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读后感范文

时间:2023-04-01 13:13: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哈姆雷特读后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哈姆雷特读后感

篇1

哈姆雷特》被推崇了几个世纪。就是到现在,依然感觉它震撼人心。而这一切不是情节的因素,也不仅仅是出色的文学手法,而是它所体现出来的问题。它描写的是一种极其原始的悲剧,人的悲剧。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哈姆雷特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哈姆雷特读书心得1《哈姆雷特》是著名的杯具之一,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剧作家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和《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一齐组成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杯具”。

《哈姆雷特》讲述的是丹麦王子为父报仇的故事,其中充满了血腥暴力和死亡。正如主人公哈姆雷特的大学密友霍拉旭所说的:“你们能够听到奸残杀,反常修理的行为,冥冥中的判决,意外的屠戮,借手杀人的狡计,以及陷入自害的结局。”

主人公哈姆雷特从德国的威登堡匆匆赶回国内,本该是来参加他父亲的葬礼的;然而,使他不能理解的是,他不但未赶上父亲的葬礼,并且目睹了母亲和他叔叔克劳迪斯也就是新任国王的婚礼。最敬佩的父王的死去已经使年轻的王子倍受打击,母后对父王的背叛更使他感到痛心不已,并且疑窦在心。雷雨交加之夜,在王宫城堡的露台上与父亲的亡魂相见,亡魂的哀诉,使哈姆雷特知道这桩暴行是他的叔叔所为,他发誓要为父报仇。至此,哈姆雷特就开始了艰难的复仇历程,和叔叔克劳迪斯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激烈较量。最终,向克劳迪斯发出了复仇之剑,与此同时,哈姆雷特也难逃一死??哈姆雷特不是那种意志坚决、激情澎湃的人:他思想深邃,情感细腻;他远不是英雄的主角:他年轻、纯真,充满理想与热情,拥有一颗敏感的心灵。然而他却又成了命运的玩偶,特殊的处境扭曲了他的天性。他似乎没有周密筹划的潜质,他的行动都是在情境的逼迫下无暇思考时所采取的极端之举,他错杀波洛涅斯就是例子之一。而在最需要行动的时候,他却感到迷惑、犹疑、彷徨,从而错失良机,他又会编出借口,重新沉入恍惚的思虑之中??他永远都在只是下决心却始终没有任何行动。

哈姆雷特读书心得2《哈姆雷特》讲述了一个丹麦王子十分悲惨的复仇故事。哈姆雷特是丹麦的王子,他的父亲是丹麦的国王。不幸的是,他的父亲被他的叔父毒死了,夺走了王位。不久后,他的母亲也背叛了他的父亲,嫁给了他的叔父。一下子,哈姆雷特身边所有的人,包括他的母亲,同学,朋友。甚至他的爱人欧菲莉亚都差点成为了他叔父对付他的工具。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哈姆雷特毅然选择了复仇这条艰辛的道路。

这虽然只是一个故事,但却折射出一个最现实的社会现象。虽然说,现在已经是现代社会,不再是以前的那种封建社会了,总是发生着这种帝位之争。可是,我们又有谁能否认,现在就没有这种“战争”呢?

我想,答案也许是没有吧!只是,昔日的“帝位”变成了今日的“帝位”,金钱,权利罢了!现在这个社会已经物质化,还有什么真情可言呢?存在的只有利益。每个人都在想方设法地去赢取自己的利益,即使是朋友之间,亲人之间。现在,人与人的心相隔太远了,人之间的情感也被冲淡了,被利益冲淡了。亲情还是利益,我想现在的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吧!

我曾在电视上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老人,辛辛苦苦工作了一生,赚下了较为丰厚的家业。在他七十岁的时候,拿出了自己的积蓄为儿子买了一套房子!但他的女儿见此就不肯了,她说:“同样是子女,为什么我就没份?我也要得一半……”为此,两兄妹不停地争执,甚至还闹上了法庭,老人见了十分伤心,被自己的女儿给活活地气死了!大家也许还不知道,他的女儿亦是十分的富有,不但已经有了一套很大的房子,还买了一部几十万的小车。可是,她就是要争得那点利益,结果将自己的父亲给活活地气死了!

也许,这就是生命之悲吧!现在,人们的心灵都被这利益的灰尘给蒙蔽了。人们只是看到了眼前的这点蝇头小利,而忽略了真正珍贵的亲情,友情!

不要再让这样的生命悲剧发生了!

哈姆雷特读书心得3《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创作于1601年,是四大悲剧之首,集中体现了莎士比亚的思想特点和创作成就,被誉为莎翁戏剧王冠上最璀璨的一颗钻石,它是莎士比亚的骄傲。

《哈姆莱特》主要写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王复仇的经过。后来用“哈姆莱特”来比喻那些遇事犹豫不决,顾虑重重的人。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就概括了他的复杂性。

莎士比亚在剧中说:“这是一个颠倒的时代”。不错,彼时丹麦国的状况是:婚礼紧接着葬礼;敌军压境,宫中却仍在狂欢;朝廷里众大臣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社会上民众群情激奋。这就是我们的主人公哈姆莱特生活的时代与环境,这一切造就了他的性格与一系列看似怪异的行为。

在我看来,哈姆雷特整个人都笼罩着悲观主义色彩。在哈姆雷特的理想幻灭后的眼中,人类本体是丑恶的,他对人的这种认识带有偏激。所以,既然人在本体意义上是恶的,那还值得斗争吗?人活着还有意义吗?

这种种的考虑,无不造成他复仇行动上的犹豫延宕。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重重的顾虑是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

其实很多时候,对于未知的事情,我们总是抱着保留的态度,对于未知的领域,我们总是犹豫不前。因此对来之不易的机会,我们就这样白白地放弃了。或者有些时候,碰到自己想做的事情,如奸王克劳狄斯所说,“因为旁人弄舌插足、老天节外生枝,这些都会消磨延宕想做的愿望和行动;该做的事情一经耽搁就像那声声感慨,越是长吁短叹越会销蚀人的精力和志气。”所以,想做的,想到了就该做!

哈姆雷特读书心得4有人说,他是一位孤军奋斗,忧郁跌宕,最后征服一切困难,具有萌芽和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精神面貌的王子。

有人说,他是一个代表先进人们为了把人类从压迫中解放出来,热烈的寻求人生的理想和精神枷锁解脱方式,成为解放人类的光荣战斗中的一员杰出战士。

有人说,他还是为了人类美好的理想,反抗社会罪恶的一个人文主义思想家。

也有人说,他更是处于精神危机中的理想与现实冲突中的人,甚至有浓厚的宗教神学色彩和封建意识。

他是谁?

他是莎士比亚笔下的一位传奇人物,他是丹麦的一位王子,他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个经典形象,他就是哈姆雷特。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位读者对于哈姆雷特的形象,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见解。以上的文字是他人对哈姆雷特的解读,而我眼中的哈姆雷特也是别具一格的。我认为,我们不能静态的去看待哈姆雷特这个形象,我们应该把他看作是一个动态的,富有生命力的过程。在莎士比亚的笔下,哈姆雷特从一个无知善良的孩子,一步一步的迈向成熟,最终成为一个英勇的战士。当然在这个净化过程中有许多的徘徊与后退,但是站在人性的角度而言,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他一有为父报仇想法,就开始为此坚定不移,进行一系列报仇行为,那么我们这个文学上的经典形象将会大打折扣,变得与那些三流小说的人物没有什么区别了。他的经典就是因为他面对复仇,道德,爱情的种种思考,“生或是死,都是一个问题”,他在积极报仇过程中所表现的一些懦弱与退怯,才让这个形象,更加的真实,更加贴近我们读者的内心世界。并且在某些地方让哈姆雷特的矛盾心理与读者产生共鸣。

哈姆雷特的经典形象,在中外的文学研究史上都是无人质疑的事实。

哈姆雷特读书心得5《哈姆雷特》,印象不深刻。后来看了电影,不知为何只对美丽的奥菲利亚感兴趣。她有一头金色的长发,从鬓角两侧向上分别搅成两个麻花辫,垂在耳后,她长的美如天仙,有着一张最纯洁的脸,和最灿烂善良的笑容。在之后的很多年里,年轻的逃跑一直都是把长长的头发,在耳侧搅成两个麻花辫。

再后来,看了一幅油画,奥菲利亚落水时,她巨大的裙裾和着鲜花野草树枝托着她,像小船一样悠悠的飘向远方,飘向再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可爱的奥菲利亚,还张着她美丽的小嘴,幽幽,幽幽的唱着歌,从容,从容的赴天国。

那印象太深了,至今鲜明历历。甚至痴想,如果一生中,有值得像奥菲利亚那样牵挂的人,让自己牵挂,让自己在乎,他也一样牵挂在乎自己,哪怕自己垂垂老也,也不会担心红颜消失,即便走尽红尘之路,也会如美丽的奥菲利亚一样,从容赴天国。奥菲利亚,给了我那么多美丽的联想,因为她的美丽和纯情。奥菲利亚甚至让我觉得死也是可以如此美丽动人的。

不久前又看了一遍《哈姆雷特》,对人物有了一些新的认识。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奥菲利亚只能如一条自生自灭的小船,能让她从容美丽的香消玉损,已经是作者的仁慈了。在那样的时代,在那个特定的典型的环境里。

奥菲利亚的命运只能维系在王子身上!王子爱她,至少曾经爱过。她也确信王子爱她。连她的哥哥、父亲都看得出来。可是,王子背负着替父报仇,为母雪耻,为国除害的大任!这些都比对一个女人的爱情来的重要!他在复仇的火海中挣扎,他在叔叔一次又一次的构陷中抗争,他在对母亲的失望中奋斗,他在对周围人的围追堵截中,像个猎豹一样左躲右闪,伺机反攻,这一切,让他没有时间再去关心爱情,关心一个爱着她的女人。

这个女人甚至成了试探他的筹码,这个单纯的姑娘被人利用了来试探自己的爱人,她自己都不知道,因为利用她的正是自己的父亲,而父亲是受新国王的指使。不得已中,王子杀掉了偷听的老臣——他心爱的姑娘的父亲,王子因此被堂而皇之的遣送出境。可想而知,奥菲利亚,这个孤苦无依的姑娘,在父亲被情人杀死、情人不在身边,哥哥在外流浪的情况下,疯了。

她把一些小花插在王子坐过的椅子上,嘴巴里念念有词:“这是给您的茴香和漏斗花,这是给您的芸香。这儿还留着一些给我自己,遇到礼拜天,我们不妨叫它慈悲草。啊!您可以把您的芸香插戴的别致一点。这儿是一支雏菊,我想要给你几朵紫罗兰,可是我父亲一死,他们全都谢了。”

作为大臣的女儿,她必须谨言慎行,就在不久前,哥哥还要她跟王子保持距离,她这样做了,因为她是个乖女孩。父亲让她试探王子是否真的疯了,她也做了,因为她是个乖女儿。现在,她可以说自己心里想说的话,做自己想做的事,爱自己想爱的人。她可以照自己的方式给自己所爱的人采花,跟他对话,在王宫里出出进进。甚至,按自己的意愿,去编织花环,爬到高高的树枝上,唱歌远望,那结果是,树枝断了,连同她一起,顺水漂流、顺水漂流,带着这个美丽的姑娘回到了天国。

篇2

2022最新优秀《哈姆雷特》读后感范文   作为莎士比亚最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在我看来《哈姆雷特》是其中最为经典的一部。他可谓是将世上所有的悲惨都聚集在了这位可怜的王子身上。

  父亲被自己的叔叔杀害,母亲改嫁,居然还下嫁给自己的轼父仇人,爱人发疯后不幸死去,最后连同自己,朋友,母亲都在这场悲剧中被完全吞噬了。这一连串悲剧都是源自欲望和仇恨。叔叔的贪婪欲望使他作出了违背天理伦常之事,也招致了自己亲侄子的无法泯灭的仇恨,同时也为自己的命运埋下了无法避免的祸根,直至最后家破人亡。而小王子呢,因为父亲的死而悲痛万分,又因父亲的鬼魂而萌生了复仇的念头。于是步步谋划,想要以自己的力量替父亲报仇,却又要想尽办法保护自己的母亲,却不曾想到意外之事不断发生,母亲、爱人、朋友、自己都一并失去了。-------设友公社文章阅读

  莎士比亚仿佛在用这样的文字像世人揭示仇恨的可怕,它是一把双刃剑,一把锋利无比,还涂满了毒药的双刃剑。运用他的人就如同是将灵魂出卖给了魔鬼,在失去理智再刺伤别人的同时,也难免是使自己遍体鳞伤,血肉模糊。人类对仇恨的诅咒与排斥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同样也向人们阐述仇恨比罪恶本身更罪恶。无论是怎样的理由,举起仇恨就是一切罪恶与不幸的开端。虽然了结这个道理,人类却又不曾摆脱这个幽灵,不断有人为了仇恨害人害己,即使是无尽的鲜血也没能洗刷掉它的存在。

  《哈姆雷特》不断的被人们以各种方式各种形式演绎,电影一部又一部,人们却百看不厌,源于《哈姆雷特》紧凑的戏剧情节,迭起,惊喜不断,所有的紧张气氛都要等到故事的最后才会得到缓解。多种多样对大师作品的演绎不断给予我们新的惊喜和意外,对于仇恨的解释,对莎士比亚的解释。即使有一些并不太尽如人意,人们依旧对次充满好奇。因为莎士比亚,因为这位最伟大的戏剧作家和他最伟大的作品之一,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演绎都会让人对这一部经典再一次来一遍心灵对话,每一次的对话都是对人生新的体验,这就是《哈姆雷特》的魅力所在。作家们用他们的文字时刻提行这人们这把剑的冷酷和恐怖。仇恨的双刃剑,舍弃它比拿起他来捍卫自己明智得多。

  2022最新优秀《哈姆雷特》读后感范文

  剧中的主人公哈姆莱特——丹麦的王子,作为理想与爱的结晶,在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后,他无疑是明朗、阳光、幸福的宠儿,他正直、善良、明辨是非,现实似乎像乌托邦一样完美。而就在此时,传来了哈姆莱特父死母嫁的恶讯,心中的美好城堡顿时坍塌,面对叔父杀兄占嫂,置侄儿于死地的卑劣行径,恋人、朋友的无情背叛以及外敌的虎视眈眈,哈姆莱特对世界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理想与现实巨大的变化与差距而迷失了自我。直至他昔日的梦幻、理想和信念的破灭,由“快乐的王子”转身成为“忧郁的王子”。

  此时,复仇成为哈姆莱特生活的重心。他精神阴郁、犹疑。一方面是现实的悲剧,他孤身回国,自身力量薄弱;另一方面,他偏激且悲观的认识人生,认为每个人都有恶的潜质,“复仇”使他否定人性中的美、善的一面,于是他想到了逃避——死,却无此勇气,内心矛盾而激烈的碰撞把剧情推向了,使哈姆莱特存活于每个人矛盾的内心之中。复仇的外在冲突让位于哈姆莱特的内心冲突,是奋起与命运抗争,还是选择最终的逃离?他追怀理想,又对现实的丑恶感到失望,甚至悲观;向往人性的善又深信人自身有恶的渊蔽;想重整乾坤,又因人性之恶的深重而感到回天无力,觉得人生无意义又对死后世界充满恐惧,深爱母亲和恋人,又怨恨她们的“软弱”。莎翁将主人公内心的矛盾、苦闷、困惑、迷惘和恐惧剥落于纸上,使“哈姆莱特”这一形象圆满而立体。

  哈姆莱特最终在杀死叔父为父亲报仇后自杀结束,以自身生命的终结为人文主义的逝去留下惊鸿一瞥。

  2022最新优秀《哈姆雷特》读后感范文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创作于1601年,是四大悲剧之首,集中体现了莎士比亚的思想特点和创作成就,被誉为莎翁戏剧王冠上最璀璨的一颗钻石,它是莎士比亚的骄傲。

  《哈姆莱特》主要写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王复仇的经过。后来用“哈姆莱特”来比喻那些遇事犹豫不决,顾虑重重的人。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就概括了他的复杂性。

  莎士比亚在剧中说:“这是一个颠倒的时代”。不错,彼时丹麦国的状况是:婚礼紧接着葬礼;敌军压境,宫中却仍在狂欢;朝廷里众大臣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社会上民众群情激奋。这就是我们的主人公哈姆莱特生活的时代与环境,这一切造就了他的性格与一系列看似怪异的行为。

  在我看来,哈姆雷特整个人都笼罩着悲观主义色彩。在哈姆雷特的理想幻灭后的眼中,人类本体是丑恶的,他对人的这种认识带有偏激。所以,既然人在本体意义上是恶的,那还值得斗争吗?人活着还有意义吗?

篇3

席慕容一棵开花的树读后感

朋友说,心情不好时,可以读读诗歌。我有点不以为然,却又去尝试。

当我第一眼看到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时,我就喜欢上了这首诗。读着这首诗,我脑海里突然浮现出一个唯美的画面……一个男子缓缓地走近一棵樱花树,樱花树开满了粉色的樱花,非常美。但是,男子却没有在樱花树下停留,当男子走过樱花树时,一阵风吹过,花瓣在空中轻轻起舞,缓缓飘落,似乎带着一声轻轻的叹息。读完这首诗,我的心里不再浮躁,而且滋生了一种难以诉说的感觉。

我体会到了诗中所隐藏的淡淡的哀愁。体会到一个女孩对心上人的默默的喜欢。女孩希望男子能够看到她,注意到她,但最终她还是不能达成这个愿望。哀伤,唯美,连自己的思绪都会不知不觉被这首诗牵引,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虽然席慕蓉说:这是我写给自然界的一首情诗。我在生命的现场遇见了一棵开花的树,我在替它发声。但是,我想,对诗歌的解读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见解,毕竟,“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篇4

《十二生肖》读后感

影片讲述由成龙饰演的赏金猎人Jackie,为了领取国际文物贩子开出的巨额奖金,带着他的一票高手伙伴们四处寻找圆明园十二生肖中失散的最后四个兽首的下落,最终转而帮助中方,全力挽救国宝,将寻回的兽首归还中国的故事。

成龙的《十二生肖》是作为今年首部确定与IMAX合作的华语电影,也的确依然是延续了他以往电影的极限动作风格,枪火追逐、山地落伞、盘路追车、滑梯缠斗、多角度爆破等精彩场面。觉得一直以来,在大哥的电影里,大部分的笑点、重点都在他一个人身上,对于其他配角,小人物,印象并不深刻。这部片子里,我记得的,只是张蓝心的大长腿、打戏,有点变形金刚味道的轮滑衣,他跟法国狗的笑料,海盗李宗盛的猥琐和装傻,还有最后吴彦祖跟舒淇的彩蛋。

虽然说达到巅峰状态后再想超越很难,但是大哥也的确在努力能去超越自己,极力给观众呈现大片带来的科技感,刺激感,实际效果在观众眼里似乎只是轻描淡写了一笔。不过,还是值得去影院放松消遣一下,有刺激,有笑料,有精彩打斗场面,怎么说,从计划到拍摄,前后也五六年之久。

此处仅为个人拙见,一千个人眼里还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嘛不是。所谓,枪打出头鸟,最先尝试的、开路者角色,必然受到各种评判标准,后人才能扬长避短,把前人拍在沙滩上。2012年首部与IMAX合作的华语电影,无关乎情节设置,冲着大哥的一片苦心,还是可以一看的。

篇5

关于最新《飞鸟集》读后感范文   读书十数年,真正能令我感动的往往不是突变的惊险。一瞬间的刺激所带来的往往如流星划过,了无痕迹。有那样一种文字,淡淡的,柔柔的,初看并不起眼,却会如水一般沁入人的心底,唤起人性中最柔软的那点感悟。

  《飞鸟集》不正是这样么?一行行字像鸟儿一般掠过,却将美丽的倩影深深驻留,再也挥之不去。

  很早就听人说起过泰戈尔,谈起过《飞鸟集》,当时觉得这些词汇仿佛来自遥远的国度,像个透明的童话故事,只可能在梦中显出纯洁的一角。

  当然,那时习惯于影视快餐的我连看名着都会头痛,又怎肯抽身去读那本小集子。或许,喜欢快节奏的我,根本不屑看那样一本书吧。

  后来,在课本上读到了其中的两篇,心中便忽地有了一种湿湿的感觉,只觉得这些文字似乎不应属于这里。于是,带着一点莫名的心痛,我向爸爸索到了这本《飞鸟集》。

  在晚自习的明亮灯光下,松开白色校服外套的拉链,从众多沉重的书中抽出这本集子。翻开,便是一行: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眼前唱歌,又飞走了……鸟儿的身后,是一句连一句的淡淡的思考,仿佛一种轻雾,又柔得似牛奶,淡淡地将我缭绕,自然、世界,大地、花朵,大与小,神与人,光与影,都在这其中渐渐地旋转,渐渐地融合又分离,幻化出一个个美丽的形象,都纯净得如山泉,似乎可以一眼望穿,但在视野的最远处,又都隔着一层朦胧如琉璃的色彩。

  我不能说出任何一个字要表达的感情,亦不愿给它定义,每一只鸟都有其复杂的心事,所以,我更爱在不同的心境中感悟联想,每一次占据我脑海的,可能是喜悦抑或哀伤,可能与评论家的情感大相径庭,但那时最真的,只有那些真情,才是鸟儿真正所歌唱的,也是泰戈尔最想给我们的。

  当你在淡淡变化的人生中经历了一次爱与愁怨的旅途中,你的心绪终会慢慢平定,像落定的烟尘,然后,便能有刚刚沐浴过的孩童的眼睛,来看透这被心洗净的初春与清秋。

  只是,当我欣赏地将它拿给同学们时,他们却流露出了不懂或不耐烦的表情,我初时困惑,后来也便释然了,这些比之前的我还要快节奏的人们,有怎会有读它的心境?

  飞鸟的天籁,虽美,却需慢下来方能体会,这,或许是一种遗憾,也许是另一种残缺的绝美。

  关于最新《飞鸟集》读后感范文

  在这清静透明的夏天里,我读完了一本安静完美的书——《飞鸟集》。

  《飞鸟集》由325句诗组成,句句短小精悍,有的甚至只有一行,却无不透出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闲静惬意的文采。它很薄,薄得能够随意塞进哪个旅行包,却使我们能无时不刻地享受到它带给我们的恬淡甘霖。

  “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是译者放在《飞鸟集》卷首的一句诗,看见它,我眼前立即呈现出了金光下夏花在闪闪发光以及秋风里落叶翩跹及地的美景。在看见这句话之前,我总觉得,生是疲累,死是绝望,生和死,无论哪一样都不容易。而泰戈尔却用他曼妙的文字让我的眼睛豁然明亮。人生只但是匆匆几十年,自己和自己过不去,到头来还不是枉费这珍重的一生!因此,体会生的美丽,也理解死的自然,快乐、健康地度过这一生,才是明智的选取。生的宝贵与绚丽,是每一个幸福地活着的人都清楚并向往的。而死亡也是无可避免的。我们固然要好好活着,但当繁华落尽之时,我们也终将明白,自然的规律是超越人类的智慧的,而死也并非是生的对立面,而是生的一部分。

  除了对静谧又优美的生死的感悟,泰戈尔还写了许多激励人心的诗句——“如果你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时,真理也要被关在外面了。”生动的语言,如孩子般天真可爱,又不乏哲理。我们若什么错误也不犯,自然也不可能有吸取教训的机会。错误是迈向真理的台阶,爱迪生失败了无数次,才发明了白炽灯。我们此刻虽不会像爱迪生那样伟大,但是若能从错误中获得教训,一步一步做一个理性、聪慧的人,说不定哪一天,就真的获得了一番成就。伟大的人在伟大之前,也都只是平凡的主角。

  泰戈尔的诗,不仅仅有光明直白地勉励人的,也有好处隐喻的诗。“道路虽然拥挤,却是寂寞的,正因它是不被爱的。”一千个观众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诗让我想到了那些虚伪的人——朋友无数却无真心交往,对人赔笑却无坦诚相待。又或想到那些心存诡念、善于伪装的或步入卖笑生涯的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真心与否,迟早会被发现。正如林肯的那句名言:“你能够一时蒙骗所有人,也能够一向蒙骗一些人,但你不可能一向蒙骗所有人。”真心待人,用诚实、纯彻的心灵应对心镜中的蓝天,将爱播散人间。这样,就算道路不拥挤,它也是快乐的,正因它是被爱的。

  325句诗,各有各的风采,就如同325位仪态万千的姑娘。它们共同组成了这本生活的教科书,教你如何“让生活慢下来,让心灵快活起来”。

  关于最新《飞鸟集》读后感范文

  进入泰戈尔的《飞鸟集》就仿佛进入一个美的'伊甸。一切都活脱脱,一着一丝丽饰地展现在面前,虚空的谚语与伪善的面具此时早已化为溪中的碎叶和早冬的晨雾,而往日生活中的吁叹我已全然不觉,心中只存有一份喜悦。

  很高心,在尘土飞扬的今天还能寻觅到这样一片净土,我诵阅着园主泰戈尔的寻路牌,心中确实一片豁然。泰戈尔用他复杂独特的诗歌哲学像云,像时雨,像彩霞般点缀着这个美丽的地方,光风霁月的朦胧加上清新隽永的清爽更为它增添了几分神韵。

  这是一个神的世界,是飞鸟的乐土,是人的天堂。这里的神并非遥不可及,并不高高在上,神以一种谦和的姿态相处着园中的一切。他们馈赏善的,更惩罚恶的。

  权力对神说:“你是属于我的。”神把权力逐出了伊甸。

篇6

关键词:阅读能力 兴趣 指导 评价

语言是最重要要的交际工具之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小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阅读不仅是写作的前提,更是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它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意思、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是延伸课堂教学,增长学生知识,提高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我认为指导学生阅读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既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又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愿意读,喜欢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生只有对阅读有浓厚的兴趣,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布罗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可以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求知欲望。教师可抓住这个特点,根据低年级学生对直观事物感兴趣,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穿插一些活动,如画画、唱歌、表演等。这样阅读教学既不枯燥、不单调,又富有新意和动感,使学生注意力、阅读时间有效延长,从而享受阅读带来的知识与快乐。

二、加强指导,提高学生阅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学生自发的阅读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阅读,使学生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更好的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

首先要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制定出比较系统的阅读指导计划,向学生公布阅读的书目,帮助学生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和时间表,合理安排好课内与课外知识的链接、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的时间分配,做到课内课外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其次要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阅读方法直接影响着阅读的质量。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指导学生如何合理运用朗读、默读、速读、精读乃至背诵等方法阅读课外读物,要指导学生学会摘抄好词佳句、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等读书方法,做好知识积累。对于中高年级学生,特别是要提倡写读后感。

最后要安排恰当的阅读量。每个学生的阅读都受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有些学生接受能力强,他们能够挤出更多的时间进行阅读,阅读量可能大些,内容要深些。相反,有些学生就可能少些,内容肤浅些。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注意由浅入深、由少到多,循序渐进,积少成多的过程。

三、对学生的阅读要给予正确地评价

篇7

【关键词】课外阅读;习惯;方法

大哲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学习数学使人精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的确,读书可以改变人的精神、气质和品德,不仅可以改变孤独、麻木、灰色的人生,还可以提升人的智慧,实现自我生命的升华。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饰……既然读书有这么多的好处,那么现在的中学生在承受着课业负担重的情况下,该如何选择读书呢?

我在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逐渐探索出了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方面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要想搞好阅读,首先就是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提高思想道德水准,从而拓展知识视野,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进而提升学生们的语文基本素质。上阅读课时,教师应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阅读,内向的学生喜欢默读,外向的学生喜欢朗读,那就满足他们。在阅读成果展示时,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方式,比如“有情朗诵”,用自己的诗句表达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或者用画画的形式去描绘……

同时,还要培养阅读习惯。教师一定要做好引路人,主要是乐读、有效读、享受读。途径有两种:一是强制,二是暗示。只要能坚持下去,阅读慢慢地就会变成每个学生的左右手而不能忘怀。

二、针对学生能力选择不同的读物

一个班级的学生,阅读能力因智力因素、能力水平等原因,存在一定的差异。老师应认真掌握每个学生的阅读水平,为他们选择不同的读物。阅读能力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可指导他们选读篇幅较短、内容连贯、内涵适当的作品,如《上下五千年》、《平凡的世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三步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以及《汤姆・索娅历险记》、《羊脂球》等等;而对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则推荐他们读篇幅较长、历史背景复杂、内涵丰富、隐含哲理、手法新颖独特的读物,如《寂静的顿河》、《白鹿原》、《家》、《春》、《秋》、《边城》、《雷雨》、《人间喜剧》、《哈姆雷特》、《百年孤独》等。这些读物的内容既有思想深度又有艺术特色,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能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三、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只有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课外阅读才能真正收到实效,如果只是走马观花、隔河观柳,是收不到良好效果的。常见的阅读方法,教学中已经讲过,学生可以运用到课外阅读中。但在课外阅读中,还应补充一些,如:把好词佳句、精彩的段落摘录下来,注明出自哪一本书,有条件的制作成卡片;默读和朗读有机结合,好的段落可以大声朗读,有的段落要细心品味;一般的课外读物,要求学生通过泛读、略读、快速浏览,以达到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增长知识的目的。短而精的书,要多读几遍;有助于扩大知识面的书,要多读若干遍,以增加知识积累;篇幅比较长或者内容复杂的课外读物,可指导学生写阅读提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要求学生在读完整本书后,必须写出读书笔记或读后感,做到“雁过留声”,把自己读书受到的教育和启发、产生的感想和见解整理出来,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中有效提高写作水平。

四、家长多鼓励学生阅读

好多家长认为提高孩子成绩的唯一条件就是做题,大量做题,有的甚至把课外书籍当成“闲书”,不准孩子摸,不准孩子碰,一经发现就惩罚、就没收等等。其实这样做大错特错,他们把读书的目的搞错了。他们认为,读书就是为了挣大钱、发大财,或者过上更好的生活等等,却不知“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认识事物原理”。处世行事时,知识意味着才干。懂得事务因果的人是幸运的。有实际经验的人虽能够处理个别性的事务,但若要综观整体、运筹全局,却唯有学识方能办到。所以家长不仅要鼓励孩子读书,还要要求孩子读书,切不可妨碍阻挠。

五、尽量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条件

(1)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保证学生精神食粮的供应。

(2)动员学生捐书,成立班级“图书角”,鼓励学生订阅报刊。

(3)时间要充分保证,既集中读又分散读,每天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让学生广泛阅读报刊,每周抽出两节课给学生阅读课外书。给学生的课外阅读以充沛的时间,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六、周期性地对学生阅读效果进行检查

篇8

“个性化阅读”,顾名思义,是一种阅读的新理念,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理解文本。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全身心地投入阅读,并将自己所体会的情感赋予文章里,依靠自己的人生阅历、人生感悟,领略作者内心深处所要表达的情感,体会文章的主旨,有对文章的独到见解,达到阅读的真正目的。只有进行个性化阅读,才能更好地展开想象,感受不同的阅读心得,促进阅读水平的提高。

一、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概况

近年来,我国的教学体制不断深化改革,语文阅读教材内容不断更新,个性化阅读教学开始在语文课堂中得到了应用,虽然翻开了语文个性化阅读崭新的一页,占有了一席之地,但是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和理解无法达到教学目标,特别是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往往受到限制,不能更好地开发潜能,改善现状是目前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趋势。

人类有史以来就是通过阅读获取知识的,只有在阅读中,才能体会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及所要表达的人生真谛。然而为了应对考试,语文阅读已经不是真正的个性化阅读,一味由教师代劳帮助阅读,是无法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的。

三、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对于个性化阅读来说,学生必须有自己独立的时间,创设良好的情境,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自主支配更多的时间,通过对课文的赏析,读出情趣,切实地把握好语文课堂的文化气息。以《荷塘月色》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放映有关荷塘的画面,给学生打开一幅有声有色的画卷。这样才能更好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切实地体会荷塘月色之美,倾听这种美的感觉,自由地鉴赏课文。

从有声有色的画卷中隐约可见向我们走来的是一个志行高洁、注重操守的正直的知识分子形象。第二段写荷塘周遭的环境。先写曲折幽僻的小煤屑路。通过“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的叙述,暗写了在这种气氛环境中作者的一颗寂寞的心。继而实写荷塘四周的林木,虚写没有月光时的阴森气象,虚实相参,勾勒出此刻荷塘的环境和作者的心境。

(二)独立思考,读后反思

语文个性化阅读,要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就要通过想象阅读、体验阅读加以把握。教师要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外在的媒介,深入理解抽象的文字,才能高效阅读。与此同时,教师要根据课文的内容设问,让学生独立思考,发散思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才能更好地把握课文的主旨,充分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任何阅读,都需要学生思考,思考作者的写作目的,体验作者的写作心境。很多阅读都是通过故事说明作者的不幸遭遇,我们往往会被感动得痛哭流涕,这就是读后的体验。教师往往让学生写读后感,其实这就是读后反思的一种过程。只有通过独立思考、读后反思才能更好地实现个性化阅读,达到 语文个性化阅读的真正目的。

(三)强化训练,尊重体验

语文个性化阅读是在强化训练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新课改下,教师不再采用“满堂灌”的模式教学,强化学生个性化阅读训练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学生通过课堂上的自我学习和语文实践提高语文素养。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个性化 品质 培养

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所特有的语言、气质、风度、习惯、教养、兴趣、爱好、品格、心理状态以及独特的生活经历等等与他人区别开来的特殊性。现代教育强调关注人的发展,实际上是关注人性的发展,关注人的个性发展,这正如巴班斯基所言:“教育与个性的发展相统一和相互联系是教育过程的规律。”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呢?

首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要培育和发挥学生的个性,首先要确保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一种实实在在的主体地位。而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在于建立一种合理的师生关系。传统的“师道尊严”和“教师权威”观念认为,学生在课堂上胆敢对教师传授知识提出质疑就是大不敬,冒犯了教师的尊严。殊不知,在现代社会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如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获取信息,教师不再是传统中的知识的垄断者,更重要的是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活动。所以,教师要平等的参与学生的活动,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这样学生就会由衷地展现自己的真正内心世界。在这种气氛中学生不会感到紧张、沉闷与压抑。相反,学生在这种融洽的气氛中能够大大地激发起求知的欲望,增强克服困难、努力学习的信心,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大胆尝试,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其次,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实施有效教学,培养学生个性。语文课堂教学包括识字、朗读、理解与分析、表达等各种不同环节,在教学中要把握好这些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

先说,“扫清语言”障碍这一环节,在这一教学环节,老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根据上下文去理解字义、词义。老师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习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做,老师不应该整齐划一地去讲解,但允许学生质疑,教师进行答疑。这样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

再说,“朗读”这一环节。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兴趣、爱好、习惯的不同,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小组教学。把兴趣、爱好、习惯相同的分在一组,可以分成自由朗读组;分角色朗读组;表演朗读组;与老师合作组……这样每个同学的朗读能力得到了锻炼,展示了自己的才能。通过朗读,学生的自主性真正加强了,学生的头脑不再是储藏知识的容器,而是被点燃的火把,闪出智慧的光芒和个性的亮点。

第三 ,在“理解与分析”这一环节,特别是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对文章写作手法的认识。在这一环节,切忌老师把参考书上的说法讲给学生听。“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香”,而重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注重学生的自我感悟。例如,学习朱自清《背影》,让学生谈谈对父亲的认识。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他们说得有理有据,老师就要充分肯定,不要搞一刀切。学生分析时,老师可以启发学生,看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的?怎样写的?

对写作手法的分析也是一样,老师绝不可以把文章的写法直接讲给学生听, 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自我感悟。例如,学习《爱莲说》托物言志的写法,老师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课文中写了哪几种花?这些花有什么特点?他们和当时社会上的那些人有相似的特点?主要写的是什么?这样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经过一步步思考,自然明白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既丰富了学生的思维,又避免了整齐划一,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因为“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总之,在这一环节,老师要本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感悟,让他们各抒己见。老师对学生的表述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这种教学方法增强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新精神,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

四、在“表达”这一环节,也是培养学生个性的一个重要环节。表达分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也就是“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中的“说”和“写”。“说”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培养,包括对某个词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写作手法的发现;读后感悟……在教学中要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鼓励性原则,学生只要说了,教师就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品质的培养。

篇10

关键词:吃苦教育;核心素养;语文能力;阅读习惯;价值观

一、别让盲目的大量读成为语文素养的“拦路虎”

从小学阶段就开始着重培养孩子多读书、爱读书,我固执地认为阅读是走向语文核心素养教育的康庄大道。阅读培养的现状要求小学生如饥似渴地阅读大量中外名著,甚至是四大名著等,学生却叫苦连天,别让盲目阅读这样的“吃苦教育”成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道路上的“拦路虎”。武松景阳冈打虎尚且需要喝满腹的酒来壮胆,那么我们的学生面对阅读,也许我们给他们灌点“迷魂汤”才能使他们有足够的胆量和信心去攻读《中华上下五千年》,以及古今中外的文化经典名著,别因大量阅读让学生望而却步。在多读书方面,我认为把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转变为鼓励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即每天坚持阅读20分钟,把阅读课外书作为每天雷打不动要去做的事情,积少成多,聚沙成塔,使日复一日的阅读成为终生的习惯。

二、别让“题海大战”成为语文核心素养的“拦路虎”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只有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和合作、对话等方式,学生才能真正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事实上,文本的阅读欣赏过程是一个文本与读者、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之间的思想和文化交流碰撞的过程。所以我们应该摒弃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分析代替学生这些小读者的多个个体的解读,要知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包办代替”、课堂上设置的连环提问、解答的“题海战术”式的分析串讲都是在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感受,而是把学生当作知识的接收器,久而久之,学生一味地接受,后果是造成学生的依赖性和惰性,不能形成勤于思考的阅读习惯,因为他们知道老师提问之后不久肯定会明确解答。“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体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是学生生疑解疑再到生疑的过程”,他告诉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包办代替”“连环提问”是违背阅读教学规律的。所以,别让教师课堂上的“题海战术”成为语文核心素养的“拦路虎”。

三、通过语文实践把“吃苦教育”转变为快乐阅读

阅读要有方法,不能盲目,不是读完就算看完,毫无印象、感悟,读了也只是过眼云烟,没有留下痕迹就没有实效,对语文能力的提高和人生的启迪以及价值观的形成效果甚微。怎样带领学生去读书?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探索,在教学实践中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养成语文学习的习惯,逐步提高语文素养。语文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告诫老师们要回归语文,“老老实实教会学生读书”,呼吁语文老师怀揣朴素的心去实践,把语文教得扎扎实实、真真切切。“语文实践的综合性,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走大语文教育之路,特别是重视开放语文资源,拓展学生语文实践的空间,增加实际运用语文的机会。”著名特级教师肖培东和朱敬本都一致认为,语文学习必须与实践相结合,而我认为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更离不开语文实践活动。

四、在快乐阅读中培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