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名师汇报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29 23:34: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名师汇报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学名师汇报材料

篇1

一、不折不扣完成上级部署工作。

从开学初接受市教学综合督导到省区域现代化验收,从迎接县质量评估到接受县教学过关验收,每次活动我们都能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从材料的收集整理到迎查当天的全程安排,从整体工作的部署到每个人的课堂把关,我们都是亲力亲为,不遗余力,每次接受验收都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好评。这是我们教导处一班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全体教师大力支持的结果,今后,我们仍将全身心投入工网作,力争“把每一件事情做极致”。

二、保质保量做好教学管理工作。

1.规范办学,强化常规管理。

本学期来,我们严格执行课程计划,认真履行“行政巡课制度”,定期开展“学生座谈问卷活动”,利用家校通平台、给家长的一份信、家长评议教师等活动,加大了五严规定的执行力度,保证了学校教学的规范科学。

2.关注教学,抓好课堂过关。

本学期,我们以“课堂教学过关验收”为学校教研抓手,依托“学校行政听课”,行政一班人每周都能坚持听课不少于两节,全面了解教师的课堂教学真实状况,以“研课日志”为教研载体,多角度、分层次解决课堂过关存在问题,开展“课堂教学问题诊断”活动,通过理论学习、示范引领、人人过关、跟踪听课活动,确保我校在12月份以高分顺利通过了县局课堂教学过关活动。期间,我们专题学习过关理论不少于十次,深入解读过关课堂的操作模式,组织了史红梅、丁振东、喻玲丽三位老师展示过关课,定期开展教学研讨,切实转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师课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3.重视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继续开展“我拜心中的名师为师“系列活动。

通过人人选择一位名师学习他们的理论专著、课堂观摩、模仿上课、对比评课、寻找差距、异地对话、总结提升等活动,借鉴名师的教育技巧,揣摩名师的教学意图,学习名师的教育智慧,提高个人的教学能力。具体做法有:1.人人拜师。人人选择一位名师,学习名师的理论专著,熟悉名师的教学理念、风格,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切实有效的学习计划。2.课堂观摩。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自觉观摩名师的优质课堂,做到先详细记录,再条块整理、最后分块点评。3.模仿上课。学习从模仿开展,我们要求各位老师每两周要模仿名师一节课。课后自觉进行对比式评课,寻找差距,有条件的可以对话交流,寻求名师的直接点拨。4.成果展示。每学期组织教师开展“学习名师心得交流”、“名师课堂演绎”等汇报活动,上交学习日志。本学期,多位老师做到了自觉学习、自主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活动效果。

继续开展“研课日志“活动。

具体做法有:一、由研究中心公布研课课题,组织该学科所有教师参与第一次研课,主要任务是文本解读和教学目标制定,并抽签决定第一次上课老师名单;二、三天后组织该学科全体本文来源:文秘站 老师听取上课老师的说课(重点关注教学设计和意图),其余老师必须谈出自己的见解;三、两天后上课老师在听取其他老师的意见后结合自己的实际组织试教;四、组织评课,同时抽签决定第二次上课老师名单;五、对比评课,完善教学案例及反思。学期结束时开展最佳“日志”的评选活动。本学期,我校绝多数年级、教师都按照这一模式开展了教学研究、展示活动。

做好外出学习教师汇报活动。

本学期来,我们组织外出学习教师回校汇报多次。有的是大会交流,有的是上传学习心得至学校网站,有的是开课展示,大大提高了教师外出培训的效能,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明确外出教师汇报细则,以便让让更多的教师受益。

定期开展专题培训活动

本学期来,我们先后组织教师三次进行了诸如教学规范、高效课堂22条学习考学活动,组织语文教师进行了美文诵读、英语教师口语比赛、数学教师素养考核,每周一个教研组优质录像课观摩,全体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培训等专题活动。教师教学素养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稳步提高。参加县中年教师课堂比赛,冒国云老师喜获一等奖,参加县班会课比赛花海霞老师获得三等奖,参加县数学教师技能大赛我校朱林懂、花海霞、印长云三位老师获得三等奖,团体二等奖。参加县青年教师书法比赛陈季霞老师获得县一等奖。

三、精心筹划组织学生活动

1.兴趣组活动正常开展。

兴趣组在史红梅主任的直接安排和组织下,做到了计划周全、开展正常。其中学校中心兴趣组鼓号队、文娱队等都能坚持训练,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各班能根据本班实际情况,精选活动内容,每周五也能正常开展。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学生个性得以彰显。参加县小巧手比赛,我校有六位选手获得了等级奖。

2.快乐周周赛如期而至。

为了将兴趣组活动能深入有效开展下去,学校策划组织了“快乐周周赛”,比赛内容有踢毽子、跳绳、读书小报设计等,为学生全面展示自己提供了平台。

3.口算训练常抓不放。

结合县局每学期一次的口算抽测,从这学期开始,学校加大了各班口算训练的监管力度,保证每班每周至少一次的口算专题训练,同时加大了抽测的力度。在本学期的县口算抽测中,我校共有22位学生获得了等级奖,较之去年有了质的飞跃。

4.学生成长档案袋建设。

为切实转变教学评价观念,为不同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我们学校先后举办了不同形式的活动,同时为了能更好发挥这些活动的正面影响,我们在本学期推行了“学生成长档案袋”,从各班期末结束学生的档案袋整理中可以看出,学生非常在意平时的点滴成绩,这也更坚定了我们的信心:下学期,我们还要把这项活动深入开展下去,以求得最大的功效。

四、在反思中筹划来年工作。

纵观这学期的工作,我们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但也有一些工作做得不是非常满意。

1.课堂研究缺少深度。

本学期来,我们虽然结合行政听课、研课日志、学名师等活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学研究活动。但还是缺少必要的高度,结合当前高校课堂模式构建,缺乏相应的思考及操作模式。下学期我们一定要结合课堂教学、立足教研组、构建学科教学模式,积极打造利小教学特色。

2.课题研究不够深入。

学校虽然拥有国家级、省级课题两个,但课题研究没有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教科工作更多关注的是教师论文的撰写。下学期教科室一定要在开学之初制定切实可行的科研计划,在课题研究上、教师博客建设上、学生读书活动上有想法、有活动。

3.特色建设缺少亮点。

学校虽然在这几年一直在思考、建设墨香校园,前期也在文化布置、学生活动中做了很多工作,教师的写字长廊也在县内小有名气,但缺少必要的高度,学生整体写字水平仍然不高。下学期,我们将安排专门时间让学生集中练字,组建学校书法中心组,开展书法课堂展示,进一步营造墨香校园氛围。

4.名师学习缺乏系列。

自从开展“我拜心中名师”活动以来,我们很多老师收获很大,但我们没有把这个活动做成系列,形成教研品牌,更多的是停留在自主发展的层面上,学校引导不够、督促不严,下学期我们将重新制定个人学习计划,个人对照计划学习,学校根据个人计划开展相关调研活动,同时积极开展校级学名师展示活动。

5.学习型教师队伍亟待形成。

纵观学校教师队伍,我们拥有一支积极、向上、业务素质不错的教师队伍。同时也由于很多老师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教学风格,教师队伍发展进入“高原期”。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唯有抓住教师的学习不放,抓住教师素质的提升不放,教师队伍建设才可以再上一个台阶。因此大力营造学习氛围,积极构建学习型教师组织显得十分重要。下学期我们将开展教师集中读书活动、教师论坛活动、专题沙龙活动、邀请专家开展个人生涯设计活动。

6.个人分工仍需完善。

篇2

各位领导:

大家上午好!

首先欢迎XX一行到合隆镇小学进行督导评估,现在就结合我校进行标准化建设等工作向各位领导作简要汇报,督导评估汇报材料。

一、合隆镇小学的基本情况

目前中心校现有教学班38个,在校学生2007名,教职工115人,其中省市级骨干教师9人,县级学科骨干教师35人,获得省级以上荣誉称号的有4人;市级以上荣誉称号有的5人,县级以上荣誉称号的有26人。学校下辖15所村小,全镇村小学生1509人。一年来,学校先后配备了办公专用电脑、移动多媒体、打印复印一体机、数码照相机、摄相机、刻录机,建了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科学实验室、图书室等,仪器设备较为齐全。每年学校设置专项资金为教师每人购买教育专著、教师外出补助等,在2011年上学期就花了5000元为老师购买各教育书籍,2011年8月花3000元统一购买了‚三生‛教材,基本可以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

几年来,我校被评为

‚长春市

‘三A’学校‚、代表农安县教师进修学校成功承办了‚农安县信息技术教育现场会‛、代表农安县教师进修学校迎接市小学教研室教学视导检查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合隆镇国家屯小学代表农安县迎接教

育均衡发展检查评估顺利通过验

收、代表农安县教育局成功举办了‚深化教育改革、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现场会‛。

二、今年开展的主要工作

根据教育局全面落实学校标准化建设会议精神,我们对照学校现在的运行情况,进行全面的解读、分析、思考,

经过充分的调研与论证,我们确定学校发展的主攻方向:要立足提升全镇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牢牢抓住提高质量这个命脉,促进全镇小学教育均衡发展,快速发展,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突破。

第一、校园建设发展

(1)整体规划校园,今年根据迎接现场会的需要,学校投资

万元,在操场铺了

平方米草坪,投资

万元,装备了多功能阶梯教室,现在可容纳500人的会议,极大了满足了全镇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在‚十二五‛期间内我们打算改造西厢房,把音乐活动室、美术活动室、体育活动室、‚尖子生‛活动室全部移到西厢房,全部完成各功能室内部装备建设,满足教学需要。

(2)加大学校文化建设力度,从硬件上,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层次。对楼下文化长廊内容更新,投资

元,更换了以弟子规为主题的宣传画廊。对教学楼内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与更新,每班级门口设专题板块,班主任简介、班级寄语介绍班级文化。现在教学楼每一个楼层一个主题,每个班级布置一个主题,全力营造隐性课程,真正让学校的每个角落有规范、有提示、有微笑、有感动。

(3)进一步完善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今年新购置了移动多媒体4台,新上了彩色打印机,重新装备了多媒体功能室。现在15所村小全部完成互联网链接任务,力争2012年到2015年中心校各班逐步实现班班通。

第二、教师专业发展

①有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把爱、公正、责任感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人心齐,泰山移,我严格要求领导班子成员把团结教师当做工作的重要任务,领导就是服务,定位要准,领导要有‚领‛的东西,要有‚导‛的样子,要想方设法团结所有的老师,理解老师、包容老师、帮助老师、感化老师,当然也要严格的要求老师。我们也想方设法的给老师搭建平台,展示的舞台,几年先后有10人次在县级以上教研会做辅导或讲课。现在我们合隆镇中心校的教师团队真正感受到了职业内在的尊严与幸福。

②有娴熟的教学技艺——遵循教育规律,智慧地、艺术地教育学生,灵活地、技巧地驾驭课堂教学。具有现代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能力,并能灵活有效地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我们结合市级实验课题进行《有效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我们的每一位任课教师心中有模式,对所教学科都可以如数家针的说出他们的模式来。现在合隆镇小学教学模式集已经结集出版。

第三、学生素质发展

一有良好的学习品质;二有持续的发展潜质;三有鲜明的文化特质,这是我们对合隆小学的发展定位,在夯实基础知识、素质全面提高的前提下,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在语文、数学、英语三科进行尖子生培养,每个年级的任课老师对本年级学生进行尖子生海选,组成尖子生培养团队,我们统计时间,统一场地,统一老师,统一进度,材,对尖子生单槽喂养,建立尖子生档案进行过程跟踪。其中王朔同学到台湾参加数学竞赛获得二等奖。

第四、环境建设工程

(1)立足本校实际,积极营建‚立意深远、内容隽永、形式独特‛的校园文化环境。这是我们在2011年年初提出的整体要求,年初我们拉着15位村小校长到所有村小进行了巡回参观,对他们的最大的触动就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上都下足了力气,学校的整体布局,学校的走廊文化,各村小有各村小的特点,校校有特色,

工作汇报

《督导评估汇报材料》()。

(2)积极推进平安校园工程。加强安全管理,确保稳定发展。牢固树立安全重于泰山、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把维护学校安全和稳定放到重要位置。建立和健全学校安全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实行‚首遇负责制‛。定期认真做好对学生的‚三防‛演练,定期进行安全排查、消除隐患,促进学校稳步健康发展。

第五、教育创新工程

(1)树立全面质量观,制定全面和可操作的教学质量标准与教学常规,完善教学研讨制度、教学工作督导制度、教学信息反馈制度等,

现在合隆镇小学2011年工作汇编已经重新编纂完成,汇编收录了2011年中心校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计划、方案及相关配套制度,今年暑期开学,我们根据县里会议精神对现行计划、方案及相关配套制度进行了调整与完善。

(2)以课题为载体,促进课改实验科学、有序地向纵深推进,开辟课题研究论坛,完善课题网站,开发课题研究资料库,推广具有校本实用价值的课题,有效地实现科研与教研的有机整合,突出教育科研对教学实践的针对性、应用性和指导性,推动课程改革走向立体化和动态化。‚十一五‛期间,我校省级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策略的实验研究》被评为优秀实验学校,现在运行的市级课题《有效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被长春市教育局评为优秀实验学校。现在合隆镇小学课题研究随

笔集语文、数学已经结集出版。

(3)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为主体,以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为‚两翼‛,

构建校本课程体系,全面推进校本建设,使学校教育驶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现在合隆小学开发校本教材三套九本。

(4)进一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大对班主任工作的奖励力度,重视班主任对班级管理工作的总结,考评结果纳入学校标准化管理,做为教师评优选先的依据,提升班主任的幸福感,我校对班主任补助逐年提高。

第六、活动推进工程

搭建各种活动平台,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去参与,感受学校文化的魅力,塑造自己、完善人格。

(1)德育活动促养成。以行为习惯的养成为重点,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努力把德育贯穿到常规教育活动中,融化到少先队活动中,渗透到家庭教育活动中,拓展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在教学楼楼梯处用红线分出上下楼梯的指示线,放学队每个班级配备一名专科教师送队,经过几年的行为养成,现在可以说学生不排队不会走路。学校现在签约活动基地两处,分别是陈店新农村和荣发服装厂。我们的校报《隆兴周报》今年连续出刊四期,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

(2)校本活动创特色。以中华经典诵读为抓手,贯彻读好书、做好人的宗旨,开设适合校情的阅览、诵读、书法等形式多样、灵活开放的校本课程,切实提高学生的素质。通过几年来实验收到很好效果。低年级背诵成语接龙,最多的能背500条;中年级背诵唐诗宋词,最多的学生能背350首;高年级背诵趣味对联,现在学生可以连续背700条。

(3)兴趣活动育专长。点面结合,成立各类兴趣小组,通过对特长生的针对性培养,推出一批在全县、全市乃至全省有一定影响专长突出的学生。现在我们学校一共9个特长生小组,分别是舞蹈、器乐、篮球、排球、足球、剪纸、绘画、合唱等。这些特长生都是各辅导老师在所有学生中海选出来的,我校每年都有近30名学生在全国书画类大赛中获奖。

第七、管理优化工程

(1)创新队伍管理机制,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严格清理在编不在岗教师,其他机关单位借用人员实行严格的报批制度。

(2)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逐步形成公平、公正、民主、和谐的制度环境,推进依法办学、民主治校,完善校务公开制度,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维护学生、教师的合法权益,实现管理的人本化。

(3)按照‚精干、高效‛的要求,打造一支真诚沟通、团结协作、精益求精的领导队伍。现在校级领导四人,中层领导7人,他们都爱岗敬业,善于钻石,他们每年读书笔记

至少达到2万字,最多的每年读书笔记达5万字,我们这支领导队伍不但和谐,而且默契。教师队伍从严把握教师‚入口关‛,从教师专业化的需要出发,进行先培训后上岗,近二年合隆镇8名特岗教师外出培训6次,校内进行师徒结对,互相听课。

(4)积极实行人事制度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充分发挥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盘活管理资源,真正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行教师镇内区域性流动,优质资源共享。计划对村小因专业不对口而开不齐的学科,特别是英语、音、体、美等学科,由中心校教师到那里轮岗任课。

第八、品牌塑造工程

(1)传承名校精神,打造合隆村小窗口名校,注重把窗口村小对其它村小的精神渗入,特别是在教育教学管理、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加大对他们的辐射作用,以区域发展引领拉动整体发

展。我们把15所村小分成三个片区,每个片区5所村小,组成小型互助联合体,所有的主题教研、主题学习等都以片区为单位开展。上学期每个片区的5所村小分别承担不同的主题任务都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活动。今年魏局长、曲局长到合隆镇村小检查工作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2)提升素质,熔炼品牌实力。全面提高师德水平,遵循现代师德建设的规律与特点,大力开展富有创造性、实效性的师德教育活动。促使教师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教风学风上,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同时,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培训体系,有系统地组织教师参加高层次研修和学习,加快教师学历层次提高步伐。

(3)大力推动‚名师工程‛,加大培训资金的投入,通过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培训,教学方法培训,着力培养一批省、市、县骨干教师和教学名师。

(4)加强村小校长队伍建设,09年对5位村小校长进行了轮岗,今年调整了2名村小校长。进入‚十二五‛,我们将着力完善村小校长队伍的选拔机制,大力培养后备干部,激活用人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充分发挥村小校长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学校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尽管学校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但教育质量和教育结构方面还有许多要调整和改进的问题。

表现在:教育发展不够均衡,村小校际间的差异较大。村小专业对口教师严重缺失。多数村小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尤其音、体、美教师多数是其他专业教师兼任。

二是教育质量意识淡薄,相当一部分人包括教师将实施素质教育与提高教育质量对立起来,对教育质量的核心价值取向缺少深入的思考。

三是幼儿教育未能引起高度重视,教材不规范,个体园管理失控,不安全隐患大,特别是孩子的饮食安全和交通安全。

另外个体园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严重。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我们立项当做课题去研究、去思考、去破解的问题。

五、应对策略

一是加大对教师专业不对口的培训力度。

我们全县片区互助就是一项很好的措施,是师资培训的好办法;其二是由上级部门提供培训费用,特别在培训名额上向村小倾斜。

二是加强学习,注重引领,改变教师教学观念,坚持用最短的时间使师生的质量得到提升。

篇3

一、导学质疑

这是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合适而有效的导学要做到“三不”:一不太多太杂。导学内容要突出重点,简洁明了。二不太难太繁。导学要有利于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再现,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三是时间不要太长,以不超过5分钟为宜。

为此,教师要做好教学前测:学生已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哪些事例、经验可以作为铺垫?通过哪些实践活动可以强化掌握已学的知识?怎样把数学化和生活化结合得更好?在准确前测的基础上,教师要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多媒体演示等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情境,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这些图形的面积分别怎样计算?学生快速口答。教师课件显示计算公式,并指出,这些都是简单的基本的图形。接着,教师用课件出示下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这是什么样的图形?由此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

这样的设计通过与新课有关、概括性强、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问题,引导学生温故知新,做好知识的正迁移,使他们在最易接受知识信息的时间内,简捷地开始学习新课。

二、探究精讲

这是教学的核心环节。探究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特点,提供尽可能多的材料信息,留足思维的时间与空间,组织学生通过有目的地操作、观察、交流、讨论,自主解决问题。精讲要求教师对教材上一些非重点或简单的、学生能理解的内容少讲或不讲;对重难点内容,要花时间讲清讲透,以讲促思,以讲解惑,以讲沟通知识的纵横联系,以讲梳理、总结学习方法。

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通过情境问题进行学习:出示导入环节客厅的平面图(图1),要求学生思考,要给这个客厅铺上木地板,至少要买多大面积的地板?

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教师化难为易,循序渐进地设计了三个活动任务单。

任务单一:(1)能直接求出客厅的面积吗?怎么办?(2)探究活动。①怎样把这个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②4人小组合作,在图上画出转化的方法,一种方法画一张图。③你们有多少种方法就画多少张图。

分组学习后,教师要求学生把画的各种方法贴在黑板上,并通过思考与辨析,去掉错误的画法。

任务单二:教师要求学生按照画图思路的不同,给留下的6种分法分类,小组讨论这样分类的理由。学生通过讨论,将6种分法分成了三类——分割成2个图形,分割成3个图形,图形外添补1个图形。教师据此提炼出分割法、添补法,并引导学生总结出“分割成的图形越少,计算越方便”。

任务单三:四人小组中,每人选一种方法计算,然后比较交流——用“分割法”和“添补法”计算有什么不同?学生汇报、展示、纠错。教师梳理提炼,分割法——加;添补法——减。

三份任务单构成一个活动串,把整个探究过程串起来。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在探究中逐渐获得新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反馈测评

这个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知识点、解题方法和所包含的数学思想,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同时通过课堂检测巩固知识,发现问题,查漏补缺。

这个环节要把握两个要点:一是回顾,二是测试。回顾旨在让学生养成总结反思的习惯,教师应尽量给学生回忆、总结的机会;测试应努力做到当堂检测、当堂反馈、当堂矫正,因而试题要具有针对性、基础性、层次性,内容尽量偏重当堂所学,不必过多拓展,要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教学中,教师根据探究中暴露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两道练习题:(1)下面各个图形可以分成哪些已经学过的图形(画虚线,图略)?(2)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图2,单位:米)。

学生独立计算后,教师投影展示不同的分法和计算方法,以及正确的书写格式。这样的设计既巩固了分割法、添补法的实际操作运用,又注重了学习习惯的培养。

四、迁移拓展

迁移拓展的特征是开放性。教师要结合教学的重难点,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就感。

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三道题,都是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第一题(图3),教师要求学生小组讨论:有什么方法?讨论后,有学生说“S整体-S空白”,有学生说“S小三角形+S大三角形”,还有学生说“直接求S梯”。教师通过课件演示,为学生提供了另一种思路:把左边的小三角形顺时针旋转900,构成一个大三角形,大三角形的面积就是阴影部分的面积。第三题(图5)题目要求是:中间为宽2米的田间小路,求田地(阴影)的面积,这道题和第二题(图4)都要求学生自主、独立地解答。

三道题的设计注重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具有举一反三的作用。

需要强调说明的是,“四环节”不是机械的、一成不变的,而是互相作用、互相制约的完整体系。

·互动链接·

203班教室里,术科名师团队围绕“三维四段”课堂模式运用中的细节问题展开了研讨。针对美术课《绚丽的焰火》的教学,赵琴老师指出,执教老师敢于让学生先尝试、探究,然后进行提炼梳理。这样做改变了先教后学的固有方式,是灵活运用新课程理念的表现。一石激起千层浪,老师们纷纷谈论自己对先学后练的思考与困惑。

在201、202班教室里,语文名师团队、数学名师团队也展开了研讨。大家围绕在课堂教学中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对“三维四段”模式的思考与体会畅所欲言,疑惑与问题在交流与碰撞中得到解决。

这只是广场路小学教研活动的一个缩影。近两年来,老师们在健康课堂课题研究中不断成长。健康 课堂,让老师们思考得更多,让孩子们学得更轻松,让课堂变得更高效。

(黄石市广场路小学 纪 燕)

“我们组学习的是第六自然段——鲸的睡觉方式。我们用绘画的方式向大家汇报学习情况。鲸睡觉时……”“我们组学习的是课文的第七自然段——鲸的生长情况。我们用图表法标示鲸的生长情况。大家请看……”

这是405班被确定为“三维四段”教学模式实验班后,我第二次主讲研讨课时的情景。课堂上,组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学习最感兴趣的一个自然段,然后用喜欢的方式与大家分享学习情况。分享时,大家认真听取每个小组代表的发言,或补充,或纠正,或给予掌声。学生参与面广,课堂气氛活跃。

回想第一次研讨课,教师讲得多,学生听得多,课堂气氛依然沉闷。课后,专家团队的田澜教授、金凯校长带领团队成员帮我总结得失。大家一致认为,出现这种情况,是受固有思维的束缚,教学观念转变不彻底的表现。我再次审视了“三维四段”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及操作流程。第二次研讨课,我大胆放手,让学生分组自主学习,然后展示交流学习成果。课堂上每个孩子都参与其中,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真正体现了出来。

第二次研讨课得到了专家组和老师们的一致好评,在高兴的同时,新的问题又产生了:除科普类课文外,“三维四段”教学模式还适用于其他文体吗?我开始了新的尝试。经过一次次的失败、修正、反思,我终于找到了比较好的突破点:无论什么类型的课文,都应该有一个核心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核心问题自主学习,力求一课一得。这样,“三维四段”教学模式就能在语文教学中灵活运用。

(黄石市广场路小学 杨 梅)

这些年一直提倡素质教育,反对“填鸭式”教学,但我总感觉,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语文教学依然是单调的书写和背诵[专业提供论文写作的服务,欢迎光临 dylw.NET第一论文 网],孩子们对课外阅读依然缺乏兴趣。

在淡淡的担忧中,女儿进入了三年级。我惊喜地发现,女儿有了变化。“妈妈,我要找一些卫星资料。”回家后,女儿急切地告诉我。“找资料?做什么用?”“上课时有交流环节,我也要有交流的内容啊!”一个周末,我正在做家务,女儿走到我身边,说:““妈妈,我找了几个科学家的故事,您和我一起筛选一下,好吗?”“信息不是越多越好吗?”我有些诧异。“不,老师说了,资料要短小精练,紧扣主题才好!”

现在,女儿常常会和我分享课堂上交流讨论的快乐。是什么让女儿产生了这样的变化?一次家长会,让我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广场路小学开展的“三维四段”教学模式研究,给课堂带来了生机。

要想在课堂上产生思维碰撞,学生课前需要主动预习,自主思考,获取更多的信息。而当课文只是知识信息载体的时候,孩子也不再仅仅满足于课本知识,与课文相关的科学、艺术、人文等都成了他们课前、课后探究的对象。

篇4

关键词:高校教学改革;教改项目;全过程管理

目前,国内高校教学改革项目管理主要是对教学改革项目立项申报评审、年度检查、中期检查、结题验收进行监督与管理,管理形式更多强调截点与成果,具有典型的“终结式、断点式”特点,虽能较好把控教改全局,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立项盲目、过程轻视、验收潦草、成果荒芜,使学校教学改革流于形式。因此,更新教学改革项目管理理念,优化教学改革项目管理方法,促进高校教学质量内涵建设势在必行。

一、教改项目全过程管理的概念和特点

1.高校教学改革全过程管理的概念

高校教改全过程管理是指:打破“断点式、终结式”教改项目管理的藩篱,以质量提高为目标,过程动态管理为手段,真改实做为原则,形成贯穿于立项、改革建设过程、成果验收与示范推广全过程的动态管理体系。

2.高校教学改革项目全过程管理的特点

高校教改项目全过程管理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灵活性大,管理强调真改实做,强调管理者在教改中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的角色;评价中强调多元评价机制,做到动态把握、及时督导、灵活协调等,以使管理变被动为主动。

二、全过程管理的实施

1.严格项目立项准入

实践证明,立项把关程序不严,可能直接导致盲目立项、盲目投入,使教改流于形式,为学校财政带来巨大负担。目前,大多数高校为教改立项配备立项指南,它通过教学主管部门对学校教学现

状的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改革发展

规划制定出来,一般应该包含立项指导思想与立项范围界定两部分内容。指导思想和立项范围的确定,可促进申请人正确理解高校教学改革理论内涵,使立项更契合学校教学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可有效避免盲目立项。此外,多种申报形式和立项开题制度,可以促进学校教改的整体、良性发展。

(1)集体申报与个人申报相结合

以往的教学改革项目申报,一般以教师个人申报为主,虽能针对具体教学实践问题的解决,但单一申报形式不利于学校教改资源整合利用,也不利于高校教改整体发展。基于项目立项范围,应鼓励教师个人申报,也鼓励集体申报,即由学院领导或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牵头,多教师、多部门、多院系强强联合,整合教改资源、深入开展综合性教改。

(2)实行教改立项开题制度

随着高校教改的深化和教学质量内涵建设的大力推进,必须确立以专家书面审核申报材料以确定是否立项的机制难免有失偏颇。而立项开题制度,要求申报人针对项目选题背景、研究背景、研究基础、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研究经费等相关问题做一一陈述,专家现场向申报人质疑、提问与交流。这不仅增加评审的准确性与客观性,也是申请人教改经验学习交流的良机。也可增加实地考察、访问等方法,对申报人教改基础及教改条件等情况进行调查

核实。

2.实现教改全过程动态督导与管理

全过程管理理念,提倡重新定位管理者的身份,它更强调视管理者为教学改革项目的参与者、合作者和指导者,强调基于学校教学质量内涵建设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共同目标基础上,为每一个教学改革项目提供更多及时有效的支持与帮助。

(1)健全教学改革项目督导制度

传统教改项目管理,往往“重两头、轻过程”,导致许多立意和改革计划很好的教改项目,立而不建,流于形式,甚至流产。教改项目督导制打破传统教改项目“只立不督、只督不导”的现象,在截点管理制度基础上融入过程性评价与指导,以促进教改反思与计划调整。这就要求教学管理部门从体制上构建并完善过程评价相关标准和操作规程、配备专业督导人员。同时,要确保部门间沟通顺畅,避免因多头管理出现管理盲点和真空地带。

(2)基于网络的全过程管理

基于网络可以为全过程管理提供便捷、高效的实施平台。目前,已有高校建立教学改革网络评审系统、为教学改革项目配备相应建设网站等等,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项目在线申报、在线评估与建设跟进,突破了传统方法的时空限制,也确保了专家决策的准确性与透明性。

当然,这只是基于网络全过程管理的初探阶段,迈克・富兰说过:“当教师在学校里坐在一起研究学生学习情况的时候,当他们把学生的学业状况和如何教学联系起来的时候,当他们从同事和其他外部优秀经验中获得认识、进一步改进自己教学实践的时候,他们实际上就是处在一个绝对必要的知识创新过程中。”可见,教师之间、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对于教学改革的有效进行十分重要,管理者若能更多地以教学改革项目的参与者、合作者和指导者的身份参与到教改项目中,为项目实施者提供咨询、交流、资源及经验共享平台,则不仅能实现运行高效便捷、管理规范、动态跟进、节约资源、数据存储与分析,也为教改实施者提供寻求支持与帮助、多方成员相互沟通交流、共享教改资源、分享教改经验的平台,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校教改思想的融合、教改资源的整合,促进优秀教改团队的形成和教师专业发展。

3.项目验收评价多样化

(1)注重过程评价

过程评价可以为教师教学改革实施情况提供科学及时的数据,为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进一步探索与反思、修正教改思路、优化教学改革方式方法提供有力支持;其次,过程评价也为教学管理者提供了一手的分析数据,以实现教改项目管理效益最大化。管理者可以建立教改项目过程评价档案袋,通过教改建设网站实时跟进、网络咨询、交流数据分析及教改进展汇报会、督导专家调查回访等多种手段实现过程评价。

(2)教改验收现场答辩和实地考察制度

教改项目验收现场答辩中,教改负责人就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和最终成果进行展示,回答验收专家的问题与质疑,可使验收专家全面了解教改成效;另外,验收现场答辩,可以促进教改项目实施者深入总结教改经验、获得优质教改方法指导,从而提高教改理论与操作水平。

教改重在真改实做,验收中增加实地考察,可更客观、有效评估教改实效性。实地考察可分为专家评价、学生评价和朋辈评价。其考察方式可以用访谈、听课随访、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进行。最后验收专家综合过程评价和验收答辩评价与实地考察评价对教学改革项目提交评价报告。

4.重视教学改革成果的示范与推广

教改最终目的是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促进学校教学质量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教学改革成果的推广应用十分重要。全过程管理的网络化实时管理不仅在实时督导、过程评价与交流互动中起到积极作用,也为教学改革成果的示范与推广提供了有效平台。此外,教学管理部门还可以通过组织教学改革成果汇报会、经验交流会,以及鼓励整合教改资源申报综合性教学改革或高一级教学改革项目的方式来促进教学改革成果的示范和

推广。

高校教学质量内涵建设并不是一句口号,它要求高校改变过去立项重数量、轻质量;重两头、轻过程的局面,将学校教学改革做到实处;要求高校在教学改革中必须坚持特色、注重创新、真改实做;要求高校教学改革项目严把立项关,优化教学改革过程的动态督导与管理,注重教教学改革建设过程的督导与过程评价,注重教学改革成果的实效性,加强优质教学改革成果的示范与推广作用等。因此,笔者认为,对教学改革全过程管理理论与运行模式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陈静.高校教学改革项目管理模式优化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8):29-30.

篇5

关键词:高效课堂 创建 新授课 实验课 复习课

高效课堂,一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高效率,二是指学生课堂学习的高效益,三是指高效课堂改革带动教育改革所生发的高效能。只有在教师指导下的高效率的学生学习取得了高效益的回报,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锻造各方面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丰富的情感,满足终身发展的需要下面,笔者结合十几年化学教学实践,谈谈体会和心得。

一、构建高效化学新授课课堂

作为一名授课教师,在备课前要吃透教材,力求备课准确到位,做好课堂教学预设。因此,必须明确编者意图,明确每节课所学的知识点、知识块在整个单元、整册教材、整个学段所处的地位、作用。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关键点都做到心中有数。可以将相关的课外材料引入课堂,使现有的课本与课外的材料相互补充,使我们的课堂更加有血有肉,更加形象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教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我们需要科学重组教学内容,大胆的改造教材,让教材“为我所用,为生所用”。比如高一(必修一)一开始大胆尝试先讲物质的量,然后再将该概念贯穿于钠和氯气的学习。

教学离不开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离不开教学内容的设计。但是长期以来,我们都只是关注单纯的化学知识内容,更准确的说是只关注具体的知识,这样做无法体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目标。这就要求老师要改变过去的教学习惯,学会将“”的知识包装起来。换言之就是引入和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生活化学场景、化学问题,让学生带着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学习化学,刺激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从而,扩展学生的认知视野和思维空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就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因此在课堂中创设恰当有效的情景十分重要。 例如笔者在讲原电池这节课时,就首先给学生提供了以下两个教学情景:一是水果电池二是音乐贺卡的引入,从一开始就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与好奇心,然后慢慢学会利用课堂上的知识解决问题。

有效的课堂预设应有教学梯度,而不是盲目的、随意的,它应促进课堂教学向纵深发展。1、灵活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 2、活跃的教学状态。只要能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地探索知识并试图将刚刚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就是一节高效的课,成功的课。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将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学和练,学习目标由学生确定,过程让学生参与,问题让学生提出,内容让学生总结,方法让学生归纳。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促进者,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3、科学的学法指导。俗话说:“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教师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善于为学生创设提问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

二、构建高效化学实验课课堂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化学概念的形成和定律的建立,离不开实验事实的探讨和论证。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化学实验课为学生展示了一个真实的化学世界,它使得学生对每一种物质的认识都是生动而具体的、全面而深刻的。尊重实验,实事求是,科学论证,达成目标,它使得我们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传递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的标语写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学生只有在亲自经历探究性实验过程,在“做中学,学中思,学中做”,才能使静态的陈述性知识转化为动态的程序性知识,才能使知识向行为转化。才能对探究的实验结果有深刻的理解。

现代教育技术实现了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有助于教师创设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和空间。在实验课上,我不仅使用PPT投影,而且还充分利用了实物投影,每次实验后我都让小组发言汇报实验结果,在学生汇报的同时把他们的学案放置在投影仪上,这样不仅可以客观、及时的显示学生学案中的一些典型错误,便于及时反馈、及时修正。同时由于学生真实地看到自己的成果和评价,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有利于激励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化学学习中去。

三、构建高效化学复习课课堂

篇6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指由同一教师在同一时空教学环境中,把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践融为一体,指导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完成某一教学目标和任务的教学方法。它具有三个特性:教师和教学环境的同一性;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交替性;知识掌握和技能养成的同步性。理实一体化教学打破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训课的界限,将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技术服务融为一体,同时克服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别在两个不同的空间和时间、由不同的教师完成的“时差”性,师生互动好,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是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实践证明,理实一体化教学是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适应职业学校学生基础和身心发展特点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正在被广大职业院校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认同、接受和运用。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缺少能较规范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师资

这是一个突出的核心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教学设计是由教师根据学校、学生现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实际,教学理念及习惯教法等情况选择制定的。如果教师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缺乏一定的操作技能以及对实训现场的驾驭能力,他们不会选择这种教法。现在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中,老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由理科教师转行的,他们或通过短期理论培训,或通过自学不断积累,承担着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任务;中年教师大多是科班出身,普遍专业对口,有较丰富和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动手能力相对偏弱,他们肩负着专业课的教学任务;青年教师部分毕业于高等专科学校,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水平,担任专业技能实训课的指导教师。这是我国职业教育真实的师资构成现状,也是国家大力倡导职校提高在编在职双师型教师比例的缘由。条件较好、政策宽松的地市,职业学校一般还会从企业聘请来少量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作为学生实训的校外专门指导教师。

2.缺少能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环境氛围

职校传统专业教学模式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主要是工艺学)的大部分教学内容在教室课堂内完成。教师以讲解法为主开展教学过程,许多职校教室内还不一定都有多媒体设备,仅有几间专业实训场所和设备,专供技能实训课使用,实训设备设施及工位严重不足,电教中心和仪器室拥有的教学光盘、磁带、图板教具等配备不齐,实训室内只有几句名言警句或空洞口号,没有有专业氛围的布置,学生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职业技能等级及职业前景模糊不清。

3.缺少能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课程教材

职校当前使用两类教材,以就业为主的班级学生,以劳动版为主;以升学为主的班级学生,以高教版为主。专业课程教材理论内容丰富、深奥,应用举例滞后高速发展的时代,新机器、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等偏少,与现代企事业单位生产经营一线的岗位知识技能应用脱节。这些教材大纲普遍要求高,需完成的教学计划课时多,但目前职校学生实际在校学习时间不到两年,不进行取舍难以完整实施,造成的后果是教材的前几章很快就结束了。

4.缺少能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教研活动

职业学校的办学规模和模式变化快,管理压力非常大,怕出事,稳定压倒一切。学校、老师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管理上,把许多社会、家长的管理职能也揽在自己手中,无法潜心研究教学,教研组名存实亡,有些常年不开展正常的教研活动,许多新的教学思想、好的教学方法得不到有效实施。

三、有效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对策

1.加大双师型队伍建设力度

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也要具有熟练的实践技能,更要具有理实结合的教材分析及过程组合的能力,教师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双师型人才,更要具有创新综合能力,否则教学方案难以出台,教学过程难以控制,教师很难做到有求必应、有问必答、融会贯通。从学校层面上讲,可以通过制订三年教师发展规划、名优骨干教师培养方案,加大对在编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奖励力度,用足用好政策,校企深度合作,吸收和引进相结合,把有真才实学,特别是有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招聘进校,充实到技能实训教学岗位中,发挥他们的领头雁作用,快速提高青年教师的技能水平。积极选送专业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骨干教师培训,有条件的还可以选送学科带头人出国培训进修。开展教育名家、教学名师进校园工程,让广大教师零距离聆听和分享他们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经验和成果等,丰富和优化教师教书育人的手段和方法。从教师层面讲,要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要有积极进取精神,苦练内功,重点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资源库。

2.增加和完善理实一体化教学环境氛围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学校应创造条件,争取国家级、省级、市级实训基地、示范专业等众多奖励扶持专项经费,用于专业实训场地建设、专业设备设施购置,新建或扩建一批专业教学急需的实训室。在实训室建设过程中,要重视理实一体化教学环境氛围的设计和布置工作。要有效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一般实训室除了要有必需的设备设施、工量刃具外,还应配备部分教学桌椅,最好是折叠式,不占用场地面积,实训室四周适当位置制作或外购一些摆放教具、常用仪器的玻璃柜子,在室内墙上还可张贴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图表、操作规程和示意图、职业前景等氛围展板。如果层高允许,最好同时配置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和实物展台),方便及时讲解。实训室的这种配置,最适宜开展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如果新建大面积的生产加工车间(工场),要规划一定空间区域用于讲解、讨论和总结用。如果是数控车间,且经费许可,最好直接设计建设成数字化工厂,师生可以在PLM室内直接调用各台数控设备的实时程序、实时加工场景及典型加工产品的各种参数资源库等,这样可以克服加工现场噪音大、工位间空间有限等问题。

3.鼓励教师编著校本教材

教师可根据职校理实一体化教学凸显形象思维教学的特点,结合生产教学的实际,对原版教材进行大胆取舍,抛弃那些繁琐冗长的理论和计算,编写贴近学生实际、浅显易懂、简洁明了、可操作性强的教材、图册、实训手册、习题集、案例案等。学校应出台一项教师校本教材开发的奖励制度,每学期或每学年由学校教科室进行汇总,组织领导或专家进行评比,根据质量高低、实际使用程度等多项指标,一次性发放开发现金补贴,并组织力量进行校验编印工作,对于质量较高的,可推荐给出版社正式出版。

4.健全教研组织,强化功能作用,促进教育和教学质量提高

职业学校的专业教研活动难开展,有其客观原因,主要是专业组人少,上同一门课的人更少,大家不便深入探讨,但由专业大类组成的教研组活动还是可以有声有色地开展的。如笔者学校六大专业组,每学年定期举行新教师(进校三年内)汇报课、骨干教师风采课听课评课活动,大家集中反复上课、听课和磨课,汇聚了众人的智慧,有力促进了教学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要重视教研组的组织建设,明确其定位和任务,对其进行学期及学年评价,发放相关考核津贴。教研组可举行新老教师的师徒结对活动,师傅经常去听课,帮助徒弟修改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技艺和管理能力。

四、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注意事项

1.学校领导重视

提高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有效性,涉及到学校层面的要素不少,如场地、设备、经费和管理等,还牵涉到许多政策、制度和措施。因此,没有学校领导的重视、支持,并付诸实施,最好的教学方法都是纸上谈兵,不会有实质性的教学改革和成效。

2.教学设计中不能重练轻学

做中学,学中做,最终目的是熟悉理论,掌握技能,因此教学设计要把握好两者的权重比例。由于实践操作的趣味性,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喜欢实践操作,而不愿学习枯燥的理论,教师必须适时地引导,上升为理论,否则不仅会让学生学习产生惰性,而且会使此教学法陷入传统的“师带徒式”的困境,扼杀学生自我提升和终身发展的潜力。

3.要避免教学中的“两张皮”现象

理实一体化教学,强调的是理实的统一相融,不能变成在同一空间、同一时间进行的两块教学,这会导致理论和实践的“两张皮”现象。教师的每节课要有明确的技能目标和理论认知目标,并应及时讲授,其形式可以是中途个别讲授,也可以课后总结,或是课前的集中讲授,或是不同形式的反复交错。

4.克服教学过程中的“高原现象”

在训练初期,由于缺乏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指导,学生在训练到一定程度以后就无法提高,这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必要、及时的引导,由浅入深地向他们灌输专业理论知识,帮助他们度过“高原期”。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15).

篇7

关键词:地理学;理科基地;联合实习;实践教学模式

地理学学科的不断发展和国家对提高地理学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需求,对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针对传统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在实习区域、实习内容、指导教师、实习经费以及后勤保障等方面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制约,根据地理学学科的发展趋势,在深入总结和借鉴国内外已有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2009年,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南京大学、福建师范大学5所地理学理科基地高校联合组织了首届全国地理学理科基地跨区域联合实习。之后又连续组织了3届全国地理学理科基地跨区域联合实习,参加联合实习高校由最初的5所发展到涵盖港台地区在内的全国24所主要地理学高校。

一、当前高校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是地理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历来受到全国各院校的重视。依托地域优势,各院校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的野外实习基地,成为培养地理学创新人才的重要支撑。但是各个高校往往仅限于自己有限范围的实习基地实习,给地理学系统性教学带来瓶颈和困难,大大阻遏了学生知识的全面完善,特别是对培养地理学杰出后备人才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同时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东西南北跨度大、地理内容丰富、差异显著,传统野外实践存在学生感悟系统地理学知识不全面的问题;地方院校也存在野外优秀指导教师缺乏和经费不足等方面的局限。

全国地理学现有7个理科基地,每年约招收学生200多人,其中70%~80%免试直升研究生,是我国地理学科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对他们的特殊培养更显重要和迫切。以华东师范大学地理学理科基地为例,在野外实践教学改革方面曾先后尝试了不同的教学模式:其一是大纵深跨越式实习,先后开拓东北线、西南线与西北线三条跨区域野外实习路线,带领高年级地理专业本科学生前往陌生的区域开展综合实习;其二是建立校际交换实习与联合实习,先后与香港中文大学、兰州大学等院校建立交换实习关系,开辟香港地区综合地理实习,在校际交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院校的优势资源。这些改革尝试虽部分有效提升了地理野外实践教学的质量,然而以此为代表的传统野外实践教学模式和小规模联合实习也不能满足新时期地理学人才培养的系统要求。目前各高校在跨区域地理学实践教学环节普遍存在以下方面的主要问题:

(1)跨区域实习指导师资的缺乏。传统野外实践教学是地理专业课程实习的常见模式,依托长期建立的野外实习基地,由本校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承担野外实践教学任务,指导学生开展以认识性实践为主的野外实习。这样的野外实践教学,客观上制约了地理专业学生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地理环境中开展实践、获得真知。一旦将实习区域拓展到其他区域,指导师资方面的问题又突显出来,如在西部实习过程中,东部地区的教师因缺乏在西部地区的野外教学和科研经验,实习内容讲解和探索方面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小规模联合实习相较于传统野外实践教学虽在师资配备方面有一定的提高,但同样也存在这方面的问题,指导教师仅局限于少数几所院校的部分教师,经验丰富的野外指导教师难以保障仍然是制约野外实践教学的重要因素。

(2)系统性指导教材的缺乏。目前全国多数院校缺乏在大跨度地区开展科研和教学的积累,难以编写出结构完备、内容翔实的野外实纲和实习指导书。指导教师缺少可供参考的材料,在野外实践教学中存在教师备课难度大、教学内容随意性强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野外实践教学效果。学生手头中没有配备相关指导教材,使得野外实践的预习无从谈起。

(3)有效后勤保障的缺乏。由于跨区域实习远离实习单位所在地,难以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有效的后勤保障合作关系,这给实习过程中的后勤和安全保障带来了一定困难。

(4)校际之间深入交流的缺乏。传统的野外实践教学以本单位师生为主要参与对象,交流范围局限于校内,不同高校的教师一起研讨野外实践教学的机会不多,学生们更是难以形成在全国地理学领域内的准确定位;小规模联合实习教学模式,虽有不同院校师生的交流,但所涵盖的仅是一两个单位的师生,指导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校际有效交流仍十分有限。

二、试行全国地理学理科基地跨区域联合实习

地理学是一门非常注重实践的学科,进行野外实践教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为了突破野外实习区域限制等瓶颈,地理学理科基地高校由“单干”走向“联合”,将各自长期建设成熟的野外实习基地、精品实习线路和优秀师资加合实习,开展全国地理学理科基地跨区域联合实习,以“合作、开放、共享、辐射”为宗旨,服务地理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目前,联合实习每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南京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理科基地高校轮流承办,在中国北方实习路线和南方实习路线之间交替举行,极大拓展了不同区域学生的地理视野。第一届和第三届由北京师范大学和兰州大学地理学理科基地联合承办,第二届和第四届由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和福建师范大学地理学理科基地联合承办。

1.开辟典型性、代表性的精品实习路线

中国地域广袤、幅员辽阔,自然和文化景观的多样性为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和探究素材。全国拥有地理学理科基地的高校因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较强的综合实力,在野外实践基地建设方面走在了国内前列。华东师范大学的沪浙野外实习基地、南京大学的庐山野外实习基地、北京师范大学的华北实习基地、兰州大学的西北三大自然区过渡带实习基地和福建师范大学的平潭海岸带实习基地等均历经数十年的建设,实习线路选取、实习点设置和实习内容安排凝聚了几代教师的心血,也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地理学工作者。近几年,随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能力提高项目(野外实践)”的实施,各地理学理科基地得到了资金保障和政策支持,野外实习基地已建设成为国内一流。5个地理学理科基地各有特色的野外实习基地强强联合,形成了涵盖我国三大自然地带、三大阶梯,覆盖主要自然地理实习内容,大纵深、深内涵的国家级精品实习线路和实习基地联合体。

地理学理科基地跨区域联合实习路线目前由北方实习路线和南方实习路线构成。北方实习路线主要依托北京师范大学的华北综合实习基地和兰州大学的三大自然区过渡带实习基地,实习区域涵盖我国三大自然地理单元(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的华北平原、北方草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东北麓祁连山区、河西走廊绿洲、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等,实习内容包括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中心商业区、草原植物-土壤地理、黄河阶地、风沙沉积、冰川地貌、丹霞地貌和沙漠及干旱区植被垂直分带。南方实习路线主要依托华东师范大学的沪浙实习基地、南京大学的庐山实习基地和福建师范大学的平潭实习基地,汇聚中国东南部亚热带地区典型自然地理景观,主要有海岸地貌、构造地貌、流域地貌、喀斯特地貌、火山地貌、亚热带植被和土壤及山地垂直分带景观,实习内容包括上海城市地理实习、浙江富春江流域自然地理实习、江西庐山综合地理实习和福建平潭海岸地貌实习四大部分。

2.组建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实习指导教学团队

在联合实习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各承办院校均高度重视实习指导教师的配备,精心挑选野外教学和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师组建教学团队,如华东师范大学依托自然地理学国家级教学团队,北京师范大学依托区域地理学国家级教学团队等,构成了联合实习指导教师的主体,同时一大批学术造诣深厚的知名教授也参与野外实习指导,建成了一支由国家级、省市级教学名师等20多位教授组成的高水平野外实习指导教学团队。实现了高水平师资与优秀学生的对接,有效提升了地理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层次和质量。同时,先后有30多位中青年骨干教师也参与了联合实习指导教师队伍,承担了大量野外实践教学管理、指导学生分组讨论等工作,为联合实习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3.编写系统科学的优质实习指导教材

为传承各理科基地先进的野外实践教学体系和方法,提升联合实习的品质,参与联合实习的基地高校组建《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地理学野外实习丛书》专家委员会。在反复讨论、认真挖掘各理科基地几十年积累的宝贵实习经验的基础上,编撰了系列精品野外实习指导教材。目前,已出版4部野外实习指导教材。

以华东师范大学主编的《浙江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教程》为例,教材内容涵盖浙江实习区域概况、野外实习计划以及地质、地貌、植被、土壤、水文实习内容的详细介绍。该教材依托华东师范大学地理学一级国家重点学科,集中展示了华东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国家级教学团队长期积淀的教学成果,同时整合天童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测台站、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最新教学科研资源,突出浙江地区典型的野外实习特色,帮助学生在开展浙江自然地理野外实习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系统领会实习内容所涉及的地理科学理论的同时,更好地掌握野外工作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

4.创新实践教学组织管理模式和后勤保障模式

联合实习是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在实践教学的组织上,跟各高校传统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模式不同,以“高起点、高强度、高综合”为特征,通过遴选优秀学生,提供跨学科、高强度的野外实践教学内容和训练,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增强团队合作精神,提升野外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选拔具备扎实专业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学生。联合实习以培养国家地理学基础研究后备力量为重要目标,明显有别于一般的课程教学实习,需要高标准选拔学生接受精英教育。联合实习训练学生在原有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提升短时间内在陌生区域中利用已有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把握实习区域地理环境主要特征的能力。在全国7所地理学理科基地专业的高年级学生中,综合考虑专业课程成绩、野外专业素质、交流表达能力等因素,兼顾性别比例、个人意愿、深造计划等,每校选拔6~10名学生参加年度联合实习;其他非基地高校中每年从学生中严格选拔出2~3名精英学子代表参与。各高校参加联合实习学生混合编组,每5~7人编为一组,配有指导教师1~2名,以利于不同高校学生之间充分交流,取长补短。

(2)提供综合性的实习内容和高强度的实习任务。联合实习时间相对有限和内容极其丰富的特点,使得高强度的野外实习在所难免,这是对学生身心的重大考验,更是充分激发其潜能的有效途径。联合实习内容设计注重体现地理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实习内容不但体现在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水文的高度综合,引导学生综合地掌握实习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更体现在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领域实现综合,将人文地理调查与自然地理考察相结合,训练学生综合理解地理环境中人地关系问题,突出地理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以北方线实习为例,在近20天时间内,穿越近5000 km,温度变化近50 ℃,垂直高度变化超过4000 m,往往前一天还在祁连山冰川高寒缺氧环境下攀爬,后一天就要在烈日暴晒的巴丹吉林沙漠中跋涉,这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是一种历练。学生在身体与环境做搏斗的同时,还需要完成各项实习任务,实习期间平均2~3天就要进行一次分组讨论和阶段实习小结汇报,这就要求学生在每日繁重的实习结束后,还要投入紧张的实习记录整理、汇报PPT准备、汇报内容撰写和总结中。实习结束后,各高校还组织召开联合实习经验交流会,参加联合实习的同学还需要向本专业其他同学分享联合实习的内容和收获。如此高强度的培养训练,是地理学“大师”级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3)建立长期稳定的后勤保障体系。联合实习依托各理科基地高校长期建设的精品野外实习基地开展,后勤保障由各承办高校联合负责,有效缓解单一院校野外跨区域实习后勤保障的压力。联合实习经费由各承办基地高校共同分担,对非基地高校免费开放,实现了优质实习资源的开放和共享。联合实习同时也制订了严格的野外管理、时间安排、组织纪律、安全保障的管理运行条例,为圆满完成大规模高校联合实践教学提供了重要保证。

三、联合实习的成效与推广

参加联合实习的相关院校学生地学视野得到了极大拓展,专业知识面得到了极大丰富,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极大提升,普遍对地理学科学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经过调查,超过98.7%的学生认为,联合实习前后,其地学视野有明显的拓展,专业知识得到了极大丰富;91.5%的学生认为,自己对地理科研工作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93.4%的学生认为,自身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大幅提升。据相关院校反馈的统计结果,参加联合实习的学生在本科毕业后有98.5%选择了去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以及国内外重点高校继续深造,成为地学相关专业研究生的优质生源。

篇8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MOOC;应用型本科;人文公选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2-0013-04

MOOC时代,在应用型本科进行混合式教学,利用网络课程资源,立足传统课堂面对面教学,使网络教学成为课程的有机部分,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探究的需求,极大地照顾学生主体个体学习多样性,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混合式教学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教学方法,能降低教师重复性教学劳动成本,激发教师积极研究教学规律,使之乐于进行教学改革,体验到教学成就,提高教学质量。还可缓解实际教学中时间冲突、教室紧张、师资薄弱的矛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范式,混合式教学有坚实的理论支持和现代教育技术信息化的实践基础。通过在“文学与人生”公选课中进行混合式教学尝试,认为混合式教学不仅可以是教学过程中的混合、线上线下混合,课程评价上的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混合,也可以是课程设计上的混合,混合几种网络课程或专题,重新组建新课程,既是优质教学资源的有效引荐,也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师生走向终身学习。

一、混合式教学与MOOC时代

混合式教学研究较为成熟,西方惯从学习者角度称之为混合式学习,最初出现在企业培训中,因为应用广泛、使用灵便遂广为人知,影响深远。“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teaching)就是把面对面学习(Face to Face)和数字化学习(Online Learning 或E-Learning)两种学习模式有机结合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模式。”[1]英文中混合式学习最常见的表达有“Blended Learning”、“Blending Learning”、“Hybrid Learning”、“Blended E-learning”、“Mixed-mode Instruction”[2]。混合式学习有以下特点:一是教师的混合,即课堂教师(校本教师)与网络教师(网络课程主讲名师)的混合;二是学习方式的混合,即课堂中集体学习(以教师为主体的学习)与网络上自主学习(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的混合;三是教学资源的混合,即视频资源、文本资料、讨论答疑、试题试卷等等素材的混合;四是学习评价方式的混合,在线学习的整个过程性考核和学习结束后的总结性评价的综合。混合式学习集中了传统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灵活性、学习方式的自主性和学生探究知识的无限丰富性的优势。其目的在于融合课堂教学、网络资源的优势,综合采用以教师教授为主的集体教学形式,基于合作理念的小组教学形式和以自学为主的教学形式。混合式将学习的过程与学习目标直接对接,实现了课程目标与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

混合式学习理论建立在认知主义、动机理论及信息整合论的基础上,汇聚了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理论的精华。人本主义学家罗杰斯和马斯洛强调有意义的学习和自由的学习,认为学生是有探究动机和研究兴趣的,重视学生的参与性学习、自发的学习、渗透的学习和自我评价,提出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人的潜能的自我实现。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学生主体运用已有的经验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能力与主体认知能力和教师的引导帮助紧密相关。学习的目标就是意义建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理论是混合式教学研究的技术指导。何克抗教授认为,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由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3]。

混合式学习是对MOOC时代E-Learning(数字化学习)的反思。MOOC(Massively Open Online Courses),意为大规模在线课程教育。MOOC在信息技术创新的基础上,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把在线学习、社交服务、大数据分析、移动互联网等理念集成为一体,将教育从工业化时代带入数字化时代[4]。MOOC一经出现,就被热捧,立刻登上了世界各地不同类型高校的网络平台。人们痴迷于16万人同时学习的巨大规模,迷醉于“让知识成为人类共同财产”的无私奉献。MOOC结束了一流高校只重科研忽视教学的局面,将高校精品课程和教学名师推向了聚焦点,成为人们再一次关注的热点。博耶指出,大学更长远的目标是鼓励出现一种教学与研究并存、多学科整合与应用的局面。将xMOOCs放置在世界观众的公共领域中,将会迫使这些机构除了口头上重视教学以外,还将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他们的核心使命。这才是真正的MOOCs革命[5]。MOOC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导了高校教育研究和教学模式的革命。托马斯・弗里德曼说,“没有哪样事有这么大的潜力,能让我们重新构想高等教育”[6]。

MOOC提供了大批量精品课程资源和风格迥异的明星教师,为混合式学习创造了更为舒适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快乐学习成为可能。从MOOC三大教育平台Audacity、Coursers、Edx的教学模式和运行模式来看,配合传统教学,拓展学生视野,课外课堂混合型的教学模式是今后大学教学改革趋势。混合式学习的课程内容与传统课堂教学一样按知识点或篇章或人物分节进行,每节课程时间大于10分钟小于传统课程时间。其优势显著,学习内容更为丰富多元;学习方式更加自由自主;学习渠道更加便捷畅通。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重视在线学习和传统教学两者之间的相互结合,认为混合式学习是“当今高等教育领域内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7]。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柯蒂斯・邦克教授也曾预测:在 2020 年之前,在美国高等教育中大多数的课程都将以混合学习或者网络辅助学习的形式存在[8]。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因其可最大限度地利用师资和教学硬件等资源、提高选课人数的上限、课程的时间与空间要求较自由等积极因素,已成为许多高校丰富公共选修内容的一种选择[9]。洛阳理工学院的庞亚俊还将混合式学习引入体育教学中。

二、应用型本科人文公选课教学现状

(一)人文公选课的课程目标

人文与“科学(sciences)”相对,与实用无涉。日常人们说的文科(与理科相对),狭义的人文学科包含语言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学、历史学等范畴,这些都是经典的人文课程。当然在人文学科漫长的发展史中,逐步分离出社会学科,随着学科精细化发展,又有许多模糊和交叉的人文科学。人文与科学不同,科学教人“求真”,人文教人“求善”“求美”。人文关注点是“人”“人性”“理想的”人性,以及关于为培养这种理想的人性所设置的课程和作用[10]。人文课程是享受课程,人文课程是关于美的课程,文人课程是关于“是是非非”的道德评价和情感判断的课程。人文课程通过一个个隐喻一幅幅画面一个个人物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而又生机勃勃,源远流长。“人文素质的关键是感情和情感”[11]。

应用型本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目标,学生学习并习惯于工程物理的数据分析、逻辑推演的思维方式,其课程也是以专业应用为主,设置特点既不要求像研究型高校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也不似高职院校的“够用”就可以,是两者之间坚实的理论基础,准确实在又不过深[12]。人文公选课承担着传承中华文化精华,培育人文情怀,提升学生文学审美情操的任务,在应用型高校进行人文素质课程教育,不仅是对当今唯实用科学的纠偏,也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全人”教育不可或缺的课程体系之一。应用型本科人文公选课的课程目标应区别于人文专业系统性、学术性、前沿性的课程标准,从人文素质教育、通识课程角度来重新审视,从思想评价、学术评价转移到个人评价和感受评价,服务于人的情智健康及全面发展。“应回归人文学科道德评价,审美情感的特殊性” [13]。人文公选课要在课程大纲中体现出对人文情怀的关注,突出情感熏陶,审美追求等的价值评价内容。针对应用本科学生特点,体现层次性和梯度性。人文课程设置的经典性适当性、教学方式的多样性自主性、教学内容的层次性、考评方式的过程性将直接影响着应用本科学生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发展、健全人格培养。

(二)人文公选课教学现状

笔者从2011年担任网络公选课叶嘉莹“中华诗词之美”课程助教起,一直关注同类高校公选课的课程现状及发展。课程模式上有网络公选课和传统课堂两种课程组织形式。网络课程质量高,但是对学生学习自控力要求高,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目前国内几家公司开发课程,开始免费试用,后来有偿使用。尔雅课程视频,相关电子书、PPT、试题库等等资源丰富;网易公开课课程视频数量充足;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涵盖了国家级,省级,校级各层次的课程资源;教育部爱课程网络课程相关资源正在建设完善中。目前教育部爱课程免费在各校试用。从开设来看,基本上是从已开放的课程中选择一部分,给学生选课。完全E-Learning学习,师生可以在平台上互动,参加网考。网络课程优势明显。都是省部级精品课程,课程教师都是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都有感化兴发的教学魅力。不足也是明显的,就课程来说,很多课程基本上是专题类、微课程,课程体系小巧,要想深入学习某方面内容,需要学习多个课程。就教学方式来说,师生缺少面对面的互动,有些学生不习惯。就教学评价来说,无法确定观看者是否真正学习,在线网考难以防范抄袭作弊。

传统课堂的公选课现状是课程数量少,质量低。笔者调查江苏同类高校, 2013、2014年开设人文公选课仅30门左右。课程质量低表现在:一是课程标准不明确,学科特征不突出,没有层次性。公选课方面的研究鲜有立项,缺少关注。二是课程师资薄弱,公选课教师基本上是各学院稍有研究积累的教师兼任,课程的体系设置、拓展的深浅,问题挖掘的精准与模糊都与教师个人兴趣与学力相关,少有强有力的课程组协同研究。课程教师几乎没有培训进修提升水平的机会。三是教学形式单一与教学规模巨大,教学形式上以理论教学与鉴赏影片教学充斥课堂;大班教学,学生规模较大,基本上160人一个教学班,学生选课学习少交互平台,讨论的层次较浅,缺少自主学习环境。

三、人文公选课混合式教学策略

在应用本科进行人文公选课混合式教学实践有一定的理论支撑和相关课程实践基础,从已经开发的课程来看,人文类课程最为充足,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各类MOOC课程。可以根据课程目标进行知识模块整合。未来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是自行组织的,内容模块是基本的学习单元,内容的完备性和可变学分使模块更加灵活。知识可以被做成一组内容模块并定义学习顺序关系图, 我们可以连接各个模块使之成为一门课,甚至可以直接用一组模块定义一个学位或证书, 模块化使教学个性化定制成为可能[14]。目前就已经开发的开放共享课

程、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来看,教育部爱课程视频公开课文学64门,哲学22门,艺术37门,历史42门;网易公开课中文学课程123门,哲学15门,艺术39门,历史45门;尔雅微课程“中华文化与历史传承”课程70门,“自我认知与人生发展”课程22门,“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课程51门(数据统计截至2014.5.12)。这些课程多为专题形式,课程集数少,多在10集以下,课程按知识点分章节,每节课时间20―40分钟。可以进行课程整合,组建新课程。课程师资,可以结合学校进行团队协作,可以结合学校信息技术搭建混合式教育平台,也可以结合选课学生人数选择适当的讨论时间地点。

以应用型本科普遍开设的人文公选课程“文学与人生”来说,这是一门是跨越文学、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课程伴随现代大学教育体制建立一直至今,作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文学与人生”被国立台湾科技大学、中国科技学院、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审计学院等多所院校开设。从民国时期吴宓教授在清华大学开设“文学与人生”选修课,提出“情智兼修”课程目标[15],内容多涉及哲学,到今天朱寿桐在大礼堂为学生讲授“文学与人生”,课程中穿插著名学者、作家的学术报告。上海大学“文学与人生”主讲教师有王晓明、董丽敏、孙晓忠等多名教师。台湾大学彭镜禧教授策划的“洪敏隆先生人文纪念讲座”之“文学与人生”专题,分别由方瑜、陈辛蕙、张大春、彭镜禧四人从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个方面与人生的关系发表演讲等等。尽管课程内容不同,结构体系相异,组织方式也因地制宜各有特色,但是其课程目标都旨在以文化人,“怡情养性”[16]。

在分析了课程目标、教学内容、相关MOOC课程、师资、学生后,我们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

第一,优化组合课程内容。“文学与人生”课程2学分32课时,11次课(第一次导论课2课时,其余3课时/次),借鉴多种课程体系,根据教育部爱课程、国家精品课程、超星公开课、网易公开课等精品视频网络课程,结合学校师资情况,组建新的交叉课程。课程综合了众多课程的共性与课程趋向,通过人生文学的学习鉴赏培养一种文学的人生态度,给人生以诗意栖居的空间。课程引用了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的《诗意人生五典型》(8集)作为必学内容,引用了南开大学陈洪教授《六大名著导读》、北京理工大学公开课邵泽辉老师的《中国经典话剧艺术赏析》等部分作为选学内容,并提供20门左右的相关课程供学生参考收看学习。

第二,混合线上线下、校内外的多名教师,自建师资队伍。课程由主讲教师、主题教师、网络教师等多种师资组成。网络课程教师都是著名专家学者,课堂教师有中文专业、哲学专业出身,主题教师也是2000年前毕业于复旦和南大等名校的博士研究生,各有专长,各具特色。主讲中文专业教师,具有长期的教学实践,主题教师分别在“先秦诸子人生智慧”、“儒家文化”方面有所研究,由他们承担这部分教学内容,可以传授最新学识,分享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思想启迪。组团施教的做法目前在各高校中比较通行。湖南文理学院“文学与人生”课程主讲由4名教师组成,复旦大学“文学与人生”课程由3名教师承担,其他课程或者名家系列讲座类多以2人及以上教师承担。

第三,采用线上教师导读、线下自由选择自主学习,讨论汇报穿插其中的教学方式。首先,分层教学,确保基点。因为是全校公选课,学生会因为课程设计、实习外出等活动不能及时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对此采用分层次的教学,确保学生不因没有到课堂学习影响成绩评定。学生可以在公选课MOOC平台查看课程公告、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等教学材料,比照要求,自行学习补足课程学习空缺。其次自主学习,自由学习。网络课程的优势在于能够随时随地学习,可以随着自己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进度,自主学习。另外给学生相关主题的不同学习素材,不同风格的教师,学生可以随着自己兴趣自由选择素材和教师,激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次,基于问题的学习(PBL)。在讨论问题的设置上,要有一定的再现性和开放性,学生可以按问题来分组,可以按年级分组,也可以自由组合。自由讨论不仅可以检验学习状况,还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反思和批判精神。最后,群体学习。学生可在课程QQ群中相互咨询,相互帮助,参与到课程中来,重视同步交流,获取更多有意义的学习经验[17],形成共同学习的群体,在群体中每个人的智慧与潜力都能得到极大的挖掘。

第四,采用平时成绩与学习汇报、论文写作相结合的他评与自我考评相结合的考评方式。增加过程性考评,课堂上记录学习情况,指导督促学生观看视频,整理学习笔记,侧重语言表述类考评内容,鼓励学习内容再现反馈,激励学生反思批判。要求每一位学生写一份学习报告,并且当众宣读学习体会,锻炼当代大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表达气质。适当的监督策略,对于一些离开教师目光就不能自主学习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选择机会,从兴趣入手,调以信心,督促其完成网络课程学习任务。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课程在实践中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在网络课程学习中,学生的自主性和学习潜力得到了发现和鼓舞,学习的同时锻炼了分析判断能力,为终身学习打开了门径。在传统课堂面对面的学习中,师生思想得以交流,性情得以感发,学生的综合评价和合作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教师更易得到教学成就感。

首先,坚持灵活的课程原则。混合式教学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学会一种思维方法,受到一点课程启发,而不是要求学生掌握所有的知识。在设计课程内容时要有一定涵盖面和灵活性,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与机会。课程须涵盖人类知识的主要领域,每个必修领域内的课程允许学生进行选择。既可以保证通识教育所追求的知识广度,又可以一定程度上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课程计划的弹性,这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18]。

其次,教师应注重现有MOOC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融通与衔接不够。MOOC推出大量的短课程、微课程,这些短小的课程需要串联融通才能成为有机的知识体系,教师要熟悉MOOC课程中教学内容、知识模块、个性创作、教师风格,才能将之合理整合成有机一体。在教学过程中不同课程的内容侧重点不同,课程教师讲课的风格不同,在导论课介绍课程安排和课程目标时都要能融通衔接,合为一体。有时各自风格差异,会出现主题不集中,各自为政的现象。

再次,注重网络平台的建立与课堂讨论不能有机结合。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要借助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开放课程等等MOOC免费课程资源,开发建立公选课混合式教学平台,将教学进程放在平台上,让学生随时可以查询。有效利用QQ群、微信平台都能达到及时通知公告,师生自由探讨等目的。混合式课程学习改变了学生在教师监控下学习的习惯,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强化。在网络自主学习的同时,要适当穿插课程讨论,中期的互动讨论可以及时了解学习进度,还可以促进学生对网络教师课程内容的理解,拓展学生思想,丰富学生的想象,对自控力较差的学生也是一种督促。课程学习过程要寻求合适的课程助教,协助教师组织讨论,安排分组,协同学习。

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方面因为相关课程的网络共享资源处在不断建设和完善中,另一方面也是混合式教学实践目前面临的课时分配比例、资源的交互、学生规模、内容结合等诸多问题的具体表现。但是在MOOC时代,网络课程风行天下,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进行人文公选课的混合式教学是一种积极的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

[2]Charles D.Dziuban.blended learning[J].Educausecenter for applied research,2004,7.

[3]汪燕,郑兰琴.实践、反思与交流:聚焦国际混合式教学研究――第三届混合式教学法国际会议综述[J].现代

远程教育研究,2010,(5).

[4]吴剑平等.大学的革命――MOOC时代的高等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115-117.

[5][英]约翰・丹尼尔;王志军,赵文涛编译.让MOOCs更有意义:在谎言、悖论和可能性的迷宫中沉思[J].现代远

程教育研究,2013,(3).

[6]托马斯・弗里德曼.在线课程掀起高等教育革命[EB/OL].(2013-02-01)[2013-09-15].http:///

opinion/20130201/c01friedman/.

[7]赖显明.网络教学:普通高校网络公选课教学的新趋势[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

[8]赵国栋,原帅.混合式学习的学生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大学教学网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综合

版,2010,(6).

[9]詹泽慧,李晓华.混合学习:定义、策略、现状与发展趋势――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柯蒂斯・邦克教授的对话[J].

中国电化教育,2009,(12).

[10]吴国盛.技术与人文[J].北京社会科学,2001,(2).

[11]杨叔子.人文教育现代大学之基――关于大学人文教育之我感与陋见[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1).

[12]潘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2010,(1).

[13]魏饴.略论“文艺鉴赏”人本中心课程建设[J].中国大 学教学,2013,(11).

[14]伍民友,过敏意.论MOOC及未来教育趋势[J].计算机 教育,2013,(20).

[15]吴宓;王岷源整理.清华文丛之三:文学与人生[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12.

[16]朱光潜.朱光潜全集:新编增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 2012:161.

[17]D.RandyGarrison,NormanD.Vaughan.Blended Learn- ing in Higher Education:Framework,Princip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