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标准化建设汇报材料范文

时间:2023-04-09 18:35: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村标准化建设汇报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村标准化建设汇报材料

篇1

一、县领导高度重视,明确工作目标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先后印发了《县进一步规范乡镇为民服务中心和村(社区)为民服务站的实施意见》和《全县乡镇为民服务中心、村(社区)为民服务站创建标准化实施方案》文件,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委副书记、县长为第一副组长,县委副书记和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为副组长,各相关部门、乡镇、开发园区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为民服务工作标准化创建领导小组。明确了乡镇(村)为民服务中心(站)建设目标,将标准化创建具体任务和工作责任层层传递到位。

二、围绕创建标准,加大创建力度

一是明确创建标准,打造示范典型。县政务服务中心印发了《全县乡镇为民服务中心、村(社区)为民服务站创建标准化工作指导手册》,对乡镇、村(社区)的场地设置、窗口(岗位)设置、服务事项、人员选配、规章制度、办公设施、行为规范按创建标准进行规范。同时,按照创建标准,培育打造了一批镇村级为民服务标准化建设示范点,从而发挥典型示范、引导作用。截止2016年底,全县共有136个为民服务中心(站)达到创建标准,达标率为87%。

二是加强业务培训和督导检查工作。中心多次召开业务培训会,从服务事项、窗口授权、服务流程、公开办事、服务纪律、制度建设、规范管理、信息化等方面对镇村两级中心运行提出了要求,规范乡镇为民服务中心、村(社区)为民服务站资料填报工作,提高工作人员业务水平。此外,中心还开展“回头看”工作,检查各乡镇(村)为民服务中心(站)软硬件配备、服务事项进驻和工作制度落实是否到位,推进为民服务创建标准化工作有序开展。

三是提升管理水平,创新服务模式。在为民服务全程工作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县政务服务中心立足实际,指导乡镇综合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场所、设备等,不断拓展服务功能、延伸服务触角,突出改革创新,进一步优化为民服务模式,探索办理有关服务事项的新模式。积极推行微笑服务、有声服务、上门服务、专项服务、预约服务和承诺服务六大服务,提高群众满意度为目标,推行首问负责制、一次告知制、限时办结制、AB岗制度、全程制等。有效实现群众“送上来办”与干部“沉下去办”、窗口固定服务与延伸流动服务、乡镇高效运转与村组化解矛盾“三个结合”,方便了百姓办事,改进了干部作风,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

三、推进乡镇(村)网上办事大厅代办点建设

一是依托乡镇(村)为民服务中心(站),增设“网上办事大厅”代办点。2016年,县政务服务中心专门下发了《关于开展为民服务中心(站)“网上办事大厅”代办点(示范点)建设工作的通知》文件,在全县乡镇(园区)和村(社区)范围内推进网上办事大厅平台建设。目前,全县10个乡镇、4个园区的为民服务中心和142个村(社区)为民服务站均增设了“网上办事大厅”代办点(综合服务窗口),主要负责网上审批服务事项的政策咨询、收件预审、注册登记、材料上传、审批备案等工作,县镇村三位一体的网上办事服务体系已基本建成。

篇2

一、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整体推进

继续依照《*市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创建全国一流县级政务服务中心工作方案》既定的工作目标和要求,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大力推进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工作。确定了政务服务中心异地重建方案、清理公布了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项目目录、修订和完善了相关工作制度、梳理编辑了《政务服务中心工作规范》、在入城主要路口设置了全省统一式样、风格、内容的政务服务中心交通指示牌和政务服务公告牌,服务大厅设置了引领咨询台、服务窗口设置“首问责任岗”、统一制作工作人员吊牌、工作装,落实了体育活动场所和报刊、图书阅览室等设施,全面完成了去年度标准化建设任务。

二、加快便民服务体系,推进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

以“先恢复,后规范、完善、提高和重点建设,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和《*市镇(街道)、村(社区)便民服务标准化建设实施意见》、《*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便民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的要求稳步推进。一是结合灾后基层阵地重建,对市7镇,114个村重建镇村便民服务体系的服务场所、服务设施进行统一规划,按照前台窗口柜台式服务,后台开放式办公的模式,规划设计透明、公开的便民服务大厅。该项工作已于今年3月全面启动,截止去年10月底已有90多个村开工重建,师古等灾后重建维修加固的4个镇和红白镇等再后重建的10个镇已经全部通过发改立项;二是灾后重建的村统一配备计算机、打印机、传真机、扫描仪等必须的办公设施和用品;三是强调基础设施建设与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并重,提出了统一整合网络资源以“数字*”为平台建立市、镇(街道)、村(社区)互联互通的三级网络信息平台工作思路,逐步实施网上受理办理政务服务事项。目前,该软件正在紧张的开发中,预计将于去年12月投入试运行;四是建立完善了便民代办服务等工作运行机制20余个,并落实了代办服务经费、目标管理制、专项考核制、督察通报制等保障机制;五是积极推进项目授权和下放工作,分别建立了镇村代办项目目录。

目前,马祖镇马祖村村便民服务代办点标准化建设试点工作,已于今年4月全面完成并投入使用。

三、“两集中、两到位”措施落实,“590工程”进一步深化

(一)“两集中、两到位”措施落实,窗口授权率100%,项目到位率100%。政务服务中心运行三年来,市政府先后多次通过部门走访调研、召开专题会议、开展专项督察、现场办公、签订承诺书等形式推进“两集中、两到位”措施落实。现有24个项目部门进驻中心设立了常驻服务窗口,19个项目部门进驻综合服务窗口,全市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43个市级部门的156项行政审批和88项公共服务事项全部进驻中心集中受理办理,项目进驻率100%;24个常驻服务窗口部门全部成立了行政审批服务科、落实了审批科长,并与窗口首席代表签订了全省统一的授权书,项目授权率100%。

(二)建立以窗口为主导的运行机制,审批流程进一步优化。一是推行行政审批一审一核制。出台《*市行政许可一审一核暂行办法》,优化了审批环节,缩短了办事周期。二是逐项清理、调整、规范我市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项目目录,并按照规范、高效、便民的原则和“两集中、两到位”的要求,实施流程再造,优化审批流程,简化审批环节,实行动态提速。目前,95%以上的办事环节都在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完成,即办件比例由运行初期的7.9%提高到29%,承诺时限一般控制在7个工作日以内,与法定时限相比较平均压缩审批时限17.52个工作日。

(三)“三项制度”落实,监督机制健全,行政效能进一步提高。印发了《*市政务服务中心去年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工作方案》,在全面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三项制度”的同时,先后修订和完善了涵盖人员管理、办事规则、责任追究、考核评比、监督投诉等方面的运行管理机制40余项,并制作成《工作规范(一)、(二)》,确保了从服务规范、项目管理、审批运行、绩效考核、责任追究等方面的管理都有章可循;市效能办进驻政务服务中心,不定期暗访,加大了行政效能监察力度;市纪委、市监察局在中心设立了投诉窗口,加强了纪律监督;市政务服务中心实行了“值班长巡查制度”,加强了现场监督;聘请了政务服务监督员,开展社会监督;设置意见箱、评价仪,定期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接受服务对象监督;工作人员挂牌上岗,自觉接受监督;建立了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系统,开展适时监督,强化对服务窗口、审批事项、审批单位和责任岗位的实时监控、预警纠错,保证行政权力依法、公正、透明运行。

一年来,中心未发生一例“吃拿卡要”和其他损害服务对象利益的情况,有效投诉为零。

(四)加快实施并联审批,服务灾后重建项目。继续落实好“并联审批”、重大投资项目和灾后重建项目“绿色通道”、“全程跟踪代办服务”相关制度和运行管理机制,通过特事特办、急事急办、为项目的迅速实施创造了条件;为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提高行政效能,完善行政审批“绿色通道”运行管理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做到项目审批提速不越轨、加快不违规,政务服务中心在结合前期运行经验在反复征求窗口部门意见建议的基础上草拟了《*市建设工程项目并联审批实施方案(试行)》并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后以什府发文件形式下发。同时,为进一步落实好建设工程项目的并联审批工作,中心还会同市监察局、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局等单位制定了“建设工程项目并联审批联席会议制度”和“建设工程项目信息通报制度”,从制度上对并联审批工作中部门职责、部门责任领导和具体责任人等进行了明确。

1-10月,并联审批窗口受理并联审批事项674件,办结674件,平均每件比实施并联审批前节省审批时限30多个工作日。

(五)建立和完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规范公共资源交易活动。一是建立全市统一的招投标交易平台。按照“管办分离、统一管理公开透明、规范高效”的工作原则,市政府将政府采购、经营性土地拍卖活动、国有资产转让活动、200万元以下的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固定价比选等活动纳入市政务服务中心集中进行。同时,还结合*实际拟定了进入政务服务中心的公交资源交易项目目录。二是建立标准化交易场地。在市政务服务中心三楼分别设立了开标室、评标室、固定价比选项目抽取室和拍卖室,开通了网络系统,配备了计算机、投影仪、视频监控设施、挂钟、档案柜等必要的设施设备。三是建立配套运行管理机制。作为全省“200万元以下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固定价比选”试点县级市,市政务服务中心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本着合法、规范、高效、易于操作的原则,先后建立和完善了《招投标工作协调机制》、《招投标服务规范》、《开标评标活动的现场管理制度》,《200万元以下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固定价比选办法操作规程》等运行管理机制,使交易活动有章可循,规范有序。四是落实现场全程监督服务。将《招投标开标现场会议纪律》、《评标专家须知》、《监督管理人员须知》等相关制度公布上墙;所有的现场监督人员、招标人员和机构人员均佩戴中心统一制作的工作牌;对进场交易项目的资格预审、开标、评标及中标候选人等交易信息进行全过程记录,并实行全程录像,保存60天。五是实施专人项目跟踪服务。本着为灾后重建工程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已确定承包人的项目实行了专人跟踪服务,掌握项目的工作进度。并针对跟踪过程中发现的个别投标企业贪图项目多,无法确保项目进程以及个别项目中取后未及时签订承包合同等问题,编制完善了《随机抽取企业须知》,在投标企业报名前大力宣传,同时将跟踪服务过程中发现的部分项目存在的问题向市纪委、市监察局做出汇报,促进了该项工作的进一步规范。

今年1-10月市政务服务中心共为政府采购活动提供服务194宗,为经营性土地拍卖活动提供服务7宗,组织开展200万元以下的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固定价比选活动225宗。此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先后收到企业赠送的锦旗10余面,表扬信10余封,“中标企业觉得满意,未中标企业觉得公平”是投标企业发自内心的评价。

(六)强化人员管理,健全激励机制。一是按照《*市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管理办法》的规定选派窗口工作人员,将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作风纪律过硬的人员选派到窗口工作,确保窗口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二是健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中心工作的特殊性先后修订和完善了《政务服务中心服务窗口及窗口工作人员考核实施办法》以及“红旗窗口”、“政务服务标兵”评选办法;积极协调人事等有关部门,适当提高了窗口工作人员年度考核优秀比例;兑现了每月200元的绩效考核金。

四、强化信息公开,打造“阳光政务”

为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确保行政权利公开透明运行。市政务服务中心进一步强化信息公开工作,以公开强监督,以公开树形象,以公开提效率,全力打造“阳光政务”,取得显著成效。

(一)领导重视,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了相关科室、服务窗口的具体责任,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科室、窗口配合抓的良好工作格局,确保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工作制度,规范政务信息公开渠道,确保信息公开工作依法有序地进行。先后制订了《办事公开制度》、《对外宣传及信息公开工作意见》、《信息公开保密审查程序》等相关工作制度。明确了公开的内容、范围、形式和程序。并由中心综合业务协调科负责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工作,网络信息管理科具体负责信息的对外和更新工作。

篇3

主要工作:

1.顺利通过了吉林省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检查工作

按照上级文件精神,我区今年代表长春市教育局迎接了吉林省教育督导工作检查,在省政府教育督导团正处长级督学许世彬同志带领下,一行5人,于xx年11月14日—19日,在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张峰主任和市政府教育督导团督学刘金山、市政府教育督导团督学王淑丽同志的陪同下,对我区教育工作进行了督导评估。

督导评估期间,分别听取和审阅了区政府及教育、发改、财政、人社、公安、农业、地税等相关职能部门关于教育工作情况的汇报;抽检了合心镇和所属的中学、中心小学、村小、中心幼儿园和化技术学校各一所。在城区共抽检了两所中学、两所所小学和一所幼儿园;考察了长春市第87中学、迎宾路小和幼儿园,省督导评估组通过听取汇报、查阅档案资料、审核分析相关数据、实地查看办学条件、访谈师生、分析汇总等办法,对绿园区教育工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督导评估,并召开了反馈会。检查组对我区的教育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这次省政府对县(市、区)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有力地推动了我区教育事业的健康、协调、快速发展,加快了学校标准化建设进程,实现了各学校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新的飞跃,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完成了第三批省“三a学校”的评估验收工作

根据省、市文件的要求,我区迎接了第三批“三a”学校的复检,xx年12月12日,市督导室一行7人通过看材料,实地踏查,对我区迎宾路小学,合心小学进行了检查,检查组对两所学校所取得的成效给了充分的肯定。

3. 全面完成了长春市xx年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估检查工作

按照长春市教育督导工作的要求,将市教育重点工作细则分解到各科室,加大工作力度,与职能部门配合,强化对全区学校落实市重点工作和局工作要点的过程性的检查指导,重点抓好迎检学校的督促、检查指导。

4.开展了全区中小学发展性教育督导评估工作

发展性教育督导评估是一种综合督导评价机制,旨在激励和引导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法治校,依法施教,自主办学,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健康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按照省、市重点工作督导评估的要求,督导室于 11月29日—12月16日对34所中小学进行了发展性教育督导评估检查,促进我区教育均衡发展。

5. 加强督导信息建设

创建了绿园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网并与吉林省教育督导网,区政府办下发了《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教育督导工作的几点意见》,仅xx年,已向省督导网投稿22篇,其中有9篇督导信息在省教育督导网公开。

6.落实了专项督导工作

为了更好的提高我区公办幼儿园办园水平,于12月10日、13日由督导室组织,幼教科、体育卫生科参与,对我区11所幼儿园整体工作进行了检查,通过家长问卷、实地踏查、查看账目等方式对幼儿园工作进行了细致的、全面的督导检查,对存在问题的幼儿园限期整改。

篇4

今天这次会议是经市政府同意召开的,主要内容是对今年以来各部门开展安全生产工作情况进行调度,深入分析当前安全生产形势,查找存在问题,安排部署下步安全生产工作。刚才,市公安局、市交通局、市文化局、市质监局和市国土局等5个部门在会上作了重点发言,其它各部门也都提交了书面汇报材料。从汇报情况看,各部门都能认真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责任制,对所辖企业和所管行业底数摸得很清,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确保了全市安全生产总体平稳发展。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形势仍不乐观。为切实做好今后一个时期的安全生产工作,下面,针对各单位汇报及市安委办调度情况,我着重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今年以来,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成倍上升,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1-4月份,全市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266起,死亡94人,同比分别上升127.4%、291.7%,死亡人数占控制指标的70.1%。

工矿商贸企业:发生事故7起,死亡10人,同比分别上升75%、66.7%,死亡人数占全年控制指标35.7%。其中:煤矿共发生事故4起,死亡4人,去年未发生死亡事故;非煤矿山企业共发生事故1起,死亡3人,同比分别下降50%、25%;非矿山企业共发生事故2起,死亡3人,事故起数与去年同期持平、死亡人数同比上升50%。

――道路交通:发生事故184起,死亡83人,同比分别上升174.6%、388.2%,死亡人数占控制指标的78.3%。

消防火灾:发生事故75起,死亡1人,同比事故起数上升63%,死亡人数与去年同期持平。

进入5月份以来,道路施工发生事故1起,死亡1人。消防火灾发生事故1起,死亡3人。

造成今年安全生产出现被动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一些部门和生产经营单位安全意识淡薄。一些部门领导缺乏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主动意识,对安全生产工作讲起来重要,抓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一些经营者对工业化生产和现代技术的潜在危险认识不足,习惯于不规范管理、追逐利润的最大化;多数从业人员流动性大,缺乏系统的学习和培训,习惯于违章作业。从事故统计情况看,目前“三违”仍然是事故频发的主要因素。

二是保增长与保安全之矛盾日益凸显。受金融危机影响,亏困企业和停产半停产企业增多,保增长压力增大。一些地方、部门对保增长和保安全不能统筹兼顾,为保增长,降低安全标准、放松安全管理,导致安全生产工作严不起来,落实不下去;一些企业以经济下滑为由,对安全生产不愿投入、不想整改,造成旧的隐患未整改到位,又出现新的安全欠账、形成新的安全隐患。

三是个别单位狠抓安全生产工作落实不够。主要体现在对一些重点工作研究不细、不深、不实,该参加的会议不按要求参加,该部署落实的不积极主动去落实,推一推,动一动,习惯做表面文章,应付了事,有的甚至推也不动,工作经常处于被动状态。

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全市安全生产工作的深入开展,希望大家务必引起高度重视,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地加以研究解决。

当前,汛期即将到来,企业生产经营进入旺季,各种隐患相继暴露,各部门要充分认清当前安全生产面临的严峻形势,认真履行监管职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上来,切实增强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针对当前安全生产的规律和特点,认真安排和部署各项安全生产工作,采取扎实有效措施,坚决遏制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确保全市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

二、强化措施,深化各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工作

要以“安全生产年”和“安全生产攻坚年”为主线,认真组织实施“3533”工程,严格按照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煤矿、建筑施工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承市政办字[2009]60、61号),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活动,及时排查和整治各类事故隐患,严防各类事故发生。

煤矿:要突出抓好关闭整合重组工作,在省政府未正式批复我市煤矿关闭整合重组方案之前,所有停产的小煤矿一律不得恢复生产,对维修矿井严格炸药和供电审批,按照维修计划审批供应炸药和供电时限。对生产矿井进行全面排查,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包保和驻矿监督员制度,严防各类事故发生。

非煤矿山和尾矿库:要立即组织开展一次全面排查,着重加大对重大安全隐患的治理,尤其是加强地下矿山提升井架改造、主扇机房建设,强化对采空区的监控。要认真落实尾矿库包保责任制,进一步加大治理和关闭工作的督办力度,确保5月底前全面完成关闭整治工作。

危险化学品:安监、公安、工商等部门要以防范液氯、液氨、石油液化气等泄漏事故和危险化学品运输事故为重点,依法取缔各类非法经营的企业和销售网点,严防危险化化学品泄漏和爆炸事故。突出抓好化工园区规划和HAN阻隔防爆技术推广工作,认真组织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加大隐患排查整改力度,确保实现安全。

烟花爆竹:安监、工商、供销、公安等部门要加大对烟花爆竹生产、销售、运输和储存等各个环节的检查力度,严厉打击非法生产、非法销售活动,确保安全。

道路交通:公安、交通等部门要深入组织开展集中执法活动,强化道路交通秩序整治和道路施工安全检查,严查“三超”、“三违”行为,及时排查和整治隐患,坚决遏制道路交通和道路施工事故多发的势头。

旅游景区景点:目前已进入旅游旺季,旅游、文物、民宗、文化、林业、质监、消防等部门要加强对文物古建、景区景点、游乐设备、索道等重点部位的安全检查,确保不出事故。

人员密集场所:公安消防及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加大对挂牌督办的重大火灾隐患的整改力度,确保期限内整改到位。要重点加强歌厅、洗浴、影剧院、KTV等娱乐场所和宾馆、饭店、商场、超市、集贸市场等公共聚集场所的消防安全检查,及时排查火灾隐患,严防发生重大火灾事故。

建筑施工:房产、建设、教育、卫生等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医院、简易结构房屋、公共娱乐场所、居(村)民住宅、厂房及附属设施的房屋检查,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严防发生坍塌事故,造成群死群伤。建设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建筑施工现场的监管力度,严防高处坠落、施工坍塌、塔机倒塌、中毒窒息等事故的发生。

打击非法采矿:国土部门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与配合,进一步强化联合执法机制,加大对关闭停产矿井的巡回检查力度,严厉查处非法采矿、非法勘探、超层越界等非法违法行为,确保关死停实。

此外,发改、国资、质监、公用资产管理、水利、林业、粮食、气象等其他有关部门也要切实履行各自监管职责,结合实际,深入开展专项整治,确保实现安全生产。

三、突出重点,不断加大行政执法和督导检查力度

在开展执法检查中,要坚持集中执法、专项整治和日常巡查相结合,紧紧围绕落实“两个责任”,强化“双基”工作,加强“六重”监管(重点时段、重点地区、重点企业、重点部位、重大事故隐患、重大危险源),不断加大执法处罚力度,确保各项重点工作全面落到实处。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各部门要认真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月”和建国60周年大庆两次集中执法行动,保持高压紧逼态势,严厉查处各种非法、违法行为。

汛期即将到来,各部门要本着早着手、早准备、早安排的原则,进一步加大督导检查力度,认真落实各项安全生产防范措施,确保安全度汛。

为确保各项安全生产重点工作及专项整治任务落到实处,近期,市政府督查室、监察局、安监局等部门将采取联合行动,对各负有安全监管职责部门落实安全生产重点工作和开展专项整治情况进行督查,督查结果将在全市通报,希望有关部门要引起高度重视,及时查漏补缺,确保各项工作全面落实到位。

四、强化基础,着力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必须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当前,一手抓长远。抓当前就是严格标准、深化整治、消除隐患,不断提高安全生产条件,严防各类事故发生;抓长远就是推进安全文化建设,提高全民的安全意识。

安全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抓好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着重解决全民安全意识不强和从业人员素质低的问题。要求各部门务必摆上议事日程,并在人力、财力、物力上给予倾斜,进一步加大全员培训力度,深入组织开展好以“关爱生命、安全发展”为主题的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积极推进安全文化进企业、进校园、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让安全发展理念渗透人心,让全社会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安全生产工作,培养全民在思想上自觉重视,在行为上自觉注意,在习惯上自觉遵守。

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就是要认真落实好各项安全生产行业标准、规程、规范,着力解决企业不规范管理和生产条件差的问题。这项工作是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各部门要坚持重点培育、全面推进,进一步规范各项基础工作,力争实现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管理。要突出抓好以“三项制度”为核心的承诺制建设,强化安全档案管理工作,坚持把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与专项整治、隐患排查、安全执法结合起来,督导企业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安全操作规程,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将企业生产经营的各方面都纳入法制化、制度化管理轨道,全面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五、强化责任,狠抓各项安全生产措施落实

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关键在落实。要按照“部门抓线、政府抓片”的原则,市直各部门要在加强直管企业监察的同时,加大对所辖行业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力度,各县区政府要负责对安全生产工作的全面督导检查,确保不留死角、不留隐患。

去年,我市先后出台了《*市安委会成员单位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主要职责》和《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责任制的实施意见》,各部门要认真抓好落实,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一级管一级,切实加强对一线工作的检查督导。对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能够在一线现场整改督办的,必须立即整改,对一时不能解决的,必须责令企业做到责任、措施、资金、预案、时限“五落实”,坚决做到责任不到位不放手、措施不落实不放手、问题不解决不放手。要进一步加大对事故调查处理和责任追究力度,不仅对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要一查到底,对隐患排查治理也要严格查处,切实做到有责必究,有罪必罚,绝不手软,绝不姑息。

篇5

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

众多城市提出了城市管理“服务年”口号,城管工作正被重重地搬上政府工作台面,其地位、作用和影响不断扩大。今年,长安街道城管执法工作要在去年取得成绩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城市管理办的中心工作,提高服务质量,纵向进取,横向拓展,力争把队伍做大做强,把工作做细做实,做出新成绩,创出新辉煌。

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拓城管工作新篇章。

1、整合城管队伍,理顺管理思路。受街道领导的关心和街道对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视,街道城管部门将对城管队伍进行大范围的整合,扩大数量,充实力量,拟建立一支15人左右的城管执法队伍,充分保障城市管理工作的需要。同时,对城管执法队伍工作面进行拓宽,以违法建设专项整治为重点,全面协助街道创建工作;管理上与惠山区城区城管中队紧密协作,对长安街道和惠山城区区域实行穿插管理。

2、创新管理理念,稳步推进建站计划。城管中队建立健全后,要改变过去人少吃“大锅饭”的管理模式,推行建立城管工作站进社区进村服务,将管理重心移至基层社居委,将城管队员推上一线前沿开展工作。计划2至3个自然村设立一个城管工作站,派遣城管人员2至3人,工作站点利用各村现有的警务站。管理上以站点为班组,分片包干,强化管理责任,加强与基层居委的沟通。城管中队同时设立一个巡查组,加强对重点区域和地段巡查,解决一些突发性问题。届时,一个覆盖全街道城市管理的网络将全面建成,并提供强有力地管理,以地推动街道整体建设上新台阶。

3、迎难而上,承担更多管理责任。长安街道处在撤村建市的大发展时期,发展中的社会矛盾和管理上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城管执法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拆迁安置诱发的矛盾已成为社会通病;受利益驱使,违法建设屡禁不止,随时随地都会发生;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示范点建设村的部分历史违章建筑需要拆除,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等;同时,城管中队在创建工作中要担负起更多的责任,从过去“五乱”治理执法,扩展到对“路长制”、“河长制”和环境卫生等内容的管理,每个城管队员既是执法者又是管家人,全面为城管办中心工作服务,为街道城市管理工作整体提升作努力。

二、建章立制,健全管理体系

城管执法队伍直接代表长安街道的形象,十几名队员整天工作在外面,与单位脱离,与外界广泛接触,如何规范队员的行为,建立一支政治合格,业务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形象良好的执法队伍,必须有行之有效的管理规章。

1、规范日常工作秩序,从严要求。建立严格的日常工作制度,包括上下班制度,日常工作制度,值班制度和城工作站管理制度。执法中队正规日常工作秩序,每日召开早会,总结讲评,安排工作;各工作站每日下午向中队汇报情况等。

2、落实责任制,逐级订责任书。城管中队各工作站班组长与中队签订相关目标责任书,班组与各自成员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各自管理职责和工作目标,使班组、个人都有责任,多挑担子,以调动全体队员工作积极性和遵章守纪的自觉性,自觉服从管理。同时,每个城管队员需向中队写份承诺书,加强自勉,达到更高的标准。

3、加强责任考核,让成绩与工资待遇挂钩。中队制定对城管队员工作考核细则,每季度进行一次评分考核,年终根据各季度成绩汇总,总评成绩直接与年终经济分配挂钩,以经济手段加强对队员的管理。对年终评分末位人员进行重新考察,不合格的人员将实行淘汰。

4、加强装备管理,厉行节约。执法中队车辆实行定人定车使用和管理,加强日常保养,每月集中一次装备养护,确保性能完好。严格车辆使用管理,不准公车私用,下班后车辆必须停放单位车库,特殊情况需请示批准。油料使用按行程公里数核算,超出部分不予报销。车辆定点修理,费用由中队定期统一结算。对私自损坏车辆的修理费原则不予报销。

三、提高素质,改善服务,构建和谐城管

1、抓文明执法、树城管形象。改变原来“以我为主”的单向执法模式,注重与被管理者的交流与沟通,实现管理者与市民关系的和谐。城市管理工作是一项关系千家万户的百姓工程,作为城市的管理者,首先要清楚城管执法队伍的形象直接代表政府和街道的形象,要切实转变观念,着力打造“和谐城管”的形象。

2、抓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加强宣传,使广大市民和违法违章者了解城市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让市民充分认识到城管工作的重要性和城管执法人员履行职责的艰苦和困难,使之更加支持和配合城市管理工作,营造齐抓共管、从参与的良好氛围,促进全街道共同参与城市管理,共建和谐城管。

3、抓学习,培养高素质队伍。一是加强城市人员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和管理业务知识的学习培训,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工作态度、工作方式、工作作风的转变。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实施人性化执法,规范执法程序,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的水平。努力做到“办案零差错,热法零投诉”。二是加强体能训练,提高军事素质。中队每月进行一至二次军事训练,必要时聘请部队人员进行示教,确保城管队员有过硬的素质,一有行动拉得出、打得响。

篇6

同志们:

刚才中心组集体学习了国网公司刘振亚总经理在国网公司系统党政主要负责人会议上的讲话。下面,结合公司实际,就贯彻会议精神,我讲三个方面:

一、深刻领会国网公司系统党政主要负责人会议的精神实质,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胜利闭幕不久,,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国家电网公司专门召开会议学习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集团公司也对学习贯彻提出了明确要求,充分体现了国家电网公司、集团公司对学习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高度重视。在国网公司系统党政主要负责人会议上,刘振亚总经理作了题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努力创建和谐企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表率作用》的重要讲话,就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切实提高认识,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公司内质外形建设,解决公司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创建和谐企业,促进行业和谐,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问题,作了深刻阐述。刘总的讲话,对于我们深刻领会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建设,努力创建和谐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国网公司系统党政主要负责人会议精神,是公司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要在这次中心组学习的基础上,认真组织好中层干部、管理人员的学习活动,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阳光信息港、宣传栏、日照电力报等载体,全方位、多途径宣传会议精神,努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通过学习,把班子成员的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十六届六中全会、国网公司系统党政主要负责人会议精神上来,把公司全体干部职工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全年奋斗目标、加快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上来,在公司迅速兴起一个学习贯彻会议精神的,以会议精神统领我们的各项工作,奋发进取,与时俱进,推动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二、以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国网公司系统党政主要负责人会议精神为指导,大干四季度,确保全面和超额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作为基层供电企业,学习好、领会会、落实好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国网公司党政主要负责人会议精神,就是要严格按照国网公司、集团公司部署,围绕公司年初“两会”确定的坚持“五个第一”、围绕“一条主线”、突出“两个重点”、实现“三个提升”、做到“四个确保”的工作思路,动员全体干部职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大干四季度,确保全面和超额完成“六大目标”。当前,要突出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加强安全生产。贯彻落实“三个百分之百”的要求,严格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化“无违章企业、个人”创建活动,以“两票”执行和作业现场安全管理为重点,深入推进硬指标查禁违章,以“三铁”反“三违”、杜绝“三高”。切实抓好秋季设备检修和清扫工作,认真开展冬季安全生产大检查,抓好冬季培训,做好冬季“四防”,确保电网迎峰过冬。超前做好明年迎峰度夏工作。加强电力设施保护,依法打击盗窃破坏电力设施和窃电犯罪行为。

二是要加快电网建设。认真贯彻落实日照电网发展《会谈纪要》精神,全力以赴加快电网建设。确保220千伏××站扩建、110千伏××输变电工程11月底竣工投运,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年底投产;加快推进220千伏××、110千伏××、××工程前期工作,确保按计划开工建设。加快电气化镇和电气化村建设,提高农村电气化水平。加强工程管理,推行典型设计,实施标准化建设,确保建设项目全部达标投运。

三是要强化经营管理。加快“一系统四中心”建设,确保电费结算中心、需求侧监测中心年底前建成。继续发扬“三千精神”,加强电费回收工作,加大计划结算力度,保证电费计划结算率70%以上,确保电费月结月清、年底结零。推进低压线损分台区考核,降低低压线损率。完成营销大修项目实施和防窃电技术改造。加强农电管理,扎实推进供电所专业化改革,确保年底前全面完成农村低压电力资产接收工作。

四是要加快多产发展。加强阳光集团机关建设,充分发挥服务、管理、协调、考核职能,确保完成全年经营承包合同。加强财务管理,制定完善企业往来帐清理办法,加大往来帐清理力度。深化银企合作,拓展融资渠道。确保阳光佳日年内开工建设。完善客户工程服务制度,建设优质高效的电气产业链。加强热电运行管理,加快热网规划建设,积极开拓供暖市场。

五是要深化创一流同业对标。认真开展指标“四项分析”,全面梳理完善业务流程,学习最佳实践,落实改进措施,突出加强对关键指标的分析和控制,积极做好对标成果的吸收转化。继续深化车间、班组、岗位、县供电企业创一流同业对标工作。要严格调度例会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和动态管理,确保指标的科学性、真实性,确保在集团公司综合评价排序中提高一个位次。

六是要深入推进绩效管理。进一步强化绩效评价工作,严格执行工作日志和主管点评制度,加强各单位绩效管理的指导、检查和考核,进一步理顺管理程序,将绩效管理真正融入企业日常管理,确保10月份通过集团公司阶段性评估验收,力争年内实现常态运转。

七是要加强优质服务工作。进一步深化服务文化建设,开展好“××进万家”活动。进一步规范业扩报装服务管理。加强规范化服务窗口建设,提高95598服务热线运行管理质量。加强行风建设,全力以赴做好行风测评工作。分层次向各级党委、政府进行工作汇报。邀请市人大、政协来公司视察。召开第10次客户关系委员会会议和彩虹联络员座谈会。

八是要强化队伍建设。继续推进“111人才工程”和“三支队伍”建设。健全全员教育培训体系,抓好生产一线人员和跨工种、跨专业、转岗人员以及新员工的教育培训,切实加强外聘工、农电工教育培训。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公司自主培训能力。深入开展技术比武竞赛活动。

九是要加强党建精神文明建设。深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党的思想、作风、组织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反腐败和反“嫌疑腐败”工作,深入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通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继续深入开展“爱心活动”、实施“平安工程”,努力营造安全、稳定、和谐的良好局面。,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三、结合实际,超前谋划,认真做好工作调研和明年指标预测工作

一是认真做好工作调研。为切实搞好2006年总结,超前谋划2007年工作,公司将于10月下旬11月上旬开展工作调研。公司各部门、单位要本着实事求是、反应特色的精神,对公司2006年工作成绩、经验和体会进行全面回顾和总结,着眼公司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结合工作实际,研究制定2007年工作思路、工作重点和保证措施,做到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措施精细,为明年工作开好头、起好步奠定基础。生技部、企划部、政工部、阳光企业集团等4个单位要高度负责,牵头开展生产、经营、党建精神文明建设、多种产业等4个专题调研,研究新情况、分析新形势、制定新目标、实现新突破。公司各单位、各部门在调研工作汇报时,要坚持说实话、讲真情,言简意赅、思路清晰、突出重点、务求实效,真正达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工作的目的。公司将适时召开总经理办公会议,专门听取专题调研汇报。

篇7

农业经济统计作为掌握农业生产一手数据资料的重要工作,为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标准化数据统计水平的提升,其在农业经济统计方面带来的影响也愈加深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需要提供足够的统计数据,同时也对数据统计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农业经济统计相比其他行业统计的特殊性,其标准化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值得我们进行探究。

关键词:

信息化时代;农业经济;数据统计;标准化

一、引言

农业作为我国重要的产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石。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数据统计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农业经济数据统计通过标准化指标的构建和标准化统计步骤的实施来完成的。在信息化时代,通过大数据的快速处理和信息数据化详细全面探究农业经济数据统计的标准化问题,了解当前农业经济数据统计面临的问题和其未来在标准化道路上的发展趋势,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分析性数据,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农业经济数据统计标准化现状

(一)农业经济数据统计体系精细化水平不高

对于任何行业的数据统计进行体系把握和控制时,必然涉及到统计标准的选择上来。对于农业经济数据统计而言也不例外,由于农业统计的发展处于从传统型向信息化转变的时代,其精细化水平仍有待提升。首先,在我国统计局公布的行业划分标准方面,农业属于农、林、牧、渔业中的一类,并包含农业服务业及其他农业服务业,但是在统计体系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对于复合行业即可能包含农林牧副渔业中一个行业或者多个行业的统计信息划分就不够清晰,可能会导致在农林牧副渔业中的统计信息存在交叉及数量关系方面的不准确,当前有关农业统计并没有对这复合行业进行详细划分和规定,可能会存在复合行业的统计信息缺失及错配的情况。其次,农业经济数据统计体系的建立是通过历史经验的不断完善和修正而得,这使得农业经济数据统计体系中仍然保留着很多传统过时统计方式的影子,很多方式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已经可以被先进的设备设施所替代,而传统的一些统计方法可能存在人工成本较高、准确性较低等缺点,不利于提升农业经济统计的准确性。如在实际工作中的农产品成本统计,就是采用的简均法统计小麦、玉米等农产品的各项直接和间接生产费用,即县级对各乡村调查户数据汇总,以各户的实际播种面积为权重进行加权平均;省市级采取简单算术平均办法来进行汇总。如果遇到调查户数据记录不准确,就容易造成信息失真,影响统计结果。

(二)农业经济统计数据从收集到传输缺乏专业性

由于农业经济作物种类繁多,不同种类的经济作物收集的不同也为农业经济统计带来了一定难度。当前,农业经济统计数据在收集环节到传输环节由于信息量大、种类多,农业经济统计面临着专业性较弱的问题。首先,在收集阶段,由于统计抽样的方式选择需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确定,由于种类过多,在统计抽样时,如何选择抽样方式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抽样方式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最终呈现出的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随机抽样方式在统计工作中是非常普遍、操作也是较为简单的一种方式,但是在农业统计时却并非特别容易进行。这和农业统计的特性有一定的关系,农业经济统计的一般是生鲜制品,对农产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类较难,在统计过程中随机的方式虽然可以减少工作量,但也容易使得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下降,这不符合大数据时代对于大规模数据准确性的要求。其次,在数据传输阶段,过去由于信息化水平较低,统计数据一般由村开始层层上报,下层人员有关统计知识的水平较低,数据的传输多采用报送纸质资料、电话汇报等方式,这容易造成数据传输过程中的二次差错,同时这些差错也很难在后续的复核、处理过程中被发现,最终这些差错就会扩大数据的误差率,造成农业经济统计数据的可用性降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常遇到此类问题,农业部农业综合统计中的农村经济基础资料卡片的统计就是由县级信息员报送,省市级信息员逐级汇总,层层上报,上报过程中,如果每一环节出现差错就会增加下一步的复核难度。

(三)农业经济数据标准化处理水平偏低,缺乏可信度

农业经济数据在经历过收集、传输之后必然面临着数据标准化的处理问题,只有进行有效数据处理和加工,数据才具有较高的可视化,才可以被加以有效利用,从而提升农业经济数据信息的可信度。但是当前,在农业经济数据标准化处理方面,我们仍然面临着处理水平不高的问题,最终导致农业经济数据的信息可信度欠缺。首先,部分农业经济数据的标准化处理仍然较为落后,统计分析手段仍然停留在简单的汇总、平均方面,未对数据的深层次关系进行挖掘和分析。简单的数据统计手段对于简单分析农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随着精细化生产的不断发展,如何对现有农业经济统计数据加以利用,指导并促进未来农业生产便成为关键性难题。其次,统计部门也需要找寻不同类型的统计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和因果原因,通过数量关系分析可以适时实现统计的最终目的预测未来事项发生的可能性和发生规律轨迹。当前有的统计部门的人员构成仍然较为传统,难以负担负责的统计数据分析和处理问题,也难以对未来趋势进行准确预判。这也使得统计数据虽然已经存在,但是能够用好、用对统计数据的人员不多,难以将一手数据转换为具有真正经济价值的统计数据信息。为解决农业经济信息统计标准化,陕西省农业调查总队几年前就建立了覆盖全省农村的统计调查网络,设立了一套科学的农村统计调查方法制度和组织管理制度,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农村统计调查队伍,建成了农村统计调查信息网络体系,调查手段日益现代化。实时了解掌握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运行情况,分析判断形势,及时、准确反映和监控全省农村社会经济指标。

三、信息化时代农业经济数据统计标准化发展趋势

(一)农业经济统计制度与统计标准化要求的不断协调,促进指标体系精细化

当前,农业经济统计制度与统计标准化水平仍然不高,为了促进信息化时代农业经济数据统计标准化,需要加强农业经济统计制度与统计标准化要求的协调,促进指标体系的精细化和完善化。首先,农业经济统计制度不单指一项制度,而是指一套全面的从指标制定到指标实施、数据收集传输处理等全面的数据统计指导规范。统计标准化需要符合基本的统计制度规范要求,并利用现代化分析手段和方式对统计标准化指标进行确定以协调其与农业经济统计制度之间的关系。其次,过去的农业经济统计存在指标过于粗放化的问题,不利于统计数据的精细化收集和处理工作,因此对于农业经济统计过程中所涉及的指标应当进行细化和详细解释定义,确保指标体系精细化也为后期收集数据、处理数据扫除一定的障碍。除此之外,对于复合领域的经济统计问题要把握复合行业的经济实质,根据有关规定进行指标和实际的对应。对于不确定统计指标项目的内容,可以向有关统计单位进行咨询汇报以确定统计指标运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二)加强农业经济统计数据收集的专业化,强化统计信息传输的数字化管理

想要改变当前农业经济统计数据收集专业化水平不高、数据收集缺乏专业性的问题,要不断加强农业经济统计数据收益的专业化能力,强化统计数据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数字化管理进程,提升信息化时代农业经济数据统计标准化发展质量。首先,在数据收集方面,需要确定准确的总体、样本等基本概念信息,在选择抽样方式时需要结合现实情况并进行误差可能性分析。通过选择合理的抽样方式既可以保证统计抽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也可以节约成本、减少统计工作的成本。其次,在进行数据收集过程中,也需要加强对于基层统计人员的统计基础知识培训工作,提升统计专业水平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专业性。除此之外,农业经济统计数据的传输也需要逐步改变传统模式,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提高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传统的纸质材料报送方法虽然仍具有一定意义,但是面对大规模大批量的统计数据,传统纸质材料报送方式既不利于数据的快速传输和处理,也不利于数据的保存和留档。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和云内存的兴起使得电子信息化数据传输和存储成为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统计部门也应当与时俱进,通过不断完善数据传输系统,来保障数据传输和存储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三)提升农业经济统计数据标准化处理水平,全面提高统计信息可用性

提升农业经济统计数据的标准化处理水平,对于全面提高统计信息可用性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而农业经济统计数据标准化处理水平的提高,也是信息化时代农业经济数据统计标准化道路上的重要发展趋势。首先,在农业经济统计部门可以通过招聘一些具有较强经济学和农业复合学历背景的人才来从事农业经济统计工作,人才引进政策也会在短时间内提升从事农业经济统计数据标准化处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而内部培训机制的完善也有利于提升现有职工的统计业务水平。内外部员工水平的整体提升会促进信息化时代农业经济数据统计的标准化处理水平。其次,通过完善农业经济统计数据标准化处理系统也可以通过不断磨合、系统升级来提升计算机时代的信息处理准确性。在未来,农业经济数据的处理不单单局限于简单的数理统计方面,还可以利用现有统计数据来对未来情势进行预测。通过多种模式来提升数据处理水平,可以全面提高统计信息的可用性。除此之外,在进行标准化数据处理过程中,也需要考虑前期统计数据收集、传输、存储过程中产生的误差,确保统计结果在可行的置信区间。通过以上的举措可以逐步提升信息化时代的农业经济统计数据的处理水平,最终实现统计结果的可用性和有效性,促进农业经济的精细化发展。

四、结语

随着我国科学经济水平的全方面发展,数据统计工作的作用也愈加凸显。对于信息化时代农业经济数据统计而言,标准化的统计体系、专业化的数据收集手段和方式、非传统的信息传输模式和标准化处理方法都对提升统计信息的可用性起到了重要作用。只有通过不断试错和吸取世界先进经验,才能最终总结出一套符合我国发展需求,适合我国基本现状的农业经济数据统计标准化体系和方法,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作者:王艳荣 单位:陕西省农业展览馆(陕西省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陈茹.我国乡镇(街道)图书馆统计标准化建设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02).

[2]王萍.建立中国统计业务流程的构想[J].统计研究,2013(03).

篇8

[关键词]行政审批;程序理性;标准化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863(2013)05-0031-05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无疑是横跨法学、公共行政学、政治学等学科的一个当下热点问题。在各界的讨论中,大多聚焦于行政审批事项和环节的精简、审批自由裁量权的控制、审批职能归并和体制机制调整等实体问题,而对审批制度改革中本身的程序理性却少有涉及。同样,在有关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的讨论中,学界和实务界也多关注标准在控制公权力滥用中的实体,而忽视了标准制定、实施以及标准化运动本身的程序内涵。事实上,无论是在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还是整个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之中,改革的程序理性都绝非无足轻重,其功能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可以促进实体理性的实现;二是可以缓解实体上部分无法解决的难题;三是使改革过程获得自我正当化。总之,行政审批作为政府干预经济社会之主要手段,将经常性地面临政府与市场边界的难题,因此在改革的制度设计上要求相当的灵活性和实效性,这往往使得对治理的实质理性的追求变得困难,此时,我们更应将视野转向程序建制和程序理性的实现,[1]为此,本文将立足于审批标准化改革,以行政程序的三大价值元素——“参与、透明、集中”为检视标准,阐述当前地方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所蕴含的程序理性及其意义。

一、 规则制定的参与化

(一)审批标准制定中的正当性问题及参与的必要性

法律法规有关行政审批条件和标准的规定往往较为原则、模糊,在缺乏可操作性的同时,也给了行政机关较大的自由裁量空间。因此,实践中,具体实施行政审批的地方政府或者职能部门往往需要进一步细化标准以更好地回应实践,这一标准形成的过程,在学理谱系上可以归入“规则制定”的范畴。在现代国家,作为规则制定的标准细化行为,势必面临两个彼此关联的问题:一是正当性问题。理论上,在代议民主的框架下,立法机关制定法律规则,行政机关执行规则,这符合民主的基本原理。然而,当行政机关参与规则制定,这一框架便被局部打破,因为行政机关通过规则制定不仅将在实质上创制新的规则,甚至将创设公民的权利义务。比如,在某些执业证的审批标准中,对公民获得从业资格进行条件限制。这在性质上无异于立法行为,由此正当性问题便不可避免。二是科学性问题。审批标准内容的形成,是一项具有高度“技术含量”的工作,比如,如何决定各个行业的“合理布局”标准?特别是涉及重大复杂的审批项目,无论规定多么详细,都不可能完全简单地根据形式逻辑推导出最终结论,现有的审批标准在面对经济社会的多元需求时都会暴露出滞后性与不适当性。因此,审批标准制定的科学性难题,也常常成为制约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的又一门槛。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归根结底,都是服务于政府审批权行使之正当性的提升。

如何解决审批标准制定权行使的正当性问题,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其中,以通过“沟通、协商、对话、互动”促进政策形成为核心内容的公民参与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可能的最佳方案。[2]通过参与程序的设计和实施,一方面可以补强行政机关制定审批标准的民意基础,增强其正当性;另一方面,则可以吸收来自其他行政机关、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尽可能消弭规则制定和标准设计中的盲点,最大限度地避免“拍脑袋”决策,提升政策制定的“质量”和“可接受性”,[3]从而增强其科学性。需要指出的是,在现代参与民主发展的具体形式中,所谓规则制定的“参与化”,不仅是通过征求意见、公告—评论等常规程序提升规则的合理性,还包括更深层次的“协商性规则制定”,后者是参与的一高级形态,也是协商民主理论辐射于行政改革的一个崭新成果。

(二) 标准制定中的常规式参与

从各地的审批标准制定实践来看,制定过程中一般吸纳来自三个方面的参与:一是与审批事项相关的其他部门;二是行业专家;三是社会公众。同审批事项及其对应的行政事务相关的其他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有助于标准制定者从“上下左右”考虑标准的科学性、合法性和协调性;而行业专家的意见,至少可以在理论上提供一种相对客观和中立的标准设定认知;至于社会公众的观点,则可能在局部提供“地方性知识”而对标准的周延性、科学性有所裨益。当然,立足于前述正当性和科学性的双重维度,以上三种参与主体的参与,都有助于审批标准及其制定活动本身的正当化证成。

不过,实践中审批标准制定的常规化参与设计面临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参与主体的覆盖面往往具有选择性和偶然性。一些地方在制定审批标准时,往往只象征性地征求某一参与主体群的意见,而并没有考虑部门、行业专家、社会公众的整体参与需求;更有甚者,会将标准制定视为行政系统的一项纯“技术性工作”,而忽视任何参与。二是参与形式单一化。标准制定过程中的参与方式,目前最多停留在公告(上网)征求意见、函询(针对其他行政部门的一种参与方式)等形式,较少考虑其他更具有法律化和论辩化的参与机制。事实上,对于一些涉及利益关系较为重大或者多元的审批事项,其标准化制定过程中似可考虑引入密度更高的其他参与形式,如公听会、论证会、听证会等。

(三)审批标准创制中的“协商性规则制定”

在行政法学理论上,所谓“协商性规则制定”,一般系指将受影响之当事人的参与提前至政策制定程序的启动计划阶段。不同于传统的公告—评论程序,这一安排存在着更多平等协商活动(参与发生在程序的早期,且参与协商的人数较少),进而希望当事人能够和来自行政机关的代表就被提议的规则达成一致的意见。[4]由于具有充分的平等协商和参与,此种安排下形成的规则极大地消解了利益相关者的抵抗情绪,即便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也让最终形成的规则更多地吸收了利益相关者所掌握的资讯、知识和专业技能。应该说,这一程序建制引入中国行政审批领域具有其先天的困难,因为在我们这样一个成文法国家,审批的条件和要求一般都是法定的,理论上不能通过“协商”、“讨价还价”来加以改变和调整。但是,一方面,由于行政审批具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行政机关根据法定裁量权来实施“协商性规则制定”的空间仍是存在的;另一方面,中国幅员辽阔,各种复杂情况层出不穷,有必要在规则的统一性、僵化性与具体情况的复杂性、多样性之间进行适度调整,因此,一定形式的“协商”又是必要的。

事实上,在我们的行政审批标准化实践中,上述“协商性规则制定”程序建制的雏形已经在成长的过程之中。以某县的农家客栈审批标准制定实践为例,“协商”已成为程序运行中的关键词。近年来,该县各类农家客栈的市场需求不断增长,如何对其加强审批和管理也成为摆在当地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就审批而言,其中一个突出的两难是:一方面由于农家客栈是一个新生事物,专门针对农家客栈的审批标准存在缺位现象;另一方面尽管农家客栈与旅馆业有相似性,但由于农村家庭环境特殊,以旅馆业的标准来对其进行审查,往往是强人所难。换言之,如果相关职能部门机械套用旅馆业的审批标准,农家客栈与观光农业将难以得到发展。

鉴于上述两难,该县有关职能部门在审批标准创制中开展了两个层面的“协商”活动:一方面,县审管办召集行政服务中心工商、药监、公安、卫生、环保、消防等窗口负责人现场考察农家客栈的营运情况,根据调研的实际情况,创新审批方式,适度降低审批标准(对消防、公安、环保等条件,由村统一增设相关设施满足整村农家客栈的营运需求,对户的要求,以安全、卫生的审批要求为主),会商制订联合审批的标准,推出了《关于规范农家客栈审批的实施意见》,由县政府转发各审批职能部门实施。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召开由各部门、村级组织和农户参加的座谈会,各部门整合相关意见,逐个对村级组织和相关农户进行意见反馈,由村统一增设相关设施完善农村农家客栈硬件,以确保农家客栈符合行政审批要求,一次性通过申请并验收。[5]

这样一种协商性规则制定,较好地平衡了“合法性”与“最佳性”之间的关系。亦即,针对审批标准僵硬化和生活现实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充分运用协商机制,通过协商,一方面,行政部门借助法律拟制技术合法地降低审批要求;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协商和农户参与过程,让农户符合降低后的全部审批要求。这样一个过程,已具备协商性规则制定的基本形态,当然,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上述案例还更多的是一种非自觉的行动,尚可有更多的改进空间,比如参与协商的主体、参与协商的时机,等等。

二、标准实施的透明化

(一)审批标准实质公开度不足及其透明化需求

前有《行政许可法》,后有《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应该说,随着行政法治的健全,有关行政审批的事项、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等信息的公开力度也越来越大。但值得注意的是,行政机关所公布的上述信息,更多的是对法律法规明文规定的梳理和罗列,其在两个维度上存在一定的缺失:一是公开的不彻底性,行政机关的具体审查标准仍由其自行掌握,相对人往往无从知晓;二是公开的阶段性和碎片化,行业准入的过程,往往需要多个部门审批,但审批事项和标准等信息的公布是以单个许可为限,以各个部门为主体进行的,相对人常常无法知晓整个行业准入的过程,需要办理的证照以及各项条件和标准的总和。由此,可能造成信息获得的碎片化。这两项缺失,也是不少地方开展行政审批标准化改革的最初动因。以浙江宁波为例,2010年初,该市领导在现场考察某区工作时,发现一个典型案例:一个大型洗浴场,因为审批手续不齐全(其他众多审批事项均已履行完毕,仅缺消防许可),在行将开业时被迫停业,因此造成了业主的不满。由此引发出该市领导层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一个行业的准入需要多部门许可的情况下,不能只满足于某个部门各自的规范,要有综合的规范标准,并加以公示,以清楚明白告知投资创业者和老百姓各类标准要求和需要办理的各种证照批文。

因此,加强行政审批标准的实质性公开力度,是当下的重要任务。政府公开其所拥有的资讯,直观上是满足了公民的知情权,而在此基础上更是为公民监督行政机关工作的合法性、公正性提供了便利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公开与透明又是公民参与的一项前提,通过对政府资讯的掌握以及之后的参与活动,公民在与政府的互动过程中,无疑能够协助行政机关作出更为科学、民主的决策和审批。当然,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下,行政审批标准的公开不应仅仅停留于初级阶段的法规条文公开,而应包括标准梳理基础上的系统公开和更深度的“资讯照顾”。

(二)标准梳理之上的主动、完整公开

提供各种便利以方便公众获取政府资讯是透明化过程中一项相对简单的工作,但前期的梳理、简化、整合等信息处理工作才是资讯公开难度更大、更体现服务型政府理念的工作。就行政审批标准的公开而言,以审批标准的整理为起点,并将梳理细化后的标准予以公示,这是在对政府信息进行深度处理后的公开,是审批标准实施透明化的基础性工作。这方面,宁波的实践也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样本。

简单地说,宁波在标准的公开上做了两件事:一是主动编制并公开单项审批标准。回顾宁波市对审批标准的梳理以及之后的公布过程可以发现,其均以方便公众获取并掌握审批标准为导向,不同于“冰冷”而“被动”地公开信息,而是充满温情地为公众提供服务。2002年,宁波市行政服务中心编制了行政审批事项运作规范(“一事一表”),之后又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单个事项行政审批标准。共20卷本的单个事项行政审批标准是由市级44个有审批职能的部门分别编制完成的,包括564个事项1028个子项目。在每一个审批事项中,就证照批文的办理条件、程序、审批流程和主要法律法规依据以及文书格式等作了规范、梳理和公布。二是在单个事项审批标准梳理的基础之上,全面整合和细化行业联合审批标准并予以公示,为相对人提供行业准入所涉部门的各种基本要求,清清楚楚告诉相对人进入某一行业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必须领取的证照批文。在公布的联合审批办理指南的主体部分,就申请条件、联合审批流程、申办所需表格样本、各环节办理时限等多个方面作了详细说明,综合了规划、消防、卫生、治安、环保等各方面的要求。

(三) 深度的“资讯照顾”

如果说,一般的信息公开是满足较低程度的合法性要求,那么,以服务型政府为理念,为相对人提供行政审批中各种过程性信息和咨询性信息的活动,则是一种积极的给付行政,我们借用大陆法系的用语习惯,将之描述为一种“资讯照顾”。[6]

这一“资讯照顾”理念,在各地的行政审批改革(包括标准化建设)中多有采行和创新,但其具体载体则较为多样化。以宁波行政审批标准化改革为例,其将“资讯照顾”的内容内含于所谓“6+1会商制度”,该项制度主要适用于建设项目审批过程中,参加会商制度的主要有市发改委、规划局、国土资源局、住建委、环保局、节能办和审管办等部门,其目的旨在从产业政策、规划建设条件、用地政策、环境影响、节能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等方面对基本建设项目作出评价,定期考察项目审批推进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综合分析项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问题,并在此过程中为项目单位提供前期分析、联合咨询。该制度的一大亮点是:将资讯的分析与交流活动提至正式受理之前,同时又将多家职能部门集中起来一同为审批相对人提供相关信息,前者使得资讯获得时点更为提前,后者使资讯的来源更为广泛而获取的方式更为集中。在基本建设项目审批过程中,公众和行政机关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比较明显,越早弥补这一差距对项目业主而言越有利,对相关资讯的提前掌握,使得项目单位大大减少了办事成本和因不熟悉法规政策而造成的无谓损失。

三、程序执行的集中化

(一)分散审批或者形式性集中的弊端及其改进方向

在各地行政服务中心(或者办证中心、审批中心)兴起之前,行政审批的申请及其实施多以部门为单位分散进行,各自为阵。这样一种模式,首先带来的是效率上的制约,行政相对人要获取开展某项活动的资格,往往需要“流转往返”于各个部门之间,极端的例子甚至是跑几十个部门、盖几百刻章,这显然与现代公共行政的“顾客导向”南辕北辙。效率之外,还有很大的问题在于,由于部门分散审批,涉及审批前后置关系、相邻关系的各部门之间,并无制度性的衔接和沟通机制,如此一来,往往造成如下一种现象:相对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获得了一项或者数项审批,但在另外一项(甚至是最后一项)审批上遭遇障碍,由此导致前功尽弃。这样的故事在以前具有很强的典型性、代表性和常见性。为了解决部门分散审批所带来的上述困难,从大的方向看,国家这些年一直在推进大部制改革,并通过建立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审批事项,应该说都是颇有绩效的制度努力。不过,在早期甚至发展到今日的许多行政服务中心,更多的仍停留于将各部门的审批事项进行“物理集中”,这固然在提供审批效率方面有其意义,但“形聚神散”的组合方式离“整体性政府”的建构仍有相当的距离,各个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在进驻行政服务中心后的工作模式是各家“背靠背”地自行审查,有机的“化学反应”并未完整形成。

面对上述弊端和局限,在大的行政体制未作变革之前,技术上的改进方案是通过各种制度设计直接或者间接地实现“程序集中”,以实质性的程序集中打破部门藩篱,建构整体政府。[7]在各地的实践中,具体的方案包括联合审批、联合会审、模拟审批等各种模型。

(二)行业联合审批运作机制

行业联合审批一般是指以行业主管部门为主导,通过程序设计适度打破行业内各审批职能部门的界限,以实现各审批事项之间的“同类项合并”和同步审批、并联决策。以宁波的实践为例,该市的行业联合审批流程可概括为“一窗受理、一表申请、联合审图、联合踏勘、信息资料交流共享”。这一系列制度都是以行业主管(在没有明确行业主管时,则为行业管理最为有效的部门)为主导而展开的。一窗受理、一表申请使得相对人提供之材料被简化,并通过资料共享平台将申请材料和各部门意见在政府内部进行流转。联合审图和联合踏勘将原本由各职能部门分别组织的具有重复性的审查与勘验工作集中到一个审查活动中,对这一流程的集中,大大压缩了对申请材料进行实质性审查所耗费的时间。行业联合审批标准及其运作机制所实现的审批流程的优化和审批程序的集中,完成了角色定位上从部门角度向政府全局角度的转变,在大部门体制格局尚未完成的情况下,以程序再造的方式实现了政府部门的虚拟合并。这一运作机制和程序建制的直接效果是审批提速,即审批时限的进一步压缩。以该市的文化娱乐业为例,在实施行业联合审批之后,该行业的审批时限从各审批部门分头办理需要的100多个工作日压缩为30个工作日。而一类机动车维修经营审批从各审批部门分头办理需要的58个工作日压缩为30个工作日。

(三) 联合会审机制

建设项目审批过程中涉及的审批部门和审批事项尤其多,且自由裁量权的空间更为广袤。因此,如果说,前述一般性的行业联合审批机制更倚重于技术审查集中和信息资料共享,那么建设项目的联合审批则应更深一步 ,更注重审批程序运行中的集中性、协商性。以宁波的实践为例,在基本建设项目审批领域引合会审机制,以推动程序集中和动态协商。该项会审机制被命名为“‘9+X’会审制度”,是在基本建设项目的审批工作进入受理环节之后,由发改委、规划局、国土资源局、环保局、住建委、节能办、公安局、城管局、人防办等与基本建设项目密切相关的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及相关单位(水电气等公用事业单位)对项目进行具体审议,指导项目单位做好各项手续报批前的准备工作,并协调解决办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会议制度。会审制度采取的是各审批部门“面对面”进行“会诊”的“化学”上的联合,各部门在此过程中进行协商,甚至在合法合理的范围内对审批条件作出适当变通。会议过程中,项目单位汇报初步设计方案后,各职能部门就其无法达到审批条件的地方分别提出修正意见,这实质上将各部门分别审查设计方案的过程集中到了一个会议程序中。

这样一种程序建制,在外观上已具有先进法域实施的“计划裁决程序”的某些因子,后者是指在事涉大片国土开发的项目审批中,实施多部门集中裁决,并引入公众参与。不过,与后者相比,所谓联合会商,显然还具有改进的空间,特别是计划裁决程序的精髓——“所有决定一次性集中作出”、“公众参与”等在联合会审机制中尚未有充分体现。

(四)模拟审批

模拟审批在各地的实践不太一样,但其大致的逻辑思路和操作模型是:投资项目在还不具备基本建设项目审批条件的情况下,为使项目早日开工,对于拟取得土地的投资项目,由该投资项目主体提出申请,按审批程序要求准备报批资料,各审批部门视同该主体已取得土地,出具模拟审批意见。模拟审批意见可在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流转,事实上起到正式批件的法律效力,当该项目主体取得土地并达到法定审批条件后,由各审批部门对土地取得前的模拟审批意见进行补充、完善,出具正式审批文件,将模拟审批转化为正式审批。这样一种程序创新的实质,被推动者概括为“急事急办、特事特办、适度超前、交叉审批”。实践证明,这一方式可以解决项目办理中个别环节的瓶颈制约和被动等待,提高项目办理效率。

四、程序理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必由之路和重要保障

以上三个方面,是在以宁波行政审批标准化改革为主要考察样本的基础上,对审批制度改革过程中所彰显的程序理性之片段化揭示。当然,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这些程序理性及其辐射下的制度创新,仅仅是构成整个行政审批“流程再造”工程之中的部分内容。因此,以包括这些理性规律在内的程序法理为指引,对整个行政审批流程进行“法”的塑造,当是一件有益的工作。当下,全国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已进行到第六轮,审批事项的削减、调整,审批环节的减少一直是多轮审改的核心内容,只是,在这样的看似以实体为主的主旋律之下,程序理性仍大有用武之地,在作者看来,这至少包含两大方面的内涵:一方面,审批事项的削减、审批裁量权的限制、审批环节的整合等实体改革的推进,需以程序理性为基础性保障,如此方能确保实体性改革的正当性、科学性。另一方面,多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历程表明,审批事项精简也好,大部制也罢,都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无法一蹴而就;但社会的呼声和改革的紧迫性并不因此而稍有缓和,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审批程序的改革来对冲实体改革缓慢推进造成的社会风险和社会成本,不失为一条可能的路径。本文的论证,或可为这样一种路径的可行性提供局部的注释。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陈端洪.行政许可与个人自由[J].法学研究,2004(5).

Chen Duanhong.Administrative Licensing and Individual Freedom.Chinese Journal of Law,2004(5).

[2]朴贞子.政策制定与公民参与[J], 中国行政管理, 2005(2).

Piao Zhenzi. Policy Formulation and Citizen Participation, 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05(2).

[3][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 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 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M]. 孙柏瑛等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2.

John Clayton Thomas.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Decisions: New Skills and Strategies for Public Managers. Trans. by Sun Baiying et al. . Beijing: 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2004. p22.

[4][美]阿尔弗雷德·C·阿曼. 新世纪的行政法[A]. [新西兰]迈克尔·塔格特编: 行政法的范围[C].金自宁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27-131.

Alfred C.Aman,Jr. Administrative Law for a New Century. Michael Taggart eds. The Province of Administrative Law. Trans. by Jin Zining. Bejing: 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2006. pp127-131.

[5]象山县行政审批管理办公室. 象山县农家客栈联合审批标准的建设实践情况[A].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宁波实践研讨会会议论文[C],2012.

Xiangshan Administrative Approval Management Office. Th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Joint Approval Standard of Farmhouse Hostel in Xiangshan. Seminar on Ningbo Practice of Administrative Approval System Reform, ConFerence Paper, 2012.

[6]叶俊荣.面对行政程序法——转型台湾的程序建制[M].台北:元照出版社,2002.34-36.

Ye Junrong.Facing the Administrative Procedural Law.Taipei:Yuanzhao Press,2002.pp34-36.

[7]刘志光.两横两纵流程再造:行政审批改革的新空间[J].中国行政管理,2009(10).

篇9

一、民政工作的基本职能及面临的新要求

民政工作内容广泛,涵盖社会保障、社会管理、政权建设等,有3大方面、6个组成部分、20多大项、100多小项。按照年初召开的十三次全国民政工作会议及第十七次全省民政会议精神要求,“十二五”时期,要充分发挥民政在社会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加快推动传统民政向现代大民政转型发展。简单地说,就是将新时期民政工作的基本职能及要求概括为“一统四分”,一统即社会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四分”即支撑骨干的四大支柱:保底作用、基础作用、支持作用、支撑作用,这个构架体现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民政事业发展的基本方略。

民政工作在社会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即在继续履行好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生活职能的同时,创新社会管理,加大社会开放度、增强社会透明度、扩大社会参与度,有效聚合全社会的人力、物力、资源,肩负起向社会公众服务的新职能,当好社会建设中的骨干,推动传统民政向现代大民政转型发展。

省委书记将现代“大民政”归纳为四个大,即“大视野、大服务、大格局、大平台”,具体来说就是开放大视野,实现由传统的社会治理向现代文明社会的管理要求转变;拓展“大服务”,实现由保底型保障向发展型保障的转变;建设“大格局”,实现由参与社会建设向在社会建设中发挥骨干作用的转变;建立“大平台”,实现由部门动员向社会动员的转变。通过这四个转变,充分发挥民政工作的保底、基础、支持、支撑作用。

一要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发挥民政的保底作用,着力完善减灾救灾、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等制度安排,努力提高受灾群众、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水平,改善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生活状况,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要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努力发挥民政的基础作用,着力推进基层民主和社区建设,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要围绕国防和军队建设,努力发挥民政的支持作用,贯彻落实优抚安置政策,加快形成优待原则充分体现、优待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新局面。同时还组织指导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四要围绕提供和强化社会服务,努力发挥民政的支撑作用,通过提升区划地名、边界治理、殡葬管理、儿童收养、婚姻登记、移民安置等基本公共服务,促进基本社会服务城乡统筹、公平均等、供给均衡。

二、我区民政系统基本情况

民政局内设5个科室:办公室、救灾救助与社会福利科、社会事务科、基层政权与社区建设科、优抚安置科(双拥办)。

与局合署办公的事业单位4个:移民办、殡葬管理所、残疾人集中就业管理办公室、民政事务中心(内含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婚姻登记处、地名办)。

下属事业单位5家:大同公墓总管理处、干休所、陈寿昌烈士纪念馆(烈士陵园)、第二福利院、九龙福利院。

企业性质单位1家:福利关怀院。

三、2013年全区民政工作的主要任务及进展情况

2013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民政局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创新管理,突出重点,破解难题,大力推进民政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突破。重点抓好并完成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探索适度普惠的社会福利体系建设,重点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1.按照“十二五”全区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到“十二五”末实增床位1800张的工作任务,大力推进镇(街道)养老机构改扩(迁)建工程;大力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开展养老机构政策性综合保险工作和“养老服务示范单位”创建活动。

上年半完成情况:城区养老机构一期工程即将完成主体机构建设,澥浦镇敬老院迁建工程列入镇政府实事工程,其他各镇(街道)养老机构改、扩建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之中。全区9家养老机构首次实施政策性综合责任保险工作,参保费用50346元,养老机构参保率100%。

2.完成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组建及启动工作,整合资源合理定位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的作用与功能,同时指导各镇(街道)组建养老服务中心。

上半年完成情况:全区共有17家居家养老(老年人)服务中心,53家村级居家养老服务站,共配备245名居家养老服务员,为661名(困难\高龄)老人提供家政服务、健康服务、生活照料、精神慰籍等服务,且为835名高龄、空巢、独居老人提供结对服务,支出居家养老服务资金53.77万元。为6262位高龄老人发放津贴171.44万元。

3.认真贯彻《市社会福利企业管理办法》,提升福利企业管理服务水平,稳定残疾人集中就业。确保福利彩票发行安全、健康,力争完成全年福利彩票销售5500万目标。

上半年完成情况:全区现共有福彩销售网点39家,完成销售1904万元,创收各级公益金666万元。福利生产稳定,全区35家福利企业共安置残疾人1100人。

(二)着力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重点确保救助工作的公平公正及有效解困。

1.加强低保规范化建设,完善低保动态管理运行机制,确保困难对象应保尽保。

上半年完成情况:以“进村入企”大走访活动为契机,开展了低保对象摸排工作,并配合国家审计署开展低保资金审计,完成了低保资金审计基础信息与数据的录入。全区有512户家庭(664人)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均月补差金额467.92元,比去年同期提高76.81元;619户家庭(844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均月补差金额473.5元,比去年同期提高153.23元,累计支出最低生活保障金371.69万元。此外,还有565名残疾居民和135名70岁以上农村低保老年人享受了生活补助,分别发放生活补助金13.48万元和2.94万元。至5月底城乡低保新增282户378人,退出336户478人,实现应保尽保,动态管理。

2.深化医疗救助工作,完善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即时结报管理平台,提高医疗救助效率。

上半年完成情况:全区有4418人次获得医疗救助,发放医疗救助资金139.57万元,平均每人次救助316元,其中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三类救助对象(包括低保证、扶助证、重度残疾人救助证)享受即时医疗救助2500人次,救助金额共计20.61万元。

3.实施社区小额临时救助运作模式扩面工作,进一步提升临时救助的及时、有效性;研究修订完善临时救助办法和困难助学办法,力争在帮助特殊群体解决“因病致贫”等问题上有突破;建立完善困难群众物价补贴联动机制;进一步做好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等工作;加强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开展“接送流浪孩子回家”专项行动;贯彻市慈善促进条例,加强和促进慈善组织管理。

上半年完成情况:完成了《区城乡居民临时救助办法》的修订起草工作;初步制定了我区困难群众家庭子女助学帮困政策及补助标准方案;制定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特殊人群救助管理工作实施意见》,建立完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甄别、救助、救治、返乡、安置等为一体的工作体系。截至5月底,全区共有727户(人)次家庭得到临时救助,救助资金达83.47万元,其中小额临时救助132人次,支出救助资金3.49万元;212户困难家庭(424人)领取《社会扶助证》;926人享受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发放生活保障金为171.69万元;642户、733名困难老人享受了每月100元生活补助,发放困难老人生活补助金累计37.62万元;为2517名困难群众发放物价补贴62.67万余元;救助流浪乞讨人员32人次,共支出流浪乞讨救助金121万元(含精神病患者流浪乞讨人员医疗支出)

另外,上半年还深入开展其他各项解难帮困活动。元旦、春节期间,全区共帮扶、救助各类困难对象5823(户、人),发放困难补助金(慰问金)873.45万元;“365关爱行动”中继续为100名困难学子发放助学红包共计5万元;协同市第六医院开展白内障复明行动,完成了142名困难群众白内障手术初检工作;会同区商务局、TCL集团、国贸家电开展“扶贫工程”,为1400余户低保和社会扶助证家庭发放每户价值1000元的电器购买优惠券;及时调整了精简职工及定期定补救济对象补助标准。

4.不断强化灾害应急救助能力,大力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实现从灾后救助向防灾、减灾并重的综合能力建设转变;开展村(社区)级灾害信息员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完善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信息员网络队伍。

上半年完成情况:组织人员对全区的避灾中心(点)进行了专项检查,补充应急救灾物质;进一步完善了全区各村(社区)自然灾害应急预案,更新了自然灾害统计报表;对全区镇(街道)、村(社区)的灾害信息员进行了业务培训;在“5·12”防灾减灾日,开展“弘扬防灾减灾文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主题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万余册;召开了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现场观摩会议,白龙社区、曙光村、沿山村被授予“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至此,我区拥有了5个国家级、3个省级和16个市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75个避灾中心(点);今年另外推荐了城东社区等9个村(社区)为市级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单位,并在全区排查出17户农村困难群众家庭亟需危旧房修缮,修缮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三)着力夯实城乡基层社会管理基础,重点深化“全域城市化”背景下城乡社区建设和基层政权建设。

1.深化城市社区规范化建设,积极探索破解新建社区管理难、新居民融合难等突出问题的新方法、新举措;探索完善农村社区建设规范化体制机制,以村社区服务中心为平台,拓展功能,提升公共服务全程化和“一站式”办理效益;进一步跟踪指导银凤社区“一委、一会、一中心”的农村新社区工作运行模式,探索“一核多元,点片互联,纵横结合,分类引导”的农村社区工作机制;在抓好社区自治、社区服务基础上,抓好“一社一品”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社区品牌;繁荣社区文化,组织展示区社区文化风采。

上半年完成情况:召开了2011年度城乡社区建设考核评定会,并联系我区城乡社区发展实际,修改了2013年镇、街道城乡社区工作目标管理考核标准,有效促进城乡社区规范化建设;提出了城乡社区“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管理理念,并起草了实施方案,拟将镇(街道)、社区、片区依次分为大、中、小网格,组建网格员队伍,使管理服务延伸到每家每户,将社区由服务型向城市管理型转变;创建了涵盖社区各项管理和服务业务的14个社区综合电子政务平台,推动社区服务队伍、服务人员、服务对象信息数字化;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和社区文化宫达到全覆盖,积极推广居民和好屋、残疾人日托中心等多种服务载体,进一步实现居民自治、自助、自教、自我服务功能;通过走访调研、收集梳理、征求意见,起草农村社区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编写完成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工作指导手册和光明等四个农村社区建设示范村经验材料。

2.深入开展农村基层干部“大培训”工作,及时开展“回头看”活动,努力形成“对象广泛、内容丰富、科学实用、方式多样”的村委会干部培训长效机制;积极研究探索我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新思路新途径,完善村干部考核制度、加强竞职承诺监督,努力排查可能影响下一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顺利进行的各种不利因素。

上半年完成情况:深化村务信息电视公开工作,顺利实现一季度、二季度电视与传统村务公开“时间及时、内容到位”;认真开展第九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回头看”活动,同时贯彻落实新修订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开展省级民主法制村创建工作,积极开展针对性更强的村级民主议事、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各项制度的监督指导工作,筹备下半年农村基层干部大培训。

3.强化制度及保障,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提升城乡社区建设整体水平。在各镇(街道)进一步落实相应工作机构和专职工作人员,提高经费保障标准;加强社工队伍能力素质培养。进一步建立健全区、镇(街道)二级培训网络,着力办好各类社工素质培训班;积极推进村社结对、新老社区结对,继续开展城乡社工相互挂职交流等,加快城乡共融和全域城市化步伐。

上半年完成情况:按照区委办39号文件5%递增机制,会同区财政局发放了2011年增补经费和2013年预发70%的城市社区事业保障经费、农村社区服务管理补助经费,共计2292万元;先后组织举办了城乡社区信息员培训,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师、助理社会工作师职称考试培训等;先后分两批派社区干部异地挂职交流学习;落实提高社工工资福利待遇,目前我区城乡社工人均年收入3.4万元,比上一年度平均增加4100元,增幅为13.71%;强化社区工作者激励机制,连续两年在专职社区工作者中考核录用事业干部。

4.创新完善社会组织管理机制,指导督促有条件的镇(街道)成立社会组织联合;加强分类指导和典型示范,城市社区重点抓好社区服务性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新建社区及农村社区重点抓好社区管理类、融合性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做好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和年检工作,加快推行网上年检;着力引导、发挥社会组织在协调和解决村、社区各种利益冲突,提供社会公益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上半年完成情况:启动了社会组织党建及专用中文域名注册管理工作,并在6月底成立了区社会组织促进会。新增注册登记社会团体1家、民办非企业单位4家,变更登记社会组织5家,现有社会团体97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41个;完成了全区社会组织2011年年检工作。

(四)着力巩固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社会氛围,重点提升优抚安置保障服务水平。

1.进一步提高优抚保障水平,不断完善优抚保障政策,着重做好部分农村籍退役士兵老年生活补助工作;完善优抚对象数据库建设,健全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制度,完善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一站式”即时结算保障体系,全面实现医疗保险、补助、救助、减免“四位一体”。

上半年完成情况:向342名重点优抚对象发放今年第一季度基本生活价格补贴共8.5万余元;向重点优抚对象1750人次发放优抚金共187.5万元;向303人发放春节一次性慰问金共45.45万元;向60周岁以上农村籍退役士兵2554人次发放老年生活补助金13.19万元;向65名在职伤残军人发放抚恤金共30.9万元;向12名“三属”发放全年一次性补差共5.6万元;向26名在职6级以上残疾军人和烈属发放春节慰问金共1.56万元。全区有195名重点优抚对象纳入医疗费“一站式”结算服务范围,占应纳入人数的100%,医疗补助5587人次,金额为24.73万元;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险、补助、救助、减免实现四位一体;我区部分60周岁以上农村籍退役士兵老年生活补助的人员信息录入了全国优抚数据库。

2.认真贯彻新修订的《退役士兵安置条例》,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完善免费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工作机制,有针对性地增加承训机构;进一步做好军队离退休干部、无军籍职工和复员干部接收安置工作,及时落实军休干部“两个待遇”,积极稳妥地做好军休干部房改工作;扎实做好涉军群体稳定工作。

上半年完成情况:今年我区共接收退役士兵96名,其中退伍义务兵、复员士官95名,转业士官1名。15名退役士兵办理了复工、复职、复学手续;进一步完善了退役士兵免费职业技能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机制,根据退役士兵切实需求增加了汽车驾驶、汽车维修、物流师、数控车床等多个培训项目,目前共有47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在此基础上今年还同多家用人单位联系,提早在我局张贴了招聘信息,为招聘单位提供面试场地,进一步提高了退役士兵就业机率。

3.制订新一轮双拥工作目标,加强基层双拥工作,创新双拥工作机制,以建军85周年为契机,推动双拥工作新发展。

上半年完成情况:扎实开展了驻镇部队春节走访慰问及相关拥军活动,支出慰问金45万元;在各镇、街道成立双拥工作专职机构,重视解决驻镇部队实际困难,并首次向市双拥办申报“省级双拥模范区”;完成了朱枫烈士生平汉白玉雕塑和烈士陵园的整修,并配合开展整修工程的审计协调工作;圆满完成了市清明祭扫革命烈士活动仪式,祭扫人数大幅增加。

(五)着力发展民政事务管理,重点确保各项工作整体推进。

1.要全面完成钦寸水库第一水平年移民安置任务,按要求适时启动第二水平年移民安置工作;加大移民创业致富工作支持力度,认真做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和小型水库移民解困工作项目实施。

上半年完成情况:在全市率先启动了钦寸水库第一批移民建房工作,104人37户移民建房率已达100%;为1182名大中型水库移民发放后期扶持直补资金累计381.84万元,为524名区管水库移民发放生活困难补助金共计26.2万元;妥善处理了滩坑水库移民有关自留地分配、房屋集体土地使用权证发放等问题的事件。

2.充分利用第二次地名普查成果,加强地名管理标准化建设;重新修订《区地名管理实施细则》,完成与毗邻乡镇(街道)平安边界协议书的签订。

上半年完成情况:全区第二次地名普查顺利通过省级验收,相关普查成果已上报省普查办,地名普查成果转化工作已着手展开;启用了各镇(街道)地名证明专用章,将出具地名证明的权限下放至各镇(街道);启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篇)编纂工作,完成了县、乡两级词条的编纂;逐步开展了毗邻县(市、区)平安边界互访,已完成对北镇线的界线年检及江北区的走访工作,毗邻镇(街道)平安边界协议书起草完毕,目前正在签订中。

3.深入推进殡葬改革,做好公共墓地建设和布局规划的编制工作,在做好调研的基础上,细化实施我区殡葬惠民政策;加快殡仪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深入开展殡仪服务单位规范化建设和行风建设活动,加强殡葬执法监管,不断提高殡葬服务和管理水平。

上半年完成情况:今年1月1日起实施惠民殡葬政策,遗体接运、遗体停放、遗体火化、骨灰寄存等殡仪基本服务项目、入葬生态墓地和有山村社员认购骨灰墓费用均由政府买单,并于4月起实现普通骨灰盒普惠。上半年我区减免上述各项费用78.99万元,政策惠及821人;经营性公墓绿化苗木7500余株,投入绿化资金5万余元,累计种植苗木22.55万余株,墓区绿化覆盖率达90%以上;大同公墓投入改造资金10万余元,新建了一批花坛葬,历年累计投入墓园改造资金947.66万元;今年1至5月份,全区共死亡704人,火化遗体701具(其中3具外省户籍人员按规定到原籍地进行火化),火化率及火化覆盖面继续保持100%;完成了区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庄丽等代表提出的“关于尽快在庄市、骆驼片区建造一所关怀院”的重点件办理工作。

篇10

**市人大常委会

XX书记指出“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吸引力!”。为进一步发挥人大监督优势,助推营商环境建设,**部分人大常委会委员组成的调研组,通过带队走访、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先后听取了10个牵头部门情况汇报,召开了5场专题座谈会,发放了100余份企业调查问卷,对我市营商环境工作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企业问卷调研情况

此次调研共收回有效的企业调研问卷115份。通过统计,有62.61%的企业认为营商环境有很大改善。37.39 %企业认为营商环境没有改善或只有一些改善。

在企业经营和发展潜力方面。46.96%的企业报告增幅一般,增长没有超过5%。认为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中,76.52%认为是成本提高,73.04%认为是市场竞争激烈,47.83%认为是金融支持不够。企业当初在本地区投资考虑的主要因素是,55.56%是为利用本地资源,53.04%是为建立生产基地,38.26%是为降低生产成本,37.39%是为开拓市场,18.26是为寻求战略合作。23.48%是为享受优惠政策。58.26%的企业表示目前或将来没有对外部的投资项目。

企业对营商环境评价方面。在对营商环境包含的各要素中,参加调查企业最不满意的依次是:外向型人才、创新创业人才、中高层管理人员和熟练劳动力的可获得性,水电气供应,交通运输,环保设施,文体设施,医疗卫生,融资便利性和融资渠道多元化等。

企业的意见建议方面。56.52%认为要改进基础设施,46.96的认为要改进政策政务,33.04%认为要改进生活服务,30.43%认为要改进金融服务,25.22%的认为要改进人力资源,17.31%认为要改进公平竞争,13.91%认为要改进财税服务。在政府招商引资中应着重引进的企业方面,73.91%的认为要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60%的认为要引进商贸物流企业,33.91%的认为要引进法律咨询服务企业,26.96%的认为要引进租赁、担保等金融服务企业。

二、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市积极营造快捷、高效、规范、透明的营商环境和政务服务体系,持续提高各类市场主体对营商环境的满意度,营商环境明显好转。

(一)政务环境持续改善。一是“四办”服务“优”先实现。积极推进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马上办的“四办”服务,促进政务服务线上线下集成融合,实现“多门”变“一门”。二是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实行清单管理,1364个依申请事项按照标准化要求进行了唯一固化。设立8个综合受理窗口,对审批服务事项进行流程再造。三是大力推行“一网通办”。坚持“网办是原则,不网办是例外”,目前市直部门“最多跑一次”340个事项、“零跑动”1000个事项和乡镇村4383个事项均可通过省政务服务网进行办理,网上可办率达98%。四是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提高数字化服务水平。建立完善全市政务数据共享交换机制,推进各类业务专网与政务服务网对接连通,确保“应进必进”、“宜统尽统”。加快大数据运营中心建设步伐,目前数据建设已完成人口、法人、宏观经济基础库框架搭建。加快电子身份应用。提高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档案在办理政务服务事项中的应用度。

(二)服务效能不断提升。一是实行企业开办“5210”标准。将企业设立登记、公章刻制、银行开户、申领发票、社保登记5个事项合并为“一件事”一日办结。设立登记环节只要材料齐全、网络平台运行正常,0.5天可办结,公章刻制、银行开户、申领发票三个环节实现同步审批0.5天办结。二是实现不动产登记321标准。不动产一般登记控制在3个工作日以内,抵押登记控制在2个工作日以内,手续齐全的小微企业登记即来即办,对抵押注销、查封、更正、异议、换证等登记即时办结。三是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非禁即入”。拟定了《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工作指引,强调严格规范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负面清单公开、清单动态调整等机制。四是加快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搭建联合图审平台已完成,推进数字化图审工作机制。落实工程建设项目806040标准,运用工程建设项目“864”审批平台,重塑审批流程,促进跨部门、跨层级、全过程审批服务和监督管理协调统一、深度融合。

(三)“减负降压”成效明显。全市金融机构共争取专项再贷款向5家防疫重点企业发放优惠贷款4650万元。**农商银行、湖北银行、村镇银行等共向我市278家企业发放支农支小贷款利率4.55%,优惠贷款**亿元,完成率达到177.31%。**农商银行发放贷款利率5.5%,优惠贷款近1.5亿元。今年元—7月全市累计实现减税降费**万元,其中:2020年新出台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新增减税降费**万元、2019年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在2020年继续实施形成的减税降费**万元。

三、存在问题

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调研情况看,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主动服务意识不强。优化营商环境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但少数部门和部分干部对此没有清醒认识,还存在不愿为、不敢为、不善为的问题,“中梗阻”现象依然存在。有的工作人员以有关规定为借口降低办事效率,想方设法寻求领导表态,怕担当,明哲保身,延长审批周期,“推绕拖”等办事难现象依然存在,门好进,脸好看,事仍然难办。同一事项需企业来回跑多次,影响到审批事项正常办理及项目如期开工,造成群众满意度下降,政府形象受损。如新堤城区企业通威饲料反映厂区与外部连通道路因环湖绿道施工被损坏,厂房被偷拉偷倒的建筑垃圾包围,向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反映一年半时间,各单位“踢皮球”,无人处理,企业有苦难言。

(二)基础配套建设不完善。部分园区、路段的水、电、气、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不到位不及时、收费不合理、有时不能正常供应和使用的情况。例如:府场镇没有建设集镇农贸市场,临时菜场由当地企业无偿提供,由于选址和管理问题,又造成了交通拥堵和环境脏乱差等问题。中府河府场段长年淤塞不通,气味难闻。**镇做为我市的老工业乡镇,集镇破败萧条,是全市少数几个集镇道路未刷黑的乡镇。**地区外运道路危桥多,大型设备、产品运输困难。**经合区企业普遍反映园区部分道路无路灯,交通信号灯建而不用,交通事故频发。水压不足、经常停水。雨季排水不畅,积水严重。天然气与其他地区相比,入户费用高,使用价格贵。电力部门在电力容量充足的情况下,用电服务却跟不上,停电频繁,且常在工作日停电检修,影响企业生产计划,增加企业运营成本。同时,各地企业还反映,水、电、气供应部门存在受理报装后久拖不办的现象。

(三)窗口服务还需改进。政务服务中心容量较小,部分服务窗口只有分散设置。三集中三到位未真正实现,一些已进驻单位还存在“明进暗不进”、“人进事不进”“两头办理”的现象。综合窗口受理、“一件事”联办、一次性告知执行不够到位。新滩经合区审批权限下放不够。已下放的审批权,又因基层设备、人员素质欠缺,承接能力不足,致使下放的事项办事效率更低,企业反映重复跑路进城区办事的现象依然存在。中介服务管理不规范。在部门审批办证的前置资料中,很多涉及中介服务环节,因管理不规范,普遍存在收费高、收费乱的现象。窗口服务人员专人不专,经常出现部门因创卫、文明劝导等中心工作从窗口抽人,窗口无人值守,使来窗口办事的企业和群众空跑白跑。

(四)信息壁垒仍然存在。虽然我市“一网通办”平台已经建立,但由于省级平台与市级平台对接不够,市级各部门之间大数据标准不统一,连通不到位、整合不彻底,在人员、法人信息等关键基础要素数据上仍然存在“信息孤岛”,无法实现全标准、全归集、全贯通、全在线的共享,政务服务效率不够高,企业和群众反映办事网办率不高,获得感不强。例如办理不动产证时,普遍反映办证前期组织材料时间长,存在多头联系、多头缴费、重复测绘、多次提交材料。究其原因是机构改革后,土地测绘在自然资源部门,房产测绘仍在住建部门,未能实现“多测合一”。与不动产登记密切相关的人口户籍信息、企业营业执照信息、竣工验收备案信息、金融许可证信息、公证信息等相关部门都不愿意或无法提供共享,“不动产登记全城通办”、“水电气过户一体化”试点工作无法推进。

(五)惠企利民政策落实不彻底。我市惠企政策的公开形式单一,市场主体知晓率不高,尤其在执行层面还存在不及时、不到位等突出问题,极大地抑制了政策的有效发挥。一是宣传不到位。例如联合图审因宣传和告知环节还未完善,很多施工企业仍然依照按惯例将施工图与消防、人防设计图纸分别设计,分时段、分机构审核,导致消防、人防设计审查备案环节受阻,影响施工许可审批时效。今年,市**在政务窗口设置了用水、用气申报窗口,但由于企业和群众对用水321、用气310服务的知晓率和认知度不高,政务服务网仍不能实现水、气一网通办。二是业务不熟练。“双随机一公开”工作推进迟缓。部分成员单位对监管平台的操作流程还不熟练,有的甚至不会运用。三是执行变了样。对企业检查简单粗暴,以罚代管。要么有意推荐指定中介机构参与问题整改,滋生权利寻租;要么发现问题不留整改时间,直接上网通报,影响企业信用。

(六)企业融资问题突出。今年元至8月,**市各项贷款168.16亿元,新增贷款增量、增速在**辖内6个县市垫底。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投放信心不足,存多贷少,今年元至8月,新增贷款额中,仅农商银行一家独大,占比达69.02%。今年上半年我市金融生态环境监测综合得分在全省县市区排名71位、**六个县市排名垫底,金融生态等级为C级。我市政府性融资担保责任余额与周边县市相比,有明显差距。一方面,各银行反映今年尚有**笔**万元的已授信贷款企业未使用。另一方面,实力强的企业以不向银行贷款为荣,中小微企业却反映向银行借贷困难,只能向民间借贷,企业融资成本直线上升。普遍认为银行“锦上添花”的多,“雪中送碳”的少。

(七)企业用工成本偏高。一是由于新滩经合区和曹市镇、府场镇园区配套生活设施不足,服务业不发达,消费娱乐设施少,医疗教育水平低。政府支持企业招聘高学历、高技术人才政策宣传不够,力度太小,吸引力不足,留不住外地人才。新滩经合区本可吸纳武汉地区人才,但由于高速费用昂贵,影响人员往来,企业用工成本增加。二是我市是劳务输出大市,本地工资福利待遇与沿海城市有差距、难以吸引劳务人员回流。三是企业之间互挖墙脚,用工秩序混乱,增加了用工成本。

(八)传统产业亟待转型。市政府和有关部门把更多精力放在了招商引资,引进新的项目上,对化解现有存量,壮大本土企业重视不够,支持不多。曹府石化装备制造是我市的传统优势产业,产值、税收均在全市工业经济中占据半壁江山。近年来,我市在该行业市场占有率不断下滑,在业内名气很大,年产值却难超百亿,名不副实。企业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产品集中于中低端,造成同行相互压价、恶性竞争。除少部分龙头骨干企业外,普遍没有核心专利技术,甚至没有固定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一方面企业开工不足,产品没有竞争力。另一方面从业人员岗位不固定,四处流动,造成用工短缺,成本增加。我市在该产业底蕴深厚,基础犹在,如政府不抢抓机遇,加强引导服务,盘活存量,抱团发展,促进转型升级,就将错失良机。去年,市政府主要领导在当地主持召开了专题推进会议,出台了会议纪要,但相关职能部门态度犹疑,推进缓慢。当地龙头骨干企业称心有余而力不足,其他企业也是翘首以盼,普遍反映政府和相关部门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楼”。

四、对策建议

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就是提高综合竞争力,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加速建设“三个**”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以“学”促优,强化主动服务意识。通过以会代学,邀请专家讲座等形式,提高全市领导干部对营商环境的概念认识。积极外出学习,借鉴发达地区先进经验优化我市营商环境。要从“抓项目”转向“抓环境”,从“重管理”转向“重服务”。政府要按照“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原则精简管理,支持企业遵循“法无禁止皆可为”的原则创新发展。

(二)以“建”促优,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从企业发展和群众需求出发,加强对园区道路、水、电、气、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对一些园区企业普遍反应,显而易见的问题要限时解决。督促相关部门和供应企业,压缩办理时限,强化收费标准等信息的公开力度,拓展服务方式,提升保障能力,为用户提供便捷、安全、稳定、价格合理的服务。加快推进新滩第二通道、第二水厂建设,开通前往汉南等地公交线路。

(三)以“改”促优,加强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按照“高起点、高标准、多功能”原则,加快推进“市民之家”建设。建好大数据运营中心,督促城管、卫健、人社、民政、公安等部门并入数据,实现统一调度。扎实推进落实三集中三到位,努力实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的目标。强化窗口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定岗定责,培养年轻化、专业化的服务型人才。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市场化开展全程代办服务。经常组织企业人事、财务等专业人员开展业务培训。积极引导政府投资项目以竞价方式选择中介机构,保障企业投资项目自主选择中介机构。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将新滩经合区打造成审批权下放的示范点,能下放的权限全部下放,选齐配强窗口服务人员,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路。

(四)以“联”促优,优化政企沟通机制。进一步落实好市级领导、部门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全面落实支持企业发展政策措施,落实包保秘书责任,为企业提供最优质的全程跟踪服务。同时,建立政府部门与企业家定期座谈机制,定期听取企业家意见建议,了解企业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对企业所反映困难和问题,及时加以解决,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让企业能放心投资、专心创业、安心经营。

(五)以“帮”促优,加大企业扶持力度。一是进一步宣传好、落实好各项“减税降费”政策举措,深化增值税改革、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社保费降率、个人所得税改革等。二是化解企业融资困境。全面推进融资担保公司改制,逐步完善政府融资增信担保体系。重点解决金融机构“不敢贷、不愿贷、不能贷”问题,坚决消除对民营经济的各种隐性壁垒。三是拿出真金白银,支持企业引进高学历、高技术人才。增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拓宽人才招聘渠道,着力解决企业招工难、用工难问题。同时支持企业向人工智能方向发展,引进智能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