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改革汇报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25 15:10: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堂教学改革汇报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新课改;教师成长;个性化
新课程改革可谓是教育上的,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教育观念、管理方式和教学行为都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当今教育,建设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适应新课程、实践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教学的多样性、动态性、生成性在课堂中日益彰显,教师的个性与教学独特性得以彰显。
然而,新课程的改革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推进新课程改革,促使素质教育迈出实质性的步伐,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旨在促进教师个性化成长的改革与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现将一些设想与做法加以赘述,供同仁商榷。
一、转变管理理念,创设成长环境
传统的管理模式是程式化的,它只注重教师机械的模仿和无条件的执行,忽视教师个体的思考与创新。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我们转变旧的管理理念与方式,注重引导教师的个体自主成长。
1.营造氛围,转变观念。
新课改是需要每一位教师实实在在地参与的课程改革,所有的改革首先都是思想的改革,教师思想的转变应该是新课改首先必须面对的。营造浓郁的课改氛围,让教师亲近课改、熟悉课改,而后才能落实新课改。
为了更好地推进新课改,除了传统的宣传、专题讲座等形式,还应该成立课改中心教研组,集合权威论点、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等内容集中编成学习材料,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学习研讨。此外,学校还应该利用身边的案例进行现场解剖,观摩研讨,促使每一位教师都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引导教师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激发广大教师自发地进行课改实践。
2.淡化督导,强化研讨。
在旧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环境的局限下,教师一直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修筑的围城里打转,只要“照本宣科”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传统的督导检点在于督促而非指导,更不敢奢谈检查者与被查者的互动交流。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淡化督导,强化研讨,着力推动新课程环境下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师角色的转变,促使教师变被动执行为主动创造。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学校应该强调教育理论的学习,促使教师用理论指导实践。强调教学反思,要求教师不断反省教育教学实践,引导教师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找到一个新的视角,审视和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强调教师间的合作,积极利用身边的资源开展教学工作。
3.淡化量化评价,突出自主创新。
在教师评价方面,学校应该建立“重实绩更重发展、重结果更重过程、重教书更重育人、重规范更重创新、重竞争更重协作”这一多样化教师评价体系,努力令教师自觉追求新课程赋予的课程权利。转变量化考核的评价形式,引导教师从规范走向自主,从执行走向创造。当然,学校更应该修订课堂评价标准,去除对课堂程式的一些硬性规定,增加一些蕴含新课程理念的思路与方法,打破传统的细节评价模式,给课堂以主动性,鼓励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学。
二、创新管理环境,促成个性成长
共性让所有个体有了交融的基础,个性闪耀着独特的智慧。教师的成长既要求共性能力的提高,更要求在深层上培养教学个性,这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显得十分重要,学校更应该以培养教师个性为轴线,架起教师成长的桥梁。
1.营造学术氛围,陶冶教师个性。
(1)开展读书活动,滋养教师学术内涵。教师虽然每天都要投入很多的时间钻研教材,揣摩教法,研究学生,力争上好每一节课,但单纯阅读教材乃至参考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阅读教育研究书籍、知识学问书籍、学生热衷的时尚书籍等,只有这样,才会在日益时尚化的学生面前不显得知识匮乏,才会从深层次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渴求,进而对学生的知识学习与人生成长做出科学合理的引导。另外,做研究型教师的观念已经逐渐深入人心,它已经是一种社会对教师的深层要求,教师若要在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更快适应这一教学趋势,就必须多读书,通过不断读书深厚内涵,张扬个性。
(2)与专家对话。激励教师的成长还要求我们不断为教师树立新的学术业务榜样,让教师有业务上的奋斗目标,消除因周而复始的教学而导致的职业倦怠,可以邀请名特优教师来校讲学,还可以组织教师去一些名校学习取经,听取专家讲座,观摩名师授课。通过这些研讨与交流活动,教师的课改热情将会大大提高。
(3)构建研究组织,发挥骨干教师的垂范作用。学校可以将学术上有一定影响力的骨干集中起来,成立诸如“学术委员会”“督导处”等机构,并定期实行成员选举制,让每一位学术上有影响力且受到同事拥戴的教师享有这一荣誉,并起到学术垂范作用,同时也可以让其他教师看到奋斗的目标与希望。另外,学术组织活动的不断开展,也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学习的平台,让教师能够得到骨干教师的督导与帮助。通过这些学术化的管理,激发教师的潜能与创造欲望,焕发教师参与教科研的巨大活力。
2.搭建专业舞台,张扬教师个性。
为促使每个教师都成为研究者,引导教师在课改实践中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学校应该有目的地搭建各种专业舞台,让教师一展身手。
(1)开办课堂教学沙龙。在教师自由申报的基础上,学校每周安排几位老师执教课改研讨课,及时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鼓励教学组摸索探讨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建立颇具学校特色的课堂模式,创立学校教学品牌。在课堂教学沙龙活动中,学校可以鼓励教师解放思想,以宽容的心态听取各种课堂模式的教学课,也许没有一种最科学合理的模式,但我们可以通过这种百家争鸣的形式,激励教师进行课改模式的探索,成长自我的课堂教学个性,让教学充满灵动的色彩。
(2)组织专题汇报活动。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校内名师、骨干教师的专题汇报活动,如有关学科教学的学术讲座,课题研究的阶段汇报,科研兴趣小组的成果汇报,个案研究汇报,以及读书报告会,等等。还可以进行交流评比活动,优胜者择机推荐参加更高级别的交流竞赛活动,为学术交流和教师个性成长提供尽量多的途径。
篇2
关键词:材料物理;专题教学;持续改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9-0112-02
材料物理是凝聚态物理的一部分,其目的是解决材料中的物理问题,是物理学科与材料科学的交叉学科,旨在利用物理中的一些学科成果来阐明材料中的种种规律和转变过程。“材料物理”是面向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材料科学方向)、材料物理和材料化学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课程主要讲述从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出发,通过建立物理模型,阐述诸种材料宏观可测的各种现象、效应和性质。使学生了解在材料物理学领域中重要材料的性质及研究材料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材料物理研究的基本轮廓,学习现代材料物理学家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方法,掌握并能运用材料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为进一步从事材料研究打下基础。
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遵从“以学生为中心”、“目标导向”和“持续改进”的基本理念,重新审视材料学科专业课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持续改进,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是优化与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基础。本文以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科的教学为例,对依托优势学科的“材料物理”教学进行探索。
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材料物理是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组织形式、运动状态、物理性能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通过研究材料的性质在各种外界条件(力、热、光、气、电、磁、辐照、极端条件等)下发生的变化,发现新的物理现象和效应、规律,形成新的概念(如铁电、热释电、压电、电致伸缩等),并用于指导实践。因此,在讲授过程中,需特别注重先修课程和前期知识的累积,并结合材料学科发展的新成果,尤其是我校材料学科优势,对现有理论和实践进行拓展。本课程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改革教学形式及方法
在课堂组织形式上以讲授式为主,结合研究型学习形式教学。在授课方法上采取多媒体课件授课,结合板书给出难点、重点和解题思路等内容,在多媒体教案中尽量配以精美的图片、动画模拟或视频等,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本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及时在教学中增补更新,具有上课速度快、信息量大的特点。学生必须精力集中,否则就会因漏失关键信息而难以跟上授课思路,甚至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有限的课堂授课学时中,如何让学生有效把握课程重点,理解课程难点,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二)设置课程内容专题,加强自主学习训练
教育心理学家杜威认为,教材中知识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手段,是素材。他主张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供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而是提供材料,让其自己去探索并用以解决问题。因此,每阶段设置关于本课程重点或难点的专题思考题,要求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写专题报告或制作课件,并以答辩方式考核。目的就是强化“平时成绩”,摒弃布置客观性作业,设置并强化主观性专题,促使学生在课下主动强化课上所学,把课程教学从课上延伸至课下。此环节重点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专题设置的另一个方式是自主选题,教师出主题,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行设置个人报告题目和内容。近年来,学生自主选题主要集中在国内外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减排等方面的现状研究与发展趋势分析,体现出学生对新材料与技术的浓厚兴趣。
(三)改革考核方式,强化平时成绩
目前,我国高校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多是“平时成绩(点名)+期末考试成绩”,而国外名校的考核模式强调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对课程的平时考核严格,作业要求高。在本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探索中,强化了“平时成绩”,课程最终成绩由平时作业+课堂表现+课程专题报告+期末考试构成。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其他三项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具体拓宽到课下作业、个人汇报和小组汇报3个方面,以此促使学生在课下主动复习,把课程教学从课上延伸至课下。
二、问卷调查与持续改进
课程结束后,设置了关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材料物理”对于三年级大学生来说,近2/3的同学认为该课程较难,1/3的同学认为难度适中。对于这样一门比较难的课程来说,超过70%的学生愿意进行自主训练,65%的学生会进行课下复习。对于以小组方式进行的PPT汇报,超过95%的学生认为有收获,其中61%的学生认为有助于学生凝聚力增强,有助于学习、合作、交流等竞争意识的提高。对现在的课堂教学,仅有30%的学生比较关注考试成绩,而半数以上的学生都认为应当注重自信、探究与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小组间分工协作能力等的加强。小组PPT专题汇报对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总结与展望
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依托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科的办学特色与科研优势,进行材料物理课程的探索与发展。逐步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理念,把先进的科学思想和思维方式不断引入课程教学中,加强基础,紧跟前沿,通过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改革,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内容。本课程通过设置课程专题,教学从课上延伸至课下,让学生有效把握课程重点、难点;积极探索互动式教学,强化平时成绩,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有意识的了解和掌握文献检索、内容综述、小组角色分工与合作,对其学习能力、创新与思维能力、工程能力、管理能力和沟通与交流能力等,进行初步的综合训练。该课程的教学探索,依据专业课程的特点加以修正,同样适用于材料学科的其他专业课程,甚至其他理工科的专业课程。
此外,随着本课程在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改革的探索实施,教师的备课和批阅作业工作量翻倍,在专题报告的评分上,依赖于授课教师自身的学术水平,不可避免地受到其研究领域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此,在以后的持续改进中,将重点从设置课程作业评价细则方面入手,逐步建立合理的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志义,朱泓,,夏远景.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29-34.
[2]员美娟,刘宏玉,范薇,李云宝,李钰.国内材料物理专业的发展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19):58-59.
[3]黄勇.重视猜想教学,培养创新能力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篇3
关键词:人才培养;信息素养;CDIO;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b)-0000-00
Teaching Research of Essential of Medical Informatics Based On CDIO Pattern
Liu Qing Ping1 Yan Jun Feng2
(Hu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angsha,Hunan,410007)
Abstract:Higher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 cradle to cultivate the high level of Medical talents. As the first computer basic course to non-computer majors students, Essential of Medical Informatics is mainly to meet the demand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Information skills for Medical and health field. According to this curriculum of characteristic and students’ culture need, This thesis probes into the application of CDIO pattern (Conceive, Design, Implement, Operate) to the instruction of teaching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ulti-dimensional, tridimen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that integrates theory with practic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teaching effect and cultivation of versatile medical talents.
Key words:Talent training;Information literacy;CDIO;Teaching reform
1 引言
医药信息技术基础是医药院校学生获取信息技术知识和培养信息素养的主干课程,是一门集合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为一体的基础课。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信息社会中的合格医药卫生人才的培养。为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按照湖南省《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与创新水平专项规划(2010-2020)》指导意见,根据课程的特点,结合CDIO教育模式,对该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改革研究和探索。教师从教学活动的主体变为组织者和指导者,通过设置特有的学习情境和教学项目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以实现启发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
2. 课程教学现状
医药信息技术基础是针对高等医药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教学通常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上机实验为辅,学生按教师理论课讲授的内容或实验指导教材上的步骤验证性地的进行实验。这种单向传递知识的模式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影响了师生间的互动、沟通和交流,明显存在不足:(1)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专业特点和需求,片面强调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不注重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误以为课程对专业学习和工作毫无帮助,降低了课程在学生心中的重视程度和地位;(2)教学设计不合理。教师对课程缺乏整体认识,不能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系统设计教学环节;(3)教学内容不合理。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教材内容不能及时更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4)考核机制不科学。传统考核学生的方式一般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唯一依据,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5)教学过程中缺乏信息反馈机制,无法确保教学工作顺利开展。以上问题表明,课程教学应更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均衡发展,教学设计要根据教学目标、专业需求和学生学习心理等情况而制定。由此可见,如何利用有限的课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素质和综合能力成为教师极为关注的问题。
3 基于CDIO模式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CDIO[1]是麻省理工学院(MIT)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经过研究所创建的一套国际工程教育模式,该模式主张以构思、设计、实施和运作为主线,倡导以项目设计为导向实施教学[2],使得课程组织的经纬从以往单独的学科知识一个维度变为项目、知识、能力相结合的三位架构。通过项目设计将整个课程体系有机而系统地结合[3],为学生提供理论和实践相关联的学习情境,促使学习者能以项目为核心,有计划的进行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兴趣,而且可达到体验实践、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目的[4]。本文从医药院校学生学习心理着手,从医药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融入CDIO人才培养理念,在调整教学目标、改革教学理念和思路、更新教师教育观念和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并对课程教学的开展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和方法。
3.1教材建设
教材是核心的教学材料,是师生教学互动必不可少的工具。目前,国内高校《计算机基础》教材种类繁多,但针对医药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需求进行编写的相对较少,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医药行业人才的培养。教师只有根据行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学校专业特点和课程体系,融入教育模式和教学法的思想重新规划教材层次结构,才能摆脱一味灌输知识的局面。基于对教材建设重要性的深入研究,本课题组编写了《医药信息技术基础》3和《医药信息技术实践指导》4两本教材。立足改变传统的教材模式,建立“主教材、电子教案、教学视频、课外拓展资源、信息交流”于一体的多元学习资源,针对学科知识发展动态构建知识拓展模块,按照课时分布情况和学生计算机水平将课程教学中涉及的基础理论知识、前沿动态信息和实践应用知识划分模块,合理设计立体化教材,围绕以教材为主,网站、QQ空间、QQ群和微博为辅的形式开展教学工作,有利于指导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按需学习。
3.2 教学目标
顺应社会和医疗行业对人才培养的发展要求,引入CDIO教育模式进行教学改革,强调以学生信息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为教学目标,强化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关注医疗机构和企业的人才聘用需求,从学生认知和理解的差异性出发,整体规划教学方案。
3.3教学方案
结合教材内容和立体化资源,系统规划教学实施方案,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以项目为导向,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计算机水平等情况进行合理分组。小组以讨论合作的形式开展研究性学习,完成指定的实践项目,并借助ppt等信息技术手段,汇报研究性学习成果。
3.4教学项目
根据教材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结合计算机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前沿应用,合理设计教学项目。整个课程教学中以一个项目为主线,多个小型实践项目为辅,循序渐进的加深和强化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信息素养、实践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5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是高效课堂最基本的学习形式,它能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焕发课堂生命力,通过促进学生“动”,促使课堂“活”,达到体现效果“好”的目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显示,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以分组的形式开展研究性学习,能推动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学生自我完善。
分组模式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教师应注意以下问题:
(1)在计划分组之前,教师应阐述分组的目的和设计方案,事先将分组学习的优劣告知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以避免分组后可能出现的违纪问题。
(2)按照班级人数制定分组数量,通常以6名同学为最佳。教师强调组长在分组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职责,说明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以自荐或推荐的方式选取组长。
(3)选好组长之后,对组长进行编号,由组长在全班范围内选取组员,组成团队。教师从项目实施的角度分析团队的组成结构,建议组长从信息收集能力、知识总结能力、信息技术水平、责任心和学习热情等方面进行考虑,以确保项目能顺利开展。
(4)组长按照编号从小到大的顺序每人每轮依次选择一名组员,再按编号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选择,依次类推。最终形成团队。
3.6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有利于督促和强化学生的学习。教师把赏识-激励式评价引入到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的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推进课堂教学。本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作了如下探讨:
(1)平时成绩为百分制,占课程总成绩的40%。教师根据学生上课表现、学习积极性、作业提交情况和项目完成情况制定评分细则,使平时成绩公开透明。
(2)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组学生以文档的形式提交研究性学习成果,包括收集的资料、总结的知识、汇报的ppt和讲稿、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包括已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小组讨论的会议纪要,教师根据各组提交的文档情况进行评分。
(3)教师从各组学生中随机选择一名学生汇报研究性学习成果,其他学生(汇报小组成员除外)作为知识接受者对该组组员的汇报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如学生理解人数达到总人数的60%视为通过,否则该小组继续讨论,重新思考解决方案。
(4)每组学生汇报完毕后,全班同学针对讲解的知识点进行提问,各组自行记录所提问题和建议,课后以文档的形式提交至教师,该项成绩被列入评分细则中。
(5)各组汇报完毕后,组长组织小组讨论,整理需提交的文档,并针对大家所提的建议进行反思和总结,并以小组为单位评选最优秀的团队和贡献最大的组员。
3.7 反馈信息
教师利用QQ群和微博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进行实时跟踪,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联系,确保教学工作顺利开展。运用问卷调查表及时了解学生阶段性学习情况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促进信息的反馈和收集,完善教学设计。
4 教学效果评价
针对教学改革的实施情况,结合CDIO的评价体系和教学目标[5],制定教学效果问卷调查表,并对高等医药院校3个不同专业的120份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从统计结果来看,90%的同学希望施行教学改革,并表示喜欢这种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和课堂教学气氛。在实施教学改革后,80%的同学希望教学中能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觉得自己的学习兴趣、实践操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有明显提高,并能融入到项目开展和团队合作的氛围中。可见,将CDIO模式引入医药信息技术基础课的教学研究具有开创性和可行性,值得探索。
5 教学改革的思考
医药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运用CDIO教育模式,有助于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极大的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共同完成指定的项目,有益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相互影响,刺激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当然,课程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1)学生自信的培养
课程教学开展过程中需考虑学生的个性、认知水平和计算机基础的差异性,以鼓励为原则,激励每位学生都参与到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充分运用管理学中的三明治原理,从褒扬中提出建议,从建议中激励进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2)课堂时间的安排
课堂教学是个动态的过程,围绕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和认知差别,课堂教学时间会在一定范围内浮动。为了更有效的体现教学效果,教师应严格限定教学各个环节的实践,确保教学有序的开展。
(3)知识理解的差异
教师引导各团队通过分工协作共同完成项目。鉴于知识结构和个性差别,学生对于知识理解的程度存在差异。教师应该提出存在的认知差异性,鼓励组长及时进行学习阶段性总结,分享经验和方法,促进共同进步。
(4)团队组织的效率
组长组织的形式和方法各异,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项目任务的完成。教师可以通过成果汇报后的提问和建议环节,促使学生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在比较中思考,在思考中进步。
(5)分组教学的模式
分组教学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培养。分组模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应说明分组原则、要求和注意事项,观察学生的反应,打消学生心中的顾虑和不安情绪,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热情。在分组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信息技术水平和学习能力,又要考虑如何充分调动所有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问题,组间差距不宜过大。合理的分组模式是教学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
6 结语
针对医药信息技术基础课的特点和现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运用CDIO教育模式实施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实验数据显示,通过对项目实施效果的合理比较和评价,能有效的促使学生进行自我批评和反思,认识到在分析问题过程中角度的重要性,知识表达过程中方法的重要性,团队合作过程中沟通的重要性,解决问题过程中知识总结的重要性。从参与中体会乐趣,从评价中认识自我,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能力为依托,综合提高学生的软实力,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医学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Crawley E.F.,Malmqvist J.,Ostlund S.,etc. Rethink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The CDIO Approach[M]. New York: Springer,2007.
[2] 李丹,赵娜.基于CDIO的软件工程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计算机教育.2012,1
[3] 牛换霞. CDIO工程教育模式解读:课程论的视角[J]. 现代教育科学. 2010,6.
[4] 张辉. CDIO教育理念下计算机实验教学模式[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9.
篇4
一、实施和推进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必要性
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是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几年来,我校先后开展了数学青浦教改经验、语文和谐教学、张思中外语教学、“五个转变”等课堂教学改革,2002年开始,又提出并实施了“课前预习,课堂点拨,当堂达标”教学实验。这些教学改革措施都体现着自主互助、合作交流的教学思想,闪耀着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自学能力、探究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光辉,这些改革的实施使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为我校开展新一轮的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做法
1.更新观念,统一认识
教师观念的转变是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前提。为转变教师的观念,学校先后派出三批共70多人次到潍坊学习,印发了学习材料——《构建理想的课堂》,要求每位老师结合学习的经验和自身的实践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写出书面总结,找出存在的差距,充分认识到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和改革课堂教学的必要性。通过学习、反思使老师们认识到: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学生应该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应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2.构建合理有序的自主互助小组
小组建设是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基础环节,也是关键环节。小组作用发挥得好坏直接影响着最终教学效果的优劣。为把“自主互助”落到实处,学校组织班主任、任课教师认真学习小组的划分、座次、优化组合、管理、调整、评价等方面的内容,加强小组建设。
小组的划分和组内分工。各班按成绩把全班同学分成四段,从每个成绩段中抽出一名学生,这样,由四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并根据成绩分别定为1号、2号、3号、4号,明确规定他们在小组、学习、日常管理等方面不同的职责,如小组分工有组长、记录员、检察员、汇报员,学科分工有语文组长、数学组长、英语组长、史地生政组长,日常管理分工有纪律组长、卫生组长、作业组长、文明组长等。经过这样科学的分工,小组内部,人人参与小组管理,小组成员的主人翁意识也在无形中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锻炼,达到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小组管理目标。
学习上落实了“一帮一”计划。为调动更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小组内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我们在小组内部推行“一帮一,对对红”的政策,由能力较强的1号负责能力较弱的4号,2号负责3号,两人相互提问、相互检查、相互示范、相互启发、相互交流,手拉手,共同进步。为提高帮扶对象的成绩,1号、2号承担起了老师的责任,每天给3号、4号检查作业记录、完成情况,有的还通过打电话、家校联系卡等形式与组员的家长保持联系。这样既提高了学习基础差一些的学生的学习成绩,又使学习基础好一些的学生知识得到巩固、提升。
小组的激励和评价措施。为调动学生互助、交流、合作的积极性,培养小组的凝聚力和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学校设立专门的宣传栏,对各班表现突出的小组进行了及时表彰。各班设立“竞分榜”,每天公布各小组的积分情况,制作了“新学期新目标”宣传栏,各小组在这里公布自己的组名、组规、小组标志牌、口号、誓言等。
3.研讨交流,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篇5
关键词:TPACK框架;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4-0029-05
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发展过程中也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把教育信息化纳入了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整体战略,强调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我校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提出了《XX大学课堂教学改革方案》,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课堂教学改革,旨在改变传统教学观念,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实现教学主体由教师向学生转变,教学方法由讲授向引导转变,考查方式由考试向“综测”转变,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1]
《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方法陈旧,资源不足,评价方式单一等诸多问题,故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教育技术学这门年轻学科一直走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前沿,理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与教学进行全面深度的整合,而对课程进行精细设计则是十分必要且有效的。作为一次新的教学尝试,本文以TPACK框架为指导对该课程进行设计与实践,以期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并为我校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一、 TPACK概述
TPACK是近年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研究的最新发展,[2]形成了强调“传递―接受”和“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与学活动的新教学理念,强调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实施者,教学过程的引导者、监控者,[3]也更加强调对课程进行合理设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密歇根州立大学的Matthew Koehler和Punya Mishra创新性地在舒尔曼教授的学科教学知识(PCK)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整合教育技术的全新概念框架――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它是描述如何利用技术的智能教学知识。[4]他们主张TPACK是在课堂中将专业知识有效融合技术的一种思维方式知识,指出这种知识被认为是用于为某种教学目的服务的将技术整合于教学策略中的一种知识性工具。经过对PCK内涵的不断深化与探讨提出了TPACK技术和教学整合的框架结构,包含三个核心元素:学科内容知识CK,教学法知识PK,技术知识TK。三者交互形成四个复型元素:学科教学法知识PCK、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
TPACK是由三个核心元素交叉互动而产生的一类新知识,它既是三个知识元素的组合,又凌驾于三个元素的组合之上。此外,它还是一种复杂的、动态变化的知识,是教师专业知识金字塔塔顶的最高层面,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境系统地考虑 C、P、T 三者的有机整合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在其变化过程中寻求恰当的平衡点,[5]进而设计对具体境脉敏感的教学方案,即利用某种技术综合教学策略来呈现内容或进行知识的有效表征,[6]最终达到优化教学,加强教学效果的目的。因此,运用TPACK框架对《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进行整合技术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与应用是一个明智且具有挑战的选择。
二、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
《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内容包括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媒体研究、教学设计、信息化环境等多方面,涉猎了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电子通信等多学科领域,是一门理论与技术相结合的交叉性学科课程。该课程的前导课程有大学英语、教育技术学、媒体理论与实践、教育学、教学系统设计等,后续课程有教育心理学、远程教育学、教育传播学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该课程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它既不等同于大学英语课程,又区别于专业课程,大学英语趋于语言知识和技巧能力的培养,而专业英语更关注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前者可以说是后者的基础;专业课程侧重于专业体系的系统介绍,而专业英语更加注重利用语言工具进行学术间的交流。[7]故基础英语和专业课程中的教学经验对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非常重要,但并不完全适用于该课程的教学。
本文利用TPACK框架对《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进行以“课堂”为中心层次的教学设计,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查阅文献资料,了解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研究成果,加深对专业知识的认识与理解,掌握一定的名词术语及运用英语表达专业知识,进一步提升口语、阅读、翻译和写作的能力,全方位地提升语言的学术交流运用能力,为以后更深入地学习和从事科研工作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8]
三、研究设计与应用
1.课程设计
(1)研究方法
本文借助文献法分析了TPACK框架和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现状;运用设计研究法以TPACK框架为工具对课程进行细致设计;利用观察法以助学者身份进入教学现场进行课堂观察记录;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检测教学方案的应用效果。
(2)应用对象
教学实践中有1名授课教师、2名助学者(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生)、43名学生(我校教育技术学本科1101班),其中65%的学生通过了CET-4,16%的学生通过了CET-6,其余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比较差。
(3)课程安排
该课程安排在大三第二个学期,共安排了18个教学周,每周一次,一次两课时,最后1个教学周进行测评。
(4)教学活动组织
本课程采用了不同于以往的课堂组织形式,全班43名学生按照自由组合的方式进行分组编号为A―K,每组四个人,规定上课时必须以小组为固定团体就坐。移动学习的条件和资源日趋成熟,教师要求学生在移动设备(如手机)上安装谷歌、有道词典等软件,教学过程中可随时随地进行相关检索,充分利用了移动学习的便捷性、移动性和灵活性。
(5)教学内容重构
课程选用的教材为焦建利主编的《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这版教材涵盖内容知识全面、专业性强,专业术语的应用领域广泛且相对通俗易懂。根据TPACK框架中内容知识CK的内涵和教学进度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重构,将教学过程分为基础、适应、提升和综合四个阶段,遵循加涅直线式编排教学内容的设计原则,按照知识间关联度及学习梯度,从教材中选择了12个章节进行内容重构,如图1所示,这6个部分基本构成了教育技术学的一个完整理论体系,但由于书本教材的不可更新性,无法及时呈现专业的新进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挑选了一些外文论文、会议报告、音视频等作为教学补充材料,以便为学生展现一个完善的学习体系。
2.课程应用
TPACK不仅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必要条件,也对教师将技术整合于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基础、适应、提升、综合每个阶段的教学内容侧重点不同,使用媒体技术的目的和类型也不同,与之适应的教学方法也就不同。随着教学过程的进行,各阶段对学生的要求、作业布置及考核的意图也不尽相同,总体具有螺旋式梯度变化的趋势,相应教师在各教学阶段的参与度也具有梯度性变化。笔者将从以下四个阶段简述基于TPACK 框架的《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
(1)基础阶段
此阶段为课程的入门阶段,目标是掌握一定的专业术语和语言技巧并能够阅读简单的外文材料。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这一阶段所选的教学内容为依据CK内涵重组后的Part 1和Part 2,并在专业领域新进展部分加入补充内容,教学模式不宜有过大改变,而在传统方式上进行适当的调整。教师采用双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英语思维与表达能力的同时,保证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有效学习与理解。在学习The History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时,教师利用思维导图以文字、图片和流程图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了国内外专业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以清晰简明的方式传递了教学内容,教学气氛轻松愉悦。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意味着支持更加灵活多变的内容,在讲授媒体与学习时,教师在讲解重点内容的同时利用视频向学生展示了当前国内外热门研究的媒体技术工具,如3D打印技术、AI人工智能、Google眼镜等,教学过程有条不紊地展开。
为营造学习氛围调动积极性,教师搜集整理了与专业相关的VOA视频,这种视频时长短,配有滚动字幕和解说画面。课前由助教播放,学生跟着视频朗读,然后教师讲解内容、名词术语等,之后再重复播放一次,按照行为主义理论以加强“刺激―强化―反馈”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课后任务要求学生掌握词汇术语外,再浏览一些国外网站、论坛等,完成该阶段的学习后进行小测验,内容以词汇术语的中英文互译为主。
(2)适应阶段
学生经过前导课程的学习已形成初步的认识与了解,在适应阶段要做的就是不断强化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积累专业术语。这一阶段的教学内容为Part 3,介绍了本专业的几个重要理论,该阶段教学方法的选择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加强师生之间的交互性,实现教学主体由教师向学生的转变。依据TPACK框架中教学法内容知识(PCK)的整合要求,教师采用“微课”与小组协作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学生按照组别顺序选择课程内容讲解,听课小组进行提问、评价等活动,要求尽量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对话,以此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和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合理激发学生的自我提高内驱力,还要妥善处理小组间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此阶段的任务要求是阅读教师在课程网站的外文文献,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明确文章的观点看法。测验内容在词汇术语的基础上加入对专业理论、观点的中英文互译,目的是在考察词汇的基础上突出语言的运用能力。
(3)提升阶段
随着教学过程的进行教师参与度逐渐减少,在此阶段依据前期教学反馈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将课堂主体完全交予学生,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不仅打破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也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其自主学习能力。依据对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要求的解读,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及远程教育的教学中,采用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观看教师在课程网站上传的相关视频,并对学习内容提出问题;在课中则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小组为单位就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进行引导形成总结性评价。在信息化环境的教学中采用了一种有趣的教学模式――“游戏教学”,如图2所示,将游戏与教学相结合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让学生通过体验逼真的游戏情境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TPACK整合框架中“境脉”的提出不谋而合。课前教师在课程网站上提供相关的教学资源如Second Life、VR博物馆等,学生自行下载进行身临其境的体验,在体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地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该阶段对学生的要求是在课程网站书写英文日志并提交。完成学习任务之后的测验内容除了专业词汇术语中英文互译外,还加入了对特定知识点的理解(如Information Literacy,Learning Environment),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
(4)综合阶段
该课程以往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考核形式单一,不能全面地评价每位学生,真实地检测学习效果。改革后在教学初期,由教师与助教商讨制定了“3-2-1”考核模式,课程考核不再是做一套试卷,而是根据教学情况完成3次测验、2次小组汇报和1次个人演讲。教师依照3项成绩结合课堂表现,对每位学生进行综合评估以形成期末成绩,实现考核方式由考试向“综测”的转变。测验和小组汇报随着教学过程开展,个人演讲在课程学完后进行,要求每位学生做5到10分钟的英语汇报,自主选择内容,形式不限,教师在此过程中扮演“评委”的角色给予评价指导。
学生经过阶段性学习之后,语言能力和专业知识的掌握都得到显著提高,在汇报演讲中表现良好,基本所有学生都全程以英文讲解,且选择的内容广泛,有专业领域内新理论的介绍,如:Discovery Learning、Communication theories、MOOC等;有新技术的介绍,如:The Internet of things、Artificial Intelligence、HumanCComputer Interaction IPV6等;还有Pod casting、Wikipedia、Blog等在教学中的应用。在内容呈现方式上,所有学生都制作了PPT,其中有16名学生准备了相关视频辅助内容呈现,可见已初步形成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识。
四、应用效果分析
《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课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学生掌握专业词汇术语的数量及准确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其课程的学习情况。该课程按照教学计划进行了3次单元测验,从收集的试卷来看,学生词汇术语的掌握情况都有明显的进步,尤其是英语基础能力相对比较差的学生在这方面的提高程度较为突出,如图3所示。
本文的调查问卷由笔者通过一学期的课堂观察和组织管理并由指导老师提出修改意见修正而成,问题涉及了教学内容、媒体的选择,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方式的设计,作业、测验的设计以及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等几个方面。问卷设置为匿名填写,与学生的期末成绩无关。问卷填写时间为最后一次测验结束之后,回收问卷43份,有效问卷为43份,其中男生9名,女生34名,分别占总调查人数的21%和79%。利用SPSS软件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从统计结果来看,α信度(Cronbach's Alpha)值为0.811,各维度信度范围为0.696―0.879,说明该问卷的一致性和稳定性较好,有较高信度,设计比较合理。
(1)教学内容、媒体
教师从学生角度出发依据专业性、实用性和趣味性选择教学内容,并以教材为基础加入补充材料。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所选教学材料的满意度为87%,从访谈中得知,相比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学生更加偏好学习应用性强的知识,尤其是男生对技术方面的知识更加感兴趣。学生最喜欢的媒体呈现形式为视频类型,这一比例高达63%,访谈中大部分学生建议教师多用视频进行教学,但视频选择必须注意与教学结合的紧密性,选择范围相对有限;其次是网页和PPT类型的学习资源,PDF文档是所有学生最不喜欢的类型,该类型呈现的英文会使阅读者感到对英语水平有较高的要求,且包含信息量较多,不易把握重难点。
(2)教学活动的组织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教学活动组织的满意度评价为88%,即大多数学生认同这种教学组织方式。访谈中,多数学生认为这种形式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只有两名学生对这种分组方式提出质疑,原因是由于总人数问题以及采取自由组合的方式,导致各小组之间的初始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种情况只存在于个别小组中,相对总体评价可以忽略这种差异性。
(3)教学策略的应用
根据对TPACK框架的理解与把握,该课程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如演示法、任务驱动法、小组协作法、翻转课堂、游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来看,学生对授课方式的认同度为91%。如图4所示,其中最喜欢的教学方式为游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在高校教学中使用较少,学生比较感兴趣;其次,小组协作也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方式。通过访谈,了解到学生喜欢在小团体里进行学习,原因是发挥话语权的机会较多且不用担心回答错误;对于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学生普遍的反映是任务量比较大,自主观看视频学习不宜把握重难点,注意力容易分散;演示法和任务驱动法在高校教学中使用较多,学生反映情况一般;此外,有意思的是,在问卷调查结果中只有3名学生喜欢传统的讲授法,而在访谈中却仍有不少学生提到对于重难点的讲解还是喜欢采用讲授法。
(4)作业、测验的设计
问卷调查结果中有61%的学生认为作业和测验的难度设计适中,23%的学生认为比较难,而7%的学生认为非常难,其余则认为容易,符合正态分布的一般规律,说明该课程的作业及测验的设计符合教学实际情况。
(5)教学满意度
调查结果中,学生对课程教学的满意度为84%,对教师教学态度的满意度达91%,学生对该课程教学的认可度比较高。通过对访谈结果分析,大部分学生认为专业英语能力有所提升(如图5所示),尤其是在词汇量的增加和对专业知识理解方面尤为突出,相对理论知识来说学生对技术应用方面的知识更加感兴趣;其次,学生均认为英语整体水平有所提高,由于词汇量的增加,相应阅读能力和翻译能力的提高比较显著,而听力、口语、写作能力需要长期累积的过程,提高幅度不是很大。在访谈中,学生表明VOA音视频对听说能力有较大的帮助,但由于课堂时间限制,提高效果不是很明显。
五、结语
本文基于TPACK框架以教学内容递进为主线,按照知识获取的一般过程,遵循直线式编排原则,对《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课程进行设计实施,结果表明,无论是从学习深度还是广度来看,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对知识的把握与应用程度都有显著提高。结合本次教学过程体验及教学反馈,笔者认为该课程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教学内容的选取。该课程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主,适时添加了专业契合度较高的教辅材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层次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2.教学活动的组织。全班学生分组并固定小组就坐构成了一个个小型的学习共同体,形成一定的学习默契,有利于学习活动的开展;
3.音视频的播放。学生都很赞同这种方式,在课堂环境中形成语言氛围促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对语言技巧的学习也有很大帮助;
4.方法策略的选择。教师面对的教学问题或情境都是“劣构性”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的技术与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如翻转课堂、游戏教学等。
综上所述,利用TPACK框架对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课程进行设计与应用是一个有效且具有挑战意义的选择,这并不是说已经形成了成熟或固定的教学模式,而是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摸索与前进,进而有效地促进该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山西师范大学课堂教学改革方案(试行)[EB/OL].http:///jwcweb/view1.asp.
[2][3]何克抗.TPACK――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研究的新发展(下)[J].电化教育研究,2012(6):50-56.
[4]Koehler,M.J.,Mishra,P.,& Yahya,K.(2007).Tracing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 knowledge in a design seminar:Integrating content,pedagogy and technology[J].Computers & Education,2007,49(3):740-762.
[5]Mishra,P.,& Koehler,M.J.(2006).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a new framework for teacher knowledge[J].Teachers College Record2006,108(6):1017-1054.
[6]Judith B.Harris & Mark J.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TPACK) in Action: A Descriptive Study of Secondary Teachers’ Curriculum-Based,Technology-Related Instructional Planning[J].Journal of Research 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2011(43):3.
篇6
1.1自我展示
无机化学教学共两个学期,在每学期的期初组织一次自我展示演讲。演讲题目自拟,以感人为最终目的;要求团队所有成员参加,时间限制在3分钟以内。在自我展示的教学环节中,学生演讲最多的题材是对就业的困惑、对人生的感悟、对未来的向往、自己最喜欢的人或最近最热点的话题等。演讲时间虽短,但是本环节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增进了同学之间的了解。由于演讲成绩取团队成员演讲成绩的平均值,所以在演讲前每个团队成员之间都会积极准备,彼此之间互相讨论和帮助,争取本团队成员都能在比赛中完美展示,共同获得好成绩,从而可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1.2学生授课
每学期选出部分无机化学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分配给各个教学团队,队长组织本队成员对分配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内容包括:课堂导入、主要教学内容、课后小节等。课堂要求互动和质疑,还需要进行合理的扩展,授课时间要求在45分钟之内。教学形式不限,以生动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全程参与,监督和辅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点准确性的把握。我们以学生主讲的无机化学理论课程设计为例:课前需要进行如下准备:①研读教材掌握教学的基本理论;②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学习,以便在教学中进行合理的知识扩展;③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设计内容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分工,以及教学互动环节等。④正式上课前,进行模拟教学,教师在模拟教学中进行质疑,提出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点,指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不足、不准确和不正确的地方。在正式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辅助课堂教学,回答“小老师”不能准确回答的学生的质疑,在教学小结中总结本节的知识要点,并对学生的授课情况做简要的短评,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以便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的提升自己。此环节中,团队成员的成绩依旧相同,因此可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提高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其次,通过课外预习和资料的检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能力;再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同学的质疑过程对授课学生知识准备的充分与否、快速反应能力和学以致用能力也是考验和锻炼。
1.3撰写科研小论文
鼓励学生实时检索无机化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相关研究方向自学并撰写专业小论文。目前学生撰写的论文报告有“纳米材料”、“最新分离技术”、“石墨烯的应用”、“单壁碳纳米管的制备及应用”等。每个团队选拔出最优秀的论文,制作演示文稿,在第二课堂时间(每学期选择一个休息日)进行论文汇报。本环节中,学生的团队精神不仅得到了培养,在文献检索、阅读过程中还拓展了专业视野。另外,通过学习了解了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从而明确未来学习和工作领域的选择,显著提高市场竞争力。
2培养创新能力及操作性
2.1知识扩展
化学教育专业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师范性,大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知识视野的大小直接决定其在未来中学教育中的教学水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扩展,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探究的科研思维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因此,本教研室教师会在教学的相关理论中引入本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包括教师自己课题组的相关科研成果。例如:在学习第五和第六副族元素时,教师把自己课题组最新制备的官能化杂多酸成果介绍给学生,重点介绍科研思想。因为科研成果为自己的老师研究所得,所以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感觉到创新过程和创新成果离自己没有那么遥远,从而可以激励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参与意识,培养科研思维,将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
2.2开放实验室
此环节主要是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参加。
2.2.1开放本科实验室
每学期本科实验室开放两次,开放时间在期中,因为此时,大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无机化学理论知识体系已相对完善,能够独立或合作设计完成实验活动。参与开放实验室活动的同学要先递交“申请书”,申请中写明实验内容、所需仪器和设备、相关药品及材料。学生可在实验教师指导下反复实验,直至成功达到设计目的。每学期活动的内容主要围绕如下几个方面:①鼓励学生对做过的无机化学实验设计大胆质疑,提出改进方案,并指明改造后的优势;②对做过的无机化学实验,学生在保证实验结果准确、实验现象明显的前提下,可对某个实验或某个实验步骤进行微型化设计;③在教师的介绍下与合作中学的一线化学教师共同探讨中学化学实验的教学改革,参与中学化学实验的设计及教学对学生来说是提高未来就业竞争力,搞好中学教学的重要实践渠道。此环节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创造性和实践操作性。同时还间接的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取精神。
2.2.2开放研究生实验室
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首先提出了整合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思路[5]。以此为鉴,在无机化学课程教学的后期,允许部分实验技能较强、勤思考、爱提问的同学参与到研究生的创新性科研工作中。对于刚进入实验室本科生的培养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科研基本技能培训,包括学习国内外科研文献的检索方法、熟读科研文献、了解无机化学领域的理论和最新研究热点、掌握无机合成技术、掌握无机化合物制备及性质研究方法、掌握实验数据处理方法、参加研究生的科研组会并适当进行文献汇报。二是科研探索,在经历了基本的学习训练后,对于学习能力强的本科生,在保证不耽误本科课程学习的前提下,在导师的指导下和研究生的监督下完成一些可行性较强的科研项目。目前每年都有部分本科生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科研论文,这些学生是校大学生创新和创业项目的主要申报者,也是未来攻读硕士研究生的主要生源。和其他学生相比,他们都会较早的制定人生规划,有目标、有理想、能吃苦、善于思考且动手能力强,而且在未来选择研究生报考专业时的目标更明确。
3结语
篇7
摘 要: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是外语教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对教学的介入,不仅改变了教学手段,而且对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各高校和其英语教师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任务型教学法融合到大学英语教学中能够使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发挥到极致,能够更好的逐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大学英语;任务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
一、引言
人类已迈入了21世纪,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强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挑战。英语教学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哑巴”英语、“聋子”英语早已无法满足新形势下对英语学习和英语教学的要求。
2004年,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工作视频会议”上,教育部提出了改革大学英语教学的总体思路:一是修改现有的教学大纲,制订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将原来的以阅读理解为主转变到以听说为主,全面提高综合应用能力上来。二是改革现在的教学模式,将教师、课本、粉笔、黑板与学生,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改变为以计算机(网络)、教学软件、课堂综合运用的个性化、主动式学习模式上来。三是改革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等大学英语教学评价系统。因此,新形势下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Teaching)是指教师通过引导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的教学。这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语言教学方法,是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es)的发展,在世界语言教育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1],该理论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任务型教学法是吸收了以往多种教学法的优点而形成的,它和其它的教学法并不排斥[2]。
三、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的现状和趋势
多媒体教学为英语教学创造了良好的语境,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将图、文、声、像等符号介质有机结合在一起,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合、视听并用的非语言素材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了一个生动、形象、丰富的交互式人机界面,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仿佛有置身异国他乡之感,同时体验了语言的文化环境,对理解和运用语言有很大的益处。多媒体教学具有省时高效的优势,能极大地丰富和完善外语教学的内容,增加课堂信息量,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在相当程度上缓解社会迅速发展而教学内容过度滞后的矛盾,突破了传统课堂狭小的语言空间[3]。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的英语教学都采用了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模式。此外,随着大学英语四六考试改革的不断深入,由重点考查大学生英语读写的能力到重点考查大学生听说的语言应用能力,由笔试到机考的不断推广和普及,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是现在和将来外语教学的必然趋势。
四、任务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
教育部2001年7月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4]。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各高校和其英语教师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个人认为任务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合理的应用能够使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发挥到极致,能够更好的逐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在实际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当中作了一定的研究和尝试。
1.任务型教学法的具体步骤
英国语言学家Jane Willis(1996)在她的专著中提出了任务型课堂教学的三个步骤:前任务,任务环和语言点[5]。
前任务:教师布置教学任务,引入话题,可给出导入问题、背景知识和关键词语, 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并做好准备。
任务环:此阶段是任务型教学的核心,学生可以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执行任务,教师应在此时鼓励学生尝试各种办法,充分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来完成任务。
语言点:分析学生通过记录分析其他各组执行任务的情况;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练习语言难点。
2.任务型教学法应用于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的实际教学案例
Nunan指出课堂任务的设计有三个重要的原则:真实性的原则;形式和功能并重的原则;任务依附原则[6]。真实性原则是指教师在设计课堂任务时应尽最大努力来增加语言材料的真实性,大学生经过中学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语言功底,已有一定的能力来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任务依附原则指教材开发者,课程设计者,教师等使教学前后任务之间相互关联、联系[7]。
教学研究对象:闽南理工学院公外本科财务管理专业3,4班
使用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4册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教学内容:Unit2 Beauty Can Be Bought(美容、整容)
任务设计: Beauty Can Be Bought
前任务 :教师设计好教学任务
Task1: In what ways can people improve their appearance?
教师可在互联网上下载某些明星的图片用来制作教学幻灯片,如香港明星赵雅芝、刘德华,台湾明星潘迎紫等被大家公认的保养有方的若干明星,然后以PPT的形式来引出任务1的问题,接下来教师再给出若干关键词语如:plastic surgery/cosmetic surgery/face-lift(整容外科手术), voice lift(声带整形手术), inject botox(注射肉毒杆菌素),liposuction(抽脂术)等。教师布置好教学任务后,要求学生根据给出的关键词,来自主查阅或搜索相关背景知识,然后思考并回答出任务1的问题。
Task2: Compound Dictation: The Voice Lift(复合式听写―声带整形手术)
教师准备好复合式听写的音频,可将此音频文件在课前拷贝给学生或在课堂上由教师播放此音频,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完成7个单词和3个句子的填空。复合式听写为英语四级考试听力部分的考试题型之一,因此每个单元的复合式听写均为学习的重点。
Task3: Role-Play(Make a dialogue with your partner according to the given situation, using the useful expressions you have learned.)
教师先播放Model1 She is having some cosmetic surgery的视频,要求学生先填空,然后根据给出的情景和有用的表达来编写对话,最后由学生要进行情景模拟表演。
学生:全班同学按4到6人分成若干组(分组学生可按要求自由组合或由教师根据性别、学习基础、学习主动性的差异来划分)。学生根据教师所布置的任务,所给出的关键词和有用的表达,来努力完成任务。最后把每个同学查到的相关信息和题目答案进行汇总,讨论并形成最后的汇报材料和答案。
任务环:教师组织小组汇报和课堂讨论并对小组汇报和课堂讨论进行评价,最后要对知识和信息进行补充;各学生小组成员或代表进行汇报,各小组间可相互学习不同的汇报结果,展开讨论并做出最后总结。课后任务: 教师批改听写;学生熟记和整容相关的一些有用的词组和句子。
五、结语
实践证明,任务型教学法和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是极佳的组合方式。把任务教学法融合到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有独立思考、积极参与的机会,易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大学英语多媒体的教学特点是教学信息量大,教学活动内容涉及面广,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任务型教学法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能够更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能够全面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能够更好的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当然,如何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合理有效、创造性地利用任务教学法,还需要广大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探讨和研究。
(作者单位:闽南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 蒋皓,徐国琴. 任务型教学法的任务设计[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 2011(4)
[2] 杜巧巧,张淳.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魅力中国.2011(3)
[3] 黄斯楠.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新模式探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6)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 Willis, J.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M].London: Longman, 1996.
篇8
[关键词]高中英语 新课程改革 自主学习 能力提高
新的课堂改革迎面而来,高中英语也需要适应新的形势要求。新课改突出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新理念,使学生能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是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在几乎所有的英语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形式,这说明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紧跟时代的发展,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行为之中,使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得于顺利实施。
一、要求教师首先适应新课改要求
全面提高高中英语教师的自身素质。新课改的基础是教师,全面提高高中英语教师的自身素质就成为新课改成功实施的关键所在。
1.高中英语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高中英语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学生主体,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教育理念,重新认识高中英语课程的目标与定位。重视英语教学中的人文性目的,加强运用英语语言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既要满足学生心智与情感态度的发展需求以及高中毕业生就业、升学与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满足国家的经济建设与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2.高中英语教师必须让学生拥有独立自主学习的条件,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标所提倡的教学方式,但自主学习必须符合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必须适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为此,首先,教师要根据所学语言内容设计出当前学生能够使用所学语言的情景。其次,要向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材料,并使学生能驾驭这些材料。再次,要交给学生使用语言材料完成的交际任务并帮助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实施计划。最后,对自主学习的结果给予合理的评价,尊重学生的个性,赞扬、关注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3.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新课改要求高中英语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发展专业能力与知识能力。为此,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正视自己英语学习和教学的习惯和经验,利用教学过程中教材的使用、师生的互动、同事之间的相互听课、说课和研讨,评价自己和同事长期积累所形成的教育教学经验,澄清自己日常教学行为和想法,以便更好地、经常性地检测课堂教学情况,从而不断修正、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养成教师的专业气质。
二、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策略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情感。中学生年龄小,阅历少,对学英语的目的往往不十分清楚。他们把英语学科简单看作是升学考试中要通过的一个考试科目。学英语只是为了考学,没有什么兴趣而言。对于学英语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没有动力也没有信心去解决,从而导致产生厌学心理。因此,要使学生学好英语,必须要提高学生学英语的兴趣。我是这样做的:
1.宣传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课堂上我经常有意识得讲一些有关外语知识在改革开放的社会里的重要作用。将学生个人的切身利益与英语学习联系起来,说明学好英语不但可以为国家多做贡献,而且也是自己成才的重要保证之一。
2.消除畏难的心里定势。“一接触英语就头晕”,不少学生这样说,这就是心理因素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以为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揭开症结的盖子,告诉学生这是他们长时间的自我暗示产生的。如果有正确的积极的学习心理暗示,树立非学好英语不可、英语不难、我喜欢英语的信念,那么这种想法会逐渐消除。并且你会发现英语的确不难,并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
3.积极创造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使用英语。让学生在运用中尝到成功的乐趣。如开展一些情景对话:对合适的文章进行表演,值日生每天用英语汇报情况;学唱英语歌,开展英语朗诵会、演讲英语、故事会等,使学生在表演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心理学研究表明,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能使学生以愉快的心境学习。学习策略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语言和使用语言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以及指导学习行为的各种理念和认识。其中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等。新课程中的Summing up和Learning tip部分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策略的练习和阅读材料。
三、重视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
调动学生内外部感觉和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直观性原则知识,为正确理解教材,掌握理性知识,发展智力创造条件;同时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让学生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新课程中的各种任务教学内容就是要求教师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听、说、读、写英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突破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的做法,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交际模式,突出了师生间的互动,即教师 全体学生,教师 单个学生,单个学生 全体学生,单个学生 单个学生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动口,动脑,动手等实践活动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体会。
篇9
关键词:合作学习;英语汇报;行动研究
基金项目: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实践项目(JGXM201428)资助。
公共演说是现代社会人才培养的重要能力,公共演说在美、英大学教育很多课程中都有体现。在信息全球化时代,英语演讲技能成为我国人才能力素养构成的基本要素。国内外语学界认识到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进行听说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但受制于教师教学理念、教学能力、教材资源、教学计划、考级导向、班级规模、交际环境、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心理等方方面面的影响和制约,教改成效并不显著。
本项研究贯彻“以内容为依托、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教学理念,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探究学习成果汇报,旨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学术能力如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引用资料的能力、演示或陈述自己论点的能力等。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与团队成员不断研讨,决定开展行动研究,尝试将“小组主题汇报”作为课程项目之一,督促和引导学生在课外以英语为载体来学习和探究知识,并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展示;同时,通过问题互动和师生评价环节,确保汇报质量和合作学习效果。实践证明,这种合作式探究学习的小组汇报展示活动的有效展开,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调动了学生学习自主性,又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对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和初步学术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本项行动研究历时一个学期,经历了观察与设计、实践与观察、发现与反思等多个阶段。
1 教学观察与设计
笔者通过高职英语课程第一学期授课发现,摆脱了高考压力的高职学生对外语学习热情远远低于专业课,多数学生仅仅在英语课上才捧起英语教材,课堂上只有在老师强调并明确要求时才会拿笔记笔记或作标记,课后作业敷衍了事,课堂参与师生互动的学生总是那么几个人,多数学生希望老师课堂上精讲词汇,满足期末考试和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考试需求就行了,对于提高口语能力并没有个人目标和强烈愿望,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与高中无异。
课题组的课程教学设计从第一学期寒假作业开始,为了督促学生假期自主学习,向学生公布新学期的5个教学单元主题,要求每个学生自选一个主题,查阅资料,制作PPT,开学第一周在班内进行3分钟英语口头汇报。
1.1 最初的观察
新学期第一次课,按照原定计划,要求学生进行假期作业汇报,因只有一半学生在课前将自己的作业完成并发送给老师,考虑到时间关系,所以课堂上请学生自由进行汇报。虽然有5个主题可供选择,但学生选题都集中在persistent 和roads to success 两个单元,除了个别学生汇报的内容还算丰富、PPT制作基本符合要求外,大多数同学汇报的基本模式都是引用几个名句,加上个别成功人士例子,缺乏逻辑连贯的主题句,网上搜到的名人故事作为例证重复率高,PPT使用的图片与主题相关性不大,背景色杂乱,大量使用文字,字体小,语法、单词错误多,口语汇报时只是匆匆而含糊地读一遍PPT上的文字,语音、语调、主题内容和PPT效果都不能令听众满意,听众很快失去了兴趣。
1.2 最初的反思
从课堂观察可以看出,学生在假期独自完成作业质量不高,首先与学生外语学习的态度密切相关,其次是同学们还没有掌握英语口头汇报的技巧,PPT制作也缺乏经验,口语水平较低,听众对汇报不满意主要是由于汇报质量不高造成的。
分析了首次学生汇报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笔者决心从根本上改变学生汇报费时低效的局面,即通过提高口头汇报的质量,增强听众的关注度,加深汇报人和听众对话题的理解,从而促进语言学习和能力发展。提高口头汇报的质量首先要解决两大难题,一是如何帮助汇报人提升汇报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让汇报人和听众都有收获;二是采用怎样的小组合作形式,提高汇报质量的同时,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
文秋芳教授认为任务的设计要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口头报告作为综合性的“输出”活动,只有在一定积淀的基础上(包括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才能更有效地完成1。语言输入是学习者语言知识内化的必要条件2,引导并教会学生选择可理解性语言输入,然后要求学生进行口语汇报是教师 “支架”作用的发挥,学生在大量语言输入的基础上再进行口头汇报可以激活学习者头脑中存储的相关信息,刺激认知机制,建立更持久的记忆链3。
1.3 教学设计
1.3.1 明确项目任务要求
为避免学生应付学习任务,向学生阐明主题汇报实施的目的、意义和考核评价标准,现场汇报的评价标准含盖了汇报内容、口语表达、书面表达、PPT制作等具体要求,师生进行现场评价;此外,对小组成员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态度、知识、能力进行自评和同伴互评,教师在小组个性化指导和观察中对每个学生进行评价考核,师生评分按照一定的比重计入学生形成性考核成绩。
1.3.2 建立合作学习小组
笔者强调合作学习的意义所在以及有效合作的关键因素:积极的相互依存、同时性互动、个体责任、人际和小组学习技能、反思和计划4。建议学生综合考虑团队成员的特长和优势,组建2-3人学习小组,自由结合达到优势互补。通过进行有组织的、交互式的信息互换, 使小组成员互相学习借鉴,为知识的建构和语言能力的发展互相发挥支架作用5。
1.3.3 自由选择汇报主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主题选择方面给学生充分的自,主题并不局限在所选教材范围内,各个小组通过个人认知分析、资源检索和集体讨论,确定汇报主题,进行成员任务分配,计划任务实施过程和方式。每次课前汇报1-2组,由各个小组与课代表协商,确定各组汇报时间顺序。
1.3.4 发挥教师支架作用
为帮助学生作好汇报前的准备,避免学生敷衍或不知道怎么准备的问题,笔者积极发挥教师的干预作用,借助学生首次汇报的PPT进行分析和重新加工后展示给学生,起到了讲解和示范作用,同时也给学生提出了具体的标准和要求;汇报任务布置后,通过师生课间直接交流和网上咨询等方式对各个小组进行任务督查和个性化指导,包括对知识点的理解、信息的筛选、文字、口语展示过程,以及PPT制作的文字、色彩、图片、音频视频运用等,涉及到组内每个成员的任务。每个小组进行班级汇报前都需要经过教师的指导和内容确认。
2 教学实施与发现
2.1 教学实施
笔者任教的助产班共组建了16个合作汇报组,从第三周开始每次课前安排1-2组进行汇报,每组汇报时间为3-5分钟,要求主题鲜明、逻辑连贯、语法正确、发音清楚、表达自然、PPT运用效果良好,汇报后每个小组给予评分,教师点评。为吸引听众注意力,要求在听取汇报时每个学生记录至少5个重要词组以巩固和增加个人词汇积累;教师针对汇报主题或关键信息向学生提问,以师生互动形式强化对主题理解。在学期结束时要求学生用英文写出本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感悟与收获。
2.2 教学发现
要求团队合作的形式来完成主题汇报任务,并明确提出较高标准的质量要求,而且是以小组为整体进行考核,学生不敢因个人松懈而影响小组成绩,因此积极参与准备。经过集体商议对话题有了较深入的理解,分工合作使得小组有了充足的准备时间,教师的个性化指导与督促排除了学生消极应付的思想,这一轮的汇报质量大大提高,汇报人对主题的讲解脉络清晰,充分的准备使得汇报人借助PPT上关键词句和图片基本上能脱稿演讲,口齿清楚,基本上能够吸引听众的注意力。由于是小组自选主题,因此汇报内容各不相同,反映出各组学生关注社会的角度和个人兴趣的差异,丰富的内容大大地提升了听众的参与度,有些汇报得到了听众积极的回应,产生了强烈情感共鸣,使得汇报人备受鼓舞。
2.3 教学反思
2.3.1 个体优势在团队合作中彰显
为了高质量地完成汇报任务,小组成员必须进行头脑风暴确定主题,反复讨论以理清主题脉络,通过合理分工、资源共享来丰富汇报材料,凭借合作互助来发挥成员优势,呈现最佳的文字、口语表达和精美的PPT展示。经过精心准备的小组在进行汇报时开门见山展开主题,内容充实,用词丰富,衔接连贯,汇报时语音语调较为自然清晰,与第一次汇报时相比信心明显增强,流畅的汇报也自然赢得了听众的关注和掌声。
2.3.2 学习能力在探究实践中提升
学生现场反馈和期末的小结都表达了自己对同伴表现的肯定和个人的收获,令笔者欣喜。虽然没有达到完美,但整体来讲汇报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小组成员积极参与主题相关资料的查找、资料共享、交互式的信息互换、语言信息的加工处理、讲稿的准备和口语的演练,使组员获得了进一步的可理解性输入和语言输出的机会,这些语言输入和输出不仅加深了对话题的理解,也充分锻炼了语言的运用能力,在完成PPT制作过程中组员们的多媒体技术和美学思想的交流与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发挥了学生之间的支架作用。
2.3.3 责任意识在自我考核中增强
考核评价标准的反拨作用值得重视。笔者制定的具体的主题汇报评分标准,包括主题内容、书面与口语表达、PPT制作水平,由各组现场打分;此外对小组成员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表现也制定了针对性的过程考核标准,涵盖个人知识、能力和态度几个方面,要求组内自我评分和同伴互评。有了可操作性的评分标准,大家的评分相对比较客观而不是主观随意,有利于形成学生对自己学习负责任的学习态度,同时发挥同伴示范作用和评价反拨作用,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能力给予积极引导。
2.3.4 专业认知在自主汇报中强化
自选主题给了学生选择个人感兴趣内容的机会,学生的选题远远超出了笔者的想象,每个组的选题皆不相同,而且超出了过去课堂交流的大众话题,涉及到更深的专业、社会、精神层面主题。如母亲节感恩主题中植入的胎儿孕育及生产过程的视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及其引发的精神健康问题,由医患关系现状激起的对医护工作者素质培养的思考,由学生制服到职业服装唤起的青春记忆和职业责任感等等,不仅反映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与思辨,而且激起了同学们的批判性思维、专业学习兴趣和社会使命感,对促进专业学有裨益。
项目学习法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要求学生通过合作,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多种学习资源解决问题,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法。实施小组合作完成主题汇报这个项目,开展行动研究证明了以学生为中心,把语言作为获取信息的中介,把信息作为语言学习的资源,教师发挥支架作用,将课堂作为语言学习、展示、探讨的平台,鼓励学生为项目的完成进行有效的自主合作学习,不仅促使了学生语言知识的内化,还培养了学生探索、思考、沟通协作、学习管理能力,促进了学生认知发展,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文秋芳等,2010,二语习得重点问题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Gass, S. M. 2003. Input and interaction [A]. In C. J. Doughty & M. H. Long (eds.). 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 London: Blackwell. 224-55.
[3]Izumi, S. 2002. Output, input enhancement and the noticing hypothesis: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ESL relativization [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4: 541-77.
[4]Johnson, D. W. & R. T. Johnson. 1989.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M]. MN:Interaction Book Company.
[5]Donato, R. 1994. Collective scaffolding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J]. In J. P. Lantolf & G. Appel (eds.). Vygotskian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C]. Norwood, NJ: Ablex. 33-56.
篇10
——关于任务型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晋江市南湾中学 苏子钊
一. 引言
中学英语教学方式在实践中不断改变,不断向前看。其中《新课标》提倡的任务型教学法,更是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也成了笔者探索和实践的教学法。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尝试并努力构建了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五步设想”教学。其总体目标是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和习惯,为今后的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二. 任务型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及应用
任务型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结构包含:教师启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汇报总结——巩固评定,这五个主要步骤,因此我称之为“五步设想”教学。图示如下:
1、 教师启动——任务进行的前提
在这种模式结构中,学生学习任务的进行是以教师的启动为基础的,没有教师的启动,学生必将无从下手,也就谈不上任务的开始与完成了。教师在新的任务进行前,应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如介绍新的语言结构,文化背景知识,为学生任务的进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扫清学生任务进行的障碍。这是任务开始的阶段,也是引起学生学习动机或动力的阶段,是任务进行的前提。因此,教师应充分做好准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渴望。例如,《GO FOR IT》UNIT 7的任务进行前,笔者就收集了一些有关西方国家饮食文化方面的图片及材料,创造氛围,然后再介绍了祈使句及HOW MUCH∕MANY等基本句型并适当训练,做好铺路工作。另外,教师在进行每一个单元的教学时应首先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如unit7的学习目标:学习询问和描述做一件事情得过程。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有利于学生充分了解教学目标及要求,也有利于任务的顺利进行。
2、学生自学——任务进行的基础
新课伊始,教师就应先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及水平,制定可行的、学生容易达到的阶梯型任务链(THE TASK—DEPENDENCY AND THE TASK CHAIN PRINCIPLE),然后向学生提出任务要求及其所需准备,明确任务后,学生自学(可课前或课后),在这期间,教师可以放手让他们去学习新的知识,让他们去发现、研究、解决问题,为任务进行打好基础。如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及任务要求:
A. Learn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B. Step by step to make a banana smoothie.
C. Make a banana smoothie by yourselves
D. Be able to describe how to do something,e.g. make your own hamburger.
在这一个总的目标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分步进行自学,准备交流。
3.讨论交流——任务进行的关键
在学生自学,初步感受新材料的基础上,学生开始进行任务的讨论交流。讨论交流一般以小组形式开展。小组一般由4—6人,(优等生1—2人,中等生2—3人,差生1人)程度各不相同的学生组成,小组可以有意识重组,保持同组异质的程度。在课堂中,各小组成员就自学情况向其他人汇报,提出自学碰到的问题,小组长记录后向全班提出。最后,各组就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并交流任务准备情况。一年的实践证明,学生几乎可以自我解决自觉问题,但教师也要注意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巡视、参与,并对学生无法解决的困难设法引导:例如,在本单元,教师设计了一个名为“我的最爱”的任务,要求学生课前准备自己最爱吃的食品或饮料及其做法。我给学生提供了以下的语言结构:(1)We need…(2)peel…\cut up….\pour…. urn on…. \mix it all up (3) a spoon of…\a teaspoon of… (4) first…. ext…. hen…. inally…..。学生就有了一定的基础在小组中交流彼此喜爱的食物与做法,就可以在交流中习得。我们还可以利用图片直观表达做BANANA SMOOTHIE的过程,促使学生利用逻辑推理来判断并学习这一步骤。通过教师启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学生一般就可以进行任务的汇报总结了。
4.汇报总结——任务进行的主体
在解决基本问题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汇报总结,一般仍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根据自学阶段教师设定的阶梯型任务链,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小到大,从分散到综合,逐一汇报,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总结。如本单元,有一组学生完成了两个任务:①基本型任务——按课文的提示词,完成BANANA SMOOTHIE的制作;②提高型任务——制作并分享亲手制作的美食。课堂上,这组学生完成任务的质量让我大吃一惊,自学能力强而且其创造力更加丰富多彩。
5.巩固评定——任务进行的循环
在汇报总结后,教师要按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各个学生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必要环节,也是检测任务完成质量的有效手段。教师应及时地设计好适量、多层次、灵活多样的练习题。习题的完成也可作为一种任务进行,可在学生自练完成的基础上,让其互评、互议、互批、互改,同时教师可讲解关键点、重要点。这样,任务进行有了良性循环,从另一个角度巩固了任务进行的效果。这种方法,反馈迅速,校正有效,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要本单元,笔者设计了6题制作各种东西的排列顺序题,主要是拓展本单元基础知识及学生逻辑排序的训练。
三.“五步设想”教学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1.强调团结互助,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由于“五步设想”教学强调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及汇报,评价学生行为时,不只是依据个体的进步程度,而是注重一个小组的整体进步,每个小组获得的成功都依赖于小组中每个学生的共同努力,使教学活动成为教师、教材、学生、环境之间的多边多向的信息传递活动,突出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学生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之间互相联系,由此在学生中形成互助、互勉、互爱、互尊的良好人际氛围,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发展了学生积极向上的、民主科学的良好心理品质。
2.突出以自学为基础,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步设想”教学是以学生个人自学为基础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首先根据学习目标和要求阅读教材,然后去思考问题,探求知识。同时学生也必须阅读、理解教师所布置的各种任务及其材料,从而为小组讨论做好准备。这样的训练有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阅读素质,让学生学会自我学习。
3.着眼于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步设想”教学立足于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突出学生自学、小组讨论交流、小组汇报评价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在程序式的学习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新教材《GO FOR IT》,从数量和内容等方面加强和丰富了各种类型的训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注意知识的迁移,提高解题能力。在学会使用某个知识点后,可以练习一些演变题。通过演变这些练习题,可以对所学的知识及时迁移,使认识的范围更广,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深,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unit 7的最后巩固练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几道菜或食品的做法并把它们分别剪成三到四部分。小组之间交换剪好的菜谱碎片,看各组是否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还原菜谱的原貌。
四.结语
对于任务型教学来说,并无一定的课堂教学模式,参与教学改革的教师都在积极探索这一问题,应该说,我们都在进行一种全新的尝试。它需要我们树立自觉的探求意识,力求能站在更高的高度来引导教学过程。我个人认为,任务型教学就是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而不是以测试的分数)来体现教学的成果,学生有了具体的动机就能自主地学习,并且主动地运用所学的语言做事情,在使用所学语言的过程中就发展了语言能力。因此,我在构建“五步设想”教学模式时引进了分层教学,自学与小组学习,强调了合作与自学,个人与小组的有机统一。最后,希望这能使大家对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有所裨益。
参考书目:
1.教育部《普通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 上一篇:领导调研乡镇汇报材料
- 下一篇:县域经济汇报材料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