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退出汇报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19 03:27: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贫困退出汇报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贫困退出汇报材料

篇1

市扶贫办:

根据省扶贫办《关于开展脱贫攻坚成效市际间交叉检查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办制定了本次检查的行程安排(暂行),望贵办给予支持。具体安排如下:

1.日期:5月9日(周二)至5月13日(周六)共5天

2.地点:**、**、**、**县、**县(每天一个县)

3.参加县(市)座谈会人员:**市检查组,****市各县(市)扶贫工作分管领导,****市各县(市)民政、农发、住建、人社、卫计、教育、交通、水利、残联、民委、扶贫等部门分管领导。

4.检查内容:在县(市)召开座谈会,听取县(市)分管领导情况介绍,了解政策落地、项目实施、责任落实和资金使用管理等方面的情况及贫困人口识别精准率、贫困人口退出准确率和因村因户帮扶工作群众满意度。座谈结束后,检查组分成6个小组,分别乘车赴省办随机抽取的6个村进行入户调查并听取乡村、驻村工作队及帮扶责任人汇报

附件:1.日程安排表

2.需要***提供材料清单

3.检查组成员名单

篇2

 

爱民乡总面积约55平方公里,下辖4个行政村,6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约7000余人。通过精准识别和退出,我乡现有贫困户245户800人,其中,柏树村75户239人,红岩村79户259人,南山村44户146人,土塘村47户159人;低保贫困户141户465人,五保贫困户18户19人。截止目前,全乡已脱贫217户751人,尚有28户49人未脱贫。2018年拟脱贫8户21人(其中柏树村拟脱贫4户9人,户主分别是陈贵杨、桂木水、桂林枝、桂大妹;红岩村拟脱贫2户5人,户主分别是潘隆、胡木得;土塘村拟脱贫2户7人,户主分别是余泽武、王修平)。为了全面做好我乡的脱贫攻坚工作,在上级各有关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结合我乡脱贫攻坚工作实际,全方位、多形式开展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我乡扶贫工作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思想统一,机构健全。

为了全面做好我乡的脱贫攻坚工作,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为组长、乡长为副组长、各村书记及驻村第一书记为成员的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并多次召开专题班子会议,研究部署我乡的扶贫工作。同时乡政府还专门成立了扶贫工作站,各村成立了扶贫工作室,并且明确了工作职责,确定了乡村干部专职负责脱贫攻坚工作,以及扶贫开发系统维护、档案资料收集、信息报送等日常事务。

二、全面落实“十大工程”

在结对帮扶过程中,真正做到因户施策,紧紧围绕爱民花生、茭白基地、中药材种植、光伏发电等产业基础,结合我乡各村群众的传统种养殖生产生活习惯,集中力量,统筹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千方百计引导贫困户,尽早脱贫,同时做好政策的宣传工作,确保贫困户能享受到党和政府的优惠政策。具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产业发展扶贫工程。辖区4个行政村因地制宜依托产业扶贫项目,有效带动贫困户脱贫。

1、柏树村药材基地+光伏发电助脱贫。在柏树村6组土地开发项目点上打造147.64亩药材基地,现已种植药材白芨30余亩,其余土地正在养地阶段,同时育苗棚内药材黄精种苗正在培育。鼓励全村75户贫困户利用扶贫小额信贷入股专业合作社分红,或到农业专业合作社内务工,目前已吸纳10余名贫困户在柏树村药材基地务工。另与县园区企业江西博源堂药业有限公司合作在柏树村11组黄家山积极探索“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开展中药材种植,现已完成土地流转和土地平整,预计10月中下旬开始种植太子参10亩,11月种植玄参50亩,明春种植枳壳20亩。

柏树村有两个50KW光伏发电站从1月并网发电至今,共计产生收益18931.03元,国家配套补贴7246.12元,截止8月已进行今年第一次收益分配,29户贫困户受益,平均每户受益达650余元。

充分利用小额信贷金融扶贫政策,全村共有47人办理了小额贷款共计47000元,并全部入股到花生专业合作社,目前已给26户分红100元。

2、红岩村种、养殖产业比翼齐飞,光伏发电锦上添花

红岩村积极探索“农场+基地+农户”模式,村委会与德安县旻隆生态家庭农场签订了合作协议,在9组流转30余亩土地,目前土地已平整好,计划明年发展艾叶种植基地,基地的日常管理由农场负责,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将贫困户雇用到基地内务工。

红岩村帮扶单位水务局积极作为,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送去鸡苗、种猪,截止7月已给16户贫困户送去了16头种猪,给21户贫困户送去了750只鸡苗,3户贫困户60只鸭苗,为贫困户的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发展动力。

红岩村已建立一个光伏发电站,从去年7月并网发电至今,已产生效益15615.41元,国家配套补贴24190.46元,截止8月已进行了今年第一次收益分配,19户贫困户受益,平均每户受益达800余元。

此外,全村共有49人办理了小额贷款共计49000元,并全部入股到花生专业合作社,目前已给24户分红100元。

3、南山村茭白产业金秋收获形势喜人。

南山村在帮扶单位县农业局的支持下发展茭白产业,今年已经种植茭白30余亩,预计年产量2000斤/亩,并成立了茭白专业合作社。国庆前夕是茭白收获季节,目前市场价格4.5元/斤,预计收入达15万元,除去成本,利润有9万元左右,全村44户贫困户已全部入股合作社进行分红,平均每户可分到近2000元,此外对于在家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按照100元/天的工资雇用到田里劳作,目前已雇用10余人。

全村共有25人办理了小额贷款共计25000元,并全部入股到花生专业合作社,目前已给14户分红100元。

4、土塘村优质稻产业,以质量取胜

土塘村在高标准农田上开展优质水稻种植。目前已种植30余亩,成立了优质水稻专业合作社,鼓励贫困户利用扶贫小额信贷入股专业合作社分红,或到农业专业合作社内务工,并按照150元/天的工资标准予以支付。

半个月后将是优质稻收割时期,预计今年产量在2万斤左右。

此外,全村共有29人办理了小额贷款共计29000元,并全部入股到花生专业合作社,目前已给17户分红100元。

二是就业扶贫工程。全乡已安置贫困户到公益性岗位务工13人,其中保洁员11人,农家书屋管理员2人;介绍在花生扶贫车间、茭白基地等农业产业基地务工15人,介绍引导贫困家庭劳动力到县园区企业务工3人。

三是危旧房改造扶贫工程。全乡2018年贫困户危旧房改造共有10户,其中7户已脱贫户,3户未脱贫户。为尽快完成危房改造任务,乡党委政府经过与爱心企业沟通,为他们争取了免费支持每户9吨水泥,90吨水泥8月份已全部配送到位。目前,土塘村的已脱贫户程先枝基本全部完工;南山村未脱贫户洪富根已完工,已脱贫户付岳生门窗已装好,开始粉墙 ;柏树村已脱贫户王清本周封顶,李保恩本周安装门窗,未脱贫户王贤柏门窗已装好,陈贵杨门窗已装好;红岩村已脱贫户罗华星本周拆掉模板、粉刷,吴祥本周倒地面、粉刷,罗国华本周定模板。

四是基础设施扶贫工程。今年以来,投入资金21万元,新建南山村3组简易桥梁,对9组护坡维修整治,对5组、10组农村公路进行硬化及排水管维修工程。有效地改善了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

五是村庄整治工程。2018年投资35万元,用于南山村4组水库移民居住点的道路、池塘、绿化等方面的村庄整治。此外,南山9组新上报了一个污水处理项目,该项目投资约30万元,计划12月中旬完工,现正在进行设计、预算及招投标等程序。

六是社会保障扶贫工程。通过财政兜底保障帮扶,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户1-9月份共计发放低保金357 人775522元,五保金26人63435。

七是教育扶贫工程。积极配合县扶贫移民办、县教育主管部门,做好贫困户学生信息收集汇总,为119名在校学生申请春季教育帮扶补助,共计101339.37元。其中小学生76人53510元;初中生28人29079.37元;高中生28人18750元; 另积极申报中高职学生享受“雨露”计划资金补助,上半年共计补助15人69000元。

八是健康扶贫工程。帮扶因病入院治疗贫困户,通过居民医疗保险及大病救助等途径减免医疗费,并全面实现先看病,后付费。对全乡所有贫困户由乡财政统一代缴重大疾病商业补充保险,并且按要求免除贫困户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费。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宣传力度不够。对各村的扶贫工作宣传力度不够,鲜有在市级以上宣传媒体上稿报道。

二是部分帮扶干部虽然都经常下户,但是流于形式,只和贫困户家中某个人接触,简单的送送慰问物资、填个表,没有真正沉下心来,与贫困户谈心交朋友,没有真正了解其需要什么。有的扶帮干部想在产业帮扶上做文章,但都不了了之。

三是部分帮扶干部APP没有做到每月签到更新,一证一册填写不完善、不规范,贫困户已享受的政策部分项目未登记,贫困户未签字确认等。

四是上报材料不及时。有些村每每需要上报材料表格时,总要三催四请,即使交来也是质量不高,导致常有材料逾期上报至县里的情况发生。

五是产业扶贫收益与贫困户未有效对接。各村虽均有产业,但贫困户收益效果不是很好。一是未有效吸纳贫困户在合作社内务工;二是未有效引导贫困户以土地、资金、技术等其他形式入股到合作社,难以激发脱贫内生动力,使得扶贫产业项目未能高效的惠及贫困户,让扶贫产业项目在扶贫效率上大打折扣。

四、下一步打算

1、竭尽全力抓产业。充分借助帮扶单位和连心强基工作组的有效力量,发挥驻村第一书记的引领作用,结合实际为各村产业发展布局多谋划、多筹措,建立完善产业发展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动员贫困户以劳动技能、土地、山林等多种方式入股,参与产业发展,让贫困户共享更多的发展红利。

2、不遗余力抓常规。一要进一步加强驻村帮扶干部的管理,明确驻村帮扶的工作和时间要求。同时时常组织脱贫攻坚业务培训,着力培养造就一支懂扶贫、会帮扶、作风硬的帮扶干部队伍。提高材料上报效率及质量。二要各村明确扶贫材料上报责任人;将材料报送是否及时作为年底绩效考核的重要参考。

篇3

由于这一群体的辛勤作为,汉寿县已实现3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聚焦解决了“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积极推进着“问题整改”和“问题清零”行动。(这段是否精准,请局领导审核)

最佳帮扶干部罗嵛文

罗嵛文是扶贫办年轻的女干部,负责扶贫信息系统工作。她为了尽快熟悉业务,就把省里下发的操作手册和问题答疑打印成书,放在床头,白天工作忙,就利用晚上睡前一遍又一遍翻阅学习。自己掏钱买了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为的是随时提供各种数据,给乡镇解决各种系统问题。贫困监测需要对数据进行各种比对处理,她买来专业书籍,学习表格公式函数,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016年12月30日,省里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完成预脱贫人口回退工作,并且会在第二天早上提取数据。罗嵛文收到领导交办的任务时,已经下午7点了,全县都已经放了元旦节假,时间之紧,任务之重可想而知。她守在办公室一个个乡镇打电话,说明工作的紧急情况,耐心指导乡镇完成工作。核对完最后一个乡镇的数据,已经凌晨2点,单位的大门早已关闭了,她只能和衣睡在办公室沙发上。2017年,“雨露计划”资金还是贫困学生自行网络申报,2018年初,国家审计“雨露计划”下发一堆疑似未发放学生名单,她一个人在办公室奋战了几天几夜,吃盒饭,睡沙发,一个个乡镇督促,一个个学生核实,终于把几百个学生的申请表格和学籍证明收集到位,及时打卡发放了补助。睡沙发过夜成了常事,家人颇有抱怨,5岁的孩子问:“妈妈,为什么你总是加班不陪我,别的小朋友每天都有妈妈接,我也想要你每天接我。”她说对孩子自己是愧疚的,只能咬牙承受。2017年,她被常德市脱贫攻坚大会指挥部授予“百名最佳帮扶干部”。

最美扶贫人物龙燕丽

扶贫办主任龙燕丽,担负着各种重大的协调、沟通工作,累着苦着,她都忍受着。2016年,她父亲患重病住院,因扶贫工作忙,她没有去照看过一个整天。父亲去世后还处在悲痛中的她,由于单位人员少,便毅然投入到工作中。也是在那年,她怀孕7个月时,有一次感冒发烧,单位要组织开全县性的大会,又抽不出人手,她只能叫上老公陪同自己一起去布置会场。2017年产假未休完,就投入到脱贫攻坚一线,每天加班加点,没有时间喂奶,导致早产的小孩还未到5个月就断奶了。

2017年,龙艳丽协助华诚蔬菜专业合作社以自身优势,在洲口镇小河村、文华村结对帮扶85个贫困户,带领贫困户发展蔬菜种植基地348亩,建立蔬菜扶贫育苗中心,为贫困户免费供种,全程跟踪服务、实行保底回收,使2个村的贫困户年人均增收近2000元。2019年,她被评为“常德市最美扶贫人物”。

最美扶贫人物廖红娟

廖红娟是扶贫开发办公室易地扶贫搬迁股股长。前两年,易地搬迁从设计、选址、预算、财评、招投标,到每一户上门测量、验收,都有海量的系统数据录入和修正。搬迁办当初只有2个人,廖红娟全程参与负责,那一年里她不敢穿高跟鞋,走过部门和乡镇的路程,都可以绕地球一圈了。罐头嘴镇建档立卡贫困户邓大朋,在2016年实施易地搬迁时,其儿子因外出采购建房材料出了车祸。搬迁办第一时间做邓大朋的思想安抚工作,又积极向上级领导请示汇报,经过同意,帮邓家提前拨付了前期建房启动资金,申请了一笔扶贫救助款,解决了他家建房经费和生活困难。

易地扶贫搬迁股工作任务重,棘手的问题多。廖红娟多次深入村、社区,了解易地扶贫搬迁施工进度,与当地干部共同处理搬迁施工过程中的繁琐问题。经常不分昼夜的上门与群众亲切交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做通思想工作,她负责的每项任务总能圆满完成。在她协调下,崔家桥镇连家坝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成为省市同类工作的亮点。

她常说:“到那些贫困户家里去,看到现状以后,内心深处总有一份震撼,想帮他们实实在在解决一些困难。我们最欣慰的就是看到贫困户的笑脸,对扶贫干部的热情”。2019年,她被评为“汉寿县最美扶贫人物”。

“拼命女郎”金晶和同事们

金晶是扶贫办年龄最小的工作人员,2018年4月至今,负责项目系统录入工作,是种非常细致的功夫。2018年7月,她临时接到系统关网通知,联系各行业部门,要求在时间节点完成项目录入,最后各部门以不懂操作为由,全推到她一人身上。为了能完成此次任务,她从早上8点一直录到凌晨2点,期间水都忘了喝一口,中午只用10分钟吃完饭,就回办公室继续作业,一刻也不敢耽误,眼看时间临近,任务怕是完不成,她都急红了眼,当时一名女同志主动帮她录系统,直到关网的当晚11点多钟,又叫来另一人帮忙,3个人一人一台电脑,坐在狭小的办公室,终于赶在凌晨2点前完成了任务。她说这是自己几年来,印象最难忘、最有成就感的一次。她话语不多,单位里都知道加班已成她的常态,问她累不累时,她总是用一脸腼腆作回应。

财务工作极其繁琐精细,县扶贫办财务室工作人员刘丽荣、彭慧,承担着移民局、扶贫办和异地搬迁办三个部门的财务工作,还有行政经费、工会和扶贫基金会的财务,每一项都有不小的工作量。同时每年还要接受省、市交叉检查,市县审计、纪监委督查巡查等。她们做到了资金正常拨付,程序全部合规,检查考核不被扣分,单位男同志评价她们是“小女子担起了大责任”。

贫困监测是扶贫办中心工作,光是其中系统的维护管理、信息的录入修改等工作,需要多人配合;贫困户的脱贫退出、脱贫后的巩固提升、未脱贫户的精准帮扶、每一户贫困户政策制定是否到位、收入是否达标等,也需要精准监测,随时为全县提供数据支撑。这项工作由杨玉霞与另一名女同志担负,做得最辛苦,即使有时受到批评,她们偷偷擦干眼泪,又投入繁重的工作中。全县在省市脱贫攻坚领域各项考核中,没出现任何数据错误。

篇4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一)社会消费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2020年,通过政策宣传、应统尽统、服务上门、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加强沟通与协调、查缺补漏等措施的落实。到2020年12月底,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完成26400.00万元,与本年度目标任务24000.00万元增长10%。其中:批发业6785.41万元,与上年同期增长16.7%,零售业13556.50万元,与上年同期增长16.3%,住宿业1236.49万元,与上年同期增长24.7%,餐饮业4821.60万元,与上年同期增长22.9%。

(二)外贸进出口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因我县具有外贸经营资格的企业经营主体结构不合理,产品达不到出口质量认证,出口产品规模小,开拓国际市场能力弱。截止目前还没有外贸进出口业绩,到2020年12月底金润玉国内产品销售额预计达到2500万元。

(三)电子商务目标任务完成情况。通过完善工作机构,落实工作计划,开展宣传培训。到2020年12月底,线上线下销售预计达到8100万元,(其中:线上销售额1400万元,与上年同期增长30%,线下销售额6700万元)与上年同期6230增长30.02%;网店建设数量预计达到440个,与上年同期366个增长20%,电商人才培训3247人次;全县网络覆盖率达100%;快递物流配送覆盖率达97%;网络供货平台7个;电商创业培训中心1个;企业电商应用率92%。

二、重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一)“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指示精神和工作要求,县商务局全体干部深入张家乡太渠村开展脱贫攻坚帮扶工作:一是高度重视,行动迅速,全县贫困县退出工作会议之后县商务局领导高度重视,围绕县委、县政府关于帮扶工作的部署安排,认真组织单位干部职工,迅速到岗到位,深系户家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帮扶活动。选派驻村干部能够坚守岗位、尽职尽责,通过逐户走访调研,主动了解村情民意,积极配合乡、村两委班子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二是措施多样,扎实有效。县商务局围绕“帮扶单位、帮扶责任人集中开展帮扶活动任务清单”要求,精心谋划安排,统筹部署落实,有力推进了帮扶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基础上,通过捐赠农资,助销农产品,千方百计帮扶联系户发展产业,增加贫困户非贫困户收入。先后开展了6次帮扶活动,召开乡、村两委班子座谈会3次,走访了24户贫困户,53户非贫困户;制作发放有照片、有姓名、有职务、有联系电话的连心卡77个,慰问五保户5户;筹措3万多元为贫困户送化肥48袋,为村委会配置电脑1台、打印传真一体机1台、投影仪1台;同时,为贫困户、非贫困户送去了党的学习资料和精准扶贫惠农政策宣传册等精神食粮。三是电商助力精准扶贫新发展。通过完善工作机构,落实工作计划,开展宣传培训。到2020年12月底,线上线下销售预计达到8100万元,(其中:线上销售额1400万元,与上年同期增长30%,线下销售额6700万元)与上年同期6230增长30.02%;网店建设数量预计达到440个,与上年同期366个增长20%,全县网络覆盖率达100%;快递物流配送覆盖率达97%;网络供货平台7个;电商创业培训中心1个;企业电商应用率92%;四是电商扶贫工作亮点。建立县级电商扶贫服务中心1个;建立电子商务服务站12个,建立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54个(其中贫困村建立电子商务服务点48个),物流快递覆盖到12个乡镇;宽带网络覆盖率达到100%;按照“六有”标准(有宽带网络、有上网设备、有20平方米以上店面、有一定数量的网货、有线上交易额、有带贫承诺机制)配备了电脑、货架、桌椅等配套设施,统一规范制作示范网店门头、各种制度、流程以及工作记录、带贫协议等各种软件资料。充分发挥代售代购、信息查询、缴费等便民服务,帮助群众增收。

(二)酒类商品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按照《酒类流通管理办法》等酒类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和酒类流通溯源信息化管理要求。为了规范酒类流通秩序,净化酒类市场环境,保障酒类食品安全,让人民群众喝上“放心酒”,县商务局、酒管局多次组织人员开展酒类市场检查工作,今年共计检查市场38次,累计出动执法人员165人次。全县酒类商品备案登记161家,其中:城区78户,备案率为100%,《不得向未成年人销售酒类商品》警示牌张贴率为100%,随附单使用率达到100%。通过酒类市场专项整治,杜绝假冒伪劣酒类商品进入我县市场,维护了酒类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三)便民市场项目建设情况。圆满完成了杨店乡便民市场建设,项目总投资120万元。其中:自筹资金80万元,申请市场建设以奖代补资金40万元,建筑面积2030平方米(其中:廊亭式仿古交易大棚1个500平方米,硬化地面1500平方米,厕所1座20平方米,垃圾池10平方米),

(四)统计及信息报送工作开展情况。强化统计工作意识,保证数据真实可靠。定期对商贸流通企业统计人员开展业务培训,使广大统计人员准确掌握统计报表制度和报送要求,不断提高商统计人员工作水平。纳入县重点流通企业监测和生活必需品监测系统的大华商贸有限公司,县农业生产资料公司能够及时、准确、上报日报、周报、月报、半年报和年报,上报率达100%,第三产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限额以上企业统计入库率达到100%。各类信息657条(其中:原创信息95条,上级采纳6条)。

(五)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开展情况。2020年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消防法》,等法律法规,对2020年的安全和消防工作采取多种措施,狠抓落实,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领导重视,机构健全。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县商务局成立了以梁树峰同志任组长,整规办、市场监管股和相关企业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小组具体负责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工作,同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制,使各项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二是抓好安全法律法规的学习贯彻。我局认真抓好安全消防法律法规和文件的学习使广大干部职工人人了解安全和消防知识,提高他们的安全消防意识,把安全消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三是认真开展好消防安全自查自纠工作。按照有关文件精神,及时做好学习贯彻,积极开展好商务系统消防安全自查自纠工作,并利用专项整治活动,把商务系统消防安全工作更进一步做好;四是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与县好一家超市、县鑫隆超市、县开元超市、县石油公司、县安泰石油品经销有限公司和县国际大酒店等11个单位签订了2020年安全生产及消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五是明确任务,强化措施。从安全检查情况看,大部分企业高度重视安全管理工作,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防范措施落实到位,店内干净整洁,现场管理比较规范,操作安全有效,总体情况较好,没有重大安全隐患。各企业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安全生产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各项安全防范措施进一步落实,取得了很好的工作成效。检查组每到一处认真察看企业安全制度落实情况、安全台帐记录、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及节日安全措施保障情况等,并实地察看经营场所安全通道、消防设施、电线电路等设施设备是否齐备完好。同时,重点检查了安全管理制度是否上墙、零售登记工作是否落实、进销台账是否完善、灭火器材是否完好有效、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员是否持证上岗、从业人员安全培训是否落实等。通过“四个能力”建设,提高了企业隐患防御能力。确保了全年安全生产方面无一例事故发生。

(六)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绩效考评开展情况。我局认真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工作要求,把行政审批改革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以按照公开、公正、规范、高效、便民、廉政、勤政的基本要求,结合商务工作实际,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切实提高行政审批效率;一是重视商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了抓好商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局党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抓队伍建设;二是抓事项清理。对省市所有的审批事项进行彻底梳理,从项目受理、材料审查、批复或初核转报,三是抓责任落实。既做好新下放审批事项的承接和实践工作,又做好下放县商务局审批项目的业务培训、指导工作,确保每个审批事项放得下、接得住、办得好。四是简化商务审批流程。为了切实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县商务局认真研究、反复讨论审批事项的操作流程,根据每个事项的实际情况和具体要求,简化审批流程,“能快不慢”。将相关备案事项和能够在当天完成办理的相关审批事项改为即办事项;五是创新审批服务模式。为了提供优质规范的审批服务,秉承“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的服务理念,通过创新审批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审批服务;六是规范服务行为。积极推行“三项制度”,认真落实首问首办负责制、服务时限承诺制、AB岗制、非上班时间预约服务、廉政风险防控承诺制等一系列服务制度。七是在今后的商务审批改革工作中,要继续推进“审批事项再集中”、“审批流程再优化”、“审批权限再下放”等工作,努力打造商务审批改革的“新高地”,力求取得商务审批制度改革和服务的“新突破”。

(七)审计整改工作落实情况。按照县审计局通知精神,为切实落实县电子商务产业园招投标存在问题的整改意见。县商务局高度重视,多举措确保审计整改工作取得实效。一是召开了班子会议,第一时间传达部署文件精神。要求分管领导牵头,办公室、财务室共同参与,做到态度坚决、责任明确;二是安排专人负责整改工作的落实,三是注重长效机制。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查源头、查责任、查后果。深入研究从源头上解决审计查处问题的根本措施,真正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

(八)防震减灾工作开展情况。根据《县防震减灾应急指挥预案》总体要求及县政府防震减灾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职责通知的相关内容:一是加强防震减灾应急工作领导,商务局成立防震减灾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杨建强,副组长:程奎,商务局整规办、商务局市场监管股、好一家超市、开业超市、鑫隆超市、国家大酒店、鸿福大酒店、新世纪大酒店、中石油、民营加油站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商务局市场监管股,具体工作由杨建强同志负责;二是工作责任。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强化工作职责,将应急预案落到实处;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地震灾害知识的宣传教育,组织、指导商务系统防震抗震知识的普及教育,广泛开展地震灾害中的自救和互救训练,不断提高商务系统广大干部、员工防震抗震的意识和基本技能;认真搞好各项物资储备及保障,严格按预案要求积极筹备,落实饮食饮水、防冻防雨等物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采取一切必要手段,组织应急生活必需品供应,调用我县储备商品,稳定市场。迅速恢复商业经营秩序,全面保证和促进社会安全稳定;商务局防震减灾应急电话:7123831、71287104;应急救援物资由商贸流通企业一家超市、开业超市、鑫隆超市等企业储备。储备物资包括:方便食品、饮用水、方便面、饼干、矿泉水、小收音机、手电筒、干电池、蜡烛、打火机、火柴、盒。应急需要时统一调用;三是临震应急行动。接到上级地震、临震预(警)报后,领导小组立即进入临战状态,及时向上级指挥部门汇报情况并依法有关消息和警报,全面组织各项防震减灾和抗震工作;组织有关人员对商贸流通企业所属建筑进行全面检查,封堵、关闭危险场所,停止各项大型活动;加强对商务系统广大干部、员工宣传教育,做好干部、员工的思想稳定工作;加强各类值班值勤,保持通信畅通,及时掌握商务系统总体情况,全力维护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落实各项物资准备。根据我县地理位置和人口分布以及商业基础设施存量状况,由承担物资储备及物资供应的企业。对震灾物资实行封闭管理,并登记造册;四是震后应急行动。无论是否有预报、警报,在本区范围或邻近地区发生破坏性地震后,领导小组立即赶赴本级指挥所,各抢险救灾队伍必须在震后1小时集结待命;领导小组在上级统一组织指挥下,迅速组织本级抢险救灾;迅速发出紧急警报,组织仍滞留在各种建筑物内的所有人员撤离;迅速关闭、切断各商业建筑内输电、燃气、供水系统(应急照明除外)和各种明火,防止震后滋生其它灾害;迅速开展以抢救人员为主要内容的现场救护工作,及时将受伤人员转移并送至附近救护站抢救;加强对重要设备、重要物品的救护和保护,加强各企业和营业网点的值班值勤和巡逻,防止各类犯罪活动;积极做好商务系统广大干部、员工的思想宣传教育工作,消除恐慌心理,稳定人心,迅速恢复正常秩序,全力维护社会安全稳定;迅速了解和掌握商务系统受灾情况,及时向县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或抗震救灾指挥部汇总上报,同时向上级部门汇报,请求援助。

(九)招商引资工作开展情况。今年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县政府全力谋发展及招商引资一系列工作部署,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的重要载体,应对“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举措,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以招商引资为重点,以承接产业转移为重要抓手,积极开展大招商、招大商活动;一是健全机制,营造招商引资大氛围。根据县委、县政府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等文件,实行领导具体抓、分析形势,研究措施,形成了全局重招商、议招商、大招商、招大商的浓厚氛围。二是通过联系、协商和沟通,我们与省兰州市紫源国际旅游有限公司达成意意向,计划投资5000万元,新建县电子商务和商贸流通物流园,物流园占地50亩,拟建面积为9200平方米,目前,项目建设前期工作正在论证之中。

(十)非公经济工作发展情况。全年以来,我局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加大扶持服务力度,着力推进非公经济健康协调发展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及时调整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以副局长杨建强为组长,各股室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非公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全面落实、推动非公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的具体实施工作。二是建立联系制度,领导成员分别包抓联系1—2个非公企业,积极为他们协调关系,化解矛盾,搞好服务。三是明确工作思路,在搞好服务,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引导、鼓励各界人士参与非公经济发展项目,为推动商贸流通市场建设,保持商务事业发展,建立起统一开放、布局合理、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下功夫,从而有力地推动非公经济健康发展。四是联合执法,净化市场。全年联合工商、质检、农业、公安部门开展集中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整治活动,有效地遏制假冒伪劣与正牌的竞争,规范了秩序,净化了市场,为非公经济发展提供优良的市场环境。

篇5

第一节 关于加强规范性的基本方法

国内许多学者针对加强高校学生法律援助规范性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大多强调采用订立完善法律法规的方式,如:杨钰明等在《法制与社会》上发表的《论我国高校法律援助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一文中提出“提升法律援助的立法层次”和“确认高校从事法律援助工作的学生具有承办案件的资格”①;邹友宁在《教学实践》上发表的《大学生法律援助事业研究报告》一文中指出“在立法方面可以给予高校法律援助机构一个通行的标准”②;刘振红在《中国青年研究》上撰文指出“通过相关立法明确高校法律援助机构的地位,保障学生参与法律援助的权利。……国家应通过有关法律使其取得类似于法律服务所的地位,赋予其承办法律援助案件的职能,使其能够以自己的名义出具承办法律援助案件所需的各类公函。”③

笔者看来,通过完善的立法来规范高校学生法律援助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具有较大困难。首先,无论从主体还是资金来看,我国法律援助资源都是较为紧缺的,只能将资源优先提供给需求最急迫的领域,就高校学生法律援助进行立法,势必需要开展配套的工作,也势必牵涉司法行政部门的精力,消耗司法行政部门的资源,而司法行政部门所辖的法律援助中心将会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其次,高校学生法律援助具有其特殊性,其参与主体为在校师生,只能对外开展兼职工作,冒然展开相关立法规范其运作,势必给学校带来新的负担,其间利弊非短期可计较。

但笔者并非不赞同立法,而是认为应当“缓缓图之”,设立双重机制:

首先是立法机制。利用政府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政府规章等形式的规范,建立对外开展诉讼等具有较高专业性且影响较大服务的高校学生法律援助组织的审批管理制度,使之接受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的业务指导和资源支持,赋予其承办法律援助案件的职能,取得类似于法律服务所的地位,对该类组织及其成员进行登记并公告,赋予其有调查取证、会见在押当事人等项权利。

其次是非立法机制。对未能达到上条标准的高校学生法律援助组织,则交由高校管理,不赋予其承办法律援助案件的职能,也不享有调查取证、会见在押当事人等项权利。该类法律援助组织主要从事非诉讼法律援助事务。

双重机制的设立,有助于激励优秀的高校学生法律援助组织,建立良性的发展导向,便于公众区分,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我国法律援助体系的多元化。

第二节 关于加强规范性的责任主体

对于加强高校学生法律援助的规范性的责任主体应当是国家还是高校,抑或是其他。笔者认为,首先我国的法律援助体系已经将高校学生法律援助囊括其中,那么毫无疑问,国家应当附有责任来规范其各方面的运作。对此,已有不少学者提出要尽快制定专门法律援助立法,并在民间法律援助部分将高校学生法律援助纳入其中从“法律援助机构的设立、援助主体、援助对象、援助范围、援助程序、资金来源管理使用和被援助者的权利义务等作出一般性规定”④。

高校由于高校学生法律援助的特殊性,并不能因此而免除其责任。无论从物质保障、资金拨给、专业支持还是协调高校学生法律援助与法律诊所教育之间的关系,高校都能发挥其他主体无法替代的关键作用。而高校所应当发挥的责任,除了上述的四项内容外,还应当包含督促高校学生法律援助组织进行自我完善。

第三节 立法机制中加强规范性的应有内容

自2001年宫晓冰编著《中国法律援助立法研究》以来,对于法律援助立法的呼声日渐高涨,随后延伸至高校学生法律援助的立法问题之上,笔者认为这是我国法律援助规范体系日渐完善的必然趋势,在法律援助法最终出台前,针对高校学生法律援助可以以本章第一节所述的政府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政府规章等形式制订过渡性规范。该过渡规范以规范高校学生法律援助组织及其人员开展诉讼法律援助服务为目的。

一、援助对象的界定

高校学生法律援助订立过渡性规范的首要问题,即具备何种资格、条件的人可以成为法律援助的权利主体,获得法律援助。根据我国传统理论认为,应当满足“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当事人”⑤的条件,但在笔者看来所谓经济贫困者和一些特殊案件当事人,并不足以涵盖所有需要法律援助的对象,笔者认为采用社会弱势群体更加恰当。所谓“社会弱势群体”,并非仅指经济困难或身体残疾,根据目前比较流行的国际社会政策界对其的界定,即认为社会弱势群体是“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阻碍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成员的集合,是在社会性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社会群体”。⑥对其简单归纳,即:经济贫困,或者基本权利得不到体制保障,或者兼而有之的易受伤害的处于弱势地位的特殊社会群体。权利贫困是社会弱势群体的重要特征,所谓权利贫困,是指“一国公民由于受到社会法律、制度、政策等排斥,在本国不能享有正常公民权利或基本权利得不到体质保障,即根据制度和法律,是合法的不平等”⑦比如当今的美国华人,大多数人在经济上并不贫困,但因受到主流社会排斥,在很多方面不能享有一般民众的平等权利。

因此笔者认为,在援助对象的具体界定方面应当多方面考虑:

通常认为援助对象应当满足经济、案情的条件。经济上的条件指的是:申请人确因经济困难,无能力或物完全能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这是公民成为受援对象所应具备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条件。这里应当注意我国的区域生活消费的水平差异较大,针对高校学生法律援助的经济条件标准的设计不应笼统制订一个全国统一的经济困难标准,而是充分考虑当地生活消费水平加以制订。案情上的条件是指申请人有充分理由证明自己的合法群益受到侵害,或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确实需要法律帮助。如果却以本身不存在或毫无实现之可能,那么提供援助就成了一种资源浪费,因此必须就案情条件进行严格审核。尤其是高校学生法律援助的资源原本就比较稀缺。

但除上述两项条件之外还存在特殊情况,即特殊对象,在此参照我国法律援助的特殊对象的规定:《刑事诉讼法》第34条“因经济困难以外的其他原因⑧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被告人”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盲、聋、哑、未成年被告人以及可能被判处死刑的被告人”。笔者认为在制定高校学生法律援助的过渡性规范时,应当将特殊对象的范围予以扩大:对身体、精神、文化等方面处于艰难无助状态的人纳入,并且并不限定于刑事领域。

二、对援助组织和援助主体的资格界定

高校学生法律援助与其他种类的法律援助的最大区别在于法律援助的主体不同。高校学生法律援助根据本章第一节关于立法机制的描述,势必需要加强对于援助组织和援助主体的资格审批。

(一)关于援助主体的资格审批

参照第三章关于高校学生法律援助中的典型实例,不难发现,无论其模式如何,较为成功的高校学生法律援助组织的成员均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武汉大学社会弱者权利保护中心和人民大学法律援助中心,均要求通过司法考试者方能参与诉讼法律援助服务。

全国统一司法考试对于法科学生观念中的法律体系梳理和巩固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一名法科学生参与诉讼法律援助服务所应达到的标准,因此,笔者认为,对于法律援助提供主体的资格界定,应当以通过司法考试为标准。这也避免了司法行政部门另行制定审核标准,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但是这样规定就意味着能够在司法行政部门登记的援助主体应至少是本科四年级。是否大二大三年级就不能从事诉讼法律援助服务了呢?事实上,一些优秀的本科二、三年级学生尽管没有通过司法考试,但是应对一般的小额民事纠纷已经绰绰有余。笔者认为,由于标准另行制定和实施的成本过高,完全可以实现优秀个例通过自行开展的公民开展诉讼服务。只不过相关责任只能自行承担。而以司法考试为标准,事实上是期望研究生、本科生能够结合开展法律援助服务,如同人民大学法律援助中心一般,同时还能延长运转周期,有利于援助组织的稳定发展。

(二)关于援助组织的资格审批

高校学生法律援助组织的资格审批应当分为注册登记、变更登记、年度登记和撤销登记三个部分。

注册登记、年度登记均需对其实际业务情况、资金使用情况等信息进行审查,确保其具有持续对社会公众提供稳定可信的法律援助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衡量,应当主要从其人事情况和业务情况来综合体现。人事情况,主要审查指援助组织的高层人员的稳定性、法律顾问与学生的比例、通过司法考试的学生比例等。同时为了避免人浮于事,仅仅从名义上达到了相关比例和数据,因此对于办案数量也有要求,主要指的是对个人最低办案数量、人均办案数量、总体最低办案数量进行限制。变更登记主要是就其人动、地址迁移、信息调整等进行变更备案登记。

在注册登记时应当着重对其内部制度建设、人事情况进行审查,在年度登记时应当就其人事情况和业务情况综合审查。倘若申请注册达不到要求的不予通过,年度登记达不到要求的则取消相关资格。

对援助组织和援助主体的双重登记,合法相关证照,并且通过一定形式对外公布,从而实现对立法机制下高校法律援助的有效管理和及时监督。

三、援助范围的界定

根据第三章典型案例的阐述,可以看出目前绝大多数的高校学生法律援助组织在诉讼法律服务方面仅就民事法律纠纷提供服务,主要出于刑事法律纠纷的权利不对等性、行政法律纠纷的敏感性等方面的考虑。笔者认为高校学生法律援助诉讼服务应当主要针对民事案件,针对刑事和行政案件应当谨慎对待,因为这两类案件通常具有更高的专业要求和更强的外界压力,风险过高。而就民事案件而言,由于高校学生法律援助组织的成员相比执业律师仍然具有实务经验缺乏、专业程度较浅的短板,因此在范围限定上,应当有所限额。

四、法律援助的申请和审查

关于高校学生法律援助的申请和审查,应当区分对待,对于诉讼法律援助服务,笔者认为应当区分开展:各地方政府法律援助中心下发适用所在地区的一般标准,由高校学生法律援助组织严格按照标准审查决定,对于超出一般标准,但援助组织认为确实应当援助的,由其隶属的法律援助中心进行审查决定。

同时法律援助中心也可以直接接受法律援助的申请,并对其进行审查,发现可以由高校学生法律援助提供法律援助的,则指派给相应的高校学生法律援助组织。

申请人提出申请,应当按照规定的书面格式填写书面材料,若申请人因文盲或其他原因无法准备书面申请时,可由高校学生法律援助人员代为准备申请书,并订立相应的协议和提供人身份证明。除书面申请外,申请人还应当出具相应的证明文件,包括身份证明、经济情况证明、案件情况证明等。

对于法律援助的申请、审查程序设计,还应包括申请的拒绝与异议程序,许多国家的法律援助立法在原则性的规定了援助对象、范围、条件之后,往往又专门对拒绝的内容作出详细的规定,对此,高校学生法律援助的规范订立也应继承这一立法习惯,通过概括法和否定列举法的条款更好地对援助的范围和申请时具体实务操作进行确定。异议程序,则是为申请人提供的法律救济渠道,主要包括异议时效、异议决定机构等。异议时效应当充分考虑相应的诉讼时效,建议刑事法律援助申请拒绝后的异议时效为5日,民事法律援助申请拒绝后的异议时效为10日。异议决定机构方面,对高校学生法律援助组织拒绝提出的异议的决定机构应当为其隶属的法律援助中心,对地方法律援助中心提出异议的决定机关为确定该援助中心的司法行政部门。

五、法律援助的实施

(一)接受指定和分配的法律援助的实施

接受指定,指的是接受法院指定辩护。尽管目前我国的高校学生法律援助组织尚不能普遍从事刑事诉讼,但是随着今后的发展,尤其是出台相关规范性文件加强规范其规范性从而促进其发展之后,高校学生法律援助完全可以开展一定的刑事诉讼法律援助。法院在确定指定辩护的高校学生法律援助组织时,应当遵循以地域管辖为主、承办案件的援助组织与审理案件的法院所在地相一致的基本原则,从而便于援助组织和援助人员就近调查就近参与诉讼。

接受分配,指的是高校学生法律援助组织隶属的司法行政部门下辖的法律援助中心在司法行政部门的协调下,将部分民事法律援助案件分配给高校学生法律援助组织的情况。高校学生法律援助作为多元化法律援助体系中的一元,当出现法律法律援助中心案件过多,负荷过重时,理应发挥其多元化作用,在共同上级部门的协调下分担压力。当然,这种分配,也必须经过援助申请者的同意许可。

(二)法律援助的指派

援助组织在接受指定、分配或接受申请人直接申请获得法律援助案件时,应当及时指派援助人员实施援助,与受援人签署法律援助协议,明确规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法律援助人员办理援助案件,应向司法机关、仲裁机构和有关行政机关提交援助所指统一印制的公函和文书。

(三)法律援助的撤销

按照各国法律援助法的一般规定,援助组织均有权作出撤销决定,但应对其作出严格限制。首先,在援助的实施过程中,援助组织发现原援助决定因未能完全了解申请人情况而发生错误,或受援人未按援助协议履行义务,或申请人经济状况好转等情况,但发现以上情况的法律援助人员,负有及时向援助组织报告的义务,不得自行拒绝或终止援助,只有建议权;其次,在诉讼进行过程中,法院发现受援人违反相关援助规定,不符合法律援助标准或以欺诈手段获取法律援助或在进行法律程序时作出不恰当行为的,可随时提出撤销援助的建议或决定。一旦发生援助撤销,则根据援助组织与受援人的协商,或为承办人员从案件中退出,或为继续办理,但由当事人支付所有的办案费用并且比照律师收费标准付费。

(四)法律援助的监督

法律援助的监督主要指对援助人员具体案件行为的监督,主要包括对援助人员案件办理的一般过程、当事人的情况变化设计可能撤销援助或更换承办人员的情况、援助人员对有关诉讼项目的增加及费用扩大的情况、法律援助结果以及工作态度反馈等情况的监督。监督主体分为援助组织及其所隶属的司法行政部门。具体方式可以分为:①援助人员向援助组织定期履行报告义务;②援助组织其所隶属的司法行政部门定期进行汇报;③接受受援人的随时报告。

(五)费用的结算与支付

我国法律援助的经费来源目前主要包含法律援助基金、各级政府财政拨款和少量的社会捐助。参照法律援助的资金来源,通过注册登记并享有一定权利的高校学生法律援助组织,其资金来源也将与之具有相似的结构。关于费用支付,我国目前的法律援助实践中,大多采取一案一结的方式,这也符合高校学生法律援助之前的工作习惯,同时便于资金的及时流转。(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法学院)

注解:

① 杨钰明等,论我国高校法律援助制度的改革与完善[J],法制与社会,2008-8(下)

② 邹友宁,大学生法律援助事业研究报告[J],教学实践,2009-10

③ 刘振红,大学生参与法律援助活动研究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8-3-5

④ 程捷肖伟,高校法律援助机构之现实困境与改革对策[J],宜宾学院学报,2008-3,第3期

⑤ 具体请参见本文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

⑥ 万闻华,NGO社会支持的公共是政策分析:以弱势群体为论域[J],中国行政管理,2004,第3期

篇6

2011年,在“紧缩”的宏观调控背景下,通胀抬头、出口缩减、经济增速放缓,银行业机构面临着信用风险上升的巨大压力,防控信用风险乃是银行业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这种情况下,金融监管部门如何提升监管的科学性、前瞻性,实现以监管保稳定、以监管促发展的有机统一,在确保银行业安全稳健运行的同时促进实体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成了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

对于中国银监会河南监管局而言,也面临着自身的使命。怎样在保持银行业健康发展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体制框架该如何设计?如何探索地区性农村金融机构新模式?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空间和出路何在?这是摆在中国银监会河南监管局局长、著名金融问题专家李伏安眼前的亟待解决的课题。

曾任中国银监会业务创新监管协作部主任的李伏安,2000年曾前往波士顿大学管理学院学习,获得投资金融学兹维获工商管理金融专业证书。6月21日,在河南郑州他的办公室,本刊记者就此热点话题与其进行了深入探讨。

大力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

中国经济信息:2011年,通胀抬头、出口减少、经济增速放缓,银行业机构面临着信用风险上升的巨大压力,防控信用风险仍是银行业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河南银监局在提升监管的科学性、前瞻性,确保银行业安全稳健运行等方面有什么举措?

李伏安:2011年,是经济金融形势非常复杂的一年,也是河南银行业持续发展的关键一年。根据银监会工作部署和刘明康主席指导精神,今年我们以开展“合规执行年”活动为主线,注意力放在提升风险管控水平、推动金融诚信建设、深化银行业改革发展、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保障银行业安全稳健运行和促进经济金融良性互动发展方面。

中国经济信息:随着“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中原经济区建设也成为今年的热词,不久前中央32个部委领导还专程到河南调研“中原经济区”建设。您多次强调,金融业要在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李伏安: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河南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新机遇。如何引领银行业支持好中原经济区建设,如何让河南金融业把握住机会发展壮大,这是摆在河南银监局面前的重要课题,更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职责。

河南省委、省政府对银行业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寄予了厚望。卢展工书记作出重要批示:衷心希望在中原崛起的开局之际能得到金融系统有效的支持,否则,别的条件再好,缺少命脉保障,都是空的。郭庚茂省长也要求我们要在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结合河南省情和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实际,我们在开展“合规执行年”活动、加强对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审慎有效监管的同时,还提出了“三条措施相补充”的工作任务。

一是服务中原,为经济实体服务,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配套金融服务。我们积极引导银行业加大对战略投资热点、优势行业、重点项目、重点扶持领域的信贷支持;积极支持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加大对全省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等的信贷支持;完善金融配套服务体系,制定差异化的金融服务政策。

二是力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打造金融支持经济转型和发展大省。积极引导银行业机构把握好信贷投放节奏,着力打造“金融支持经济转型和发展大省”、“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大省”,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优化信贷结构促进河南省经济转型,在促转型中优化信贷结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小企业、“三农”的支持力度,力争对小企业、“三农”信贷投放实现“两个高于”的目标。

三是加快机构发展,提升河南银行业竞争力。继续把农信社监管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商业银行组建工作,加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组建和监管力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村镇银行组建工作实现更大的发展。同时,督促城商行制定清晰的、符合自身特点的市场定位战略规划,转变发展模式,提高区域竞争力,推进跨区域发展,鼓励增资扩股,改善股权结构,完善法人治理机制和内控机制。

另外我们还加强对产业行业发展及结构调整政策的研究,注重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自觉将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纳入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和年度经营计划,主动增强预见能力和应对水平。

还要继续探索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设模式、加快建设进度,继续大力提高金融服务薄弱乡镇的服务覆盖面和满足度,确保涉农贷款增幅高于贷款平均增幅。继续优化小企业金融服务差别化监管政策,提升银行业金融机构与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合作水平,推动改善包括税收优惠、财政补贴、风险补偿等在内的外部环境,确保小企业贷款增幅高于贷款平均增幅。

中国经济信息:您期望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李伏安:我们要下大力气,通过全面推进各项工作,突出工作重点,实现六大目标:即支持实体经济力度明显加大、信贷结构明显优化、风险水平明显降低、改革发展明显推进、合规建设明显加强、监管能力明显提升。

探索地区性农村金融机构新模式

中国经济信息:您讲过,银行最后的生存发展是要依靠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银行一定要从改变服务上入手。我曾经亲身接触到河南的一家中小企业,2010年利润的75%都付了贷款利息和银行费用,企业实实在在成了银行的打工者。您如何看待这个现象?河南省银监局如何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李伏安:我觉得,围绕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基础。因为无论从带动就业还是解决民生问题来看,主要依靠中小企业。通过中小企业发展建设城市集聚区实现城镇化问题,单靠几个大企业是不行的,只能靠吸纳就业能力很强的中小企业。

所以说,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是实现河南科学发展、转型升级的根本,银行业要认识到其重要性,积极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应该主要在两个方面做工作:首先是河南企业家精神的塑造,培养他们良好的开创精神和现代企业精神;另外要建设公开、透明、具有可预见性的政策环境,保护中小企业发展。

具体到金融业来说,要建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增加企业信用度,建立良好的担保环境,规范透明的支持政策。河南银行业力争经过三到五年的努力,要让中小企业贷款达到GDP增长的百分之三、四十甚至五、六十。那时河南的中小企业发展面貌定会得到很大改善。

中国经济信息:在2010年,金融机构非常积极推广农村小额信用贷款。有数据显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中农村贷款余额3.5万亿元,占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的35.8%,这是前所未有的。请问今年河南银监局将采取哪些措施进一步加大引导金融机构推广农村小额信用贷款?

李伏安:应该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农户小额信贷都将是提高农民抗风险能力的基本内容。

河南是农业大省,农业的出路就在建设具有较强抗风险能力的高产稳产的现代农业。所以河南金融业要大力推动建立现代农业金融支持模式,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我们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体制框架该如何设计,无论怎么说都必须以农业发展为本,同时得到金融发展。这些欧洲都有成功的模式可以借鉴。但中国为什么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至今对农村的金融支持还是远远不够?就河南的现实看,农行、农发行无法满足农业发展需要,农信社的体制效率也不够高。

我觉得中国以地区为主的有效支持农业的专业金融模式还需要探讨,但明确的是不需要全国性的大规模银行,它的定位要在地区内的。

中国经济信息:农信社是支农的主力军,在农业第一大省的河南,农信社的重要性更为突出,但目前情况下农信社的管理体制也存在诸多弊端。您觉得国家应该如何通过改革增强农信社的支农实力?

李伏安:目前河南省正督促高风险信用社全力清收不良贷款,全省农信社不良贷款余额和占比分别比年初减少67亿元和下降5.36个百分点。亏损联社由11家减少到4家,资本充足率也由负转正。

但目前全省农信社仍有400多亿元的不良贷款、15.54%的不良率,这对我省经济贡献度大打折扣。如果不良贷款率能下降10个百分点,那么农信社对我省经济的支持力度将极大地增强。今后需要在农信社的管理框架、产权治理方面做更多的探索。

目前,农信社普遍采取省联社的管理框架。在河南,为有效防范风险和权力滥用,省联社先后将人权、财权、物权上收,这对风险的防范是有好处的,但鉴于农信社的股份构成,权力上收层级太高又存在另一些问题。但如果不形成适度规模,仅仅依靠各县级法人,又难以实现适度规模和商业可持续。河南还有相当一部分县是比较贫困的,144家县域农信社中很多机构资金实力太弱,抗风险能力差,县域经济总量和存款量很难支撑其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管理权限和农信社适度规模经营之间需要寻找平衡点,而我认为这个平衡点应该在河南的18个地市。可以在各地市通过股权联合方式,根据市场化商业化原则,建立地市级农商行或农信联社,资金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在各县域之间调剂,由此进一步巩固县域农信社服务“三农”的职能和能力。省联社则负责提供全省统一的网络服务、品牌建设和制度建设等。

城商行要做经济区域半径内的社区精品银行

中国经济信息:近日,副总理批评了北京银行跨地区发展,刘明康主席也指出城市商业银行要扎根当地,走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道路。对此您怎么看待,河南商业银行改革和发展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李伏安:跟地区性涉农金融模式相对应,中小城市城镇的城市商业银行也要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河南城市商业银行应以中小法人为主的专业化社区银行发展模式为主,专注于做本地经济区域半径配套的专业模式,既不能搞全国式的,也不能只限制在省市行政区划范围内。城市商业银行机构设置要以服务经济半径为主。

对于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空间,国家需要研究制定出清晰的发展模式。我们河南需要更好的股权结构支持城市商业银行长期发展。城市商业银行与其他类型商业银行最大的差别是要做社区精品银行。美国的社区银行很好地支撑了草根经济的模式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

中国经济信息:我们知道,今年您提出要将河南着力打造成为金融诚信大省,请问将采取哪些措施?

李伏安:倾力诚信建设,着力打造金融诚信大省,也是河南银监局2011年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为此一方面,我们积极向河南省委、省政府和省高院汇报和沟通,努力争取在河南省建立全国第二家专业化的金融审判机构,以金融案件专业合议庭、金融专业法庭或法院等形式,对全省一定金额以上的金融案件,移交至金融专业审判机构统一受理、统一审理、统一执行,确保银行业债权得到公正维护和有效保障。

另一方面,积极建议省政府金融办开展区域信用评估,推动行业或企业全面提高履约意识;将信用环境评估与银行业支持当地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对信用环境长期得不到改善的地区,将采取金融服务退出措施。

中国经济信息:您将今年定为“合规执行年”,大力推行合规建设,对重大违规风险实行“零容忍”。能否给我们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篇7

村卫生室管理办法(试行) 1

第一章  总则 1

第二章  功能任务 2

第三章  机构设置与审批 3

第四章  人员配备与管理 5

第五章  业务管理 6

第六章  财务管理 9

第七章  保障措施 9

第八章  附则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 12

第一章 总则 12

第二章 考试和注册 13

第三章 执业规则 16

第四章 考核和培训 18

第五章 法律责任 20

第六章 附则 22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24

第一章 总则 24

第二章 规划布局和设置审批 24

第三章 登 记 26

第四章 执业 28

第五章 监督管理 30

第六章 罚则 31

第七章 附 则 32

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 33

第一章 总则 33

第二章 执业注册 34

第三章 职业规则 38

第四章 培训与考核 39

第五章 法律责任 41

第六章 附则 4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 44

第一章 总 则 44

第二章 中医医疗机构与从业人员 45

第三章 中医药教育与科研 46

第四章 保障措施 49

第五章 法律责任 50

第六章 附 则 52

村卫生室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村卫生室管理,明确村卫生室功能定位和服务范围,保障农村居民获得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中医药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经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设置审批和执业登记,依法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在行政村设置的卫生室(所、站)。

第三条  本办法所指村卫生室人员,包括在村卫生室执业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含乡镇执业助理医师)、乡村医生和护士等人员。

第四条  村卫生室是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各地要采取公建民营、政府补助等方式,支持村卫生室房屋建设、设备购置和正常运转。

第五条  国家卫生计生委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指导各地制订村卫生室的设置规划,并负责全国村卫生室的监督管理等工作。

省、市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会同同级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制订本行政区域内村卫生室的设置规划,并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村卫生室的监督管理等工作。

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合理规划村卫生室设置,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村卫生室的设置审批、执业登记、监督管理等工作。

第六条  稳妥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在机构设置规划与建设、人员准入与执业管理、业务、药械和绩效考核等方面加强对村卫生室的规范管理。

第二章  功能任务

第七条  村卫生室承担与其功能相适应的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和上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八条  村卫生室承担行政村的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主要包括:

(一)承担、参与或协助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二)参与或协助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落实重大公共卫生服务;

(三)县级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布置的其他公共卫生任务。

第九条  村卫生室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主要包括:

(一)疾病的初步诊查和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诊疗以及康复指导、护理服务;

(二)危急重症病人的初步现场急救和转诊服务;

(三)传染病和疑似传染病人的转诊;

(四)县级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基本医疗服务。

除为挽救患者生命而实施的急救性外科止血、小伤口处置外,村卫生室原则上不得提供以下服务:

(一)手术、住院和分娩服务;

(二)与其功能不相适应的医疗服务;

(三)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明确规定不得从事的其他医疗服务。

第十条  村卫生室承担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交办的卫生计生政策和知识宣传,信息收集上报,协助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宣传和筹资等工作。

第十一条  村卫生室应当提供与其功能相适应的中医药(民族医药)服务及计生药具药品服务。

第三章  机构设置与审批

第十二条  村卫生室设置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符合当地区域卫生规划、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

(二)统筹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农村居民卫生服务需求、服务人口、地理交通条件等因素,方便群众就医;

(三)综合利用农村卫生资源,优化卫生资源配置;

(四)符合《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达到《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要求。

第十三条  原则上一个行政村设置一所村卫生室,人口较多或者居住分散的行政村可酌情增设;人口较少或面积较小的行政村,可与相邻行政村联合设置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所在地的行政村原则上可不设村卫生室。

第十四条  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办理村卫生室的设置审批和执业登记等有关事项。

第十五条  村卫生室登记的诊疗科目为预防保健科、全科医疗科和中医科(民族医学科)。村卫生室原则上不得登记其他诊疗科目。

第十六条  村卫生室的命名原则是:乡镇名+行政村名+卫生室(所、站)。如一个行政村设立多个村卫生室,可在村卫生室前增加识别名。村卫生室不得使用或加挂其他类别医疗机构的名称。

第十七条  村卫生室房屋建设规模不低于60平方米,服务人口多的应当适当调增建筑面积。村卫生室至少设有诊室、治疗室、公共卫生室和药房。经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核准,开展静脉给药服务项目的增设观察室,根据需要设立值班室,鼓励有条件的设立康复室。

村卫生室不得设置手术室、制剂室、产房和住院病床。

第十八条  村卫生室设备配置要按照满足农村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原则,根据省级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有关规定予以配备。

第十九条  村卫生室应当按照医疗机构校验管理的相关规定定期向登记机关申请校验。

第四章  人员配备与管理

第二十条  根据辖区服务人口、农村居民医疗卫生服务现状和预期需求以及地理条件等因素,原则上按照每千服务人口不低于1名的比例配备村卫生室人员。具体标准由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制订。

第二十一条  在村卫生室从事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的人员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

第二十二条  政府举办的村卫生室要按照公开、公平、择优的原则,聘用职业道德好和业务能力强的人员到村卫生室执业。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由乡镇卫生院派驻医师到村卫生室执业。

第二十三条  建立村卫生室人员培训制度。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制订村卫生室人员培训规划。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采取临床进修、集中培训、远程教育、对口帮扶等多种方式,保证村卫生室人员每年至少接受两次免费岗位技能培训,累计培训时间不低于两周,培训内容应当与村卫生室日常工作相适应。

第二十四条  鼓励在岗村卫生室人员接受医学学历继续教育,促进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化。有条件的地方要制订优惠政策,吸引执业(助理)医师和取得相应执业资格的医学类专业毕业生到村卫生室工作,并对其进行业务培训。

第二十五条  探索乡村医生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地方卫生计生、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实际,从本地选拔综合素质好、具有培养潜质的青年后备人员到医学院校定向培养,也可选拔、招聘符合条件的医学类专业毕业生直接接受毕业后培训,取得相应执业资格后到村卫生室执业。

第二十六条  村卫生室人员要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严格遵守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和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

第二十七条  村卫生室要有明显禁烟标识,室内禁止吸烟。服务标识规范、醒目,就医环境美化、绿化、整洁、温馨。村卫生室人员着装规范,主动、热情、周到、文明服务。

第二十八条  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或委托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实行定期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相应的财政补助资金发放、人员奖惩和村卫生室人员执业再注册的依据。

第二十九条  结合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村卫生室人员考核工作的开展,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逐步建立村卫生室人员的到龄退出和考核不合格退出机制。

第五章  业务管理

第三十条  村卫生室及其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严格执行诊疗规范、操作规程等技术规范,加强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

第三十一条  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建立健全村卫生室的医疗质量管理、医疗安全、人员岗位责任、定期在岗培训、门诊登记、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食源性疾病或疑似病例信息报告、医疗废物管理、医源性感染管理、免疫规划工作管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妇幼保健工作管理以及财务、药品、档案、信息管理等有关规章制度。

第三十二条  村卫生室在许可的执业范围内,使用适宜技术、适宜设备和按规定配备使用的基本药物为农村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不得超范围执业。鼓励村卫生室人员学习中医药知识,运用中医药技术和方法防治疾病。

第三十三条  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内的村卫生室按照规定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实施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和零差率销售。村卫生室建立真实完整的药品购销、验收记录。

第三十四条  村卫生室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并经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核准后方可提供静脉给药服务:

(一)具备独立的静脉给药观察室及观察床;

(二)配备常用的抢救药品、设备及供氧设施;

(三)具备静脉药品配置的条件;

(四)开展静脉给药服务的村卫生室人员应当具备预防和处理输液反应的救护措施和急救能力;

(五)开展抗菌药物静脉给药业务的,应当符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规定。

第三十五条  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国家有关规定,由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指定为预防接种单位的村卫生室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村卫生室人员经过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

(二)具有符合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藏保管制度;

(三)自觉接受所在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技术指导,所在地乡镇卫生院的督导、人员培训和对冷链设备使用管理的指导。

第三十六条  建立健全例会制度,乡镇卫生院每月至少组织辖区内村卫生室人员召开一次例会,包括以下内容:

(一)村卫生室人员汇报本村卫生室上月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工作情况,报送相关信息报表,提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合理化建议;

(二)乡镇卫生院汇总各村卫生室工作情况,对村卫生室人员反映的问题予以协调解决,必要时向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

(三)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人员开展业务和卫生政策等方面的培训;

(四)乡镇卫生院传达有关卫生政策,并部署当月工作。

第三十七条  村卫生室医疗废物、污水处理设施应当符合《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

第三十八条  加强村卫生室信息化建设,支持村卫生室以信息化技术管理农村居民健康档案、接受远程医学教育、开展远程医疗咨询、进行医院感染暴发信息报告、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药费用即时结报、实行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统一的电子票据和处方笺等工作。

第三十九条  村卫生室与村计生专干、乡镇卫生院、乡镇计生办之间要及时通报人口出生、妊娠、避孕等个案信息。

第六章  财务管理

第四十条  在乡镇卫生院指导下,村卫生室应当做好医疗业务收支记录以及资产登记等工作。

第四十一条  在不增加农村居民个人负担的基础上,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会同财政、物价等部门,合理制订村卫生室的一般诊疗费标准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付标准和管理办法。

第四十二条  村卫生室要主动公开医疗服务和药品收费项目及价格,并将药品品种和购销价格在村卫生室醒目位置进行公示,做到收费有单据、账目有记录、支出有凭证。

第七章  保障措施

第四十三条  不得挤占、截留或挪用村卫生室补偿经费和建设资金,确保专款专用。严禁任何部门以任何名义向村卫生室收取、摊派国家规定之外的费用。

第四十四条  建立健全村卫生室补偿机制和绩效考核制度,保证村卫生室人员的合理待遇:

(一)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明确应当由村卫生室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具体内容,并合理核定其任务量,考核后按其实际工作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将相应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拨付给村卫生室;

(二)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并将村卫生室收取的一般诊疗费和使用的基本药物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付范围;

(三)村卫生室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后,各地要采取专项补助的方式对村卫生室人员给予定额补偿,补助水平与对当地村干部的补助水平相衔接,具体补偿政策由各省(区、市)结合实际制订;

(四)鼓励各地提高对服务年限长和在偏远、条件艰苦地区执业的村卫生室人员的补助水平。

上述经费应当在每年年初预拨一定比例,绩效考核合格后结算。

第四十五条  各地应当在房屋建设、设备购置、配套设施等方面对村卫生室建设给予支持。由政府或集体建设的村卫生室,建设用地应当由当地政府无偿划拨,村卫生室建成后由村委会或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管理。

第四十六条  支持村卫生室人员按规定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按规定领取养老金。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采取多种方式适当提高村卫生室人员养老待遇。

第四十七条  各地要将完善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村卫生室人员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补助等方面所需资金纳入财政年度预算,并确保及时足额拨付到位。

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八条 村卫生室及其医务人员在执业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县级及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给予奖励。

第四十九条 村卫生室及其医务人员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及本办法的,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理。

第五十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根据本办法,制订实施细则。

第五十一条 本办法由国家卫生计生委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国家中医药局负责解释。

第五十二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医师队伍的建设,提高医师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保障医师的合法权益,保护人民健康,制定本法。

第二条 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经注册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执业的专业医务人员,适用本法。

本法所称医师,包括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

第三条 医师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医疗执业水平,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履行防病治病、救死扶伤、保护人民健康的神圣职责。

全社会应当尊重医师。医师依法履行职责,受法律保护。

第四条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主管全国的医师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医师工作。

第五条 国家对在医疗、预防、保健工作中作出贡献的医师,给予奖励。

第六条 医师的医学专业技术职称和医学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定、聘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七条 医师可以依法组织和参加医师协会。

第二章 考试和注册

第八条 国家实行医师资格考试制度。医师资格考试分为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和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

医师资格统一考试的办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医师资格考试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第九条 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一)具有高等学校医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试用期满一年的;

(二)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证书后,具有高等学校医学专科学历,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工作满二年的;具有中等专业学校医学专业学历,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工作满五年的。

第十条 具有高等学校医学专科学历或者中等专业学校医学专业学历,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试用期满一年的,可以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

第十一条 以师承方式学习传统医学满三年或者经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传统医学专业组织或者医疗、预防、保健机构考核合格并推荐,可以参加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考试的内容和办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另行制定。

第十二条 医师资格考试成绩合格,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

第十三条 国家实行医师执业注册制度。

取得医师资格的,可以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申请注册。

除有本法第十五条规定的情形外,受理申请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准予注册,并发给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统一印制的医师执业证书。

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可以为本机构中的医师集体办理注册手续。

第十四条 医师经注册后,可以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按照注册的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执业,从事相应的医疗、预防、保健业务。

未经医师注册取得执业证书,不得从事医师执业活动。

第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注册:

(一)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

(二)因受刑事处罚,自刑罚执行完毕之日起至申请注册之日止不满二年的;

(三)受吊销医师执业证书行政处罚,自处罚决定之日起至申请注册之日止不满二年的;

(四)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不宜从事医疗、预防、保健业务的其他情形的。

受理申请的卫生行政部门对不符合条件不予注册的,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申请人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依法申请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十六条 医师注册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其所在的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应当在三十日内报告准予注册的卫生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注销注册,收回医师执业证书:

(一)死亡或者被宣告失踪的;

(二)受刑事处罚的;

(三)受吊销医师执业证书行政处罚的;

(四)依照本法第三十一条规定暂停执业活动期满,再次考核仍不合格的;

(五)中止医师执业活动满二年的;

(六)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不宜从事医疗、预防、保健业务的其他情形的。

被注销注册的当事人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注销注册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依法申请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十七条 医师变更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等注册事项的,应当到准予注册的卫生行政部门依照本法第十三条的规定办理变更注册手续。

第十八条 中止医师执业活动二年以上以及有本法第十五条规定情形消失的,申请重新执业,应当由本法第三十一条规定的机构考核合格,并依照本法第十三条的规定重新注册。

第十九条 申请个体行医的执业医师,须经注册后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执业满五年,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行医。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对个体行医的医师,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经常监督检查,凡发现有本法第十六条规定的情形的,应当及时注销注册,收回医师执业证书。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将准予注册和注销注册的人员名单予以公告,并由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汇总,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第三章 执业规则

第二十一条 医师在执业活动中享有下列权利:

(一)在注册的执业范围内,进行医学诊查、疾病调查、医学处置、出具相应的医学证

明文件,选择合理的医疗、预防、保健方案;

(二)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标准,获得与本人执业活动相当的医疗设备基本条件;

(三)从事医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学术团体;

(四)参加专业培训,接受继续医学教育;

(五)在执业活动中,人格尊严、人身安全不受侵犯;

(六)获取工资报酬和津贴,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

(七)对所在机构的医疗、预防、保健工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依法参与所在机构的民主管理。

第二十二条 医师在执业活动中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法律、法规,遵守技术操作规范;

(二)树立敬业精神,遵守职业道德,履行医师职责,尽职尽责为患者服务;

(三)关心、爱护、尊重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

(四)努力钻研业务,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五)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第二十三条 医师实施医疗、预防、保健措施,签署有关医学证明文件,必须亲自诊查、调查,并按照规定及时填写医学文书,不得隐匿、伪造或者销毁医学文书及有关资料。

医师不得出具与自己执业范围无关或者与执业类别不相符的医学证明文件。

第二十四条 对急危患者,医师应当采取紧急措施进行诊治;不得拒绝急救处置。

第二十五条 医师应当使用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使用的药品、消毒药剂和医疗器械。

除正当诊断治疗外,不得使用麻醉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精神药品和放射性药品。

第二十六条 医师应当如实向患者或者其家属介绍病情,但应注意避免对患者产生不利后果。

医师进行实验性临床医疗,应当经医院批准并征得患者本人或者其家属同意。

第二十七条 医师不得利用职务之便,索取、非法收受患者财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

第二十八条 遇有自然灾害、传染病流行、突发重大伤亡事故及其他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紧急情况时,医师应当服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调遣。

第二十九条 医师发生医疗事故或者发现传染病疫情时,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向所在机构或者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医师发现患者涉嫌伤害事件或者非正常死亡时,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向有关部门报告。

第三十条 执业助理医师应当在执业医师的指导下,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按照其执业类别执业。

在乡、民族乡、镇的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工作的执业助理医师,可以根据医疗诊治的情况和需要,独立从事一般的执业活动。

第四章 考核和培训

第三十一条 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机构或者组织应当按照医师执业标准,对医师的业务水平、工作成绩和职业道德状况进行定期考核。

对医师的考核结果,考核机构应当报告准予注册的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对考核不合格的医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可以责令其暂停执业活动三个月至六个月,并接受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暂停执业活动期满,再次进行考核,对考核合格的,允许其继续执业;对考核不合格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注销注册,收回医师执业证书。

第三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指导、检查和监督医师考核工作。

第三十三条 医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一)在执业活动中,医德高尚,事迹突出的;

(二)对医学专业技术有重大突破,作出显著贡献的;

(三)遇有自然灾害、传染病流行、突发重大伤亡事故及其他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紧急情况时,救死扶伤、抢救诊疗表现突出的;

(四)长期在边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条件艰苦的基层单位努力工作的;

(五)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应当予以表彰或者奖励的其他情形的。

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制定医师培训计划,对医师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为医师接受继续医学教育提供条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采取有力措施,对在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从事医疗、预防、保健业务的医务人员实施培训。

第三十五条 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和计划保证本机构医师的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承担医师考核任务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当为医师的培训和接受继续医学教育提供和创造条件。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六条 以不正当手段取得医师执业证书的,由发给证书的卫生行政部门予以吊销;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七条 医师在执业活动中,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或者责令暂停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卫生行政规章制度或者技术操作规范,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由于不负责任延误急危患者的抢救和诊治,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造成医疗责任事故的;

(四)未经亲自诊查、调查,签署诊断、治疗、流行病学等证明文件或者有关出生、死亡等证明文件的;

(五)隐匿、伪造或者擅自销毁医学文书及有关资料的;

(六)使用未经批准使用的药品、消毒药剂和医疗器械的;

(七)不按照规定使用麻醉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精神药品和放射性药品的;

(八)未经患者或者其家属同意,对患者进行实验性临床医疗的;

(九)泄露患者隐私,造成严重后果的;

(十)利用职务之便,索取、非法收受患者财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的;

(十一)发生自然灾害、传染病流行、突发重大伤亡事故以及其他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紧急情况时,不服从卫生行政部门调遣的;

(十二)发生医疗事故或者发现传染病疫情,患者涉嫌伤害事件或者非正常死亡,不按照规定报告的。

第三十八条 医师在医疗、预防、保健工作中造成事故的,依照法律或者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第三十九条 未经批准擅自开办医疗机构行医或者非医师行医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予以取缔,没收其违法所得及其药品、器械,并处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医师吊销其执业证书;给患者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条 阻碍医师依法执业,侮辱、诽谤、威胁、殴打医师或者侵犯医师人身自由、干扰医师正常工作、生活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一条 医疗、预防、保健机构未依照本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履行报告职责,导致严重后果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并对该机构的行政负责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二条 卫生行政部门工作人员或者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工作人员违反本法有关规定,弄虚作假、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三条 本法颁布之日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医学专业技术职称和医学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由所在机构报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取得相应的医师资格。其中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从事医疗、预防、保健业务的医务人员,依照本法规定的条件,由所在机构集体核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予以注册并发给医师执业证书。

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人事行政部门制定。

第四十四条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中的医师,适用本法。

第四十五条 在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中向村民提供预防、保健和一般医疗服务的乡村医生,符合本法有关规定的,可以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不具备本法规定的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由国务院另行制定管理办法。

第四十六条 军队医师执行本法的实施办法,由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依据本法的原则制定。

第四十七条 境外人员在中国境内申请医师考试、注册、执业或者从事临床示教、临床研究等活动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四十八条 本法自1999年5月1日起施行。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管理,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保障公民健康,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从事疾病诊断、治疗活动的医院、卫生院、疗养院、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室)以及急救站等医疗机构。

第三条 医疗机构以救死扶伤,防病治病,为公民的健康服务为宗旨。

第四条 国家扶持医疗机构的发展,鼓励多种形式兴办医疗机构。

第五条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全国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

中国卫生主管部门依照本条例和国家有关规定,对军队的医疗机构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章 规划布局和设置审批

第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的人口、医疗资源、医疗需求和现有医疗机构的分布状况,制定本行政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医疗机构,并纳入当地医疗机构的设置规划。

第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把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纳入当地的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和城乡建设发展总体规划。

第八条 设置医疗机构应当符合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医疗机构基本标准。

医疗机构基本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第九条 单位或者个人设置医疗机构,必须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审查批准,并取得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  

第十条 申请设置医疗机构,应当提交下列文件;

(一) 设置申请书

(二) 设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 选址报告和建筑设计平面图。

第十一条 单位或者个人设置医疗机构,应当按照以下规定提出设置申请:

(一) 不设床位或者床位不满100张的医疗机构,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申请。

(二) 床位在100张以上的医疗机构和专科医院按照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申请。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设置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书面答复;批准设置的,发给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

第十三条 国家统一规划的医疗机构设置,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决定。

第十四条 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按照国家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设置为内部职工服务的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室),报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第三章 登 记

第十五条 医疗机构执业,必须进行登记,领取《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十六条 申请医疗机构执业登记,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 有设置医疗机构的批准书;

(二) 符合医疗机构的基本标准;

(三) 有适合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

(四) 有与其开展的业务相适应的经费、设施、设备和专业卫生技术人员;

(五) 有相应的规章制度;

(六) 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第十七条 医疗机构的执业登记,由批准其设置的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办理。

按照本条例第十三条规定设置的医疗机构的执业登记,由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办理。

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设置的为内部职工服务的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室)的执业登记,由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办理。

第十八条 医疗机构执业登记的主要事项:

(一) 名称、地址、主要负责人;

(二) 所有制形式;

(三) 诊疗科目、床位;

(四) 注册资金。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自受理执业登记申请之日起45日内,根据本条例和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进行审核。审核合格的,予以登记,发给《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审核不合格的,将审核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请人。

第二十条 医疗机构改变名称、场所、主要负责人、诊疗科目、床位,必须向原登记机关办理变更登记。

第二十一条 医疗机构歇业,必须向原登记机关办理注销登记。经登记机关核准后,收缴《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医疗机构非因改建、扩建、迁建原因停业超过1年的,视为歇业。

第二十二条 床位不满100张的医疗机构,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每年校验1次;床位在100张以上的医疗机构,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每3年校验1次。校验由原登记机关办理。

第二十三条 《医疗机关执业许可证》不得伪造、涂改、出卖、转让、出借。

《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遗失的,应当及时申明,并向原登记机关申请补发。

第四章 执业

第二十四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不得开展诊疗活动。

第二十五条 医疗机构执业,必须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医疗技术规范。

第二十六条 医疗机构必须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诊疗科目、诊疗时间和收费标准悬挂于明显处所。

第二十七条 医疗机构必须按照核准登记的诊疗科目开展诊疗活动。

第二十八条 医疗机构不得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

第二十九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医德教育。

第三十条 医疗机构工作人员上岗工作,必须佩带载有本人姓名、职务或者职称的标牌。

第三十一条 医疗机构对危重病人应当立即抢救。对限于设备或者技术条件不能诊治的病人,应当及时转诊。

第三十二条 未经医师(士)亲自诊查病人,医疗机构不得出具疾病诊断书、健康证明书或者死亡证明文件;未经医师(士)、助产人员亲自接产,医疗机构不得出具出生证明书或者死产报告书。

第三十三条 医疗机构施行手术、特殊检查或者特殊治疗时,必须征得患者同意,并应当取得其家属或者关系人同意并签字;无法取得患者意见时,应当取得家属或者关系人同意并签字;无法取得患者意见又无家属或者关系人在场,或者遇到其他特殊情况时,经治医师应当提出医疗处置方案,在取得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被授权负责人员的批准后实施。

第三十四条 医疗机构发生医疗事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第三十五条 医疗机构对传染病、精神病、职业病等患者的特殊诊治和处理,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

第三十六条 医疗机构必须按照有关药品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强药品管理。

第三十七条 医疗机构必须按照人民政府或者物价部门的有关规定收取医疗费用,详列细项 ,并出具收据。

第三十八条 医疗机构必须承担相应的预防保健工作,承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支援农村、指导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等任务。

第三十九条 发生重大灾害、事故、疾病流行或者其他意外情况时,医疗机构及其卫生技术人员必须服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调遣。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行使下列监督管理职权:

(一) 负责医疗机构的设置审批、执业登记和校验;

(二) 对医疗机构的执业活动进行检查指导;

(三) 负责组织对医疗机构的评审;

(四) 对违反本条例的行为给予处罚。

第四十一条 国家实行医疗机构评审制度,由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按照医疗机构评审办法和评审标准,对医疗机构的执业活动、医疗服务质量等进行综合评价。

医疗机构评审办法和评审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第四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本行政区域医疗机构评审委员会。

医疗机构评审委员会由医院管理、医学教育、医疗、医技、护理和财务等有关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成员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聘任。

第四十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评审委员会的评审意见,对达到评审标准的医疗机构,发给评审合格证书;对未达到评审标准的医疗机构,提出处理意见。

第六章 罚则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执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其停止执业活动,没收非法所得和药品、器械,并可以根据情节处以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逾期不校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仍从事诊疗活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其限期补办校验手续;拒不校验的,吊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出卖、转让、出借《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没收非法所得,并可以处以5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诊疗活动超出登记范围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予以警告,责令其改正,并可以根据情节处以3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并可以处以5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四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出具虚假证明文件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予以警告;对造成危害后果的,可以处以1000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责任人员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十条 没收的财物和罚款全部上交国库。

第五十一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当事人对罚款及没收药品、器械的处罚决定未在法定期限内申请复议或者提起诉讼又不履行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七章 附 则

第五十二条 本条例实施前已经执业的医疗机构,应当在条例实施后的6个月内,按照本条例第三章的规定,补办登记手续,领取《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五十三条 外国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设医疗机构及香港、澳门、台湾居民在内地开设医疗机构的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另行制定。

第五十四条 本条例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解释。

第五十五条 本条例自1994年9月1日起施行。1951年国务院批准的《医疗诊所管理暂行条例》同时废止。

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提高乡村医生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加强乡村医生从业管理,保护乡村医生的合法权益,保障村民获得初级卫生保健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以下称执业医师法)的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尚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经注册在村医疗卫生机构从事预防、保健和一般医疗服务的乡村医生。

村医疗卫生机构中的执业医师或者执业助理医师,依照执业医师法的规定管理,不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乡村医生的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乡村医生的管理工作。

第四条 国家对在农村预防、保健、医疗服务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乡村医生,给予奖励。

第五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乡村医生的培训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对乡村医生进行培训。

第六条 具有学历教育资格的医学教育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展适应农村需要的医学学历教育,定向为农村培养适用的卫生人员。

国家鼓励乡村医生学习中医药基本知识,运用中医药技能防治疾病。

第七条 国家鼓励乡村医生通过医学教育取得医学专业学历;鼓励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申请参加国家医师资格考试。

第八条 国家鼓励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人员,开办村医疗卫生机构,或者在村医疗卫生机构向村民提供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

第二章 执业注册

第九条 国家实行乡村医生执业注册制度。

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乡村医生执业注册工作。

第十条 本条例公布前的乡村医生,取得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乡村医生证书,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向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申请乡村医生执业注册,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后,继续在村医疗卫生机构执业:

(一)已经取得中等以上医学专业学历的;

(二)在村医疗卫生机构连续工作20年以上的;

(三)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培训规划,接受培训取得合格证书的。

第十一条 对具有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乡村医生证书,但不符合本条例第十条规定条件的乡村医生,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进行有关预防、保健和一般医疗服务基本知识的培训,并根据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考试内容、考试范围进行考试。

前款所指的乡村医生经培训并考试合格的,可以申请乡村医生执业注册;经培训但考试不合格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对其再次培训和考试。不参加再次培训或者再次考试仍不合格的,不得申请乡村医生执业注册。

本条所指的培训、考试,应当在本条例施行后6个月内完成。

第十二条 本条例公布之日起进入村医疗卫生机构从事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的人员,应当具备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

不具备前款规定条件的地区,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允许具有中等医学专业学历的人员,或者经培训达到中等医学专业水平的其他人员申请执业注册,进入村医疗卫生机构执业。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三条 符合本条例规定申请在村医疗卫生机构执业的人员,应当持村医疗卫生机构出具的拟聘用证明和相关学历证明、证书,向村医疗卫生机构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执业注册。

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5日内完成审核工作,对符合本条例规定条件的,准予执业注册,发给乡村医生执业证书;对不符合本条例规定条件的,不予注册,并书面说明理由。

第十四条 乡村医生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注册:

(一)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

(二)受刑事处罚,自刑罚执行完毕之日起至申请执业注册之日止不满2年的;

(三)受吊销乡村医生执业证书行政处罚,自处罚决定之日起至申请执业注册之日止不满2年的。

第十五条 乡村医生经注册取得执业证书后,方可在聘用其执业的村医疗卫生机构从事预防、保健和一般医疗服务。

未经注册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的,不得执业。

第十六条 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有效期为5年。

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有效期满需要继续执业的,应当在有效期满前3个月申请再注册。

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5日内进行审核,对符合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规定条件的,准予再注册,换发乡村医生执业证书;对不符合条件的,不予再注册,由发证部门收回原乡村医生执业证书。

第十七条 乡村医生应当在聘用其执业的村医疗卫生机构执业;变更执业的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应当依照本条例第十三条规定的程序办理变更注册手续。

第十八条 乡村医生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原注册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注销执业注册,收回乡村医生执业证书:

(一)死亡或者被宣告失踪的;

(二)受刑事处罚的;

(三)中止执业活动满2年的;

(四)考核不合格,逾期未提出再次考核申请或者经再次考核仍不合格的。

第十九条 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准予执业注册、再注册和注销注册的人员名单向其执业的村医疗卫生机构所在地的村民公告,并由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汇总,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条 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办理乡村医生执业注册、再注册、注销注册,应当依据法定权限、条件和程序,遵循便民原则,提高办事效率。

第二十一条 村民和乡村医生发现违法办理乡村医生执业注册、再注册、注销注册的,可以向有关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反映;有关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反映的情况应当及时核实,调查处理,并将调查处理结果予以公布。

第二十二条 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下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办理乡村医生执业注册、再注册、注销注册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违法行为。

第三章 职业规则

第二十三条 乡村医生在执业活动中享有下列权利:

(一)进行一般医学处置,出具相应的医学证明;

(二)参与医学经验交流,参加专业学术团体;

(三)参加业务培训和教育;

(四)在执业活动中,人格尊严、人身安全不受侵犯;

(五)获取报酬;

(六)对当地的预防、保健、医疗工作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二十四条 乡村医生在执业活动中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护理技术规范、常规;

(二)树立敬业精神,遵守职业道德,履行乡村医生职责,为村民健康服务;

(三)关心、爱护、尊重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

(四)努力钻研业务,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五)向村民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第二十五条 乡村医生应当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初级卫生保健服务工作;按照规定及时报告传染病疫情和中毒事件,如实填写并上报有关卫生统计报表,妥善保管有关资料。

第二十六条 乡村医生在执业活动中,不得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卫生材料。对使用过的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卫生材料,应当按照规定处置。

第二十七条 乡村医生应当如实向患者或者其家属介绍病情,对超出一般医疗服务范围或者限于医疗条件和技术水平不能诊治的病人,应当及时转诊;情况紧急不能转诊的,应当先行抢救并及时向有抢救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求助。

第二十八条 乡村医生不得出具与执业范围无关或者与执业范围不相符的医学证明,不得进行实验性临床医疗活动。

第二十九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乡村医生一般医疗服务范围,制定乡村医生基本用药目录。乡村医生应当在乡村医生基本用药目录规定的范围内用药。

第三十条 县级人民政府对乡村医生开展国家规定的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予以补助。

第四章 培训与考核

第三十一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组织制定乡村医生培训规划,保证乡村医生至少每2年接受一次培训。县级人民政府根据培训规划制定本地区乡村医生培训计划。

对承担国家规定的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的乡村医生,其培训所需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对边远贫困地区,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适当经费支持。

国家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支持乡村医生培训工作。

第三十二条 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乡村医生培训计划,负责组织乡村医生的培训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以及村民委员会应当为乡村医生开展工作和学习提供条件,保证乡村医生接受培训和继续教育。

第三十三条 乡村医生应当按照培训规划的要求至少每2年接受一次培训,更新医学知识,提高业务水平。

第三十四条 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本地区乡村医生的考核工作;对乡村医生的考核,每2年组织一次。

对乡村医生的考核应当客观、公正,充分听取乡村医生执业的村医疗卫生机构、乡村医生本人、所在村村民委员会和村民的意见。

第三十五条 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检查乡村医生执业情况,收集村民对乡村医生业务水平、工作质量的评价和建议,接受村民对乡村医生的投诉,并进行汇总、分析。汇总、分析结果与乡村医生接受培训的情况作为对乡村医生进行考核的主要内容。

第三十六条 乡村医生经考核合格的,可以继续执业;经考核不合格的,在6个月之内可以申请进行再次考核。逾期未提出再次考核申请或者经再次考核仍不合格的乡村医生,原注册部门应当注销其执业注册,并收回乡村医生执业证书。

第三十七条 有关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村民和乡村医生提出的意见、建议和投诉,应当及时调查处理,并将调查处理结果告知村民或者乡村医生。 [1]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 乡村医生在执业活动中,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责令暂停3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部门暂扣乡村医生执业证书:

(一)执业活动超出规定的执业范围,或者未按照规定进行转诊的;

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

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

(二)违反规定使用乡村医生基本用药目录以外的处方药品的;

(三)违反规定出具医学证明,或者伪造卫生统计资料的;

(四)发现传染病疫情、中毒事件不按规定报告的。

第三十九条 乡村医生在执业活动中,违反规定进行实验性临床医疗活动,或者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卫生材料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给予警告,可以并处1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部门暂扣或者吊销乡村医生执业证书。

第四十条 乡村医生变更执业的村医疗卫生机构,未办理变更执业注册手续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办理变更注册手续。

第四十一条 以不正当手段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的,由发证部门收缴乡村医生执业证书;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二条 未经注册在村医疗卫生机构从事医疗活动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予以取缔,没收其违法所得以及药品、医疗器械,违法所得5000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5000元的,并处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的罚款;同第四十一条相关规定。

第四十三条 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未按照乡村医生培训规划、计划组织乡村医生培训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四条 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不符合本条例规定条件的人员发给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或者对符合条件的人员不发给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收回或者补发乡村医生执业证书,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五条 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乡村医生执业注册或者再注册申请,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审核工作的,或者未按照规定将准予执业注册、再注册和注销注册的人员名单向村民予以公告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六条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村民和乡村医生反映的办理乡村医生执业注册、再注册、注销注册的违法活动未及时核实、调查处理或者未公布调查处理结果的,同第四十五条相关规定。

第四十七条 寻衅滋事、阻碍乡村医生依法执业,侮辱、诽谤、威胁、殴打乡村医生,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八条 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格式由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规定。

第四十九条 本条例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学,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保护人体健康,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服务和中医药教育、科研、对外交流以及中医药事业管理活动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

中药的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执行。

第三条 国家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实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鼓励中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共同提高,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全面发展我国中医药事业。

第四条 发展中医药事业应当遵循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推进中医药现代化。

第五条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中医药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使中医药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制定区域卫生规划时,应当根据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居民医疗需求,统筹安排中医医疗机构的设置和布局,完善城乡中医服务网络。

第六条 国务院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全国中医药管理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与中医药有关的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中医药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与中医药有关的工作。

第七条 对在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中做出显著贡献和在边远地区从事中医药工作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奖励。

第二章 中医医疗机构与从业人员

第八条 开办中医医疗机构,应当符合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中医医疗机构设置标准和当地区域卫生规划,并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后,方可从事中医医疗活动。

第九条 中医医疗机构从事医疗服务活动,应当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运用传统理论和方法,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发挥中医药在防治疾病、保健、康复中的作用,为群众提供价格合理、质量优良的中医药服务。

第十条 依法设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等城乡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应当能够提供中医医疗服务。

第十一条 中医从业人员,应当依照有关卫生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规定通过资格考试,并经注册取得执业证书后,方可从事中医服务活动。

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学的人员以及确有专长的人员,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通过执业医师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并经注册取得医师执业证书后,方可从事中医医疗活动。

第十二条 中医从业人员应当遵守相应的中医诊断治疗原则、医疗技术标准和技术操作规范。

全科医师和乡村医生应当具备中医药基本知识以及运用中医诊疗知识、技术,处理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基本技能。

第十三条 中医医疗广告,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申请并报送有关材料。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应当自收到有关材料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查,并作出是否核发中医医疗广告批准文号的决定。对符合规定要求的,发给中医医疗广告批准文号。未取得中医医疗广告批准文号的,不得中医医疗广告。

的中医医疗广告,其内容应当与审查批准的内容一致。

第三章 中医药教育与科研

第十四条 国家采取措施发展中医药教育事业。

各类中医药教育机构应当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教学,重视中医药基础理论与中医药临床实践相结合,推进素质教育。

第十五条 设立各类中医药教育机构,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设置标准,并建立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临床教学基地。

中医药教育机构的设置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中医药教育机构临床教学基地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第十六条 国家鼓励开展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继承工作,培养高层次的中医临床人才和中药技术人才。

第十七条 承担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继承工作的指导老师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技术专长和良好的职业品德;

(二)从事中医药专业工作30年以上并担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0年以上。

第十八条 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继承工作的继承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和良好的职业品德;

(二)受聘于医疗卫生机构或者医学教育、科研机构从事中医药工作,并担任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第十九条 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继承工作的指导老师以及继承人的管理办法,由国务院中医药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第二十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应当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完善本地区中医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制定中医药人员培训规划。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应当按照中医药人员培训规划的要求,对城乡基层卫生服务人员进行中医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

医疗机构应当为中医药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创造条件。

第二十一条 国家发展中医药科学技术,将其纳入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加强重点中医药科研机构建设。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充分利用中医药资源,重视中医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采取措施开发、推广、应用中医药技术成果,促进中医药科学技术发展。

第二十二条 中医药科学研究应当注重运用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运用中医药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开展对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的防治研究。

中医药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中医药科研的协作攻关和中医药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培养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技术骨干。

第二十三条 捐献对中医药科学技术发展有重大意义的中医诊疗方法和中医药文献、秘方、验方的,参照《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规定给予奖励。

第二十四条 国家支持中医药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推进中医药的国际传播。

重大中医药科研成果的推广、转让、对外交流,中外合作研究中医药技术,应当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批准,防止重大中医药资源流失。

属于国家科学技术秘密的中医药科研成果,确需转让、对外交流的,应当符合有关保守国家秘密的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规定。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要以及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加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扶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中医药事业经费挪作他用。

国家鼓励境内外组织和个人通过捐资、投资等方式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

第二十六条 非营利性中医医疗机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确定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应当包括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

获得定点资格的中医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向参保人员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对中医药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和保护工作。

有关单位和中医医疗机构应当加强重要中医药文献资料的管理、保护和利用。

第二十九条 国家保护野生中药材资源,扶持濒危动植物中药材人工代用品的研究和开发利用。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中药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鼓励建立中药材种植、培育基地,促进短缺中药材的开发、生产。

第三十条 与中医药有关的评审或者鉴定活动,应当体现中医药特色,遵循中医药自身的发展规律。

中医药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中医医疗、教育、科研机构的评审、评估,中医药科研课题的立项和成果鉴定,应当成立专门的中医药评审、鉴定组织或者由中医药专家参加评审、鉴定。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 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中医药管理工作中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他人财物或者获取其他利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

第三十二条 中医医疗机构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业整顿,直至由原审批机关吊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取消其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资格,并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纪律处分:

(一)不符合中医医疗机构设置标准的;

(二)获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资格,未按照规定向参保人员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

第三十三条 未经批准擅自开办中医医疗机构或者未按照规定通过执业医师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取得执业许可,从事中医医疗活动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给予处罚。

第三十四条 中医药教育机构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原审批机关予以撤销:

(一)不符合规定的设置标准的;

(二)没有建立符合规定标准的临床教学基地的。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造成重大中医药资源流失和国家科学技术秘密泄露,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责令改正,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纪律处分。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损毁或者破坏中医药文献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责令改正,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纪律处分;损毁或者破坏属于国家保护文物的中医药文献,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 篡改经批准的中医医疗广告内容的,由原审批部门撤销广告批准文号,1年内不受理该中医医疗机构的广告审批申请。

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撤销中医医疗广告批准文号后,应当自作出行政处理决定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通知广告监督管理机关。广告监督管理机关应当自收到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通知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有关规定查处。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八条 本条例所称中医医疗机构,是指依法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中医、中西医结合的医院、门诊部和诊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