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个人汇报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25 13:51: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生个人汇报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英语报刊阅读 辅助教学 教学模式
一、高中英语教学开发阅读报刊英语资源的必要性
目前,英语课堂教学主要围绕教材展开,信息量少,语言输入有限,不利于知识的扩展,也跟不上当前高考对学生词汇量的要求。从高考来看,试卷涵盖大量词汇,因此要阅读有关现代生活、社会、文化、科技的文章,提高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制约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就在于词汇量的不足及接近现代生活的阅读材料的匮乏。因此,多渠道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和词汇量迫在眉睫。其次,从多方面调查来看,教师手中的阅读材料往往陈旧过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题材也较为狭窄。而《21世纪英文版中学生报》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多彩、富有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符合中学生年龄、心理特征,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我们将它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阅读材料。
二、英语报刊阅读辅助英语阅读课教学的可行性
(一)新课标的要求
《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报刊阅读课提出了要求学生能阅读适合高中生的英语报刊和杂志和能阅读一般的英文报刊和杂志。现行教材中阅读课都是精读课,而泛读是对精读有力的补充。它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扩大其词汇量,使其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高考的阅读测试对学生的要求
高考阅读体裁多样,内容丰富,且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它注重考查学生运用英语的实际能力。例如,高考文章里的长难句及一定的生词量、涉及西方文化信息的增多,这客观要求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利用报刊辅助阅读的模式
(一)课上活用
1.读。我们每周利用课上10分钟进行趣味阅读,同时进行限时阅读,因为它是培养学生阅读技巧和策略的土壤。(1)略读,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概括的能力。(2)跳读,使学生快速查找特定信息和细节;(3)细读,培养学生分析长难句和猜词的能力,对文章进行深层理解;(4)精读,要求学生根据背景知识对文章篇章结构有准确的把握。
2.说。设计学生讨论任务,如:上海世博会的召开对中国有何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写。通过报纸材料阅读进行写作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首先可让学生摘抄美句、美段和美文进行背诵,再要求学生仿写、改写和缩写。有时也可对热门话题自由写作。最后以小组形式评选出优质作品展出。
(二)课外巧用
英语教育的任务不仅是传授英语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英语的方法,培养他们的终身学习能力和习惯。课堂10分钟的报刊阅读目的在于起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导学生长久地坚持自主阅读报刊的习惯。为了及时了解和督促学生报刊阅读的进展情况,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阅读档案
建立阅读档案不仅是学生个人的阅读过程记录,也是教师了解学生自主阅读的一个重要途径。如个人阅读调查(What I know about reading):每周阅读后,要求学生写出个人阅读小结,汇报阅读情况,形成对自己报刊阅读过程的形成性评价。
2.报刊内容摘抄
报刊内容摘抄包括: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good sentences,key words,summary for a certain passage。
以上学生个人报刊阅读档案每周一交由老师过目,及时了解、评价并解答,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同时也为小组讨论提供了内容。
3.成立阅读学习小组
建立阅读学习小组促进学生之间互相沟通,净化学生的阅读心理环境,取长补短,形成健康的英语阅读心理机构。7人为一组,选出一组长。教师在阅读之前,提出学习目标和自学目标,每小组一周内采取组内成员轮流提问形式,小组长把各组员的问题总结起来,大家一起思考讨论,最后各小组长汇总不能解决的问题,以便在组际交流时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先让比较成熟的小组代表发言,汇报该组的总体情况并提出疑难,其他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样,不仅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尽情地交换各自的看法,提高自学能力和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而且学生的语言技能提高了,学习潜能和创造力也得到了发挥。学生也从小组合作中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
四、定期评价制度
教师根据报刊内容每两周对学生进行跟踪测试或竞赛,测试竞赛内容包括词汇检测、报刊内容填空、句子结构分析、难句翻译、文章缩写、段落中心归纳、朗读竞赛等,内容丰富多彩,多方面检测学生各种能力,并对结果认真分析,作出恰当的积极的评价,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进步和受到的激励,建立自信心和培养成就感,从而愈发提高他们的报刊阅读兴趣。我们根据学生每周上交的阅读笔记,小组阅读检查表格、检测的成绩反馈及个人平时的解决问题能力等,对每个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评出阅读超人和能手,以此促进学生更加满怀信心地投入到进一步的阅读中。
五、结语
许多教师担心,让学生进行大量的报刊阅读会影响学生的升学和毕业考试。实践证明,报刊阅读是很好的课程资源和课堂教学的延伸。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增加富有时代气息的阅读材料,指导学生进行广泛阅读,那么,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和阅读能力必然会得到提高。通过一年多的报刊阅读探索和实践,我们发现,有90%以上的学生对报刊阅读发生浓厚的兴趣,分析句子能力、阅读速度、欣赏水平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已经上升到一个比较高的档次。利用《21世纪英文报》定期阅读,一方面保证了学生的阅读量;另一方面满足了学生阅读各种题材和体裁文章的需要,同时扩大了其知识面,提高了其参与阅读训练的热情。对英语感兴趣的学生比率由原来不足50%上升到90%。我们相信,长此坚持,定将达到甚至超过新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能力和词汇量的要求,迅速适应新高考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康美华.巧用英文报刊,优化阅读教学.福州教育出版社,2003.
[3]张志远,董启明.全国中学英语报刊阅读教学论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篇2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3~4人为一组,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学习成绩、能力水平、性格特征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合作学习小组。结合我班的实际情况,作了如下尝试:
一、合理搭配小组成员
首先应对全班学生进行合理的安排座位。为保证各小组内的公平竞争,在分组中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爱好、性别等几方面的因素。合作学习小组通常以前后桌四人为一小组,小组内设小组长一人,记录员一人,汇报员一人,资料员一人,每星期轮换一次,让每个小组当中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二、落实具体的学习内容
合作学习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有意义的过程,要使小组合作具有价值,教师要制定合理的有利于展开合作的学习目标,安排恰当具体的活动内容、学习材料和探究任务。一般来讲,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处可设计一些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如学习经济全球化时,我则要求学生首先到校园内的商店进行调查,看看商店里出售的商品是本地生产的,还是外地调运的,并说说它们的产地是哪里。学生往往不敢独自前往,需要小组合作解决,所以,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解决。
三、布置难易适当的任务
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难易要适当,若太容易,学生不需要他人协助也能完成,就会失去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的合作也会失去动力;若太难,小组通过一定的努力仍不能达到目标,便会饱尝失败的苦果,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也就失去了合作的兴趣和主动性。教师设计的讨论题既要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活动,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内容的难易应确定在学生“跳一跳摘桃子”的层次。这样才具有挑战性,才有利于激发学生个体的主动性,以及小组合作的积极性,才能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创造性。
四、分组讨论课堂内容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讨论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小组讨论能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交往、互动的机会。教学实践证明,课堂讨论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措施,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也是促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但合作讨论也有弱点,在表面热热闹闹的讨论下,难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在积极的参与,可能在讨论的过程中,会有浑水摸鱼者,在小组合作交流过程中,有的同学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就显得非常重要。
首先要设计好讨论的内容。讨论内容既要针对教学目标,又要突出讨论特点,应具有启发性、探索性和开放性。例如,在教学环境保护时,组织学生讨论:假如你是开发者,你将如何开发和建设山区?谈到开发山区,学生首先从山区的优势谈起,然后根据山区的优势提出了各种开发山区的方案,有的想法确实非常妙,从而不断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尔后应事先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的规则。小组成员在讨论前先独立思考,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最后形成集体的意见。这样每个人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小组讨论时,教师要深入到小组当中,关注讨论的进程,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点拨,适时调控。教师要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如:在《东西部差异》一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东西部大比拼,在辩论前先让学生进行讨论,老师参与讨论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对中国的地形和气候还不很清楚,于是,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下我国地形图和气候图,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再让学生进行讨论,效果就完全不同,从而引导出其他差异。
最后,教师还必须做好小组讨论后的汇总工作。通过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结果的形式,锻炼学生总结、归纳、概括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有利于各小组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巩固和扩大小组讨论的成果。在新课程中,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 “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以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五、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
学生的合作技能的形成与发展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它需要有意识地培养与训练。在学习中,要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敢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修改和补充自己原来的想法。比如,别人说话时,自己应如何注视对方;有不同见解不能统一时,如何学会保留自己的意见。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体会别人的看法和感受。只有具有良好的合作技能,才能保证合作的效率。记得在人口状况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讨论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时,各组都发表了本组的讨论结果,但有的同学没有认真地听取别组的意见,后来在答题时,回答不够全面。另外,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经常要举行辩论赛,有的同学很喜欢,也显得很激动,往往没等其他同学回答完,就迫不急待地私下叽叽咕咕,害得课堂纪律不好,只知道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不清楚别人的观点,更不知道自己存在的缺陷。
六、进行合理的评价
篇3
关键词:小组合作;合作契机;学习材料;合作指导
合作学习占有非常突出的位置,并把“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作为目标之一。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的学习方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性”学习,“小组”的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合作”的手段能否充分运用,这是体现小组合作学习是否真正有效的两个关键性问题。现在众多的小学数学课堂上让学生小组合作,只是关注对结论有效的信息,使得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这样的合作学习,严重地限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应追求有效的合作契机策略、丰富素材策略、有效的合作指导策略,“三策略”来提高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一、抓住有效的合作契机――提高内驱力策略
所谓内驱力,从心理学角度讲,就是驱使有机体产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一切外因都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将外部刺激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才是学生持续发展的动力源,也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让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和内在需要,以主人翁的姿态来对待学习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应该成为引领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有效的小组合作离不开我们老师对小组的合理组建,小组熟练的合作技巧的指导,更缺不了课堂上老师对合作契机的捕捉。课堂上只有把握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的契机,灵活安排学习内容,系统组织合作学习活动,才有可能成就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1.在教学重难点或思维悬疑处,引导学生合作交流
数学学科本身存在着许多有趣的规律和诱人的奥妙。当要概括学习内容、发现规律、提取思维精华时,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积极地去发现,主动地去探求,自觉地去运用。从而不仅理解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方法,锻炼了思维,培养了能力。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了观察、比较、发现、归纳等方法。
例如,教学“年、月、日”时,上课一开始我就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小明今年12岁了,可是他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怎么回事?”学生在问题悬念的驱使下不仅能主动探究,而且产生了交流与合作的需要。这时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既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又能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和研讨,得出“四年一闰”的规律。学生对规律就会理解更深刻,掌握更牢固,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2.学生意见出现分歧时或方法多样化时,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当学生的意见出现分歧时,或方法多样化时,如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不同观点的学生展开争论,引起思维碰撞,学习效果更为有效。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习题:一张正方形红纸,边长66厘米,要用它做成底是33厘米,高是22厘米的三角形,最多可以做多少个?教师要求学生自己先读题,理解题意。一位学生读着题不由叫出声:“如果问题中没有了‘最多’就不好做了。”“是这样的吗?解决这个问题与最多有联系吗?”有的学生觉得没有什么联系,教师抓住机会让学生先自己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经过几番面红耳赤的争论,最后得出结论:有“最多”两个字,说明剪成的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因为两个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能拼成一个长方形,33厘米、22厘米分别是长方形的长和宽,66正好是33、22的倍数,因此剪的时候没有多余。如果没了“最多”两字,那么剪的三角形可能是锐角三角形或是钝角三角形,这样剪一定会有余料,而且三角形的形状不确定就无法求出能剪成几个三角形。
3.在学生独立操作无法完成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当学生独立操作无法完成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创设障碍,激发学生合作的欲望,培养学生间团结协作的精神。例如,在教学“统计”时,当学生学会了初步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后,我让学生独立统计1分钟内从校门口经过的各种车辆的数量,学生纷纷动手认真记录着,结果学生反馈时主动提出一个人记录比较困难,要求能够小组合作。于是学生自发组成小组,明确分工,有的数小轿车,有的数越野车,有的数摩托车、有的数自行车,分组后再一次统计数据,胜利完成任务。由此可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有意设置一定的障碍,可以激发学生合作的欲望,增强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意识,提高合作效率。
二、提供有效的合作材料――丰富素材策略
“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学习材料不仅是教师教学的依托,更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高数学素养、发展情感最重要的资源。教师要合理运用合作的材料,切实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1.设计差异性合作材料
有效的合作学习需要在一定支架的支撑下展开,这个“支架”就是合作材料的差异性。例如,在教学“比例尺”时,我出示主题图“操场是一个长120米、宽80米的长方形”,要求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画出平面图,并发给每个学生不一样大的一张长方形白纸,最后根据学生回答并板书。生1:“4厘米∶80米=4∶8000=1∶2000。”生2:“6厘米∶120米=6∶12000=1∶2000。”生3:“8厘米:80米=8∶8000=1∶1000。”生4:“12厘米∶120米=12∶12000=1∶1000。”……这时,我在学生汇报之后进行追问:“你的平面图为什么与其他同学不一样呢?”“由于我们的纸张大小不同,所以缩小的倍数也会不同,我们是按一定比例来画的”……
有效的合作学习需要在一定支架的支撑下展开,这节课中的“支架”就是合作材料的差异性。因此,当老师布置学生按小组进行合作探究时,应给每小组的四人设计大小不同(有差异)的长方形白纸作为合作材料,让学生把学校的操场平面图在各自不同的长方形纸上画出来。这时有了差异性的合作材料在“作怪”,就会“逼着”学生把操场平面图按自己手中的长方形纸张的大小去缩小相同的倍数。这样,很自然出现了各种大小不同的设计图,从而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刻地体会到“比例尺”的必要性,拓宽了“比例尺”在实际意义中的认知结构。
2.增加不同质地的材料
数学知识起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社会,所以数学学习素材具有生活基础,以引发学生探索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挑战学生思维为目的。因而数学学习素材的理性选择、有机组合是合作学习的物质前提。我们在牢牢把握课时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要求,在活动素材的提供上,不同质地的材料提供,直接影响小组合作的效果。
如,教学“圆的周长”时,A教师让学生准备了5角、1元的硬币和一个圆瓶盖子以及其他一些相关的学习材料,如尺子、细绳等。学生分成小组,按老师所提要求,先测量出每个圆的周长和直径,再通过计算,寻找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最后得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B教师也为学生提供了上述学习材料,所不同的是又给学生提供了一些绘有圆形图案的物件,还有一个是由软布做成的圆。同样是让学生分小组探索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后一教师增加了不同质地的材料,通过合作,前三种硬质材料做的圆用滚动或绕绳的方法测出,但软布剪的圆不能用此法,怎么办?自然诱发了学生探索与创造的欲望。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得出用折叠法,先量出或周长,再推出整个周长;面对绘有圆形图案的物件上的圆更不易直接测量周长时,学生自然转入探索周长与直径关系的研究,整个活动充满探索性、挑战性。
3.提供可选择性材料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能也不可能完全消除这种差异,只能在教学中让学生实现有差异的发展,以达成课程标准中“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这样一个理念。有差异的学生个体在面临不同的学习材料时,选择是不同的,这个学习材料的选择过程,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认知过程,体现了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只有为学生提供尽可能丰富的学习材料,使学生有更大的选择空间,才有可能使每位学生都置身于主动探索之中,有差异的发展,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探索活动。
又如,朱乐平老师在执教《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在课将近结束时,出示了一幅四色图:
先让学生写出每一份分别占整个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再让学生比较和哪个大。思考:几个相加等于?能用乘法表示吗?×、÷分别是多少?(借助四色图回答)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利用这些分数,比一比各个分数的大小,并写一些算式。通过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交流。
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颇具挑战的活动,同时也是适合不同学生层次的活动,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写出不同的算式。结果,在学生的反馈中,学生有写两个同分母分数加法算式的,如:+、+、+;也有写异分母分数减法算式的,如:-、-;更高层次的学生则写出了连加、连减的算式和分数乘整数以及分数除以整数的算式,如:+++、--、×2、×2、÷2、÷2……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不同层次的算式,展示了每位学生的个性化探索结果,实现了有差异的发展。
三、给予有效的合作指导――有效指导策略
虽然自主课堂给了学生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并不意味着老师完全退出来,适当点拨是教师参与学生小组学习的重要一环。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适时走进去,在需要的时候将内容深化。在学生思维出现凝滞“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的及时点拨往往会使学生有一种柳暗花明、恍然大悟的感觉。
1.学习程序上的引导
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学生在教师提出问题或自我发现问题后,通过自读自悟的方法先尝试自我解决,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交流学习情况,展示学习思路,并进行群体的判断、综合,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最后,反思与深化发现深一层次的,或者是新的问题,从而推动小组学习的进一步深入。
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让小组合作学习后问:折完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一个小组说:我们折的是长方形,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我们还折了正方形,我们发现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学生展示。
师:你们折完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再与其他同学一起研究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
又一小组说:我们组发现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只有一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也是轴对称图形,有三条对称轴。其他三角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师:你们组太厉害了。学生也展示。
接着老师又来到一个小组指导: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你们多找几个平行四边形折折看。
小组:我们组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可是这个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两条对称轴,我发现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师:观察得真仔细,祝贺你们的发现。
师:还有其他的图形吗?你们又有哪些发现?老师又到一个小组指导:我们组发现圆是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任何一条直径都是圆的对称轴。
教师深入到每个小组,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不断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指导学生操作,让学生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有关知识。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不应该放任不管,要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主动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交流活动中。在教学中教师要随时注意各小组的学习情况,不断巡视,在小组相互合作学习中发现问题,在关键处及时进行提示和引导,给予点拨和评价。这样教师在指导小组展开合作学习时,不但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而且能使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火花。
2.学法上的指导
教师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善用方法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1)合作学习前创设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教师要运用直观、形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手段来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如一些实物、图片、声音、录像,或者使用一些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2)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遇到学习障碍时,教师要适当点拨。这就要求教师参与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并运用各种点拨方式使学生能进一步深入学习。
例如,教学“小数乘整数”时,在复习整数乘法笔算之后,出示“48×5”和“4.8×5”,从而引出小数乘整数的方法。教师问:“想一想,你能想出4.8×5的积吗?根据什么规律?”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比较两个算式的异同,根据积的变化规律就能算出4.8×5的积。接着再问:“同样的道理,你们能算出0.48×5、3.45×25吗?”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自学之后计算这两道题,然后小组讨论:“怎样计算乘数是整数的小数乘法?根据什么规律?”这样抓住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把新知转化为旧知,用旧知同化新知,充实和扩大了原有知识的认知结构,改善了学生的认知策略,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3.小组展示上的引导
调动小组展示的互动性。在进行交流展示时,教师应引导汇报展示小组通过一定的形式与其他小组进行互动,比如:补充和提升。在小组进行汇报时,其他小组要认真倾听,深入思考,如果发现汇报小组汇报内容与自己或本小组意见不一致,应立即进行补充和提升。补充和提升应成为学生自觉的行为,通过补充和提升使课堂形成讨论、质疑、争论的良好氛围。这就避免了我们课堂中出现这样的情况:汇报小组唱独角戏,其他小组成看客;汇报小组汇报展示结束,班级思维处于“冷冻”状态。课堂上会出现我们期待的场面:汇报小组答疑,其他小组质疑,形成你问我答的互动局面;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引导、调整、追问,使小组汇报与教师之间形成互动。课堂成为互动的课堂。在语言上也可以进行一些训练,如:在陈述观点上是用“我们小组是这么认为的……”,小组之间补充时说“对你们小组的意见我们认同,但我们还有补充……”,质疑时用上“我想给你们小组提个问题……”,寻求帮助时说“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这个问题还不明白……”。
例如,特级教师吴正宪在上“分数的初步认识”后请大家判断“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吴教师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已经分成两个阵营有举“√”的,有举“×”的。面对学生的不同答案,吴老师没有裁决而是巧妙地说:“老师最喜欢不同的声音了,那能说说你们的理由,让大家信服吗?”经过准备,小小辩论会开始了。在双方的一场唇枪舌剑之后师生共同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值得指出的是,在小组辩论中教师应先将多年来的口头禅“哪个同学愿意来说一说”改为“哪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
各小组成员们明白他们是集体成员之间应团结协作共同钻研。同时还可以尝试以一个小组的意见为靶子,让大家对他们的意见发表见解。那么在具有团体的争论中学生就更容易发现差异,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刻。
如何使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更上一层楼,只有认真分析影响数学课堂学生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因素,并在教学中加以探讨,进行反思和总结,再付诸于实践。如此循环往复,持之以恒,才能不断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总之,我们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要能够真正理解、掌握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灵活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才能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探究,在合作中创新,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成功,进而使他们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叶澜.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王坦.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施[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篇4
【关键词】合作学习 应用 优势
随着中学办学规模的日益扩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现象日益明显,两极分化现象渐趋严重。而且,后进生的人数随着年级的升高及教材难度的上升呈上升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中学英语教学需要引进能面向全体学生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语言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由此,合作学习模式应运而生。为了更好地适应《英语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需要,构建“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就是一种最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以下就合作学习的概念、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施过程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1.合作学习的内涵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指将学生依不同性别或能力混合编成若干小组(每组2-6人),学生通过个体努力以及小组成员间的分工合作、相互扶持、彼此指导、共同努力,完成老师每节课指派的学习任务,每个成员的学习活动成为整个小组学习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最后将小组的活动成绩与其他的小组进行对比。它倡导的是“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它的宗旨是“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只有取得小组的成功,才能获得个人的成功,即个人目标的真正达成取决于小组集体目标的实现。合作学习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互动、多元的信息交流方式,从而真正实现每个学生在快乐中成长进步的目的。
2.合作学习模式的结构
该模式中各成员的责任如下:
2.1 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确定学习目标、学习任务,设计或者帮助小组设计学习情境;进行学习指导,参与小组讨论,指导小组开展活动;要求小组长反馈情况;指导、鼓励后进生学习;对课堂所有活动全面组织,及时给与学生科学的评估,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2.2 小组长:是小组负责人,按要求组织本组的讨论和学习活动、检查学习情况,向教师反馈本组完成学习任务情况,帮助后进生学习。由于小组长得到教师的信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高,其组织工作积极性也很高。
2.3 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小团体,它具有集体教育功能,帮助本组后进生,跟其他组进行学习竞赛,力争人人可以为本组出谋划策;小组成员一起讨论问题、设置情境、练习完成老师确定的学习任务。通过诸如对话表演、互相听写单词、共办英语手抄报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增强组内凝聚力,提高各成员的英语水平。
3.4 后进生:由于得到教师的鼓励、小组的及时帮助,其学习劲头会提高,能逐步尝到成功的快乐。
3.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
稳定性是学习模式的基本特点之一。但如果把学习模式的稳定性理解成刻板、一成不变,则是片面的。在课内外开展合作学习的方式很多,根据不同的课型可采用不同的方式。
3.1 合作学习在新课预习中的应用。
预习是一个自学过程。预习前教师把本单元、本课的要求告诉学生,由小组同学根据老师的要求,查阅生词、预习对话或课文及语法要点,经小组讨论,将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由组长汇总向教师汇报,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讲评。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小组成员人人参与,人人提出问题。这一过程可以在课外进行,也可在课内进行。比如在课内安排一些时间由组代表向教师提问,改变课堂上教师问学生答的单一模式,鼓励学生提问,努力把“提不出问题”的学生教成“能提问题”的学生,因为学生提问的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师生间双向提问能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融洽,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2 合作学习在英语听说课教学中的应用。
新高中英语教材每个单元都是围绕一个主题或话题展开听、说、读、写的实践。其中listening和speaking 是围绕主题而设计的形式多样的任务型活动,有课堂教学的任务,也有真实生活的任务,或者是两者的结合。它们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听说结合,并融入《新课程标准》中有关语言的内容,每课至少设计一个结合学生学习,生活背景的任务,以便学生将本课所学的知识和内容运用于真实语境,达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目的。有些任务的完成不可能通过一节课的时间或通过某个学生个人的努力就可以完成,这时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学生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团结协作 ,收集材料,制定方案,进行操练,最后在全班口头汇报成果。下面以SEFC必修1Unit 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的听说课为例来说明本模式在听说课中的操作办法。
3.2.1 教师: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问路和应答,并把本单元语法知识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融汇其中。呈现前提知识:问路和应答的相关句型,如Excuse me , 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where …? Go around … I beg your pardon?等。重复操练,直到每个学生都能脱口而出。然后让学生听录音,为下一步让学生分组操练作准备。最后要求各组运用所学句型,创设情境,进行问路和应答练习,教师这时担任帮助者(helper)。若时间允许,让几组学生自愿上台表演。
3.2.2 小组长:根据教师的要求,负责组织本组操练,并把操练的情况及时汇报老师。
3.2.3 小组:一起讨论设置情境,如从机场地到最近的petrol station ,需要在左手边转弯,穿过两个街区,指路者语速太快,需要对方说慢点等。小组合作编写对话,由两个学生在组内表演。然后转换角色,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听和说。
3.2.4 后进生:可能在表达上有障碍,教师应及时帮助并给予鼓励,如后进生能基本表达出来,教师应鼓励说: “Yes .Very good ! Believe yourself!”等,让他们从教师那里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对教师的信赖和尊重感,进而下决心学好英语。
3.3 合作学习在英语阅读课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教材难度的加深,《英语课程标准》对中学各阶段英语阅读技能目标提出了具体要求,阅读量也大幅度地增加。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师生难以完成教学内容。因此在处理阅读材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独立预习课文,找出课文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然后在小组之内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合作交流,一起解决预习出现的问题,取长补短,弥补自己的知识缺陷。阅读教学中的合作小组讨论可以有以下一些主要内容:(1)对课文标题、插图等展开讨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想象力。(2)对课文段落、细节、佳句、体裁、写作特点等进行讨论,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和概括能力。(3)对课文难句、长句、某些词语展开讨论,以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4)对课文时代背景、作者的态度和观点展开讨论,以培养学生评价人和事物的能力。最后让同学们在全班范围内进行讲述,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收获并共同解决存在的问题,教师适时进行点拨,让学生在动态的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去拓展学习,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必修1Unit 4 Earthquake时,由小组合作学习完成教学任务之后,可以让学生在组内或组外就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时大家的经历进行调查。例如: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earthquake happened?
How did you feel when it happened?
What did you do after you knew it was an earthquake ?
What will you do next time you are in such a situation ?
然后每个学生写出调查报告。这时,同学们可以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每个小组推选一名同学在全班汇报,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阅读教学中合作小组讨论这一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做出正确的推论和合理的推断的能力以及在真实环境中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
3.4 合作学习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写作是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一种体现,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学生英语水平的高低。在写作教学中引入合作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写作能力。在英语课堂上,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其内在的写作动力。因此,英语课堂写作教学可以遵循“熟悉要求――小组讨论――独立写作――伙伴编辑――教师点评”的程序进行。下面将课内合作写作所遵循的程序进行简要说明:
在写作开始前,教师可以先就每单元的核心内容给出写作话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内的共同讨论,加深对题目的认识和理解,集中不同的见解,捕捉合适的观点,然后根据讨论结果,确定可写的内容、写作时态、文章结构等,小组成员每人根据选定的题目独立进行实际的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困难的话可求助于组员或老师。写好后,每个组员依次评改同组其他成员的作文,并用红笔划出精彩的句、段,就错句讨论改错,最后定稿。由其中一位组员负责抄写,署上小组成员的姓名。教师可以就文章的思路和结构,以及时态方面发表评论,提出修改意见。同时表扬作文成绩好的小组,并把最好的作文作为范文在班里张贴,要求学生与此对照,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反思评价。
这样做,每个学生都会为了自己和小组的荣誉认真地写、主动地合作,既提高了每个成员的写作能力和改错能力,又增加了小组的凝聚力。事实证明,合作写作的经验有利于以后学生个体写作成绩的提高。
4.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4.1 有效提高了英语教学效率。
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学生在课下说、练的机会是少之又少。而在一个五六十人的班级要想在有限的45分钟内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练的机会又是不现实的。但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使得每个学生在小组里都有展现自己的机会,并且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帮助能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获。这样学生就在有限的时间内有了比平常学习模式下多得多的收获,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实际就是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
4.2 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了轻松、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使得原本在课堂上不敢开口说的后进生,消除了自卑心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变得更加自信。
4.3 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小组成员对共同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利用教师所提供的感性材料,通过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等一系列积极的思维活动,总结出语法规则以达到举一反三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实现认识上的飞跃。小组共同探索和创造有利于集思广益和发展求异思维。
4.4 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团队精神。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小组活动中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学习主动灵活,基础好的学生主动带动基础稍差的学生一同前进,使基础稍差的学生有更多的理解教材的机会,进而也能正确而深刻的理解并掌握新知识。这种组内合作,可以强化集体荣誉感。人人认真准备,出谋划策,从而大大增强了个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合作学习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英语语言学习本身,将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进行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奠定良好的基础 。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只有用丰富的英语学习材料和人性化的学习氛围,再加上老师与学生的有机结合才能够打造有效的中学英语教育!相信在新课程探索的道路上,我们能走得更远,我们能将合作学习模式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日趋完善,让初见端倪的新课程撑起素质教育的大厦。
参考文献
[1]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
[2] 李桂平.《小组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探索》.《新课程研究》2006.
篇5
关键词:开放性;探究实验;生物教学
一、现阶段探究性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各学校所谓的探究性实验教学大都只学到了“形”而没有学到“神”
在新课程改革的呼吁下,各校纷纷将探究性实验教学纳入学校生物课堂教学中,但是,很大一部分学校对探究性实验教学只是流于形式的。原因有多方面,主要表现在:教师个人对探究性实验教学理解的偏差、学校硬件设施的不足、评价制度的单一等。进而教师用幻灯片、挂图或是口头讲述代替了学生动手,造成了学生填实验、背实验的、只有“形”的探究性实验教学。
2.探究性实验的开展受到了“时”和“空”的限制
探究性实验的开展应该是一个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应当是循序渐进的。但是,在现阶段的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阻碍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开展,时间往往限制为一节课,而空间就只局限于教室或者是实验室,所以,教师替代了学生的探究准备以及思考过程,而学生要做的探究就是机械的根据实验步骤重复一遍。
3.将探究的过程过于简化,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其中
探究是一个复杂和缓慢的过程,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急于将知识呈现给学生,所以探究的过程过于简化,简化到不用去实验室、不用学生动手做,而是用教师讲解、学生想的方式代替了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丝毫没有受到挑战,教师的问题也激发不了学生的思考,学生轻轻松松地就走完了科学家经过几十年努力探究的过程并得到了结果。
二、中学生物教学中开展开放性探究实验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1.教师具备良好的教育观是前提
教师要具备切实发展学生能力与发展学生潜力的教育观。这些教育观应该包括关注学生持续发展的教育质量观、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科学个性观、关注学生差异和品质的平等学生观、关注学生成长影响的动态辩证知识观和综合的教育因素观。
2.教师具备一定的生物科学史知识是基础
开放性探究实验开展效果很大一个因素在于教师的生物科学史知识。因为开放性探究性实验主题的选择要基于教师对生物科学史知识的了解,进而选择一个可以围绕核心概念的实验让学生自己探究。教师主题的选取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要保证所选的主题,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应当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中。最重要的是探究主题可以跟教材内容相关,但不是完全相同。这就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生物科学知识作为基础。
3.评价多元化是保障
开放性探究实验的开展,必须以多元的评价制度做保障,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根据探究结果来评价学生的成果,在评价中还应当加入收集信息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实验材料选择的能力以及交流汇报的能力等等作为评价手段,激励学生展示真实的探究结果。
三、中学生物教学中开展开放性探究实验教学的意义
1.真正实现同客观世界的对话、同他人的对话、同自己的对话
在《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一书中是这样定义学习的:“所谓的‘学习’就是跟客观世界的交往与对话,跟他人的交往与对话,跟自己的交往与对话。可以说是‘构筑世界’‘构筑伙伴’‘构筑自身’的实践。”从这个意思上来理解进行探究性实验就是一个学习的实践。实验过程就是与客观事物交往与对话的过程,而小组之间的合作过程就是实现与他人交往和对话的过程,最后整个探究的过程或者是知识内化的过程就是与自己的交往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在整个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构建客观世界的主体。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是学生遇到问题时会主动查询的“百科全书”。最后再经过与客观世界的“碰撞”,与他人的“碰撞”下,实现同自己的对话,深入地理解知识。
2.实现三维目标的同时,获得意外的收获
开放性探究实验在整个开展的过程中都是在三维目标的指导下进行的。也就是说,开放性探究实验将情感态度目标提到了首位,主要使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考,独立的运用已经积累的经验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在体会科学家探索过程的同时形成一种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资料、与他人合作等能力,在整个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这整个过程是在三维目标下进行的,最后又回到三维目标。也可以说是实现了“三维一体化”。显性课程的教学往往会伴随着隐性课程的生成。探究是一个长久的,需要时间和空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收获快乐、体验成功、学会合作、感受集体等。这些都是学生意外的收获。
3.真正教会学生超越自己
有一位学者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超越性。笔者认为,学生只要每完成一次思维的挑战就实现了一次对自己的超越。而在开放性探究实验过程中,学生不断地挑战自己,自己查询资料,自己进行探究。加之,探究实验过程中的汇报和交流,是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适宜的压力,在激发学生潜能的基础上让学生形成认真对待事物的态度和形成时间概念。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学会选择,学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使学生真正超越自己。
总之,在生物学的实验教学中开展探究实验不应该只是一个政策下的跟风行为。我们应该在深刻理解其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学习生物学,学会形成自己的标准,学会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刘瑛.开放式探究教学的实践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3.
篇6
【关键词】初中 语文 教学 实践 开发
一、对语文实践活动教学资源的认识
语文实践活动教学资源是活动的因素来源和实施条件,其中,教师决定了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程度和利用水平,是最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学资源。
由于不同的教育情境,语文实践活动资源的分布,特别是在需要较大经济投入的条件性资源方面有着地区的差异而不平衡。我国的一般情况是中西部地区资源状况比经济发达的东南部地区落后,农村比城市落后。造成落后的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缺乏识别、开发和利用语文实践活动资源的的意识与能力,从而造成了许多资源的闲置与浪费。
二、初中语文实践活动教学资源的开发
从目前我国课程改革的趋势来看,凡是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与和谐发展的资源都应该加以开发和利用。语文教师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广阔天地中,蕴藏着丰富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实践活动资源,语文教师应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地开发。
(一)自然性资源开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宇宙万象是语文实践活动取之不尽的源泉。自然性资源主要指:(1)自然世界中的自然形态,如日月星辰,风霜雨雪,名山大川,等等,(2)人工形态,如农田水利,园林花卉,城市景观,等等。
各地的自然景观多种多样,适合开发的自然资源也多种多样,这就需要教师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开发具有自己地域特点的自然性资源。例如笔者的家乡南康市就有南山森林公园、文峰塔、莲花山、苏子步行街、旭山烈士陵园、陈赞贤烈士墓等自然人文景观。
(二)社会性资源开发。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会,社会性资源指的是生活中的生产劳动和人际关系,如果学生仅仅被关在家里校内,两耳不闻窗外事,什么“荣辱兴亡、科技兴国、国际风云”等等一概与他无关,那么他们又从何而来“爱憎观”、“是非观”、“荣辱观”,又从何而来民主、合作、竞争、进取等现代意识?语文学科以认识社会为主线,沿着“家庭――社会――祖国――世界”的思路,语文实践活动正可以以此作为资源,让学生去工厂、农村、部队、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不同的地方,接触不同的人,体验不同的生活。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人文性资源开发。所谓人文,指的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性资源,指文化世界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都可以成为语文实践活动中的人文性资源。
三、初中语文实践活动教学资源的利用
语文教育实践性的特点,是对传统语文教育的一个重大突破。教师是语文实践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充分考虑初中学生形象思维活动活跃、表现欲旺盛、好胜心强等特点,遵循学生亲历亲为、自主发展、探索发现、交流合作等原则,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实践活动资源,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有目的的、循序渐进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学校资源的利用。学校语文实践活动资源包括语文教师、课代表、文学社、图书馆(藏书、画册、音像资料、报刊杂志、网络资源)、校园文化环境,等等。
这些资源的利用可以多种形式,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堂外,只要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就行――动口、动手、动脑,在实践中全面发展听说读写能力。讲故事、演讲,辩证、答辩等,可以训练学生说话的生动性、鼓动性和敏捷性;口头评讲作文、课文试讲等,可以训练学生说话的组织能力和分析能力;写字比赛,可以在书写与比较中得到写字的秘诀,了解写错别字的原因;查字典,能掌握各种检字法,懂得字典凡例,探索出一些文字编排的规律;词语接力赛,可以训练学生的联想力;警句收集、报刊剪摘注评等,可以训练学生概括能力及辩证思维能力;手抄报、演课本剧,可以发挥学生个人专长,发展个性……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图书馆、阅览室、电脑房、网络空间等都成为学生学习的场所。
(二)自然、社会资源的利用。自然、社会语文实践活动资源包括:语文教育人才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社会文化等等。其中社会文化可以有文化艺术场馆(如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文化艺术设施(如布告栏、黑板报、读报窗、宣传廊等),文化艺术环境(如建筑雕塑、园林花卉、标牌广告、书画走廊等)。
1.联系生活学语文。教师有意识地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充分利用自然、社会资源,增加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机会。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一切未知的、可望不可及的领域都是他们兴趣的触觉所在,他们渴望自己独立,渴望体会预想中的人生,自然科学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有他们无限的遐想。这时不妨鼓励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养成写观察日记的习惯;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想,一分为二地评价人物和事件,发现问题学写建议书;指导学生进行调查访问,学会整理调查报告,进行调查汇报、答记者问,开新闻会等。这样的活动,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位老师的带领下,他们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在活动中他们还学会团结合作、勇于挑战,学会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及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2.服务社会用语文。学的目的是为了用,学而不用等于没学,教师要帮助学生运用语文为社会服务。比如“调查用字的混乱现象”,一改以往局限于教室“黑板上纠正错别字”的单调、沉寂,把学生整个推入“社会用字”的实践活动中,去翻阅书报杂志,考辨大街小巷的用字,区分正误,各自根据已学知识编订《勘误表》,汇总,分类,交有关部门。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增长了知识与能力。
(三)家庭资源的利用。家庭语文实践活动资源包括:家长和亲友、家庭藏书、报刊杂志、音像资料、电脑材料,及家庭文化环境等等。
篇7
初中历史小组合作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中活跃思维、深化认识,有利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边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新课程背景下,为转变教育教学理念,笔者结合实际情况,就小组合作学习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分组教学与合作学习
“分组教学”是将班级按成绩或能力划分为几个小组,同一水平的学生结成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中合作互助,并以小组成绩代表个人成绩。整个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取决于每个成员的表现,以及他们相互帮助的程度。总之,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
二、科学合理的小组分配
(一)小组分配应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为了促进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应对全班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为保证组内成员的互补和组间的公平竞争,在分组中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兴趣、性别、家庭背景、住校与否等几个方面的因素。一般应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来分配每组的成员,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小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学生在竞争中就会有“旗鼓相当”的感觉,才会增加合作的动力,增强取胜的信心,取得良好的合作效果。
(二)小组成员角色任务的分配。合作学习小组以前后桌六人为一小组,将全班分为九个小组。小组内设小组长一人,记录员一人,信息员一人,资料员一人。组内各成员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既避免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泛泛而谈,又避免了学困生在小组合作中的“搭车”现象。经过一段时间,学生各方面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后,还可以互换角色。好中差学生的交错搭配,以小组取得成绩对小组评价,这样让每一个优秀学生心甘情愿地辅导落后学生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三)红旗小组评比。小组进行红旗评比。第一名小组获红旗,二、三名获黄旗,四至六名获蓝旗,两面黄旗合一面红旗,两面蓝旗合一面黄旗。五面红旗年级嘉奖,十面红旗学校嘉奖,二十面红旗集团嘉奖。组长获旗手称号,给予奖励,激发小组的合作竞争意识。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策略
(一)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并落实具体的学习目标。精选合作内容是开展小组学习的实施前提。合作学习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有意义的过程,要使小组合作具有价值,教师要制定合理的有利于展开合作的学习目标,安排恰当具体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的活动内容、学习材料和探究任务。教师要精心设计,明确任务保证教学的流畅性,并突出知识的循序渐进性和环环相扣的特点,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和交往目标。同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在备课时精心考虑和设计分组活动的目的,形式,内容,时间,活动的工具材料等。
(二)明确各小组难易适当的任务。上课时,分组合作,人人参与,以这样的方式上课,学生都以主人翁的态度去查资料。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学生缺乏讨论的兴趣;问题过于深奥,学生的知识储备、思维发展程度无能力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也会感觉无从下手,所谓的讨论只能流于形式,讨论后的总结提升也只能是教师唱“独角戏”。久而久之,学生就可能对这种学习方式逐渐失去了兴趣。对那些“跳一跳、够得着”的问题学生会保持良好的兴趣,才有信心去解决,同时也能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让优等生的才能得到发挥,中等生得到锻炼,差等生得到帮助和提高。
(三)选择恰当的小组合作讨论时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讨论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小组讨论能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交往、互动的机会。在教学中教师应做到两个切忌:一是切忌为了讨论而进行讨论;二是切忌处处小组讨论,什么问题都由小组讨论来解决。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创设合适的合作情境进行合作学习。
从讨论问题的内容上看,要首先设计好讨论的内容,讨论内容既要针对教学目标,又要突出讨论特点,应具有启发性、思考性、探索性和开放性,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和讨论活动不断处于最佳状态。从问题的类型上看,“开放性”的问题,适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历史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开放性的题目,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以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和善于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的好习惯,同时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四、制定小组合作的规则,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为了使课堂讨论取得良好的效果,应事先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的规则。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这样每个人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小组讨论时,教师要深入到小组当中,成为小组讨论中的一员,参与其中,同时要关注讨论的进程,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点拨,适时调控。
五、让学生展示小组合作成果,并进行合理的评价
篇8
新年好!遵照校长室的统一安排,根据所分管的工作,我想就德育工作、学生管理工作和安全管理工作重点作如下四个方面的汇报。
教育工作,德育为先,而抓好德育工作的关键是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德育队伍。政教处是德育工作的牵头协调者,年级是德育工作的落实操作者。尤其是年级管理主任和广大的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基础力量,是德育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
对年级管理主任,要坚持例会制度,政教处每两周组织召开一次年级管理主任会议,交流德育经验,筹划下阶段德育工作的开展。同时定期组织年级管理主任到省内外学校参观学习,参加各级各类德育培训讲座。
对班主任,首先要强化德育技能培训,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校级培训,聘请校外专家和优秀班主任讲授德育工作原理方法,介绍德育工作经验;年级每月开展一次班主任培训,由政教处协助确定培训主题和提供培训材料。其次要配足配齐副班主任,班主任是德育工作中坚力量,但其他的教师也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政治法制等方面教育的义务,选取优秀的代课教师担任副班主任,不仅能协助班主任工作,更是加强德育工作的必要举措。第三各年级要每月至少组织两次班会公开课。班会课是德育的主阵地,各年级要就每次的班会课主题组织开设班会示范课,组织班主任观摩学习,以提升班主任班会课的水平。第四强化班主任工作考核,以考核促进班主任工作的提升,以考核促进班主任自身德育水平的提高,年级每学期要根据班主任常规管理工作成绩和班会课开设情况等对班主任进行量化考评,并将考评成绩报政教处。同时政教处和年级要定期组织学生评教,主动听取学生对班主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畅通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沟通途径,促进班主任工作的改进和提升。
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中的“德育兴校”工程是我们实施和落实德育课程的根本依据,在落实过程中我们要紧紧扣住《__省__中学德育课程体系和实施细则》以及《__省__中学文明礼仪课程实施意见》来进行。
首先年级要根据“分层推进”的原则,依据本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德育认知将《__省__中学德育课程体系和实施细则》进行细化,制定本年级德育课程计划和活动行事历,将本年级德育活动主题化、系列化。活动后要将活动过程性材料图片等上报政教处,作为对年级考核的依据。其次扎实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积极总结上学期活动经验,进一步完善《__省__中学文明礼仪课程实施意见》并将其落实到行动中。第三倡导成立各级各类学生社团,学生社团是学生进行德育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通过组建不同层次、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学生社团,来带动德育活动的开展。同时加强德育基地和德育队伍建设尤其是班主任队伍的培训(已述,略)。第四政教处要加强德育课程落实的督查和考核,注重过程性评价,同时积极协助团委、年级开展“红五月”活动和各类节假日德育活动。
学生常规管理是年级管理的常规动作,是保证学生在校身心健康发展的基本工作,要时时抓,处处抓,坚持不懈抓。
开展主题教育月活动,以正确的思想引领学生的日常言行。政教处每月要根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__省__中学十项规定》的内容确定一个教育主题,协同团委开展一次全校性的主题教育活动,利用橱窗、广播电视、国旗下讲话、校外德育基地等开展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同时协助并督查年级依照主题利用班会课、黑板报、手抄报、年级橱窗、广播讲话等开展主题教育,利用周末和活动课时间以班级为单位围绕主题组织开展各项课外实践活动等。
强化常规检查的力度,政教处除每周对全校的卫生、跑操、升旗仪式、车辆停放、宿舍就寝等进行检查通报外,还要根据《__省__中学学生手册》中的相关制度规定,每周确定一项内容进行重点突击检查,如交通安全、留长发、带手机、校外就餐、带校徽等,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反馈、通报并责令整改。对检查发现的先进年级部、班级和学生个人进行表扬,对违反规定的学生根据相关规定进行处分,绝不姑息。
安全管理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头等大事,确保学校无重大安全事故是管理工作的底线。上学期在校长室的坚强领导下,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成功确保了校园的
安全稳定和谐。新学期我们要继续努力,建议各处室、年级在开学伊始组织本部门成员认真学习《__中学安全手册》等学校相关安全管理制度,尤其是对照本部门安全目标责任状和《__省__中学安全责任分解表》中的内容,明确职责,细化分工,建立健全学校安全管理网络。
政教处要进一步梳理、细化、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并通过督查手段进一步强化制度的落实;指导年级开展安全教育工作,通过班会课、广播电视、橱窗、国旗下讲话等将安全教育常规化,把安全防护知识普及化,定期开展防震、防火等各种形式的疏散逃生演练,提高学生应对突发灾难的能力。
篇9
【关键词】生本教育;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小组汇报
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是复杂的、非线性的。在教学中,由于很多内容需要补充,而学生的基础差,在传统的高中物理课堂上,老师都在唱独角戏,而下面却是鸦雀无声。这种被动接受的教育方式不仅学生疲于应付,教师也是苦不堪言。但是生本教学课堂里,我们看到的将是另一番情景:学生之间你问我答,小组成员激烈讨论,小组之间激烈争论,整个课堂生机勃勃。下面我就结合我上的一节课谈谈生本在物理教学中的实施。
一、课前自主学习,为生本“播种”
“自主学习”是指借助导学案的提纲作用,学生先自己预习,到课本中去寻找本课的基础知识。导学案中,我们给学生提供必需的导学问题和必要的材料,引导学生去积极主动地探索,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组建者”。由于时间和教学进度的限制,所以就要求我们在编制导学案时,要体现一个“精”字,要突出重难点,抓住主要的知识,不要面面俱到。比如说,在受力分析这节课时,自主学习的内容就是三种常见的力的相关知识,如产生条件、方向、以及有无的判断,这些知识是这节课的工具。
二、课上教师指导,为生本“施肥”
生本教育看起来是教师少讲了,轻松了,其实不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优化提问,将课堂预案引向课堂实践。在受力分析这节课中,通过三个例题,让学生分析物体是否受重力、弹力、摩擦力,无形中让学生掌握受力分析的顺序,为下面的题目做铺垫。并且每一个例题都设有陷阱。其中会有同学提及压力等问题,但有的同学就会主动说压力是地面受到的力,不是物体A受到的力,让学生知道明确研究对象很重要,然后留白,让学生根据例题归纳受力分析的步骤,以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三、课堂小组讨论交流,让生本“发芽”
“小组讨论”是指组内成员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一般来说,前置性任务完成后都有一个小组交流过程,意见一致的、容易的问题直接在小组内“消化”。这也是一个组内成员互帮的过程。此过程也可称为“对学”。分组讨论将课堂变为自学、操作、交流、研讨、探究、质疑的最佳场所,教师则不断进行督促指导,课堂巡视,了解学生讨论情况,收集学生自学疑点。
四、小组汇报,全班互动,让生本“开花”
“班级交流”是几个小组派代表或全组向全班展示本组的观点,征询其他组的意见,等待评价和质疑。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由此充分展开。让学生走上讲台当小老师,不仅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发展学生个性。讨论的内容一般为重点和疑难问题。此过程也称为“群学”。教师则是主持者、激励者,更是一个好的导演。如学以致用上的题目首先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小组讨论,形成统一的意见,最后由每一组推荐一名学生上台讲,其他小组思考,如果其它小组有不同意见,可以上台更正(老师也可以设置问题,让学生回答,解决易错点)。
从这节课可以看出,学生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很多问题学生都能够自主解决,或者是通过讨论后共同解决。生本理念下的高中物理课堂,变化最大的是学生。实现了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课堂上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教师的角色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帮助者。
但是,在生本这朵花开放的过程中,也遇到营养不良、蚜虫等问题:
1.由于现在的高考政策,高中学生只重视语数外的学习,而忽略选修课的学习。所以,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就敷衍了事,根本不仔细预习,就把书上的知识点抄下来,或者抄其他同学的作业,这违背了我们的初衷。所以,导学案编写一定要少而精,尽可能让学生在校完成导学案的预习,且由组长监督,为我们的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课堂教学改革中我们发现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因此在分组之前,我们首先要对班里的学生进行全面细致地了解,知道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性格特点,然后按照互补的原则科学地进行分组,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发挥出自己的特长,都能找到一个适合他(她)和适合小组的理想位置而又不会产生过大的压力。
3.在学生的自我展示环节,我们发现,优秀生参与的机会更多,那些胆小的、内向的、表达不流畅、基础相对薄弱的“听众”,放弃了自我展示的机会,就会渐渐在集体中落伍,两极分化严重,而且,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准确性都很差,解题很随意,浪费了很多时间。所以,在这个环节中,要多鼓励内向的,基础差的学生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以建立自信心。没有一个人不渴望被认可。因此,当学生主动去探究,表达有新观点,展示有新发挥时,我们一定要及时评价,及时鼓励表扬,甚至学生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或偏离主题时,恰当的激励和建议,是必不可少的。
郭思乐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学习生本教育理念,将生本教育深入开展下去。把三尺讲台变成一个自信的舞台,展示的舞台,让学生乐学,老师乐教,让生本之花在物理课堂,永不凋谢。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
篇10
在高中第一学期Excel的教学中,我做了一些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和尝试,试析如下:
研究课题――尊重主体 体验生活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十分丰富。它包括与学生现在的学习有关的内容、学生感兴趣的某个概念或原理的研究、对某一个事件的分析和思考、针对某个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的调查分析、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等。学习活动不再局限于学校课堂和已有教材,而应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
在课堂上开展研究性学习,可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扩展延伸,即源于课本,又超越课本,开拓探究的空间。针对课题难以确定问题,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主干知识和再生知识,并结合社会热点和学生现实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后提出可探究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本学期在Excel教学过程中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题为“如何改善学校周边交通状况”的研究性学习。其灵感来自于一次信息技术课前两位同学的谈话,主要内容是抱怨因为拥堵的交通导致上学迟到而被班主任批评。当然在确定本课题前,我还提供了“学生消费观念的变化”、“中学生视力情况调查”和“气候变化对生活的影响”等三个主题由学生自主选择,结果出乎我的意料,几乎所有的同学都选了同一个主题。由于学生对所做的事情感兴趣,课堂管理也变得易于操作,同时,允许学生做出自己的选择,使他们感到被赋予主动权。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大家表现出少有的热情,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研究内容――注重过程 彰显个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资料、学会处理、反馈信息,因而更加注重过程。与此相应,教学过程通常不是提供一个概念或原理让学生理解,而是为学习探索的问题呈现材料,但这些材料又不能直接解决问题,只可作为解决问题的某些依据,或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本次研究性学习中,由6-8人组成一个“研究小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小组中有人负责统计学校周边马路上各时段人、车流量,有人绘制交通地图,有人整理录入数据,有人观察现有红绿灯设置情况。收集好数据后,大家一起讨论研究如何利用Excel的各种功能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加工,得出初步结论,然后对初步结论进行质疑。通过分析研究自己搜集整理的数据(运用排序、制作图表、分类汇总等方法)和提炼总结后,学生们会发现不同的问题,然后提出各自的解决方案,如“红绿灯设置改良”、“上下班高峰期车辆管制办法”、“分时放学方案”等。既符合课本内容实际,又充分展现个性化。这种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欲望,学生在极其轻松的状态下参与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彰显了自己独特的个性,拟出了包容其它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创新性的主题。这些都是本次研学的闪光点,可见学生的创造力真是无穷!增强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才是研究性学习的精髓。
研究方式――合作探究 突出互动
研究性学习具有自主性和探究性,整个学习过程都需要学生自己去经历,去探究,去发现。教师要让学生自主研究,不给学生提生依赖的条件;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深入的研究,切忌蜻蜓点水,浮于表面;要随时掌握动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或观察分析,或追本溯源,或思辩求新,或试验推理。本次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需要我的辅导之少,常常让我惊讶不已,他们对科学探究的投入程度,是进行课堂科学探究的价值的最佳证明。在分析数据过程中,学生遇到困难自己查书、讨论解决,比如分类汇总如何操作,图表采用什么显示方式等。碰到不同观点,大家在真诚、协作和评议中取长补短,在激烈的争论、交流和探究中得到灵感。比如在给出“如何改善学校周边交通状况”方案时,大家意见不一致,有的建议改良红绿灯的设置,有的提出分时段放学,还有的主张修建立交桥,这时不同的思维在合作中产生碰撞,在互动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时我在巡视,提问他们正在关注的内容,参与他们的发现,学生相互间真实反馈所表现出来的批判性思维水平,常常让我非常满意。
将合作探究用在刀刃上,创设学生之间互学互补互促的学习氛围,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言论,每一个学生都有了参与探究的机会,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形成立体的交互的思维网络,就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研究结果――自由表达 主演课堂
- 上一篇:个人驻外招商汇报材料
- 下一篇:年度个人思想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