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汇报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28 10:40: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数学汇报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数学汇报材料

篇1

1、逐步完善图书馆图书的借阅管理工作。由学生图书管理员负责组织本班学生借阅,学生自行选取图书,然后由学生图书管理员配合管理老师在登记借书日期、书名、价格。大多数学生都能认真阅读所借图书,并且保管好。学期生均借书达到10册左右,图书的流通率比较理想。

2、做好图书采购工作,使年进书量和图书质量能符合学校发展需求。采购的新书,按采编制度进行验收、分类、排架等工作。

3、积极开展阅读辅导,继续做好新书报道,开展期刊推介服务,引导学生阅读,发挥现刊作用。

4、培养一支懂管理的图书小管理员队伍,提高素质。对各班的学生图书管理员进行上岗培训。主要内容包括:明确工作任务、职责分工,介绍馆藏结构、图书分布体系,开辟书报栏,流通过程中的登记与索赔、等。

5、做好图书馆网站的日常管理工作。及时更新网站中相关栏目的内容,及时报道学校开展的读书活动。

回顾本学期来图书馆的工作,有许多不足之处有待我们改进:

1、更新的图书在数量上和内容上还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还不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2、重点书目推荐、新书推荐工作还不够及时、有效,很多时候只是将书目的名称告诉大家,而没有相关的内容介绍,没有起到应有的推荐作用。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创新

一、第一环节——情景创设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没有问题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性”学习,而产生问题的条件主要是好奇和怀疑,只有好奇和怀疑才可能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所以精心给学生创设情境,刻意制造悬念,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产生问题的联想,使之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显得至关重要。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第一,知识第二”是本人追求的教学理念。学生有了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

例如,在教“数轴的认识”时,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我手中的尺子,看谁发现的秘密多?”学生1:“尺子可以看成是一条射线,可以向右无限延伸。”学生2:“尺子上的数可以是分数、小数、整数。”学生3:“尺子上右边的数总大于尺子上左边的数。”我又一次激发学生:“如果把尺子的左端向左无限延长,想一想,尺子的左端可以标上数字吗?”经过学生的讨论,认为不可以的理由是:尺子的左端写上数字没有用处,也没有见过这样的尺子。认为可以的理由是:虽然没有亲眼见过0的左端写有数字的尺子,但我们见过类似的东西,例如温度计,可以把它看成是一把横放着的尺子,只是与尺子的形状不同而已。在学生的争辩中,我点出了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与我们见过的温度计相似,我们可以在一条直线上任意确定一点作为原点(边说边画),规定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分别表上1、2、3……和-1、-2、-3……我们按照这样的条件,画出的这条线就叫做数轴。

二、第二环节——自主探究

本人信奉“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本人的课堂就是把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把“我要学”变成学生的一种习惯,让学生担负起自己的学习责任,把学习变成自主学习的行为。创设情景后,让学生自己观察——猜想——实验——思考——查阅相关材料——验证——运用,能自己跳跳够得着的绝不求助于人,好好把握每一次体验的机会,让这一思想贯彻始终,形成习惯。例如,在谈到认识人民币时,本人把本节的学习全部放给学生,留足时间,提出要求,让学生自己回想人民币的相关知识,结果发现,学生知道的超乎我们的想象。各种币值上有什么图案,怎么看防伪标志等一应俱全。本节课大部分学生都通过自己回想、思考、体验对知识进行了系统化,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体验了我学习、我做主的乐趣,建立了自信。

三、第三环节——互助探究

每一节知识全靠学生自主解决是不可能的,在学生自己充分探究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得遵循2-3-4-全班的原则进行互助探究。本人采取的主要办法是把全班学生划分成四人一组的学习互助小组,把小组长变成了“小老师”,让学生承担起了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主角,让合作与竞争共存,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前提下的互助意识。当学生自主学习后,小组长负责调查收集本组成员不能解决的问题,分好工,先两两互助,两两互助解决不了的再3人互助,三人仍解决不了的小组互助,小组解决不了的寻求组间互助,组间解决不了的准备全班互助。在学生互助学习时,本人也变成了小组的一名成员,参与到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本人的参与不是去给学生讲题,而是去试探学生对问题的看法,查看他们的研究过程,了解各小组的研究结论和困惑,有时还偶尔提醒着个别学生。本人和学生一起变成了学习者,成为了学生的挚友。本人时刻扮演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必要时给学生以方法上的引导与点拨,跟学生一起交流自己的看法,但不会直接告诉学生现成的答案。本人坚信,“生教生、生帮生、生考生”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之一,可以有效地体现出“个别化教学”的理念,而小组互助学习就是最好的载体。小组学习的成效关键取决于小组长,小组长的作用至关重要,小组长主要是起到对全组同学学习的组织、引导、协调、指导、帮助的作用。如在教“分数的大小比较”一课时,有一个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出了折纸、画线段图、有多少个分数单位?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转化成同分子或同分母分数,再进行比较等多种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学生的潜能令我惊叹不已!我深深地体会到:小组学习能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创造学习的时空,对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第四环节——汇报交流

汇报交流是建立在小组互助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教育专家马云鹏说:“在数学教学中,不仅仅是师生双方知识信息的交流,而且还有情感的交流,这种情感上的影响和感染,往往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甚至终生难忘。”说明师生之间的真情交流是十分重要的。本人在学生的汇报交流中大力倡导“没有错误的回答”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尽情表述自己的想法。在汇报交流过程中,本人向同学们提出了“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的格言,不准讽刺挖苦任何同学;尊重同学的独创,不管对与错,都要虚心倾听。本人始终坚持“鼓励和表扬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灵月一妙药”,追求了“没有批评的课堂”。引导学生在汇报中交流、在交流中探寻,在探寻中求证。

结论

总之,教师应该想方设法把每节课的知识概括起来,强化数学方法,给学生以新的启迪和感受。如在教“百分数应用题”时,问:“同学们有什么感想?”生1:我想回家再编几个不同类型的百分数应用题,让我们小组的王洋同学(平日数学比较差)再练习一下。生2: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对“联系”一词有了新的认识,其实,不仅仅是百分数与分数应用题有着密切的联系,有好多数学知识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像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之间的联系,像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课堂教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1问题的提出

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 (苏霍姆林斯基) 现代社会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人一生的发展,越来越关注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

在未来的社会里,教育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获得知识,而在于学习方法的掌握。“自主探究”是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获取数学知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2课题案例

下面以《角的分类》(注)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自主探究式”教学的步骤:

2.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教育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才会感兴趣。数学的内容虽然抽象,但大都可在生活中找到适合小学生接受的原型。新课的引入要注重创设“现实化”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画面中产生问题。

教学片断:

师:(出示正方形纸张)这是一张正方形的纸,它的四个角都是什么角?

生:直角。

师:回答的很正确。我们来做一个实验,任意折去这张纸的一个角,观察一下,它还有几个角?这些角都还是直角吗?取出桌面上的正方形纸,自己动手折折看。

学生动手操作

师:哪位同学汇报一下,你折去一个角后,还有几个角?指出哪些角不是直角?

生1:有五个角……

生2:有四个角……

生3:有三个角……

师:老师也试着折了一下,得到的结果和同学们一样。请看大屏幕。这是第一种情况,折去一个角后,还有五个角,……(投影依次出示7个角。)

……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产生的这六个角不是直角,它们的度数,形状也不相同,同学们想不想

注:此课例由笔者执教,并曾获四川省广元市青年教师赛课一等奖。

当一回数学家,通过探究、分析,也来给这些角分分类,取取名字?(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给角分类(板书课题:角的分类)

2.2创设时空,自主探究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实现数学知识的“再创造”,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⑴创建良好的讨论交流模式。以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基础,通过汇报来展示成果。

教学片断:

师:这些角可以分为几类?你是怎样想的?我们将分小组讨论,试着分一分。再讨论之前,要看清要求,汇报时要说明为什么这样分?。(大屏幕出示讨论要求、讨论提示)

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

师:哪个小组愿意汇报?

生1、我们小组经过讨论后认为,这些角可以分为两类:④⑤⑥号角为一类,因为它们都比较尖,①②③号角为一类,因为它们都不太尖。

生2:我们小组也分为两类,和B分的结果一样,但标准不同

师:你们是按角的形状分类的。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生3:我们小组认为,可以分为三类……

生4:我们小组的意见是,这些角可以分为两类……

师:你们是按角度数的大小分类的。

师:同学们真能干,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你们按角的形状和度数分别将这些角进行了分类,老师认为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你认为哪种分法最合理,最科学?为什么?

⑵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发现的过程。数学教学不仅应让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让学生学习科学探究方法,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知识的能力。

教学片断:

师:下面我们一起认识平角。(板书:平角)

师:拿出你们的活动角,放到桌面上,自己旋转一个平角。

师:观察一下平角有什么特点?

生1:平角很平。

生2:平角的很直,它的两成了一条直线。

师:谁能说说什么样的角是平角?(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这样的角叫做平角。)

师:平角有多少度?(180°)(板书:180°)现在看来,说大于90°的角叫做钝角完整吗?应怎样改正一下?(指板书)这个问号可以擦掉了吗?(生:可以了。)

2.3应用拓展,自主建构

应用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设计以实践为主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广阔的空间,促使认知结构不断完善。

教学片断1:

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这位同学左手侧平举,我们把他的左手当作角的一条边。下面,他将听老师的口令旋转身体,请同学们认真观察。

师:向右转。现在他的左手的位置与最初的位置成什么角?(直角)

师:(还原)向右转,向右转,现在他的左手的位置与最初的位置成什么角?(平角)

师:(还原)向后转,向后转,现在他的左手的位置与最初的位置成什么角?(周角)

师:还有谁想来?既然大家都想来,那我们一起来吧,不过,我们一向提倡玩中学,玩中悟,你在玩好了之后,要谈谈你有什么发现。

……

2.4评价反思,自我体验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其指标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也要关注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成分。

教学片断:

师:这节课你觉得你的表现怎样?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大家来谈谈。

生:(略)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

[2]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书,数学,四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篇4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自主能力

探究式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时展的需要,是科学教育的需要,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探究学习是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形式的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它既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意识和自主能力。

一、营造探究氛围,促进自主意识的形成

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学生观察、反复思考探索事物的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本身应该创设一种民主的氛围,同时我们本身也应该让师生和同学 建立一种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关系,彼此应该是友好的。我们一定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来,尊重学生的个性,尽量和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对话,善于发现学生的爱好,用学生保持一种宽容而友善的态度。最终的目的是激发学生自己的创新能力和自我学习的精神,要注意只有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下,学生才能够变得更加主动和灵活,才能够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我们要让学生以一种自由和积极的心态来学习。

1.精心选材,激发自主探究的兴趣

探究式教学离不开大量的学习材料,因为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是“感知――表象――抽象”,所以学生在探究之前,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或学生自己准备充分的感知材料(实物、学具、图片、文具、统计数据、表格等)。我们在进行探究式教学中,对应用情境要做恰当的教学加工,因为实际问题总是比较复杂,有时应用的知识过于宽泛会造成知识更加难懂。真实情境的干扰因素超过了教学过程的主导因素,不利于学生的探究,因此需要教师对教学材料进行精心选择和组织。在选材上我们要做到这几点:第一,所选教学材料要与所学的重要概念或原理有关, 我们要紧紧地围绕着教材本身来进行教学活动,主要的目的就是揭示概念和原理,并且让人知道里面反映的某种现象。第二,材料的编写要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三, 材料之间要能够有足够的关联,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空间,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方法对材料进行解读和探究。第四,我们要保证每个学生都由足够的材料。

例如,上《小数乘法》一课前,让学生调查菜场的物价。

学生汇报调查结果后,出示一张学生课前调查的菜单:

师:根据调查的菜单,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瘦肉的总价是多少?

生2:白菜的总价是多少?

师:你会计算吗?有问题吗?

生:白菜的单价是小数,没有学过?

师:先猜一猜,再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组长负责记录,然后请小组上台汇报,看哪组想得多。

生汇报方法,师引导比较哪种简便。

由于调查单的内容只有瘦肉和白菜两样,学生就比较有针对性。节省了处理信息的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另外教师有意识的精选了一组数据:瘦肉的单价是整数,而白菜的单价是小数,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使学生很快就确定今天要探究的内容是小数乘法。在探究计算方法时,学生通过整数乘法的这个例子进行迁移,想出了多种小数乘法计算方法。

2.提供时空,激活自主探究的思维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学习探究的能力,他们渴望在学习中获得乐趣。”作为教师相信学生内在潜藏着的极大的智慧和才干,只要学生能做的,就放手让学生动手去做,只要学生能想得到的,就让学生大胆自己去想。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能够自由发展,充分发掘学生的探究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我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先让学生说一说已学过的有周长的平面图形,然后复习已学的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介绍长方形的特点,最后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究,寻找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从中选出一种最简便、最科学的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这些都是学生能够做到的。

在丰富多样的探究活动中,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就会获得充分释放。教师要在以下几个环节真正的留出“时空”,让学生去探索、去思考,不要徒留形式,走过场。(1)寻找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时留“时空”;(2)提问后留“时空”;(3)当学生对知识认识模糊时留“时空”;(4)在概括结论之前留“时空”;(5)出现错误之后留“时空”;(6)出现难解时留“时空”。只有充分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宽松的空间,让他们去探究,才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潜力。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整合

目前,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已融入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它以语言、文字 、视频信号和声音等新颖独特的方式给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组建多媒体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了建构有效的学习环境,以此为契机,我们尝试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在数学教学中,进行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实践。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优化了教学素材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关于小学数学素材选取的要求:“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先用计算机展示一幅图秋天风景,电脑一一抽出枫叶、蝴蝶、松树的图案,接着让学生找出它们具有对称的特点。这样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优化学生的学习情境

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精美画面,逼真的情境配音,营造出虚拟现实情景,使学生闻其声,临其境,入其情,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为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奠定了基础,便于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使学生愿学、乐学和会学。如我们的一节数学研讨课,内容是三下中的“认识几分之一”,用Flash展现了两个小朋友郊游的场景,他们带了四个西红柿,两瓶矿泉水,一个蛋糕,让学生说说怎样分这些东西才公平合理,学生说分法教师用课件演示,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两人分得的个数相等,这时教师指出这样的分法叫“平均分”;这样学生很轻松的理解“平均分”了。在分蛋糕的过程中发现每人分得的蛋糕数量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整数表示,很自然的引入新课。这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为学生虚拟了现实情景,以资源为依托,通过交流,合作,优化学生的学习情境,实现了课程整合。

三、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优化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对个体教育的关注,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设计和教育方式,避免了传统教学不能充分适应个性差异,无法照顾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现状,它可以为每一个学生定制适合他的教育方式,更好地体现教育的人文关怀。如小学数学四年级的“我们去春游”的内容是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或多或少接触过的知识,面对每个学生对其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的不同,如何教学让每个学生都有新的收获呢?围绕薪课程提倡的“网络查阅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协作商讨——探究实质解决问题”的基本模式展开教学:一是课前把任务布置给学生,要求自己确定一个旅游路线,上网搜索这个旅游路线包含哪些项目,每个项目的价格,怎样包车,包车要多少钱,以及餐饮,住宿等情况。二是分工协作完成相关的数学问题,在班上汇报本小组的学习成果及发现的问题。三是在各组汇报的基础上,师生共同交流,探究问题的实质,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学生自己上网浏览、通过观察、分析、讨论解决相关数学问题,自主的将生活知识系统化,低时高效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自信心受到很大鼓舞,加之多媒体网络的刺激让学生对已有的知识已不再满足。这样,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呈现出多边互动、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场面,每个学生都在自觉地寻求知识发展自己;于是主动性、积极性、趣味性由于多媒体技术的介入而融为一体,学习效率和教学方法相应得到提高。

四、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优化了学生的主动学生方式

利用多媒体的优越功能,不仅可以把课本里的画面由静态变为动态,而且能把一些比较抽象的难理解的问题通过图像、声音、动画等方式模拟成原生现实过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例如:在认识“角”一课时,把抽象出来“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利用多媒体进行闪烁,强化角的组成,同时将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绕顶点移动,形成各种不同的角,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的关系。动静结合使学生充分感悟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实践教学;兴趣

一、通过实践教学,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任何教学过程都可以说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如果只有教师一方发挥作用,教师在课堂中唱独角戏,很难提升教学效果。数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学过程讲究再创造,引导学生创建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如果仅仅按照预定的教学方案进行教学,学生在课堂中仅仅是配合教师的教,不符合小学生实际学习需求。

为了能够让小学生在数学教学中获得更丰富的体验,必须加强实践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不断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调整,优化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课堂井井有条,但这种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在课堂中拘于形式,不能对知识融会贯通。相反,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以激发学生兴趣为首要任务,以兴趣为基础,促进数学成绩的提升。

二、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特点,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教师必须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之路。在现代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转变自身的角色定位,变主动为主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培养数学思维,并善于引导学生用这种思维思考教学问题,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在课堂中可以采用提问的办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明白传统数学教学方式的利弊,根据新课程的相关要求与标准,注重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针对某一个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开拓思维,运用多种方法加以解决,并为学生预留一定的思维想象空间。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需要积极采用新型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设备等,将数学理论融入教学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习新的数学知识的同时,能够探索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设计有效的教学情景

传统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依靠机械记忆以及反复练习的方式获取知识,很少能获得真实的主动体验。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发挥引导的作用,为学生精心设计教学情景,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亲身经历,获得更加真实的情感体验,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还能够使其在体验中总结出数学知识的规律,掌握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必须以新课标理念作为指导,对数学教学材料进行灵活运用,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数学学习机会,让其感受到获得数学学习成功的喜悦,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信心,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奠定基础。

四、合理地设计数学作业

针对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平时不愿意多写字这一情况,教师应该在课堂中与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沟通与交流,鼓励学生多说,要求学生回家后向家长汇报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可以巧妙地设计课后作业,由学生向家长介绍学习内容,这样不仅能够给学生满足感,激发其学习兴趣,还能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另外,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在设计数学作业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学生家长参与其中,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活跃学生的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作业设计中,也可以设计数学日记。学习数学过程中,学生总能够获得一定的学习灵感,或者是发现一定的问题,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及时地将这些问题和灵感写下来,编成数学日记。这种作业形式必能激发学生灵感,提升教学效率。

五、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新课程教学改革中,以往的教学模式已然不能适应现代化教学需要,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鼓励学生独立进行思考与学习,从而促进数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7

一、设置思维策略型情境,引导学生求异探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打破学生定势思维是教学目标之一。因此,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可设置如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思维策略型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思考分析,展开求异探究,开发学生智力,训练学生思维灵活性、创造性,使其探索不同解题方法,不拘泥于课本,敢于打破条条框框,独辟蹊径。同时,比比谁想出更多的方法,激发学生好胜心理,使其争先恐后地思索多种方法,甚至是那些基础差的学生也会主动参与,开动脑筋,在如此状态下,课堂气氛显得十分活跃,学生学习热情会更高涨。

例如:有项工程,如果由甲队单独负责需要10天完成,而由乙队单独负责需要12天完工。请问甲、乙两队合作协助需要几天能完工?对于这一问题,由不同角度分析,会有不同的解题方法。

思路1:“最小公倍”解法。10与12和的最小公倍数为60。因此我们可将这项工程视为60,就可算出甲队、乙队的工作效率分别为6+(60÷10)与5+(60÷12)。因此,两队合作的工作效率是11。然后用总工作量除以两队效率和,就可算出两队合作完成该工程的天数。思路2:将该项工程视为整体“1”,甲队每天可完成该工程的,而乙队一天完成这项工程的,两队合作每天可完成这项工程的,而整体“1”中包含多少个,即,也就是合作完工的天数。思路3:根据题意,我们可知道乙队一天的工作量,而甲队只需天即可完成。因而甲乙合作一天的工作量由甲队单独承担需要的天数是:。所以甲队十天完成的工程,甲乙合作完成需要完成的天数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探索问题解法,相互交流分享,寻求最简便、最优化的解题方法。

二、设置认知冲突型情境,引导学生猜想探究

鲍波尔曾说:“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实践,去观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选取一些融合趣味性、知识性、挑战性并贴近学生实际的学习材料,精心设置冲突型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使其处于一种“愤悱”状态,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试着运用所学知识、方法与策略,大胆猜想推测,探究新知。

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分析长方形的面积计算,给每位学生提供1cm2的小正方形,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拼拼长方体,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并记录好实验数据。

然后小组汇报情况,交流讨论,相互补充,猜想:长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什么有关?而后通过测量实验等方式验证猜想,归纳总结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这样,给学生呈现有关学习材料,使其结合材料大胆而合理猜想,避免盲目性。同时,通过学生小组实验探索,可让他们动手动脑,增强体验,相互启发,合作探索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认知能力,形成合作精神。

三、构建试误型情境,引导学生反思探究

在学习过程中,出错是在所难免的,重要的是能够探寻错误成因,找出有效解决策略,提高思辨能力,避免再犯同类错误。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设置一些“试误”类情境,让学生暴露自己的问题,然后留出一定的时间,引导学生反思与探究,归纳错误成因,透彻理解知识,保持思维的严谨性。

四、构建应用型情境,引导学生建模探究

知识学习的目的在于实际应用。而应用题则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与运用情况,也是教学难点与重点。而应用题的本质是数学建模,需要学生抽象数学结构,把握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性质公式等,从而快速解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避免机械式训练,提高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思考分析能力、建模与探究能力、知识运用能力,教师需要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由生活大课堂中选取教学素材,如社会热点、工程建设、行程路线、相遇等,然后设置应用型问题情境,指导同学进行探究学习,要概括整理,发掘规律,构建数学模型,把握数学思想与方法,提高解题能力,学会多侧面、多角度的分析问题,使得抽象知识变得更具体、直观,复杂问题变得更简单易懂。

篇8

关键词:关键词:小学数学;找规律;能力培养

一、 引言

    小学数学是人的知识学习中重要一环。而通过数学教学使学生的能力得以提升,是教师最大的愿望。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特尔指出:“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来解释和分析,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教学方法,称之为再创造的方法。”这句话充分强调了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是由学生把要学习的数学知识通过自主活动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则是设计组织好学生活动,并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而不是把现成的东西灌输给学生。因此教师在设计这堂课时可以采用自主参与式创新性学习教学模式。创新,从小学生就要开始培养。

二、《找规律》的教材与学情分析

    “找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是《找规律》知识体系的起始内容,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现象比比皆是,学生也有了一定的生活积累。如何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规律,领悟“规律”的内涵,是学生学习的一个新起点。简明自然辩证法词典中对规律是这样定义的:“规律是现象内部的本质的联系,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的特点是: 它是现象内在固有的本质属性。因为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是辩证的,个别中存在一般,一般寓于个别之中,普遍规律也与特殊规律、个别规律相联系,并寓于特殊和个别的规律之中,并通过对个别表现出来。”从哲学中可以看出,规律是十分重要的哲学范畴。而数学里面的《找规律》则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与观察能力。这部分内容出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一年级下册。小学生虽然很小,但是他们在从小的观察活动中对事物的观察很仔细,这样就对他们今后的人生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精要巧设计

    通过教学目标的设定、重难点的把握、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达到培养小学生的分析语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方面要让学生通过找一找、猜一猜、摆一摆、涂一涂、演一演等活动理解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并联系实际感知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和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和欣赏数学美,并发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找规律》部分的重点在于能发现简单的有规律的排列并用语言叙述,而难点则是创造规律,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水平,使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规律。

    在教学中要准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纸片若干、课件等,以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小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具体的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探究新知、发现规律;动手操作,建构规律;联系与深入生活,寻找规律。

(一)、创设情境,培养感性知识

    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最喜欢过什么节日?学生们回答:儿童节。教师接着问:那你们打算怎样庆祝节日呢?小学生举手回答:唱歌跳舞表演节目。老师根据这个情景再说:一班的小朋友已经把舞台布置好了,那我们去看一看!

    老师让学生观察一班学生布置好的舞台,问本班小学生:你们感觉怎么样呢?小学生会说美呀、多漂亮之类的话。在这个时候教师循着学生的感性知识,接着问:你们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然后学生分组来作汇报,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这个过程可以控制在5分钟左右。

(二)、 探究新知,发现规律

    1、找彩旗规律。教师要求学生要重点观察彩旗,深入理解。

    教师:仔细观察老师贴在黑板上的彩旗!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我发现了……

    教师:这些彩旗是随便摆放的吗?是怎么摆放的?先自己看看,再把看到的和同桌说说。

    学生甲:彩旗是按照一面红一面黄这样的顺序摆放的。

    学生乙:彩旗是按照一面红一面黄又一面红一面黄这样的顺序一直摆放下去的。

    教师:为了让我们看得更清楚,能不能按它们的排列顺序,给彩旗分分组?

    学生在答题纸上试分。

    2、展示学生分组的答题纸

    教师展示一些孩子的分组结果。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1、两个一组用圆圈;2、长方形;3、正方形;4、竖线;5、横线;6、分类。

    3、师生共同解读分法

    (1)教师:能看懂他们的分法吗?他们是怎么分的?

    学生:他是红黄为一组这样分的,红黄又为一组这样分的……

    教师在这个时候就可以小结一下:这其实就是我们学过分类,但如果这样分,我们就破坏了这些彩旗本身的排列顺序了,而且不能让我们把这样的排列看得更清楚,所以,我们要注意:分组是在不改变排列顺序的前提下。

    (3)、找共性:让我们来看看这三种分法,他们都是怎么分的?

    (4)、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几组彩旗,要求学生回答发现了什么,并且猜想:后面的彩旗是什么?

    教师小结:像这样按一面红旗一面黄旗的顺序两个为一组,依次不断重复出现三次或三次以上的排列就是有规律的现象,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内容:找规律。

    (三)、动手操作,建构规律

   1、第一关:涂一涂。

    要求:请你用我们刚才找规律的方法先分分组,再和同桌说一说你找到了什么规律,最后涂一涂,比一比谁最快?学生涂——交流——汇报。

    2、第二关:猜一猜

    猜一猜,下一个是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3、第三关:摆一摆:

    要求:结合自己手上的材料,商量一下你们自己要创造什么样的规律,再动手。

    还可以通过联系生活,如声音与动作中的规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这样的规律。然后教师小结。

四、结束语

    通过学生在找规律过程中的观察、动手操作、联系生活实际去发现规律,这样卡可以训练学生的观察、分析、探索、创新的能力。小学生是每个人学习生活都要经历的角色,而小学数学的学习为每个人一生的学习作出了铺垫与支撑的作用。如何寻找规律,还需要每个人坚持辩证法,努力做到仔细观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

篇9

现行的小数教材中,最大的弊端就是经常出现1993年(甚至更久远的年代)统计的信息,教学内容明显偏旧,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由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限制,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

比如在小学数学《两步应用题》的教学中,我们首先通过上网查询资料,从学生最关注的有关奥运赛事出发,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想创新。又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我们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电视台春季晚会的收视率……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我们正是这样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科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数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2.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形式的整合

目前我们学校的教学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即学生在校集中授课,受教学时间的统一限制。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化整合数学学科教学应该增加新的教学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们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十进制计数法》、《数的产生》时,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上课时,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

我们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强等特性,促进教育制度的革新,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育质量。

3.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

当前与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学生学习方式较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然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看来是刻不容缓。 转贴于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节课时,我们安排了课堂练习。练习中,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又如在教学《常用的计量单位》整理和复习一课时,利用网络教室,我们要求小组合作,内容是:把常用的计量单位分类整理,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的又清楚、又完整、又有特色。从而改变以往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在练习纸上整理数据,教师很难了解到学生整理数据的全过程,教学的实效性很难把握等结果。而网络环境的互动性,大信息量传载功能正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使师生及时地掌握各小组整理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中,我们要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一个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学习的主导者,他将成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与支持者。

4.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探究性课题的整合

如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中,我们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探究性课题的研究。

比如我们在校园网或教师的个人主页上,公布研究的课题“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等。全校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许多学生兴致勃勃地参加,围绕选题,或个人或结合成学习小组,通过网络资源,查找有关资料。在专家老师的指导下,整理自己的成果,写成小论文在网上。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与小学数学拓展型课题的整合,使学生的学变得更为主动。他们在交流研讨中,不仅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而且对自己所研究的成果有喜悦感,成就感,同时感受到与他人讨论、探究的乐趣。

5.信息技术与小数学科整合所要注意的问题

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但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欠熟练,尤其是小学生,往往因相关同步知识不具备而使辅助教学本身遇到障碍。

从数学学科的角度需求出发来使用计算机,而不是为了用计算机而使用 ,要强调教师的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和学科教学基础,要在充分了解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使用计算机,发挥计算机的长处,而不是抛开一切只要用计算机就行。关键还是教学设计。

篇10

【关键词】 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9-0-01

小学数学课教学,学生接触的大部分是规范的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学生学习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是必要的。但传统的小学教学课堂往往让人感到沉闷,机械化的数学课堂就犹如一潭死水,缺乏生机。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好动天真活泼,面对教师呆板、单调、落入俗套的教学手段,学生的心智与情感的浪花就难以激起,甚至表现出对数学的厌学情绪。

而新课改理念下的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课堂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多了动感和活力,有是还有孩子们的真知灼见。在多年的教学中我经常采取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趣和客观事实出发,从图画情景的展示出发,使学生体验数学就在生活中,并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事,让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有了进步。几年来,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本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现在,就如何激发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谈谈自己几个观点。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师都知道,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非常重要。当然,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得意地理解为只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逐步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用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于与人合作等内在学习品质。老师还要明确,学生这些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教学中,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对学生过早地提出统一的,硬性的要求、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让学生学会讨论、会交流、会思考、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分享。这样慢慢地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学生学习数学打下基础。

二、把抽象概念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是我们数学教师比用的手法,不过一些固定的呆板形象并不能唤起学生的心理效应。尽管低年级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短暂,但他们对感兴趣的电视动画片,却能长时间一动不动坐着看到底,对喜欢听的童话故事,也能坚持坐在那里兴致勃勃地听下去。因而,我们可以选在学生喜欢的神话传说或小动物编成故事进行教学。我在教(7的认识)这一节课时,考虑到(葫芦兄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它与7的分解与组成又能联系起来。于是我准备了7个不同颜色的葫芦兄弟,并以葫芦兄弟瓜熟落地动态形式出现,把学生带到一个“引人入胜”的境地,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掌握了书中知识,学得积极主动,又有兴趣,教学效果又明显。

三、教学知识生活化,为学生提供生活实践的机会。

教学离不开生活。如果我们善于从生活中控据素材运用到教学中,往往会收到可喜的效果。如以同学们踊跃给灾区小朋友捐钱,捐文具。每天的大课间活动为例,编出应用题,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同事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祖国是个大家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教育。如教学《认识人民币》这节课时,我腾出一定时间复印出不同纸币和硬币,让学生在课堂亲临数钱,认识钱。并拿出自己准备的水果、文具、生活用品等,让学生“买卖东西”。学生在生活情景中拿钱找钱,会用钱,并让学生要爱惜人民币,初步学会识别人民币、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这样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赋予教学时代气息、学生感兴趣,容易产生共鸣,又有新鲜感。

如果能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实现“学以致用”。那么,就达到了“教”与“学”的完美统一。为此我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为学生提供生活实践的机会。

(一)家庭作业生活化。在新课改理念下,家庭作业的布置必须打破传统,不能只是那些生字数学算式或课文内容的重复书写。要让学生放学回家,摆脱课堂的束缚,让他们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因此家庭作业的布置一定要以时间活动为主。例如:在教学完《一位数的除法》后,我让学生去观察,分析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这种除法。第二天,学生纷纷向我汇报:“妈妈买菜时用到了这种除法。一斤芹菜2元钱,妈妈买了3元钱,买了几斤?算式3÷2”,“我们分值日组时用到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要求每组多少人?算式16÷4=4有四个组,每组4人”,“我家花500元买了2吨煤,要求一吨煤多少钱时用到了除法……。”听着孩子们一句句准确无误的汇报,我知道他们学会了到生活中去摄取知识,学会了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知识中去,我布置的作业为他们提供了兴趣化的舞台。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课。在学完了《米和厘米的认识》后,我组织学生上了一节“动手量一量”的实践课。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分小组动手亲自量一量,动脑算一算的实践活动。汇报总结时,学生发言活跃,向我汇报了操场的长和宽,旗坛的长和宽,树干的周长,乒乓球场地的长和宽。在学完《一位数的乘法》后,正赶上学校要搬迁新校,安装暖气,建锅炉房。我因地制宜,又上了一节“我为学校算一算”的实践课。学生通过采访调查,了解了各种材料的价格,列出了一份份账单。

这些实践活动,不但巩固了学生所学到的知识,而且是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四、在情境中教学,调节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