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7 16:31: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设计教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写实素描是设计基础造型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这种表现形式以模仿客观事物作为出发点,以事物的客观现实形态为依据,在过程中注重物象视觉形象的全方位表现,强调对客观形态的再现性描绘,从而对物象的造型样式展开研究与表现。写实素描的训练主要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为创意构思的实现做好准备。写实素描不同于传统素描的练习,既要求学生掌握构图、透视、空间、造型因素,同时还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写实表现能力,运用特殊的绘画工具和技法将物象的质感肌理进行微观化的表现,使所画内容精细逼真。在作品的构思上,尽可能引导学生将作品进一步做意象化处理,突出物象的结构特点,将最动人的、最能引起观者注意的部分作深入具体的描绘,以达到学生绘画造型和审美创造能力的提高。在实践中可以参考西班牙超写实大师克劳迪奥•布雷沃的绘画方法,画家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品的深入观察研究,将物品从表面的自然状态中解放出来,注入了新的元素。他运用写实物象的手法,赋予无生命的物体以生命和灵性,升华其韵味和内涵,赋予其圣洁的魅力。写实素描不仅是外在的观察体验过程,也是内在心灵的构造过程,包含着一种心灵见之于物质形式的审美创造。素描写生是锻炼学生内心营造审美意象,通过一种形式传达出来,实现艺术表现的物化过程。因此要求学生从中剥离出主体的感性符号,以“物”作为艺术创造的基点。在素描写生过程中,随着物象体验的深化,学生创造表现的灵感得以激发,共同构成一个神奇的世界,以绘画语言构成形、色、景、意、情等多种变化的情感表达样式,从而完成写实素描审美再创造的最高境界。在写实素描训练中,对物象形式特征的把握与观察的生发是相辅相成的,必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仅仅抓住了一种物象的表面形式特征是不够的,还要对内在的意义进行探索,使其产生有意味的形式。因此,对于物象特征的把握,必须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这就需要充分发挥绘画技巧,使内容与形式达到统一。
二、设计素描的解构表现训练
设计素描主要训练学生的设计思维与创新能力,由于学生入学前是以具象素描训练为主,其思维模式和绘画表现受到束缚,因此如何突破具象造型困扰,开发学生设计能力是本环节教学的重点。要正确理解“解构素描”这个词的含义,首先要清楚什么是解构,解构就是在确定传达信息的前提下,通过对视觉图形元素的创造和构成来传达这一信息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解构是将所画物品进行分解后重新组成新的画面,但与构成有所不同,解构还需具备构图、造型、空间等绘画基本常识,进一步运用点、线、面等元素构成新的视觉语言,以此达到设计创新的目的。解构素描训练,是培养学生从模仿绘画的模式中解脱出来,通过直觉和理性认知物象,并进行深入的分析归纳,通过物体变换重构画面的形式,结合构图进行设计创新实践,使形式逐步多样化。解构需要通过以下三种方法来完成:第一,从描绘一组客观具象的物品入手,比如水果、蔬菜、日用品、化妆品等系列物品。通过观察,深入了解所描绘的客观物体,彻底了解物体内部与外部结构的构造。第二,通过客观具象的形态派生出抽象过渡的思维状态和想法,从研究自然形态中培养深入观察表象和内在生命的洞察力,从而超越模仿,变为主观性的认识与创造。第三,以描绘的具象形态作为切入点,从中发掘潜在的表现元素,在原形的基础上进行打散,重新添加组合,或者置于新的空间,创造出新的表现形式。从物象的形中抽取符号,用构成的形式将主观的思维意念固定在画面上,脱离写实的绘画形式,通过再造的形态和构成表达作者的审美感受。解构素描练习与写实基础练习在观点和方法上有较大的区别,必然会带来诸多的问题,如物象如何转换?意识如何产生?意象怎么把握?这些问题集中在一点,就是如何创造意味的画面。对于物象特征的理解,在以往的绘画基础练习中往往以物象外形的特点为依据,对其夸张、变形,但这些都类似构成练习。分解与重构的学习,能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物象的联想,提炼意趣,并以素描手法将物象进行解构和重构,交织于“内在意味”的意象之中,使“联想”能够“妙得”。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重点在于从物象中提炼和驾驭形式语言转变,从客观再现物体向形式美转变,从被动塑造向重新认知、解构物象转变,在这一系列转变过程中向更高的境界——创造性思维迈进。因此,设计专业的学生从开始就应当进入创意状态,从传统的素描中走出来,开启设计艺术的创新之门。
三、设计素描的创意表现训练
设计素描是为设计服务的,是学生表达设计创意、交流设计方案的手段和语言。设计素描旨在拓展学生的视角、丰富和发展其想象力,拓宽其设计表现路径,增强其创意表达能力,最终实现通过三维空间展现奇妙的艺术构思。创意素描的特点主要是借助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启发学生在原型的基础上加以想象,运用创新思维能力形成创意理念,从而发现新的创意元素,形成新的表象,创造新形象,形成新的视觉图形。即通过创意素描练习,调动和扩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打开创意之门,增强创意的表现力,提升创意内涵。具体来讲,创意素描的实施还需以下四种方法。
(一)观察联想法
通过对客观事物表象的观察和分析,个体产生丰富的联想,这是创意性素描过程的内在操作性程序,联想的丰富性同时又折射出寓意的多样性。个体的联想在由一物向另一物转换时,注意物象间的形似特性和造型特征,即它的表象结构形式是重要的基础,也是物象转换的原型。清代画家郑板桥通过对竹子观察联想,不仅创造出了新的表现形式,并赋予竹子深刻的寓意,一枝一叶都喻示着对普通百姓的深厚感情。
(二)想象构思法
想象是对眼前的客观事物在现有直观感知和表象的基础上,通过大脑内在加工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因为新形象是在已有直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内在加工创造形成的,所以想象是比联想更为复杂的心理活动。想象的意义在于它的独特性、创新性和灵活性,它突出了个体的创造性思维。如荷兰画家埃舍尔,他的作品充满幽默、神秘、机智和童话般的视觉魅力。他如同一个魔术师,拥有超乎常人的独特想象和传神的画技,能够将极具精妙魅力的想象内容和内心世界立体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三)意识转换法
观物的意识转换,需要学生在把握物象形式特征与了解物象概念转换的基础上,由被写生物象的形式特征联想到另一个与其置换的物象形式特征,通过对二者间具有相似性、关联性和共通性的各种元素的内加工,再加上个体的主观经验、文化背景和个性特征的共同作用,组合构成意象形。因此,使二者精妙结合、神形契合的关键在于找到物象间形式特征的共同特征,并在个体大脑中进行抽象、概括和综合。同时要紧扣物象特征和内在意趣的合成,做到严谨而不板滞,细致而不繁琐。换言之,只有抓住二者的形式特征和相互转换的共用形,才能使思维与实践形式得以实现。如西班牙画家纳兰霍,他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联想,以及结合意识的转换,创造出富有诗意般的艺术作品。在他的作品中,美感无处不在,无论是素描或创作,都给人一种迷蒙淡雅的美感。
(四)直接表现法
这是一种较为常用的表现方法。它将创意主题直接如实地表现出来,充分运用绘画的写实能力,给人以逼真的现实感,拉近了创意主题与观者之间的心理距离。该手法由于直接将创意主题表现在观者面前,所以要十分注意画面的主题展示角度,应着力突出最容易打动人心的部分,运用色光和背景的烘托,使创意主题置身于一个极具感染力的空间,这样才能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
四、结语
篇2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确定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学生主体能力,塑造学生主体人格。工作室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从学生角度审视教学,关注“全景式”教学过程,以学生的发展需求决定教师的教学策略,并突出师生互动、尊重学生差异。为学习设计教学过程,要突出教学活动的系统性、动态性和生成性。系统性要求教师统揽全局、着眼整体,在教学过程中逻辑有序、扎实可靠地落实好每一项教学活动。动态性意味着教学活动要依据学生认知和情感等方面的变化作出调整,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同时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有效调整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情境等诸多教学因素的相互作用,促进学生高效生成知识、迅速增长能力、快速升华情感。生成性是指学生理解意义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搬运转移过程,而是要让学生通过猜想、假设、实验、观察、比较、类比和推理等探究手段建构、发现和领悟。基于这样的认识,工作室明确教学设计的新流程,如图1所示。
二、为学习设计物理教学方法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开发学生身上蕴藏的潜能,找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的途径,从而确保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经验为依托,积极消化、领会、体悟、建构新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能力、自身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的特点,通过综合分析、比较筛选、优化组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工作室对物理教学的方法及教师在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分析、归纳,具体如表2所示。
三、为学习设计物理学习方法
学生是否学会学习的标志是:(1)具有物理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形成自我监控的策略;(2)善于自主学习、自我调节地学习;(3)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善于合作与探究,善于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创新能力。新课程强调“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这就要求教师有强烈的学法意识。教学过程既是教法的实施,又是学法的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贯穿于学生自我选择、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的整个自主学习过程。教师要设计并呈现问题或引导学生体验物理现象生成问题,让学生自主确定探究目标,自主建构探究策略和方法,然后在师生、生生互动的基础上形成探究共同体,并通过探究、反思,自主建构知识和方法体系。自主学习这一学习策略对教师的知识底蕴、思维敏捷性、课堂驾驭能力、艺术审美的价值取向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学生在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处理时,各种品质的内容都会出现;另外,学生在交流、展示与集中研讨的过程中,会动态地生成很多不可预知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挥教学机智,对各种生成性教学因素进行拓展,把握教学的走向。同时,必须承认学生的发展存在差异性,不能搞“填平补齐”,而要善于抓住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不同学生的潜在优势,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优发展,让每个学生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鲜明的个性。教师要密切学科知识与现代科技、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丰富多彩的交往形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交流、分享的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并对教学的整体进行优化组合,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四、为学习设计物理作业
作业是课堂学习活动的延伸。作业设计包括作业设计思想、作业题材选取、作业呈现形式和作业与学生的匹配四个方面,它涉及作业设计的目的、内容、形式、表达、开放性、思想性等,是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反映。作业设计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核心价值,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要进行分层布置和反馈。作业目标应充分体现能力立意,强化策略和方法的领悟、情感的体验。作业选材要联系现代科技、社会和生活,重视过程与效益。作业内容和形式要多样化,充分体现作业的探究性和实践性,遵循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学生对作业的兴趣、学生的作业完成率,是检验作业设计质量的标准之一。
五、为学习设计教学评价
篇3
以往学科教育中,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大多从理论出发,课时少,没有可参照的实物,也缺乏实践性的场所,学生动手的机会很少,即便是生产实习中,也仅是一些感性认识,难以深入,而毕业设计阶段的毕业实习更是形同虚设,毕业设计受条件限制,局限在教室、机房中,通常是教师出题,学生选题,很少有机会在实验室,企业进行实地设计,现场设计等,这些都加剧了学生工程背景的匮乏,实践能力差。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企业越来越喜欢接纳有工作经验的人员。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讲,让学生具备实际工作经验是不现实,但重视企业所需要的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却是可行的,有助于学生增加就业的砝码。毕业设计是工科学生在校的最后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许多的用人单位都会关注学生毕业设计的内容及成效,这也是进行毕业设计改革的重要原因,以就业为导向,通过毕业设计,更好的衔接高校教育和社会需求,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因此,如何将毕业设计与真实的实践项目结合,完成高质量的设计是毕业设计实践改革的重要目标。
2以就业为导向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研究
结合天水师范学院(以下简称该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应用型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的定位,通过对企业及同类兄弟院校的大量调研,总结规律;通过了解往届毕业生和即将毕业生的切身感受,行业状况及影响就业因素,制定出一套可操作的“以就业为导向”的项目化毕业设计改革方案,见图1,由校企联合培养指导,考虑到教师和企业研究方向和学生的特长爱好,把学生分成小组,由小组(或个人独立)完成真实项目(具有生产意义)的毕业设计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项目化毕业设计方案改革的主要举措包括以下几大方面。
2.1选题
探讨如何从模具制造类企业的实际项目出发,制定既符合现实需要又能体现教育认知发展的设计项目选题。从企业的实际项目入手,将高校研究理论在真实项目实践中完成,体现产学研一体化应用转型,为模具企业的实际项目保证科学的理论支持。
2.2毕业设计形式
根据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工科学科的特点,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职业岗位技术能力,毕业设计应在形式上实现多元化,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特长完成产品结构的设计、制造工艺的研究,产品模拟分析或是生产管理的革新等等,不仅体现学生自身的个性特征,更能提高学生的职业兴趣,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2.3毕业设计时间安排
以往的毕业设计开展的时间与毕业实习和找工作交织,匆匆而过,质量难以保证。项目化毕业设计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必须科学安排时间,合理处理毕业实习和设计的交融。
2.4毕业设计指导方式
按照前期对毕业设计的选题,必须建立与选题相适应的毕业设计指导方案。改变以往专职教师单一指导的模式,为保证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理论水平的同时提升,实现企业和专职教师的联合指导模式。(5)毕业设计答辩形式:在前期选题、综合指导方式模式基础上,改变从前学生讲、老师听,提问的单纯形式,结合学生设计的不同特点,采用企业技改提案、研讨会等答辩形式,给予学生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机会。(6)毕业设计最终成绩评定办法:综合前面的研究,保证学生学有所用,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尤其关注企业对于学生毕业设计中展现综合能力的评定。
3项目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创新点
3.1思路创新
毕业设计改革的思路创新在于以就业为导向,关注职业岗位能力需求,更好的实现校企人才“零对接”,以项目为载体,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贯穿于大学培养的全程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学习兴趣,增加就业砝码。
3.2方案创新
从模具专业的市场人才需求出发,以“理论够用,重应用能力”的能力本位培养方式为指导,改变以往理论过重,走过场,脱离实际生产的毕业设计方案,建立操作性强、针对就业性强的项目化毕业设计方案。这也是应用型本科工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3.3实践理论相结合
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2010届毕业生毕业设计中采用项目化毕业设计方案,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学生普遍反映明白自己要学什么,干什么,为什么,主动积极性高涨,在实践中提出了一些实用的技改创新,服务社会。
4以就业为导向的项目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
篇4
(1)课程设置不合理。在现阶段我国的视觉传达设计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还比较严峻,很多高校在对这一专业的设置过程中,在教学的思想以及模式、方法都和实际的需求不能够得到有机结合,往往是脱离实际,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就是采取的是传统的课程内容,学校的专业比较单一狭窄,这些和社会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需求有着很大的矛盾冲突。[3]课堂教学的设计要对学生的需求以及教学的目标和教学策略等进行明确,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些方面都没有进行合理科学的制定,这就在不合理的课程设置上造成了学生所学的知识不能够和社会实际得到结合,最终也达不到教学的真正目的。(2)教学模式滞后。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在现代设计教育方面才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由于教育的基础较为薄弱,所以只能引进国外的一些教学经验和理念,在这一基础上来发展我国的现代设计教育。不管是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还是应用美术教育,基本都是在跳跃式基础上进行发展的,所以这就没有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没有创新性,而在实践方面的效果也不是很理想,这些都成了当前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的重大缺陷问题。(3)创新思维方法的运用不当。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过度的强调创新思维的训练,这对于教学的方式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而走向了教育误区。当前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思维训练导向没有对创新能力的内涵进行正确的理解,只是对创意方法和语言等技巧比较重视,而忽略了视觉传达设计的基础知识以及文化方面的培养,这就严重削弱了这一专业的创新思维培养的根基。还有就是对创新设计的方法和技巧的训练比较重视,在新的观念上把创新的方法当作创新自身进行理解,准确来说这仍然是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观念,故此倘若只是把设计原理技巧当作是创新思维训练的主要内容,而没有将创新思维训练的内涵加以重视,就会产生本末倒置的情况发生。(4)教学知识面较泛、杂。在当前我国现行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教学的思想以及方法上还是采取的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教育体系和教学的模式,所采用的是单一灌输教育方法,缺乏欧美创新意识,在专业的课程内容方面也是比较传统的,在基础理论知识上较多,电脑设计教学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视觉传达设计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是复合型人才,要能够不仅懂得视觉传达设计还要能够懂策划以及营销运作等知识,由于教学知识面的杂和泛就会造成优秀学生不够学,差生学不了,对于市场的需求不能够得到有效的满足。
2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探究
(1)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改革的目标。学校教育就是为社会发展而服务,主要就是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这就需要视觉传达设计教学要能够和市场得到有机的联系。想要对专业型高素质人才进行培养,就要对工作岗位的要求有所了解,简单来说就是要和市场的关系得到有效的加强。同时学生也要能够和岗位进行挂钩,从实际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就业面比较广泛,在就业率方面也较高,尤其是近些年我国的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产业的多元化和国家化的趋势进一步地得到加强,呈现出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发展盛况,这些对于设计业的发展有着很好的前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诸多的企业已经做大做强,这就促使很多的企业也都设置了自己的策划推广部门,这些职位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能够从事多方面的相关工作。例如,专业的设计助理、包装设计助理,书籍设计助理,漫画、插图设计助理等等,这就需要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要能够在某一领域达到相应的水平,不能够进行统一的灌溉,因材施教才是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方略,专业课的项目教学对这一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这也是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目标。(2)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课程设置新思路探讨。在这一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就是能够通过专业造型基础以及设计理论和专业设计的学习等,进而使得学生能够对这一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熟练地掌握,在对视觉传达设计课程的改革方面要能够将新的理念得到突显出来,要能够将所学的专业和社会的需求得到适应,将艺术的设计和创作有机结合,在专业的培训基础上实现艺术设计的前瞻性。在具体的改革思路上要充分的重视实用性,尤其是在专业课程的设置方面,要能够把科学研究以及设计实践与教学有机的结合,把专业知识进行应用推广,进而达到实用性目的。同时还要能够在这一技术上,充分的发挥辐射带动的作用,将有效的凸显产学合作,把与企业的合作作为交流互动的平台,把教育的特色在这些方面得到有效的突显出来。在实用性的原则基础上主要能够和行业的发展相结合,通过科学研究以及设计实践的成果更新图形创意以及艺术设计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把写生和摄影基础的课程进行整合,对专业认知的时间要进行延长,通过实践这一重要的环节让学生充分了解视觉设计和艺术创意的专业知识。另外还要能够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并对课程的体系继续拧优化,把科研和课程有机的结合,从而形成课程群以此来对专业的培养效率提高。在这一团队当中还要能够设立相应的重点课程的群负责人并将相应的职责进行明确。通过这一思路在具体的实施上就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需求紧密地结合起来,对人才的培养方案要进行及时的修订,最为核心的还是要能够把高素质专业型人才的特色体现出来,把专业的发展方向与之相结合,进而构建视觉传达设计以及创意设计这些关键的课程,然后根据市场的需求特点,在对这一专业的方向课程进行制定。(3)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在实践环节的新思路探讨。在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课程设置之外,还要能够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得到重视,这是当前我国高校的视觉传达设计教育需要充分重视的一个问题。要能够从观念上进行改变,走出理论知识传授的模式,将其转换到实践操作上来,进而来实现课程的社会化以及实用化,要能够让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和社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最重要的是要能够将理论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实践当中,为实践起到指导的作用,进而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发展,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曾经说过“要想激发学生的思维就要能够给学生一个世纪的经验情境”对于学生的能力并不是通过学校来进行评定的,而是社会、企业和客户来进行对其检验的,所以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展开创业计划,从社会的角度来对视觉传达设计进行探索钻研,从而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相互结合的效果。(4)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模式改革新思路探讨。对视觉传达设计教学进行改革,它对教学的实际效果有着直接的反映,对于传统的教学思想要能够改变,同时要在教学的方法创新方面得到有效的加强,不断地丰富教学的资源,对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转变,积极地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对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进行展开,要能够让学生多了解一些新的思想以及新的发明和艺术形式,这些对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着很大的作用。由于视觉传达设计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所要要能够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相互的结合,采取多种教学的形式,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弥补。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能以正确的方式进行培养促进,增强学生的手绘和快速方案的练习,实施多维度的实践教学模式。
3结语
篇5
关键词:服装工作室;服装企业;服装设计;服装人才;实践教学
服装工作室专业课程教学是服装专业课程学习的主要核心之一,一般工作室的教学是以师生生活状态的接触为特征,导师带领学生按照教学计划,将课程整体打通,把理论贯穿于实践中的教学,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并亲自参与教师实践的全过程或教师指导下完成设计与实践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参加服装设计大赛的过程是工作室中服装实践教学的一个全面过程,是工作室实践教学的集合体。服装设计大赛的成品是服装实践教学的展示品,在大赛过程中它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设计及制作水平,开拓学生视野,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获得与企业和社会对接的实践机会,从而适应社会的需求。
1服装设计大赛引领服装工作室实践教学的意义
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虽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但在实际的人才培养中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各门课程不连贯,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不强,学生所学知识浮于表面。例如,服装款式造型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等课程的教学。各科任课教师是从各自的课程体系出发单向进入教学,课程与课程之间缺少衔接联系,而学生掌握的知识分散、片面,不能快速有效地形成一个相互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以至于学生就业后实践经验不足,不能深入分析问题,面对社会显露出明显的局限性。在服装设计大赛引领工作室实践教学中,工作室在服装大赛参与过程中打通服装实践整体课程,在大赛的实践操作中融入理论知识的教学。学生通过参加设计大赛,根据设计要求主动学习与调研,提升设计及制作水平,解决实践的困难与问题,开阔视野,锻炼综合发展能力,获得与企业和社会对接的实践机会。同时,学校也解决了在人才培养上实践动手能力差的现状,所培养的大学生将适应社会的需求。例如,把服装设计大赛拉入工作室实践教学中,在大赛中服装款式造型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服装面料等课程的教学,各科任课教师不从各自的课程体系出发单向进入,而是根据服装大赛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服装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面料、服装制作后的效果,让工作室将课程整体打通,完成服装设计大赛。学生在服装设计大赛中把知识融会贯通,提高了实践动手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服装设计大赛引领服装工作室实践教学的目的
企业与高校在人才培养上进行了多次改革,但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却没有实现需求的对接,学生在企业工作后,还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学习与实践,还有些学生理论与实践知识掌握得不扎实,就业后,因承受很大的压力而转行。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服装设计师是各大高校服装设计教师的责任,而服装设计大赛正是学生展示自己创意的大舞台。服装大赛是服装设计领域的重要赛事,参加设计大赛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机遇,它不仅是对参赛者服装设计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综合性培养,也是动手学习服装实践的全过程,还使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能够将平常在服装各门课程上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合理、有效的运用,从而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因此,服装设计大赛引领服装工作室实践教学,可以“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导师为核心的服装工作室教学“以赛促教”。学生在参加服装设计大赛的过程中,加强了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学习中融入理论知识,提升实际的动手能力。教师之间也将各门课程相互打通与贯穿,改变了以往教学中教师从各自课程去讲解服装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教学方式。“以赛促学”,学生在服装大赛中,根据大赛要求,会主动去市场调研、查找资料、进行设计、制版、制作等全过程参与实践。在实践动手过程中去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如期完成大赛任务,学生在大赛实践过程中可以到企业中学习和了解企业的生产过程,同时工作室可以请企业专家来指导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大赛,学生学到了专业知识理论与实践,还可以开阔设计视野,及时了解和把握当下服装设计流行趋势和重要的设计理念,从而提高整体综合素质。“以赛促改”,在当今服装设计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以教师为核心的服装工作室教学模式,成为当今服装领域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这种服装工作室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更加系统地学习服装理论知识,同时还可以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服装设计实践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而服装设计大赛引领服装工作室实践教学,工作室在服装设计大赛中能发现学生的不足,改进服装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社会的需求。
3服装设计大赛在服装工作室实践教学的思路与方法
服装设计大赛引领服装工作室实践教学的思路:工作室根据大赛主题要求,分析服装设计存在于哪些实践课程中,分别把大赛主题融入这些实践课程中,以学生为主导,在教师指导下亲自参与实践全过程,在实践过程中融入理论知识的学习,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大赛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到企业中学习,工作室也可以聘请企业专家向学生讲解在大赛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这样工作室还可以通过学生参赛发现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学生在参赛过程中会主动学习与调研,扩充自己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在参赛实践中走出去了解市场和企业生产模式,针对服装产业结构、行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变化进行调研,扩充自己的知识,从而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服装设计大赛引领服装工作室实践教学的方法:首先,通过对大赛主题的分析,建立与大赛一致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在大赛中完成服装的实践知识,把相关理论课程融入实践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次,形成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如大赛中实践理论教学、主题中实践教学、多层次的实践教学等,学生在多元化实践教学中,会主动去市场调研、查找资料、进行设计、制版、制作等全过程参与实践,掌握实践教学知识,并了解服装的产业结构、行业结构、技术结构;再次,让大赛的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模式接轨,让学生了解企业生产,解决疑难问题,扩充自己的知识,适应社会发展趋势。服装设计大赛引领服装工作室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大赛中学习服装实践操作知识,在操作中掌握理论知识,在大赛中了解企业生产过程,在大赛中了解服装产业结构、行业结构、技术结构。同时,大赛有利于培养有思想、有创新理念,对服装行业有一定实用价值的大学生。
作者:宋廷菊 单位:湖南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洪.服装设计大赛引领服装工作室教学改革探微[J].南北桥,2016.
[2]韩佳蓉.服装设计大赛引领服装工作室教学改革[J].青年与社会,2014.
[3]李华麒.从服装企业的人才需求谈工作室实践式教学[J].艺术教育,2009.
[4]梁军.服装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研究[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5.
篇6
首先,建立教学实验的工作室。依据培养方向以及工业设计专业的特色,建立若干个教学实践专用的办公室,聘请有一定学术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来担任导师。学生经过大一系统培训至大二后可进入工作室参与实践活动或学习。在工作室中,因为不同的年级,可以形成本科生、研究生、教师的实践梯队,从而实现一种带、帮、传的良性循环。其次,建立并开放实践基地。我国各大高校应该对产品设计实验室予以足够的重视,加大投入力度,可以借助社会企业、团体的设施以及资金,由设计人员、兼职工程师以及专业教师组成设计团队,协同进行工业设计,在导师的督促指导下,学生亲自参与到设计课题中。建立开放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向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迈进。此外,因为公司兼有科研、经营、教学三项职能,改变了传统的产品设计单一化的教学模式,促成了产学研的一体化,为科研、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使科研与教学的质量均得到有效提升。
2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产品理论课程在授课时应尽量多采用开放式、互动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通过问题导入知识点,以播放图片、视频、音频等鲜活生动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将实际案例引入理论教学中,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其次,采用导师负责制的方式进行产品设计课程的设计。教学平台的开放更加注重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更加注重学生创造力、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把企业的课题带入到课堂中,将课堂教学扩展到工作室的实践中。充分调动社会上的公共资源,扩大实践教学的范围,积极参加校内外的竞赛,抓住与校外合作的机遇。此外,在学生的毕业设计中,教师应该严格把控课题,最好采用工业设计公司的实际设计任务,并且在课题设计的指导上,尽量由工程师、教师共同完成,使学生平稳地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转变。
篇7
调整课程设计时间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校的化工原理课程设计都是在两周的时间内完成。每位教师要同时指导三十个左右的学生,难以对每个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同时,课程设计是综合训练的过程,学生在短时间内对先修课程的相关知识不能充分的复习或补充,加大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难度。另外,学生在短时间内按照老师的指导快速完成任务,但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造成设计效果不够理想。基于以上原因,我们改变了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由以往的两周时间改为在一个学期进行,提前做好设计动员,将设计任务安排在与《化工原理》下册的理论课程内容同步进行,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有意识地根据设计题目的要求搜集有关资料,提前做好有关的各门先修课程的知识储备。增加设计时间后,使参加设计的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深入、详尽地进行课程设计,使课程设计任务的深度和广度得以提高,使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无论从内容到质量都更加完美、更有层次,并且可以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工程设计意识。
科学广泛选题
选好课程设计题目,是完成上述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的关键,在选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应确定较多的题目,让学生有充分的选择余地,题目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差别。每位同学在所做的题目中都会碰到一些技术问题,题目之间可以进行对比、分析,这样对每个人来说,题目的要求和特点是明确的,而总体来说题目又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同一题目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内在的联系。(2)题目尽可能来源于实际的化工生产过程,鼓励指导教师将自己的科研项目和校企合作课题作为部分实际课题进行设计。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感到题目来源的真实性,增加设计的兴趣,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观点和创新思维。近几年,我们将化工原理认识实习安排在课程设计正式开始之前,在布置设计任务以后,学生进入实习工厂,有意识地对要进行设计的典型设备及过程进行重点实习,根据工厂获得的化工设备的生产参数作为设计依据来选择题目,这种结合实际的设计题目,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3)题目既要适合课程内容的要求,又要适合学生的能力。为此必须对生产过程中获得的题目进行筛选和加工,对难度较大的题目,可适当做一些简化处理,使之与课本的内容比较接近,同时又要考虑生产实际过程的复杂因素,这样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潜力。
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由于阅历和经验的限制,在布置课程设计的题目以后,许多学生不知从何处入手。此时,教师的辅导和答疑就显得非常重要。除了采用集中讲课和答疑以外,也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通信手段进行答疑,如电子邮件、微博、QQ等,从而适时地引导同学寻找解决难题的方法和途径。在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计算结果和进展情况,掌握学生在设计方案选择上是否有新意。并促使同学不断发现问题,完善设计。总之,为了使学生得到有效的培养,指导教师一定要不辞辛苦,真正发挥主导作用,促成与学生的良性互动。
篇8
1.细分专业模块、多层次教学
首先,对原来专业的划分转变为根据社会岗位细分的专业模块。比如机车车辆检修专业,可以根据铁路不同层面的需求,将它分为货车检修模块、客车检修模块、空调检修模块等。其次,根据分好的模块制定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和教学计划,组织教师编写校本教材,根据各模块的特点实施具体教学。多层次教学是指安排课程的关联与衔接,使学生多方向多领域的掌握专业技能。模块化指所有的课程按照模块的方式组织,便于各专业方向的调整和组合。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模块化教学就是把该课程分成若干训练项目,针对上述不同岗位需求有重点的教学。
2.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按需施教
因材施教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别来培养人才,尽量按照学生兴趣爱好、学习基础、学习能力来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及学习模块,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按需施教则是按照岗位需要来培养学生。
3.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会受到影响
凡事都有利弊,对于高铁学院的学生,首要目的是培养他们铁路岗位的动手能力,模块化教学正是加强这一点,但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相对来说会较为弱势。针对此种情况,主要采取模块化知识交叉方式来弥补。
二、课程模块设计
1.认识机器
主要学习的内容为机器的组成及机构的功用。该模块课程的学习标准是为了了解该课程的研究对象、内容、任务、特点、学习方法,让学生对该课程有一个宏观的认识。了解设计机构应满足哪些基本要求和基本步骤;对机械零件的主要失效形式和设计准则、常用材料及选用原则,机械设计中的标准化有一个初步认识;掌握机构、构件、零件、部件的概念。
2.传动件
传动件包括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螺旋传动和齿轮系。该模块学习的标准为:了解各传动的工作原理、类型、特点和应用;识别带和带轮齿轮的结构;能进工作能力分析;列举安装及维护方法;联系实际设计普通V带和齿轮传动。说出渐开线齿轮的齿廓形成过程及变位齿轮的概念,掌握齿轮啮合原理、主要参数及几何尺寸计算,区别直、斜、锥齿轮传动及蜗杆传动的受力及转动方向。熟练掌握定轴齿轮系、行星齿轮系传动比的计算,识别实际机械中的齿轮系。当然,由于车辆专业自身特点和专业群的需求,教师将根据各岗位群的不同有针对性的讲解。
3.轴、轴承、传动的箱体
轴与轴承使用最为广泛,每个专业都普遍使用,故也是学习重点。在本模块中,学习轴的结构(含分类、结构设计、材料)、轴的基本设计方法、滚动轴承尺寸选择的基本方法。该模块学习的标准为:识别轴的功用与类型,能根据工程实际对轴进行设计计算。区别轴承的功用、类型和结构以及选择材料,说出滚动轴承的组成、特点,解释滚动轴承的代号。通过现场观察能说出铁道车辆中轴承的使用。
4.连接件
连接件包括螺纹连接、轴毂连接、联轴器、离合器、制动器。复杂的连接包括运动副及机构运动、简图四杆机构、凸轮机构。该模块的课程学习的标准为了解螺纹和螺纹联接的主要参数、类型、特点及应用;说明提高螺栓联接强度的措施;理解螺纹联接的预紧和防松;了解螺旋传动的特点、类型;掌握螺旋传动相对运动判断及运动量的计算。识别键、销联接的特点和类型,能根据工程实际对平键联接进行设计计算。区别联轴器和离合器的主要类型、结构,说出联轴器和离合器的选用方法。认识制动器的主要类型、结构。认识弹性连接的主要类型、结构。通过现场教学能对铁道车辆的制动装置和弹性连接有一简单认识。辨认机构的组成,说出运动副的概念及分类,能绘制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理解自由度的计算方法。说出平面连杆机构的应用,理解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性质,区别急回特性、死点位置、压力角和传动角的特性。
5.课程大作业――综合训练
通过减速器基础设计这个综合的训练项目来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独立或协同完成所布置任务的传动系统的动力参数分配、传动比分配,完成传动零件的设计计算。独立完成减速器装配图及从动轴、从动齿轮的图纸设计,建议采用二维软件完成设计;独立完成设计说明书的撰写等等。值的注意的是由于我院专业毕业学生都从事铁路一线工作的特点,对于该模块教学并不是要求突出学生的设计能力,而是培养学生综合解决事物、培养学生共同协作的能力;通过作图,更加掌握典型零件的结构和领悟铁路工人刻苦严谨、半军事化的工作作风。
三、实验教学不可忽略
实验内容主要有:常用机构、机构运动简图绘制、机械零件现场教学、齿轮减速器拆装等。机械设计基础实验多以验证性的实验为主,学生不仅需按照实验指导书所列步骤进行,而且还要主动参与实验,需要每个学生动手对零件观察和装拆,并且对零件进行描述。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加深了学生的印象,还为以后该课程和其他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更是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四、形成标准的课程评价体系
高等职业教学最大的特点是职业性,最终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整个课程的环节中学到相应技能,所以仅用最后的试卷来评判学生的成绩是不合理的。因此,要采用多样化的评价体系来反映学生各方面的学习情况并做出合理的评判。机械设计课程本身的实践性比较强,考察的是学生的分析和动手能力,所以在评价学习效果的时候,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并以定量方式呈现评价结果。如由平时表现、实验、作业、理论考试等进行综合评价。
五、结束语
篇9
[关键词]设计性实验教学体系成绩评价
物理实验课程是理工科院校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物理实验中开设设计性实验是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教改的方向之一,研究设计性实验教学体系是物理实验课程改革重要的基本问题。
一、设计性实验的特点及目的
设计性实验,是在明确实验目的的基础上,根据实验原理和要求,自己选择适当的器材,制定实验方案,求出实验结果。实验过程是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一些类似于科学家从事科研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产生积极情感,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学生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激活自己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性活动,提高自己综合应用能力。
设计性实验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已学的理论知识和基础性实验知识相结合,并将这些知识灵活应用,使学生体会并掌握实验设计的思维方法和分析方法,实验设计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及创新能力。
二、设计性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路
构建设计性实验教学体系应该把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作为构建的指导思想,以便学生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相应的物理知识和练就一定的操作技能,又能逐步学会一套获取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科学方法。设计性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是:(1)将能力和素质培养贯彻始终,为物理实验教学目标服务;(2)循序渐进;(3)要选择或设计内容新颖、难易适度的实验;(4)要立足大学物理,辐射其它学科;(5)要把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和物理知识的建构统一起来;(6)要把科学研究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设计性实验的教育功能。
三、设计性物理实验教学体系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综合素质为主线,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按照物理实验的实施过程和目的要求以及学生自身个性发展将研究性物理实验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基本设计性实验。给定实验题目与要求,在限定仪器的条件下,拟定实验方案完成实验。基本设计性实验特别注意科学性和趣味性的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基本能力、科学的思维方式、探究意识和动手能力。采用指定“单任务教学”模式,教师起到“指导、帮助”的作用。
(1)基本目的。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研究与探索物理规律的热情,加深对物理规律的切身感受,提高动手动脑能力,激励创新精神。
(2)基本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或自己的独立研究完成实验课题,按学术论文的形式撰写设计性实验报告,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研究方法。
2.提高型设计性实验。给定题目与要求,在给定仪器条件的范围内选择仪器、拟定二种以上的实验方案进行比较,以较佳的实验方案完成实验。实验原理应是学生在普通物理学习中已掌握或稍加补充即可掌握的。他们要从查找文献资料开始,制定方案,做规划,直至完成实验。
(1)基本目的。培养学生科研综合对比研究能力,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在实践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基本要求。要求这类实验完成后,进行书面总结和口头报告交流,让他们对自己的实验作介绍,交流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的宝贵经验和教训。
3.独立型设计性实验。给定实验题目,拟定实验方案、自选仪器完成实验。侧重于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题涉及的实验内容与方法应具有综合性,学生选定课题后,教师一般只对课题的意义、背景等情况作些介绍,完全由学生自己调研和查阅资料,自己设计、装配、调试实验装置,提出实验方案,完成实验。
(1)基本目的。在培养了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基本的设计能力后,对部分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一阶段要求学生的自主创新,培养他们的科学研究素质。
(2)基本要求。实验结束时,每个课题都要写出研究论文,并进行学术答辩和交流,部分论文应具有创新的成果,其中优秀的论文应能在正式学术刊物或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发表。
4.设计性物理实验教学体系及内容方案。根据上面的讨论,由从简单到复杂、从基本到提高的顺序把设计性实验分为三个主要的类型,对于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实验项目和具体的实验要求,其中包括学生选做的实验个数、所需的课时数等,提出设计性物理实验教学体系及内容方案如表一。
表一设计性实验教学体系及内容
不同的学校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可以对不同的设计性实验类型提出不同的要求,即对基本设计性实验、提高型设计性实验、独立型设计性实验开设的个数和每个实验所需的学时给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规定。根据我们学院的情况,选取基本设计性实验、提高型设计性实验、独立型设计性实验的课题数目分别为2、2、1个,总学时为40学时。
四、设计性实验教学成绩评价
客观、科学评价设计性实验教学成绩,有利于促进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发展。评价应体现在实验教学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显示学生个性,相互协作,有利于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宗旨。设计性实验教学成绩评价采用双评模式,把教师的评价和学生自评结合起来,改变以往那种只有教师参与的局面。
1.学生自评。每一个实验学生都进行自我评价,或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在评价考核范围里面除了考核实验相关操作技能和实验的掌握外还将实验态度、文献查阅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都纳入考察范围,充分体现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价值。
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与学生自评同步进行,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实验设计方案的审核,对实验过程的监督,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给出一个评价。
对于这两部分的权重,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可以进行不同的调整,一般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占60%,学生自评占40%的比例来进行,对于不同的给分点可以根据各自情况进行界定。
参考文献:
[1]朱慧群,丁瑞钦.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方法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年第26卷第5期.
篇10
首先要培养快速的造型能力。平面设计素描与传统的素描对造型的要求是一致的,但表现的形式与练习的方法却有所不同。在表现方法上,要鼓励学生多去探索一些形式。工具上可以是铅笔、炭笔、钢笔、毛笔、蜡笔等等;纸张上可以是不同材质、不同肌理、不同颜色;表现方法上可以涂、抹、擦、贴、烙、撕、涂鸦等。不同的手法与工具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视觉美感;在作画的时间上,平面设计素描则需要练习者在很短的时间内,有目的有重点地去把握或者记录事物的特征。要培养这种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快速表现的能力就需要平时多观察,特别是要多画一些速写提高自己的造型能力。把自己在生活中的经历与体验等记录下来,才能积累自己丰富的视觉语言和视觉表达能力。
其次,在观察方法上也要打破以往传统素描的束缚。传统素描教学在作画时,往往是布置好光源,选好一个好的角度,固定一个位置,对一个形体进行观察写生。平面设计素描则要打破这种模式,在对物体的观察方法上要更加灵活,多视点、多角度、全方位的进行观察。同样老师在布置物体的时候,也可以形式多样。如倾斜、倒置、包扎等多种形式随意摆放,甚至在移动中、剖析中、破碎中去理解、寻找、分析物体的内部结构特征。让学生在绘画时自己组织画面,融入自己的思维观念,主动探索学习,准确把握事物之间的内部关系与结构,准确把握事物的特征,再进一步对这种特征进行提炼,力求“标新立异”。因此,只有与众不同的视角,才会出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创意。
再次,在积累了较多的视觉素材,造型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的时候,就要对这些视觉元素进行加工、提炼,力争用最简单的形式来表达最感人的画面。并以美的侧面去表现形态的特征,以人的知觉和视觉规律表现形态的美感。这种提炼可以在画素描时参考实物进行创作,也可以在完成素描后,根据自己的设计要求进行加工。对自己素描作品进行的处理方式是传统素描与平面设计素描最大的差异。素描的目的是不一样的,处理的方式也不一样。
最后,还要强调的就是,平面设计素描不仅是一门专业课程更是我们积累视觉元素的一种方式。这就需要我们对自己平时积累的视觉元素进行有效的记忆。只有把视觉元素储存在自己的大脑里面,在设计的时候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表现自己的设计风格,传递自己的设计信息与理念。
总之,平面设计素描对平面设计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上也有别于传统的素描教学,认真的探索素描与平面设计之间的关系,使之更有效地为平面设计服务,这也是我们学习平面设计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美】阿恩海姆,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林家阳、冯俊熙.设计素描.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王中义.从素描走向设计.北京:中国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