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事迹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16 12:25: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专事迹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专事迹材料

篇1

邮件分拣转运中心先进事迹材料

雷锋,一个距离遥远而又熟悉的名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是雷锋精神的实质和核心。随着时代的发展,雷锋精神新的诠释也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助人为乐.在助人之时,心里由衷地会感到愉快。而这一精神,“很多时候,只是举手之劳。”2敬业爱岗。用现代的说法,就是职业素养。3集体主义。也就是团队意识。同志之间的合作,同志之间的沟通,为了团队的目标而努力。4钉子精神。就是挤时间学习,补己之不足。也可以理解为,进取心。

   回顾我们在平凡的生产过程中,许多同志如果要用雷锋精神去衡量他们的行为,那肯定还有很大的差距,可他们也实实在在地诠释着雷锋精神。

篇2

关键词:材料科学 专家系统 材料设计

专家系统是一种计算机程序系统,这种系统的原理是模拟人类专家解决领域问题的方法来解决领域问题,这种系统特别善于处理非线性关系,由于这种系统模拟专家的方法,因此专家系统特别善于处理需要大量专业知识和经验解决的专业问题。专家系统包括五个部分,包括接口、知识库、推理机以及数据库等,专家系统的工作方式就是运用系统中存储的知识进行推理,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处理专业问题。专家系统已经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包括材料科学领域,材料科学领域传统依靠实验进行研究的方法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将专家系统应用到材料科学研究中,能够通过较少的实验得出研究结果,节约了大量资源。

一、材料科学中的专家系统发展概述

1.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早期,科学家们开始研究应用于材料科学的专家系统,随后科学家们相继进行了许多研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80年代晚期,我国开始研究应用于材料科学领域的专家系统,在合金设计和无机材料设计方面做了许多研究。

纵观国内外的研究历史,虽然材料领域的专家系统的研究时间并不长,但是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取得许多研究成果。20世纪90年代,材料科学领域的专家系统成为研究热点,近年来,专家系统已经应用到了材料科学的各个领域,为材料科学的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2.应用领域

根据材料自身的性质对材料进行分类,可以将材料分为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复合材料等。根据材料的作用分类,可以将材料分为功能材料和结构材料。近10年来,材料科学领域的专家系统主要应用于金属材料中,而且大部分应用于作为结构材料用的金属材料中。这是因为金属材料具有易加工性和优良的机械性能,在各个行业中都得到了广泛了应用,这种需求促使应用于金属材料领域中的专家系统的快速发展;其次,由于资金的限制,许多组织在应用新技术时,一般希望通过最少的资源取得最多的研究成果,而人类对于金属材料的应用和研究使用时间比较长,对于金属材料的特点积累了许多的理论和经验,因此,在金属材料领域更可能开发出成功的专家系统。

3.应用类型

可以按照多种不同的方法对专家系统进行分类,根据构建方法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人工神经网络专家系统、基于Web的专家系统、基于框架的专家系统等;根据解决的问题,可以将专家系统分为监视、仿真以及诊断等11中。应用于材料领用的专家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设计和优选,这是因为材料科学发展的需求。当前研究先进材料不能像过去一样一味地追加在实验上的投入,急需设计制造该材料的制造工艺以及选择制备该材料的设备,通过设备和工艺指导材料的制备,研制出先进的材料;其次,由于在设计和优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理论和经验,因此比较容易开发出设计和优选类的专家系统。

二、材料设计专家系统

材料设计专家系统是指应用积累的经验、知识、科学原理以及实验规律进行推理,得出满足要求的制造工艺的计算机程序系统。近年来,材料设计专家系统在合金材料设计、复合材料设计以及成型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应用材料设计专家系统对材料的制造工艺进行设计,能够让科技人员学习到更多的材料设计的知识,同时还能减少研制、开发消耗的时间和经费,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材料设计专家系统研究的时间最长,取得的数据最多,是研究的主流,但是材料设计专家系统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1.对材料的工艺、组分以及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够明确,缺乏有助于建模的定量规则。

2.材料科学的一大发展方向是开发新材料,但是人们对于新材料不够了解,新材料的信息十分模糊和复杂,使得新材料的开发变得更加艰难。

三、人工神经网络材料专家系统

人工神经网络不需要任何先验函数的假设,也不需要预先给定公式的形式,直接从已有的实验数据出发,经过有限次迭代计算而得到一个反映实验数据内在规律的数学模型,而且还可利用经过训练的网络模型进行推理预测,特别适合于研究复杂非线性系统。在材料领域中,人工神经网络已用于材料选择、成分设计、智能加工与控制、工艺优化、相变规律的研究,特别是在材料性能、缺陷以及相变点等预测方面,应用更为突出。

四、材料科学中的专家系统发展趋势

目前,专家系统的开发和研究已进人稳步上升的阶段。展望未来,材料科学中的专家系统将会朝着实用化、商品化的方向发展。

功能强大是材料专家系统实用化和商品化的基础。伴随专家系统理论和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在有效解决知识表示和获取、提高系统推理能力的前提下,集成多智能技术的混合系统,将克服单一技术不足的缺点,成为材料类专家系统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的集成是材料专家系统实用化和商品化的保障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远程通讯、数据库、过程控制、并行计算等技术都会逐渐应用到材料各类专家系统中。

参考文献

[1] 黄国兴,李琳,李冰,陈玲,李坚斌. 人工神经网络在材料制备工业中的应用[J]. 材料导报. 2006(11) .

[2] 张运,武建军. 神经网络专家系统及其在材料领域中的应用[J]. 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7(04) .

篇3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急诊科,河南郑州 450052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院前急救模式在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中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011年5月—2013年4月急诊部收治的80例急性左心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0例,采用先治疗后转运模式,对照组40例,采用边转运边治疗模式,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同时段各心功能指标变化。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5%,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转运途中有1例患者出现呼吸抑制,发生率为2.5%,对照组转运途中有4例患者出现呼吸抑制,发生率为10%,所有患者给予紧急气管插管后有所好转,观察组病情恶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救过程中采用先治疗后转运模式疗效好,死亡率低,值得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

关键词 ] 院前急救模式;先治疗后转运;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8(b)-0024-02

Used in pre-hospital emergency treatment before transshipment model of feasibility study

WU Jing GUO Hua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the Fifth Affiliated Hospi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Henan 45005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feasibility of pre-hospital emergency mod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left heart failure in. Methods May 2011 April 2013 emergency department treated 80 cases of acute heart failur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in which the observation group 40 cases, the use of transport modes after the first treatment, the control group of 40 patients , using the transit side edge treatment modalities, and clinical efficacy observed, at different tim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for each cardiac function changes.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7.5%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67.5%, comparing the two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linical efficacy (P<0.05); transit observation group 1 patients had respiratory depression occurs rate of 2.5% in the control group transit four patients had respiratory depression, the rate was 10%, improved in all patients after giving emergency intubation, the rate of disease progress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compared to the differenc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 After first aid treatment process using transport mode is effective, low mortality, deserve to be in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 Acute left ventricular failure; Application value; Pre-hospital emergency mode

[作者简介] 伍静(1978-),女,河南安阳,汉族,主治医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急诊。

急性左心衰竭是常见的急症之一,是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到终末阶段的主要表现,同时也是导致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粉红色泡沫痰、发绀等,处理不及时可在短时间内发展为心源性休克甚至死亡。据报道,改善急性左心衰患者结局的最为关键的因素在于及时有效的处理。近年来,我院对急救部所收治的80例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探讨先治疗后转运的急救模式在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治疗中的可行性,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5月—2013年4月我院急诊部接受的80例急性左心衰患者,均符合急性左心衰竭诊断标准,根据院前急救模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46~75岁,平均(64.7±6.4)岁;心功能分级:III级23例,IV级17例;基础疾病:冠心病18例,扩张性心肌病8例,高血压心脏病14例。对照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48~76岁,平均(67.6±7.0)岁;心功能分级:III级25例,IV级15例;基础疾病:冠心病19例,扩张性心肌病10例,高血压心脏病1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心功能分级及基础心脏疾病上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采用先治疗后转运的急救模式,临床医师到达现场后迅速实施急救,待患者病情缓解后通过急救车上迅速转运。对照组采用边转运边治疗的急救模式,医务人员到达现场后仅给予面罩吸氧、舌下含服药物等紧急措施,同时转移至急救车上,在急救车上边转运边治疗。治疗方法:①吸氧方式采取面罩或高流量导管吸氧;②保持头高脚低位;③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及时针对性处理;④胸痛剧烈者可适量给予盐酸吗啡2~5mg镇痛;⑤根据患者病情表现选择合适药物:强心(西地兰0.3~0.4mg静脉滴注),利尿(速尿20~40mg静脉滴注),扩血管(硝酸甘油1~2片舌下含服),氨茶碱0.25~0.5g平喘解痉等。所有患者均采用就近送院的原则。

1.3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心功能NYHA分级标准,心功能改善2个级别以上为显效,心功能改善1个级别为有效,心功能无改善或恶化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1]。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当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5%,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531,P<0.05),具体见表1。

2.2 两组患者转运途中病情变化比较

观察组转运途中有1例患者出现呼吸抑制,发生率为2.5%,对照组转运途中有4例患者出现呼吸抑制,发生率为10%,所有患者给予紧急气管插管后有所好转,观察组病情恶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院前急救是指针对急危重症患者进入医院以前的医疗救护工作,是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国际上尚无统一的院前急救模式[2-3]。急性左心衰发病凶险,病情进展极为迅速,是需要争分夺秒抢救的急重症。急诊医生在出诊急性左心衰患者时实施安全、有效的院前急救,可初步控制病情进展,降低猝死发生,减少转运过程的危险性,对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4-5]。但是在院前急救过程中具体的转运顺序尚没有权威研究证实,院前急救模式存在着先 疗后转运和边转运边治疗两种模式。上述两种模式优劣需要具体临床研究证实。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5%,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在现场急救仅给予吸氧、舌下含服药物等简单措施,在急救车上边治疗边转运。此种急救模式从医生来到现场至患者送达医院所需的时间较短,在急救车上患者也能得到有效的治疗,但是患者心功能改善的总有效率仅为55%,无效者达45%,由此可见,急性左心衰患者在病情无缓解的情况下转运往往会加重病情,其具体原因可能为一下几点:①搬运过程中患者不正确,导致回心血量增加,心脏负荷加重;②转运过程中患者情绪紧张,呼吸频率增加,耗氧量增加[6-8];③氧气袋内压力不足以提供患者所需氧量;④现场急救所用药物如硝酸甘油、速尿等尚未发挥药效[9-10]。综上所述,针对急性左心衰患者采用先治疗后转运的急救模式可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减少转运风险,改善预后,值得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

参考文献]

[1]戈兆蕊.院前与院内急救模式对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4):437-438.

[2]陈玉琴,李莉.两种院前急救模式治疗急性左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分析[J].医学综述,2013,19(22):4221-4222.

[3]Li Yan,Li, Peng,Cui Yong-Ying.A historical retrospect of Pre-hospital emergency treatment[J].Zhonghua yi shi za zhi (Beijing, China : 1980),2013,4(43):218-219.

[4]冯建宏,祁杰.不同院前急救模式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疗效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6):635-636.

[5]代瑞兰,赵红印.比较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模式对脑出血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3):107-108.

[6]崔守永.严重多发伤的院前急救模式探讨[J].中国实用医刊,2013,40(6):69-70.

[7]Mort, Alasdair J,Rushworth, Gordon F. Exploration of key stakeholders&acute; preferences for pre-hospital physiologic monitoring by emergency rescue services[J].Journal of clinical monitoring and computing,2013,6(27):599-607.

[8]哈斯木江.买买提依明,刘永平.两种院前急救模式对急性左心衰竭预后临床观察[J].中外医疗,2013(7):70,72.

[9]崔巍.院前急救管理模式探讨[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4,9(1):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