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读书汇报会材料范文
时间:2023-04-09 13:15: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读书汇报会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农村小学阅读教学的现状
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已经十几年,深深地了解农村小学阅读教学的现状。作为小学重要的学习科目,由于部分家长的轻视、部分家长不懂阅读的重要,所以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是重视不够,这对阅读教学的开展极为不利,尤其是课外阅读。学生能达到新课标要求的课外阅读量的很少,更多的学生只读过三两本书。这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农村小学阅读教学的重任直接落在了语文教师的身上。
近几年,我每年都要做一个所教班级学生的阅读调查。它起源于五年前一次偶然的调查。那次,我调查了所教的六年级42名学生的读书情况。发现15名同学没有读过成本的课外书,没有读过杂志,不知道杂志,24名同学只读过1~3本书,只有3名学生读书超过了3本。从这次调查后,我决定加强读书方面的训练和引导。
二、加强阅读教学的具体措施
对于阅读教学总体目标的确定: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同时为升学服务。这样做既是立足长远,也是为现实服务。针对这两个目标,经过几年的实践,形成了如下的方法:
1. 加强课内阅读训练。这里的课内阅读是指和教材内容相关及无关的试卷、练习中的阅读题(即所有的阅读训练题)。课内阅读训练是为考试和升学服务的。在现实的条件下,忽视学生分数的做法是不现实的。无论你怎样努力,学生家长和学校是看重分数的;无论我们承认与否,这毕竟是当前为社会所共同遵循的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无论我们怎么认识,这一状况在短期内都不可能转变。不完成这一目标,后面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都无从谈起,因为失去了家长、学校支持的任何教学都是不可能维持长久的。对于课内阅读训练,这几年得到的突出感受是加大训练量,同时加强阅读技巧的讲解。刚开始实验的时候,采用的方法是重讲解,忽视练习。实践中发现没有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分数,于是自己开始反思,逐渐认识到是因为学生接触的阅读材料太少,导致感性认识少,所以很少产生理性认识。后来学生的练习增多,发现学生的阅读分数逐渐提高了上来,学生的进步得到了学生自己、家长和学校的承认。但一些常见的阅读错误学生仍然经常犯,于是开始讲一些阅读方法。这时候有一个意外的发现: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原来这些阅读错误,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经常出现,他们乐于解决,所以学生们改正的特别快。学生解答语文阅读题时,容易出现的错误有:(1)语文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该识记的东西记不住,缺乏较为广泛的、必需的知识积累。(2)判断思路不清晰,概念不明,缺乏必要的推理能力。(3)综合概括能力差,文字表达能力不强。(4)不会联系实际谈感想、心得、体会、收获。(5)阅读态度不端正,包括不重视、不认真等。这是很多学生阅读提高不上来的根本原因。
2. 加强课外阅读训练。这里的课外阅读指的是课外书的阅读。农村小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学生的课外书特别少,家长认识不上去,既不给买,也不让看。近几年情况有了改变,上级教育部门开始有计划的配备图书,各学校都建立了图书室。以前总是让学生在课下看,但学生们因为书少、不重视等原因,看的书很少,有一部分学生没有读过书。现实的改变只有一个办法,上课时间看。但需要教师引导。于是我每周拿出五5~6节课让学生阅读。一开始时间多些,后来逐渐减少,最后一周1~2节。具体的书目有:《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四大名著的简略本和省略本、还有漫画、《昆虫记》、《千家诗》等。我采取的方法是学生每人收集几本书,还有就是利用好学校图书室。学校图书室的特点是书目多,但受时间等限制。经过两个月的学习,学生们对自己读的课外书有了全面的了解,对作品内容有很多的话说。于是我趁热打铁,开了读书汇报会,在会上学生唱主角,他们在会上各抒己见、充分享受着读书带来的愉悦,这次汇报会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经过一个阶段的阅读后,学生们的阅读兴趣明显提高,对阅读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引导读”到“我要读”,同时阅读教学得到了家长和学校的支持,这些都对课外阅读的顺利开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三、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篇2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3—0062—01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作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5—6年级要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60篇。”可见,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的确,阅读能使学生获得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提高阅读能力,增强文学素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农村的小学生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的影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少,写作能力低,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针对农村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实践,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1.榜样激励。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的成功人士,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革命导师列宁的一生都是在书中度过的,在他被捕入狱的三个月中,他天天在监狱图书馆里看书。古往今来,凡是有所作为的人士,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读书。
2.好书引读。因为小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所以教师可以选择有精彩画面的书给学生看,学生被精彩的画面所吸引,就会产生较大的阅读兴趣。教师为学生推荐好书时,要注意读书的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只有书籍适合学生的口味,学生才会对阅读感兴趣。
3.收获激情。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形成好好学习的愿望”。教师要经常召开读书汇报会,利用早会赏读、交流所摘录的好词妙句;举行班级赛诗会;评选“故事大王”;摘抄本展评;开展“小导游”活动等。教师要及时给学生奖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爱读书的情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汲取知识,在博览群书中采集各种类型的信息材料,使学生逐渐把读书作为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二、扩充书源,让学生有书可读
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明的信》中对读书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必须如蜜蜂采蜜,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且枯燥。学校、家庭、社会都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条件,保证学生有书可读。
1.家长要配合。教师通过家长会、家访,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和提高语文成绩的重要意义,要求家长多带孩子到书店、图书馆,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一般来说,低年级学生以拼音读物为主,中高年级学生则应该逐渐过渡到纯文字的读物。选择读物要做到:⑴内容要健康。因为不好的阅读材料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⑵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⑶类型要多样化。总之,家长要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2.学校要完善。教育事业应受到全社会的支持,学校应多方面集资,逐步完善教学设施。每个农村小学都应着力建起学生的图书馆,提高学生利用图书馆查找所需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有了图书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图书馆是一个学习的乐园。
三、加强引导,使学生善读书
1.要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做到:一是持之以恒。要阅读的书一旦选定,就一定要读完,千万不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要养成选一本就读完一本的习惯。二是定时。针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读书的时间,不能想读就读。三是要定量。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要制定一个读书计划。
篇3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4―0097―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更要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品味,形成课外阅读能力,使阅读成为陪伴学生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一、提高认识,激发兴趣
1.有效引导,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好奇心是学习兴趣的动力和源泉。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和知识视角。例如,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这些课文后,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安徒生童话》等,经过引导,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2.以身示范,激励学生热爱读书。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读书时所流露出的激情、趣味和快乐,对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教师自己要热爱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自己喜爱的书籍和对书中人物的看法,让学生感受到阅读课外书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增添生活的乐趣,从而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3.精选内容,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学生拥有了探索新知识、阅读新书籍的欲望,就有了学习的内在动力,这时候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给予不同的定位指导,推荐一些较好的图书,激发学生读书的内在兴趣。
二、开展活动,营造氛围
1.营造班级阅读氛围。为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好读书、读好书、在阅读中健康成长,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读书活动,营造良好的班级阅读氛围。如,“名人伴我行”、“我与好书交朋友”、“我读书、我快乐”等主题的作文和演讲比赛。
2.家校配合亲子阅读。小学生的自制能力比较差,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积极、主动地阅读各类书籍,然而到了家里,就容易受到电视、游戏等影响,导致课外阅读的时间无法得到保证。因此,教师应该与家长配合,共同建立一个阅读氛围。如,鼓励家长在家里建立一个阅读的小空间,为孩子制订阅读计划,每天用半小时左右的时间进行听读练习,分享阅读心得。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典范,使孩子感到阅读是津津有味、乐趣无穷的活动。
3.开展学校读书活动。学校要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组织专题性的活动。如,朗诵会、故事会、读书汇报会、名人名言展览等,也可以结合校园文化建设举行一些活动,以发挥阅读活动的综合效应。
三、指导方法,培养习惯
1.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读书。小学生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识辨能力不高,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按照课标要求,提供适合各年级学生阅读的书目,让学生去选择、购买或借阅,指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年龄和知识范畴的书籍来读,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至于误入歧途。
2.指导学生有计划地读书。有计划的读书也是阅读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许多小学生因读书没有计划,不仅造成时间上的浪费,也使得读书缺乏系统性。在阅读之前制订一个读书计划,按着计划约束自己、管理自己,会极大地提高阅读效率。
篇4
下面谈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学语文、用语文的实践。
一、指导学习的途径和方法
(一)在课堂教学与沟通生活中学语文
课前,可让学生收集、查阅与本课学习有关的图片和音像材料等,操作实验课文有关内容,参加一些相关的实践活动。如:《春》一课,开展“找春天”的活动,让教材和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课内,鼓励学生把学习内容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运用语言文字反映真实的生活和思想。如:指导学生充分地读书,背诵积累佳词妙句,把课文中的规范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从而来丰富、扩展、改造、发展学生的语言。
课后,把课堂教学辐射到社会生活中去,使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制作、游戏、参观、访问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结合,开展系列活动来充实课堂知识,营造语文背景,形成全面认识。
(二)在学习其他学科中学语文
语言文字是一种载体。语文的学习,还可以从其他学科老师身上学得。使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更好地借助语文这个工具,吸收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运用到语文学习中,丰富语文学科教学,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各种实践的机会,可让学生自己去购买物品,从商品的性能、颜色、款式、价格等方面进行选择,和售货员进行语言交流,自己计算货款,综合运用美术、思想品德、数学和语文等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在书报杂志的课外阅读中学语文
课本上的范文虽不少是名家佳作,囿于篇幅教时,不可能包罗万象,社会生活中无涯的知识等待我们去学习与开拓。因此,要在学好教材的基础上,为学生创造一种最为丰富多彩的生活――读书。如我们开展的“书香校园”活动,可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科技读物及各类报刊等,并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采用略读、精读、诵读、笔读等不同的读书方法。可教给学生积累材料、语汇、章法的方法:摘原文,理概要,摘录精彩片段、名人名言,记小卡、写心得。对于名词佳句、精彩片段,可指导学生熟读背诵来丰富发展学生语言。可开展故事会、汇报会、日记演讲、成语比拼等读书活动,再现文章精华,巩固所读成果,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中学语文
现代媒体已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让学生在听、看、玩的过程中,增补信息,积淀文化,学习语文。可让学生纠正广告、电视中出现的错别字,组织学生讨论一些敏感问题,如爱玩游戏的利弊、都市报道的效应等,让学生尽早接触社会,既能增长才干,又能提高学习运用语言的能力。
(五)在街头巷尾、茶余饭后、乡音俚语的语言实践中学语文
可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语言”。学习生活中人们的不同说话方式、技巧、语腔,辨别语言具体使用的环境,积累运用学到的不同语言,体味语言在生活中的作用,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发展自己的语言。
(六)在游山玩水中学语文
老师和家长要鼓励学生、带领学生走向大自然,学会观察神奇多变的大自然景观,如美丽的山河,五彩缤纷的花草,千奇百怪的动物及塔桥亭阁、湖海泉潮、壁画雕塑、园林陵墓、奇迹、六大古都。让他们看、听、摸、闻、尝、辩、赏,翻地图、看游记、查历史、抄佳句、诵题诗、赞自然……与自然欢娱、拥抱世界、陶冶情操、增加文化积淀。
另外,在学校一些活动中也可以学习语文:编写、排练文艺节目,联欢会上表演朗诵、短剧……在学科活动中可以学习语文:朗诵组、书法组、合唱组……在上街购物时可以学语文:用语言做交际、看招牌、寻道路、读说明……
总之,生活是个大舞台,人民的语言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变化无穷,是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态语言宝库。只要留心,在生活中时时处处皆可学语文!
二、指导运用的途径和方法
在生活中学语文,还要指导学生运用语言来表达生活内容,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实践能力。重要的是,开辟和拓宽学生语言实践的空间渠道。
(一)生活日记
这是学生对生活体验、感悟并用语言文字做记录的语言实践形式。它用文字实现“生活交流”与“文字交流”的循环。
(二)生活会话
这是把“生活内容”与“口头语言”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语言形式。可操作的结构:创设情景――练习评价――反馈纠正――训练内化。内容分为学校系列、社会系列、家庭系列,板块有:“新闻会”“角色体验”“争夺金话筒”等,训练方法有:语音语调训练、举止态势训练、语言的规范性、精巧性训练,使其具有戏剧语言的生动、相声语言的幽默、柜台语言的甜美、军事语言的果断、外交语言的干练……
(三)语文实践活动
这是为学生解决实际,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而创造的一个广阔天地。
可操作的程序:(1)确定活动目标。(2)指导学生进行活动准备:指明活动方向、要求、程序、渠道等;指导学生进行充分的练习、交流、评价、推敲、改进,力求最佳效果;教师统筹组织设计活动课型、场地、程序、主持人、仪器等,以做好最后准备工作。(3)展示。即让学生以精美的语句、曼妙的舞姿、动听的旋律、维肖的语气、爽朗的笑声在五彩缤纷的知识海洋里遨游,来演绎生活,创造生活。
篇5
十九世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以精辟的概论阐述阅读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书籍是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说过:“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一个没有发展的学生;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乏味应试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十分重视,明确规定“九年义务教育的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小学1-6年级课外阅读不少于145万字。这仅仅是个下限,要达到这一目标,那关键就在于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培养。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而且,学生对阅读具有深厚的兴趣,本身就是课外阅读实践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
作为一个合格的优秀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加以循序渐进的诱导,调动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他们进行课外阅读,主动积极地遨游书海、采珠拾贝。这样才有利于帮助学生获得成就感和享受学习的乐趣。
课程标准强调,“读书”在语文学习和思想文化修养中的关键作用,要求高度重视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而语文课就是培养学生喜好课外阅读的主阵地。下面就我的经验,谈一谈如何在语文课中激发小学生高段的课外阅读兴趣。
一、高度重视学生学习新课前的预习习惯的养成
我在教学五年级语文时,就交给学生预习课文的方法,要求学生查阅关于本课课题的相关知识,作者情况,阅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勾画出生字词语,喜欢的语句,认读生字,生字组词,课后问题思考等。并把此作为课外作业,在上课前由学生组长检查进行登记,在上课时让每个组长汇报评比:整体情况,没有完成的,完成的差的,完成的最好的,然后老师点评。这样坚持不到一个月,学生由不自觉安排预习到自觉预习新课,学习新课,这让学生养成了一个主动学习的好习惯。我也深深感受到,学生认真预习课文后,教学起来也相当轻松了。后来,有时让优生来当小老师给学生讲,自己适时进行纠正补充。有效调动了学生的激情,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二、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课中的“趣味”
一是教师说话既要有亲和力,又要幽默风趣,让学生体味文学作品中的“趣味”。二是要以阅读教学中的故事悬念来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欲望。一位学院的博士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基础上提出:“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欲”的观点。我非常赞同。这是否应该成为一个优秀语文教师的标准呢?
乐趣之事人人喜爱,有趣、惊险、奇特、令人感动的故事人人爱听,尤其是小学生,一听故事,个个都会兴致勃勃,将会把孩子带进一个美妙精彩的世界里,从中感受到课外阅读的诱惑。
三、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中易于学生好奇感兴趣的材料
创设读书环境,让学生自由地读,充分地读,有感情地读,使学生读出情,读出形,读出意,读出味,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学生置身于这样一种氛围,能不受感染吗?
四、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并善于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
阅读教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中国有句古谚:“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育书简》中说:“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老师能引导学生俾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那么,应该培养学生哪些读书方法呢?当然法无定法,关键要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或默读静思,或大声朗诵,教师可充分利用班干部的号召作用和尖子生的榜样作用,培养他们对此类书籍的阅读兴趣,并利用他们影响其他学生,从点到线,从线到面,形成全班到全校性的读书热潮。
读的欣赏,读出兴趣的指导。允许学生自由选定自己喜欢的内容,无拘无束地阅读。朗读重点语段、默读、略读、浏览阅读,快慢、轻重、摇头晃脑、唱读等。
还要培养学生勾、画、圈、点、批,以笔助思的习惯和能力。尤其是要指导学生在阅读累了以后,可在本子上描描画画,或花草树木,或虫鱼鸟兽,给课外阅读增添无限的情趣。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灵动的思想自由翱翔于“学海”“书山”之间,稳定其课外阅读兴趣。这些要求学生在课内要做到,在课外也要做到,逐渐内化为学生的习惯与能力。
五、通过督促、展示、评比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1、课外阅读多少的统计比赛,分项由专人登记,由非干部进行。
2、通过学生自评、他评,以完成为优,依次为优+、优++,一周一次。
3、利用教室墙壁,在规定时间内,让学生自己张贴展示自己最好的作品――字画、或手抄报幅、或心得感悟等。
篇6
一、拓展在兴趣上
1、借助故事诱读
对于少读书或不愿读书的孩子来说,听故事是没有负担的,听到老师要讲故事了,学生们个个都会挺直身子,竖起耳朵,两眼闪烁着欣喜的光芒,嘴角露出甜蜜的微笑。这时的老师如果故弄玄虚,在他们听得入迷时却戛然而止了,每天的故事不是讲不完整,就是讲头留尾……那么,这一个个无尾故事就会对学生充满诱惑,吊起学生的“胃口”,他们就会千方百计地寻找相关的书籍来阅读。不久,一部分“嗜书如命”的小书迷就出现了。《天方夜谭》成了他们最亲密的朋友。教师利用这个机会诱导学生看书,推荐书目,达到激发学生兴趣、扩大阅读量的目地。
2、创设悬念引读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教师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着意把一些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后阅读中去。
3、收获激情乐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要经常召开读书汇报会,如利用夕会赏读交流所摘录的好词妙句、优美意境积累于学生心中;在学生读完书后让学生附属故事内容,巩固消化读物内容,评选“故事大王”;举办摘抄本评展,让学生编写“课外阅读小报”,把阅读中感受到的有趣故事、名人轶事用文字和图画表现出来,教师及时给予奖励。这样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爱读书的情感,学生就会积极主动猎取知识,采集各种类型的信息材料,逐渐把读书作为自己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二、拓展在内容上
1、障碍点上拓展
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往往会有理解上的困难,会产生问题。这时最好的办法不是老师的“排忧解难”,而是教师导航,通过拓展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水到渠成地让学生自己解决疑难。如教学了《问银河》一课,有学生问:“银河银河请你告诉我,你那里有没有美丽的蝴蝶,有没有鲜花、小草和绿树?”教师可引导学生去看《十万个为什么》、《小百科丛书》,或上网查询,这样既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又让他们尝到了解决疑难的乐趣。
2、发展点上拓展
阅读教学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主,同时注重阅读能力的发展带动其他能力的发展,特别强调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目标。
如教学《海底世界》后,课文所介绍的海底世界的知识还是有限,教师可引导学生去看《海洋深处的秘密》、《海底两万里》等书,开阔学生的视野。
3、联系点上拓展
我们的教科书中安排了许多的名家名作,在学过一个作家所写的文章后,向学生推荐这位作家所写的有关文章或书籍,可达加深认识、扩大阅读面的目的。
《海伦?凯勒》一课写了她在双目失明、双耳失聪后,在莎莉文?萨勒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学会了阅读、说话。学生们被海伦?凯勒的故事深深感动着,迫切地想知道她更多的故事。于是,推荐给学生海伦?凯勒的书,一本是《黑暗中的光明》,一本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三、阅读方法之拓展
1、浏览。主要针对一些长部头的书籍,例如名著:《水浒》、《三国演义》等。教材中节选了些中外名著的各种章节,在指导学生阅读原著时,要求可放宽,只作走马观花的浏览。这种阅读不受时间限制,比较轻松,而且文艺作品故事性强,有很大的吸引力,阅读速度自然加快,读后合书而想,也有不少可回味品评的东西。
2、细读。以获取读物中的知识为目的的阅读,主要针对知识性读物。因此对待此类读物既不能追求快速,不能观其大略,也不是语言优美的篇章,适合背诵积累,而是要理解每个知识点,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3、品读。针对语言精美的读物,要求学生细细品味、感悟语言的优美,并背诵、摘抄来帮助记忆积累,积淀语言,培养语感。
篇7
那么,我们该做些什么?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指导孩子们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为孩子们导航,让孩子们在浩瀚的书海中遨游。
一、“用”、“学”、“积”――课外阅读的“航向”
“用”即应用,就是把课内所得之法,及时应用于课外阅读之中,以求“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叶老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
“学”即学习,就是从广泛的课外读物中学习知识,增长见闻,以求“课外促课内”,相互引发,相得益彰,举个例子,《示儿》的时代背景以及诗人陆游的生平,对今天的孩子来说是那么遥远,实在难以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清晰而又丰富的表象。如果指导学生阅读有着南宋史实和陆游生平的书籍,在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之后再来教学《示儿》,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也就跃然纸上,贯注于诗中的爱国热情也就深撼着孩子们的心。
“积”即积淀。语言精妙,源之积累。如果没有语言和语感的“厚积”,哪有惊世之作的“薄发”呢?课外阅读,博览群书,正是企望为这种“厚积而薄发”提供广阔的天地。
二、“趣”、“广”、“适”――课外阅读的“航标”
“趣”即有趣,枯燥之物,谁也不想领教,“嚼蜡”之味,谁也不肯品尝。我们不能指望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肯去吟诵“老学究”的“之乎者也”,我们也不应妄想他们会去玩弄“科学家”的天文数字。只有《天方夜谭》才是他们一千零一夜的美梦,只有叶圣陶的《稻草人》才是他们最亲密的朋友。“趣”是孩子们对课外读物最先的选择。
“广”即广泛。鲁迅先生曾告诫少年朋友:“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他还说,“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会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的糊涂虫,“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糊涂”。这富有哲理的话,正是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的“金口玉言”。我们只有指导学生广泛地阅读文学、数学、理化、史地、生物等通俗少儿读物,才能实现博览群书、厚积薄发的宗旨。
“适”即合适。选择课外读物,必须注意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不应使我们的“小山羊”这样对我们说:“谢谢你!我不吃骨头。”(引自《小山羊》)选择课外读物更应注意适合党的教育方针和儿童健康成长的需要,我们不能拿“毒蘑菇”去喂饱我们的孩子。众所周知,诸如《童话大王》、《十万个为什么》、《少年文艺》、《小学生周报》、《中小学生安全防范常识》等有趣味性、知识性和文学性的少儿读物,均是孩子们爱吃的“零食”;诸如《上下五千年》、《强国之路二十年》、《中国澳门》、《热爱祖国立志成才》等有思想性的书籍也是他们必吃的“精神食粮”。
三、“读”、“思”、“记”――课外阅读的“船桨”
“读”即阅读,其方法有二:一是精读,一是略读。课外阅读应以略读为主。因为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爆炸的时期,信息含量大变化快,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篇篇精读,章章深研。但是略读也并不等于贪多求快,囫囵吞枣的结果必须是一无所得。略读方法指导可侧重于下面两种:①浏览式读书法――这是一种广泛阅读课外读物、获取各类知识的读书方法,可按照“速读―寻找知识点―摘记”的程序进行指导(如以某一综合书刊为例,引导学生快速阅读,用找标题、找中心句的办法,搜寻知识要点,并简要摘记);②筛选式读书法――这是一种快速查阅资料、选取所需信息的读书方法,可按照“目的―检索―浏览―精读―摘记”的程序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分步筛选,获取所需知识(如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前,以了解时代背景和生平为目的,组织学生到图书室检索书目筛选有关书籍;再通读浏览有关章节;最后精读,筛选有关知识点并摘录下来)。在此,值得一提的是,任何一次课外阅读都是多种读书法的综合运用,都应在略读中穿插精读,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思”即深思。“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普朗克)因为,“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托尔斯泰)。如果懒于思索,不肯深入钻研,其结果必然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只会摹仿和抄袭。因此,我们应当把教会学生边读边想作为课外阅读指导的又一个重点。指导时可着力于下面两种读书法:①问题式读书法――这种方法是针对阅读材料从正反两方面多角度地提出问题,并逐一查询有关资料进行分析解答,从而理解知识,掌握知识;②评议式读书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文章提出个人的看法和见解,列举优点和缺点,提出改进意见。
“记”即摘记,就是对阅读中遇到的优美词句、学到的新知识、发现的新问题以及读书心得一一摘记下来,以便今后查阅。可以指导学生专设文摘卡,分门别类地摘记文章的题目、作者、书刊名和知识要点,学会摘记的方法。
篇8
【摘要】本文主要是根据我们语文科组确立《在阅读教学中实现有效的语言积累与运用》这个课题,结合自己班级实际情况谈谈语言积累与运用的一些方法:一、如何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二、在生活中识字,进行有效的积累和运用;三、在背诵中加强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四、多种形式的朗读,促进语言的积累和运用;五、增加课外阅读量,促进语言积累与运用。
【关键词】语言 积累 运用 兴趣 生活 背诵 朗读 课外阅读
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一个核心目标概念,形成语文素养的根本途径和方法之一是语言的积累和运用。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在语文学习中占有根本性、决定性的地位。针对当前部分学生课外阅读量严重不足,语言积累匮乏,作文水平低下的现状,我们语文科组确立了《在阅读教学中实现有效的语言积累与运用》这一教研主题,下面谈一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教学中重视多读多背,这种方法充分利用儿童记忆力强的优势,让他们吸收并储存规范的语言。但是,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留给学生朗读记忆的时间太少。我们的孩子正处于语言积累的黄金时期,这一阶段的学生记忆力强、模仿力强,虽然他们不能很好地理解什么是比喻,但是,我们在课堂中却经常可以听到孩子们说出生动贴切的比喻句来,可见,我们要注重学生语言的感性积累。语言教学必须为学生的人生成长服务,为生活需要服务。母语相伴人的一生,教会学生更好地运用母语是我们的使命。“书到用时方恨少”,从低年级开始关注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要用心捕捉课文中有效积累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丰富积累。例如我在教学“金灿灿”一词时,就拓展了更多的ABB式词语。所以我觉得我们课题组确立《在阅读教学中实现有效的语言积累与运用》这个主题非常可行,这个主题的确立非常必要,方向是正确的。结合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我觉得目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如何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1、巧用故事,诱发阅读兴趣
故事是儿童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门户。儿童的课外阅读就应从他们最感兴趣的故事入手,从听故事、读故事,说故事开始,逐渐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记得有一次,我给学生们讲《松鸡和乌龟》的故事,当我讲到乌龟们为了让松鸡能整天呆在洞里陪它们玩耍,便在松鸡的同意下把松鸡的羽毛全部拔光。这样松鸡没法飞走了,它们的目的也都达到了。可是有一天正当它们玩得正开心的时候,突然,黄鼠狼窜进洞来,扑向松鸡,一口咬住松鸡的脖子……
正当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情感交跌,期待大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告诉学生,后面的可更精彩呢,学生迫切想知道结果,而我却让他们先猜猜结局。在一一否定了他们的答案后,我便出示《一千零一夜》一书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2、营造阅读的环境
众所周知,良好的环境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可以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l件,为学生创造阅读的良好环境。阅读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种,所谓硬环境就是创设良好的外在阅读条件,比如:提供图书阅览室,内藏足够的可供阅读的图书,配置足够容纳量的书桌;教室四壁张贴关于读书方面的标语,这些标语在语文教材中随处可见,如“好读书,读好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大量标语充斥在学生的视野,经常看到或诵读到,都会激发起学生极大的阅读兴趣。我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对于课外知识比较丰富的学生,总是毫不吝惜赞美之词,“小书迷”、“小博士”、“成语大王”、“字典通”成为我对这些同学的昵称。
3、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放任自流,肯定没有收到实效的。因此,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手抄报”、“知识竞赛”、“比赛查阅资料”、“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二、在生活中识字,进行有效的积累和运用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与周围人、事、物接触,每天都接受到众多的语言信息,都是语言中的精华,是我们平常在书本上无法学到的。另外,我们还可以从电视广告,餐厅标语中去吸取优秀的语言,这也是积累语言的好机会。如许多优秀的广告词,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让我们做得更好!”“让病痛下岗,让健康再就业。”等等,都是我们学习的最好材料。
三、在背诵中加强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学生学习语言文化的过程就是将文章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过程。学生学习的时候除了吸收文章蕴含的文化、思想内涵以外,还要通过熟读、背诵、积累语言材料。语言文化积累越多,文化素养,文化底蕴才越深厚。既然背诵对于积累知识,提高文化素养至关重要,那么作为语文教师的我就要重视学生的积累,重视背诵。因此我在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背诵要求背诵的课文。课本出现的哪些贴切的比喻句、生动的描写句、优美感人的抒情句,以及名言、警局、格言、歇后语也要求学生熟读成诵。
四、多种形式的朗读,促进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随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学“以读为本“的观念深入人心。《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读中积累。”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曾指出:书声朗朗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由此可见,学生朗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为了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在教学中我会采用分角色读、男女赛、表演读、自由朗读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促进语言积累与运用。
篇9
资源多、整合少
教育科研资源涵盖广泛,可以是前人的成果,也可以是自己的经验总结;可以是校内图书室中的书籍、报刊,也可以是网络上的繁杂信息;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教师本身。笔者曾走访和调查了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各级各类中小学校80余所,从物质层面看,这些学校的教育研究资源内容不可谓不丰富,种类不可谓不齐全,设施不可谓不完善,可是从实效性上看,真可谓是整合不充分,挖掘不彻底,利用不到位。教师面对排列齐整的书报架无从下手,对大量的音像资料和调研数据也找不到共同特征,抓不住共性规律,而对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更是摸不清头绪。
针对此种现象,教师可按照自己适应的分类方式对资源整合分类,注重平时的积累和整理,注意收集和记录自己及他人闪光的思想碎片。
方法多、运用少
教育科研的方法多种多样,有面向被研究者的行动研究,也有关注教师自身的教育叙事研究;有总结经验、理论探讨的定性研究,也有通过图表数据统计分析的定量研究;有观察法,也有文献法;有访谈法,也有问卷法。每一种研究方法都在长期的教育科研过程中显示出了其独有的优势,但是科研方法单一化也逐渐成为解决教育科研问题的瓶颈,制约着中小学教科研的发展。
教师们往往只钟情于一种或少数几种方法,运用起来也得心应手,但往往是在研究过程中明明看出了问题却不能发现问题的本质和关键,找不到一个直接的、有效的、根本的解决办法,阻碍了教科研的前进。目前我国大部分教师运用较多的是对现象的观察,对问题的描述,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却在更深层次上忽略了教科研的理性、科学性和规范性。
这里突出强调教师对于事实描述、经验总结等定性研究运用的泛泛,并不是全盘否定观察法或坚决排斥描述方法,一味地推行问卷法或盲目地崇拜实验法,而是希望广大教师能够基于学校,从问题出发,面向不同的研究对象,注重定性、定量相结合,感性、理性相交叉,描述、推理相补充,观察、分析相支撑,灵活地、综合地运用多种科研方法,使科研成果同时具有可读性、科学性、规范性、前瞻性和时代性,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能够从本原上有效解决教育疑难或预见性地对潜在的问题敲响警钟,防微杜渐。正如郑金洲教授所说:“研究方法只有综合运用,才有效力。”
课题多、研究少
现在各个中小学不论是示范校还是一般校,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或多或少地承担了一些不同级别的课题,有条件的学校甚至还设立了以学校命名的校级课题和项目,教师也因此分了一杯羹,“被科研”了一把。我们回过头来审视一下课题的产生和发展,课题应该来源于问题,是基于问题的课题研究,同时这一问题首先应该是一个真问题,并且一旦作为课题进行研究,就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研究完成后得出的结论或产生的成果能够使学校工作、教师行为和学生能力得到改善和提高,这样的课题才有价值。很多教师不了解课题情况,不了解自身能力,不了解研究对象,却盲目地参与课题或申报立项,最终导致课题成果质量不高,甚至不能按时结题。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大,没有时间搞研究;二是很多中小学教师自身并不具备进行科研的能力及条件。这一方面要求学校管理者要给予教师进行科研的宽松政策,“请进来,送出去”,加强教师科研培训,使教师有时间、有精力、有能力从事科研活动;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该多读书,多学习,多思考,立于实践,用于实践,尽快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和素质。
成果多、转化少
每到年终,中小学的年终总结或评优申报材料中都会有一连串让人振奋的数字,教科研部分自然也是其中的闪光点,可是我们能从中得到多少“干货”呢,又有多少可以带来学校教育质量的改善,教师行为的改变和学生素质的提高呢,教师在申请课题、撰写论文、总结成果的时候是否着眼于学校的内涵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呢?
为促进中小学教科研成果转化,学校要定期开展成果汇报会和推广会,使课题、研究、成果不再神秘;支持成果转化,给予一定财力和时间保障;出台相关制度,定期检查转化效果并提出改进策略。教师要始终以成果的最终转化为衡量标准;要坚持读书学习,阅读教科研论文和书籍,充分理解和消化其中的本质,内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再外显为能够解决问题的具体时间方法和手段。
被动多、主动少
篇10
关键词:小学课堂;阅读兴趣;培养;有效策略
学生在进行学校之前的阅读活动大都是被动与依赖性的,其不具备自主阅读的能力。而在进入学校之后就开始了系统性的知识学习与掌握,对拼音、字句、段落以及篇章等都有了完整系统的学习,为阅读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格外重视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阅读兴趣的养成。采取有效的兴趣培养策略以促进学生阅读兴趣与积极性的提高,积累语言素材并且真正的感受到阅读过程中带来的乐趣,形成热爱阅读的良好习惯,获得良好的发展。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教师在课堂阅读的教学过程中创设愉悦活泼的阅读情境,能够使小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自主的学习,进而将教师的教学要求合理的转化为自身对知识的需求。在阅读的过程中转变被动的地位,自主的进行知识的探索与课堂的阅读,培养自身对课堂阅读的极大兴趣。首先,教师可以合理的创设能够让学生自己动手的课堂阅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的进行阅读与学习,促进脑与手的共同发展。其次,教师要合理的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思考,对阅读材料中所描绘的场景进行想象与感受,在教学开始之前创设合理的阅读情境,引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产生。最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善于发现与提出问题,并且在进行朗读的同时寻求问题的答案。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并且大胆的提出问题对于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大有裨益,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加具有教学意义,能够使其充分的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主题与表现的方式。合理的创设问题型教学情境,能够使学生不断的进行思考,在阅读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水平与能力。
例如在教学西师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四单元《田忌赛马》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就题目尽情地提出问题,例如“田忌与谁赛马?”、“赛马的过程如何并得到了怎样的结果”等等。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的调动起自身的阅读热情与积极性。然后教师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找出问题的答案,同时可以布置分角色朗读的课堂阅读任务,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文中人物的特点并得出自己的理解。学生在这样的阅读课堂学习中能够充分的参与到过程中,培养对课堂阅读的学习兴趣。
二、拓展阅读空间,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时,要注重为学生拓展课内外阅读空间,以培养其对阅读的热情与兴趣。教师可以使学生在课内的书本与课外的资料甚至是自然中培养阅读的情趣,使学生的阅读视野能够大大的拓宽,阅读范围得到扩大,阅读素养得到提升。教师应当组织与号召学生在班级内建立图书漂流角,将平日阅读过的旧书自发送到图书角,使全班同学都能够充实课余时间。并且使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做好读书笔记,举行定期的图书阅读汇报会,交流各自的感想,促进共同阅读。学生的阅读与学习的空间不仅仅限于课堂之内,教师还应当促使学生投身于生活周边丰富的社会资源以及人文资源中,在大自然与社会集体实践中丰富自身的见闻,在广袤的空间中进行思考与创造,突破传统教材教学形式的禁锢,使语文的学习与阅读充满乐趣。
例如,在进行西师版第十一册第六单元《匆匆》的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朗读与展示作者朱自清的其它散文名篇如《荷塘月色》、《春》等作为课外的拓展阅读,学生通过阅读学习,能够对朱自清其人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在日后的学习中有丰富的阅读素材积累。并且在学习其它朱自清散文时由于有一定的了解而有一定的成就感,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与热爱,促进自身的发展。
三、开展交流活动,巩固学生阅读兴趣
在课堂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阅读交流活动的展开,交流活动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与生生之间的互动。而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教师、学生与书本三者进行交流的过程,学生与书本进行沟通交流后,教师的参与使得交流的对象转变为教师与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在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时保持耐心的态度与认真倾听的习惯,了解学生对作品文章的了解与感受,通过对学生观点的把握,抓住学生感兴趣的部分与疑惑的内容,并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质疑。教师要运用诚恳与真实性的教学语言,使学生感受到阅读学习过程中的自由与自主,进而激发其阅读的欲望,巩固其对阅读的兴趣。同时,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需要教师给予充分的自由与适时的指导,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发自内心的热爱阅读,巩固与培养自身的阅读兴趣。
例如,在进行西师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少年闰土》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一定的课前问题,如“少年闰土的形象特点是什么?”、“闰土对作者产生的影响有什么?”等等。与学生共同进行寻找和探讨,并要求学生表述自己对文章的感受与理解,教师通过耐心的聆听对学生提出适当的指导意见并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小学生课堂阅读的兴趣培养时,要注重具体阅读方法的传授与学生正确阅读方法的教导。给小学生创设融洽的课堂阅读氛围并且充分的给学生拓展阅读空间,同时还要注重阅读后的师生之间与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巩固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能够在阅读中进行思考,在阅读中提升自身的素养,并且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自身阅读能力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湘.让热爱阅读的种子在阅读教学中发芽―浅谈对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J].教改聚焦.2013(04):176.
[2]田娟.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J].科教创新.2013(24):208.
- 上一篇:人社局汇报材料
- 下一篇:社区矫正工作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