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教均衡发展汇报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30 00:09: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义教均衡发展汇报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首先,我代表小东关小学向莅临我校检查指导工作的各位领导和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现将我校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和专家汇报如下:
一、学校概况: 小东关小学始建于1948年,位于水冶镇中心地带,占地面积5615平方米,建筑面积5856平方米。学校服务于小东关村居的适龄儿童,现有27个教学班,1456名学生,教师77人。 学校本着“沐浴阳光教育,让学生多元发展”的理念培养健康、活泼、文明、自信、具有阳光品质的少年儿童。多年来,坚持走“智力+素质”齐发展的特色之路,赢得了社会各方面的高度认可。近几年来,学校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构建科学的管理体制,营造赏心悦目的校园环境,为学生走上成功的人生之路打下了坚实基础。
学校先后获得 全国首届素质教育先进单位、艺术教育先进单位、中小学生才艺展演优秀单位;河南省优秀少先队集体、中小学生安全知识网络竞赛学校组织奖、消防安全示范课优秀组织奖、卫生先进单位;安阳市艺术教育工作亮点、文明单位、教育教学质量优秀奖、“平安校园”先进单位、校园艺术节评比优秀组织奖、教育系统“先进家长学校”。
二、达标情况
(一)、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专任在编教师77名,师生比1:19。教师队伍学科结构合理,学历合格率100%,学校取得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教师76人,占99%,学校有中级以及上职称教师56人,占69%。其级教师1人,省级名师1人,中原名师1人,市县级骨干教师 22 人,符合优师分布标准。我校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为重点,通过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青年教师的“结对子”,“竞教竞技”和举办各种技能大赛,促进全体教师基本功的不断提高。我校还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教师们参加各类业务培训,邀请专家、名师来校做辅导,组织教师到名校参观学习,促进教师队伍的均衡发展。
(二)、基础设施配套齐全。
配齐配足专用教室和办公用房,其他辅助用房数量充足,满足教育教学、学生兴趣特长发展需要。学校拥有设施齐全的图书室、教学仪器室、音体美器材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科学实验室、卫生保健室、心理咨询室等多个功能室。
积极推进新技术和多媒体进学校、进课堂。学校拥有电脑146台,有计算机网络教室1个,配有多媒体班班通27套,宽带终端通到了每个办公室和各个功能教室。实现了“多媒体教学设备班班通”。各室装备精良, 图书36798册,生均图书25册。目前,学校实验开出率达100%。教学仪器设备有效使用、科学管理,并形成制度。
篇2
为客观、准确地反映民族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水平,在建立测评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了解学前教育的定义,结合民族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依据教育的有关理论,确定反映学前发展水平的相关指标,科学反映学前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
(2)系统性原则。从衡量整个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水平的角度出发,考虑各个方面的建设因素,包括定性和定量指标,客观全面地反映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民族信息化水平。
(3)可操作性原则。评价要素的设置要与国家、省、州、市学前教育发展规划相统一, 指标的含义应该是明确的。
(4)可比性原则。是指所选取的指标既能够纵向测算整体学前教育水平的历史进程,又能够横向比较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发展水平的差异。可比性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测评结果的可信度,需要尽量科学地选择指标,并采用科学实用的计算方法。
二、学前教育均衡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方法
设计指标体系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因素分析法、环境分析法、综合分类法、等级量表法和个案分析法,在实际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多种方法相结合,取长补短,以便客观真实地评价学前教育水平。
本文主要采取的方法是综合分类法,即先通过文献综述,参考国家关于学前教育的各种指导性文件,借鉴国内外评价标准及实践经验,在充分分析影响民族学前教育发展水平因素的基础上,深入各级各类幼儿园进行考察,根据实际把学前教育分为各个评价指标,然后用分层分析法,借助Yaahp分析软件进行权重分配。
三、学前教育均衡发展评价指标的筛选
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指标体系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必须通过实际应用才能找到答案,也必须通过实际应用对这一指标体系加以调整、改进、完善,才能使它体现实际价值,为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1.学前教育均衡发展调查方法的确定
本研究主要采取现场调研方式,部分学校由于特殊原因采取QQ在线调研方式和材料调研方式。其中,为了保证材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材料主要以教育统计数据为主。现场调研的工作包括:听取幼儿园班子成员有关学前教育发展工作的汇报,了解均衡发展方面存在的困难及问题;组织幼儿园教师代表和领导班子座谈会,深入掌握学校老师对今后学前教育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实地查看幼儿园的硬软件建设、管理和运行情况;从不同年级、班级抽样50名学生家长接受问卷调查,了解相关情况。
2.学前教育化均衡发展调查样本容量的确定
样本调查中合理确定颖敬笮∈且桓龇浅V匾的问题。样本容量太小时,不能反映调查对象的整体性;样本容量太大时,数据难以统计,失误会增大。本文根据统计学原理和实际情况将样本容量定为30。
3.学前教育均衡发展调查问卷的设计
为了全面掌握各幼儿园的现状,本研究设计了以下4类问卷。
(1)学前教育整体情况调查表。了解关于学前教育的投入、管理、建设和应用的具体数据。该表由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填写。
(2)教师调查表。用于了解幼儿园管理、建设和应用的整体认知和评估以及教师个人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该表由学校教师负责填写。
(3)幼儿家长调查表。用于了解家长对幼儿园的意见建议。该表由调查学生家长负责填写。
(4)专家问卷表。用于对均衡发展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该表由合作市学前教育专家库中的教师负责填写。
4.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在多个指标体系中,由于各个指标的重要程度不同,需对所有指标进行权重分配。为了提高评估结果的可信度,采用层次分析法,将定性和定量方法相结合,对评价指标进行优劣排序、筛选。
(1)层次结构模型的建立。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构造如下图。
(2)建立判断矩阵。需要对第一级评价指标的五个影响要素相互进行比较,根据五大要素相互之间的重要性建立以下判断矩阵:
B11 B12 B13 B14 B15
B21 B22 B23 B24 B25
B31 B32 B33 B34 B35
B41 B42 B43 B44 B45
B51 B52 B53 B54 B55
(3)权重计算。依据AHP的相关理论原理,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 有很多种,在本文中使用和法的计算公式:
5.学前教育均衡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根据现场调查和专家的评估, 利用Yaahp分层分析软件,可克服人为因素和主管臆断的干扰,更加科学、准确地确定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的权重,构造的评价模型为A=B1×0.3885+B2×0.3261+B3× 0.0722+B4×0.0817+B5×0.1315。
四、结语
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运用已有的科学原理,观察所研究现象的各种情况,提出初步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客观情况和社会调查的原理确定调查方法,对具体的调查方法进行说明,应用数学分布特征确定样本容量,分析人为因素导致的误差,并进行无关变量的控制,最后对确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优化评价体系,确定评价体系的权重。
参考文献:
[1]张 瑾.美国发展适宜性实践理论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 2011.
篇3
第一、明白合作学习的定义,了解合作学习的前提
什么叫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其要素有: (l)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2)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3 )对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4)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有效性的途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运用团队的智慧和优势,获得新知和能力;在交流、对话、互助中,培养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这是合作学习的主旨所在。
合作学习的前提是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对学生要作适当的引导,在讲授较难理解的课文前,先向学生介绍一下有关背景知识并提出教学要求,为学生的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主要做好引导工作,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学习新课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比如:在学习8B Uint4 A charity show 时,我先向学生介绍了绿色希望工程、希望工程、拯救中国虎和春雷计划等相关组织,向学生介绍这些公益组织之后,既让学生增加了知识,增加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进行合作学习成为可能,后在提相关问题:We can hold a charity show to raise money for charities. Do you know any other ways to raise money?Do you know some of other charities in China?这样,学生能够很快的进入角色,她和你,你和他地滔滔不绝起来。
第二、在英语课堂中,进行合作学习的方式
分小组学习是合作学习的主要方式,小组一般由不同层次成绩的4人组成(同时注意各小组之间的成绩要相对均衡),每隔一段时间,小组要重新编排,要保持各小组之间的水平有一个动态的均衡。在课堂上,小组汇报自学情况,一般控制在15分钟左右。 各小组的成员用英语汇报自己的预习情况,主要回答本课的学习目标和小组合作任务,组内成员采用轮流提问的方式;小组长把各组员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总结起来让大家一起思考、讨论;最后各小组长把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以便在组际交流时能解决这些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通过巡视和参与,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通过自学能较好地理解故事内容,基本上能正确回答问题,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回答不够完整,这时,教师不能讲解、包办过多,要相信学生,让他们自己设问、答疑。当学生有困难时,教师不要轻易地给他们“标准答案”,而是设法引导,让他们自己做出正确或接近正确的答案。通过学生自学,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组内同学相互学习,团结协助,共同达到学习的目标。
第三、合作学习应该注意的几个地方
在英语课堂中,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我们通常把班级分成8到10个小组,那么在分组的过程中,除了上面已经提到的要注意组际之间的均衡外,还应该考虑这几个方面:
在进行分组时,先要搞清楚分组的原则是什么,我们要建立的小组最终要具有怎么样的特征。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为学生主体能动性的激发提供了制度保障。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让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一个成功的开始。比如说,分组要有竞争性原则。分组要体现出竞争性,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很大一部分来自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在组与组之间势必要造成一种你争我夺的局面,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思想等各个层面上的竞争,以竞争促发展,以竞争显活力。分组时,人员的搭配就显得十分重要,每个组都要安排竞争意识比较强的学生,充分发挥其组织作用,提高小组组织能力,让小组同学处处争先,事事都不甘于人后。
分组要注意各组员之间的合作性原则。小组合作学习突出的特点就是组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团队作用,避免单兵作战,让学生的创造性得到集约式的发挥。在小组中,大家集思广益,共同完成合作目标,同时用小组目标来包容个体目标。因此,我们在分组时就要注意学生配合能力的搭配,把一些更具合作意识的学生平均分配到每个小组中,同时也要注意性格上的搭配,让组员们能够合作,乐于合作。
当然在分组时注意互补性原则也是必不可少的。小组合作学习培养的是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力,同时注意取长补短以弥补自己的不足。每个组员都有他自己的优势,我们的合作学习就是要在小组当中尽可能地集中更多的优势。小组分配就要在单个小组内合理地体现出更多的差异性,让学生们能互补需求,从而促进小组合作更高效的运转。
第四、合作学习模式在英语教学的其它应用
合作学了在英语课堂教学的应用之外,我们还可以在其它地方得到应用,比如说在语音室上语音课的时候,合作学习运用于英语听力教学,成功地改善了传统听力课堂中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实现了英语听力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们共同学习,全面提高学生英语听力水平和英语综合素质的目的。合作学习使听力课堂不再枯燥乏味,变得充满生机与活力,使学生的交际成为一种需要,每个组员在合作学习中都肩负责任,在为完成共同的目标与任务的过程中他们发挥着团队精神,显示着自信,培养了民主意识,获得鼓励,体验了成功的快乐,提高了整体的听力水平。
篇4
近年我学区有十名教师经过严格考查,先后赴偏远山沟薄弱学校支教,具体情况如下:
一. 支教的意义
我学区的支教工作,有效加强了薄弱学校薄弱学科建设,突出体现了均衡发展的办学理念。近年来,川区学校教师比较充裕,但偏远山沟学校师源紧张,个别科目难以全面开设。面临这种状况,学区决定实现支教制度,保证了薄弱学校全面开齐各类课程,保障了教育质量的大幅度提高。
二. 实施方案
从2010年开始,每年从贾家寺小学、董家坪小学、***中心小学等管理先进、师资宽裕、骨干教师多的川区学校,选派了十余名教学经验丰富的中青年优秀教师到偏远学校帮扶支教、传经送宝。支教期间,教学成绩在学区考评前五名内方可返回原学校。
三.效果
一方面支教工作给年轻教师一个可贵的锻炼机会,增强了业务能力;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骨干带头作用,相较一些学校的慵懒之风,形成了人人争先的局面。同时也使川区学校由于人多产生的懒散习气有所改变,去除了一些工作不积极的顽疾。
四.感受
在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中,广大支教教师勤奋踏实,勇挑重担,无私奉献,赢得了山区学校师生和家长的称赞。这项工作在缓解山区学校教师紧缺,教学科目设置不全的矛盾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该工作应该长期坚持,不断完善。让它为本学区教学工作的腾飞插上翅膀。
篇5
关键词:英语课堂;交流;互动;教学模式
师生互动就是把课堂教学作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交互作用的动态情境,把教学活动看作师生之间的一种真诚、和谐的交往、对话和合作,把教学过程看作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相统一的交互过程。
当今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大力倡导在教学过程中建立积极、适宜、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促进师生共同成长。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主要学科——英语,也责无旁贷地应该在课堂中施行有效的互动教学。英语课堂上有效的互动教学,不仅有利于教师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吸收英语知识,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和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所以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研究英语课堂“互动-交流”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构建初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交流”教学模式。师生互动教学的基本模式结构为:教师启动—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组际交流—练习评定。
一、教师启动——“互动-交流”的前提
在“互动-交流”的教学中,学生的活动是以教师的启动为基础的。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在讲授较难理解的课文前,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一下课文的整体框架和相关的知识背景,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从而可以更好地去理解课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还应该不断保持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感性的材料。例如在进行八年级下册Module 8 Unit 1 He said that he liked healthy food教学之前 ,先提问如下几个问题:①What kind of food do you eat?②Do you eat a lot of take-away food? ③ Do you have a hamburger? 这样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二、主动学习——“互动-交流”的基础
前苏联的一位教育家曾说:“学习是脑力劳动,脑力劳动所特有的规律是劳动者必须处于主动的状态。”在中国,很大一部分孩子目前都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这极大地影响了其学习的效率,在英语教学中显得尤为突出。如果能够让学生变得主动,在这样正确的学习态度下,学好英语将会变得很简单。因此,在授课之前,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渐进式的学习方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把握学习方法,明确要达到的要求。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在预习中了解课文要点,发现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为课堂上的互动做好准备。例如在教授语法“现在进行时”的时候,为了避免学生对英语语法产生枯燥乏味的第一印象,影响到他们今后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我课前布置学生回去上网查询“I am sailing”这首歌曲,并要求学生在英语课上展示他们的歌曲,通过对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的学习,不仅让学生萌发了对英语的浓厚兴趣,而且提高了他们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讨论组——“互动-交流”的主体
分组讨论是实现互动交流的主要方式。分组讨论有助于学生建立团队意识,而团队意识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学生通过课前的主动学习,对课文形成初步的认识,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应不急于细致讲解课文,因为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水平也有差异,无差异的讲解不能考虑到每一个同学,讲解过于细致浅显会使预习充分的同学失去兴趣,反之,会使一部分同学不能理解课文,所以分组讨论是十分有必要的。
小组一般可由4至6名学习程度各异的学生组成,尽可能地保持各小组总体水平均衡。在讨论阶段,各小组的成员用英语汇报自己的预习情况,主要回答本课的学习目标和自学目标,组内成员采用轮流提问题的形式;小组长记录各组员在汇报中所遇到的问题,组织大家分析讨论,并将不能解决和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问题归纳。最后,各小组派出代表做简短汇报,并提出问题,由其他小组成员解答。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发挥监督引导作用,通过巡视和参与,督促大家积极发言,适时地在难点、要点问题上为学生指明解决的方向。要相信学生,让他们自己设问、答疑。教师不要轻易地给他们 “标准答案”,而是设法引导,让他们自己做出正确或接近正确的答案。
如在进行八年级下册Module 4 Where have you been today? 一课的学习时,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现在完成时的用法。操练如下:
学生A:What have you done today ?
学生B:I have cleaned my room,what about you ?
学生C:I have taken some photographs,
what about you ?
学生D:I have helped my mother.
通过学生自学互相提问,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组内同学相互学习,团结协助,共同达到学习的目标。
篇6
我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资源大国之一,但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是世界上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小的国家之一。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而学校是开展环境教育的重要场所,如何针对农村现有的教学条件进行有针对性的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以及可持续发展意识,是农村学校进行校本课程研究的重中之重。本文参照美国Peojet WET培训内容,以农村小学为例,实施体验式环保课程,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知识、体验知识。
二、角色扮演法的应用策略
(一)角色扮演法的内涵
角色扮演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提供一个真实的、涉及价值争论的问题情境,借此情境组织学生讨论表演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人际关系等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解决策略。
在环境教育中参考使用教学中的角色扮演法,让每一个学生融入角色,认知角色,认同活动中不同角色分工对社会产生的不同影响,激发学生心中对角色的认同感,使其更好地理解环境保护在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二)角色扮演法的应用策略
“8-4-1”(Eight for one),即8个用水者共享一份水资源。要求学生列举8种主要用水者的类别,描述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团队合作的方式通过障碍物,保护可利用的水资源。
1.设计好主题和场景。每年的世界水源日,学校都会组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养成节水、用水、护水的好习惯。基于这样的背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成为活动的引领者,帮助学生树立保护水源的意识,寓教于乐,让学生们在“玩”中感受活动的目的。
2.合理分配学员。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尚处于思想不成熟,且易受环境影响的成长阶段,但思维活跃、参与热情高是本年龄段学生的最大特点,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建议将四个班级的学生分为A、B、C、D四个小组,并对男生、女生进行平均分配,便于交换思想、思考问题。
3.道具的准备及使用。道具的提前准备是辅导员在进行活动前必不可少的工作,充分的道具准备可以让活动顺利进行,防止活动中出现材料缺失、材料不足等问题。另外,道具尽可能选择经济、环保、可持续利用的材料,避免浪费现象的出现。“8-4-1”(Eight for one)活动属于决策者活动,在进行活动时,需要选用八种代表用水者角色的道具,由于中学生对颜色和形状的敏感程度较大,因此,在准备道具时,我们特意选取了不同颜色的八种挂牌。在完成8(Eight)种材料准备的基础上,教师还需要对水源进行准备,由于地球上的水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可以选用广口瓶,建议容量在1000ml以内,代表1(one)水源,基于八类用水者对水源的应用问题,我们选择橡皮胶圈将广口瓶套住,并用八根绳子引出八条长线交予八个用水者手中,表示大家共用同一水源,这样,“8-4-1”就完整的由学生表现出来了(Eight for one)。
4.角色的认知与融合。角色认知即让学生对角色有初步的认识,并理解八类用水者对水资源的不同需求及相互关系。活动开始,教师向学生阐述生命起源于海洋,使学生认同地球大部分的组成成分是海洋,然而,尽管水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居多,但是可供人类利用的却少之又少,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广口瓶中的水,以示地球上的水资源,并询问学生你所见到的水资源分布于哪些地方,帮助学生回忆学校附近的水库以及江河的具置。将学生进行1-2报数,分成八组,每组两至三人不等,分发不同的代表牌,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所代表的角色对水源的需求程度,这个环节需要每小组同学互相讨论、交换意见,教师进行适时点拨,但不能全盘告之。学生讨论完毕后,进行小组汇报,让其他组员有所了解。待各小组汇报完毕,教师需将橡皮胶圈交到八个用水者的手中,并提醒胶圈代表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同时,教师需要暗示学生受力均匀,拉动绳子,感受广口瓶的变化,若其中一人用力过大,广口瓶微微颤动,需要及时调整,此时需要教师及时访问当事同学在这一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5.评价与讨论。学生在跨过三道障碍后,会有不同的想法,急需教师的梳理。如,教师可以趁着活动的余温对学生进行访谈,对学生的本次活动作出相应的评价。
在本次活动中四个大组的同学纷纷完成了跨过三道障碍的难关,但是只有一组同学在障碍中没有损失一滴水,该组同学在活动后表现出了极大的成就感与喜悦感。相反,广口瓶中所剩余水量不多的小组同学纷纷感觉到了遗憾,并总结了如果在遇到洪涝时,八个人一同努力,用力均衡,可能就会节约大家仅有的水源,另外,还会有同学会埋怨身边的同学用力太大。思想交换后,教师需要总结活动的意义:“8-4-1”的目的就是让大自然中不同的用水者共同担当起这一水源的保护天使,尽管动物、自然中的水源我们掌控不了,但是人类是地球的主人,动物的好朋友,为了让我们的家园更美好,我们的朋友生活得安逸,我们就有责任和义务团结起来,维护水源,不要等水源散尽流失时才感到后悔和惋惜。
篇7
关键词:俄语课堂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现象,形成原因
在中职俄语教学中将合作学习引入课堂,改变了以往的师生关系,更新了授课模式,调动了学生学习俄语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协作能力,实现课堂教学交际化。但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合作学习表面化、形式化,而未达到预期的效果,且存在着一些低效现象。
1.分组的不科学,学生参与程度不均衡
小组合作学习,一般采取“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划分小组,但有的教师采用前后桌同学组合成一个学习小组,既简单又省时,由于教师忽略了小组成员的差异(包括性别、学业成绩、能力、背景等方面),就造成有些小组热闹非凡,而有些小组则是鸦雀无声,达不到合作的效果。
2.冷场或过于喧闹,学生合作无效果
斯莱文等人认为:“合作学习的课堂看起来应像一个蜂巢,而不应像田径场。”小组合作学习会带来比传统教学更大的噪音,但有时也会出现教室里鸦雀无声。小组成员接到合作学习任务后不商量、不讨论。要么自己埋头单干,要么若无其事地做与之无关的事,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讨论与合作中来,使合作流于形式。
3.学生层次不同,缺乏合作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可大大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并能发挥出更多自主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但优等生参与自由发言和小组汇报的次数明显多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尤其是在遇到难题时,学困生在课堂上根本就是无所事事,就在那等着组长做好再说。小组学习就失去了重全员参与,重情感体验,重人文关怀与合作的真正意义。
4.分组活动时间有限,学生合作不充分
有时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往往是学生才开始合作的几分钟,刚进入状态,或是个别小组先完成了,教师就急着让各小组汇报成果,然后匆匆结束进入下一环节,把合作学习变成走过场。如:在俄语旅游课上,教师在讲到“Ягид.”时,给同学们时间进行演练,有的组在课前进行了预习完成的就很快,但有的则相反,这时准备好的同学在前面表演,其他没准备好的还在那自顾自的准备,根本没有听前面的同学在说什么,起不到锻炼听力和口语表达的作用。特别是在做组内公开课的时候,教师为了很好地完成自己的教学设计,这种现象就更明显了。
5.教师思维固定化,扼杀学生思想火花
在实际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充当了不恰当的角色。教师不是一个引导者而成了控制者。教师只是在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把学生往事先设计好了的教学框架里赶。这样教师就缺乏一种根据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来灵活处理的能力,很多时候教师反而成了学生思想火花的扼杀者。
6.教师评价不全面
有的教师在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往往只重视对小组整体的评价而忽视对个体的评价,只重视对合作成果的评价,而忽视对合作过程的评价等。例如,在编对话进行演练的时候,由于组与组之间竞争,老师就会忽略对表现优秀的学生提出表扬,只是在说某某个组的表现。
合作学习之所以出现上述低效现象主要因为:
(一)学生方面
1.学生准备不充分。
当教师给出小组合作的任务时,有的同学并没有认真看清任务并深入思考的情况下,就开始小组讨论,使得合作效果不明显。
2.学生参与面不广,配合不积极。
合作学习决不是学生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训练。每一个人都需要在无数次反复演练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或者说去适应某个角色。
3.学生不敢大胆地表现自己。
有的学生有自我否定,消极自卑,害怕失败的心理。这种心理会抑制小组中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交往行为,使他不能轻松大胆地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中去,小组互动合作学习也就因一方的被动而失去应有的活力。
(二)教师方面
1.教师布置任务时不够清楚
小组合作学习前,有的教师缺乏必要的讲述,任务布置过于简单,学生没有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步骤,学生不理解将学习什么,怎样学习,这样无法帮助学生迅速、准确地把未知信息与已有的认知经验联系起来。
2.老师在学生角色分配上指导不够
教师在进行合作学习分组时,往往随意性大,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各小组成员学习能力、性格等个性差异,使小组成员不能均衡搭配、分工不明或角色落实不到位,往往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成了各小组名符其实的常任报告员,形成小组活动被一两个“积极分子”垄断,而其他学生陪坐的局面。
3.在俄语教学中有些教学内容不适合进行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可行性和探究性,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备课时,要明确分组活动的目的和要求,精心策划分组活动的形式、内容、时间等,准备分组活动的工具材料。在俄语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学科或内容都适合进行小组合作。
4.教师评价不够全面
教师在对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要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基础,但在教学时往往把评价和奖励过多地集中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了对个体的评价和奖励。
实践证明,针对中职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我校在俄语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式学习是改革俄语教学,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有效实用的方法和途径。目前,小组合作学习正在成为教师重要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如何使它发挥出最大的功效,有赖于广大教师对课堂合作学习作更深一层的探讨、尝试和研究。只有教师对合作学习有了正确的认识,并对每一次活动设计做好精心准备,才能真正减少小组合作低效现象,提高教学效率。
(本论文为2012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从国家发展战略出发创新黑龙江省俄语人才培养模式”的阶段性成果)
篇8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合作学习
作为心理学和教育社会学的基础,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能够为师生间的合作提供动力。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初中生物教师应当科学遵循合作学习的思想与方法,合理进行教学实践,根据学生情况和教材内容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教学策略,使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一、合作学习的概念
合作学习是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模式。合作学习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树立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显著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主动性,同时有效活跃课堂的气氛。不仅如此,合作学习能够为学生提高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学习成绩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并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近年来,合作学习成为现代教育实践中影响最大、效果最好的教学模式之一。合作学习主要以小组合作为基本实现形式,通过师生间或学生间的交流、合作与互动实现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由于合作学习能够又好又快地实现全部学生能力与水平的共同提高,因此,合作学习模式下的教学已经不再以学生的成绩作为判定标准,而是被每个小组的综合成绩和平均水平所代替。
二、合作学习模式应用于初中生物教学的价值
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是教师结合生物的学科性质,在合作学习的要求和方法指导下,带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实现知识的共同学习和成绩的共同提高,从而有效达到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方式。
首先,小组合作能够让学生将学习任务实现科学的分解,使每个学生实现学习的分工合作,将学生的个体学习难度大大降低。另外,由于初中生具有好胜心强的特点,因此通过每个小组间所构建良性的竞争关系,将学生的好胜心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培养。第三,在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学生间实现了互相交流与沟通,因此能够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树立尊重他人言论、虚心接受他人建议的品质。这同时也实现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要求,并且能够提升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在个性和集体的发展中实现科学的有机统一。
三、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1.灵活的时间安排
将合作学习模式应用于初中生物的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集体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合理时间分配。一般而言,生物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对于难度较高的知识,合作学习的次数为三次最佳,并且同时实现时间和空间的有机结合。不仅如此,教师还应当准确地把握合作学习的教学节奏。较快的教学节奏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运转速度,让每个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实现“思维共振”;反之,较慢的教学节奏有助于学生拥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问题的思考与交流,不会造成学生在课堂中无所事事的结果。因此,教师有机结合不同的合作学习节奏,实现合作学习的动静转换。而在学生进行合作之后,教师还应对学生的合作效果进行总结,让学生能够及时地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弥补不足、优势互补,从而让学生将知识的学习实现条理化,能够有效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举例而言,在进行“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师生之间对不同生物的生殖和发育进行合作研究。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对于不同种类的动物要进行有顺序的内容安排和时间节奏掌握,不能一会儿研究昆虫,一会儿研究鸟类,之后又转回到研究两栖中。只有依据科学的逻辑顺序,比如按照生物进化顺序进行研究,才可以实现师生之间的思维共振,让学生在实现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促进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
2.科学的职责分工
实现有效的合作学习,首先要进行科学的学生分组,只有这样才可以为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保障。在很多情况下,合作学习在进行小组研究的过程中往往会形成学习能力较高的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任务,能力较低的学生不过是一个“陪太子读书”的衬托,连自行的实践和合作交流过程都没有,就已经和别人分享了结果,就更不要谈合作学习了。长此以往,很容易造成“两极分化”的不良现象。
针对这个问题,生物教师必须在教学之初,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一般而言,每个小组应以四到六人最合适,实现成绩和能力的均衡安排,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保证小组成员互有分工。举例而言,教师应当让小组之内实现组长负责管理和组织,并同时确定书记员、操作员和汇报员等,操作员进行实验的操作和知识的探究;书记员对实践操作的过程与结果进行客观全面的记录与整理;汇报员负责向全班报告本组合作的完成过程以及合作结果。并且这种分工应当实现定期的轮换,让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岗位中都能拥有学习与锻炼的机会。这不仅可以让学生有效掌握生物知识,也可以提高他们的合作、组织、实践、总结和表达等多种能力。
比如,在“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探究实验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探究与实验。首先,组长对组内的任务完成过程进行工作的分配与协调,同时进行合作设计方案的制定。之后,操作员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过程,而书记员则在一旁监督操作员操作步骤的正确与否,并对实验的过程和产生的现象进行记录。
在实验完毕后,小组各成员对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讨论,分析产生的原因和意义,从而得出正确的结果,即绿色植物利用其叶绿体可以实现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同时进行氧气的释放。在得出结果后,学生以此为事实基础,将光合作用的本质进行总结和归纳。最后,汇报员将书记员记录和整理的内容与成果向全班师生进行汇报。
通过这样的实验步骤,学生都可以在自己的不同岗位上各司其职,从而更好更快地实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另外,对于实验难点和实验失败现象,小组成员均可通过交流、分析与思考的方式找到问题症结所在,同时得出正确的解决方法。这不仅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并且充分树立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提高。
3.竞争的合作进步
由于合作学习的评价标准发生了改变,即如上文所述的个人成绩评价转变为小组综合成绩判定,可以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新格局,有效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举例而言,在讲解“爱护植被,绿化祖国”后,教师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进行校园绿化方案设计。整套方案不单要有文字说明,还必须配有设计图和效果图等材料。这不仅需要汇报员进行方案的详细介绍,每个成员都应当把自己的个人观点和完成状况进行介绍。运用这种成果展示的方式进行评判,不仅可以判定小组的综合成绩,还可以有效培养每个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技能运用、知识水平,最终实现“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将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运用到初中生物教学中,能够有效活跃生物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潜力,并且对于提高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以及合作、交流与竞争能力也有着重要帮助,从而有效提高生物知识的学习效率,也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是符合新课标理念的重要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朱学延.合作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35).
篇9
1校级社科项目运行管理现状
校级社科项目每年组织审批一次,运行管理过程分为组织申报、立项申请、学院学术委员会评定、学校专家会议评审立项、签订项目合同书等若干环节。在项目评审环节,评审专家组由校内同行业的6位学术专家和1位财务专家组成。项目申请人以现场多媒体汇报的形式,从项目选题、立项依据、研究思路、研究基础、方案设计、技术路线、创新程度等方面进行阐述。评审专家组在听取申请人汇报的基础上,围绕项目设计进行具体提问,再根据汇报和回答情况综合考虑项目的可行性和创新点等内容,对每项项目进行现场评审打分。最终,校学术委员会根据每位申请人评审环节得分情况,决定最终予以资助的项目名单。从2004年至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进行了九次校级社科项目资助立项(2008、2009年未开展),立项数和经费投入情况详见表1。表1的数据说明校级社科项目的经费投入从2011年之后大幅度递增。其中,2014年的经费投入是2004年的4.5倍,体现出学校对社科项目重视程度,说明该校对社科项目的培育意识显著增强。然而,随着校级社科项目规模的逐年扩大,项目名额和经费数目不断增加,项目运行管理中暴露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对校级社科项目运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研究从优化创新其运行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管理效果和管理效能,最大程度发挥经费投入的使用效能,成为校级社科项目管理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校级社科项目运行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2.1项目类型单一目前,校级社科项目所设置项目未进行专业划分,类型单一,导致申报项目时出现“扎堆”现象。在项目申报过程中,职称级别和年龄层次不同的申报人都在申报同一类型的校级社科项目,造成青年博士立项少,绝大多数项目都被副高及以上职称科教人员获取的结果。以2010—2014年5年的校级社科项目立项数为例,青年博士获批的项目仅占17.9%,不到项目总数的五分之一,剩余的项目获批者均为副高职称以上,其中又以正高职称居多(详见图1)。青年博士申报的校级社科项目在进行评审时,评审专家论资排辈观念普遍存在,在决定资助对象时把立项机会更多的留给工龄较长、职称较高和资历较深的科教人员。这种情况下,不仅打击了青年博士申报项目的积极性,不利于青年学者科研能力的锻炼和科研素质的提升。在这种背景下,科研项目的综合效应难以充分发挥,不利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可持续发展。
2.2项目执行期限短校级社科项目的执行期限为2年,成果形式主要是专著和论文。其中,对专著要求是其必须正式出版,对论文的要求则是必须在认可的核心期刊上发表2篇且需要见刊。从近年来各类项目成果的形式来看,90%以上是学术论文的形式。对于社科项目研究而言,学术论文又以实证分析居多,需要足够的数据支撑。通过对近年来各社科项目的统计分析,绝大多数项目运行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因此多数项目研究周期较长。此外,通过对部分项目申请人进行访谈,在有限的期刊资源与待数量日益增多的背景下,项目负责人在项目研究取得一定成果后,成果的发表过程耗时较长。论文见刊周期增长直接造成部分项目不能在规定时间内按期结题。
2.3项目跟踪管理环节缺失校级社科项目存在重立项、轻管理的现象。由于疏于管理,部分项目较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取得任何研究成果,一些项目甚至被搁置,处于暂停状态。此外,部分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项目,有机会争取高级别社科项目的项目也因管理缺失导致产出较低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校级社科项目跟踪管理环节缺失,没有项目的开题论证、阶段性考核和结题验收环节。跟踪管理环节的缺失,项目进展情况难以得到督促和检查。同时,项目的过程管理缺失下,无法对项目的既定研究成果进行审查。校级社科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一种“福利”,最终结题形式化,客观上造成项目无人监督管理的情况,造成科研经费的浪费。截止到2014年,校级社科项目立项数已经累计到283项,经费投入累计至537万元(见表1),然而,在2010年之前,由于没有结题验收环节,导致144个项目由于时间久远、人员变动等诸多原因而无法进行结题验收。在2013年9月才对2010、2011年立项的57个项目进行了专家会议验收,其中有12个项目以“没有完成既定目标”申请延期结题,剩余45个项目进行了验收。虽然45个项目通过了结题验收,但从项目完成情况来看,总体质量不高,研究成果创新性不高,项目成果产出不多。仅有少数项目在校级社科项目的研究基础上成功申请到高级别社科项目。在项目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开发方面,现有的校级社科项目成果转化率低,造成科学研究的极大浪费。
2.4项目经费使用率低以2012年校级社科项目为例,2012年共资助项目23项,执行期限为2年,结题验收截止至2014年,但是由图2的数据可以看出,23项项目中仅有1项项目经费使用率达到100%,近三分之一项目的经费使用不到50%。类似情况在历年同样存在。3.5项目培育效果不显著设立校级社科项目的初衷是为了培育省级、国家级社科项目,然而从2010—2014年五年校级社科项目和省级、国家级社科项目立项情况来看(见表2),校级社科项目对争取省级、国家级社科项目的影响可以说是微乎其微,没有实现项目数逐年稳定增长的预期目标,省级、国家级社科项目的培育绩效没有达到。
3校级社科项目管理创新
3.1项目类型多元化因申报群体不同设置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完善项目资助类型。重点项目,为争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课题奠定研究基础。主要针对农林高校的科研特色和优势,资助具有一定研究基础和创新性的项目,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推动新兴学科的发展,鼓励科研团队的形成。同时要求重点项目申报人员具有正高职称,根据自身的研究方向,结合目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实行自由选题。对于一般项目而言,主要为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做前期工作。设置的目的在于扶持和培养中青年科技人才,为其科研起动提供支持,此类项目重点申报群体为青年博士。项目类型多元化能够满足不同申报群体的项目诉求,特别是针对青年博士的一般项目,能够充分调动这类申报人的积极性和科研热情,带动学校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推动学校的人文社会科学建设。此外,还可根据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设立项目,如:优秀社科青年人才项目,资助人文社科研究方面有创新思维的优秀青年科研人才;人文社科基地项目,资助省部级人文社科基地,针对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和学科领域新的生长点开展深入研究;以及围绕重大社会经济问题的跨学科、跨院系联合研究。由学校人文社科基地学术带头人或科研骨干按项目进行申请;匹配专项资金项目,对当年度获批的下达经费小于2万元的省市级人文社科项目给予一定比列的经费匹配支持。
3.2项目申报规范化加强项目的规范申报,严把项目申报环节,提高项目质量,排除不切实际、不可行、好高骛远、故意夸大预期研究成果、创新性不够的项目,为项目能够高产出、按期结题、申报更高级别社科项目打下扎实的基础。实行限额申报,重点项目每年资助4项左右,每个项目资助金额8-10万元,一般项目每年资助20项左右,每个项目资助金额3-5万元。并且将申报指标根据每个学院(系、部)的教师数量,在考虑学科发展均衡的前提下分配下去,学院(系、部)直接面对广大教师,可以根据学院(系、部)学科发展实际需要,按照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的申报要求,由院(系、部)学术委员会对本单位所报项目进行严格筛选,择优按指标上报学校。通过这种方式,强化院系管理职能,充分发挥学院(系、部)在项目申报中的主观能动作用,激励申报人员在激烈的竞争下提出更好的研究课题,设计出更高水平的项目方案。
3.3项目合作对象多样化在进行项目设计的时候,要注重与其他高校教师和研究机构研究人员之间的合作开展,加强信息交流,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取长补短,既能有效提高科研水平,又能确保项目的完成质量,为下一步申报高级别社科项目做好扎实的储备工作。另外,要积极开展与大中型企业之间的合作研究,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粮食安全问题重视程度加强,越来越多的工贸企业、营销企业和社会游资进入农业领域,通过与农业高校开展科研合作开发新的农业产品和服务。正好趁此契机,加强合作,设计具有实践性和开发性的项目,体现农林高校的特色优势研究领域,
3.4项目管理系统化
3.4.1延长项目的执行期限,增设项目的开题论证、阶段性考核和结题验收环节将项目的执行期限由2年延长为3年,以保证项目按计划顺利完成。项目立项后,项目负责人与科研管理部门签订项目合同,在项目合同书中明确规定项目开题论证、阶段性考核、结题验收各环节的具体时间、研究进度、完成成果等核心内容。合同书签订后的一个月内进行项目开题论证,以便完善项目研究方案,提高项目的可行性,确保项目按计划进度完成。在项目进行到一年、两年的时候,组织项目阶段性考核会议,对按时完成合同预期任务,阶段性成果突出的项目负责人,给予肯定和奖励,并在日后高级别社科项目申报中优先推荐。对执行不力的项目负责人,视情节给予相应的处理。对到结题时间的项目按时组织结题验收,由校学术委员会评审,认定通过结题的项目。若由于客观原因(出国、进修、读博、休产假等)无法按时结题,负责人要向科研管理部门提交正式的书面延期申请,由校学术委员会认定是否可以予以延期。一个项目只能延期一次,时间一到必须进行结题验收。如果没有通过结题,则在校内通报批评,撤销其项目,并且三年内不得再申报校级社科项目。若在项目执行期间获批国家级社科项目,则视为自动结题。通过系统性的项目管理能够有效提高项目的结题率,显著增加高级别社科项目的获批数。
3.4.2掌握项目经费使用情况,分阶段进行拨款将资助项目一次性拨款改为三年有要求分阶段拨款,项目经费按照50%、30%、20%的比例分三年划拨。当年拨款的执行在关键时点应达到相应的序时进度,于每年的6月底、9月底、12月底分别达到50%、75%、100%。项目负责人要求每年向学校科研管理部门提交详细的项目进展情况汇报材料及经费使用明细,编制科学合理的经费预算,科研管理部门要联合审计部门、财务部门定期组织同行专家对项目开展状况和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审查,对项目成果进行综合评定,分析课题研究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课题经费使用效率如何等。如当年有剩余经费,项目负责人要根据次年项目的实施计划安排,实事求是提出当年剩余经费在次年的使用方案,如果使用不完,要及时上交学校,纳入学校统筹安排,学校下一年度再归还项目负责人。如当年剩余经费在次年使用方案中安排使用完毕,但年底仍有结余,当年学校自动收回,不再下拨。如连续两年发生这样的情况,则终止该项目,追回之前下拨的所有经费。对于三年经费都使用完毕却没有任何研究成果,没有完成既定目标,无法结题的项目,或产出极少且质量较低没有通过结题验收的项目,予以撤销,追回全部经费,并在校内进行通报批评,以力求所有经费真正用于项目研究。
4结语
篇10
关键词:探索 美术教育 辐射作用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002
由于高考,高中美术教育依然是不被重视的,尤其是在农村,高中阶段的美术教育更是一个薄弱环节,其根源还是认识不够。为了改变这个现状,落实国家对高中美术教育发展提出的要求,推动新课标的全面实施,我们根据“龙头带动促发展”的基本发展规律,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经过仔细分析和充分论证后,大胆提出了“发挥示范高中美术教学辐射作用的实践探索”这一研究课题,着重从实践中去探索龙头学校即美术教育示范高中发挥辐射作用的途径和效果。
示范高中美术教学,是指在美术教育方面具有示范作用的普通高中的美术教学。我们姑且称之为“辐射源”。其产生的辐射作用,是指以示范高中美术教育为美术教育发展的基点,通过其较强的师资、较好的设备、先进的理念、领先的教学方式、较好的教学效果、丰富的教研成果等资源优势,去影响和改变其周围的普通高中对美术教育的认识,提高美术教师素质,带动和促进周围普通高中美术教学工作,推动高中美术教育的均衡发展。下面谈谈发挥示范高中美术教育辐射作用的途径。
1 共研备课,发挥辐射的指导作用
组织辐射源美术教师与辐射对象美术教师集体备课,共同探讨,实现其教学水平的提高。其集体备课的流程为:辐射源美术教师主讲――集体学习研讨――模拟教学实践――反思交流――生成优案。
一是在共研中提高。在一次一次的集体备课的活动中,从备课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课程安排、备评价、备前次的得失等,在每一个环节交流探讨的碰撞中,既实现了辐射源发挥辐射的指导作用,又实现了美术教师教育素质的共同提高。
二是注重课标的解读。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育教学的依据,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为教学工作提出了基本方向和基本要求。正确解读并细化课程标准是探索有效教学的主要路径之一,是切实提高教学效益的基础性工作,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集体备课活动中,老师们真正体会到解读课程标准的价值。通过对课程标准的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其要求和意义,使教学目标的续写更加具体,更加具有可操作性,从而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和方法。
三是坚持用活教材。对于美术学科来说,教材并不唯一,尤其是在农村,教材更不能唯一。因为农村有更丰富的民间文化、民俗文化,有更鲜活的美育教材,有更丰富的乡土材料。要能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整合有效的资源,对课程内容进行大胆的创新,走殊途同归之路,这就是最好的发展方向,其收效也是非常好的。经过实践,实现辐射对象对课程理解的质的飞跃。
四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不是一句空话,它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带领辐射学校的老师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学生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紧紧围绕“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怎么学?”三个主要问题,立足学生的“学”,来规划教师的“导”;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上,要求学生对身边资料进行搜集和思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联系生活;在情境问题的设计上,立足学生的能力和水平,注重问题的梯度性、层次性和开放性,达到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提升学生思想境界的目标。
五是强化美术活动的育人功能。育人是美术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所谓“育人”,就是要培育高素质的人。也就是说,通过美术教育的各种活动,训练学生观察的眼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培育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发展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育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兴趣、动机、理智品质、意志力及丰富的高级情感,塑造孩子的性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气质,培育学生的健康心理,让学生能正视现实悦纳自己,增强学生的心理耐受力,提高学生的社会文化素质,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在美术活动的探讨中,既训练学生的竞争意识、群体意识与合作精神,又让学生认识并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既培育学生接受他人、善待他人、理解他人的心理素质,又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意识,学到坚持己见、说服他人、容忍他人意见和进行妥协的种种技巧,将竞争意识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培养学生分工协作的组织协调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进取心理、相容心理,克服和矫治固执、孤傲、封闭、多疑心理。
2 定期讲座,扩大辐射的影响力度
组织辐射源美术教师每一季度到辐射学校举行一次经验汇报、专题报告等讲座活动。美术骨干教师成长的历程也是一种有价值的可利用的资源,将其成长的过程挖掘出来,对辐射对象或其它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教研和专业水平的提高都有借鉴意义。将他们在某一方面的研究成果或独特的认识、个人经验以讲座、专题报告或经验汇报的形式展示出来,从理论与操作两个层面同步实施,齐头并进,形成较浓厚的研究氛围,不但能开阔辐射对象的眼界,激发他们的主动性,更能提高他们的研究意识和研究水平,促进广大教师向教育教学的深层次高水平发展。
3 展示教学,增大辐射的直接作用
教学的交流实行定期开放式课堂教学,以现场的美术教学观摩课为平台,让辐射源产生更强的辐射力,发挥辐射的直接作用。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是他们教学理念的体现、教学经验的凝结和教学智慧的展示,能够给辐射学校教师以思考和启迪,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为此,我们借助于课堂教学的研究,从实践的积累中提炼。在不断探索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路子,促进美术课堂教学优化的同时,坚持每一学期都组织辐射源美术教师举行观摩示范课、教学研讨课,展示辐射源的课堂教学最新研究成果。我们把每一次的观摩展示课,都作为学校发展的一次大展示和大检阅,从教学环境建设,到教学过程的改进,到科研成果的转化,到科研的深化,力争达到最优化,使之产生更强的辐射作用。
每次上完课,都组织主讲教师、听课人员与受教学生代表进行座谈。在座谈会上,首先是主讲教师陈述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教后感受;其次是同道与其他学科教师从不同角度进行评议并提出建议;三是受教学生代表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想法;四是进行梳理总结,形成条理化的经验,让更多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水平都得以提升,产生更大的辐射作用。
4 送教下乡,产生近距离的直射作用
组织辐射源美术教师到辐射学校上公开课、示范课、研究课,既改变辐射对象的领导、教师和学生对美术教育的认识,又提高美术教师的素质,进一步加大辐射的影响力度,提高辐射的效果,让辐射更直接更有效。
5 活动交流,扩大辐射的社会影响
一是组织辐射源美术教师到辐射学校,对其进行专业的培训和切磋交流,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二是组织辐射源学生到辐射学校,进行表演和对话交流,让辐射学校的学生感受到美术教育的价值,培养他们参加美术活动的兴趣,激发其主动去学习的动机;三是组织辐射源和辐射学校的师生作品,举办师生作品展览并进行探讨交流,提高师生的多种素质,扩大辐射的社会影响。
6 长期结对,建立辐射的稳定机制
6.1 通过电话、短信、邮件等方式,建立长期稳定的互访机制
其价值在于:一是随时了解辐射工作实施情况,据实调整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相互协调,保证辐射作用的顺利实现;二是交流各自手中的教学、教研及活动资源,如公开课录像、集体备课活动体会、教育新观念、教学案例、教学论文、演示图片、创作评价、育人探究等,实现资源共享,达到帮扶相长、共同提高教育教学素质的目标。
6.2 结对子,提高辐射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
让辐射源美术教师与辐射对象结师徒对子,建立一帮一的手拉手学校和师徒关系的深度整合,对师徒均提出明确的要求。在和谐的师徒关系中,徒弟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个别辅导、经验总结、论文撰写和创作表达等诸方面要虚心向师傅学习。平时,徒弟有了问题要及时向师傅请教。师傅也乐于指导徒弟,不定期听徒弟的课,让徒弟在探讨中找出存在的不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改进与完善自身的课堂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徒弟每学期要上两节汇报课,届时全组人员和校领导参与评课,打出等级。对课堂教学效果好、进步幅度大的徒弟予以表彰,其师傅也予以奖励。采取这种做法,缩短了青年教师的成长周期,较快地提高了辐射学校美术教师的整体实力。
教研组结对,实现教研活动的共同策划和建构,在教育科研、课堂教学和教改的前沿信息等领域进行探索研究,发挥其引领作用,最大限度地加速了辐射学校教师的成长。这是实现教师专业均衡发展的有效策略,用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实现了校际资源与理念的共享,能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了辐射对象的业务素养。
7 课研纽带,发挥辐射的引领作用
7.1 专题研讨
美术教育是在美术活动的过程中实现育人的美育活动。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会遇到不少问题,如:如何确定主要目的?如何组织活动?怎样进行有效引导?怎样组织同学间的探讨与交流活动?如何在成果展示中激发同学们的信心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等。这当中的每一个问题都可以作为一个专题,组织专题研讨活动。对于每一个确定的专题研究的主题,都先收集每一位老师在实践中的经验,再集中辐射源教师和辐射对象教师进行交流研讨,整理形成有价值的资源。通过专题研讨,各个击破,不但能让辐射对象教师成熟,尽快成长,还能使他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实现共同发展。
7.2 同课研讨
在经过一些辐射的影响后,组织辐射源和辐射对象的美术教师就同一课题进行备课和上课实践,对上课进行全程实况录像,然后组织美术教师看上课的实况录像,要求每一位老师都认真地写出细致全面的课堂教学分析,再逐项进行讨论交流,在讨论时录音并记录,再进行梳理归纳,形成有价值的教学实况研究报告。之后,再要求辐射学校美术教师就这个课题进行备课、上课,让教师们在实践的亲历亲为中,逐渐建立起科学的以美育人的理念,切实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能力。
7.3 课题研究
一是让辐射学校的美术教师参加辐射源美术老师主持的课题研究,在共同的课题研究中,让辐射学校的老师学会教育科研,并提高科研水平;二是辐射源美术教师深入辐射学校,指导辐射学校的美术老师主持课题研究,帮助他们高质量完成研究的课题。让辐射学校的美术教师在课题教学研究的实战中学会教研,理解教研的实际价值,通过一项一项的教学研究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
8 帮助开发,形成辐射的带领作用
各地都有着自己丰富的人文和社会资源,有的还有着鲜明的特色,这些都是可挖掘的地方课程资源。对于辐射学校的美术教学而言,帮助他们,立足发展,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资源开发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8.1 引领自主开发,形成校本特色
辐射源美术教师与辐射学校的教师一道分析研究辐射学校所在的地方文化特色,找到可利用的资源,再结合自身的课程资源优势选取具有个性化的内容,融入到学校设置的课程框架中,设计成一个个特色鲜明的教学案例或编撰为校本教材,形成校本资源特色。如:“绿色家园”、“兴国寺文化”、“消溪古镇分析”、“宕渠遗韵”、“对称剪纸”等等。
8.2 建课程资源库,搭建共享平台
示范高中在长期的美术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资源,为了便于教师、学生查阅和利用资源,我们把多年来积累的美术公开课和美术活动的案例、反思、记录、图片、视频等资料,以电子和文本两种形式,进行分门别类整理存档,并利用网络搭建共享平台,建立美术实践活动课程信息资源库。专室存放,专人负责,不断更新,进而达到常态化实施。教师、学生随时可以查阅或下载。
总之,发挥示范高中美术教育辐射作用不是静态的展示,而是有计划、有步骤、有策略、有目标的实践操作。要点线面结合,建立对口支援体系,帮助辐射学校做好目标定位和发展规划,建立自主发展体系,与辐射学校一起开展合作研究,建立试验研究体系,逐步推进,以美术教学、教研、专业技能等活动的现场会、研讨会、培训会为契机,在发挥引领辐射作用的过程中提升辐射对象专业素养,进一步增强辐射对象的自主发展能力,实现教师互动成长,扩大辐射面。
参考文献:
[1]李树平.新课程中小学课堂美术教学设计[M].辽宁美术出版社,2006.
[2]王承昊.中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金玉峰.中学美术教学法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4]陈雅玲.怎样开发利用美术课程资源[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尹少淳.走进文化的美术课程[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 上一篇:户口清理整顿汇报材料
- 下一篇:四好村创建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