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挂牌申报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30 10:12: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三板挂牌申报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4月13日,一则传闻刷爆新三板投资圈:拟申报IPO的企业股东中有契约型私募基金、资产管理计划和信托计划,按照证监会要求,其持有拟上市公司股票必须在申报前清理。
此前,证监会一直对拟定IPO企业的股东有200人的限制和适格性(法律用语,即合适的资格)要求。实践操作中,投资于拟IPO企业的基金,也都是公司型私募或合伙企业,并不包含资管计划或信托计划。
因为契约型私募基金没有法人资格,资管计划和信托计划不符合适格性的要求,在穿透式核查的要求下,证监会无法审核最终的实际投资人。也就是说,此前没有上过新三板的企业基本不存在这个问题,这已是行业惯例。
此次为什么又引起热议,甚至引发部分新三板公司的恐慌?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陆续有新三板企业进入IPO辅导,截至目前,这一群体的数量已经超过百家,其中有6家公司向证监会提交了申请材料。对于这上百家企业来说,上新三板以后,其大多都已通过定向增发或二级市场做市交易,增加了一些外部股东,其中可能既有一级市场资金也有二级市场资金,不排除有这三类产品。
据媒体不完全统计,目前新三板上已有100多家公司上市辅导公告,其中30多家公司的股东名单中包含资产管理计划、私募基金和信托计划等。这100多家公司中一半以上的公司是做市交易。
据媒体报道,可能由于个别新三板企业IPO申报时其主办券商得到了证监会的窗口指导。不过,截至目前,这并未得到证监会的官方确认,包括从3月开始,市场一直盛传的“新三板企业申报IPO只收不审”。
有券商投行人士称,他们很早就对有IPO打算的新三板公司预警,建议公司注意这三类股东,有的公司在申报材料前也做了清理。
接近股转系统的人士提醒,此前证监会一直要求穿透,但并没有明确要求股份还原和清理,概念不完全一样。
根据证监会2013年54号文,即《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指引第4号――股东人数超过200人的未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申请行政许可有关问题的审核指引》中的“(二)特别规定”:以私募股权基金、资产管理计划以及其他金融计划进行持股的,如果该金融计划是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设立并规范运作,且已经接受证券监督管理机构监管的,可不进行股份还原或转为直接持股。”
去年10月,股转系统也特意发了解释称,在拟挂牌公司中,以私募基金、资产管理计划及其他金融计划进行持股的,可不进行股份还原或转为直接持股,但需要做好相应的信息披露工作。
股转系统之所以放行资管计划和契约型私募基金,一方面,与传统的公司型基金或合伙基金相比,资管计划、契约型私募发起设立灵活、税负成本优势明显,而通过分级设计,资管机构还能为投资者放大交易杠杆。另一方面,有助于新三板机构投资者的培育和流动性的改善。
本来新三板与沪深A股的衔接不是新问题,但随着对新三板市场前景预期的分化,最近欲重新IPO的新三板企业开始增加,问题亦变得棘手。如果一直悬而未决,可以预见的影响有:
首先,受冲击最大的是已经递交主板IPO申请材料的几家新三板公司,以及上百家进入IPO辅导期尚未申报材料的新三板公司。对于有此类问题的企业,要清理这三类股东本身就很麻烦,即便清理后仍需重新排队,无疑增加了障碍和成本。
其次,会影响新三板企业后续交易方式的选择,一旦企业选择了做市交易,就没法确定交易对手产品(股东)的情况,所以新三板公司以后可能会更倾向选择协议转让的方式;
最后,对于新三板企业的资金参与方来说,一直期待通过IPO登陆沪深市场退出,一旦此条路线被堵死,可能影响前端资金的投资热情,对新三板的流动性产生极大的影响。
篇2
第一份答卷
发行价27元,首日上市报收56.29元,换手率78.59%,这是久其软件上市首日递交的市场答卷。
今年6月份,IPO重新开启。就在久其软件上市的前一个月里,四川成渝作为IPO重启后上市的首家大盘股,由于在首日开盘时遭遇资金的疯狂追逐,其盘中股价翻了三倍,被上海证券交易所临时停牌两次。而在久其软件首日开盘前夕,证监会也发出了警惕“爆炒”的警告。
上市首日,被停牌的风险一直伴随着久其软件。
终于,当价格定格在56.29元时,久其软件首日上市交易宣告成功落幕。78.59%的换手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投资者对久其软件的未来颇为看好。海通证券研究所证券分析师张崎表示:“应该说,久其软件上市首日的换手率已经相当高了,有很多人买,也有很多人卖。这说明场内的人对价格比较满意,而场外入市的人则比较看好其长期前景。”
“但70倍左右的市盈率有些高了。”张崎分析久其软件上市首日表现时指出。
不过,在开盘首日有这么高的市盈率并不奇怪。2007年8月上市的石基信息在上市首日收盘价83元,按照2006年业绩股本摊薄后计算,首日市盈率在80倍左右。“但石基信息在之后的业绩不断增长,市盈率也就下降了。”张崎介绍说。在张崎看来,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市盈率高一些也是正常的,关键要评判这个企业未来的发展潜力。“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即便在高位买入,也会有不错的投资回报。”
那么,久其软件究竟拥有怎样的魔力使其能够成为首家从新三板登陆中小企业板的公司呢?
久其软件的魔力
中小企业板市场有一个相对较高的进入门槛,除了对管理及组织构架有严格要求外,对业绩――包括资产质量、资产负债结构、盈利能力、现金流量等也有相当苛刻的要求。而久其软件能够成为首家从新三板登陆中小企业板的公司,其优秀的业绩表现功不可没。久其软件主要从事报表管理软件、电子政务软件、ERP软件、商业智能软件等管理软件的研发。
赛迪顾问的数据显示,2008年上半年,管理软件市场延续2007年的增长态势,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2008年管理软件的市场规模仍超过了100亿元大关,达到100.40亿元,同比增长18.1%。另外,2008年中国报表管理软件市场规模达到4.05亿元,同比增长20.9%。
除了所在市场快速发展外,久其软件的成功还依赖于它所拥有的稳固的客户关系。“久其软件的主要客户是财政部、国资委的下属企业以及一些其他企业,客户资源丰富而稳固。”赛迪顾问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研究中心分析师陈英丽分析道,“虽然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中小企业对信息化投入减少,但是相对来说,对大企业信息化投入的影响较弱。”
久其软件历年的财务报表显示,2007年,久其软件的净利润同比增长38.7%。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净利润增长率有所下滑,为16.6%。在管理软件市场,特别是在报表管理软件市场的精心耕耘,让久其软件在市场上收获颇丰。赛迪顾问数据显示,2008年,久其软件在中国报表管理软件细分市场排名第一,市场占有率超过20%。
正是这种良好的业绩表现和特有的竞争优势,助力久其软件成为首家拿到上市通行证的新三板挂牌企业。但是,久其软件的上市之路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两次跌倒,而且……
久其软件登陆中小企业板并非一击即中。2007年,该公司就曾经申请IPO,但最后以失败告终。当时,市场普通认为此次失败是由于公司资产负债率较低,现金流充裕,没有融资的必要。2008年,业绩优良的的久其软件二度冲关,却再次遭遇挫折,无缘与批文谋面。
为什么业绩优良的久其软件两次跌倒?张崎给出了他的解释。
“除了判断业绩是否满足硬性指标外,证监会发行审核委员会还会根据其它因素进行判断。”张崎表示,“一般来说,融资得有明确的投资方向。另外,资产负债率过低的企业,申报材料的时候会受到一些影响,因为证监会发行审核委员会可能认为企业进行银行贷款更合适。尤其是股东权益回报率(净资产收益率)高的企业,通过适当的财务杠杆进行银行贷款融资会更有利。”
除了两次失败的冲关经历外,久其软件此次登陆中小企业板也并不容易。
虽然已经在新三板上呆了三年多,但这并没有给久其软件上市带来更多便捷。由于新三板企业直接转主板的渠道并未建成,因此,久其软件此次上市与非新三板挂牌企业上市走的程序一样。
“转板渠道的建设需要一步一步走。”张崎表示。不过,政府机构正在努力完善新三板的各方面功能。
今年6月12日,中国证券业协会了修订后的《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报价转让试点办法(暂行)》及相关配套规则,对转让制度、披露制度以及投资者要求都做了进一步完善。其中提到的电子化报盘以及股东账户的调整极大地提升了新三板市场交易的便捷性。而在此之前, “在新三板市场中,买方和卖方各自向具有资格的券商报盘,然后靠券商去撮合,这使融资的方便性大打折扣。另外,交易价格揭示不够透明,每笔交易数量也偏大。” 张崎如是说。
转移到中小企业板,结束了波折的冲关之路。而它的成功也让新三板挂牌企业的上市热潮更加汹涌。
15和27的差距带来的财富
15和27只是两个简单的数字,但是在久其软件跃升中小企业板这个事件中,却有着特殊的意义。
在通过新三板市场买入久其软件股份的个人投资者中,最高买价仅为15元/股,而在久其软件本次IPO中,发行价为27元/股,市盈率为36.14倍,略高于软件业的平均市盈率。由于早前新三板上交易的数量都较大,久其软件的个人投资者买入量都在3万股以上,因而15元和27元的差距让这些投资者大赚一笔。
这让新三板市场上的其他投资者眼红。面对近几日新三板市场逐渐减小的成交量,张崎指出:“这个或许有上市的示范效应,很多人不愿意出售了,所以使得新三板市场成交量下降。”
久其软件的成功不仅带来了惜售效应,还为跃跃欲试、准备上市的新三板挂牌企业带了个好头。“其它企业也会根据这个先例进行规范的运作,并申请上市。”张崎表示。
篇3
面对史上最严厉的IPO财务核查,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退场。截至4月12日,2013年撤销IPO申请的企业已经高达168家,91家机构IPO退出铩羽而归。这标志着自年初开始的“IPO自查风暴”终于显现出效果。
尽管前三个月主动退出的企业总数仅为48家,但在3月31日“大限前夜”来临之际,这一数字就激增到了78家,相隔几天后,这一数字就激增了一倍多。业内人士预计未来公布的IPO撤材料企业数量可能继续攀升,继续处于“洪峰”状态。
一家企业IPO背后,发行人、投资人和中介机构都投入了大量的心血。一旦发行撤单,面对上市失败的现实,它们将何去何从呢?
业绩下滑是撤单主因
目前来看,多数拟登陆创业板企业撤回IPO的主要原因是证监会对上市公司造假打击力度加大。创业板首发上市管理办法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作出两条明确规定:一是最近两年连续盈利,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且持续增长;二是最近一年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500万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30%。
这在2012年经济环境并不十分理想的情况下,多数试图登陆创业板的企业都无法达到证监会企业最近两年连续盈利的要求。
一家终止审查的创业板公司负责人吕先生对表示,创业板企业的审核要比主板和中小板更为严格。“没有增长就只能撤单,尽管企业不情愿也要撤,因为大家知道即使不撤也过不了,反而会连累证券公司和投行。但对于拟在主板上市的企业,证监会并没有明确规定业绩下滑就必须停止IPO申请这一要求。”
他坦承,在已经撤回材料的拟登陆创业板的公司中,会有一些公司是因为对自己的财务真实性不自信而选择撤回材料,但大部分公司还是因为业绩下滑所致,而且业绩有水分的公司比例也不小。审核标准不科学,过分强调成长性,客观上让企业产生了造假的动机。
与此同时,通过财务造假上市的案例也不在少数。北京一位投行人士告诉记者,应公司内核部门要求,他负责的一家农业企业已经主动撤单,确定不再上市。他说:“原因很简单,一是现在会里排队的农业项目很少,被抽中或被否的可能性大;二是农业项目的销售收入难以确定,企业存在造假的冲动。”
然而,自查结束也不意味着撤单的终止,财务核查第二阶段已经开始。证监会4月3日以抽签方式选取了30家企业的自查报告进行抽查,这些企业仍存撤单可能。上市后业绩变脸似乎已成为创业板公司的家常便饭。
敢问路在何方
如今,面对巨大的IPO堰塞湖,“敢问路在何方”成为摆在券商投行和撤单企业面前最严峻的问题。
我国资本市场建设的深入发展,以证券交易所为核心已经初步建立起一个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企业已经开始脱离以往单一的上市融资途径,转向尽可能多地实现融资渠道多元化、融资模式多样化,在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并购市场等不同领域都有所尝试,这种先行先试效应其实为IPO撤单企业作好了探路先锋。重回A股主板等七种选择,为IPO撤单企业融资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这可能成为撤单企业去向的“七重天”。
一、重新排队是首选。撤单企业普遍具备A股上市条件,企业上市前期投入都比较大,治理水平有较大提升,企业上市需要的只是时机。因此,绝大部分撤单企业待抽查结束后,将按照监管层要求,去掉申报材料中的虚假成份,重新整合部分优质资产,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条件,经过一段调整期再重新申报IPO材料排队。即使目前IPO尚无开闸迹象,排队企业600多家,一旦行情好转也只是两三年的事情。
二、转中小板或是重要途径。IPO撤单企业中创业板企业成重灾区,在168家终止审查企业中创业板公司106家,创业板业绩持续增长的上市条件是导致创业板拟IPO企业频频撤单的主要原因。但中小板上市条件没有持续增长要求,小部分创业板撤单企业,未来可能通过转中小板排队上市。
三、海外上市是有益补充。香港H股是国内企业寻求海外上市的重要市场,但在整个资本市场筹资中占比不大,估计小部分企业可能转道香港或美国市场上市。但必须看到,撤单企业去香港或美国上市,需要具备A股和H股保荐资格的券商,并非每家保荐机构都有这种资质。
四、新三板后转板是大胆尝试。新三板是监管层倡导发展的市场,新三板挂牌公司如已通过证监会核准成为公众公司,只要不公开发行就可以直接向沪深交易所提出上市申请,不再需要证监会审核。撤单企业可尝试新三板这条路,待市场稳定、机制成熟后通过介绍上市方式再转战A股。
五、并购或借壳上市需大力推动。目前,市场上存在大量游资在寻找新的投资项目,其中就有部分上市公司也在观望寻找合适的并购对象。因此,并购或借壳间接上市可能成为一些企业选择的途径。只要具备巨大的产品或服务市场需求、持续的研发创新能力、主营业务符合收购者发展诉求等条件,并购成功的概率就较高,并购溢价往往相当可观,在国外并购是VC/PE退出的重要机制。
六、PE二级市场是主流趋势。在国外PE界,并购退出占据全部投资的七成,成为PE投资的最大退出渠道,这与一直以来崇尚“IPO退出”至上的国内PE界完全不同。根据国外经验,PE二级市场成熟发展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大量的会员、科学合理的估值体系和二级市场专项基金。而旨在为急需退出通道的投资机构搭建新的退出平台——中国PE二级市场发展联盟,成员已从成立时的28家扩大到了72家并且还在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在合作成员的帮助下合理的估值体系也在建立之中,未来将成为中国PE市场退出的主要方向。
七、其它方式,包括有条件的企业可发行中小企业债、股份回购等方式。
篇4
一、青海省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2000年以来,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青海省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企业发展环境逐步改善,中小企业发展速度加快,在全省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在2011年、2012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中小企业数量占比分别为89.64%、86.76%,中小企业总产值占比分别为47.65%、48.20%。青海省中小企业主要分布在冶金、机械、医药、食品、建材、轻工、纺织、服装等行业,已经成为全省经济发展、市场繁荣和增加就业的重要基础。随着青海省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其融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然而中小企业股权融资渠道不畅,证券市场门槛较高,除银行贷款外,担保、租赁、典当、信托等融资渠道仍处于不完善甚至空白阶段,且作为中小企业融资主渠道的银行,多将贷款投向了大型企业及重点项目,很少顾及中小企业,向中小企业发放的贷款也一般会上浮利率,加重了中小企业的经营成本。
(一)青海省资本市场体系逐步完善,但中小企业直接融资门槛仍然较高截至2013年末,青海省上市公司共10家,其中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7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3家,上市公司总数在全国各省市排名末位。10家上市公司中,中小板上市的企业仅1家,由于上市门槛较高,青海省绝大多数中小企业不符合在中小板及创业板上市的标准,进入证券市场融资十分困难。2013年7月6日,青海省股权交易中心正式运营,这标志着青海省多层式资本市场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截至2013年末,在青海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的企业共90家。从长远来看,股权交易中心的设立,将丰富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2014年5月19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俗称新三板)证券交易及登记结算系统正式运行,从交易细则上看,新交易系统单笔股份的交易起点降低到1000股,并且具有自动匹配成交功能,新三板市场交易效率将得到提升。然而,新三板市场对挂牌企业要求较高,审批程序繁琐,在新三板市场挂牌的企业必须在纳入试点的国家级高新区内注册,在经过必要的规范、股改后,由具备资格的证券公司(主办券商)对其进行尽职调查、制作材料、内部审核,并经地方政府同意,再将申报材料报监管机构备案获准后,方可挂牌转让股份,青海省众多中小企业都难以在新三板市场成功挂牌融资。相较于新三板市场,青海省股权交易中心的挂牌要求较低,但由于市场范围狭小,且市场建立时间较短,融资效率相对较低。青海省中小企业通过股权交易中心挂牌融资的道路依然漫长。近年来,国内债券市场发展迅猛,信用债券已由单一的企业债发展到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公司债、中小企业集合债、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区域集优债、资产支持票据、私募债等多种产品,债券市场以信息披露制度、信用评级体系和风险分担体系为基础的市场化约束机制正在逐步建立,这些制度创新和产品创新都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选择空间。目前青海省中小企业主要通过发行集合债券方式进行债券融资,中小企业集合债券除对企业经营年限、盈利状况和净资产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外,还需要发行单体之间承担连带责任,一旦未来单一企业出现偿债问题时。
(二)青海省整体信贷增速较快,但总量不高,中小企业信贷供给相对不足截至2013年末,全省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514.68亿元,比年初增加642.82亿元,同比增长22.53%,贷款增速全国排名第4位。此外,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有力推进债务融资方式多元化,信贷结构和融资结构不断改善。青海省全年社会融资规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229.16亿元,较2012年增加239.65亿元。但受地区经济总量等因素影响,青海省总体信贷规模并不高,在西部12个省份中排名第11位。根据青海省银监局抽样调查结果,青海省83.5%中小企业融资主要依靠银行信贷、企业自筹、商业赊账,很少使用租赁、典当、股权融资、风险投资等其他融资手段,其中银行信贷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渠道。97%的中小企业无法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融资,71%的中小企业抵押十分困难,可向银行提供的合格抵押品很少,且在寻求担保者时,担保机构一般会要求提供反担保,使普遍缺乏抵押物的中小企业难以得到担保支持。此外,青海省信贷规模整体不高,中小企业间接融资资金供给相对不足,加之审贷严格,中小企业通过银行获得的信贷支持有限。
二、青海省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一)内部原因1.青海省中小企业破产率高。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的《2011年中国企业长期激励调研报告》表明,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7—8年,与欧美企业平均寿命40年相比相距甚远。我国企业数量众多,但企业的生命周期短,重复走着“一年发家、二年发财、三年倒闭”之路。据不完全统计,青海省有23.7%的中小企业在成立两年内就已破产,52.7%的中小企业在4年之内破产、转产或停业。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都需要企业有一定的经营年限、良好的经营状况、盈利能力和持续经营预期,对于众多存续期较短的中小企业而言,难以满足这些要求。2.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信用意识淡薄。青海省大多数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较低,未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核算不严密,财务数据准确性不高。个别中小企业为达到一定的目的,建立几套账本,在申请融资时,通常会对其所提供的财务数据进行粉饰,这使得金融机构很难了解企业真实的经营情况和盈利能力,无法对其作出准确的信用评价,间接提高了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3.中小企业经营风险较大。青海省中小企业普遍未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公司治理不完善,日常管理不规范。中小企业多为传统的家族式企业,缺乏明确的权责约束机制和科学的决策机制,企业经营决策一般由企业负责人一人决定,经营风险较大;同时,大多数中小企业产品结构单一,科技含量较低,产品差异化不足,在外部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时,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二)外部原因1.商业银行普遍对中小企业“惜贷”。利润最大化是商业银行经营目标之一,与大型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相比,青海省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贷款金额小、信用风险大的问题,且贷前调查和贷后管理的成本较大,为实现利润最大化,商业银行普遍倾向于向大型企业发放贷款。此外,商业银行普遍实行贷款终身责任制,使得信贷人员对中小企业贷款项目缺乏积极性,对中小企业融资普遍持更加谨慎的态度,“惜贷”现象明显。2.青海省融资担保力量不足。目前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一般只接受土地或建筑物等抵质押担保,并且一般只能按评估价值的60%左右予以放贷,由于多数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可供抵押的资产难以满足商业银行的要求。青海省融资担保机构数量少、注册资本总额和担保总额低的问题突出,融资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支持能力有限。截至2013年4月底,全省融资性担保机构共59家,注册资本总额70.09亿元,累计为中小微企业、个人及“三农”项目提供担保总额仅37.35亿元。3.社会征信系统不完善。目前,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中,仅把查询经济主体的信用报告,和过去的信用状况,来判定信用优劣作为授信审批的重要内容。可以说,信用报告已成为中小企业的“经济身份证”。征信系统为中小企业建立信用档案有两种渠道,一是根据商业银行报送的发生了信贷交易行为的中小企业的基本信息、财务信息和银行信贷信息建立信用档案。二是没有发生过信贷业务的中小企业向人民银行各分支行报送基本信息、财务信息,以此建立信用档案。由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与银行发生过信贷交易行为,因此通过第一种渠道建立的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并不多,且企业主动提供信息的意识较差,企业信用数据库和信贷信息库有待完善。由于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银行难以正确全面地了解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偿债能力、流动资金比例、产品销路和信用程度等相关信息,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资信状况很难作出准确评判。
三、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中小企业自身建设1.规范企业经营管理。一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经营管理模式。中小企业应完善内控制度,实现企业家素质由经验型向知识型、开拓型转变,企业管理由传统的家族式管理向科学的现代化管理转变,产权制度由自然人产权向现代企业产权制度转变。二是加快人才和技术引进。中小企业应充分发挥“船小好调头”的优势,加快引入专业人才和技术,产业定位由传统型向科技型转变,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2.增强信用意识。一是规范财务管理制度。企业财务核算制度不规范将会导致财务信息失真,影响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二是加强财务管理工作。严格按照国家相关会计法规进行账务处理,确保会计资料真实完整,杜绝弄虚作假的行为。三是自觉约束信用行为。中小企业应按时偿还借款本息,逐步树立起恪守信用、严格履约的良好形象。四是关注自身信用档案的建设和完善。及时主动向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提交相关信息,建立自身信用档案,提高金融机构的信任度。
(二)金融机构应提升中小企业信贷服务水平1.提高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容忍度。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调整信贷资源在大中小型企业间的分配,适度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比例,降低贷款集中度。同时,推进银行业金融机构改革信贷管理体制和激励约束机制,适度提高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容忍度,完善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补偿机制和贷款分类标准,加大对青海省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2.创新信贷模式。加快推进青海省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结构调整工作,对省内中小企业实施“有扶有控”的金融政策,大力开展绿色金融、低碳金融和科技金融,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运用金融政策杠杆支持淘汰落后产能。3.创新金融服务。一是创新对接形式,完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手段。通过召开实体经济发展推进会、行业座谈会、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进行会商、深入企业实地考察研究等方式,加强政银企的对接,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二是创新还款方式及抵押担保方式,解决中小企业资金周转压力及担保难问题。通过推出“增信式”、“分段式”等还款模式,有效降低中小企业转贷成本;研究开展股权、专利权、林权、排污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抵质押贷款业务,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三)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1.培育和支持中小企业到新三板、中小板及创业板融资。一是加强宣传工作,加强中小企业对资本市场的认识。深入宣传关于新三板、中小板及创业板市场相关政策和最新发展动态,帮助企业了解资本市场发展动向,鼓励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二是积极培育后备企业。以“企业自愿、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为原则,加强对企业的摸排和调研力度,遴选出一批具备较强市场竞争优势的企业,纳入拟挂牌、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进行分类分级重点培育。三是建立激励机制,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通过设立企业资本市场融资奖励基金,充分调动企业挂牌和上市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省内业绩优良、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登陆资本市场。2.加快发展青海省股权交易中心。一是加强金融产品创新,探索结构化投融资新模式,引导社会资金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发展。例如通过建立股权投资基金与商业银行风险共担的融资服务模式,利用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和银行的筛选机制,股权投资基金以“增信+投资”的模式扶植中小企业发展。二是创新“先挂牌、后收费”商业模式,有效降低企业挂牌融资成本。“先挂牌、后收费”商业运作模式的实施,可大幅降低投融资双方的交易成本,提高其利用资本市场获取资源的动力,促进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三是完善服务体系,实现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有机对接。通过引入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资本等会员单位,根据挂牌企业的发展阶段、盈利水平、风险控制能力,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建立风险结构多元、利益共享及价格市场化的多层次投融资体系。3.支持和引导中小企业开展集合融资。囿于单一企业规模和实力,集合债券、集合票据融资是青海省中小企业的债券融资的首选。集合融资的关键环节是企业遴选和担保安排,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在企业遴选方面,政府应主要发挥协调职能,承担发债需求征询、企业信息搜集与传递等工作,协助主承销商与担保机构控制信用风险。在担保安排方面,政府应安排符合条件的担保机构,提升债项级别,确保债券顺利发行。此外,各级政府可设立相应的专项资金,对企业发行债券的信用评级费用和担保费用予以一定比例的补贴,降低企业发行成本,提高企业发行债券的积极性。
篇5
一、凤竹纺织、福建南纺分别于4月21日和5月31日在上证所公开发行的股票上市,实际募集资金共6.36亿元。
二、七匹狼发行的2500万股股票于8月6日在深交所上市,实际募集资金1.78亿元。这是福建省首家在中小板市场上市的公司。
三、1月13日中绿(控股)以红筹股的形式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募集资金2.21亿港元。泓霖化纤于4月在新加坡主板成功上市,筹集资金2300万新加坡元。
四、九州集团、海洋集团转往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交易。兴业证券、长江证券于2004年5月21日起分别为福建九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厦门海洋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代办股份转让服务。
五、福建众和股份有限公司首发顺利通过证监会发审委的审核。
六、厦门翔鹭化纤公司改制工作顺利完成,于上半年设立了厦门翔鹭化纤股份有限公司。
七、厦门建发、夏新电子、法拉电子入选上证红利指数样本股。
八、宏智科技出现两个董事会。由于股权之争,宏智科技第一大股东为首的一方与公司董事会之间为争夺公司的控制权,出现两个董事会。
九、闽越花雕股票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的特别处理。根据中国证监会有关行政处罚决定书要求,闽越花雕对2001年度、2002年度财务数据进行追溯调整。调整后,2002年亏损3418万元,2003年亏损8302万元。
十、闽发证券严重违规,中国证监会对其托管经营。鉴于闽发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严重违规经营,为了维护证券市场稳定,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合法权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证监会决定自2004年10月18日起委托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对闽发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托管经营。
境内上市
一、发展概况。
至2004年底,福建省上市公司45家(不含已退市的九州集团、海洋集团;迁往上海的运盛实业、天香集团、利嘉股份;迁往浙江的新宇软件),占全国上市公司总数的3.27%,其中A股44家,B股1家;上交所28家,深交所17家。上市公司总数在全国排第10位,位于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北京、山东、四川、湖北、辽宁之后。按公司注册地分:福州18家、厦门15家、漳州3家、泉州3家、三明2家、南平2家、龙岩和宁德各1家;按行业分:机械设备仪表业9家、电子信息技术业7家、综合类6家、金属非金属业5家、交通运输仓储和批发零售贸易各3家、纺织服装业3家、建筑房地产业和造纸印刷业各2家、农林牧渔业、电力煤气及水和、石化塑胶塑料、饮料制造和医药生物制品各1家。2004年12月31日,45家公司总市值690.45亿元,流通市值261.51亿元(比上年减少10.25%)。流通市值占沪深证券市场上市公司流通总市值的2.18%。上市公司总市值占全省GDP的11.41%。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22家,国有股总股本35.5亿元,占全省上市公司总股本的26.6%。全年上市公司从证券市场实际筹资8.14亿元(历年累计211.92亿元),比上年减少62%,占全国A股筹资总额的1%。新上市公司3家(比上年增加1家),即凤竹纺织、福建南纺、七匹狼公司,占全国新增上市公司总数的4.8%。上市公司再融资计划,厦门汽车计划发行可转债规模不超过3亿元,期限为5年;雄震集团计划增发4000万股新股。
二、经营业绩。
(1)上市公司经营状况两极分化加剧。部分上市公司延续了近年来的良好发展势头,生产经营状况较好。2004年前三季度主营业务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30%以上的有22家,其中冠城大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了170.90%;厦门钨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了122.96%;厦门国贸主营业务收入增长了108.09%等;实现净利润比去年同期增长30%以上有15家。这些企业主营业务突出,优势明显,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大部分企业是省内行业的排头兵,有的还是全国同行业的龙头企业,如福耀玻璃、厦门钨业等。一些亏损的企业2004年前三季度扭亏为盈,如ST闽闽东主营业务收入从去年同期的4150.83万元增加到8400.72万元,增长了102.39%,每股收益也由-0.07元扭亏为0.07元;ST福日主营业务收入从去年同期的66969.04万元增加到117441.63万元,增长了75.37%,每股收益也由-0.1元扭亏为0.09元。另外一些经营状况较差的企业,主营业务进一步萎缩,亏损加大面临退市风险。如ST昌源今年的主营业务收入比去年同期减少84.8%;ST宏智生产经营活动已停止;实达集团、中国武夷、闽东电力亏损严重,这三家企业亏损额为17863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一倍,这些企业发展前景令人担忧。
(2)上市公司平均业绩下降,和全国差距拉大。2004年前三季度福建省上市公司平均每家实现净利润、加权平均每股收益、加权平均每股净资产、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3843.10万元、0.128元、2.555元和5.003%,都低于去年同期的4208.56万元、0.16元、2.83元和5.62%,下降幅度分别为8.68%、20%、9.72%和0.62个百分点。在全国上市公司业绩大幅增长的同时,福建省上市公司平均业绩指标与全国上市公司业绩的平均差距在拉大。平均每家净利润的差距从去年同期的3792.57万元,变为今年的7156.9万元,差距增幅为88.71%;加权平均每股收益去年福建省和全国平均水平持平,今年福建省只有全国的59.53%;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的差距从去年的0.58个百分点拉大到3.007个百分点。其主要原因:一是受产业结构影响较大。全国上市公司业绩大幅提升,很大程度上是得益煤炭、冶金、电力、石化、汽车、金融等行业出现周期性景气,而福建省上市公司所处行业主要是属于竞争性行业,只有福建高速、厦门钨业、福耀玻璃等少数几家所处的行业景气外,其它的主要是机械加工、食品、纺织、电子、造纸和房地产等竞争激烈的行业;而且福建省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规模小,没有中央所属的特大型骨干企业,据统计前三季度净利润额最高的前20家公司实现的利润占全部1376家的44.87%,而它们没有一家在福建省。所以在这一轮以基础原材料行业为主的景气表现中,福建省上市公司的表现差强人意。二是亏损上市公司对福建省上市公司的整体业绩造成很大的影响。今年前三季度福建省亏损公司的家数是7家,与上年同期数量相同,但亏损总额却达到2.33亿元,比上年的1.51亿元多亏损0.82亿元,亏损额上升了54.3%。其中,实达电脑的亏损翻了一倍多,亏损9452万元;ST昌源、闽越花雕、中国武夷继续亏损;而闽东电力因委托理财和售电成本提高,由上年同期的盈利转为巨额亏损。另外,上年同期一些经营业绩十分突出的企业,却极度萎缩,如夏新电子实现净利润从上年同期5.44亿元,下降到0.44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了5亿元;每股收益也从1.27元,下跌到0.1元。
(3)企业的竞争力排序变化。从表1中可以看出,净利润排名前5名中,福耀玻璃、福建高速、厦门建发仍名列榜中,而去年的夏新电子和闽灿坤B两家电子类的公司从榜中退出,厦门钨业和厦门港务新进利润前五名。
从表2可看出,福耀玻璃、厦门汽车和雄震集团依然延续较好的业绩,净资产收益率仍名列前5名。厦门钨业和冠城大通分别从去年同期净资产收益率的6.51%和4.19%上升到13.11%和11.07%,而名列前5,夏新电子和片仔癀则退出前5名。
(4)上市公司业绩预测。阳光发展2004年净利润预计同比增长100%~150%之间;厦门钨业预计公司2004年度实现净利润比上年同期增长在100%以上;厦门信达、厦门国贸、厦门机场预计2004 年全年的净利润比上年增长50%以上; 福建水泥预计2004年度实现业绩仍然保持上升,增幅低于50%;ST福日预计2004年度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将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金额在1000万元以内;创兴科技、ST闽闽东、ST花雕预计2004年度将实现扭亏为盈。夏新电子预计2004年度的累计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将下降50%以上。以下公司将出现亏损:中国武夷预计2004年度净利润将出现大幅度亏损,金额约为3.5亿元;闽东电力预计2004年度净利润亏损约2亿元,股票交易可能被实行退市风险警示;福建三农预计2004年度累计净利润可能亏损6500万元左右;ST昌源、实达集团预计2004年业绩将出现亏损。
三、优势公司。
福耀玻璃是上证180指数和上证50指数成份股,长期保持全国行业优势,相关产品的全国市场份额超过50%;建发股份、夏新电子、法拉电子入选上证红利指数样本股,三家公司近两年经营业绩好,保持较高的分红水平; 福建高速是上证180指数成份股和上证50指数样本股,业务具有地区垄断优势;厦门钨业粗钨丝总产能达到1500吨,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钨丝生产企业,被福建省证券经济研究会评为2003年度福建省最具竞争力上市公司;厦华电子等离子电视全国市场份额占17.8%,液晶电视市场份额占19.3%;龙溪股份、福建南纸、福建水泥、厦工股份具有行业竞争优势;冠城大通、新大陆、福建南纺、片仔癀、厦门汽车、夏新电子部分产品具有同行业竞争优势;厦门信达是深证100指数成份股。
三板市场挂牌公司
九州、海洋转往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交易。鉴于福建九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厦门海洋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已分别于2002年9月13日、9月20日被深圳证券交易所终止上市,根据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长江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分别于2004年3月11日与九州集团、2004年3月16日与海洋集团签订的《推荐恢复上市、委托代办股份转让协议书》,依照中国证监会的有关规定,兴业证券、长江证券于2004年5月21日起为九州集团、海洋集团提供代办股份转让服务。2005年2月18日九州、海洋股价分别为0.35元、0.78元。
境外上市
两家企业成功地在境外上市,多家企业准备赴海外上市。中绿(控股)以红筹股形式在香港交易所上市,募集资金2.208亿港币。在招股时认购反响热烈,公开发售的1500万股新股获得1604倍认购,打破了北京控股在1997年创下的1276倍的认购记录,其超额配售权获悉数行使。 上市首日,受到香港证券市场投资者的热烈追捧,收市报2.025港元,比招股价1.28港元升58%,总成交额为7.41亿港元。 1998年成立于惠安的中国绿色食品(控股)有限公司,主要从事蔬菜和水果的种植、加工及销售等业务。泓霖化纤于4月以红筹股形式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募集资金2300万新加坡元。泓霖于1994年创立,主要从事制造及分销各式各样的差别化化学纤维产品,主要用于制造不同种类的优质织物。缔邦集团、安素酶等公司境外上市已获得批准,正择机发行新股。南方生物、振云塑胶、国航远洋、金伦化纤、三安集团等企业正在和境外证券中介机构接洽,准备赴海外证券市场上市。福建省企业通过境外上市累计募集资金100多亿港币,境外上市已为企业上市融资的另一重要渠道。
企业香港上市出现不和谐的现象。据媒体报道,香港高等法院判令对内地在香港上市民企中国特种纤维(0285.HK)实施清盘,这是第一家被清盘的内地在香港上市民企。中国特种纤维控股有限公司是首批赴香港上市的内地民企之一,2000年底在港上市,募集到2亿多港元。2002年11月中国特种纤维的股价突然单日暴跌92.6%,10多分钟内,市值蒸发20亿港元,之后便一直停牌。2004年3月公司控股股东因未能偿还债务,被香港高等法院判令破产;5月中国特种纤维的债权公司香港怡泰富财务公司向香港法院提交中国特种纤维的清盘申请;10月中国特种纤维被实施清盘。2004年6月17日在香港上市的远东生物制药(0399.HK)突遭投资者抛售,当天该股股价骤跌92.44%,公司市值由19.6亿港元狂泻至1.5亿港元,单日蒸发18.1亿港元,主要原因是香港联交所无法联络到该公司的大股东。随后,远东生物制药被香港联交所勒令停牌。
证券经营机构
全国券商业绩仍徘徊在历史低谷,生存和信用危机空前严峻,券商股票市场承销业务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福建省证券经营机构喜忧参半。兴业证券公司注册9.08亿元,是全国大型综合类券商,2004年净利润1673.64万元,列全国第18名;股票主承销金额13亿元、承销家数4家;二级市场股票、基金交易总额上证所为697.8亿元,列全国第16名,深交所为399.37亿元,列全国第18名;债券交易总额上证所为1181.08亿元,列全国第19名,深交所为2038.23亿元,列全国第8名。
闽发证券公司成立于1988年的综合类证券公司,注册资本8亿元,目前已拥有北京、上海、福州、三明、泉州五个区域性管理总部和成都代表处,在福建省以及北京、上海、成都、武汉、天津、深圳、南昌、南宁、南京等大中城市已先后设立近30家证券营业部及19个证券服务部。2004年二级市场股票、基金交易总额上证所为540.85亿元,列全国第26名,深交所为326.41亿元,列全国第27名;债券交易总额上证所为725.57亿元,列全国第30名,深交所为204.92亿元,列全国第53名。证监会决定自2004年10月18日起委托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对闽发证券公司托管经营。证监会称,托管经营期间,由东方资产管理公司组织成立的托管经营组行使公司经营管理权,证券交易等业务正常进行;除客户证券交易结算资金外,所有债务停止支付,由东方资产管理公司负责债权登记、确认。同时,将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民事及刑事责任。
广发华福证券公司注册资本5.5亿元,在福建省内及上海、深圳等地拥有21家证券营业部,14家证券服务部。二级市场股票、基金交易总额深交所为185.83亿元,列全国第53名;债券交易总额深交所为0.48亿元,列全国第94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