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学习汇报材料范文

时间:2023-04-09 20:34: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学习汇报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师学习汇报材料

篇1

一位年过半百的女教师,在一辆狂奔而至的车辆面前,奋不顾身地用身躯护住路过的学生,从“虎口”下夺回了六七位小朋友的生命,而她却被车辆撞飞25米远,生命垂危。这位教师叫殷雪梅,是江苏省金坛市城南小学有近30年教龄的先进教育工作者。她的事迹令人感动。她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网上好评如潮,令人震撼。

女教师奋不顾身救学生是对所谓“生活好了,精神缺了”的有力驳斥。应该承认,随着物,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质生活条件改善,确有一小部分人出现“物质丰富,精神空虚”的现象。但这不能代表全局,不能代表主流。殷老师在危急关头,毅然把生的希望留给小学生,把危险留给自己,在她身上闪烁着舍己为人的道德光芒;不久前,一位来自河南的农民工为从火车车轮下抢救一位儿童而献身,震动了神州大地上每一位公民的心弦;3月20日,25岁的安徽合肥肥东县农民张秀云刚刚度完蜜月,为了让一个陌生的儿童避让大卡车毫不犹豫地冲上去,倒在了车轮之下……这一件件感人的事迹说明,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为国家为人民利益而献身仍然是最备受尊崇的道德。

女教师奋不顾身救学生还是对英雄成长道路的揭示。面对突如其来的狂奔,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汽车,殷老师是没有心理上准备的。然而,在生死之际,她毫不思索,毅然展开双手奋不顾身救学生,这说明,在她脑中,危机面前先救他人的意识早已扎根。而她奋不顾身救学生的壮举,尽管闪现在瞬间,却有个长期累积过程。正如事后殷老师所在学校的校长告诉记者,殷老师参加工作近30年,深受学生及家长爱戴,多次获优秀教育工作者、先进工作者等称号。因此,平时加强思想教育社会磨练非常重要。只有平时注重世界观改造,注重道德品质培养,才能在突发事件中,在关键时刻,义无反顾地站出来,把生的机会留给别人,把危险留给自己。

女教师殷雪梅的事迹令人震撼,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将学习殷雪梅老师刻苦钻研业务、勇于奉献的精神,从震撼中得到启迪,从震撼中得到充实,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篇2

一、策划

策划能力在学习和生活中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可以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在组长带领下制订活动计划,使小组每个成员明确活动的时间、内容、方式、分工等。在这个过程中,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教师在学生分工上,应提倡“长善救失”。一方面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知识能力水平,引导他们在小组中承担起适当的任务。比如有的学生擅长信息技术,可以鼓励他们利用网络搜集资料;有的学生善于绘画或摄影,可以建议他们利用图片资料,展示学习成果等。另一方面要利用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机会,发展潜能。如有的学生比较内向,可以有意让他去做社会调查,与人交流;有的学生写字不佳,就请他去搜集班上或校内的优秀写字作业等。

活动计划是一种应用文,有一定的格式,教师要对怎样制订活动计划具体加以指导。这是学生初次制订活动计划,可以比较简单。计划制订好后,要在全班交流,可以采取在教室里张贴等形式,要求小组之问相互学习和评议,吸取其他小组计划的优点,完善本小组的计划。

二、实施

就一个班级来说,小组活动可以有“并进式”和“阶段式”两种方式。“并进式”是各小组自选内容,同时开展不同的活动,如第1组搜集歇后语、成语、生字词……;第2组找出作者如何围绕中心来选材;第3组搜集作者写作特色,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第4组出示相关小片断要求来课后练笔。由于小组学习任务不同,教师可以编制“活动建议卡”,提示活动的要点,发给相关的小组,供学生制订计划和活动时参考。“阶段式”是根据班上多数同学的需求和教学条件,集中进行两三项活动,逐项进行。每个阶段小组活动的内容虽然相同,但在具体材料和活动方式上仍然有自主性。语文教育资源比较丰富的、基础比较好的班级,可以采取“并进式”学习流程;语文教育资源相对缺乏、基础不够好的班级,可以采用“阶段式”。在小组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合作情况。虽然很多教师都注意到这一点,但我看到的“小组合作学习”,有的是小组成员相互独立,各自为政;有的是依赖于少数“优生”。相对后进的学生只是“观众”和“陪衬”。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作用,形成相互依存的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三、交流

小组活动以后,要进行汇报和交流,这是更大范围的合作学习。交流的关键是全体学生的参与,要让每个同学既能反映自己学习的成果,又能分享其他同学的收获。全班采取哪种形式交流,既要听取大多数学生的意见,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参与面和参与的程度。教材中提出的编小报、办展览、开成果汇报会等。编小报或办展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人人有事做并充分反映小组合作的成果。成果汇报会也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小组全体成员分工汇报或推举代表汇报。

交流和汇报要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不应只有单向的讲和听。可以采取下面的做法:(1)汇报人带动全班同学活动。如一个小组背诵一个片断,可以邀请其他同学看着课本一起读。(2)对汇报进行补充或发表意见。如欣赏有关精品作品,汇报人讲完了他们的看法,可以再邀请其他组的同学发表意见。(3)听众提出疑问,请汇报人或这一组的其他同学解答。(4)听众对汇报作评价。这些做法可以促进全体学生参与汇报和交流,共享学习成果。此外,像举行“语文知识竞赛”,不仅学生的积极性高,参与面也比较广。如果这种竞赛由学生自己出题,自己组织和主持,活动能力可以得到充分的锻炼,语文知识和能力也能明显提高。

四、评价

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既重结果也重过程,但更注重过程。综合性学习,可以采用“成长记录评价”。“成长记录”有几种类型,而我采用的是“过程型成长记录”,即把活动各阶段的资料收入成长记录。可以收录的材料有:活动计划、活动记录、搜集到的资料、自己写的文章、小组编成的小报、展品和汇报材料等。整个成长记录后面有自我评价、小组同学评价和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可以是自我小结,总结自己在综合性学习中得到的收获,小组和教师评价以定性评价为主,也可以适当采用等级或星级。小组评价要强调多看别人的优点和进步,让学生学会赞赏他人。教师的评价要多用激励性评语。这种过程型成长记录,学生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

综合性的学习评价,既评价个人,也要评价小组,关注小组的合作态度和每个小组成果的参与程度。为此,可以在综合性学习结束时评比优秀小组,凡是合作有效的小组都可以评为优秀小组。

篇3

导学内容

22.古诗三首之《芙蓉楼送辛渐》

年 级

四年级

科 目

语文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授课教师

教师

学习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用填空的方法默写课文。

能感受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

能感受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方法

以读促悟、启发式教学等。

教学准备

图片、PPT课件、视频、默写单。

导学过程

学案

导案

设计意图

课前活动:听歌曲《送别》

一、导入

1.思考:猜猜取这个笔名的原因?

2.朗读人文主题。

3.齐读题目两遍。

4.看课件,知道课时目标。

5.说说知道哪些学习古诗的好办法。

二、知作者

了解作者。

三、诵诗句

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个人展示。

2. 读出诗歌节奏,韵律美。

(1)自由读,读出诗歌节奏。

(2)汇报。

(3)听教师范读。

(4)跟读。

(5)齐读。

(6)多形式展示读。

(7)吟唱古诗。

四、明诗意

合作学习

1. 默读古诗,运用小贴士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小组交流、汇报。

2.带着感受朗读古诗,想象: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全班交流。

3.汇报。

五、悟诗情

1.观看视频。

(1)谈谈感受。

(2)交流汇报。

2.进一步认识作者

(1)谈谈新的体会。

(2)把体会读出来。

3. 全班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配乐朗读

(2)背诵古诗

4.填空式默写古诗

六、拓展延伸

1.延学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七、谈收获

八、板书设计

播放歌曲《送别》

一、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一片冰心在玉壶。

2.介绍单元主题。

3.引导读课题。

4.介绍课时目标。

5.引导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知作者

介绍作者。

四、诵诗句

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出示朗读要求。

(2)组织汇报,正音、评价。

2.读出诗歌节奏,韵律美。

(1)出示朗读要求。

(2)组织汇报,评价。

(3)范读。

(4)带读。

(5)师生齐读。

(6)组织学生多形式朗读。

(7)组织吟唱。

四、明诗意

布置合作任务

1. 提示:借助小贴士内容理解诗意。

2. 巡视指导。

3.组织汇报,评价。

4.梳理方法。

五、悟诗情

1.组织观看背景介绍视频。

(1)师引导。

(2)组织交流汇报。

2.介绍文字材料,补充背景知识。

(1)组织汇报。

(2)指导朗读。

3.播放音乐

(1)组织朗读。

(2)组织背诵。

4.发放默写单。

六、拓展延伸

1. 布置学习任务。

七、总结

创设离别情境

回顾旧知识

紧扣单元主题

明确课时目标

揭题

初读诗歌,读准字音

初步感受韵律美。

激发学习兴趣

学会理解诗意方法

走近诗人内心,拉近文本距离。

当堂熟读成诵

补充背景材料,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完成学习任务。

篇4

1.1教学内容

笔者在儿科护理学“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这一章采用PBL教学法。包括小儿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和先天性心脏病两节内容。

1.2教学对象

2009级本科护生共102人,分成三大组,每大组分为8个小组。

1.3实施步骤

根据临床病例编写案例,并进行教学组内讨论,确定问题。第一周,发放案例给学生,并就案例提出相应的问题,由学生自行分组并通过自学解决其中某一问题。小组成员可以通过查阅教科书、图书馆期刊资料或上网等途径找出解决办法和答案,并确定小组汇报形式和汇报人。第二周,各小组就负责的问题进行讲解和阐述。由3位本教研室教师同时在3间教室负责,各小组按照预先设定的顺序依次上台讲述,可采用PPT课件,运用讲授法和情景模拟表演形式,还可以通过辩论阐述观点,汇报形式不限,由其他小组和教师提问。所有小组汇报完后教师就各组表现予以点评及评分,未解决的问题再通过自学或讨论解决。第三周,教师将仍未解决的问题和重点内容进行串讲并总结。

2教学体会

2.1优点

2.1.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能力,加深印象,增强记忆

由于各小组都有具体的任务,学生除了要自己理解问题,还要负责向其他各组讲解。所以各小组都对负责的问题做了充分的分析,并仔细推敲汇报材料,认真研究。这个过程加深了对知识的印象,增强了记忆。

2.1.2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提高了使用多媒体的能力

由于各小组都要汇报所负责的问题,汇报过程也是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的过程。负责汇报的学生都有以下感觉:即使自己准备很充分,可是看到那么多同学看着自己,还是非常紧张,说话时语无伦次,词不达意。这也说明学生需要表达能力的训练,而这也正是一名护士将来从事临床工作必备的一项重要能力。

2.1.3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

由于PBL教学是分小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间如何分工协作也是学生要考虑的问题,如果小组只分工不协作,仅靠个人力量很难圆满完成任务。而小组中学生的能力并不相同,这更需要协作,以增加团队协作能力。

2.1.4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

在PBL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是课堂的主人,这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调动课堂气氛。由于每个人都有表现欲望,并期待得到同学的肯定、认同,获得成就感,所以每位学生都会将自身最好的一面表现出来。

2.2存在的问题

2.2.1案例选择偏难或偏易均会影响学生思路

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案例的选择非常重要,如案例偏易,学生重视不够,易流于形式;案例偏难,若学生时间不充足,基础知识不扎实就难以实现透彻理解。所以,案例的选择需注意难易适中。

2.2.2小组中容易出现学生积极性不一致的现象

在小组活动中大部分学生都能跟其他学生合作,积极主动地完成各项任务,但也会由于自觉性、学习兴趣等差异出现个别学生不积极,甚至没有将精力投入到小组学习中的现象,而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收获将会大打折扣。

2.2.3小组汇报者的讲授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影响汇报效果

在汇报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情绪状态等因素都会影响其汇报效果,有些学生因为过度紧张而只将汇报材料念一遍,没有讲解,致使讲授效果较差,导致其他学生不理解或听不清楚。

2.2.4流于形式,不能很好地实现课程预设目标

个别小组出现汇报流于形式,对其他同学的提问不能很好解答的现象,这无论对于小组本身,还是其他学生都达不到预期效果,不能实现PBL教学的目标。

2.2.5耗时较多

据统计,采用PBL教学法学生平均所花费的时间较多,甚至是传统教学法的几倍。完成一次PBL教学所花费的时间与精力远远大于传统讲授式教学所花费的时间与精力,学生压力大。这也与目前我国主要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形式,学生习惯于被动式学习有关。

3建议

3.1案例要严谨

案例是学生学习的导引,是根据教学计划、教学目标设置的,要在充分分析学情的基础上,确定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来设定本次案例中要求学生学习的内容。并且在问题设置上注意难易适中,可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逐一呈现,以免一开始就题目太难,让学生无从下手。

3.2科学分组,保证全员参与

在分组过程中要考虑学生表达能力、表现欲望、学习成绩等多方面的差异性,混合分组,将各方面能力相对较强和较差的学生分散开来,保证每个小组势均力敌,没有明显偏差。小组成员相对固定,但小组分工要经常变换,特别是与其他课程中的角色要有区别,例如,汇报人不能同时承担多门课程的汇报任务,以保证每位学生都有担任每种角色的机会,不产生依赖感,全面锻炼,以达到PBL教学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3.3构建相应的评价体系

构建相应的PBL教学评价体系,包括小组成员自评、互评,教师对小组整体评价及个人评价,小组间评价,最终效果评价等等,以评价学生在多个方面的表现,最终形成此次教学过程的评价。并利用评价体系约束、鼓励、客观地评价每位学生,增强其学习动力,增加小组荣誉感。

3.4增强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在PBL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到整体调控、整体把握的作用,在出现跑题等状况时及时干预。由于PBL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注意调控而不是讲授,不要过多干预,以免使PBL教学最终演变为传统讲授法。

3.5逐步推广

篇5

关键词:政治学科;思考;高考复习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044-02

政治学科,素来在高中课程中略显尴尬。高一年,学生的学科认识停留在初中思想品德的内容上,带着无足轻重的不屑情绪进入课堂,学习态度不积极。高二年,文科生开始有了政治学科高考的意识后,课堂听课的认真度有所提高。到了高三年,尤其是经过第一轮复习后,学生开始在理解和识记方面狠下功夫,但一碰到考试,复习过的知识点不会用,得不到理想的分数,这时候才深刻体会到这块高地不好攻。针对学生学不能致用的问题,我强化习题的训练和解析,但收效甚微,课堂教学不能很好实现有效性。都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为什么迟迟不见开花结果?

1.花不开,果不结

我反复观察,分析原因,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

1.1提取、运用信息的能力缺失。新课程改革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构建三维目标。其中,知识和能力是基础和核心,是最重要的一个维度,同时它又是其他两个维度发展的依托。这个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长期以来,学生作题得不到高分、不能做到学以致用恰好就反映出他们在提取、运用信息方面能力的缺失,具体表现为:

获取信息方面——看完材料后归纳不出题干的主体内容;

处理信息方面——不能准确地从题干中提取关键词,无法迅速地将关键词与相应的知识点联系起来;

运用信息方面——不能用所学的知识点来分析说明材料。

正是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复习效果和作题得分,掣肘他们的发展和提高。高考以学生的考分作为进入不同高校的主要选拔依据,分数虽然不能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但分数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学生三维能力上的差异。

1.2伪学习。能力的缺失源自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错误。长期以来学生都处在一种"伪学习"的状态中,即在学习过程中不愿用脑、不懂用脑,缺乏真正的思考,相应地,能力得不到真正的训练和提高。

学生作时政汇报是政治学科课堂的一种常见教学手段,目的在于激励学生关注新闻、了解世界。实践中,不少学生只是简单地将收集到的新闻报道未加如何处理地用朗读、投影等方式将原文呈现,甚至于自己都没有认真看过其中的内容。这就是没有思考、伪学习的直接表现。阅读这样大量冗长的信息,不仅占用相当长的课堂时间,负责准备材料的同学没有收获,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和发展。与此同时,其他同学在5分钟内就出现兴趣索然、注意力分散、课堂积极性下降的反应,影响到接下去学习过程的状态和效果。这样的教学环节不仅违背课堂有效性的原则,而且没有实现高考复习的教学目标。

"要思考,不要死背。"死背只能是机械地记忆知识,但提取、运用信息的能力得不到任何的提高。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明"学习"与"思考"是水融的,既要学习掌握前人总结的知识和经验,又要学会进行思考,通过自己的思考掌握事物和现象的本质。美国心理学家卡曾斯指出"把时间用在思考上是最能节省时间的事情。"可见,学习要有效率,不能缺少思考。

思考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也需要培养和训练。作为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会思考,提高提取信息、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复习的有效性。

2.巧耕耘,结果多

带着问题,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试验,经过阶段性的反思、调查反馈和调整,找到了纠正没有思考的伪学习的一个突破口。

在第二轮的复习过程中,我以学科高考时政性的特色为平台,以时政材料为复习的载体,每堂课的前15分钟利用时政值日汇报生在课前准备的时政信息,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看、说、写,最重要的是在动眼、动嘴和动手的过程中学会思考,提高知识点的运用能力。

具体包括以下三个环节:

2.1查阅材料,提高提取和解读核心信息的能力.大部分负责时政值日汇报的学生一开始只是简单地将时政新闻用朗读、报刊资料投影、WORD、PPT等方式呈现冗长的信息,机械式的完成任务,没有任何能力上的发展;而其他同学在阅读完大量文字的过程中,兴趣索然,注意力和积极性差强人意,收获不大,且严重影响到后面教学环节的听课状态和复习效果。

针对上述现象,我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

2.1.1值日汇报生

(1)选取的时政材料尽可能贴近当前复习的模块内容,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2)时政内容必须自己先行阅读,对信息进行必要的处理,明确要和同学们分享和探究的核心内容。

(3)材料呈现的方式要注意留给同学们阅读和思考的时间。

这样的要求极其必要。

2.1.2非值日汇报生

在阅读完材料后,用口头回答的方式简要概括出材料的核心信息。如遇到材料中不理解的内容可向值日汇报生提出问询。全班合作探究,共同交流。

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发挥补充解释的功能,还要引导学生通过提取关键字词来把握材料的核心信息。

2.2设置问题,提高知识迁移和整合的能力.设置问题对学生来说有相当的难度。从开始的单纯模仿到有自己清晰的思路,这个过程需要一段时间的训练和思考。有不少学生畏惧思考,惯于投机取巧,在材料阅读完之后设置的问题只有一个模式——以上材料体现了什么哲学原理?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经济学道理?显而易见,这样的训练是很难提升知识迁移和整合的能力。与此同时,许多学生在讲评试卷或习题时,往往发现审题粗心是丢分的主要原因。教学中教师反复强调审题方面的注意事项和技巧并没有很好地改进这个问题。因此,我对学生提出如下的要求:

2.2.1值日汇报生.在掌握材料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当前复习的模块知识点进行设问,这样有利于知识点的不断温故和巩固;设问的角度可以根据不同模块知识系统的构架线索,比如,主体角度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经济生活模块有国家、企业和个人,政治生活模块则可以从政府和公民两个角度进行设问,而哲学模块则可以分别从唯物论、辩证法、唯物史观等不同角度进行问题的设置。一个材料学会从不同模块的角度设问,做到一材多问,训练不同模块间知识点的迁移能力。

2.2.2非值日汇报生.启动"评委"的角色意识,阅读问题时要有"找碴"心理来指出问题设置的不足。在评审别人的同时,能不断强化审题意识,无形中逐步提高自身的审题能力,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教师在这个环节中要做到及时纠错和启发引导,对于表现出色的同学,要当即表扬和肯定。

2.3组织答案.提高知识运用、组织和表达的能力.学生常常反馈在作习题时对知识点的运用只是机械地搬抄,不能很好地运用知识点来分析材料,做不到学以致用。而教师的讲评课基本是满堂灌,很难做到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进行指导,学生的听评效果不好,知识点的运用能力没有得到提高。讲评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无用功。

(1)值日汇报生.对设置的问题准备好答案。在全班同学对问题进行回答、讨论以及教师指导的基础上,展现准备好的答案,接受同学们的批改,及时发现问题并改正问题,效果极为显著。这种方法是对思考结果的一种检测和反馈,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真思考、用心准备。

(2)非值日汇报生.在全班交流概括出材料核心信息、审题找碴的基础上,动笔组织答案,然后再用投影的方式将答案进行分享交流,通过教师的点评、答案的对比,各自查找出自身的不足,加以订正和修改。由于答案随时可能被抽中被"亮相",所以学生的作题不敢太马虎,或多或少强化了他们的思考,知识点的组织和表达能力有效的得到训练。

这个环节中教师尤其要鼓励学生动笔组织答案、自我检查、自觉订正,有了一点进步就要不遗余力地进行表扬。皮格马利翁效应提示我们:教师对学生的热心关注和成就期待会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经验证明,教师喜欢并对其给予较高期望的学生,一旦感受到教师的积极期待之后,就会变得更加自信和自强,并激发出强烈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向着教师期待的目标积极努力,取得教师期待的结果。相反,如果教师厌恶某些学生,并对其期望值较低,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冷漠和歧视,往往就会以更加消极的态度对待教师,结果这些学生可能会逐渐退步,学习成绩会变得越来越糟。

课堂15分钟的时事汇报,紧紧围绕"查——问——答"三个步骤,始终以思考作为学生学习的支撑点,纠正了学生"伪学习"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在活动中养成思考的习惯,充分调动起思考与能力相互联系的学习机制。这样的时事汇报试行了一段时间后,我在学生中进行了一次学情调查,绝大多数学生反馈这样的复习方法训练面广且能落实到位,不流于形式,尤其是集体互助探究的学习氛围浓厚,解题能力进步显著。而这点成效也从学生平时的习题训练和考试情况中得以佐证,解题分数提高了,大部分学生走出了困境。由此可见,真正的学习,是有思考的学习;有思考的学习才会开花结果。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他说,"我在学校里工作了35年,而直到20年前我才明白,在课堂上要做两件事:第一,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第二,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因此他的主要的智慧努力就不应当用到记忆上,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我深受启发:一堂真正的课首先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教师只有在教会学生如何思考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发展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完成教学目标。与此同时,教师自身也才能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师者"。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教育部

篇6

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形式,所有教师都不陌生,甚至都有所尝试和探索。然而,真正做好,让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应有的作用,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们清楚,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技能,小学生肯定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经过老师长时间耐心的、细致的、不间断的培养和训练,才能逐步形成。那么,从哪几个方面培养和训练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技能呢?

一、培养和训练独立学习的技能

小学生喜欢热闹,老师一说开始小组合作学习,他们便一窝蜂似的凑到一起说这说那,看是积极,实际上说不出个子午卯酉。因为每个同学还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怎么会有好的讨论探究效果呢?所以老师在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首先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面对学习任务时:

(1)弄清楚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

(2)条件有哪些?

(3)从哪里入手?

(4)只有一种办法解决吗?

(5)想出办法后动笔用最简单的办法记录下来,便于交流。

独立学习还包括老师布置的课前预习、学习资料、材料的收集、整理等,都需要培养和训练学生养成习惯、形成技能。

二、培养和训练两个人交流的技能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经常涉及到同桌或小组中“小对子”的两个人的交流,交流中培养和训练学生做到:一个同学先说,说出自己在独立学习中形成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另一个同学仔细倾听。当一个同学说完自己的想法之后,倾听的同学,要肯定这个同学说正确的地方,同时提出不正确或不确切的地方。然后两个同学调换角色,重复前面的过程。

三、培养和训练多人交流的技能

作为小学生来说,正确交流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如果两个人的交流还能进行的话,那么两个人以上,多个人的交流驾驭起来就更加困难了,所以就特别需要教师长时间耐心、细致的培养与训练。

(1)培养和训练出合格、胜任的小组长。教师要经常树立小组长的威信,要求小组内的所有成员都要听从小组长的安排和指挥;小组长要以身作责,树立为小组所有成员服务的思想,尽量做到公平、公正,一视同仁。不歧视、不放弃小组内任何一个成员。

(2)培养和训练小组长组织多人交流的技能。在小组内多人交流的过程中,小组长能从容、熟练的安排小组内每“个小对”子的代表,说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安排记录员简要记录下主要内容,整理出解决问题的不同办法,注意问题等。

(3)培养和训练记录员记录的技能。小学生缺乏记录和整理能力,所以教师一定要长时间耐心、细致地培养与训练记录员这方面的技能。让他们慢慢学会用简要的文字,记录下大家说的主要内容,并学会对记录下的内容进行整理,以便交流展示之用。

四、培养和训练汇报展示技能

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汇报展示环节是亮点,是检验各组同学学习成果的重要环节,所以训练和培养好小学生的汇报、展示技能尤为重要。

(1)让学生逐步熟悉汇报、展示的基本形式:一个人代表小组汇报、展示;两三个人代表小组汇报、展示;小组全体成员集体汇报、展示;有时在座位上汇报、展示,有时到黑板前黑板、展示。

(2)汇报展示时声音洪亮,从容、大方、自信。如果说学校是个小社会,那么班级就是一个微型社会,教师要在这个微型社会中训练和培养学生做到:在众人面前从容地、大方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没有胆怯,没有恐惧,声音洪亮,有条不紊。说易做难,所以教师要不放过任何一次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机会,不达标准绝不放过,哪有问题纠正哪里,哪怕完不成当堂的教学任务(下节课再补上)。持之以恒必有效果。一旦学生形成了技能,形成了自然,形成了品质,也就形成了班风。

(3)语言流畅,概括性强。学生在汇报和展示时只有精气神还不够,还要在语言表达上提出要求。除了做到语言轻松流畅外,还要做到尽量不说废话,不说重复话,不说多余的话,句句说到要害处,句句说到点子上。

(4)粉笔字工整且有一定的速度。写粉笔字是教师的长项,然而小学生展示汇报时通常都要有板书,所以教师要经常培养和训练小学生书写粉笔字,让他们经常写,天天写,经常调动小学生写好粉笔字的积极性,比一比、赛一赛,看那个同学粉笔字写的又工整又快。一堂课的时间非常有限,小学生的粉笔字如果写得过慢,会严重影响课堂的进度,当然也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率。

五、培养和训练评价技能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评价环节非常重要,他是培养和训练学生倾听习惯、质疑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平台。这里的评价主要指的是小组对小组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也包括教师对小组和学生的评价等。比如,一个小组汇报展示结束之后,其他小组的成员要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对他们的汇报展示做出评价,包括肯定赞许的评价,包括不足方面的评价,包括质疑和追问,包括建议和意见等。上述技能均需要教师从零起步,耐心、细致的培养和训练。

六、培养和训练课堂上“谈收获”的技能

篇7

关键词:低年级本科生;公共选修课;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2-0103-02

一、低年级本科生前沿全校公选课的背景和特点

低年级本科生前沿全校公选课《大数据时代的管理》是笔者于2014―2015学年秋季学期申请开设的一门全校性公共选修课,该课程是北京邮电大学第一门以“大数据”为主题的前沿课程,也是全国高校中较早开设的大数据相关课程,面向各个专业的大一本科生开设。该课程由于其课程受众及讲授内容的特点,通常具有以下一些低年级本科生前沿全校公选课共同的特点和问题:(1)课堂学生人数较多(通常150人以上),一般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难以实现充分的课堂参与、课堂互动;(2)学生专业背景知识差异很大,课程内容涉及面及深度不好把握;(3)低年级本科生(特别是大一新生)的数学、计算机基础相对较薄弱,前沿教学内容不适合特别专业、深入。

二、《大数据时代的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措施

1.教学模式改革的依据。《大数据时代的管理》课程是笔者于2014―2015学年秋季学期第一次面向北京邮电大学2014级本科新生开设,由于是首次开设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仍然采用了较为稳妥的“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

通过整理学生提交的课程论文中有关对该课程建议和意见的内容后发现,220人中有169名学生(76.8%)提交了有效的建议和意见内容;169条反馈意见中,有109条(64.5%)反映“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会影响课堂互动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55条(32.5%)反映应当增加课堂提问次数和课后思考题来调动大家的学习主动性,有53条(31.4%)反映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实际案例和视频等多媒体材料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措施。(1)教师授课与学生自主探索式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大班授课课堂,如果采用教师授课为主的方式,一般会带来课堂互动较差、学生参与感不强的问题;而如果希望利用分小组讨论、分小组报告展示的形式增加课堂互动,提高学生参与度,也容易带来诸如分组较多、讨论展示时间仓促的问题。本研究采取新颖的“教师授课与学生自主探索式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即根据教学内容和进度,前4次课由授课教师进行课程入门内容介绍同时安排分组及后续周次安排;从第5次至第15次课将每次2个学时的上课时间分为前后两段,前面1个课时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汇报、展示根据特定主题总结、整理的相关材料,后面1个课时由授课教师点评并扩展介绍该主题的相关内容;第16次课由授课教师进行课程总结和展望介绍。选课的同学按照每3―5人分一组,可以分为30―40组;第5―15次课分组汇报展示,每次课确定1个“大数据时代的管理”相关的前沿主题,并安排3―4组学生就这一主题提前搜集、整理材料并准备汇报、展示;为保证每次课汇报展示及讨论的充分性,每次上课开始从准备展示汇报的3―4组中随机抽出2组进行现场展示汇报,其他1―2组作为“评委嘉宾”进行现场提问及评分,其他同学也可以积极参与汇报内容的提问。对于现场展示、汇报的小组,其评分依据是其汇报的情况及“评委嘉宾”的评分;对于台下作为“评委嘉宾”的小组,其提交的展示、汇报材料及现场提问情况,均纳入对其评分依据。(2)专题领域案例与实际分析工具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探究。《大数据时代的管理》课程涉及的内容相对前沿,而授课对象的本科生是刚进入校园的各个专业的大一新生,其数学、计算机基础相对较薄弱,因此课程内容及深度的把握也着实有些“众口难调”,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手段的创新。本课程针对“大数据时代的管理问题”涉及的多个应用领域和场景进行专题讨论,针对每一个专题讨论和场景分析,一方面让学生根据专题内容准备汇报展示,另一方面授课教师要精心选取针对该专题的领域案例或实际研究分析项目,使用实际的大数据分析和管理的方法、技术进行处理,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切实领会大数据分析的内涵和精髓。(3)多媒体材料与课前分享相结合的教学材料探究。与授课教师仅仅使用PPT讲授知识相比,适当使用视频、Flash等多媒体材料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2014―2015学年秋季学期的《大数据时代的管理》课程授课过程中,笔者使用了《淘宝数据盛典》、《未来的云计算生活》等视频资料加强学生对于相关概念的直观化理解,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和好评。在2015―2016学年秋季学期的课程中,笔者扩大了视频等多媒体材料在课堂授课内容中的分量,例如针对技术细节较多的大数据分析的技术方法,选取合适的多媒体材料(如TED论坛相关视频),辅助学生了解相关技术方法的内涵和精髓,并努力将多媒体材料与专题讨论联系起来。此外,授课教师还引入了“课前分享”这一新颖的环节,即每次开始上课讲授具体内容之前,首先分享1―2个授课教师最近看到的“大数据”相关的例子、新闻或趣闻,以达到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把握时效性前沿动态的目标,例如“十张世界地图带你重新认识这个世界”、“BBC大数据告诉你:怎样获得诺贝尔奖”、“全球航空网络与(埃博拉Ebola)病毒传播”、“拼数据的双十一”、“大数据让‘马云们’知道了太多的秘密”等,力求将最新、最前沿的知识和新闻融合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加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学习满意度,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模式改革效果评估

通过采取以上打破“以教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措施,本研究希望并预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加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学习满意度,提高教学质量。为此,笔者从北京邮电大学教务处获取了2014―2015学年秋季学期以及2015―2016学年秋季学期《大数据将时代的管理》课程的选课学生对于该课程课堂教学评估的匿名打分数据。基于该数据,笔者将两学期选课学生对于与教学模式改革效果相关指标的打分做了独立样本的均值t检验,结果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实施教学模式改革之后,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内容充实性、教学效果及教学气氛活跃性、课堂师生的交互性以及教学手段的合理性和多样性的打分都有统计显著性地提高,也反映出《大数据时代的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模式改革措施基本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加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学习满意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纪德奎,姚军.从“潮课”现象看高校选修课程开发的困惑与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13,34(7):65-69.

[2]袁文翠,于文娟,马瑞民.大学生公共选修课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46):111-113.

[3]荆晓艳.关于改进高校公共选修课的几点意见[J].甘肃科技,2010,(16).

[4]王晓东,吴雅琴.高校学分制改革背景下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现状分析及教育教学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2):5-7.

Teaching Mode Reformation Exploration of Frontier Public Selective Courses for Junior Undergraduates

―Using the Course of “Management in Big Data Era” as An Example

MA Bao-ju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Beijing 100876,China)

篇8

材料成型工艺基础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方向模块限定选修课,包括铸造、锻造、冲压、焊接、非金属材料成型、成型工艺选择等内容,集成型理论与工艺于一体,涉及面宽,应用性广,实践性强。在传统教学中,采用“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只能对理论知识进行简单讲解和局部应用,学生缺乏实际工程能力的系统练习;另外,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短、学时少等限制,老师对知识的传授只是蜻蜓点水或一个个散乱的知识点,内容连接性、系统性不强,学生普遍感觉知识杂乱、枯燥、难学、不会应用,学习热情不高,学习效果较差。因此,根据我校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为使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加强应用练习,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在材料成型工艺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的探索。

一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在材料成型工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1寻找、选取问题

寻找问题既要以课程教学大纲主要知识点为依据,又要结合我校应用型本科毕业生面向地方企业、面向生产第一线的目标定位,选取企业实际生产中难易程度合适的具体问题,使问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

问题可以是短时间内解决的,如仅需要一次课或几次课时间能够解决的单一问题、单一学科的问题,例如针对铸造内容,从企业寻找、选取了不同材料、不同结构、不同用途的多品种铸造零件,既有防爆电机上的中小型灰铁铸件,又有汽车、摩托车上的薄壁、复杂的铝镁合金、铝硅合金铸件,还有高压电器开关上使用的厚壁、较简单的铝硅合金铸件等。然后提出问题:这些零件选用什么方法成型、生产过程如何、工艺参数如何选择、毛坯图如何绘制、结构工艺性好坏等。从这些问题的逐个解决,将整个铸造部分的知识贯穿起来,形成系统性、连续性、完整性的知识链。问题还可以是需要花费多个学期去解决的多学科的问题,例如针对上述铸造零件,可以继续提出问题,成型中使用的模具如何设计、如何制造。为保证装配精度要求如何进行机械加工和装配等,这些问题可通过后续课程模具设计、机械制造技术、特种加工等解决,这样就将本课程与机械工程材料、材料成型工艺基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模具设计、机械制造技术、特种加工等多门课程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学习后续课程的好奇和兴趣。

2布置问题

将设置好的问题按组分配给学生,根据问题难易程度规定每一组学生的人数。然后提出明确的短期目标和较长期目标:按照企业规范,根据零件的材料、结构、生产批量等要求完成成型方法选择(需要一次课能解决问题)、铸造工艺参数选取、工艺设计(需要一次课+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收集、分析、讨论能解决问题)、毛坯图绘制、结构工艺性分析(需要课堂+课余时间+成果汇报等完成)等。

3组内分工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问题,具有共同兴趣、脾气相投的同学组成问题探究小组。每个小组对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并进行任务分工,例如一些同学测绘零件图,一些同学分析材料、确定牌号、了解成份组成,一些同学查找材料力学性能及工艺性能,一些同学绘制毛坯图,一些同学利用PPT制作汇报材料,对于涉及课程知识的成型方法选择、铸造工艺参数选取、铸造工艺图绘制、结构工艺性分析等内容,则要求每个同学都要自己做,使每个学生明确要探讨研究的重点问题以及与组内其他同学的合作关系。

4教师引导、串讲各个知识点

根据企业实际解决问题的步骤及每步所需的理论支撑知识顺序,运用展示图片、播放生产录像、动画等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现场教学,简要、系统、直观的讲授解决问题所需的理论知识,打破了以往按照教材顺序讲授知识点的习惯。例如传统教学方法讲授铸造时,按照教材“铸造工艺基础砂型铸造工艺过程铸造工艺设计铸件的结构工艺性特种铸造”的顺序讲解,一章讲完布置一次作业;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后,调整课程顺序为“铸造概念、特点、分类砂型铸造、压力铸造、金属型铸造、低压铸造等工艺过程学生根据给定零件选择成型工艺方法、讨论铸造工艺性能铸件的结构工艺性给定零件的结构工艺性分析铸造工艺设计给定零件的铸造工艺参数选择、铸造工艺图设计汇报、点评”。

5文献检索

教师指出解决问题所需要查阅的相关技术资料、国家标准和获取相关信息资源的渠道,鼓励、诱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或网络上独立地进行相关技术资料和国家标准的查询、收集、分析、整理、探索,在此基础上对所布置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

6初步探究

学生根据查阅的相关技术资料,对所布置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探索、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和建议。

7集中讨论

每组学生将各自探究的结果汇总,采取小组集中讨论的方式,让每位学生重点阐述自己对问题的探究结果,以获得同学的认可和批评,同时对同学的探究结果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例如铸造分型面选择位置、脱模斜度选择方向、铸造圆角位置、收缩率大小等工艺参数,每人结果都不一样。经小组交流、辩论、讨论后,形成尽可能合理的小组意见,并在老师指导下找出不足或需要补充的内容。

8深入研究

学生根据小组讨论交流的意见,分头继续对各自分工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补充和完善,时刻保持与教师的互动、沟通和与同学的讨论,最终形成小组的探究成果,并制作成PPT文件。

9课堂交流、汇报

在教师主持下,各组选出代表在多媒体教室用PPT文件将本组的探究成果进行汇报。利用PPT汇报的过程,可以清楚的反应学生查阅资料的过程,查阅了哪些资料,对资料、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情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绘制图纸的规范性、工艺正确性等,例如图形表达不完整,脱模斜度、铸造圆角表达不正确、展示的CAD图粗细实线不分、用彩色显示导致的图形不清、标注不按新标准等问题一目了然。一人汇报后,组内其他学生可以补充,同时要求各个小组对其他小组交流的内容批判性地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从而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局面。这时学生不甘落后的心理将充分调动他们投入学习的积极性,且有利于小组间的相互比较、借鉴和学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重复应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0教师点评

教师根据课堂上学生的现场汇报,对各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结果进行一一点评,就共性问题及时进行现场评讲和纠正,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同时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希望。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材料成形工艺基础课程在进行问题探究式教学法探索、实践后,发现学生在学习主动性、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真实工作岗位体验、成就感和成功感的体验、交流沟通和协调能力的培养、自学能力培养等方面有了明显提高,效果比较详见表1所示[2]。

二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欠缺削弱了实施效果

问题探究式教学是以源于企业的实际问题为驱动,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取知识和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新型教学方法,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和结果,都没有标准答案,更没有唯一答案,也找不到现成的答案,因此对于教师的工程实践经历和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自身工程实践能力的欠缺削弱了新型教学方法的实施效果。

另外,由于材料成型方法种类繁多,每一种方法有其各自特点和独立环境,即使有企业工作经历的老师通常只是擅长、精通其中的一种,没有哪位教师具有铸造、锻造、冲压、焊接等全部的企业经历,因此制约了新型教学方法在全部课程中的探索实施,削弱了新型教学方法的实施效果。因此对于过去具有工程经历的教师,也要定期到企业轮训,以更新工程知识、掌握新的实践技能、丰富工程实践经验,不断强化工程实践能力,以便提高实施效果。

2课后占用时间较多,学生负担较重

由于材料成型工艺基础课程的学时(24学时)较少,分配到铸造、锻造、冲压、焊接各部分的学时更少,仅为6学时左右,因此学生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收集、加工、处理信息、独立思考探索、讨论交流、绘图等活动大多需要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这些事务又需耗费一定的时间,因此学生感觉负担相对较重。

总之,问题探究式教学法以源于企业的实际问题为载体,教师围绕问题进行讲解、指导、点评,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收集、加工、处理信息、独立思考探索、讨论交流、汇报等活动,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得出问题结论,获取新知识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通过在成型工艺基础课程中的探索实践,发现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讲解者变为问题的创设者、学法的指导者、讨论的组织者,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收者、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获取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这种教学方法,加强了学生自觉学习、独立学习、学会学习的主体地位和自主能力,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能力,提升了学生人际交往、团队协作方面的综合素质,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培养―――工程教育系统性改革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195-197.

篇9

关键字:PBL;工科专业课;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2-0208-03

一、前言

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其主动学习为目的的工科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的研究,其本质在于提倡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的教学模式,并将问题的解决融入到教师科研平台当中,其核心思想是学生必须对自己的学习任务怀有高度的责任心,必须发挥最大的自主性。PBL在构建主义教育改革中,一直是西方学者奉行的一条基本改革思路。

目前关于PBL在教学中的应用,侧重的是理论上的研究和对某个专业及某个学科的影响,及其在一些具体课程上的实施。本文结合笔者近年来承担的专业课程教学活动,在高年级学生群体中实施PBL,强调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设计具体的、紧扣专业培养要求的、开放式的题目去分析,鼓励学生组成自己的学习小组、专题讨论小组等,让学生互相评价各自的作业,相互解释难点,给不同组员提供互相交流各自兴趣和经历的机会,去寻找与自己的专业知识背景和见解不同的同学进行讨论。采用模拟、角色扮演或实验的方式汇报结果,学生成绩的获得没有统一的标准,评分标准以每个学生的各自表现为准,与其他同学的成绩无关,这样确保学生在学习成绩上不存在相互的竞争。对学生的作业、课堂发言等给予及时反馈,促进学生再次学习与思考。同时引导感兴趣的学生进入教师所在课题组,对相关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在教师的支持和引导下,主动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在实践环节,教师与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一起分享经历及价值观,结合学生就业给出自己的意见,带领学生参加学术会议或其他活动。在此基础上,结合科研平台,将课堂知识再次呈现,并将课堂上的疑问通过实验或讨论加以解决与验证。通过问题的设计与解决,探索PBL学习方式在高年级工科专业课中的应用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二、教学实施

(一)接受问题

这是整个PBL教学活动的开始部分。为此,笔者专门就分组情况在学生中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一所示。根据图一的结果,笔者按照学生兴趣爱好或学习习惯进行分组,这样能确保组员之间互相了解或认识,为合作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氛围,同时分组以3~5人为宜。

(二)问题的设计

本过程是实施PBL教学活动的关键,也是引领学生进行实践的基础,在设计问题时由教师主导,但在布置问题时,教师应该由主导者变为促进者,应和学生交流沟通,形成共同的理解,激发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比如在《现代材料分析技术》课程中,笔者结合课堂的教学,在讲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量材料时,有意设计出土壤成分检测这方面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在《薄膜物理与技术》课程中,在讲授教材上的各种镀膜设备的基础上,结合学生未来就业的需要,设计基于半导体行业的大规模薄膜沉积技术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均立足于当前或未来的应用,具有非常实用的价值。另外在设计问题时,笔者会充分考虑其实用性和可行性,比如在《现代材料分析技术》课程学习上,当教材中出现了光谱仪的概念时,通过仪器结构讲解,在学生都领会到光谱仪原理的基础上,笔者会要求学生用日常的一些生活用品,比如牙膏盒、光盘、不干胶等,自己制作一个简单的光谱仪,并将其应用于生活中各种光源的观察。这样的问题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将书本上的知识和实际的应用很好地结合起来。

(三)解决问题

这部分是PBL教学活动的核心环节,笔者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资料来源进行了统计,结果如图二所示。

从图二可以看出,接近一半的学生(49.4%)在解决问题时,首先从教材上寻找答案,一部分学生(20.48%)倾向于相互讨论获得答案,还有一部分学生(16.87%)从课堂笔记中寻找答案,只有9.64%的学生能够通过查阅文献,获得相应问题的解决。

由此可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切实投入主动学习,并对学习形成高度的责任感。组员之间能进行较好的分工与合作,对资料进行收集与整理;由于面向的是高年级学生,诸如《薄膜物理与技术》、《纳米材料与技术》、《半导体物理》以及《现代材料分析技术》等课程,与笔者所从事的科研工作关联度很大,在设计问题时,往往能够紧扣研究的项目,比如真空镀膜工艺方面的问题。所以在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希望能够进入教师所在的研究平台,进行课程实践。考虑到科研平台实际的容纳量,笔者首先会邀请两个小组的成员到所在的课题组,结合课堂教学和科研情况,将课堂设计的问题进行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角,教师只在安全和设备操作上进行规范,通过解决问题的训练,切实锻炼了学生的社交能力,满往的需要。通过两个小组的现场认识和实际操作,再将教师设计的问题进行分析,其获得的信息和资料超过了纯粹的文献查阅方式。在接下来汇报的过程中,能够有效调动其他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

通过笔者的调查发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在主动学习和主动查阅资料上不够积极,尤其是在文献收集方面投入不够。鉴于这种情况,笔者在课堂上,尽量结合学科发展前沿动态,提纲挈领地有意引入一些知识点,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去完成,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文献的收集与分析才能获得答案,无形中培养了学生查阅文献、消化资料的能力。

(四)讨论汇报

讨论汇报是整个学习的,在这个过程,按照不同小组获取知识、消化知识的方式不同,倡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报告。以《纳米材料与技术》课程学习为例,笔者为学生设计的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原子力显微镜在纳米材料发展中的应用。该问题分别由两组学生进行汇报,由于之前小组间互相进行了交流,汇报的形式各具特色。A小组采用PPT讲解的方式,侧重点在原子力显微镜的原理和仪器部分,在讲解的过程中,小组成员用铅笔作为探针,在一块凹凸不平的木板上模拟测量过程,通过铅笔位置的变化,作出木板表面的形貌图;B小组同样采用PPT进行讲解,但侧重点在应用方面,他们利用磁铁吸引小铁球的方式,形象地再现了原子力显微镜对原子的精确加工过程。这样的汇报方式生动而有趣,通过他们的讲解,其他学生对于原子力显微镜测量的方法有了深刻的认识。

(五)点评讲解

该环节体现了教师在PBL教学活动中最关键的作用。在学生的讨论汇报基础上,教师帮助学生理清设计问题的目标和课程教学的目标之间的关系,对收集资料的能力和方法进行指导,比如在涉及各种镀膜设备的问题上,有些制备设备同时集成了很多在线测试装置,通过教师的点评讲解,学生可以将《薄膜物理与技术》与《现代材料分析技术》进行结合分析,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融合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通过点评讲解,学生进行反思活动,可以培养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够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的资料进行升华,提炼出有益的知识,找到课堂中的问题和其他课程的相同之处和不同的地方,可以明确问题的解决与否,是否需要重新进行问题的解决,即重新收集资料,梳理资料,解决问题,比如在点评学生关于红外测试技术的作业时,通过将拉曼光谱和紫外分光的测试技术进行对比,让学生反思不同能量的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产生的异同。学生通过再次查找文献,第二次的作业明显体现了三种光谱测试方法的异同及其在测试中的联合使用状况。

三、小结

通过引入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任务,尤其是在颇具专业特色的应用型课程学习方面,树立高度的责任心,全心全意投入问题解决当中,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意识,探索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同时将学校良好的科学研究平台与专业应用课程学习相结合,在教学研究与实践方面,有效地将教师科学研究成果及行业前沿研究动态应用于课程建设当中,注重学生知识的沉淀和拓展,注重学生潜能的挖掘,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和专业应用能力,促进具有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学生将课程学习与课程实践相结合,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探索课程实践、课堂实验及科学研究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刘儒德.基于问题学习对教学改革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2,(2).

[2]Massa,NM,Dischino,M,Donnelly,J,Hanes,F.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Photonics Technology Education[J].NOVEL OPTICAL SYSTEMS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XI,2008.

[3]汤丰林,申继亮.基于问题的学习与我国的教育现实[J].比较教育研究,2005,(176).

[4]王新.基于问题的学习――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2).

[5]李文莉.基于问题学习模式的教学实践及绩效评价研究[J].教学研究,2010,(204).

[6]姜美玲.基于问题的学习:一种可资借鉴的教学模式[J].全球教育展望,2003,(3).

[7]王.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模式在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研究,2007,30(2).

[8]刘宝存.美国研究型大学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01,(10).

篇10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相对于传统语文教学模式,语文自主学习教学需要教师树立新的教学思想,合理转变教师角色,营造和谐教学环境,选择科学教学方法,并给予综合性的自主学习评价,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

1 自主学习教师角色的转变

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决定着学生语文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及学习方法。而在自主学习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应转化成为学生的倾听者、评价者及提醒者。教师角色改变的前提是在思想上对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内涵有正确的认识。自主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因此教师首先要明白,只有学生愿意学才能学得好,只有创造条件使学生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这样才会更愿意学。如果教师带着传统权威者的角色,用一刀切的方法去教授所有的学生,往往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除了对自主学习理论有较深认识之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应该重构教师角色。在小学生语文自主教学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应该多重的。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总会有不专心的同学,教师应有目的的行走在教室的走廊里,然后把要学习的内容重复一遍,这时她的角色就是引导者;在小组讨论时,如果有的同学表现出不认真的态度,教师应加入这个小组的讨论,逐步指导小组的正常讨论,这时她就是指导者;在阅读课文时,教师会做示范,绘声绘色地朗读课文,这时她就是参与者。面对一群初步具备学习能力的小学生,教师的角色一定是多变的,这是实施自主学习的必然要求。

2 自主学师生关系的建立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不可置疑的权威者、控制者和评判者,学生是被动的语文知识接受者,二者之间的关系较为严肃,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而在自学学习教学中,师生关系是以信任、关怀、尊重、理解为基础的,一旦师生之间建立起了这种关怀的关系,学生和教师就可以开始触及“真实生活问题”,就可以开诚布公地交谈自己所面临的语文学习危机和挫折问题。教师要相信学生,放权给学生,要允许学生“折腾”,不能害怕学生在课堂上走弯路,更不能歧视那些所谓的学困生,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环境。

3 自主学习教学形式的选择

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是针对每一名学生进行的训练,使每一名学生都不同程度的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所以教师要选择适合所有学生需要的自主学习教学形式,达到人人参与,公平享受教育资源的目的。在此,笔者提出自学成果汇报课的应用,即学生当小老师,每个学生按座次轮流讲述自学到的知识点和方法。在汇报课上,小学生既是讲者又是听者,讲者有成就,听着有收获。作为讲者,学生先说明汇报自学的项目是什么,是基础知识还是资料或者自读自悟,然后再具体讲述自学内容,并且要求内容详实;作为听者,要发现讲者的重复话语或漏掉的项目,要及时提醒他,调整自己汇报内容时,一边听着同学的讲述,一边对照自己的自学内容,发现前面的同学讲述的自学内容跟自己自学的那一项正好相同,要做出标记,避免自己汇报时重复讲述。这种互相当评委的规矩,调动了学生间听、讲、纠正、改进的积极性,增加了学习的互动效应,使课堂上同学间的学习资源得以充分享用。除了学生独自汇报外,还可采用小组合作汇报的形式,小组内自主评价、评比,评选出书写量多、项目齐全、自读自悟深刻的优秀自学笔记,当选者作为小组代表,与其他小组选出的代表一起参加班级汇报、评价、评比、发奖活动。

4 自主学习评价机制的构建

没有评价就没有动力,小学语文自主学习效果的如何,关键还在于教师在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过程中渗透一种积极的评价机制。这种积极的评价,就是对学生个体自主学习知、情、意、行发展的评价。根据笔者的总结,主要有注重使用褒性评价,注重评价的私下场合,注重师生结合的评价主体等评价策略。

(1)注重褒性评价的表述方式。自主学习课堂评价中要充分利用褒性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自主学习评价不是评价学生的成功与失败。比如,学生只要动脑思维、动手操作、动嘴表述、动笔写作就认定学生学习行为的成功,成功的大小、高低都有学生自己所定的目标和教师掌握的学习材料而定。也就是说,自主学习课堂里没有失败的学生,课堂上是引导、创新及思路的推进。

(2)注重私下的评价场合。公开的大肆表扬或奖励容易导致学生对能力差异的关注,增加比较的机会,使学生心理背上功利性的负担。而私下里进行的褒扬,基于学生个人的进步与提高,使学生的自豪感和满足感出于自我比较的结果,从而使学生更多的关注自身能力的提高,关注对学习任务的掌握。

(3)评价的主体是师生结合。一方面,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表达、操作等活动给予褒性评价,是对每一个学习环节中每一名学生的表现给予不同方式的即时性评价,方式主要有:表述、分数、体语,有时是耳语,甚至是沉默。另一方面,学生个人对自己的课堂表现也同时给予定量、定性的自我评价,如分数、评价语等。这种评价往往是剖析与反思对自我目标定向加以强化,自我价值感得以升华,提高自我效能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