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科技创新汇报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21 17:11: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科技创新汇报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随着近几年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高校对自己的教育模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在高校开展并普及大学生科技创新。理工科院校历来强调提高学生的科技动手能力和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出了“自助式实验室”和“车间大课堂”两种适合理工院校学生特点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模式。
论文关键词:科技创新;模式;实验室;企业
高等教育学府历来都担负着为国家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近年来,伴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对教育成果需求的不断加大,各高校对自己的教育模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在高校开展并普及大学生科技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由此可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不仅是高校培养科技人才不可或缺的方面,也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包括使学生在学校学习中具备主动钻研科学方法、积极了解前沿科技动态的精神以及独立获取知识的技巧和应用发散性思维进行创造性实践的能力。许多以信息学科为特色的理工科院校,历来重视提高学生的科技动手实践能力和拓展创新思维。然而如何立足高校自身实际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寻求适合学校发展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模式。
针对学校的这个特点,本文对以下两种大学生科技创新模式进行探讨:一是着眼学生独立进行科研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自助式实验室的作用的自助式实验室模式(学生独立进行查资料、定方案,开展实验,参与自助式实验室);二是着力体现综合实验的应用性、实用性和推广性,尤其是结合生产与科研一线的相关工作的车间大课堂模式(产学研相结合,走进工厂大课堂)。
一、自助式实验室模式
理工科院校学生有很多时间在实验室。因为不仅教师上课需要演示实验,学生课外作业也需要做实验,有些科目还要对实验进行考试。如此多的实验活动贯穿在师生互动教学的方方面面,如果老师和学生仅仅是将它作为一个授课目标或考核形式,而就白白浪费了巨大的科学创新机会。
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偶然间会有过对某一领域天马行空的超前想法,而这些看似异想天开的思考中或许蕴藏着未来尖端科技的巨大突破。这些想法很可能是科学理论的雏形,但是如果没有通过实验检验,雏形可能永远也形不成科学理论,那么这些闪光点也就白费了。因此为了让学生的实验行为能变“被动式”为“主动式”,能够自发地对自己超前的理论观点进行实践,我们提出了自助式实验室这个模式。
自助式实验室不是实验室的名称,而是一种特殊的实验教学方式,它改变了传统的“你教我学”的授课方式,使学生由教师带领着完成教科书上已有的实验操作的同时延伸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发主动地对未知的实验理论进行探索性操作。这种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独立完成实验能力,更重要的是促进了科技创新素质的培养。自助式实验室模式以传授实验知识、提高创新能力为立足点,以创新思维、实验设计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循序渐进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专业基础扎实的高素质人才。
为了达到培养科研创新大学生的目的,同时又避免资源的浪费,自助式实验室要做到有层次、有规范,分阶段地开展,才能张弛有度、合理利用、有序展开。
1.有层次的实验室名师指导体系
聘任学科内的教授、博士等资历深厚的专业学科教师作为自助式实验室的指导名师,每周定期开放实验室,一方面负责保养设备和更新材料、以及维护实验室的秩序,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就是对学生实验操作方式进行指点及检验实验结果。对于学生来说,各种偶然间产生出的关于科学的想法,在最开始都只是具有一个很模糊很超前的概念,这个概念拿到实验室里往往不知如何下手操作。这个时候就需要指导老师运用他们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来指点学生如何整理思路、如何查阅文献、如何准备资料以及如何开展操作。学生最终无论能否得到理想的结果,都是对创新理论的一次检验,丰富了开展创新活动主体本身的知识。这样经过不断的磨合和完善,最后形成老教授指点年轻教师,高年级学生帮助低年级学生的有层次的指导体系。
2.规范的自助式实验室实验报告
创新性实验是科技行为的一种,因此必须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这就要求学生在开放实验室做实验的时候也要形成完整的书面报告。细心地撰写自己想法产生的背景、过程,做实验的步骤、方案,参考的文献,指导老师的建议以及最终的实验结果等各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必须在实验前期准备,实验过程中和实验结束后做同步的详细记录。规范的实验报告对于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比较正规细致地备份了学生每次的创新行为,另一方面也能与指导老师及其他同学共享创新心得与体会。
3.阶段性的实验室总结汇报会
总结汇报是一种实现由量变到质变飞跃的形式,也是师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方式。在自助式实验室正常运转的每个阶段都会有大量的、零散的创新实验报告在不断积累,这些报告有的可能比较肤浅,但是却巩固了基础知识;有的相对超前,但却受限于创新主体因知识水平、实验方式等一系列因素而无法继续深入。诸如此类的情况,在阶段性的总结汇报会上可以得到较为有效的改善。指导老师挑选出立意较新、思维独特、创新性高、代表性强的实验报告,由操作实验的学生阐述想法和过程,随后实验室其他学生共同进行讨论,发掘其创新点、闪光处,最后由指导老师做归纳性的总结,指出该阶段科技实验中的成果和创新进展。
自助式实验室发挥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独立动手能力的作用,把教师和学生进行的创造行为从单一活动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双向互动的实验过程。在自助式实验室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一条以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素质为目标,较为完善的理工科专业人才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二、车间大课堂模式
随着自助式实验室的不断推进和完善,会有越来越多的创新观点在实验室中诞生并完善。但是再新颖的观点、再高端的创新如果脱离了实际,缺乏应用性,也不能称之为成功的科技创新。所以大学生的科技活动不仅要敢想、敢开展,更要很好地体现出科技实验的应用性和实用性,尤其是在理工科院校,要注重结合生产与科研一线的相关工作,有的放矢开展科技实践。这就提出了更深一层的高校科技创新模式——车间大课堂。
车间大课堂模式的核心内容是产学研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是现代社会教育的新型模式,即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书本知识与以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经验、科研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形式。车间大课堂模式不仅把产学研充分结合,并使这种结合不只是满足于停留在企业提供的有限的实习点开展几天实习活动这类简单浅显的层面,而是充分调动学生、企业和学校三方面的积极性,把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企业的科技创新需求、学校的科技创新指导有机结合,最终找准适合学校办学特色、贴近企业发展水平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内容。这样的创新一方面培养了适应社会化大生产所急需的科技人才,另一方面又为企业的开拓发展提供了经过严谨科学实验所检验的创新观点和方法。
车间大课堂模式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企业车间和学校实验室相结合,引申下去就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这两种不同的科研环境和教学资源,把以传播知识、启迪智慧为主的大学教育与强调动手实践操作为主的车间工作相融合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模式。
车间大课堂模式实施起来有两个层次:一是车间“老师”走进学校课堂;二是学生走进企业车间。这两个“走进”在形式上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兴趣、就业等因素,在内容上注重书本知识和实践过程两者的完整性,具有可行性及可拓展性。
1.车间“老师”走进课堂
高校是知识的殿堂,但不代表所有的知识都能够全部学习到。有很多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总结积累的一些技巧、方法和经验绝不是大学课堂上几条理论、几本教材所能传授的。为了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宽创新视野,学校应定期邀请多年在企业生产第一线上的老师傅走进高校的学生课堂给学生上课,传授给学生与专业学科相关并与创业就业相关的知识技巧。如果条件许可,可以把课堂布置成类似实验室的简易小型车间,车间“老师”手把手教学生如何阅读说明书,如何操作设备,如何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提高效率等一系列无法从书本中学到的内容。
车间“老师”走进课堂的形式有几个方面要注意:一是传授的内容应当是贴近学生专业学科知识点,并对其毕业后就业有帮助,或者说能够推动学生对自己未来进行规划的。二是注意展开的幅度和尺度,不能本末倒置。科技创新虽然对于启迪学生智慧、开发学生潜能有重要意义,但毕竟还只是原始教学的一个辅助方式,不能够取代真正的课堂学习,它应该和课堂学习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三是注意分梯度传授。不同年级的学生,本科生和研究生对于知识的侧重点和选择点都是不相同的,因此要了解所开展创新活动的学生群体的需求,有的放矢地进行车间“老师”进课堂。
2.学生走进企业车间
人的发展离不开学习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前一种形式获得的是间接经验,但间接经验的掌握又离不开主体在实践中获得的直接经验,实践能力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提出了车间大课堂模式的另一种形式:学生走进企业车间。
周期性的安排各年级的学生走进高校定点培养企业的车间里,参观并学习真正的科技实践行为的开展流程,如流水线作业是如何有条不紊地行进的,复杂的机械是如何运转的,凌乱的原材料是如何做成成品的等等。通过现场学习,学生对于流程和技巧的掌握会比在单纯从书本学到的要深刻得多。
对于学生来说,要带着问题走进车间。尤其是一些在实验室操作过程中对操作手法技巧以及材料使用方面产生的疑惑,这些疑惑往往在车间这种大规模集成化的生产场所里能够得到很好的解答。虽然有些答案不一定能够在学生今后的科技创新实验中使用,但是其启迪作用对大学生的创新行为还是有很高的价值的。
篇2
作为中国政治中心的象征,天安门广场上的每一处变化都时刻引人关注,国庆期间的花坛自然不例外。北京是祖国的首都,其节日花坛的布置,富有独特的风格与含义。每一年国庆花坛的主题都会围绕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特点和大事件,并结合中国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进行设计布置,并力求表现出中国各领域日新月异的新面貌,象征着国家的繁荣昌盛。简约和循环利用,成为2010年以后广场花坛布置的重要理念。
本活动旨在通过资料查询、实地探究与互动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探究身边花坛的奥秘,知道花坛中蕴含的科学、技术及社会知识,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启发孩子们理解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活习惯,唤起他们保护环境的热情和使命感。
活动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说出花坛所用植物的种类和特征,知道花坛采用的技术和养护知识,分析花坛象征的社会文化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用多种手段与途径获取信息和整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方法、新思路,激发他们探究和创新的欲望;引导学生走进社会、走进自然,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参与花坛调查的乐趣,关注花坛在美丽中国建设中的作用,养成亲身参与的环保理念,为“绿色北京”“世界城市”建设作贡献。
活动对象与内容
活动对象
学生为学校初中科技创新训练营的学生,人数32人,包括初一年级“遨游计划”23人、初二生物兴趣小组19人。训练营成员自愿报名,择优录取,他们具有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和热情。家长也支持,有时间上的保证。
活动准备阶段
包括小组组建、学情调查、拟订方案、场地踩点等4项内容。
知识搭建阶段
利用遨游计划课程时间,讲解植物识别和养护知识。
邀请植物和科技活动专家,指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编写科学探究任务单,并进行校内预实验。
利用遨游计划实践时间,在北京植物园请园艺师实地讲解花坛布置技术及相关知识。
实施阶段
植物和花坛资料的收集:在实践活动开展之前,指导学生到图书馆或者到网络上搜集有关节日花坛等相关资料,了解花坛的含义,识别植物的种类,认识花坛在人们节日生活中的作用。
植物识别和栽培、花坛历史、设计及养护作为遨游计划和生物创新小组的校本课程,教师和学生一起开发相关校本课程材料,为后续活动作好准备。
根据活动内容要求,邀请中科院植物所、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教学植物园相关领域专家走进校园进行常见植物识别、科学调查方法、节日花坛等相关内容的科普讲座,并在学校及周边社区、公园进行预调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并使学生对本次活动内容有整体把握和初步了解。
实地探究节日花坛的奥秘,了解花坛中的科学、技术、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花坛中的科学部分,主要是了解花坛分类方法和设计。分类从表现主题、空间形式、运用方式、观赏季节、栽植材料区分,设计内容有设计原则、花坛植物用材、花坛位置。花坛中的技术包括工艺保障、花材保障、造型保障、养护保障等。在花坛中的文化方面,则要指导学生查询27年来天安门广场的花坛设计,梳理出其中的一套花坛社会文化内容。
活动汇报及展示阶段
组织小组学生进行总结,撰写活动报告,在活动课上分小组进行交流。
指导学生撰写科技创新论文,召开论文答辩交流会,择优推荐参加区、市及全国科技竞赛。撰写文章和拍摄照片,参加北京市“我眼中的科技北京”和“我来拍”、“我来游”科普竞赛活动。
整理学生花坛探究的文章、图片、视频等相关资料,汇集成册作为校本教材进行使用,利用展板、PPT、微博、微信等方式进行宣传。
相关成果向园林绿化部门提出建议,参加北京市中小学生科学建议奖的评比。
后续行动阶段
开展学生设计花坛活动,结合学校办公楼广场的布置,按场地面积30m×30m,每人设计一个花坛,突出国庆内涵,用A4纸绘图。提交学校总务处参考。
针对花坛缺少标识牌的现状,设计带有二维码的植物名称标识牌,在社区或公园花坛中应用,对青少年和社区居民进行科学普及,宣传城市博物学的理念。
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预案
安全问题:学生要到广场、长安街和公园等,特别是国庆期间人流较大,安全隐患较大。对此,在室外活动分组活动时,强调纪律性和组织性,教师带队统一行动,并邀请家长一起活动,并制订安全预案,报请学校批准备案。
知识问题:植物识别和花坛知识,专业性较强。对此要请教师和专家给予指导,提供相关书籍、网站等资源,并请同学进行交流,与家长一起分享,开通活动微信等新媒体。
方法问题:资料收集、探究方法及科学传播、报告撰写和参赛,要求较高。对此要提前进行针对性培训,邀请专家共同参与。
兴趣问题:活动周期长,设计的专业知识面广,室内外活动结合,部分学生可能兴趣减弱,毅力不够。所以必须充分了解每位同学的兴趣和特点,采用小组分工协作的方法。争取调动全部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并组织阶段汇报,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
活动评价标准
过程评价:每一次活动学生都要有完整、规范、真实的活动记录,教师对每次活动都给予鼓励评价。
成果评价:开设多种形式的成果展示,如研究报告、摄影作品、DV作品、手抄报、总结建议等。
学生评价:评价原则为操作简单、激励性强、客观反映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获得的成果,重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每次参与活动的学生人数、记录、结果等进行评价并开展经验交流。
篇3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科研创新;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106-02
一、本科导师制简介
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源于英国牛津大学的新型教育管理模式。与研究生导师制不同,本科生导师制是指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对本科生的学习、品德、思想、就业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教育制度,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水平及科研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1,2]。目前有多所高校将本科生导师制与科研团队建设结合起来,充分挖掘本科生的科研潜力,重点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际动手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校科研实力的提升。本文将以作者所在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为例,浅谈本科导师制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本科生导师制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充分阐释了科学创新对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和一个民族灵魂进步的重要性,而高校是培养科研精英人才的最大机构。但是从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培养模式来看,多数高校将教育重点放在课本知识的传授上[3]。虽然这种模式培养下的高校毕业生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储备,但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明显缺失。大四毕业设计环节,虽然能让本科生一定程度地参与一定量的科研工作。但是大部分本科生只能参与基础的实验操作或者是简单机械的数据录入处理工作,不能深入分析实验结果,更无法指出课题的创新性,这将严重影响本科生对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发展的栋梁,大学教师需充分重视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并积极投身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中。
(二)科研导师的重要作用
将导师制与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建立科研导师制,主要是指导师指导学生参与具体科研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科研方法,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从2013级全日制本科生开始,全面实施全程导师制。即为每名学生配备导师,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学业指导为主,兼顾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生活、心理等方面,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及人生观,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其中导师制实施细则明确规定,导师具有如下职责: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包括指导课外课题研究选题和立项,组织科研课题讨论会,吸收学生充当科研助手,动员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课外科技竞赛活动,从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使学生构建成符合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要求,突出个性发展并拥有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体系。其中针对具有继续深造,有意从事科研工作的学生,对他们分配科研经验丰富的教授、副教授或者是有科研项目的讲师,建立起科研导师制。
作为一名科研导师,需充分发挥导师的职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和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为了激发学生对科研课题的兴趣,导师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查阅国外内相关文献,了解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实验方案,制定详细的实验方法、操作步骤、实验预期结果等。针对本科生的科研思路和实验方案,导师需要积极给予审查意见,及时评价学生的实验方案,并提出修改意见。待实验方案确定后,整个实验过程需要学生独立完成。但是由于大多数本科生参与科研课题的时候,并不具备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因此并不熟悉具体实验仪器和实验设备。这个时候需要充分发挥科研团队的作用。我们针对本科生的课题类型,给他们建立实验小组,并由研究生担任实验小组组长,充分发挥团队合作效应。实验完成后,需要及时整理分析实验结果。这时导师需要帮助本科生归纳总结实验数据,寻找实验规律,发现实验特殊现象,进行机理分析。最后及时引导本科生对所做的实验进行总结,撰写实验报告、汇报实验成果或者发表文章。从导师制实施以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指导多名本科生荣获各种科技竞赛大奖,例如2013年第一届全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2014年第三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一等奖、2015年“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2015年第四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三等奖。
(三)学生在导师制中全面成长
学生参与导师科研课题对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和综合创新能力有很大帮助。首先,专业知识面得到充分扩充。通过查阅相关科技文献,可以了解目前学科发展前沿和研究现状,发现某领域的研究不足和缺点,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法或思路,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其次,实际动手能力达到充分提高。所有实验操作过程均需要学生独立完成,如果实验失败,还需分析失败原因,寻找解决方案。系统地培养了学生的独立工作、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最后,沟通交往能力得到增强。学生总结实验结果时候,需要完成分析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汇报实验结果、发表文章等工作。这将充分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技交流、论文撰写能力[4]。
三、提高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一些措施和对策
尽管我国许多高校建立了本科生科研导师制,但是存在机制不够完善,科研创新能力重视不足等问题。现结合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导师制的实际情况,提出几点关于提高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建议。首先,激发本科生科研创新意识。为了充分激发本科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在日常教学和社团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宣讲科技带给日常生活的巨大改变,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热情,使学生明白科技能力对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具有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学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科技学术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也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其次,开设科研创新课程。为了快速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可以在本科生的课程中增开一些有关提高科研水平能力的课程,例如文献检索与管理、科技前沿学术讲座、创造力开发、数据分析与整理、科技论文撰写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本科生一方面可以系统地学习有关科研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为将来继续深造或者从事科研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最后,完善评价体制。将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制,与本科生的奖学金、保研等挂钩,可以极大提高本科生的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5]。例如学科竞赛获奖、、申请专利等均可以计入学分或奖励加分中。同时,学校也要积极鼓励参与科研导师制的教师,例如将指导本科生科研活动的时间计入学时,给予科技竞赛获奖或的老师一定经济奖励等。
四、结语
科学技术创新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本科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成为目前高校急需重视的一项工作。通过科研导师制,让学生参与实际科研课题,可以显著提高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科研创新意识、开设科研相关课程、完善评价机制等,均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机制,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沙靖全,周淑晶,张宇,钟晓华,宋琳琳.本科生导师制在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中的实施[J].药学教育,2014,(16).
[2]张菡,黄天寅.全程化科研导师制下的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研究.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J].2014,(154).
[3]苟建平.浅谈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5,(81).
篇4
关键词:光伏发电技术;教学模式;课堂实验教学;校企合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3-0161-02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的严峻挑战,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太阳能则成为新能源的首选之一。曾经在全球光伏产业的推动下,中国光伏产品已占据国际市场的大半壁江山,但却一直面临市场在外的困局。光伏产业经过数年爆发式增长,最终多个环节产能面临严重产能过剩。随着欧美对中国太阳能电池板的“双反”实施,近几年是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寒冬”。光伏企业要应对“寒冬”,一是上游制造企业要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二是下游应用企业要抓住机遇,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高系统集成能力,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优质可靠的系统设计方案。依据国家新能源政策的战略部署,结合上海电力学院的专业特色,我校相关太阳能光伏发电专业力图培养出合乎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满足光伏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需求的光伏材料及光伏系统设计专业方面的人才。有关专业以物理学为基础,系统学习基础物理学、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等,使学生牢固掌握物理学基础理论。同时结合电力教学的优势,将太阳能电池技术、太阳能发电技术、电力分析基础、逆变器原理等作为专业必修课,培养太阳能发电技术行业的高层次专业人才。这样,学生在掌握光伏发电系统设计专门技能的同时具备更加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和科技创新的潜力。其中《太阳能发电技术》包含了太阳辐射、光伏系统设计原理、部件选型、系统安装维护等内容,其教学目标是希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使同学们能掌握太阳能发电系统的设计开发,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作为最早开设《太阳能发电技术》课程的高等院校,由于该课程属于新课程教学,教学过程中受到教材、实验设备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效果不很理想。本文就近年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针对目前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一、加强课堂实验教学
《太阳能发电技术》作为光伏产业人才培养的基础性课程,主要讲述太阳辐射的相关知识、光伏发电系统的原理、系统设计、配件选型及系统安装维护等相关专业知识,这是一门实践性十分强的专业课程。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单纯依靠理论知识讲解,学生很难对光伏系统有深入的理解。总结教学过程发现,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如果能结合相关的实验、实践教学,则可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与课堂教学效果,也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这就凸显了课程教学中实验环节的重要性。由于《太阳能发电技术》属于新课程,受到实验设备、实验条件和人员的限制,短时间内开展丰富实验教学有着一定的困难。但是,使用计算机软件仿真虚拟实验和设计就没有这方面的限制。因此,着手开发该课程的虚拟实验教学环境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动员学生与老师一起自行设计一些简单可行的实验设备,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能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实际训练,还可以丰富该课程的教学资料。另外,在这个过程中,除了简单的验证性实验,还与控制类、综合设计类的实验相结合,提高了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走入社会后,能较快适应市场发展需要,提高就业竞争力。此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白连平等[1]针对该课程就设计了一些可行性实验,如光伏阵列设计实验、太阳能路灯照明系统设计等。
二、开展校企合作教学
由于工科课程的实践特性,除了课堂的理论与实验之外,开展校企合作教学则是提高该课程教学效果的制胜法宝[2]。在前期的教学过程中作为实践教学曾经带学生到相关的光伏企业见习,在企业参观实习的结束之后,有些学生反映“公司实习4天比在学校2年学的东西都多”,这句话也让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陷入沉思。现在学生学习知识的途径很多,他们更喜欢看到实际的操作而不是“纸上谈兵”。例如课堂上讲过单晶硅、多晶硅、薄膜太阳电池,而很多学生到了现场仍然分不清楚是什么类型的太阳电池组件;课堂上学习了晶体硅太阳电池的制备工艺,参观的时候学生还是提出为什么这些电池都是蓝色的,不能做成其他颜色呢?虽然这些基础的知识都已经在课堂上讲授过了,明显部分学生不知道或者不懂却从来没有人提出过,而在参观过程中他们都想到了这些问题,通过参观学习对这些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充分说明了仅有课堂教学远远无法满足该课程的设置目标。因此,除了辅助的课堂实验教学或者视频演示之外,与相关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教学也是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一项重要教学手段。这就要求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加强实验教学还必须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开展合作教育方可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三、将科研与新技术融入教学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已经是高等院校的重中之重,学校有很多项目都涉及鼓励大学生科技创新,从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史我们也可以看出,年轻人在科技创新上有着巨大的潜力。而如何通过有效途径提高工科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也困扰着不少教师。同时作为高校教师大多也同时肩负着科研工作,怎么样将自己的科研工作融入日常教学并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也是一个应该认真考虑的重要问题。大学生在科研领域的创新在国际上屡见不鲜,比如在超导领域,MgB2合金超导体以及NaCoO.H2O超导体都是由日本的本科生首先发现的。《太阳能电池技术》及《太阳能发电技术》课程的开设,为科研融入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太阳电池材料的研究是目前材料科学的一大热门研究领域,这样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到最新的材料研究,从而让学生了解到了什么是科研,科研对实际生活又有着怎样的影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太阳能发电技术》主要包括太阳辐射、电池制造、组件制造、系统原理、系统设计、部件选型以及控制器逆变器原理等技术。它包含了多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概念多,为大学生创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太阳能电池及发电技术的研究,查阅资料、进行光伏发电方案的设计,促使学生将所学的电学、材料学、物理学等学科联系起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四、课程考核形式多样化
基于该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和教学目的,可以在传统卷面理论知识考核的基础上增加多样化的考核形式,比如系统设计作品展示、成果汇报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综合考核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对采取不同方式、对各个不同方面进行考核的结果,通过一定的加权系数评定课程最终成绩。
五、小项目形式完成课程设计
在网络化的今天,课程设计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论文在网络上复制粘贴完成。而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太阳能发电方向的毕业生,我们是否可以改变思路,课程设计不再局限于理论推导而转向实践性课程设计。指导老师可以根据地理情况和电网分布情况选择合适的条件用于学生自主设计光伏发电站,包括太阳能电站地点选择、可行性分析、电站规模及组成、蓄电池容量、光伏电站年发电量及经济效益、光伏电站整体布局(组件串并连设计、汇流箱排布、电缆连接、线管地槽整体排布、电缆规格及用量计算、线管规格及用量计算、配电房及看守房布置、支架定点图等)、系统防雷及监测、电网安全性等部分内容[4]。相信完成这样的课程设计,可以培养学生查阅文献和市场调研能力,对其今后独立从事光伏产业内业务是非常有帮助的。这样的课程设计比普通的论文撰写更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从而使学生的能力达到甚至超越该学科的培养目标。
本文根据《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实际教学经验以及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探讨了在现有教学模式基础上需要进行的一些改进。作为工科应用型创新人才,最重要的是应该具有很强的独立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而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模式则很难让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际光伏工程结合起来,也就无法真正理解光伏发电系统。本文提出了加强实验教学、开展校企合作教学、将大学生创新融入教学以及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等,其实质都是为了改变目前理论教学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将实验、实践教学等过去不被重视的教学方式引入这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出更适合现代企业、社会所需的高层次人才,达到开设该专业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白连平,张巧杰.光伏发电实验设计探讨[C].第五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2):602-605,2008-04,中国陕西西安.
[2]赵涛,李国强.独立学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2,(6):1.
篇5
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已经基本形成“国家重视、地方扶持、各方支持、学校实践”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许多理工类院校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根据自身特点,量体裁衣,使科技创新教育正逐渐走向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但与综合性大学相比,由于教育理念、培育体系、科技体制、经济体制的束缚,理工类院校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教育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学生参与度低,教育理念和学习理念较单一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下,理工类院校的学生存在被动学习的现象,“唯书”、“唯分”,重视知识的积累而轻视知识的应用,缺乏主动意识和创新意识。虽然“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对理工类院校科技创新教育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导向作用,为学生提供锻炼和展示的平台,但是学生的参与面、参与度往往不能与之成正比。理工类院校的科技创新教育仍停留在小范围、浅层次上,教学和科研没有达到真正的统一。在科技创新方面,部分学生保持观望态度,将大部分时间放在知识学习方面,对科技创新投入的精力较少。个别教师专注于专业教育,参照课本和教学课件,按部就班地传授知识,忽视对学生思维发散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特征是独特性,而独特性是基于个体的差异性的,强调共性而轻视个性,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体系建设缓慢,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不健全
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起步较晚,普及率低,成效并不显著,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部分理工类院校已经建立了统一的领导机构并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在活动经费方面,主要依靠行政拨款,但由于科研经费有限,使得学生的科研活动受到很大的限制。近年来,许多高等理工类院校大规模扩招,使现有的科研活动阵地、实验室及仪器设备等,无法满足和维持新形式下周期性长、连贯性强、科研强度大的科技创新活动。另外,部分院校在课程设置、学分设置、学生考评制度以及奖励制度上出现脱节现象,联系不够紧密,无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三)专业基础薄弱,专业教师的指导力度不够
当前,理工类院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普遍存在两大根本问题:一是学生对专业知识了解得不够深入,基本功不扎实,对专业技能、专业素质和专业精神的把握不够准确,缺乏实践经验。学生科技创新素养的形成基本上分为三个阶段:大一处于科技创新素养培养阶段,大二、大三处于专业能力拓展阶段,大四处于创新能力拔高阶段。因此,各阶段的学生均需要在学习中加深理解,加强应用,提升其科技创新素质,增加自主完成科技创新实验的难度。二是由于学校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使学生在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时,创新热情和积极性不高,容易半途而废,缺乏坚定不移的意志。学生科技成果突击的内容较多,注重经验积累和总结的少,创新课题的科技含量和成功率低。
二、理工类院校科技创新教育的路径探索
(一)树立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创新教育理念
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教育理念,是迎接知识经济和新科技革命的需要。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主阵地是教学课堂,传统的工科人才培养过分强调理论教学,淡化实践,课程内容陈旧,培养模式单一。改革传统的工科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推进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结合,加强学科交叉合作,强化基本技能与新技术应用的训练。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营造独立思考、富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的建设;注重人格养成,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责任意识和严谨作风,养成勤于观察、勤于思考、勤于记录、勤于动手的习惯。完善创新教育理念,改变教育大环境,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培养积极主动的创新意识,打造理工类院校个性化的治学之路。
(二)建立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机制
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是涉及学校教学、科研、管理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等诸多方面的一项系统工程,加强组织管理队伍建设是理工类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和前提。为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成立院校两级领导机构,统筹学校人力、物力资源,提供有力的服务保障。同时,加强宣传工作,引导全校师生进一步明确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其次,依托理工背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信息、生物、材料、环境等发展迅速的优势学科,建立“基础平台+专业模块”的培养方案,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分年级、分专业提供培训指导,制订培养计划。最后,完善监督、检查和激励机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定期组织开展督查工作,对参加并完成科技创新项目的学生计素质拓展学分、综合测评加分,对指导教师计教学工作量并与职称晋升挂钩,形成良好的反馈机制,做到工作有计划、活动有方案、经验有交流、成果有奖励,为科技创新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三)推进师德高尚、专业精良的师资队伍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只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才能创造一流的教学业绩。多数工科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加关注专业教育,认为德育无关于专业教师的工作。因此,转变思想,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开展理工类院校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条件。第一,创新教育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对相关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介绍,注重对学生质疑和开拓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关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应用背后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努力做到文理渗透。第二,改进工科教师管理模式,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绩效评估。充分挖掘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实现科研强势向人才培养的优势转化。第三,加强师生交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帮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实验室,开展产品的研发、应用和推广等工作,促进科教融合、协同创新,实现理论教学联系实践的教学突破。
(四)打造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校园创新文化
篇6
早上好!我是**,我参加竞聘的岗位是校团委副书记。感谢各位领导提供机会让我汇报个人的情况以及做好团工作的思路。
首先我想简单谈谈我个人的特点:
一、有较全面的团工作经验。读书期间我曾担任过市学联主席和学校学生会主席,毕业后又在团省委和学校团组织工作过,多层面的青年工作经历,使我加深了对共青团工作的理解,并掌握一定的工作方法。
二、有一定的政治理论素养。由于多次参与综合材料的起草,并在大型活动中起草省市领导的讲话稿,在工作中我注重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
三、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我曾参与组织过省、市和学校的大型活动,这些活动不仅磨练了意志,也使我的个人综合素质得以不断提高。
就如何做好学校团的工作,我的思路是:“围绕一个和谐,深化两大主题,培养三种意识,提高四项能力”。
一、围绕和谐校园建设,大力服务学校的发展大局。大力实施校园文化行动,强化精品意识,以文化节、读书周、博学论坛等品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培训、引导、教育,在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发挥广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主动参与和谐校园、节约型校园的建设,使他们在参与中陶冶道德情操,增长知识能力,实现学生与校园之间的和谐发展。
二、开展立志、修身、博学、报国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两大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构造广大学生强大的精神支柱,坚持三贴近(实际、生(的原则,引导青年学生坚定信仰、立志成才、报效国家;紧紧围绕“八荣八耻”,广泛深入地开展道德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学习,在学生中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和发展。
三、培养学生创新、实践、创业三种意识,是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途径。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深化“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广泛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内容和形式,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增长知识,锻炼成才;引导学生更新择业观念,深化志愿服务西部和志愿服务山区计划,引导大学生到基层艰苦创业,从根本上改变狭隘的就业观念。
四、提高团组织的服务能力、凝聚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是团的十五大提出今后一段时间推进团的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其归根到底就是要坚持党建带团建,推进团组织的自身建设。通过增强团员意识教育活动,大力开展“标准化团支部”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等组织广泛联系青年学生的作用,对团员青年实行多重覆盖;做好推优入党工作,把全校青年学生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
篇7
早上好!我是xxx,我参加竞聘的岗位是校团委副书记。感谢各位领导提供机会让我汇报个人的情况以及做好团工作的思路。
首先我想简单谈谈我个人的特点:
一、有较全面的团工作经验。读书期间我曾担任过市学联主席和学校学生会主席,毕业后又在团省委和学校团组织工作过,多层面的青年工作经历,使我加深了对共青团工作的理解,并掌握一定的工作方法。
二、有一定的政治理论素养。由于多次参与综合材料的起草,并在大型活动中起草省市领导的讲话稿,在工作中我注重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
三、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我曾参与组织过省、市和学校的大型活动,这些活动不仅磨练了意志,也使我的个人综合素质得以不断提高。
就如何做好学校团的工作,我的思路是:围绕一个和谐,深化两大主题,培养三种意识,提高四项能力。
一、围绕和谐校园建设,大力服务学校的发展大局。大力实施校园文化行动,强化精品意识,以文化节、读书周、博学论坛等品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培训、引导、教育,在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发挥广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主动参与和谐校园、节约型校园的建设,使他们在参与中陶冶道德情操,增长知识能力,实现学生与校园之间的和谐发展。
二、开展立志、修身、博学、报国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两大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构造广大学生强大的精神支柱,坚持三贴近(实际、生(的原则,引导青年学生坚定信仰、立志成才、报效国家;紧紧围绕八荣八耻,广泛深入地开展道德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学习,在学生中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和发展。公务员之家
三、培养学生创新、实践、创业三种意识,是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途径。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深化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广泛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内容和形式,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增长知识,锻炼成才;引导学生更新择业观念,深化志愿服务西部和志愿服务山区计划,引导大学生到基层艰苦创业,从根本上改变狭隘的就业观念。
篇8
关键词:焊接;创新人才;教学体系;国际焊接工程师
作者简介:吕迎(1979-),女,黑龙江七台河人,佳木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李俊刚(1971-),男,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2013010510)、2012年佳木斯大学重点教研项目(项目编号:JYLA2012002)、2012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专项项目(项目编号:JGZ20120127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034-02
焊接是一种精确可靠、低成本连接材料的技术,它作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石油化工、交通运输、电力电子、航空航天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制造业对工业生产第一线的焊接工程技术人才需求量增大。近些年,就业市场对人才素质要求有了新的转变,总体上已经由理论型向技术型、技能型人才转变,而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更备受欢迎。[1]目前,高校工科毕业生存在着实践能力不强、创新意识薄弱等问题,在生产实际中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因此,如何加强工程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面临的新问题。本文根据佳木斯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焊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资源等实际情况,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重点,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整合优化课程教学体系
1.构建三位一体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文件,是组织教育教学过程、进行教学改革的主要依据。2013年,基于“材料大类”平台招生背景,我校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重新修定了人才培养方案,依据“厚基础、精专业、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的目标培养焊接工程技术人才,学生经过两年的“材料大类”培养进行专业分流,然后进入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课程的学习。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最终取决于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施过程。为改变普通理工院校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定势,我们打破了传统知识体系,对焊接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整合,构建起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以及素质拓宽体系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在教学环节中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以及提高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
2.优化教学内容
焊接专业属于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工程技术学科,涉及的课程内容广泛,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无法对全部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因此,我们根据“够用、应用”的原则,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缩减理论学时,并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与学分比例。如将原有的“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工艺”和“热加工工艺及设备”两门课程合并为“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工艺”一门课程,将132学时的“材料科学基础”缩减为72学时,以便有更充分的时间开设“焊接新技术发展”、“焊接工程缺陷分析”、“焊接工程夹具设计”等选修课程。在实践教学内容上,新增焊接工厂模拟训练、科技写作训练、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等环节,将学生从课堂的禁锢中解放出来,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
3.“编”、“选”并重进行教材建设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焊接专业本着“选”、“编”并重原则进行建材建设,既重视选用优秀教材,同时也鼓励教师编写教材,使两者之间扬长避短、借优补弱。近年来,焊接教研室组成教材建设小组,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大纲,编写并出版了《电弧焊方法及设备》、《焊接检验》、《材料表面工程技术》等本科教材,教材中除了反映学科体系的基本原理外,还适当引入典型工程实例以及新技术,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拓宽知识视野。此外,其他核心专业课均选用《焊接冶金学-材料焊接性》、《焊接结构学》、《焊接生产和工程管理》等高等教育规划类教材,严把教材建设的质量关。
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1.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高等学校课堂教学中,“一言堂”的讲授方式仍然占主体地位,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根据焊接专业课程特点,积极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合作式、案例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组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如在讲授“金属焊接性”中低合金钢焊接性时,教师在讲解完热轧及正火钢焊接基础理论后,以某工厂厚壁16Mn钢套筒焊接中出现的裂纹为例,请学生分组讨论裂纹出现的原因并阐述理由,由小组组长进行汇报,最后教师进行点评、总结。学生在参与实例研讨过程中,将理论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
高等教育最终目标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关键环节在于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而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推进器。[2]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关系。焊接作为一种重要的连接技术,在工业形势和科学技术的推动下迅速发展,焊接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层出不穷,但教材中相关内容滞后于知识更新速度。教师通过科学研究能够准确把握焊接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新应用等,在讲解专业基本原理和工艺的同时,将学术动态和教师科研成果及时融合到相应的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开放、创新的思维模式,拓宽学生的视野。
3.开展面向本科生的学术讲座
学术讲座是大学校园内主流课程之外的一个重要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途径。学术讲座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富有活力的交流平台,既能够促进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师素质的提高,同时也利于质量教育工程与创新教育工程的推进。[3]我校焊接专业开展了一系列面向本科生的讲座,如定期邀请特聘教授哈尔滨焊接技术研究所的林尚扬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吴林教授为学生开设讲座,介绍我国焊接技术的现状及发展。此外,教研室也组织骨干教师针对学生学习中的难点、热点开设专题讲座。学生通过与专家面对面的交流,从多角度了解学科的研究方法、手段和前沿动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创新思维,并为选择毕业设计、创新项目以及考研研究方向开启了思路。
三、实践环节提高工程意识和动手能力
1.由验证性实验向综合性实验发展
传统的实验教学一般以验证性实验居多,教师讲解时间长,而且此类实验内容单一、缺乏系统性,学生在学习中普通存在着对实验内容不了解、走马观花、缺乏积极性等问题,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对实验课进行改革,删除了部分验证性实验,将焊接检测综合性实验由12学时增加至20学时,并新增了压力焊与钎焊、焊接结构等综合性实验。由于焊接综合性实验与设计性实验往往是相互融合与交叉,我们结合生产实际和教师的科研方向将项目融入实验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按照科学研究的步骤开展实验。
2.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包括实习实训环境、实验室等,是实践教学的重要依托。我校焊接专业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佳木斯中唯实业有限公司、佳木斯煤矿机械有限公司、约翰・迪尔佳联收获有限公司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能够得到较完整的技能训练和岗位体验。目前,在校内已经建成数字化焊接、非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电阻焊与钎焊、检测与探伤等实验室,加之学院设有教育部金属耐磨材料及表面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省高校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实验示范区,以及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生物医学材料实验室,相应配套设施、人员逐渐完备,并且实验室全面对外开放,为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科技创新等活动提供了宽广的平台。
3.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大学生科技创新是大学生群体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外从事学习、研讨、实践、创造的活动。它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已成为国家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点建设内容。目前,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最大限度地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和技能比赛,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营造了自由、宽松的氛围。[4]在教师的指导下,我校焊接专业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取得了一定成绩。例如:2007级学生在首届全国焊接创新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1名;2009级、2010级学生申请黑龙江省级创新创业项目3项、校级创新项目4项;2010级学生在高校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2名、二等奖2名、优胜奖1名,在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中获得三等奖1名。
四、“学位证+工程师资格证”人才培养模式
在本科教学环节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国际焊接工程师(简称IWE)资格培训认证,形成学位证+工程师资格证的“双证”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专业知识与国际工程标准接轨,成为高校合作培养焊接专业创新人才的新模式。[5]2003年,我校焊接专业利用教育资源优势及实验基地等条件,与哈尔滨焊接技术培训中心合作建立了在校生国际焊接工程师联合培训基地,制订了“重实践、强素质、加强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的培养方案,并在教学环节中进行实践,获得了许多新的思路和良好效果。目前,我校焊接专业共计301名本科生通过联合培养获得国际焊接工程师资格证书。从就业反馈信息看,经过培训的毕业生既掌握焊接基础理论知识,又熟悉相关国际标准及规程,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生产实践经验,大大提高了就业竞争能力。
五、结语
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和竞争时代,高校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适应科技进步和现代化建设需求,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提出了地方高校焊接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构建三位一体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等对课程体系进行整合,在教学环节中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并与科研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建立开放、创新思维模式,通过增加综合性实验比重、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推进双证人才培养模式等途径使焊接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2]许修,宕刁卓,张立菲,等.以科研促教学,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J].东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06,4(2):47-48.
[3]董文明,肖蓉,龚加顺,等.大学开设学术讲座作用浅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2,(4):254.
篇9
关键词 大学生 创新项目 自动化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0.022
Research on the Undergraduates Innovative Projects for Automation
YANG Jing[1], YANG Ping[2], YANG Xiaoliu[1], WANG Xiao[1], LUO Xuemei[1]
([1]Guizhou University,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ollege, Guiyang, Guizhou 550025;
[2]Guizhou University,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Guiyang, Guizhou 550025)
Abstract Aiming at the demand of the undergraduates innovative projects,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innovative ability of undergraduates, the paper introduces some methods, such as project application, project implementation, project acceptance. The paper also gives some good results about the undergraduates innovative projects for students and teachers.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innovative project; automation; practice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开展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国家教育部、教育厅和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中直接面向学生的、涉及面和影响力都非常广的项目之一。对于自动化专业大学生来说,科技创新是十分重要的科技实践活动。①②我校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积极宣传和鼓励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并从人力物力上给予相应的支持。下面结合指导自动化专业大学生创新项目的情况,对过程给予介绍,并给出建议。
1 组织实施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过程以学生为主,导师为辅,强调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个性潜质的培养。
1.1 项目申报
1.1.1 学生组织
为了调动学生参与创新项目的积极性,需要学校、学院和各个专业进行大量的宣传和鼓励,阐明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目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我校自动化专业为例,为了更好的开展大学生创新项目,首先,在新生入学教育之时,给学生介绍一下大学期间能参与的科研项目情况,让学生对大学生创新项目有初步认识。其次,在大学第三学期开始专业课学习之时,可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讨论会,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大学生创新项目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热情。再次,在大学第五学期中期,导师应组织大三的学生开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动员会,介绍下一期的申报题目,同时组织有兴趣的同学组建项目团队,并开始项目的调研。最后,鉴于申报时间是每年的4月,因此在第六学期开学之初,应确定下创新团队的正式成员,同时动员创新团队开始开展申报工作。
1.1.2 选题
选题是大学生创新项目申请最重要的一环,直接决定了项目的研究内容是否新颖,最终关系到申报是否成功。在选题过程中,需要考虑学生所能投入到项目的时间和项目难易程度,因此,选题可采用学生自主选题和根据导师科研项目选题两种方式。③
针对学生自主选题,首先,可由导师介绍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指出研究方向,然后,学生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基础上提出一个课题,导师加以进一步的指导和完善;最后,确定学生选题。也可根据学生自身爱好,结合已学知识,提出一个课题,在导师的指导下完善。
针对导师选题,首先,导师可根据自身科研情况拟定一些研究课题;然后,将每个课题涉及的主要研究内容介绍给学生;最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确定研究题目。
考虑到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当前,我们专业主要采用导师选题为主,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的考虑:一是可促使学生更快地进入角色。因为学生对如何申报项目和开展项目没有经验,由导师根据承担科研项目选题,可使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很快找到研究的关键点。二是能较好地控制课题的难易程度,因导师对自身科研很清楚,所以容易控制选题的难易程度。三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参与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导师通常都承担由科研和教学任务,如果创新项目与教师科研相结合,学生不但可以使用导师的科研设备,也可直接参与到导师的研究工作中,真正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1.1.3 申报书撰写
申报书撰写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项目申报是否成功,因此,在确定了研究课题的题目以后,导师首先要组织学生开项目组组会,在会上导师介绍项目课题研究内容的当前发展趋势。然后,根据项目研究背景,安排学生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找出课题的创新点。最后,根据项目申报书模板,按申报内容要求完成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内容。
在申报书撰写过程中,导师需对申报书内容架构提出建议,由学生独立完成相关内容。以自动化专业为例,在项目申报之初,导师会安排时间和学生讨论申报内容,然后指导学生将研究内容分解为小的知识点,要求团队成员进行分工,分别查阅不同的知识点的研究现状并进行相关内容撰写;在撰写过程中,安排学生开课题讨论会,每个成员都介绍自己所完成部分的内容;最后,指导团队负责人将每个成员的材料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最终形成申报文本。在撰写过程中,导师应持续关注学生的完成情况,根据学生已写文本提出修改建议。
1.2 项目实施
项目实施需要创新团队的所有成员发挥自己的长处,进行合理分工,在团队成员的协同努力下,完成创新项目。项目实施的主体是学生,根据项目进度安排,学生需要按时在规定时间完成相应的研究目标,完成阶段性材料的汇总。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除了需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外,也需要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项目的执行,逐步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导师的工作是组织、协调、督促和指导。以自动化专业为例,在项目实施时,导师会指导学生制定项目开展计划和进度安排,组织学生开展课题汇报,帮助学生解决项目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导师也会根据项目开展情况,实时进行项目总结,指导学生撰写科研论文。当学生遇见问题时,导师要引导学生尽可能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引导学生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1.3 项目验收
项目验收是对项目的总结,是对项目的展示,也是对项目工作的总结,需要认真准备。主要内容涉及结题报告,结题答辩幻灯片等。在项目验收阶段,我们除了会组织学生按照验收所需材料收集整理项目验收材料,如模型、图片、文章等,并形成验收结题报告外,也会组织学生试讲结题答辩幻灯片,根据试讲效果适度调整幻灯片内容。
2 体会
2.1 完善的研究进度安排
完善的研究进度安排,是大学生创新项目顺利实施的可靠保障。因参与项目的学生还必须参加课程学习和别的一些课外活动,所以,在项目获批的同时,导师集大学生创新团队的全体成员,根据项目研究内容和学生自身的能力,对研究内容进行细分,按时间顺序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计划制定时要保证一定的弹性,需考虑学生的学习和娱乐时间。为了更好地督促学生按时开展项目研究,导师应该至少每月组织一次项目进展研讨会,听取学生项目进度情况和解答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但切忌时间安排太紧凑,导致学生觉得整天都是在做一件工作,从而影响学生开展项目研究的兴趣和信心。
2.2 兼顾学习与项目研究
参加创新项目的学生以大三、大二的学生为主,从教学计划中看,大二和大三的教学主要采用课堂教学的方式,因此,在申报项目之初,导师就应考虑学生这一年会参加哪些课程学习,根据课程计划指导学生制定项目实施计划,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马上得到应用,这样既能保证课堂学习效果,又能有效促进项目的开展。以我校自动化专业为例,在不影响教学计划合理性的基础之上,通过将嵌入式开发的相关课程安排在大三,达到了学生边学习理论知识,边开展项目研究的目的。
考虑到本科生初次参与创新性项目,对相关开发设备、仪器等不熟悉,结合学生所开设课程的课内实验,导师可在相关仪器设备等使用上给予学生指导。例如,我们专业在确定了创新团队人选后,即安排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熟悉相关开发设备的使用方法。
2.3 指导教师的定位
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实施首先是本科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课题选题、完成项目申报书撰写。从项目的实施过程来看,项目的主体是学生,即项目的实施者和完成人是学生,教师不应该代替学生完成项目的内容。导师的角色应该是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引导。例如,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老师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解决方法上帮助学生,但具体怎么实现应由学生完成。
3 结论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是国家、省和学校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平台之一,目的是通过参加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育工作者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作为指导老师,我们除了提升自身科研能力之外,也应将自身科研与学生培养相结合,促进科研和教学同步发展,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注释
① 盛云燕,李丹丹,刘芳.园艺专业大学创新实验项目实施浅[J].教育教学论坛,2015(4):229-230.
篇10
关键词:地方综合性高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毕业设计;创新和实践;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孙宜华(1970-),男,湖北宜昌人,三峡大学机械与材料学院,副教授;李力(1964-),女,湖南汨罗人,三峡大学机械与材料学院,教授。(湖北?宜昌?443002)
中图分类号:G642.4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0-0101-02
毕业设计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也是高校教学工作中的一项常规性科目。当今,毕业设计的指导思想必须大力倡导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克服传统工科教育“理论脱离实际”的弊端。[1]而地方综合性大学更应该结合自身所处的区域位置,积极探索一条毕业设计的创新与实践之路。
一、毕业设计创新与实践的背景
为加速培养造就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转变,教育部于2010年6月23日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卓越计划采用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本科阶段四年学习中在企业学习工作时间必须累计达1年。[2]卓越计划的启动无疑为地方综合性高校的毕业设计创新与实践指明了方向,即:大学生毕业设计可以尝试走一条校企合作的创新实践之路。
毕业设计环节的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和整合学校、企业的教育资源,使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既能得到学校导师的专业理论指导,又能结合自身就业方向开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生产实践。毕业设计的校企联合充分响应了国家教育部卓越计划倡议精神,同时也顺应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的愿望。为社会培养人才,提高教学质量,培育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是学校发展目标之一;学生则希望能够在毕业设计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参加到实际生产劳动中去,实现理论知识向社会财富的转移;而企业则欢迎动手能力强、进入角色快、职业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3]校企合作既能保证毕业设计质量,又能较好地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出高素质、强能力的优秀人才。
三峡大学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确立了“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全校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建设与发展,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大学生毕业设计环节的校企合作上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通过认真学习并吸取国家教育部卓越计划精神内涵,笔者探索在安排学生毕业设计时积极采取校企合作方式,并针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环节中的校企合作开展了实践和调研分析。
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环节创新与实践
本次调研分析的主要内容有:如何在毕业设计环节中实施校企合作,怎样保证校企合作中学校和企业对学生进行完善的指导,校企合作对大学生毕业设计有什么作用,校企合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调研对象为三峡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一名大四学生。本文将结合毕业设计课题选定、研究方法确定、企业实践和毕业设计成果输出等四个方面对上述问题进行阐述。
1.毕业设计课题选定
在毕业设计环节中实施校企合作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提高大学毕业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发现、分析、解决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担负专门技术工作或参与工程设计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1]使高校毕业生能够迅速适应今后工作岗位的需要。因而,在拟订毕业设计课题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就业方向,尽量贴近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实际。这样,能够使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同时也对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把握。
本次调研中,该学生毕业设计最初拟订课题为《焊接结构超声波探伤及影响因素研究》,而该学生的就业单位是一家专门从事电力系统智能化记录分析和时间同步相关产品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该生就业后的主要工作内容为产品的结构设计。显然,原定毕业设计课题与其毕业后的工作内容关联不大,对提高学生的应用型能力作用也不显著。况且,就业单位也希望学生毕业设计环节结合企业实际,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专业技能,毕业工作后能够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基于上述原因,在与就业单位进行多次协调商议之后最终确定该生毕业设计采取校企合作方案,并拟订毕业设计课题为《ZH-XX型电力故障录波器典型钣金箱体构件的结构设计》。于是,该生毕业设计在达到学校毕业设计选题要求的同时也能深入到其就业后的具体业务工作中去,使得该毕业设计更加具有实际意义和现实价值。
2.毕业设计研究方案的确定
在毕业设计的校企合作中还有一个必须得到妥善解决的问题,那便是如何充分利用和整合学校与企业的教育资源,保证学生在毕业设计环节能得到完善的指导和充分实践。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校企合作才能在大学生毕业设计中起到应有的创新和实践作用。在校企合作毕业设计中,既需要学校老师的理论指导和进程监督,又需要合作单位的实践指导和实时督促,二者缺一不可。然而,学生在企业实习就不可避免地远离学校,这对理论指导和监督造成不便;而企业毕竟不是教育单位,不可能像学校那样专注于学生的培养和教育。针对上述问题,要求在学生离开学校之前,由三方共同确定合理的毕业设计研究方案,并借助互联网等通讯工具随时进行信息反馈和指导。
针对该生的毕业设计,我们拟订的方案流程如图1所示。其中,需要学校教师指导的主要有:相关文献资料查询、要求制订、结构设计、三维建模等。需要合作单位进行实践指导有:要求的制订、高温测试、EMC测试等。
3.企业实践环节
学生在企业进行生产实践是指学生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环境设备,结合自身岗位的工作内容,在选定的毕业设计课题内进行实践与探索,完成“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中加深对理论认识”的过程。通过企业实践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既加深了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
在该生毕业设计企业实践中,先是通过对各种电气用钣金箱体结构设计行业标准的学习,加深对钣金箱体结构设计的了解。同时,通过对SolidWorks等结构设计软件的学习,掌握基本的结构设计方法和软件。然后,参与到实际产品的结构设计中,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电器用箱体结构设计的要求、技能。最后,经企业测试人员培训,掌握高温测试、静电脉冲测试、雷击浪涌测试、震荡衰减波测试等测试方法,明确这些测试对产品结构设计的必要性。在完成上述生产实践的基础上,该生对电器用钣金箱体的结构设计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与掌握。在此基础上,该学生所设计的ZH-XX型电力故障录波器典型钣金箱体构件基本能够满足产品所需的安装尺寸要求、工艺性要求、使用强度要求和EMC电磁兼容性要求,使得毕业设计质量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4.毕业设计成果输出
当学生在企业进行生产实践达到预定要求之后,学生便需及时返回学校完成毕业设计的成果输出。毕业设计成果输出主要包括:相关图纸绘制、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毕业设计论文打印装订以及毕业答辩的准备工作。毕业设计成果是检验毕业设计完成质量好坏的直接指标。在完成毕业设计成果输出时,学校老师需要按照学校相关的毕业设计要求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监督,保证学生按时保量提交毕业设计成果。
在该生的毕业设计中,该生于5月初返回学校并及时向老师汇报实习情况和毕业设计完成情况,由老师对前期成果给予评价,并对后续工作提出安排和建议。在老师的指导下,该生于5月中旬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初稿的撰写,提交老师审核。老师在审阅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初稿后提出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修改意见。最后,学生修改论文,5月底提交打印并装订好毕业设计论文,6月上旬完成毕业答辩。其间,该生对毕业设计成果进行总结凝练,撰写出期刊论文稿,论文《基于SolidWorks的钣金箱体结构逆向设计实现》在年内公开发表。[4]
三、结束语
毕业设计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毕业设计环节中引进校企合作机制有助于培养出具有创新和实践精神的优秀高校毕业生。通过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环节创新与实践典型案例的调研分析后可以看出,在毕业设计环节中引入校企合作机制,合理安排好毕业设计中的环节和流程,结合学生就业方向和就业岗位的实际开展课题研究,既能够较好地保证毕业设计的完成质量,同时,也为毕业生参与到具体工作中打下一定的基础,使高校毕业生能够迅速适应今后工作岗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史增喜.高校本科毕业设计的改革与实践[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7(3):49-52.
[2]赵韩强,郭宝龙,赵东方,等.国外大学产学合作教育对我国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2011,(4):49-52.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学校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