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控工程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8 05:13: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测控工程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由于历史原因,各高校的专
业基础和行业背景存在较大差异,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通常隶属于电气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仪器科学学院、光电工程学院等单位。这给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认证标准的制定带来了不少困难和问题。2013年8月和2014年8月,教育部仪器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暨教学研讨会分别在上海和西安召开,会上专家们对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的通用标准进行了详细解读,并对照通用标准,制定了适合于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特殊背景的专业标准。2014年8月,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天津大学曾周末教授做了题为《把握认证理念,推进专业教学改革》的报告,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重庆大学王代华教授做了题为《仪器类专业认证标准解读》的报告,这两个报告从认证专家角度介绍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意义和认证准备工作的要点。目前,已有少数高校通过了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认证,如天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有很多高校已提交了认证申请,正在积极准备参与专业认证,如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专业认证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专业认证为契机,持续稳步发展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成为各高校专业负责人的共识。
二、省属高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培养模式探索与思考
针对目前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工程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省属高等院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做出怎样的改变和探索?这是各个省属高等院校面临的亟须解决的一个难题。下面以西华大学为例,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对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进行简要分析。
(一)西华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概况
西华大学是四川省省属重点大学,我校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隶属于电气信息学院,是在整合已有的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信息工程、自动化等专业建设的基础上申报的新专业,于2002年成立,以电子类测控为主。其主要专业方向为测控技术和智能仪器,具体领域为工业化信息领域的检测与控制技术等。经过10多年的建设,截止到2014年,已毕业本科学生近700人,在校生400余人,省内生源和省外生源比例约为8:2。
(二)西华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国开设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高等院校越来越多,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日益增加。如何基于学校地域、师资队伍、生源质量等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和方案,如何凝练专业特色及方向显得日益重要,这也成为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面临的热点及难点问题。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第一志愿报考率偏低,特别是省外第一志愿,多数为调剂生源;2.专业方向和特色还需进一步提炼;3.本科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有待加强。
(三)西华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探索
在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大背景下,基于我校自身的特点,探索出一条合适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
1.积极修订本科学生培养方案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目标导向”提出了较高要求。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和社会环境在不断变化,本科学生培养方案也必须发生相应变化,必须将学生的要求及其培养目标放在重要的位置,用培养目标和方案来引导学生。应在现有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本着系统性、主体性、先进性、特色性的原则,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修订培养方案。修订时务必具体、明确、可量化,每一门课程的开设都必须完成一个或几个培养目标,任课教师也必须承担相应的培养责任。
2.凝练专业特色,突出学校办学的自主性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鼓励学校办学自主性的,它鼓励各高等院校根据自身特色和优势,结合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地位及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培养目标,体现特色。合理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可增强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就业竞争力等。与此同时,这对增强该专业在省内、外的声誉也有较大好处,有利于提高第一志愿报考率和生源质量。
3.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积极拓展实习基地建设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工业企业的适应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培养目标和计划时,必须将实践性环节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虽然目前培养计划里有很多实践环节,但大多缺乏过程监管,落实不到位,效果不明显。因学校经费投入有限,我校本科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一直滞后,每年都在换公司或企业,没有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在制定实践性环节培养计划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参考用人单位的意见,并定期跟踪社会需求变化情况,积极拓展实习基地的建设。
4.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工程教育认证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创新能力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1)在制定培养计划时,预留2-3学分作为创新学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创新竞赛;(2)将本科生实验室免费、长期开放,鼓励学生长期泡在实验室,自主动手设计一些小实验,完成一些小制作,不能仅满足于课堂上简单的验证性实验;(3)将部分优秀本科生带入硕士生导师的团队,接触本领域的前沿技术和方法,增长其见识,培养其思维。
5.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变自我评价为社会评价
工程教育认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把绝大多数学生真正学到什么作为衡量人才质量的评价标准。只有每个学生都很好地满足本校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才符合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评价应以社会评价为主,主要体现在毕业生到工作单位后的适应度,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同时定期回访,持续改进,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单纯追求就业率,部分学生就业单位跟所学专业毫无关系,且实行“一锤子买卖”,毕业后就跟学校无关。这就要求我们建立定期的回访机制,不断完善培养计划,从而获得较高的社会评价。
三、结论
篇2
关键词:施工企业,成本控制;问题;建议
一、施工企业推行成本控制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施工成本是从项目跟踪、投标报价直至工程竣工、保修期满耗费的所有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各种费用的总和。按其经济性质,企业成本可以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1.推行成本控制是施工企业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前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争创百年品牌企业,扩大市场份额和提升企业竞争力是任何企业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成本控制,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伴随经济的高速发展,建筑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成本管理工作的落后就会遏制企业的发展,成本管理工作做到位,企业的运营成本就大大的降低了,低价格的优势也就大大的提高了企业的市场份额。只有具备较强的成本控制意识,才能促使企业不断的发展壮大,因此要牢固树立“节约一分钱,就增一分利”的成本控制理念。
2.推行成本控制是企业实现降本增效不断提升利润空间的重要途径。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永恒的目标,企业价值的不断增加是靠企业净资产和净利润的增加来实现。利润的产生不是“开源”就是“节流”,所以,“节流”是产生企业利润的一个重要途径。如果收入是固定不变的,成本的降低就会促进利润的直接增加;如果收入出现下滑的情况,成本的降低也会让利润保持比较恒定,对于施工项目乃至施工企业而言,成本管理工作的好坏基本就决定了企业利润的多寡。由于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努力提高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最大限度的压缩企业的运营成本,对于施工企业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3.推行成本控制可以养成全员节约的理念,可以进一步规范企业的成本管理体制。如果施工企业把成本控制同责任挂钩,将成本控制落实的具体的责任人,必然会增强全体员工的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为企业的健康发展也就提供了很好的前提保证。
二、施工企业实施成本控制所遵循的准则
1.成本最低准则。成本最低准则是运用不同的成本管理方法,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以确保企业实现自己的成本管理目标。在成本的调控过程中,也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可行性,只有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才能制定出更加合理的成本控制方案,再认真的贯彻执行下去,以实现成本控制的最终目标。
2.全员参与准则。成本控制是一项全面而系统的工作,项目成本也是一项综合性指标,它涉及到项目组织中有关部门及有关作业队的工作业绩,与每个员工的利益是密切相关的。因此不能简单片面的把成本控制归结为财务部门的工作,财务部门在成本控制过程中虽然具有主导作用,但是要靠所有部门的全员参与才能完成这项工作。同时,项目成本的全员控制应在项目进展的各个阶段不间断的进行,既不能脱节,又不能时紧时松,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成本控制发挥应有的效果。
3.目标管理准则。成本控制要有一个事先的目标规划,并把任务目标进行层层分解,提出进一步的控制要求,以最终落实到相关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在施工实施之前,对整个施工过程要有一个详细全面的规划,对各职能部门、施工队伍进行施工目标的安排落实,让参加施工的每位管理人员都能明确自己的成本控制目标,并积极的去实现。
4.动态控制准则。施工项目成本控制要重点是加强项目实施过程的控制,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与目标成本的偏差及时进行调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动态控制。因为施工准备阶段只是确定成本目标、编制成本控制计划。工程竣工以后成本控制就很难再发挥作用了。因此,施工推进过程中的动态调控是否到位,对于项目经济效益的高低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三、当前施工企业成本控制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成本控制意识较为淡薄。现在的项目大部分推行项目法施工,在项目投标阶段组建项目部,由项目部定期向企业报送项目的施工进度、原材料消耗等具体情况。整个成本控制的中心就在项目部,传统的管理思想习惯于靠多接项目、多完成产值、多变更签证、多索赔,谋求业主多计价来增长自己的利润点,运用降低成本来增加利润的成本控制理念还是较为淡薄的。
2,对于成本控制没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缺乏可操作性且难以执行下去。成本控制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作,贯穿于企业整个管理流程,需要全员的参与才能实现。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片面地将成本控制工作简单地划归于财务部门,因此也就导致了技术人员只关心技术和进度,质量人员只负责工程质量,安全人员只考虑安全问题,表面上看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实际上财务部门在成本控制中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没有其他部门的密切配合,整体的成本管理水平是难以提高的。成本控制不等于简单的节约,而节约只是方法之一,合理并最大限度利用现有资源才是成本控制的关键所在。不能单纯的强调节约,更要提高生产力、缩短工期、保证质量。此外,诸多的建筑企业以及施工项目,只是简单的制定成本控制制度,但是在制定过程中没有考虑企业以及项目的实际情况,这种缺乏可操作性的制度是难以有效贯彻执行下去的。
3.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成本控制工作难以得到落实。坚持责权利相结合、奖罚分明,是促进成本控制工作的强劲动力,否则就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员工积极性,使成本控制得不到落实。
四、强化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的具体对策
1.树立新的成本控制理念。现代企业成本控制围绕成本的各个环节,从传统管理模式向成本的预测、控制、考核转变。由生产经营决定成本向成本干预生产经营的开拓型成本控制方向发展;向企业的预测决策领域渗透;向技术质量管理等方面扩展。控制对象除生产成本外,还有预测决策成本、技术成本、质量成本、安全生产成本、人才培养成本等;既有事前成本预测、事中成本控制、又有事后成本考核;既有以财务收支数据为依据的成本报告,又有以方案、工期、质量、安全、技术、无形资产等数据为依据的成本报告。成本控制必将从生产成本扩展到企业的各个领域以及企业外部环境。因此树立新的成本控制理念是做好成本控制工作的前提条件。
篇3
关键词:水利工程质量管理控制
引言
水利工程建设点多、面广、量大,工作难度较大,致使质量事故仍时有发生,甚至一些地方连续发生多起重特大事故,给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这些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工程建设的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
近年来,水利工程迎来了投资高峰和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尤其是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防洪工程、饮水安全、灌区节水改造等工程,为保障水利又好又快发展和形势的持续稳定,就必须加强工程建设的质量。
一、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内容
质量管理是指为了保证作业过程质量而确定的重点管理对象、关键部位或薄弱环节。承包单位在工程施工前应根据施工过程质量管理的要求,列出质量管理明细表,提交监理工程师审查批准后,在此基础上实施质量预控。
1.1施工前质量管理:掌握和熟悉质量管理的技术依据。严格考查施工企业的技术资质。对工程施工中所采用的原材料、半成品、构件的质量(包括混凝土的配合比)进行审核、质检和验收。建立健全质量保证系统、质量管理制度、质量保证活动,完善其质量检验和计量技术及手段,组织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进行图纸会审。熟悉和了解所担负的工程特点、设计意图、技术要求、施工工艺和应注意的问题。开工之前必须向施工人员以书面的形式进行技术交底。对承包单位提出的施工方案、施工技术、施工组织设计和开工报告进行审查。
1.2施工过程中管理:施工单位要建立完善的工序质量管理体系,及时提交质量统计分析资料和质量管理图表。及时审核变更设计及其修改的图纸。对施工作业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检查,发现违规行为及时纠正。加强工序交接检验和隐蔽工程验收。要建立质量信息反馈体系。
1.3施工后的质量管理:审核竣工资料,包括施工的质量检验报告及技术性文件。严格按照质量标准对单位工程、单项工程和整个工程进行竣工验收。实行保修制度,并提供必要的服务。
二、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常见质量问题
2.1费用较紧。中小型水利工程投资小,而且一部分资金由地方筹资,费用比较紧张,致使施工设备、试验设备陈旧,且缺乏必要的、有力的检测手段,更多的依赖于经验与个人判断。
2.2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分包与“隐性转包”水利工程的主体工程对分包是有严格管理的,不允许分包,更不允许“转包”。但实际上中小型水利工程主体工程的分包与“隐性转包”现象比大型工程普遍的多,但多数分包商未经严格资质审查。这使监理工程师的种种质量管理措施难以穿透层层错综复杂的领导关系,达到第一线工作面发挥作用。
2.3不少施工单位常常出现抢工期赶进度的现象,导致对某些工序不够重视,敷衍了事,如仓面清理不彻底;凿毛程度不能满足施工规范要求;新老混凝土结合面少铺或漏铺砂浆;为图省事在混凝土水平施工缝面不设键槽,结果在灌浆或蓄水时,沿施工缝面出现漏浆或渗漏水等现象。
三、加强质量管理的措施
3.1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强法制建设,强化法制意识,认真贯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依法工作的自觉性。建立健全的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体系是有效保障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通过建立健全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明确工程施工各部门工作职责,并对质量监控体系进行完善,保障工程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工作的到位。施工企业要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以及各分包施工部分质量控制重点进行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提高质量控制体系的实施效果,提高质量管理水平。通过有针对性的分项质量控制,保障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另外主体工程不能分包;对分包资质要严加审查,不允许多次分包。就是针对所设置的质量控制点或分部、分项工程,事先分析施工中可能发生的质量问题和隐患,分析可能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先控制,以防在施工中发生质量问题。
3.2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制。领导的重视与否是搞好水利工程质量工作的重要前提。水行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工作,以对人民负责和对历史负责的责任心真正把工程质量工作落到实处。全面落实责任制,明确单位领导、项目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和具体工作人员责任,层层落实责任制,并加强监督和检查。按照水利规范和技术要求,出现质量问题,不管当事人发生什么变化,都要追究责任,即工程质量终身制。彻底解决工程当事人不管工程质量如何,出现问题一走了之的弊端,使工程人员真正负起责来。
3.3加强进场材料及设备的质量控制。凡运到施工现场的原材料,进场前应向项目监理机构提交《建筑材料报验单》,同时附有产品出厂合格证及技术说明书,由施工承包单位按规定要求的检验或试验报告,经监理工程师审查并确认其质量合格后,方准进场。原材料存放条件的控制,尤其是受自然环境和气候影响比较大的诸如水泥、外加剂、防水材料、土工织物材料等,更应严格控制。对于某些当地材料及现场配制的制品,要求承包单位事先进行试验,达到要求方准施工。为了使施工机械设备性能良好和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监理工程师应做好现场控制工作,包括施工机械设备的进场检查、机械设备工作状态的检查、特殊设备安全运行的审核以及大型临时设备的检查等。
3.4严格技术管理。技术管理包括技术责任制、施工日记、图纸会审、技术交底、技术复核、材料检验、技术档案、工程验收等制度。①技术责任制:要求每个工程技术人员明确自己的职责和权限,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便于做好各自分工的技术工作;②施工日记: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负责人必须认真做好施工日记,把施工中每天每项工作情况、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与结果详细记录、完好保存,作为竣工验收和质量评定的依据;③图纸会审:做好此项工作,对于减少施工中的差错、保证和提前完成施工任务、确保施工质量至关重要,一旦发现问题,就可及时纠正,并详细记录、存入技术档案,达到消除差错的目的;④技术交底:使参与施工任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工人全面的了解所负担工程任务的特点、技术要求、施工工艺等,做到心中有数;⑤技术复核:在施工全过程中,对每项技术工作的实施,要有专人进行复核,防止偏差,纠正错误,避免人为工程质量事故;⑥材料检验:施工工地所用的各类材料,如钢材、水泥、粗沙、石子等都应抽样检查,符合设计要求方可使用,以确保施工质量;⑦技术档案:为了系统地积累施工经验、资料的需要,应从工程一开始就建立技术档案,汇集整理有关资料,直到工程结束,所有资料必须保存原始记录,如实反映情况,并有技术负责人的正式审定意见,不可擅自修改、增补;⑧工程验收:在每一个工程的各部位单项,尤其是隐蔽工程,完成一项验收一项,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或部位的施工。同时,也为竣工验收提供完整的技术资料。
3.5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现场技术人员专业素质,促进施工质量管理实施。工程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对工程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加强施工技术人员、操作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操作人员操作水平对于提高工程施工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工程施工企业在进行招聘过程中要注重对操作人员、技术人员专业技能、素质的考核。在施工过程中要注重在岗在培训工作。通过培训工程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同时,也培养施工人员的施工安全意识,促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降低工程事故发生。
参考文献:
[1]沈伊荣.浅谈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保证休系[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04,(S1)
[2]史洪亮.论述如何提高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J].四川建材.2006,(04)
篇4
1.1测绘工程质量管理概述
在我国现代化工业发展的进程中,人们对产品生产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管理、监督、控制、检测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基于我国新测绘法中相关规定,测绘工程质量管理指的是对从测绘工程单位承接测绘任务开始,一直到产品交付过程,实施的全过程质量管理。在测绘工程实施过程中,应该坚持质量第一、统一控制的原则,同时注重测绘工程的整体经济性,加强对测绘过程的监管,保证测绘工程的质量满足工程具体的目标。质量管理是测绘工程发挥功能效益的保障,所以需要采用多种形式,对测绘工程质量宣传,提高测绘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并加强测绘人员技能培训,提高测绘水平。
1.2测绘工程系统控制概述
测绘工程系统控制主要是在工程范围内,建立协调、统一的监控网络,对测绘工作各个环节实行统一调配以及质量监控,保证测绘精度与均匀性。在实际测绘工程中,可以选择与城市控制网、国家控制网进行联网,建立统一的系统控制网络,同时根据测绘区域地理特征、高程等确定合理的投影长度。测绘工程系统控制必须联系实际,避免系统控制网与实际测绘工程不符的情况。
1.3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重要性分析
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对测绘工程整体质量与安全,直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科学性,是我国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必要前提。同时,加强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能够不断的提升测绘工作水平,对促进我国测绘工程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现状分析
现阶段,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现阶段测绘工程单位测绘工作绝大多数都是自测自用,外界的监督力度较弱,因此逐渐形成较为松散的行业习惯;(2)一些测绘工程单位虽然也建立了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体系,但由于体系不够完善,使得测绘工程各个环节工作不能有效的协调与统一;甚至一些测绘工程单位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机构流于形式,不能履行部门的义务;(3)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部门人员素质有待提升,对测绘工程工作质量与效率造成很大的影响.
3加强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的有效措施
基于现阶段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的现状,笔者根据多年的测绘工作经验,现提出以下几点加强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的有效措施,供有关人员参考。
(1)做好测绘工作前期准备。
在测绘工程具体工作开展前,需要对工程地理位置、环境条件的调查,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材料的设备。根据现场勘查获取的第一手资料,结合具体的测绘工程发难,对相关技术要求进行认真研究,确保方案与计划与行业标准相符,加强对测绘工程方案的审查,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另外,需要根据具体的测绘任务,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制度,落实具体工作责任制。
(2)完善测绘相关的法律法规。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深入,国家加大了对测绘质量的重视程度,先后颁布了计量法、质量法、测绘法等一系列法律,同时在此基础上有颁布了包括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管理办法、测绘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的法规政策。但是目前测绘工程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还不够完善,同时其可行性有待提升,给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这就需要国家不断的完善相关法律,强化法律对测绘工程的监督与约束,为测绘行业提供行业规范与标准。
(3)不断的完善测绘工程质量管理机制。
测绘人员在我国各个经济建设部门中都有涉及,各具特点,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只有完善的测绘工程质量管理机制,包括检查机制、制约机制、激励机制等,为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提供有力的依据。另外,还需要加强测绘工程单位年检,将绩效考评、统验结果作为年检的重要依据,及时了解测绘工程行业动态,制定合理的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统计表;完善测绘质量抽查制度,扩大抽查的密度、范围等,同时抽查标准,并将结果公布,接受社会的监督。
(4)加强测绘工程系统控制管理工作。
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不仅可以很好地为社会提供测绘工程产品的管理与服务,而且可以进一步规范完善测绘工程生产单位的生产行为,具有科学、公正、独立、服务与管理等特征,是保证测绘工程的顺利达标的保障。为了保证整个测绘工程顺利推进,必须通过对测绘工程产品生产过程的管理与控制,掌握测绘工程产品生产的具体过程,可以了解其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以便及时提出可行措施加以解决落实。为了保障测绘工程的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要以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为依据,逐步规范测绘工程管理控制运作行为,健全完善测绘工程管理的相关制度。而且要善于向国内外先进的测绘单位学习先进的管理控制方法和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逐步形成完善独立的管理控制体系。
4总结
篇5
关键词:市政工程;建设项目;造价控制
1 建设项目过程中投资决策阶段
1.1 存在的问题
(1)人为因素造成概算降低,有些项目在申请立项阶段,为了能使项目尽快通过批准,有意压缩工程投资,预留资金缺口。
(2)在初步设计阶段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深度,存在较多设计上的漏洞,概算中设备和材料价格不按市场行情制定。
(3)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建设单位提出超过设计标准的过高要求,如管理用办公设施面积增大,装修超标准等。
1.2 采取的对策
(1)充分重视编制投资估算的必要性。投资估算是基本建设前期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决策性的文件,是研究、分析建设项目的经济效果的重要依据。在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后,须切实做到将估算作为投资限额,对初步设计概算进行控制,并将其作为资金筹措的依据。
(2)投资估算应真实反映设计内容。在投资估算中,应该实事求是地反映设计内容,要求设计人员从工程规模和项目内容上真实反映设计意图。主要工艺要进行多方案比较,方案要优化,设计方案不仅技术上可行,经济上更应合理。所以,工程经济人员从建设方案的优选开始,就应该渗透到设计的全过程中去,按照工程造价管理的原则,合理预测投资估算中各种动态因素的变化,尽可能打足投资,不留缺口,这是编制投资估算工作的关键,也是下阶段的重要依据。
2 建设项目过程中的设计阶段
工程设计是建设项目进行全面规划和具体描述实施意图的过程,是工程建设的灵魂,是处理技术经济关系的关键性环节,是确定与控制工程造价的重点阶段。设计费用一般只相当于建设工程全过程费用的1%以下,而这小于1%的费用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却占75%以上。然而,长期以来,建设单位普遍忽视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而把管理的主要精力放在工程的实施阶段。这样做,尽管有一定的效果,但有“亡羊补牢”之嫌,事倍功半。
2.1 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建设单位对设计单位的选择不够重视,设计的招投标工作未落到实处。目前,设计单位凭关系、靠情面承揽设计任务的情况还不少,由此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设计深度不够,不能适应工程施工招投标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设计人员的技术力量和经验的不足,使从源头控制工程造价成为空谈。
(2)设计人员重技术轻经济。目前我国大部分设计人员对工程项目的技术与经济进行深入分析不够、在设计中大多重技术轻经济,他们只对设计工程的质量负责,对工程造价的高低不太关心,以致无法通过优化设计方案,编制初步设计和概算等手段,起到控制总造价的作用。
(3)“三边”工程问题。工程设计图的质量和深度等也不够,工程量清单中的工程量错算、漏算,也会引起暂估项目增多,使招投标工作的质量难以保证,因而也无法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4)设计过程与施工过程脱节。目前我国设计单位的设计人员大多是专职从事设计工作,较少具备施工方面的经验和知识,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还了解得不够,造成设计和施工脱节,施工过程中修改设计、变更的情况时有发生。
(5)设计费取费问题。市政工程设计取费目前大多是按工程总造价或中标价的百分比进行,工程造价越高则设计费用就越高,另外,对设计中造成的浪费缺乏明确标准和控制措施,不带任何经济责任,因此很难提高设计人员对工程造价控制的责任和热情。
2.2 采取的对策
(1)积极推行设计招投标,包括设计方案竞标制。不能让设计招标工作流于形式,要精心编制招标文件,择优选择设计力量较强的设计单位,同时从合同上要求设计人员重视工程投资问题,如:当设计变更费用超出施工合同价的某一比例(如5%)时,则扣罚一定比例的设计费,而不是只要工程正常通车了,设计费就可以一分不少地拿到。
(2)优化设计方案,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多方案比较是衡量设计实用性、先进性和经济性的重要手段。设计人员拿出几套可行的方案,造价人员从经济角度分析比较,反馈造价信息,能动地指设计,最终使设计方案在满足使用的前提下,投资最少。如某校园中的泄洪工程,为保证泄洪且美观,原设计为圆管涵,挖深达8m且需围堰施工,施工难度大,造价近百万。后改为盖板涵,挖深仅为3m,利用原路堤的坡度和盖板涵的结构进行的景观设计也起到了很好的美观效果,造价仅为50万。
(3)对工程项目实行限额设计。所谓限额设计就是按照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总概算控制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同时各专业在保证达到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按分配的投资限额控制设计,严格控制不合理变更,保证总投资额不被突破。可借鉴英、美等国的做法,为不突破概算,必要时降低工程的某些使用功能。为鼓励、促进将工程造价和工程量控制在限额内,可以实行奖惩措施。
(4)改变目前的设计取费方法。积极与国际接轨,引入限额按比例提成的机制,使设计单位增强与建设单位共同控制成本的意识。
3 建设项目过程中施工阶段
3.1 存在的问题
(1)现场管理混乱。业主方和施工方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业主方表现为没有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各部门及工作人员职责不清,横向联系不够,各自为政,协调不力。施工方涉及造价文件不清、不全。这样造成竣工结算时扯皮。
(2)工程变更随意性太强。一部分是因为当初的设计深度不够,不能满足施工需要;还有一部分是“拍脑袋”领导干预的结果。
(3)无专业造价人员参与过程管理。以前我们都依赖监理对此进行管理控制,但一方面监理单位实施时未配备投标文件中承诺应配备的专职造价人员;另一方面监理的取费也是按照“费率”计算,总造价越高,监理费用则越高。实际上造成监理方对造价控制得不力。
3.2 采取的对策
(1)建立造价控制体系。建立造价控制组织,明确成员的责任与权力,编制造价控制实施细则,制定具体工作流程,最好是用流程图或表格的形式细化工作,形成日常会议与专题会议相结合来解决日常与重大问题的形式。
(2)深入现场,收集和掌握施工有关资料。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造价控制人员要经常深入施工现场,对照图纸查看施工情况;有时需与监理、总承包方及施工人员进行座谈,了解、收集工程的有关资料,及时掌握现场施工动态;协助业主及时审核因设计变更、现场签证等发生的费用,相应调整控制目标,并为最终的工程总结算提供依据和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
(3)有效控制工程变更。在大型工程建设项目中,工程变更是不可避免的,但要进行有效的控制。为防止在施工图设计中产生漏洞,除审核时把关外,还应做好图纸会审、技术咨询的工作。设计变更应尽量提前,变更发生得越早,损失越小。为此,必须加强设计变更管理,尽可能把设计变更控制在设计阶段初期,尤其对影响工程造价的重大设计变更,更要用先算账后变更的办法解决,使工程造价得到有效控制。
(4)严格现场签证管理。现场签证同样不可避免,同时也是工程建设中经常性的工作,若管理不到位,就可能给工程带来不必要的损失。要求做好施工现场记录,做到“随做随签”,避免“一揽子”及日后补签。签证必须达到量化要求,不要定性化和含糊不清的签证,对量和价都要明确,避免日后产生歧义或纠纷。
(5)公正、合理、及时处理索赔费用。索赔事件发生后要及时处理,处理索赔还必须注意计算索赔的合理性。如对窝工费的计算,一般考虑承包方将人工调到别的工作岗位,实际补偿的应是工人由于更换工作地点及工种变化导致工作效率降低而发生的费用,这样的计算方法承发包双方均能理解和接受。
4 造价控制的竣工阶段
竣工结算是造价控制的最后一个环节,在此过程中监控措施是否得力、技术手段是否合理完善直接影响造价控制质量。
4.1 存在的问题
施工单位编制工程结算书普遍存在冒算多算、高套定额单价、高套取费标准等提高工程造价的现象。调查资料显示,对施工单位的结算审查核减率一般在15%~25%,我们现在还没有一条规定说施工单位如因上报数据过大将因此受到处罚。
4.2 采取的对策
(1)可以考虑在招标文件和合同中明确差额标准,如施工单位上报竣工结算造价和审计核定造价有一定差额(如10%),则由施工单位承担所超部分的审计费并处以一定数额的罚款。
(2)可以委托两家审计单位对工程进行先后审计,用后一家审计单位的审计结果监控前一家审计单位的审计质量,如后一家审计造价低于前一家审计的某一比例(如2%)则扣减前一家审计单位的审计费。这样做可以十分有效地减少审核环节技术与执业道德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以下几个方面是必须重点审查的:投标承诺的让利是否到位;查工程量的真实性;查清单涵盖子目的工作内容;查材料单价;查签证单的真实性;查取费标准的合理性。
总之,市政工程造价控制涉及到工程建设的诸多方面,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和控制。我们只有加强对每个环节的造价控制,通过控制来发现项目投资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促使投资管理的不断完善,提高投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节约大量的建设资金,造福更多的百姓。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控制
一、建筑工程造价管理问题分析
(一)工程造价与市场脱节
首先,国家编定的统一定额过程长、更新慢、变化小。其次,除了国家的有关部门制定了统一的定额外,各省级的行政单位往往也以此为根据制定本省的定额。而即便如此这些规定的计价资料往往是以大城市的价格水平为依据编制,其他地区的市场价格难以得到反映。事实上市场的供求变化和价格水平是瞬间万变的,尽管市场具有流动性,各地区的差异也是十分巨大的。因此定额的时滞性和盲目统一性必然导致工程造价难以灵敏的反映市场变化。
(二)工程造价不能反映竞争机制的要求
市场经济范围内,资源实现最优化配置的前提是自由竟争市场体系。建筑领域内的竞争集中体现在建筑工程招标投标,而竞争的核心必然是价格。但事实上现行的工程造价计价方式有碍公平竞争局面的形成。例如:定额中度量的过于精细,试图“绝对精细”地反映出建筑项目所消耗的各种资源,因而形成的价格缺乏弹性。工程量的计算规则中对施工方法和施工措施都严格区分,使竞争性费用无法从造价中分离出来。不利于施工水平的提高,不利于竞争体制的形成。
(三)工程招标投标中限制
采用最低价中标法目前全国各地先后建立的有形建筑市场,将政府投资的工程招标投标活动都纳入其中进行集体统一管理,统一招标投标的程序和手续,明确招标投标方式,审定各项工程评定主要方法,而各地的评定标方法各有差异。例如:评审法,合理低标法,二次报价法,议标法,直接发包法。但有一共同点即招标确立标底,报价受国家定额标准的限制,综合评价的基础上确定中标者。而理论上最优,实际中可行的最低价中标法在我国尚处于尝试阶段,未能全面推广应用。因而在招标投标中,投资成本偏高,滋生腐败和暗箱操作,操作过程人为复杂化,招标各环节的交易成本无法降低,同时还使施工企业安于现状,不图进取。
二、施工阶段工程造价全方位管理
(一)重视施工合同。施工合同是施工阶段造价控制的主要依据。签订严谨的施工承包合同,同时在施工中加强合同管理,才能保证合同造价的合理性、合法性,减少合同双方的纠纷,维护合同双方利益,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合同管理对造价控制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建设单位管理人员必须充分理解和熟悉合同条款。一方面要利用合同条款随时解决工程造价方面的纠纷,另一方面要全面履约,以避免索赔的发生。另外,对施工单位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建设单位也可以向施工单位提出反索赔,先发制人,以减少建设单位的损失,降低工程造价。
(二)做好工程量的统计工作。工程量的统计,是造价管理中一项最基本的工作,统计人员应熟悉施工现场的情况和概预算方面的知识, 招标书中的工作内容、标准,合同签订的工作内容、标准,掌握一些施工常识,不错算、漏算工程项目,与预算人员密切配合,善于发现可以进行索赔的因素,如实做好统计报量工作。
(三)做好工程实施中的索赔工作。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应熟悉招标书中规定和合同文本之规定,善于抓住索赔机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最常见的索赔有;延误工期索赔,变更索赔,赶工索赔,不可抗力索赔等。承包商不一定期望每一个索赔均获成功,但不应放弃任何一个索赔机会。同时要注意索赔的程序和有关资料的整理,以作为日后索赔工作的有力证据。
(四)施工中严格控制变更。在施工中引起变更的原因很多,诸如:工程地形或地质资料变化;地下水排水方案变化须增加抽水台班;现场开挖管线或有其他障碍物处理;土石方因现场环境限制发生场内转运、外运及相应运距变化;材料的二次转堆;材料设备构件的场外运输;无法用定额规定进行计算的大型设备进出场费用;工程其他零星修改签证;由于设计变更造成材料浪费及其他损失;停工或窝工损失;由于拆迁或业主、监理其他因素造成工期延误;不可抗力造成的经济损失等。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把握变更关,严禁通过设计变更扩大建筑规模,提高设计标准,增加建筑内容等。对必须发生的设计变更,尤其是涉及到费用增减的设计变更,必须经设计单位代表、建设单位现场代表、监理工程师共同签字,而且应尽量提前实现这类变更,因为变更越早损失越小。
(五)施工材料价格的控制。材料费在工程中往往占有很大的比重,在建筑工程中材料费约占总造价60%~70%,是工程直接费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在施工阶段严格按照合同中的材料用量控制,合理确定材料预算价格的构成,正确编制材料预算价格,从而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由于市场经济为材料的供应提供了多种渠道,而且材料品种价格繁多,因而建设单位造价人员及现场管理人员应密切注意市场行情,随着工程进展情况深入现场、市场,掌握施工情况及材料信息,为竣工决算提供有力的依据。
(六)建立良好的造价管理系统。造价管理部门在承包商内部应处于造价管理的核心地位,其它各部门应与其密切配合,材料采购清单及发票复印件、工程变更、技术交底、施工方案、生产计划安排等资料都应递交造价管理部门。然后由该部门的预算人员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比较,定期进行核算,当发现预算用量与实际用量有较大出入时,应分析是预算原因还是施工管理的原因,并相应采取补救措施。当存在投标中不可预见的特殊原因时,应结合合同有关规定及时合理地提出索赔方案。
(七)技术和经济相结合。经济与技术,虽是两个不同范畴的学科,但在工程施工中,两者结合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施工企业的技术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工程质量和保证建筑工期上,这是无可非议的,说明重视社会效益的一面。但同时必须注重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技术与经济的关系,技术是手段,经济是目的,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达到良好经济效益是我们每个企业的目的。技术与经济,两者相辅相成,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会有不良后果。
三、做好工程竣工结算工作
竣工结算阶段是项目建设全过程的最后一个程序,是全面考核建设工作,检查设计、工程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审查投资是否合理的重要环节,它对保证工程质量,促进建设项目及其投产,发挥投资效益,总结经验教训都有重要作用。重视工程竣工结算工作,应建立工程量清单核对备案制度和内部复核制度,定期跟踪检查、监督管理,加强业务人员的素质教育,减少工程量清单中的差错率和杜绝违法违规行为。在进行工程竣工结算时,必须到工地现场核对,严格审查工程量计算是否准确,材料调价是否有依据等,使工程造价结算确切、合理。达到工程造价的全过程控制。
四、建设项目后评价
后评价是在项目投资完成以后,通过对项目目的、执行过程、效益、作用和影响所进行的全面系统的分析,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使项目的决策者、管理者和建设者学习到更加科学合理的方法和策略,提高决策、管理和建设水平。实际上,工程造价控制归根结底是对人的行为的控制,而后评价是增强工作者责任心的重要手段。由于后评价的透明性和公开性特点,通过对投资活动成绩和失误的主客观原因分析,可以比较公正客观地确定投资决策者、管理者和建设者工作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以提高人们的责任心和工作水平,进而达到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测控技术与仪器 毕业设计 创新人才培养
一、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仪器仪表的内涵发生了很大改变,无论其自身结构还是功能用途都体现出综合化、系统化特征,微型化、集成化、远程化和虚拟化成为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测控技术的一个发展趋势。
南京邮电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始建于1977年,专业名初始设立为电信仪表,1978年更名为电子测量与仪器专业,1999年根据教指委指导意见,更名为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我们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对人才培养培养提出的要求,按照南京邮电大学提出的“将学校建设成特色鲜明,在信息科学和技术领域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目标,在对比研究国内外一流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建设的特点和经验的基础上,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创新性、多样化”的创新人才,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相互协调,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背景、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面广、较强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掌握检测与过程控制及相关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以电子信息技术及计算机应用技术为基础,从事仪器与测控系统设计等方面的专业能力,为国民经济、国防建设、教育科研等部门服务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1]。
南京邮电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具有合理健全的师资队伍,一直致力于教学、科研综合实力的提高,不断更新教学硬件,完善实验教学环境。长期以来,本专业立足于自身特点,依托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学科平台,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具有信息、通信与网络特点的测控技术与仪器特色学科专业,并已成为江苏省品牌专业,经过品牌专业建设,已经形成“网络测控技术”、“智能仪器仪表与自动化装置”与“网络机器人”等专业特色。
二、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本科毕业设计是本科学习阶段的总结, 既是培训体系中重要的一环, 又是对培训体系效果的检验。根据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其教育学生的最终任务是使学生成为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使学生毕业后具有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设计研发新产品的能力。鉴于该专业的上述培养目标和任务,其本科毕业设计有如下主要特点: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同其它专业毕业设计一样,作为本科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不能局限于某一门或某几门专业课程,它是对以前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其涉及到的知识涵盖了本科阶段所学习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综合教育等。对该专业的学生来说,要做好毕设课题,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电子电路、传感器、嵌入式系统、光学、机械等方面的知识,并具有灵活运用上述专业知识的能力[2][3]。
(2)强化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一门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有较高要求的专业,特别是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该专业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还需具备较强的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专业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本科阶段学习的各个环节,包括工科基础实践能力、学科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基础实践能力和专业工程实践能力等[2]。毕业设计作为学生在校期间最后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对于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学生来讲,其毕业设计的课题大多为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项目,同日常生活实践结合较为紧密,在完成毕设课题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进行硬件制作、软件编程和软硬件联调,因此,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可在毕业设计完成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地强化和提高。
(3)培养学生创新应用的能力
创新技能是反映创新主题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主要包括对创新主题的信息加工能力、动手和操作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以及物化能力等[4]。它是创新思想获得表现的载体,因而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灵魂。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毕业设计除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应用技能。特别是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独立工作和创新能力的要求日益增强的形式下,非常有必要通过最后的实践环节加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4]。
根据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该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主要特点,剖析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实际,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① 学生对本科毕业设计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尽管学校对教育部的文件和学校制定的管理文件进行宣传,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学生对于本科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和目的没有明确的认识,致使一部分学生对于本科毕业设计的完成流于形式,没有深入研究和认真对待。
② 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对课题资料分析不够仔细深入,其工科基础实践能力、学科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基础实践能力和专业工程实践能力等有待进一步提高。
③ 受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队伍规模、毕业设计实验设备、经费和管理评价机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毕业设计题目过于陈旧,重复率较高,严重影响到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改革实践与探索
为提高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近年来,我们以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建设点建设为契机,针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毕业设计选题和方案制定、毕业设计过程指导和监督、论文答辩和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
(1)在毕业设计选题和方案制定方面,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
首先,在本专业学生进入本科毕业设计阶段之前,加强对学生创新性和实践性的培养,积极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和教师科研项目,指派优秀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实践和创新活动,对于具有一定创新性和实践性的项目和学生给予资助;此外,经过创新实践项目锻炼和培训,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国家和省各类科技竞赛。对已经成功申请到国家或省级课外实践创新的项目,可考虑直接作为学生本科毕业设计项目,并进行滚动资助。
其次,对指导教师给出的本科毕设课题进行查新,确保教师给出的毕设课题具有一定创新型和实践性,对于那些陈旧、创新性和实践性结合不紧密的课题一律不予立项。初步筛选完指导教师给出的毕设课题之后,由系所相关部门对拟立项的本专业毕设课题及其任务书进行汇总并制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课题选题指南,应在指南中明确课题的软、硬件性质及对选题学生的基本软、硬件素质要求。学生应根据选题指南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毕设题目,并就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进行一定时间的前期准备;在毕业设计正式开始前,应进行本专业学生的毕设开题答辩工作,对毕设过程中可能出现和应注意的问题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力争做到毕设立题科学新颖、避免重题、学生选题恰当,拟定方案切实可行,努力实现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双赢。
(2)在毕业设计过程指导和监督方面,首先,加强科研毕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能力。为加强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兴能力,亦为加强对学生毕设过程的指导和监督,积极鼓励指导教师把学生的毕业设计实践同自己的科学研究结合起来。在进行毕业设计过程中,让学生参加一些与自己毕设题目相关的课题团队的科研工作,使其接受创实践新意识的熏陶和激励,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学到必要的科研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科学思考问题、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能力,还可以加强对学生毕设过程的指导和监督,对于毕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得到及时有效地处理。
其次,鼓励团队毕业设计,在充分利用现有的专业实验室和创新实践基地的基础上,合理增加硬件实验设备和经费,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对学生的软件设计、硬件实践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鉴于该专业的专业实践特点,在毕设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团队毕业设计,团队成员至少3人以上,这样指导教师可以根据项目要求将课题划分成不同的子课题,团队内不同学生根据子课题功能要求分别进行相应模块的软、硬件设计。这种团队毕业设计的做法,不仅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动手实践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团队内成员为完成总的毕设任务,按各自分工的不同,彼此之间可以相互协商和帮助。此外,通过团队毕业设计,实验室设备、经费及其它的资源可以更为有效地整合和利用。
(3)在论文答辩和质量评价体系方面,进一步健全毕业设计( 论文) 质量监督机制和质量评价体系。建立规范的毕业设计( 论文) 组织管理和操作程序,规范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开题、中期检查、论文撰写、指导教师评阅和毕业答辩等组织程序和进度管理。建立以检查和评优为动力的质量监控机制, 根据毕业设计( 论文) 进程进行阶段性检查,研究制定质量标准,实施质量控制;对于阶段性检查不合格的学生,给出相应的管理办法;建立科学的毕业设计( 论文) 考核办法,制订毕业设计( 论文) 成绩评定标准,从论文质量、平时表现和答辩成绩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在论文答辩方面,实行三级管理,具体分为:非团队毕业设计的学生参与系所组织的论文答辩;团队毕业设计的学生直接参与学院组织的论文答辩;对于参加系所和学院论文答辩且成绩为优秀的学生,进一步推荐至学校,参加由学校组织的论文答辩。
四、结束语
本科毕业设计是学生本科学习过程的重要阶段,是对本科阶段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提高。论文根据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目标及该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主要特点, 针对南京邮电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探索,实践证明上述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基金项目:南京邮电大学教改项目(JG00511J80,JG00511J79,JG00511J78),江苏省研究生双语授课教学试点项目,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教改项目(TD00511JG11)
[参考文献]
[1] 南京邮电大学2010级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2010:136-142
[2]冯旭哲, 陈建云, 明德祥.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34(1):86-88
[3]牛金星,申杰,李恒灿.关于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1,27,248-248
篇8
关键词:多相电机 直接转矩控制 预测控制 多相SVPWM
前 言
与传统的三相电机变频调速系统相比,多相系统[1,2]拥有诸多优势:能够实现低压大功率、拥有更多的控制自由度、更强的容错运行能力和更小的转矩脉动等。由于上述优点以及大功率传动领域的旺盛需求,多相调速系统成为学术界和工程界的研究热点。目前高精度多相调速系统控制策略主要有矢量控制和直接转矩控制,其中矢量控制对参数的依赖性比较大,而直接转矩控制具有系统结构简单,转矩动态响应快,以及鲁棒性好等优点,因此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
基于开关表的直接转矩控制[3]策略通过滞环方式,粗略地控制磁链大小和转矩变化方向,而不能精确地控制其变化量,会导致调速系统低速运行性能较差并且稳态转矩脉动较大,特别是在多相电机中,注入的电压谐波映射到其他平面,进而产生谐波电流,对电机产生不利影响。而基于多相SVPWM的转矩预测控制策略[4],可以通过相关算法得到所需要的理想电压矢量,从而实现对转矩差值和磁链差值的精确控制。基于SVPWM的转矩预测方法将磁链差值和转矩差值经过两个PI调节器,得到相应平面的电压矢量。以5相感应电机为例,可以分为基波平面和3次谐波平面,通过上述方法可以很方便实现对任何一个平面电压矢量的控制,进而可以有效抑制定子电流谐波,并且能够应用非正弦供电技术。
1、基于SVPWM的转矩预测控制方法
相关文献已经对传统3相电机基于SVPWM[的转矩预测控制方法进行了相关介绍与研究[3-4]。本文将其扩展到5相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中。为方便分析,将电机定转子电压方程表示为如下形式:
(1)
其中, , 。将式(1)在 坐标系展开可得:
(2)
为简化上述表达式,将式(2)等式右边的表达式分别记为 和 :
(3)
图1 基于SVPWM的转矩预测控制框图
由于实际控制系统是基于数字控制实现算法,需要对上述连续系统表达式进行离散化,图1为基于SVPWM的转矩预测控制方法的原理框图。假定系统的中断采样周期为 ,磁链差值和转矩差值分别为 和 ,则式(3)可以改写为:
(4)
从而可以得到 和 的差分方程:
(5)
以 和 作为基波平面的电压参考矢量,即 。然后利用多相SVPWM技术合成参考电压矢量,即可实现对转矩和磁链差的精确补偿。
2、实验结果
为了验证上述理论,构建了一套具有TMS320F2812为核心的5相感应电机变频调速系统,并给出了基于SVPWM转矩预测控制策略的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5相异步电机参数为:极对数 ,额定电压为200V,额定电流为10A,额定转速为970r/min,额定转矩为100N,定子电阻 ,电感参数 , 。
图2 基于SVPWM的转矩预测控制实验波形
上述实验结果表明基于SVPWM的转矩预测控制策略对3次谐波电流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改善定子波形,并有效减少定子铜耗和转矩脉动。
3、总结
仿真和实验结果中可以看出:
(I)与传统的开关表直接转矩控制相比,基于SVPWM转矩预测控制策略能有效控制电压矢量,继而有效控制定子电流。对多相电机来说,并不是所有谐波都是对电机有利的;不合理注入谐波会给电机带来扰动与额外损耗,进而影响电机总体效率和运行性能。
(II)SVPWM转矩预测控制策略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能,稳态时转矩波动较小。电机加载时,电流冲击也不大,说明该控制策略下的系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III) SVPWM转矩预测控制策略没有采用传统DTC的bang-bang控制方式,在动态性能会有所减弱,这也是该方法的不足之处。这就需要根据实际应用工况进行合理选择。
参考文献
[1] 康敏. 单绕组多相无轴承电机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 杭州: 浙江大学, 2008.
[2] 白玉茅.九相感应电机的直接转矩控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杭州: 浙江大学,2012.
[3] 康敏, 黄进, 刘东, 杨家强, 郑瑜, 姜海博. 多相异步电机参数的计算与测量[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0, 30(24): 81-87.
篇9
【关键词】数据中断链路断链;同步异常;采样异常
引言
随着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技术在电力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随着智能站的不断建设,一些问题日益凸显,比如变电站端采集的信息日益增多,对调度端数据库造成严重威胁,特别是发生故障时,信息海量上传,容易导致通道堵塞,数据延时,甚至产生网络风暴最终导致系统瘫痪,在变电站的调试中,也会遇到各种问题,比如数据中断、位置状态无效、控制块断链、遥测遥信等无法上送后台、保护跳闸命令、遥控命令不能执行、保护装置与智能终端跳闸命令异常等各种问题。
1、数据链路中断的分析与处理
1.1事故现象。智能装置启动面板的告警灯,同时向后台发控制块断链等告警信号,在固定的周期内收不到订阅报文。
1.2事故原因。数据断链发生的可能性比较多,常见的原因有:1.2.1物理链路不通。物理链路不通的主要原因有光缆断裂,尾纤断裂或者尾纤跳线反了,如果物理链路不通,我们可以从交换机面板的灯来看出,若相对应的灯闪烁,则说明物理链路正常,若相对应的灯不亮,则说明物理链路异常,如果物理链路已经通了,但数据依然无法上送,其原因是发送方或者订阅方配置错误。1.2.2发送方或者订阅错误。如果物理链路已通,则需要查智能设备的配置文件,发送方或者订阅错误的主要原因有数据集的控制块名称、APPID、SVID等名称出错,导致方或者订阅方的对应数据不一致,使得两侧无法通信,从而保护装置发出数据链路中断的信号。
1.3事故处理。如果是物理链路不通,可以通过红光笔来查找问题也可以通过抓包的方法来查找问题,如果抓包工具检测不到心跳报文,则说明物理链路不通,如果是发送方或者订阅错误,则用数字万用表或者其他抓包工具在接收端口捕捉报文,如无订阅报文则继续向上一级查找,如报文与订阅不一致则检查发送方配置,如报文与订阅一致则向接收方端口模拟发送,并检查SCD配置和装置端口配置,排查接收方订阅错误。
2、信号传动无效的分析与处理
2.1事故现象。在智能终端传动信号时,该信号不能传到后台,或者后台信号与实际信号不一致。
2.2事故原因。信号传动出错的原因较多,如智能终端外部回路接错,或者智能终端的开入插件异常,如果硬件回路正常,其原因可能发生在智能终端与测控装置的配置上,智能终端作为方,出现问题的可能性比较小,测控作为订阅方,出现问题的概率最大,比如控制块名称出错,SVID、APPID等错误,如果信号不一致,可能是虚端子勾选错误,需要仔细检查虚端子配置。
2.3事故处理。首先,需要排除外部电缆回路,如果问题在外部电缆上,我们可以通过常规的方法进行处理,如果排除了外部回路问题后,我们要根据上节方法排除数据链路异常,在链路正常的情况下在发送方模拟信号,用抓包工具在接收端口捕捉报文,如果捕捉不到,其问题出在方,相反问题则发生在订阅方,最后检查动作信号是否与配置一致,如一致则向接收方端口模拟传动,并检查SCD配置和装置配置,排查接收方订阅错误,如果虚端子有误,则需要从新勾选虚端子,重新下载配置。
3、采样值错误的分析与处理
3.1事故现象
采样值偏差过大且无规律、无采样值或者IED经常报出采样异常闭锁保护等信号,合并单元自身会发生数据异常信号,同时保护装置报采样异常闭锁保护等信号。
3.2事故原因。导致采样错误的可能性有采样数据丢点、额定延时抖动、数据无效、双AD不一致等、品质因素异常等问题,这些问题一般发生在合并单元内部的光电转换模块,同时配置错误也可以发生以上现象,如果发生这些问题,保护装置能够检测出来,发出信号并闭锁相关保护,如果没有数据,则原因可能是订阅方的配置错误。
3.3事故处理。用抓包工具或者采样分析软件读取从合并单元里面发出的数据或者波形,分析采样异常原因,首先使用合并单元校验仪测试合并单元,先保证合并单元的内部配置是否正确,在保证合并单元正确后再在合并单元的模拟通道上施加模拟量电流,测试双AD通道的偏差,检查IED双AD偏差阀值,一般双AD的偏差在50%之内,其次在报文分析仪上长时间监视SV报文是否出现异常,如果监视不到数据或者波形,则可能原因是订阅有问题,这时需要检查配置。
4、采样偏差的分析与处理
4.1事故现象。进入合并单元的模拟量的波形和发出的数字量的波形不重合,主要表现在数值方面的大小不一致。
4.2事故原因。遇到采样偏差时首先检查配置文件的变比是否和现场实际的变比一致,其余用合并单元测试工具测通道延时是否符合要求。
4.3事故处理。首先由合并单元校验仪测试数字量输出是否正常,排除合并单元内部问题,合并单元以及保护装置内部都需要配置变比,所以需要仔细核对变比,其次用保护测试仪模拟额定延时同时加多间隔采样值,排除由于GPS异常引起的同步采样误差,如是母线保护装置,可用多间隔采样来排除同步误差问题,再通过合并单元校验仪加额定模拟量,检查SV精度,测量MU额定延时等数据是否符合相关规定。
5、站控层异常的分析与处理
5.1事故现象。遥信、遥测、遥控出现问题,主要表现在间隔层的信号、电压电流不能上传到后台或者后台的控制命令不能到智能终端,无法完成预期的功能。
5.2事故原因。站控层异常的原因主要有:5.2.1不满足逻辑条件。如果在交换机处能够抓取从间隔层发来的信号,但是后台没有信号,此时问题可能发生在测控装置上,主要检查测控与远方操作有关的的装置软压板或者控制字。5.2.2总召周期过长。后台在向测控装置发送执行命令时,首先需要对测控装置发出一个总召唤命令,如果测控装置具备条件,则向后台回复命令,然后后台的控制命令才能达到测控装置,如果总召周期太长,则会导致站控层出现异常。
5.3事故处理。IEDScount登录IED检查对应控制块是否被正确使能,测控装置上检查五防条件是否正确,是否投检修压板;IED断电至通信完全中断后上电,观察变位是否正确上送,镜像交换机端口捕捉报文,检查交互是否正确,检查IED报告控制块的参数配置和后台的61850通信参数配置。
6、总结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在智能化变电站中的不断应用,大量的技术问题在运行或者调试的过程中不断涌现,因此,如何快速处理现场发现的问题、对工程的进度有很大的影响,针对以上特点,本论文提出的这些解决方案具有以下的几个特点:(1)本论文提供的方案具有通用性。本文提出的解决方案是通过现场处理,实施验证之后总结出的方案,能够在所有智能化变电站中使用,具有较强的通用性。(2)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本论文所提出的解决方案已经通过现场设备的稳定运行得到验证,运行效果比较可靠。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科技期刊;市场意识;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6-0078-02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杂志是中国计算机自动测量与控制技术协会主办的刊物,于1993年创刊,1995年转为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为季刊,2000年改为双月刊,2002年改为月刊。其始终围绕着“报道前沿技术,引领测控领域发展,突出前瞻性、导向性和实用性”的办刊方针,学术水平、期刊质量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期刊市场经营意识不断提高。创刊至今已走过18年历程,正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由行政拨款办刊过渡到自收自支、自办发行,以刊养刊的办刊道路,这对办刊人来说,意味着丢下拐杖和铁饭碗,到市场经济的大海中去游泳,要想生存和发展,编辑部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期刊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验和读者的认可,逐步创造一种自我生存、自我发展、具有竞争力的氛围。
一、找准期刊的定位,打造自己的品牌
期刊要生存、要发展,只有依靠清晰的定位、准确的目标读者,以及符合读者需要的产品和服务。《计算机测量与控制》是报道自动化测试和控制技术科技的刊物,它是集计算机技术、先进的总线技术、传感器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软件技术于一体的高新技术。在航天和国防的各类武器系统、卫星系统、载人航天和绕月工程及民用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计算机测量与控制》以“报道前沿技术、引领测控领域发展,突出前瞻性、导向性和实用性”为宗旨,面向国防工业和民用工业的自动化测控领域。主要定位在自动测试、试验验证和控制技术领域,报道国内外测试技术的理论、成果和先进的总线技术标准,突出应用技术,促进测控领域新技术应用和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既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又兼顾提高与普及并举。利用本刊的学科优势,重点加强“自动化测试”、“试验验证”、“控制技术”、“军事测控技术”、“设计与应用”等特色栏目,形成自己的优势,突出个性。同时,不断研究国内外测试和控制领域的难点、热点、焦点,根据该学科领域的发展变化,及时修改报道内容,不断满足读者对新技术的需求,争取更多的读者群。
二、树立前沿意识,提高期刊学术水平
计算机测试和测控技术发展迅猛,应用领域广泛,基于总线标准的测试技术不断出现,作为主编必须了解本学科领域的发展和变化,培养善于捕捉、把握、跟踪、剖析新信息的能力,在选题工作中注意瞄准前沿、跟踪新技术发展的方向,时刻关注报道本学科领域的发展动态,选择具有学术价值的稿件,避免稿件的重复性、低层次性和抄剩饭,更好的为本学科领域的读者服务,为武器装备测试手段的现代化服务。
在选题组稿中,我刊注重发挥学科带头人、专家和读者的作用。一是向学科带头人征集选题计划,提出阶段性的报道内容,撰写综述与评论的文章,为读者导向;二是发挥编委会的作用,要求编委随时提出对报道内容的评价意见,对栏目的设置,论文的创新性建言献策;三是利用中国计算机自动测量与控制技术协会每年举办全国性测试与故障诊断技术研讨会和国防科技工业试验与测试技术发展战略高层论坛的平台,了解专业领域的发展方向,选择相关的报道题材;四是由同行专家和读者评价论文的创新性、科学性和显示度,并融入年度报道规划中;五是向优秀期刊学习,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把大视角、全方位收集的意见综合起来,对改进编辑部的工作、提高学术期刊的质量至关重要。
通过报道具有前瞻性的论文和选题计划,除提供给读者知识的享受外,还应达到三个导向作用,一是高学术水平的导向,通过刊发高质量、高水平论文,引导读者向虚拟试验技术与综合试验验证,先进总线技术、人工智能故障诊断技术、通用测试与故障诊断、控制技术等专业领域研究的深度方面发展;二是开展学术课题研究方向的导向,引导科技工作在技术研究领域不断创新;三是学术服务的导向,使学术期刊成为科研工作的智囊,起到了开阔视野、了解动态、启迪思路的作用,坚持科技期刊与学科的同步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服务。
由于期刊的学术水平和编辑质量的不断提升,《计算机测量与控制》先后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500种精品期刊,俄罗斯《文摘杂志》、英国《科学文摘》、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等国内外著名检索机构。在2005年荣获国家“第三届国家期刊奖100种重点期刊”、“读者喜爱的优秀学术期刊”、首都广告业精神文明先进单位、清化大学执行规范优秀奖等荣誉。2010年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评价指标中,《计算机测量与控制》在航空、航天工业科学技术类期刊中总被引频次学科排名第3位,影响因子排名第7位。英国《科学文摘》从2003年至2009年,收录我刊文章3125篇。
三、扩大宣传力度,强化经营意识
期刊成败的基础在于编辑,成败的关键在于市场,期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靠市场来实现的,期刊的市场化是大势所趋,是期刊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1][3]在期刊进入市场过程中,必然要遇到各种困难,只要我们树立正确的办刊理念,按市场化规律运作,就会找到适合本刊的发展之路。
第一,在办刊理念上,要跳出计划经济时代的圈子,克服等、靠、要的思想,树立策划意识,策划是前进的导向标,树立广告意识,广告是提高期刊经济效益的来源之一;树立品牌意识,打出品牌,就奠定了发展基础;树立发展意识,才能做到不断创新;树立经营意识,才能不断提高期刊的管理和经营水平。
第二,期刊是传播知识,技术的园地,但又是一种特殊商品。既要注重传播新技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又要讲投入产出,经营创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最大挑战,也是反映我们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所以,期刊像产品一样,要进入市场就得加大宣传力度、传播力度,使更多的读者、厂商了解、钟爱自己的刊物,我们主要做法是:
1.以学术交流会为平台,扩大赠阅量。我刊是中国计算机自动测量与控制技术协会主办的刊物,每年要主办全国性学术研讨会1~2次,同时参加全国工业展览会10多次,充分利用这些宣传平台,为会议代表和观众赠阅杂志,只有让更多的专业读者阅读刊物,才能扩大期刊的传播因子和影响力。
2.在内容上扩大信息量,新产品信息。设立“新产品信息”栏目,把国内外开发、经营与本刊专业密切相关厂、所、公司的新成果、新产品即时出来,为从事设计、开发的读者提品信息服务,在读者、商家、编辑之间搭起一座互通信息的桥梁,为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提供渠道。
3.开展广告业务,实现双赢。利用《计算机测量与控制》传播力度大,专业读者集中的优势,发展广告业务,争取我协会的会员单位、从事计算机测控行业的制造商做广告,实现杂志社与产品经营的厂商互赢。开展广告业务,提高期刊的质量和发行量是前提,提高期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是基础。
4.利用网络,宣传期刊和厂商的产品。我们在创办的“中华测控网”上,把期刊文章上网供读者阅读,把广告厂商的产品上网供设计师选购,既提高了期刊的信息传播,又宣传了广告客户的企业形象和成果推广。因此,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和经营意识,讲诚信服务,才能实现杂志和商家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双赢目的。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杂志社坚持履行社会责任,在广告业务经营中,做到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定期公益广告,几年来从未过违法广告,2005年被北京市委宣传部、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北京市工商局评为“首都广告行业精神文明先进单位”。
四、执行国家保密法,杜绝泄密文章发表
我刊是背靠航天,面向军工和民用领域,部分文章涉及到武器装备的敏感题材,必须杜绝文章的发表。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我们制定了编辑部保密的规章制度。对一些涉及到军事、武器装备的敏感题材严格进行保密审查,由作者单位提供保密审查证明后才能发表,文章不涉及具体型号、参数和保密的敏感技术,十多年来,我刊常抓不懈,崩紧保密这根神经,没有发表过事件,不断提高保密管理与技术防范水平。
五、成立杂志社,促进期刊可持续发展
期刊要持续、健康的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体制和机制,体制和机制已成为制约该行业发展的根本性因素。[2]很多期刊挂靠在厂、所,办刊经费由上级拨款,工资、福利由主办单位支付,很多编辑部主任、总编都是上级派来的机关领导干部,没有意识到自己身上责任,较少考虑期刊的经营和发展,不利于发挥期刊编辑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期刊作为新闻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期刊推进编辑部的转企改制。因此,2008年,我们编辑部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经北京市工商局注册,将《计算机测量与控制》编辑部注册为杂志社,改制成为企业法人单位,实行企业化经营,成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企业。明确了经营方针、积极开拓市场,加强成本控制和质量管理,理顺和激活内部管理机制,包括有效的激励机制、灵活的市场机制和高效的用人机制来激发和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做到有章可循,职责明确,使杂志社各项工作走上正规化、规范化的道路。
杂志社成立后,在体制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更有利于期刊的经营和发展,有利于按市场规律独立运作,赋予我们更大的责任和压力,从管理方式上、经营方法上带来新的挑战,既要注重杂志社的效益,又要处理好期刊的质量。通过杂志社运行几年来看,产值比以前提升20%,载文量比以前增加100多篇,保持了期刊的学术评价指标相对稳定。管理水平和市场化经营能力在不断改进和提高,为促进期刊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坚持市场化道路,促进了期刊的改革与发展,期刊的社会影响力和传播力不断提升,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但与国内优秀期刊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将进一步创新管理模式,找准期刊的发展定位和市场定位,学习优秀期刊的办刊经验,积极进取,开拓创新,顺势而为,把握机遇,为推进我国的测控技术的创新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玉琴.议学术期刊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