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乐申报材料范文
时间:2023-04-04 21:39: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家乐申报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二、圆满完成各类创建任务。古井酒文化博览园顺利通过国家局验收,已于近日被国家授予“国家4A级旅游景区”称号。花戏楼景区申报材料已按时上报;涡阳天静宫、板桥集战斗纪念馆、沪谯中医药工业园区创建工作全面完成,有望于12处通过省旅游局检查验收。农家乐创建工作圆满完成,我市福全农庄、姬庄农家乐、绿色庄园、西淝河农家乐旅游生态农庄等4家单位被评为4星级农家乐。古井酒文化博览园内3个厕所被评为省3星级旅游厕所。
三、推进旅游项目建设。做好在建旅游项目的省旅游发展资金争取工作,今年我市组织26个项目,争取重点旅游建设项目资金、旅游主题年项目资金、旅游基础工作项目资金、旅游商品项目资金四大类共计155万元。做好市、县两级旅游项目库建设工作。结合旅游规划编制,、谋划一批重点旅游项目,根据规划的时序安排,抓紧培育项目的成熟度,我市旅游项目基本形成在建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梯次推进格局。做好国家启动内需项目、国家国债资金项目报送工作,2012年,共组织报送项目20个,投资规模达80多亿。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积极参与省旅游局、市政府的各项招商活动,进行重点项目推介宣传。编制旅游招商项目册,同时搭建了网上招商平台,在网上集中推介旅游项目。
四、明年工作打算。
1、成立文化旅游投资公司
2、加快一批重点旅游项目的建设。抓紧制作中华药都养生园、古城旅游区、郑店子生态旅游区、重点旅游项目等旅游项目的可研报告,尽快立项,提高项目的成熟度。
3、确保两个旅游项目落地开工。
篇2
2008年以来,铜鼓县充分利用比照西部政策延伸县的优势,紧紧围绕“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渐富得起”的总体目标,形成了县级主导、统筹协调、乡村负责、具体落实、部门合作和配套实施的工作机制,走出了一条扶贫搬迁与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生态建设、增收致富相结合的工作新路子,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至2012年共完成深山区和地质灾害区扶贫搬迁9269人。因成绩突出,2010和2011年连续两年被省扶贫和移民办评为扶贫搬迁工作先进县。
一、立足县情,做好宣传工作,促搬迁户动心
铜鼓县地处偏僻,农村经济文化发展欠佳。部分农民思想观念较为落后,存在故土难离、祖屋难弃的浓厚观念:有些农民对搬迁缺乏信心,对未知的生产生活存在疑虑;有些农民消极等待,“等、靠、要”思想作怪,总是产生国家和政府“应该”帮扶的错误思想:少数农民经济困难,特别是鳏寡、病残、孤傻等特殊群体根本无力搬迁,面对搬迁浪潮,内心自卑、自闭更加凸显。
针对以上问题,铜鼓县一方面大力宣传中央和省、市关于扶贫和移民的特别是充分宣传教育扶贫、产业扶贫、社会扶贫、科技扶贫等行业典范,重点宣传搬迁安置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和典型事例。把扶贫和移民工作宣传内容结合新时期新农村风貌编成通俗易懂的文字。努力做到“四到户”,即:工作人员上门到户,宣传资料发放到户,政策规定宣传到户,群众疑虑解释到户,使搬迁政策家喻户晓。
通过宣传,加深了广大农民民对政策的理解,打破“等、靠、要”的保守狭隘思想,变“要我搬”为“我要搬”;打破陈旧的故土难离观念,贯彻“离乡不离土”的思路,形成“铜鼓处处都是我的家”的新理念:鼓舞和激励农民敢于面对挑战、直面困难,艰苦奋斗,脱贫致富;关心、关爱特困农民,使他们深切的体会到社会主义和谐大家庭的温暖。
二、采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使搬迁户定心
在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和政策的同时,铜鼓县制定规范性较强的措施以整合现阶段各类涉农资金,加大对少数老弱病残孤等特殊、特困群体扶助力度。对地质灾害区和深山区农民进行统一集中安置,各搬迁安置点按照最少10户连片的标准,通过统一规划和集中建房,达到布局合理、环境美观、卫生整齐的效果,既节约了土地,各类建设施工成本也大幅度降低。在安置点建设上,高标准规划、高规格建设,以“五通三化”为标准,即:通自来水、通路、通电、通电话(宽带)、通有线电视和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小区绿化。同时,水利、交通、国土、电力等部门通力合作,优化资源和资金的配置,进行政策整合:把20户以上连片的安置点优先纳入下年度新农村建设:农林水等部门的惠民政策适当向重点村和移民安置点倾斜:涉及搬迁户和贫困群众的户籍转迁、就医、上学等减免一定费用,放宽移民用地政策、简化手续,适度降低门栏。据统计,仅各种手续费,每户搬迁户节省费用2000余元。
三、健全管理制度,完善后续工作,让搬迁户舒心
铜鼓县及时帮助和引导安置点成立社区委员会,因地制宜的制定村规民约,帮助他们尽快建立新的生产、生活秩序。对人口和连片建房较少的安置点,编入当地村(组)或居委会,实行有效管理。出台方案,把扶贫搬迁工作的跟踪问效纳入相关单位的年度考核。
根据安置点规模大小,针对性地设立农民培训中心、说事评理室、卫生所(点)、幼儿园、超市等,完善服务功能:建设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健身娱乐室等设施,提升文化品位。以满足移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同时,为了更好的服务广大移民,铜鼓县扶贫和移民办加大机关改革力度,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继续强化和完善“153”九天工作制(即:项目完工后,业务股在1个工作日内审核好项目验收申报材料;审核通过后,在5个工作日内由分管领导牵头组织项目验收:验收通过后,在3个工作日内下拨项目资金)和“周一、周四”集中工作日制度。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移民服务的工作理念。
四、科学规划,打造工作新模式,树搬迁户信心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铜鼓县立足长远,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方向,克服短视心理,重点放在引导农民在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教育扶贫的基础上,彻底走出政府帮扶的框架,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致富。因为大多数移民文化层次较低,自我发展能力较弱。铜鼓县因地制宜,帮助他们确立和扶持增收支柱产业,注重可持续发展能力。铜鼓县创新了搬迁安置点建设以客家风情建筑为特色的模式,并以此为契机,与多个部门协作,合力挖掘客家饮食、旅游、文化资源。如客家农家莱的推广、客家山歌的整理等,逐渐打破了原来客家资源“藏在深闺人未识”的状况。
着力抓好抓实雨露培训,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培训内容因地制宜,以种植、养殖和企业基本技术、常识为主,把培训与实践紧密结合,力争做到即学即用、活学活用。2012年雨露培训移民103人,人均收入增长800多元。基本上实现了“培训一人,致富一家”。根据培训内容,结合安置点实际,形成一点一品、一村一特色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