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申报材料范文

时间:2023-04-06 10:10: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品课程申报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精品课程申报材料

篇1

【关键词】ASP;B/S;ADO数据库访问技术;精品课程;网站管理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0.前言

教育信息化是全世界范围内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题之一,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政府非常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目前我国教育科研网已经建成,各高校校园网具备一定规模,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有了良好的开局和基础,但目前精品课程资源与人们的期望还有一段的距离,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应用还不够充分,其原因涉及课程资源建设和应用中的激励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有效共建共享模式的缺失、高校教学的新模式和新方法有待创新推广等多个方面,这些因素彼此关联,互为因果,情况非常复杂,在这种环境下,对于高校精品课程网站的管理与设计成为一个新课题。

1. 可行性分析

1.1系统开发平台和主要技术 高校的服务器系统一般都是使用的Windows Server2003或者Windows Server2008,而ASP与跟Windows Server2003(2008)有很好的兼容性,所以我们选择使用ASP作为服务器端的开发编程语言。微软公司的ADO,是一个用于存取数据源的COM组件。它提供了编程语言和统一数据访问方式OLEDB的一个中间层。B/S结构模式统一了客户端,将系统功能实现的核心部分集中到服务器上。浏览器通过Web Server同数据库进行数据交互。

1.2 精品课程建设指标明确在近几年里,教育部都会审核通过许多精品课程,而随之带来的就是精品课程网站的构建,即开发本系统的需求一直在继续。

1.3符合学校实际需求学校的精品课程网站提供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平台,提供网上教学,本系统的研发,解决了学校的实际需要并为学校节约软件的购买经费。经过对高校精品课程网站管理与设计的各个方面的可行性分析,可以发现,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是学校的需求,而相应高等教育体系在精品课程建设上的缺口使得高校精品课程网站管理与设计的开发建设势在必行。

2.网站总体规划

2.1网站功能精品课程网站根据使用者的不同,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面向管理员部分,管理员部分内容包括文章审核、新闻管理、资源管理、习题管理、申报材料管理、课件管理、交流论坛、友情链接管理、用户管理、管理员信息管理、退出系统功能。二是面向学生用户部分,用户可以查看公告、在线新闻、申报材料,可以下载课件、习题,还可以在交流论坛中问题和解决问题、站内搜索、上传资源、个人空间等。三是面向教师用户部分,用户可以查看公告、在线新闻、申报材料,可以部分新闻、申报材料、导航更新,还可以在交流论坛中问题和解决问题、站内搜索、上传资源、个人空间等。

2.2数据库的规划由于精品课程网站系统数据分为三个部分:系统基本信息和交流论坛信息,系统基本信息主要包括教师用户信息、管理员信息、网站新闻、精品课程基本信息和精品课程网站信息,交流论坛信息主要包括系统管理员信息、注册用户信息、论坛基本信息、各个版块信息。为使个模块具有足够的独立性,所以我们为系统设计了两个数据库,即系统主数据库和论坛数据库。

3.网站的具体设计

3.1系统首页和登录界面设计 一个网站的首页是一个文档,当一个网站服务器收到一台计算机上网络浏览器的消息链接请求时,便会向这台计算机发送这个文档。当在浏览器的地址栏输入域名,而未指向特定目录或文件时,通常浏览器也会打开网站的首页,大多数作为首页的文件名是index、default、main或portal加上扩展名。对于登陆界面的设计,管理员和教师用户需要先登陆才能进入后台管理系统,进行系统新闻的和修改,及时的将教学资源上传到网站。系统登陆界面要求用户输入用户名、密码和随机生成的验证码,三者缺一不可,若如有一个出错将进入错误提示界面,系统登录失败。

3.2系统后台前成的是单纯的网页,几乎不具有功能性,后成的作品可以称之为网络应用程序,它们可以实现一定的应用功能。后台是网站的核心,主要通过数据访问、数据交换和数据控制,来控制前台网页的显示。总站管理系统主要有五个模块组成,分别是:用户管理模块、新闻管理模块、资源管理模块、用户模板管理模块和系统管理模块。关于后台界面问题,进入本系统后台界面后,就可以对本精品课程网站进行新闻管理,栏目管理,投票管理,代码调用,系统设置,友情链接,网站logo,上传文件管理,服务器信息,用户管理,数据库管理。在精品课程网站中,管理员可以增加用户来协助管理网站。

4.系统和测试

系统测试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我们不可能做到对每一个可能出现的情况都一一测试到,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因此我们通过老师们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除此之外,我们进行了用户登录的安全测试。在用户登录时,要求用户名、密码和验证码是必须填写的信息。本测试主要是对输入的用户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得到预期的输出结果。最后将输出结果和预期的输出结果进行比较,得到最终结论。

5.结语

高校精品课程网站管理与设计基于B/S构架,采用ACCESS数据库存储数据,利用ADO数据库访问技术来实现对数据库的各种管理操作,ASP工具以IIS为平台,配合HTML的使用来实现动态网页的浏览。本系统开发简单,共享性强,安全性好,维护方便,使用方便。在此高校精品课程网站管理与设计下,教师可以轻松地跨过网站制作这一技术鸿沟,更好地利用网络为教学服务。网站在设计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依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需在以后的实际运用中发现并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柯和平, 陈锐浩, 精品课程创作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 现代教育技术.2009,19(3):57-60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精品课建设;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5-1104-02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而课程建设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为此,2003年,教育部发出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 提出要大力加强精品课程的建设,力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大范围推进高校课程改革,推动高校教学水平整体提高。

经过几年来的努力推行建设,精品课程工程在推动学科建设、推广优秀教材、培养高素质人才等方面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精品课程的数量也成了衡量一所高校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平、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因此,各个高校对精品课程建设工作都非常重视,都在加大投入力度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但是,对精品课建设投入极大热情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建设误区和问题,这些建设误区和问题违背了教育部推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初衷,违背了建设“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体系、一流教学管理”的精品课程建设内涵。

1 精品课建设存在的问题

1) 把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演绎成了一个建设网站的过程

精品课建设是一项较为长期的、全方位的质量工程,至少需要制定几年的切实的建设计划,扎扎实实、认真持久地建设,才能建设出真正的精品课程。然而,近年来在一些精品课程用两三个月的时间筹备就申报一门国家级精品课,整个建设过程不是依照精品课程内涵踏踏实实进行各方面的建设的过程,而完全是一个拼凑评审材料、建设精品课程网站的过程,同时将相当大的精力放在构建网站的外观设计与显示特效上,最终的建设成果就是完成了一个接受评审的网站。单纯为了评审而进行课程建设的过程,抛开了精品课“以评促建、重在建设”的指导思想,使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失去了意义。

2) 盲目套用先进教学方法。

一种教学方法在某类课程中使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其他的课程中使用未必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甚至不如最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在很多强调实践的高职类精品课程中都采用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但是,“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不是万能的,在一些理论性很强的课程里使用“教学做一体化”方法效果不佳。

3) 简单仿效成功案例,缺乏创新性。

在当前的精品课的建设中,有相当一部分课程为求实效,直接拿来成功精品课的案例,不加思考,简单模仿,忽略了自身特色的东西,没有结合自身的特点建设出自身的特色。

4) 精品课程单为评审而建,不能实施于教学实践中。

精品课程的各项建设成果单是为了接受评审,并不应用于日常教学、不服务于广大师生,精品课程网站的利用率极低,在线学习、自测题库等网站资源从未被使用,把精品课程完全当成为评审专家而建,一旦评审通过,就认为建设工作结束,使得教育部推行的精品课程系统工程失去了意义。

5) 单一的网上评审的形式,使得部分虚假材料出现。

精品课程的评审工作都是根据申报材料和课程网站在网上进行的,这种评审形式的优点是方便高效,但单一的在网上通过评审材料和课程网站衡量一门课程的建设情况,很难深入的了解课程的建设情况与应用效果。在这种情况下,部分课程的建设工作不在精品课“五个一流”的内涵建设上下功夫,而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到了申报材料的收集撰写上,形成了水分极大的虚假材料。

6) 精品课程建设、资源共享与利用的评价体系欠完善

调查发现,相当多的院系对于精品课程资源共享与利用的评价不够重视,一些院系虽已开展相应的评价与测评,但完善的评价体系尚未构建起来。主要表现在:在评价主体上,目前仍仅限于教务部门的突击检查与考核,而在引入对精品课程教学感受最深、最有发言权的学生群体参与评价方面仍然不够;在评价指标体系上,多数院系都未建立起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

2 针对精品课建设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1) 针对重建设和评比结果,忽视建成后的运用问题,应该从抓建设向抓应用两手都要抓的方向发展。实行过程管理:学院精品课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对精品课建设过程进行监控和管理。主要包括检查课程建设内容是否有偏差、阶段性成果的总结和反思、技术性问题的指导。通过评估结果发现优点与存在问题之后,应与奖惩激励机制相结合,并采取措施要求有关部门和人员对之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达到发现问题、改进提升的目的。

2) 针对课程特点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应该建立对精品课程建设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方法,建立在线评价系统,及时了解评价反馈,促进精品课深入建设。

通过建立统计访问与在线调查模块、BBS、在线论坛等反馈性模块,客观地对精品课进行评估,及时反映精品课建设、资源共享和利用推广的应用情况,建立对精品课建设的监督管理,促进精品课使精品课程真正成为面向教师和学生的精品。

3) 针对对后续完善工作重视不够,为做“精品课程”而做精品,精品课程单为评审而建,成果不应用于日常教学,建而不用,应该加强国家对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加强学院对精品课程评比后的管理,成立精品课建设指导委员会,对精品课建设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进行监督、反馈,按照国家对精品课建设内涵,成为精品课的第一年完善精品课网站建设内容,比如课程标准、教学计划等,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进行监督;第二年按照精品课课程标准和计划进行课程全线跟踪和教学录像制作,定期召开建设指导委员会议,对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对精品课进一步建设提出建议;第三年根据教学实践完善精品课建设网站中的相关材料,使得网站材料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反映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真正达到精品课建设内涵。

4) 完善精品课建设的资源共享和利用平台。精品课建设网站的建立就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资源共享和利用的目的,教师可以将自己制作生动的课件或动画在精品课网站上进行共享,经常对网站进行更新,激发学生利用该精品课网站达到巩固和自学知识的学习积极性,甚至可以通过在线答疑或BBS解决学生疑难问题,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5) 完善精品课建设、资源共享与利用的评价体系,学校要对精品课建设的结果进行检查和评价,制定一套评价体系和结果推广制度。把实现的目标同预先设定的目标相比较,同时,对精品课实践的结果进行评估,以确定其教学效果,并把成功的案例在全校进行推广。

3 结论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搞好精品课程建设不仅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保证培养质量的基础。如何进一步加大精品课程改革的力度,进一步优化授课的各个环节,建设出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1] 刘国斌.关于高职院校精品课建设的一点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4).

[2] 杨登新,王恩军,闫华.对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认识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20).

篇3

一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夯实规范管理的基础

教研室是教学管理最基层的单位,学院的各项教学管理工作,最终都要通过教研室才能落实到每个教师身上。因此,加强教研室建设,强化教研室的功能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要加强教研室建设、强化教研室的功能,前提是搞好常规管理,夯实规范管理的基础。基于这样的认识,应用写作教研室十分重视做好规范管理的基础工作。为了贯彻落实学院“规范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我们制订了《应用写作教研室“规范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按学院“规范管理年”活动的步骤,夯实规范管理的基础,建立和完善本室教学管理、教研活动、科研活动、学科建设和团队建设的基本制度,使本室教研工作、教师的教学行为、科研行为有规可循,有章可依,最终达到提高本室教研工作的效能,提高学科教学、科研整体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二以实训教改、课程建设为中心开展教研活动

教研室按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它不仅是教学管理的基层单位,还是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学术研究等的重要平台。为了增强教研活动的效能,我们始终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紧紧围绕实训教学改革、精品课程建设、实训教材建设、实训教改课题研究开展教研活动,务求使教研工作收到实效。在学院应用写作实训教改进入“深水区”的新形势下,为确保实训教改顺利推进,我们增强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开展专题性的教研活动。围绕实训教改中的难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研究,引导教师进行探索,寻找化解突破难点的办法。公开课,特别是专题研究课是教研活动的重要形式,选择实训教改、课程建设的重大课题,举行公开课或研究课开展专题研讨,有利于活跃教研气氛,激发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规律,向教研活动的深度进军。针对应用写作教学存在重视格式训练,忽略思维训练的弊端,我们举行了“应用写作教学中如何进行写作思维训练”的专题研究课,探讨在知识讲授、例文导读、技能实训中如何进行写作思维训练,如何增强学生写作的问题意识、对象意识,增强学生的写作思维能力。这些专题研究课对突破实训教改、课程建设的难点,将实训教学改革、精品课程建设推向纵深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三围绕精品课程建设开展教研活动

在应用写作实训教改取得成效的基础上,我们启动了应用写作精品课程建设,为了确保应用写作精品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我们制订了《应用写作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应用写作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五个一流”的评估标准(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作为依据,致力于将应用写作课程打造成为院级的精品课程。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克服了时间紧迫、技术陌生、工作量大等困难,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建成了应用写作精品课程申报网站和应用写作精品课程网站两个网站。2009年应用写作课程进入院级精品课程的冲刺阶段,我们对前期精品课程建设的进展、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自我测评,拟写修订了一万多字的精品课程评估申报材料,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建成了近十万字的实训题库、考试题库,进一步充实了精品课程网站。应用写作精品课程建设得到了专家评审组的充分肯定,最终顺利通过专家评审,建成了应用写作院级精品课程。

四围绕实训教程编写开展教研活动

实训教学改革、精品课程建设、实训教材建设三者密切相关。随着写作实训教学改革的深化、精品课程建设的推进,必然要求加强实训教材的建设,突破实训教改、精品课程建设的瓶颈;而实训教材建设的加强,又将极大地促进实训教改和精品课程的建设。在实训教改、精品课程建设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我们紧紧把握实训教程编写这一契机,借风,适时启动了校本教材《经济应用写作实训教程》的编写工作,以此推进实训教改、精品课程建设。教程编写组拟订了《应用写作实训教程编写方案》,精心谋划,周密组织,认真实施。实训教程的编写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编写体例打破了传统教材编写的老套,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训为中心,以技能为本位,注重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要素,因此,教程编写的过程,实质就是转变教学理念、锻炼教学团队、增强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也是深化教学改革、打造精品课程的过程。

篇4

[关键词] 电工工艺实训 精品课程 工学结合

[Abstract]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excellent course construction of 《Electrical Technology Training Course|》, and describes the idea of curriculum reform by fostering skills cultivation; Implementing the training mode of work-study program based on professional superiority; The combination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and professional skill appraisal, through the hierarchy and modularization teaching; Using products manufacturing as media based on work processes, and keeping paces of contents of the practical training with job positions.

[Key Words] Electrical Technology Training Excellent Course Training Mode of Work-Study program

为全面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适应社会岗位(群)对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教育部把精品课程建设作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的核心之一。精品课程建设是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此,精品课程建设在各高职院校受到普遍的重视。本文针对我校的办学特色与教学实际,对《电工工艺实训》精品课程的建设思路及内容进行阐述。

一、课程建设目标与定位

《电工工艺实训》是我院电力技术类专业的一门主干实践课程,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专业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近年来,《电工工艺实训》课程组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等方面开展了全方位的研究、改革与实践,根据专业要求,我们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突出高职技能培养为核心,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强调工学结合,将校外实习基地作为学生综合技能训练的场所,培养学生踏实的工作作风、独立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确立了以强化学生技能培养为主线的改革思路,整合实践教学内容,通过循序渐进、分层次模块化的教学形式,将实训与职业技能取证结合,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不仅使课程教学模式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改革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参考,该课程在2009年被确定为省级精品课程。

二、课程特色与创新

1、循序渐进,合理构造实训内容 。按照职业成长规律组织构建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组成员深入企业调研,依据电力技术类专业在电力企业典型就业岗位中的工作任务,分析岗位所需的电工工艺技能要求组织该课程内容。该课程的内容构造,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思路,从学习电工基础知识入手,实训内容分为电工工艺基础知识、电工基础性技能训练、应用性技能训练及综合性技能训练等四个层次,逐级递进,课程内容如表1所示。实训过程层次清晰,注重学生电工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符合学生职业技能能力的发展规律,教学效果显著。

2、依托电力行业优势,推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要将工学结合落到实处,就要为工学结合创造条件,广泛争取行业、企业的支持与参与,为学生提供完善的实训环境和充足的生产实践岗位。近年来,学院依托电力行业办学优势,与泉州亿力电气公司、泉州七星电气公司、泉州亿兴电力公司及福建省电力公司下属地方电业局等单位合作实施了工学结合教学新模式,并借此与地方电力公司及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密切合作关系,其中的大部分电力企业成为了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它们既是学校的实训场所,又是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也是学校的技术服务对象。根据这些企业的生产安排及时修订教学计划,安排学生到电气设备厂、变电站等校外实习单位实习,将实训教学搬到企业现场,指导教师结合现场进行教学,实训内容紧贴工作岗位,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零距离配合,实现学生能力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在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设计上,充分利用电力行业与学校的资源,以真实的项目任务为支撑,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养成,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基于工作过程,以产品制作为载体,实训项目设计科学合理。实践类课程的突出特征就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就是分析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即分析完成一项工作的完整工作流程;确定职业行动领域,即确定完成一项工作需要做的事情和相应的技能要求;转换配置学习领域和设计学习情境。在《电工工艺实训》课程教学中,以电力行业生产企业实际工作项目为载体设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注重职业道德和服务生产一线的思想定位,紧密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实训内容紧贴工作岗位。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营造真实的职业工作环境,采用以任务为驱动、按项目为导向,以产品制作为载体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养成,促进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实现了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实训与职业技能取证结合。电工工艺实训课程教学为进一步贴近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缩短差距,将进网电工鉴定内容引入电工工艺实训课程体系中,这样实训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实训考核标准参照鉴定要求,根据这一要求,其课程评价体系的建构必须突出职业资格标准的导向作用,体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紧密融合,重视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的考核。学生取证通过率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岗位能力增强,提高了学生就业率,受到企业及学生的好评。

5、校企合作、专兼结合,推行 “双元教师”模式。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鼓励教师“走出去”,企业工程专业人员“请进来”。每年暑假安排教师到企业调研学习,了解企业生产实际,促进课程教学改革贴近生产企业,同时学院聘请了泉州电业局、永安发电厂、泉州亿力电气公司等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在校内任实践课程指导教师,企业的专家与学院的教师共同研究,并按企业的岗位群能力的要求制定教学和实训计划;通过深化校企合作,积极探索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之路。

三、结束语

总之,《电工工艺实训》课程的教学改革是职业教育的需要,通过采用基于工作过程、行动导向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深化校企合作,实施工学交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为提高,教学质量显著提升。目前,该课程组继续深化课程改革,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加强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真正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与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星钊.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实践[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4):154-157.

[2] 孙立功. 电工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2):49-50.

篇5

 

一、前言

 

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旨在通过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来解决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精品资源共享开放课的建设是教育部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旨在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以此提高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精品资源共享开放课的建设任务是:以量大面广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重点,加大课程建设力度;以系统、丰富、适合网络传播为基本要求,促进课程资源建设;以为广大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课程教学资源为宗旨,推动课程资源共享,促进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二、基本要求

 

精品资源共享开放课在长期教学实践中要形成自己独特风格,教学理念先进、方法科学、质量高、效果好,得到广大学生、同行教师、社会学习者以及行业企业专家的好评和认可,在同类课程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较强的示范性。

 

(一)团队要求

 

精品资源共享开放课应该由学术造诣较高、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主持建设,建设团队结构合理,应包括专业教师和教育技术骨干。

 

(二)内容要求

 

课程内容能够涵盖课程相应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热点问题等内容,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等特征,严格遵守国家安全、保密和法律规定,适合网上公开使用。

 

(三)资源要求

 

应结合实际教学需要,以服务课程的教与学为重点,以课程资源的系统性、完整性为基本要求,以资源丰富、充分开放共享为基本目标,注重课程资源的适用性和易用性。

 

1.基本资源。基本资源指能反映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核心资源,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反映教学活动所必需的资源。

 

2.拓展资源。拓展资源指反映课程特点,应用于各教学与学习环节,支持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较为成熟的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源。例如: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学科专业知识检索系统、演示/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实习)系统、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在线自测/考试系统,课程教学、学习和交流工具及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建设的网络课程等。

 

(四)共享要求

 

学校组织建设开放课程共享开放系统,并通过协议约定,实现课程的基本资源免费共享、拓展资源有条件共享,保证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便捷获取和使用,满足全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多样化需求。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随着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不断深入,精品开放课程的共享应用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1.课程资源缺乏统一的标准与规范。由于各个学校采取的资源加工平台,课程共享技术各不相同,提供的功能也不相同,水平差距较大,使得统一的对外服务造成了一定困难。因此资源建设的标准问题一直成为精品课程建设的焦点,直接关系到资源库平台的通用性和兼容性。部分资源处于封闭状态,无法进行二次修改和利用,精品课程内容结构不够灵活性等问题,教学支撑平台之间数据交换没有统一的标准,影响了资源的再利用价值。在国家精品课程开发过程中,建设者的资源建设标准化意识比较淡薄,多数建设者只参考了某个资源建设标准,一些建设者则不了解资源建设标准或者由于缺乏实践参考而没有参考任何标准,这里面也有当前资源建设标准不完善的因素。另外,建设者版权意识也比较淡薄,多数建设者在未经作者许可的情况下就使用了他人的作品。

 

2.各校课程平台设计水平参差不齐。全国高校在精品开放课建设活动中,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精品课程网络平台,作为精品课程展示以及对外交流的窗口。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部分国家精品课程网站经过了专业的设计,充分展示了学校和课程的特色。用户可以在精品课程网站上浏览课程信息,下载教学课件,收看课堂录像等。虽然多数的精品课程网站都设计得比较专业,但是也有部分网站缺乏技术和美工方面的支持,严重影响了对精品开放课程的展示。其中一些课程站点仅仅是把精品课的申报材料、获奖证明、课件、视频文件罗列在网页中,而没有考虑整个网站的效果。这些课程站点给用户的使用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也削弱了这些优质资源的吸引力。

 

3.大部分精品开放课程资源更新率较低。精品开放课程资源生命力的维持在于内容的经常更新和不断充实,但目前课程的更新情况不容乐观。出现上述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部分教师重视评审,在课程建设初期建设较多资源,但是一旦评上后,忽视更新与共享服务,使得课程成为死的资源;同时也反映了缺少灵活的平台和技术支持,实时更新不方便。在国家精品课程应用和更新方面,大部分建设者会使用自己的精品课程,但是他们并不清楚自己的精品课程为他人所使用的情况,这就使得他们无法获得用户反馈信息,给精品课程的持续改进带来困难。缺乏更新将使原本处于领先地位的精品课程变得落后,最终成为无用的资源,致使前期的投入严重浪费。

 

4.部分课程网站连通性差,不能保证服务质量。由于精品开放课站点的服务器遍布全国各地,在众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难以保证所有的服务器都能正常工作,部分精品课程获取困难,有些学校课程网站服务器对外服务情况不稳定,连通性差,部分网站也存在速度慢的情况,部分学校和老师的课程网站由于缺乏专门的技术维护能力,出现了网站失效的情况。

 

5.精品开放课程资源分散存储,课程资源获取困难。资源的分散,导致了用户使用浏览精品课程时有诸多不便之处,其中主要的原因是课程站点众多且分散。目前,分散于各个高校的精品课程资源,有的是建立于高校专门的精品课程网站上,有的是建立在院系的信息平台上,有的则干脆是以网络学堂的形势存在。这样的分散处理,使得用户在搜索查询精品课程的时候,不仅浪费了大量的精力,还有可能得不到想要的结果。关于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后应用效果的情况,其关注不够的问题自2005年以来,显得越来越突出。出现了部分的“重评审,轻共享”、“重建设,轻服务”的矛盾。随着精品开放课程资源规模和影响的不断扩大,对于高水平的课程资源共享服务的需求也显得来越迫切,实现从课程资源建设到建设和共享应用并重的战略转移成为了当时的急迫任务。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效益,利用好已经建设好的各类共享平台,将是我们的重点工作之一。

 

四、解决方法

 

针对在精品开放课程开发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要完善精品开放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提供完善的、可以操作的资源建设标准,将资源建设标准化的要求和注明他人作品出处的要求纳入其中;另一方面,要通过专业的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支持服务团队,加强对精品课程建设者的培训,强化资源建设标准化意识和版权意识,并提供简便有效的资源元数据标注和版权出处标注的方法。

 

针对在精品开放课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可通过统一的精品开放课程支撑平台全国的精品课程,提供精品开放课程使用中的用户反馈模块,不断收集用户意见,并对支撑平台中的用户访问记录采用web挖掘方法发现精品课程中存在的优质资源和劣质资源,以帮助建设者了解自己的精品开放课程的应用情况;另一方面,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后续支持服务必须跟进,从经费和技术两个主要方面提供有力保障,减少建设者在更新精品课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障碍,实现精品开放课程的持续改进,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五、建设内容

 

建设高校精品开放课程要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制订科学的建设规划;切实加强教学队伍建设;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教材建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促进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六、结语

 

国家级精品资源开放共享课的建设任重而道远,通过精品课程建设,产生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五个一流”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从而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使学生得到良好的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为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篇6

一、科学推进专业调整与建设,主动融入地方产业结构

1.开展专业市场调研活动。2013年1月,我处利用寒假组织全院各系负责人及教研室主任赴娄底及长株潭地区有关企事业单位、相关行业开展专业市场调研,获取了大量客观的第一手人才市场资料与数据,为学院科学制定《2011-2015年专业建设规划》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2.合理调整专业布局。把与学院核心能力和服务面向相符合的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主体的制造类和以煤矿开采技术为主体的资源类两个重点建设大类调整为紧密对接地方产业的机电一体化技术、煤矿开采技术、畜牧兽医等三个专业及专业群。针对娄底提出的着力打造长株潭汽车制造和工程机械等产业的配套协作服务区的战略决策,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组织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等新增专业的申报工作并顺利通过省教育厅的评审;停止表演艺术、国际贸易等与地方经济联系不紧密的专业招生。

3.加强专业制度建设。进一步重视专业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的的地位和作用,聘请区域内相关行业有影响的专家参加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切实施行行业企业专家和学院专业带头人会签培养制度。

二、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彰显学院办学特色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各专业依照各自特征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三融合、三对接” (人才培养融合地方需求、专业紧密对接娄底主导产业;人才培养融合企业资源、课程紧密对接职业岗位能力;人才培养融合职业标准、教学紧密对接实际工作过程)为特征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煤矿开采技术专业实行“前校后矿”的免费订单培养,学生学费全部由地方政府和煤炭开采企业承担,由学院提供场地、设备、师资及教学、生源等教学资源,由企业提供专业课程的设置方案、专业技能实训的部分师资,负责实践课程教学及合格专业生的安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与湖南湘丰娄职农业装备有限公司和娄底赛德机械有限公司合作开展“校中厂”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畜牧兽医、园林技术、建筑工程技术等专业开展基于工学依次交替的“工作学期”环节模式改革,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与行业企业合作实行“一接两融”的双证融通培养模式改革;公共事务管理系酒店管理等专业初步探索出了企业、学院和学生三方共赢的“123160”订单培养新模式。实现“一批小订单、两年在校专业学习、三个月定向专业综合实习、一个职业资格证书、六个月的毕业顶岗实习、在企业零距离上岗”。

2.产学研平台建设。以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主动建设各类产学研基地,为学生零距离接受岗前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平台。机电系与娄底赛德机械有限公司联合建立实训基地,年均加工能力为400台套,产值600万元,承担啤酒瓶贴标机、农机配件等产品的来料加工生产任务,既加强了以产品工艺路线为导向的职业技能培养训练,又为顶岗实习学生提供合理报酬,减轻了家庭负担;积极探索以“专业+系部+师生员工”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实体的产学研实现形式,依托学院具备比较优势的会计专业,学院独资组建了娄底弘智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大大改善了该专业的校内生产性实训条件,学生的专业技能进一步提高。

3.课程体系改革。按照“基于工作过程、定于工学结合”的思路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改革。机电系机电一体化专业《机电设备维修》、数控专业《数控编程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重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块化教学内容。组织四门课程通过省教育厅、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等三条途径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其中《商务英语实用写作》立项为英语类教指委精品课程,《会计综合实训》通过湖南省教育厅的推荐,在全省排名第三,成为省级精品课程。

三、强化实践教学,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1.严格执行实践性教学任务。期初制定《学院实践性教学任务安排》表,通过实施抽查等督促手段,保证实践性教学任务落到实处。全年累计完成实验实训课时8000多节,实验实训项目开出率达100%。

2.加强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一年来共投入资金100多万元,为实习工厂三期安装起动机,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测量实训室、新闻编辑与制作实训室、数控加工车间等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改造和扩建了计算机房、语音室等。进一步加大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和调整力度,截止到2013年底,校外实习基地达199家。

3.全面实施“双证书”制度。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考核鉴定程序等举措,在全院各专业全面推行“双证书”制度。全年共组织车工、钳工、焊工、维修电工、助理营销师、秘书、电子商务、网络编辑师等十多个工种鉴定15场次,共计鉴定3748人次,学生合格率为95.2%。由于组织工作得力,学院职业技能鉴定所、高新技术考试站被省劳动厅评为优秀等级。

4.组织学生参加技能抽查。教务处牵头、组织相关系部制定了迎接省教育厅组织的专业技能培训工作方案,组织会计、财务管理、数控技术、动漫设计等四个专业08级学生进行专项技能强化实训,并于12月中旬带队赴有关院校参加了此次专业技能抽查。

5.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技能竞赛。全年共获国家级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省级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15个。其中,电子信息工程系学生申琼良、刘光祥作为湖南分赛区预赛选手入围“众友杯”、“天华杯”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总决赛,分别获得“单片机设计与开发”总决赛一等奖、“电子组装与调试”总决赛二等奖的好成绩。

四、注重教研工作,夯实教学改革基础

1.创新常规教研活动。本年度共立项156个院级专题教研活动,下学期出台新的资助标准,资助经费从300-500元提高到500-1000元,教师参与教改的积极性高涨。全年共组织院级学术讲座27个,系级讲座58个。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省级及以上各类教育教学研究机构论文评选活动,共有13篇论文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在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与省教科院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联合主办的2013年XX省职成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易爱良、邓海燕等两位教师送评的论文《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改革与发展应与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紧密对接——一娄底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湘方言地区高职院校英语专业语音教学现状调查研究》荣获一等奖。

2.规范教研课题管理。组织了11年立项的4个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接受省教科院专家组的中期检查,组织立项了15个院级教研课题,组织对06、07年教研课题的结题评审,共有14个课题结题。组织教师申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项目四项,徐元俊老师申报的《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改革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研究》、李和平老师申报的《以技能竞赛为导向的电类专业实践教学探索》等两个课题通过省职成教学会初评,呈送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终审。

3.开展教学比武活动。组织4名教师参加湖南省高职院校专业课说课竞赛。教务处承担了说课课件的审核、说课录像的制作及资料的上传。邱智鸿老师主讲的《导游实务》课程荣获旅游管理类二等奖;邹慧鹏老师主讲的《调酒技术》课程荣获旅游管理类三等奖。龙育才、梁艳丰两位老师主讲的《机械设计基础》、《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在网络预赛中获得三等奖。成功组织学院2013年度说专业、说课程比赛暨第六届教师教学比武决赛。参加决赛的20个团队在“说”的形式与内容上有创新,“说”的内涵与效果有进步,每一个团队能自觉地把高职教育理念融入专业建设,落实到课程层面,传递到教师实践,基本实现了诠释理念、探索规律、交流经验、展示成果、推动改革、促进提高的活动预期。

4.教学简报发挥引导作用。本年度共编辑刊出7期简报,在宣传最新高职教育理论与政策,介绍人才培养经验,提炼教育教学特色,传播校内外教学新闻、动态等方面的信息沟通和舆论导向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五、参与学院项目建设,提炼教育教学品牌

1.参与学院国家骨干职业院校申报工作。承担了骨干校申报材料中申报表、建设方案、可行性论证报告中有关指标的材料撰写工作。具体指导六个重点建设专业建设项目和四个其他建设项目的论证与撰写。

2. 认真做好省级示范院校建设工作。按照我院省级示范校年度建设目标,稳步推进省级示范院校建设。承担省级示范校建设年度检查准备工作。负责14个二级指标(其中9个为关键指标)和2个主要建设项目年度发建设的综述材料撰写与佐证材料的装盒工作。

3.组织重点项目的申报工作。组织软件技术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等教学团队申报2013年XX省高等职业教育省级教学团队。以吴莲贵教授为带头人的“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团队”顺利通过省教育厅评审,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4. 加大教学资源建设力度。以湖南职教新干线建设为契机,组织教学信息、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等教学资料上传,有力地促进了学院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全年共编写校本教材6本,正式出版26本,发行量大28000册以上。

六、规范教学管理,加强教学质量建设。

1.组织学院首次系部教学工作评估。组织教学工作评估专家组于10月中旬对各系部2012-2013学年度教学工作进行评估。专家组通过看、查、访等方式,对系部的办学定位、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教风与学风、教学管理、教研科研、特色与创新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审查。按照评估工作方案,电子信息工程系获一等奖,机电工程系、建筑与艺术设计系获二等奖,财经贸易系、外语系获三等奖,以上五个系部荣获2012-2013学年教学工作先进单位。我处还组织进行了教学工作评估经验交流会。此举既是对各系部既往工作的检查,给各系部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对促进各系部进一步深化教学内涵建设、加强教学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规范日常教务管理。合理调配教学资源,教学计划落实、教学任务安排、教材征订等日常教务工作有序运行,教学常规管理规范有序。每学期坚持期初、期中、期末深入系部进行三次教学常规检查。每逢期末,出台学院考风考纪建设工作方案,加大考风考纪与诚信考试教育。

篇7

【关键词】JAVA程序设计;互联网+教育;翻转课堂

1引言

2015年“‘互联网+’行动计划”被写入我国政府工作报告,这是“互联网+”首次被提升到国家的高度,体现了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1,2]。目前,“互联网+”已在金融、医疗、教育、交通等方面形成了新业态[3,4]。由此带来各传统行业的产品与服务的核心技术,尤其是互联网化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必将进行转型升级。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也带动了互联网+教育飞速发展,很多高校建立了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系统、网络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软件、网络教学视频等资源,帮助教师树立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改变了课堂教学手段,大大提升教学素养[5,6]。“翻转课堂”让学生能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7]。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较,“翻转课堂”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个性化的接触时间,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学习的课堂,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教育[8]。

2《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我们结合近两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发现在《JAVA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一般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2.1学生程序设计水平参差不齐

对于很多大学的计算机科技与技术专业和其它计算机相关专业来讲,《JAVA程序设计》并不是第一门开设的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有一些学校会先开设C/C++程序设计课程。Java和C++一样,是一门面向对象编程语言,与C/C++语言有许多共同之处,这样可能导致教材内容存在重复性。一些东西是在其它程序设计语言课上讲过的,学生对教材上的内容不感兴趣,没有新鲜感;由于不同学校在不同专业上设置的学时有区别,对于同样的内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内容的多少和深浅上又不一样。此外,学生程序设计基础参差不齐,有部分学生通过学习C/C++语言,已有良好的程序设计思想和编程基础,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而有部分学生,只是刚刚入门,编程能力一般。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对于《JAVA程序设计》课,部分同学认为太深,部分同学又认为太浅,还有部分同学就根本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老师很不好把握分寸,所以要上好《JAVA程序设计》课并不容易。

2.2教学学时压缩,教学效果下滑

由于一些新的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各个学校不断完善或增加新的教学课程,或是由于一些其它原因,许多大学不断修改教学大纲,压缩的《JAVA程序设计》教学和实验课时,多年以前,教学和实验课时为别为36个课时,现在很多学校调整为教学和实验课时为别为32个课时,或者总课时为54个。教学学时逐渐压缩,导致很多知识点无法在课堂上详细讲解,教学内容也进行了压缩,导致《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效果日渐下滑。

2.3缺乏后续课程学习与计划

很多学校上完《JAVA程序设计基础》后就没有后续的课程安排,使得学生没有能力进一步自学或不能学习《JAVA程序设计》高级部分,如JAVAEE。造成学生学习JAVA过程中没有进行连续学习,对如何进一步提高JAVA程序水平感到迷惑和彷徨。同时,对于JAVA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无法跟进学习。慢慢地使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脱节。当学生走向社会,无法利用所学的JAVA程序设计从事软件开发相关的工作。

3《JAVA程序设计》网络学习平台

依托数字化教学资源,搭建课程实验平台、网络教学平台,构建学生在线自主学习、交流协环境,我们设计并开发了《JAVA程序设计》网络学习平台,该网络学习平台主要根据当今“翻转课堂”教育理念,借助网络的新教学环境,结合《JAVA程序设计》课程特点,以一种轻松便捷友好的方式进行学习,力求让学生能够快速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JAVA程序设计》网络学习平台主界面如图1所示。《JAVA程序设计》网络学习平台主要模块分工如下:(1)课程概况:主要包括四个模块,分别是课程介绍、方法手段、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目的是让学生全面能够快速掌握Java这一课程的基本概况,方便其更好的学习。(2)课程教学:分为课程教案、视频录像、电子课件、课后习题、典型案例、课后习题几个模块,力求让学生能够自主高效学习。(3)师资队伍:主要包括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教学队伍几个模块,方便学生了解《JAVA程序设计》课程师资力量。(4)实践创新工作室:工作室简介主要介绍一个以学生为主导的创新工作室的基本情况;留言板主要是用于学生向老师请教问题和探讨技术而设定的。(5)特色创新:分为学生作品、笔试面试部分,主要介绍学生们所开发的一些作品以及提供最全面的Java程序员笔试面试的相关题目,为大家打下坚实的就业基础知识。(6)资源拓展:分为申报材料、开发工具,这一模块主要是提供精品课程网站的申报材料以及Java学习中需要使用的常用工具下载安装包,供学习者自行实践操作学习。(7)政策支持:包括政策支持、新闻动态和通知公告三个部分,主要介绍衡阳师范学院对精品课程的相关政策支持以及一些新闻和公告。

4《JAVA程序设计》互动交流平台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另一个大的特点就是课后互动交流,除了依托JAVA程序设计网络学习平台中的“在线留言”功能,我们还建立《JAVA程序设计》课程QQ群,《JAVA程序设计》课程邮件系统,《JAVA程序设计》课程讨论组等。以数字化教学资源,搭建JAVA程序设计课程互动交流平台,为学生们课后自习、交流、考核提供帮助。

5结束语

依据“互联网+教育”进的教学理念,我们设计并开发了《JA-VA程序设计》网络学习平台,建立《JAVA程序设计》互动交流平台。改变了《JAVA程序设计》课堂传统教学手段,“翻转课堂”让学生能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通过互联网,完全突破了课堂上的时空限制。学生几乎可以随时随地随心地与同伴沟通,与老师交流,实践表明,本方法不仅可以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还利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随之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2:70-73.

[2]平和光,杜亚丽.“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6,1:13-18.

[3]吴媛.基于“互联网+教育”技术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22:93-96.

[4]李宏亮,赵璇.基于“互联网+教育”的课堂教学重构[J].上海教育科研,2016,5:80-83.

[5]杨春梅.高等教育翻转课堂研究综述[J].江苏高教,2016,1:59-63.

[6]赵辉煌,魏书堤,孙雅琪,等.错误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3,11:33-36.

[7]卜彩丽,孔素真.现状与反思:国内翻转课堂研究评述[J].中国远程教育,2016,2:26-33.

篇8

关键词:教学评估 教学档案 内容范畴 使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2.8

文献标识码:A

教学评估是教育部对高校进行宏观管理的一种手段,是对高校教学质量和水平进行监督和考核的主要形式,在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中,每个指标和观测点都需要大量的佐证材料,教学档案材料能够直观的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及利用,教学建设与改革、教风等,丰富完善的原始教学档案成为专家评估时最具说服力的凭证和依据。而二级学院教学档案是教学活动最直接的产物,这些原始教学档案绝大多数来源于二级学院日常教学过程中,是反映教学管理、教学水平、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重要信息,作为评估指标的有力证据和支撑材料,因此,规范二级学院教学档案是至关重要的。

1 二级学院教学档案的内容范畴

二级学院教学档案在各个教学环节的真实记录、经验的总结、参考的依据,能够完整、准确地反映教学管理的全过程。

1.1综合教学文件

国家教育政策法规,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指导性教学文件,学校和学院各种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教学工作计划、专业提升计划、专业规划和学科建设以及各种教学工作总结报告等。

1.2教务管理、教师业务

教学计划的编制、教学任务的下达、教师课表安排、教学进程安排、教学日历、教师调(代、停)课申请表、学生缓考、免修课程申请表;教材规划建设、学生教材选用情况、试题库建设、学生考试试卷、成绩修改审批表、教师上课考勤记录、考试考务安排。多媒体课件、优秀教案、教改科研项目和成果、学术交流开展情况、工作量统计表、教学情况调查表、教师先进事迹材料等;领导、系主任以及教师听课记录、教师学期工作总结、教研活动记录等。

1.3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立项、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修订;专业设置、重点学科、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教改论文、教学成果及教学名师奖;教学研究活动计划、各种学术报告以及科研项目等的申报材料、规划、中期检查以及结题报告等等。

1.4实践教学环节

社会实习、生产实习、专业认识实习、教育实习、毕业实习等各种实习教学环节,实习教学大纲、实习工作计划、实习指导书、实习检查录像、实习工作总结报告、学生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实习经费的使用情况;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工作计划、选题表、任务书、开题报告、指导教师学历、学位、职称情况统计表、答辩安排、毕业设计(论文)成绩汇总表、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和优秀指导教师评选材料以及工作总结报告;实验室及校内外实习和实训基地建设规划、课程设计、实验报告等。

1.5学生学籍档案

在校学生基本情况表、新生入学学籍注册、学生各类申请、学籍变更材料、学生创新作品以及竞赛材料、学生成绩汇总表、毕业生毕业资格审查、毕业时信息核对、毕业证和学位证的发放,学生考研材料等。

2 二级学院教学档案的价值

教学档案产生于教学实践和教学管理活动中,它不仅仅是孤立的记录,更是丰富的信息资源,一些教学工作、管理工作上的问题都会在相关的教学档案中体现。因此,分析、研究、总结这些教学档案,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推动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2.1教学档案是教学评估的基础和依据

近年来,各种教学评估越来越多,有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专业认证评估以及教育部对高校进行的审核式评估等,各项评估指标的评分标准都以教学档案作为评估凭证和依据,其内容都是教学档案的具体体现。无论是何种教学评估形式,最终专家组都要对大量的教学档案材料进行评阅,综合分析,才能对某一高校或某一专业进行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办学条件等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二级学院教学档案是体现教学活动的最直接的产物,是反映教学规范化管理、教学水平、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成果的重要信息,它直接产生于日常教学活动。高校必须认识到:教学档案是教学评估的基础和依据,完整规范的教学档案是高校顺利通过各种教学评估的必要条件,它直接影响到评估的结果。因此,高校系统要完善地做好二级学院教学档案的收集、整理和保管工作,发挥其重要的基础和依据作用。

2.2教学档案有利于制度建设

教学档案真实记录了各二级学院教学各环节的真实情况,各二级学院党政领导在制定各种教学管理制度、实施教学计划时,必须了解过去和现在教学过程中的基本信息,使教学改革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促使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各二级学院可以通过对教学档案中有关信息内容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2.3教学评估推动了教学档案建设

自从有了教学评估,高校就感受到教学档案对教学评估的重要性,许多高校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评估,看到了自身办学和管理的不足,由此从规范教学档案工作抓起,认真落实各项档案工作,教学评估所用文件材料多数涉及到各个二级学院,要求全体师生员工重视平时的基础档案收集,教师必须准备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材料,如考试试卷评阅、试卷分析和归档都要按评估要求完成,有些高校将对试卷评估、毕业设计(论文)、毕业实习评估以及专业评估等各种形式的校内评估作为日常教学工作来抓。因此,教学评估反过来又促进了教学档案的收集工作,也丰富了教学档案的来源,推动了教学档案建设。

2.4教学档案是考评教师和教学研究的重要依据

教学档案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原始记录,真实的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效果和创新能力等。教学档案可作为考评教师的原始依据,并为教师的聘任、晋级、职称评定、评优等工作提供有利的证据。教师要提高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就要进行教学研究,不断地丰富自己、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要参考优秀教案,教学指导书等资料;另外,应届生在做毕业设计(论文)时,也需要参考前几届的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资料。

2.5教学档案为申报新专业、硕士点、博士点、重点实验室等提供支撑材料

高校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改善办学条件和实力,都要努力做好新专业、硕士点、博士点、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在申报过程中,高校需要提供大量有关教学、科研、实验室建设等材料,这些支撑材料绝大部分来源于二级学院教学档案和科研档案。

3 加强高校二级学院教学档案管理

3.1强化意识,更新观念

目前许多高校对二级学院的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大多没有专门的教学档案室和专职教学档案管理人员,许多资料都无地方存放,师生员工档案意识薄弱,一方面要在教职员工中开展档案管理的教育工作,不断强化师生和教学管理人员档案意识,提高他们对教学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主动的上交各项相关教学材料,严格按学校统一要求归档,如:试卷归档工作,教师要认真做好试卷分析、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考评要有原始记录,要有严格的评分标准和标准答案,阅卷要规范、标准要一致,要公平、公正地做好试卷评阅工作。另一方面,从根本上提高教职员工归档的自觉性,确立教学档案一体化管理的理念,更新观念,建立二级学院教学档案室,把各教学系、办公室和个人手中分散的教学资料集中起来进行分类、整理归档。

3.2加强教学管理人员业务培训、提高教学档案管理质量

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和一门学科,而目前二级学院大多没有专职教学档案管理人员,人员变化频繁。要提高管理质量和水平,必须要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素质建设,加强业务培训和指导、增强责任心,认真做好文件的形成、积累、保管、整理、归档工作,提高教学档案管理质量。

3.3学校应重视二级学院的教学档案管理工作

篇9

【关键词】网络课程;医学院校;现状;建议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数字化教育与教学已成为当今国际、国内教育发展的新热点,将对教育理念、模式和手段产生重要影响。现代教育技术理念与实践已全面在我国高校教育中得到广泛开展,高校网络课程发展迅速,网络以其跨时空的超越性和丰富的学习资源为人们创造了一个更为自由的、开放的生态式的学习环境。

一、网络课程的概念及意义

网络课程,顾名思义就是应用于网络教育的课程,首先,它是课程,其次我们强调它必须具有网络的特点.按照美国新教育百科辞典“课程”条目:“所滑课程是指在学校的教师指导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其中包含了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乃至评价方法在内的广泛的概念”。网络课程还受到教育信息的传播方式改变,并由此而产生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方法等极大改变的影响。总而言之,网络课程就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

网络课程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为教师了提供强大的施教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强大的个性化学习环境,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手段。它打破了时空界限,使教与学过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对教学过程进行连续的支持、跟踪与管理,目前已经成为高校传统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拓展,极大地方便了教学活动更进一步的展开。网络课程不仅是先进计算机科学和技术水平的体现,更重要的是现代化教育的一般规律,能够为校园教学提供一个真正高效的现代化教育手段。

二、医学院校网络课程建设的现状

随著网络教育在我国的蓬勃发展,开发适用于网络教育的高质量的课程成了网络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而迫切的课题。医学院校也建立了自己的课程,但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从近几年的推行下来的情况看,应用中存在着值得关注的问题。医学院校大部分学科的网络课程的主要功能模块包括:课程介绍、课程负责人、课程特色、申报材料、授课现状、教学大纲、互动教学、教学档案、课件与教案、立体化资源。但这些模块的建设参差不齐,主要反映在:

1.师生交流模块功能落后,师生参与的主动性不强

网络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网络平台的交互,才能真正达到网络教学的和谐发展,才能提高网络教学的有效性。互动教学和教学档案是师生进行合作交流的重要模块,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的有效手段。但是,这两个模块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很多老师没有进行开发。即使开发的部分功能也不齐全,亟待丰富和加强。例如教学档案中包含公告、作业、讨论、答疑、文件、师生交流等小模块,点击很多都是显示“暂无”,其中讨论模块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实时的网上交流、网上讨论的媒介,通过此模块可以解决个别学生的概念模糊,解题思路混乱等问题。但是该模块也没有发挥出实质性的作用,形同虚设,只有一些教师上传的考试时间和注意事项,仅仅是教师单方面的输出,师生间你问我答的交流模式还未建立,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未能充分调动起来。

2.教学资料不足,内容形式单一

网络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资源建设,没有资源的平台一无用处。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而最大的知识源泉是网络,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如何获取信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帮助学生形成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但调查发现我校的网络课程未能有效地实现网络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教师大多只将课件教案、教学大纲放在网上,在立体化资源这个模块,也只有少数几本图书的链接,习题和题库也仅仅只有教师平时布置的作业,形式单一、很长时间都没有更新,学生对教学资源的点击率不高、资源使用率不高。在授课录像方面,也只有少数课程引起了重视,不过上传的视频也不多,仅是为了填充模块。教学资源的呈现缺乏教学设计理论的指导,成了教师教案的“移动”和课程素材的堆砌。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方面并未产生根本的变革。

3.偏重教学内容的呈现,缺少评价与反馈

大部分的网络课程都比较注重教学内容的呈现,没有根据网络教育的特点进行的较为系统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辅导。毕竟学习者是学习的认知主体,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者积极参与、主动选择、意义建构的过程。还有,评价与反馈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目前网络教学的评价方式仅限于教师对学习者的评价,这种评价又局限于对考试和作业的校对批改,很少考虑学习者自身的评价、同伴的评价。这种方式使学习者不能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习者学习的热情。

三、网络课程建设建议

1.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不强,未能积极主动参与网上教学资源建设。对网上学习资源的宣传指导不够所致,学生不了解该平台的重要功能,未能和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因此要建设高质量的网络课程,首先要解决的是要转变教师对新信息技术的态度问题,让教师了解网络教育的重要性及意义,并积极参与网络教育。可以通过嘉奖优秀的教学课程平台,增强教师之间的竞争,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同时,要经常任课教师选进行系统培训,娴熟地运用网络课程平台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其次,要加大网络课程在学生范围的宣传力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让他们充分利用网上资源进行有效的学习。同时要帮助学生使用网上的学习资源,进行必要的培训。

2.要使教育教学资源更加合理、科学地组合,使课件积件化、资源化成为可能。教师应该利用网络这个平台,整合课程内外、校内外、国内外的优秀教学资源。同时也要根据学生需要,随教学过程适时推出动态网上资源,不仅仅是课件教案和教学大纲,应该更多侧重于授课录像和作业、题库的更新。还有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的需求,在答疑、讨论等模块方面,对学生进行及时的针对性辅导。通过对网上教学资源的持续开发、使用、反馈、积累、整合,形成具有课程特点的网上课程学习环境是我校网络课程平台的重要途径和发展方向。

3.教师在网络课程的教学依据、内容选择、课程的呈现方式、媒体手段的选择、课程的交互性方面都应该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同时,在所有的网络课程中都要体现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网络学习中的作用并不只是提供教学材料,教学活动的每一步都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指导,如网络环境下学习情境的创设、学习策略的指导、交流和反馈等。例如在主观题方面,教师不仅要给出答题结果,还要给出适当的分析、评语。

现代教育技术的综合利用和实现,能够多方位地丰富教学内容,使网络课程条理化、形象化、立体化,从而营造出生动、活泼、直观、有趣的教学环境。网络教学应用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从这几年的推行下来,网络辅助教学在各高校师生中有了一定的概念和实际应用,但应用中存在着值得关注的普遍性问题,希望通过对医学院校网络课程现状的分析以及提出的建议,能够对今后网络课程的发展有些帮助。

参考文献

[1]余胜泉.多媒体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教育技术通讯,2000(10).

[2]徐垮,陈庚,袁希岚.网络课程开发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国远程教育,2003(15).

[3]李国友,梁弘秀,曾派兴.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热中的冷思考Ⅱ[J].教育发展研究,2007(4):73-75.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