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干教师申报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29 17:48: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骨干教师申报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骨干教师申报材料

篇1

为进一步优化高校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深入推进“人才强校工程”,根据《*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实施办法》*号,以下简称“骨干教师资助计划”)的规定,现就做好20*年度*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资助对象申报工作通知如下:

一、申报范围

全省高等学校(含独立学院、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教学科研一线工作的专任教师。已获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等重大项目资助者,不再申报。

二、申报条件

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年龄在40周岁以下,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其他条件按照《*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实施办法》(附件1)的规定。

三、资助名额及方式

20*年度全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资助对象200名。各高校实行限额申报。

“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采取竞争择优、项目资助,培养人和支持项目有机结合起来的方式,对青年骨干教师进行重点培养。

四、申报时间和材料要求

*

1、*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申请书(附件3),一式5份,电子版1份(注:封面上的学科名称按照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的二级学科填写)。

2、申请人的学位证、任职资格证复印件一式5份(原件须审验,审后退回)。

3、申请人代表性科研成果(包括项目、论文、专著、获奖情况)证明复印件,一式5份。

4、20*年度*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资助对象申报汇总表(附件4)1份,加盖学校公章,电子版1份。

5、上报材料要用厚牛皮纸袋分装,并将《项目申请书》封面(复印件)和袋内材料明细表分别贴于袋的两面。

6、申报材料中的科研项目、论文、获奖情况均须标明主持人或参加人的顺序,证明、证件材料复印件需加盖学校公章。

7、所有申报材料一律不退,请自行留底。

篇2

一、申报类型:篮球

二、申报级别:市级

三、申报理由: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成绩显着,基础设施及其他软硬件条件符合申报标准。能带动全市体育教学工作和体育运动的开展。

四、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情况汇报:

(一)学校基本情况

长葛市第二十三初级中学,原创办于1974年,服务范围包括水磨河村及周边石庙扬、大刘庄、白庄等十二个行政村。服务半径3千米,服务人口三万多人。是长葛市文化、艺术、体育教学的先进单位,通过一代又一代师生的不懈奋斗,学校校已经发展成为全省知名的大型学校。校园总面积3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现有1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657名,教职工50名,其中专任教师45人;中学高级教师8人,中教一级教师25人,研究生1人,,省级优秀教师1名;省级骨干教师3人,市级骨干教师7人,县级骨干教师9人,专职体育教师(教练)4人,其中2名教师正在自学体育本科教育。

学校过去是省市体育局布局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学校在发展中坚持“依法治校、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和“管理强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构建了“以艺术、体育教育为突破口,推动全面改革”的创新模式,形成了“以德立校,以智育人,以体健身,以艺养性”的育人目标,营建了“科学与人文并重,制度与人性互融”为核心内容的校园文化,办学水平逐年提高,社会声誉与日俱增。学校先后在 “晨光”体育活动中,市教育体育局,市政府组织的篮球比赛中荣获殊荣。

长葛市二十三中秉承优良的办学传统,发扬艰苦创业的办学精神,努力开拓创新,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特色。

(二)近年来师生体育比赛取得的主要成绩

长葛市二十三中秉承优良的办学传统,发扬艰苦创业的办学精神,努力开拓创新,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特色。自XX年以来,不管是教职工参加的市教育体育局组织的篮球赛,还是市政府部门组织的篮球赛及学生参加的中小学生篮球运动会,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每年向河南省体校、许昌体校、市一高、市二高、市三高、实验中学等高级学府输送多名学生。黄艳强、黄艳青、张红强、李子涛、胡冰、张书峰、杨小田、胡亚会、沈高阳、王晓杏、王浩杰、胡洋浩等同学在市运动会中获得了教育体育主管部门的表彰。

篇3

一、事情要抓紧

今天布置的三项工作,在时间上都有规定要求。学科带头人人选材料,5月30日前上报省厅;巾帼文明岗和巾帼建功标兵的申报材料,5月30日之前报我们市局;全市教学技能竞赛,5月24日就要正式举行。这三件事,无一例外地都要在5月下旬做好。时间有一个月,看起来似乎很松,其实很紧。

一个月做三件事,为什么我会说时间紧?这是因为:第一,任务重。这三项工作,都是属于“首届”的。既然是史无前例第一次,那就意味着没有曾经的经验可循。没有经验,就要去摸索经验、总结经验,再用经验去指导具体的工作实践,这就得花费时间;第二,影响大。三项工作都是人的工作。人都有名誉感、都有利益观,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念。而我们即将去做的这三项工作,无一不涉及到教师的名誉、利益、地位。因此,要慎之又慎,不可等闲视之、等闲处之。否则,就要影响教师的情绪,影响教学秩序的稳定。这就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工作量大,时间花费就多,这是成正比的;第三,要求高。选学科带头人,就是选人材;选巾帼建功标兵,就是选先进;举办教学技能竞赛,就是选选手。这三选,都要名至实归,都不能滥竽充数。这就需要好中选好、优中选优。要在选中比较、比较中遴选,就得费力耗时;第四,程序多。做好这三项工作,都有严格的规定动作:要组建机构,要宣传发动,要组织报名,要考察评议,要确定人选,要张榜公示,要上报材料。整个推选工作,规范有序、井井有条,严丝密缝、环环相扣。要做到环节不脱、程序不乱,一步一脚印、一环扣一环,不耗时、不认真,绝对不行。

任务重、影响大、要求高、程序多,集中到一点,就是时间紧。所以,我希望同志们一不要错误地认为时间宽裕而丧失紧迫感;二不能错误地低估它的意义而丧失使命感;三不可错误地看待求之过苛而丧失责任心;四不得错误地对待规范程序而丧失道德心!我的要求是:各县(市、区)教育局人事股包括市局人事科的同志,都要在做好本职岗位的日常工作的同时,把握中心、突出重点,统筹全面、协调各方,以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超常行为,把今天会议布置的三项事情抓紧落实,做到得令即动、雷厉风行。县(市、区)教育局的同志也要区分工作的轻重缓急,积极部署、认真安排,勤加过问、严加督促,使这三项工作顺利地进行、如期地完成。

二、工作要从严

今天的会议,是部门会议,也是全局性会议。我们局党组之所以对这次会议很重视,我之所以要挤出时间来参加,是因为今天的会议直接涉及到人。我们都知道,人是生产力诸多要素中最基础、最根本、最本质而又最活跃的要素。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首先就得重视人的作用,就得充分地发掘和发挥人力资源的潜力和效能。以人为本,为什么会定义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道理就全在这里。我们同样都知道,教师是振兴教育的希望。要发展教育进而振兴民族,首先就得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得充分地调动和增强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党的十七大在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任务中,为什么会强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道理当然也在这里。正是从“以人为本”的高度去认识,正是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视野去看待,我们局党组就必须重视今天会议所布置的三项工作。否则,就是缺乏政治敏感性,就是缺失政治洞察力。

我们做党务工作的同志、我们做人事工作的同志、我们从事党的教育事业的同志,无一例外地都是做人的工作、做教师工作的。因此,对开展今天会议布置的三项工作的意义,认识上不能糊涂;对其影响,思想上不能轻视;对其作用,考量上不能低估。我希望同志们按照三个文件的要求去做,不可松动、不得走样、不容违背!推荐中小学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一要严格局限于规定的评选范围内,要突出一线教师,不能突破教研机构和校外教育机构10%、正职校级领导5%、副职校级领导15%的名额分配指标;二要坚持基本条件和评选条件,基本条件不得或缺,评选条件不容降低。我们要做到宁缺勿滥。要知道,只要有一人滥竽充数,就会人心不服而至天怒人怨,而至教育秩序大乱;三要遵循“公开、公平、公正、阳光操作、群众公认”的原则,不得关亲顾友、徇情舞弊,不得弄虚作假、徇私枉纵。如果因为丢失或者抛弃原则引起举报告状或者上访滋事,我们将严肃实行责任追究,决不姑息、绝不手软!评选“巾帼文明岗”和“巾帼建功标兵”,同样要坚持范围、条件和原则,真正体现名实相符,真正能发挥典型引领、模范带动的榜样作用。中小学教师教学基本技能竞赛要认真组织、扎实开展,通过层层选拔,使真正的优秀选手脱颖而出,使参赛选手一路过关斩将,在省赛中争银夺金、一显身手。

因此,要将这三件事情做好,要将这三项工作做出色,我们就得从严要求。规不能破、矩不能乱,威不可降、律不可废。只有重威峻法、严纪治律,我们就能达事全功。

三、任务要求实

三件事情或者说三项工作,都是当前教育人事方面的三大任务,都必须如期地、圆满地完成。所谓如期,是时间问题;所谓圆满,则是质量问题。任务的完成要达到圆满,我看,除了工作从严,还得工作从实。

篇4

本学年度,教科室在“尊重每个人发展每个人”办学理念的指导下,突出质量立校与科研强校的指导思想,以“用作为换地位、用成就换尊严、用奉献换形象、用今天换明天”的信念,实行精细化管理,把我校教研组建设、教师队伍培养和教学科研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二、工作思路:

以质量建设为中心,以教研组建设为依托,以教学科研为突破口,推行教师自我发展规划,整体提升教师队伍教育教学科研水平;改进教师评价方法,以教师的发展为本,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激发教师的潜能,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观念先进、业务精良的教师团队,实现教学质量的恢复性增长,进而实现跨越式的增长。

三、具体内容:

(一)教研组建设方面

1、坚持业务学习,实施读书行动计划

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实施读书行动计划,建设学习型教研组。为达到新课程体系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广大师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教研组要引导教师养成 “阅读”的习惯,唤醒教师的读书需求。在教师发展规划中,每位教师制定每学年的读书学习计划,并上报教科室,存入教师个人档案。对“多读多思、以读促教”卓有成效的教师给予适当奖励并予以表彰。

2、普及“四有”生本课堂教学,开展教学交流活动。

课堂教学的质量是学校生存的根本,通过一年的努力,“四有”生本课堂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但是我们看到,现在的课堂教学离我们预设的目标还相差较远,有的老师仅仅在公开课中加强了研究和应用,在日常教学中应用很少,还有极少量的教师对其兴致不高,知之甚少。今年我们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行“四有”生本课堂的理念,普及“四有”生本课堂教学,力争把这项工作推向深入。以教研组为单位,在今年10月和11月举办“四有”生本课堂教学达标活动,以教研组长、备课组组长、组内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组成听课评委组,进行量化打分,实现课堂教学人人过关、力争80%达到优秀的目标。

在今年9月下旬,举办教研组长研究课活动,10月份举办高三第一轮复习探讨课,在明年2月上旬举办新进教师汇报课,下旬举办高三第二轮复习探讨课,3月举办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4月举办中年教师优质课竞赛。

3、落实集体备课制度

认真执行《远安一高备课组量化评估方案》,备课组长要增强备课组的凝聚力,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要进一步加强集体备课的实效性研究。提倡以备课组为单位备电子教案,尝试学案导学的做法。高一备课组要加强初高中衔接教学的研究,在教学内容上进行衔接,在学法上进行指导,9月份完成初高中衔接教学校本教材的定稿;高二年级备课组在培优辅差上加强研究,制定计划,在明年5月份完成远安一高培优辅差校本教材的定稿;高三备课组要加强高考的研究,提升复习效率的方式方法研究,落实基础和培养能力的研究,特别是培优的研究要加强,尽快出成绩。

(二)教科研工作方面

4、加强课题研究,积极探索校本课程开发。

课题研究要为教学服务,用课题带动教科研,以研促教、教研相长;课题研究要有

利于教师的发展,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终极目标;课题研究采取分阶段进行,分级要求,并以制度做保证进行考核奖励。

省市级课题研究要有组织有计划,教研组要全员参与,分工合作,教研组长和备

课组长积极协助课题组开展研究、整理资料和汇报结题,并在教研组内推广实践,力争在二至三年内完成。学校对其大力宣传,扩大影响,并按照《远安一高教改课题立项及管理办法》对课题组给予奖励。

小课题研究(包括校级课题和个人课题)要立足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要求本着“低起点、小切口、短周期和大影响”的原则确立。学校平常的教学研究主要是日常教育教学的小问题,课题都是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来的,教师的教研要强调问题解决,不搞花架子。一般在一年完成,并把研究的成果以论文形式写出来,学校汇编成册,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优奖励。

在9月15以前,教研组长对本组的课题进行摸底,对本学年的课题研究写出详细具体的计划,包括课题、课题负责人及课题成员、课题实施方案等。

5、逐步推进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开展具有学科特点的学生活动

教育部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普通高中要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要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掌握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创造条件。”按照《远安一高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开展活动,可采取先分学科小规模研究再分教师全范围研究的策略,逐步把研究性学习课程做大做强。本学年,由教科室与高一年级具体实施。

以科技体育艺术节活动为契机,教研组每学期开展1~2次大型学生活动,如语文组的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活动;外语组的口语比赛,书法比赛;化生组的环保社团活动等等。

(三)教师队伍培养方面

6、加强师德建设

教书是一种职业,有其独特的职业道德标准和规范;教师是一种事业,它需要用心去做,它要求“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作为教师,应具备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同舟共济的协作精神和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 〖1〗

本学年,我们将丰富教师师德档案内容,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从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和为人师表八个方面进行细化考核,结合学生评教。一学年进行师德评比,树立师德标兵(一个学科一至二名),进行表彰和宣传。

7、建立教师个人发展规划,启动“名师工程”

(1)建立教师个人发展三年规划,主要包括“三定两勤”,即定方向、定目标、定措施、勤学习和勤总结,同时把个人课题研究,读书计划,,个人博客建设等纳入发展评价体系。在今年10月15日以前,教师完成个人申报材料,一式三份,教师本人、教研组长和教科室各持一份。

(2)在明年5月前,完成年度感动一高十大教师和“远安一高名师”的评选,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大力宣传其事迹,发挥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辐射作用,提高教师的社会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3) 培养青年教师,使其成为青年骨干教师储备人才和教坛新秀,鼓励全校更多的教师争当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参加各级各类学会、论坛等组织。给教师评职晋级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8、创新教师培训方式,加快教师专业化成长。

(1)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交流方式,请专家进校讲学讲课。以教研组为单位联系挂靠一个学校,签订协议,教研组长在今年10月20日前列出计划,定期把教师送出去学习,以两年为一个时间周期,保证每一位教师都有一次出去学习的机会,及时获取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促使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的一切外出学习交流活动安排均由教研组长决定,统筹兼顾,做好记载,要求外出学习教师在教研组内汇报,并有关材料上交教科室存档。

(2)强化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坚持师徒结对,双方签订三年培养计划。促使以老带新、共同提高;要求青年教师学理论、做习题集、写课后反思,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本年级大型联考统考,促使其业务水平快速提高;开展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活动,创造各种学习机会对青年骨干教师进行培养。

(3)坚持举办《远安一高教育论坛》,给教师搭建一个交流展示的平台。学校每月举办一次教育论坛活动。谈谈学习教育先进理论后的感悟,谈谈读书后的收获,展示课题研究过的成果,给出学校管理和发展的建议等。组内教研活动,也应为教师提供发表教育思想的平台,把优秀的教师推荐到学校讲,三年里争取人人都有机会讲一次,还可以请外面的专家和社会人士讲。

篇5

更多项目信息请访问项目网站:/asia/ur/curriculum/MOE.aspx

我眼中的微软精品课程

从2003年微软亚洲研究院正式在中国的高校启动“微软精品课程支持计划”到2005年升格为“教育部-微软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湖南大学软件学院一直非常关注。我感到微软的精品课程建设既重视其先进技术的推广,同时也重视与计算机、软件相关的基础课程建设,应该说支持是比较全面的。精品课程在促进相关院校的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方面,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2004年申报精品课的时候,申报材料要求是全英文的,后来不知什么时候改成了中文。从我这几年的双语教学的经历来看,课堂上用英语讲授,学生接受能力有限,效果一般。但是,英文的教材和演示PPT,应该说70%至80%的同学还是能基本理解。所以我还是比较赞成使用英文的教学资源,因为在软件工程这个领域,技术更新的速度是其他任何专业所无法比拟的。如果要对新技术进行跟踪,没有一定的英文阅读能力是很困难的,而将英文技术资料翻译成中文是需要时间的,翻译是否准确也是个问题。当然,课堂讲授还是讲中文为好。

作为总部在美国的公司,微软在帮助中国大学改进和提升双语教学方面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我觉得不一定所有申报材料都是英文,但是可以设置一部分双语课程。当然,双语教学的问题,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的看法仅仅代表一家之言。

微软精品课程在湖南大学的首次实施

2004年湖南大学有了第一门微软精品课程――“ with C#”。申报的过程也很有趣:我们因为各种原因,在申报截止日期前一周,仍未收到申报邀请。正好微软亚洲研究院高校合作关系部的两位专员来湖南大学访问,当时的软件学院院长张大方得知了这个消息,马上沟通,得到答复是我们可以申报。于是急命我在一周内写出申请报告,报送微软。我一周内写出了报告,最后有幸申报成功。

我们对第一门微软精品课程建设的投入是很大的。我利用整个暑假的时间,参考多本教材,完成了所有的18章的PPT和2万字的教案,并自编了一本实验指导书;课程开始后,所有课堂讲授都现场录像;指导一个组的学生完成了基于的自主学习平台的初步开发。在课堂讲授内容以及自主学习平台的开发方面,我多次与微软工程师沟通,并根据他们的意见进行适当的调整;采用微软工程师的意见,采用Power Point的附加组件――Microsoft Producer,将所有教学视频与PPT同步在网站上,学生可以通过浏览器浏览学习网站,点击其中任意一张PPT,视频将同步到对应的内容自动播放。随后的自主学习平台在湖南大学教务处的资助下,进行完善,当年就作为湖南大学软件学院的自主教学平台正式运行,现已正常运行近四年,为四届学生的30多门(门次)课程服务,访问量超过十万人次。应该说第一门微软精品课程的建设是比较成功,我还记得当时在验收通过时的一句评语:“湖南大学的精品课程做了大量的工作,教学网站内容丰富,特别是录制的教学视频,是非常宝贵的资源。”

第一门精品课程的建设,在课程项目组织方面,借鉴了我院工程训练的做法。实际上,从2003年开始,湖南大学软件学院就在暑假组织学生进行院内的工程训练。第一批组织了30多名“2+2”的三年级的学生,每4至5名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利用4周时间,经历一个完整的项目过程。从项目的启动、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实现和测试,一直到部署。项目来源是教师曾经经历的真实项目,在将其文档标准化后,首先提供需求给学生,学生根据需求文档逐步完成项目。第一次工程实践的效果是显著的,学生文档的编写能力、编码的规范性、设计能力有比较大的提高。所以在建设“ with C#”时,就借鉴了工程训练的做法,并且成功地组织一个学生小组,在课程学习的同时,作为课程实践部分,完成了一个基于的自主学习平台的初步开发工作。学生在项目开发中体现出来的热情是我所始料未及的。

湖南大学软件学院“做中学”的由来

2005年,我们在思考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改革能否迈出更大的一步?因为在工程训练和精品课程建设时,我们意识到不足之处:完成一个项目所需的知识,和一门课程讲授的知识有比较大的出入,一个项目需要的,往往是几门课程中的一些实用的知识,也就是课程讲授的内容远远多于项目所需的知识;而课程讲授的知识,往往和项目阶段所需的知识无法很好衔接;同时,在工程教育的教学理念上,是否能有大的创新?基于这个想法,从2005年底开始,湖南大学与微软全方位接触,争取微软对我们的支持。

在2005年底,在湖南大学校领导的支持下,经学院领导多方努力,我们聘请了美国微软研究院孵化研究开发部总经理黄学东博士担任湖南大学软件学院的名誉院长。黄学东博士于2005年11月在岳麓书院给以软件学院为主的全校学生作了题为“创新与执行能力点谈”的讲座,开始了微软与湖南大学软件学院的紧密合作之旅。

通过黄学东博士的努力,我们于2006年初聘请了原微软高级架构师,凌小宁博士为我们的专职教授,并在凌小宁博士的倡导和带领下,在湖南大学软件学院开始了“做中学”的教学理念改革和教学平台建设。

应该说,“做中学”的教学改革,从一开始就与微软结下了不解之缘:酝酿和提出在中国的软件工程教育中实践“做中学”教学模式的就是热心祖国教育事业,长期跟踪国内外软件工程教育改革的原微软高级架构师凌小宁博士。为了在“做中学”课程项目中充分体现业界先进的软件项目管理模式,在2006年暑假,微软亚洲工程院为湖南大学软件学院的5位骨干教师提供了一周的访问机会:每人每天会见3位不同的工程师,全面、真实了解微软软件项目团队的组织和管理,为学生项目组的组建和管理提供参考。培训结束后,我们参照微软内部开发团队的组织形式确定了学生项目组的人员组成和角色划分。

经过精心的准备,我们于2006年9月在湖南大学软件学院开设了一门以“做中学”为教学模式的“Web应用软件工程”创新课程(2008年更名为“基于案例的软件工程”)。在该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微软亚洲工程院张宏江院长亲自给学生作了讲座,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田江森总监,工程院的陈天经理,以及美国微软研究院孵化研究开发部的蒋力等参与了授课。该课程得到学生们的高度认可,甚至有学生说:“这门课将改变我的一生!”。这门课程于2008年申报“教育部-微软精品课程”成功,并且获得了评委们的高度好评。

“做中学”与传统的教学到底有什么不同?

我们首先看一下“做中学”到底与传统的教学有什么不同。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点。

教师指导下的以项目驱动的“做中学”――以一个真实的企业项目 ― 湖南华菱湘潭钢铁有限公司 “企业设备的管理与监控”带动整个课程,从需求分析开始到成功地提交完成的项目。我们设计了一个与项目流程同步的即时授课(Just-in-time lectures)流程,见图1。在项目流程的每一关键步,教师先行讲授这一步可用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学生带着项目中的问题听讲,并通过更深入的自学和团队讨论,选择他们认为最合适的方法、技术来完成这一步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学生的周进度报告、小组讨论和答疑,随时掌握学生的进度,提供即时的帮助。学生在完成了每一步工作后,教师要审议通过。不合格的发回去改进,合格的则可进入下一步。

以工业界需求确定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我们以软件工业界需求为主导,避免贪大求全,而且采用真正实用的。例如,我们讲授和实践了微软的典型的实用型软件工程过程,而避免纯形式化的理论方法。为了使学生对软件工程有较完整的了解,我们在学生们完成了整个项目对软件生产有了直觉了解后,又介绍了当前国际上最流行的其他软件工程方法,如敏捷编程、极限编程和软件成熟度模型,并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参考资料,使有兴趣的学生可继续深造。由于打破了对内容贪大求全的理论框架,我们有可能根据当前软件工业界的最新技术需求,加入新的教学内容。

其实,软件工业界对当前毕业生的最主要的需求之一是高职业素质(职业感,责任感,诚信,团队精神,激情,等)和良好的“软技能”(自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表达,人际关系,等)。在模拟的软件工业人文环境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软技能”,我们把学生、助教和教员组织成模拟的软件产品开发部门,包括总经理、主管(开发,项目管理,测试),组长、项目经理、程序员、测试工程师。其中项目经理(PM)、开发组长(Dev Lead)和测试组长(Test Lead)是由学生自愿报名,学生投票选举产生的。这个由学生教员组成的工业化团队不仅在整个项目流程中,而且在整个学习讨论过程中成为团队学习的基本组织。我们的评分体系把团队的成功放在首位,使得学生们自觉地互帮互学共同成功;并使得个人失败影响团队成功,培养了学生对团队的责任感和忠诚。我们在课程流程中加入了“软技能”课程,使得学生以“做中学”的方式在做项目时学习软技能。学生有机会直接与湘钢的用户交谈以获取用户需求。学生有机会实践演讲(需求分析报告,演示等)。学生通过大量的小组讨论(需求,说明书,体系结构,设计,开发等)实践了沟通、争辩、谈判、妥协等人际交流的要素。教师还提供了文字报告(周进度报告、需求说明书、设计、编程规范,等等)的样本,使学生学会撰写规范的文本。

团队结果和个人结果相结合的评分体系――我们完全抛弃了考试评分,而采用了对项目实现结果的评分,并采用了团队结果和个人结果相结合的方式。项目结果包括各种文档(包括源程序)的质量,用户功能实现的情况,可运行程序的质量,软件臭虫的数量,等等。这使得学生避免了读书背书应付考试,而把精力放在项目结果的质量上。每个学生的分数基于他/她的个人项目质量和团队的综合项目质量。我们给予团队的综合项目质量较大的权重,使得团队成功成为个人好成绩的前提。如果团队不能成功完成项目要求,个人一定不会取到高分。如前所述,这样的设计,强调学生的团队精神、互助互学、责任感和忠诚。同时又承认个人的努力和成就。我们认为,这种方法更接近于工业界的实际价值评判。

“做中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那么“做中学”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我们总结了以下四点: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 这是因为采用了真实的项目和切实有用的技术及有针对性地边学边做的方法,目的性和可操作性大大加强。例:有的学生一反过去沉溺于游戏的消极状态,积极参与了课程学习和项目开发,成为美谈。

通过一个真实的软件工程过程,学生真正了解到软件工程中一些关键问题和方法。例:通过对湘钢项目的需求分析,切身体会到软件需求的不确定性及迭代递增方法的重要性。学到的职业素质和软技能将对学生产生潜在的长远影响。在我们的模拟软件生产人文环境下,学生第一次体会到并实践了团队合作、责任与义务、有效沟通、管理等。

学生学到了一些当前工业界急需的技术。例如:互联网可用性设计,Ajax等等。有学生在总结会上说:这些内容既新颖又有用,怎么以前听都没听说过。有的公司在听说了我们的学生学了互联网可用性设计后,询问招聘的可能性。

学生展示了更好的就业潜力。虽然我们的学生仅仅是大三,但连续两届参与“做中学”课程的学生有三位通过微软严格的选拔成为微软亚洲工程院的实习生。他们将参与微软一些核心产品的开发。

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

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和工程院的支持下,经过我们的积极努力,湖南大学软件学院的“教育部 C 微软精品课程”――“基于案例的软件工程”,同时已申报成功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Web应用软件工程”),这是微软和湖南大学精诚合作的结晶!这些课程的建设,为提升湖南大学软件学院的软件工程教育水平,以及为全国软件工程教育提供共享资源,作出了自己的一点贡献。

篇6

【关键词】学前教育;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

2011年重庆市教委出台了《关于开展普惠性幼儿园认定工作的通知》首次对普惠性幼儿园有了明确的界定。2012年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出台了《关于印发重庆市江津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意见的通知》,坚持以“政府主导、公益普惠、改革创新、高水平普及”为原则,全力推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努力加快本区学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促进城乡学前教育的均衡和公平,保证每个家庭和孩子平等接受学前教育的基本权利。

一、江津区幼儿园的现状和突出问题

江津区现有各类各级幼儿园366所。其中教育部门办园28所(含小学附设幼儿园),企业单位办园5所,集体办园25所,民办园308所。镇街政府所在地109所,乡村257所。从数据中可以显示出:公办园和社会力量办园比例严重不当。民办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本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的教育需求。但也普遍存在硬件条件落后,师资力量、保教水平较低的问题和矛盾。而要解决这些问题民办园必须借着政府积极扶持民办园发展的这股东风,识势踏出幼儿园转型之路,走向普惠性民办幼儿园。

就目前情况而言,江津区民办农村普惠性幼儿园突出问题在于一下几点:

(1)班额较大,幼儿人均活动场地较小。

(2)设施设备落后,教玩具缺失。流动资金很少,不可能全部用于教玩具的添置上,并且在购买教玩具方面经验不足,意识不强,不能很合理的购买。

(3)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流动性大。找老师难,留老师更难,教师流失尤其是优秀教师流失严重。

(4)缺乏专业管理。管理人员少,没有专业、专职管理人员主持管理,存在管理漏洞,在处理问题和处理突发事件上,明显经验不足。

二、重庆市江津区关于发展农村民办普惠性幼儿园的探索和思考

(一)规范管理,开展普惠性幼儿园认定工作

首先,江津区成立了以教委主要负责人为首的普惠性幼儿园工作认定小组。印发了《关于开展2012年度普惠性幼儿园认定工作的通知》(津教职成幼〔2012〕27号)。对申报资格,申报材料、申报程序、资金下达与管理,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和解释。截止2012年春节期间已有167所幼儿园通过认证。其中民办园157所。公办园3所、集体办园6所、企业办园1所。在所有通过认定的普惠性幼儿园中,位于农村地区的有126所,占总数的75%。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政府政策对于民办园和农村幼儿园的扶持和关注,也看出江津政府努力构建“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力,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决心。

(二)加大财政投入,健全拨款机制和资助制度

(1)在《关于印发重庆市江津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意见的通知》中对普惠性幼儿园享受生均公用经费补贴做出明确说明:凡被认定为普惠性幼儿园且符合办园条件的幼儿园,均可享受生均公用经费补贴。补助标准为民办幼儿园每生每年400元、企事业单位举办的幼儿园每生每年300元、公办幼儿园每生每年200元。

(2)2012年,江津区教育委员重庆市江津区教育委员会出台了《关于申报2012年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等级提升奖励的通知》,通知对拟对通过2012年等级幼儿园认定,提升等级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进行奖励:三级园(认定为三级园的时间在三年以上)提升为二级园的普惠性幼儿园,可获得一次性奖励资金0.5万元(只能用于改善设施设备)。二级园(认定为二级园的时间在两年以上)提升为一级园的普惠性幼儿园,可获得一次性奖励资金1万元(只能用于改善设施设备)。

(3)2012年11月13日,根据江津区财政局下达的采购任务通知,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网公开了《江津区普惠性幼儿园教、玩具采购公告》,公告对招标内容、资金来源、投标人资格要求、投标保证金、投标有关规定及联系方式做出了明确的说明和要求。

三、整合教育资源,提升师资水平

(1)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稳定民办园师资队伍。首先构建学前教育从业人员培训基地。以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重庆学前教育学院)、江津师范进修学校、重庆工商学校和几江幼儿园的现有资源优势为依托,构建学前教育从业人员培训基地,对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保育人员、转岗的中小学富余教师、新任幼儿教师等实施培训,全面提升幼儿园教育保育人员的工作能力。从2012年起,每年对300名保育人员进行为期15天的保育工作培训,对300名幼儿教师进行为期7天的幼儿教师培训,对50名园长进行为期7天的业务能力提升培训,对50名转岗的中小学富余教师、新任幼儿教师进行为期7天的业务培训;此外,每年将对各镇街幼教专干进行为期7天的业务管理和规范办园培训。

(2)整合教育资源,公办、民办协调发展。2013年2月,江津区教委联合江津区财政局开展《重庆市江津区教育委员会 重庆市江津区财政局关于开展2013年公民办幼儿园“手拉手”助发展活动的通知》(津教发〔2012〕29号)。通过一所公办幼儿园(二级园以上)“手拉手”帮扶一所民办幼儿园,互助发展。公办幼儿园可通过互派师资、干部挂职、教师培训、资源共享、助理管理、结对教研、专业引导等形式帮助民办幼儿迅速提高规范办园和科学保教水平。对于通过公民办幼儿园“手拉手”互助发展活动,使民办幼儿园质量大幅度提升、办学条件极大改善的公办幼儿园予以一次性奖励2万元(只能用于添置教玩具)。

江津区历来重视幼儿教育的发展,上世纪就是年代曾获国家教育授予的“全国幼儿工作先进县”殊荣。截止现在全区幼儿专职教师1557人,保育员973人。全区学前一年入园率96%;学前两年入园率93%;学前三年入园率91%,处于全国领先位置。目前江津区幼儿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落实国家和市、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促进各级各类幼儿园协调发展,努力构建“保基本、覆盖广、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体系。

参考文献:

[1] 重庆市江津区财政局关于开展2013年公民办幼儿园“手拉手”互助发展活动的通知[E].重庆市江津区教育委员会.津教发〔2012〕29号

[2]《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通知》[E].渝府发.〔2011〕46号

[3]《重庆市江津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意见》[E].江津府办发.2005〔2012〕402号

[4]重庆市江津区教育委员会.关于申报2012年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等级提升奖励的通知.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网.[2012-11-14].http://

[5]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重庆市江津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意见的通知[E].江津府办发.〔2012〕402号

[6]关于开展2013年度普惠性幼儿园认定工作的通知[E].重庆市江津区教育委员会 重庆市江津区财政局.津教发〔2013〕127号

作者简介:

粟靖尧(1987~)女,重庆江津人,重庆市江津区实验幼儿园教师,学士。

篇7

兰溪市厚仁中学是创建于1956年,是一所现代化寄宿制普通高级中学。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提出了"厚德修身、博学立业、艺术育人、儒学兴校"的办学宗旨,以"创建艺术特色学校,培养艺术特色人才"为目标,现学校正努力申报浙江省二级特色示范高中。

我校致力于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搭建各种平台,而"艺术"作为离人类心灵最近的文化活动,能够带给学生多样化的想象、思考和感受,因而好的艺术教育就能为学生的成长过程提供最丰富的体验。基于此,学校汇聚校内外资源,不断探索艺术教育的内涵,寻找最有效的艺术教育形式,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艺术修养和人文底蕴。我们希望艺术教育不仅仅是高中学习的一部分,还能成为学校精神的一部分;我们期待在厚仁中学的校园里,艺术不是曲高和寡的文化形式,而是师生们可以共同欣赏并享受的美好生活。

一、 举全校之力,加强学校艺术教育的管理

我校艺术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抓手,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并在实践中逐渐完善了对于艺术教育的管理,形成了清晰而实效的管理网络。

1、健全网络,责任到人

我校的艺术教育管理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统领全校艺术教育工作;副校长王晓峰老师作为直接分管艺术教育的副组长,具体抓实学校的各项艺术工作,从全校三个年级艺术课程的实施与质量监控到重点社团的扶植与管理,整体规划,目标明确;在具体操作层面,美术老师李胜林负责学校艺术类专业社团的发展;教务处指导并监督艺术课程的实施;德育处团委负责学校大型艺术活动的开展;相关艺术老师具体落实课堂教学和带教一个艺术类专业社团。管理网络清晰、职责明确,工作有成效。

2、整体规划,有序推进。

每学年的学校工作计划中有专项对于艺术教育的要求和内容,使全校师生了解明确艺术教育的整体要求,同时也对艺术教育在学校整体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作用有完整的了解。今年我校在"课程改革方案"中提出,除了确保基础课开设外,加强各类艺术、美育等拓展类课程的开发和开设,做到全校每位学生都有相应的艺术体育拓展课,并通过学分考核纳入学生综合评价。

3、加强管理,有效落实

为加强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学校教务处定期检查艺术教育相关课程的实施方案和教师教学文章等;德育处团委每学期要求特色社团如舞蹈队、铁塘画社等提交工作计划和小结,并且通过升旗仪式、广播台、校园橱窗等各种宣传媒介展示舞蹈队、铁塘画室等教学成果。我们通过多种途径的展示与宣传,进一步内化了艺术教育在学校整体工作中的作用,也从组织上保障了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 聚集体智慧,提升学校艺术教育水平

1、专业引领,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我校的美术教师39周岁,工作能力强、个体素质高,在学校的艺术教育工作中起到了关键性的引领作用。李胜林老师在全市的艺术学科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是兰溪市美术教坛新秀,兰溪市高中美术优质课第一名,美术教育教学论文经常在省地市评比中获奖,课堂教学深受欢迎,带领的学生社团铁塘画室越来越成熟。此外他还为经常参加各级优质课、名师、骨干教师的评委工作,为了拓展个人知识水平,课余时间还不断进行美术创作,学习美术教学理论,体现了李胜林老师扎实的美术功底和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教学状态。我校优秀的艺术教师正是学校艺术教育蓬勃发展中的奠基石。

2、丰富课程,引领学生走进艺术殿堂

我校非常注重艺术基础课程的开设,从高一到高三,每周一节艺术课,切实落实艺术通识教育,艺术课程覆盖面达到100%.教学中每个年级的侧重有所不同:高一年级以艺术作品的鉴赏进行教学。通过作品的欣赏,以及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以人文线索贯穿教学过程,在感知艺术作品的同时,了解相关艺术知识技能,体验艺术的魅力,提升审美情感。高二年级以绘画技法学习的形式开展教学,旨在通过基础性教学,对学生进行艺术基础知识的普及,也为高年级的艺术学习奠定基础。高三年级则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学校实际,使用自编的校本教材,在教材内容的选取上注重与高一高二年级的衔接,要求学生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能综合时代背景,把艺术与科技、政治、民族、历史等相关内容综合起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综合思考问题,拓展学生学习视野,提高自主学习兴趣,推进艺术教育的实效。例如我校在高三年级教学的内容有:美术高考专业辅导,篆刻兴趣班的开设。

3、学科整合,提升美育教化功能

艺术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不仅需要通过相对专业的课程来传授知识,也在各类学科中渗透和闪耀着审美和人文思想的光辉。我校在逐年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大文科"的教学理念,通过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多角度、多方位地传递美育教育的观念。如语文学科中,越来越多教师意识到非此即彼的价值观的不科学性,因此在教授经典的作品时更加注重内容与形式,言与意的高度融合。语文课堂中老师们以情动人,注重对课文情感的挖掘,开掘情感主线,引导学生去读、去品、去思,使学生读出感动,品出激情,思出理趣。慢慢形成了一批有特色的语文教师和语文课程,把审美情趣、艺术修养、人文底蕴等"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给学生,让我们的校园充满情感,洋溢着浓郁的艺术氛围,逐渐营造出师生共同享受并依赖着的美丽而和谐的校园文化。

三、 创多种途径,搭建学生艺术活动的舞台

我们还致力于为学生搭建各种艺术活动的舞台,通过多渠道、多样化的途径让学生用丰富的艺术形式勇敢地表达情感、用课堂里的知识储备阐述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表现内心的冲突等。

1、依托"艺术节",创设艺术实践环境

厚仁中学的艺术节从2004年开始,到今年已有10年了。作为一个学校的品牌项目,艺术节为厚仁中学的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才华的舞台,也为厚仁中学热爱艺术的学生创设了一个分享感悟,交流才能的机会,更丰富了厚仁中学艺术课程的素材。每年的艺术节持续一个月的时间,通过各种文艺表演和综合活动,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艺术实践和表演的舞台,成为学校艺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2、借助社团,丰富艺术实践活动

除了每年的艺术节,我校的艺术社团和兴趣小组也是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舞蹈队、动漫社、铁塘画社、文学社、、广播台等都是学生们课余生活中趋之若鹜的地方。每周2个课时的固定教学时间和中午45分钟的学生自由活动时间保证了社团和兴趣小组在新中如火如荼的开展。

我校舞蹈社团是学生艺术团中刚刚自发建立的一个,创建于2013年,是集合全校各个年级的舞蹈爱好者的学生舞蹈团体。除了承接学校大小庆祝联欢活动的演出任务。经过全团成员的共同努力,现在学生的舞蹈水平已经相当出色。

铁塘画社的学生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屡屡获奖,文学社的社员更是在全国比赛中取得佳绩。

3、学校创建平台,为学生个体成长助推

从舞蹈队等学生社团走出来的学生们也代表着学校艺术教育中的点点成绩。不少学生因为有这方面的才能,参加播音主持的专业考试都能顺利通过,文学社的社员不少也被大学录取到编导专业,铁塘画室的成员也升入了各级各类的大学的艺术类专业,成就了学生自己的梦想。

在各社团中成长起来的优秀学生,学校还特别为他们搭设了个人展演的舞台。在学生节期间,一次次个人专场在新中的校园中绽放,如个人摄影展、个人画展、个人诗歌朗诵专场、 个人舞蹈专场等等。以上这些都得到了社会、家长和师生们的认可和好评。校园中洋溢着浓郁的艺术氛围,学生们更在一次次活动中得到了锻炼。我校近年来所有艺术类特长生100%考入高校。

我们深深感到,艺术教育正不断为学生的成长、成人、成功助推加力!

四、 建评价机制,保障艺术教育的有序开展

1、评价机制,激励学校艺术教育健康发展

为加强学校艺术教育的实效,学校每年根据艺术教师开展课程的情况,结合其课堂教学评价和课堂成效与带教社团的成果,进行年终评定。在某些方面如社团活动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在各类评优中给予支持和倾斜。如社团的辅导计入教学工作量,成功举办一次活动也给予一定的津贴,学生获奖也会给予物质上肯定和精神上的鼓励。

2、课题研究,挖掘学校艺术教育内涵

探索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除了评价机制的保障,也需要科研课题的研究。2010年我校在兰溪市课题《农村普通高中美术特色创建的实践与研究》中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结合,阐明了高中艺术教育对于高中学生价值观的引领和指导作用,也更坚定了学校在办学宗旨统领下积极并坚持加强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五、 汇多方资源,引领学校艺术教育持续发展

我校的艺术教育立足于校园的同时,也注重挖掘社会资源,逐渐形成了良好而稳定的校园艺术教育环境。

1、专家指导,引领学校艺术教育发展

在近年的艺术教育探索中,我校建立了一支卓有生机的艺术专家指导团,成员有各个大学的艺术专业教师,专业艺术辅导机构的专业教师以及艺术领域的专家。市艺术学科的教研员更是我校的艺术教师的教育教学给予指导和帮助。除此以外,学校还利用强大的校友资源,充实艺术指导团,对学校的艺术教育工作不仅给予了高屋建瓴的指导,也为我们的具体活动提供了宝贵的学习经验。他们通过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感受艺术的魅力,让艺术走进校园,让艺术走进学生们的生命里。

2、走出校园,感受高雅艺术氛围

除了邀请专家和表演团队走进校园,师生们也走出校园感受专业剧场、专业音乐厅里的各类文艺演出。组织学生参观艺术院校,听专家讲解,深入浅出地感受艺术的风采。参观各种画展,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此外,我们还积极营造优美的环境氛围,注重利用环境的育人功能提升学生的

在多年的艺术教育实施过程中,我们感到,坚持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不遗余力地搭建各种舞台,提供各种机会,尤其在艺术教育方面,引领学生学会审美、积累人文素养、提升综合能力,是一个幸福而快乐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提升和教育的过程。

我们更在不断思考,如何进一步提升艺术教育的内涵和实效?如何使艺术教育更好地发挥其育人功能?如何使高雅艺术为当今的学生所喜闻乐见?如何整合学科资源,使艺术教育进一步融入学校的课程?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情趣?如何切实打造更多优秀而尖端的艺术社团?如何使"艺术"真正成为一种学校文化?

篇8

一、四大系统支起课改行动的架构

(一)课改实施系统

1.团体研讨――先行者带动后进者,团队充分交流合作

从2012年初集团正式投入课改行列开始,我集团自上而下地开展了一系列团体研讨活动,也曾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让干部和教师们体验先进的理念,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带着问题去考察和培养,回来针对性地解决一些问题。

但是这样的培训似乎还是不够。所以,集团策划了一系列分群体的小型研讨交流活动。有以两个班为单位的各学科教师团队对小组文化建设方面的研讨;有以学科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的针对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研究活动;班主任团体关于小组文化建设方面的培训交流活动;有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的主题式研讨活动;根据教师不同年龄层规划和开展的“起航、远航、领航”三航工程。这种研究活动,不请权威专家,主要是让教师相互间得到充分的交流,从而在交流中分享知识与经验,实现同伴间的互助,共同提高。

在此过程中,集团建立了一大批名师、班主任首席教师工作室,并推选出了一批学科带头人,这些骨干教师在理念的转变和行动的推进方面都走在了前面,集团让先行者带动后行者,允许教师在改革过程中发展程度有差异。在各种小团体研讨活动中,集团本土的名师、首席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们起到了专家的作用,引领着这个团体的所有人一步步地向前迈进。

2.展示交流――尽情展现实践成果,充分交流相互提高

2012年,集团举办了课改研讨展示活动,一天内开出了64节展示课,面向整个西湖区开放。2012年12月,浙江省中小学教学改革试点项目研讨会在我集团举行。从2012年至2013年共举行了三届不同主题的学术节,最近一次是2013年10月举行的集团第三届以“聚焦课堂・共同成长”为主题的学术节,开展了新教师教学“三维”诊断活动、名师课堂教学展示周活动、微课评比系列活动、班级小组文化布置展示与评比活动、“小组合作学习”主题班会展示活动和合作学习小组论坛活动。

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为集团营造了浓厚的课改氛围,更在理念引领、策略研究和经验交流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先行者们在活动中获得展示自己的机会,其他教师们通过观摩、研讨和反思不断地提升自己。每一届学术节、每一次活动都能涌现出一批新鲜的课改力量,这些力量在教师群体中不断扩散,最终形成集团教师群体整体的繁荣。

(二)课改组织系统

集团在课改初期便成立了课改组织系统,将集团的校级领导、中层干部和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班主任、备课组长都纳入到课改的领导组和工作组中。因为我们深知任何的改革不可能只靠个别人在摇旗呐喊,需要各层面、各部门的相互配合、彼此激励才能获得成效。

制订计划,分阶段进行课改小结,形成初步经验。每月进行一次全校课改小结,每星期进行一次教研组课改小结。大家在一起,总结课改行动经验,吸取教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策略,进一步推进课改进程。

同时,每两个班的任课老师及班主任形成一个小团队,针对这两个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研讨和交流。课改领导小组的成员被分配到各个团队,每人负责引领和指导两个班级的课改实施情况。学校不给出固定的实践改革模式,而是从课改行动小组中,自己创新和研究出适合这两个班级的最佳课改模式和经验。然后,组间进行交流和归类,最终形成学校的课改模式和经验。

教学线由分管教学校长、教导主任和教研组长来组织和协调,对学科教学改革方面进行引领、监督和指导;德育线由分管德育校长、学生处主任和年级组长来管理和监督,对班级管理、小组文化建设方面进行指导和统领。同时,又把对学生小组文化建设的培训任务下放到每个教师,设立德育导师制,让每个教师负责一至两个小组,共同培训、共同体验、共同反思、共同评价。

(三)综合评价系统

我集团经过研究制定出了一套适合学校生源实际情况,并与杭州市综合素质评定体系相匹配的学生学习过程评价标准。将传统评价标准中忽视的学生学习过程中各种状态的评价重新纳入到学生评价系统中去。

各学科教师根据自己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对稳定的具体化细则;在班主任的指导下,把评价标准具体化并融入到班规中。再综合学生学习过程评价标准、操作方法、具体细则、班级规范、反馈方法等内容,创建集团特有的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系统。

二、两方调查推进课改行动的反思

从2012年起,我集团共进行了三次以课改为主题的学术节,师生问卷和访谈调查是学术节的必有项目。问卷调查多以“课改金点子”征集的形式展开,通过此种形式既能了解到师生课改的基本情况,又能获得师生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更好地推进课改实践。访谈调查是分群体、分层面来进行的,有教学处对每个班级学习委员的访谈、学生处对每个班级学生代表的访谈、每个班级组长的访谈等;教师也有分学科、分岗位的访谈活动。

每次调查后,学校会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发现实践中具体的问题,汇总和采纳师生提出来的可行性“金点子”,对现阶段的课改实践和研究进行反思,再调整策略继续实践。就是在这样实践―调查―反思―调整―再实践―再调查―再反思―再调整的过程中,集团的课改工作在稳步地发展着。

(一)师生调查结果数据分析

经过这两年多次师生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我们获取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调查结果分析分成学生和教师两部分来完成。

【学生情况】

1.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学习状态包括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参与度、兴趣等方面的非智力因素,学习状态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习的效率。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小组合作学习推行后,大多数学生在学习状态上往良性的方向发展。敢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乐于跟同学分享交流,集体荣誉感和个人使命感增强。

2.小组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得到学生们的认可

小组合作意识已经深入学生的意识,合作学习已经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学习行为,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是学生真正需要的,要构建有形的小组合作模式。比如在回答“如果学校回到原来的课堂教学方式,主要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你愿意吗?为什么?”这一问题时,有90%的学生不愿意再回去,原因是现在的课堂更生动,更能激发他们主动思考。

3.学生为学校的多元评价体系、小组文化建设、导学案使用等方面提出宝贵的建议

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发现,孩子们对于评价体系、小组文化建设、导学案使用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看法,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小组合作的内涵要进一步丰富,形式更加多样,交流展示的机会更加多元化,要更理解包容学生,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成功体验,要让学生喜欢上课。

(2)小组评价的主体要多元化,评价过程要更加规范、科学。

(3)导学案真的能帮助学生进行课前预学,希望老师设计的导学案中少一些习题多一些指导自主学习的方法。

【教师情况】

通过《杭州市十三中教育集团课堂教学改革教师金点子征集》问卷的发放,对集团260位教工进行了调查。此问卷分为情况调查(2~14题)和金点子征集(15题)两部分。

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在课改过程中,教师们在课堂教学形式、工作和生活态度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

比如:97%的教师觉得自己在教学方面发生了一些变化;98%的教师逐渐开始重视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在教学中也试着将讲授与学生合作学习结合在一起;在对教师课改后工作态度方面的调查中,有95.5%的教师认为工作更投入,更乐于与同事交流了。

2.教师们普遍认同教学过程性评价和导学案的运用,充分认识到它们的价值

经过调查,有97%的教师已经在使用课堂教学评价表,其中有60.5%的教师每堂课都在使用,还有一部分教师在认为有必要的时候使用。有57.8%的教师认为课堂评价表设计的每个环节是为了促进学生各环节的学习效果,有39.4%的教师认为评价表需要在环节上进行修改。从总体情况来看,大家认可了课堂评价表的使用,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开始反思和研究。关于导学案的使用,有90.7%的教师认可导学案存在的价值。

3.教师的学生观、评价观和教学观发生了明显的转变

在“您认为课堂教学中,哪一种方法对学生学习最有效?”一题调查中,有84.8%的教师选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点拨提升”选项,15.2%的教师选择“多讲多练,经常测验反馈”选项。说明大部分教师认可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方式的有效性,还有少部分教师仍然抱有传统的学习观,即认为只有多讲多练多考才能出成绩。

评价是课改一系列工作中最烦琐的一项工作,评价观也是所有理念中最难改变的一种观念。假如教师们的评价观仍然停留在对学生学习成绩的终极性评价上,而无视过程评价和自我、相互评价的价值,那么即使学校推行一系列评价政策,也只会让教师们觉得有压力、徒劳无功。我校大部分教师已经意识到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这是可喜的一面;同时,还有一小部分教师观念上还没有改变过来,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培训和研讨。

(二)成效归因

从调查情况分析中发现,我集团的课改实践模式不同于其他学校,其课改推进过程顺利有序,课改实施稳扎稳打,既有形式上的完整系统,又有实质上的成效。调查者通过对学校的师资结构、生源结构、行政事务处理习惯性方法等其他方面信息的调查来进行归因。

1.课改决策者的管理和推进方式有利于课改的有序推进

(1)实证调查和不断反思成为行动的唯一指引。我校的改革不同于其他学校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在本次课改中,学校领导的角色更多的是作为一个理念指引者和实践指导者,而不是一个行政命令者。既追求课堂教学模式上的改革,关注课堂教学中预习、活动、评价等形式上的改变,又关注教师学生观、学生学习观的实质上的改变。每实践到一个阶段便会进行一次全方位的调查,通过数据分析对现有情况进行反思,并逐步调整步伐继续前行。

以导学案的推进为例,在教师们形成统一的认识的前提下,即大部分教师已经认可学生先学、教师导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基础上,推行了使用纸质的导学案。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师生反映出导学案多习题式、导思方面做得不够等问题,我们又逐步推行了问题式导学案;再实践中,师生又提出用纸量的问题,学校又进行了改进,提出了用微课代替部分纸质导学案,开发更多的导学方式等举措。“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始终是我们研究导学的目的,在实证调查和不断反思中,我们一直朝统一的方向发展。

(2)各项工作齐抓并举,统筹有序推进课改。学校充分认识到课改绝不仅仅是盯着课堂教学不放,而要各项工作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在学校上下形成浓厚的课改文化,才能将课改不断引向深入。

一是抓好抓实学校文化建设和深化班级文化建设;二是着力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驾驭课堂的能力;三是全面开放课堂,为教师的交流、学习搭建平台;四是加强学生学法辅导;五是家校教育协同配合,构筑学校、社会和家庭三结合的教育模式,让家长了解课改、认识课改,积极支持课改;六是制度重建同步跟进,保证课改顺利推进;七是抓好课间行为艺术,强化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2.学习型组织和“兼容并蓄”的学校文化有利于课改的有效推进

(1)建立全方位、主体性、实践性、个性化教师学习型组织。在教师教育活动中,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不能离开学校这个组织环境,这个组织环境的内外因素都会引起变化并互相作用。集团很多的培训活动都是从教师群体中寻找培训者,因此,教师有时可能是培训者,有时可能是被培训者。因此,我们创造了这样一个学习型组织,组织中成员都得到发展,都具有应对内部或外部复杂情景的能力,能更好地适应发展的环境和变化的需要。

(2)“理念引领―问题分析―策略建议”式学术支持体系。既遵循理念先行的原则,用先进的理论指引改革的行进,同时也关注课堂教学模式上、行为上、细节上的变革。比如,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预习、小组合作、即时评价等形式上的改变,关注教师学生观、学生学习观的实质上的改变。课改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种要素和细节。

(3)关注学生主体性和支持教师的个体化发展同等重要。课改推进的第一年,汪校长就提出了“兼容并蓄”这个词。学校只提课改的理念,没有统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任何学科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只要能抓住课改理念中“先学后教”“多元评价”“合作交流”三个要素,就是一堂好课。任何的改革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学生发展的关键是教师的发展,尊重教师的个性,让教师发挥自身的优势,也是课改的目的。用“兼容并蓄”代替“统一模式”,走出了城市名校版的课改之路。

(三)浓厚的科研氛围有利于课改的深入推进

教师们的思考和行动是有方向的、有方法的,这个方向和方法要用科研来引领。学校将校长负责的重点规划课题和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负责的一般规划课题以及教师个体的小课题编织了一张指引行动的思维网,从课改的各个角度、教学的各个领域、学校工作的各个层面,糅合所有人的智慧,为共同的课改目标而奋斗。

我校从加入课改实验学校队伍以后,教师的课题研究积极性提高了很多,2012学年集团区级及以上立项课题达106个,从数量上看提升了许多;从课题申报的内容可以发现,教师的课题多围绕课改这一主题,多围绕课改中常见的现象和问题来进行实践和理论研究。从教师们认真准备课题申报材料到立项成功以后积极地开展研究,积累课题材料的行动中看出,教师们真正地投入到课改工作中,并且是充分地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想在实践中获得发展。同时,作为集团行动纲领的主导性课题“基于学生想象的现代学校的构建的实践与研究”也获得了各方的肯定,在西湖区、杭州市课题成果评比中均获得一等奖,2013年又被评为浙江省课题成果一等奖。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