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文汇报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30 10:40: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文汇报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文汇报材料

篇1

一、坚定信念,永葆先进本色

近年来,我们县农发行财务会计部的员工始终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不动摇,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上级组织保持一致,坚定政治信念,立志做新时期银行优秀青年员工,搞好各项工作,为发展农发行金融事业努力拼搏,无私奉献。他们坚持把理论学习摆在首位,积极参加银行组织的各种学习活动,通过学习不断丰富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与业务技能。他们积极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自觉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及行内的各项规章制度、操作流程和服务规范,做到守法合规,集体内无案件和重大责任事故。他们能够运用平时积累的知识,紧密联系工作实际,深入思考在当前当前银行金融事业发展的大好形势中,如何立足本职,做好自己的工作,为农发行贡献自己的力量。永葆新时期我们农发行青年员工的先进本色,认真负责,勤奋俭朴,公道正派,以诚待人,以理服人,搞好服务,获得行内员工和客户的一直赞誉。

二、端正态度,用心做好服务

倡导爱岗敬业、优质服务是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的一项主要内容。“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的最终落脚点是要体现在优质、高效、安全的工作业绩和服务质量上。我们结合生产实际情况,在“青年文明号”活动中大家集思广益,互动交流,以强化青年职工职业道德、岗位练功为抓手,大力建设“服务型”青年文明号。

良好的服务环境和信用的服务氛围是企业的形象,体现企业的素质,也是优质服务的重要内容。为了让客户满意,我们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完善服务,在对待不同客户就要采用不同方法对待,不同情况就要采用不同服务语言。当遇到外地客户时我总是换位思考、耐心解答我的疑问,并及时提醒我应该注意的事项,让我感受到县农发行不论在哪个地方都是一样的优质服务。

我们在营业大厅设有书写台、宣传架、饮水机等。让用户能够在一个轻松、自然的环境中享受到我们一流的服务,从而促进了县农发行的工作顺利开展。在软件建设上,要求窗口员工紧密围绕本行行为规范准则,认真执行各项服务规范,恪守职业道德,自觉使用文明服务用语,提倡仪态大方,微笑服务,注重使用文明用语,在坚持做好“迅速、准确、安全、方便”服务方针的同时,并在受理业务当中做到微笑服务,真正把客户的需要看成自己的需要,把营业部建设成彼此尊重,彼此信用的服务氛围,努力营造让客户满意且有行业特色的企业服务环境。

三、以人为本,做好科学管理

(一)我们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做好人的工作,制定合理的学习教育规划和切实可行的措施,在不影响正常业务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开展财会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学习教育活动,整顿思想,增强工作责任心,学习有关规章制度和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可借鉴“三讲”教育经验开展类似的学习教育活动,并加强考核,把学习效果与工资、资金挂钩,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二)明确责任,强化基础管理,我们结合实际制定出具有特色、便于操作、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坚持日监督、月检查、季考评,强化集体自身的建设。

(三)我们以科学发展观思想为指导,借鉴新的管理理念,不断进行我们县农发行管理模式上的更新,让我们的工作效率不断得到提升。

四、立足本职,开展创优创效

(一)立足本职,我们县农发行财务会计部的员工,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勤奋努力的去工作。不管什么情况,我们都要有岗位责任心,勇于承担责任,只要人在岗位,事情就要做足到最后一分钟。

(二)立足本职、我们县农发行财务会计部的员工无私奉献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我们努力前行,追求卓越时刻记住自己的使命与责任,用责任心去做好每一件事,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立足本职,我们县农发行财务会计部的员工不断进行观念的更新,观念的统一,解放我们的思想,不断更新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农发行资金的作用,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篇2

一、领导重视创建工作,确保了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电信城区支局市话营业班位于##市中心,是##电信规模最大的的综合性营业厅,营业人员全是女职工,是地道的“娘子军”,承担着辖区内40万人的电信服务,工作比较繁忙,责任重大。##电信领导班子非常重视“巾帼文明示范岗”创建工作,年初就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创建活动,并将该项工作摆到了公司的重要工作日程上,使创建活动有制、有序、有效地开展。公司领导经常深入营业厅督促落实“巾帼文明示范岗”的计划和措施落实情况,通过比较健全的管理,切实将各项创建措施有机地落到实处。

二、加强思想政治文化学习和职业道德建设,全面提升服务质量

全班13名职工经常学习《电信营业服务规范》、《工会法》、《公民道德建设》,集中阅读了《执行》与《没有任何借口》等具有浓厚企业理念与价值观,象征团队合作精神的书籍,从班长和党员的集中学习,再到普通员工之间的交流学习,使每一位员工更加增强了工作的自信心,提高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树立了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了加强服务工作,全班13名职工每周坚持一次早餐会,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工作技巧、服务意识、营销意识等事宜展开讨论。每月按计划召开班会,总结一个月以来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与好的工作习惯,扬长避短。同时组织员工以书面形式与直接领导进行工作与业务关系沟通,每月都有沟通记录。为了加强员工职业道德纪律教育,我们每季组织二次电信形势分析和职业道德教育,每月组织营业员进行电信业务知识考试。促使员工掌握过硬的业务技能。

三、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规范窗口服务

抓好各项工作流程的落实,根据企业战略目标下达工作指标,并落实各个岗位生产任务,定期对创建工作进行检查、监督与总结。积极对外开展新业务宣传与演示,7-8月,利用双休日及星期一至星期五的休息时间与市场部团支部组成服务队进社区,宣传电信业务知识,现场受理相关业务以及对ADSL的现场安装演示。尽管夏季气候炎热,但大家丝毫没有受到影响,体现了我们电信人“用户至上,用心服务”坚定信念,受到了社区人们的好评。同时,为配合暑期宽带促销活动,全班除做好日常繁忙的受理工作之外,全面开展宽带促销活动,提前超额完成了城区支局宽带促销任务,受到支局领导的一致称赞。

四、调动职工积极性,开展技术创新,学习创新,加强业务技能培养,提高综合服务水平

实施电子工单后,为了更好地掌握、使用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大家互相学习,互相探讨,经常沟通与交流。对营业员在工作中碰到的困难,及时进行解决。支局每月要进行2次的业务素质测试和五笔字型输入比赛,通过大家平时工作积累和不懈努力,都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同时还定期邀请质检中心的同志对全体营业员进行服务规范和服务水平的考核,促进日常工作更趋完善。为了能顺利落实一台清工作计划,2次组织全班13位员工,就此问题开展讨论,大家都提出了积极的建议及好的措施,并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努力,不断提高。组织参加宁波电信组织的业务技能比赛、汉字输入比赛、演讲比赛,以及省公司发起、在宁波举行的“电信女职工五个一”比赛。在创建学习型班组的活动中,调动员工发挥思维与想象的能力,积极创新,先后编写了《管道的故事》,《如何创建学习型班组》,《好服务好质量好营业》,《我们电信人的奶酪哲学》等案例。

五、安全生产无事故

开展安全生产检查,进一步健全安全生产责任,把安全生产工作落到实处。在宁波电信服务质量考核小组对本营业的检查与考核中受到了好评,安检质量优异,无一漏洞。在省公司以及集团公司对本营业厅的明察暗访中,均能达到要求。在每次公司内部安检活动中,也都认真做好安检工作。还组织公司安全保卫部门对全体新职工进行安全生产和安全保卫工作的教育,使全体职工将安全二字深刻在心中。同时维护女职工特殊利益,执行各项劳动保护,有“三期”对象的,按照有关标准实施,使女工满意。

六、结合女职工特点开展活动

篇3

一是充分发动群众,多方筹集资金。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我们挑选了群众热情高,各方面工作基础较好的水来村作为示范点。该村在创建实践中,精心做好规划方案,确定建设规模,制订分步实施建设计划和大概资金预算,召开了村民大会,给大家讲明当前的形势、政策、做法、要求和建设好生态文明村给群众生活以及身体健康带来的好处,并把建设蓝图和资金来源方案交给群众讨论。由于宣传发动工作做得比较细,在村干部的积极带动下,在会上当场就收到群众自愿捐资6700多元。另外,向本村外出经商和打工的乡亲寄发募捐信进行筹资。水来村在生态文明村建设已经投入36万多元,建起了文化室、凉亭、舞台、小公园、篮球场和禽畜饲养栏,完成了环村道路拓宽改造。其中村集体投入3万多元,政府和部门扶持实物11万元,群众集资和社会各界捐助22万元。松根村在挂点扶持单位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大力支持下,在该村举办了一台“送戏下乡暨生态文明村建设募捐活动”的文艺晚会,邀请了在县城和外地工作、经商的乡亲回来,并邀请了在该村承包山场种果的10多位老板和社会各界人士参加。晚会穿插安排募捐活动得当有序,迭起。晚会募捐活动本意是在本村范围内进行,当第一轮本村乡亲父老募捐得款1.3万多元时,参加演出的演员们被松根村群众为建设美好家园而踊跃捐款的场面深深感动,他们纷纷上台捐款。四邻八寨赶来观看演出的乡亲也被募捐活动的热烈气氛感染,也纷纷捐款以表心意。承包该村山塘养鸭的老板梁梅广慷慨解囊捐资1800元,一贯关心社会公益事业的民营企业家李灼荣先生刚从外地出差回到××,得知松根村搞募捐活动,风尘仆仆地赶到现场,捐资3800元,并祝愿松根村民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当晚的募捐活动共筹得捐资4.7万元。

二是盘活村集体资产。松根村、杜村在办理好老龄残次林的砍伐手续后,把山地公开招标,收到租金8万多元,还通过集体山场采脂发包、鱼塘出租,预收租金3万多元,有效地解决了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三是积极争取挂点共建单位的扶持。各创建村的干部定期向县直挂钩共建单位汇报建设进展情况,县直单位领导也经常到挂钩共建村了解情况,指导创建,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在财力、物力上给予支持。县教育局采购水泥70吨和1.5万元资金支持水来村生态文明村建设;县国土资源局和体育局帮助杜村建设篮球场,赠送了价值1.38万元的篮球架。

篇4

一、领导重视,文化事业发展基础扎实。

县委、县政府一直十分关心、重视和支持文化建设,将文化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措施有力,基础扎实。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文化事业发展已列入了“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并纳入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列入政府年度工作计划和财政预算;二是文化事业经费进一步得到落实,县宣传文化发展资金中文化经费项目单列,确保了文化事业经费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三是各类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经费有保证,人员编制落实;四是于2000年底制订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改革和发展的决定》等文化经济政策,加大了对文化建设的投入。

二、加大投入,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日新月异。

文化设施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和载体。近几年,县委、县政府集中财力,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多渠道投入、产业化运作”的要求和“早投入、早建成、早使用”的目标,完成了县人民广场、县广电中心、县体育馆、县图书馆等四项文化标志性建筑。县人民广场地处象山港路东南侧,总投资3500万元,占地160亩,于2001年3月动工建设,2002年春节正式投入使用,目前,该广场已成为市民工作之余健身娱乐休闲的好去处和节庆日举行重大文化活动的主会场。县广电中心位于县人民广场西侧,总投资5000余万元,占地25.5亩,建筑面积达1.76万平方米,于2003年3月投入使用,现已成为我县的一项标志性建筑。县体育馆地处县人民广场东侧,总投资2700万元,占地30亩,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规模2468座,于2001年12月28日开馆,成为了我县承接举办各类室内高规格上档次体育赛事及大型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县图书馆新馆座落在县高职成教园区内,总投资1225万元,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于2003年9月落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此外,目前正在规划筹建的还有县文化活动中心、县博物馆以及县体育中心二期工程(标准体育场和游泳池)。县文化活动中心作为群众文化形象建筑,选址于县人民广场南侧,计划投入3000万元,规划占地30亩,现只等选址地块内的厂家搬迁即可上马。县博物馆项目建设目前已列入政府工作要点,计划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投资700余万元,现正开展征地工作。县体育中心二期工程现已列入“十一五”文化体育事业发展规划,计划投入资金1个亿,占地186亩。以上这些标志性的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落成使用或规划建设,必将有力推进象山文化事业跃上新台阶。

1、县文化馆馆舍面积已达到2660平方米,目前已由国家文化部发文命名为国家一级文化馆。几年来,县文化馆充分发挥县群文事业的龙头作用,承办和参与市、县级各类大型群文活动,开展正常性的文化下乡活动,推动农村基层文化事业发展,繁荣活跃文艺创作,每年有不少获市级以上的作品涌现。同时利用现有场所,设立了不同艺术门类的培训、辅导和活动室,办班培训工作有序、活跃、正常开展。

2、县图书馆新馆舍面积达到4000平方米,藏书总量达到17.3万册,较早实现计算机管理,于2003年顺利通过了国家一级馆的考评验收。目前,新、老图书馆应市民的要求,两地同时对外开放,并实现“联网”(意即新馆借的书可以在老馆归还,老馆借的书也可在新馆归还),方便了读者。同时,认真实施知识工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传播先进文化和现代科技知识。完成县图书馆、石浦文化馆荔港图书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中心建设和工作任务,倡导和普及全民读书活动,营造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浓郁氛围。

3、象山剧院是国家乙级三等标准剧场,现通过承租给他人经营,引进社会资金而得以重新装修,目前剧院里外面貌焕然一新,真正变成了演艺大舞台,每天均有组台演出,剧院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三、倾斜扶持,村镇文化事业快速发展。

乡镇文化以浙江省“东海明珠工程”为载体,村级文化以村落文化示范点建设为抓手。通过认真实施浙江省“东海明珠工程”规划和开展村落文化示范点建设,积极发展村镇文化,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打基础、建网络、创特色、上水平。五年来由县财政每年安排10万元专项补助“东海明珠”工程的创建和完善提高。目前,全县18个镇乡街道已创成13颗省市级东海明珠,其中省级4颗,明珠覆盖率达72%。在创成省级“明珠”工程的乡镇街道中,均建有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性文化活动楼,而且图书室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专设少儿活动场所和老年活动场所。在创成市级“明珠”工程的乡镇街道中,文化站所属的综合性文化活动楼面积也均超过500平方米。

“东海明珠工程”的创建同时也带动了村落文化示范点建设。2001年8月,为进一步推动我县村落文化建设,我县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象山县创建村落文化建设示范点考核标准》。每年年底由文体局会同县委宣传部组织实施评审,主要采取听、查、看、评等方法进行验收。对验收合格的示范村给予一定奖励经费。几年来,我县的村落文化示范点创建工作稳步推进,2001年度命名的第一批村落文化示范点有5个,2002年度6个,2003年度8个。其中达到市级标准的村落文化示范点有西周镇土桥村、贤庠镇盐厂村、黄避岙乡龙屿村、墙头镇墙头村和石浦镇石浦渔村等5个。今年计划创建10个,其中达市级标准4个,目前创建氛围浓厚。社区文化示范点建设也在有序跟进,自2003年制度出台《象山县社区文化建设示范点考核标准》以来,已有丹西街道瑶琳社区创成县级示范点。

四、注重特色,民族民间文化得到保护和弘扬。

象山民间文化艺术品种繁多、风格独特、底蕴深厚、内涵丰富。象山竹根雕在国内独树一帜,目前我县不但已形成了一支在当代根雕艺术发展上有一定影响的竹根雕骨干队伍,而且有生产“仿古竹根雕”产品的企业20多家,从业人员六七百人。代表人物有张德和、郑宝根、周秉益等,他们的作品在浙江乃至全国根艺展览上屡获金奖,其中《人之初》、《两小无猜》、《智者》等一批精品已成为传世之作。1996年象山就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竹根雕)之乡。当前,由张德和个人投资500万元建设的张德和根雕艺术馆规划选址已定,现正在积极筹建中。鱼灯、马灯是我县的又一特色民间艺术,尤其在石浦昌国,灯会(主要是鱼灯、马灯)活动是当地群众的一种主要文化活动形式,1996年被宁波市文化局评为“灯会之乡”,2000年初又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浙江省民间艺术之乡”。剪纸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古老艺术,在我县颇为盛行。2000年,民间艺术家谢才华的剪纸作品以长度和套数之多荣获了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以谢才华为代表的象山剪纸,现已成为宣传象山的一个驰名品牌,不但在宁波文化网上设专栏展示,而且开发制作成文化产品作为馈赠之物,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谢才华个人筹资建设的剪纸书苑也正在积极筹建之中。海洋文化、渔文化是我县的主流文化和特色文化。年初,我县以研究开发渔文化为重点,成立了象山县渔文化研究会,将分课题、全方位地对渔文化进行研究,同时积极筹划建设渔文化专题博物馆,对象山渔文化起源、表现形式、海岛海洋故事与传说、鱼的传说等整理成文,筹备出版渔文化系列丛书。

去年以来,我县文化部门以全国性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为契机,在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全面调查县域民间特色文化(一乡一品)的同时,对一些流传至今且有影响力的民间艺术品种进行了重点挖掘与整理。目前已确定重点保护对象为丹西街道珠水溪母子龙、石浦渔灯、昌国马灯、东门船鼓、爵溪渔鼓、细十番、渔歌号子以及根雕、剪纸、农民画、速写画等十多种民间文化艺术,并已相继出版了《谢才华剪纸艺术精品集》,成立了象山民间文化整理小组,石浦文化馆吸收离退体老同志还成立了以演奏细十番为主的民乐团,素有“渔歌王子”之称的纪云飞渔歌专辑(MTV)已完成前期录音等工作,茅洋乡还成立了农民画培训基地。自年初开始,我县集中时间和精力,调动县内外文化名人和专家,对已故的著名民间艺术家、农民画家高妙兰的遗存作品和文稿进行全面的搜集、整理,从中挑选部分精品,结集出版了《民间艺术家高妙兰作品集》一书,为研究农民画的形成、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因而也被列为宁波市民间文化保护抢救工程的重要内容。于5月30日在我县举行的宁波市第二届农民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民间艺术家高妙兰作品集》一书的首发式、高妙兰农民画展和高妙兰作品研讨会,得到了省内外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共识和高度评价。

五、精心组织,群众性文化活动红红火火。

1、充分发挥国办文化单位在社会文化中的主导作用,积极举办各类示范性、导向性的大型文化艺术活动。2000年以来,由文化部门精心组织或参与举办的各类大型文化活动每年数十次以上,诸如连续六届的中国开渔节开幕式文艺晚会、“三月三踏沙滩”系列民俗活动、海鲜节主题文艺晚会、民间文艺大巡游、省模特大赛、市群众声乐大赛、市书画大赛、市第二届农民文化艺术节、县新春团拜会、县“两代会”文艺专场以及县人民广场每月一次以上的大型文艺晚会等。这些大型活动既有综合性文艺演出,也有一定规模的书画展示;既有室外广场活动,也有室内剧院演出。但每项活动声势浩大,场面壮观,成效显著,成为人民群众一次又一次文化艺术的盛会。同时,文化部门积极扶植农村民间剧团、学校和有关企业、老干部局和老龄委文艺队等开展各类演出活动,共同活跃城乡群众文化生活。目前,我县的社会文化活动已初步形成了城乡共同繁荣,重大活动异彩纷呈、小型活动丰富多样的新局面。

2、大力发展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以及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家庭文化和老年文化、少儿文化等社会文化事业,重视对各个层面、不同对象文化活动的整体培植和推进。文化主管部门和业务部门积极指导和协助社区、村镇及各企事业单位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如爵溪街道的企业文化已形成基本活动内容和基本队伍,每年一届的文化艺术节成为制度;以象山中学、丹城三小、石浦小学为代表的校园文化丰富活跃,学生文艺创作作品屡有获奖,全县中小学文化艺术活动接连不断;丹东、丹西街道的社区文化艺术节越办越红火,规模、档次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县图书馆知识拥军结硕果,自1987年与五狮山观通站签订共建协议以来,以书为桥,坚持知识拥军17年。今年7月17日中央电视台《军事报道》栏目作了相关报道;为推进家庭文化建设,多次开展全县“家家乐”文艺大奖赛,同时开展“十佳藏书家庭”评选等活动;贯彻落实老年文化事业发展方针、政策,协调、协助抓好具有导向性、示范性的老年文化活动,目前我县重阳节、“夕阳红”等老年文化活动正常,队伍稳固,已成为全县一支不可或缺的骨干文艺力量;按照“儿童优先”的原则,指导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少儿文艺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所有这些活动,均充分展示了改革开放后象山人民的精神面貌,又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3、文化下乡创品牌,服务基层开新篇。自1990年始,文化部门就把文化下乡工作作为一项制度坚持下来,至今已连续15年,共组织文艺演出、电影放映、图书展销、文化咨询、培训辅导等文化下乡活动350余次,足迹遍及全县18个镇乡街道的角角落落,观众累计60万余人次。尤其是2001年以来,文化部门通过成立“心连心艺术团”,开展“文化春风遍象山”行动工程,配合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短小精干的主题文艺节目,并通过各种文艺形式,年下乡达到60次以上,不仅较好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而且有效地宣传了党政中心工作,推进了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受到各级领导的认可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我县的文化下乡服务基层活动已成象山文化对外的一个品牌,省、市多家媒体作过跟踪报道,对此作出较高的评价,县文体局还于2002年8月被评为浙江省文化下乡先进单位。

六、不断创新,文艺创作成果令人瞩目。

建立和完善文艺创作组织机构和激励机制。成立“五个一”工程领导小组,每年提出相关题材和规划,落实文艺精品创作的要求、措施和办法;坚持一年一度的文艺创作评奖活动,加大对精品创作的投入,县财政每年安排文艺创作经费10万元,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文艺创作环境。与此同时,在“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精神指导下,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和发展创作队伍,强化精品意识,鼓励艺术创作,以实施精品战略为主导,挖掘整理县域文化资源,共创特色文化品牌,使我县的文艺创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涌现。据不完全统计,自2000年以来,我县作者在全县各级各类报刊、杂志、展览上发表、展出各类文艺作品达1350件(篇),正式出版各类文艺著作(集)20多部,并有300多件作品在市级以上获奖,其中有80多件获得国家级大奖。这些发表、出版和获奖作品涉及文学、美术、书法、摄影、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等多个艺术门类。如余志刚的散文、韩高琦的诗歌,不仅多次在全国获奖,而且结集出版。又如谢才华的剪纸,以其独特的想像和构思,曾创基尼斯记录后,并于2003年出版了“渔文化剪纸专集”,令同行刮目相看。再如以张德和、郑宝根为代表的象山竹根雕,其作品不仅年年获得全国级金奖,而且还常被省和国家有关部门选派,赴国外进行文化交流和现场献艺。此外,还在音乐舞蹈、美术书画、群文理论研究等方面冒出了一批质量上乘的优秀作品。声乐作品《一帆风顺》获全省新作品演唱会创作金奖,第九届全国群星奖优秀创作奖和市“五个一”工程奖;舞蹈作品继《挂灯》获得全国群星奖银奖后,《灯儿明灯儿亮》、《等待的海》获全市音舞作品调演一等奖,《灯儿明灯儿亮》还获得全省群众舞蹈大赛二等奖;声乐干部纪云飞获第十届全国青年歌手大赛荧屏奖。连续六届中国开渔节大型文艺晚会上,象山当地每年有二档体现渔文化的自创节目,如《渔家情歌》、《象山海螺灯》、《海风吹着裙儿飘》、《海山仙子国》等音舞作品并在中央台播映。美术作品《海风》获全国群文美术作品创作铜奖,《金潮》入选全国第九届美术作品展览。摄影作品《哺》获省美术书法摄影大赛一等奖。何旭同志的群文理论多次在全国、省、市获奖,出版了《群众文化论》一书。

七、规范操作,文化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

1、积极稳妥且敢为人先地推进了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步伐。1999年,根据县委、县政府企业改制总体要求,象山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列为第一批事业性质改制单位在全市率先进行转制,并于12月底顺利完成转制工作。县电影公司因此改制为股份制有限公司,开创了省内电影公司转制的先河。改制后的象山县电影发行放映有限公司和石浦影剧公司立足主业,捕捉信息,主动上门找市场,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01年,根据改制要求,自收自支事业性质的象山剧院也列入改制行列。最终于今年5月经过对外承租形式,与象山金海湾演艺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为期五年的财产租赁经营合同,向转制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象山县新华书店在2000年委托省集团公司管理,减少经营风险,保证国有资产增值,同时加强企业经营管理的科学性,确保了近几年新华书店增值盈利的目标。

2、利用社会资金,创办象山艺术学校。作为发展文化事业和推进文化产业的一项开拓性举措,开宁波市各县、市(区)先河,得到了省、市文化部门的肯定。创办近五年来,象山艺校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编排创作节目,在我县城乡舞台参与各类演出任务每年达30多场次,为繁荣象山的群众文化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社会培养了一批艺术骨干。为进一步活跃象山群众文化,促进文化大县建设,更好地配合县里各项中心任务,同时解决学校正常教育与对外演出需要的矛盾,欲筹备创建象山艺校艺术团。目前,该艺术团的筹建前期工作已全部完成,现进入实质性的设施器材添置阶段,预计今年9月份即可挂牌成立。

3、在文化系统各类事业单位中实行全员聘用制。通过签订事业单位聘用合同,单位、员工双方自愿选择,积极探索与单位性质、功能相适应的内部管理新体制,不断进行机制创新,从而增强事业单位的活力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为下步启动公益性事业单位改革作好充分准备。同时对公益性事业单位在领导体制、用人机制、分配机制及职称评聘等方面提出改革要求,对单位中层领导干部进行公开选拨、平等竞争、择优录用,拓宽了选人渠道,为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4、完成了文体局机关机构改革。2002年3月,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三定”方案要求,认真地进行机构改革,坚持干部“四化”方针,注重德才兼备的原则,机关中层干部实行竞聘上岗,进一步理顺了管理职能,加强了机关干部的岗位意识、服务意识和竞争意识。

八、加强保护,文物工作成绩斐然。

宣传贯彻执行文物保护法规措施得力,文物管理机构健全,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符合规范,并落实了专项保护经费。近五年来未发生珍贵文物和文化遗址损毁的责任事故和重要文物藏品的被盗案件。在加强馆藏文物宣传的同时,充分发挥现有历史文化遗产和纪念馆、名人故居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阵地作用。

重视和加强文物保护,积极推进文物的开发利用,使我县的文物事业取得了很大发展。已先后公布了五批文物保护单位,现有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1处:渔港古镇石浦,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赤坎游仙寨、塔山遗址和爵溪街心戏亭,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1处。另有渔山灯塔和张苍水兵营遗址(作为联报项目)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文保单位。其中以塔山遗址、茅洋庙山头遗址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以赤坎游仙寨遗址、二湾摩崖石刻、爵溪城墙为代表的海防文化遗存,以东门天后宫、渔山灯塔为代表的渔文化遗存,以殷夫故居、贺威圣故居及烈士墓为代表的革命文化遗存,体现了我县丰厚历史文化遗存的地域特色和个性。塔山遗址文化内涵丰富,有考古专家提出“塔山文化”的命名。东门天后宫,是渔文化的代表和缩影。张苍水抗清兵营遗址,规模宏大、布局合理、结构严密,为省内仅见、国内罕见。赤坎游仙寨遗址,为一长方形城垣遗址,在省内同类寨城遗址中保存最为完整、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二湾摩崖石刻是明代军队生活的反映,“视卒当如婴儿”条幅,宽达一米多,字体遒劲有力,体现了我县民间石刻艺术水平。我县馆藏文物丰富,现已登记入册2100余件文物,其中国家一级珍贵文物8件。

九、严格管理,文化市场健康繁荣有序。

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工作方针,本着“开放搞活、扶持疏导、面向群众、供求两益”的原则,积极培育和发展文化市场。通过努力,文化市场布局逐步从县城向乡镇延伸,经营项目已日趋多样化和现代化,逐步形成歌舞娱乐、演艺、音像、出版物、互联网上网服务、印刷业、经营性体育等综合性市场体系,呈现了投资主体社会化、经营成份多样化、市场功能效益化的格局。到目前为止,全县共有文化经营单位653家,其中歌舞娱乐场所94家,出版物经营单位109家,印刷单位158家,音像经营单位99家,体育经营项目75家,网吧89家,主要集中在丹东、丹西街道和石浦镇。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既丰富了全县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改善了投资环境,促进了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据统计,全县文化市场从业人员达5000余人,每年直接为国家上缴利税上千万元,同时还明显促进了餐饮、交通、宾馆等其它三产的发展。

同时,坚持守土有责,依法行政,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努力维护文化市场良好经营秩序。2000年以来,文化部门按照中央、省、市的部署,相继开展了娱乐场所暨电子游戏机经营场所专项整治行动、网吧专项整治以及整顿规范文化市场经营秩序系列活动。从社会热点着手,克服畏难情绪,把全县88家电子游戏营业场所压缩到目前的7家,收缴整机271台,游戏机电路板600余块,并对收缴的电子游戏机和电路板进行了集中销毁。从2001年底开始,文化部门会同公安、工商等部门对网吧开展了专项治理。通过政策性指导兼并等办法,取缔无证照“黑网吧”35家。同时加大了对未成年人违规进入网吧和超时经营的查处力度,根据国务院《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规定,制订了相关管理细则,并不间断地开展零点执法检查,聘请多名人大、政协委员为网络文化市场义务监督员,加强社会监督力度,让最敏感的问题由社会各方力量齐抓共管。通过一系列的专项整治以及有效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我县文化市场的规范有序、健康繁荣发展。我县文化市场管理部门连年被省、市评为先进集体和优秀稽查队。

十、加强培训,文化队伍建设扎实有效。

近年来,我县加强了对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和培训,鼓励在职人员进行学历教育和各类业务培训和上岗培训,建立完善了人才引进、激励的机制和措施,重视思想道德建设,促进了文化队伍年龄、知识、专业结构的改善和优化。文化馆、图书馆、文物办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文化艺术专业人员的比例达到82%,在岗职工70%以上受过高等教育或专门的业务培训,中级以上职称27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

篇5

一、县局领导重视,支局积极响应,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局面,共同创建“管理型”青年文明号。

1、县局领导高度重视。青年文明号是以青年为主体,在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中创造出一流工作业绩、体现了高度职业文明的青年集体。县局高度重视,专门召开了创建工作布置协调会,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部室主任为成员的创建领导小组,为支局创建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县局还把城关支局创建省级青年文明号列入20__年永春邮政工作奋斗目标之一,制定激励措施,支持和鼓励城关支局大力开展省级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对能在工作上为企业踏实工作,为企业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的青年职工给以奖励,做到有计划、有经费,有措施,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进局面。

2、支局积极响应。其一是支局成立了包括支局所有员工在内的创建小组,主要负责本支局创建省级青年文明号具体工作,支局还定期在周例会上进行创建工作布置,做到人人有分工,人人有参与,全员积极投入创建活动;其二是城关支局还专门成立爱岗自律组,倡导工作积极、态度诚恳、服务第一、效率最高、业绩最优、员工凝集力,城关支局支局长每周对六项指标进行评比,增强了我局内部员工竞争意识,不断地发展,努力地向更高层次前进,使城关支局在各方面都(来源:文秘站 )使最优,最好的;其三是支局把创建工作与青年员工、集体的绩效考评结合起来,从制度上保障创建计划及措施的落实,使创建活动经常化、日常化;最后是支局在创建活动中做到有年度创建计划和有年度工作总结。

3、加强创建宣传,营造氛围。支局借助县局驿马当先内刊对本支局省级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进行阶段汇报,县局则对城关支局创建活动进行宣传报道,县局与支局上下形成互动,达到全局员工都能积极自觉参与城关支局创建活动,都能为城关创建活动出点力的效果。

4、增强员工“自控”意识。金融单位的基层岗位更加需要员工的自律、自控,城关支局在创建青年文明号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引导青年职工增强安全“自控”的自觉性,我们通过讲案例,谈经验,学法律,深入开展自控型集体管理活动,帮助职工树立“立足本岗,自我监控”的工作新理念,在职工中大力营造建设自控型集体的氛围,凝聚了集体整体“自控”的合力。城关支局支局长杨文杰恪守尽职,对内部自控的严格要求城关支局员工落实到位,着力的提高职工自控意识,避免管理上出现漏洞,严把双人复核制,双人临柜等机制,务实求真, 使城关支局在管理越成熟,越稳健。

二、提高服务水平,创建“服务型”青年文明号。倡导爱岗敬业、优质服务是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的一项主要内容。支局以强化青年职工职业道德、岗位练功为抓手,大力建设“服务型”青年文明号。

1、强化青年职工的职业道德,严格服务制度。要求窗口员工紧密围绕本行业,认真执行各项服务规范,恪守职业道德,自觉使用文明服务用语,提倡仪态大方,微笑服务。

2、探索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层次。随着社会发展和用户需求的多元化,用户要求的服务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为了能满足用户需求,支局在不断探索创新服务方式,比如支局在营业窗口因地制宜设置服务便民箱、设立岗位监督台、设立意见簿,推行“信用服务公约”制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支局还结合省级青年文明号创建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开展以“建设先行区 青年要先行”为主题青年文明号示范月活动,做到活动有部署、有措施、有宣传,先后举办了电影进社区、防假货币知识进农村、理财知识进街道、服务到家门口(永春师范学校上门代收缴学杂费、三峡移民赔偿款等)等活动和进行问卷调查、发放服务征询函等活动,在当地反响较好,树立了邮政良好形象。

3、支局在抓好服务工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员工积极参加县局成立的“青年志愿者便民服务队”,坚持定期开展“一助一”、“多助一”活动,利用节假日积极为社区群众送温暖、传新风,受到广大群众的赞誉。支局组织员工先后到观山村为孤寡老人打扫卫生,陪孤寡老人下象棋、打扑克牌等,组织员工参加县团委组织的踩街活动、植树活动和参加县委宣传部组织的地质杯演讲比赛活动和乒乓球活动等,也组织员工捐资农运会和捐资桃城小学等。

三、以人为本,提素强基,建设“学习型”青年文明号。

我们始终把建设“学习型”青年文明号、培育“学习型”青年职工作为创建 活动的重要内容,全面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素质。

学习型组织是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一个企业只有致力于创建学习型组织,才能不断创新,才能具备快速的市场应变能力,才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作用。在创建“学习型”青年文明号过程中,城关支局注重加强员工现代企业经营理念的培养,在原有的教育形式基础上,力争有所创新,采取更加灵活有效的教育形式,如:加强组织员工开展学习讨论互动活动,提高职工对新竞争形势下邮政工作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增强员工的危机感,激发青年职工以更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以及更好的精神状态自觉主动地迎接新的挑战。

同时,支局高度重视员工岗位练功工作,定期组织支局员工参加各项业务技能学习,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提升对外服务水平。支局注重加强员工的基本业务技能练功,每月集中进行一次邮储基本技能练功比赛,支局员工也踊跃参加技能鉴定,在20__支局员工参加中级工技能鉴定中,通过率达到100%,还有一个职工通过高级技能鉴定,目前支局除了一名刚入局员工外,其余的员工均通过了中级工及以上技能鉴定。支局职工上进心强,表现优秀,涌现出了一批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罗燕丽同志被评为20__年度“十佳营业员”。

四、以经营为核心,推动业务发展,建设“业绩型”青年文明号。

篇6

一、转变观念,树立大作文教学观

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写作是指向自我实现的人生。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首先应该转变旧观念,树立大作文教学观。明确小学作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注重对学生知、情、意、行多方面的培养和塑造。叶圣陶曾提出“要写出诚实的话,非由衷之言不发,非真情实感不写”,作文务先求“真”,凡与这一道理格格不入的“陈腐观念”或“时髦观念”均要改变。

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教会他们讲真话,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内心出发,写自己想写的,所追求的,所欣赏的,同时促进他们知、情、意、行多方面素质的发展。

二、以学生为主体,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

学生是作文的主人,作文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应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首先,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培养写作兴趣方面,小学语文教师可采取以下措施:①让学生明确写作目的,培养写作意识;②注重平时积累,做到厚积薄发;③开创多种训练形式,提高写作能力。

其次,要注重学生创造力和发散思维的培养。①小学语文教师要有创新意识,树立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主导的教学思想,给学生营造创新的环境。②大胆放手学生作文,肯定他们的创新意向,给学生广阔的创新空间。③踏踏实实地抓好学生思想素质,语文素质等各项基础素质的培养。④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其创设成功机会,激发创造意识。

三、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1、阅读

叶圣陶曾把阅读与写作比喻为“吸收”和“倾吐”的关系,不吸收丰富的养料,就写不出好的文章。所以,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多读”是关键所在。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把阅读中的作文知识有效合理的切入,通过导读,课例,读写例话,基础训练这一个个训练环节,来丰富学生的作文知识。如在教学第十一册第一单元《山中访友》时,让学生体会作者联想与想象的运用之后,让学生练写《假如我是大自然中的一员》。要求学生把凡是描写自然景物的句子能运用到的全部摘录下来,进行仿写,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又如在教学《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时,就要让学生体会人物内心活动和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

2、体验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对作家是如此,对刚学习写作的小学生更是如此。当今小学作文教学务必要把课堂与生活相联系,搞开放式作文教学,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多渠道作文教学网络。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在实际生活中获得写作灵感。的源泉,对作家是如此,对刚学习写作的小学生更是如此。要引导学生享受生活,在平淡的生活中享受爱的温馨,享受友谊的温暖;要引导学生学会承受生活,生活不总是阳光明媚,也还有风雨,要勇于面对困难,面对挫折;要引导学认识生活,认识生活中的人与事,学会与不同性格人相处,学会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办法;要引导学生用心体验生活,体验幸福感、成功感、挫折感、羞耻感和感恩,丰富自己的情感。

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就会乐于表达生活,表达生活就会有话可说。

3、课外练笔

为了更好地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课外练笔很重要。例如,教师可鼓励学生在课外写日记,周记,作读书笔记等等。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灵活自由的练笔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会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积累材料,提高组织和表达能力。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比如:每组织学生看完一场电影,搞完一次大扫除,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

4、口头作文

作文教学的实践证明,“说”有助于“写”,经常性的口语训练能锻炼学生选材,构思,语言表达等能力。所以,我们必须改变以往“重书面,轻口头”的观念,加强小学生的口语训练,例如,组织演讲比赛,诗歌比赛,口头编故事等等,确实提高学生口头作文的能力,以便为人际交往和书面作文服务。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表现在语言方面则是口头语言的发展先于书面语言的发展。抓住这一特点,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习作时,充分发挥学生说的这一优势,让学生先说多说,说全说细,在说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去写。通过说不但解决了学生作文的内容问题,而且还解决了他们的语言表达问题。

四、改进评改方法,教师下水作文

篇7

顾绣形成于明代万历、天启、崇祯年间,至今流传近400余年,是最富上海本土文化特色的民间刺绣艺术流派,也是江南刺绣的杰出代表。

顾绣,俗称“画绣”,由明嘉靖三十八年松江府进士顾名世家族的女性眷属创造、发展和推广,形成了把松江画派画理风格融入刺绣技艺、画绣结合的艺术特点,成为有别于日用工艺的纯观赏艺术品,对后世江南、乃至中国刺绣的发展影响深远。

顾绣创始人,为顾名世长子顾汇海之妾缪氏,历来史籍都称其佚名,生卒年月不可考。但据今天有的学者考证,其名“液”,吴人,少时寄养于田姓人家,随田女学绣,并经常为田女代绣官用绣件。缪氏入士大夫家庭后,所见名人字画渐多,眼界顿开,遂尝试以绣艺描摹字画,开了“画绣”之先河。清嘉庆《松江府志》载:“上海顾汇海之妾刺绣极巧,所绣人物、花卉,气韵生动,字亦有法,得其手制者无不珍袭之,此顾绣之始也。”

顾氏女性中,绣艺最高、最具代表性的为略迟于缪氏的韩希孟。韩氏为顾名世次孙媳,生卒年代亦不可考。其精通六法、擅工画花卉,以20年艰辛,潜心“画绣”,能真切地传递松江画派的意趣,达到与国画几可乱真的境地,并创立了用针法表现透视法则和素描关系的“写生绣法”。

这两位顾氏外姓妇女都曾在绣品上镌用“武陵绣史”印章,据清嘉庆十八年反映吴地顾氏十八支汇编的《武陵[顾氏]宗谱》,“武陵”乃顾姓郡望名号,顾绣便由此得名,后遂称于世。

顾绣技艺受到松江府董其昌等一大批文人学士的重视和支持,历经明万历、天启、崇祯三朝20余年磨砺,渐趋成熟。

董其昌乃明代中晚季著名松江画派文人画领军人物,是“画绣”宗旨的倡导者和实践指导者,去世前五年竟三次为顾绣题款,叹为“精工夺巧,同侪不能望其项背……望之似书画,当行家迫察之,乃知为女红者,人巧极天功,奇矣!”对顾绣艺术作了权威性评价,开启了当时人认识顾绣艺术价值的目光。

崇祯《松江县志》称:“顾绣斗方作花鸟,香囊作人物,刻划精巧,为他郡所未有。”顾绣在江南地区声望无人可及。

明末,顾氏家道中落,顾绣由家族冠名的绣艺流派脱离士大夫家庭进入民间。顾名世曾孙女顾兰玉,绣艺得自缪韩亲传,但年轻早寡,独自养育一岁幼子,流落松江民间,为生计设帐授徒。清嘉庆《松江府志》载其:“工针黹,设幔授徒,女弟子咸来就学,时人亦目之为顾绣。顾绣针法外传,顾绣之名震溢天下。”自此,顾绣栖身于松江的九峰三泖之间,民间妇女争相传习,迅速传入四面八方,苏、宁、杭、湘、蜀等地刺绣术受其影响颇深。顾名世因家族女性群体的杰出成就,也被江南绣业界尊为绣祖。

清道光年间,松江民间依然活跃一些顾绣名家。松江人丁佩,女,精于刺绣,通于画理,所著《绣谱》不啻一部顾绣文化专著。丁佩被誉为对顾绣是“心知其妙而能言其所妙者”。

顾绣蜚声海内外,清《阅世篇》曰:“……后以凡仿效者皆称顾绣,绣品肆亦竟以顾绣相称榜,凡苏属之绣几无不以顾绣名矣。”顾绣之专称已成江南刺绣之“通名”,大有无绣不姓顾之势。

但“画绣”乃民间绣艺与士大夫文化结合的产物,一旦离开松江画派的土壤,失其精髓而得其技者,大多由纯观赏性艺术珍品变为日用工艺。随着顾氏后继无人,顾绣之名虽盛而“画绣”真谛却在上海绝迹。

然而,士大夫阶层中却不乏对顾绣价值的理解和挚爱者。清末民初,南通名人张骞、苏属顾绣名家沈寿,兴办著名顾绣学校“女红传习所”,稍后,松江慈善机构“全节堂”设立“松筠女子职业学校”,开设顾绣班,通过校际师资、教学交流,教育传承成为顾绣返传回松江的渠道。当时顾绣班中的一位女学生戴明教,半个世纪后成了明代顾绣在松江的传人。

戴明教,松江人,1922年生,自幼随姑母学绣;稍长,师从松筠女校中南通宋姓女教师,得传顾绣真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戴明教从业于松江城厢镇街道刺绣社。

《松江县工业志》(上海科技出版社,1989年):“1972年发出‘挖掘传统工艺美术品’号召后,松江工艺品厂热烈响应,聘请了顾绣真传艺人戴明教授徒传艺,恢复顾绣生产……使具有400年历史的传统工艺美术品――顾绣,在松江重新问世。”

年届50的戴明教口传身教,10多位弟子成为顾绣的新生代传人。戴明教女士传承松江顾绣技艺、维系松江与顾绣的人脉。经原上海工艺美术学校校长朱孝岳、上海戏剧学院戏剧史论教授陈麦考证鉴定,戴明教的学艺经历和她的师承关系,反映了明代顾绣以曲折的途径,传承到她手中,再由她毕生的研究和传播,发展为今天松江顾绣的过程;从民间文化传承的角度看,戴明教被社会认同是上海明代顾绣的传承人。

松江顾绣在20多年中创作了500多幅作品,远销24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十一幅被松江博物馆作为文物珍品收藏。顾绣于1978年被上海市手工业局命名为“上海顾绣”的品牌,松江也成为顾绣新的生产中心和传承地。1983年8月,戴明教写成技术专著《顾绣针法初探》。

1987年5月,松江博物馆举行《顾绣艺术展览》,展出72件新作并进行现场表演;同年移往 “上海首届国际艺术节”续展。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中央电视台等各媒体都对顾绣的恢复给予了大量报导。松江顾绣多次应邀赴国外进行绣艺表演。顾绣经历了复苏和高峰期。

但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松江顾绣在经济体制结构调整中又面临困境,1998年松江工艺品厂解散,在当时区委宣传部主要领导关注下,一家效益较好的民营企业接纳了松江顾绣,使其生命延续至今。2002年,一个“顾绣班”于松江大江职业学校中建立,11名学员结业留厂。但松江顾绣的生存仍非常艰难,亟需获得国家保护。

二、顾绣的艺术和技术特征

顾绣的表现形式为“画绣”,其成就首先体现于有别其他绣派的绣艺。 顾绣绣艺的特征可以分为“技”和“艺”两个方面。不同的历史时期,“技”和“艺”的内容亦有所不同,但技艺内涵和追求,却历经400余年而如一。(一)顾绣的艺术特征:

1、明代顾绣以“画绣”著称,得名于董其昌“望之似书画,当行家迫察之,乃知为女红者”句,专以描摹元明名人字画,尤擅山水、人物、花卉、花鸟。

2、创作者本人须具备相当的文化艺术功底,尤其是较好的中国古典诗词和书画素养;

3、以松江画派画理为刺绣指导,提倡画绣合一,然不唯以模仿为目的;既以书画审美观要求绣品,又刻意用绣艺真切地传递书画的水墨神韵;“画绣”的最高境界乃追求意境,是艺术再创作。清丁佩《绣谱》所说:“绣近于文,可以文品之高下衡之;绣近于画,可以画理之深浅评之。”是对画绣最透彻的理论概括。

4、创造了适应“画绣”制作需要的“写生绣法”,即以不同的针法表现山远水近的透视法则、人物肌理明暗的素描关系,为清末民初苏属顾绣中仿真绣法之前驱。

5、戴明教总结了前人从无涉及的“画”与“绣”的关系:“顾绣纷从画出,绣夺画工,画为绣用;画以绣传,画绣双绝,允称极品。故绣工应以画绣俱能为上乘,等而下之,亦应粗知画理,浅窥画意,绣时方得不失画神。反之,画工亦应稍明绣事,略悟刺绣之表现手法和能力,使绣工有所循。……是故画有所长,绣有所短;绣有所长,画亦有所短。相知始能相辅,相辅方得相成。”

6、戴明教把松江顾绣的艺术特点,归纳为“风格典雅、色泽古朴、亦画亦绣、有如晕染、气韵生动、自然浑成”二十四个字,丰富了“画绣”的理论和实践。

(二)顾绣的技术特征:

顾绣以针、线、织物、色彩为材料,运用艺术构思,采用一定的绣艺技法,形成了独特的“画绣”风格和特色,以表现创作者的主观意识。

关于明代顾绣技术的记叙,散见于历代文献之中,《顾绣考》称:“擘丝细过于发,而针如毫,配色则亦有秘传,故能点染成文……” 韩希孟丈夫顾寿潜有 “寒暑风雨冥晦”停针不绣的记载,当时科技水平所限,线、料、色、光易受气候、光照、温度、湿度影响,可见制作要求之严格。

顾绣古今工艺均有选稿、用料、用针、用线四个步骤:

选稿:多以宋元名画为粉本,现代也选用中外名画。

用料:明清多用凌、绢、罗、缎之类,现代采用复丝塔夫绸、素库缎、软缎、尼龙等,并根据需要染色,色泽有米色、浅灰色、浅豆沙色、浅古铜色、白色等,根据绣面需要而定。

用针:明代靠人工磨砺而成。现代工业技术进步、钢质超过以往,纤细度以12号针为最细,长25毫米,直径0.3毫米,针孔长0.3毫米,宽0.2毫米,针迹无边痕,平滑如纸;戴明教集针法大成,又自创散针、套针、滚针三种针法,更擅表现水墨韵味。

用线:现用蚕丝线,俗称“擘花线”,质量与古代基本相同;明代擘丝比现代粗,至多为三十二分之一,现代可擘至四十八分之一;配色明代“点染成文”,针难及之处,以色续之,现代新创“绣后点染、设色不绣”之法;色级、色阶上已胜过古代,总共有1500余个色号;如以头发代线,称“发绣。”

三、顾绣的诞生土壤

顾绣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乃历史缘由、文化内涵、地域人文环境、家族背景、个人素养以及社会认同诸因素共同催生的结果。

上海自元代黄道婆革新棉纺技术、推广棉花种植以来,松江号称“衣被天下”,盛行缂丝工艺,松江妇女朱克柔的缂丝闻名海内,人称“北有定州,南有华亭”,织绣也甚为普遍。明代朱元璋定都应天(南京),颁令“衣冠悉如汉唐制”,在江南专设皇室刺绣机构,一处房屋即百余间、绣工常达六七百人。苏、松、常、太一带农村,家家养蚕、户户刺绣;江南女儿在闺阁中常以女红为乐事,民间绣女人才辈出,顾绣便应运而生,但孕诞顾绣的却是松江的地域文化。

400年前,“上海”仅是松江府管辖下的一个边缘小邑,府治所在地松江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种地域渊源对文化的影响,并未因后来行政区域的变更而割断,松江历来就被看成是上海历史文化的发祥地。

松江自古为“文秀之乡”,是江南著名书画艺术文化名城。三国魏晋时期的陆机,誉为中国古代名人书法第一家;元代曾寓居松江的赵孟为楷书四大家之一;后有杨维桢的“铁崖体”,沈度、沈粲兄弟的“台阁体”,徐霖的“篆体”并称雄于世;明季董其昌的“董书”与画名震天下。与顾绣同期活跃于明季后叶的松江画派,以董其昌为领军人物,集合着“华亭派”、“云间派”、“苏松派”的实力,这一批士大夫或隐逸文人,注重摹仿古人,追求以画托情,简言之,即把绘画看成纯粹个人情感的寄托。松江画派将文人画推向中国画坛最高峰,纵横数百年,构成了松江的地域文化精髓,对后世乃至海上画派的形成影响深远。

顾氏家族男子与松江文化名人们交往甚密。顾名世长子顾汇海与董其昌时有诗文往来;韩希孟丈夫顾寿潜为董其昌弟子,韩氏亦师从学画,董其昌云“韩媛之绣……山水师予,而人物花卉尤擅……”,即表明了这层师承关系。顾绣深受松江画派熏陶,可谓没有松江文化就没有顾绣。

明代顾绣现存传世最早的作品,公认出于缪氏之手的《东山图》,即有董其昌题款,时为明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董其昌76岁,距其卒世仅5年)。后董其昌又分别于崇桢七年、崇桢九年两次为韩希孟题款。董其昌官居礼部尚书,何以竟在生命的最后五年中三次为顾绣题款?中国最古老的史藉、十三经之一《尚书》,即有“舜始作绣”的记载,史称“十二衮服”,蒙着浓重的庙堂色彩,向来崇尚庙堂文化的士大夫文人自然都视为正统;其次,顾绣名绣实画,符合士大夫文人以“琴棋诗画”修心养性的礼教观念;顾绣又与松江画派主张师古的画理画风相吻合,被松江画派视为是松江文人画的延伸,韩希孟的艺术成就使他推崇备至,董其昌才欣然命笔:“绣彩绚丽,良丝点染,精工夺巧,同侪不能望其项背……君子观此册,有过于黄荃父子之写生。望之似书画,当行家迫察之,乃知为女红者,人巧极天功,奇矣!”

董其昌不仅是“画绣”的倡导者,还是实践的指导者。不言而喻,顾绣搏动着松江历史文化的“人脉”与“文脉”,是民间刺绣术与士大夫文化联姻的产物。

四、顾绣的历史作用和主要价值

顾绣的精髓不仅在擘丝、配色、针法三绝,更在理念与文化价值上对传统的超越。

(一)顾绣的历史作用表现于四个方面:

其一、中国刺绣术绵延至明代,集针法之大成,擘丝染线工艺大体成熟,发绣等特殊技艺亦已产生,但顾绣先开融画理入绣之风气,又提倡仿古人、制造化(自然)的艺术趣向,“不是写生画,胜似写生画。”

其二,顾绣之前数千年,针刺绣品一直停滞于君权等级标志、宗教用品、日用工艺的功能层面,顾绣却真正转化为纯观赏性艺术品,拓展了刺绣术的应用领域。

其三、历朝对刺绣者个人素质并不强调,顾绣则凝聚了绣家的学向、修养、以及对绣品所怀有的高尚情趣,后世重视刺绣者艺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也自顾绣始。

其四、绣制者对刺绣虔敬痴迷,大寒大暑不绣、阴晦天气不绣、风雨时不绣;要拣风和日丽,鸟语花香之时,掂香祝告后方动针开绣,类似于举子下场、官员拜印等相关文化仪式,成为顾绣文化的内涵之一。丁佩《绣谱•择地》对刺绣环境提出“闲、静、明、洁”的要求,更把这一内涵理论化,所反映的都是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

其五,韩希孟丈夫顾寿潜曾于崇祯甲戌仲冬(1634年),记述妻子的创作过程:“……廿年来,海内所以珍袭吾家绣迹者,侔于鸡林价重,而赝鼎余光,犹堪令百里地无寒女之叹。”文中“廿年来”三字表明早于20年前的公元1614年,顾绣已经形成――时为明万历年间。假设韩氏18岁出阁,婚后立即从事顾绣活动,此时该38岁,已半老徐娘,为顾绣付出了半生心血。然“海内珍袭、百里仿效”八字,则描绘了整个长江三角洲刺绣业都伴随顾绣进步繁荣的情景,此乃顾绣对中华刺绣事业的贡献。

综观世界优秀民间工艺的现状,一是消亡失传;二是迎合市场变成商品;三是维护历史原貌,继承传统工艺制作特色。松江顾绣属于第三种情况。

(二)松江顾绣的历史价值在于:

1、与明代顾绣一脉相承,延续了传承香火,使上海本土的珍贵民间手工技艺得以重新恢复。顾绣包含江南民间刺绣术和士大夫文化两大内涵。赋予顾绣艺术灵魂的是松江画派文人画画理。董其昌和戴明教乃联结松江与顾绣的两条文化钮结,任何其他因素都改变不了顾绣与松江的地域渊源关系。

2、顾绣先后曾有多种别名,“韩媛绣”、“韩氏女红”以作者视角得之,“写生绣”为揄扬技法而生,“露香园顾绣”则从园林得名,唯有“画绣”是顾绣特征最准确的概括,继承顾绣的“画绣”定位,保持“画绣”典雅古朴的风格神韵,即维护了顾绣的精髓。

3、坚持以手工绣艺绘制,不迎合时尚商品潮流,不盲从规模化、程式化,并形成了适应“画绣”需求的工艺制作标准,维护了民间手工技艺的原生面貌,使绣艺获得恒久的生命。

4、坚持追求完美的创作态度,艺师艺龄受视力影响,创作高峰时段平均在20―60岁之间,每人毕生只能绣几十幅,当代国际上也只有少数杰出艺人能够如此。

5、明代顾绣没有留下任何理论或技术著作,但松江顾绣艺师有自己的著述,尤其涉及“画绣”的“画”与“绣”、绣工与画师关系的阐述,是研究顾绣的重要资料,丰富了松江顾绣的理论和实践。

6、历代传人寥寥可数,但松江顾绣30年来传人谱系已达20余人,超过历史增长比例;新一代绣工接受现代专门艺术教育,为进一步复兴顾绣提供了人才和素质准备。

7、松江是顾绣的生产中心和传承地;尤其是在当代,松江在顾绣的历史长河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