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7 23:01: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发展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普京经济思想的基本特色
普京在出任代总统前夕,就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中阐明了他对俄经济现状的看法和对未来发展的基本构想。此后,他以该文的思想为基础,不断对俄经济发展做出更加深刻而全面的思考,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系统经济思想。概括来看,普京的经济思想具有鲜明的“赶超”特色,具体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以国际经济发展状况为参照,强调速度的至关重要性。普京充分认识到,俄经济已“落伍”,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愈拉愈大的趋势;为缩小差距,跟上世界步伐,跨入“文明”和“发达”国家行列,俄必须以高速甚至超高速发展经济;因此在俄改革和发展战略中,居于首要位置的是速度问题。按他的估计,俄经济在6-7%的增长速度下,还需要5年才能使生产规模恢复到1990年的水平,而要达到今日英国、法国的水平,未来15年要保持10%以上的增长率,要赶上今日西班牙和葡萄牙,未来同期也必需保持8%的增速。(注:ПутинВ.В.“Россиянапорогеновоготысячилетия”Независимаягазета.30/12/1999.c.1.)因此,他把增速问题上升到“不仅仅是经济问题,同时也是政治问题”,甚至是“思想”、“精神”和“道德问题”,是检验俄政府经济工作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准。(注:Тамже.)在2002年《国情咨文》中,他就对政府预测今后几年俄经济增长仅为3.5%至4.6%提出严厉批评,认为这是政府“不指望更高增长速度”的表现,“低估了俄罗斯的能力”,并进而指出,为了使俄罗斯人过上“富裕生活”,使俄保持国际社会“举足轻重和名副其实的成员资格”,以及作为“强有力的竞争者”,俄“经济应当更快速地发展”,否则“永远都赢不了”,“在世界经济中的能力将大大缩水”。(注:ПутинВ.В.“Посланиепрезинтега”.Известня.19,04,2002.c.1.)
其次,充分发挥能源和军工两大优势,壮大新型产业。能源和军工是俄国民经济两大支柱,也是政府预算和国家外汇的主要来源。2001年,能源和军工分别创汇500亿和44亿美元。近年来俄一些人主张减少资源出口,避免成为发达国家“资源附属国”;减少武器出口,以避免得罪西方和将来对俄自身安全构成威胁。但普京力主继续“发挥两大优势”,找到符合俄“资源、当前市场分布和联系形式的方式”,使“俄巨大潜力为己所用”。(注:Тамже.)普京的策略是用能源拉住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用军售保住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市场,以增强俄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保障财政预算,换回发展知识和信息等新型产业所需的投资,力争使高新技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由目前不到世界市场的1%,提高到2015年左右的5%以上。
再次,建立健全国家调控体系。针对上世纪90年代俄经济自由派忽视甚至回避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普京强调,俄不仅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权力体系,而且还要建立对经济“完整的国家调控体系”,但这“并不是说要重新实行命令式的计划和管理体系”,也不是仅限于“制定游戏规则并监督规则执行”,而是要比一般意义上的国家调控“发挥更大的影响力”,要让国家政权体系成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力量的有效“协调员”,使它们的利益保持平衡。当然,普京也并非轻视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在他看来,没有发育成熟的各类市场,俄经济就永远不可能迈入先进国家行列。(注:ПутинВ.В.“Посланиепрезинтета”.Известия.19,04,2002.c.1.)
最后,加快融入国际经济体系步伐,以促进俄经济改革和结构改造,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普京认为,俄是否融入世界经济空间的问题“已经没有选择余地”,俄已经是“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俄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利用国际经济形势带来的好处”。在他看来,过去十年改革使俄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明显加深,但由于经济体制长期与国际未接轨,以及过去俄政治经济的混乱局面,俄经济对外资缺乏吸引力;又因俄没有“市场经济国家”的名份,从而饱受西方贸易歧视却难以有效反击。(注:Тамже.)为彻底改变被动局面,普京一方面利用“9·11”后的新形势加大对西方外交力度,致使欧美在2002年5月和6月先后宣布承认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并承诺尽快取消对俄的一切不合理限制;另一方面,要求政府加速加入WTO的谈判,尽管目前80%以上的俄企业不太赞成加入WTO,但普京在加强与企业沟通的同时,要求政府争取在2003年底前领到“入门券”,以其推动俄经济尽快按国际规范运作,在竞争中提高素质。
二、俄中长期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系统的经济思想形成之后,如何落实无疑成为一大关键。鉴于20世纪90年代俄经济改革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为期15-20年或更长期限的远景发展战略”(注:ПутинВ.В.“Россиянапорогеновоготысячелегия”.Независимаягазета.c.1.30,12,1999.)这一判断,在普京的积极倡议和大力推动下,俄罗斯于1999年底成立了由现政府经济发展和贸易部部长格列夫主持的战略研究中心,聘请国内各派著名经济学家和议会及政府有关部门专家,负责着手制定国家中长期经济发展计划。2000年4月该中心制订出《俄联邦2010年前社会经济发展纲要》草案,后经政府反复讨论修改,于6月最后形成作为政府施政纲领的《俄罗斯政府社会经济政策远景基本方针》(注:“俄罗斯政府社会经济政策远景基本方针”,《俄罗斯报》2000年8月5日,第2、3版。)(以下简称《基本方针》)和《2000-2001年政府优先任务》。前者是对俄未来十年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划,后者则是对最近一两年具体执行措施的安排。《基本方针》从宏观经济指标、经济结构改革和社会政策等三方面,对俄政府希望在未来十年应达到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进行了总体设计,并定出了阶段性目标,成为政府各部门制定政策和规划的重要依据。
《基本方针》提出,今后十年内俄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至少为5%,加上卢布在十年内可能会升值50%,因而到2010年,俄国内生产总值大约增长1.5倍,即由2000年的约2050亿美元增至4570亿美元。年通胀率将由2000年的约20%降至2004年及以后的不超过10%。年外贸出口额由2000年预计的846亿美元,达到2004年的887亿美元和2010年的1042亿美元;同期的进口额则要分别达到459亿美元、707亿美元和953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由2000年底的约191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391亿美元,2010年达524亿美元。十年内居民个人消费将增长1.5倍。到2005年,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将减少1/3,占人口40%的贫困阶层的收入将比2000年提高一倍,各占10%的最穷和最富居民收入差距不高于14倍。(注:“俄罗斯政府社会经济政策远景基本方针”,《俄罗斯报》2000年8月5日,第2、3版。)
《基本方针》对社会经济领域改革的总体构想是:第一阶段(2001-2003年)将把经济调整、保障所有权和平等竞争作为改革重点,第二阶段(2004-2010年)将进行大规模的经济结构改革。主要内容包括:在经济领域,必须创造良好的投资和经营环境,保证高水平的经济自由,确保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其中关键因素是保障所有权和公平的竞争条件;在经营、劳动力和资本流动中清除行政障碍,关闭亏损银行,降低税收,实施负责任的预算政策和货币政策。在社会领域,改革要达到的主要目标是:有效保护低收入家庭,向其提供社会帮助;确保每个公民都能享受主要社会福利,提高各种福利和服务的质量;努力使公民能获得更好的社会消费水平,包括舒适的住宅、优质的教育和医疗服务,以及在中老年时期享有应有的生活水平。在行政领域,确实贯彻明确划分国家各级权力机关的职能与责任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实行地方自治,逐步将国家部分职能转交给地方自治机关;提高立法质量,加强立法机关对所通过的决策应负的责任;改革司法体系及国家其它护法机关;恢复俄联邦执行权力机关体系的可控性和运转效率。
为保证中长期计划落实,以该文件为指导,由政府经济发展与贸易部协调各有关部门,在短时间内制订了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部门或行业的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如:“俄罗斯森林工业发展纲要”(2000年5月提出)、“俄罗斯2020年前燃料开采指标”(2000年5月)、“2030年前和2050年前核动力发展战略”(2000年5月)、“2001年至2006年俄联邦电子商务发展目标规划”(2000年6月)、“俄罗斯七年铁路改革计划”(2000年10月)、“俄罗斯能源长期发展战略草案”(2000年11月),“俄罗斯与外国到2010年前的军事技术合作领域国家构想”(2001年6月),“俄罗斯国防综合体2010年前和长远发展规划”(2001年11月),“俄罗斯联邦至2015年人口政策构想”(2001年12月),等等。政府的中长期计划正是通过这些部门或行业规划,被落实到社会和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基本方针》两年来的实施情况看,文件中所规定的指标绝大部分都按期得到落实或超额完成。如根据俄国家统计委员会资料,2001年俄GDP达到9.04万亿卢布,按当年官方平均汇率1美元兑30.14卢布计算,约为2700亿美元,比2000年增加650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为1570亿美元,其中出口达1032亿美元,不仅超过了文件规定2004年887亿美元的目标,而且距该文件所定2010年1047亿美元的指标已相差不远。(注:“Основныесошиалън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епокаэателипоросийскойфедерацииза1997-2002гг”.Вопросыстатистики,6/2002.c.49-55.)外汇储备达到380亿美元,与计划中2004年的水平接近。这说明俄政府的中长期计划不仅是务实和稳健的,而且从某些方面看,还有些“保守”。
三、俄罗斯经济前景评估
俄经济正处在1998年危机后的持续增长期,虽然期间有较大起伏,但1999-2001年平均增幅仍达6.6%,累积增长达20%。2001年9月以来,受国际石油和原料价格下降影响,俄经济增速放慢,2002年上半年平均增长3.8%。没有迹象表明俄经济会在今明两年内再度陷入一场危机中,或再次跌入负增长。目前的增长率显然不能达到俄总统的要求,且受多种因素制约,俄未来几年的经济平均增长率可能难以达到7%以上,但保持政府中长期计划中提出的2010年前平均增长5%以上的速度仍有希望。具体似可作出如下判断:
(1)2002年将是增幅“下降年”。从俄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以能源和原料为主的出口增加,收入增长,以及由此转换形成的居民收入增加,购买力趋旺是近三年拉动经济的主要动力。卢布贬值和进口减少、国内生产形势趋好等也是重要因素。但2002年上述增长因素的潜力正在耗尽,加之随着改革加深,能源和原料等自然垄断部门开始自主定价,原来按国家计划,低价向国内生产企业提供所需能源和原料的体制已被打破,生产企业只能按市场价格购买所需能源和原料,企业生产成本因此提高,严重影响到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影响经济增长。今年以来俄国内能源价格平均上涨15%,按有关专家测算,要使能源价格真正实现市场化,未来还应再涨15-20%。欧佩克等国际能源组织和能源生产国对俄能源压价出口大为不满,多次以反倾销调查等手段,要求俄必须将能源的国内价格和出口价格基本统一,使之最终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这将对俄能源和其它生产企业造成更大压力。此外,俄企业还普遍面临设备老化,人才紧缺、产品创新能力下降、投资不足等直接影响经济增长和竞争力的问题,这些因素合力“发作”,构成2002年经济增速低迷的态势。今年上半年俄国内生产总值仅增长3.8%,略高于政府计划的3.4-3.6%。工业仅增3.2%,农业增4%,固定资产仅增1.8%,外贸还下降了1.7%,尤其出口下降6.6%。(注:МакроекономическаяситуациявРоссии.strana.ru.23,09,2002.)经普京批评后,俄政府对今年的增长计划调整为3.9%,这虽与普京的要求和中长期规划确定的目标相差甚远,但经济发展与贸易部长格列夫认为,这已是经济发展的“最大能力”。
(2)2003年是“问题年”。目前俄国内经常提及有关“2003年问题”,主要是指2002年俄经济的多数负面影响不会立即克服,其惯性还会持续,并将继续制约俄经济增长,因而使2003年可能成为“困难年”。具体原因包括:首先,劳动生产率依然不高,难以保障其与劳动工资和消费增长相适应,因而影响经济稳定增长。正如俄总理在国家杜马作国家社会经济形势报告时所承认,俄经济现在的问题是“劳动生产率依然很低,进口商品越来越多,工资增长了,但劳动生产率没有提高”(注:КасьяновМ.М.“Доклалосоциальн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мположении”.Российскаягаэета.15,06,2002,c.2.)。1999-2001年,名义上整个工业领域的平均劳动生产率高于工资增长率,而实际上工资增长率高于劳动生产率,如2001年二者之比实际为8%比5%。为实现社会稳定,俄总统和政府决定实施积极的社会政策,规定从2003年起,包括军人津贴、退休人员和学生的生活补贴以及给贫困家庭的补助都要逐渐指数化,这无疑会增加居民实际收入,它对提高劳动生产率未必有直接帮助,但肯定会增加二者之间的差距,从而导致通胀压力加大。其次,经济部门之间的投资不平衡问题难以解决。出口部门特别是能源领域吸纳投资占俄全部投资的2/3,而其它生产部门的投资不增反降。以近两年为例,在工业总投资中,对石油开采就占33%,冶金、天然气和电力分别占13%、11%和10%,而机器制造和轻工业仅占7%和0.5%。这种投资结构的弊病是,一方面能源出口在经济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吸纳投资多,一旦出口因国际市场变化受阻,经济增长率就会迅速滑坡;另一方面,国家欲扶持的领域很难吸引到投资,因而发展缓慢。其三,技术创新滞后影响产品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由于整个90年代技术创新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因此,虽然近年来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性有所上升,但用于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总量和占GDP的比例远低于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且技术创新投资的近一半主要用于购买设备,用于研发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资金不到20%。新技术产品在整个工业产品中的比重2001年仅占3.1%,出口产品中新技术产品比例不到1/5,这说明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俄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仍将处于弱势。其四,正值还债高峰期。债务偿还一直是俄政府面临的难题之一,也严重影响着俄经济发展。据俄财政部长库德林透露,截止到2002年4月1日,俄外债总额为1283亿美元,占俄GDP的48%,政府的目标是在还清今年的约140亿美元后,到年底将这一比例降低到41%的国际认可“安全线”内。据俄政府资料,2003年俄预算总额为770亿美元,而已被列入预算的外债偿还额高达173亿美元,约占1/5。(注:УлъяновΗ.“Бюджет-2003”,strana.ru2002/08/15)其五,受世界经济继续低迷影响。去年以来,受美国经济下降拖累,西方经济普遍出现不景气,整个世界经济呈现低速增长态势,对能源和原料的需求也相应减少,导致国际市场此类产品价格下降。俄经济中出口占GDP近1/3、出口产品中石油又占1/3,其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和敏感度显而易见。据俄有关专家测算,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每下降1美元,俄经济增长率就相应下降0.4-0.6个百分点,年出口收入减少20-21亿美元,财政税收减少8-9亿美元。(注:БелонсовА.Р.“Урокипосткризисногороста”.вопросыстатистики,6/2002г.с.16.)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从2000年的平均每桶26-28美元跌落到2001年的24美元,以及2002年的上半年的平均21美元,俄经济增长率也相应由2000年的8.6%跌至2002年上半年的3.2%,出口收入和财政税收也相应减少。有迹象表明世界经济的这种低增长可能还要维持1-2年,中国有关专家预测可能要到2005年方能结束,(注:中国社科院《重论动态》课题组:“关于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七种观点”,《新华经济》2002年8月27日,第3页。)这就意味着俄经济也将不可避免地受此影响,预计2003年也只能维持3-4%的增长率。俄副总理兼财长库德林日前表示,2003年对俄经济又是一个转折点,渡过这一年,人们就将增加对俄的信心和投资。(注:КудринА.“Докладоприоритетахсоциально-зкономическойполитикиипараметровфедеральныхтерриториалъныхбюджетов”,strana.ru26/08/2002)
(3)2004-2005年可能成为“好转年”。俄政府认为,在渡过2003年的“转折”后,俄经济增长应逐步加速,向着良性、规范、持续增长的目标挺进。近年来为整治俄经济环境,当局参照国际经济体制和发展趋势,已经和正在加快出台一系列法律、条例和规定,经济交流和投资环境将更加宽松。政府近日还向国家杜马提交了《2005年前社会经济发展纲要》,其中对下一阶段经济改革、通胀控制等提出了相应政策和目标。纲要提出,国家将通过落实一系列高效机制和补贴部分贷款利息,优先对社会发展、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环保、国防工业等方面进行投资,将对高技术和生态技术的发展给予支持,将努力确保在资源出口领域内的“重要国际地位”(注:СергеевМ.“Бюджет-2003”.strana.ru20/08/2002)。政府还计划在2004年实现“无盈余”预算,以加大对社会和经济的财政投入,同时,要求将通胀率由2002年预期的12-14%降低到2005年的8-10%。计划实施50项促进俄各地区发展的联邦计划,其中包括《远东和后贝加尔2010年前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实现通过加速地区发展带动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目的。
如果俄争取2003年底前加入WTO的努力成功,这对俄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将起到促进作用。欧美承认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后,也会相应取消部分过去针对俄的歧视政策。世界经济也许能在此期间走出增长“低迷”期,对能源和原料的需求增长,这对能源出口占重要地位的俄经济将是好消息。俄期望2004-2005年间每桶俄石油的国际市场价能保持23美元以上,如此按俄经济发展与贸易部长格列夫的预测,2004年经济增速就能达到5.4%,2005年则可达到5.6%。(注:“Нуженлиростбезразвития”.ЭкономикаиЖизнь.16/2002.С.2-3.)
(4)中长期前景基本看好。俄罗斯拥有未来成为经济强国的基本条件,如丰富的资源特别是能源和较大的出口生产规模,强大的军工和机器制造业基础,良好的人才素质和创新能力,以及日渐稳定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等。普京推行全面改革,将引入“当代世界最科学的管理机制、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对俄经济予以尽可能彻底的改造,使它的潜力得到充分开发和释放,从而实现跻身世界经济前列的中长期战略目标。
对俄中长期经济发展前景,俄政府持谨慎乐观态度,所订规划也充分考虑到俄经济未来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机遇,经济增长面临的不稳定性等。俄经济界对中长期发展前景的评估各不相同,但大多接近或赞同政府谨慎乐观的态度。对普京决策有重要影响的俄智囊机构外交与国防政策委员会的专题报告认为,“俄拥有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一切可能条件”,只要实施“全面深入的经济结构改革”,“广泛制定和采用稳定、公开、透明和符合国际规范的‘游戏规则’”,未来10-20年内,经济“可以”并且“应当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速度发展”。(注:“СтратегиядляРоосии:повесткидняпрезидента-2000”.СВОП.Изд-во“Вагриус”,2000.c.51.)俄科学院经济所的专家们对2001-2015年的俄经济也做了较乐观的分析,他们把这15年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1-2008年,GDP增长率应为6-8%,投资增长8-12%,居民实际收入增长5-7%。他们甚至预测,由于投资不足、设备老化等原因,2003-2005年经济有可能出现低速增长。第二阶段为2009-2015年,GDP增长率为3-5%,这一阶段虽然长幅有所下降,但经济质量效益提高,最终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强。到2015年俄将完成经济结构转换,信息工业以及其它节能性和科技附加值高的产品生产将在俄整个工业中占据主导地位。(注:“Россия-2015:оптимистичесхийсденарий”.Отвег.ред.Абалкин.Л.И.М.1999.c.51-52.)
俄宏观经济分析和短期预测中心的专家看法与上述预测有所不同,认为2010年前,俄经济将一直面临如何在促进增长与加快结构改革之间找到平衡点的问题。为保障经济增长,政府将继续执行鼓励能源和军工生产及出口的政策,但能源生产成本将逐年增加。如每桶俄原油的成本价有可能从2001年的13.6美元,上升到2005年的15.9美元和2010年的19.5美元,而石油产量却不会大幅增加,相反可能减少。按俄联邦“能源效益经济”计划预计,俄石油产量将从2001年的3.48亿吨增加到2005年的3.60亿吨和2010年的3.60-3.70亿吨;而能源部“2020年前能源战略”预计,将从2001年的3.48亿吨减少到2005年的3.08-3.27亿吨和2010年的3.05-3.35亿吨。(注:“Урокипосткризисногороста(1999-2001гг.)”.Вопросыстатистики.6/2002.c.19-27.)能源部认为,如果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不能维持在23美元以上,2010年前俄经济平均增长速度只能维持2-3%。
篇2
【论文摘要】:计量工作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在我国经济面临结构调整、改革发展的时期,计量工作若仅仅以传统的方式来支撑并服务于经济的发展显然是力不从心。我们要积极探索,“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出有效的管理方法,促进量值溯源的正常进行,以达到更好为经济发展服务的目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买方市场的到来,为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众多企业纷纷通过体系认证来加强企业的管理和提高知名度。这些通过认证的企业无论在规模、产品质量、计量管理上,在当地都是位居前列的,通过对这些企业计量器具检定情况的调查和分析有助于管理部门了解企业对计量工作的要求,切准技术机构为企业服务的重点和发展的方向,找到计量工作的突破口。
现在通过体系认证的企业已经为数不少,而在这些企业当中,计量器具的配备从数字上看起来也是非常让人乐观,而实际工作中,经检定后使用的计量器具数量与显示数据有很大差距。窥斑见豹,我们可以分析当前计量检定存在的具体问题:
一是有很大一部分企业的认证是是受益方推动、受外界的压力的结果,企业自己没有加强企业管理的意愿,缺乏必要的自觉性。为获得认证,企业常常突击送检计量器具,突击培训计量管理人员,突击制订规章制度,一旦通过认证,则对这些工作放任不管,等待下一次的突击。在日常的检定中,企业不送检计量器具就想获得检定证书就是这类问题的表现。
二是企业的计量器具用来进行检测的比较少,大量的是一些基本的工作计量器具(如卡尺、台秤等),这从一方面说明企业不重视产品的检验工作,造成企业的检测能力比较薄弱,制约了产品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高新技术的产品,不需要高精度的计量器具来进行检测。这一点也可以从电磁类计量器具的数量上反映出来。
三是部分认证机构的不规范操作导致了一些认证企业对计量工作不重视,对计量器具管理不到位。有的企业计量器具没有建台帐,有的甚至分不清什么是计量器具,全由认证机构说了算,企业对计量器具不送检或者少送检的情况时有发生。对一些溯源困难或者送检麻烦的计量器具,企业干脆就放弃检定了。
四是部分企业的经营者素质偏低,没有意识到计量工作对企业增效节支方面的作用,片面强调检定费用等支出,不愿花人力、物力来支持计量器具的检定工作。
五是溯源困难,检定时间长,以及企业连续生产等也成为影响企业计量器具送检积极性的因素。
一、抓好外部协调,促进检定工作开展
首先,抓好计量器具的检定工作,关键在企业。技术监督部门要帮助企业加强计量法律法规的学习,一方面要使他们认识到依法检定的重要性,特别是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企业必须要落实好检定所需的各种资源,从“要我检定”转变到“我要检定”的思路上来;另一方面,帮助企业把计量工作的着眼点放在提高产品质量、节能降耗上来,使企业明白计量工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将起到基础保障作用,要把计“量”变为计“钱”,把计量工作为企业带来的效益算在明处,提高计量在成本核算中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计量检定工作要注重实效。计量检定工作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工作,不能走过场,要帮助企业把计量工作融入本企业的工作目标方针中,使之符合自身发展的需要,对一些上规模上档次的企业更要加强引导,要增强企业领导的计量意识,树立正确的观念,从而提高计量检定工作的有效性。
第三,我国的量传体系是国家根据经济合理分工协作的原则、就近就地组织起来的按区域管理的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检定资源配置不尽合理的现状,主要表现在高资源不足而低资源却简单重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技术机构应该多加强横向与纵向的联系,从而使高准确度的计量器具和低准确度的计量器具都能得到量值传递,从这个意义上说,协调好省、市、县三级技术机构的设置非常重要。
第四,有关部门要加强认证机构的管理,使认证工作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企业要端正认证的态度,要把认证作为提高管理水平的主要手段,克服为证书而认证的消极观念,充分认识计量器具检定作为企业基础工作的重要性,促进企业计量器具检定工作的健康发展。
第五、计量检定工作的开展必须切入社会的热点和百姓关心的主题,从而得到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为检定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抓好内部建设,提高检定深度广度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及其所属的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在创建“政府需要、企业欢迎、群众信赖、社会赞誉”的部门形象时,要转变职能,把服务的职能放在首要的位置。要服务企业,必须提升我们服务的能力、服务的手段和服务的水平。具体来说,以下几方面应该成为我们工作的重点:一是要提高人员的素质。简单、低水平的重复性检定工作阻碍着计量技术水平的提高,当前,技术机构要为始终站在科技前沿作好准备。我们前些年还在为取缔古老的计量器具——木杆秤而奔走,转眼间我们就必须面对技术含量超越了几个数量级的高新技术产业、信息产业、新能源等一些新门类学科中的“新新”计量器具。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技术机构必须正视技术更新带来的挑战,要制订人员的长期培训计划,完善人员的考核、评价制度。培养或者引进开发型的人才和高端科技发展方面的人才,使技术机构有能力解决新技术应用中碰到的问题,这样,才能树立技术机构在企业中、在社会上的技术形象。
二是必要的硬件设施。对一个技术机构来说,精密的检测设备是必需的,一边是新型、尖端的产品不断涌现,一边我们的技术机构却可能还在使用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的设备搞检定,这就无法适应科技发展的要求。当前要增加现代化检定手段,利用有限的经费购置专业性强且利用率高的通用设备,进行重点培育,同时对购置设备的更新换代要有好的计划,使检定设备能够跟上技术的发展。
三是用良好的内部环境,营造单位文化。技术机构的内部环境是保证公正、科学、高效的必备条件,是体现一个单位的社会形象的本质要求。我们在用制度、用体系营造一个好的内部环境时,要体现自己的单位文化,技术机构也要有名牌思想,要打响自己的牌子。企业文化现象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技术机构追求的文化必须能体现单位内涵、产生强大凝聚力、有助于树立良好形象。总之,着手培养自己特有的文化,对技术机构的长远发展非常必要。
四是抓好校准市场的开发。由于检定规程是按各类计量器具制订的,使一部分与产品质量检测关系不大的计量器具也纳入强检工作范围,增加了管理工作量。减少强检项目,开展校准工作,增强企业的自主性在目前非常重要。技术机构要充分利用已开展的校准项目,抓好校准市场的开发,使计量器具在量值溯源方面也能获得发展。
五是有计划地进行项目开发。在日常的工作中,企业往往要求技术机构下厂检定的要求,却往往受到某些条件的限制。针对企业连续生产和送检不便的特点,技术机构要想企业所想,在开发检定项目时应优先考虑能下厂的项目,减少企业检定的成本。
篇3
关键词:旅游经济
论文正文:
冰雪旅游经济发展策略
一、人文环境
(一)人文环境概念
人文环境,特指人类的语言、文化及各种意识形态领域的活动所形成的物质和精神的环境和氛围,它是人类精神文化产品中的一部分。[1]人文环境是由千百年来,人类文化在社会实践中的积淀、凝聚孕育而成,它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又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2]人文环境是一个庞大的、完整的有机体系,它全面地反映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并多角度、多方面地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元化的需要。正是主、支流文化相容互补,圆融通达,才聚合成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华人文之瑰宝。现阶段急需的就是要加大支持的力度,加大领导力量的投入,加大政策投入,加大资金投入。任用人文社会科学的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精心营造有利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学术环境和社会氛围,确实抓好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的整体人文素质水平。
(二)齐齐哈尔人文环境现状
齐齐哈尔市历史悠久,有35个少数民族,勤劳智慧的各族人民创造了辉煌绚丽的文化,为后人留下了很多历史文物古迹、古代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古代园林、宗教人文景观、民族风情和事件发生地。它们生动地记载着齐齐哈尔各个历史时期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是各族人民生活生产活动的艺术成就和文化结晶。如昂昂溪古文化遗址、金东北路界壕边堡、金代蒲峪路故城、塔子城遗址等古遗址,大乘寺、卜奎清真寺、圣弥勒尔教堂等宗教人文景观,梅里斯区雅尔塞镇达族风情园、富裕县三家子民族风情园等民俗旅游,西满革命烈士陵园、苏联烈士陵园、马识途烈士殉难地等革命烈士纪念地等。人文旅游资源有231个,占全部旅游资源总数的80.7%。齐齐哈尔市旅游资源形成以人文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的格局。
(三)齐齐哈尔冰雪旅游文化现状
齐齐哈尔冰雪游览会是融文化艺术、观光旅游、体育竞技、招商引资、集市购物为一体的节庆活动。自1963年创办以来,现已成功举办了30届,每年12月下旬开始,到第二年2月中旬结束。为期两个月的冰雪盛会,已成为深受中外游客喜爱的冬季冰雪旅游项目。冰雕艺术是由古老的灯会冰灯发展、演变而逐步形成的。它充分利用北方冬季的气候,采用人工浇注和雕、砌、堆、筑等工艺,使其成为人造的冰雪景观。齐市传统的龙沙公园冰灯游园会,已经举办了几十年,每年都接待大量的外地游客和本地游客;投资3亿多元的劳动湖水系改造已基本完成,冬季已经有很多人在湖面上健身,齐齐哈尔大学近几年每年都在湖面上建造2~3块冰场,为教学和大众健身服务;应运而生的冰刀出租和磨刀服务,为部分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湖面上还有多处出租冰爬犁、雪地摩托等服务。冬季的劳动湖面和嫩江如果能得到充分开发,必将对齐市全民健身活动和经济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市体育局所属的多个室内滑冰馆的对外有偿开放和承办全国、省、市冬季项目的比赛,都将拉动我市相关产业的发展。以上几点,将成为齐市发展冬季冰雪旅游的基础条件。齐市今年成功举办的第2届关东文化旅游节,接待了大量的省内外游客,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2007年全国冬季运动会将在齐市举行,冰雪体育场地设施将进一步改善和增加。齐市应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冰雪旅游产业。以冰雪旅游产业发展为核心,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人文环境开发的作用
(一)人文环境的开发促进群众的冰雪旅游经济开发的创新意识
任何一种行业都需要有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来自于每一个群众,我们的群众具有埋头苦干的艰苦创业精神,具有不惧艰辛的吃苦精神,具有不计报酬的奉献精神。但是仅仅具有这些精神对于我们的冰雪旅游的发展是不够的,还需要群众的创新精神,把每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发挥到极致,我们的冰雪旅游产业将得到不可估量的发展。然而如何培养群众的创新意识,这就需要人文环境的开发,因为创新意识关键是要把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发挥出来,良好的人文环境的开发对调动人的积极性具有其独特的功能,将促使创新意识的发挥,从而促进冰雪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人文环境的开发有利于冰雪旅游后备人才的培养
21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任何一个行业、一种产业都需要人才,而且人才将对这一行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谁掌握了人才,谁就掌握了本行业的未来。冰雪旅游后备人才的培养也是一样,我们必须认真地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培养,才能使本行业有人可用。而人才的培养,人文环境的开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人文环境可以使社区、家庭、学校的冰雪旅游环境得到相互协调,共同促进的发展,从而促进冰雪旅游人才培养的长足发展。
(三)人文环境的开发有利于冰雪旅游经济产业可持续的发展
冰雪旅游经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除了人才的培养以外,还需要文化、卫生、市场营销等很多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企业的相互协调,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人文环境的开发恰恰是起到把这些部门协调到一起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冰雪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人文环境的开发有利于冰雪旅游产业的现代化、科学化、国际化
冰雪旅游产业的现代化和科学化直接受制于人文环境开发的现代化和科学化,既要把现代技术引入到人文环境的开发中,又不能盲目地引进,要有选择地、科学地引进,使人文环境的开发得到健康地发展,使冰雪旅游产业得到科学地发展。而国际化是在现代化和科学化的基础上发展的,要使冰雪旅游人文环境的开发从国内发展到国际,使具有良好人文环境的冰雪旅游产业吸引更多的国外友人来到我们这里,参与到冰雪旅游产业中去,体会其中的独特人文文化,促进冰雪旅游产业更好地发展。
三、冰雪旅游产业经济
人文环境开发促进群众基础发展对策
(一)加大政府政策的扶持和资金的投入
政府的政策是一切行动的指导,没有政府的支持和扶持,任何好的想法和课题都不会执行得太好,所以要想把人文环境开发落到实处,必须得到政府的支持指导和扶持。只有政府支持和扶持了,人文环境的开发才能又快又健康地发展起来。另外,也需要一定的政府资金的投入,使开发更有动力。
(二)促进社会各种资金的投资
除了政府资金的投入,社会各界各种资金的投资是人文环境开发的重要资金来源,只有争取这一部分资金,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才能使人文开发连续不断,步步为营,有条不紊地开展。
(三)地区特有的特色风俗文化提高人文环境
齐齐哈尔具有独特的地域风俗文化,鹤文化、流民文化、达族文化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冰雪旅游文化的人文环境开发的基础和外延,使人文环境的开发更具有齐齐哈尔冰雪旅游的独特内涵,让其更加丰富,更加具有吸引力,使游客流连忘返。
(四)提高旅游区公民的冰雪旅游文化素质,提高人文素质
公民的冰雪旅游文化素质主要体现在人文旅游活动中,则主要是指旅游地居民素质及民族群体行为,包括风俗习惯、社会经济及文化活动行为、文艺及体育活动行为等。
四、发展冰雪旅游群众基础
促进齐齐哈尔的冰雪旅游经济产业的开发和发展齐齐哈尔冰雪旅游经济产业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但是比起冰雪旅游大国韩国、日本、加拿大和欧洲的一些国家,齐齐哈尔冰雪旅游经济产业的群众基础还是显得太少。
(一)专业冰雪运动人员
专业冰雪运动人员是冰雪运动的先驱和引领者,冰雪运动的发展将使更多的民众参与到冰雪运动中,从而带动冰雪旅游的发展。这就像NBA的发展带动美国游,李娜网球的大满贯带动网球运动的发展等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将使大量的冰雪旅游群众参与到冰雪旅游中。
(二)冰雪旅游地居住和从业人员
在冰雪旅游地附近居住的民众和从业人员是宣传和服务冰雪旅游的先锋军,冰雪旅游者最先接触的就是这些人群,这些人员对冰雪旅游的宣传和服务将使冰雪旅游者对这一地区的认识和感受加深,将促进旅游者更加广泛地带动更多的旅游者来到冰雪旅游地,从而促进冰雪旅游的发展。
(三)青少年儿童学生等后备人员
青少年儿童学生是参与冰雪运动的后备军,这将使冰雪运动得到持续的发展,从而带动冰雪旅游的持续发展,这将是冰雪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的群众基础。
篇4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五省在旅游发展中遇到的障碍因素,并探讨了如何克服障碍,促进西北五省旅游业的发展,从而推动经济的全面发展。西北五省旅游资源丰富,西部大开发的实施为其旅游发展带来了契机。
[关键词]旅游业障碍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当之无愧的旅游资源大国,而西北又是中国的旅游资源宝库。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西北五省区面积共三百一十点七六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近三分之一;人口共八千九百零二点五八万人,占全国总人口不到百分之七。在这块地广人稀的沃土上,拥有丰富而又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五省区六大类型旅游资源齐备。在68种基本旅游资源类型中,拥有率超过90%。不仅拥有地文景观、水体景观、生物景观类型资源,而且还有古迹建筑、消闲求知健身和民俗风情类型资源。陕西省13个王朝在此建都,79个帝王在这里执政,历时长达1100多年,留下了数不尽的古代遗迹和文物珍宝,已发现有七十二座帝王陵,现有各类文物点三万五千七百五十处、博物馆七十四座,馆藏各类文物五十六万件(组),其极为丰富的地上地下文物遗存,被誉为天然的历史博物馆,其中秦始皇兵马俑更被誉为“世界第奇迹”。
地处黄河上游,同样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发祥地之一的甘肃省,以石窟、寺庙、长城、祁连雪景、黄河奇观和草原牧场等构成其独特的人文、自然景观。其境内的敦煌莫高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嘉峪关城楼、出土的铜奔马,均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古就有“塞上江南”美称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边塞风光与水乡景色交相辉映,丝绸古道、西夏文化、回族风情、历史名城融为一体,有东方金字塔之称的西夏王陵、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须弥山石窟,以及独具特色的回族风情。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湖光、山色、雪景、林海、草原风光、江河源头、民俗风情、宗教文化,一应俱全,包括中国西北最大的清真寺之一的西宁东关清真大寺,中国著名的六大喇嘛寺之一的塔尔寺,为中国最大的咸水内陆湖青海湖。此外还有孟达山、柴达木、马厂塬遗址、西海郡古城遗址等
古称西域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共有四十七个民族,多民族的特点令其拥有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又令其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古迹,同时具有雪山、草原、沙漠、盆地、河谷等自然景观。新疆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1处,著名的旅游点楼兰古城,高昌古城,交河古城,旅游景区468处,开发了包括天池,咯纳斯,葡萄沟,南山等一披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旅游产品。
西部大开发的实施给西北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带来了发展契机,促进了旅游业在该地区经济中战略地位的形成,但是,西北地区旅游业要实现跨越式增长必须首先克服制约具增长起步的障碍因素,为此需要政府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战略举措。
一、障碍因素的具体体现
1.观念滞后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实现西北地区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必然要实现旅游要素产权主体、市场交易主体和开发经营方式的多元化,这决定了西北旅游业首先要进行观念的创新。西北旅游业目前高成本低效率的开发模式是与陈旧的旅游业发展观、资源观密切相联的。目前西北地区旅游业发展仍在走与东部地区旅游业“同构化”的道路,照搬东部的经验,尚未挖掘西北特色,走出一条新路子。西北旅游业观念陈旧的原因在于,西部经济发展落后,西北地区国有经济改革进程普遍慢于东部沿海地区,国有经济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北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必然要求观念和思想的大解放,摒弃传统的思维定势,突破传统的观念障碍。
2.体制问题
西北地区旅游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滞后。旅行社与旅游管理部门、或政府有关部门的脱钩工作远没有彻底解决,旅游企业走向市场的过程还没有完成。在西北地区,在旅游管理体制方面,尽管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政府管理机构虽然有所精简和调整,但离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对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在市场参与方面,一些政府投资兴办并管理的旅游企业仍受到政府种种保护,导致了旅游业的垄断经营和不公平竞争,降低了旅游资源配置效率;在市场管理方面,政府部门无法有效地对旅游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监控,致使欺客、“宰客”的现象仍大量发生,使得一些外地游客视西部一些名胜游览线路为“畏途”,最终放弃旅游计划。
3.资金问题
资金是旅游资源、旅游景点、旅游设施开发的保证。五省区有许多待开发的旅游资源和景点。这些旅游资源和景点,或因自然作用,或因人为破坏,需要恢复和修补,资金短缺限制了对这些资源的恢复、修补和开发。此外,因为资金短缺,旅游设施的硬件建设也受到影响,如宾馆、饭店、交通等硬件设施严重不足,出现住宿难,吃饭难,行路难的三难问题,游客的接待能力,旅游市场开拓能力直接受到限制。
4.交通问题
五省区国土面积大,旅游景点之间的空间跨度相应比东部和中部大,因此对交通发展要求高。一个容航空、铁路、公路和水运为一体的立体、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不仅可以让游客进得来、游得到、出得去、省时间,而且也是五省区旅游业大发展的基础。从目前的情况看,航班班次少,主要城市的通航有待开发;火车不仅慢,而且舒适度差;省内交通不畅的问题比跨省交通存在的问题更严重。旅游高峰期间,所有的票都紧张。交通运输工具老化,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运力要求,已成为制约旅游发展的重要瓶颈。
5.产品结构单一化
西北地区旅游资源具有突出的多元化特点,具有开发多元旅游产品得天独厚的条件,但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非常不足。在东部地区,旅游业已形成了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产品和特种旅游产品并存的多元化产品供给结构,而西北地区旅游的产品仍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即使在观光旅游产品中也仍存在着大量的重复现象,以相互简单模仿为基本特征的“塑像热”、“造庙热”、“仿古一条街热”、“人造景观热”轮番出现,致使旅游产品间的特色无法形成互补效应,产品的市场吸引力在相互抵消中下降。在激烈的国际和国内竞争中,西北资源优势被开发不足的劣势所抵消。应充分认识到旅游产业对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充分认识旅游业发展在西部中的重要地位,克服障碍因素,积极促进西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实现西部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对策
1.统筹规划,合理分布
西北旅游资源较为分散,有关部门应树立“大旅游”和“旅游区域”的观念,选择一批在国际市场上前景看好的旅游项目,统筹规划,成片开发,力争打破行政壁垒,接通西部黄金旅游线同时注意景点合理布局与线路合理规划。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国家财力有限,西北地区经济又相对落后,应广拓渠道,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西北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在保证资金利用效率的前提下,可利用国家基建资金、扶贫资金、国债和外资(甚至可以设立西部国际旅游开发基金会,向国内外广泛集资),对重点景区进行建设,尤其要改进西北国际旅游交通结构,重点建设景区与交通干线之间的道路,使客源流向由单向运转变为环路运行。可选择条件成熟的城市作为大型国际直航口岸,直接通往东南亚及欧美客源市场。
3.实施产业化发展战略
各部门要进行有效配合,适当延长产业链,使之在一体化框架内衔接互动,并引向更深层次。不妨在西北建立若干旅游经济开发试验区,逐步开放旅游市场,探索国际旅游产业化发展的新模式。
4.精心定位,加强宣传
要注意东西部旅游资源的互补性,搞好定位,防止资源浪费。同时要突出特色,改进宣传手段,尽可能结合互联网等现代化手段进行促销。
5.重视人才资源
地方政府要发挥服务功能和主导作用,制定优惠政策,灵活用人机制,要争取引进一批熟悉国际旅游业务,掌握现代经营手段的专业适用型人才。
6.完善监管机制
旅游业将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特殊作用,成为西部大开发中率先突进的产业,西北地区的旅游业要想成为真正“兴西富民”的支柱产业和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就必须克服制约发展的障碍因素,积极促进西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目前,西北地区国际旅游业无序竞争现象较为严重。国家应努力完善监督管理职能,引入公平竞争机制,维护国际旅客的合法权益,保护旅游业的纯洁性。
参考文献:
[1]扬长春:中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113~133
篇5
(一)全国文化发展现状
文化产业近几年蓬勃发展,其在经济中的地位不可估量。在联合国教科文组里提出了“文化圈”模型,其中揭示了文化的再生产理论,讲述了文化的循环发展五个阶段:创造、生产、传播、展览/接受/传递、消费/参与。在高树生如何认识文化产业中提出了文化产业经济分析模型,即将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周而复始的延续过程视为文化再生产,其包括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四个类别。
(二)国内旅游业发展现状
我国国内旅游的经济总量远高于国际旅游,可以看出国内旅游带来了经济效益,其供给面大,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而文化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部分,也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体现为:文化旅游—经济发展—文化旅游地区建设—经济发展,这是一个循环的促进过程。
(三)南锣古巷现状分析
南锣古巷是北京市政府确定的第一批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也是北京市胡同肌理保存的最完整的棋盘式传统居民区。对南锣古巷的SWOT分析,如下:STRENGTHS:历史悠久,地区特色使商业化和古老的北京胡同融合一体;WEAK-NESSES:较高的商业流给附近居民出行造成不便;OPPORTUNITIES:文化商业街定位既很好利用了南锣古巷的历史人文气息,也方便吸引投资激活当地经济;THREATS:商业开发和古城特色保护的平衡,过度的开发则导致古城特色不在,开发力度不够便无法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
二、研究思路
(一)地区发展路径构想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南锣古巷的主要优势在于其文化遗产丰富,利用文化资源我们在城区范围内进行文化再生产,从而达到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在南锣古巷地区投入产出是一个循环促进的过程,通过不断促进本地区文化建设中以获得进一步的收益,使得经济发展循环上升到更进一步。
(二)文化作用的实证研究
通过文化旅游投入产出的流程图,来设定投入产出模型,先忽略它的循环效益,把经济建设的初步成果看做是一个静态的投入产出的过程。由此可知,在地区的范围内,文化产业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并随着经济的发展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一个循环受益的过程。
(三)地区发展的路径研究
除了主要的投入外,经济效益的获得还来源其他因素,在投入产出中体现为间接消耗。在南锣鼓巷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除去最开始的对其基本设施的建设,中间产品的产出以及投入对其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初步的文化创造对经济、人力、资本和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从而形成此类中间产品的发展,对经济效益有一定的影响,而中间产品的发展和壮大又对文化的建设发挥重大的作用,进一步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结论及建议
(一)文化旅游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文化旅游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利用文化的投入产出分析得出,文化产品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而是成为一个产业,可以形成一个文化再生产过程,其涉及面广,辐射力度强,具有较好的带动作用,这样可以使得地区的人、财、力充分的利用,实现文化和经济的循环发展圈。
(二)利用文化遗产可以带来地区的繁荣
文化的再生产过程给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思路,部分地区由于具有丰富文化遗产的优势,利用其发展经济一方面是对传统和历史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也可以免去再寻其他路径发展所耗成本,因此,地区的发展可以利用文化的再生产过程循序渐进的发展,不断开发并发展文化旅游产品,以此来吸引游客,加深游客对传统和历史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进一步吸引招商引资来促进经济发展。
(三)地区的特点决定其发展方向
利用历史文化是南锣鼓巷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其SWOT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历史文化资源的丰富是此地区的重要优势,而与历史文化相关的旅游产业也是经济发展不可估量的一部分。南锣古巷作为重点保护区,历史文化的传承十分重要,因而地区发展以保护和还原原有面貌为主,以此设计旅游产品,带动地区文化旅游业发展,增加旅游人流量,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四)注重商业的开发和古城特色保护的平衡
篇6
(一)认识到乡镇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从政策上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
众所周知,乡镇民营企业在促进农民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乡镇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政府部门应该提升对于发展乡镇民营经济作用的认识,从战略角度,制定一些列的政策来促进乡镇企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如: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乡镇企业实施必要的金融支持,搭建乡镇民营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平台,在土地审批,证照办理等方面提供必要的优惠措施,制定出符合当地民营经济发展的可操作性比较强的政策措施等等。在民营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地方政府还应当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和舆论环境,形成人人谋划发展、户户积极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另外还要积极的制定一些优惠的措施,促使乡镇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在发展中建立企业集团,帮助企业了解和完善现代企业发展制度和人才招聘制度,引导企业向着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电子商务,第三产业、环保产业等朝阳产业发展,鼓励民营企业投资中小型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促进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二)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更加深入的推进改革开放
随着时代的发展,政府的主要职能已经从管理转变为服务。为民营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已经成为了乡镇政府工作中的重要内容。目前在一些地区的乡镇政府中还存在政企不分的情况,这种职责不分的情况一旦蔓延,就可能会产生钱权交易,还可能产生严重的腐败问题,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工作中,乡镇政府在为民营经济发展搭建良好服务平台的同时,还应当积极的推进改革开放,一方面改革原有政策中不利于企业发展壮大的措施,给企业的发展营造宽松的社会经济环境;另一方面还要实施投资环境的优化,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工作方案,引进一批环保达标且投资数额较大的龙头民营企业,带动本地其他企业的发展。
(三)改革财政金融制度,为民营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乡镇民营企业往往规模小,人员少,企业发展处在初期阶段,这使得企业在银行融资的过程中容易遇到很多困难。银行为了最大限度的规避风险,往往选择那些规模大,发展较为成熟的企业进行放贷,而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乡镇民营企业往往不够重视,这无疑加大了乡镇民营企业的融资难度,所以,资金也就成了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因此,改革现有的金融制度,使其向乡镇民营企业倾斜,让它们有足够的资金发展就显得特别重要。一方面,政府应该尽快的建立中小企业的投资担保的机构,支持乡镇民营经济的起步创业。另外要积极协调银行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助力中国乡镇民营企业的发展,设计一些适合小微企业发展的信贷产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获得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为乡村的小康和整个国家的共同小康做出金融企业应有的贡献。
二、结语
篇7
[关键词]条形码射频技术物流管理系统
在物流管理过程中,条形码是商品识别的主要手段,但它有诸多局限性:信息是只读的;识别是接触式的;一次只能读一个;读取距离近;信息容量小。二维条码虽然解决了信息标识容量问题,但是只适用于流通领域,不能透明地跟踪和贯穿供应链过程。
一、射频技术原理
射频识别(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简称RFID)是一种利用无线电射频信号进行物体识别的新兴技术。射频识别系统一般包括电子标签、阅读器和其他设备。射频识别系统所采用的技术为微波反射技术,是基于电子标签内微波天线的负载阻抗随存储的电子数据变化的特点,实现对电子标签内电子数据的读取。标签进入磁场后,接收解读器发出的射频信号,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或者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解读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处理。
射频技术可以实现非接触识读,识读距离可从十几厘米到几十米;不需要光源;使用寿命长;识读距离远;抗恶劣环境能力强;安全性高;可同时识别多个对象,数据的记忆容量大;可不需人力介入操作。射频技术可应用于产品防伪、物品追踪、自动收费,尤其在物流管理系统中,应用非常广泛。
二、物流管理系统
物流是物品在一定时间里的空间运动,物流的目标在于以最小的费用满足消费者的物流需求。2007年中国物流企业信息化推进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指出,我国目前的物流产业现状是物流信息化程度低,信息化系统功能欠完善,我国今后物流发展的主要任务是鼓励生产流通企业应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改善传统企业的管理,促进流通的现代化。
三、射频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
射频技术在物流配送中的应用可分为商品的入库、出库、存储、运输跟踪、配送等。RFID技术可以加快供应链的运转,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率。
1.商品出库与入库
物资配送中心所派车队进入仓储中心时通过门禁,阅读器读取到射频标签信息并在仓储中心系统中显示此时车队所载物资为空。车队装载物资完毕离开发物仓库时再次通过门禁,物流系统将出库物资信息写入到系统数据库中并上报给物资配送中心,这样就等于射频标签承载了其所运物资的相关信息,自动完成物资出库,此时运送物资的车辆和物资进入在途状态。运输车队到达收物仓库时再次通过门禁,阅读器读取到射频标签中的信息后传输给仓储中心系统,系统即显示待入库物资的相关信息并写入数据库,自动完成物资入库,并上报给物资配送中心,通知物流配送中心配送任务已经完成。
2.存储与库存盘点
在仓库里,射频技术最广泛的应用是存取货物与库存盘点,它能用来实现自动化的商品的登记、存货和取货等操作。在仓储管理中,通过将供应计划系统与射频识别技术相结合,能够高效地完成各种操作。可增强作业的准确性和快捷性,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成本,减少物流中由于偷窃、损害、出货错误等造成的损耗,实现快速供货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储存成本。
3.运输跟踪
在运输管理中,通过在货物和车辆上贴RFID标签,完成设备的跟踪控制。接收装置收到RFID标签信息后,连同接收地的位置信息上传至通信卫星,再由卫星传送给运输调度中心,送入数据库中。利用射频技术可准确、迅速地完成配送任务并实现对在途物资的跟踪。在物资运输期间,物资配送中心根据发/收物仓储中心上报的数据可知在途物资的名称、品种和数量等信息,达到在途物资的可见性。
4.物流配送
在配送环节,采用射频技术能大大加快配送的速度和提高拣选与分发过程的效率与准确率,并能减少人工、降低配送成本。到达中央配送中心的所有商品都贴有RFID标签,在进入中央配送中心时,托盘通过一个门阅读器,读取托盘上所有货箱上的标签内容。系统将这些信息与发货记录进行核对,以检测出可能的错误,然后将RFID标签更新为最新的商品存放地点和状态。这样就确保了精确的库存控制,甚至可确切了解目前有多少货箱处于转运途中、转运的始发地和目的地,以及预期的到达时间等信息。RFID技术可以实现合理的产品库存控制和智能物流技术。借助电子标签,可以实现商品对原料、半成品、成品、运输、仓储、配送、上架、最终销售,甚至退货处理等环节进行实时监控,使整个供应链管理显得透明而高效。
四、RFID的发展方向
RFID与其他新兴技术一样,仍存在很多问题。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是制约RFID发展的重要因素。RFID的成本过高是抑制RFID技术的关键问题。其成本主要是标签、读写设备及相关管理软件的成本。其中,由于标签将贴于单件产品上,数量巨大,标签成本的降低,将是RFID成本降低的重要部分。采用RFID技术的最大好处是可以对企业的供应链进行透明管理,但同时会使个人隐私受到影响。因此,RFID的安全性也非常令人关注,需要尽快推出增强安全性能的RFID产品。RFID的读取仍存在错读率高的问题。
射频技术在物流管理系统中的应用,提高了商品入库、商品配送和管理的工作效率,减少了人力资源的浪费,提高了人员的利用率,射频技术作为供应链下物流管理硬件将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篇8
所谓循环经济,即在经济发展中,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我国是一个资源短缺、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极低、环境容量不容乐观的发展中大国。从资源禀赋看,我国是总量上的大国,人均水平上的贫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能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从资源利用效率看,目前我国创造世界GDP的4%,却消耗了世界上31%的钢材、30%的煤炭和50%的水泥。从资源再生化角度看,我国资源重复利用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资源循环利用比发达国家低50%以上,废旧轮胎再生利用率仅有10%左右。从资源消耗角度看,自2001年起我国万元GDP能耗已经逐年下降,2004年又上升了14%。
另外,过去人们单纯用GDP指标评价一个国家的经济繁荣,以牺牲环境和子孙后代的利益为代价,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巨额的投资推动,掩盖了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所产生的负面效用,导致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产品高价,资源地价,环境无价”的畸形特征。显然,不改变这种经济增长对资源的消耗方式和对环境的破坏,要实现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因此,从发展循环经济的角度出发,人们提出了绿色GDP的概念,在计算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成就时提高了对自然资源环境作为“社会财富”和“潜在社会财富”的重要性的认识,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以往我国为了摆脱贫困落后,选择了效仿工业化国家走过的发展道路,作为振兴国力的手段,这造成国内生态环境形势更趋严峻。由于人类经济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而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改革开放以来,静观我国在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总体上,我国的生态环境破坏还在加剧。人们不顾自然生态规律滥用环境资源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给现在的经济生活带来副作用的同时,还不断地将这类后果传递给子孙,这种时间上的后代沿袭,最终带来的只能是更多的自然灾害和更多的物种灭亡。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环境质量,扭转生态恶化的趋势,就必须发展循环经济。在经济发展中保护环境,在环境保护中促进经济发展。有效地防止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以较小的环境损失换取高效的经济增长和较高的环境治理能力。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二者统一的基础上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创新保障
(一)循环经济法律制度体系创新保障
我国应该根据国情,制订一系列环境保护、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度,用法律法规制度推动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如已经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是我国推进循环经济立法的一个里程碑。应尽快制定和实施《国家循环经济法》和相应的《国家绿色消费法》、《资源循环再生利用法》等法律,制定并完善鼓励和支持循环经济的经济政策、税收政策,使法律法规真正起到预防污染和绿色导向作用。
明确消费者、企业、各级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明确把生态环境作为资源纳入政府的公共管理范畴之内。着手制定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以及家用电器、建筑材料、包装物品等行业在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各类废物回收制度,明确工业废物和产品包装物由生产企业负责回收,建筑废物由建设和施工单位负责回收,生活垃圾回收主要是政府的责任,排放垃圾的居民和单位要适当缴纳一些费用;制定充分利用废物资源的经济政策,在税收和投资等环节对废物回收采取经济鼓励措施。
(二)资源全部成本的完全价格体系创新保障
资源的价值被人为地低估是我国资源严重浪费的根源,而其根源又在于政府对GDP增长的追求,造成的环境污染的损失以及资源的过早耗尽是子孙后入多少倍也难以挽回的。因此,要加快价格体系的市场化改革,让资源以价格的形式真正体现出资源的价值。
政府需要研究并落实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政策和收费政策,积极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通过水价、电价等价格政策的调整,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资源全部成本的完全价格体系就是通过政策调整,利用经济手段使资源价格反映其真实的生态学、经济学价值。
为了防止没有计划地使用、早用、误用和过度利用资源的情况发生,可以对共有财产(指环境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使用者课税,并且应该按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对一些亏损或微利的废旧物品回收利用产业和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产业,可以通过税收优惠和政府补贴政策,使其能够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在增加环境污染排放税、资源使用税的同时,可以对企业用于环境保护的投资实行税收抵扣。本文建议专门设立环境技术开发基金,重点支持废旧物品回收处理和再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通过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使全社会建立起节约资源、提高使用效率、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循环经济模式。
(三)绿色科学技术支撑体系创新保障
绿色是循环经济模式的守护神,应贯穿于资源开采,产品研发、生产、包装、销售、消费及回收利用的全过程,表现在以下方面:
1.绿色研发。绿色产品的开发过程是企业实践循环经济理念的关键所在,企业应以绿色需求为导向,实施绿色设计,树立绿色品牌。在整个产品研发过程中,始终强调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废弃物的有效处理,做到“清洁生产”,使企业具有可持续竞争优势。
2.绿色包装。绿色包装是绿色产品传递给消费者的第一信息,应以环境保护为首选目标。无论在包装设计、包装材料和包装风格上,都要力求简单,充分考虑对环境无毒害和可分解成能再循环的原则。
3.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绿色消费已成为21世纪的潮流,标志着消费者已经意识到环境恶化对生活质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而要求企业生产、销售绿色产品,以减少对环境的危害。“绿色食品”、“绿色家电”、“绿色服装”、“绿色家居”、“绿色建材”等绿色产品已逐渐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随着“绿色消费”的需求不断高涨,企业应不断创新,生产绿色产品,推行绿色营销。
4.绿色标志认证。ISO14000认证和绿色标志认证是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和冲破绿色贸易壁垒的“绿色通行证”。目前,“绿色壁垒”成为我国扩大出口面临最多也是最难突破的问题,对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造成重大的影响。据统计,我国有数百个品种、50多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因保护臭氧层的有关国际公约而被禁止生产和销售;40多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因主要贸易对象国实施环境标志而面临市场准入问题;每年都有70多亿美元的出口因“绿色壁垒”被禁止。为了突破“绿色壁垒”,应努力争取环境认证,特别是ISO14000认证,以扫清我国产品出口的技术障碍。
5.绿色GDP核算体系。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要改变过去只重经济指标,忽视环境效益的评价的做法。在GDP核算中考虑资源环境因素,最终反映出经济的净增长。这种核算方式是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复合型环境污染问题的新模式。但目前直接运用绿色GDP核算方式尚有一些技术和社会层面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因此,可以通过从小循环到中循环,最终到大循环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来逐步采用绿色GDP的核算方式,即小循环——企业层面:根据生态效率理念,在企业大力推行产品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等措施,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使每个生产企业都成为生态单位,在生产过程中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达到废物最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中循环——生态工业园区域层面:按照工业生态学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在企业间形成共生关系,建立工业生态园区,积极发展生态工业,在企业清洁生产的基础上,使上游企业的废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不断延长生产链条,实现区域或企业群的最有效利用,从而达到废物产生量最小,甚至零排放。大循环——循环型社会层面:在一定区域内,用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实行可持续生产和消费,全面提高资源利用率,逐步建成循环型社会。
(四)政府引导、共同参与、普及环保教育体系创新保障
资源和环境危机的实质不仅是单纯的经济和技术问题,而且还包括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问题。循环经济不仅需要政府的倡导和企业的自律,更需要提高广大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面对全球性的资源和环境危机,我国亟待加强“生态道德”观念建设和循环经济意识教育。为了治本,必须把循环经济知识的教育纳入全民社会教育轨道常抓不懈,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广泛宣传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并应将树立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的相关内容编入教材,在中小学中开展国情教育、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教育。并在全社会积极倡导使用环境友好型产品,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提高全民资源节约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同时,运用生态学、资源学的原理与方法,教育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深入人心,居安思危,增强发展循环经济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变成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逐步形成保护资源和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为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篇9
近些年来,频发的煤矿事故,不断警醒着人们关于安全培训教育的重要性。如今,煤矿的基层从业人员门槛低,大多数基层从业人员对煤矿的安全了解的并不透彻,遇到突发事故往往不能够及时做出正确的反应,才导致悲剧频发。而人力作为西山煤电集团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那么对基层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可谓是刻不容缓。
二、西山煤电集团内外环境的分析
1.国内经济因素的影响。现如今,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西山煤电集团作为大型国有企业,其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一方面,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对煤炭行业进行宏观调控,正是由于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煤炭的需求量基本能够保持稳定增长;另一方面,由于税收方面的调整,使国内煤炭的出口率减少,煤炭利润也相应的收到相应的挤压。
2.国际经济环境的分析。中国加入WTO后,经济全球化的的影响,为我国煤炭行业在国际激烈的竞争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我国煤炭企业诸如西山煤炭集团这样的企业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才能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占有一席之地。
3.安全生产教育的培训。煤炭产业相对于其他产业,存在着较多的安全隐患。特别是大批的中小型煤矿产业,条件差,生产的设备简陋,系统不够完善,职工的技术不过关。都会对安全生产带来严重的危险。只有通过系统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才能增强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患危险的自觉性!
三、煤矿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在煤矿安全生产的作用
1.安全培训是成本低投入,但效益十分大的项目。在进行安全技术培训工作当中,要确立新的安全培训观念,确立科学的安全管理思想。学习相关工种的理论知识,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提高预防和救护能力。提高煤矿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2.要加大投入安全技术培训机构和基地的建设。以及实验设备,教师队伍的建设,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制定的大纲进行培训。教师要提高管理水平和科研水平,认真研究企业对安全技术培训的实际需要。采用多媒体,研讨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提高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3.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贯彻以人为本,为基层服务的方针,在国家局和省内的煤矿安全局领导的监督下,对各个技术培训单位统一规划,分级实施,各负其责。实行分数考核制度,逐步使安全技术培训考试程序化,规范化。提高煤矿安全技术的培训质量。
4.提高国有企业以及各个个体的管理人员关于采矿基础知识和技术素质。要积极的引进煤矿产业各个部门人才。加强与高校的合作。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
四、基层从业人员对西山煤电集团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劳动力密集,因此,煤炭行业的人力资源非常充足,但是,值得重视的是,由于煤炭行业特殊的高危性、工作环境艰苦、工资收入微薄以及体力劳动量大等因素的影响,煤炭的基层从业人员大多数文化程度都不高,很难掌握在工作过程中所应该掌握的基本技术,同样的,安全意识都普遍薄弱,在工作过程中,不能够严格注意操作方式,就很容易导致意外发生,甚至在遇到突发事故的时候,不能够及时做出正确的反应,增大了煤矿事故的发生率,集团的经济发展因此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事故都是刻骨铭心的,西山煤电发生的大大小小的矿难让所有人感到痛心,2009年3月22日由于井下局部瓦斯爆炸,发生的一起特大瓦斯爆炸事故造成74人死亡,多人受伤。这起事故不光使诸多家庭蒙上难以去除的阴影,对于本集团而言,煤炭的生产也受到了或多或少的影响。“一人生病,大家吃药”,西山煤电集团也因为这次事故的发生,相应的放慢了生产脚步,山西省为了保持省内煤炭产量的稳定发展,对于诸如西山煤电集团这样的国有大矿针对去生产综合能力都规定了相应的煤炭生产总量,因为西山煤电集团煤炭生产总量的下降,其他国有企业的煤炭集团的生产总量就有了相应的增长。而造成这起事故的原因是方方面面的,若基层的从业人员懂得过硬的井下安全工作方面的知识,相信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减少各种矿难的发生。
五、西山煤电集团职工安全培训教育中心
在职工的安全培训教育方面,西山煤电集团也下了很大的心思,并设有专门的西山煤电集团公司安全培训中心,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实习场地占地413平方米,现如今安培中心现有职工95名,并下设四科一室,即教务科、电教科、学管科、总务科、办公室。安培中心在投入使用后,主要负责西山煤电集团关键岗位从业人员中等职业教育四个专业办班工作。还接待公司其他培训班。
六、结语
篇10
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利用1996—2006年的相关数据,应用回归、贡献率分析等实证分析方法来研究消费需求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为宁波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民经济
发展提供依据,并提出了扩大宁波市消费需求的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消费需求;经济增长;宁波市;对策
Abstract
Consumptionisthepurposeofthemarket,anationaleconomicgrowthanddevelopmentinitiative,and
howtoenhanceconsumptionpowerhavenowbecomethefocusproblemsofthewidespreadsocialattention.Thepaperadoptstherelevantdataof1996-2006,useregressionandanalysisoftherateofcontributiontostudytheeffectoftheconsumerdemandtoeconomicdevelopment.Toprovidethebasis
oftheadjustmentoftheindustrialstructureandthedevelopmentofthenationalofNingbocity,andtoproposeanumberofpolicyrecommendationsoftheexpansionofconsumptiondemandinNingboCity.
Keywords:consumptiondemand;Economicgrowth;Ningbocity;Countermeasures
引言
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但是,投资需求只是中间需求,只有消费需求才是真正的最终需求,消费需求规模的扩大和结构升级才是经济增长的源动力。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合理控制投资规模,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重要条件,对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扩大消费需求,有效化解消费需求增长的“瓶颈”因素,促进经济增长主要由投资驱动向投资和消费协调驱动转变,让消费在经济增长中唱好“主角”,已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
1.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投资和消费是最主要的经济行为,是引领经济增长最积极的要素,投资与消费的互动可以形成经济自主增长。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经济扩张是以投资需求增长为先导,投资优先于增长,并在乘数作用下带动经济快速增长[1]。但是归根结底,投资需求是引致需求,消费需求才是最终需求,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和最根本的动力,如果没有消费需求的引领,投资必然是盲目的,只有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协调增长才能实现经济持续高质量增长。
首先,消费是实现有效投资的先决条件。投资的目的在于获取投资利润,而利润的实现以消费需求的实现为前提。一旦投资产品投放市场能为消费群体所接受,投资的利润将会迅速实现,因此投资回报的多少关键取决于消费行为的实现程度。换句话说,只有通过经济主体的消费行为才能实现投资产品的市场价值,从而使投资者获得相应的利润。
其次,投资需求的增长受到消费需求的制约,有效的投资需求只能在消费能力能够驾驭的空间范围内实现。虽然在短期内可以通过行政力量的推动或政府宏观调控手段的刺激,促进投资需求迅速增长,但是投资需求并非最终需求,不可能成为经济增长真正和持久的拉动力量。没有消费需求增长的支持,投资需求形成的新增生产能力将会大量闲置,不论是投资需求拉动的经济增长还是投资需求增长本身都不可能持续。
再次,消费需求可以创造投资。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演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社会群体对于物质产品和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追求享受和增强自我发展的需要逐渐取代了满足生存的基本需要。这些新的需求可以激发投资者的投资意愿,成为投资者追求利润的直接动因。因此,投资可以通过消费需求的增加得以创造。由于人们的消费愿望具有无限性,无论是物质消费,还是精神消费,从简单到复杂,从低层次到高层次,不断会有新的追求。
这种消费愿望不断推动消费结构的升级,消费结构的升级又会带动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
整和优化,从而拉动经济不断增长,也带来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宁波市经济的发展正进入快车道,但随着国家加强宏观调控,严格控制投资规模,
国际贸易摩擦日趋激烈,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受到相当程度的制约,在这种情况下,要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就必须协调“三驾马车”的前进步伐,除了要扩大投资,加大技术改造的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出口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外,还必须千方百计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只有这样,经济增长才能建立在速度、效益和质量共同提高的基础上。
2.宁波市消费需求的现状分析
2.1居民消费是最终消费的主体
最终消费由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组成,1996年,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之比为4:1,2006年两者之比为9:5。居民消费比重保持六成以上,成为最终消费中的主体,在居民消费中,城镇居民消费比重明显上升,占居民消费比例由1996年的37.6%上升到2006年的50.4%,而农村居民消费比重则逐年下降,2006年仅占49.6%,比1996年回落12.8个百分点。从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来,城镇居民消费呈上升趋势。
2.2收入大幅增长,消费结构逐步升级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宁波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不大,90年代以后呈现较快增长局面,尤其是近几年来,增长趋势凸现。2002年宁波市人均GDP突破26000元,2004年达到38292元,2006年达51460元。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稳步提高、消费倾向转变明显,2006年全年人均消费支出12655元,同比增长7.7%。城镇居民消费热点随政策导向效应及城镇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由以食品、衣着支出为主逐渐向教育、医疗保健、通讯、居住等消费倾斜。市区居民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由2
005年的37.8%下降到2006年的36.9%。与2005年相比,在消费支出十大组成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和居住支出分别比上年提高0.2和1.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显著提高,2006年,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快速增长。全年人均纯收入达8847元,同比增长13.3%,增幅超过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0.3个百分点。同时消费领域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也发生较大变化,整体生活水平保持较快提高。全年人均消费支出达7378元,同比增长8.8%,增速较2005年同期提高2.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41.0%下降到
40.6%,并且年度间呈稳步下降趋势。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序列正在不断优化,与2005年同期相比,居住类、服务类支出增长最快。其中用于居住支出增幅达26.9%,列类消费支出之首,其次是服务性消费支出、同比增长17.1%。从经济发展与相应消费水平看,城乡居民消费总体上已经跃进初步富裕门槛[2]。
从国际经验看,人均GDP达24000元以后,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呈现如下四点明显特征:一是基本生活消费的比重降到40%左右;二是居民消费以拥有住宅、家用轿车为主的富裕型消费,住房、家用轿车消费比小康阶段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三是交通通讯支出持续快速上升;四是第三产业比重持续提高,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及其比重显著上升。这从宁波近几年的消费统计数据也可得到印证。
2.3消费整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相对落后
宁波市国民经济近几年来快速发展,但主要以投资、出口主导经济增长格局,消费在近
年来虽然实现快速增长,但对于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仍落后于投资和出口。从资料来看,“十
五”期间最终消费(包括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占GDP比重一直保持在36.3%左右,低于平均投资率15.4个百分点,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6.8%),差距达到2O.5个百分点,其中
2003—2006年度间还出现不同程度的小幅回落,并且,相比于进出口高位增长的态势,消费的快速增长也稍逊色。
2.4居民消费水平偏低,消费潜力尚未得到应有的释放
首先,宁波居民消费支出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而增长,但居民消费支出增长幅度低于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从总体走势看,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逐年呈平稳下降态势。其次,居民消费率远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宁波2002年居民消费率为38.5%,2003年为36.4%。而在“九五”期间,我国消费率平均59.3%,其中居民最终消费率平均为47.2
%,2002年居民消费率仅为45.2%[3]。再次,宁波平均消费倾向低。统计数据表明,自1978
年以来,平均消费倾向一直下降,尤其是90年代以来迅速下降。
3.消费需求对宁波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
消费需求是三大需求要素中所占份额最大、波动幅度最小的部分,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最为明显地反映经济自发增长态势的宏观经济指标。为了直观反映最终消费对GDP的影响,本文应用回归、贡献率分析等实证分析方法来研究消费需求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3.1消费需求对GDP影响的回归分析
按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由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和净出口三部分组成,
为直观反映消费需求变化对GDP的影响,本文假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净出口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来反映消费需求对GDP的影响。为建立这一模型,本文利用经济普查后的宁波最终消费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进行分析。设以Yi代表国内生产总值,Xi代表最终消费,从表1中可以得到1996—2006年宁波市GDP和最终消费的11组数据,应用回归分析法,建立宁波市国内生产总值Yi对宁波市最终消费Xi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为:
YiabXi,其中i代表年份,a和b分别代表截距和斜率。由表中数据,运用最小二乘法
可拟合出宁波市国内生产总值Yi对宁波市最终消费Xi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Yi175.2013.071Xi。从回归方程可以看出拟合直线的截距和斜率175.201、3.071,即可以看出X与Y的变化呈正相关关系。经R2相关性检验,R20.988,相关密切,方程拟合度似乎很好。从相关系数可以判断消费需求与GDP呈高度正相关关系,消费需求在
宁波经济增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消费需求每增加1个单位
时,GDP将增加3.071个单位。同样,假定最终消费和净出口保持不变,应用回归分析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设Yi代表国内生产总值,Zi代表资产形成总额,经过回归分析得出Yi193.2501.679Zi。
经R2相关性检验,R20.986,两者也存在高度正相关。从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投资对经济发展同样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根据回归分析模型,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形成总额每增加1个单位,GDP将增加1.679个单位。
3.2消费需求对GDP的贡献分析
投资、消费和净出口被称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三者的比例关系是否协调,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为反映三大需求变化对GDP增长的影响,本文应用贡献率分析方法来反映,各需求要素贡献率=各需求增额/GDP增额*100%。通过计算我们可以得出从1996年以来,宁波居民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
根据表2,以各年度为时间点,测算1996年以后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测算
结果表明,从1997年到2002年来看,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波动较大,但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波动较大,1999年达到54.8%,而到2002年却出现了负值为-15.4%。从2002年到2006年来看,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徘徊不前,一直处于弱化地位,基本维持在20%左右;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回升,但增幅不大。见图1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全社会资产投资对宁波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长期以来都以60%左
右而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有所下降。从发展的趋势看,随着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临港大项目基本布满,投资拉动将进一
步弱化,但宁波在相当长时期内还处于工业化阶段,工业投资拉动仍将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而宁波港口优势则将进一步强化出口拉动,但出口拉动外部影响因素很多,稳定性不足。相比之下,虽然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保持在20%左右,但因其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较高的抗风险性,未来可以取资和出口,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
4.扩大宁波市消费需求,提升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4.1进一步提高城乡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只有收入水平提高了,才能扩大消费需求,优化消费结构。因此,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对提高居民消费关系重大。
一是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在当前财政收入好的形势下,继续加大对农村、农民、农业的投入力度,促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现代化。不断提高农民收入,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稳定农资价格,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维护农村居民利益。宁波市67.2%的居民组成是农村人口,随着收入的增加,潜在的消费冲动被激发出来有利于促进宁波市消费发展。要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多方面、多渠道、千方百计为本区域内农村居民增收提供便利,积极落实减轻农民负担的有关方针、政策,繁荣农村市场,带动消费。一方面是落实各项社会保障措施,分别从医疗、保险、卫生等方面加强投入,减少农村居民在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使其支出转移到生产、生活消费上面来。另一方面是依托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扶持背景,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保障和完善农村交通、通讯设施。加快农村市场建设,畅通商品流通和农民消费渠道。增加农村地区小型零售网点的密度,方便居民购物;开发不同的消费热点,通过连锁经营的方式让商业网络由城市中心向周边人口相对稠密的郊区延伸,扩大对郊区居民的商品销售;通过以连锁的方式实现零售商业的规模化经营。
二是增加城镇居民中低收入者收入。采取更有力措施促使城镇居民就业和再就业,为此,应设法通过进一步降低门槛,完善中小企业投融资体制,鼓励创业,为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
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规范和健全劳务人才市场,开办面向下岗人员的就业供需会,沟通就业
信息;以社区为单位,多方联动,帮助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参加技能培训,通过自主创业和竞争择业实现重新就业。进一步建立健全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工资增长机制和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逐步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把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作为工作的重点;进一步落实并适当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各级政府部门应想方设法尽可能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并严格实行,使之制度化、规范化。
三是逐步调整收入分配制度,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继续加强市场化分配体制的建设,使个人收入分配规范化、公平化;进一步加大高收入者的税制改革,缩小部分不合理的高、低收入群体差距。
4.2引导居民消费,转变消费观念
低消费不是社会主义,也不能成为节俭的代名词,更不能成为社会生产和社会经济现代化的真正动力。在长期计划体制和短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消费制度,消费观念,消费习惯抑制了居民的消费行为。借贷超前消费被视为奢侈而不被接受,节俭储蓄才被视为美德大加推崇。居民不敢“寅吃卯粮”,不敢借钱消费[5]。因此要引导和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消费观念,引导居民由单纯的吃、穿、用的消费向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扩展,由简单消费向多样性消费转变,鼓励大家提高生活质量,拓宽消费领域。消费不是浪费,要正确引导居民追求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居民学会花钱,舍得消费,改善消费结构。鼓励大家增加在科技、文化娱乐、信息、教育等方面的投入,更新传统的消费观念。发挥消费对国民经济的导向作用。
4.3规范市场秩序,维护消费市场稳定
产品质量、功能和价格直接影响着不同收入居民消费意愿的实现,售后服务水平影响消费者消费情绪和对企业的信任度。因此,要依法严厉打击伪劣假冒,严厉制裁商业欺诈。提倡、鼓励“诚信促销”,切实保障消费者的购物安全和企业的交易安全。树立宁波市消费市场在外界的良好声誉和形象。对消费品价格波动实施预警,保证消费品的正常供应,稳定消费市场。
4.4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有效供给,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消费是拉动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国际市场环境动荡的情况下,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消费结构升级的实现,必须要有能与新的消费需求相匹配的消费品供给结构来支撑,因而要着力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工业化水平,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的加工深度、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改善供给结构,使之能适用消费需求结构升级的需要,促进可持续消费。同时要大力发展服务业、会展经济和社区服务业,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扩大消费领域。
参考文献
[1]叶显友.扩大消费需求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关键[J].宏观经济,2006(12)
[2]姚伟杰.2006年宁波市消费形式与存在问题[J].维普资讯
[3]任建雄、陈健.宁波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面临的障碍分析[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1)
[4]宁波统计局,2007年宁波市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5]夏贵勤.扩大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发展[J].科技资讯,2006,(7)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