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类职称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31 21:05: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闻类职称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电气控制类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模式的思路
课程设计是综合一门或多门课程知识的实践性环节,是学校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对于电气控制类专业,比如自动化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专业,常见的课程设计有计算机程序课程设计、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电气工程综合课程设计、可编程逻辑控制课程设计和工业控制系统综合课程设计等,大部分课程设计都具有“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特点,实践性和实用性很强,与企业需求结合非常紧密,契合度较高。基于该类课程设计的特点,在课程设计教学中,笔者打破原有的课程设计教学思路,采用与企业深度合作,将企业需求职位的专业和技能要求融入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其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课程设计的内容结合相关企业的某个工程项目,教学过程尽可能与工程项目的运作过程接近,使学生熟悉工程项目的运作流程和不同职位的工作内容和专业技能要求。学生以团队合作的形式,由3~5人组成一个工作小组,根据企业需求,每位成员都有相对独立的任务分工。通过这种方式的课程设计,学生可以对企业的需求有深入的了解,对自己的能力有进一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专长和爱好,学生可以尽早明确自己的工作方向,完善个人的职业规划,最大可能成为企业需求的综合性人才。
1.2基于企业需求的电气控制类专业的职位
在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模式中,课程设计的过程尽可能与企业中工程项目的运作过程接近。根据对企业职位设置的调研,笔者将该教学模式中团队中各成员的职位和任务说明如下:
(1)项目管理工程师是一个团队的核心人物,负责制定和管理项目进程,组织必要的讨论和会议。对于项目管理工程师而言,如何调动团队内每个成员的工作积极性,最大程度地发挥成员的专长是其主要任务。可见,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个人魅力最为重要。这个职位为学生毕业后的个人创业或某些管理职位提供了基本的训练。
(2)硬件工程师和软件工程师完成整个项目的核心技术工作,包括系统的方案设计、绘制图纸等。在国内外倡导工程教育的背景下,工程师的工作尤其要与企业需求和行业规范相结合,指导教师对软硬件工程师的具体工作提出严格的要求。
(3)外观或结构设计师需要机械类专业的知识,不是电气控制类专业的主要学习范畴,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将机械类与电气控制类专业的学生进行混合,组成一个更加专业的团队,不仅有利于更好地完成任务,而且扩大了团队成员的知识面。而且,一般情况下电气控制类专业的学生也会学习机械制图(或AutoCAD),若设计要求不是很高,他们也能完成任务。
(4)销售工程师在企业人员的职位中也是比较重要的角色。在我校电气控制类专业的毕业生中,有不少同学都从事市场或销售方面的工作。一方面企业需要有该类专业背景的毕业生,另一方面电气控制类专业某些学生善于言谈,亲和力强,更喜欢做与人沟通的工作。销售工程师需要掌握一定的销售理论,做全面的市场调研,提炼产品特色和产品卖点,制定完整的销售计划。
(5)秘书的主要任务是会议记录,制作项目陈述PPT,撰写论文等文字性工作。从方案设计开始,秘书就开始构思并撰写论文。秘书的工作是整理和总结资料,大部分的文档原始资料都需要其它成员提供。秘书需要经常和每一个成员沟通,尽量按照毕业设计论文的标准完成课程设计论文的撰写。
2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模式的实施
2.1对课程设计团队的要求
团队人数要适宜,若人数过多,任务分配不均,必然有成员的工作较轻松,易偷懒,造成不团结;若人数过少,每个人承担任务较多,不能起到成员间交流合作,培养良好职业素养的目的。经过实践,根据任务复杂程度,一个课程设计团队的组成人数以3~5人为宜。团队中每个成员根据需要可以承担多项工作,比如项目管理工程师可以兼任其他任何职位,外观设计工程师兼任销售工程师,采购人员兼任秘书;而软件和硬件工程师一般独立设置,而且在项目软件编程任务较多时,可以采用模块化设计,由多个人共同承担。团队内每位成员按照分工都有自己明确的工作任务,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且,由于是团队工作的性质,团队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在工作过程中每位成员也会强烈地感受到集体的凝聚力和荣誉感。在这种情况下,个体能力强并不意味着集体的成功,只有大家团结合作、互帮互助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因此,在做好课程设计的同时培养了成员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团队协作意识。
2.2选题要求
多数应用型大学的电气控制类课程设计都是诸如电子钟、交通灯的控制之类的小题目,设计题目单一,与专业技术的当前应用脱节[4],而且容易查找到现成的资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由于以团队形式工作,人数增加,可以适当地增加课程设计题目的难度。课程设计选题可以结合教师科研项目,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并能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性选题最好。比如在单片机系统课程设计中,与某企业合作,设计题目为“多功能电压力锅”;在工业控制系统综合课程设计中,与某自动化公司合作,设计题目为“恒压供水系统的PLC控制与远程监控”[5]。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不满足于只考虑软硬件是否能实现任务要求的基本功能,还可以在图纸的完整性和规范性、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等方面提出更高的工程要求。
2.3工作流程
在课程设计实施过程中,教师引导团队的工作过程尽可能与实际项目的运作过程接近[6],在任务量、时间节点等方面制定详细的计划,使成员在具有一定压力下,既紧张又有条理地完成任务。课程设计基本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小组会议是一个较为正式的环节,由项目管理工程师主持,秘书做会议记录,指导教师或企业工程师以及组内成员参加,目的是引导学生明晰工作目标和工作内容,合理安排时间,顺利完成任务。在第一次会议上,项目管理工程师陈述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各成员分别总结前期研究内容和明确后期的工作步骤和内容,并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在团队成员分工后,项目管理工程师也可以根据需要多次组织会议,秘书做好会议记录,为最终的论文提供素材。指导教师在以学生主导的会议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培养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有计划地学习、研究问题,综合运用自己的理论、专业和实践知识进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7]。指导教师通过提问掌握每个学生的工作进展情况,并对存在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启发,鼓励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各成员总结自己的阶段性成果,提出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成员之间充分沟通。项目陈述和答辩环节是课程设计创新模式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培养学生总结能力、表达能力和PPT的制作和展示能力,使其学生在公众下能够不怯场,敢于表现自己。
2.4考核与评分
在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思路和创新模式的引导下,考核也要更新观念,要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借鉴荷兰高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方法,不仅注重基于任务分工表现出的实践应用能力,而且还要兼顾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展现的思路创新、表达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8]。由于课程设计的教学时间一般为一至两周,所以考核与评分不能过于繁琐,笔者在两轮课程设计实践基础上总结了一套与培养目标一致、相对公平和便于实施的考核评分方案,如表1所示。个人的最终成绩是由小组成绩和个人成绩两部分组成[9],各占50%,其中小组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不同分项及其权重给出,个人成绩由指导教师和组内成员共同给出。组内成员互评均分权重为0.2,这个独创的考核细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工作热情并营造了工作团队内互帮互助的和谐氛围,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模式的支撑体系
(1)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对于应用型大学而言,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要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建立一支综合素质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而大多数教师从学校毕业又进入学校授课,本身没有在企业工作过,教师的工程素质和实践经验不足,具有丰厚工程背景又有学术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尤其缺乏[10-12]。一方面,可以建立教师有计划分批次轮流到企业锻炼的常规制度;另一方面,吸引企业的优秀工程师兼职或全职到教师岗位,充分发挥其多年来的企业工作经验。
(2)重视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解决实践教育缺失的根本途径[13-14]。一方面大力吸引企业参与到高校实践教学过程中来,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上广泛征询和适当采纳相关业内专家的意见;另一方面,增加学生在企业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和专业拓展课程的学习机会,理论联系实际,开拓视野,拓宽思路,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灵感,为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模式提供强有力的实践平台支撑。与相关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良性循环,最大可能实现更多学生毕业和就业上岗的零过渡,校企共同培养“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
(3)开设公共选修课。公共选修课是高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综合素质培养课程,对学生知识结构完善,知识面扩大,兴趣和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有重要意义。对于工科专业来说,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开设如市场营销、会计、社交技巧等人文类和经济类选修课,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学生也可以结合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科学地进行选课,为将来的职业储备和积累知识[15]。
4结语
篇2
《人民新闻》从属于人民日报旗下的官方网站人民网,作为国内的主流媒体,它代表着政府的声音,在受众心中具有较肃性和权威性;网易作为国内商业网站的巨头之一,旗下《网易新闻》以流畅的用户体验、快速的新闻更新、犀利的网络点评而备受推崇,拥有庞大的用户群。这两个样本各自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对二者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一、《人民新闻》和《网易新闻》的客户端比较
1、整体框架
《人民新闻》客户端的版块划分较为简洁,一级菜单分为:我的头条、新闻、深度报道、更多(用户体验),其中新闻这一栏下面又分为:要闻、社会、观点、经济、军事、科技、历史、体育、娱乐、健康、时政、国际等12个子栏目。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头条、新闻、本地新闻、深度这几个版块都采用了相似的呈现手法,即顶图头条都采用大图加标题,其余内容则是小图加标题加导语。《网易新闻》客户端与《人民新闻》的板块设置不同,它按照新闻、订阅、跟帖、图片、投票这几个内容版块来进行内容划分。其中新闻版块下设有头条、娱乐、体育、财经、科技、军事、历史等36个子栏目,图片版块下设有热点、独家、明星、体坛、精美等5个子栏目。在内容的呈现手法方面,《网易新闻》与《人民新闻》新闻版块的表现形式基本相同。值得一提的是它的两个特色栏目。一个是跟帖版块,它是采用标题加评论的形式按照一定的顺序(时间先后、回复数量)来排列,另一个投票版块则是采用图片加“一句话”新闻加问题的方式来呈现。
2、新闻内容
进入《网易新闻》客户端的首页,点开最上方的子栏目菜单,用户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订阅不同类别的新闻内容并进行排列,这其中包括头条新闻、娱乐、财经、体育等常规版块,此外还有如听新闻、聚合阅读这样的特色版块。这种对信息的选择所带来的益处是双向的,对用户来说提高了阅读新闻的效率,节省了时间,增添了阅读兴趣;从媒介的角度来看,议程设置的功能得到了强化,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媒介对受众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达到了引导舆论的目的。这一订阅功能在《人民新闻》客户端中则被弱化,虽然它也提供了订阅“喜好的栏目”这一选项,但可供选择的栏目远不如《网易新闻》多,也没有办法对订阅的内容进行排序。
另一点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人民新闻》和《网易新闻》都在新闻这一版块下设置了本地新闻这一子栏目。在这个栏目中,用户可以通过手动选择或者通过开启手机GPS定位来为自己选择本地新闻的城市,让新闻与用户的生活无限贴近。这里要提到的是,《网易新闻》客户端的本地新闻是可以具体定位到某一个城市的,而《人民新闻》只是定位到省份一级。
3、表现手法
在新闻的表现手法上,两个客户端都不拘泥于单调的文字表达,将更多的高清图片和高清视频加入到报道中。打开两个客户端,不难发现两者的新闻图片都很多,几乎每一条新闻报道都采用相同的形式呈现——新闻图片加上一句话介绍,通过点击这张图片,可以进入到下一级页面,阅读到更加详细的文字内容和图片信息。这样一来,用户可以通过图片和导语判断是否要进一步阅读,既节省了手机的数据流量,又提高了用户的阅读效率。
“深度报道”作为《人民新闻》的特色栏目,它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让新闻更加通俗易懂,图片部分更是大胆采用原创漫画这样一种形式,在丰富了新闻表现手法的同时也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而《网易新闻》则将音频和视频融入到自己的新闻内容中。
4、新闻来源
从新闻稿件的来源来看,《人民新闻》主要依赖于两家国家通讯社和人民日报社本身的资源,这是由其特殊的媒介定位、功能所决定,目的是为了彰显其权威性,所以它所刊发的新闻多是第一手的资料,以原创居多。而网易作为一个商业网站,它的记者是没有独立采访权的,网易只能够通过收集各方新闻,经过二次加工,对原有的信息进行深度的整合运用,形成自己的特色栏目。网易早早的意识到这一点,将“如何增加更多的原创内容”当作首要的问题来解决。最为典型的就是“聚合阅读”这个子栏目,它将其他媒体的内容按照不同的类别整理成报道,排列在一起,方便读者阅读与比较。经过这样一个信息从“收集——再加工——原创推出”的过程,弥补了在稿件来源上的劣势。
5、用户体验
首先是新闻的跟帖情况。打开《网易新闻》客户端界面左上方的菜单,出现了“跟帖”一栏,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精彩跟帖”和“今日排行”。精彩跟帖是由点“赞”数量来判定的,用户可以在新闻下方的评论区域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其他读者对其观点表示认同便会通过点“赞”的方式以示支持,当留言获得“赞”的数目在今日的留言里比较靠前,则会被编辑进“今日排行”这一栏。如此一来,用户的参与度大大提高,有些热点新闻的评论跟帖能够达到几千甚至上万条。《人民新闻》则没有强调评论这一功能,它仅仅是在每一条新闻内容的最下方设有评论的区域,用户在阅读新闻时,只有将页面拉到最下方才会看到评论,很多的用户甚至并没有注意到这一功能,因此用户的参与程度并不是很高。其次是投票版块的设计。这是《网易新闻》客户端的一个特色版块,它与热点新闻紧密结合,将热点新闻设计成问题供用户投票表达意见。投票后,用户可以看到该问题的参与人数,以及持有各种观点的人所占的比例。最后要提到的是新闻推送功能。这一特点与以往的传统媒体不同。打个比方,读报纸也好,看电视也好,都需要我们主动的去做这个动作,而现在新闻客户端的推送功能,则是将新闻主动地“送上门”。即使用户没有打开新闻客户端,也能够在第一时间获知最新的新闻资讯。
二、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客户端所面临的问题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不论是代表官方声音的《人民新闻》,还是以商业网站为依托的《网易新闻》,他们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同时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1、理念上的滞后导致内容上缺乏创新
过去,传统媒体办网站大多数是将原本的内容照搬到网络上。现如今,许多媒体人做新闻客户端的时候仍然延续着这一个理念,将内容复制到新闻客户端上。这一行为直接导致了两个问题的出现:版块设置相似、新闻内容高度同质化。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新闻客户端依然是按照政治、经济、娱乐和体育等方面来分类,和传统媒体的分类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另一点就是同类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由于许多的新闻客户端是在网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网站的记者又没有独立的采访权,新闻内容大都来源于其他信息渠道的摘录和加工,这也就导致了内容重复率的增加,使得内容的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2、用户体验设计的不完善导致用户的流失
新闻客户端推送大量的图片新闻,占用很多的流量下载,而当前我国的无线网络覆盖率并没有达到100%,部分的用户在有些情况下不得不使用手机移动数据浏览新闻,图片过多必然会消耗更多的数据流量。对于用户来说,阅读成本增加。针对这一问题,个别的新闻客户端就推出了“离线阅读”的模式,这样一来,用户可以在有无线网络的情况下,将内容下载到手机里,这样即使在没有网络的环境,用户也可以随时阅读。
结语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每天被各种各样的海量信息轰炸。作为媒体,如果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那么它的注意力就必须回归到问题的本质——内容。随着新闻实践的不断深入,不难发现,新闻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在保障客观真实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时效性。新闻客户端的内容并不等于纸质媒体和网站内容的“复制”与“粘贴”,如何进行内容上的创新值得深思。此外,技术上的创新也决定着新闻客户端可以在新媒体这条路上走多远。从长远来看,“如何节约运营成本,达到利润的最大化”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通过对两个客户端的比较分析,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不论何时,新闻内容永远都是王道,在保证新闻内容的基础上,注重技术上的改革与创新,内容与技术并举,这将决定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客户端未来的命运。 [本文由wWw. dYlW.NE 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各种职称论文和毕业论文,欢迎光临DYlW.neT]
参考文献
①张永芹、王诗根,《新媒体新闻客户端特点比较研究——以新华社新闻栏目〈中国网事〉与网易新闻移动客户端为例》[J].《滁州学院学报》,2012(1)
②匡文波:《手机媒体:新媒体中的新革命》[M].华夏出版社,2010
篇3
此外,国内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理论上多借鉴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等国外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教学理论,实践经验也多集中于理科、工科专业,涉及广播影视或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较少。
在此,笔者根据几年来的教学改革实践经验,基于高职电视节目制作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提出“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并对该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作详细阐述。
一、“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写作各种职称论文和毕业论文,欢迎光临DYlW.neT]
“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整合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课程体系和一体化课程,在相应教学评价体系的监控下,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该模式借鉴国内“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将适应于一体化教学的教学评价体系融入其中,旨在促进理论与实践教学更好地衔接,提高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
该教学模式主要有五个特点:
1.教学计划一体化,即突出能力本位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理实一体化课程间的有机联系进一步加强,形成理实一体模块化课程体系。
2.教学环境一体化,即教学组织形式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专业教室、实习场所”转变,将理论教室、实训室、实训基地构成一体。同时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到课堂,作为一体化教学的载体。
3.教材一体化,即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基于对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转化,制订课程标准和编写教材,理论与实践教材构成一体。
4.教学评价和教学活动一体化,即教学评价贯穿于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体系对教学活动既有诊断、激励、调节的作用,同时评价本身也是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通过“评价”这个活动环节,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将获得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也有所进步。
5.学习主客体一体化,即教师从“单一主讲型”向“行为引导型”转变, 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的创新型”转变,教、学、做、评融为一体。
三、构建“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
构建“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必须以行业的真实工作项目载体,需要有相应的课程体系、教学环境、课程标准、教材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等支撑,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建立突出“职业能力本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专业课程和课程体系是构建“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基础。
专业课程设计,首先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参照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以及影视行业职业资格标准,从影视制作项目的典型工作任务调研入手,依据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要求,归纳形成不同的行动领域,再经过科学的分析,实现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化。然后基于学习领域的重新规划,对原有的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进行重组或重构,构建电视节目制作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
专业课程体系也围绕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按课程模块、学习领域、学习情景三级进行系统设计。以学期为单位,以典型影视制作项目为载体,建立和发展课程之间的关联,使专业课程紧密联系、互为补充,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模块,使职业能力目标得到多门课程的共同支持。
按以上原则和思路,我们将电视节目制作专业的专业课程重组、整合为“电视短剧与微电影”“电视新闻与纪录片”“专题片与音乐电视”“影视广告与形象宣传片”“电视综艺节目与栏目”和“毕业设计”等六个课程模块,每个课程模块分别以具有代表性的影视制作项目为载体,由三到五门一体化课程组成。对应学生职业能力的逐步提高,一至五学期影视项目的难度和专业课程的要求也逐渐提升,构成了突出“职业能力本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二)营造一体化教学环境
一体化教学环境是构建“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保障,其建设工作包括“硬件”与“软件”两个方面。
“硬件”是指根据本专业的职业岗位要求所设置的一整套综合的实训设备和场地。为实现电视节目制作专业一体化教学,就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形成整合真实的生产性功能与学习功能的实训设施,覆盖整个影视制作项目的工作过程,方便学生使用、操作、互动以及进行团队合作学习。实训环境的硬件建设可以采取校内实训室和校企合作共建校外生产实训基地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兼具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学习性的实训条件。
“软件”是指以能力训练为目的,积极引入影视行业的企业真实项目到课堂,作为一体化教学的载体。引入的真实影视制作项目被分解为典型工作任务,再根据教学需求转化为学习情景,这样就保证了专业教学真正与行业工作实践相结合,真正做到了工学结合。
(三)制订一体化课程标准与开发配套教材
一体化的课程标准与教材是实施“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主要包括工作过程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解、职业能力目标要求、相应的学习领域规划、学习情景设计,以及教学条件、教学评价等内容。一体化教学课程标准的制订要以学生为主体,突出能力培养目标。制订电视节目制作专业的一体化课程标准,一是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所涉及的影视制作项目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广泛的行业调研,明确职业 能力要求;二是要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要求,吸收企业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对典型任务进行分解,设计学习情景,规划学习内容;三是要结合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制订相应的教学评价方法。
进行一体化教学配套教材的开发,也是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对影视制作岗位的调研分析结论为依据,从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要求三个层面着手。一体化教材的开发过程,实际上是职业能力解构和教材知识体系重构的过程,就是在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职业能力要求,遵循“依岗位需求定目标,依工作过程定结构,依能力要求定内容”的基本原则,结合影视行业工作实际编写教材,体现知识、技能、标准的对接,保证教材对一体化教学的指导作用。
(四)建立一体化教学的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教学评价既是“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更是一体化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高职教育的教学评价标准应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达成来制订,但在具体制订和执行时,却常常以学科要求的评价标准替代职业能力培养的评价标准,集中在对学生课程成绩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上,也就是重教学成果而轻教学过程。这种评价方式忽视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这一根本要求,实质上体现的是“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观,不能适应一体化教学的要求。
电视节目制作专业的一体化教学具体成果主要体现为剧本文稿和影视片作品等,仅仅对教学成果进行考核,无法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客观、科学评价。所以,要使一体化课程真正能够达到“职业能力培养”的目的,就要摆脱仅仅符合学科要求的评价标准,构建符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评价体系。
建立电视节目制作专业一体化教学的教学评价体系,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在一体化教学中建立起“二维评价”体系,即教学过程评价和教学成果评价并重,以形成性考核评价教学过程,以总结性考核评价教学成果。此外,在模块化课程体系下,课程联系更为紧密,先修课程的总结性考核可以为后续课程教学活动开始前的诊断性评价提供参照。二是使教学评价融入教学活动,分阶段进行,即针对学习情景采取单元教学评价,计入形成性考核;针对学习领域采取课程教学评价,计入课程结业考核;针对课程模块采取学期教学评价,在期末结业考核的同时,对本课程模块内的形成性考核进行统计,计入学期形成性考核。三是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包括针对学生在实践项目中所进行的工作,在学习小组内实行岗位角色评价;针对各个合作小组的实践教学成果,在小组间进行互评;针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指导教师逐一给出评价等。
一体化教学评价体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整个过程始终产生诊断、激励、调节的作用。
四、“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就是将教学内容科学地融会在教、学、做、评过程中,从试着做开始,通过对做的评价发现问题,在教与学中解决问题(应当怎么做),然后在学和做中理解其原理(为什么这样做),最后通过评与学进行提升(怎么做更好),最终达到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如前所述,我们根据影视行业典型工作任务,构建了职业能力本位的电视节目制作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现以“电视短剧与微电影”课程模块为例,阐述实施“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过程,该课程模块由四个学习领域和一个评价模块组成。
(一)“情景剧剧本写作”学习领域
“情景剧剧本写作”学习领域包括“选题与创意”“策划”和“文学剧本写作”三个学习情境。教师通过剧本案例的介绍,帮助学生了解影视文学剧本的创作过程。学生以分组方式,在规定的选题范围内确定情景剧主题,编写故事大纲,再逐步合作完成文学剧本,在实践中掌握剧本写作的技巧。在该过程中,教师组织、引导和监督创作,给予指导,进行必要的讲授,并分阶段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总结与点评,以故事大纲、人物表和分幕提纲等学习情境的成果为标准进行教学过程评价。最后,对文学剧本进行质量考核,完成本学习领域的教学成果评价。
(二)“镜头设计与摄影”学习领域
根据剧本内容要求,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分组完成剧本分解和美术设计,制订拍摄工作计划,形成分镜头脚本。再依据工作计划,在选定的拍摄场地分组完成拍摄任务,形成工作台本。在此过程中,组长组织组员分工协作,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教师再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给予必要的知识补充。本学习领域的教学过程评价以分镜头脚本、工作台本为依据;教学成果评价则以“完成素材拍摄”为达标标准,以“素材质量”为等级评价依据。
(三)“情景剧剪辑”学习领域
教师通过影视剪辑案例的介绍,帮助学生熟悉音视频编辑工具。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依据工作计划分工协作,完成素材整理、影片剪辑、特技和包装制作等工作任务。各个学习情境所形成的初剪片、特技场景源文件等阶段性成果,将作为教学过程评价的依据;教学成果评价则采取对情景剧成片综合评分的方式。
(四)“影视美术与视听语言”学习领域
教师组织学生对情景剧摄制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汇报,开展自评与互评,并对作品影片进行修改完善。在之前几个学习领域的实践基础上,教师系统讲授影视视听语言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提高对叙事设计知识的理解和对影像设计技术的掌握,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本学习领域的教学过程评价以修改后的作品为依据,教学成果评价则采取视听语言理论考试的形式。
(五)课程模块教学评价
课程模块教学评价,即学期教学评价。本课程模块的教学过程评价统计将计入学期形成性考核;教学成果评价则以最终完善的作品为依据,评分计入期末结业考核。
五、“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积极意义
以上“教学做评一体化&rdqu o; 的教学过程,对应真实情景剧摄制项目的工作过程,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评”则贯穿始终,融入其中,教学评价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师生教学互动通过教学评价得以强化。通过“教、学、做、评”的重复、迭代能够保证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效果,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递进与提升。
根据不同专业、课程、学情,灵活运用“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定能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师的教学与专业能力的提高产生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写作各种职称论文和毕业论文,欢迎光临DYlW.neT]
[1] 张晶,徐金寿:论高职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J].职业教育研究,2011(3).
[2] 王吉连.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难的原因与应对策略浅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5).
篇4
[关键词]偏误;废除;测试;纵向比较
英语教学测试是教学链条上的重要环节,故此在教学研讨中受到格外重视。高校英语教学界围绕教学测试改革一直进行着热烈的讨论,其热点就是四、六级一类统考的合理性和必要性。通过对全国性统考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我们可以看到高校公共英语教学和英语专业在教学测试这一重要环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本质是要应试教育的测试,还是要素质教育的测试;是要制约现代英语教学的测试,还是要促进现代英语教学测试的问题。
一、近几年高校英语教学测试的争议和走向
1·围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激烈争议
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1988年创立的。当时,把外语作为工具速成的指导思想淡出; 1985年和1986年分别开始实施的理工科教学大纲和文科教学大纲合二为一,1999年颁布了新的教学大纲。四级考试被确定为“全国各类高等院校均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大纲》,1999)。随后,四、六级考试逐渐被高校和社会赋与不堪重负的功能,以及四、六级考试本身具有重大缺陷,这些都在学术界引起越来越强烈的争议。对四、六级考试典型的批评和争议主要集中于以下多个方面:
1)我国地域广阔,各高校生源和师资条件相差悬殊,全国统一考试,不具合理性(牛强,2001;韩宝成,2002;刘润清,2003;井升华,1999等)。
2)考试的效度不高。毕业论文 片面追求信度而牺牲效度。考试基本遵循了结构主义类型的测试模式,重视语言知识和语言形式,忽视对语言能力实际运用的考查,尤其是输出能力的考察,很少考查到交际能力(韩宝成,戴曼纯,杨莉,2004;牛强,2001;韩宝成,2002;肖云南,罗晓英,2002等)。
3)既然四、六级考试是按教学大纲设计的一种教学考试,是为了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的英语水平是否达标,而不是为了比较和选拔,大学英语考试就不应该设计成常模参照型考试,而应该是一种标准参照型考试(韩宝成,戴曼纯,杨莉芳,2004等)。
4)考试被异化为领取学位的必要条件,学校排名的根据,社会招聘的必要条件(岑建君,1999;牛强,2001;张绍杰,2003等)。
5)应试教学严重冲级击了教学的正常进行,导致多选题泛滥,给教学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韩宝成,戴曼纯,杨莉,2004;吴树敬,2003;艾治琼,雷芳,2002;阚跃明,陆琳,2000;刘润清,2003等)。
在四、六级考试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强烈批评的同时,也有赞同或中庸之见。主要意见为:
1)考试效度和信度高,设计科学,组织实施严格,成绩显著,并得到社会承认,逐渐成为单位录用大学毕业生的标准之一,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杨惠中,Weir,1998)。四、六级测试是迄今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评估的最好体系,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张新元,2004)。
2)四、六级考试从一开始就重视自身的不断改革和完善,硕士论文 采取各种改革措施,实践证明,收到很好的效果(陈祖芳,2004)。
3)对四、六级考试的质疑主要源于对它的认识偏差和尚欠科学的教学管理,责任不在测试本身,它的成绩是主要的,不足是次要(张新元,2004)。
4)不是考试误导了教学,而是对考试不正确的态度以及不同的教学理念导致了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低下(程冷杰,秦秋,2004)等。
5)如果有用人单位拿英语测试成绩作为录用员工的标准,那更是南辕北辙,混淆了测试目的和用途,与测试本身无关(张新元,2004)。
对四、六级考试持批评意见者居多。关于四、六级考试的前途,批评者给出3种意见:一是功成身退;二是社会化(从高校退出,不再与教学有关);三是彻底改造(例如,大量减少客观试题,听说读写加权相等)(刘润清,2003)。
2.从《大纲》到《要求》看对测试要求的变化
面对主要因扩招而发生了极大变化的高校英语教学形势和对四、六级考试批评的巨大压力, 医学论文 2004年国家教委公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如果把《要求》和原《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作一对比,就会发现,两者的显著不同除去在教学性质和目标中由“读”是第一位,转变为“听说”是第一位,以及《要求》对大学英语教学做出明确定义,强调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3项内容,教学理论的指导和多种教学模式和手段之外,《要求》还对统一的教学测试做作出了显著修改。《大纲》承认,全国高校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学生入学水平各不相同,即使同一学校学生的入选水平也有一定差别。因此,要因材施教,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达到基本要求。《大纲》规定:“把四级定为全国各类高等学校均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这是本大纲的一个重要决策。”而《要求》则认为做出了灵活的规定:“学校可以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一般要求,较高要求或更高要求单独命题组织考试,也可以实行地区或校际联考,也可以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4)。这就打破了四、六级考试这一原来的统一考评标准。这一重大变化对高校英语教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它表明,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英语教学四、六级统考的坚冰即将被打破;随TOEFL考试在中国兴起的源于结构主义的考试模式受到充分质疑,高校英语测评的种种弊端不但引起广泛关注,而且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近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已经着手进行改革,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也对试题进行了改动。它们的共同变化方向都是增加主观题和听说等输出技能的分量,以提高效度。这是积极的动向,尽管问题并未彻底解决。但是,对四级类统考进行改革并不意味着这场讨论的终结,因为这场讨论的意义并不限于这些统考。统考是一根高校英语教学测试的指挥棒,必然上行下效。所以,这场争论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中国的英语教学测试已经走入迷途。我们必须跳出某一特定考试,重新整理思路,回到考试测评意义的起点,才能看清我们所面临的问题。
二、高校英语教学测试的偏误
1.测试和教学的关系
从功能角度来说,测试可分为诊断测试(diagnostic testing),能力测试(aptitude test)、分级测试(placement test)、成绩测试(achievement test)、课程评估测试(program evaluation test)和科研测试等数种。诊断测试是用来为学生和教师以及教学管理人员提供反馈信息,作为改进教与学之用,成绩测试是为课程评估之用(Henning G, 1987);但也有专家认为,成绩测试是为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诊断测试是为考察改进教学和改进教学计划(刘润清,韩宝成,1991)。不管怎样,我们不妨把其中和英语教与学联系紧密的测试称为教学测试。教学测试是英语教学常用的重要的评估手段,用来考察学生对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教师和学生同时获益于反馈信息从而改进教与学。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考试都属于这种测试。它受到某个教学大纲的制约和规范。语言能力测试,即水平测试和教与学并无直接联系,因为水平测试的目的是比较和选拔,与教学大纲无关。英语教学测试不但服务于教与学,而且对教与学两个方面产生反拨作用。设计良好的教学测试会给教学带来裨益,产生正反拨作用,而设计不当的则给正常教学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冲击正常教学。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测试,就存在严重的偏误,给教学带来严重的影响。
2.当前教学测试的偏误
1)当前高校英语测试的最大问题就是对入学水平相差极大的各高校在校生以水平测试的方式进行学测试,职称论文 冲击了正常的教学和教学测试
四、六级大学英语考试以及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以下统称为四级类统考)都是以教学大纲为框架设置的教学考试。毫无疑问,其初衷是检查教学大纲指导下的教学实施情况,作为学生学业成绩和教师改进教学参考。但是,如前所述,以全国统考方式进行的四级类统考弊端丛生。其最致命的根源,就是它以全国水平统考的方式对入学水平相差极大的各高校在校生进行教学测试。这种方式,使四级类统考先天带上了比较、选拔甚至是淘汰的性质。加上考试本身的缺陷,使全国大部分高校英语教学出现了偏离教学的应考趋势。尽管2004年公布的《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在对学生的考评方面强调全面评估,对高校参加四级类统考与否不做统一规定,但是四级类统考对考生而言仍是必过的、事关重大的一关,甚至与毕业和学位联系在一起,而且是求职必备的资质之一。学生要获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要找工作;教师要晋升;校领导要学校的名次;用人单位要录用毕业生;甚至户口能否进京,所有这些无不与四级类统考紧密联系在一起。一项为检查教与学的教学测试被异化为水平测试,成为可以给一个人和一个群体带来重大后果的“高赌注”考试(Madaus,1988,转引自韩宝成等,2004)。由此,我们就不难明白为什么学生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去做模拟试题,把本应阅读名著、进行正常训练的时间都给了应试训练,甚至不少学生放弃课堂参与,专攻试题。因为正常的学习,与四级类统考试题并无直接联系。这对知识类课程冲击尤为严重。有时,教师也不得不抽出部分课时,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公布两年后,四级类统考对教学的冲击没有改善的迹象。
2)技能课教学测试重视语言知识和形式的考查,忽视语言技能的考查
目前在高校英语教学测试中,仍然普遍大量使用客观多项选择题型。这种随托福考试兴起而兴起的测试模式今天受到广泛质疑。它的题型源于结构主义,强调语言知识和形式的考察,却忽视语言的实际运用;高信度,低效度;通过训练可以在原有的语言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分数。但是,这种出题方式却广泛存在于大学英语和英语专业的各科技能课教学测试之中。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①各类社会英语水平测试中,有大量的客观选择题,即使在改革后的四级类统考中也占相当比重。为了准备和迎合四级类统考,客观题的大量使用就在情理之中。②近年扩招,教师任课负担翻两三倍者十分普遍,教师在期末判卷时疲于奔命,而这些客观题判分容易,快捷,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因此成为首选。③扩招导致入学水平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客观选择题仍然是让低语言能力者提高分数的快捷方式。为保证合理的及格率和考试成绩的常态分布,客观选择题也是一条出路。
3)英语专业教学测试重视语言技能的考查,忽视文化知识的考查
这种错误倾向是十几年来大的教学测试气候造成的,英语论文 主要存在于英语专业的教学测试之中。首先,英语专业的四级考试和八级考试主要是听说读写译的技能考试,尽管在八级考试中尚有15%的英语专业知识分。虽然《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指出,“四级与八级考试的重点是测试学生的语言能力,因而不可能全面检测《大纲》所要求学生具备的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但是,专业四级和八级考试分数长期以来被当成英语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水平标志,在升学就业等重要方面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这种错位造成本来是为专业技能教学测试的四、八级考试成了学生的生命线。其次,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哑巴英语的批评也对技能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压力,相对而言,知识的学习就退居其次。于是,作为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技能基本功几乎成了学生学习的全部。这使得学生在英语学习实践中产生了严重的重技能轻知识的倾向。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规定,英语专业课程包括英语专业技能课、英语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知识课。英语专业知识课是有关英语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知识性课程,而相关专业知识课则是指与英语有关联的其它专业的知识性课程。在考评中轻视知识性课程造成学生知识性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下降,把几乎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技能课学习,准备四、八级考试,而对知识性课程考试则平时不努力,考前抱佛脚应付了事。学生在知识性课程教学中逃避课堂参与,自己做四、八级考题已成为常见的现象。部分教师也认为知识性课程与四、八级统考关系不大,乐得让学生轻松过关。重视语言技能学习,忽视文化知识学习的倾向是一种片面的、功利的倾向,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相背离。
三、高校英语教学测试需要改革的几个重要方面
1.取消四级类统考、以教学测试的“纵向比较”为基点,以测试的“横向比较”作为参考这里的“纵向比较”指一个教学单位(如,学校、班级或个人),在高教英语学习各个历史时期的测试结果的比较,具有“历时性”;“横向比较”是指同一历史时期,各个学习单位在同一学习阶段的测试结果的比较,具有“同时性”。显然,各校英语四级类统考成绩的比较就是一种横向比较。如前所述,原来的高等教育是精英教育,学生入学水平相差不大,扩招使得入学学生的水平差距拉大。这种差距的拉大并不明显体现在同一所学校内,而主要是出现在校际。通过数年学习,用同一个标准去做全国统一测试来检查教学质量是否达到同一要求是几近荒唐的。尽管《要求》将其降低为:对于教学目标的评估,学校可以有包括自己命题、联考和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几种选择,但是,根据最新消息,教育部目前仍然认为,对高等教育英语教学提出课程要求和标准,以设立考试等方式进行检测是十分必要的。四、六级英语考试仍然是评价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相对比较客观的标准(教育部发言人,转引自《北京考试报》2006)。这就从《要求》后退了一步。蔡基刚(2004)曾认为,由于《要求》取消了参加四级类考试的统一要求,学校在学时数安排和课程设置上有更多的自主权,这有利于各个学校制定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教学大纲,真正做到按需培养,提高语言学习效率。由于没有统一的要求和分级,就没有必要规定统一的分级考试。可由各个地区、学校根据课程要求和自己的教学大纲标准设计和组织考试。这种考试由于规模小考查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就变得可能。至于是否要参加标准化的国家四、六统考,这就成为学校或个人的行为。如此,有利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健康发展。看来,这种预期似乎是乐观了一些。可以预料,应试之风、统考对教学的冲击以及高校和社会对统考成绩的曲解和滥用仍将继续存在。
1)取消四级类统考,代之以统一的“目标测试练习”
正确的做法是,取消大学英语和英语专业统考,把四级类统考这种全国大排队的横向比较手段替换为对应一定学习阶段(比如学期或学年)的“目标测试练习”,统一下发给各校,这种练习题目对应英语各个教学阶段的教学要求,每份试卷可依难度分成三级,由各校根据学生情况自愿挑选使用。学生做完练习后由各校自己统一判卷,这种方法有下述优点:①由于统一制卷,各高校可以通过练习了解自己学生的水平在全国高校水平中的定位。②由于练习不上交,可以切实检查教学质量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和差距,学校不必担心排名问题。③学校也可以选择把练习作为期末考试,以便检测教学质量,这样做,使得考试难度易于把握。④学生没有一考定终身带来的毕业、就业压力,自然回归课堂,应试冲击教学的现象自然消失。校际没有了排名问题,学校自然回到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的正常的教学管理。⑤英语四级类统考的取消,将为社会节约大量的资源,首先是考试资源,因为如果为了选拔,社会上已不乏各种水平考试可以利用。当然,还有印刷应试书籍用的纸张和包括学生应试培训费用等方方面面。用横向比较做参考的办法,符合教学测试的初衷。至于说废除四级类统考国家教育部就无法对高校英语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的问题,大可不必忧虑。大学成百上千种专业,都没有进行统考,为什么英语教学不统考就过不了日子呢?
2)注重“纵向比较”
另一方面,高校英语教学测试应在“纵向比较”上下工夫。也就是从发展的、“历时的”角度观察和研究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上有多大提高,以作为检查教师教学和对学生进行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估的依据。首先,在扩招的情况下学生入学水平的差异很大,用统一的教学测试已经失去了检查教学的意义。其次,二语习得理论认为,学习者的主要个人差异包括:年龄、语言学能、学习动力、学习策略等。根据一项全国性的实证调查研究,对语言学习成绩方差解释能力最强的个人差异变量是语言学能和学习动机(刘润清、吴一安,2000)。而语言学能被认为可能是天生的(Carroll, 1981,转引自蒋祖康,1999)。因此,学习动机在可变个人差异中占有第一重要地位。罗得·埃利思(Rod Ellis,1997)认为,学习动机是对学习者在多大程度上取得成功进行预测的强有力的因素,而动机的强弱也可以由学习者先前的学习结果获知。语言学习成绩低下一般是学习动机低下的反映。我们可以看到,在低入学水平段进行教学的教师,不但要面对低入学水平学生与高水平四级类统考要求的巨大差距,还要面对学生作为低成绩学习者的低学习动机,教学任务不可谓不艰巨。如果我们换个思路,把检查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成绩的纵向比较,着眼于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提高了多少,就能比较科学、公平而又客观地评价老师的付出和学生的进步。同时,得益于上面所说的统一的“目标测试练习”作横向比较的参考,教师也能清楚地看到差距,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努力使学生的水平最终达到要求。纵向比较可以是针对个体的,也可以是以班级为单位的,还可以校全性的;比如说,学校可以对各级入学的学生以入学统测为开端,每学期测试一次。这样就能跟踪检测到教学质量的变化,对教学进行动态研究。同时纵向测评的成绩也可作为对学生、班级以及全校进行形成性评估的依据之一。
2·技能性测试和知识性测试并重
对英语专业教学而言,应该扭转重技能轻知识的倾向。英语专业培养目标是,“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泛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大纲建议专业技能课安排65%左右的课时;专业知识课安排15%左右的课时;相关专业知识课安排20%左右的课时。尽管知识课的总课时35%仍比专业课的65%少得多,但是考虑到技能课耗时费力,应该说,在重要性上,两方面是平分秋色的。英语专业培养出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决不是言之无物、毫无人文素质可言的听说翻译机器,而应该是博学多识、高素质、全面发展的英语人才。测试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测试不但是对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反馈,也是对教与学的暗示和“反拨”。重视技能测试的同时加强知识型课程的测试,就会强化知识型课程的教与学。如前所述方案,四、八级统考取消后,代之以英语专业的统一“目标测试练习”,其中按适当比例———比如50%对50%———安排技能和知识的题目,加强主观题型,弱化客观题型,就会纠正重技能轻知识的倾向。另一方面,知识性课程的期中期末考试也应当加强主观题,尤其要加强测试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灵活题目,把重点放在考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上,把知识型课程的学习从死记猜题中解放出来,在与现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配合下,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
3.增加主观题型减少客观题型,提高测试效度
在各项教学测试中,应该加强主观题,减少客观题,尤其是多项选择题的数量。留学生论文首先,尽管多项选择题可以做到信度高,判卷快,但是,对技能课而言,只强调语言知识和语言形式的考察,不能有效测试语言的应用能力;对知识课而言,过多的多选题使考试不能考察学生用英语语言能力和相关知识水平分析问题和表述独立见解的能力。“语言测试首先考虑的是测量的效度,如果一项考试信度很高,但效度不高,也就是说没有考到应考的内容,那么这样的考试有什么用呢”? (杨慧中,2001)在知识课的测试中,尤其应该增加问答题和短文写作题的份量,因为书写能力占语言输出能力的半壁江山。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测试的正反拨作用,督促学生努力学习,放弃平时不努力,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寄希望于猜题、六十分过关的消极学习态度。其次,可以使考试分数真正反映学生水平。分数的公平合理可以极大地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总结
测试是高校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步入歧途的高校英语测试已对高校英语教学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工作总结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测试改革。首先,对扩招后入学质量差距很大的全国高校在校生进行学测试来进行教学质量监督是可行和必要的这样一种看法必须扭转。应该以上、中、下3种水平的统一“目标测试练习”代替四级类统考,练习水平由各校自己选择,自己判卷,成绩不上交。这样,各校可以了解差距,改进教学。同时,重视纵向评价个人、班级和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上来。其次,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努力扭转教学测试中重专业技能考察,忽视专业文化知识考察的倾向,使学生不但能掌握熟练的语言技能,而且具有优秀的人文素质。最后,压缩四选一题型的比例,增加主观题型,把重点放在测试学生应用语言的交流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之上,从而提高命题效度。进行以上三项改革,就可以基本刹住目前应试之风,使作为英语教学重要环节的教学测试成为促进教学和保证现代英语教学理念得以顺利贯彻的有力手段。
[参 考 文 献]
[1]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University Press, 1997.523.
[2]Henning, GAGuide to LanguageTesting:Development,Evaluation and Research[M]. Heinlw Publishers,1987.1-3.
[3]艾治琼,雷芳.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现状及对策[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97.
[4] 北京考试报记者·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称四六级英语考试不取消[N]·北京考试报,2006-07-01.
[5] 蔡基刚·试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基本原则和精神[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21.
[6] 岑建君·我国高校外语教学现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6.
[7] 程冷杰,秦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与四六级考试[J]·外语界,2004,(6).
[8] 陈祖芳·学术讨论要尊重事实[J]·外语界,2004,(1):74.
[9]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0] 大学英语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11] 韩宝成,戴曼纯,杨莉芳·从一项调查看大学英语考试存在的问题[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2):18,19.
[12] 韩宝成·高校学生英语能力测试改革势在必行[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6):410.
[13] 蒋祖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2,141.
[14] 井升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原因[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21.
[15] 阚跃明,陆琳·大学英语四、六级统考的正负效应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2):22.
[16] 刘润清,韩宝成·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10-11.
[17] 刘润清,吴一安,等·中国英语教育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245-246.
[18] 刘润清·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笔谈之三(五篇)[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5):221.
[19] 刘润清·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笔谈之二(四篇)[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3):378.
[20] 牛强·现行高校英语测试中的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2):141-142.
[21] 吴树敬·大学英语教学:问题与解决办法[J]·外语教学与研究[J].2003,(3):227.
[22] 肖云南,罗晓英·关于英语测试的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7):294.
[23]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
[24] 张绍杰·教—考分离———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的必由之路[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5):386.
[25] 张新元·大学英语测试质疑述评[J]·外语界,2004,(2):69.
[26] 杨慧中·语言测试研究:发展、评估与研究导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