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职称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5 14:15: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通信职称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通信职称论文

篇1

下表是某个月对一批工程设计项目审核结果的统计,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可归结为10类,按每种问题出现的频次按由高到低的顺序进行了排列,并进行了累计。从图表可看出,配套材料、文本格式、工程量表、技术方案、安全风险所占的频率累计达到82%,是存在的主要问题点,即A类问题,对这类问题要进行重点管控;费率取定、站点图频率累计约在82%-90%之间,属于B类问题,此类问题控制程度可以略低于A类问题;系统图、规范依据、其它属于C类问题,此类可以按一般常规办法控制即可。

二、对近期3个月存在主要问题的统计分析

利用ABC分析法对近期3个月设计质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统计如下:其一配套材料、工程量表虽然有所好转,但仍是A类问题,经过对其中的30%项目进行抽样复核发现,有32%是新员工编制的配套材料工程量表,其中型号错误的占68,数量不准的占30%;61%是校对及审核原因造成的,其它占7%,由此了解了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从而有针对性的对新员工进行材料选型及用量方面的专题进行了培训,对校对、审核人员进行考核;其二文本格式2月份是下降的,但3月份又上升,说明校对、审核人员把关不严格,需要加强考核力度;第三技术方案仍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且没有转变,说明设计人员对现网资源不够熟悉,审核人员没有对方案进行把关所致,为有效解决此问题,建立了师徒小组的工作方式,并采取了跟踪验证抓落实等相关措施。

三、责任分析、评价与考核

从上述近期3个月设计质量存在的问题统计可以看出,由于涉及质量审核管理的人员有校对、审核及审定,评价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不良数逐级减少,说明校对、审核有成效;2)不良数逐级增多,说明校对、审核不到位;3)不良数为多、少、多等,总是可以找出审核不到位的责任主体。在找出问题的责任主体后,我们对A类问题,实行重点管理和控制,对A类问题的责任人重点考核,采取诫勉谈话,扣罚绩效等措施;对B类问题的责任人采取相对于A类责任人来说简单的管理,按办法仅扣罚相应的绩效,对C类问题责任人采取一般的程序化管理。

四、结束语

篇2

1.1通信工程设计项目质量管理现状

通讯设计项目的实施过程主要就是通过对现场状况的勘察,搜集相关数据资料,然后根据原有的通讯设备及线路资源,利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项目设计,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注意各项资源的合理利用,并做到全程监督。现今,通讯工程设计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由于多数企业在竞争过程中时常遭受较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极有可能压缩成本,造成项目质量问题。这一问题主要可以从两方面反映:

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业主对通讯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但在激励的竞争环境下,设计单位不得不为了生存而作出让步,从而从其他方面赚取利益,项目质量成为了重灾区;

②设计单位内部的简政放权,鼓励开拓市场,而忽视设计项目,使得项目管理状况堪忧。

1.2通信工程设计项目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设计是通讯工程项目建设的前提,而质量则是工程项目的关键。但在当下,质量管理问题时有发生,以下就从几点进行简单介绍:

1.2.1管理职能不健全管理职能不健全主要是指职能的覆盖范围以及各项职能的具体职务不明确。在管理过程中:

①存在一些环节缺乏对应的管理人员负责;

②对于顾客的一些要求无法做到准确认识,接着是管理过程中的监督环节懒散,停留于形式,最后是考察机制不完善,影响企业对于员工的正确认识。

1.2.2技术执行力较差技术执行力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①项目工作人员工作力度差,工作不积极,导致项目完成度差,从而拖延工期,为质量安全埋下隐患;

②项目实施过程中对于国家强制性标准的技术执行力差,其技术水平达不到国家标准,技术执行过程不够严格,存在纰漏。

1.2.3生产过程控制不严通讯工程设计项目通常都是大型项目,其生产过程周期较长。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控制不严格容易出现失误,特别是设计项目的策划脱离实际,加上生产过程无严格把控,导致生产问题频发,项目完成率差。

1.2.4市场行为不规范市场行为的不规范是一个普遍问题,在竞争激励的市场环境中,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市场,表面上满足顾客需求,往往会压力价格,简化设计流程,致使项目质量得不到保证,最终也无法真正满足顾客需求。

2通信工程设计项目质量管理的对策

2.1解决设计项目质量管理问题的对策

针对上述提到的相关问题,提出一些解决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①建立并完善设计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确保其质量管理过程科学化和规范化,确保各部门间的职责明确,各部门能够有效配合;

②将设计项目质量管理标准化,也就是根据国家标准执行相关任务,确保生产过程中项目质量各大数据符合国家标准,使设计单位有章可依;

③项目实施过程管理制度的完善,包括对材料选取的要求,对实施时间的要求,对员工职能素质的要求等等,同时提高实施过程中设备的质量,在控制成本的同时提高效益;

④加强员工培训,建立起一只高水平、高素质的施工队伍,强化企业荣誉感和责任感;

⑤完善奖惩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2设计项目质量管理必须以保证设计进度为前提

设计质量与设计进度密不可分,两者的有效结合才能确保项目的质量。保证设计进度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①明确制定计划的流程,对每一流程所需时间作出规定;

②加强科学管理,对设计过程的每一环节都要做到科学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③加强沟通,在设计过程中,要时刻保持与业主的沟通,确保设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④加强设计质量与设计进度的有效配合,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2.3设计项目质量管理的关键是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是组织和培训一批高效率高职能的工作人员,为项目实施提供更有效的帮助,同时为项目管理工作注入新元素。通过合理有效的分配工作人员,使得项目的生产、管理和指导有效结合,不论在人数上,还是在人员质量上都实现最优组合。

3结语

篇3

1.1施工组织设计的依据

关于通信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几点思考魏科文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050081在通信工程施工中,施工组织设计需要根据工程原先企划案进行分析和制订,且必须符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通信工程涉及到的施工技术含量较高,工作繁琐复杂,工作量非常大,需要根据工程施工实际情况进行。同时施工单位应仔细分析通信工程所处的环境、技术手段等具体情况,确保施工组织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1.2施工准备

工程施工前,施工单位需要与通信工程部门开展一系列的会议,重点分析工程施工的具体部署工作,确保施工活动正常进行。施工前准备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是技术准备,施工技术直接关系到施工队伍的生命健康,稍有不慎都会导致安全事故或质量事故的出现,因此做好技术准备工作十分重要。通信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必须熟知图纸,并严格审查图纸与设计的规范性,以防后期施工中带来安全隐患;同时认真审查相关人员所具备的能力,确保工程按时按质完成。第二是对原始资料进行分析,全面掌握相关拟建工程的资料,如施工单位技术、资金情况,施工现场地形地貌,可利用的材料等,以此建立科学合理的通信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1.3制订相对应的施工措施与计划目标

为确保通信工程施工活动顺利进行,施工单位需要在全面了解施工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完善相关技术性措施,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设备器材等,避免出现施工事故,有效地提高施工效率。另外通信工程施工复杂程度高,需要安全、质量双手抓,根据不同施工方法制订计划目标,进一步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安全与施工进度。

1.4施工各项原材料的审核计划

施工单位采购部门根据通信工程实际情况,采购实际所需材料及资源,并进行组织设计的编制。施工审核内容包括用人需求、工程车辆、施工材料、器材设备等。由于通信工程施工需要大量的人员,施工单位应做好施工人员企划工作,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进行制定,避免人员闲散或缺乏等情况的出现。

2通信工程施工方案设计

2.1在特殊地点施工

在通信工程施工过程中,除了要做好工程施工各项工作外,还应该做好当地居民的协调工作,避免产生一系列不必要的民事纠纷,影响工程施工进度。在交越电力线和附挂电力杆施工中,施工单位应事前征得相关部门的同意,并请求电力公司配合操作,禁止在电力线交叉处拖拉钢绞线和光缆,以防发生电力安全事故。

2.2做好光缆单盘检验与配盘工作

在光缆单盘检验工作中,应根据屯放点自动编写盘号,测试时采用OTDR测试光纤纤长与衰竭,并仔细核对出厂随盘资料。在测试时应做好详细的数据记录,并将出厂资料与检测记录资料合并存档。光缆配盘需要根据复测路由和光缆到货的实际盘长,科学合理地配盘,尽可能做到整盘配放。

2.3通信线缆的敷设

针对管道、埋式通信线缆的敷设工作,需要严格按照线缆敷设的操作步骤,确保通信线缆敷设的合理性。首先进行管孔的清理工作,做好接续、成端、测试等工序,并详细地记录相关数据,为后期工程试验检测提供参考依据。在通信工程施工中,应及时安排和调整施工工期与进度,严格按照施工规范与审查设计要求,并做好工程变更相关手续。

2.4设备的安装

在安装设备时,需要事先检查施工现场,确保符合安装条件后开箱检验设备,对设备的生产日期、技术说明、操作步骤、用途等进行充分了解。在安装时严格按照安装步骤与操作规范,如高度、水平、机架的加固、子架的安装、接插件、垂直偏差等。在安装执行过程中应认真填写相关记录表和验收表等,避免因安装不当造成故障隐患。

3结束语

篇4

关键词 微课;阅读教学;实践策略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 一论文 网专业写作职称论文和毕业 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 T]

长期以来,面向高考的应试教育使得一些英语教师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情感体验,阅读教学缺乏具体的情境,枯燥乏味。教师与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没有得到重视,相对薄弱。而微课则能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丰富的语言情境,让学生接受更多的视觉与听觉上的刺激。微课中可以展示多样的外国文化背景,更易于呈现教学重难点及疑点,有利于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联想发散思维,从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一、微课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实践

1.微课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运用的原则与策略

(1)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合理分析利用教材,或延伸补充课外知识,从而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明确《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生学习英语的具体要求,例如: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侧重学生语感增强基础上的阅读策略的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与处理信息能力的形成。现行的高中英语教材中,几乎每一单元都是篇幅较长的阅读文章,仅仅靠文章中的一些插图和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理解文章的背景及主旨要义。因此,微课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具体形象地了解外国的风俗人情、政治文化背景等,明白文章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文本内涵的欲望。①

(2)教师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处理好重难点与疑点,因材施教,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微课在课堂中的运用。教师要通览教材,深入分析文章结构,通过课前与学生的充分讨论来研究分析让学生费解的知识障碍,最终确定采取合适的微课类型,或启发,或讲授,或问答,或讨论等。对于农村高中的学生而言,英语生词与句式语法的不解仍是造成英语阅读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教师在微课中最好能够以生动具体方式的呈现知识点,帮助学生梳理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和句式结构,为学生扫清语言障碍,进而提高阅读效率。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教师要制作或收集不同难度的微课资料,以满足全体学生的需求。②

(3)教师要善于及时进行微课教学评价,注重学生的反馈交流,以期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调整修改微课教学的计划和内容。评价方式要灵活多样,教师可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或者测验、提问、问卷等不同方式来评价微课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的效果。教师要善于总结教学经验,积极与组内其他英语教师共同探讨微课与英语阅读教学的最大融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英语能力的 提升。

2.微课课例设计及说明

(1)文本介绍与分析

本案例选自人教课标版必修5第二单元的Reading部分Puzzles in geography。本课的话题是“英国”,主要从地理、历史、政治、文化等多角度讲述了联合王国的形成、发展,以及它的风土人情和人文景观。如果通过几个微视频展开教学,直观地向学生介绍有关英国概况的知识,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篇章结构,理解文章内容,从而使学生对英国形成一个比较详实的认识,拓宽其知识面,深入理解和领悟英国文化习俗。

(2)微课设计及说明

①情境导入微视频

Step1:Presentation

Play a piece of famous music about Scottish bagpipe and show some pictures of the UK (Big Ben,London Bridge,St Paul’s Cathedral,Westminster Abbey,Buckingham Palace, Royal Observatory in Greenwich,Scottish soldier,Karl Marx) .

Step2 :Talking

Teacher asks students some questions (give some explanations and show some related pictures): How many countries does the UK consist of ? Who rules the country: the Prime Minister or the queen? What are the provinces called in England? Which is the longest river in England?

Then teacher says : The UK is famous for the things mentioned above and many other things. So there are a lot more things for us to learn .

【设计说明】播放图文并茂的视频可以激发学生了解英国的兴趣,增加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利于拓展视野和英语课外知识的积累,也可了解学生课前掌握的程度。微视频为学生传递了更多的信息,师生之间的互动增强,学生能较快地进入学习的状态。

②整体阅读理解微视频

Please divide the passage into three parts and write down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t.

Part1: (Para. 1-3) What England includes; about Great Britain; the UK

Part2: (Para. 4-5)The geographic division of England into zones,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Part 3:(Para. 6 ) The cultural importance of London

【设计说明】此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对全文有一个总体的把握。通过教师提纲挈领的思路点拨,让学生学会整体阅读的方法,抓住全文的重点,加深对全文结构的理解。

③关于英国历史发展及英国文化的微视频:

The UK:consists of four countries: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The four groups of invaders: ar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nd________.

The Romans left their________and________.

The Anglo-Saxons left their________and their________.

The Vikings influenced the________and________.

The Normans left________and________.

【设计说明】以列表的方式呈现文章的具体内容,更直观形象,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细节。

二、总结与建议

微课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微课资源的适当运用也为英语课堂阅读教学带来了别样的生机,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然而,微课毕竟只是一个讲 解碎片化知识点的短暂的活动过程,并不能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单纯依靠课堂上微课的应用,很难快速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③因此,教师还需不断探讨学生在课外使用微课的有效性,以及注重教师自身对于微课实践经验的积累等。

1.力求微课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紧密结合,相辅相成。教师应明确微课的使用对学生而言,仅仅是一种激励机制,而非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师可以展示易于操作、画面精美、动静结合、有独特亮点的微课教学课件,但不提倡为搞形式花样而将微课作为课堂主体的本末倒置的课堂教学,因为这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创新思维能力,更违背了英语阅读教学的规律。

2.探索微课在学生英语课堂外的运用,促进个性化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目前大多数高中班级的学生人数较多,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关注往往难以面面俱到。很多学生课堂上难以消化的问题也经常搁置一旁,羞于请教老师。因此,学校应积极创设技术条件,让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学习困惑将课堂上的教学难点,如语法语音、句式结构等微课资源,上传至网络资源平台,供学生不断复习揣摩。同时,教师还应发挥引导监督的作用,及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养成通过微课解决英语学习中疑点难点的好习惯。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 一论文 网专业写作职称论文和毕业 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 T]

3.教师要提高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交流经验,开发校本微课专题。微课在教学中的运用日益广泛、频繁,英语教师应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的微课制作方案,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同时,还可与其他教师共同研究开发适合学生学情的微课专题,例如阅读技巧微课专题(语法分析、词汇联想、篇章结构、寻找主题句、揣测主旨),文本阅读微课专题(故事类、小说类、新闻类)等等。微课专题系列的开发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要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自主选择学习。

参考文献:

篇5

高级经济师职称论文范文一:新时期的中国经济师

一、要把产业升级作为新世纪初的主要任务

经过2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之一,是全面买方市场开始出现。从生产资料到消费资料,从城镇市场到农村市场,99%以上的产品都处于供大于求或供求平衡状态。工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加工工业开工率一般只有6%左右。技术和资金密集性产品大量依赖进口,而出口产品结构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农村市场适销对路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在品种和数量上都不能满足。特别是近一两年来,市场需求不振,物价连续数月出现负增长,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实质上是产业升级滞后于消费和生产发展要求的集中体现。这一新阶段的特征之二是,我国初级产品产量虽已居于世界前列,但由于产业技术落后,造成生产过程中能源、原材料消耗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低。如一次能源、水泥、钢铁、粮食、棉花、油料、肉类产品等产量已居于世界前列,发电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但国内生产总值只有近1万亿美元,排在世界第7位。我们用同样的能源、原材料消耗,生产出来的价值量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我国吨钢耗是164公斤标准煤,而世界先进水平只需要80公斤;我国每吨氧化铝综合能耗为1700公斤标准煤,而国外先进水平只需要650公;我国每生产10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相当于187公斤石油,而日本只需要13公斤,德国18公斤;我国12种主要原料的物耗比发达国家高出510倍。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只有12.7%,远低于发达国家的30%以上的水平。产业低度化对资源、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严重制约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认真贯彻十五大提出的加速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为主向集约型为主的转变,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是二十一世纪初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战略性任务,也是中国经济师肩头的重任。

二、要有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新经济理念

据经济学家和未来学家估计,在2010年左右信息科学中的软件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将全面超过传统产业。知识经济正在叩击我们的大门,它将对经济建设方式和理念产生重大影响。有关研究预见,将主要体现以下十五个方面:

1、知识生产要素的相对作用最大。知识经济正在使生产力结构由物质要素主导型向智力要素主导型转变,知识已经是比原材料、资本、劳动力等更重要的生产要素。

2、第四产业将成为社会支柱产业。知识经济社会的产业结构类型四、三、二、一型,第四产业主要包括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有益于环保的高新技术和管理科学(软科学)技术所形成的产业群是支柱产业。

3、第四产业部门的利润率高。工业经济时代使第一产业的利润大大降低,而知识经济的来临,又使利润正在向体现知识经济时代主导技术的第四产业部门转移。

4、基础设施的构成变化。现在我们讲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能源和通信三个部分。而在知识经济时代,要把知识的生产、传播、运用各个环节作为国家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

5、知识创新和运用将是经济优势。工业经济时代,资源、交通、资本、劳动力价格是竞争力的关键。而在知识时代,知识创新与运用能力的强弱、知识总量的多少和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则成为经济实体综合经营力强弱以及是否有经济优势的关键。

6、知识经济时代的垄断概念不同。知识经济中的垄断一般不会带来生产和技术的停滞,也不会阻碍产品的升级换代和影响消费者的利益。

7、经济增长点将发生新变化。知识经济的发展,是导致全球经济由总量问题变成结构问题的重要原因;未来经济增长点将主要出现在反映人类消费热点转化的高新技术产业部门。

8、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主要依靠的是智力资源,具有丰富性、可再生性,存在收益递增趋势,这会大大缓解经济运行的周期波动,能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所以能够实

现可持续发展。

9、知识经营成为制胜之道。知识经济是企业由资本经营转向知识经营的一大飞跃。知识经营是创造、使用、保存、提升并转让知识和智力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

10、中小企业受青睐。随着知识经济出现,高新技术企业主要靠的不是自然资源,而是人力资本。在这个技术背景下,一改企业规模越大越好的概念,企业规模小同样也有优势,一是灵活,易发挥积极性;二是企业综合效益与每个员工利益关系更密切,有利经营。

11、电子商务成为发展方向。继PC之后,因特网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一场崭新的信息技术革命,随之而来的电子商务代表未来商务的发展方向,跟不上这一潮流,就会失去参与竞争的机会。

12、科教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组成部分。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与工业社会相比,已发生了质的变化,由潜在生产力变成现实生产力,科技、教育由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变为经济发展的内在有机组成部分。

13、社会财富分配要素变化。知识经济社会分配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在于,知识要素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中占最大比例,而不再是资本、资源等要素,掌握和运用知识的人是这个社会最富裕的人。1997年美国前六位富豪中的五位信息业人士,就是预示。

14、将面对结构性的失业问题。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将面临结构性失业问题,即一方面新的第四产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智力型劳动力,供需缺口日益拉大;但另一方面传统经济部门不可能吸纳更多的体力型劳动力。

15、将创立新的管理模式。知识经济生产的主要是知识产品,其生产存在分散化、非标准化的趋势,主要是小批量、多品种、多样化的生产,这样,我们的管理就应该着眼于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探索建立以激励为主的柔性管理模式。知识经营把体现人的素质和智力等人力资源的主要环节即信息、技术、市场、预测、经营策略和战略等,敏捷、快速地统一起来,使企业得以在激烈竞争中保持和发展竞争优势。常言道,天气变了要增减衣服,对象变了要改变方式。面对知识经济将对经济建设方式和观念产业的重大影响,我们中国经济师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经济理念。

三、要适应新世纪企业管理目标的新特点

本世纪以来西方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模式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并形成了现代管理的六大学派。这些管理科学的理论是需要认真去学习并且在实践中运用的,而现在有人认为,谁当了厂长(经理)或车间主任,他就自然懂管理了。其实,管理者的知识结构要求很高,不但要有专业的深度,还要有知识的广度。单懂你那一行专业,搞化工的就只懂化工,那就不一定能搞好管理。要了解有关各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对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全面了解,能够站在社会、经济等等各个方面看问题,不能只埋头看你这一个企业。另外,还要有远见。成思危教授说,管理者的知识结构是四维结构三维空间,再加一维,就是时间维。所以,面向21世纪的管理者,学习任务很重。在我们国家来说,更重要的是国有企业的管理者,面临着一个必须重新学习的过程,不仅要认真树立一种面向市场、面向未来的管理思想,还需要认真地学习管理科学。新世纪的到来,从个人电脑到因特网的广泛使用,怎么样才能够对知识进行更好更有效地搜集、过滤、提炼和传播。这是21世纪企业管理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现在我们面临的,往往是大量的没有过滤的信息,这样,我们的管理者就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了。订了很多报纸、杂志,实际上一天看不了多少。如果再上网的话,在网上随便一呆,就是两三个小时!在这种情况下,非常需要能够有一套对知识信息的精炼和过滤的办法,只有这样才可能在比较短的时间里把最需要的知识拿到手。另外,还需要知道你可以到什么地方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和信息。这对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非常重要。从国内屡屡爆发的价格大战看,不少企业管理者以为价格就是竞争力。其实这个理解是远远不够的。竞争力应该包含价格竞争力和非价格竞争力。而非价格竞争力,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竞争力,是指质量、交货期和售后服务。广义的竞争力,还应该包括根据用户的需要灵活调整产品的能力和研究开发新产品的能力,概称为企业创新能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培训,管理的创新靠实践,这几个环节缺一不可。成思危教授指出:一个高中毕业生如果直接学管理,他是学不懂的,容易走火入魔,以为他学的那套管理理论能用之四海而皆准。一旦真正到了企业里工作,他就会碰许多钉子。

美国有许多MBA就是这样。我本人也是MBA。拿到MBA,只能说明他对于管理学理论知识懂得了,但是真正的到了企业里行不行,还很难说。所以学管理的学生不仅一定要高素质。最好事前还要有两年以上的实际工作经验,效果才有可能比较好一些。由于管理面对的不是一次又一次可以设定完全相同条件的实验环境。而是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变化着的组织的内外环境。因而没有可以一次又一次重复验证的一成不变的规律可循。所以它又含有特定的艺术成份。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管理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律可循,不是因为自身的缺陷,而是不存在一次又一次完全相同的实验环境条件可以证明存在,因而似乎是决策因人而异,显出艺术性;第二,管理对同一决策对象而言,决策本身既包含有实验意义,又具有实施价值,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可以重新再来的机会,因而显现出决策者对机遇的把握;第三,管理者的三项重要资源:决策能力、用人和运用自己有限的时间均是因决策者个人而异的,更多的体现为一种艺术;第四,管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并非优秀的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一定能管好一个企业,因而,不仅要求科学严谨而且要求艺术。在21世纪科学技术、社会和各种思想都有了很大进步的情况下,企业管理的目标,除了强调企业本身利益的最大化以外,还要强调用户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这是21世纪管理的一个很大的特点,是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要求我们必须把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服务质量、提高社会效益三者有机联系、紧密结合为一个系统工程。而我国的改革和发展需要从体制、结构、管理等各个方面推进经济效益的提高,这是整个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21世纪的管理,在管理目标、管理对象和内容上,管理方法、管理工具和管理精神上,都会有新的变化。因此,面对新世纪的中国经济师,有必要很好地研究探讨和尽快适应这些新变化。

高级经济师职称论文范文二:经济师论文语言连贯性分析

一、加强语气的前后呼应,使上下文衔接

句子之间,除了内容的连贯以外,还要注意语气的呼应。语句之间缺乏条理性,主要是思维逻辑方面的问题,语气的前后呼应,则主要在于语言技巧。在经济论文写作中,加强语气的呼应,使上下文衔接的办法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恰当运用衔接性的语言。衔接性的语言,以连词为主,还包括某些代词(这里、这样、那样等)、副词(显然、诚然、其实、同时等)和某些固定词组(实践证明、显而易见、由此看来、总而言之等),此外,还有一些承接性的习惯用语,如在这里、所谓是指、这就是说之类。这些词语许多就是复句中所用的关联词语,也有一些是只用在句群之间的。衔接性语言具有两种功能:其一是表明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其二是使语句前后衔接。因此,缺少了必要的衔接性语言,语气就不连贯。例如下面这段话:作为经营和运用货币信用杠杆的职能机构,①要适应市场经济对信用高度集中的要求。②要适应市场机制要求灵活运用信用,人民银行应在这两方面发挥其调节作用和纽带作用。③不论社会制度如何,货币信用的高度统一集中,已成为当代一切国家经济活动的必然趋势,信用活动都已为该国中央银行加以有效的驾驭。我国社会主义银行当然更应如此。这段话的意思是清楚的,句子的排列顺序也没有什么问题,但读起来却不大通畅,总觉得疙里疙瘩。如果我们在①、②和③处分别添上既、又和事实上,读起来就通畅多了。句子与句子的逻辑关系并不一定都要用关联词语来体现,不用关联词语而让读者去体会这种关系的叫做意合。在口头表达中,意合的现象比较多,书面表达就比较少,这是需要注意的一点。同时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可以用意合方式的却过多地使用了关联词,也会影响语气的通畅。第二,利用代词称呼。为了在语气上呼应,除了运用衔接性词语外,还可以利用代词作呼应。因为代词和它先前所代的词语有一种自然呼应的关系,所以当我们读到代词的时候,会很自然地把它和前面的所称代的事物联系起来,从而使文气衔接,上下贯通。请看下面这段话:在银根放松时,由于贷款利率偏低,加之软约束又没有得到硬化,企业进入资金市场的热情往往并不高,它们通过种种手段最终常常能得到贷款。这显然不利于资金市场的发展。这段话里用了它们、这等代词。通过这些代词的前后呼应,使我们读起来觉得既流畅又简捷,连贯感也非常强。如果把这些代词统统换成它们所指代的词语,行文会显得口罗嗦,自然语气的连贯就更谈不上了。代词除了称代的作用外,还起着关联词语的作用。在所有的代词中,那么、这样的衔接作用更为明显,写作的时候,它们往往是我们行文的助手。

二、应避免语言穿插过多,回复过大的现象

要想经济论文的语言通畅,就要使论述的各要点之间保持连续性。有的人喜欢说绕圈子话,从一点扯开,说了半天才回到本题上来,这样的语言当然是不会连贯的。例如下面一段话:所谓另一种汇价出现的问题,是由于管理不善所造成。从非贸易收汇来看,一些人主要认为,非贸易收入外汇后,一部分换成人民币,另一部分换成外汇券,而这些外汇券在黑市上兑换人民币,黑市交易在目前情况下还不能够完全取缔,但是国家曾明文规定,外汇券兑换外币必须凭外币兑换外汇券的兑换证明,与国家规定的汇价不一致。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我们且不谈黑市交易的法律性质问题,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外汇券的购买力高于同等额度的人民币的购买力,使用外汇券能够买到较为便宜的商品和劳务。作者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却绕了一个很大的弯子,这样当然令读者感到吃力。在论证中,先退一步说的情况也是有的,但是穿插过多,回复太大,阐述同一论题的语句之间的间隔过远,就会造成上下文的脱节。上段话中前一部分画横线的语句应该移到下文适当的地方,后边画横线的可以删去,也可以用括号括起来。只有这样,文章的脉络才清楚,语言才连贯。经济论文的上下文之间应该有明确的逻辑联系,这种联系如若受到破坏,语言的连贯性也随之受到破坏。上面那段话多少反映了口头表达时即兴思维的特点。口头表达时对语言衔接的要求比较低,而且带有即兴的性质,说话人往往爱从一点生发开去,绕了一大圈才回到本题。如果我们完全按照自己说话的习惯来写作,就很容易出现这类毛病。

篇6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Authorware;背景音乐;多媒体

前言

多媒体课件以丰富的视听信息,生动的图形、图像,高科技表现手段使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化宏观为微观,形象生动,创设情境,论文使理论学习、问题辅助学习、激发兴趣和协作学习等在教学中得以体现,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个体独立学习变为群体合作学习,由复制性学习变为创造性学习[1]。本文采用的Authorware7.0软件,通过Fireworks8.0创作动画辅助,将多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完成《电子测量技术》课程的课件设计。

1课件的设计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应用电子、自动化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新知识点较多的一门课程。针对职业教育特点,我们主编了《电子测量技术》规划教材,2003年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教材目前印刷7次,印数已达3万册。因此,从教学角度出发,考虑该教材已获得广泛承认,课件内容以该书为基础,涵盖《电子测量技术》全书12章节内容,并且借鉴原来基于PowerPoint课件的经验,各章节自成体系,按教学大纲划分出知识点;其次是课件应具有良好的用户界面和视觉、听觉效果,课件所使用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开发环境相对兼容,便于升级扩展。

1)脚本的编写

编写详细的脚本,是整个多媒体课件开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把课件设计与制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课件制作的重要依据。毕业论文编写脚本包括界面设计、交互设计和风格设计3个方面[2]。

界面是教学信息在屏幕上的显示区域及用户操作区域,设计时我们主要突出“教为学”的思想,围绕教学内容这一中心,既防止课件界面色彩、声像效果等过分浓烈、喧宾夺主,影响学习内容;又考虑课程部分内容如仪器内部电路抽象、枯燥,而学生需要感官刺激,激发兴趣的特点。

同时,我们体会多媒体课件的强大生命力主要体现在交互能力上,比如只需通过单击屏幕上某个特殊的链接设置,方便实现不同对象之间的跳转。本设计中创建了两个导航结构,一种是利用“导航”图标指向框架图标中的某一页,来实现程序内部的跳转和调用。另一种是通过“框架”图标内嵌的导航控件来实现不同页面间的浏览、翻页。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设置相应的超文本链接来实现交互性能。

在风格设计上主要体现界面、字幕和显示对象上整体的和谐统一。

2)框架结构的设计

编辑之前考虑到有大量的文本的输入,实现各个章节之间的翻转如果只使用“交互”图标,也是可以实现翻页功能,但硕士论文制作起来比较麻烦,而且在查找页和指定固定页方面力不从心。因此运用“框架”图标及“导航”图标制作文本浏览,就方便多了[2]。

“框架”图标和“导航”图标密切相关,经常放在一起使用。导航结构提供了选择路径的方法,可以根据设置自动跳转到指定的目标页上;“框架”图标可以方便地设计含有图形、声音、动画等组件的页面,最重要的是在“框架”图标的内部内嵌了一整套导航控件,通过这一控件可以更容易实现页面之间的来回翻转。

基本框架结构设计后,对有的地方进行了编辑,如更改控制按钮的位置和图标、设置按钮防止页面回绕、编辑进入和退出画面等,使其更适合课件的使用。

2多种媒体素材的使用

要实现多媒体课件的内容丰富多彩,使用多种媒体素材是必不可少的。其中文本、图形、图像是最基本元素,此外还有声音、动画、视频等媒体信息。考虑到职业教育“淡化理论、够用为度、培养技能、重在应用”的特点,我们认为对测量原理部分的讲解应力求突出基本概念,通俗易懂,工作总结便于自学,因此课件这部分主要以文本、图片形式,比较详细;而测量方法则应突出操作应用,在设计时则主要以视频演示为主;对测量仪器仪表则重点讲清工作原理和组成框图,在设计时主要以动画、网页内容为主,整个课件设计力求对多媒体资源的合理布局,使它们既符合教材要求,又突出多媒体特征。

1)文本的输入

Authorware可以直接将外部的文本输入到其内部,但是它有一特点就是在文本的输入格式方面有一定的限制,它只能输入TXT、RTF格式的文件[3]。对于不是这种格式的文档如果采用常规直接进行输入势必会占用很多时间,不利于课件的开发。因此借助系统剪贴板使用复制、粘贴的方法来添加文本。当文本过长时,或者输入的文本篇幅较大,采用滚动文本的输入方式,这样在预览时会显得更方便。

2)图片的应用

使用系统本身的绘图工具箱可以绘制出比较简单的画面,但对于《电子测量技术》这门课程仅仅依靠绘图工具箱不能达到实际的要求,如大量的仪器原理图、接线图、仪器面板图等,我们采取的第一个方法是采用Authorware7.0提供的插入外部对象的功能,将原来以Protel99SE、Word、LabVIEW等制作转换为图片形式,医学论文使设计的原料变得更加丰富。

3)添加背景音乐

在Authorware7.0系统中可以支持多种类型的声音文件格式,如WAV、SWA、AIFF、PCM、MP3等[3],在制作课件时,通过“声音”图标来插入音频和设置声音播放,如控制播放次数、设置播放时间、速率等,可以轻松引用这些声音素材添加到课件中。在课件中导入背景音乐有它的优点,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有音乐,因此通过对“计算”图标和按钮响应的设置,编写按钮激活代码使课件在播放时可以由使用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单击相应的按钮,实现有声和静音之间的转换[4]。

4)动画的调用

动画是多媒体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设计中的一个亮点,但使用Authorware本身只能制作出二维的动画,即动画的对象只能在一个平面内运动,这样使演示的效果大打折扣,然而这并不说明Authorware不能演示三维动画,它可以通过文件插入的方式来演示其他软件制作的三维动画,同时系统本身也提供多种效果的页面切换功能,对各种外部和内部资源加以利用同样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制作动画的软件有很多,使用起来也各有特色。选择合适的创作工具是设计成功的关键,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Authorware系统提供了对GIF动画图像的支持,可以将其应用到课件中。GIF动画是一种特殊的图像格式,其中包含了多帧图像,这些图像按照一定的时间频率交替显示,从而达到动画显示的效果,具体是通过MacromediaFireworks8.0来设计。在Fireworks中制作动画的一种方法是通过创建元件并不停地改变它们的属性来产生运动的错觉。当按顺序播放所有的帧时就成了动画[5]。

5)智能对象与数字电影

智能对象就像一个插入Authorware作品的逻辑包,它是一个强有力的开发工具,它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与向导的联接,向导可以给Authorware作品提供设置界面,职称论文并且可以在插入智能对象的位置添加各种变化、新的内容和逻辑关系。它能使看似繁琐的工作变得更加容易完成,即使是没有经验的开发人员也更容易更有效地完成任务。实际上智能对象在多媒体编辑上做出了根本性的改革。比如智能对象与数字电影的结合应用[3]。在课件中引入数字电影如果只是采用之前的方法,就是在流程线上添加相应的图标进行导入,在程序运行过程中当执行到该图标,系统会直接弹出播放的窗口,不利于下一操作,但是通过MovieController智能对象可以容易实现播放进度的调节。

6)网页链接

在课件设计时,考虑到有些仪器由于价格昂贵或者其他原因,学校无法购置,如数字通信测试用误码仪、逻辑分析仪等,课件设计中考虑实现网页的链接,链接到知名企业的网页上,已加强学生感性认识。这一功能是通过Fireworks中使用URL来实现,编辑选中的热点并对其指定URL路径,最后导出此URL即可实现指定网页的链接。

课件的主界面如图1所示,课件第1章界面如图2所示。

3课件的调试与打包

课件主要是为《电子测量技术》教材而制作的,因此为方便发行和使用,课件的后期工作就是进行调试和打包处理。

由于课件发行打包后将不允许用户再修改,打包之前应尽可能排除其中的错误,确认课件可以正常运行。英语论文调试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实现。一种是利用区段标志(开始/停止标志),另外一种是通过控制面板的使用。通过使用调试工具可以控制程序流程执行的区段,逐个执行程序流程中的设计图标。将制作好的课件与课件中的库文件一起打包能够提高文件的性能,减少文件的数量,使最后的作品的安装、运行更为容易,并且增加了作品运行的可靠性,避免运行时因为找不到外来函数或库文件而发生错误。

打包好的课件进行设置,可以运行在Windows95、Windows98、WindowsXP、或者是WindowsNT、Windows2000这样的32位操作系统中。其中要求的CPU应该是Pentium166以上兼容机种、内存是64M以上、硬盘容量780M、支持DirectX的显卡、光驱是8倍速以上的光驱,此外由于演示窗口大小设置为832*624像素,因此可以用于不低于16英寸显示器。制作好课件并打包后,就可以,课件时必须随同程序中用到的外部媒体文件或外部函数文件一同,Authorware7.0提供了作品的功能,该功能可以将运行作品所需的各种文件及外部函数输出到指定的目录中,从而形成用于发行的最终作品[3]。

4结论

随着各种多媒体教学的推广和普及,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以其直观性、灵活性、实时性、立体化的优势,留学生论文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青睐。要想运用好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其关键是要设计和制作出符合教学要求的多媒体课件[6]。我们的作品虽然完成了,但是在各院校使用过程中,一定还会发现很多不尽人意之处,我们将与时俱进,将作品更加完善,以更好的实现教学目的,达到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胡欣杰.时尚教师多媒体课件DIY[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05.14-18

[2]孙印杰,李春晖,封新亚.新世纪多媒体CAI课件制作培训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3]NaheedaRavjani.UsingAuthorware7[M/CD].Macromedia,Inc.600TownsendSt.SanFrancisco,CA94103,2003

[4]China-.Authorware5多媒体制作实用教程[DK/CD].北京寰宇之星软件有限公司2000

篇7

〔关键词〕 罪责刑相适应;轻重倒置; 轻重不分;司法公正

我国《刑法》第5 条规定:“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这条规定即是罪责刑相适应原则。该原则是从传统的罪刑相适应原则发展而来的。罪刑相适应的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同态复仇和奴隶社会的等量报复。“以血还血、以牙还牙”是罪刑相适应思想最原始、最粗俗的表现形式。但在实行严刑苛罚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罪刑相适应只是善良人们的美好愿望,不可能成为刑法的基本原则。到了公元17 、18 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和法学家基于平等观念,猛烈抨击封建社会的重刑主义,极力倡导罪刑相适应原则,并在资产阶级刑事立法中将其确立起来。意大利著名刑法学家、刑事古典学派创始人贝卡里亚在其传世之作《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指出:“犯罪对公共利益的危害越大,促使人们犯罪的力量越强,制止人们犯罪的手段就应该越强有力。这就需要刑罚与犯罪相对称。”[1 ] 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罪刑相适应原则被写进了法律。1793 年法国宪法所附的《人权宣言》第15 条规定:“刑罚应与犯罪行为相适应,并应有益于社会。”[2 ] 1810 年《法国刑法典》也贯彻了罪刑相适应原则,并成为各国刑事立法的楷模。

从19 世纪末开始,随着刑事人类学派和刑事社会学派的崛起,传统的罪刑相适应原则受到了有力的挑战,但并未动摇其作为刑法基本原则的地位。如今,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内容已经得到修正:既注重刑罚与犯罪行为相适应,又注重刑罚与犯罪人个人情况(主观恶性与人身危险性) 相适应。罪刑相适应已发展为罪责刑相适应,其含义是:犯多大的罪,就应承担多大的刑事责任,法院也应判处其相应轻重的刑罚,做到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罚当其罪;在分析罪重罪轻和刑事责任大小时,不仅要看犯罪的客观社会危害性,而且要结合考虑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把握罪行和罪犯各方面因素综合体现的社会危害性程度,从而确定其刑事责任大小,适用相应轻重的刑罚,以求公正。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作为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无论对刑事司法还是刑事立法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它不仅是刑事司法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刑事立法中的一个重要原则,要求立法时各个法律条文之间对犯罪配置的法定刑要统一平衡,不能把重罪配置的法定刑比轻罪的法定刑轻,也不能把轻罪配置的法定刑比重罪的法定刑重。法定刑是《刑法》分则条文对具体犯罪所规定的适用刑罚的规格和标准,是人民法院对犯罪人适用刑罚的法律依据。对具体犯罪人判处公正的刑罚离不开合理的法定刑。如果刑事立法上对犯罪配置的法定刑不合

理,则很难要求刑事司法做到罪责刑相适应。我国《刑法》分则所确立的法定刑,基本上达到了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要求,但也存在以下几种不甚合理的法定刑。

一、法定刑轻重倒置

所谓法定刑轻重倒置,是指重罪的法定刑比轻罪的法定刑轻,轻罪的法定刑比重罪的法定刑重。如《刑法》第333 条第1 款规定的“非法组织卖血罪”和“强迫卖血罪”,其最高法定刑分别是5 年有期徒刑和10 年有期徒刑,而该条第2 款规定:“有前款行为,对他人造成伤害的,依照本法第234 条的规定定罪处罚。”按照第234 条第1 款的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最高法定刑是3 年有期徒刑,该条第2 款规定“,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最高法定刑是10 年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除外) 。把两条比较一下便可发现:非法组织他人卖血未致人轻伤的,定非法组织卖血罪,最高可处5 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致人轻伤的,按《刑法》第234 条定罪处罚,定故意伤害罪,最高只能处3 年有期徒刑,且不能并处罚金。强迫他人卖血未致人轻伤的,定强迫卖血罪,最高可处10 年有期徒刑,最低也要处5 年有期徒刑;致人轻伤的,适用《刑法》第234 条第1 款规定,定故意伤害罪,最高只能处3 年有期徒刑,而且未致人轻伤的,要并处罚金,致人轻伤的,反倒不能并处罚金了。虽然强迫卖血罪和故意伤害罪(重伤) 的最高法定刑都是10 年有期徒刑,但强迫卖血罪的最低法定刑是5 年有期徒刑,且要并处罚金,而故意伤害罪(重伤) 的最低法定刑是3 年有期徒刑,且不能并处罚金。显然,在实施“非法组织卖血罪”和“强迫卖血罪”的过程中,致人伤害的要比未致人伤害的危害性大,但根据法律的规定,致人伤害的法定刑比未致人伤害的法定刑轻。这样一来,就会使那些组织他人卖血或者强迫他人卖血的犯罪分子,如果没有致卖血人伤害,也要想方设法致卖血人伤害,因为这样做所受的惩罚反而会轻。再如:我国《刑法》第128 条第1 款规定的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和第130 条规定的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管制刀具、危险物品危及公共安全罪,同样存在法定刑轻重倒置的问题。前者情节严重的,处3 年以上7 年以下有期徒刑;后者情节严重的,处3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非法携带是非法持有的表现形式之一,单纯的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的行为与非法携带枪支、弹药并进入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危及公共安全的行为相比较,其社会危害性和危险性显然要小。然而《, 刑法》对前者所配置的法定刑却重于后者。此外,《刑法》第310 条规定的窝藏、包庇罪与第379 条规定的战时窝藏逃离部队军人罪,也存在着法定刑轻重倒置的现象。两罪都是窝藏犯罪的人(军人在战时逃离部队的行为,根据《刑法》第424 条的规定,构成战时临阵脱逃罪) ,且前者犯罪的时间多在平时,后者犯罪的时间限定在战时,相对而言,前者罪轻而后者罪重,而《刑法》配置的法定刑却是前者重(情节严重的,处3 年以上10 年以下有期徒刑) 后者轻(情节严重的,处3 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

转贴于 二、法定刑轻重失衡

所谓法定刑轻重失衡,是指刑法配置的法定刑与犯罪的性质、社会危害性严重程度不相称。如我国《刑法》第244 条规定的强迫职工劳动罪,最高法定刑只有3 年有期徒刑,与实践中有些严重的犯罪不相适应。例如《, 开放日报》1996 年7 月22 日报道的“黑心老板史梦才”,承包武汉市江夏区乌龙泉麻丝厂后,从1991 年起就不用本地人,只招外地工。打工者一进厂,史梦才即令手下的打手们搜去每个人的身份证和剩余的路费。打工者被绝对禁止与外界通信,不得出厂门半步(厂门从来就不打开) ,白天由专人监督干活,晚上则锁在院内由专人看守。打工者每天工作都在12 小时以上,工作时间内只准上两次厕所,饭也不给吃饱,不少工友饿得吃青草。襄樊去的打工仔胡志刚饿得抓活青蛙吃。史梦才逼迫打工者每天早晨5 时起床,5 分钟内洗漱叠被完毕,然后集合跑步。打工妹们怕误了时间挨打,晚上睡觉全是和衣而眠。一次史梦才说她们被子叠得不方正,让12 名打工妹分成六组面对面站着互相打耳光,谁打得不狠他就狠狠地打谁。在史梦才残酷的暴行下,仅一年多的时间,这个只有40 余人的工厂便有2 人死亡,1 人跳楼自杀未遂致残,好几个人在生病和遭毒打失去劳动能力后被赶走,绝大部分打工仔、打工妹进厂以来没领过一次工资。《开放日报》在该文的编者按中指出:史梦才是一个“比解放前四川大财主刘文彩更甚的黑心老板”。象史梦才这样强迫职工劳动的恶劣行径简直令人发指,但强迫职工劳动最高只能处3 年有期徒刑,显然有悖罪责刑相适应的基本原则。另外,通过对《刑法》第295 条规定的传授犯罪方法罪的法定刑与《刑法》第301 条第2 款规定的引诱未成年人聚众罪的法定刑的比较,也不难看出两罪的法定刑显然失衡。两罪的犯罪性质相似,社会危害性程度也相当,但《刑法》为两罪配置的法定刑悬殊却非常大。传授犯罪方法罪的法定刑最高为死刑,引诱未成年人聚众罪的法定刑最高仅为5 年有期徒刑。

三、法定刑轻重不分

所谓法定刑轻重不分,是指对犯罪性质有别、表现形态各异、社会危害性程度不同的犯罪,配置相同的法定刑。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的法定刑轻重不分。如《刑法》第398 条将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和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罪规定相同的法定刑。一般地说,犯罪故意的主观恶性比犯罪过失的主观恶性要大,其社会危害性程度也大,因此,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的法定刑应高于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罪的法定刑。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第432条之中。二是实害犯与危险犯的法定刑轻重不分。如《刑法》第330 条规定的妨害传染病防治罪,该罪有实害犯与危险犯两种情况,实害犯造成了实际危害后果,危害性大,危险犯尚未造成严重后果,危害性相对较小。在处刑上,前者应重于后者,而该条配置的法定刑却是相同的。三是多行为犯与一行为犯的法定刑轻重不分。如《刑法》第125 条第1 款规定的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罪,该罪包括了5 种行为,而《刑法》规定无论行为人实施了其中的一个行为还是数个行为,其法定刑都是相同的,立法上没有体现出多行为犯与一行为犯法定刑的差异。四是同一犯罪数额大小差异很大而法定刑没有区别。如《刑法》第395 条第2 款规定的隐瞒境外存款罪,本款规定的数额标准只有一个,即数额较大,对数额巨大或数额特别巨大没有规定,这就形成了不论隐瞒境外存款的数额差别有多大,法定刑都是相同的,也就是说隐瞒境外存款几万、几十万与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元,都只能处2 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这种规定显然有悖罪责刑相适应的基本原则。

法定刑在《刑法》分则规范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职称论文 公平合理的法定刑是刑罚公正的表征,是司法实践中贯彻落实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和正确裁量刑罚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刑法》分则条文配置的法定刑公平合理,罪罚相当,才能树立法律的威信,维护法律的公正,从而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以求实现司法公正。然而,上述几种类型的法定刑,均有悖重罪重刑、轻罪轻刑、罪刑相当的法定刑配置原则,是非理性的,也给司法实践带来了极大的困惑。建议尽快修改,以使《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法定刑达到罚当其罪的要求,使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真正体现于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实践中。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智能主体;信念;自省;他省;认知时态子结构逻辑

Substructural logic of epistemic and temporality in belief of agent

LIU Dong-ning?1,TANG Yong?2

(1.School of Computer,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006, China;2.School of Computer,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China)

Abstract:There are two kinds of approach to get belief as an agent. One is extrospectiveness, which gets information from other body through outside interaction. The other is introspectiveness, which gets information from own history database. The two ways are indispensable to describe belief of agent. However, nowadays BDI logics mostly use extrospectiveness, not combination of extrospectiveness and introspectiveness. Also, most BDI logics are usually based two-value logic, classical modal logic or its transmutation, which makes many logic systems have problems such as logic omniscience and coarse depiction.For these problems, this paper made some research and put forward a substructural logic of epistemic and temporality(BSoET)focusing as belief of agent.

Key words:agent; belief; introspectiveness; extrospectiveness; substructural logic of epistemic and temporality

0 引言

为适应环境变化和协作求解,智能主体(agent)必须利用知识修改内部状态,即心智状态(mental state)。主体的心智状态为主体如何行动提供了一种解释,也就是说主体的行动是由主体的心智状态驱动的,如认知、情感、意向等。逻辑是描述主体心智状态的重要工具[1]。1990年,Moore[2]使用形式逻辑对主体进行了建模,并主要研究了主体拥有的知识与实现的动作之间的关系;随后Cohen等人[3]系统地研究了信念、目标、持续目标、意图和理性的逻辑表达和演算问题,他们的工作基于线性时态逻辑,在语义上则以Kripke可能世界语义学为基础,并给出了BDI形式模型;其后,Rao等人[4]提出了理想agent的BDI模型,使用了三个基本的模态算符:信念(belief)、愿望(desire)和意图(intention)建立了主体的BDI模型;Jiao等人[5]针对主体是在进程级运行的程序,运用π演算描述了主体的理性和行为意图,利用π演算这种刻画通信系统的进程演算表示出主体间的交互;胡山立等人[6,7]在真假子集语义基础上通过对模型的代数结构施加一定的约束,开发了双子集语义改进模型,避免了基于正规模态逻辑表示的逻辑全知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副作用等问题。此外,Konolige等人[8~13]也做了相关值得肯定的工作,遍及BDI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多个领域职称论文。

尽管BDI或类BDI模型已成为研究智能主体理论模型的主要工具,但这些模型仍普遍存在下述的一些问题:

a)主体理论模型中普遍存在逻辑全知(logic omniscience)[1]。

b)重视主体间知识交互,而轻视主体内部知识或状态。

c)由经典模态逻辑或二值逻辑引起的理论模型对真实世界的刻画粗精度。

基于此,本文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将研究工作聚焦于智能主体的信念,针对其作出了相关逻辑模型。考虑到对于愿望和意图,不同的应用和应用观对其有不同的看法和定义,因此本文并未进行深入研究,只着重刻画了认知和决策的关键,即信念。

1 智能主体信念的形成与表示

1.1 智能主体信念的形成及其问题

无论是BDI模型还是其他的智能主体的理论模型,对于信念的形成与表示都是建模的基础。但是在当前的许多理论模型中,对信念的形成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作为经典的模型,在Rao等人[4]的模型中,在建模时虽使用到时态逻辑模型及其技巧,但仅考虑到系统的未来状态,而不关注过去的认知。实际上,造成类似的问题主要在于其对信念(知识)的获取仅考虑与外部主体进行交互,而轻视了主体在过去的知识。

事实上,作为一个智能主体,其获取信念(知识)的途径主要有两种:a)他省(extrospectiveness),即通过外界交互,从其他主体中获取信息;b)自省(introspectiveness),即通过自己的历史数据库获取相关知识的信息。因此,对于主体信念的描述与刻画,两种途径缺一不可。在当前研究中,体现他省的BDI模型较多,却较少带自省功能的模型。但从时态数据库、时态知识库的角度看,智能主体的知识也是一个随着时间轴向前推进的历史数据库序列H=(H?0,…,H?n,Hn+1,…),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知识集,这些知识集对当前信念的建立影响巨大,自省不可忽视。因此,在逻辑建模中,必须体现他省和自省,并处理其间的各类知识冲突。

考虑到主体理论模型中普遍存在逻辑全知的问题,这也主要是因为相关模型使用了经典模态逻辑(或相关变形系统)、二值逻辑导致的结果。逻辑全知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a)一个主体如果知道一个命题,那么它知道它所知道的命题的全部逻辑后承。

b)一个主体知道所有的真理(重言式)。

造成问题a)是因为理论模型采用了形如经典模态逻辑中的K公理式的内定理。造成问题b)的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点是因为理论模型采用了形如经典模态逻辑中的RN规则式的规则造成;第二点是在计算科学,尤其是在机群协同工作下的智能主体的认知过程不应存在所谓的“重言式”模式的内定理,所有公式的成立与否都应采用构造性证明进行论证,而非传统的二值逻辑形式及其粗精度刻画。

1.2 “双省”智能主体的信念表示

基于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首先,主体的信念必须与他省和自省相结合。具体体现在不仅重视交互,而且重视历史数据。由此在表意上,可以使用Bel(k)=KHφ表示主体k在当前时刻具有信念φ。其中:K表示“知道”算子,体现了他省;H仍使用时态逻辑中的标记意义,表示“在此之前一直……(不包括当前时间)”,体现了自省,只有当他省和自省都为“必然”时,知识才能成为信念。其次,要解决逻辑全知与非构造性语义的粗精度刻画问题,一种可行的方式是使用子结构逻辑(substructural logics)。根据子结构逻辑的构造性证明,能有效避免上述问题,并可通过结构规则的增删,修改传统Hilbert风格的逻辑演算所固留的诸如单调性、收缩性等弊病,以增加系统的可计算性。

据此,可建立相应的认知时态子结构逻辑系统。鉴于其表示了智能主体的信念,同时采用的是认知逻辑、时态逻辑和子结构演算的综合解决方法,本文将新的系统称为BSoET系统,意为substructural logic of epistemic and temporality in belief。在下一部分,将对系统作详细介绍。

2 BSoET及其Gentzen系统

2.1 可能世界与可达关系

首先考虑到系统需要做到他省和自省,必须对认知的可能世界与可达关系作出定义,这种定义是针对框架的(frame)。

定义1 他省框架。一个他省框架是一个二元组?F=〈T,R?e〉。其中:T为时间结构的集合,对于每一个T?i∈T,T?i表示一个时间结构;R?e为时间结构间的一个自反和传递的可达?关系。

直观上,对于每一个T?i∈T,T?i表示一个智能主体。这是考虑到每个智能主体都有一个历史数据库,可以用T?i表示历史数据库(H?0,…,H?n,Hn+1,…)的集合。在拓扑形式上,可将T?i理解为一个时间轴,轴上的点表示了主体在该时刻上的历史数据。由此,能进一步定义自省框架。

定义2 自省框架。一个自省框架是一个二元组T=〈T,R?t〉。其中:T为时间点的集合,R?t为一个时间点间的一个传递可达关系。

假定不同轴的同一时刻的时间点之间的可达关系与时间轴之间的可达关系是一致的,据定义1和2,可以将两个框架合并。

定义3 他省且自省框架。一个他省且自省框架为一个三元组F=〈T,R?e,R?t〉。其中:T为时间点的集合;R?e为一个自反和传递的可达关系;R?t为一个传递可达关系。

其示意如图1所示。

直观上T上的点通过R?t关系,构成各条时间轴,每条时间轴代表一个主体(及其历史数据库),表示了自省关系;不同轴的同一时刻的时间点通过R?e,构成了他省关系。

另一方面,作为他省关系,R?e为一个自反和传递的可达关系对于传统BDI模型的认知可达关系是一般的;而作为自省关系,R?t不能具有自反性。在直观上,人的自省总是反省过去,对于现在是无法反省的,而作为他省关系的R?e的自反性,则主要体现了主体对自我知识集的认知,因此需要保留。

在没有具体解释框架语义之前,针对R?e和R?t关系,分别用模态算子?和对应它们类似于经典模态逻辑的必然关系,并由此用?φ来表示一个主体有信念φ,假设这个主体是k,可以将其简记为Bel(k)=?φ。

2.2 Gentzen系统

据上,本文将对他省和自省框架构造子结构演算系统,为体现子结构演算特点,在此用Gentzen风格的演算系统(由德国人Gentzen 1934年在其博士毕业论文中提出的一种逻辑演算,国内也翻译为相继式演算,但更多直译为Gentzen演算,在该演算中分为结构规则和运算规则,运算规则又分为左规则和右规则,是有别于Hilbert风格的自然演绎方法的构造性逻辑演算方法,主要用于证明论)来构造BSoET,系统如下:

公理:A?A

结构规则:

X├AY,A,Z├BY,X,Z├B(Cut)

*X├AX├A(T for ?) *X├A**X├A(4 for ?) X├AX├A(4 for )

运算规则:

X,A,Y├CX,A∧B,Y├C(∧L)

X,B,Y├CX,A∧B,Y├C(∧L)

X├A X├BX├A∧B(∧R)

X,A,Y├C X,B,Y├CX,A∨B,Y├C(∨L)

X├AX├A∨B(∨R)

X├BX├A∨B(∨R)

X,A,Y,B,Z├CY,X,AB,Z├C(L) X,A├BX├B(R)

X,A,Y├BX,*?A,Y├B(?L) *X├AX├?A(?R)?X,A,Y├BX,A,Y├B(L) X├AX├A(R)

在此,“,”“*”“”分别是三个不同的punc mark(句法标记,非算符)。其中“,”是一个无序的句法结构标记,它分割了多个参与演算的公式序列;而“*”和“”分别是和的punc mark[14]。其中结构规则“T for ”表明了如果公式序列X能在“*”的演绎下得到A,则在一般演绎下也能得到A,这恰好对应了R?e关系的自反性。类似地,结构规则“4 for ”对应了R?e关系的传递性,结构规则“4 for ”对应了R?t关系的传递性。

注意到,这是一个典型的“直觉主义”逻辑系统,是基于构造性证明的。同时由于类似K公理和RN规则的内定理不存在于BSoET的结构规则中,也有效避免了逻辑全知问题。值得一提的是,由于“∧L”规则的存在,系统实际保留了Weakening规则,即该系统的推理仍然是单调的。同时由于punc mark“,”的无序性,交换律也依然保持其有效性,但系统不具有收缩规则,避免了运算资源的可重用性[15]。

另一方面,在BSoET系统中,本文也没有考虑算子“”,其主要原因是BSoET系统是一个直觉主义逻辑系统,其证明为构造性证明。由此,构造一个φ的信念与构造一个φ的信念的工作是相似的。

3 BSoET系统的语义模型

定义4 点集与命题[14]。一个点集P=〈P,〉为集合P及其上的偏序关系。P上的命题集Prop(T)为P上的所有向上封闭的子集X,即若x∈X且xx’,则x’∈X。

定义5 可达关系。

1)二元关系R为点集P上的二元关系当且仅当对?x,y∈P,如果xSy且?x’(x’x),则?y’(y’y),使得x’Ry’。类似地,如果xRy且?y’(y’y),则?x’(x’x),使得x’Ry’。

2)二元关系R为点集P上的丰满的(plump)二元关系,当且仅当对于?x, y, x’, y’∈P,如果xRy且x’x,y’y,则x’Ry’。

定义6 框架及框架关系。一个框架F为一点集P及其上的二元可达关系,写做F=〈P,R?e,R?t〉。其中R?e和R?t分别为他省和自省的二元关系。

定义7 框架赋值。

1){x∈F:x?p}∈Prop{F};

2)x?A∧B iff ?x∈F, x?A且x?B;

3)x?A∨B iff ?x∈F, x?A或x?B;

4)x?A iff ?y∈F,如果x R?e y,则y?A;

5)x?A iff ?y∈F,如果x R?t y,则y?A。

定义8 衍推。

1)称X相对于模型M衍推A,记做“X├?MA”,当且仅当对?x∈M,如果x?X,则x?A;

2)称X相对于框架F衍推A,记做“X├?FA”,当且仅当对?M∈F,X├?MA;

3)称X相对于框架类F衍推A,记做“X├?F A”,当且仅当对?F∈F,X├?FA。

由此易证得以下定理,限于篇幅证明从略,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见文献[16]。

定理1 可靠性定理。BSoET系统相对于框架条件为xR?e x、xR?e y∧yR?e zxR?e z和xR?t y∧yR?t zxR?t z的框架是可靠的。

定理2 完全性定理。BSoET系统相对于框架条件为xR?e x、xR?e y∧yRe zxR?e z和xR?t y∧yR?t zxR?t z的框架是完全的。

4 群体信念与公共信念

在BSoET系统中,主体k形成的信念可由Bel(k)=?φ表达,其不仅考虑了主体之间的他省,还考虑了参与认知主体的自省,体现了只有当他省和自省都为“必然”时,知识才能成为信念的观点——主体k拥有信念φ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当前状态下与外界主体的通过交互获得知识,更要考虑其历史?数据。

基于BSoET系统,易得在群体认知中的群体信念“Eφ” (everyone has the belief φ)与公共信念“Cφ” (it is common belief that φ),对于n个智能体,其定义如下:

Eφ=Bel(1)∧…∧Bel(n)=?1?1φ∧…∧?n?nφ;

Cφ=φ∧Eφ∧EEφ∧…= ∧i≥0E?iφ

5 结束语

本文针对智能主体的“双省”信念及其形成与表示进行了相关研究,采用了认知时态子结构逻辑建模的方法,表达了智能主体获得“双省”信念的方式,针对其建立了相应的逻辑系统BSoET。由于BSoET系统采用的是子结构演算,有效避免了逻辑全知问题,其模型语义与构造性证明方法较经典二值逻辑更细精度地刻画了信念的形成。

在BSoET系统中讨论R?e和R?t关系时,本文主要讨论了它们的必然算子,即和。对于和的对偶算子和在本文中并没有讨论,不讨论其的主要原因在于和算子不是信念形成的关键,同时也对愿望和意图不起关键作用。因此,在下一步工作中的研究重点在于,如何将R?e扩充为动作和动态关系,如将算子扩充为[α]或[α]?n,又如何进一步在子结构演算中丰富R?t关系,使其进一步具有线性、序列性、非分支性和有穷间隔性等性质。同时,还可以通过添加相应的表示将来状态的算子“■”,由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形成相应的愿望、意图和BDI模型,并最后付诸领域应用。

参考文献

[1]史忠植.智能主体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2-22.

[2]MOORE R C.A formal theor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M]//Formal Theories of the Commonsense World.[S.l.]:Ablex Publishing Corperation,1985:319-358.

[3]COHEN P R,LEVESQUE H J.Intention is choice with commitment[J].Artificial Intelligence,1990,42(2-3):213-261.

[4]RAO A S,GEORGEFF M P.Deliberation and intentions,Technical Notes 10[R].[S.l.]:Australia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stitute,1991.

[5]JIAO Wen-ping,SHI Zhong-zhi.Formalizing agent’s attitudes with polyadic π-calculus[C]//Proc of the 4th Workshop on Practical Reasoning and Rationality.Stockholm:[s.n.],1999:21-27.

[6]胡山立,石纯一.Agent意图的双子集语义改进模型[J].软件学报,2006,17(3):396-402.

[7]HU Shan-li,SHI Chun-yi.An improved twin-subset semantic model for intention of agent[J].Journal of Software,2006,17(3):?396-402.

[8]KONOLIGE K,POLLACK M E.A representationalist theory of intention[C]//Proc of IJCAI’93.1993:390-395.

[9]SINGH M P.Multiagent systems: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intentions,know-how,and communications[C]//Lecture Note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S.l.]:Springer,1994.

[10] NAIR V C P.On extending BDI logics[D].Queensland:Griffith University,2003.

[11]RAFAEL H B,MEHDI D,J?RGEN D,et al.Multi-agent programming:languages,platforms and applications[M].Berlin:[s.n.],2005.

[12]RAFAEL H B,MICHAEL F,WILLEM V,et al.Verifying multi-agent programs by model checking[J].Journal of Autonomous Agents and Multi-Agent Systems,2006,12(2):239-256.

[13]RAFAEL H B,JOMI F H,MICHAEL W.Programming multi-agent systems in AgentSpeak using Jason[M]//[S.l.]:Wiley,2007.

[14]RESTALL G.An introduction to substructural logics[M].Routledge,Tokyo:Mathematical Society of Japan,2000.

[15]ONO H.Proof-theoretic methods in nonclassical logics[R].1998:207-254.

[16]刘冬宁.时态信息处理中若干问题的逻辑公理化研究[R].广州:中山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