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居环境汇报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26 12:19: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人居环境汇报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近几年来,我镇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第一硬仗来打,把完善产业配套作为第一任务来抓,依托文化优势,注重特色打造,取得了初步成效。现汇报如下:
一、坚持文化为魂,将历史文化活起来
文化是乡村振兴第一内涵。我们将文化传承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注重文化融合,着力展现各村文化特色。一是挖掘主题。我们组织镇诗词楹联协会对全镇12个村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充分普查、深入挖掘,确定了每个村的文化主题,以文化串点连线成片。如七红村突出“文烛故里”文化,二羊村突出崇善文化,黄金村做足费散人的文章,邵沈渡村突出“古渡口文化”等等。要求各村保留古树、旧物、老房甚至残垣断壁。七红村通过普查找到一座千年古闸—丰乐闸,洲岭村部旁保留了一堵写有“洲岭卫生所”的老墙。二是系统规划。注重保护乡土文化,以文化为切入点,从产业发展、循环路网、生态建设、公共服务、水利设施、新建区域入手进行全域系统规划,以科学、可落地的规划指导各项建设。三是连片实施。我们将全镇12个村划分为环排湖(二羊、江北、洲岭)、环莲花池(七红、南桥、城郊、古柏门、上关)和沿东荆河(黄金、袁剅、王河、邵沈渡)三个美丽乡村示范带,按照整体统筹、分步实施的计划,整合项目和资金,力争用三年时间全域建成美丽乡村,把美丽乡村“盆景”变成全域旅游的“风景”。四是重点突破。选取条件较好的村先行建设,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在省级美丽乡村试点七红村,投入1400多万元,打造以莲花池、高家桥为重点的示范片区。江北村挖掘明朝抗倭功勋严志道、严义、严先的忠烈事迹,以严家牌坊为中心,大力整治环境,建设美丽社区。二羊村以“二老坡”所在组为中心,全面开展清障除杂和清理石家沟,实施农村厕所革命。
二、坚持产业为本,把基础设施建起来
牢牢抓住沔城成为全国农业产业示范强镇试点的机遇,围绕“水”和“菜”做文章,积极引导土地集中连片流转,鼓励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形成“产业发展到哪里,基础设施就跟进到哪里”的发展格局。盛利食品投资5000万元的蔬菜加工及冷链物流项目投入生产,直接辐射带动了全镇蔬菜种植和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东莞远方生物公司投资7000万元新建水产品饲料项目,吸引了跨国公司正大集团落户沔城,发展食品产业,公司在古柏门村连片流转土地500亩,建设高标准水产养殖基地。为了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根据产业发展的需求,我们积极争取项目投入,逐步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建设莲花大道,将镇区与振兴大道相连,进一步促进沿线南桥、上关蔬菜莲藕产业发展。拉通贯穿洲岭、古柏门、南桥、袁剅四村2公里的渔场大道,辐射水面面积近三千亩,打造特色水产养殖基地。争取项目资金500多万元,新建和改扩建了一批水利基础设施,重建了叶岭沟、邵沈渡、红旗闸三座闸,使全镇农业生产条件大幅改善。投资100多万元,实施麻思垸综合整治,新建麻思垸泵站,既解决了镇区雨水排放的问题,又解决了麻思垸近二千亩土地大雨就淹的状况,推动了土地流转。
三、坚持生活为基,让居住环境靓起来
从老百姓最关心的污水、垃圾和公共空间环境入手,加大村庄整治力度,提升村容村貌,改善人居环境。一是清洁工程全域托管。巩固提高农村清洁工程,去年,我们投入140多万元,在镇区环卫清洁托管基础上,将12个村的环卫保洁整体打包给洁达公司,实现清洁工程全域托管。二是城乡环境全域整治。以创建国家卫生镇为总抓手,全面动员,全域整治,坚决整治“脏乱差”。对农村道路沿线、沟渠坑塘、房前屋后、垃圾死角等进行了全面清理。以村部周边或居住比较集中的区域为突破口,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行农村中心社区建设。洲岭村实施增减挂钩项目55亩,新修道路1.2公里,拓宽改造道路3.2公里,铺设碎石路2公里,疏挖沟渠3.2公里,新建抽水机房2座,发动群众清理垃圾杂物140多车,清理门前菜园23个,整治管线1500米,印发垃圾分类手册300多份。三是污水处理全线加速。辐射全域、日供水能力4000吨的自来水加压站已经完工,具备通水条件。新建镇第二污水处理厂,将集镇周边七红、南桥、上关、古柏门、城郊、江北等6个村的污水管网全部接入镇区主管网。积极推进厕所革命。新建3座旅游公厕,已完工1座;2座镇区公厕已开工建设;洲岭、二羊两村的厕改工作已经开工建设。与此同时,辐射全域、日供水能力4000吨的自来水加压站已经完工,具备通水条件。
四、坚持生态为要,使农村生态美起来
篇2
桥梓镇在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紧紧围绕“振兴乡村战略 建设生态、宜居、和谐桥梓”为目标,始终以“三精一美”、“五三一”工程为重要抓手,按照市区两级具体指导和监督下,全力以赴抓落实,现已取得初步成效。现将相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镇垃圾分类的总体情况 镇下辖24个行政村和1个铁路社区, 面积面积112.62平方公里,1.05万户,2.3万人。垃圾分类收集小屋6座,智能回收设备8台,垃圾地箱115个,保洁员及垃圾分类300多人,垃圾运输三轮车辆100余台。
严格落实市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要求,成立农村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搭建分工明确的组织机构,先后赴浙江等地学习考察,结合我镇实际,形成“以户为主,户村结合”的农村垃圾分类工作模式。2015年,在口头、北宅、后桥梓三个行政村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试点村垃圾数量减少80%左右。2017下半年镇域辖区内的垃圾分类工作全面铺开,村(居)民知晓率和参与率都基本达到100%。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高度重视,层层落实。镇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经过深入调研,确定分类减量模式,制定《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方案》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推进指导意见》,按照“一年试点启动,三年全面推开”的目标,开展了垃圾分类减量治理工作。同时,建立镇12名二级班子成员及所有科室包村,村干部包户的包保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共同推进的工作局面。
(二)加强管理,互相监督。一是建立“镇村每周巡查”的督查体系,出台了《镇垃圾分类考核办法》,并纳入绩效考核。二是各乡镇设立专门机构,针对村两委班子成员划分管理责任区,对街路巷道、广场公园等落实监管责任人。包村的乡镇机关干部、村干部、党员严格落实包保责任。三是制定村两委成员、保洁员、包保人员等责任制度,明确任务职责,形成长效管理制度。
(三)加大投入,健全保洁队伍。一是由镇政府为每个试点村垫付1万元资金用于购买垃圾桶,印制垃圾分类减量宣传单,并拨付3万元的垃圾治理经费。二是要求各村(社区)按照100户配备一名垃圾分类员的标准,落实保洁员负责村内街路巷道、公园广场的日常保洁,重点要对农户门口垃圾桶内的垃圾进行分类清运,对应该由各村进行处理的垃圾,及时外运处理,对应该由农户进行分类处理的垃圾,提醒并交由农户进行处理。各村原有的垃圾房、垃圾转运站由保洁员进行垃圾二次分类,不可回收的垃圾及时运送到填埋场(点)处理。
(四)广泛宣传,发挥主动性。一是通过在电视台、报开设专栏、在乡村张贴悬挂宣传标语、设立温馨提示牌等多种形式向农户进行广泛宣传,动员农村群众积极参与。二是镇驻村及村干部深入农户,手把手示范分类,面对面宣传引导,达到家喻户晓,人人会分类的良好氛围。村干部、党员率先在自家开展垃圾分类,发挥带头引领作用。三是选择典型示范村,组织现场拉练,介绍经验作法,促进和推动垃圾分类的开展。
三、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落实还不到位。个别村对垃圾分类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虽制定了垃圾分类工作责任制度、评比奖励制度。但有的村只是为了应付检查下制定了方案,并没有严格抓好落实,有的工作责任制度不够完善,不够具体。
(二)宣传发动工作还不够。村民对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的认识还不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要在短期内纠正村民的不良行为习惯有一定难度,还需加强宣传,加以正确引导,提高村民垃圾分类和环境保护意识。
(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一是部分乡镇和行政村垃圾处理设施比较简陋,还需加大投入。二是由于要求垃圾收集、填埋等场所要远离人群,运输中容易造成二次污染。三是有毒有害垃圾处理还需加大治理力度。
四、下步工作安排 围绕明年的工作目标,着力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统筹协调持续推进。镇政府作为农村垃圾分类工作的责任主体,每月召开工作例会,讲评、协调解决存在问题,保证工作扎实推进。镇政府环境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按照分工,走村入户,加强指导、宣传、督促和检查。各村(社区)要抓好各项责任制度的执行,按制度实施奖惩,确保工作责任落实到位。
(二)加大保障经费投入。镇政府将农村生活垃圾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筹措资金,加大投入,统一管理各村垃圾治理经费支出,保证专款专用。
(三)继续抓好“五三一”工程落实。实施农村“五三一”工程,即:“五是村边、路边、河边、地边和山边;三是三条精品胡同;一个绿地微公园”,从而打造整洁有序的农村人居环境。
(四)督促检查严格考核。镇政府将组织相关部门对各乡镇和村进行检查,总结推广垃圾分类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定期对垃圾分类工作情况进行通报。各乡镇要进一步完善目标考核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对各村垃圾分类工作的监督检查,加大对包保干部的实绩考核力度。
篇3
一、建立领导机制,落实工作责任
一是镇党委、政府成立了村容村貌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镇长任组长,分管卫生工作领导任副组长,党政办、村镇建设管理中心、城管中队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和部署村容村貌整治工作,把任务分解到村到部门,把责任落实到人,形成职能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二是落实村容村貌管理责任制。成立镇环境卫生监察中队,由工作责任心强的三位镇干部担任,全面负责我镇环境卫生监察工作,聘请专职保洁员和垃圾清运员,并与他们签订责任书,同时制定了xx镇村容村貌管理细则及垃圾清运管理办法,将工作责任落到实处。三是各村配备了土地与规划协管员,明确工作职责,配合镇职能部门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工作。
二、宣传工作到位,营造浓厚氛围
一是在干部大会、农村工作例会上,通过以会代训的形式,镇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宣传村容村貌整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统一全镇干部的思想,增强工作责任感,并进行周密布署,把村容村貌整治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抓好落实。二是通过张贴标语、出板报、墟天发放宣传材料以及驻村入户宣讲等形式,积极开展“xx是我家、美化靠大家”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原创:造浓宣传氛围,不断增强干部群众的卫生意识、规划意识、环保意识,提高群众自觉参与村容村貌整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加大整治力度,改善人居环境
一是为提高环境卫生整治效果,建立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我镇把环境卫生监管和环境卫生保洁工作彻底分开。于2004年12月成立了环境卫生监察中队,由正式干部任中队长,专门负责全镇环境卫生监管工作,不参与具体的卫生保洁工作。集镇范围内的环境卫生保洁工作发包给社会人员经营,由其聘请保洁员和垃圾清运员,具体负责环境卫生保洁、垃圾清运及农贸市场的日常管理工作。二是加大经费投入,不断完善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我镇先后投入10多万元建成一个简易垃圾填埋场、购置一部垃圾清运车,初步解决了垃圾去处问题。今年积极向市文明办争取10万元用于环境卫生整治。三是上门收集袋装垃圾。在集镇街道按每户每月收取5元卫生费,单位则按垃圾量收费,每天上午8:00准时出车上门收集并清运垃圾,做到垃圾日产日清。进一步扩大集镇区域的垃圾收集和清运范围,已将下至中学,上至xx一并纳入垃圾收集和清运范围。四是定期开展环境卫生专项整治活动。在重大节日期间,由镇政府统一部署,组织各村、各单位、中小学校进行环境卫生大整治,重点清理道路两边的暴露垃圾、卫生死角、废弃土以及乱张贴等。五是以点带面,促进农村环境卫生工作全面开展。把xx、xx、xx确定为我镇环境卫生整治重点村,推行袋装垃圾和集中填埋处理,彻底改善村容村貌,目前正积极做好这些村的垃圾填埋场选址等前期准备工作。六是积极开展创建文明乡镇、文明单位、文明村及开展爱国卫生月等活动。居民住宅区、单位室内要求做到“六面光”;各沿街店面、住户实行“门前三包、门内达标”;统一组织除“四害”,确保群众的健康安全。七是全面开展农村改厕工作,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八是加强生猪养殖业污染治理,要求建立沼气池和化尸池,引导立体种养,污染物达标排放,并严格把好规划和审批关,控制养殖规模,促进生猪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九是抓好新村规划,严厉打击违法滥建行为。结合灾后重建家园工作,我镇已在xx、xx建立了两个新村,并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施工,积极做好xx等村灾后重建家园工作;结合xx水电站移民工作,在xx村xx小组建立了移民安置新村;结合旅游开发,在xx村建立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四、存在问题
1、农村群众环境卫生意识较薄弱,垃圾乱扔乱堆的现象比较普遍,住在集镇所在地街道的沿河居民,垃圾随手往河里扔,而居住在农村里的群众由于还没有建立垃圾填埋场,垃圾大部分往河里倒,造成水源污染。
2、农村人畜混居以及改厕不够全面,卫生环境差,影响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3、个别群众对收取卫生费实行上门收集袋装垃圾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
4、完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需投入大量资金,而镇村财力十分困难,存在资金缺口问题。
5、集镇没有农贸市场,影响镇容镇貌。
6、农村建设杂乱无章,房屋、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没有统一规划,影响村容村貌。但现要规划整治,没有资金来源。
五、今后打算
1、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转变群众观念,提高他们的环境卫生和规划意识,增强群众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继续加大经费投入,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支持,为村容村貌整治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篇4
一、基本情况
县幅员面积3000平方公里,地形地貌为“八山半水分半田”,辖3镇5乡、67个行政村、253个自然屯,人口22.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9万人。年初全县农村共有泥草房10645栋。自开展农村泥草房改造以来,县委、县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泥草房改造工作,将其作为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不断创新举措,全力攻坚,加快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全县农村泥草房改造情况。年以来,我县按照省、市总体部署,结合县情实际,确定了利用8年时间基本消灭全县泥草房的工作目标,成立了组织机构,明确了完成时限和年度计划,并将农村泥草房改造列为全县重点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坚持以政策为导向、以农民为主体,制定完善扶持政策,创造性地采取了“十个一点”(即:农民主体筹一点、政府主导补一点、制定优惠政策免一点、对上沟通协调争一点、争取金融支持贷一点、抓住棚改契机省一点、协调建材企业让一点、施工企业让利减一点、加大集体投入增一点、组织帮建部门扶一点)和“五个结合”(即:农民自筹与多方融资相结合、拆与建相结合、合并建房与建节能房相结合、泥草房改造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改造工作与干部绩效评价相结合)等有效措施,确保了改造工作的顺利推进。目前,全县共改造泥草房3978栋,完成改造总目标任务的37.4%。其中:年共改造泥草房1404栋,完成任务指标的110%,发放补贴资金372万元;年共改造泥草房1386栋,完成任务指标115%,发放补助资金472.6万元;今年截止目前,改造泥草房1188栋,完成任务指标102%。我县泥草房改造工作始终走在全市前列,得到省、市的充分肯定。年,被评为哈尔滨市农村泥草房改造工作先进县;年,荣获黑龙江省农村泥草房改造工作先进县的光荣称号。
(二)省级示范村建国村泥草房改造情况。镇建国村位于县城以北2.5里处,辖5个自然屯,330户、1360人,全村共有房屋330栋,其中泥草房84栋,主次道路12条,道路总长10200延长米。年县委、县政府投入资金845万元,完成全村84栋泥草房改造任务,是全省唯一在一年内实现整村改造的示范村,硬化道路2.5公里,安装路灯60盏,改造栅栏10200延长米,护砌边沟10200延长米,新建一处600平方米“六位一体”村民活动场所,建成村民休闲广场2处4050平方米,建成5栋10户840平方米集中连片节能环保型居住小区一处,绿化面积4500平方米。在此基础上,年县政府投入400万元,完成全村330户庭院建设,硬化村屯道路1.5公里,购置安装卫生环保厕所330个,建成防火柴草房127个,栽种绿化树3000株、经济树种4000株、栽种花草5万余株,全面完成了示范村建设各项任务,形成了统一庭院硬化、统一卫生环保厕所、统一防火柴草房、统一庭院栅栏、统一垃圾存放的“五统一”新布局,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群众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成为全县泥草房改造的样板工程。
二、主要措施
(一)坚持民生为重,落实资金保障。农村泥草房改造是一项重要的惠农工程,能否如期完成,事关全县农民的切身利益。我县立足发展大局,以强农重农为核心,抓重点,破难点,科学谋划泥草房改造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强化推进措施,完善扶持政策,做到为民以真,惠民以实。积极采取“农民筹、银行贷、政府补、社会帮”的投融资运行方式,千方百计筹集改造资金,全力支持泥草房改造。县委、县政府每年从土地出让金、城市维护建设税、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中各拿出10%,专项用于农村泥草房改造,并采取捆绑式使用的办法,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集中投放”的原则,把财政、扶贫、民政贫困户救助、残疾人安居等项资金集中向农房改造建设重点倾斜,发挥资金的集聚效应,有效解决资金缺口大、改造进程慢的难题。对涉及的泥草房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相关税费和政府性基金予以减免,共减免各种行政事业收费45万元。积极协调县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部门,畅通农房改造贷款渠道,为农户争取中长期低息大额贷款,共协调贷款1500万元,建房户节省贷款利息近30万元。优惠政策加上多方融资,使农民建房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建房标准大幅提高。根据粗略统计,改造农户建房资金平均需10万左右,档次与县城持平,农民住房向现代文明迈出了一大步。
(二)坚持实效为本,拓宽改造模式。在泥草房改造工作中,我县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积极探索改造工作的新方法、新模式,针对我县闲置无人居住的泥草房较多这一实际,提出了“因地制宜,拆建结合,以建为主”的新路子,并且实施分散改造和集中改造相结合,整理宅基地,集约建房,鼓励农户进城购房,凡是自愿进城居住的泥草房改造户,除享受泥草房改造补贴政策外,还将给予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城市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待遇,从而实现农村泥草房改造提速与城市人口增容双赢。为切实把改造工作抓实、抓细、抓好,特别是解决好特困户危房改造问题,我县加大对特困群体的帮扶力度,在政策、资金、物资、技术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从年起,全县每年帮助200户低保危房户实施泥草房改造,补助标准由每栋3000元提高到1万元。
(三)坚持多措并举,保持强劲态势。泥草房改造困难多、任务重、压力大。我县正视困难与挑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抓机遇,抢工时,抢进度,加快泥草房改造步伐。一是坚定不移在规划建设上抓推进。在改造中我们始终用规划指导建设,把泥草房改造规划与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整治、小城镇建设统筹考虑,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统筹兼顾,增强规划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并强化规划的实施和管理,切实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管理一个法、建设一盘棋”。同时,坚持因地制宜、因户制宜,根据各家各户实际情况,为农户免费提供设计方案。二是坚定不移在改造机制上求推进。将农村泥草房改造工作列入县政府重点工作进行目标考核,纳入绩效评估内容,对完成改造任务成绩突出的乡镇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没有按时完成任务的乡镇,实行一票否决。在建房质量上,泥草办质量监管部人员随时掌握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情况,加强技术方面的指导,使农民建房少走弯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浪费,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改造任务。在资金管理和监督上,坚持公开透明、阳光运作的原则,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对泥草房改造资金进行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在社会帮扶帮建工作体系上,积极开展城乡共建和“手拉手、献爱心”活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和一切积极因素,全力支持农村泥草房改造工作。三是坚定不移在合力攻坚上促推进。在泥草房改造工作中,各乡镇审时度势,迅速行动,认真分析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结合本乡镇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落实目标责任,细化推进措施,将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村、屯、户,确保改造工作顺利完成。各部门积极参与,密切配合,实行特事特办、急事速办,简化了办事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为加快泥草房改造进程开辟了“绿色通道”,在全县形成了以农民为主体、政府为主导、部门积极参与、社会大力支持、多方联动的泥草房改造攻坚态势,促进了泥草房改造提速升级。
(四)注重节能环保,加快节能房建设步伐。为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改造建设任务,我县积极宣传推广新型节能建筑材料,大力倡导美观、节能、环保建房理念,引导农民更新建房观念,主动采取节能材料和节能技术建设住宅,我们也大力支持生产节能环保新型建材企业的发展,尤其是对于农村新型建材企业(草砖、草板、节能墙板、复合墙板等)给予了一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并引进了凯欣轻质墙板厂和天成顺杰稻草板厂两家新型节能建筑材料生产企业。目前,已在镇建国村建成一处5栋10户840平方米集中连片节能环保型住宅小区,在会发镇爱国村建成一户环保节能轻质墙板示范房。今年还有27个稻草板节能房村部将相继建成。
(五)坚持宣传引导,深化民心工程。实施泥草房改造,农民是主体,其改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至关重要。因此,我县充分发挥宣传舆论的导向作用,以省级示范村建国村为样板,采取入户宣讲、媒体宣传、召开村民会议等方式,耐心细致地向村民介绍泥草房改造的重要意义、扶持政策、补贴标准和申办程序,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特别是针对部分群众“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的,积极做好思想发动,使他们真正认识到泥草房改造是自己的事,而政府支持是有限的,关键还要靠自身的努力,使农户的思想观念得到根本转变,提高了农户建房的积极性,加快了改造进程。
篇5
“十二五”期间,永吉全力推进城乡建设各项工作,城建档案工作亦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如何加强馆藏建设,合理利用馆藏,成为今后城建档案工作的重点。如何加强城建档案馆藏建设,应抓好“业务指导”与“档案接收”相结合,强化归档收集;将“编制深度”与“归档广度”相结合,拓展归档渠道;将“依法治档”和“行业管理”相结合,提高城建档案法律意识;将“库房管理”与“档案利用”相结合,突出城建档案的利用价值。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各地城建档案事业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馆藏数量均大幅度提升。如何加强馆藏建设,合理利用馆藏,成为今后城建档案工作的重点。
“十二五”期间,永吉创新发展理念、抢抓发展机遇,精雕细琢抓亮点,浓墨重彩建县城,全力推进城乡建设各项工作,城建档案工作亦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但也要看到,馆藏问题仍困扰着城建档案工作的发展。如何加强城建档案馆藏建设,我认为应抓好“四个结合”。
一、将“业务指导”与“档案接收”相结合,强化归档收集
在业务指导上,应勤跑工地,坚持项目追踪,了解情况,随时进行检查指导,把政策与要求讲透。在具体工作中,要主动参与各项重要建设活动和工程的竣工验收,把工作做到现场,超前控制,把问题解决在档案进馆之前,确保城建档案收集完整、全面。一些重点工程或民生项目,由于领导重视、社会关注、情况特殊而享有一些特殊政策,对其竣工档案归档的监督难以落到实处,对这些项目的档案收集工作,要积极向领导汇报,及时与企业沟通,改善与建设单位的关系,争取建设单位的积极配合。在档案接收方面,应充分利用建设行政程序把关,建立建设工程档案初验认可制和档案验收合格报送移交制。永吉县城建档案工作在省、市城建档案部门的悉心指导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城建档案管理日益完善,我县城建档案接收的范围包括城市规划基础材料、城市规划档案;城市建设工程档案,包括工业建筑工程档案、民用建筑工程档案、市政公用工程档案、交通运输工程档案、水利工程档案、城市战备工程档案;城市建设勘测档案。通过《竣工报告》、《档案专项验收意见书》等管理手段,保证了档案接收渠道的畅通。从我县的做法来看效果很好。近几年,永吉县大、中型建设项目工程档案接收达到了100%进馆;地下管线普查补绘的地下管线档案按要求完整、准确接收进馆;建设系统各专业管理部门形成的业务管理和业务技术档案,凡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按建筑工程法规全部向城建档案馆移交,由城建档案馆根据城市建设的需要选择接收;有计划地接收征集了城建历史档案和录音、录像、照片等各种载体的档案。并连续接收了县城、乡镇(包括开发区)规划审批档案资料。这一系列具体措施,把业务指导和档案接收结合成一套完整的程序,强化了归档收集,做到了应收尽收。
二、将“编制深度”与“归档广度”相结合,拓展归档渠道
城建档案涉及部门多,内容包括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方方面面。一般来说,建设系统内部产生或管理的建筑工程档案、部分市政档案、房建档案等收集难度相对较小,归档率较高;而非建设系统的建设工程档案种类多,数量大,收集矛盾多,难度大。因此,要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积极做好收集工作。一是城市地下管线档案,要主动与有关部门沟通,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此类档案的收集。如县通过开展地下管网普查,制定《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条例》,保证了管线档案按要求归档。二是开发区的档案。开发区的城建档案是城建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按照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城建档案的基本原则,依法加强对开发区城建档案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定期接收城建档案。三是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目标,采取多种形式,切实做好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档案的收集工作。
丰富馆藏包括量的扩展和质的提升,在扩容提质上,要注重以下三方面:一是严格按城建档案归档范围接收档案,不在此列的拒之门外,确保专馆专用,节约政府公共资源。二是以最低限度数量的档案保存最大限度的必要的信息量,尽量避免重复的、价值不大的档案进馆,确保数量优化。三是对整理不规范、残缺不全、模糊不清的资料尽量拾遗补缺,修订完善,确保质量优化。
三、将“依法治档”和“行业管理”相结合,提高城建档案法律意识
城建档案管理工作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跨专业的系统工程。建设系统以外的单位产生的城建档案接收难度大。我们要充分运用法律法规赋予的权力,主动开展工作。一是加强档案法规宣传,强化全社会档案法律意识。要大力宣传《档案法》、《建筑法》、《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使之深入人心。如我馆近几年结合城建档案日大力开展建设工程街路宣传、资料员培训,向建设、施工、监理单位的技术负责人和工程资料员宣传城建档案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提高他们的素质和工作技能,产生了较大的成效。二是要建立目标管理考核机制。要通过建设行政和档案行政部门对基层单位的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将档案接收和馆藏量增长列为量化指标,年初下目标、年终抓督促,强化行政管理和工作责任意识。三是充分利用法律法规授权,依法治档。一方面,在充分利用现有城建档案工作法规、规章和依法行政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本辖区《城建档案管理办法》、《城市地下管线档案管理办法》以及城建档案接收归档、开发利用管理等方面规范性文件。另一方面,每年可以适当开展执法检查,对不按规定执行的建设单位,在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后逾期不交档案的,及时提出口头或书面整改意见,仍拒不移交构成违法事实的,上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立案,依法予以行政处罚。
篇6
一、“十一五”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评价
“十一五”以来,我县紧紧围绕“三个”建设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开放活县”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村发展环境不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改革开放继续深化,政府效能不断提升,各项指标总体完成情况良好,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正逐步迈向宽裕的小康社会。
(一)“十一五”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十一五”以来,经济迅速发展壮大。gdp从的19.36亿元发展到的31.59亿元,年均增长17.9%(按现价计算),人均gdp由5574元增加到8975元,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农业产值由的3.76亿元发展到的5.7亿元,工业总产值由的10.92亿元提高到的21.9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4.9%、26.1%(按现价)。财政总收入由的1.81亿元提高到的2.1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由的1.26亿元提高到的1.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0.9%、21.9%。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由的25.27亿元提高到的42.06亿元,比期初增16.79亿元,年均增长18.5%。
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十五”期末,三次产业结构为13.5:38.5:48,调整为11.9:36.9:51.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继续稳步发展。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保持在17万亩/年以上,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5.6万吨/年左右,茶叶、山地蔬菜、食草动物、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工业规模不断扩大。橡胶塑料制品业、汽摩配、装饰材料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目前全县工业企业个数已达24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5家,较增加12家,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一半以上。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十一五”以来,我县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业总量增幅加快,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旅游发展步伐加快,氡泉旅游景区、廊桥文化园等重点景区建设项目顺利推进,旅游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旅游主业化进程加快。
发展空间有效拓展。随着新的58省道、新城开发等项目建成或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市政功能不断健全,县域发展空间得到了有效拓展。一是58省道产业发展平台初步形成。我县积极构筑产业发展平台取得明显成效,《县58省道产业带发展规划》颁布实施,提出了构筑“一轴一核三区”的产业发展架构,为我县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彭月产业基地雏形已基本形成,目前已引进企业31家,其中落地29家,建成投产13家。二是城镇化进化加快。县城核心地位不断提高,建城区面积达到了5.2平方公里,特别是新城开发后,直接新增城市规划面积8平方公里左右,为我县人口聚集、做大城区拓展了广阔空间。同时,52省道、58省道及其连接线的建成为沿线的司前、雅阳、三魁、泗溪等乡镇城镇化进程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十一五”以来,我县以重大项目建设作为加快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充分发挥政府在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加大体制和机制创新的力度,采取了“项目建设年”、领导包项目制等项目推进措施,项目建设取得了有效突破。“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安排的66个重大建设项目中,47个项目已开工建设,占71.2%,新58省道改建工程、彭月产业基地、城关引供水工程、城关污水处理工程、新城大道、新城大道等一批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基础设施不断改善。龙丽温(泰)高速公路、温州()抽水蓄能电站、交溪流域水资源开发、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前期不断深化,新58省道至彭溪公路、黄桥至文成铜铃山公路、52省道至龟湖公路完成项目建议书编制,项目前期的推进,为今后尤其是“十二五”的项目建设预留了较大的可操作余地。
社会民生明显改善。我们始终把民生问题放在最为突出的位置,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着力改善民生、促进和谐。建立城乡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完善扶贫长效机制,切实保障民生的安全和稳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3198元,比提高329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的2966元提高到的4461元,年均增长16.3%。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城乡居民吃、穿、用、住、行等各方面消费水平都有显著的提高,消费结构更加合理。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全面实施“千百工程”、“康庄工程”、“农民安全饮用水工程”、“教育四项工程”等工程,建成了一大基础设施项目,农村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农村公共服务环境进一步优化,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与就业、医疗 卫生、教科文、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等社会民生事业财政性支出均有大幅度的提高。
生态建设全面推进。为切实保护好、利用好、发展好我县绿色生态资源,我县积极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通过抓整治、抓产业、积极构筑生态屏障、生态产业、生态家园“三位一体”的生态建设模式,努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打造国家级生态县金名片。积极推进垃圾填埋场渗沥液处理站工程、乡镇垃圾中转站、镇级污水处理厂工程等项目建设,生态项目建设有效推进,生态县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改革开放继续深化。招商选资工作扎实有效推进,民间资本有效激活,人经济不断发展壮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审批环节和办事程序进一步简化和优化。政府职能不断转变,执政能力明显增强。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全面实施目标考核责任制,行政效率不断提高。“凡进必考”的人事管理制度积极推行,公务用车、办公用房等办公资源的统一管理进一步加强,人事、财务、资源管理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农村综合改革,教育收费、土地征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等配套改革不断推进。
(二)经济社会保持较快发展的主要经验与启示
“十一五”以来,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同时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启示一:坚持科学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经济建设是其它一切事业的基础。对于相对落后的来说,加快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与迫切。“十一五”以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创造性地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符合实际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提出了建设“生态、小康、和谐”的宏伟目标,并深入组织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开放活县”战略,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十一五”是我县发展最快、效益最好、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在新的发展阶段,要继续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深化对县情的认识,研究制定适合我县实际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以实现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造福于全县人民。
启示二:坚持把抢抓机遇作为第一方略,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经验表明,一个地区的发展是可以抓住若干次机遇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遇不可多得,稍纵即逝。“十一五”以来,尤其是新的58省道建成以来,以及今年以来国家“保增长”政策的实施,为我县加快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适时出台了《县58省道产业带发展规划》、领导包项目制等一系列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举措,为我县加快发展赢得先机。几年来,我县坚持把抢抓机遇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突破口,积极上项目、争投入,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加快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今后我们还要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用足用活国家相关政策,力争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迈出新步伐,在社会事业发展上开创新局面,尽快使经济社会走向全面发展。
启示三: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第一要素,是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力。
我们始终把人作为生产力中最关键、最核心、最活跃的因素,积极改善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坚持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全力为全县人民谋福祉,让全县人民从改革和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充分激发广大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潜力。我们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把满足各族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努力,热点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和缓解。新的发展阶段,要始终继续坚持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经济建设的成果,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
二、关于“十二五”规划前期需要高度关注与深入研究的若干问题
关注一:要客观分析当前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难点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发展方式尚未实现有效转变。经济结构不尽合理,我们目前的经济结构为“三、二、一”模式,这是一种理想的经济结构,但对于来说,这是一种畸形的结构,我们没有经过工业化的发展阶段,没有工业的发展是难以支撑我们长远发展的。经济结构不协调状态下的增长,会有相当一部分是无效增长。工业基础薄弱,层次较低,优势不明显,市场竞争力较弱。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我县服务业仍以传统的交通运输业、商贸业为主,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中介、科技、休闲旅游等现代化服务业发展不充分,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严重缺乏。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不理想,导致今后我县节能减排压力加大。
二是投资增长尚未实现有效突破。一是缺乏重大建设项目支撑下的投资下滑问题。前几年,我县投资在基础设施大项目带动下较快增长,但是近两年由于大项目的缺乏、以及政策处理难度大等问题影响,保持投资稳步增长问题突出。二是尽管在政策推动下,民生、工业等方面投资增长较快,体现了投资领域的新增长点效应,但土地供应跟不上,以及国内外不确定因素的增加等,企业经营情况发生变化,影响了项目的投资决策和建设进度。三是重大前期项目审批时间长、难度大,如交溪流域小水电开发等重大项目,项目前期工作推进缓慢。同时,一批项目前期推进与开工准备相对缓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县年度投资计划实施。
三是公共产品尚未实现全面改善。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的改革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矛盾与问题。尤其是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共安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全面凸显出来,一方面是广大社会成员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是公共服务不到位、公共产品短缺。我县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在机制、结构、筹融资渠道等方面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公共产品供给的有效性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完善和创新机制,改善公共产品的不合理供给结构、提高供给有效性、开拓公共产品供给 渠道,为广大社会成员提供充足的公共产品,满足广大社会成员生产生活需求,是我县新农村建设中需要继续探索的重要课题。
四是收入增长尚未实现有效支撑。虽然近几年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较快,但总的来说,全县财政收入结构、收支平衡状况还没有根本好转,而刚性需求和上项目需要地方配套的资金增多,收支平衡的压力大。全球性经济衰退的持续,高速增长将难以维持,这对我县的产业发展影响将是深远的,再加上由于经济总量偏小,特别是交溪流域开发等重大项目建设周期长难度大,很难在短期内产生效益,预示着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县财政收入的依靠自身经济的发展而增长的难度将越来越大。近年来,虽然城乡居民收入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态势,但增收的基础仍比较薄弱,增收的渠道仍比较缺乏,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等。
关注二:要充分认识今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宏观环境分析
全球金融危机分析。当前愈演愈烈的国际金融危机最初源于下半年美国爆发的住房次级贷款危机,已经从初期的国际金融危机演化为全球性经济危机。目前,从西方发展经济体所的经济数据看,多数经济研究机构认为全球经济已经触底或正处于触底的边缘。现在距离“十一五”时期结束还有一年半的时间,乐观估计在“十一五”末全球经济危机及对于我国的影响将发生根本性变化。但是,也不排除进入“十二五”后全球经济危机的阴霾仍然尚未完全消散,这些可能性情景分析都应在“十二五”规划制定时给予充分的预计和应对之策。
国内政策取向分析。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逐步加深和中国经济结构内部自身调整的双重影响下,国内经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出口受阻、内需不足等等。针对国内外经济发生的新情况新问题,国家对调控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中央出台了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一揽子计划,通过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自主创新、结构调整和社会民生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加快对一些重大领域的改革,力求缓解经济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可以说,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素将比过去一个阶段要多。
(2)发展机遇分析
机遇一:发展方式转变带来的机遇。一是资源环境的价值及比较优势日益显现。随着区位条件的改善,低丘缓坡、生态旅游、文化资源、植被资源、矿产资源的价值正在被重新认识,其比较优势日益显现。尤其是良好的生态环境,正吸引着外部的眼球和资金。二是发达地区传统产业的转移。从浙江看,“十二五”时期,将紧紧抓住“转型发展”这条主线,我省及温州平原区域发展的环境支撑越来越难,传统产业的区域扩散成为常态,这将给纳入温州两小时交通圈的带来越来越多的发展机遇,等。
机遇二:加快发展的意愿十分强烈。一是上级政府继续关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省委省政府将继续高度关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通过“山海协作、对口帮扶”等行政手段和交通建设、生态补偿等市场化方法支持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二是自身要求加快发展的愿望强烈。穷者思变,随着人经济的快速成长,我们已经认识到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有多大,同时也随着人在外创业的成功坚定了我们加快发展的信心与责任。同时,“十二五”时期是我国进行重大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农村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区域管理体制等多项改革举措预计将得到实质性的启动和推进。作为欠发达的利用改革所引发的力量,将推进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等。
关注三:要认真分析今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重点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第一,加快发展与科学发展。发展是永恒的主题,是我们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们强调加快经济发展,不是单纯追求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要以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看待国内生产总值,防止任何片面性和绝对化。要把加快经济发展,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忽视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惜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片面追求一时的高速度,势必会造成大的起落,就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才真正体现了发展的硬道理。
第二,转型发展与特色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作为温州乃至全省的生态屏障和欠发达地区,与全省同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路途中,却面临不同的障碍,跨越这些障碍须处理好发展的内源与外力、城市与农村的关系,走一条独具特色的经济转型升级之路。经济要实现平稳转型,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关键是要用足自身的优势,坚持特色竞争、错位发展,并不断创造出新的优势,创造出自身的特色来。
第三,分散发展与集聚发展。人口、生产力空间布局的分散和不合理是制约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因素,发展布局分散造成的产业、人口、城乡等结构不合理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制约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症结。因此,我们必须不遗余力地推进人口集聚、产业集聚,加快集聚发展。要通过抓好人口集聚平台建设,促进异地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加快城市化建设,推进人口集聚;要通过抓好产业集聚平台建设,推进生态农业高效园区、生态工业园区和旅游景区等建设,加快发展产业集群。
第四,扩大内需与民生改善。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激化了我国经济生活中尚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消费结构失衡被进一步放大,居民收入水平较低、社会保障发展滞后等问题日益成为了制约消费增加的主要因素。有强烈消费愿望的多数群体尤其是数量庞大的城乡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不足。这就需要通过采取促进就业和收入增长、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提高教育、卫生、保障性住房水平等措施,减少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改善居民消费预期,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消费能力,使我国经济社会在新的需求结构、需求增长中持续快速发展。
三、关于“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思路、主要任务、主要措施的探讨
(一)“十二五”发展思路的探讨
目前,我国已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而我县人均gdp处于1000-3000美元阶段,仍处于工业中期阶段和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奠定稳固基础的关键阶段,结合“十二五”时期国内外宏观发展环境和省管县等改革措施的推进以及“十一五”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十二五”时期,我县具有以下四个阶段特征:
一是经济增长进入加速发展期。经验证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人均gdp1000美元后,将迎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期。随着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不断改善,以及生态资源优势日益突现,我县已初步呈现新一轮快速增长态势,良好的政策预期有利于我县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机遇期。
二是产业结构进入优化提升期。国内外经验证明工业快速发展是工业化中期阶段的重要特征和主导动力。与省市1000美元阶段的产业特征相比,我县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工业增长贡献率偏低,结合1000美元阶段产业结构演变特征,工业经济仍是我县今后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成份。但作为生态县和面对稀缺土地资源,按照一般性工业扩张不符合县情要求,注重工业生态性,选择特色成长性生态工业项目,建立稳定支撑性工业项目基地仍是要重点培育和支持的主要方向。正确处理培育生态型工业与优化生态产业结构关系,把握产业重点与方向,发挥优势与规避约束是重点与着力点。
三是城镇化进程加速期。随着新的58省道建成,我县的城镇发展格局发生较大的变化。一方面是农村人口、资本、信息等各种要素不断向新58省道等交通便捷的地方集聚,城镇的自身功能将不断提升、完善,与此同时,城镇又把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经营理念、价值取向向周边广大农村地区扩散和辐射,进而促进城乡共同发展。
四是消费结构进入稳步升级期。人均1000美元阶段标志着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向富裕迈进,居民消费支出结构由衣食为主的温饱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对休闲旅游、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方面需求增加,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将对经 济社会发展模式产生重要影响。
“十二五”,我县处于加速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以促进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处于生态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并进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时期,处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建设生态屏障的双重任务以促进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作为发达省份中的欠发达县,发展阶段与发达地区有明显差异,面临着既要“补课”,又要“赶趟”的双重挑战,优势条件与困难矛盾并存,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缩小我县与发达地区差距,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已成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亟待解决的课题。
综上一:我们认为“十二五”规划的发展思路应为:
紧紧抓住交通区位条件改善,沿海地区辐射扩散效应显现的历史机遇,以壮大经济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以衔接长三角与海西区、融入温州产业带、构建浙南闽北经济圈重点纽带节点为导向,强化观念创新、体制创新,优化发展环境,挖掘发展潜力,拓展发展空间,大力招商选资,深度开发与保护自然资源,依托生态优势走差异化发展路子,促进由传统的山区经济向以休闲旅游业、生态工业、特色现代农业为主体的现代经济的跨越式转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把建设成为长三角与海西区重要的陆上衔接点,温州经济圈的有机组成部分;国内独特的综合性山地休闲旅游目的地;具有竞争优势的山区生态农业区;形成与县域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的工业结构、城镇与产业布局体系。
综上二:我们认为“十二五”规划的发展战略应为:
一是空间拓展战略。着力于突破发展空间制约,全面实施《县58省道产业带发展规划》、推进非均衡发展,优化县域空间开发格局,按照梯度非均衡发展的理论基础,扩展“一轴一核三区”空间开发格局,重点推进新城区、彭月产业基地、泗溪廊桥文化园、氡泉生态休闲度假区、大安生态科技创业园等区块的开发建设。
二是产业提升战略。立足生态优势和特色资源,紧紧围绕“一产做特、二产做大、三产做强”的产业发展战略目标,积极培育产业发展的内源动力,形成以高效农业为基础、生态工业为重点、绿色服务业为主业的“生态为本、三业并举”产业体系,更高层次谋划经济发展,推动经济崛起。
三是投资推动战略。要充分把握宏观政策导向,积极谋划建设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促进投资较快增长。以改变改革投融资体制,拓宽渠道,引导财政、社会、民营等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公共社会事业、支柱产业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区域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是开放带动战略。要在新的形势下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以战略的眼光,开明的姿态,开放的胸怀,彻底打开山门,紧紧抓住并用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引进要素资源,挖掘发展潜力,提升发展水平,同时要积极构筑发展平台,实现从“人经济”到“经济”的转化。
五是和谐构建战略。以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为目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保障社会弱势群体、困难群体的生存和发展,加快构建配置合理、功能完善、便捷高效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十二五”主要发展任务的探讨
第一,在产业发展方面:要着眼于生态立县战略,发挥我县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培育经济新增长点。按照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发展方针,走“集约、特色、循环”的发展道路,实施“一产做特、二产做大、三产做强”的产业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把建设成为宜人居、宜置业、宜休闲的“生态、小康、和谐”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第一产业:目标是立足生态优势,做特做精第一产业
重点发展方向是:(1)发展绿色餐桌农业。发展以“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品牌农业”为特征的高效绿色生态农业,形成独具特色的绿色生态农业产业体系,重点培育高山蔬(野)菜、畜禽养殖、茶叶、经济林果、中草药等特色产业。(2)推广立体循环农业。围绕特色产业,探索多种类型的“养殖-沼气-种植”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大力推广立体循环农业模式,构建多种农业生产活动之间有效衔接、物质与能量得以有效循环与动态平衡利用的、科学合理的生态农业体系。(3)拓展生态休闲农业。认真做好生态休闲农业文章,建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观光农园、特色农庄、休闲林场、观光果园、观光茶园、观光菜园等都市休闲农业旅游品牌。(4)加强农业产业化机制建设。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积极培育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程度,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服务体系。
第二产业:目标是围绕总量扩张,做大做实第二产业
重点发展导向是:(1)提升发展传统生态型工业。要根据生态县建设要求和竹木制品市场需求,引导竹木制品加工业由消耗型向节约型、粗加工型向精加工型转变。要深入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切实解决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影响安全生产等矿产资源开发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矿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鼓励企业产品深加工、精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要加快推进交溪流域水电开发步伐,力争早日动工兴建,使丰富的水电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2)积极承接周边产业转移。要立足沿线特色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认真组织实施《县58省道产业带发展规划》,编制各功能区块实施规划,并加以实施;积极主动承接周边沿海等发达地区的清洁型生产项目和产业的梯度转移,重点引进与本地原有产业密切关联、与周边市县优势产业集群紧密联系的企业,特别是注重科技含量与就业拓展相结合的产业项目,努力形成竞争力强、带动更多关联产业发展的新型产业集群,打造生态循环型先进制造业基地。(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点是深入开展全民节能行动以及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工业基地管理,尤其是要推动我县建筑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第三产业:目标是挖掘资源优势,做强做优第三产业
重点发展导向是:(1)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休闲产业。按照“培育大产业、发展大旅游”的要求,全面实施“旅游兴县”发展战略,依托我县特有的旅游资源优势,全力推进旅游主业化进程,实现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旅游资源大县向旅游经济强县转变的目标。(2)积极培育实力型服务业。突出住宅保障和宜居度假两条主线做好文章。关键是围绕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主题,迎合都市人上山趋势,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构建自然乡村居所。积极引导发展购物中心、特色购物街、连锁超市、便利店等商业模式。(3)稳步推进功能保障型服务业。一是打造金融服务平台。关键是加大对农业、中小企业、旅游业、助学和增加就业方面的信贷支持力度。二是积极构建信息服务业体系。积极发展增值和互联网业务,推进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实现各种信息资源共享。三是大力培育中介服务业。重点是培育和规范中介服务市场。
第二,在项目建设方面:项目是加快发展的重要载体,是落实工作的有效抓手,是优化资源配置、扩张集散效应的平台,也是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的载体。我县属于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区域,如果没有项目建设支持,“十二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也就很难得以落实。项目建设上,要突出向上争取、招商引资、启动民资三个重点,分阶段、分步骤筛选确定并积极争取实施一批好项目、大项目,着力培育和建成一批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项目。
一是要想方设法谋划一批重大建设项目。项目储备是做好项目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全县上下要把项目储备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1)要确保投入。尽管县政府财政十分困难,也要安排一定的项目前期工作经费,以保证前期工作开展。(2)要吃透政策。从中央到省、市,从经济建设到社会事业,都有大量的政策出台,大量的资金配套,我们一定要深入研究各方面政策,及时发现新的政策机遇。(3)要积极争取。各部门、各单位要在研究、吃透本部门政策的基础上,把眼睛盯在上面、把项目带到上面、把双手伸向上面,主动与上级多联系、多沟通、多汇报,准确把握上级的政策信息,及时以项目对接上级发展政策,促进更多的项目落实。
二是要千方百计建设一批重大项目。(1)要力破要素制约难题。一要解决“环境不够优”的问题。充分利用扩权强县、省管县等行政体制改革契机,继续推进行政审批改革,优化发展环境。二要解决“地从哪里来”的问题。坚持“向上争增量”、“向内盘存量”和“向己提 质量”,切实解决好项目用地问题。三要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继续完善向外招、政府投、市场融、借地生、民间注的多元化筹资之路。(2)要努力形成项目推进合力。按照“一个项目、一个县级领导挂帅、一个工作专班、一个项目推进方案”的要求,确保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大提速、在建项目超进度、招商引资大突破、协调服务超常规,努力实现梯度推进、良性循环的项目建设机制。(3)要围绕重点谋划项目。重点围绕交溪流域水电资源开发、生态休闲、新农村建设、交通网络与电力设施完善以及58省道沿线产业布局等方面谋划建设一批重点项目。
第三,在社会民生方面: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任务。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一要加快推进城镇化。要按照“1/3左右人口外出创业、1/3左右人口集聚县城、1/3左右人口集中中心村镇”的思路,创新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科学引导山区人口再分布。深入实施“小县大城、小乡大镇”战略,大力发展罗阳中心城区和功能拓展延伸区,合理布局确定中心集镇、村,积极发展小城镇,科学引导人口集聚,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加强道路、停车、防洪、供水、排污、环卫等公共设施建设,特别要着力改善县城人居环境,提高市政功能。因地制宜建设新农村,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加大对失地农民、下山移民、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欠发达乡镇贫困农民的素质培训力度,积极引导山区群众向中心城市、重点城镇、中心村三个层次梯度转移,建设移民社区,加快异地脱贫步伐。
二要努力推动民生改善。一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不断完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体系,确保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二是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认真落实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农村新增劳动力的岗前引导和职业技能培训,多渠道开辟就业岗位,千方百计促进就业。三是推进大社保体系建设,包括社会救助、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等制度。积极推进新型社会福利体系建设,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加快发展老龄事业和慈善事业。四是做好民生实事项目,重点推进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狠抓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公共交通“站、点、线”建设,道路、环保等市政配套设施建设,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农村安全饮用水,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等几项任务。五是推进“平安”建设。重点抓好道路交通和消防安全,深化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深化基层创安活动;做好矛盾排查化解,深化工作。
第四,在改革创新方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努力构建充满活动、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根本保障。“十二五”期间改革工作方向:着力推进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着力推进以民主为取向的政治体制改革,着力推进以民生为取向的社会体制改革,着力推进以人本为取向的文化体制改革。并重点抓好几下方面的改革工作。
一是大力推进经济平衡较快增长的体制改革。深化旅游发展体制改革,大力实施“旅游主业化”战略,推动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引导民间资本加大投入,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改革和推进优化经济环境的体制改革。
二是稳妥推进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积极推进承包土地流转机制改革,推进工业用地使用制度改革,加快推进低丘缓坡科学开发利用,深化农村宅基地使用制度改革。
三是着力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开展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等,加快金融组织创新,创新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
四是积极推进其他领域改革。主要有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重点是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扩权强县、强镇扩权改革工作;推进社会保障体制等改革。
(三)“十二五”主要措施的探讨
总的来看,“十二五”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形势更加复杂,不确定因素增多,因此,对于未来的发展环境的趋势变化,我们必须有充分的把握。
总体思路上要强化“三种意识”
一是判断发展形势要有危机意识。要在对长远发展持乐观态度的同时,一定要强化忧患意识、危机意识,把困难尽可能想得多一些,把形势尽可能估计得严峻一些,把各方面的工作尽可能做得更扎实一些。
二是把握发展机遇要有主动意识。要积极分析环境变化的趋势,主动为企业“解困、扶持、服务”,与企业共克时艰,认真研究转“危”为“机”的举措,做到“三个坚持”,既坚持保持经稳定的信心不可改变,坚持推动结构调整的决心不可改变,坚持科学发展的方向不可改变,努力做到“活中求变”。
三是解决发展问题要有全局意识。要把握好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和推动结构调整优化的关系,把握好拉动当前经济平稳增长和增强经济发展动力的关系,把握好保持经济平衡增长和保障改善民生的关系,既要有宏观全局的视角,又要有局部重点的考虑,既要有解决当前问题的切实手段,也要有解决长远的体制性、机制性和素质性矛盾的具体举措。
第二、编制过程中要突出“五个重点”
一是做好“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评估。各部门要对“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全面总结成功经验,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为编制“十二五”规划提供依据。
二是突出规划重点。科学界定规划编制领域,把规划重点放在政府履行公共职责的基础设施、重要资源、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认真分析“十二五”期间面临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围绕重点任务、重点领域、重点区域以及重点项目等,研究提出解决问题思路和对策措施。对一般性竞争领域,政府规划的内容主要是规范市场秩序,制定政策导向,以促进公正、公平和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的形成和完善。
三是加强重点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重点项目是落实规划建设任务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手段,是规划的重要支撑。要尽早启动新建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研究提出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政府组织 实施的重点项目,明确“十二五”期间需要建设的公共产品、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项目,并做好论证工作,为做深做实专项规划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