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职称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8 17:16: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交通职称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材料检验交通工程的质量检测是为了保证工程在投入使用之后的交通运输的舒适和安全,材料的使用和选择对交通工程的使用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交通工程的质量监测工作中,对材料的检测十分重要。交通工程在进行建设时,使用的材料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也会选择更加方便合适的材料,但是对进行交通工程建设使用的材料品质是参差不齐的,因此我们进行交通公职梁检测的工作就必须对这些材料进行检测和选择。在交通工程建设中,我们选择材料需要遵循的一个标准就是进行就地选材,这样既便利还能够减少资金的投入,对保证交通工程建设完工之后的现场处理也会有一定的便利。材料检测就需要交通工程检测人员对当地的环境进行勘测,选择可以使用的材料,抽样进行检测,并在进行工程建设过程中进行适当的抽样检测等。
1.2施工标准检测交通工程建设先进已经有了一定的建设标砖,因此交通工程质量检测也应该根据这一标准进行相应的的监测工作。在2010年3月我国就出台了《关于公路水路工程试验检测专项治理活动情况通报》所以在交通工程进行建设的过程中不管是公路交通还是水运交通都应该遵循这一标准的相应内容进行建设。在交通工程建设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应该遵循一定的安全施工标准,另外,交通工程建设也应该遵循国家的相关规定进行建设,保证工程在建设完工之后能够顺利投入使用。交通工程建设中的很多标准都关系着道路投入使用之后的年限,所以进行施工标准的建设十分重要,不论是对施工人员施工技术标准还是对施工过程中的操作标准,都应该有一定的检测。交通工程质量检测过程中,一旦发生较大的偏差,应该立即整顿停工,保障道路交通的安全施工。
1.3抽样检测道路交通工程的抽样检测工作也是质量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工程在投入使用之后,需要进行长时间的使用,没有一定的休整期,所以道路工程建设中就必须要对正在建设和已经完工的交通工程进行抽样检测。针对建设过程中的抽样检测,检测主要环节应该是对施工原材料的检测,还有对路面路基施工的密实度的强度进行检测,还需要对路面的沥青强度进行抽样检测。这些抽样检测的结果能够准确反映道路工程建设中,是否否按照一定的建设标准进行建设,而且适当的抽样检测能够保证道路交通建设过程中的质量安全和施工安全。针对建设完工并投入使用的交通工程,也应该进行适当的抽样检测,全面了解交通工程的使用情况和维修情况。
2交通工程质量检测的重要性分析
2.1保证交通运输的顺畅交通工程的建设与施工与我们将来的出行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必须十分重视交通工程的质量监测工作。交通工程质量检测工作有利于保证交通运行的顺畅,还能够保证交通道路的建设符合人们的出行标准,减少因交通建设不到位造成的交通事故,进一步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交通工程的建设也需要进行的一定的规划与设计,质量检测的目的就在于保证设计和建设符合一定的标准,在方便人们出行的前提下进行一定的建设。开展交通工程质量检测工作,能够有效的减少人们对道路安全的后顾之忧,便利人们的出行,为我们创造一个更加安全放心的交通环境。
2.2保证各种建设过程操作符合国家标准交通工程的质量监测工作能够保证在建设施工的过程中进行的各项工作都是在国家相关标准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进一步保障施工质量的说服力,能够增加民众对交通工程安全的信服力。在交通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进行一定的质量监测工作,能够保证前期工作和后续的每一个环节的质量都在掌控之中,进一步减少后续建设中的工期拖延和质量问题。对交通工程的设计图进行检测,能够减少在后期建设中出现问题的可能性,知道工程项目能够顺利进行,在交通工程质量检测的过程中,任何一项工作的质量监控都是在一定的标准下进行的,所以我们能够更加顺利的而进行建设工作,也能保证建设过程中和建设完工之后的安全使用。
2.3降低交通工程建设成本道路交通建设有一个标准就是使用的原材料基本都是就地取材,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和降低成本,但是为了更好的保证交通工程的质量,就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进行交通工程的质量检测有利于江原材料进行科学的鉴定,从而更加科学的判断施工材料的性能,从而使选择的材料更加符合道路交通工程的建设需要。质量检测能够进一步减少交通工程的建设成本还体现在,使用更加适合的技术和器材,在保证交通工建设安全的过程中,还能够进一步减少成本,质量检测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做是预算的检测,进行详细的质量检测之后,选择更加适合的材料,工程技术和工程器材,使用最少最合适的人力物力进行交通工程的建设,从而减少交通工程的建设成本,满通工程建设的需要。
2.4减少交通工程投入使用后的风险交通工程的而建设是一件惠民利民的大事,因此质量检测就显得更加重要,进行一定的质量检测能够保证交通工程建设完工之后的质量符合一定的标准,能够满足使用,从而减少使用之后的风险。交通工程质量检测能够减少在道路使用之后的问题,减少因为设计不合理造成的安全事故,减少建设过程中设计建设等不符合安全标准造成的使用年限较短和频繁维修的情况,保证交通安全和道路安全。质量检测工作还能保证交通工程在后期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能够及时找出原因进行维修等,进一步保证交通工程的使用安全。
3结语
篇2
智慧城市建设以突破城市发展瓶颈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构建智能化的基础设施切入,统筹规划,逐步落实。其中智慧交通已被认为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进而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智能化和促进交通运输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绍兴市政府于2015年7月印发《绍兴市智慧城市建设规划纲要》,其中智慧交通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智慧交通建设过程中,如何对整个建设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管,从而规范市场行为,引导企业有序竞争,最终安全高效的完成整个建设过程是当前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
建立交通工程管理平台,实现工程管理可管可控
交通工程建设涉及到工程招标、工程拆迁、工程监理、施工队伍管理等诸多环节,而每个环节间存在关联,相互影响与制约,所有工种间只有高效的协同,才能高效、高质完成交通工程建设。
但目前的交通工程建设,各环节与部门的管理的手段与智慧交通对工程建设的要求差距较大,部门间协同、工程队伍管理、工程质量的过程管理、大型工程机械的安全管理、工地水文气象影响等,存在着信息孤岛、信息不对称,影响工程决策,严重情况将直接影响工程质量。
随着物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的发展,交通工程建设运用新技术,建立工程大数据的管理平台与系统,消除信息孤岛、通过大数据分析,支撑工程建设的过程管理、安全管理、招标管理。实现工程建设的所有环节与节点管理的信息化,实现过程可管可控。
中国联通绍兴分公司在2016年开始进行智慧交通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探索。一方面依托中国联通技术研究院、系统集成公司等内部的科研与技术团队,另一方面整合工程管理的平台资源与合作伙伴,聚集大数据资源和产业链资源,为智慧交通信息化平台建设提供了全面的支撑服务。通过物联网、4G通信网、联网,建立了大数据中心(云中心),并结合视频技术、移动APP技术,建立了交通工程管理平台,实现工程管理的可管可控。
数据采集与建库,构建大数据平台,保证决策科学
在数据采集方面,首次应用无人机航拍测绘系统,把控工程形象进度。通过无人机沿线航拍,利用专业后处理测绘和建模软件PostFlight Terra 3D 生成二维正射投影图和三维数字模型,与设计院的设计路线平面图进行地理坐标对应后可拼接成全线高精度数字地形图;对桥梁、边坡等结构物进一步建立三维数字模型;地图全部数字化,可以定量化工程和拆迁进度,同时可以对拆迁面积、 混凝土方量、边坡开挖方量等进行精确计算。
应用GIS系统。功能上以地图浏览、导航定位、数据采集、实时查询、统计分析、成果管理、数据传输、监控指挥等功能,通过将数据建库成果应用在大屏幕与移动终端上,为交通道路工程的查询、监管工作提供便利和空间管理可视化,并能实现对成果、移动设备等统一管理,突破管理空间上的限制,实现交通工程管理现场辅助分析。
同时,将工程建设的参与单位与参与人员,建库建档,实现一企一档、一员一案。包括建立发企业库、人员库、工程库、设备库等四库信息。建立企业库信息主要是获得各类资质的管理,通过对各类企业的信息及资质登记,及相关企业在建筑业市场活动中的行为记录,实现对相关企业的管理及信用评价,通过诚信体系规范和引导其行为;建立人员库,主要是建立管理人员、五大员、外来务工人员的身份信息与人体生物特征信息(虹膜或指纹),通过对各类人员的信息及证件登记,及相关人员在建筑业市场活动中的行为记录,实现对相关人员的管理及信用评价,通过诚信体系规范和引导其行为;建立工程库数据,通过对建筑市中五方主体的行为过程管理,实现对工程质量与安全的互动共管,同时记录工程施工过程的所有信息;建立设备库数据,通过对设备智能化改造,实现信息平台与设备之间的互动,同时记录状态的所有信息。
建立评价体系与系统,保证信用好的优质单位参与工程建设
交通工程建设周期长、隐蔽工程多,参与企业的信用至关重要,建立信用评价子系统,不仅对具体实施的工交通工程有直接的指导意义,重要的是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通过具体项目的评价,实现了信息共享,科学、有效地在应用于工程招标,保证了工程参与单位与个人的质量。
结合工程管理规范,对工程标段现场的信用评价扣分、奖励情况、违规情况、现场拍照取证、打印签字标注在GIS地图上。并将不同专项检查中的总评分数进行图表统计信用较差的企业、地图上显示所有的项目标段,方便查看标段信息。并将采集的数据、评价的数据进行关联,可以形象的展示企业信用评分走向趋势,展现各施工企业的年终信用评分。
建立多部门的协同系统,互动沟通高效有序
实现多部门协同共管,提高沟通效率。主要在于与检测互动、 与施工、監理互动两方面。与检测互动:检测单位出具报告,一经签发直接上报到监督系统,如果不合格直接推送到相应监督员的移动工作机上。监督如果对某一工程发起停工,系统将对检测系统设置,对该工程的某些检测项将不能收样。与施工、监理互动: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及监理单位将自己工作过程及验收情况用文字及视频图像方式通过移动工作机向监督平台,实时上报,上报资料将作为工程资料归档,监督单位对施工及监理单位的通知与任务也将通过移动工作机实时推送。实现互动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提高了互动沟通的效率。
视频、照片等图文并茂的多媒体互动方式支持了互动沟通便捷,同时实现了监管模式的转变。通过智慧交通信息化平台实施工程质量与安全的验收与检查由施工和监理自行检查与验收,并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实时上报检查与验收结果。同时,附上视频及图文资料,监督站负责巡查抽检及五方主体的行为监管, 完成对工程质量与安全的保姆式监管转变为对施工、监理、检测等主体单位的行为监管。
建立监理、施工与监测等合作单位的管理系统,过程管理可管可控
把控好施工单位施工过程是工程保证质量的先决条件,施工单位行为监管子系统就实现了路面摊铺质量监控、预制构件张拉、预制构件压浆以及预制构件养生实现全过程自动化管理,并实现对重大危险设备管理、主要检测设备在线监测、工地主要管理人员到岗管理、务工人员管理、隧道施工人员安全定位、隧道施工现场视频监控,确保管理到位与人员安全。
监理单位必须发挥应用的监督管理,特别是隐蔽工程的管理。通过监理单位的行为监管子系统建设,监理APP(移动终端),实现人员、时间、位置、视频、语音、问题等信息的记录与交互,实现事件溯源。对所有的报告进行存档闭环管理,对不合格的报告进行根据相关的规范进行回复与跟踪管理。
篇3
城市交通系统网络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关系到社会、经济、人民生活等方方面面,基于全面有效性、有代表性和可量化的原则,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交通成本相关评价指标的选取。
1.1时间指标出行时间是指城市居民完成一次出行所需要的时间。出行时间是衡量城市交通体系优劣的重要指标,同样距离的一次出行,对于一个高效的城市交通体系,需要比较短的时间就可以到达目的地,而对于一个低效的交通体系,可能需要比较长的时间。笔者提出“平均出行时间”这一指标,用来评价城市交通系统的优劣。平均出行时间的长短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的交通结构、城市的交通状态、路网特征(如非直线系数),可以最直接反映出一个城市的交通运行效率,因此在综合效益评价中,其对应价值取向系数应选取相对较大值。对于一个待评价方案,平均出行时间可以根据方案中各种交通方式的平均出行时间乘以该方式在交通结构中的比例,然后求和进行确定。
1.2经济指标每个城市都会拿出一定比例的财政收入投到交通建设及管理维护方面,交通投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城市交通结构。例如:如果城市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在建设初期需要大笔的建设投资,而且建成后还需要大笔的维护费用,这都需要政府补贴,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交通投资;如果城市大力发展小汽车,这就需要大量修建和扩建道路,需要投入大笔的建设费用,对于城市经济压力较大;如果发展常规公交,抑制小汽车发展,可以降低财政投入。由此可见,交通结构与交通投入密切相关,而且每一种交通方式投入的多少,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该方式的运行效率。在达到同等交通状态下,交通方面投入的多少能够说明城市交通网络效率的高低,投入越少,说明投入资金利用的效率越高。由此认为,城市交通在满足人们出行需要的前提下,要尽量节省经济投入。如道路网采用道路单公里造价与道路网络长度相乘。
1.3交通对环境的影响当前,城市机动化的快速增长,使交通拥堵和机动车尾气、噪声等对生态环境、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日趋严重,控制交通污染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任务。城市的交通结构及交通规模决定了交通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因此交通对环境的影响可以作为评价城市交通系统效益的重要指标。交通系统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可以通过计算“空气污染物排放量EPp”来确定,这一指标根据不同交通工具的保有量、使用里程、污染物排放的量级等进行综合确定。
1.4交通能耗城市交通体系的正常运转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而目前广泛使用的石油提取物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我国的能源储备量相对目前国内的需求十分不足,因此在保证交通系统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减少能源消耗等于提高网络效益。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同等条件下,低能耗的网络效益好于高能耗的网络。因此,降低能耗是提高交通网络效益的一种方法。
1.5交通用地规模交通用地作为不可再生资源,需要充分利用,以提高交通网络的效益,避免交通土地的浪费[8]。笔者提出“人均交通用地”这一指标来评价不同交通规划方案的优劣。城市交通用地的多少由城市交通结构和交通规模决定,不同的客运系统结构的交通用地消耗不同,人均交通用地可以通过不同交通方式的道路占用面积、停车面积、公交场站面积等进行计算。在对不同方案进行效益评价时,可以根据上述各公式的计算值进行打分(0~5分),成本越高,对应的打分值也越高,将打分值(即成本系数Ci)作为综合效益评价的输入参数;Fi取不同方案中Ci的最低值;价值取向系数λi的取值可以根据城市发展定位灵活取值。这样就可以得到各方案下的交通网络系统的总价值(总体效益值)。总体效益值的大小,反映了交通规划比选方案的优劣,从而为客观评价城市交通网络系统的总体效益和交通规划方案的比选提供科学的依据。
2案例分析
针对济南设定3种不同交通发展模式。方案1:小汽车相对充分发展,公交发展处于被动和从属地位。方案2:公交发展处于主导地位。方案3:多方式协调发展———适度满足机动化;中心城市公交发展占主导地位,主要片区间建立小汽车与快速公交友好竞争、协调运行的复合型交通走廊。3个方案对应交通结构见表2。分别计算3种交通发展战略下的出行时间、经济投入、污染物排放、能源消耗和交通用地情况见表3。应用评价模型对3种方案进行评价。这里选取方案1各指标的取值作为F值,由于这里的F代表所实现的交通功能,本实例是在总出行量不变的前提下进行计算的,所以可以认为所实现的交通功能相同,也就是F取值一致。计算出3个方案的V值,见表4。评价结果分析:在实现相同交通功能的前提下,投入成本越低说明系统更优。对于评价结果来说,就是V值越大,系统越优。方案1的V值最小,是最差的方案;方案2和方案3评价结果非常接近。评价结果说明:方案1以小汽车为主导的交通模式消耗资源多,危害环境,占用城市土地资源和建设资金都是最高的,不符合济南可持续发展要求;方案2以公交为主导的交通模式符合济南可持续发展要求,也是本文网络效益评价模型所推荐的交通发展模式。
3结语
篇4
1.1确定测量采用的高程系统测量的高程系统采用上海吴淞高程系统。
1.2地面起算高程控制点的检测利用
根据《关于上海轨道交通测量工作实施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轨道交通工程的各类沉降观测必须起算于沿线基岩点或深埋水准点。轨道交通八号线二期工程沉降测量(成山路站-航天博物馆站)全线共埋设7个深埋水准点。该7个深埋水准点已与上海市深层基岩点进行联测。高程控制点检测时相邻高程控制点高差不符值应小于8槡Lmm(L为路线长度,单位为km)。考虑到高程控制点将作为地下高程控制网的起算高程控制点,因此,为提高地下高程控制网的精度,高程控制点检测将按照GB_T12897-2006《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中二等精密水准测量的要求进行。高程控制点的检测测量,将严格按照GB_T12897-2006《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中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进行。用DiNi12电子水准仪进行实地观测时,观测顺序为往返相同,即往返测奇数站均为:后-前-前-后;往返测偶数站均为:前-后-后-前。地面水准测量时,往返测应安排在不同的时间段进行;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互换前后尺再进行观测;晴天观测时应给仪器遮阳,避免阳光直射;扶尺时借助尺撑,使标尺上的气泡居中,标尺垂直。
1.3测量高程控制网的布设利用
经检测合格的每一测站区间的高程控制点(基岩点或深埋水准点)作为起算高程控制点,经由地面向地下后,沿线路前进方向布设二等精密水准路线,上、下行线分别布设,隧道内旁通道附近各留一个水准结点,进行联测,同时上、下行线每一测站的地下站台附近分别设立一个水准结点,且各个测站间的结点必须联测,从而组成水准路线闭合环。测量高程控制网的路线上工作基点(水准路线留点)一般每间隔100m左右埋设一点,也即站站留点,虽然留点密度较高,但可以方便外业作业并且尽可能地消除i角对后续工作(沉降点测量)的影响。点位选择在坚固稳定的管片上进行埋设,埋设点位的位置应避开设备安装的区域,同时应便于立尺和测量。点位埋设的材料采用专用的高程控制点材料(不锈钢圆头钉)。留点间往返高差之差累积差数按照≤±4槡Lmm来控制。由于在地下进行路线水准测量时,已经完全避免了阳光照射等诸多因素对电子水准仪读数的影响,故本工程中地下路线水准测量的往返测不严格要求安排在不同的时间段进行,对视线高度(下丝读数和上丝读数)不作严格要求,只要能正常读数即可;但由往测转向返测时,必须互换前后尺再进行观测;扶尺时借助尺撑,必须使标尺上的气泡居中,标尺垂直。其他测量方法和精度要求与地面检测路线水准测量相同。
1.4高程控制网的平差计算
地面高程控制点检测水准路线、地下高程控制网在对外业观测数据进行全面核对无误后,采用平差软件进行严密平差处理。平差时应注意各项精度指标是否符合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对不符合要求的成果,应在分析后进行补测或重测。数据处理时根据各测段往返观测的高差,按GB/T12897-2006《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中的规定进行改正,计算往返观测高差闭合差、每公里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最后根据闭合差调整后的高差推算各高程控制点的高程。具体平差时分两步进行。
2全线整体道床测量
2.1整体道床沉降点的埋设
隧道段每6m设一个监测点,在隧道变形缝两侧10cm处各设置一个监测点,隧道内有浮置板道床的布点位置另行协商。地下车站按上、下行线线路中心每隔6m布设一个监测点,旁通道、隧道口位置设置观测点。沉降监测点采用不锈钢材料按统一规格制作,一般埋设于每根轨枕中心位置,并按上、下行线分别进行编号,沉降观测点的里程牌埋设间距按伸缩缝中间设一处约6m进行埋设。埋设沉降观测点时,用电锤在整体道床上打直径为10mm的圆孔,孔深70mm,测点圆顶至整体道床高度小于1cm,测点加工选用不锈钢材料,埋入部位加工螺纹,用电锤在整体道床上打5~7cm深的孔,以水泥加黏合材料填充将测点与道床固定。整体道床沉降观测点按上、下行线分别进行编号,完成观测点设置后,丈量观测点间的点间距,按线路设计资料寻找特征点并计算其里程(如车站两端和引导段里程),依次推算各观测点里程;为便于以后寻找测点,在现场设置里程牌,每间隔50m左右设1个里程牌。
2.2整体道床沉降点的测量
整体道床沉降点,其上、下引线,出、入段线在点的编号上必须建立一一对应关系,以便分析研究单位能够方便地对整体道床测量数据进行统一分析。以高程控制测量所布的工作基点作为高程控制点的起算点,对整体道床上的沉降点进行测量。测量时应严格按照GB/T12897-2006《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中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进行观测。散点进行两测回观测,测回差控制在1mm之内;测站结束前回读后视,较差必须≤±1.0mm,且越小越好。沉降点测量数据解算时必须加i角改正。
2.3数据分析
上行线:里程34+300~40+518,沉降量稳定;里程27+900~30+900,沉降量较大。下行线:里程34+500~40+500,沉降量稳定;里程29+500~32+500,沉降量较大。
3结束语
1)采用基岩点及深埋点作为高程测量的首级高程起算控制点,由于基岩点和深埋点位深入地下,点位十分稳定,采用基岩点作为首级高程控制点有利于在施工期间进行复测时使各次的复测成果纳入到统一系统中,避免因点位沉降而带来的系统误差。
2)由地面向地下时,涉及诸多台阶和施工障碍物,仪器设站十分困难,且前后视距特别短,同时考虑到工程进度十分紧张,故在确保测量精度符合要求的情况下采用两次往测的观测方法,即两台DiNi12电子水准仪同时设站观测,而不采用往、返测的方法。
篇5
项目课程是任务课程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其开发要以任务课程为基础。所谓项目课程,就是指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其是一种面向不同岗位工作的具体要求,以工作过程中需要的知识、素质、技能为课程内容开发的参照点,以完成岗位工作过程的项目为载体,实现项目驱动目标的课程模式。项目课程改革是指按照项目课程的模式,对原有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方式进行改革,面向不同岗位工作的具体要求,以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等为课程内容开发的参照点,以完成岗位工作过程的项目为载体,以实现项目驱动目标、建立项目课程体系。综上内容,基于协同创新下的高职项目课程改革的内涵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校企、校校合作层面的协同创新,通过校企、校校合作来寻求突破、创新,以破解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技术难题。二是课程向项目课程转变的协同创新,破解将新技术转化为课程内容的新难题,其目标不仅仅是要实现单门课程内容的项目化,更重要的是,要建立科学的项目课程体系。
二、协同创新视角下的高职项目课程改革的原则
(一)以符合社会的需求为依据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当社会的需求与受教育者发展的需求发生变化时,学生的培养目标、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形式等也应该随之而变化,同时还应该及时更新项目课程的设计形式。
(二)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线
学以致用,学才会有用。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目的。因此,项目课程改革必须要坚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同时,也应该针对企业职业道德的新标准适时地更新学习内容。在高职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并将其覆盖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程序、环节上,落实到课程的实际学习中,以实现知识与应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三)以企业实际项目、任务为框架
项目课程不同于传统的学科课程,其具有自身独特的逻辑与结构,这也是在进行项目课程改革时所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项目课程应该以企业岗位工作任务的相关性为逻辑基础,课程体系以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为结构基础。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课改的时候,必须对相关企业的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充分分析,真正做到根据企业实际的工作任务体系、结构来确定课程设置的体系与结构,划分课程门类、排列课程顺序,从而实现课程体系结构从学科结构向工作结构转变。
(四)以企业标准生产流程为基础项目课程
以企业标准的生产流程为基础,除了考虑课程开发的逻辑关系之外,还必须考虑到在教学设施建设时,职业环境对教学过程及教学结果的支撑作用,从而营造具有真实工作情境的教学环境。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高职院校在实施项目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很好地将工作过程特点与教学过程特点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要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组织教学,并突出“任务中心”与“情境中心”两项内容。
三、协同创新视角下的高职项目课程改革的课程设计
进行项目课程改革是为了实现专业课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必须有一个完整的系统课程整体设计与之相对应。那么,如何在协同创新视角下进行高职项目课程改革的课程设计?笔者以为,可从以下两个大的方向去把握。
(一)宏观层面的设计
首先,要实现一项项目课程为主体的高职教育教学体系,必须先从整体、专业的培养方案入手,进行课程大类设计。因为先前的课程设计存在培养目标不具体、工作任务不清晰、职业能力针对性不强等问题,所以要对其进行改革、革新,变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结构为工作体系课程结构。如,可以按照基本技能课、通用技能课、专业技能课等进行课程的重新设置,其中基本技能课与通用技能课可以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的具体要求,将之前的文化基础课,即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进行适当调整、整合,使这两个系统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最大限度地改变文化基础课与职业工作目标相分离的状况。而对于技术知识课程,则应该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可以在原有课程设计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精简、综合,使学生对其的学习更有效率。由于专业技能课应该与不同的行业、企业进行对接,所以要在原有专业技能课的基础上进行改革,使之更适合行业、企业、职业的要求,使之更符合校企双方的评价标准与满意程度。其次,项目课程的宏观设计应该考虑到在专业能力培养方案中增加有关职业能力培养的必需条件,如,教学情境的设计、师资条件以及设备配置条件,从而保障职业能力形成的有效性。最后,课程的宏观设计还应该有教学评价方面的内容,例如,教学环境反馈、教学管理反馈、教学实施反馈、就业信息反馈,以及毕业生在职信息反馈等与教学评价相关的内容,以正确评价教学的质量、效果。
(二)微观层面的设计
其一,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明确课程定位企业的实际情况。在这里指的是企业的生产流程,根据生产流程明确课程定位,就应该首先分析一下工作岗位(群)需求。岗位,即工作岗位,是指企事业单位赋予每个员工的职务、工作任务及其所承担责任的统一体。根据企业生产流程,分析岗位的社会需求,确定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具体来说,就是根据企业生产流程对某一个具体的岗位(群)相应的就业市场进行数据调研、信息分析并取舍的过程。这一过程一般由高职教师、企业(行业)人员共同参与,通过分析社会需求,确定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来完成。教师通过企业调研,将所搜集到的相关信息、资料、数据与企业人员交换看法,以期对此有更深入的了解。在宏观上,了解社会的总体需求、规划;在中观上,了解企业的规模大小、产品状况、设备情况以及工作条件等具体内容;在微观上,了解工作任务、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以及员工的能力状况等。通过对工作岗位的“三观”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社会、企业对岗位的需求情况,及其职业能力的要求程度。其二,协同创新视角下,对高职项目课程内容进行项目课程内容设计的确定,是在分析岗位的工作任务基础上完成的,这也是实现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要求对接的重要环节。分析工作任务是生产一线的人员与课程方面的教师对某一岗位或岗位群中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析,掌握其具体的工作内容,并可以绘制出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表。课程内容设计正是基于校企、校校之间的协同创新,并进行二次开发的过程,为的是明确课程教学目标与阶段性教学目标,并组织课程内容、构建行动化学习项目。其三,协同创新视角下,对能力训练项目进行设计能力训练项目设计,是通过项目——子项目——任务的方式去确定能力训练项目与任务的名称,拟实现的目标是对前一个目标的分解。相关支撑知识是针对项目所用到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最后的结果也要求可展示、可评价。能力训练项目设计是一种项目化的案例化方式,其将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与实际应用的环境结合在一起,所以在其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载体,包括项目、任务、案例等,并以学生为主体,还应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总目标。其四,协同创新视角下,对项目课程教学进程表进行设计,此过程要在工作任务表的基础之上完成,立足于此,将企业具体生产流程中工作任务的模块转化成课程体系。主要是通过专业教师去完成,有时也需要课程专家亲自实施,课程体系的建立就是其成果。其五,协同创新视角下,对项目课程考核方案进行设计,对于项目课程的考核一般采用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来确定学生的最终考核成绩。考核可以包括能力考核、知识考核等方面,教师可以采用传统的打分形式进行。教师要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给予合理评价,对其优点加以鼓励,其不足予以纠正。学生也应该对自己进行自我评价,可以填写一个相应的表格。
四、结语
篇6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措施;重要意义
On the inherita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I Ling
(School of Social Sciences,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72, China)
Abstrac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and rich connotation, contains rich resources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et the cont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university can enrich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s content, enhance the efficiency edu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o as to optimiz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mprove the peopl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y.
Key word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value; measure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中国传统文化含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独特的教化功能,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能够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多元文化的不断冲击和人们思想逐渐被异化的社会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重要的使命和挑战,由此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优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业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在拟对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作一简单了解和把握的前提下,致力于深刻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措施,从而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自20世纪末以来,随着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国际间跨文化的交流也日益频繁,使得多元的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也得到了加强,然而在学术研究的广泛领域里,人们对文化的理解也并不一致,很多不同学科和立场的学者从各自的问题视域和致思角度出发作出了莫衷一是、取向各异的己属界定。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底蕴,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召力和吸引力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价值。概括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中国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历经几千年的积淀、筛选和发展,今天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教育价值,与当前大学生的培养目标相一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天人合一"的思想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环保思想和整体主义思想;"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培养大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等等,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以对国家民族的关注、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积极汲取万物和谐发展的教育因素和大力传承积极人生态度的人文精神资源,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历史使命感,对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倡导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人生观,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启发作用。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教育是人类文化发生发展的一种生命机制,没有文化传统就不会有教育,因为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无法拒绝的历史传承,这就注定了教育必须以传统为前提、为基础,去继承传统,承认历史和传统对人类的作用,从而根据民族传统采取特定的教育行动向下一代提供有关人类历史发展的范型和参照系。因此,任何一个国家进行新文化建设,都不可能脱离本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如此,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包含着许许多多值得我们继承和汲取的精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能否真正地拥有优势和特色,其核心环节就在于能否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的价值吸收。
(三)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可以规范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形成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
作为有机体的国家社会,要维系存在和发展,必须建立社会共同价值观。在当代中国,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在价值观方面出现了多元化倾向。但是,由于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在相当程度上出现了许多以我为中心价值观的膨胀。这些人以价值观多元化的存在冲击排斥社会价值观的存在,否认社会价值观存在的客观性与合理性。这显然不利于建立与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与道德观,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严峻挑战。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中,应当十分注意从传统价值观中选择、提炼有价值的加以继承和现代阐释,对于克服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价值观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传统文化的认同能达到振奋民族精神,激发爱国主义热情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经久不衰,经历了一个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接力运动,不断的充实、丰富、发展和创新,活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中,并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从而成为整个民族生生不息、休戚与共的内在凝聚力。思想政治工作者利用民族传统文化实施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在了解祖国传统文化,激发对祖国深厚感情的同时,认识到生活在中国广大国土上的各族人民,有着共同创造的灿烂中华文化,承继着统一的文化传统,从而达到一致的文化认同,使中国传统文化起到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激发爱国主义热情的作用。
三、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措施
(一)开设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必修课教学课程
课堂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渠道,也是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场所。在课堂的教育内容上,我们应该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入教材、引入课堂,扩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知识,增加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量。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的教学,可以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入耳、入脑。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及其精华的了解与探究,可以使大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其中的辩证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思辨水平。另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课教师应该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充分应用现代先进的教育教学技术,采用学生乐于且易于接受的方法认知中国文化,学习传统美德,有效地实现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二)多方面协调配合,创造良好的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文化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人的思想影响是无形的、是潜移默化的。重视环境对人品德的影响作用,倡导选择良好的环境培育人的美德,是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一大特色。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在学校内开展一系列以弘扬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为目的的丰富多彩校园文化活动,并以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内容引导学生积极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另外通过家庭感染和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合力育人"的传统,把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教育领域结合起来,构建教育一体化网络,形成目标一致、功能互补的教育合力并将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的学习、实践列为重点并贯穿在一切活动之中,以一种潜在的作用影响着学生,让学生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显得尤为必要。
(三)开展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实践活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吸引力
教育不能脱离实践"坐而论道"和"闭门思过",在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文化课程学习的同时,还应该在大学生中开展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实践活动,增强教育的有效性和吸引力。实践活动要以大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而组织和展开。大学生既是组织者同时也是参与者,活动既是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延伸,也是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学习的深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采取理论学习研讨型、文艺活动型、实践型等多种形式。这些活动不但可以使学生在一个比较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还可以通过各种文艺的方式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的东西表现出来,养成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做到知行统一,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崇高的人格和健康的人生态度。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我们吸纳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并把它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就是更好地拓展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同时把两者结合起来也是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赵洪恩,李宝席.中国传统文化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迟成勇,吴锦旗: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3).
[3]贺斌.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J].法制与社会.2007,(2).
[4]薛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思考[J].前沿.2006,(8).
[5]曲洪志.我国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J].山东社会科学.2006,(4).
篇7
因此未来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巨大。土地整理项目将带来巨大的综合效益。其中,经济效益表现为土地整理活动对国民经济与整理区的经济收入;生态环境效益表现为土地整理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社会效益表现为土地整理活动对农村社会环境、社会经济与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贡献与影响。因此,研究我市土地整理对未来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项目概况
项目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四季分明,雨水较多,光照充足,小气候差距显着,具有典型的丘陵山地气候特征。气温年平均为16.3℃,常年平均降水量约1373.6毫米,降水日年均约158.3天,相对湿度约82%,日照年均约1887.6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45%,四周群山环抱,地势由南向北渐次倾斜,地貌为低山丘陵、河谷盆地和河网平原组成,地理位置优越,公路交通便利,项目区水资源丰富,水源以引运河水为主。适宜农业生产。土地均适宜稻、多种经济作物生长,水面适宜养殖鱼、虾、蟹。温度年季变化的影响较大,易出现旱涝、台风、冰雹、寒流等灾害性天气。项目区有23个行政村,总人口有4万余人,项目区经济基础较为雄厚,近年来经济发展更为迅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2、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区土地总面积1346.75hm2,其中耕地703.56hm2~,园地178.98hm2,林地8.56hm2,其它农用地257.09hm2,城镇及工矿用地116.78hm2,水利设施用地0.38hm2,未利用土地7.56hm2~,其他土地73.84hm2~。其中参与本次整理的地类为耕地、园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地,项目区的新增耕地有以下几个来源:通过对原有耕地进行整理,可以增加耕地52.68hm2;通过对农村道路整理,可增加耕地8.98hm2;通过对坑塘水面整理,可增加耕地8.04hm2;通过对农田水利用地整理,可增加耕地21.89hm2;通过对零星田坎进行整理,可增加耕地6.06hm2;通过对零星荒草地整理,可增加耕地1.15hm2;净增耕地率为5.39%。具体来说,土地整理效果表现在:通过农田水利工程的配套,扩大了项目区灌溉面积,土壤质量有所提高,耕层厚度有所增加,能够较好地适应农作物的生长,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显着提高了耕地产出率;通过土地平整,沟塘和荒地整理,农田水利配套和水土流失治理,道路林网建设,既可有效增加耕地面积,还可显着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速农村现代化进程,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加大资金投入,积极维护基本农田的沟、路、渠等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基本农田的抗御洪涝和干旱灾害的能力。注重增施有机肥,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形成完善田间道路、林网、沟渠配套的基础设施,真正形成“田成方、路成框、木成行、管相连”的农田生态系统,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态环境,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论文服务网,本站刊载大量环境管理论文范文格式,经济管理职称论文。供广大论文答辩需要者、经济管理评职称需要者参考。
3、经济效益分析
通过土地整理,项目区可新增耕地90.76hm2,按照整理后新增耕地数量,计算新增耕地效益。该效益的计算考虑当地发展高效农业种植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整理后,增加早地面积38.12hm2,增加水田面积51.64hm2。耕地农作物产量可增加1 500、1 500、750kv/hm2,可净增效益1672354元/hm2。项目区基础设施年运行费用。按工程施工费的5%考虑,项目区基础设施年运行费用为90.75万元/年。项目区年经济效益。经计算,项目区年经济效益为335.3万元/年。土地整理项目经济评价。项目经济评价按动态分析法计算项目的经济净现值、经济效益费用比。项目总投资为2563.78万元,年经济效益为356.40万元,经济分析期取30年,按12%的社会折现率计算经济净现值、经济效益费用比。
4、社会效益分析土地整理的社会效益指的是土地整理实施后, 对社会环境系统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宏观社会效应。也就是说,土地整理在获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基础上, 从社会角度出发,为实现社会发展目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缩小城乡差别、公平分配等) 所作贡献与影响的程度。对土地整理项目进行社会效益分析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协调一致,防止单纯追求项目的经济效益;有利于项目与所在地区利益协调一致,减少社会矛盾和纠纷,防止产生不利的社会影响和后果,促进社会稳定;有利于避免和减少项目建设和运营的社会风险,提高投资效益。项目区通过土地整理,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提高了耕地质量,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保证了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项目完成后可新增耕地90.76hm2,保障了农民的生产安全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较强的示范带头作用。通过土地整理调整了农业结构,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改善了生产条件,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篇8
1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的技术路线
1.1采样点布置方案
目前,国外的城市环境调查一般在两个区域进行,即郊区和城区。在郊区的调查一是为了确定城区的背景值,写作论文二是获得城-郊地理变化区域内元素分布的地球化学变化梯度。如Lind等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市调查土壤重金属的含量时,以城市最繁华地带为中心,分带布置样点,带距为0~3km,3~9km和>9km[5];Birke等在德国柏林市的调查中就包括大范围的郊区区域[3]。通过对比城-郊区的地球化学特征来揭示人类活动对城区地球化学环境状况的影响程度。
为了调查城市不同区域内的环境地球化学状况,研究不同的用地类型对元素分布的影响,分别在城市的不同功能区域分类取样,即:郊区土壤、工业区土壤、居民区土壤、商业区土壤和农业土壤[3-5]。主要采集表层土壤(0~5cm)。在不同类型区域内选择代表性点位取垂向土壤剖面样品。城区的土壤难以实现均匀的网格化取样,一般按公园和绿地的分布随机布置取样点。
1.2采样介质
环境地球化学的采样介质包括土壤、大气、水、水系沉积物、生物样等。但目前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主要集中在土壤、大气颗粒物(或气溶胶)、大气降尘等三种。其中较常用的是采集和分析城市浅层土壤样和降尘样。
在街道两边或高层建筑物顶部收集降尘并结合地面土壤是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的主要方法。如Rasmussen等在渥太华市内取居室内灰尘、附近的街道降尘和公园土壤进行比较来研究该市的环境质量[6]。降尘和土壤对比调查,即可查明元素在不同介质中的污染水平,还有助于分析污染物的来源。
2城市环境地球化学的解释与评价
2.1城市环境的地球化学解释
城市环境调查结果的地球化学解释是指对城市环境中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成因及其来源进行解释,写作毕业论文研究元素地球化学分布模式、迁移转化规律和机理,建立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成果解释体系。
2.1.1元素来源判别
对城市环境中污染物的来源及成因进行分析判断是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的重要内容。多元统计方法在研究城市环境的物源判断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并以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为主[7-9]。不同来源的元素在因子分析中常常进入不同的主因子或表现为聚类分析中的不同元素组合,根据元素的组合特征来区分元素的来源。如Manta等在意大利的城市土壤中发现了Cu、Pb、Zn人为源的因子组合,而V,Ni,Mn,Co等元素作为自然源进入另一因子,并在聚类分析中组合在一起[8]。
城市环境物源判断的另一重要方法是富集因子(EF)法,它是一种能反映不同地质环境的化学元素比率方法,用代表陆地来源的元素(如Al、Ti、Zr和稀土元素等)和代表海洋源的元素(Na)作为参考元素对样品中的元素含量进行标准化,以平抑自然差异对元素含量的影响,在此情况下出现的较高的富集因子值即意味着人为源的存在,这种方法在环境地球化学判断
元素来源及富集程度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10-11],特别是在大气颗粒物或气溶胶介质中的应用效果尤为显著。其计算公式为[11]:
EF海(X)=(X/Na)气/(X/Na)海(1)
EF壳(X)=(X/Na)气/(X/Na)壳(2)
其中,公式(1)为判断海洋源的计算公式,以Na为参考元素;公式(2)为陆地源的计算公式,以Al为参考元素。(X/Na)气、(X/Na)海、(X/Na)壳分别代表元素X在大气颗粒物、海水及地壳中的含量。
通常将EF>10作为大气颗粒物的人为源标志。但在粒径为2.5μm的大气颗粒物中,EF>5即为人为源的标志[12]。
2.1.2元素分布类型及成因
在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普遍偏高,但在不同的城市中变化很大,这依赖于城市的历史年代、经济发达程度、写作硕士论文不同的用地类型、汽油的添加济成分、车辆元件的组成等,在城市环境元素分布及成因的解释中应综合分析以上各种因素。城市交通是产生重金属元素的重要途径之一,如Cu通常是汽车剂的组分,而Pb曾一度是汽油的防爆剂,Sb可以作为闸垫材料。因此,交通是城市中Cu、Pb、Zn、Sb等元素的主要来源。Romic等发现,燃烧和道路交通,尤其是轮胎的磨损和消耗是城市区域内Cd的主要污染源[7];Moller等在大马士革调查时认为交通是表层土壤中Cu、Pb、Zn等重金属元素富集的主要原因[9]。与历史久远的工业化城市相比,相对年轻的城市具有较低的重金属含量,如非洲的哈博罗内市[4]比悠久的重工业城市伦敦[2]、柏林[3]的表层土壤的重金属含量偏低[9],Li等发现,城市公园土壤中Cu,Pb和Zn的含量与公园的年龄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1],即城市历史越长,重金属含量越高。元素在表层土壤中的分布明显依赖于城市用地及工业类型,如Birke等[3]在柏林市调查中发现,Al,K,Si,Na,Sc和Ti主要是自然源,即与母质的组成有关;工业区域倾向于被Cu,Cd,Zn,Pb,Hg污染;农业区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和污泥,富集Cd,F,Cr,Hg,Ni,Zn和P元素。尽管非洲的哈博罗内市比较年轻,但它的不同区域仍然受Cr,Co,Ni,Cu,Zn和Pb等元素不同程度的污染。如城市中心和工业区的Co,Cu,Pb,Zn等元素污染,农业土壤中的Cr,Ni污染,居民区及工业区的Zn污染[4]。
2.2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评价
2.2.1污染程度评价
将郊区土壤背景值与城市各功能区含量进行比较是了解城市环境污染水平最常用、最直接的方法。如瑞典斯德哥你摩市Hg在市中心土壤中的含量是郊区背景值的20倍,Pb和Zn在市区中的含量也远远高于背景值[5];在柏林老工业区,Cu的最大值是背景值的2050倍,Cd是1638倍,Hg是1780倍[3]。通过同一城市不同功能区内元素含量的对比以及不同城市之间的对比,也常用来评价城市环境的污染水平。
农业土壤与城区内土壤不同,除了农用化学品外,大气沉降、污水灌溉、垃圾填埋场等都会对农田中的重金属积累产生重要影响。对这部分的污染评价,比较有效的评价方法是地质积累指标法(Igeo)和富集因子法(EF)。对大气污染物的评价,富集因子法尤为有效。
2.2.2生态效应评价
(1)气溶胶的生态效应评价。大气固体悬浮物的粒径大小具有来源特征,粗粒源于陆地尘埃,而细粒源于燃料的燃烧[13]。颗粒越细,危害越大,极细的颗粒物可通过呼吸进入人体,粒径小于10μm(PM10),尤其是小于<2.5μm(PM2.5)的粒子,会导致哮喘,甚至死亡[14]。因此,生物圈气溶胶中的重金属含量具有高度的生态风险性。
(2)元素生物有效性评价。研究元素生态效应的常规方法是连续偏提取法,在城市环境调查中,也有相关的研究实例,如Zhai等调查发现,写作医学论文由交通引起的人为源的Pb主要以有机质吸附和铁-锰氧化物态存在[4];香港和伦敦的路尘中,Pb,Zn主要以铁锰氧化物相存在,Cu主要以有机质吸附态存在[15]。影响降尘中元素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是降雨的pH值。一般情况下,在较低pH条件下元素易于溶解,Alloway等报道其可溶性Cd平均为总量(降尘量)的60%[16];这可能是由于人类活动输入的硫和氮的氧化物使雨水酸化。因此,在易出现酸雨的城市区域具有较大的生态风险性。
3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应解决的重点问题
3.1开展城市环境的立体空间调查
目前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主要集中在土壤和大气,缺乏系统的地下水及地表水资料。在城市环境的地球化学元素循环过程中,起源于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的元素在土壤-大气-水-生物系统内迁移转化,借风力作用进入大气中的元素通过干湿沉降进入土壤和水体。世界各国所进行的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获得了大量土壤和大气颗粒物等方面的资料,但结合水体和生物样的调查不多。如果采样介质涵盖环境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环境因子,将有助于综合分析重金属元素在城市环境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建立元素在城市环境系统中的循环演化模型。
3.2确定城市环境调查的污染指示物
城市区域内浅层土壤样及农业土壤深、浅层样是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的城市环境调查指示物,但是,以何种粒度的样品作为指示物尚没有统一。Birke等在柏林市的土壤调查中分析了<2mm粒度样品[3],写作职称论文而有的作者用沉积物中<2μm的粘土组分进行污染评价,而用<63μm的泥粒作相态分析[17]。细粒组分含有更多的粘土矿物和有机质,对重金属元素的吸附力强,使重金属元素倾向于在细粒组分中富集[1],所以表层土壤的细粒组分,如<63μm适于作为污染评价的指示物。
其次是大气颗粒物或是气溶胶。由工业排污、燃料燃烧、机动车交通等引起的污染物,多以气态、颗粒物或气溶胶等形式存在[5]。一般情况下,污染物含量依赖于粒径大小,颗粒越细,越具有毒性效应[16],因此Fairley等认为,PM2.5适于作为颗粒物质引起的风险评估[17]。
另外,重金属通过自然作用和人类活动进入大气圈,它们主要以分子或颗粒物形式通过大气圈进行大规模的迁移[18]。在英国城市区域内Cd的大气沉降速率为3.9~29.6g/hm2·a,郊区为2.6~19g/hm2·a[7]。所以,城市区域内的表层土壤和路边尘土是大气沉降污染的有效指示物。
篇9
会计职称论文高级会计师,高会评审,财会论文,工业企业制造企业商业外贸房地产建筑施工交通,行政事业单位,医院,学校,高校财务管理,会计教育教学论文论文写作指导。
一、环境问题与环境会计
(一)环境问题与环境会计在环境与社会经济领域,有再次重要的国际会计具有里程碑性质:一次是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与环境会议,另一次是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这两次由世界各国元首或政府首脑参加的会议之重要性在于,人们开始认真思考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以及环境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环境问题成为政府议事日程中的重要项目之一,各国在解决环境问题上开始协调行动。
在近30年中,环境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各阶段都有若干主要标志:第一阶段,1968年罗马俱乐部发表著名的《增长的极限》一书;1972年联合国举行人类环境会议。第二阶段,1987年被确定为欧洲环境年;联合国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第三阶段,1992年联合国举行环境与发展大会;英国政府著名的《绿色经济计划》。第四阶段,英国颁布世界上第一部有关环境管理制度的国家标准文件BS7750,欧共体颁布第一部有关环境管理和环境审计制度的国际性标准文件EMAS;国际标准组织开始起草全球性环境管理和环境审计的标准文件ISO1400系列。由上所述可见,国际上对环境与经济、环境与社会之关系问题的关注,正在日趋具体化和标准化。
在环境会计领域,首先进入实务的是环境信息披露(环境报告),即披露公司各种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的信息。在80年代中期,首先提出的披露方式是在公司年度报告中的“管理分析与问题讨论”部分,以后成为年度报告的一个独立组成部分,并最终成为独立的年度环境报告。最近几年中,联合国关于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的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对跨国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问题作了连续的追踪调查和分析,并将其作为每届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秘书处每年的国际会计与报告专题年度评论,在1996年就是以环境会计作为主题。
以斯堪的那维亚(北欧)航空集团公司(SASGroup,由瑞典、挪威、丹麦三个国家的若干航空公司组成,均为上市公司)为例看,1995年SAS单独编制并其第一份年度环境报告,该报告涵盖其航空运输业的机场、机上贸易业务的相关环境信息(旅馆业务的环境信息另外处理),与公司的年度报告同时。这份年度环境报告的内容非常详细,主要包括:(1)SAS的环境战略;(2)SAS在飞行,机上服务,地面服务的各种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环境平衡表,分为投入与产出两方);(3)总裁就环境事项的年度总结;(4)董事会就环境事项的年度总结;(5)分别各种业务的环境信息;(6)对大气影响的专题分析;(7)公司环境管理实务;(8)为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而进行的新技术开发工作;(9)各种有关的知识栏目;(10)公司环境管理机构及通讯联系,等等。
我们知道,公司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其年度报告,其中与财务会计有关的内容均需经过注册会计师进行独立审计并出具审计意见书(审计报告)。由此,对于公司的环境信息(特别是与财务会计有关的环境信息),就顺理成章地提出了环境会计法规及环境审计问题。
(二)环境会计与相关法规当环境信息披露(环境报告)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除了引伸出环境审计问题以外,也引伸出了对公司在环境治理、保护、预防、管理等方面费用支出的会计处理(包括确认、计量等)问题。环境会计问题较之环境报告要涉及到更多的方面,如环境会计对象、环境会计基本原则、环境成本计量等,并且最终会落实到是否需要专门订立环境会计准则。可以说,环境会计问题是目前会计界面对着的最大的挑战之一。其困难之处在于,既要适应不断增加、变化和完善着的环境法规(国际的、国家的、地方的),还要建立和健全有关的会计标准,同时还与环境核测和计量技术有关。
二、环境成本之界定及计量
对于环境成本,很难给予精确的定义(从国内外文献资料看,讨论环境成本时往往有其特定的立足点),可是在会计领域讨论成本项目,又不能不给出较为明确的界定。这里首先从不同的视角对环境成本概念加以阐释,进而讨论其确认与计量。
(一)不同空间范围的环境成本不论怎样界定环境成本的内容,从一个企业看,总是可以区分为内部环境成本和外部环境成本。这种区分是基于当期(会计期间)是否由本企业承担可计量的环境成本。这里的“是否应当由本企业承担”,并不是一个会计问题,而是一个法规问题。内部环境成本指应当由企业承担的环境成本,包括那些由于环境方面因素而引致发生,并且已经明确是由本企业承受和支付的费用,比如排污费、环境破坏罚金或赔偿费,环境治理或环境保护设备投资,等等。
内部环境成本与外部环境成本相比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其已经可以作出货币计量(尽管并非一定合理和精确),从而才可能作为内部成本。外部环境成本是指那些由本企业经济活动所引致但尚且不能精通计量,并由于各种原因而未由本企业承担的不良环境后果。正是由于对这些不良环境后果尚未能作出货币计量,所以尽管已经被认识,却不能追加于始作俑者,因而还不能称之为会计意义上的“成本”。但不可否认的是,社会环境质量确实已经受到了影响甚至破坏,即事实上已经发生了环境成本。
环境成本的“内部”、“外部”之分,并不是绝对的,对此可以从下述几点理解:
第一,某些情况下内部和外部环境成本同时并存。譬如“排污费”是由于本企业向外部排放有害气体、污水中废弃物质而向环境管理机构交纳的费用,由本企业负担,因而属于内部环境成本。但是外部环境成本亦同时存在:从数量上说,计算交纳排污费是按照环境管理机构制定的标准,在实务中,这种标准往往偏低,不足以弥补环境污染引致的各种损失。从性质上说,即使全部排污费都用于治理环境,也存在污染和恢复之间的一段滞后期。在这段时间内,环境污染的破坏作用已经漫延开来并导致新的更大的环境成本。
第二,某些情况下内部环境成本会早于或晚于外部环境成本而发生。譬如,本企业考虑到某经济事项对环境的潜在损害可能性而提取准备金,在会计处理中先发生了内部环境成本,而外部环境成本此时尚未发生。再譬如,对环境污染受害者的赔偿金,往往由于法律程度而耽延一段时间,而会计处理总是要等到实际赔偿时才作为内部环境成本,这时显然已经晚于外部环境成本。
第三,从会计配比原则讲,外部环境成本最终都应当转为内部环境成本。但是在会计实务中,两种环境成本之间既存在“转化时间差”,还存在“转化数量差”。而且象空气污染导致酸雨以及生态破坏等引发的社会环境成本,几乎不可能做到“会计配比”。因此,究竟外部环境成本在多长时间内和有多大比例可以转化为内部环境成本,取决于环境法规的完善程度及环境会计标准的可操作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说,环境法规的建设与环境会计体系的建立具有同样的重要意义。
(二)不同时间范围的环境成本
着眼于对环境成本的会计处理与其实际发生的时间吻合性,可以将环境成本作三种类别划分:过去环境成本,当期环境成本及未来环境成本。换句话说,在会计期间内作为环境成本而确认处理的有关费用支出项目,其所补偿的可能是以前的环境损失,也可能是当期环境损失,还可能是预见到的将来环境损失。
1.对过去环境成本的当期支出,指本会计期间内发生的环境性费用是基于清理以前造成的环境污染或补偿以前造成的环境损失。当具有追溯效力的新环境法规或会计法规生效时,这种会计事项就会增多(有时也可能是法律诉讼的结果)。也就是说,企业以前的经济活动在当时并未与环境法规不合,或者在当时的环境检测水准下企业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并不明显,但是在今天的新条件下情况有了变化,企业不得不为过去的负面“产出”承担后果。在会计处理中,这就引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会计盈亏是分期计算的,当期因为以前若干年的经济活动之不良环境影响而增加了了环境性费用,事实上的结果是当期的和以前的会计盈亏都不完全符合实际,那么怎样评价企业的财务业绩才为合理?第二,企业当期的经济活动及产品都可能与以前年份有所不同,如产品已升级换代,甚至已转产完全不相同的产品,这在实务中会有千差万别种情况,那么在实施会计配比原则时,当期的环境支出怎样与以前的活动及产品相对应?可见,对过去环境成本的当期支出,既引发了财务会计方面的经营业绩计量甚至税赋疑问,也引致了管理会计方面的业绩考评疑问。
2.对当期环境成本的当期支出,指本会计期间内发生的环境性费用是基于清理当期环境污染或补偿当期环境损失。从一般意义上说,在会计实务中不会对此产生认识上的疑问,可能存在的难点是怎样在测定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合理地分配和归集环境性费用。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具备较好的的环境管理和会计计量基础。
3.对将来环境成本的当期支出,指本会计期间内发生的环境性费用是基于对将来环境污染和损失进行清理和补偿的经费准备。就会计处理特点而言,这使我们联想到了各种会计准备金(如坏账准备金),因而或许可以为了叙述的方便而暂且称其为环境成本准备金。
在会计处理中,设立环境成本准备引出了两个问题。第一,由于环境成本准备金是以对将来不良环境影响的估计为基础,当期并没有发生真正意义上的会计支出,而环境成本准备金列为费用成本项目,会影响当期盈亏进而影响纳税,所以需要有可操作的法规依据。如果企业是以纳税以后净利润中的一部分提取作为环境成本准备金,则需要以企业内部法规(如章程,董事会或股东会决议等)为依据。第二,当期环境成本准备金的数额提取之估计,与各种经济活动或产品的配比对应,既需要环境测量标准,也需要合理的会计处理方法。可见,对将来环境成本的当期支出,并不仅仅是一个会计问题,还涉及到环境法规和企业规章,并且与如何判断将来的环境事务趋势有关。
会计职称论文高级会计师,高会评审,财会论文,工业企业制造企业商业外贸房地产建筑施工交通,行政事业单位,医院,学校,高校财务管理,会计教育教学论文论文写作指导。
(三)不同功能的环境成本着眼于企业所发生的环境性支出的功能,可以将环境成本作三种类别划分:弥补已发生的环境损失,维护环境现状、预防将来可能出现的不利环境影响。这种功能分类也可以表达为基于环境支出动因的分类。
第一种弥补已发生的环境损失所引致的环境性支出,所弥补的可能是以前时期的环境破坏后果,也可能是当期的环境破坏后果。一个共同的特点是环境损失已经发生。企业所支出的环境性费用,其目的仅在于或只能够用于弥补已经发生的损失(现实中往往不足以弥补!),而不可能形成任何资产增量或收入增量。针对实物的支出只是对因污染而导致的物质耗损的弥补,针对人的支出则是对因污染而导致的健康耗损的补偿。可见其补动性支出的明显特点。
第二种用于维护环境现状的环境性支出,与不良环境影响是同步发生的,用以维持环境现状而不致于恶化。从会计处理看,应当认识到这样两点:其一,这类环境支出虽然不会形成企业的生产能力增量,但是会形成其他资产增量或收入增量:用于环境保护设施或环境治理设备时增加了资产存量,用于环境保护人员的工薪支出则增加了人员收入。其二,当支出是针对环境保护或治理设施(备)时,本会计期间应当承担的应当只是其一部分,即会计处理中的费用化与资本化之区分问题。总起来看,这类环境支出仍然是被动性支出,但已经具有了一定程度的主动性。
第三种用于预防将来可能出现的不良环境后果的环境性支出,是发生在环境损失出现之前,并不是专门用于弥补性项目,所以属于主动性支出。会计处理中需要考虑到这样三点:其一,这类环境支出不但会形成资产增量或收入增量,而且可能会增加或改善生产能力(比如购置了有助于改进产品环境属性的设施或设备)。其二,对于形成的物持资产增量之会计处理,显然会有分期摊销或折旧计提,这时会与环境法规及会计法规有关。其三,总起来看这类环境性支出更象是一种投资行为,只是其目标具有特殊性,既不属于生产能力投资,又不属于非生产性设施投资。
三、环境成本的会计处理:追踪与分配
由前所述可以联想到,在现行的会计准则框架下,对环境成本的会计处理会遇到许多疑问,不能不涉及到会计界以外的环境法规根据。毋庸置疑,环境成本的追踪与分配应当作为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的一个主题,从而对环境管理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考虑环境成本的会计处理,目前需要着重讨论环境法规和会计法规两方面问题。
第一,所依据的环境法规。没有环境法规就不会有会计意义上的环境成本。在经济社会中,利润是企业经济活动的第一导向作用力或内在基本动力,没有来自社会的环境法规压力,环境会计不可能在企业内部自然生成。回顾环境会计在欧美发达社会的产生,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即使是许多自觉计量环境影响后果和披露环境信息的大型跨国公司,也是在其长远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下而行事,绿色(环境保护)形象与企业长远经济利益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各个国家的环境法规都会逐渐增多。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内部的高层管理人员及财务会计部门主管人员必须对环境法规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关注其对本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影响,关注其对本企业远期及近期财务业绩的影响,制定相应的措施。
从务实的角度看,立足于环境法规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可以作这样三种判断:其一,现行环境法规。这是指那些已经由立法机构或政府部门公布并生效的环境法规。当然必须不折不扣地遵守;其二,可预见到的环境法规。这是指那些已经由立法机构或政府部门提出的草案文本(征求意见稿),其实施之日已经可以预见。企业对此应当做积极主动的准备;其三,潜在的环境法规,这是指那些虽然尚未有正式的草案文本,但是已经被人们广泛注意到,并且在专业部门,实务界及各种媒介(如广播、电视、报纸、刊物)成为讨论内容的环境法规题目。企业对此尚不需要在行动上有所准备,但是企业在制订长远战略中不能不予以考虑。
第二,会计法规及原则。从会计实务角度看,大多数环境法规对于会计事项处理并不具有可操作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会计界就可以因此而忽视环境法规,因为环境法规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企业经济活动,从而影响企业的经济利益,并且必然或迟或早会落实到会计实务中。在会计实务初始阶段,对各种环境事项的处理可能做法不一,久而久之,无论从企业内部还是外部,都会提出对会计法规及会计原则的需求。
从前面所述可以归纳,环境成本的会计处理在会计方法论上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会计期间引出的资本化与费用化之划分;二是由配比性(可追踪性)引出的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之划分。
关于环境成本的资本化与费用化处理,一般而言比较清楚。企业用于环境有关项目的支出,从受益期间看总会有短期性与长期性之分,从而引出环境成本的资本化与费用化处理之划分。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不同会计处理的后果,即对当前及未来财务业绩的影响,以及对企业持什么态度开展环境管理活动的影响。换句话说,环境成本的资本化或费用化处理之分,其核心问题并不在于会计技术,而是在于后果判断和比较。对此,只要回顾一下研究与开发(R&D)支出在会计处理中的资本化与费用化之几十年争议,就不难理解了。
关于环境成本的追踪,在环境成本核算中,如何针对不同的环境费用起因去追踪环境成本,即针对不同的环境成本核算对象,对已发生的(会计)环境成本鉴别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并加以分配归集,这是一个会计技术问题,也是环境会计中的主要难题。
从设计思想看,立足于环境费用的可追溯性,可以对已经发生的环境费用作这样四种判断:其一,很确切属于直接费用,即费用发生动因很清楚,譬如在某种产品过程中排污量超标发生的环境费用,又譬如针对某种产品生产过程而增加的环境保护设备投资。其二,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直接费用,但不很确切,即若干种费用发生动因有所交错。譬如某种材料使用于若干种产品生产,在该种材料初加工阶段发生的环境费用,就具有这种特点。其三,在很大程度上属于间接费用,但也与直接生产有关,譬如仓库等建筑物改建工程引致的环境费用。其四,很确切属于间接费用。对于上述四种情况,会计处理中对第一和第四很清楚,对第二和第三则比较复杂。特别在环境费用金额比较大时,怎样对之处理,直接关系到企业财务业绩和内部责任业绩评估。这时应当提出的问题是:什么时候发生的费用?与哪些产品或设备有关?有没有相关的生产作业记录?解决这些问题,最重要是建立和健全成本会计基础工作,特别是各种基本记录。有了完整详细的工作记录,对成本费用的追踪、计量及分配归集才会有根据。
四、环境成本管理
如同成本会计具有双重目标
生命周期评估(LifeCycleAssessment,LCA)是在环境经济问题研究中建立起来的一个特定概念,它是指这样一种环境分析体系:对一种产品,一种作业加工或一种作业活动的全过程中对环境施加的负面影响作全面分析和评论,目标在于将其减小到最低取度。与LCA类似的一些概念也常在有关文献资料中看到,包括:LifeCycleAnalysis,GradletoGraveAnalysis/Assessment,Eco-balanceAssessment,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等等。
会计职称论文高级会计师,高会评审,财会论文,工业企业制造企业商业外贸房地产建筑施工交通,行政事业单位,医院,学校,高校财务管理,会计教育教学论文论文写作指导。
作为一种环境影响评估体系,LCA包含四个组成部分:设立目标,存量分析,影响分析,改进分析。作为一种实施系统,LCA由三个阶段组成,即上述后三个组成部分。第一阶段存量分析涉及面很大,对某种产品或作业之生命过程全部环境性能源、资料以及排放物加以确认和计量。第二阶段影响分析,针对第一阶段的存量测定,测算和评估潜在的生态环境影响。第三阶段改进分析,对通过诸如产品和加工的重新设计等各种途径,减少、消除所测定环境影响的潜在可能性作出判断。
3.FCA与LA
全部成本会计(Full-CostAccounting,FCA)将产品带给环境的未来成本(如废弃物的处理)纳入会计核算范围,并追溯分配予各该产品,是一种全新的成本会计架构。就功能而言,FCA的作用在于:(1)从远期看,为公司发展战略提供完整的成本信息基础,让企业管理者对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现时成本和未来成本有清醒的了解和认识;(2)从近期看,为企业产品定价及生产经营调整,提供成本信息基础。在企业会计实务中,尽管已有企业接受全部成本概念(如英国石油公司年度报告),但是显然还看不到全面运用FCA的案例。因为企业在产品定价中以FCA信息为基础,显然不利于自身的竞争地位。所以FCA作为企业制定长期发展战略中的一种信息工具可能更为现实。这时全部成本可以从几个角度分析: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现时成本和未来成本;生产成本与环境成本。
作为FCA的一种替代,遗留物成本计算(LegacyCosting,LC)出现在了成本会计领域。LC是对企业产品及生产经营活动之环境影响(后果)的专门核算。遗留物成本包括:(1)为了将负面环境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而发生的预防性费用;(2)评估环境影响程度的评估费用;(3)修复环境损失的费用。这里,第三种涉及到的环境损失,又可以分别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本来可以通过产品设计、生产、工艺使用等环节的预防措施而避免的损失(但未能避免),另一种是由意外因素导致的损失。
五、环境审计及国际“六大”的实践
环境审计(EnvironmentalAudit)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并且目前对其存有许多争议(争议不在于应不应该进行环境审计,而是在于其内容、方法和实施)。一般而言,环境审计是对任何商业性生产经营活动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关系及后果的系统性考察和分析评估。环境审计当然应当有其基本的法规依据,但又不仅仅限于符合法规要求。
环境审计的提出有两个起因:一是作为社会审计延伸出来的一个新的分支,主题在于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其中很突出的一个问题:当就业压力较大时,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怎样对待维护环境标准和生产增长造成的环境破坏(污染)这对矛盾。由于社会审计涉及面非常广泛,社会审计方法又缺少其特性,所以环境审计位于其中也受到了一定局限。环境审计的另一个起因是越来越多的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环境报告)。由于缺少关于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技术标准,当越来越多的大公司(特别是跨国公司)纷纷加入到环境报告的行列中时,人们就不能不提出这样的疑问:怎样对不同公司的环境报告加以比较呢?如何看公司环境信息的可信程度呢?前一个疑问是针对环境会计(即环境会计标准或准则),后一个疑问是针对环境审计。由于公司年度财务报告是经过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公司、会计师行)和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于是很自然地,会计师们也就对环境审计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我们不能不面对这样两个问题:第一,注册会计师能够担当环境审计职责吗?毕竟环境审计并不是只针对环境会计事项。第二,注册会计师对所审计的公司财务报告出具审计意见书(审计报告)并签署后,要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鉴于环境事项的复杂性和环境效应的长期性,以及环境标准的变动性,对公司环境报告进行审计并出具签名审计报告,也能承担其法律效应的责任吗?这是目前争议较大的两个问题。我们在这里不再展开讨论。,但是可以提出一些基本想法:(1)注册会计师不可能当然地具有从事环境审计工作的资格和能力,但是对与环境相关的财务收支事项则具备审计能力。(2)环境审计涉及面很广泛(不象财务收支审计那样专门化),应当由一个审计团队集体负责(不同专业的人员)。(3)对环境审计的结果(审计报告)之法律责任要求,可以分别期限,比如在几年以内承担何种责任,几年以后承担何种责任,并辅之以比较清楚的条件界限(比如有重大的法律修改就应除外)。
国际“五大”会计公司在会计和审计各方面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包括实务和研究两方面),在环境会计方面也是如此。近年来,“五大”会计公司都雇用了环境顾问,并积极开拓环境会计方面的业务和开展环境会计方面的问题研究。
ArthurAndersen(AA)会计公司开发出了一种“生态会计”(Eco-Accounting,1994,Chicago)”模型及配套软件程序。其功能在于,帮助企业对环境总成本及其主要组成部分进行确认、追踪、累积、估算及管理。该模型定义了一百多种环境活动,以成本矩阵形式组织和表达所有数据,并对所有各种主要环境活动的业绩加以计量。整个程序包含三个阶段:一是确认环境成本,二是计量环境业绩,三是分析评估并提出替代方案。各个阶段中都包含有一系列的实施步骤。AA生态会计模型特别强调的一点是,它并不试图取代现行的企业会计体系,而是一种补充和延伸。
DeloitteToucheTohmatsh(DTT)在1992年为一个全球性企业环境管理组织开发出一项“环境自我评估规划”,一方面帮助适应国际商会(ICC)的可持续发展战备,同时帮助公司优化环境改进措施。DTT还在1993年进行了一次公司环境报告实务及动机的调查(对70多家跨国公司),并了详细的分析报告。
KPMG在1992年进行的环境报告国际调查,包含十个国家的近七百家公司。据回答,有四百多家公司将环境话题融入了其年度报告,有一百多家公司编制单独的环境报告。调查表明,大多数公司都将环境信息置于年度报告中的管理分析部分。
PriceWaterhouse(PW),已经在1990、1992、1994作了数次连续性环境报告及环境会计问题调查,每次调查都详尽的调研报告,并且从调研报告之题目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出其主题进展:“EnvironmentalCosts:AccountingandDisclosure(1992)”,“AccountingforEnvironmentalCompliance:CrossroadofGAAP,Engineering,andGovernmant(1993)”,
“ProgressontheEnvironmentalChallenge:ASurveyofCorporateAmerica’sEnvironmentalAccountingandManagement(1994)。”先是环境成本核算与披露,进而由环境会计实务延伸到会计准则及政府行为,再进一步将环境会计与环境管理相系。
综上所述,国际性大会计师公司对环境会计问题予以了相当大的重视,这对于推动环境会计实务和理论的发展非常重要。
六、借鉴和启示
如何考虑建立我国环境会计体
系这一课题呢?我们在前面曾经指出,环境会计实务及环境法规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更要依据技术处理方面的专业标准。环境会计的建立与发展,有赖于政府有关部门及职业团体的有组织的行为,即建立环境法律(法规),制订和实施专业标准。进入90年代以后,环境会计问题已经不再仅仅是社会团体(如绿色和平组织)和学术界所关注和探索领域,而是进展到了具有政府组织行为的行动领域。
会计职称论文高级会计师,高会评审,财会论文,工业企业制造企业商业外贸房地产建筑施工交通,行政事业单位,医院,学校,高校财务管理,会计教育教学论文论文写作指导。
1.以英美为例看政府行为
先来看英国。英国的“环境管理制度BS7750”作为一项国家标准于1992年正式颁布执行,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正式颁布实施的环境管理法规。BS7750对公司环境管理系统的开发、实施及维护都提出明确要求,督促公司实现其已确定的环境目标和政策。在环境报告方面,环境信息披露最早是作为社会责任报告的一个组成部分。进入90年代以后,官方和公众接受并强化“绿色化”意识,也对公司信息披露产生了更大的压力,所以大公司纷纷在年度报告中增加环境信息部分,甚至单独编制环境报告。1996年7月11日《会计时代》介绍,根据KPMG的一项调查,披露环境信息的大公司,1994年为65%,1995年增长为77%,而最大的100家公司则全部编制和提供环境报告。
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第一,众多公司编制和披露环境信息,并没有共同接受和依据的专业标准。正如《每日电讯》1996年12月19日一则短评所说,大公司的“绿色”报告中充满了晦涩的专业词汇表述。第二,目前环境报告中还缺少比较有效的财务信息,因而环境会计及环境审计都有待发展。有鉴于此,英国政府环境部在1997年2月颁布了一份适用于所有企业的文件“环境报告与财务部门:走向良好实务”。它虽然不是强制遵循的,但作为政府部门的一份文件,自然是发挥其规范化的作用。
再来看美国。美国的环境会计法规建设分为联邦、州及地方政府三级。与环境问题有关的法规可以大体上划归两类:一类是关于环境破坏之清理与复原的责任;另一类是关于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以及与标准有联系的个人或财产损失负债。
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制定的会计准则架构下,企业对环境事项进行会计处理时,主要依据1975年的第5号准则(SFAS5)或有负债会计,以及与之配套的财务会计准则指南FIN14。由于这两个文件都是针对一般性或有负债,所以在确认和计量(估计)环境负债方面并不具体。FASB从1989年起,指定工作小组(EITF)专门研究环境事项的会计处理,并很快提出了“EITF89-13石棉消除成本会计”和“EITF90-8污染处理费用的资本化”。按照这两份文件,环境污染的处理费用,一般都应作为当期费用支出处理(即费用化),只有在满足以下三个条件时,才允许资本化处理:(1)延长了资产使用寿命,增大了资产的生产能力,或改进了其生产效率;(2)减少或防止以后的污染;(3)资产将被出售。以后,1993年提出的“EITE93-5环境负债会计”,要求将潜在的环境负债项目从一般的或有负债中单独列出并加以估计。
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在环境会计方面也作了许多工作,特别是其组织编写的《环境会计导论:作为一种企业管理工具》一书,不但从概念上澄清了环境会计的三种含义,而且在环境成本计算、成本分配、环境会计信息应用等方面为企业管理实务提供了技术指南。证券与交易委员会(SEC)针对上市公司规则,规定其环境事项的披露要求。
2.国际组织的努力
自从1972年联合国召开人类环境会议以后,许多国际组织都设立机构或工作组,研究环境问题。
先看联合国。联合国有一个关于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的政府间专家工作组(SIAR),每年开一次工作会议,环境会计是每届会议的主题之一,并且是1995年会议的核心议题。该工作组也组织专题调查,调查研究报告,内容一般集中在跨国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相关问题。SIAR的工作无疑大大推动了环境会计的推广,但其工作本身主要是讨论和调研,尚无有约束力的规则性文件产生。
再看欧共体。欧共体国家环境部长会议于1993年3月达成共识(1990年第一次提出草案),通过并了“环境管理与审计计划(EMAS)”,并于当年7月生效。在此之前,1991年曾提出了两项重要的草案“生态审计(Eco-audit)”和“生态认证(ECO-labeling)”,鼓励成员国和成员组织在“自愿”的基础上接受。EMAS鼓励成员国企业设立环境目标和政府,并由外部独立审计师验证其执行结果,为合格的企业颁发“绿色证书”。EMAS被认为是有关环境管理体系的第一份国际性标准。
最后看国际标准组织(ISO)。ISO于1993年5月成立了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计划在5年内建立若干重要标准作为一般行动指南,这就是ISO-14000系列。其中包含六方面内容:(1)环境管理制度;(2)环境审计;(3)环境标志;(4)环境业绩评价;(5)生命周期分析;(6)环境方面的产品标准。1995年,作为ISO-14000系列之一的“国际环境管理标准ISO-14001”和“ISO-14004”的修订稿完成,经过最后征询后正式生效(由于各国意见不尽一致,生效日期计划表一再推迟,正式颁布于1996年9月)。与此同时,三项审计标准草案“ISO-1410,ISO-14011,ISO-14012”也开始被审议。
以上所述,最重要的是欧共体EMAS和国际标准组织的ISO-14000系列。这两套国际性环境管理标准的基本目标和基本内容都比较接近,但也存在很多差别,以致于已经出现了专门比较ISO-14001和EMAS所谓“桥梁文件(bridgingdocument)”1997年在欧洲和美国举办了一系列的工作会议和学术会议专门讨论研究这两个标准系列,以及环境会计和环境管理的其他问题。由此可见,环境会计和审计法规(标准)的建立,的确不是在短时期内就很容易完成的参考文献:
3.会计职业团体的努力
篇10
【关键词】 外伤性完全脱位牙 再植术 疗效 影响因素
外伤致完全脱位牙是口腔科常见病[1],牙再植术是治疗外伤性完全脱位牙的最好方法,笔者于2003~2010年收治17例共23例外伤性完全脱位牙患者,均行牙再植,随访半年至3年,现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与分析,进行回顾性总结,以总结临床经验,与同道共同探讨职称论文。
1 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以2003~2010年笔者接诊治疗的23例完全性脱位牙为研究对象,年龄11~47岁,男14例,女9例。外伤原因交通伤17例,其中以摩托车及自自行车事故多见,其余为打架斗殴伤6例,均为外伤所致。牙离体时间最短20min,最长3h。根发育完成者18颗,年轻恒牙5颗。就诊时完全性脱位牙在口腔内者(包括悬浮在牙槽上和从地上拾起放进口腔者)共9颗牙,占39%,用手拿着或用纸包着就诊者8颗牙,占34%,完全脱位牙丢失后返回原地寻找并用生理盐水保存者来就诊者6颗牙,占26%。
1.2治疗方法
1.2.1 完全脱位牙的处理
先用0.9%生理盐水浸泡离体牙,轻轻洗去表面污物,再用庆大霉素浸泡5min,然后侵入无菌生理盐水中备用,未作牙髓处理。
1.2.2 患牙固定[2]
常规消毒,局麻下清理牙槽窝,使离体牙完全复位,咬合关系恢复正常,不能完全复位者须适当调牙合,再植的牙宜磨低咬牙合 ,再用牙弓夹板结扎固定4~6周,术后给予静脉滴注抗生素5~7d,一个月内半流质饮食。
1.3疗效标准[3]
分别于术后2周,1个月,2个月,半年,1年,2年,3年进行随访,检测再植牙的松动及牙髓活力,牙齿颜色,色泽度,并摄X线牙片。
设立疗效标准为:完全成功,即牙齿功能恢复良好,无牙周袋,牙髓有活力,色泽正常,牙不松动,X线片根尖无暗影;基本成功,牙齿无光泽,牙髓无活力,根管治疗后叩痛,牙不松动,牙齿功能恢复良好,无牙周炎;失败,牙齿松动Ⅱ度以上,不能咀嚼,牙槽脊部分吸收,可有叩痛或伴有牙槽疼痛、脓肿、瘘管等。
2 结果
23例外伤性完全脱位牙再植后,完全成功9颗牙,占39.13%,基本成功12颗牙,占52.17%,失败2颗牙,占8.69%。
3 完全性脱位牙离体时间与再植成功的关系
23颗再植牙均在伤后3h内就诊,完全成功与基本成功病例共21例,占91.3%,仅有2颗牙失败,这两个牙的就诊时间与再植成功率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4 复位固定后调牙牙合的影响
调牙合在外伤牙再植术后非常重要,本组2例失败的再植牙,皆为调牙合 不完全所致, 2例前伸牙合时有牙合创伤,另一例是反牙合患者,复位固定时牙弓夹板没有完全按照患者原来的牙弓形态预制,以致于结扎固定后,上前牙受到唇向力,发生唇向移位,形成咬合创伤,一周复诊时,再次给予调牙合,但一月复诊时,患者上前牙仍有Ⅰ~Ⅱ度松动,二月复诊时,患牙仍有松动Ⅰ~Ⅱ度,X线片示根尖暗影,牙周袋形成。
5 离体牙牙周膜的活性决定再植牙的愈合方式
5.1 影响外伤性完全脱位牙再植成功的主要因素
影响外伤性完全脱位牙再植成功的主要因素是就诊时间和脱位牙的保存方式,有研究表明,牙脱位后,离体干燥30min后,牙周膜水肿、变性,30 min内植入可以恢复牙周膜的活力,有利于牙周膜愈合,本组病例就诊时间在伤后0.5~3h内,成功率达到91.3%,而其中9例完全成功,即牙髓存活者占39.13%,其平均就诊时间在0.79h,平均年龄27岁,牙周情况良好,复位完全,固定后没有咬合创伤,牙周膜及根尖周组织得到充分休息,有利于其恢复活力,12例基本成功病例,平均年龄36岁,就诊时间平均2.01h,再植牙复位良好,无牙合创伤。2例失败病例,平均年龄45岁,平均就诊时间1.45h,再植牙复位欠佳,有轻微牙合创伤,调牙合4次以上。从本组病例分析认为[4],就诊时间越短,患者越年轻,牙髓存活的可能性越大,牙合创伤是影响再植牙成功的重要因素。尽可能让患者将离体牙迅速放入牙槽窝内,尽快就医。
5.2再植牙的适应证
再植牙的适应证应该是牙周健康,且牙槽骨非粉碎性骨折的病例。对于牙周炎较严重者再植后往往失败,而牙槽骨粉碎性骨折后常导致再植牙固定困难,并且局部供血不好也会影响再植成功率。本文1例失败病例,原有较严重牙周炎,因为或者强烈要求且是熟人,勉强作了再植术,最后还是失败。因此,今后类似情况,应视为再植术之禁忌证。
5.3牙髓的处理
离体牙的牙髓在再植后能否成活与离体时间及牙根发育程度有关。对于牙根发育已完成的再植牙,其牙髓再植后成活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宜在再植术2周后进行根管治疗,以免形成根尖炎。对于牙根发育尚未完成的年轻恒牙且离体时间较短又有适当的现场保存措施的。应当尽量保存牙髓,以便日后能继续完成根尖发育,除非证实牙髓坏死才做根管治疗。
5.4关于术后固定
术后固定方法较多,其中8字结扎是最为简单的固定方法。但是8字结扎固定往往效果不好,其原因在于一部分病人前牙的舌隆突不明显,钢丝结扎后常会向根尖滑动,从而反将牙齿往牙槽窝外推,因此最好用牙弓夹板固定。牙弓夹板可用市售不锈钢弓夹板或自制铝夹板,效果均较理想。
5.5再植术的最佳时间及保存
牙完全脱位后,应尽快做再植术,术后3~4周根尖治疗,对年轻恒牙的完全脱位,若就诊及时,牙髓常能继续生存,需术后继续观察牙髓活力情况,如在野外发生完全脱位,应保留患牙,可置入牛奶、清水或含于患者口中立即就诊。
参考文献
[1] 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M] 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3-14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