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极端化剖析材料范文
时间:2023-04-08 15:23: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去极端化剖析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历史教学 学生 主体作用 教师
高中学生正处于青年早期,其年龄特点、情感价值观特点等决定了他们在历史学习中的特点,所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一、认识高中生
1.高中生的年龄特点。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是中学期间学习负担最重的时期,也是青年体质增强的时期,学校在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依然有重要的责任。为此,学校要注意提高学生自我调节生活和心理状态的能力。在青年期,高中生基本完成了人的社会化,并将取得公民的资格,准备投入社会生活,成为社会的正式成员。此时大多数青年对世界、事业、人生和自己都可能有较清晰和深入的思考,要对自己的未来作出重要的选择。重视友谊,逐渐关注社会,思考自己和社会的关系,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并形成了相对系统和稳定的见解。
以上特点决定了高中学生(相对于初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同样不应该有过重的负担,历史课程要充实现代史学研究的成果,删除陈旧的内容,仍然要有一定的趣味性;但是趣味性也不能简单地满足于故事式的历史情节,高中生需要在历史学习中进行思考,体味思维带来的快乐,具有较强实用性和现实性的历史才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2.高中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特点。价值取向是文化的核心内容,对人的思想、态度、行为倾向等具有统领作用和整合作用。从认识方面看,高中生可能出现两类极端问题,一类是过分欣赏自我和苛求社会;另一类是把社会理想化,对自己缺乏信心。这两种心理都源自对社会缺乏应有的认识,从而导致心理失衡。在价值观上,高中生也存在两种极端表现,一种是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只想索取,不思奉献;另一种是看不到自己的独特价值,只求生存适应,不求发展创造。在这样一个重要时期,学校教育要使青年认清时代的要求、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确定远大而又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找到实现个人抱负的现实道路。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方法
在教育面向现代化,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 注重培养学生能力的今天,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法,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学生身上,把提高学生素质当作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乃是当务之急。
1.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依据“双纲”(即《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和《中学历史考试大纲》),认真钻研课本, 把课本中每一个历史阶段、每一章、每一节的具体要求和通过学习应该达到何种程度都告诉学生,让学生心中有数,目标明确,既能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也便于学生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
2.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尤其是课本中的大字部分,是历史课堂教学 的主要内容。当然,对于小字部分和一些图表,也必须指导学生去阅读,这对于加深理解主要内容及拓宽学生的知识是不可缺少的。就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内容,归纳材料中有效信息的能力显得更加重要。
3.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讲完一个章节内容,学生可能会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此时可以让学生把疑问提出来,交给全班讨论,教师只在一旁作点拨、引导、启迪工作。对于学生不能解决或不易解决的问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学生予以答复或提示,必要时则给予个别辅导。
实践证明,学生自己搞清楚的问题,其印象是很深的,记忆也牢,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重要方法 。
4.要求学生作学结。在每讲完一章、一单元及一本书之后,可以要求学生写学习心得小结。写小结实际上是一次重新整理与复习已学内容的过程。学生们很可能在写小结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以前没有认识、理解的问题,以便弥补缺陷,并把分散在课本中的知识加以系统化,从而可以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因此,可以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带有总结性的作业,让学生完成。 另外,在课堂上每讲一道典型例题或习题,或评讲试题时,也可让学生进行小结,其内容可包括:(1)题型及演变;(2)解题所涉及的知识内容;(3)多角度解题思路的方法。
5.让学生分析错误。学生在认识和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学习中的正常现象,教师的 责任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剖析错误,纠正错误。实践告诉我们,剖析错例往往比正面讲解印象更深。
篇2
关键词: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F406.7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加强工程施工项目成本的管理是是提高企业财力,增强与其他企业竞争的先决条件,也是每个企业的必由之路。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怎么样,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员工的工资,企业的竞争性和企业的发展空间。想要衡量施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要看企业成本的管理好与坏。
施工项目的成本,及对它的影响因素
(一)施工项目的成本含义
施工项目的成本是指在项目施工的过程中所消耗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和劳动者必须要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形式,是工程项目在施工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全部的生产费用的总和,这其中包括着消耗的主要材料、辅助的材料以及周转材料的租赁费和摊销费,施工机械工作时所产生的费用,比如台办费、租赁费,还有给工人发的工资、奖金,还包括项目经理为正常的施工所花的全部费用。按照成本管理的要求来分类,成本一般分为预算的成本、计划的成本和实际上产生的成本。能反应施工企业的平均生产水平的成本是工程的预算成本,工程预算成本是确定工程造价的前提,是用来编制计划成本的依据,也是用来评价实际成本的依据。
(二)施工项目的成本影响因素
一般来说,对施工项目成本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工作人员的技术。项目部是施工团队最最重要的,如果项目部人员的水平、工作的效率、团队的沟通能力以及团队能力差,会直接影响到施工项目的内外,尤其是项目部人员的技术水平更是关键的因素。2、施工的方案。施工的方案主要包括了工程的施工方法,施工进度的计划方案,在施工中材料以及机械工具的需求计划,现场的方案图布置,施工时劳动力的需求和一系列的安全组织措施等。3、机械设备的状况。要考虑机械是否符合此工程的施工现状,设备的功率,以及能否在工作中正常运行。4、材料的供应。巧妇难做无米之炊,再好的施工计划,再优秀的施工团队,如果没有材料的供应也是无法进行的。5、施工的质量。在建筑施工中,要求的建筑质量越高,那么施工所用的成本就会越大。6、施工进度。在施工过程中,要详细的考虑到施工进度与成本的关系,使工程在成本的控制下,顺利完成。
公路施工项目成本的问题所在
(一)成本管理意识比较差
目前成本控制意识缺乏的现象普遍存在,在投标过程中,往往忽视了成本预算的重要性,竞标者只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一点业务,互相比着压价投标。在施工的设计阶段又忽视了施工的准备工作,由于缺乏科学严密的计划组织,许多项目在前期的准备不够充分,现场的材料不能合理的堆放,项目部门经理对机械设备,材料的配置不进行合理的分析,造成了设备以及材料的浪费。
缺乏有效的控制机制如果相关单位没有设立有效的激励措施,就无法调动单位职工在成本控制相关工作上的积极性,导致职工对成本的收支情况不做详尽的分析,或者由于手头有其他任务,忽略了成本的收支分析。这将导致一种更严重的后果发生,即项目的相关管理人员和财会人员无法通过职工所提供的数据了解成本的运行,不能正确进行控制和决策。有的工程项目开始时透支,到了后期却因为资金短缺而无法继续下去,亏损数额巨大,仅凭一点具有象征意义的承包风险抵押金,根本无法制约项目经理的行为。而有的工程项目则走向另一个极端:由于预测到可以按期完成既定指标,就随心所欲扩大支出,不为公司节俭开支,甚至做出虚开发票等违法行为,严重损害了公司的信誉和形象。
分析项目成本时有所疏忽
实际上,成本分析人员偏重于分析和控制工程的施工成本是有原因的,即一项工程在办理最后的结算时,往往以工程的形象化进度为主要依据。而工程原材料采购环节因为距离施工现场较远,相关人员不重视采购设备和工艺的更新换代,因此在真正的质量事故发生以前,关于原材料采购、工艺、质量方面的成本容易被忽略。很多在建或已经竣工的项目在结算时,只重视利润目标的完成情况,没有进行长期性、制度化的经济活动控制和分析,相关人员不分析利润背后的深刻原因,不善于对所取得的成绩和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工程完工之后无法提供人力和物力的使用清单,也不重视各项指标的对比分析。
三、公路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完善
(一)施工之前的成本控制首先,要严格依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和招标项目书上的相关条款,在充分分析竞争对手实力,摸清对手底牌的情况下,进行审慎的成本与支出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提出决策参考意见。如果中标,则要严格依据项目规模,组建适当规模的项目策划与控制部门,并以招标项目书为依据拟定项目的成本计划,送达项目策划与控制部门。
(二)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
第一步,要加强施工时的任务单和施工时的限额度的领料单的管理,一定要做好每一个部分项目工程完成的验收工作,要对实际耗用的人工、材料加以核实,查对,以确保施工的任务单和限额的领料单的结算资料准确,为成本的控制提供可靠有效的数据。第二,要将施工的任务单和限额的领料单与预算期的预算单据进行核对,实际与预测的成本差异,然后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第三,要做好每月的原始成本资料的整理,准确的算出每个月的成本,再对预算的月度成本和实际产生的成本进行比对分析。
(三)竣工阶段的成本控制
首先,工程将要结束的时候,一定要精心的去安排,保证工程的干净利落,做好扫尾工作。扫尾工作要精心的做好安排,因为扫尾阶段工作面比较小,人多了会浪费,要减少成本。扫尾要采取快刀斩乱麻的方法,把扫尾时间缩的越短越好。其次,要重视验收工作,在验收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把验收所需要的资料准备齐全送到甲方那备查。对验收方提出的意见,要根据合同的要求认真处理,如果涉及到费用问题,甲方一定要签字,列入最后的工程核算中。
结束语
社会在不断发展,科学也在不断的进步,有了现代化仪器的辅助公路的施工作也比以往工作量减小,但是公路工程的管理现状并不是特别乐观,还有许多要改进的方面。公路工程施工前,一定要做好前期的预算,要在把握成本的状况下进行施工,不要盲目的追求生产,要在保持质量的前提下追求利益。公路工程的管理现状会越来越好,管理体制会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姚兵.施工项目管理的内容与程序[J].建筑.2004(06).
篇3
发展一直处于顺境的煌上煌集团,虽然是食品企业,却一直没有一套完整的危机管理及公关措施。这导致了“6·22”事件发生后整个集团公司一团混乱,工作人员面对困境只知道焦急,公司内部没有形成危机处理方案或采取任何补救措施。
剖析原因
首先,作为一家有着十年历史的民营企业,煌上煌并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更不用谈什么危机管理、危机公关了。由于缺少有效的管理制度来维持企业运营,因此在煌上煌企业规模放大并且采用连锁加盟形式销售卤烤产品时,问题就提前暴露了。在连锁店配送及现场管理上并没有统一制度及监管,也没有规定相关的责任划分和处罚制度,因此造成了加盟店疏于管理,也给质量隐患有了藏身之地,这也是“6·22”事件发生的直接导火索。
其次,煌上煌没有及时地支付消费者的医疗费用,导致医疗机构拒绝收治病人,因此引发民怨。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最宝贵的不是企业的有形资产,而是消费者对企业的评价等无形资产。
再次,煌上煌多年的企业经营中并没有和媒体建立亲密的关系,媒体在煌上煌事件中所扮演的只是催化剂的角色,直接导致事件发展进程的加剧。
由此可见,“6·22”事件发生的内因是企业对连锁店的管理疏忽,而使整个事件朝极端发展的则是来自媒体的外因,加上企业对危机处理反应迟缓的事实,造成了煌上煌所有门店被政府勒令关门整改,企业经营一时陷入困境。
开出药方
一、以报告形式请求政府支持
煌上煌是江西乃至全国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成功典型,其社会意义斐然,再加上煌上煌一直诚信经营,出现这样的事实属偶然,所以希望政府在企业面临困境时给予一如既往的支持。
二、立即拨专款解决消费者的医疗费
企业支付应给医疗费用不但可以获得消费者的认同,而且可以缓解与医疗机构的紧张关系,要知道医院对事件最后的定性是有一定话语权。
三、矫正媒体传播
由于与媒体的联系过于疏淡,煌上煌在“6·22”事件中罕有支持者,多数都是痛打落水狗。此时煌上煌必须主动亲近媒体,目的是让后续报道不再纯粹是尖锐的批判。
四、主动公开整改内容
企业出现危机最终需要的是消费者的理解和再度信任,因此,必须让消费者知道出事后企业除了反省还做了大量的整改工作。
以上四个主题的危机公关配合随后的一些活动,煌上煌于7月9日对直属专卖店开门恢复营业。
危机就是危机
危机就是危机,是不容等待的,也不是像所有危机公关及管理者所说的那样,只要善于驾驭局势,坏事往往可以变好事。笔者委实不敢认同所谓的危机“拔高”,我们的企业在不积极去加强自身管理修炼时,在搞出恶劣事件后往往过于迷信危机公关的魔力,企图临时抱佛脚而得以“镀金”显然是愚蠢的。
由煌上煌“6·22”事件我们不难看出,企业在顺境中如果不具备逆境思维,一旦危机兵临城下企业所有貌似固若金汤的各类管理机制都将溃不成军。那么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逆境思维呢?
作为一个企业,尤其是容易产生事件危机的食品企业,需要反思一下,企业在质量管理环节上的工作和保障都到位吗?是否还抱着侥幸心理?如今的HACCP、QS质量安全等认证,企业给予重视了吗?或者已经通过认证的企业,是否一直严格按照质量要求来进行?设备和工艺甚至原材料都OK了?员工的职业素养有没有得到重视?对于供方的管理是否到位?这些都是保障产品质量的必备资源,有一个环节出错就可能酿成大祸。
企业的管理层是否有可以扭转逆境的人力资源,在与危机的斗争中如果没有良将,士兵是守不住城池的。企业如果没有善于与政府、媒体保持关系的公关部门,没有具有缜密思维力挽狂澜的市场英才,当危机来临时就只有做落水狗了。煌上煌暴露的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企业没有重视与第三方的社会关系维持,缺乏在逆境中中流砥柱的人力资源,这也是很多民营企业的问题。企业蓬勃之时附庸者众多,企业一旦倒闭或者出现危机就作鸟兽散。
企业经营的最高境界是调配社会资源游刃有余,这对于处于逆境出现危机的企业而言尤为重要,如果煌上煌善于积累社会资源并在危机时充分调配,可以说“6·22”事件不会闹得如此沸腾。
篇4
一、浮躁不踏实
通过几年的努力,同学们参加了大大小小难以计数的水平测试、模拟考试,一些同学感觉到自己的成绩似乎到了“极点”了,再也难以提高了,于是他们在思想上放松了,学习上反而不如高中前两年抓得紧。对于学生学习来说,遗忘是在所难免的。要想在高考场上取得好成绩,只有静下心,踏踏实实地阅读教材、完成习题,在分析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的基础上,整体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结合时政热点和社会热点拓展知识,并把基础知识牢记在心。
还有一些同学因为急于提高考试成绩,错误理解了主干知识在高考复习中的重要地位,过分强调集中精力突破重点,忽视全面阅读教材,把教材的基本内容变成了彼此分离的条款,在知识上出现了漏洞和缺陷。比如,关于股票价格的知识,教材是作为阅读材料用楷体字介绍的,常常不易引起师生的关注,但在近年的高考试题中,多次出现这类计算题(如2006年四川文综卷第24题、全国文综卷Ⅱ第25题、2004年广东广西文综卷第9题),一些考生常常被这类有点“偏”的试题弄得束手无策。重视主干知识、重点知识,这是无可厚非的,但不能因此忽略全面阅读教材,高考命题者常常会考虑知识的覆盖面,对主干知识、重点知识以外的内容也会有所涉及,所以我们不得不全面掌握教材的理论知识。
二、缺乏自信心
高考场上的失败者,多是一些怨天尤人的悲观者。也许,大多高三学生的情感是脆弱的,我们可能因为一场模拟考试的成功而豪情万丈,也可以因为一道难题而丧失信心,因为太多的考试与排名、太多的成功与失败,让我们患得患失,难以自拔。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一次两次的经历来衡量自我,不能因为一次两次的失败就怀疑自我。人生有太多的奇迹在等着我们,不到最后绝不轻言失败,不到最后绝不轻言放弃。无论还有多少缺陷和问题,只要坚信自我挑战困难的能力,缺陷总会一一被弥补,问题总会一一被解决,成绩总会一天天提高。
其实心态也是影响考试成绩的重要因素,如果调整好心态,以平常心态对待复习与考试,减小心理性错误的比例,得分将大大提高。据湖南省考试院统计,2004年高考中,未在试题规定答题区域内答题的试卷共有3963张;因书写不当或用笔不当,导致答案扫描后模糊难辨,从而影响阅卷和失分的试卷,共有569张;答题出界的试卷共有238张,共有1880名考生未填座位号,235名考生错填座位号,17名考生将准考证号填在了座位号栏内,并因涉嫌作弊,该科成绩被计零分。此外,共有1495名考生发生涂卡错误。类似失误,在各地历年的高考答题中都存在,可见这些考生是多么的紧张。对自己充满信心的人,一般不会出现类似失误。
三、知识理解不到位
一道设计比较好的选择题,其错误题干常常有一定的干扰性,这些具有干扰性的错误题干,常常符合题干的某些要求,其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有时就是正确的观点),考生稍不细心,就可能做出错误的选择。加上一些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对某些概念或观点没有理解透彻,而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又常常成为高考文综试题关注的热点,那些不求深入理解、浅尝则止的考生,在考场上就只好凭个人感觉、凭主观臆想解题,结果常常误入陷阱。
要避免误入陷阱,有必要结合平时考试或作业,建立个人的错题集,对一些易错知识点进行剖析,注意对相关、相近、易混的知识点进行辨析,准确全面地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在解题时,考生要运用辩证思维对试题进行分析,全面、仔细、正确地理解题干(包括文字和图画等)所提供的各种信息,深入分析“题眼”(关键词语),准确全面地把握题干的规定,顺利排除试题设置的干扰,将观点片面性、绝对化的题肢排除,选出完全符合题干规定性的正确题肢。
四、粗心缺乏技巧
有的考生惟恐时间不够,有的考生没有把握基本的审题技巧,或者无视试题背景的暗示,或者忽视试题设问的指向,或者忽略不同小题之间设问的承接性,在没有弄清题目要求的情况下,匆匆答题,虽然洋洋洒洒数百字,却离题万里,失分严重。对那些粗心的考生来说,经验有时也会成为失分的理由,在考场上遇到那些平时做过的似曾相识的题,他们会机械照搬平日里教师给的参考答案,很少去注意高考试题与自己曾做过的那道题有何细微的区别,结果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比如,2006年全国文综卷第38题第(2)小题“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经济常识分析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过程中,企业应该采取的措施”,不少的考生感觉类似的问题自己已多次答过,可他们没有注意到:本小题的设问要求从“企业”的角度思考措施,以前他们做过的试题可能大多是从国家的宏观调控方面提出要求,一些考生凭经验,不认真审题,想当然地从“国家宏观调控”甚至是政治学中的“国家职能”的角度去答题,这当然就要出错了,因为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理论,答案会截然不同。总之,那种仅凭“灵感”或者寄希望于“似曾相识”,去凑合应付,确实是极端危险的。
篇5
由于对“舶来品”设计素描存在不同的认识,导致不同教学内容与方法,本文从近年来对设计素描的不同观点中理出中国式的传统素描方式并践行设计素描的“中国化”:讲究以线造型用线描法来把握形体的轮廓和结构的重要转折点,“写虚”的手法来表现转折点和轮廓线之间的面,剔除过多的光影色调,突出对象的内在特征,用线条的形态美体现设计的构成、创意。从构思创意情绪流变的设计素描中扑捉灵感,在自然物象中寻找设计创意,即“传神写照、迁想妙得”深化设计素描教学。
关键词:
设计素描 中国化 教改
一.近年来国内对设计素描的多种认识:
随着艺术设计的繁荣,设计素描的教学是行内探讨和争论的焦点,对设计素描的研究很大部分都在强调设计思维创意在设计素描中的重要性,不同的观念有不同的认识和不同的理解,设计与绘画理念上的统一与分块的不同要求,给设计素描实践带来新的思路和新的观点,其中包括对设计素描与传统素描的关系、结构设计素描、解构与重构、表现性素描、创意设计素描等以下看法:
1.认为传统素描与设计素描“这两种基础的关系实际为一体,而不是割裂开的”“所谓设计素描的理念是靠一定的素描造型理论知识和大量的实践来支撑的,是经验的积累和艺术修养的升华。写实素描是设计素描的基础,设计素描是写实素描的发展和变化。”
2.认为“从结构出发研究造型”并且划分了结构设计素描四个方面的训练“准确描绘能力的训练、结构分析能力的训练、空间透视层次表现能力的训练以及构想创意能力的训练。”
3.认为设计素描在样式、教程、内容、目标、教学方法、课程设置、训练指导上,都应区别于绘画素描。设计素描用理念、绘画素描用形象。
4.认为设计素描要将主观情感赋予画面形态之中,从现代派绘画的多角度观察方式拓展设计素描画面空间的立体结构。
5.认为“设计素描教学不应仅是停留在技术训练的层面上。
6.不少行家主张“‘创意’是设计素描造型训练的核心,在设计素描的教学过程中,应把培养创意思维能力贯穿始终。设计素描是一门注重表现造型创意的学科。但是,我们又难于摆脱习惯性束缚,只满足于对自然形体与空间关系的临摹能力,无法认识规范之外多种多样的构想方式,其结果是‘基本功很扎实,而创造力不强’”。
还有如以主题创意为主的训练模式,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事先就设计并拟定出一些课题,交由学生发挥想象,并完成相应的主题素描设计:“课题制教学模式是教师根据一定的主题,要求学生用素描的形式进行设计表达和创作的一种训练方式,主要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视知觉的转换能力”。也有采用系统论在现代系统控制、计算机编程、项目管理等中的时序图理论运用到设计素描教学,认为“在设计素描课程呈现非线性因果关系下,时序图(对象、生命线、消息、激活)的内容可以完整地与设计素描课程教学的四大要素(对象、课题、信息、创意与执行)相契合。”有采用文学语言方式来研究设计素描的,认为设计素描中,情景构想的要件包括三个内容:情节、场景和氛围,情景构想的视觉化呈现成为设计素描的交流语言,情景构想能力是设计素描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因素。总之,设计素描的创意训练使教师们绞尽脑汁各显神通。
7.还有认为要取消设计素描教学,认为“严格地说,现行的学院设计素描课程并没有太大存在的必要,因为它解决的仅仅是一个美术基础的问题,而不是引领学生步入开启创造力与艺术才智的开端。”
二.素描与设计的中国化过程
追溯美术与设计历史得出:设计从素描开始,素描是对现实事物的一种研究方式。
素描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素描成为构图、明暗、空间虚实、透视、解剖结构的单色绘画,米开朗基罗把素描描述为所有“艺术的源泉和身躯!”,而同时“设计design概念产生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在艺术的定义最初系统地形成时,设计一词的界定同现代‘设计’概念一样,其含义时宽时窄。设计最初的意义是指素描、绘画(drawing)”。
“迪塞诺”(disegno意大利语:素描、设计、计划、构思、图案)是文艺复兴时期造型艺术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是绘画、雕塑、建筑“同源说”的产物,Disegno这个词在意大利即解释为设计、也解释为素描、甚至图案,如西方美术史之父瓦萨里(Giorgio Vasari,1511-1574年)指出“disegno是三项艺术(建筑、绘画、雕塑)的父亲”。这个“父亲”的概念除了说明时间先后外,不排除“同源说”含义。其实设计是从素描开始去整合造型规律、空间结构规律。感悟自然属性中的灵性造型要素,重构自然形态的重组变形、构成新的形体秩序、新的视觉关系和造型实体。
“轮廓线是绘画的开始”(芬奇语)、素描是“一条线去散步”(克利语)、《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对素描(Drawing)一词的翻译词义为“以线条表现……”。在文艺复兴与包豪斯年代,设计与素描指的是造型的草图、草稿,文艺复兴大师们排除明暗的干扰,着力用线表现空间内部无法直接可视的结构。素描另一个很重要的作用是记录构思、想法、方案的手段,包豪斯时期的伊顿、纳吉、阿尔伯斯、康定斯基、克利等人对视觉语言教学的探索与试验,开创了设计基础新的教学方法,如伊顿提出的绘画视觉训练、视觉规律、素描的结构和韵律等都是早期设计(结构)素描的训练方法。随着绘画科学的发展,素描从其他学科独立出来成了具有视觉审美含义的一门造型艺术。
中文“素”字,本义是没有染色的丝绸,在古籍中,被当作生帛、白色、无色、原色、空地,另外,也作朴素、无饰、丧事解释。《论语八修》中有“绘事后素”之句,其意是说:绘画这种事,要以白地无色地东西为底衬,要质朴认真地下功夫。“描”字,本义是依样摹写或绘画。“素、描”二字,中国古代的“非彩为素,摹画为描”是针对彩绘而言的。中国画中的“白描”、“双勾”以及“粉本”因为也是一种“朴素的描写”,所以也可以归为素描。潘天寿认为美术基础教学应以白描为主要内容。
中国的早期素描教学体系为徐悲鸿带来的法国素描体系,1958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契斯恰科夫素描体系总结性的教科书《素描教学》(索洛维叶夫、斯米尔诺夫和阿列克塞耶娃等编著),契斯恰科夫教学体系忽视速写和默写训练,在我国高等美术教育界影响了几代人。1979年文化部召开的第二次全国高等艺术学院教学素描座谈会,批评了用行政方式推契斯恰柯夫的素描教学体系,造成了我国素描教学方法和基础素描教风格的单一化。
1982年召开的“全国工艺美术教学座谈会议”中提出了各专业设计课程的内容要直接与专业设计需要而定,随后出现了“结构素描”、“设计素描”名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设计素描教材五花八门,有的甚至观点各异大相径庭。如田敬、韩凤元、陈志明、唐鼎华、冷先平、赵君超、王中义、许江、黄作林等等编写的《设计素描》都各自为政,到了2007年单德林《设计素描》(辽宁美术出版社)及潘吉成《设计素描教程》(中国纺织出版社)使用得较多。
从素描的历史发展看,设计素描的功能性特点是以强调其物质性与适用性为第一要素,是表现物象的形体结构及组合构成的手段工具,画面构成要素的合理性安排是其造型特点,充分反映物象的本质属性与特征;可以采用不同材料多种载体体现设计师观察设计构思感受、联想情感等;便于设计师控制表现形象,以线作为表达方式快速随意捕捉对象;设计构思创意、情绪流变一切尽在设计素描中。
有教师认为设计素描教学不应只是技术训练,“要打破严格的焦点透视习惯,让同学们知道,准不一定美,美不一定准,刻意进行扭曲化平面化夸张化的形象处理”。有专业教师提出:“素描不一定人人都必须过‘写实关’。素描并非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以西方现代艺术教育为例的看法,认为素描本身即艺术形式,艺术传授中规范与个性的矛盾不可调和,因而在实践环节中应彻底改变现行的方式,变规范为引导。教师应退后,以便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有的认为,要在“明与暗的节奏中感受、发现‘光、影’的形式美感,成为设计素描意象表达的一种方式”,也有认为“‘光’不是设计素描表现的主要对象,表达和理解物体自身的结构本质才是根本目的。”
某些标榜为“创新”而把设计素描的教育思维体系推向极端,强调光影对设计素描的创意,这种创新、改革,片面强调学生的“个人风格”形成和“创新”效果的出现,设计素描用“黑、白、灰色调来表达”以及“光影”表达不能解决造型与创意问题的,“光影”有助于表现形,但是应处于从属的地位,解决不了艺术层面的形式美感和表现方法,而无形中会误导学生走上一条偏门歧途。
三.“传神写照、迁想妙得”是设计素描的根本
物象解构是离不开形体结构和空间,而色彩、明暗只是它的外在表现形式,形体空间是设计素描的支柱,造型表现的技能技巧是设计思维、造型观念的载体,设计活动中的设计意念表达是通过一定的绘画技巧,是使观念意象视觉化的一种形式美的呈现,在认识了自然表现结构中设计的因素启发下形成与设计命题的意象。设计素描是在原始状态通过寻找结构转化成艺术形象,作为一种有效的视觉传播手段,通过视觉化表达设计意念与创意的一种语言工具。设计素描的教学应根据艺术设计的特点和要求,要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造型能力的基础上启发和拓展设计思维。
设计素描以设计思维为主,我们要将传统的造型方式和设计素描相结合,突破绘画素描的理论约束、倡导设计创意,培养学生在设计范畴下观察事物、发现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用默写来强化学生的设计造型、创意能力和对新型事物的感知能力,提高对透视空间关系的准确把握能力,增强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提高设计草图的绘制能力,为专业设计课程做好铺垫。设计素描就是画思想、画分析、画认识。设计素描应改变习惯的透视,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观察思考,不断感受体验物象的形态特征,分析理解和剖析物象的形体结构、空间等发现创造新的形象特征用设计语言创造新的艺术形象。
篇6
追求观赏性本无可厚非。但是,语文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不仅需要轰轰烈烈的表演,更需要扎扎实实的训练。和观赏性相比,实用性更能反映语文课堂教学的本真,更能达成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因此,我们有必要一起剖析语文课堂教学中片面追求观赏性问题的表现、根源及对策。
一、语文课堂教学片面追求观赏性的表现
从不同的角度探究,我们可以观察到片面追求观赏性的种种表现。我们不妨从教师角色、学生作用、环节设置三个方面的异化谈起。
1、教师的角色被异化。
这里讲的异化,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教师的角色被极端强化,二是教师的角色被严重弱化。前者导致教师成为课堂唯一的主角,学生成为“配角”式的“群众演员”,整堂课成为教师展示个人才艺的“梦想剧场”、“星光大道”;后者导致教师成为课堂上的傀儡与摆设,让学生牵着鼻子。
2、学生的角色被异化。
就课堂教学而言,师生之间的“异化”是相对的。教师被弱化的课堂,学生必然被强化;反之亦然。教学是一项双边互动的活动,但是真正实践起来,往往并不容易。
3、教学的环节被异化。
语文,顾名思义,语是以听说读写为主,文是以字词句篇为主。文是材料是基础,语是方法是关键。无语难成文,无文难成语,语文教学的环节一旦被异化,它就不再是纯正的语言文字训练课,它在导入、过渡、拓展、总结等环节就被异化成了音乐课、美术课、舞蹈课、物理课、化学课……学科渗透的泛用和电化手段的滥用是语文课堂教学被异化的罪魁祸首。我们必须认识到语文确实是包罗万象,语文也应该呈现丰富,但千万不要忘记语文“语言文字训练课”的本质,不要把语文课上成科学课、学术课、杂谈课。如:一位教师在讲《范进中举》时直接播放相关的电视剧片段,教师和学生一起成为观众。另一位在执教此课时则安排学生演课本剧,教师和其他学生一起成为观众。这样的课堂偶尔为之,以达激发兴趣、调节气氛之目的是可以的,但若长此以往,教学效果恐怕难以保证。
二、语文课堂教学片面追求观赏性的根源
我们惯用的思维方式是先找客观原因。造成语文课堂教学片面追求观赏性的客观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是大众媒介强势影响。时代飞速发展,大众媒介铺天盖地,它的强势影响使得不少执教者和评教者迷失了方向,形成了一种“越娱乐越好”的错误评价观。
二是专家引领推波助澜。一部分专家、学者、名师不仅在理论上倡导观赏性,而且在实践中运用观赏性原则组织教学,导致一线教学盲目跟风,东施效颦。以观赏性为主导的评价潮流使得语文教育重蹈形式主义的覆辙,而且与以往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是学生好恶雪上加霜。不少学生沾染了社会上的不良习气,浮躁有余,沉静不足,偏爱形式花哨的课堂,一些教师无奈之下投其所好,改头换面地走上了形式主义的道路,成了片面追求观赏性的“奴隶”。
“观念决定方法,思想指导行动。”不管怎么说,客观原因毕竟是外因,不通过内因的作用,外因是无能为力的,这个道理人所共知。片面追求观赏性大量泛滥的根本原因是教师主观认识上的偏差,也就是说,教师在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的课程观、教材观、人才观、质量观、学生观,甚至是教师观的转变方面,还赶不上课改的步伐,跟不上时代的潮流。
观念的偏差只是外壳,境界的缺失才是内核。当一个人把工作当成事业,把生命当成使命,把学生当成儿女的时候,他一定会少些浮躁、少些急躁、少些毛躁,多些扎实、多些踏实、多些诚实。在这一点上,当代教育大师魏书生倡导得最好,实践得最好,坚持得最好。魏书生老师在解释自己成功的原因时说过一句发人深思的话:“我教书就像有人打麻将一样,一走进课堂,精气神就来了。”要论他成功的原因,我想最根本的一点最关键的一条,恐怕应该说是他当初就根本没有冲着成功成名去教书。可见,追求越高,境界越高,成就越大。
素养不高,外强中干是一些教师热捧观赏性课堂的又一诱因。这好比初练武术的人,经不起真招、真式、真功的考验,只好用一些花拳、绣腿、怪样装点门面。这种情况下,敢不敢讲,会不会讲,能不能讲出个性,一系列问题考验着不少语文教师的能力,也左右着语文教师的抉择。讲得太“实用”了,学生不欢迎;讲得太“观赏”了,效果没保证。游移在两者之间,弄不好落得个“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三、语文课堂教学片面追求观赏性的对策
实践出问题,归根结蒂是理论出了偏差。我们为片面追求语文课堂教学观赏性把脉,则其病因明显,对策可出。我认为,克服片面追求观赏性,应从如下三方面入手。
首先,要扣紧语文的根。要立足高层次解读语文教学。语文课程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生命、意识、灵性等多方面的文化观照,而不是对文字、文章的分解与组合。从某种意义上说,特别对语文教育而言,育人重于教书,做人重于求知。语文课如果把“考”当作老师的法宝,把“分”当作学生的命根,那将是整个教育的不幸与悲哀。教语文,只有站在“着眼终身发展”的高度,才有可能“培养创新人才。”
其次,要立稳教师的身。育人须有基本功,其一是德,其二是才。德为才之基,人乃才之本。只有具备高尚的师德修养,才可能练就精湛的教学技艺。才无止境,学无止境,艺无止境。教师的学养、才能不设上限,也没有上限。“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是古人对教师示范作用的生动阐释。
最后,要抓牢学生的心。要抓住心,得付出心,真诚的慈爱心、淡泊的平常心、强烈的责任心、执着的事业心等,缺一不可。想抓住学生的心,就得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支持学生、把学生当人看,当朋友看,当孩子看,当儿女看。如果师生双方都发自内心地“爱你没商量”,则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会走上民主、科学、高效的“快车道。”
篇7
一、人大文风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人大文风问题既有普遍性的特点又有其特殊的一面,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从人大文章内容上看,主要是存在充斥着空洞无物的空话、大而无当的大话、虚套客套的套话、官腔官调的官话、正确却无用的废话、不知所云不着边际的虚话、抄上级文件的“抄话”等现象,给人不得要领、不知所云的感觉。
具体表现在:一是专门讲好话的“过年”文章。在工作报告、审议意见中,专门拣“一府两院”领导高兴听的好话讲,分析形势往往是难中求进、狠抓机遇,讲到成绩面面俱到、处处辉煌;针对问题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即使要讲也是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展望未来,往往不顾实际,到处蓝图似锦,令人神往。这样的文章,只有歌功颂德的本领,没有切合要害的批评,更没有为民代言、为民请命的忧患意识。对某些有倾向性的问题,涉及人民群众关心的敏感问题,总是退避三舍,闭口不谈;对人大机关应该保持法定地位和监督姿态全部放弃,比如:在听政府工作报告时,经常听到人大机关领导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带头使用“聆听、研读、学习、汇报、落实”这些词,审议报告变成学习贯彻报告,审议活动成为献媚的机会。二是以偏概全的广告文章。有的人大工作者不深入调查研究,往往抓住一点小事,或者计划要做还未做的事情,唯恐无人知道自己的成绩和能力,往往无限放大,以点盖面,肆意发挥,好大喜功。把个别现象说成普遍规律,把偶然现象当成必然规律,把计划设想当成现实成就。在写人大宣传报道文章时,有专门宣传主要领导的现象。如报道会议、主要领导的发言和音像都放在重要位置,普通委员代表发言往往被忽略。三是周而复始的循环文章。由于人大工作内容具有年度周期性特点,不少格式化、模式性强的材料改一下时间地点,省工省时,但对于一些重要的报告和意见就不宜照搬照抄,旧瓶装新酒。不少地方的人大工作报告,在代表工作和自身建设这两方面雷同的太多,出现千人一面现象。部分同志深入调研不够,掌握的材料不全面不实在,也不善于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提炼。因此,在不能充分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情况下,往往是以偏概全,人云亦云,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问题的实质,甚至经常找邻县或者外地同样的议题,大面积抄写有关内容,提出的建议意见没有针对性,更谈不上操作性了。
从人大文章行文表达上来看,主要存在语言模糊化,结构格式化的现象,文章多是老面孔、冷面孔,缺乏亲和力和贴近感。
主要表面在:一是表述模糊、立场不鲜明。主要是没有站在人大监督的立场上讲话,而是想方设法为政府及有关部门开脱和掩饰,是支持还是批评模棱两可。比如,明明问题严重,不足明显,却运用“还不够好” “还不够充分”等词语来和稀泥。二是结构固定,缺乏生动性。主要表现在文本结构格式化、模式化严重。如人大工作报告一般由标题、作者、引语、总结、计划、号召语等部分组成,总结和计划组织的方法和原则从上到下,多年不变,审议意见或调查报告都是由引语、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和建议组成,讲成绩连篇累牍,提建议无关痛痒。文章开始往往都是“在……领导(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从中央到地方提一遍,生怕人家不知道工作的政治环境和社会背景,或用几个“为了”的长句子来说明目的意义。领导讲话从“提高认识”开始,到“加强领导”结束。群众调侃此类文风:“开会没有不隆重的,讲话没有不重要的,领导没有不重视的,群众没有不满意的,决策没有不英明的,贯彻没有不彻底的,成就没有不巨大的。”三是语气硬化现象严重。一方面好用术语,艰深难懂,有些同志喜欢生造词,以达到句子整饬的目的,读起来力求有气势和力量,而忽视读者的理解和语义的表达。有的文章喜欢引经据典,特别喜欢专业术语,故作高深,让人听后无法明白要领,无意间拉开了和读者的距离。另一方面好下结论,走极端路线。“这件建议没有办完成,完全是办理单位领导不重视,不作为造成的”。殊不知代表建议办不完成原因是多方面。如有大会报告这样表述:大会认为政府一年来的工作成绩十分显著,圆满完成了既定的目标任务。政府工作不可能十全十美,“圆满”把话说到底了,没有任何余地,往往与事实不符。
二、人大文风问题产生主要根源
人大文风问题的形成既有外界文风的长期渗透,又有工作作风问题的直接影响,更有人大工作者本身素质不强的局限,具体地讲:
外界文风全方位的渗透。一是上级机关文风的上行下效,由于人大工作许多文件模式大致一样,因此,正常参照上级人大机关的文章样式,这样就接受了上级人大机关文风的渗透。二是党政机关文风的影响,人大机关工作不是孤立的,在地方上接受党委领导,经常和地方党委政府、“两院”及其部门保持工作上的密切联系,经常文来文往,特别是党委书记兼任人大常委会主任后,讲话内容大多是以党委书记身份出现,直接把党委的文风带进人大工作中。三是转任领导的影响。地方人大的主要领导一般都是党政干部转任的,保持原有的思维定势、工作作风和个性文风十分普遍。比如有的领导喜欢标题对称,往往一个标题就让秘书们绞尽脑汁,影响标题的引领作用;有的领导喜欢讲话有气势,偏爱对偶和排比,影响语义的正常表达等等。
不良工作作风深刻的影响。人大作风问题主要表现在干部二线思想严重,工作缺乏热情和干劲,工作被动应付,得过且过,做事拖拉效率不高等方面,表现在文风上是抓不住问题实质,没有新观念、新思想,经常是老调重弹,文章空洞无物。有的人大领导刚从县委、政府过来,不深入学习和调研,凭老印象老观点分析问题;有的领导对事务不客观全面分析,在文章中 “一人理”;有的领导有“唯上媚上”习惯,写文章、发言一味跟主要领导的观点跑,丧失自己的立场。
篇8
预设:由学定教
某老师为执教公开课进行了充分的预设:精美的媒体制作、精当的案例选择、环环相扣的教程,连过渡语都经过了再三斟酌。因为准备得井井有条,课堂上老师自信满满,可是为引出课题而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遭遇了冷场,学生无一能够回答,老师只好自问自答。教学一步一步地展开,预先选择的案例也确实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老师围绕每个案例都设计了若干个问题,也许怕学生回答不出,也许是怕时间来不及,老师每次提问后都不忘提示:请看书本第几页第几段,甚至第几行。学生在老师的“指点”下每次都很快找出了答案。课上得很顺利,老师刚进行完小结,下课铃就响了。
老师自以为一切准备得好而自信满满,为什么课始就遭遇了冷场?课尾却迎来了热场?这是因为老师在备课预设时不是由学定教,只是一厢情愿备了教材,只备了自己应该怎么说、怎么做,而忽略了“备学生”,没有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出发,只是想当然地来预设教学。老师在教的方面的确进行了充分准备,但对于学生怎么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却几乎没有考虑。特别是课尾的问题可以直接在书本上找到答案,谈不上引发学生思维碰撞。另外,还对问题的答案做了明确的“指点”,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回答出来。通过阅读教科书来摄取知识是学生需具备的最基本能力之一,而老师为了使课上得顺利,却让学生走了“捷径”,没有给他们留下看书和思考的时间,也没有让学生互相之间讨论、商议,长此以往,学生思品素质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就会成一句空话。这个教例可能有些极端,但类似的课在不少老师中却普遍存在:常常是“教”的内容和活动预设得丰富多样,而“学”的内容与活动则考虑得少而简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归根到底是学生“学”得有效,所以,必须在“由学定教”理念指导下把课预设好和把学教好,课堂教学效果才有可能不打折。
造境:贴近学情
有位老师教学《诚实守信》,创设了如下情境:当你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你必须放弃金钱、美貌、信用三者中的两样,这样才能保全生命,请问你选择保留哪一样?你的理由是什么?很显然,老师通过引导而需要的答案是“信用”,因为只有这一选择才符合老师的初衷。可是,学生的真实想法和选择是什么呢?老师指明一学生回答,该生轻声回答:“我选择金钱,有钱好啊!”“嗯,我也要钱,没钱怎么活呀?”一学生附和。老师感到很失望,又叫了一位同学,该同学回答:“美貌也挺好,丑八怪一个谁愿意呀!”这时有一位同学大胆地站了起来问:“老师,你选择什么?你选择信用的话,上次答应带我们去游玩,怎么没兑现呢?”老师显得尴尬……预想的选择“诚信”却总是“千呼万唤不出来”,即使有的同学终于明白了老师的旨意回答“信用”,还引来了一些同学的嘘声。
为什么会这样呢?根源在于老师的“一厢情愿”,教学情境没有贴近学情。学生的问题显得唐突,甚至有故意为难老师之嫌。其实仔细剖析一下,学生的问题既源于对“诚实守信”原则的曲解,把“诚实守信”机械地理解为说到做到,又源于学生的真实想法,也因教学情境是没有贴近学情的虚拟材料,这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判断,反而会诱导学生说假话。因此,老师创造情境千万别“一厢情愿”而令学生“众里寻他千百度” “五花八门”,使教学走向尴尬、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境地。而要贴近学情,想学生之所想,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知识背景、认知基础及教学的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对所创造情境的不同认识,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意外”有预见性,让情境起到“未有曲调先有情”的良好效果。
取材:求近避远
某老师教《身边的侵害与保护》,从网上搜集了很多图文并茂的资料,且动感十足,其中有触目惊心的事例让学生不时发出惊叹声。可是,这节课老师却自始至终没引导学生思考自己身边是否存在各种侵害,以及由此采取的保护措施,而只是让学生站在第三者立场上分析思考。
审视这样的教学,我以为是效果打折的舍近求远。网络时代,人们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网上丰富多样的素材也为老师备课、教学提供了很多方便。但不管网上的信息素材多么鲜活生动,毕竟大多和眼前学生的生活有一段距离,很难让学生感同身受,不如用老师学生身边的事情说明的效果好。老师应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与选取自己身边的侵害材料教学,以强化学生防范侵害的警觉意识,提高应对各种侵害的能力。由于出示的材料、所举的例子都来自网上,且远离了学生身边的生活,学生只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去关注别人身边的侵害,或许还会认为侵害“与己无关”,因而不能引起他们深层次的情感共鸣,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老师面对农村留守的孩子,就不要列举一些以城市生活为背景的事例,导致学生不能理解或兴味索然。如果教科书上有的案例和插图有教育价值,能贴近学生眼前的生活,老师就可好好利用,不一定要到网上找新奇的,这样,花时少,效果好。由此可知,教学素材的选取应坚持在讲究实效性的基础上尽量遵循“就近便利”原则,切忌“舍近求远”,以免吃力不讨好。注重挖掘学生身边鲜活的事例来分析讨论,触动学生的内心,使他们觉得真实可信,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探究:先扶后放
有一节思品新授课,教学内容按结构分为并列的四块,老师课前按内容精心准备了四道材料分析探究题。在教学导入后,老师把材料分发给学生,要求四组学生分别重点学习和探讨一道材料题(针对一项学习内容),吩咐“如果有时间,再稍带看一下其他题目。”学生学习讨论后,老师让每组选一个代表汇报所做题目的答案并随机点拨、讲解。四个代表答完后,四个要点便完整地呈现出来。可是,有不少学生对其他组探究的内容很感兴趣,对另一些问题充满期待的眼神,而老师却视而不见,进行简单小结后便宣布下课。
老师本想摆脱按部就班逐一讲解的模式,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与探究的空间。课堂的确不死板且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老师虽然完整地呈现了探究教学内容,其实每个学生都只重点学习探究了一项内容,对其他探究内容的学习最多只是“稍带”。这从知识的掌握来说是非常欠缺的,况且材料中呈现的只是一些核心问题,很多细节问题却被忽略了,老师也没通过任何形式提醒学生注意。所以,这节课每个学生所探究与掌握的知识都是不全面的,当然是效果打折的“挂一漏万”式教学。
当今,探究性学习已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但是,究竟什么内容适合探究和怎样适时安排探究以及探究同时还应结合哪些其他方法和手段?怎样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思考并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就这课来说,老师可先就其中一块内容带领学生学习,待学生掌握之后,剩余内容则留给学生在自学基础上互相讨论探究,然后,老师再进一步与学生解疑、总结、提升。这就叫先“扶”后“放”,“扶”即师生“举一”互动探究,“放”即学生“反三”自主探究,效果就会好得多。
解难:思维碰撞
在《世界文化之旅》的教学中,有老师先让学生观看了伦敦奥运会的宣传片,又播放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片段,用了近十分钟,以提问“两者有何不同”引入课题。接下来几个环节中,老师又从多方面向学生呈现有关世界各民族文化的视频、图片资料并进行讲解,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尽情领略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然而,当涉及深层次的较难问题——“如何对待文化的差异性”,老师却只用寥寥数语带过,既没有引导学生讨论探究,也没出示任何材料分析,匆忙中就结束了教学。整节课只解决了一些简单的问题,基本是集体回答或自问自答,可见教师解决教学难点的功力不足。
解决教学难点是需要多费功力的,而此堂课的老师把主要功力用在了视频和图片的收集上,却忽视了对教材整体框架的有效建构和对难点的把握与处理。另外,时间和材料的分配也不合理,导入就用了近十分钟,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是老师在呈现资料并讲解,最后难点的处理仅用了几分钟。的确,好看的视频、图片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而教学不能只提供浅层次的观赏而缺乏深层次的理性分析和探讨,如果缺乏思维的碰撞,那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能带来什么好处呢?老师最多也只是当了一回播放员和解说员,学生充其量是当了一次观众,得到了感官的享受,获得了情感的愉悦,而对知识的掌握却仅停留在“了解”层面,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
诚然,思维碰撞是挑战,是对老师功力和学生学力的考验。如果平时安于现状,教学光想着用一些新奇、好看的材料去吸引学生,在容易的部分大费精力、大肆渲染,遇到难题就绕道走或一笔带过,不肯多思索,不尝试突破,那么,课堂就只是“热闹花哨”而没有“智慧闪光”,“提升学力”的课效就只能打折了。所以,突破重点难点,只有实施思维碰撞,才会让教学效果不打折。
合作:加强互动
合作学习是区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不难发现,不少课堂合作学习仅仅停留在形式上,主观随意性很大,往往是老师一宣布讨论,学生即使没有进入状态,毫无探究欲望,也得迅速加入小组,老师觉得该汇报了,学生就要停止。而在汇报反馈时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怎么样”。简而言之,信息是单向传出,合作欠缺互动性。如某老师教学《让我们选择坚强》,组织了四次小组讨论:第一次出示一幅图片课件,讨论图中人在干什么?第二次根据图中信息讨论你想到什么?第三次小组合作讨论图中人物的行为具体体现坚强意志的哪一方面?最后一次是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在生活中的意志表现。
四次讨论,除后两次需要外,前两次纯属为合作而合作。这不仅影响了教学的进度,更不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还有可能导致基础一般的学生逐渐丧失参与合作学习的热情。众所周知,课堂小组合作学是师生、生生的多向互动,特别是生生之间的互动表现在有共同任务中的分工和个人责任,小组成员之间的信任和对成员完成的任务进行加工和评估,寻求在互动合作中提高学习能力。所以,老师要加强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互动引导,一要使学生明确主动参与,合作互动体现在明白“说”(问答),注重“想”(思维),踏实“做”(实践)。二要加强课堂多向互动,在进行合理分组的基础上,大胆说、想、做,师生、生生相互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辩论。这样能真正让小组合作在课堂上发挥作用,。
评价:褒扬有度
思品教学不能缺少评价,评价能关注到学生知识的理解和学力的提升,更关注和促进他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当下褒扬激励性评价为最多。然而,不少课堂教学中,每当学生回答一个小问题,就能听到“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真了不起!”等赞扬声,接着是“啪啪啪”的激励掌声,而且一堂课上重现多次。原因是老师总认为这最能关注和激发学生学习活动的情感,最能激励其学习热情和享受成功的乐趣。然而,事实上过多外在的褒扬鼓励并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持久的学习兴趣。如果课堂的赞赏实在太多太滥,它将失去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学生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会渐渐失去应有的喜悦,长期下去,必然带来更多的迷失和浮躁。因此,老师要把准评价的尺度,褒扬有度,不可滥用。老师赏识学生,不断地唤醒、鼓舞、激励学生,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重点是在学生智慧火花闪现时,给予充分肯定与褒扬。但对学生的不同见解、不同理解,老师应该讲究策略给予客观评价,让评价在适当有度中正确导向。另外,一旦学生出现对问题的回答或见解与正确答案或老师的意见不符时,应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然后再进行评价与褒扬。特别是在某些时候,对于学生的回答或见解,老师不必匆忙地做出评价,既不要忙于肯定,也不要急于否定,要善于接纳学生,乐意听学生表达,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和谐的心理环境,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才能得到展现后再有度褒扬也不迟。
语言:幽默形象
篇9
【关键词】雅思;高等院校;培训机构;教学模式
1.雅思教学的研究现状
1.1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雅思考试,以其考试内容的多样化、实战性和应用性强、覆盖面广等特点逐渐为海外高等院校所接受,成为出国留学的必要条件之一。雅思考试成绩不仅反映了考生是否具有赴海外高校学习的资格,更直接的体现了考生能否适应在英语国家的社会生存和生活。目前,越来越多的英联邦国家高等院校为中国巨大的留学市场所吸引,纷纷与中国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其合作办学的模式多为3+1和3+2的模式,俗称专升本和专硕连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种雅思培训如雨后春笋般扩展壮大着,或设立雅思考试课程、或建立雅思培训班。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研高校雅思教学的方法和特点,显得尤为重要。其实,上述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的雅思培训中教师大多未有参加雅思考试的经历,对雅思考试的熟悉和研究不够,将普通英语教学的方法复制到雅思的教学上来,过于强调对于英语基础的教学而忽略了雅思考试的性质、内容和模式、学生的需求和考试技巧的培训等三大因素。
首先,雅思考试性质决定了它是考生赴国外留学和移民的敲门砖。雅思考试分为听力、阅读、写作和口语四大模块,且所考内容灵活多变,极为贴近现实且应用性极强。以听力为例,录音中说话者的发音和语速与现实生活和学习毫无差别,丝毫没有刻意或呆板;而听力的场景和内容更都是以现实生活场景为材料,来源于并反映现实生活和学习。这使得雅思考试能够真实、有效的反映一位考生真正的英语水平。此外,雅思考试考点虽然较CET-4,CET-6等考试少,但考试周期短,几乎每半个月都有一次考试。这也就决定了雅思的报考和备考周期都更为灵活。
其次,雅思考试的性质决定了考生们以出国为导向,目的性更强。他们迫切需要的不是长期的知识的灌输和分数缓慢的提高,而是短时间内对雅思成绩的提高,这也就是为何学生宁愿掏更多的钱去培训机构补习的原因。但是这样的功利培训也会带来副作用,他们的分数可能会有提升,但是他们的英语却原地不动,甚至变得更差了,因为培训机构更多的是注重考试技巧,如何解题而不是真正的去提高学生们的英语水平。相反,高校的雅思教学培训大多是以高校固有的英语教学模式为基础进行的适当改变,但其教学周期长、解题技巧的缺失以及教学模式和内容与学生需求不相符合的特点,导致了高校雅思教学毫无吸引力和针对性可言。
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雅思教学中抓住雅思考试规律性强的特点,注意对雅思考试解题技巧的训练。但高校亦有培训机构所不具备的优势、特点和资源,只量这些优势和特点以及资源比如:高校的图书馆,高校的英语基础课程,英语角,外教等资源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
正是基于以上的考虑,探索和研究出符合高校出国留学生雅思教学的模式就显得格外紧迫和重要。
1.2 当前对高校雅思教学的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出国留学生雅思教学方面的论文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微观方面的研究主要为雅思教学对传统英语教学的借鉴和意义等,宏观方面的研究为雅思怎样作为一门课程贯穿到大学三年教育中。
1.2.1 微观研究--雅思考试与传统英语教学和考试之间的研究
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对雅思考试的四大模块进行单独分析或者研究其考试模式,找出值得国内传统英语教学和考试借鉴的地方。邢亮和汤孝妹(2011)通过对雅思考试听力模块的研究,对真实语言听力资料的选择的必要性和其应用语境的理论进行了探索。他们认为通过情景文化和语言背景分析真实语言资料对学生理解听力材料会有很大的帮助。而陈立新(2009)从高职院校的角度出发对雅思考试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模式的关联和对比性上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雅思考生共同存在的一些问题,为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和测试的变革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1.2.2 宏观层次的研究
这一方向的研究主要是对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的雅思教学的研究,分析当前雅思教学的各种弊端和不足,然后提出相应的宏观的改进方法。王晓明和孟春国(2009)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江苏省12所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的雅思课程建设的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这些高校的雅思课程贯穿大学三年的学习,并且在课程管理、设置、规划、教材的使用、授课材料和授课教师的资质上存在着缺陷和不足。针对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中外合作办学英语课程的建设需要多方协作共同推进和加强课程的实践和研究。李勃和陈艳龙(2010)从雅思测试的特点、中外合作办学的雅思教学大纲和理论等方面探讨了雅思教材选用所面临的问题,同时提出相应的雅思教材和辅助教学材料等选用的标准和建议。
2.雅思教学模式的对比和发现
鉴于在前一章节中的分析, 本文的研究重点将放在探索听、说、读、写这一新的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对天津市多家主要培训雅思的培训机构进行了走访和调查,同时对一些高校的雅思教学培训进行了研究和总结(以天津天狮学院为例),结合笔者所在高校多年雅思教学的实际经验以及在培训机构学习的经验,以及对两者在教学模式的异同点及优劣性,从而探索出双方互可借鉴和利用,并切实符合高校的雅思教学模式。
2.1 培训机构雅思教学模式
通过笔者的走访和切训学习,了解到天津市主流培训雅思的教育机构,其雅思培训的定位十分清晰,即:通过短时间的集训,帮助希望出国留学的学生短期内在雅思考试中取得理想的分数。培训周期一般为一个月、二个月和三个月,而雅思课程则根据雅思考试的听、说、读、写四个模块进行课程设置。此外,课程内容的针对性极强,像雅思听力会围绕十大场景和十大题型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练习,阅读则围绕十大题型解题技巧进行讲解和练习,写作则以图片类和议论文类分别进行模板和套路的讲解和练习,而口语则是对4个步骤的各类话题及应答套路进行讲解和练习。而所用的教材则是剑桥雅思3-8册,其中的试题不论难度、题型皆出自历年考试;此外,还有一些内部资深讲师撰写的培训教材,这些都是其内部人员通过不停的雅思测试回忆的题目和总结出来的出题的趋势和重点。至于讲课形式,更是丰富多样,绝不拘泥于书本和形式。各模块讲师讲课极具个性、激情和幽默感,风趣且信息量大,互动较多,能够使学生较长时间内集中精力,且能够根据学生自身的水平进行差异化教学和辅导。此外,培训机构对学生学习状况掌控较强,通过与学生及家长课后和测试后及时沟通和反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问题和不足并予以改变。再加上学生的成绩一般与教师的工资水平直接挂钩,使教师在课堂上和课堂下均能保持较强的责任心和认真态度,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但由于每次课一般持续在2-3小时,使得学生难免会出现走神、知识吸收率不高等问题。此外,由于课程周期较短,加之雅思考试四个模块进行分开教学,使得学生很难在学习各模块的同时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而且即便分数有一定的提升,但往往是听力和阅读的分数提升明显而口语和写作却很难得到提升,而且英语水平实质并未得到有效的提升。
2.2 高校雅思教学模式
高校雅思教学模式主要呈现以下几种模式,以天津天狮学院为例。07年该校开始进行雅思教学培训,培训的对象为大一和大二学生,但授课老师却没有雅思考试和培训经验,所用教材为新概念,培训时间为晚间培训,培训周期为一年,两年内学生雅思成绩最高分为5.0分。直至2009年,建立国际雅思班,面向社会招生,培训周期仍为一年,所使用的教材多是市面上常见的培训雅思的教育机构出的书籍,师资力量中只有两名教师有雅思考试经验,两年间13名学生雅思成绩的最高分仅为5.5分,但英语基础却有了实实在在的提高。然而其雅思教学仍是照搬高校基础英语的教学模式,讲授课本上的内容且并无针对考试的技巧和解题讲解,课程的活跃度、互动性、针对性和趣味性都偏低。除了听、说、读、写四门课程之外,还加入了一些外国文学和文化等与雅思考试并无相关性的课程,以及英语语法,英语词汇等基础性的课程。除此之外,在持续一年的培训周期中,学生每天的上课时间有限,且学生的休息时间与高校的休息放假时间保持同步,这使得学生们前段时间的学期在长假、寒暑假的间隔下大打折扣,而且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也会降低。此外,高校雅思教学教师的课时和学生成绩并无关联关系,无法对教师的雅思教学产生一种激励效应,使教师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雅思教学和考试解题技巧。教师对学生状态和学习效果的掌控较差,并且沟通较少,使得教师无法及时掌握学生在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学习状态的变化。
2.3 比较和发现
雅思考试对学生的应变、反应、推理、归纳、总结、灵活运用等方面有着很高的要求。因此,如果只有良好的英语基础而缺少解题的技巧是无法取得高分;反之,如果只有有效的解题技巧而无扎实的英语基础,雅思分数虽高,却极端化明显,一般呈现听读分数高而写作和口语分数低的现象。此二种情况均不足以解决学生们的问题和需求,学生虽需要在短期内提高分数,但亦需要将自己的英语基础得到有效提升。但是如若高校能够借鉴培训机构的相关教学模式,增强课程的针对性,课程设置更加明确,教材的选择更具时效性和实战性,课程周期缩短为一学期,教学更加灵活多变,实行差异化教学,并对教学效果加强控制,加之高校的图书资源、英语角、基础英语课程和外教等资源,亦不失为一大变革。
笔者通过总结在高校雅思教学的经验以及在培训机构访谈和学习的心得,做出以下大胆探索,是否可以实行听、说、读、写相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在维持原有的听、说、读、写四门独立课程的同时,另将其余课程消减,同时增加新的课程即:将听力和口语课程合二为一形成听说课,阅读和写作课程合二为一形成读写课,从而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我们在进行雅思听力十大题型、十大考试场景讲解之后,可以将十大考试场景中的词汇、短语和经典句型用于我们的口语和写作,而这些场景和雅思口语考试中的话题又有一定的重合性。而雅思听力中的十大题型的解题技巧虽不能用于其他模块,但是雅思听力中找题目中的关键词的方法、以及录音中的信号词和关键词定位的技巧却可以完整的转移到阅读的解题技巧中去。此外听力录音中相关信号词,即:表转折、递进、强调、对比、结论等词汇却可以完整的应用到我们的口语和写作中,以使我们的句子更加顺畅。而雅思阅读和写作作为书面语,亦有可通之处,在阅读中学习到的推理、总结和归纳能力以及图表题型的解题技巧和出题特点亦可用于写作中图表作文中。而阅读题型中的list of headings(找标题)等题型及解题技巧和词汇给了我们现成的模板,即:段落的首句或者尾句点出段落中心和大意。
通过以上对比和分析以及探索实践发现,虽然高校雅思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弊端性,但是通过对培训机构教学模式的特点和优势加以学习和改进,同时充分发挥和利用好高校所拥有的资源并在课程定位、课程设置、教材选择、课程周期、师资力量、教学风格、效果控制等方面予以改变,亦可让雅思教学变得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杰克曼.剑桥雅思考试题型透析[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2.
[2].雅思考试与外语教学中的反拨效应[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2).
[3]刘洪波.最简化雅思写作[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48-58.
[4]李勃,陈艳龙.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下雅思教材的选用[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23.
[5]王晓明,孟春国.中外合作办学英语课程现状调查与分析[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3.
篇10
摘要:会计学作为一门应用经济学,具有很强的技术复杂性和理论抽象性,但解决会计技术复杂性和理论抽象性难题的办法并不在于会计问题的技术形式,而在于会计理论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基于这一基本观点,笔者认为:只有全面揭示会计理论的哲学基础,剖析会计现象所内含的辩证关系,才能深刻理解会计问题的经济实质。而只有把握住了会计问题的经济实质,才能顺利地解决会计理论抽象性和会计技术复杂性的难题;才能提高学生理解会计问题,分析会计现象的能力。
关键词:会计理论哲学思想经济实质
在会计学科体系中,会计学原理具有基础和核心的地位,学好会计学原理,对于学好后续会计课程具有决定性意义。如果把会计学科体系看作一颗树,会计学原理则是这颗树的树根,“根深才能叶茂”。因此,只有学好会计学原理,才能顺利进入会计科学殿堂,才具有必备的能力在这座殿堂里进行探索。但是,会计学原理既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技术性,又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而普通高校的教学对象在学习会计学原理之前不仅对该学科一无所知,而且严重缺乏相关的社会实践经验,这必然使教学双方都感到困难重重。据笔者了解,财务会计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不明白会计等式的经济实质者为数不少,不少毕业生只掌握了会计问题的表现形式,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通俗的说,就是没有开窍。究其原因,就是我们会计教学工作者,片面的理解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表现在教学实践中就是过分注重会计分录和报表编制等技术性问题本身,没有很好的贯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哲学思想,[1]这不仅造成教学负担过重,而且事与愿违,所培养的学生缺乏理论根基,其应用能力只能适应一时,很难跟上会计理论改革和会计实践变化的步伐。笔者认为,会计学是建立在唯物辩证法基础之上的,解决会计学教学难点的基本方法就是要牢牢把握住会计学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广泛采用辩证分析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对会计理论的辩证分析加深对会计现象经济实质的理解。本文以会计学原理的几个基本问题为例,阐述会计学的哲学基础以及辩证分析法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以期抛砖引玉。
一、会计等式所体现的哲学思想
会计等式是设置账户、复式记账、编制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是会计理论的基石。它全面反映了资金运动的过程和结果,体现了会计对象各要素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2]其重要性和所蕴含的经济内容的复杂性不言而喻。因此,如何理解和把握会计等式,自然就成为会计原理教学中的重要问题和难点。资金在运动中呈现两种状态:相对静止状态和显著变动状态。因此,理解会计等式也必须区分这两种状态。从资金运动相对静止的状态来理解,会计等式由资产和权益(权益包括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所构成。资产和权益是资金的两个不同侧面,体现着资金的二重性:资产表明资金的使用去向或占用形态,构成资金的物质内容,体现着资金的自然属性;[3]权益表明资金的取得方式或来源渠道,构成资金的社会经济关系,体现着资金的社会属性。可见,资产是权益的物质基础,权益则表明了资产的归属。通俗地讲,在资产的背后,隐藏着各种不同的利益要求,其中:负债对企业资产的利益要求表现为企业债权人要求企业到期还本付息,所以也称之为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对企业资产的利益要求表现为企业所有者要求企业对其资本保值和增值,在股份公司也称为股东权益。这种与资产相联系的利益要求权就是会计学所阐述的权益。[4]可见,资产和权益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由此形成了静态会计等式(基本等式):资产=权益。对于这一关系,人们往往把它理解为资产和权益在数量方面的必然相等,但这只是资产与权益内在联系的表现形式。从本质上看,这一平衡关系反映了资产和权益在对立统一运动中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体现着资产所有权、债权与资产经营权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会计等式的左边,不仅反映企业资产的总量(存量)是多少,更重要的是反映企业资源的配置状况(资产结构);会计等式的右边,不仅反映权益总量是多少,更重要的是反映企业经济关系的形成情况和现状(权益构成)。因此,会计等式所揭示的实质是企业的资源配置与企业的社会经济关系之间的对立与统一:企业资源的配置合理与否,决定着企业经济关系的性质(良性循环或恶性循环),而企业经济关系的处理是否适当,又反过来制约着企业资源的配置(调整资产结构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来源作保证)。微观经济学研究什么?笔者以为,其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资源配置和经济关系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会计等式乃至会计学就是为研究这些问题提供基础数据,从现实的角度反映一个企业这些问题的当前状况,从而成为一门应用经济学。从动态的角度观察,资金的运动过程可以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资金投入、资金运用、资金退出。资金投入企业会引起资产和权益同时等量增加(增加资源的同时形成新的经济关系);资金退出则会引起资产和权益同时等量减少(减少资源的同时解除某些经济关系);资金运用则可能引起:资产内部有关项目同时等量增加和减少(资源配置)、权益内部有关项目同时等量增加和减少(调整经济关系)、发生费用(导致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实现收入(引起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可见,资金在运动中可能会引起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等多个会计要素发生变化,而每个要素的变化都会直接或间接的与其它要素发生联系。这种联系综合起来就形成了动态会计等式(综合会计等式):资产=权益+(收入-费用)。如何理解动态会计等式呢?如果看不到会计等式各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仅仅从其形式出发,就会从静态会计等式和动态会计等式的比较中得出一个荒谬的逻辑:除非收入等于费用,否则这两个公式自相矛盾。事实逻辑是:收入与费用相等是偶然的,不相等则是必然的,二者之间对立统一的结果表现为利润或亏损,即,收入-费用=利润。这还只是问题的一面,问题的另一面是:收入的实现会引起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或二者兼有;费用的发生所导致的结果则相反。即收入和费用的增加不仅仅使其本身发生了量的变化,也同时使资产或权益发生了变化;而资产和权益的变动不一定都是由收入或费用的发生所引起,如资金投入和资金退出。这说明,动态会计等式与静态会计等式中的资产和权益不仅在数量方面存在差异(动态等式中的资产和权益既包括存量还包括增量),其所体现的经济实质(资源配置和经济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可见,动态会计等式全面揭示现了资产、权益、收入、费用等各个会计要素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是人们对经济现象从会计对象出发所作出的哲学概括,从而成为会计理论的基石。
二、借贷记账法所体现的哲学思想
“借”、“贷”二字是一对矛盾概念,原意表示“债权”、“债务”,但在借贷记账法中,这两个字却被赋予了更丰富的涵义,被用来表示多对矛盾概念:(1)分别表示一个账户的左方和右方;(2)分别表示某个会计要素的增与减;(3)分别表示资产和权益;(4)分别表示收入和费用。用一对简单的矛盾符号同时表示多对矛盾概念,这一方面表明了借贷记账法的科学性,另一方面也给初学者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系统地阐述其所体现的对立统一思想并将其所蕴含的辩证关系简单而又形象地刻画出来,兹以图1予以说明:图1借贷记账关系图图1说明:从动态角度看,“借”,既表示资产和费用的增加,又表示权益和收入的减少;“贷”既表示权益和收入的增加,又表示资产和费用的减少。从静态角度看,由于账户的余额是借贷双方增减变化后的结果,通常在账户记录增加的一方,即资产和费用账户的余额在借方,权益和收入账户的余额在贷方(收入和费用账户的余额是指期末结转前的余额)。换言之,借方余额表示资产和费用,贷方余额表示权益和收入。这样,资产与权益之间的平衡也就表现为借贷平衡。在特殊情况下,如果某资产账户出现贷方余额,则说明该账户此时的性质发生了变化,由资产性质转化为权益性质;同样,如果某权益账户出现借方余额,则说明该账户此时由权益性质转化为资产性质。例如:“应收账款”账户(资产)如果出现贷方余额,则这一余额的实质是预收账款(负债)。这一情况的产生,正是由于“借”、“贷”这对矛盾符号同时表示多对矛盾概念的结果,说明借贷记账法为设置双重性账户提供了可理解的基础。同时也说明,只有深刻理解借贷记账法所内含的对立统一思想,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账户,才能根据账户余额方向判断账户的现时性质,正确地编制会计报表。
三、账户设置所体现的哲学思想
根据马克思《资本论》所论述的再生产原理,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各阶段体现着资金运动的形态变化,资金的各种形态“在空间上并存,在时间上继起”,形成了一个又一个辩证统一的循环过程。这个过程所体现的对立统一规律正是设置与运用账户的哲学和经济学依据。换言之,账户的设置以及账户之间所形成的关系必须体现这一规律的要求,教学中只有充分揭示这一规律,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每一账户的作用以及账户的对应关系,使教学困难迎刃而解。兹以图2概括说明工业企业主要账户的设置及其作用:图2说明,各账户之间的关系充分体现着资金运动中的对立统一关系。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反映这种关系的具体变化过程和结果。进一步分析还可发现,这种关系表面上反映的是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例如,“物资采购”账户从表面来看反映的是物资采购情况(采购成本和在途物资),实质上却体现着采购部门和采购人员的经济责任;物资验收入库,物资成本从“物资采购”账户转入“原材料”账户,不仅表明库存材料的增加,还表明在该批物资上所产生的经济责任已转移到材料仓库保管部门和保管人员身上,既体现了资金形态的变化,还体现了两个不同部门之间经济责任的转移与落实。谁应该负什么责任,负多大责任,在账户中一目了然。这不仅说明设置账户的目的不仅仅只是为了实现会计的反映职能,同样也是为了实现会计的监督职能;[5]而且进一步说明,账户的设置只有充分体现资金运动中的对立统一关系,才能同时满足会计实现其两大基本职能的需要。可见,每一个账户不仅仅反映资金运动的某个方面,账户之间的辩证联系即账户对应关系则反映了资金运动的来龙去脉、来踪去迹,并为会计监督提供了现实依据。
四、会计报表所体现的哲学思想
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从形式上来看,是会计等式以一定格式的表格的具体化。前者是“资产=权益”这一基本会计等式的具体化,后者是“收入-费用=利润”这一等式的具体化,而综合会计等式的具体化则通过各个报表之间的具体联系体现出来。因此,会计等式所体现的哲学思想,最终集中体现在不同的会计报表以及各会计报表之间;从内容上来看,会计报表主要是根据账户资料编制的,是对账户记录所进行的综合总结。因此,在账户设置与运用中所体现的哲学思想最终也都集中体现在不同的会计报表以及各会计报表之间。在资产负债表中,左边按流动性排列各种资产,右边按先负债后所有者权益排列各种权益,负债再按其流动性排列,所有者权益再按原始资本和增值资本排列。表面上看,这只是一个形式问题,实质上,正是这种形式才得以将其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和经济关系清晰地展现出来:从左右两边分别可以看出资金的空间分布(资源配置)状况和资本的现实结构(经济关系),从左右两边之间的对照可以看出资源配置的合理与否对现实经济关系所产生的实际影响,以及经济关系顺畅与否对资源配置所产生的反作用情况,从而为下一时期调整资源配置和理顺经济关系提供事实依据;利润表按利润产生的主次因素分段计算各层利润,以便分析利润的来源构成和不同因素对利润的最终结果所产生的影响,进而为分析企业经营结构的合理性和企业的发展前景提供事实依据;现金流量表是基于现金资产在企业经营与发展中的极端重要性和在权责发生制下编制的利润表所产生的缺陷而产生的。现金资产的存量与增量,尤其是增量的来源情况,不仅对于真实的反映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具有极端重要的价值,而且是调整企业资源配置,处理和改善企业经济关系的重要的依据。现金流量表就是为揭示企业现金资产的变化情况以及现金增量的来源构成而产生的。上述三张基本会计报表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不仅体现在各自的报表之中,还体现在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之中。例如,利润表中的净利润是形成资产负债表中资产和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动的基本原因之一,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净流量是利润表按现金制调整后的净利润,等等,说明这些报表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它们既分别从企业经营的不同侧面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又相互联系在一起反映企业经营的全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会计反映体系。因此,只有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会计报表进行分析,以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会计报表中的每一个数字,才能洞察这些数字背后所蕴藏的经济实质,才能对一个企业的现时经济活动和未来发展前景做出科学的评价和预则。综上所述,会计学是一门建立在唯物辩证法和理论经济学基础之上的经济应用科学,只有牢牢把握住其中的哲学思想,采用辩证分析的教学方法,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动静结合、相互联系的进行教学,才能把会计问题的经济实质讲深讲透,才能取得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提高学生理解会计问题、分析会计问题的能力,才能使学生在会计实践中具有持久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涂汉光.中国高等教育史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185-207.
[2]裘宗舜.财务会计概念研究[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210-214.
[3]耿建新,张光福.现代公司会计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