子,这样有别于一般四口之家的情况,要处理好婆婆、孩子、家人、病人等的一应细锁之事确是费心劳神。她深刻体味着“上有老下有小”生活的滋味——累并快乐着。

她公公在世时,因患肝癌,一直卧病在床,她像亲女儿一样百般照顾直至老人前年去世。现在,婆婆身体又不好,她又主动承担了照顾婆婆的责任。在公司财务科担任主办会计,工作任务重、责任大,但她对本职工作尽心尽责,能够出色的完成自己本职工作和公司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任务,受到领导、同事的一致好评。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她还要料理家里的一切家务。一下班就要匆匆忙忙赶回家做饭、服侍婆婆、照顾4岁的儿子。每天一早一晚她都要搀扶着婆婆到楼下的院子里散心、锻炼。日复一日,在她的精心照顾下,婆婆日渐红润的脸庞让她很是欣慰,婆婆待她视同己出,她对婆婆尊重有加,别人都说她们是亲生母女。“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谈起这一点,许多做媳妇的,都感到婆媳关系不好处。倒认为,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一点千万不能丢弃。古人云:“老吾老以之人之老,幼吾幼以之人幼”,人人都有父母,孝敬丈夫的父母就是孝敬自己的父母。

的婆婆身体不好,工作中繁忙的她,回到家更是一把好手,总是抢着干活,全家衣服都由她承包。一个深夜,她的婆婆突发头痛,天旋地转,不止。已睡觉的她听到后,急忙起床,将婆婆送到医院,看病、划价、取药、打针,回到家时已近黎明。

的宝贝儿子4周岁了,她为他欢喜为他忧为他而忙碌。曾经一段时间,患有严重椎间盘突出的她腰疼如针椎,儿子又体弱多病,多少个日日夜夜,那个中滋味,怎一个累字了得!不过累中有乐,儿子每天上演的超级宝宝秀,让她着实品尝到了负担的甜蜜。

她的丈夫没有了后顾之忧,工作很出色,他说:“多亏了,我的父母才能安度晚年,我才能安心的工作!

夫妻俩爱岗敬业,相互支持,无私奉献。

愿做比翼双飞鸟,是和她丈夫这对夫妻的心愿。他们在各自钟爱的事业里相互鼓励、相互支持、互相理解,都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绩。她不仅是“孝老爱亲模范”、理家能手还是单位里公认的“劳动模范”。同志从1993年参加工作以来,在工作中干一行爱一行,勇于吃苦,乐于奉献,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对工作强烈的责任感。十几年来,一直把工作当作安身立命之本,始终遵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进取,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注重专业知识的提高,力求业务精益求精,为了进一步完善自我,提高业务素质,她自学取得财经大学大学专科学历。作为公司财务科主办会计,她处处身先士卒,圆满完成公司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作出了一定成绩。她常常需要加班加点,也为自己的工作苦恼过,彷徨过,但是,总有一股力量在默默鼓舞着她,支持着她,那就是她拥有一个安静、和谐、幸福、充满希望的港湾——家。

她年年都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十佳员工”、“尊老爱幼先进个人”。同志非常支持丈夫的工作。她的丈夫是一名县工商局赖村分局,在繁忙工作之余,注重业务素质的提高,他爱岗敬业,开拓进取,在工作上也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曾多次评为先进个人,儿子在县机关幼儿园就读,是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全家是一个学习型家庭,熟悉的人都称赞他们是一对模范夫妻。夫妻双方在平凡工作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结婚九年来,在处理家庭的事务时,夫妻平等对待,互相沟通,做到小事谦让,大事协商,求大同,存小异,做到换位思考,共同磋商决定。长久以来,他们体会到:夫妻间要大度些,宽容些,遇事要设身处地替对方着想;夫妻间需要奉献和牺牲,需要理解和关爱。

夫妻和睦,邻里团结好,构筑和谐生活。

一家人能做到在生活中热心、善良,与邻居都能够和睦相处。健康的家庭需要一个健康的环境才能得以健康的发展 和延续,他们始终把对儿子的教育放在第一位,十分重视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学习习惯的培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非常注重榜样的力量,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现在的儿子廖彦钦,在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自理能力强,是好孩子;在外遵守社会公德,讲文明,懂礼貌,讲卫生,爱清洁,是个好公民;在学校更是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学习,兴趣广泛,是老师的好帮手,是同学们的好伙伴。为了使儿子能够健康的成长,他们一方面洁身自爱,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品味,另一方面率先垂范,在孝敬父母和勤俭节约方面为儿子做出榜样。在工作和学习方面,我们时时勉励她勤奋刻苦学习,积极要求进步,教育他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做为社会有所作为、有所贡献的人。在她们孝敬老人的感染下,儿子心疼父母,他只要在家,就会让父母歇着,。孩子太懂事了!在他们这个家庭里,儿子尊重长辈,长辈关心爱护子女,共同建造了一个温馨、和谐、向上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