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景观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14 01:19: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规划景观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建筑类型学基础上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1.规划不合理、建筑质量差。在生活中,我们时常会看到某条道路被重修、某个公园被重建等,造成这种现象的本质原因是对城市未来发展蓝图不够科学不够合理的规划。另外,城市面积的扩大使很多湿地、森林、河道受到破坏,与此同时这些空间的开发利用率低,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规划的不合理、开发时间的仓促、开发流程的大意都使城市的环境建设区域形式化。
2.规划尺度不合时宜。最近几年,我国环境项目规模越来越大,没有经过认真考核和科学规划的商业综合体以及众多旅游度假村正在飞速崛起,使城市的空间负担更加严重,不仅不利于城市环境的长远发展,而且还可能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3.城市之间的规划设计缺少必要的联系。现阶段的城市建设大多根据硬性的规范和控制指标而定,使建设方案严重缺少完整性和合理性,各个地域之间的设计分裂打破了城市的和谐面貌,使城市整体缺少人文情怀和生态特色。
4.城市建设盲目西化。西方文化作为强势文化流入中华大地,必定会对我国的建筑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同时,在商业模式下,城市景观建设也少不了渗透着利益因素,过于西化的建筑方案,并没有给城市规划加分,相反盲目西化,使得城市缺少个性化特征。
二、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的特征
1.城市景观的历时性。总结以往的实践经验我们可以看到,在选取的类型上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几何简化,使其在一些方面具有普遍的抽象性。类型元素在经过简化还原之后就可以不用再经过任何修饰地应用在建筑形式处理方面,也可以将类型转换,以便于产生各种各样的效果。除此之外,几何元素在经过还原之后也可以再进一步地用图形换喻等方式使其到达类推处理层次,进而赋予简洁图形更加厚重的历史意义。而土地规划整合的不合谐大多来自于硬性流程和追求指标,同时却忽视了设计是否合理、完整,也没有注意各个地域之间是否协调,城市的环境缺乏整体性与和谐性,也缺乏生态文明与人文秩序。
2.城市景观的系统性。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是人类对大自然改造的结果,城市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空间,不同的空间类型空间性质也不相同,比如说:佛堂宗教场所等是供人们瞻仰、教育、怀念的地方,人们需要安静的空间因素;城市中小憩的场所,需要交流、休闲,这样的场所需要一定愉悦性。因此城市所有类型的场所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正是这些别样的地方,才让城市面貌整体上趋于和谐。
3.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具有地域性。类型学基础上的城市建设并不是某种固定意义上的设计技巧,也不是简单的模型和图像构成的整体,而是一种可以将多种项目设计方法融合到一起的设计理念,它作为一种媒介,应用在现实建筑过程中,反映出历史特色和变化两大内涵,共同作用于城市规划和发展,建筑类型学存在的基础就是变化发展,因此尤其排斥形式主义,它是传统文化的传递者,它是丰富现代人情感世界的重要途径,是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体现人文性、前瞻性的关键。
三、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建筑类型学的落实
类型学对于专业工作者来说并不陌生,但是究竟该如何在实践中做到灵活应用,并充分体现建筑类型学的优越性,将理论和景观案例相结合,找到真正适合城市发展的景观设计方法?
1.对城市建设规划进行全面分析。要对设计对象进行精确地分析,需要做的工作是收集某地区人口数量和地区的主要特征,对当地的交通情况进行分析,明确该部分地区的使用功能。此外还要对周围的自然环境进行充分了解,城市规划毕竟是在大自然中进行,任何建筑行为和建筑物都需要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对城市居民的生活习性进行大致了解,对投资金额、建设意图、相关技术等进行分析,进而获得分析对象和周围环境系统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确定该区域在景观类型学设计中应处的层级;通常情况下,对象分析可以分为文化、职能以及空间形态这三大部分。
2.类型选择。类型选择过程中要明确几大原则,分别是选择原则、层次深入原则、人性化原则。首先选择原则主要是指城市特色原则。城市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人类越来越成熟、文明,它是人类群居的高级形式,而城市同时又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同步的,由“城”来形容,代表了城市具有一定的区域性,是人口密集的地方,“市”则寓意着商品交换、货币流通,人们在这个场所中换取自己需要的物品,这在某种意义上属于商业范畴,正是因为这些个性化十足的元素就是城市存在的标志,它们的发展也就象征着城市的进步,所以说,城市规划中,在类型选择上,城市的景观设计一定要符合城市本身的发展特色和发展趋势,尊重地方性的传统,融入的元素也要具有强烈的地域色彩和精神文明象征,因为这些鲜明的元素就是城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而城市居民的兴趣爱好、人文素养则凸显出了城市的精神世界,城市的特色正是通过这两大方面共同体现出来的。例如:苏州作为一座园林城市,做好景观设计绿化工作固然是重要的,这一城市的存在有浓郁的园林色彩。其次遵循层次深入原则。城市特色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外部形象、表象、内部抽象。其中我们将能够对城市进行直观认识的观察称作为形象,比如这个建筑物外表是方形的、是砖红色的;人们通过听觉或者触觉感受到的为表象,表象则包括城市的主要特色、城市的发展水平、城市居民的文化程度、文化素养等;而抽象感知则是将两种感受综合到一起,再通过文字认识或者通过人们的介绍对城市获得深层感悟,其中包括城市在历史变迁中的潜在文化特征。最后要重视人性化原则。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在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改变,例如:目前几乎人人一部手机,人们通过新闻客户端了解天下事,已经习惯了在公交车上、在地铁上看看新闻、听听音乐等等,所以说新的城市景观设计一定要有所创新,不能照搬照抄经典和古典,在选择类型中,更不能盲目地效仿其他国家或者其他地区的城市规划,要求景观设计必须站在人性化角度,使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将现有的生活和历史相结合,使那些在社会中奔波的人群有一种归属感和安定感。这样一来,不仅帮助城市获得个性化十足的历史文脉,而且还能唤起人们内心深处对传统的爱戴,只有充满希望和生命力的景观才是现代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需要尤其重视的。
3.类型转换———在历史中寻找最原始的类型。城市景观的设计不应该单纯地考虑某一单一的元素,更应该囊括历史人文景观等多元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历史逻辑以及建设依据,才能发现景观建设原型,充分展示城市的人文价值和历史价值,另外值得留意的是,大部分的历史原型都需要获得当地人民的认同,文化说到底还是存在于人们的心中。它们依靠某种介质,一代代地传递,活在人们的记忆中,这样的原型才能获得人民的一致认可。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寻找原型其实就是城市问题的解决,不但能够回归传统,还能在新城市中建立传统和现代的结合点,努力将城市和历史结合。
四、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中的具体方式
1.重视植物配置的重要性。植物配置在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不管是道路两旁的绿化带,还是城市内供市民娱乐玩耍的公园等场所,植物配置都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多种植物的合理种植与搭配,不仅能相互促进生长,而且构成的景观也是美不胜收,无疑是一项既省钱、又省力的景观。其中要注意的是,植物搭配过程中要切忌违反植物的生长规律和养护原则,尽可能地对植物进行定期修剪,使它们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例如,笔者曾经到郑州市某条公路主干道上,这里的植被可以根据颜色和品种分为三种,最矮的是翠绿色、依次向上是枫叶红和墨绿色,这样的颜色搭配,让人眼前一亮,无疑是非常成功的道路景观。而且该道路上的植被全部都是常年为绿色,即使季节变化也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美观,且易成活、易养护。
2.水景观的生态规划。流动的活性水,是我们每个人都非常喜欢的自然景观,但是城市内部除了河流、喷泉,很少有活水。我国地域辽阔,水资源的分布也参差不齐,水景观如果能够利用得好,无疑给城市添加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例如:笔者曾在秦皇岛游玩,它的某条街道就有假山瀑布,且是活水,再搭配上流水边翠绿的植被、远处粉红色的城堡,真像是到了人间仙境,竟然一点都不觉得是在道路上,倒像是在一处世外桃源。再如:笔者冬天曾去过西安某博物馆前,也有一处活水从最高层的台阶往下流淌,笔者看到之后因为是在冬天,这滩活水让人觉得越发冰冷,而且博物馆周围除了零星几棵光秃秃的树之外,全部都是灰色的混凝土,让人觉得此处的活水完全是多余。因此水景观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它周围环境的搭配,还要考虑自身的价值。
3.倡导绿色无污染,利用清洁能源。在城市的景观设计中,必须要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自然资源,我们都不陌生的清洁能源主要有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较广泛的就是太阳能和风能,在城市路灯等照明用具中,可以适当地使用太阳能;同时,太阳能路灯设计成本高,在具体使用中,也要视情况而定。城市的发展、规划受到多个集团利益的制约和影响,其中包括当地政府、设计单位、建筑单位、规划单位等等,致使很多地区的城市环境出现量大质薄的现象,再加上多种文化理念和传统思想的影响,使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空间变成一个“杂货店”,毫无美感所言。希望本文的叙述能够为相关工作者带来帮助。
参考文献:
[1]罗文艳.象征特性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3.
[2]张亚南.城市景观设计要素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9.
[3]陈凌.楚文化精神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9.
[4].论场所精神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表达[D].沈阳:沈阳建筑大学,2011.
篇2
1.1区位分析
本次项目区位于黑龙江省漠河县北极村的最北端,西临北极村天象馆,东临金鸡之冠,南侧是正在建设的漠河十里长湖水景公园。项目区位于北极村景区内,周围主要景点众多,本项目区景点的建设为北极村景观序列增加一处不可多得的滨水景区,使北极村景观序列增加了水的灵动感和亲水活动的参与性。本次河道整治功能定位为完善景观连续性,泄洪护堤,湿地保护,将原有废弃沟体改造成人工湖水体景观,从而达到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目的。
1.2现状分析
1.2.1自然环境条件解读
规划区现状整体地势无较大起伏,河道南北两侧岸地势分别呈向水面缓降的态势。由于施工破坏,植被较少,土壤大面积,保持自然生长状态,绿化基础较差,绿地系统极不完整,乔、灌、草三层次绿化不同程度缺乏。规划区西部植被较少,东部有小型的乔木群落。
1.2.2人文条件解读
综合考虑漠河县和北极村民族及人口特征,景观设计遵循北极村原有自然风貌及现阶段北极村总体景观规划风格。漠河县北极村具有全国特有的极光节和冰雪汽车越野赛以及漠河蓝莓节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因地制宜的设计有针对性的节庆及气候景致,是本次景观设计考虑的重点。
1.3金水湖功能分析
本次规划设计范围是金水湖部分段,长约593m。具体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如下:
1.3.1问题
1)在金水湖开发过程中,单一从水利工程考虑,以满足泄洪功能为主,但对北极村整体规划开发,考虑不足,未使河道流域内用地的利用率及经济性得到有效充分发挥。
2)由于项目区为临时泄洪所产生的遗留用地,北极村景观道路系统设计及其他景区设计时并未对金水湖的开发利用提供详细规划及设计条件,浪费了宝贵的景观资源。
1.3.2建议
1)调整河道两侧规划用地和道路,为河道景点营造和经济开发提供条件。
2)在满足水利景观安全性要求的同时,采取科学、合理的设计理念及工程技术手段,将现有水面设计的开合有度,尽可能将水体资源融入周边建设项目,以提高景点用地的经济价值和景观效果。
3)本次规划设计力求在建设内容和设计理念上符合北极村总体规划发展要求,在景观设计形式上契合北极村风景区现有景观资源,以避免和减少因工程建设所产生的遗留地对现有景观的影响,以达到为景区内其他景点提供水景特色的景观设计意图。
2规划原则
2.1以人为本原则
充分考虑人们的旅游心理,以人为本,增加景观项目的可参与性,创造一个既具有生态环境保护和景观美化功能,又能对游人感受田园自然风光,为游人提供一个休憩、娱乐的舒适环境。
2.2因地制宜原则
充分考虑其区位条件,利用场地的自然条件,丰富滨水区竖向景观设计,突出场地的个性特征。
2.3特色鲜明原则
滨水景观设计应强调地方文化和地方特色,充分利用北极村自有的天文、植被、民俗文化等特色资源,开发特色活动项目。通过对天像文化和民俗风情文脉的延续和景观的再创造强调其科教性、艺术性、文化性。
2.4充分体现亲水性原则
亲水性是人的天性,滨水景观设计应更多地考虑“人与生俱来的亲水特性”,让人与水直接进行接触式的交流。
3景观规划定位
3.1完善北极村景观序列
规划区用地性质为泄洪工程遗留用地,本不属于北极村整体景观体系规划中项目。规划区新建景观设计内容及功能应满足北极村整体景观体系设计要求。规划区项目设置在功能上服务于北极村景观系统,起到为北极村景观增色的功能与目的。
3.2北极村水系承接与发展
规划区拟建设内容为人工湖,是黑龙江水系在北极村内的延续,并且与北极村现有水系系统相联系。项目区水系与拟建设十里长湖水系在北极村版图上东西呼应,形成功能与景观上的动态互补。
3.3发挥特有滨水景观资源
规划区不同于十里长湖带状水系跨度较长的特点,本规划区更接近于矩形水面,开阔、平静为水面的主要特点,同时,因为本规划区紧邻黑龙江,水体的自净和更新速度较快,为水体的清洁度提供了保障。所以,戏水及游泳为本规划区的主要活动项目内容。
4景观规划
4.1空间布局
金水湖景观的整体规划延续保持了原场地的总体功能结构,在此基础上依据场地资源条件和区位特点,并结合当地自然、历史、人文条件综合考虑,构筑“一轴、多节点”的空间结构。
4.1.1一轴
以金水湖河道为项目区域的景观视线中心轴线,并由此连接两岸的景观。
4.1.2多节点
滨水景观带由多个景观节点构成,在河道内形成对景,相互呼应的景观构成设计。
4.2景观分区
根据功能分区的划分,并结合场地现状特点和景观规划特点,将金水湖自西向东拟建四个景观节点。每个景观节点对应其主题相应展开景观空间序列,景点间虽有不同主题形式,但又互相关联,使两岸景观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金水湖的景观序列。
4.2.1木平台景观节点
草皮护坡自然入水形式驳岸,水岸线点缀自然石头,仿木混凝土台阶与仿木混凝土或生态木板亲水平台,探水平台长约11m,宽约4.62m,可纵观河道景观最佳地点,生态湿地景观一览无余。
4.2.1.1木亭景观节点
护坡采用地锦不仅美化效果好而且耐性强,桥身可采用吊桥也可为实木板桥,基础可采用仿木混凝土或木桩基础,配以芦苇、水葱等水生植物,展现田园风光,此处是观赏金水湖美景的最佳场所。木栈道景观节点
4.2.1.2木栈桥回廊景观节点
木栈桥回廊栈道宽2m,全长20m,内池中可种植观赏累水生植物,廊道入口处设两个台阶方便游人出入,增加人们亲水及观景需求。
4.2.1.3木栈道景观节点
此木栈道形式简约,正配合田园淳朴气息,长约10m,宽为2m。材质可用仿木混凝土或生态木板均可,可观赏金水湖下游风光,与对岸景观相呼应。
5效益分析
5.1经济效益
金水湖景点的建设不仅会成为北极村一个重要的旅游点,更重要的是将会完善与提高漠河县的滨水旅游资源,从而更好地促进大兴安岭地区和漠河县的旅游经济发展。北极村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带来巨大的间接效益,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联动效应。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会加快乡、镇的发展,推进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
5.2社会效益
此项目建成运营后,为北极村提供了一处新的滨水旅游及亲水活动景点。以其独特的滨水环境愉悦人们的心神,增进人们的健康,为北极村提供了一处不可多得的水景活动区。成为北极村景区度假休闲的一处新胜地,每年可使数万的游人直接受益。为社会提供了理想的旅游地,使广大游客既游出快乐,也游出知识和责任,受到环境教育,把生态环境保护变成每个游客的自觉行动。
5.3生态效益
篇3
关键词: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关系研究
一.城市规划
(1)城市规划[1]是对城市的发展方向进行预测,对城市的各项资源进行合理管理,以适应或达到城市发展的要求,并对城市的景观设计进行指导,是对城市建设的综合部署,是在一定的时期内,城市根据自身发展情况以及社会整体发展情况,结合国家推行的各项发展制度和支撑条件,所制定出来的城市未来发展的计划和目标。。
(2)城市规划的目标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和恢复来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境,并促进对传统文化及地方特色的保护,在城市规划中应遵循人文主义、科学实用、可持续性、因地制宜以及文化本位的原则从总体上提高社会整体经济效益和优化生态环境。
(3)城市规划的研究方向有三方面[3]。第一坚持以人为本,进行科学规划。第二,通过对城市本地特色的挖掘,打造城市的内涵。由于历史因素,自然条件以及发展程度的不同,形成了各个城市不同的风貌和个性。第三,要促进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
二.景观设计的概念与内涵
(1)景观设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通过合理安排土地和土地上的景物等来营造合理的景观空间,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高效的城市景观环境。凸显出了现代景观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主旨。
(2)景观的涵义
景观这一概念最开始是一种单纯的视觉美的效应,是画家对于画框里的单一的景物的定义,到了17世纪以后,景观才从艺术的框架里走出来,但是这时候景观的意义还是停留在视觉美上面,因为风景也是一种美事物。后来景观作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反映,作为大自然的一个生态系统,作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折射,雀跃于城市规划中。直至今日景观已衍伸为具有符号的涵义。不同的景观代表着不同的涵义。
(3)城市景观的体现
城市的景观反映了城市的规模及性质。城市规划确定了城市建设的性质与规模,两者相辅相成。例如,苏州园林规划的初衷是作为旅游胜地,景观设计正是顺从了这一趋势,注重山水的刻画以及自然与人文的融合;洛阳古城则是一个历史上长久的商都,故它的设计风格一秉商都气息,使人时刻感受到历史的氛围;以此类推,可见城市景观也是城市中各种要素之间的布局的体现。
(4)景观设计所涵盖的内容
景观设计所涵盖的内容有四个方面,首先是区域性的景观设计,它的设计对象是整个区域的整体空间布局以及水系、生态网络构建等等;其次是城市的景观设计[4],城市景观设计涉及的内容包括城市的空间结构的设计,建筑与建筑、公共户外空间以及交通、植被之间的关系;再者是社区的规划设计,在这方面,它主要实现对居民胜过社区的整体规划和设计。最开始的社区设计指的是城镇的设计,后来郊区设计也纳入其中了,且郊区设计的景观设计师也越来越多;最后是风景旅游区的景观设计,风景旅游区由于是历史文化的遗产,它既需要对已有的历史文化地进行保护,也需要重新进行综合开发设计,公园以及树木园等进行重新规划。
从环境的生态绿化、视觉景观形象以及大众行为心理三方面来看景观设计其具有不同的涵义。从环境的生态绿化来看,景观设计是随着人现代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从人的生态感受及要求出发,依据自然界各种生物学原理,以及自然界中植被、土壤、阳光等的研究,为人创造出舒适健康的绿化环境;从视觉景观形象来看,景观设计实际上是对景观这一视觉美的因素的设计和科学分布,呼应人对美的视觉效应的追求,根据美学的规律,对环境中的各种景观进行精心设计,从而优化视觉效应;从大众行为心理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增长,社会科学与文化因素不断植入景观设计的内容中,景观设计是从人的心理需求及感受出发,利用人的行为以及精神活动等的规律,在心理文化的引导下,努力营造出让人赏心悦目、积极健康的环境。
三.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的联系
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具有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从城市规划以及景观设计的概念及内涵可以知道,实际上,城市规划中包含着景观设计这一因素,景观作为城市的亮点和呼吸道,它的合理设计和分布充分体现了城市以人为本的思想,因此,景观设计作为一种生态化的绿色设计,是城市规划发展的一部分,也是城市规划所要实现的一个目标。
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两者都需要结合人文、历史、自然、人的行为心理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城市规划中实现了对景观设计的引导以及具体实现途径;景观设计则是城市规划的具体体现。景观设计着重于对城市的景观构成要素以及城市的总体形象进行合理的设计,要构建城市的景观要素之前,需要先对城市的整体形态与格局具有清楚的把握,优秀的景观设计都是建立在这项基础之上的,因此,城市规划作为对城市整体形象及格局分布的科学划分,对景观设计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城市规划是以城市为对象的大面积的规划,而景观设计则是这种大规划之下的细化,它通过对各种景观因素的设计和人的心理的把握,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城市景观设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的实现需要决策者、城市居民以及设计师的共同参与,共同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
四.结束语
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城市规划引导着景观设计的开展,景观设计反映了城市的性质和功能,因此,在实际实施中必须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提高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初亚奇.城市景观设计与城市规划关系研究.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33).
[2]徐永俊.城市建设规划与景观设计探讨.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16).
[3] 李美琴,刘青周.浅谈城市规划中城市景观设计与方法. 科技资讯,2009,(16).
[4] 郑怡笑.城市规划中城市景观设计探讨. 华章,2007,(8).
作者简介:陈苏丽(1987—),女,蒙古族 ,重庆市人,现就读于西南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的研究,在《艺海》《工业设计》等全国艺术类核心期刊上10余篇。
该篇文章通讯员:金科
篇4
【关键词】:景观设计;人性化;因地制宜;创新;可持续发展
1、当前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内容
1.1以人为本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设计师必须重视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使工程项目的设计、工作计划等目标得到明确,以此为基础再将设计理念得到完善。因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人是服务的首要目标,所以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要对服务群体的感受有所了解,从而设计出合理性与功能性齐备的人性化设计。
1.2因地制宜
一般情况下,园林景观设计需要因地制宜。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需要了解当地的地基情况和气候条件等因素,结合当地的地形情况,制定出合理、科学的设计方案,展现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方案的定位;设计师需要了解当地的气候,根据气候的条件选择相应适合的树木去植栽,这样可以使设计的内容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融合,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1.3创新
城市规划建设步伐越来越快,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人们的需求跟着时代在变化,这就促使园林景观设计师要不断的创新,将传统思维下的设计原则与观念进行改革创新。只有这样才可以在快速的城市发展中跟上时代的步伐。例如,以小区消防通道为例,传统的景观中该部分一般为4m的硬质消防车道,如今随着城市建设发展,此做法已经得到改变,部分小区对其进行了创新,选择了隐形消防车道,车道与绿化相互结合。这样不仅提高了绿化率,而且增加了小区的生活品质。
1.4文化原则的展现
在开展设计的过程中,要具体结合生态理论的设计风格,同时结合建筑风格,使得我国古代传统园林景观中的设计精华可以得到全面传承。并以此为基础,学习国外先进科学的设计理念,从而提升园林景观设计的内涵。因为城市自身的服务对象就是人,因此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必须结合居民实际需求;并且在设计过程中不能过度倾向欧美风格的园林规划,要具体结合我国的状况,做到统一。
2、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现代设计理念
2.1引入可持续发展理念
园林景观设计中要遵循因地制宜,不能破坏环境的整体性,合理地在景观设计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理念,使设计能够更好地服务大众、与自然相互协调。例如,绿化植物选用当地树种,以此来体现现代园林区区域性的特点。这样的树种在当地已经形成规模,有较强的抗病性和抗逆性,在今后的园林日常养护中减少不必要的麻烦,从而减少养护的次数,降低维护成本。因此适地适树,可以保证当地的绿化系统,为后期的绿化管理工作提供帮助。
2.2虚拟现实在园林景观规划中的应用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虚拟现实技术对园林景观设计开始产生冲击,虚拟现实技术正多方面的改变园林景观设计的手法。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根据人的视高、头部运动特征、视野特征和运动中人眼成像特点等,使人们在模拟的虚拟园林环境中漫游。参与者在漫游过程中,不仅能在“现场”直接感受到园林景观设计的便利性舒适性和层次性,而且能得到近乎“亲临现场”的效果,比二维想象要好许多。同时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和国际互联网,可以使公众参与到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中。
2.3仿生设计在园林景观规划中的应用
仿生设计是园林景观划设计的一种创新手法,是对园林景观设计思路的一种拓展。仿生设计模拟自然界中无数生物形态,经过人们的提炼与升华,将自然生物赋予艺术内涵,使其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将仿生学设计应用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突破了传统的规划设计手法,拓宽了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思路。仿生设计作为21世纪的一个热点。这一领域的创新也是园林景观设计与自然界融合的一种新思路,这使景观、人和自然界三者交融距离缩短。
2.4引进先进的园林景观设计理念和建造技术
开展城市规划中的园林景观工作,应该积极的吸取国内外的先进建筑技术和设计理念,有效的将这些理念和技术应用到具体设计中去,提高园林景观质量。同时,在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要积极引进国外的设计元素,在结合地区实际的情况下适当加入国外元素,将使我国的园林景观呈现出多样化的风采。
3、园林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设计手法
3.1借景
古典园林借景是园林设计中重要的手法,在现代园林中这种手法也得到了体现。例如,北京香山饭店园林“烟霞浩渺”景观,就是巧借南部的西山红叶形成的。当人们站在溢香亭前凭栏南望,视线透过两株大银杏,直达700m以外山巅,山上黄栌、万树含烟、入秋入霞。园林景观中常用的借景手法有邻借,远借,俯借等手法。园林景观设计运用借景可使整个设计的画面活跃起来,能够让远处的风景融入到园林景观设计当中。
3.2框景
框景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运用,一般广泛用于橱窗设计,建筑立面设计、废弃构筑物及立交桥的设计。按照“框”与“景”的关系可分为按景设框、按框设景、框自成景、无框成景、无框无景。随着时代的发展,框景这种古典园林手法与现代园林手法结合,可以形成一种紧与舒的心灵体验。
3.3点、线、面
点、线、面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是一个重要的要素,园林中景观节点用线进行连接,最后形成一个平面形状,再由面展开则变成了体。关于“线”的产生,康定斯基指出:“在几何学上,线是一个看不见的实体,它是点在移动中留下的轨迹。因而它是由运动产生的,它是破坏点最终的静止状态而产生的,线因此是与基本的绘画元素一点相对的结果,严格地说,它可以称作第二元素。”在@林景观设计中,点、线、面合理运用,才形成了景观设计中的各个空间。从而形成了城市中的人居空间.
结束语: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生态意识、环境意识的逐步增强,人们对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园林景观设计成为城市建设中举足轻重的环节。园林景观如何在城市规划中运用,就成了摆在城市园林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相关人员必须努力学习,积极进取,不断创新,为园林景观设计的进步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篇5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对小区的环境质量要求和园林景观设计品位越来越高。利用合理的规划,使住宅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在融入大环境、大生态,以便满足人们不同的居住要求。本文阐述了居民小区园林景观设计意义和设计原则,探讨了居住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措施。
关键词:小区规划 园林景观 设计
引言
随着居民生活品味的提升,人们的生活品味也在逐步的提高,住户越来越重视居住环境,居住小区园林景观设计越来越受到欢迎和重视。景观设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们日益重视环境品质的直接体现。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可以把自然、功能、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为人们赢得绿色环保的居住空间。
一、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意义
设计发展的更高阶段是人性化设计,要将人们的生活需要和居民的情感需要纳为设计要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人性化设计更大程度地体现在设计细节上。以真正居住在小区的居民为轴心,切实提升人的价值需求,尊重人对自然和社会的需求,这样才能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文化精神享受的需求。
二、小区园林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1、景观设计缺乏文化性
日益发展的社会,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生活节奏也越来越紧张,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城市的文化气息。导致了小区景观设计流于轻浮,注重外部景观美、缺乏文化内涵,不具有社区文化传承功能。
2、景观设计缺乏功能性
小区设施的完善可使居民在闲暇时间锻炼身体,还有一些功能性景观设计要特殊人群的活动需求,这样才可以满足不同居民的各种生活和活动需求。在进行功能性景观设计中,尽量保证景观的功能性价值。小区景观的设计根本上是为了满足居住人群的生活需求和健康需求。在设计中应尽量使得景观设施无危害和无障碍化,使景观设施的设计形态在物理上与文化心理上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3、景观设计缺乏和谐性
强调单一景物的美感或设施的完善,不能与周围环境、地形要求和人文特色相协调,导致了住宅小区中整体景观设计缺乏和谐性。这样的设计与整体合一的设计理念背道而驰,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居住环境质量的提高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室内生态设计要符合美化原则
景观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生态系统功能提高和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在设计小区园林景观时,应该尊重自然,不破坏该小区原来地形。应该充分尊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原则,合理地有效利用成本,注重人文思想,继承小区当地的传统文化思想的人文原则,将住宅小区风景园林景观设计与周围环境景观统一协调设计。
1、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设计合理的园林景观,使其使用功能满足居民对日常生活的各种需求。居住区的绿化设计要强调人性化意识,应考虑人置身其中时的心理需求和行为需求,做到景为人用。在设计景观时要从空间、节奏、审美、动线的贯通等方面都体现人文关怀,使人们在这个空间里能从视觉、听觉、嗅觉上得到心灵的体验和情感的诠释与共鸣,植物配置要与公共设施的功能和属性相协调,实现绿地的环保、保健和观光功能。另外可以充分的运用形式要素比如说声音、光影、色彩以及质感和构筑物形体要素来打造一个优美的住宅环境。
2、实用性的原则
人与自然和谐的设计理念,应该充分尊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原则,合理规划的同时做到对环境的有力保护。人是小区环境景观设计观赏的主体,所以要考虑满足人在物质层面上对于实用和舒适程度的要求,并以之为根本出发点。住宅区的居民因为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所以他们对小区环境的使用绝非偶然性而是经常性的,环境的布局要考虑人的方便与安全,在进行休闲娱乐活动时都要在其所在小区景观内进行,附属于建筑的设施必须具备相应的的齐全的使用功能。在针对居住小区的环境景观进行设计时需要突出的重点应有实用性、观赏性、亲切性等特点。
3、节约成本的原则
合理地有效利用成本,以小区本来的地形特点展开设计,可以有利于节约成本。简而言之,住宅小区的风景园林景观设计应该把自然、功能、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居民在拥有住宅的同时享受高品质的生活。
4、生态性的原则
生态性不仅是当下时展的要求,同时更是新时代景观环境设计的趋势和发展目标。充分了解居民休闲、运动和交流需求,满足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层次居民的要求,立足生态、体现自然,尽可能地减少人均生态基建面积,最大程度的避免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损坏,使居民尽量接触更多绿色,观赏更丰富的园林景观,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如为了减少害虫的数量,避免环境因药剂杀虫而遭到污染,可以在植物群中种植蜜源植物。
四、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方向
与传统住宅区相比,现代住宅区环境景观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倡导社区新的生活方式。
1、强调环境景观的共享性。要使每套住房都获得良好的景观环境效果,首先要加强住宅区环境资源的均好和共享。在规划时应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适当创造人工景观,让所有的住户能均匀享受到。其次,要强化围合功能强、形态各异、环境要素丰富、安全安静的院落空间,达到归属领域良好的效果,从而创造温馨、朴素、详和的居家环境。
2、强调环境景观的文化性。崇尚历史、崇尚文化是近来居住景观设计的一大特点。开发商和设计师开始不再机械地割裂居住建筑和环境景观,而在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住宅区的规划和策划,通过建筑与环境艺术来表现历史和文化的延续性。
结语
综上所述,园林景观已成为现代住宅小区人居环境最重要的部分,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好坏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一项集艺术、生物、心理等多学科的综合工程。对观设计者来说,应该努力创造丰富的景观效果,应加强小区的园林绿化景观设计,以改善和提高居民的居住环境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建军.现代城市居住小区园林规划之探讨[J].甘肃科技,2007,8.
[2]林涛,张景祯.浅谈现代住宅小区景观空间园林设计[J].科技传播,2011,28(09).
篇6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规划;景观设计
1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特征
城市湿地公园是人们重新发现并体验自然的重要场所,成为人类与自然零距离接触的地方,浓郁的自然气息在回归绿色思想的引导下,流动的水体、新鲜的空气以及野生动植物,都为人类身心健康提供了有益的环境。在湿地公园中,水是其得以建造的基础,其中还有山丘、农田、树林等众多景观元素,这些景观元素对久居城市中的人们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在塑造景观过程中,水是非常重要的元素,合理利用水资源可以使公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建设湿地公园应该尽显自然景观,减少人造景观的应用,使农庄、干道绿化带融为一体,在其中保留水域和植物,并在游览沿线显示出不同风格的区域特征。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中可以帮助人们深入接触大自然,形成帮助人们了解大自然的窗口,因此,湿地公园应在景观设计中应充分贴近大自然的天然野趣,最好不要设计过多的公路、桥梁及公用性建筑,尽量设置一些小型的生态建筑,例如,眺望台、观鸟棚等设施。此外,园林建筑小品设计应该尽量选择质朴的材料。
2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2.1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规划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等文件作为指导思想,从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出发,充分坚持尊重自然、持续发展的理念,按照动植物在当地的生活特点,充分维护当地湿地生态环境系统的完整性,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尤其是要保护鸟类极其栖息地,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湿地公园在区域发展中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湿地公园设计工作中,应始终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因为景区的观赏时间较短,自然景观精美度不足,这些问题都需要在规划和设计中对其进行补偿和完善。在景观设计中,应该从自然保护区以及周边自然环境出发,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认真贯彻全面规划、科学管理的原则,将恢复湿地生态工程,建立湿地示范保护区作为主要目标,重点保护各种野生动物、植物及其栖息地,充分掌握野生动物迁徙、取食、繁衍的规律,并积极探索湿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利用路径,以不破坏环境质量为前提,大力开展旅游经济,为野生植物和鸟类提供有效的活动场所。
2.2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设计与规划
不同的城市湿地公园其植被基础、立地环境都有差异,所以,设计生态景观时,应该对公园展开整体的植被景观规划,利用统筹规划来促进湿地公园景观的整体发展。不同类型景观植被覆盖率、骨干树种、特有植物等,应对其进行明确的分区、分级控制。第一,湿地生态核心保护区。该区景观规划以保持原有景观特色为主,维护原生种群与区系,以原生乡土植物为主。第二,退化湿地恢复区。该区景观设计应该以恢复湿地生态效应为主,按照原有湿地植被景观进行恢复,发挥湿地生态功能。第三,湿地缓冲区。该区景观以生态景观效应为主,将生态效应的体现作为前提条件,培育特有植物群落和地带性树种,适当引进生态与景观效应俱佳的植物。第四,户外游憩区。该区景观以乡土植物为主,形成以农作物、景观林为主要特色的景观效果。第五,建筑与服务设施区。该区以丰富的植被空间塑造为主,并保持一定面积的高绿地率,充分体现湿地景观的乡土性特点。
3结语
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涉及水利、环保及农业等多部门,其协调难度非常大,在管理工作中极易出现管理职责交叉的问题,因此,需要政府的大力协调与支持。湿地公园建设应充分遵循生态规律,延续中国传统园林的艺术手法,将城市湿地特色景观展现在大家面前。城市湿地园林景观设计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应结合湿地公园的立地条件与生境特点展开设计。
参考文献
1孙新旺.生态、节约与传承———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中的乡土景观元素[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
篇7
关键词:景观规划;景观设计;差异;数字支持
中图分类号:B834.2; TU-85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6.06.0007
近年来,国家推动下的城镇化建设,极大地改变了土地利用的结构,并导致了资源、环境及开敞空间的供给与人类需求之间的尖锐矛盾。景观科学作为研究地球自然要素及人文要素的这一工具,对协调人类与自然的矛盾,提供精明增长(Smart Growth)的规划或设计方案发挥了重要作用。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是景观科学中的主要研究内容,我国的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在理论研究上常常合在一起讨论[1],实践上具有景观类型、尺度大小和工序先后之别。欧洲的许多国家与我国的具体情况不同,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属于不同性质的两条工作线路,这一特征在德国尤其明显[2]。这种差异的形成,与国家的行政体制、学科传统和地域文化均有较深层次的关系。但是,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二者又具有普适性的差异、联系,以及存在相互促进的可能性。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其应用领域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平台,并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方法和技术手段。如:近几年备受关注的地理设计(Geodesign),皆在提供传统设计的输入界面,增强科学分析比重,拓展公众参与范围,其系统思想和完美的技术构思可以为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提供技术支持[3]。基于对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二者之间模糊性的认识,本研究从二者的差异性和相互促进的可能性方面进行分析,并讨论数字技术在二者中的支持与融合作用。
一、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差异性表现
我国的景观规划和设计在实施过程中通常分为概念规划、总体规划、详细规划、扩充设计和施工设计等环节(见图1),不同类型的景观规划项目中有时会略有差异。欧洲的环境规划是景观规划的原型(见图2),因此具有法律上的约束性和规范性[2]。比较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二者的目标任务、理论支撑、实施依据、成果导向以及方法手段等诸多方面。
图1 我国的景观规划设计工作流程
图2 欧洲的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工作流程[2]
(一)目标任务
欧洲景观公约(ELC)的目标是共同致力于保护、管理和规划景观,解决所有的景观问题[4]。多数研究认为景观规划的目的是保护动植物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并将其作为评价景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方法、技术手段和理论模型[5-7]。景观规划过程中,对于规划成果的价值通常较少使用艺术表达手段。景观规划师可利用技术手段对规划区域的景观特征进行评价,列出具有代表性的景观价值。市民和其他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对景观规划师所提出的初步景观规划目标进行评议,提出不同群体的兴趣和文化偏好,最终确定规划目标。
斯坦尼兹(Carl Steinitz)曾总结景观设计的方法共有7种[8],其中预期方法(Anticipatory Approach)是景观设计师常利用的经验方法,是结合专业知识和审美取向的再现过程。景观设计的过程并不是利益主体所关心的,设计方案的产生与信息反馈、方案修改是个反复、非线性的过程。景观规划的任务是维护或重建景观功能,提高景观系统的服务能力,而大众的个性审美并不是规划所关注的主要任务。但是,景观规划需要在法律框架内实施,并具有清晰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规划过程清晰、透明,大众或利益相关者参与监督、提供建议,体现更多的是线性过程。
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的根本任务是有区别的。景观规划受到预期性的硬性目标限制,成果需达到预期目标,多数为公益性项目。而景观设计的任务是促进或改善环境,使受众群体达到心里舒适、视觉冲击及改变行为的艺术效果。
(二)理论支撑
景观规划的理论更多的是基于大众行为心理、生态环境、视觉景观形象等提出的,而且其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通常和城市规划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常见的景观规划理论总是融合了城市策略和市政策略,例如:精明增长(Smart Growth)、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低冲击开发(Low-impact Development)、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等。景观设计因其是营造空间的艺术手段,所以主要考虑造型和美学、心理和情感等。但两者在实践中都需要较多的数据支持,通常来说,景观规划的数据多用于定量评价分析,景观设计的数据常来自实践经验或定性判断。如:景观都市主义本身就是通过多因子的叠加分析得出的规划方案成果,至于生态基础设施则有更多的相关生物、能源的规划设计标准。景观设计的内容有更多的感性成分;如:芦原义信(Yosinobu Ashihara)在《外部空间设计》图书中明确地对高度和距离的比例(D/H),对消极空间(Negative Space)“N”和积极空间(Positive Space)“P”作了详尽的分析,并取得了广泛的认可。
(三)实施依据
景观规划的目的决定了受到法律强制性的约束,明确规划的目标与程序,规划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时间序列清晰并透明。
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在自由度上主要表现在项目的法律依据和工作方式。景观项目的规划和设计依据上,景观规划常根据资源、环境、污染及防护相关法律法规。如:德国和日本各地区的景观管理条例,法国的景观保护法等[9-10]。景观设计相比景观规划在设计依据上显得相对自由,而设计特有的灵感创作和非线性工作方式,决定了服务对象无法透明的跟踪景观设计进度。对于我国的景观规划阶段,侧重对项目的目标定位、指标控制和相关指数的计算,而设计阶段多注重艺术表现。
(四)成果导向
景观规划是配合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主要在用地、交通、能源、生物等角度的一种综合思考,甚至于在美国的景观规划是先于或至少和城市规划并行的一种城市综合规划。而景观设计则更多的是考虑使用者置身于场地中的切身感受。景观规划可以说是一种巨系统,其成果可以影响城市和区域的某种格局,如:深圳市编制的《深圳市关键生态节点规划》就是致力于解决生态破碎化的问题并构建科学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又如北京的奥体森林公园,本身也是作为城市的生态廊道出现的,其对景观生态格局的影响应有相应的尺度、面积、宽度、连续性、可达性等相关的指标。而景观设计更多是带来景观空间、视觉体验和情感记忆的感受,这样的成果需要我们对景观空间的形态、大小、色彩等有对应的量化标准。因此,对于景观规划与设计两种不同类型的方案成果,我们的评判体系也应有所侧重。
(五)技术手段
相对景观设计来说,景观规划是一门处理城市中各个要素的相互关系的技术学科,而景观设计则更多的是一种空间艺术。对于景观规划项目,我们更多的是处理地块之间的分隔、连接,功能之间的并列、包含等关系,同时综合考虑其与交通、水系、绿地、廊道之间的关系,其主要技术手段包括分析、统计、预测等,景观设计的项目主要在于提供活动、回忆、交流等场地,而核心则是构建公共开放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讲,景观规划的技术手段更多是功能性的,有明确的数据指向,而景观设计较多的是艺术性、表现性的,其表现形式可能多变。作为数据支持,景观规划可能更注重系统性,景观设计的数据会更注重丰富性、多样性甚至于独特性。
二、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相互促进的必要性
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在任务目标、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上各有特点,在保护资源、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维持人与环境的良性互动关系上又具有共性,因此二者具有根深蒂固的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根基。
景观规划的性质决定了其多由行政部门主导,旨在保护国家、区域或地方上的各类资源,如森林、湿地、湖泊,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持碳氮平衡。景观规划常具有更高、更宏观层面的重要价值,但是完成后的项目在视觉上不易引起大众的注意。而景观设计的表现手法丰富,通过多样的展示、宣传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公众对景观规划工作的认识,也有利于保障景观规划成果的顺利实施。
景观设计师创作思想的灵活性和自由性决定了可以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景观设计人员参与规划的过程,可以充分地与利益相关者沟通并表达他们的诉求,也可使规划过程和目标可视化、形象化。景观规划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促进景观设计的科学理性,发挥更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如:对场地的景观设计较少关注基础条件的分析、评价方法和评价模型,常用定性的方式去判断设计场地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在小尺度景观设计上不考虑这些因素还不会造成明显的负面影响,但是在较大尺度的场地设计上必须基于科学和价值作为前提,才能避免或减少景观设计对环境、生态和社区居民的不利影响[8]。而景观规划可以弥补景观设计的不足,景观规划过程中对地理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评价可以为景观设计提供对场地背景深入理解的资料。在法律框架、资源、物种保护方面,同样可以弥补景观设计的相关不足。
三、数字技术对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的融合支持
数字技术的进步得益于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各行业的支持日益增强。数字技术促进了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分析手段的变革,同时将促进二者更好地衔接和融合。下文从数据获取、地理分析、公众参与和决策支持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数据获取
基础数据是各类规划的基本保障,数据获取是景观规划或景观设计初期的主要任务。数字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拓展了基础数据获取的途径,如:我们所熟知的3S技术、风环境模拟技术及热辐射模拟技术[12-13]。不同尺度上的数据以混合数据格式储存于空间数据库,分别应用于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过程中。景观规划的成果数据库为景观设计提供设计依据,将使得景观设计过程更加高效。
大尺度的森林、湿地规划中,规划人员利用解译后的遥感图像或航片,结合移动GPS的现场定位,或具有定位模块的数字摄像设备,可以提供基础性的规划数据。虽然前期具有较大的经济投入,但这种获取数据的方法具有高效、准确、节省人力等诸多优点,特别在人无法涉足的区域,其优势表现更为明显。在中小尺度的规划项目中,Google地图经常被设计师用来获取规划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信息,利用CAD软件勾绘地表信息并建立属性。对地理位置准确性要求较高的景观规划区域,可利用便携式GPS选取关键的边界、拐点、地物等特殊特征点,收集所需地理坐标校正地理位置。另外,Fisheye技术、123DCatch技术以及相关的模拟软件在景观规划初期的数据获取阶段均有广泛应用[14-15]。
此外,城市景观的微气候分析也有较多研究。如:风环境模拟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应用,可为景观规划设计提供风向、风速和湍流模拟数据[12]。而因热岛效应(Heat Island Effect)引起的城市热环境数字模拟研究,也被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领域所关注[16-17],这类通过数字技术模拟或计算的研究,可以为规划和设计提供基础性的分析数据。
(二)地理分析
1969年,麦克哈格的Design with Nature著作的出版开启了理性规划的先河,其核心思想就是地理要素叠加作为景观规划的依据。“千层饼”式的地理分析方法现已成为GIS技术的象征性符号,但这种技术发展的理念仍根植于景观规划思想。
目前,为了保护景观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发挥景观系统的服务功能,景观规划工作必须结合规划区域的地质、地形、水文、植被、动物、气象、文化以及周围环境,这也是斯坦尼兹常说的景观规划要基于科学、基于价值,特别是在较大尺度上更应关注这些[8]。因此,数字技术为这些因素的分析与评价提供了可能。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项目中,如雨水汇流与排水、景观道路的优化、假山与池塘或微地形的填挖方均需要利用GIS技术,以辅助规划项目的科学计算和顺利开展。另外,对于景观规划区域的光照、湿度、风速、坡度等生态因子和微气候的分析与评价结果,可以作为选择合适的景观植物以及建立稳定的植物群落提供科学依据。
(三)公众参与
早期的景观规划或景观设计项目在公共参与上略显滞后,纸质调查表、调查问卷以及宣传材料是规划主体与利益相关者沟通的主要手段。这种工作方式的主要缺点表现在效率低下、参与数量不足、反馈信息不畅,显然景观规划或景观设计成果存在不尽人意之处。人与景观的相互关系决定了公众参与的重要性,自下而上(Bottom-up)和自上而下(Top-down)的公众参与在实践中常结合使用[7]。如:利用PPGIS(Public Participation GIS)方法使利益相关者充分理解景观规划的目的,并通过一些规划流程、技术平台、统计表格、栅格或矢量化的艺术表现,对公众进行宣传引导[11]。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并成功应用到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领域,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是Web-GIS技术的应用。通过网络平台将景观规划或景观设计项目详细信息出去,借此广泛收集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建议、意见和愿景等反馈信息,用于方案制定的决策依据[11]。在规划或设计的各个环节方面公开透明,让公众充分了解项目的进度和内容。但是Web-GIS的应用,在现阶段也存在一定的限制[18]。如:网络GIS的界面相对比较复杂,未经专业训练的普通市民在使用上将受一定影响;GIS的功能和运作多使用定量的方法,定性地对当地的文化背景及影响要素的描述较少;GIS缺乏高效互动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合作和参与过程。最后,GIS技术的复杂性较高,仅允许使用者浏览,而缺乏丰富的查询语言。
(四)决策支持
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方案,在最终实施过程中会根据反馈意见进行反复的修改,在不同的规划或设计区域、文化背景和生态环境条件下,其目标和侧重点会略有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规划和设计方案。因此,对于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工作,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规划或设计方案的科学寻优。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招标单位或公众对景观规划、景观设计方案的综合评价、判断及决策。目前,景观植物规划领域,基于GIS的决策支持系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19]。
在可持续城市规划领域,目前类似的决策工具已有讨论。如:AECOM公司开发的可持续系统集成模型(Sustainable Systems Integration Model,SSIM)具有综合、直观和易用的特点[20],该模型可提供城市规划中的三个阶段的决策支持:阶段1的城市形态评价,通过基于GIS模型工具比较可持续相关指数,选择城市形态方案;阶段2的基础设施系统模拟,评价可持续实践和措施并分析基础设施水平;阶段3的控制规划优化,选择水资源、能源、交通等规划要素的最佳组合达到控制性规划优化目的。可见,SSIM可为规划中各个环节提供决策支持。另外,建筑领域中的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提供了从概念设计到运行、维修及拆除的全过程跟踪和查询,可借助于该系统提供相关的决策和支持[21]。
但在不同景观方案的决策方面,目前还存在着景观价值定量计算、景观美学评价以及评价主体的差异性等诸多困难或问题。通常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人员可结合景观管理部门、景观受益群体的建议,采用定性结合定量的方法比较不同方案的优劣、确定最终实施方案。方案决策数字集成方面,今后还需要开发出便于科学评价、科学决策的支持系统,为景观规划和设计人员提供便利的分析与决策工具。
四、结 语
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在目标、方法、内容、手段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但已呈现明显的相互衔接和融合的发展趋势。数字技术在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的数据获取、空间分析、成果表现、决策支持等环节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些数字技术必将作为一个桥梁促进景观规划与景观设计更加高效地衔接和融合,使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共同服务于人类美好家园的创造和维护。
[参考文献]
[1]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第3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2]Warren-Kretzschmar, B.,Haaren, C.,Hachmann, R., et al[C]. The Potential of GeoDesign for Linking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2012:168-179.
[3]Miller, W. R. Introducing geodesign: The concept[R]. Redlands: Esri, 2012.
[4]Jones, M. The European Landscape Convention and the question of public participation[J]. Landscape Research, 2007,32(5):613-633.
[5]La Rosa, D.,Privitera, R.,Martinico, F., et al. Measures of Safeguard and Rehabilitation for landscape protection planning: A qualitative approach based on diversity indicator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 Management, 2013,127:S73-S83.
[6]Bonnot, T. W.,Thompson, F. R.,Millspaugh, J. J., et al. Landscape-based population viability models demonstrate importance of strategic conservation planning for birds[J].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013,165:104-114.
[7]Mellqvist, H.,Gustavsson, R.,Gunnarsson, A. Using the connoisseur method during the introductory phase of landscap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J]. Urban Forestry and Urban Greening, 2013,12(2):211-219.
[8]Steinitz, C.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to the 21st Century-Methods for Digital Techniques[D]. Peer Reviewed Proceedings Digital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0:2-26.
[9]罗 涛,刘 江.从“家园美化”到“景观规划”:德国景观美学资源评价理论发展综述[J].国际城市规划,2012(1):84-89.
[10]许 浩.景观规划与法规体系研究[J].建筑师,2005(4):28-31.
[11]De Meo, I.,Ferretti, F.,Frattegiani, M., et al. Public participation GIS to support a bottom-up approach in forest landscape planning[J]. Iforest-Biogeosciences and Forestry, 2013,6(5):347-352.
[12]Blocken, B.,Janssen, W. D.,van Hooff, T. CFD simulation for pedestrian wind comfort and wind safety in urban areas: General decision framework and case study for the Eindhoven University campus[J]. Environment Modelling Software, 2012,30(1):15-34.
[13]Lindberg, F.,Grimmond, C. S. B. The influence of vegetation and building morphology on shadow patterns and mean radiant temperatures in urban areas: model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J].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 2011,105(3-4):311-323.
[14]Santagati, C.,Inzerillo, L. 123D Catch: efficiency, accuracy, constraints and limitations in architectural heritage field[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in the Digital Era, 2013,2(2):263-290.
[15]Chapman, L.,Thomes, J. E.,Muller, J. P., et al. Potential applications of thermal fisheye imagery in urban environments[J]. IEEE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Letters, 2007,4(1):56-59.
[16]Lenzholzer, S.,Brown, R. D. Climate-responsiv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education[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3,61(20):89-99.
[17]Lindberg, F.,Grimmond, C. S. B. Nature of vegetation and building morphology characteristics across a city: Influence on shadow patterns and mean radiant temperatures in London[J]. Urban Ecosystems, 2011,14(4):617-634.
[18]McHugh, R.,Roche, S.,Bédard, Y. Towards a SOLAP-based public participation GI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9,90(6):2041-2054.
[19]Wei, H.,Huang, Z. From Experience-Oriented to Quantity-Based: A Method for Landscape Plant Selection and Configuration in Urban Built-Up Areas[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Forestry, 2015,34(8):698-719.
[20]Georgoulias, A.,Farley, E.,Ikegami, M. Sustainable Systems Integration Modeling: A New City Development in Tanggu-Baitang, China [D]. 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 2009:1-32.
[21]Sanguinetti, P.,Abdelmohsen, S.,Lee, J., et al. General system architecture for BIM: An integrated approach for design and analysis[J]. Advanced Engineering Informatics, 2012,26(2):317-333.
篇8
[关键词]城市规划 中步行街 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S759.92 文献标识码:S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4025301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日益提高,对舒适交往空间的需求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强烈。生活性步行街的兴起和发展,无疑将为人们提供一个更便捷、更舒适、更贴近生活的一种交往空间,打破多年来居民小区中长期被批评的“淡漠人情”的情况,创造了一种更现代,更舒适的交往方式。下面笔者讨论了城市规划中步行街景观设计。
一、街道设计
步行街的基本特点在于:它首先是一条通过性道路。通进是步行街空间构成的主体,它的构成形态和尺度感是影响步行街空间气氛的关键因素。在步行街的通道设计时,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步行街的建设需要选择适宜的街道宽度。在现有的步行街设计中,街道宽度首先必须满足消防的要求,即允许一个单车道的通过,至少3.5m。人行需要空间,使人们不致受阻碍和推操,自由自在地选择方向。街道可以通过的人群密度的上限是每米街宽征分钟通过10~15人,相当于10 m宽的步行街上每分钟大约通过100人左右,如果密度继续增加,就可以观察到步行交通明显地分成两段平行的逆向人流,当步行者最后不得不靠右边才能通过时,活动的自由就受到了限制。一般自然发展而成的摊贩市场中,摊贩之间的距离一般为2~3 m,这个距离可以保证步行交通和两侧的生意。6~9 m宽的街道是非常理想的步行购物的地方,这个距离使人清楚看见对面商店橱窗里的东西,人们可以自由的、毫不费力地在街中穿来穿去。12 m宽的街道依然是亲切的,20~25 m的街道空间是宽松的,人们对周围的活动感兴趣,能清楚地看见别人的活动。
2、建设合适的街道比例。从街道剖面来看,不同的街道高宽比(H/D,其中H为街道两侧建筑高度,D为街道宽度)意味着不同的街道气氛。当H/D为:4:1街道过于狭长,感觉压抑,2:1行人毫不费力地将街边物体左右纳入视线,亲切宜人,1:1保持完美平衡的状态,舒适的空间,1:2行人可以看到街对而的全貌,建筑物的立面占去全部视野,较开阔、舒适,1:3街道通和感低,建筑主体地位削弱。一般步行街的常用的比例在2:1~3:1之间。街道在长度上和宽度上也应保持一定的比例。为了围合一个有场所感的空间,可以将街道分为一段一段的空间,大约200~30m甚至更小,分隔的方法可以通过限定物、广场、重要的建筑物以及街道本身线性的变化。
二、界面设计
1、顶界面的设计。顶界面是两个侧界面顶部边线所限定的天际范围,它是最富变化、最自然化并提供了自然条件的界面。其上所横跨的挂布、框架、旗饰、天棚是顶界面的第二层次轮廓线,有时街道两旁行道树高大的树冠也可看作为顶界面的一部分。在做步行街的景观设计时,我们应注意顶界面第二层次轮廓线的设计。横跨构件不宜粗大,与底界面接触部分以占地面积最小为宜,且应保证行人安全。另外,作为夜间装饰用的横跨街道的灯饰构件应考虑其白天的景观效果。
2、底界面设计。首先,我们需要研究人在行走时的视觉规律。人们用处于同一水平位置的双眼观看时,其视野是一个不规则的圆锥形,大约左右为65度,向上为此30度,向下为45度,所以水平视野比垂直视野要大得多,而且人在行走过程中,向上的视野更为减小视轴线向下偏离10度,表现在总注视着眼前的地面、人和物及建筑的底部,所以比街道地面高出5~8米范围内的各个细部设计都对街道中行走的人产生直接影响。
3、街道侧界面。侧界面也是步行街立面设计的重点。侧界面是由沿街建筑、构筑物立面集合而成的竖向界面,它同底界面一样可以看作由“附加物”(如广告、店招、灯饰等)和沿街建筑、构筑物外观“细化”而构成的侧界面环境,它与底界面一起反映着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影响着街道空间的比例和性格。因此,沿街建筑立面不仅要考虑本身的外观造型,而且要同周山建筑、环境在比例、尺度、色彩、材质、风格和细部等各方面保持协调。
三、绿化设计
1、步行街中的植物配置
步行街的绿化是其风景构成的主要元素。步行街是以人为主体的环境,因而在进行植物配置时,也要和其他生活设施一样,从人的角度出发,以人为本,尽量满足人们各方面的需要,这样才能使植物景观长时间地保留下来,而不会因为设置不当遭致行人破坏。另外,也要考虑植物对环境条件的需求,诸如光照、温度、土壤、风等,根据不同的环境选择不同的植物品种,保证植物的成活率。在品种搭配上要充分考虑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景观效果,尤其在北方寒冷地区,要精心选择耐寒品种,最大限度地延长绿期,每个季节有适应各季节的花卉,形成四季不断的景象,也可用盆栽植物随季节的变化而更换树种。
2、步行商业街园林绿化配置的延伸
绿化每年四季有变化,它们都存在因为两边高大建筑物影响而造成日照时间减少的问题,这对花卉品种无疑是有很大影响的,诸如枯萎、不茂盛、花期己过、花色不艳等等,这就需要选择较耐荫的花卉品种,最好选择鲜艳的草本花卉,它们都要经常更换,培养方便,另外水分要充足。据测定,要保证草本花卉常年保持鲜靓,每年要随季节变化更换8次品种,在整个步行街绿化上,花卉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重视和精心安排呵护,无疑是植物配置的重要延伸部分。
四、设施设计
1、坐憩设施。坐憩设施包括桌、凳、座椅等。室外空间中几个座椅的组合可以形成为非常合适的“室外房间”。座椅的设计为市民们提供了良好的休息习七态。座位是街进家俱中最基本及主要的休息设施,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荃本坐位,如坐椅、长凳等,另一种是非正式的辅助座位,即潜在座位,包括一切高度、宽度舒适停坐的设施,如花坛、窗台、栏杆、台阶、矮墙、路障等。当基本座位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时,大量的潜在座位即能发挥积极的补充作用。
2、卫生管理设施。卫生管理设施是步行街中必须细致考虑的外部空间设施,它直接关系到空间环境的品质和环境对人们的关怀程度。卫生管理设施包括垃圾箱、烟蒂缸、饮水处、公厕等。垃圾箱:步行街中的垃圾箱设置一般采用个别设置的方式。经常是以休憩或商业空间作为最主要的设置地点,尤其是交通节点、人群集中或自动贩卖机等地点附近,因为在此类空间中所从事的活动。最容易产生小量、快速且游移性质强烈的垃圾,如果皮、纸屑或空罐等,所以对垃圾的需求是以数量大、容量小为特点。饮水器:目前我国的步行街空间中尚比较缺乏这类设施,主要原因大概是因为我国的自来水还无法做到直接饮用,但饮水器还包括清洁用水,人们还是十分需要的。
五、照明设计
步行商业街外环境照明的好坏,首先取决于一个先进而又合理的总体规划。其规划是整个城市夜景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城市的总体规划协调一致。对步行商业街来说,外环境照明的规划就是从街道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街道自身的特点和在整个城区夜景照明中的地位与所起的作用,遵循规划设计,建筑科学、环境科学、功能及照明科学的基本规律,原则和法则要求,着眼街区照明的总体效果,对街区众多的照明对象逐个进行分析和规划,提出整个街道夜景照明的总体设计方案,以此作为众多照明对象进行单体照明设计时的依据。
六、保护弱势人群的街道无障碍设计
在步行街的建设中,特殊活动人群的活动状况反映着步行街空间的质量与活力。在户外活动中,存在着一群弱势群体一老人、儿童以及行动不便的人士等,他们对室外活动环境的要求较高。儿童与行为不便者是需要他人特别关照。的群体,他们的活动对空间安全性、舒适性、畅通性等有较高的要求。对弱势人群的关怀也是步行街建设“以人为本”的环境观念的重点体现。
结语
总之,步行商业街设置的根本目的就是把空间留给市民,改善市民的生活居住环境。无论它将来怎么发展,对“人”的关怀将是它一直追求的目标。21世纪是强调人、强调文化、强调人与自然融合、强调整体可持续发展的世纪。步行街己成为现代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基本要素,我们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着力创造一个人性化的活动空间,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川西地区;乡村旅游;项目规划;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S625;F5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3-0071-02
一、川西地区乡村旅游项目规划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
根据市场需求特点,结合川西地区乡村旅游资源特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市场导向出发规划形成新一代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2.情景体验原则
在情境化设计原则的指导下规划开发体验性和感知性强的旅游产品,达到“以情入景――情因景生――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境界。情景体验主要围绕“天府之国”乡村意象、天府农耕文明演变、乡村湿地生态环境设计等进行。
3.人性化设计理念
在旅游项目设计、空间利用、休闲方式、经营理念的进行人性化设计,为游客创造舒适、自然的乡村旅游地,还要考虑当地农户的生产生活,为当地居民提供优美的生活环境和更多的致富机会。
4.自然生态原则
借自然之力,借水流、风速等自然力量,设计休闲娱乐项目;融自然之势,将地势、水势等自然形态融入娱乐休闲项目之中;得自然之神,借助溪流、树木、泉眼等自然现象的神韵而形成休闲项目。
二、川西地区乡村旅游项目体系规划
1.川西林盘休闲
“林盘”是川西地区乡村旅游资源的最独特之处,川西农村中的林盘原生态聚落,可开发不同主题的休闲体验项目,能够带给游客文化、生活等多层次的细腻感受。
2.生态农业体验
主要包括中草药园、租赁农田、采摘农园、果林飘香、租赁菜地、家禽家畜认养、果林飘香、风车种稻、反季节瓜果类、田畦迷宫等。
3.农耕文化体验
农业文化景观、农耕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传统村居习俗、川西林盘以及与之和谐的各种副业等,都是川西农耕文明的典型风貌。农耕文化体验主要为针对农业种植和农村节庆活动设置的游客参与农业劳作、收割,以及农事节庆庆祝活动等相关产品。
4.乡村田野观光
主要包括漂流家园、木盆漂流赛、湿地野营基地等,项目充分利用当地的水渠溪流和泉眼,打造亲水娱乐、水产养殖基地、果基鱼塘、荷塘月色、茶花种植地、藤本植物棚、鸟语林、浆果植物区、水生植物区、奇异瓜果棚、大片生态粮田、特色蔬菜、花卉苗木、乡村农舍、溪流河岸等特色产品。
5.乡村体育运动
“乡村体育”也称“轻松体育”或“快活体育”,是大众体育的一种形式。“轻体育”不断适应人们的需求,注重精神调节与心理调适,既健体又健心,使健身朝着更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本类项目主要包括山野露营、晃晃屋、自行车、乡村足球、乡村排球、乡村定向运动以及一些老年活动。
6.乡村保健养生体验
主要包括生态农业休养地、森林避暑胜地、青少年休闲农场、度假夏令营和留学教育基地、中老年休闲大学、绿色校园、保健避暑度假村、家庭农园、少儿农庄、银发族农园、残疾人农园、自然修养村等。
7.乡村购物
主要包括乡土手工艺品、新鲜农产品购销中心、旅游商品展销中心、小商品购物点、田园广场、跳蚤市场等。
三、川西地区乡村旅游景观设计规划
(一)湿地景观设计
1.湿地的水流系统和植被设计。水流系统由支渠、斗渠、农渠、毛渠、水塘、稻田、滩涂等构成,夏天为浅水湿地,冬天为泥沼,随着气候、水量的变化,其中的植物、动物发生交替与变化,景观也就明显不同。
2.人工湿地、芦苇地、池塘、稻田和水生植物等,通过多种植物搭配,形成以树、花、草为主体的多彩植物塘和植物床,组成独具特色的人工湿地塘,并在这个湿地塘中形成串珠式的小水塘,可开展钓鱼、抓鱼和湿地游憩活动,并设置戏水池和生态堤岸,为游人提供戏水、亲水活动场所。
3.溪流。通过溪流形成水网,并在水流过程中设置水流雕塑,利用水的落差产生冲力,使水在一个个小石涡中回旋、激荡,形成具有活力的水流景观。池塘沿岸的典型景观布满有根植物和挺水植物。
4.按合理比例放养一些水禽和其它水生动物,通过生态调节,逐渐形成一个湿地生态系统,使得其中充满动物和鸟禽的生活气息,可作为人工湿地保护研究基地,并吸引游客观鸟等。
5.发挥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污水的功能,对景区内现有的水渠系统进行治理,除了设计生态景观效果外,还考虑对农庄等场所生活污水的处理。
(二)农耕文化景观设计
1.林盘
依托自然山水田园环境,构建以林盘为依衬,以水为脉络,以田园为基底,以干路为骨架,以集中居住点统领,既具有浓郁川西传统乡村风貌特色又具有时代特征,各组团彼此统一协调又各具特色的川西林盘风貌,打造具有川西山水田园诗画般的乡村生态文化景观。
2.水渠
川西地区水域丰富,应充分利用和改造好村落内纵横交错的沟渠系统,将渠系作为完整生态系统的的中心,保护水边自然景观和水域空间的生物多样性,恢复和创造水流的多样性,体现水与人、水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关系。
3.老民居建筑
川西地区部分乡村还留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它们素面朝天、朴实无华。作为与当地人民生活休戚相关的元素,乡土民居更凝结了人们的记忆。乡村旅游景观设计应充分重视这一要素,选取现状保存较好的老民居进行改造,并赋予其新的功能。
4.其它景观
在川西地区乡村旅游景观设计中,还应注意对水磨房等农家要素的乡土素材进行景观化处理,游客可以观赏了解其特色;对水堤、小桥等进行处理使其自然又不失景观价值。
基金支持:本文参考成都杨振之来也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都江堰市天府乡村旅游景区总体策划》项目。
作者简介:
篇10
关键词: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市政工程
中图分类号: TU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市化进程越来越深入,新时代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经到达了一定高度。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重点是城市建筑方面,对于市政工程中城市空间规划以及城市景观设计的关注度明显不足。基本上一些大规模的市政工程只是对自身的功能性比较重视,忽视了其对于城市空间规划和城市景观的影响,造成了城市混乱的景象。
一 市政工程对城市规划、景观设计产生的不利影响
现在我国有很多的城市为了加快自己城市化的进程,一味的注重市政工程的建设,这些市政工程大多数只注重自己的功能性,却很少关注其对城市空间规划和景观设计所产生的不利影响。例如:城市交通工程政府为了解决城市交通拥堵、交通混乱等问题,而修建的高架桥、地铁以及交错纵横的主干道等工程,尤其是高架桥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城市道路的空间和尺寸,但是为了满足其功能性设计者没有兼顾到其尺度、空间分布、建设比例以及和周围建筑之间的关系,使得工程建成之后给我们造成了一种拥挤、沉闷、无序的视觉感受。另外,在高架桥一些细节的处理上也缺乏美感,包括对隔离带的设计、防护栏的设计、路牌标志的设计以及绿化箱的设计等。在我国的南方,一些城市需要建设防排洪工程,这些工程大部分也缺乏一定的美感,而只注重了其排洪的需要,基本的形态是线型直挺、沟断面凹型,十分的生硬呆板。还有一些其他的市政工程,如防洪堤、挡土墙、河岸、停车场、过街地道、电信输送等工程在美观度上也不尽如人意。市政工程忽视了城市规划以及景观设计,大大的降低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舒适度,也制约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要对此进行思考,并采取适当措施改变现状。
二 市政工程兼顾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的途径
(一)树立现代城市设计理念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城市化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和城市发展的速度相比较,人们城市建设观念的发展速度呈落后的趋势,一直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基本上是遵循着实用、经济、在可能的条件下讲究美观的原则进行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基于建国初期我国城市化发展特点而制定出来的原则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城市的建设需求了。人们对于生活的追求从建国初期的解决温饱已经转变成了追求美感和质量的层次上,人们对于城市的要求也不仅仅局限于城市空间的使用功能上,更多的是对城市整体环境的要求,以及对城市给自己生活带来的舒适度的要求。现代的城市空间和传统的相比,更加的系统和立体,而传统的城市建设观念缺少对于城市三维空间以及对人们的心理、生理、社会精神等深层次要求的综合考虑,传统的建设观念和建设原则也不可能创造出符合现代人们要求的高质量的城市环境。因此,为了适应现代城市化的发展和建设需求,我们必须要转变传统的建设观念,用现代城市设计理念来提高城市的生活环境和人们在城市的生活质量。
现代城市设计理念是与很多学科紧密相连的,包括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市政工程学以及景观建筑学等,也包括社会学、生态学、经济学、法学、城市管理学以及环境学等各种学科,城市设计理念是这些学科内容在城市的环境、物质和社会等进行综合应用的直接体现。作为城市设计最主要的部分,城市市政工程对于城市环境质量的保证和人们城市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要在市政工程中融入现代城市设计理念,将只注重工程功能性质的传统理念抛弃,从城市的整体出发,视市政工程为城市空间体系的组成部分进行处理。在进行市政工程建设时要综合考虑对城市三维空间的设计以及对城市居民心理、生理和精神需求的满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城市建设。
(二)提高市政工程的设计水平
目前在我国城市市政工程基本上是由市政设计院和专业设计院来进行设计的,这些设计院设计师的设计水平普遍比较低,其设计理念也相对比较陈旧,致使市政工程的设计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这些工程项目普遍来说都是由市政专业工程师来承担的,在工程功能性质和景观性质的考虑上,几乎不是同时进行的,多数都是在解决了其功能问题之后才在局部进行一些景观设置,没有将工程的功能性和景观性进行有机结合。因此,我们应该在制度上以及操作方式上进行提高。
首先,市政工程设计前期应该广泛的邀请多家设计机构来参加工程的竞标,集思广益。选择既能够满足工程功能性要求,又能够满足景观性要求的设计方案,包括文字和图纸等。工程设计评标的过程应该邀请城市设计方面的专家来进行评价,评价的依据则是现代城市设计理念,将专家的评价作为评标的标准之一。由其是重点的工程和重点的地段,在工程设计时更要进行竞标,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够让设计人员对市政工程的景观设计以及城市规划等方面加以重视。
其次,应该完善市政工程设计的审批和审查制度,要严格按照现代城市设计理念来审查、审批市政工程项目,如果已经制定了合格的设计方案和导则,就应该依据方案、导则来进行严格的审查。这种完善的严谨的审批和审查制度对于保证市政工程景观设计等方面达到标准,有利于改变传统的只注重工程功能性,而忽视城市空间环境和人们居住舒适度的设计模式。
最后,细化工程分工,加强各个施工环节的协作能力。将现代城市建设理念贯彻落实到每一个施工环节中,并保证每个施工环节都对与其合作的环节有充分的了解。同时更需要培养出一批优秀的设计师和工程师,这些专业化人才对市政工程有充分的了解,并具备现代化的城市建设理念。将专业化人才融入到市政工程设计和建设的各个环节中,倡导团结协作的精神,摆脱过去出现在市政工程中的专业分离的现象。
总结:
在市政工程中渗透城市规划以及景观设计等现代化城市建设理念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现阶段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要求,更是满足人们对于生活质量高要求的必然途径。
参考文献:
[1]冯潇.现代风景园林中自然过程的引入与引导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