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汇报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13 16:15: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测量汇报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实习内容:
控制测量。我们的测区为西大东校园,控制范围为农学院以东至东苑餐厅,东苑路以南至农院路学校外墙。我们的已知控制点为位于鸪江路.留学生办处的点A124(7329.834,29926.465),高程78.937m;鸪江路.动科院东路边的点A024(7462.967,29889.511),高程78.447m;东苑路/三角地的点A025(7487.626,30057.538),高程77.756m。我们这次主要运用了闭合导线测量。
我们首先用的是水准仪测高程。开始的时候测量进展得很顺利,可是最后检验的时候发现误差整整差了十多厘米。我们开始反思是哪里出了问题,有可能是因为天色晚的时候,我把十字丝上下丝读成中丝了。因为结果误差不合格,我们在第二天早上重新测量过了一遍,对比前一次的读数,发现上次是十字丝的读数问题,有了这次失败的经验,我们都细心起来了。最后校合时fh=-28<fh容=-31.75达到了标准。同天我们用了全站仪测了站点的坐标、方位角、边长和高程。因为开始还不熟悉操作程序,实习进展得很慢,测到后面校核时还发现了误差很大。为了得到比较标准的数据,我们组员决定重新测量过。第二次测量我们更加认真了,再三检验对中整平和所得的就据才记录下来。最后所得的数据在xy的坐标差还是差了1多cm,和2多cm,老师全程指导重测后的数据还是相差不大,也许是仪器比较陈旧的问题导至的误差大。经我们校核,f=0.167,K=1/3778;基本达到要求。因为全站仪测量我们花的时间比较多,经指导老师同意,我们留经纬仪的测量工作放到碎部测量中进行。
碎部测量:
我们采用了全站仪和经纬仪观测,现场展点绘图。测量中我主要负则的是观测,其他成员记录、立杆、绘图密切配合。开始我们用的是经纬仪测量。经纬仪测站的高程是要计算的,因此,除了操作规范外还要正确的读出水平角、竖直角、下下十字线距离和中丝读数。因为工作比较繁锁,一天下来才得四五十个点,绘图工作也基本跟得上。第二天我们用全站仪观测。因为全站仪只要在站点对中整平后,对准前视点安下程序就好了,因此测得很快,一天下来就测了两三百个观测点,绘图工作就相对跟不上了。而我们使用仪器的时间有限,因此我们就先把点位给测好,并在旁边标注点的性质,这些方面查找,又让画图者一目了然,知道该怎么画。部分测站上观测不到的区域,我们采了用角度交汇法和钢尺量距法测出数据把图画了出来。因为对测绘工作基本上手,所以在预定的时间内我们把测图任务完成了。
施工放样:
我们这次放样是将15*20m的建筑画在图上空闲处,以一定的精度标定到实地上。我们用的是经纬仪放样建筑物的轴线。我们先在图上测出要放样的一点的坐标,然后运用已知点的坐标和方位角算出该点与已知点的距离和方位角。以此类推,分别算出另外三点与已知点的距离和方位角。将经纬仪安置在已知点上,以控制点定向,定好方位,用钢尺量所需距离,在所算好的距离上定点。因为开始时我们计算我数据出了错误,所以在放样时校核不对,我们又重新计算过,用正确的数据放样。因为在最后一点实地有阻碍,我们用了角度放样得到了点。最后检测得到相对精度1/20000达到了要求。高程放样我们用的是水准仪,已知高程A与需要标定已知高程的待定点B之间安置水准仪,精平后读取A点的读数a,则仪器视线高程为Hi=Ha+a,则放样已知高程为H的点B前视读数为b=Hi-H。组员每人操作一次。
心得体会:
篇2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的内容。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都是有难度的。经过深入研究教材,并考虑到学生实际的发展水平,我本着把复杂难懂的知识尽可能简单化,把抽象思维变成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形象思维的态度,决定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和二次开发,以充分体现“用教材”而非“教教材”的理念。因为课堂的目标是着眼于学生的真实学习和真实发展,而非仅仅是完成教材任务。
【教学活动及意图】
一、下沉的物体是否会受到水的浮力
1. 复习导入
提问:浮在水面的乒乓球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它们的方向是怎样的?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画方向示意图)
2.提出研究问题
(1)(出示装满酱油的瓶子)放入水中会怎样?
(2)浮在水面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那么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3)尝试联系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感受。
3.现场感受下沉物体受到水的浮力作用
(1)活动:每组一大桶水,一个下沉的酱油瓶。每个学生都亲自感受一下浮力的存在。方法是:用一只手先在空气中掂掂瓶子的重量,再放入水中掂掂,感受一下有什么不同。
【建构主义强调了教学情境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在真实的或类似于真实的情境中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教科书上举的是一个从井中提水桶的例子,现在的学生已经很少有机会经历这样的事情了。所以,我选择现场用生活中的材料来让学生感受、体会,这更适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如果没有这样的体验过程,后面的学习将因缺乏基础而无法触动学生,甚至被架空,从而使教育的价值大打折,所以教师必须为后面的有效学习搭建一个“脚手架”。】
(2)汇报:体验活动结束,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学生们发现,下沉的酱油瓶在水中比在空气中要轻,是因为受到了水的浮力,但是这个浮力具体有多大就无法靠感觉来判断了,必须要使用专门的测量工具。
4.学习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1)讨论下沉酱油瓶受到的浮力具体有多大的测量方案并交流。
(2)测量一个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并且记录下结果。
(因测力计测量范围有限,可使用钩码来代替酱油瓶)
(3)收集并整理数据。
学生通过对钩码在空气中的重力和在水中的重力的数据进行对比,看到浮力的存在,并学会计算浮力的大小。
【有了前面的体验活动,学生会发现物体在水中变轻了,而变轻的原因就是受到了水的浮力。他们都知道,只要测测酱油瓶在空气中的重力和在水中的重力,对比一下变轻的数据就是物体受到的浮力。因测力计测量范围有限,我们使用钩码来替代酱油瓶,进而顺利地过渡到测量钩码的实验,呈现出材料的结构性。而通过认真测量一个钩码所受到的浮力大小,可以使每个学生切实地学会如何去测量一个下沉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又为接下来探索“下沉物体受到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下沉物体受到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出示大、中、小三个石块)它们在水中都是下沉的,哪一个受到的浮力最大?为什么?
2.用刚才测浮力的方法,测一测,验证大家的猜测是否准确。分析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并且选择合适的语言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3.分组汇报三块石头受到的浮力大小以及实验发现
学生通过测量后发现:大石块受到的浮力最大。但大石块不光是体积大,还因它是最重的。所以,有的学生通过数据发现,重力越大、浮力就越大。最后,综合大家的发现,得到结论:重力越大,浮力越大;体积越大,浮力越大。显然,这个结论是错误的。
4.引导学生修正实验发现
(出示橡皮泥和钩码)
材料特点:橡皮泥体积大,重量轻;钩码体积小,重量大。
教师介绍材料特点,然后提问:运用刚才的实验发现,哪一个浮力大?
(学生发现,用刚才的实验无法准确作出判断)
学生动手再次测量,交流发现,共同修正刚才的实验结论,即沉入水中的物体,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教师创设矛盾的情境,激发学生对第一层次发现的结论进行思考并修正,有结构的材料使学生们再一次卷入了探究之中……这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水平。】
三、巩固思考
(出示图片)思考:同一个下沉的酱油瓶,随着其进入水中的部分越来越多,浮力大小会怎样变化?完全浸没后,浮力的大小又会怎样变化?
(学生交流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篇3
科学概念:
1.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2.斜面能省力
3.坡度越小越省力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斜面与拉力关系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观察记录等。
2.能够搜集数据并发现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变化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科学研究有兴趣,体验和感受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科学。
2.体验到亲历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
3.关注身边的简单机械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探究斜坡坡度大小与拉力关系”。
难点:沿斜面提升物体的力的方向;引导学生认识斜面的变形螺旋。
三、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平板、4个不同高度的支架、4袋钩码、测力计、记录表等。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揭示研究主题
(搬桶装水)
师:同学们,老师想请同学们帮个忙,好吗?
生:好。
师:老师想请一位同学上来帮忙把桶装水搬到台子上,谁愿意来?
生:我!
师:(指定学生)
生:(学生直接搬桶装水)
师:谢谢,辛苦了。老师带了块木板(放上木板),我现在把木板靠到台子上。
师:请同学借助木板把桶装水送上去。
生:(学生滚筒装水)
师:两次搬运桶装水,用力大小感觉怎么样?
生:直接搬运很费力,沿斜面滚上去很轻松。
师:好的。谢谢,请回去。
师:用这块木板搭建的斜坡,就构成了一个简单的机械,像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斜面的作用(板书:斜面的作用)
2.动手实践,探究斜面省力作用
师:刚才只有1位同学体验了一下,感受到了轻松些了。斜面到底能不能省力,省了多大的力,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师:那我们怎么办呢?
生:做实验
师:今天我们做的第一个实验是斜面能省力吗?(板书:斜面能省力?)
师:老师带来了平板、支架、4袋钩码、测力计(测力计在使用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生:检查指针是否在“0”位,读数时眼睛要平视指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要取得哪些数据?制订一个研究计划?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生:(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师:好,想好了请举手,跟大家说说你们的想法。
生:步骤一:平板和支架搭成一个斜面。步骤二:用测力计测出直接提升物体的力和沿斜面提升物体的力。步骤三:换袋钩码,按步骤2重复做。步骤四:比较直接提升物体的力和沿斜面提升物体的力的大小,得出发现。
如果学生回答有疏漏,首先让学生来质疑。如果学生还有疏漏,备用提问如下:
师:用什么做斜面?怎样做?
生:用平板和支架搭成
师:单单测量出物体在斜面上提升的力就可以证明斜面能省力吗?
生:不能!
师:我们还必须测量出什么?
生:直接提升的力,两者之间进行对比。
师:沿斜面提升物体的力怎么测定?
生:测力计拉动方向与斜面平行。
师:实验只做一次够吗?
生:不够!
师:为什么?
生:不准确!
师:怎么办?
生:取多次的平均值。
(教师温馨提醒)
师:在做实验之前谁还能说说我们在做实验时要注意什么?怎样拉?
生:拉动木块时要匀速、缓慢。拉动方向与斜面平行。
师:怎样读数?
生:在拉动的过程中读数,视线要与刻度一致。
师:实验怎样做已经知道了。做实验时,把实验记录表填写完整。做完实验后,整理好实验器材,放在桌子中央,人坐端正。好,每个小组派代表上来领取实验材料,开始实验。
(学生分组体验活动:搭建斜面,用测力计测出直接提升物体的力和沿斜面提升物体的力。填写实验记录表。)
师:哪一组的孩子想上来汇报一下的实验情况。
生:汇报实验数据,发现斜面能省力。
师:同学们,这一组的汇报清不清楚?
生:清楚。
师:发现的结果准不准确?
生:准确。(动作:擦掉“省力”后面的“?”)
师:有没有小组的实验数据与他们相差比较大的?
生:有!
师:好,请你上来汇报一下。
……
师:A、B组实验操作是正确的,但是沿斜面的拉力比其他组大很多,为什么呢?
生:A、B组的支架比其他组高很多。
师:支架高了会有什么影响?
生:导致坡度变大。
师:同学们,那你会有什么问题呢?
生:斜面的坡度的大小与省力大小的没有关系。(板书:坡度?省力)
师:做这个研究,什么条件改变?什么条件不变?
生:在实验中,我们要改变的条件是斜面的坡度,钩码只选一袋。其他条件不变。
师:好,我们就选用一袋砝码。看一下实验记录表,1、2、3、4分别表示角度由小到大。实验做完后,把实验记录表填写完整。整理好实验器材,放在桌子中央,人坐端正。开始实验。
(学生实验)
生:汇报实验数据,发现:坡度越小斜面越省力。
师:选用不同砝码袋的小组汇报。
生:汇报实验数据,发现:坡度越小斜面越省力(动作:擦掉坡度?后面的“?”,补充:坡度越小越省力)
师:好,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斜面的作用。(板书并补充完整题目)说说我们发现了斜面的哪些秘密?
生:(1)斜面能省力。(2)坡度越小越省力。
3.拓展应用,结合生活实践
师: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斜面?
生:盘山公路、引桥、斧头、凿子等等。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观察到了很多斜面的应用。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东西。
生:螺丝钉?
师:螺丝钉应用了斜面吗?
生:螺丝钉上的螺纹,就像盘旋而上的公路。将螺丝钉的螺纹展开,螺纹与钉长构成一个斜面。我们将螺丝钉沿螺纹往木头里拧时,实际是沿着斜面往里拧的,所以比较省力。
师:生活中哪些地方还应用了斜面?
生:立交桥、比较陡的楼梯等等。
师:在生活中,除了斜面这种简单的机械,还有多种的简单机械,都为人们所应用。同学们在课外多观察,多发现,好不好?
生:好!
篇4
关键词:10kV配电线路;故障原因;分析;防范;抢修效率
1 常见10kV配电线路故障停电原因分析
1.1 瓷瓶击穿
重要原因是新架设的线路上针式瓶、悬式瓶没有经过耐压试验,进网不规范。
1.2 查线无异常试送成功
如果线路上无异常的话,变电站保护是不会动作,因此故障线路必定存在不宜察觉的隐患。原因是巡线人员的责任心不强,使故障线路侥幸试送成功,如果不深入的细查,必定有发生更大故障的可能。
1.3 外力破坏
原因是汽车撞杆、汽车碰线和挂断线、村民放火浓烟引起架空线路接地、村民伐树碰到架空线上。
1.4 扎线脱落
原因是扎线没有按照正规的扎法并使用合适的扎线。维护部门也没有利用好线路停电有利时机进行登杆巡视,发现处理此类本可避免的故障隐患。
1.5 电缆故障
原因是在采购这些隐蔽工程材料的时候没有能够把好质量关;施工单位在制作工艺过程中不规范,电缆头制作没有将屏蔽线、高压胶带缠好;敷设电缆没有按规程来,深度不够。
1.6 过桥或引下线烧断
原因是线路过负荷或老化,连接处断落。线路巡视的过程中没有使用红外线测温设备,没有及时发现和处理线路中发热的设备。没有将负荷与线路线径进行对比,并及时更换。
2 10kV配电线路故障防范措施
2.1 合理布局配网线路设备,提高施工质量和工艺水平
提高线路的绝缘化水平,大力推广使用绝缘导线。加强施工工程中的监督管理,对于施工中发现的缺陷隐患要及时消除,对质量不合格的要坚决返工。合理安装线路干、分支开关,减少线路故障停电面积,开关安装位置要便于巡视检查,便于操作,缩短故障抢修时间。
2.2 加强对线路、设备巡视维护工作
定期对电气设备进行试验和检修,及时线路设备缺陷,提高运行水平。定期开展负荷监测。
2.3 要加强用户设备管理工作
配电故障中,由用户设备引起的约占25%。因此要定期巡视,主动服务,及时下达安全隐患整改通知书,督促处理。
2.4 做好防外力破坏工作
采用在配电变压器和线路杆塔上悬挂警告标识牌、张贴宣传标语,在公路边的杆塔贴反光标示,在电力电缆线路通道上设置醒目的标识等方法,对高危线路要加强人员巡视来减少外力破坏。
2.5 加强从业人员业务培训
特别是电力电缆知识、电缆头和扎线制作工艺,提高人员综合素质。制定奖惩措施,做到责任到人,全程监管,有据可依。考核部门也要加大线路故障的考核力度,故障查无原因也要考核。
2.6 完善停电事件抢修作业流程
规定各责任环节职责和时间要求,形成内部闭环管理,缩短停电时间。加强配电线路运行分析,找出线路故障原因,总结规律,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3 10kV配电线路故障抢修现状
目前,10kV线路出现故障,抢修人员不能够根据线路故障点的初步判断,制定出故障巡线和线路分段隔离方案,明确线路巡视和断路器拉合顺序,明确人员分工,甚至出现多人指挥的现象,给人身和设备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也影响了故障排查效率。
4 制定优化的故障处理程序
4.1 严格遵守到达故障现场的时间要求
《国家电网公司供电服务十项承诺》中要求:提供24小时电力故障报修服务,供电抢修人员达到现场的时间一般为:城区范围45分钟;农村地区90分钟,特殊边缘地区2小时。管理考核部门应制定相应的考核机制。
4.2 研判故障发生范围
4.2.1 初步判断故障范围。当接到调度人员线路停电通知后,可向调度值班员详细了解变电站线路保护装置反映的故障类型、动作电流值等,并据此判断故障范围:如果是电流速断保护动作,动作电流值大,故障点范围一般在线路的前30%-50%;如果是过电流保护动作,故障点范围一般在线路后半段,或者是两相短路。有的线路保护还设有限时速断,如果发生动作,障点范围一般在线路的的中段。以上判断,还要结合历史数据和经验来综合考虑。有些配网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地方,装设有带保护的线路智能开关,或者是带可调过电流保护的真空断路器,也可以作为重要的判断依据。还有一些地区在线路上,尤其是分支线路近端悬挂故障指示仪,根据故障指示仪的颜色变化来判断线路故障发生范围,但同样因为故障指示仪设备可靠性的的问题,有时也会带来误判,需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4.2.2 制定线路故障巡视方案。根据线路故障点的初步判断,制定故障线路巡线以及线路分段隔离措施,明确线路分段巡视的具体安排,线路主干分支各位置断路器拉合顺序,明确人员分工和负责人。
4.2.3 巡视中如何排查故障点。按照故障巡线和线路分段隔离措施,结合线路故障指示仪指示信息进行巡线。如发现故障,分段巡视负责人应立即向工作负责人汇报,迅速隔离故障点,工作负责人向调控中心以及现场总巡视指挥人汇报,由班组负责人安排抢修。如未发现故障,则拉开第一个分段断路器和前段主线的主分支线路,由工作负责人向调控中心报告:已对故障线路区域进行隔离,恢复前段支线供电。按照故障巡线和线路分段隔离措施,重复上述程序巡视隔离线路,直到排查出发生故障的线路段。工作负责人安排对隔离段线路进行分组巡视,直到明确故障点。需要强调的是:要将线路的重合闸功能退出,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故障冲击变电站,尤其是电缆线路,重合闸更容易损伤电缆,反复试送会引起电缆线路绝缘薄弱点如中间接头处故障。
4.2.4 测量线路绝缘电阻并尽可能恢复线路供电。工作负责人向调度确认该故障线路在冷备用状态,验明确无电压后立即测量隔离点前、后线路的绝缘电阻。测量时应先接接地端,后用绝缘杆将绝缘电阻表测试线与线路逐相连接测试。如隔离点前段线路绝缘电阻正常,则由工作负责人向调度汇报,要求送主线。然后对后段线路选择合适的分段点,再次测量前、后段绝缘电阻,并对可以送电的线路恢复供电。特别要注意的是,如果是测量纯电缆线路或者是部分电缆线路或者是有隐蔽工程的,一旦测量完毕,首要任务是逐相对地放电,要超过5分钟,以免残余电荷伤人。在测量之前,尽可能的把用户的用电设备隔离开,这样测量出来的绝缘电阻值比较准确。相对来说,绝缘摇表和高压耐压仪器配合使用,更容易进行故障电缆线路判断。
4.2.5 恢复送电程序。发现故障点后,分段巡视负责人应立即向工作负责人汇报,工作负责人下令隔离故障点并向调度汇报,恢复对非故障线路送电。相关人员处理故障点后,试验合格,检查现场达到试送要求,恢复送电。
5 故障发生领导到位及时汇报制度
5.1 相对供电可靠性要求不高的线路
线路线路故障后,属地供电所到达现场,人员、故障情况第一时间汇报到农电工作部(或配电中心等主管部门),根据线路故障点的初步判断并尽可能的推测出恢复供电的可能时间,时间较长的,农电部要统一协调并及时向95598、政工部、值班领导和主管领导汇报(主要解决舆情管控),做到信息互动正确及时。
5.2 重要线路
若城区及工业集中区的10kV线路出现故障,农电部和运维检修部门应同时到达现场。如有架空线路和电缆的混合,根据情况要求其他配电抢修力量、兄弟供电所同时查线,各负其责。故障线路抢修由农电部统一协调。故障电缆排查有困难的,由主管部门安排联系专业队伍或厂家。
篇5
一、生活常识类课型
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处处可以用,而我们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将许多数学的常识性问题忽略了。而数学活动课则是学生了解常识性数学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例如上完小数乘除法内容后,我组织“数学在学校餐厅中的应用”活动课,引导学生分组调查用餐学生对学校餐厅一周菜谱的评价:分好、一般、不好三个等次,整理成统计表,再征求学生的口味,自主确定学校的一周新菜单,再到市场上了解各菜原料的价格。我根据学生数确定原料的数量,再加上作料和人工成本,进行成本核算,然后对新菜单进行修改,尽量做到既经济又实惠,最后向学校餐厅提出新菜单的可行性报告。这一活动,增强了学生参与食堂管理的意识,同时也促使餐厅菜肴质量不断提高。
除此我们还可以开展“发票上的学问”、“米尺上的秘密”、“小小气象员”等生活常识性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把握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而且可以感受到小数的实际应用价值。
二、项目设计类课型
设计不是工程师的专利,在生活中,有许多项目设计只需要用到简单的数学知识和技就能完成。可惜我们总是低估学生的设计能力,认为学生不能做项目设计。而事实上,只要我们通过开展数学活动课,加以正确的引导和组织,学生同样也能做成出色的项目设计。这种活动潜在的发展价值要远大于活动成果的本身价值。
例如《上旅游费用的预算》内容时,我组织了“常州两日游线路设计大赛”的活动课,首先由我提供常州旅游地图,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介绍常州几个典型的景点:如恐龙园、红梅公园、茅山、天目湖,我进行补充和总结各景点的特色,再提供点对点的路程、车票、门票、宾馆价格。进而提出“经济实惠、体力分配均匀,全面兼顾,重点突出”的总体的线路设计要求。然后我引导学生进行分组研究进行线路设计,成本核算;上网查资料,撰写导游解说词。我再进行分组指导,最后进行成果汇报,模拟解说,进行成功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这一活动,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家乡的旅游资源,增强了热爱家乡的热情,而且培养了学生项目设计的能力和水平,使学生更深地感受到数学的应用魅力所在。
其实项目设计类的内容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诸如“校园环境设计”、“人民公园设计”等,只要我们留意,就一定能找到。
三、经济、理财类课型
市场经济需要具有“经济头脑”的人才。人的“经济头脑”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长期的熏陶和培养出来的。师必须有这种“面向市场搞教育”的新理念,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找准最佳作用点和最佳作用时机,重视在数学活动课中渗透“经济、理财”理念――这可能让学生一生都能受益。
例如上到《百分数应用中的打折》内容时,我借助各大商场进行的打折和促销活动,让学生也参与进来,应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技能进行研究,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感受到市场经济的气息,真正为把他们培养成一个“社会的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常州新世纪商城和商业大厦都在进行促俏活动。新世纪商城的促俏手段是购300元商品送50元购物券,而商业大厦的促俏手段是本场商品全打9折。我创设如下情景:如果你想买一件裙子(两商场原价都是250元)和一只书包(两商场原价都是60元),你觉得到哪一家更划算?
然后我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计算研讨。学生各抒己见,思维发生了碰撞。有的小组汇报:到新世纪划算,因为250+60=310元,已满300元,送50元,实际只花了260元。而到商业大厦不划算:(250+60)×90%=279元。而有的小组汇报:我们觉得商业大厦合算,因为新世纪送的是购物券,又不是现钱,你们正好是中了新世纪的促俏圈套,买了还得再买。还是商业大厦现场打折干脆、实惠。而有的小组则汇报:两家都没有什么实惠可言,只要你去买,商场都是赢家,我觉得最好的办法是不要参与促销,直接在柜台上还价打8折最实惠,因为现在商场都可以直接还价。
我通过这个数学活动,让学生理解了生活中打折等常见的优惠措施,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方案与策略。小组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开展诸如“购单人价和团体票哪样更划算”、“冷饮单买和批发哪样更划算”、“跳蚤市场”、“今天我当家”、“储蓄小专家”等经济理财类数学活动课,只要教师想得到,组织得好,一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统计分析类课型
小学阶段,教给学生一些统计的方法,并用统计的方法对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数据进行统计,对统计的结果进行适当的分析,并引导学生从中明白一些规律和道理是十分重要的。关键是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要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创设合理、科学的情境,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这样才有取得较好的效果。
例如上统计中的《条形复式统计图》内容时,教师可组织全班学生对各个电视台的节目进行全班收视率的统计,并制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引导学生介绍各个频道的特色,分析收视率高低的原因,最后向电视台发出整改建议书;或者统计繁华十字路口的各种车辆的流量,分析该地段的交通拥挤状况和造成拥挤的原因,最后向交管部门提出诸如“哪路、哪种车辆可绕道而行”等建议。
五、几何测量类课型
几何和测量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但我们的目标不是仅仅让学生认识几个形体、掌握几个公式,而要引导学生运用这些形体知识和公式能够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使其从中体味到数学应用的乐趣和方法,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
例如我在教完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公式后,设计了这样的数学活动课情境:爸爸妈妈买了一套新房要装修。你能否设计出一套装饰方案和成本预算?
篇6
科学概念:(1)能阐述人体需要消耗氧气,将氧气吸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2)能说出人体主要的呼吸器官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3)能描述“呼吸将氧气带入体内,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的”过程。(4)能对比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5)能正确使用氧气传感器获取数据。(6)能对数据进行分析,能得出“我们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是会发生变化的”。(7)能正确选择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并设计实验。
2.过程与方法:
(1)教学环节
活动目标:通过体验呼吸引出“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错误说法,巧妙地利用“人工呼吸”视频质疑,引出课题。
(2)教学内容
①体验导入
活动设计1.全体同学起立,我们用自己觉得最舒服的姿势来放松放松。随着老师的口令“吸气-呼气-慢慢地吸-慢慢地呼”。请问:我们在吸入(生答:氧气)呼出(生答:二氧化碳)
老师质疑:我们真的是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吗?(投票)
②请大家看看这只休克的小鸟是怎样被救活的吧!(观看美国小伙人工呼吸救活小鸟的视频)
质疑:如果我们呼出的是二氧化碳,那么小鸟怎么会复活呢?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通过研究《人体的呼吸》(板书:人体的呼吸)验证下这句话到底对不对?
①新课授课
活动目标: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呼吸过程,了解呼吸器官,并且知道呼吸过程中气体是如何“一进一出”的。
②活动设计
师:人体呼吸人需要用哪些器官进行呼吸呢?请同学们联系自己学习的知识以及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你可以摸摸自己,也可以摸摸同学。谈谈你觉得身体的哪些器官有参与了呼吸?(预设:学生说一些呼吸器官)
师:你刚才说到的这些参与了呼吸的器官,就叫做“呼吸器官”。那么,它们在身体的哪里呢?一起来看老师提供的资料,他们分别都在身体的那个位置呢?填写研究任务一。想象一下:吸气呼气的过程中,空气先到哪里再到哪里?互相说一说。学生分组学习活动
学生汇报――我会认呼吸器官。
画路径:空气在我们呼吸器官里一进一出“旅行”。谁能说说它的路径。
3.教学重点
学生能正确选取实验材料并进行实验设计;学生能通过实验获取精确的数据并能对其进行分析;纠正迷思概念“我们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纠正为“我们吸入富含氧的气体,呼出富二氧化碳的气体。”帮助学生建构起科学的概念。
教学难点:学生能正确选取实验材料并进行实验设计
汇报交流。
(1)老师:下面请各小组上传你们采集到的数据。谈谈你们有什么发现?
(2)汇报:
①教室里不同地方的氧气含量不一样。
②大家每呼吸一次消耗的氧气不一样。(为什么有高有低)……
(3)你觉得为什么我们吸入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的氧气含量会有变化?
(结论:气体进入我们身体,消耗了氧气,产生了二氧化碳。)
(4)纠正迷思概念:将“我们吸入氧气”纠正为“我们吸入富含氧的气体”
(5)研究吸入和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
①今天这节课通过使用氧气传感器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用数据来帮助我们获得更精确的实验结果。空气中不止有氧气,还有……?你还想研究什么呢?(吸入和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如何变化的呢?)
② 如果想测量吸入和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你会选取怎样的实验材料,怎么做实验呢?(生谈)
③老师已经做了测量呼出和吸入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的实验。得到的数据是……,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发现:氧气变少了,二氧化碳变多了。
4.总结 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把握重难点
(1) 我们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是会发生变化的。
(2) 呼吸将氧气带入体内,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的。
篇7
一、关注知识的切入点,引导主动探索
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一般都有它的生长点和延伸点,遵循螺旋上升的原则,这是认知规律。数学课堂上,我们应该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的“切入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寻求突破,拓展数学知识的广度与深度。
如,《3的倍数特征》这一课,本课的内容是在研究2、5的倍数特征之后进行编排的。这时学生已经知道了2、5的倍数特征都只需看个位的数字就能直接进行判断,这是本节课知识的“生长点”,这一知识的“生长点”也深深影响着学生对3的倍数特征的判断。如何抓住新旧知识的这一冲突点,引导学生探索3的倍数特征?我是这样设计这节课的:(1)猜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2)举例验证。(3)整理归纳:为了得到正确的结论,验证发现的规律,设计了如下表格。
观察表格,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水到渠成地发现了3的倍数特征。这个过程,充分预设了2、5的倍数特征对3的倍数特征的影响,让学生猜测、观察、辩论、举例、验证、归纳……在关注学生原有的知识“生长点”上自然地发现规律,从而提升了学生的思考能力、钻研能力。
二、关注数学活动经验,提升情感体验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不能单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数学事实,而更多的是通过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对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将“经验材料组织化”“数学材料逻辑化”。
大部分学生的生活阅历浅,实践能力弱,只有切实经历有效的实践活动,才能掌握活动的步骤、方法,才能逐步积累活动经验,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我设计了下面环节:(1)创设问题情境:如何测量黑板的周长?(2)制订测量方案。小组讨论: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测量?如何分工?在测量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各小组汇报交流,重新修订测量方案。(3)根据方案,分工合作完成测量工作。因为有了操作前的方案的讨论,因此学生实施起来时有条不紊:有的拉皮尺,有的读数据,有的记录,有的纠正……(4)汇报测量结果,并计算黑板的周长。
这个活动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发现学习,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从多个渠道有效地获取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关注数学思考,把握知识本质属性
关注学生数学思考的过程,能更好地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因此,站在关注学生持续发展的角度审视数学思考力的培养,我们平时习惯的串讲串问常常阻塞了学生思维的通道,我们创设的狭隘的问题情境常常顺应了学生思维的惰性,而学生惯常的线性思维方式又阻碍了思维深度与广度的开掘。
如,《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堂课,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比较思考活动。(1)认识蛋糕的二分之一,用纸纸折二分之一,在操作、交流中,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一个东西怎样对折无所谓,这不是分数的本质属性,它的本质属性是它本身只要是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2)做分数,比较不同图形的四分之一。这个对比活动是不同图形得到的四分之一,它进一步剥离分数的非本质属性:要表示几分之一,只要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与怎样对折、什么图形没有关系。(3)比较分数大小。这个过程让学生明白:两个同样大小的随便什么东西,只要找出它的几分之一,它就可以进行分数的比较。这样,分数大小的比较就不止局限于非常具体的实物,这又进行了一次抽象。
篇8
环境艺术专业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懂得最基本的室内外设计方法和设计流程,使学生具有效果图制作、施工图制作、材料与工艺的辨识等多方面的能力,并且了解具体工程施工的相关内容。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要启发学生能够更多地掌握环境艺术设计理念,创作出更多的可供项目化教学实践的用武之地,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夯实专业基础,提高专业能力和水平。通过对大量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研究发现,要想提高教学过程的时效性,采取项目化的教学方式是非常有效的。项目化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和熟悉具体的设计流程,并且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空间设计、景观设计等项目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教师在项目化教学中,通过安排学生完成在不同环节中的任务,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完成所学的专业知识,并且在项目化教学中得到巩固与应用,从而有助于学生在大学阶段得到全面发展。
二、项目化教学应用的思路
(一)项目考察
在项目化教学开展阶段,教师要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行培养,从而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实际考察技巧,提高后续的设计能力。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前期的调研与考察,结合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是保证设计效果的关键。在前期项目的考察阶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项目考察,并且对每个小组都要指派相关的人员进行负责工作。在考察时,要对于现场的一些具体请进行记录。前期考察阶段,是引入项目化教学的第一阶段,也是让学生进入状态,提高自身想象力和空间感受力的关键阶段。项目考察的过程,是让学生真正地走出理论的教学范围,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实践动手机会,这从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项目构思
在完成前期考察之后,学生要对于原有数据进行统一的整理和分析,并且将相关的测量结果与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统一分析。教师要组织学生与项目化教学中的甲方进行沟通,并且结合相关的资料进行构思和初步汇报。在项目构思的环节中,小组要对于设计的风格、理念与创意进行制定,并且通过PPT的形式和班级其他同学进行沟通和交流汇报。在初步汇报的阶段,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分析能力进行考察,并且了解学生设计能力。项目的构思阶段,也是设计理念的确定阶段,这也是学生创意和自身能力发挥的重要环节。在汇报的过程中,台下的其他同学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构思与汇报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到了有效的发挥,并且课堂教学过程也更加趣味化。
(三)项目设计
在完成前期的相关工作之后,学生就要进行相关的设计工作。在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并且让学生对于设计方案进行不断的细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安排不同的课堂时间,并且掌握学生的不同学习进度。对于学生设计过程中存在的疑惑,教师要进行解答和引导,并且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设计理念和设计习惯。设计的过程是学生知识掌握的过程,并且具有较大的工作量,在这个过程汇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各个方面的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同时大量的图纸工作也是很好的锻炼。小组成员间反复交流和沟通,让设计循序渐进,并在此过程中通过结合前期所学的基础课程,例如设计素描、三大构成、电脑效果图表现、计算机辅助设计、人机工程学等相关的基础课程,从而使这些基础课程的得到很好的应用和发挥。
(四)项目汇报
在完成项目设计之后,教师可以采取汇报的形式,让学生对于自身的设计成果进行汇报。在汇报的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相互评价,并且让学生了解自身设计中的不足,并且总结他人设计中的亮点和经验,在相互评价的过程中完成自身设计水平的成长。在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PPT、三维动画等形式来对于自身的设计内容进行阐述。在阐述介绍的过程中,根据个人设计和小组设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汇报形式。教师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要做好相关的记录,总结每一个学生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优势。在课后,教师要结合记录内容对学生进行点评和引导,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新模型及教学控制体系的设计重点
(一)合作能力培养
在进行教学控制体系设计上,要关注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当代大学生处于快速成长的阶段,并且每个人的思想意识具有较强的自我性,在合作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对某一观点有着不同的看法,从而产生一些专业技术方面的冲突和矛盾,因此,教师在教学模式的设计上,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相互沟通交流过程中,互相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在共同合作的过程中,学生的团队合作理念和合作能力都会得到有效的提高,这也是学生日后走入社会岗位上所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
(二)审视能力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对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解决的过程,让学生可以自主的对自身设计作品进行审视,并且反复分析,通过对自身观点的阐述和交流,让学生的审视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这也是提高学生整体设计水平的重要保证之一。
(三)空间感想象力培养
在长期的专业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都具有较强的基本设计能力。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关注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侧重于对学生空间感和审美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实现更好的发展,锻炼学生的整体设计能力。
(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在进行教学控制体系的设计上,通过项目化教学实践的训练,学生可以在现场进行模拟汇报,从而更好地锻炼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作为一名设计师,学生自身需要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自身的设计理念进行表达,并且更好地得到认可。
四、结语
篇9
根据国土资源部、省厅和市局安排,××县国土资源局提前谋划,认真筹备,精心组织,稳妥操作,开展农村土地登记发证工作。现就该项工作目前具体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准备工作: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认真筹备
1、提高认识,深入宣传
认真做好农村土地登记颁证工作,是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深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保护农民土地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是加快我县经济发展和深化改革的基本保证;是统筹城乡建设用地,拓展我县建设用地空间的重要途径……
为此,今年伊始,局党组即把该项工作列为我局必办的重点工作之一,在会议、学习、调研、培训中,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和发动;特别是近期,XX局长亲自过问和部署该项工作,每周例会必听汇报、必予强调、必作安排、必抓落实。同时,我局通过多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向县委、政府争取支持,向有关部门和乡镇进行协调,为开展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县政府于2009年5月份和7月份召开了两次专题会议,县直有关职能部门和各乡镇主要负责人与分管同志参加。会上分管副县长对该项工作专门进行了强调、安排和部署。
2、加强领导,成立组织
我县成立了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XX局长任副组长,公安、财政、农业、林业、建委、房管和民政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领导小组,并积极争取县政府牵头,协调各有关部门提供支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确保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该项工作。同时,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并组织专业登记人员115人,进行培训。
3、认真筹备,制定方案
我局已制定出《关于开展××县农村土地确权和登记发证工作实施方案》和《××县农村宅基地确权和登记发证工作技术规程》,分别就宣传发动、组织保障、队伍建设、经费保证、任务落实、时间安排、政策把握诸方面予以明确界定。
4、筹备经费和登记资料
我局积极争取筹备经费和登记发证相关资料:(1)经局长办公会议研究并报县政府同意,决定对农民宅基地登记每宗完善卷宗补助20元。(2)印刷登记相关资料100余万份,正在分发到各中心所。
二、目前进度:完成试点,总结经验,全面推进
1、4月底,已全面完成全县325个村(居)委会的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
2、部分完成农村宅基地登记发证工作,全县农户总户数33万,已发证24.7万户,占比74.8%。
我局在每个乡镇都先行试点,乡镇村干部和国土所人员克服工作繁多、暂无经费、经验不足、技术不熟练等困难,基本完成权属调查、地籍测量和逐户组卷工作,并进行了公示。目前大部分试点登记工作已结束,卷宗已完善。在完成试点、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我县该项工作正在全面推进。
3、摸清家底,积极准备集体建设用地登记发证工作,通过摸底调查,全县集体建设用地约1500宗。我局将从6月份开始,集中2-3个月的时间进行登记,确保年度前完成任务。
三、下步计划:克服困难,依法操作,确保完成任务
关于农村宅基地发证工作,具体分以下几个阶段进行:
1、全面准备阶段
2月20至28日,设计和印制有关资料、抽调人员召开动员会,开展宣传发动和业务培训工作。
2、权属调查与地籍测量阶段
3月1日至8月31日,全面展开工作:逐村逐户开展权属调查,填写地籍调查表,进行指界,同时进行地籍测量。
3、完善材料与自查自纠阶段
3至8月,一边完善组卷报批材料,一边依法进行公示,一边进行自查自纠。
4、检查整改阶段
9月份,由县国土局组织,根据规程进行检查,对检查合格的资料,组卷上报;对不合格的,认真进行整改,坚决杜绝问题卷宗上报审批。
5、报批发证阶段
10至11月,组织上报审批,然后发证。
篇10
吕组长让我发言,我确实感到很为难,一是我们也只是做了大部分学校都在做的工作,相信其他学校会比我们做的更好、更到位,害怕有班门弄斧之嫌。二是确实也没时间准备,决定这次会议在这里召开是今天上午11:00才确定的,加上我又笨嘴拙舌,对于揪心而又繁琐的防控工作更是觉得无从谈起。
既然领导这样要求了,我就把我们的做法向与会的各位领导简单做以汇报,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同仁批评指正。
今天我汇报的题目是——《关注师生健康,实行家校联动,共筑甲流防线》
一、防控基本情况
1、高度重视甲流防控工作,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全体教师为成员的的甲流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认真制定《**小学甲流防控工作应急预案》,并按照防控工作需要和上级要求进行了多次修订。
2、加强家校联系。通过校信通、告家长书、学生防控记录本等形式,对家长进行防控知识培训;通过学校短信平台向家长防控有关信息;多次印发告家长书至每位学生家长。
3、加强防控知识宣传。通过设立宣传专栏、印发宣传材料、开展主题班会、召开师生甲流防控动员会和培训会等方式不断加大防控宣传力度,及时做好防控指导,动员各部分力量共同关注防控工作。
4、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围绕“早”字做文章,努力实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
二、具体防控措施
1、把好三道防线:
(1)坚持严格的门卫制度,筑起甲流防控第一道防线。在校门口每天对进校学生进行晨检和午检,发现异常及时报告有关班主任,并采取相应应急措施。同时严格对外来人员进行入校检测和登记。
(2)做好师生“三检”,及时发现异常。印发学生体温检测日报表,要求学生每天晨、午、晚各测量一次体温,并经家长、班主任签字后于第二天交学校存档。教师及其家属实行教师自查自测自报的方式进行。
(3)加强班级随检和小组互检,及时堵塞漏洞。班级成立防控互助小组,每3—5人一小组,每人一支体温计,由小组长负责每天上下午各一次相互检查小组成员的体温情况。
2、定期进行卫生打扫和环境消杀,做好室内通风换气。
3、加强学生卫生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4、认真开展阳光体育锻炼活动。
三、防控措施落实监督机制:
1、学校建立甲流防控24小时值班制度。
2、教师例会逢会必讲,加强对班主任的甲流防控意识教育,要求班主任高度重视防控工作。
3、学校不定时对班级防控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抽检。
4、要求全校师生如遇异情要随时随地报告。班级防控互助小组组长向班主任、班主任向学校,逐级实行0报告、日报告制度。
四、取得的成效
大部分师生防控意识强烈,防控工作井然有序。到目前为止,尚无发现疑似病例或聚集性爆发现象。
五、存在的问题
1、个别同学体温自测反馈不能落实。
2、红外线体温测量仪测量值存在误差。
六、下阶段建议
1、继续做好学生防控甲流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引起全体学生及家长的高度重视。
2、加强各部门配合,加强社会宣传,进一步提高群众防控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