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素养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6 16:37: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职业素养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师之要,首在德高。”孔子“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成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宋司马光对“德”、“才”关系有过精辟地阐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意指:“德行”是“才能”发挥的前提,“才能”要靠“德行”来统帅。因此,一名合格的、称职的教师要品格高尚,以德育人。本人认为,增加教师的责任感,提高师德修养的关键点在于教师如何看待自己的角色、在工作中如何转变角色。教师是“教”与“学”环节中的主要参与者,但不是主角。教师要在适当的时机调整自己的角色,他可以是引领者,可以是教练,也可以是裁判,更可以是观众。在知识的传授上,教师可以是引领者,引领学生认识现象,学习理论;目前,很多高校都提倡培养应用型的人才,因此实践环节是教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教师可以充当教练的身份,教学生方法和要领,帮助他们更好地去完成理论联系实际;现在的课堂早就不倡导教师的“一言堂”了,填鸭式的教学没有任何意义,反而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和主导的教学方式更有实际意义,因此在课堂上,学生发言、讨论是必然的趋势,所以当好裁判更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路;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更是心灵的工程师,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关系到学生三观的建立和完善,因此教师有时候要充当一名观众,去了解他们、理解他们,更有助于促进教学。
二、提高信息敏感程度,教学内容与方法要与时俱进
张效赤、寇荷超(2006)曾指出:“大学教师信息意识是指教师对信息活动的感觉、知觉、情感和意志等心理品质,它具体表现为对信息是否具有特殊的、敏锐的感受力和持久的注意力。简言之,信息意识就是大学教师的信息敏感程度。可以说,信息意识是大学教师信息素质结构的基础,具备强烈的信息意识是教师信息素质结构的基础,具备强烈的信息意识是大学教师丰富信息知识、提高信息能力、完善信息素质的前提条件。”通过有效的途径,再进一步强化信息知识和实际信息应用能力的教育。
三、结语
篇2
1.应该具备健康的心理
幼儿教师是否具备健康的心理是做好幼儿教育的前提,具备健康的心理能够保证幼儿教师的教学出发点积极向上,能够引领幼儿在启蒙教育的阶段保持一颗纯真的童心,保证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但是近年来,我们经常在电视,网络或其他媒体看到幼儿教师虐待孩子,在教育的过程中,稍有不满意的地方,就对儿童拳打脚踢,给儿童造成极其严重的心理阴影,很多孩子因此而变得沉默寡言,严重的违背了我国幼儿教育的目标,因此,幼儿教师在开展幼儿教育的活动中,应时刻不忘调整自己的心理,始终维护和保持健康的心理,保证幼儿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
2.具有职业道德情操
在幼儿早期的成长过程中,成人的呵护与关怀是至关重要的,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也就是所谓的“爱心”,幼儿具有一颗比较脆弱,好奇以及上进的心灵,在与外界接触的过程中,对任何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心,这就难免会受到伤害或给老师带来“麻烦”,这时孩子最需要的就是幼儿教师的关怀和鼓励,而不是幼儿教师的大声呵斥,这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孩子的上进心也会被打击掉,”教师的爱是无私的,纯洁的,要针对每个儿童自身的优点,因材施教,爱心育人,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孩子的潜能,达到幼儿教育的目的。
3.具有广博的知识
作为幼儿启蒙教师的幼儿教师,应当具有广博的知识,这对孩子未来的成长能够提供很大的帮助,在一个人一生求学过程中,幼儿教育起着基础教育的作用,接受幼儿教育程度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后续教育的发展,同时我们的幼儿在接受外界新鲜事物的时候,天生就具有好学多问的习惯,在看到自己不明白的事情,经常会问“为什么”,如看到奔跑的汽车排放的尾气,会问“汽车为什么会排放尾气”“排放的尾气有毒吗”,看到“天上的星星”会问“星星离我们有多远”“星星为什么会发光”等,这时就需我们的幼儿教师用自己广博的知识转换成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答,如果我们在面对幼儿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不知如何回答,同时看到孩子一张张充满求知欲的脸庞,我们心里又作何感想?加强自身的知识的学习,广览群书,才能为孩子的教育提供坚实的后盾。
二、礼仪教育
我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在国际上享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教育应从幼儿教育开始抓起,而幼儿教师作为幼儿教育的参与者和实施者,针对幼儿教师的礼仪教育就更不可缺了。
1.行为服饰穿戴要大方、得体
现在的幼儿教师大多是90后的女孩子,性格较活泼,思想较前卫,追求时尚是每个女孩子的心灵需求,但是这并不代表幼儿教师可以身着奇装异服,穿着性感露骨的服装,戴着金手镯,大耳环出现在幼儿教育的环境中,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求学道路上的领航者,幼儿教师的一言一行都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在幼儿阶段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认为老师那样的穿戴“很好看”,一有机会就会效仿,同时幼儿教师的行为举止要规范,不能在幼儿园里追逐游戏,大吵大闹,更不能对别人大声批评,指指点点,长此下去,这种不良行为会使孩子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这对孩子未来的成长无疑是不利的,这就要求我们的幼儿教师在幼儿教育的活动中,遵守幼儿教师服饰穿戴规范,行为举止规范,服饰穿戴要大方,整洁,行为举止得体,从而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2.仪容要适度
爱美是每个女孩的天性,对于很多时尚的女孩来说,化妆是每天必不可少的工作,适当的化妆可以让女孩看起来更加美丽,能够保持愉悦的心情,对于我们的幼儿教师来说,淡妆是最合适不过的,或是不化妆亦可,切忌浓妆,把自己打扮的花枝招展,浓妆艳抹,红指甲,红脚趾,红嘴唇,白白的脸蛋,远看像“妖怪”,近看像“”,与幼儿教师的身份格格不入,这样的妆容即是对孩子不负责任,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贬低,适度仪容,妆容得体才是我们所提倡的。
三、结论
篇3
一般来说,显性职业素养中个人知识、技术技能是职业教育课堂所关注的重点,它们可以通过知识的传授、顶岗实习、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途径获得。而显性职业素养中的个人外在形象、职业核心能力如沟通表达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职业生涯规划技能等,则往往被忽视。因此,开设职业素养课程应该更加重视这些内容的教学。隐性职业素养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其中,职业道德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纪守法、任劳任怨等。职业意识是指作为职业人所具有的意识,是人们对职业的认识、评价、感情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反应,如责任意识、服务意识、保密意识、学习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等。
职业态度是从业者对职业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动。如职场忠诚度、责任心等。由此可见,隐性职业素养的三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总的来说,职业素养的培养离不开职业意识、基本态度和职业行为能力的培养。同时,职业素养可以在课堂教学、训练和实践中进行培养,让大学生去领悟、体会和感受,从而形成良好职业道德习惯和正确的职业意识与态度。
“三点一线”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高职院校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准备基地,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接受教育、提升自我素质的主要场所和锻炼平台。加强课堂教学、提升职业素养是当前高职大学生教育的必然选择。实践证明,高职大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完全可以通过课堂教学途径来进行培养。可以通过开设一系列职业素养课程,如“职业意识”、“职业心态”、“职业核心能力”、“就业与创业规划”等课程教学来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道德修养等。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大学生被动的接受为主的,大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单纯的理论灌输、空洞的理论传授远远不能适应现代隐性职业素养的课堂教学,迫切需要构建贴近现实、生动活泼的“第二课堂”教学模式。为此,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和职业素养课程的本身特点,提出了“三点一线”的课堂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三点一线”是以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自我认知、职业意识、基本方法技巧”为三个基本点,有机组合、密切构建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基本点之一“: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即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自我测试找出差距和不足,以便更清晰的了解认识自己,准确把握自己。如通过心理测试来了解自己的情商、与人沟通表达的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了解自己的性格倾向、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来很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等等。
(二)基本点之二:“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的培养主要是借助生活案例、寓言、故事等深入浅出讲解,通过“小故事”来阐释“大道理”,从而启迪思维,唤醒和激发大学生的职业意识。通俗易懂的寓言故事不仅可以激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充分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是打开思维的钥匙。如为了让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可以讲解“福特制造第一辆汽车”“牙膏开口要增宽”等故事来拓宽大学生的思维眼界,增强创新意识,开辟新的思维境界。
(三)基本点之三“:方法技巧”
“方法技巧”即让大学生学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和手段,好的方法可以让我们事半功倍,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如“如何让自己更加自信”、“如何演讲”、“如何进行时间管理”,等等,让大学生学习必要的方法技巧,少走弯路,获得职场上的成功。
(四)主线“:职业能力培养”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即将大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始终贯彻其中,以游戏活动、情景角色扮演等互动式体验教学,获得职业工作中所需的实践能力,真正做到“从思想到行动”的落实。如与人合作能力的培养,可以先进行自我能力测试,了解自己与人沟通能力水平,加强团结合作的意识,进而学习如何与人打交道,最后获得与人平等相处的合作能力。
“三点一线”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具体环节
(一)导入测试,找出差距
教师在开始上课时,应设法巧妙地激起大学生的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每个人都迫切想了解自己、认识自己,而“自我测试”能够很好帮助自己认清当前的状况、明白自己的差距。比如人格类型测试、职业规划测试、趣味测试等都能极大地引起大学生的兴趣。通过自我测试,大学生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弥补各自的差距和不足,避免盲目学习。自我检测是学习的有效帮助手段,在职业素养中导入测试,更能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二)故事启迪,知晓道理
小故事蕴含大道理。首先,职业素养中很多知识、道理,教师如果苦口婆心、长篇大论地解说,收效反而甚微;如果用一则有趣的故事代替,在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过程中,大学生不知不觉明白了他们该明白的道理。寓言故事作为一种更有效地交流手段,他就像一个信息传送带一样,能够把深刻、枯燥无味的道理简单化、有趣化。其次,还可以活跃上课的气氛,吸引大学生的集中力。在职业素养课堂中,恰当地运用故事寓言有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让大学生明白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重要性,教师可讲述“非典”时期不顾个人安危主动提出把危重病人集中到自己医院来的钟南山院士的故事,也可以讲述“忠诚狗找工作”的寓言,等等。这些寓言故事循循善诱,娓娓道来,学生受益匪浅。当然,教师在选取故事的时候,首先要注意选好故事的主题,符合教学内容;其次要在恰当的时候讲故事,还要提高讲故事的能力,必要时配合适当的手势、表情,注意讲故事的节奏等。
(三)实战演练,学会方法
找到了自我差距、知晓了道理之后,我们更重要的是掌握如何提升自己职业外在形象和职业素养能力的方法和技巧,而通过课堂教学中的“实战演练”的情景模拟学习这些方法的运用更为有效。“实战演练”要求大学生把课堂中学习到的方法技巧等在模拟的情景中进行灵活的运用,这是学习的真正检验。比如认识到职场中与别人沟通能力很重要之后,大学生不仅要学习如何倾听、如何表达特别是即兴演讲的相关技巧,更注重的是亲自尝试即兴演讲,用自己的激情和口才感染在场的听众。通过这些课堂内外的情景模拟、自主的训练,才能真正的把理论知识用到实践中去。
(四)游戏活动,加深体验
游戏活动是构建职业素养课堂的特色和重要组成部分,游戏活动重视和强调互动式体验教学,可以使大学生全身心的积极投入,寓教于乐,以达到经验共享,共同提高能力的目的。大学生只有参与其中,成为当事人,才能认识到差距,也才能真正缩小差距。运用游戏活动的学习方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效果倍增,比单调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大学生在轻松活泼,隽永有趣的游戏活动中进行“手—脑—心”全方位的学习。
在整个游戏活动过程中,大学生是主角,参与是关键,教师只是游戏活动的主持人或引导人,其责任是通过简单导入游戏规则和活动内容,大学生充分的体验游戏活动后,教师在最后简明扼要、画龙点睛的总结游戏的主题,让大学生轻松地明白道理,收益匪浅。如团队培训游戏“合力吹气球”,每组一共有6个人分工合作来完成任务。6个同学分别抽各自的一张签:“嘴巴”、“手”(二张)、“脚”(二张)“、汽球”(每组一个)。游戏规则和内容都很简单,首先由抽到“嘴巴”的必须藉着抽到“手”的两人帮助来把汽球给吹起(抽到嘴巴的人不能用手自已吹起汽球);然后二个抽到“脚”的人抬起抽到气球的人去把汽球给坐破。通过这个简单的小游戏,大家深刻体会到只有齐心协力、通力合作才能完成任务,比起长篇大论讲解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效果要好得多。
当然,课堂中的游戏活动要恰当好处,游戏活动并不是越多越热闹越好,而是根据教学目的来选定游戏主题,教师要学会积极引导,注意巧妙的提问,善于组织小组讨论及大组分享,让大学生自己领悟寻找答案,最后进行总结性辅导。
“三点一线”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一)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学习兴趣浓厚
“三点一线”的课堂教学模式因为融入了趣味的自我测试、生动的寓言故事、有趣的游戏活动、情景模拟的实战演练,整个课堂教学不再呆板枯燥,而是轻松活泼、兴趣盎然。
(二)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做好就业前准备
“三点一线”的课堂教学模式能让大学生清晰的认识自我,接纳自我,从而改善自我;因为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能让大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并与其他同学交往中体会到自我的重要性,找到自我的价值,从而增强了自信心。
(三)强化职业意识,提升职业能力
篇4
论文摘要:教师职业技能是师范生今后从事教师职业必须掌握和运用的教育教学方面的技巧和能力。这种职业技能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对高师生加强训练和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高师院校在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中还存在诸多不足。要保证培养的质量和效益,必须分析其存在不足的原因和探索其职业技能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师范生是未来的人民教师,其未来职业的特定性决定了它应具备教师职业技能的特殊性。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是指就读师范教育专业的师范生,为今后从事和胜任教师职业所必须掌握和运用的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技巧和能力。这种技巧和能力的培养,是师范院校培养师资和各类教育工作者系统工程中一个重要的技术项目,涉及的内容颇为广泛,加强这种技能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内容及其意义
(一)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主要内容
一是语言文字技能,即师范生应具备准确清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规范正确的文字表述能力。它以教师口语(含普通话和外语口语)和“三笔字”为主要内容,这是对师范生语言文字基本功最起码、最基本的能力要求。二是计算机运用技能,即师范生应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和运用能力。这是21世纪教育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条件下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历史必然。三是教学工作技能,即师范生应具备开展教学组织等工作的技巧和能力。主要包括课前的备课技能、课堂的上课技能、课后的辅导技能等三个方面。四是班主任工作技能,即师范生应具备开展班级管理、学生教育等工作的技巧和能力。主要包括集体教育的技能,个别教育的技能,与学校、家庭和社会沟通的技能,制定、实施、检查和评价班主任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和学生操评的技能等四个方面。五是其它工作技能,即师范生应具备的其它有关的教师工作的技巧和能力。如文艺技能,体育技能,教研技能(课题申报、实验研究、社会调查、论文撰写等技能)。
(二)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意义
从师范生个人角度看,它是提高师范生能力和素质的重要途径,是迎接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重要要求,也是提升师范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渠道。师范生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很多,教师职业技能是其应具备的专业文化素质的重要体现。但技能是一种掌握和运用专业技术的技巧和能力,它必须以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经过系统地加以学习和训练才能逐渐形成。师范生只有接受系统地锻炼和培养,才能把这种技能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同时,我国新课改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亚待解决教师的适应问题,教师能否适应与教师的教育素养、学科素养等因素息息相关,而教师教育教学的知识、技巧和能力正是教师教育素养的重要体现。因此,师范生在校期间只有加强职业技能培养,才能为将来从事教师工作打好基础。另外,近年来师范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作为一名“准教师臂的师范毕业生,要想在就业市场中找到位置,就必须具备过硬的能力和素质,而这一切又离不开其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从师范院校角度看,它是体现师范院校办学特点、促进师范教育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师范院校的办学特点主要体现为以塑造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的人民教师和其它各类教育工作者为中心任务,而师范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谓是教育基础中的基础。不论是体现师范院校的办学特点还是促进师范教育的健康发展,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都是其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从国家和社会角度看,它是培养大批新型的合格教师的必然要求。培养和造就大批新型的合格教师是我国21世纪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新型的合格教师必须是一名德才兼备的教育教学能手,能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用现代教育理论与教育教学方法武装「自己,具备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要培养这种新型的合格教师,必须让其在大学阶段系统地接受师范教育,进行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和技能培训。这就要求高师院校以高度责任感的战略眼光来认识提高师范生素质的重要性和突出师范特点开展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必然性。
二、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一)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并没有完全引起学校师生的高度重视,在具体实施培养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一是重学科专业教育轻职业技能培训,导致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不够系统、规范和完整,强化训练软弱无力以致出现相当部分师范毕业生高分低能的现象。二是重理论学习轻实践锻炼,导致师范生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相脱节,出现了师范毕业生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学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如有的师范毕业生在校时专业学习成绩优秀,但走上教师岗位后却不能很好地适应学校教学,出现了忙于课前写教案、课上背教案、课后理教案,以及教态不自然、板书不规范、提问无目的、点评不到位、表达无条理、多媒体计算机操作不熟练等教学技巧和能力问题。三是重应试考试轻技能自主训练。专业学习和测试与技能训练对师范生来说是同等重要的,但受到“应试教育”等因素的影响,相当部分师范生还认为只要考试过关就万事大吉,以致平时只重视应付考试而不注重技能的自主训练,使之难以培养出良好的职业技能。四是重个性发展轻技能的全面培养。有些学生过于注重培养自己的个性,若有一技之长就目空一切、忘乎所以,忽视其它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培养。总之,由于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使得师范生得不到系统、规范和完整地职业技能培养,给他们今后的就业和工作带来了困难,也给促进师范教育的健康发展和培养合格人才带来了阻碍。
(二)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是培养目标体系相对模糊。这可以从许多师范院校的师范类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中还没有制定一个系统的、规范的、完整的具体实施技能培养目标体系和实施细则而得到说明。正因如此,导致许多院校在技能培养中存在缺乏依据和标准,出现技能培养不够系统、规范和连贯以及主观性、随意性的现象。二是制度建设相对滞后。许多院校至今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为开展师范生技能培养的制度体系。如《师范生职业技能的培训制度、考核制度和证书制度》还未出台,《教师口语和“三笔字’训练与考核制度》《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与考核制度》《微格教学技能训练与考核制度》《演讲与口才、体育裁判知识等文体特长项目的技能训练与考核制度》《计算机培训与考核制度》《教育见习和实习制度》《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设计或创作)制度》等都还不够健全、规范和完善。三是师资队伍建设相对薄弱。就目前高师院校主要担负师范生技能培养重任的“中教法”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而言,普遍存在着教师学历学位偏低、职称偏低、科研成果偏少,以及教师积极性不高、学校政策支持不够等问题,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师范生技能培养的质量。四是经费支持相对不足。以我校师范生教育实习为例,学校按每生一定比例将经费专项划拨至学院,学院再将经费统筹用于实习点联系几实习学校指导,实习生住宿,来回车票,制作实习简报、板报、材料等有关实习活动。由于经费不足,有些活动并不能很好地落实,而几年前实施的与中学实行“教育实习基地”定点挂牌制度,也因经费问题使该项制度的运行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承担教育实习重任的教师纵然有责任、能力和信心搞好教育实习工作,也会因经费问题而力不从心。
三、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一)明确技能培养目标,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高师院校应根据师范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师范生技能培养的具体目标,确定技能培养的基本内容和任务,以及为完成任务、实现目标在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培养模式、经费支持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规划和实施,形成一个明确而又科学的技能培养目标体系,保证技能培养目标的实现。从实践教学角度看,要保证目标的实现必须积极构建技能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来说,一是基础实践环节,包括军事训练、公益劳动、英语实践、计算机实践等;二是专业实践环节,包括语言文字训练、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微格教学技能训练、教育见习和实习活动等;三是综合实践环节,包括文体实践活动、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设计或创作)、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四是创新实践环节,包括课外科技立项、社会调查报告、大学生挑战杯赛、学生科研论文、科技小发明等。在构建技能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要特别重视以下建设。一是“一个基地”,即教育见习和实习基地。搞好与中学的定点挂靠或共建基地建设,为师范生提供岗前技能实践的锻炼平台,把师范生所学的知识“带出去”和中学的教学经验、教改实践“引进来”。二是“两个中心”,即中学学科教育及信息资料研究中心和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测试中心。建设好这两个中心,能为师范生了解和把握中学学科教育和教改的基本情况和规律,为师范生技能培养提供信息资源和组织上的保障。三是“三个教室”,即微格教室、cai课件制作室及中学理科实验室。搞好“三室建设”,能为师范生提供教学技能训练、教学课件研制、中学相关实验操作和研究等条件,为师范生将来从教奠定良好的实践基础。
(二)健全完善制度,组织措施得力
高师院校应根据教育部《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措施,这是师范生技能培养的基本保障。当前,在师范学科专业教育方面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考核制度,保证了专业教育的顺利进行。然而,与之相比,在师范生技能培养方面却显得重视不够,如课时不足、训练不系统、考核不规范等问题。师范生技能培养急需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制度来保障实施。如建立师范生职业技能的培训制度、考核制度和证书制度,制定一系列内容具体、标准统一、便于操作、执行有效的技能培训量化标准和实施细则,详细规定师范生每一年应达到的技能水平,并进行相应的严格培训和考核,向通过培训、考核合格的师范生颁发教师职业技能合格证书或等级证书,从而促进师范生自觉训练,保证技能培养目标的实现。只有从制度上做出规定,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前技能培养存在的不足。当然,由于师范生技能培养不像专业课那样便于操作和考核,所以,学校务必考虑这种技能培养的特殊性,要专门成立院校领导班子、安排专人负责这项工作,并通过建立健全校、院、系等各级组织以保证这项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实效化。
(三)优化教师结构,保证经费到位
师范生技能培养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于师资队伍的建设情况,技能培养始终都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和实施,教师是“传授知识、解释疑惑之人”,对师范生技能培养的质量和效益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在技能培养中,学校务必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根据师范专业和学科特点,制订出相应的师资培养和引进计划,通过人才引进、人才培养、教育资源整合等手段和途径,不断优化师资结构,建立一支思想端正、作风优良、素质过硬、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同时,为保证师资队伍建设质量,学校还必须根据师范专业和学科特点的情况,改变过去“应试教育”所形成的那一套教师的评价标准与考核制度,这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此外,学校还应根据师范生技能培养的需要,设立专项教学经费,用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师范生技能培训与考核等相关费用。只有充足的经费保障,才能确保技能培训工作正常有效地开展。
篇5
论文摘要: 师资培养是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作为教育行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师资培养过程中有着不同于普通院校的特点。本文从高职教师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了高职教师职业发展的目标内涵及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性,并从教育发展规划、职业能力发展规划、终身学习发展规划三方面阐述了高职校职业发展规划管理对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作用。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教职成[2011]16号)文中指出必须把完善教师培养培训制度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全面推进和落实职业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需要,建设一支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然而长期以来职业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中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本文试从高职教师职业发展规划中师资培养的角度谈谈教师的职业发展。
一、高职教师普遍存在问题
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院校教育的重要标志是其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中等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劳动者。这就要求学校在传授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高度重视实践、操作、应用技能的培养,这一培养目标决定了职业学校教师要具有“双师素质”能力,即除了要具有系统的相关学科理论知识、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能力之外,还要具备一定的职业实践能力和职业岗位素养,而这正是在大部分职业院校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以我校某系为例,38名专业教师中直接来源于大学毕业生的教师33人,占专业教师总数的86.8%,只有13.2%的教师来源于企业,而绝大部分的专业教师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的培训,这显然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原因,因此如何更快更有效地促进职校教师职业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高职教师职业发展的目标内涵
由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决定,教育部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也明确了“双师素质”教师的要求,因此高职教师职业发展应当从“双师素质”角度出发,既要包括学科技能专业性,又要包括教育教学专业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思想品德素质与职业道德素质的完善。教师必须有高尚的思想品德素质和崇高的职业道德情操和人格,只有如此才能形成执著的事业心、顽强的工作精神、科学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协作关系,才能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2.科技人文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融合更新。教师必须全面掌握专业知识及人文教育知识,走综合发展的道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成为全面发展的教育者。
3.实践能力与研究创新能力的提升。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使教师除了传授专业基本知识理论外,更重视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高职教师要向既能讲授理论知识又能训练操作的“双师型”方向发展。
三、高职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性
教师职业生涯是与教师本人在学校教书育人等一系列活动相关联的职业经历的模式,它包含两重含义:
一是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是指教师本人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而实施的管理,它是以实现个人发展的成就最大化为目的的,通过对个人兴趣、能力和个人发展目标的有效管理实现个人的发展愿望。
二是组织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是指组织针对个人和组织发展需要所实施的职业生涯管理,组织从本组织成员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需求出发,有意识地将之与组织的人力资源需求和规划相联系、相协调、相匹配,为成员职业上提供不断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帮助、支持成员职业生涯发展所实施的各种政策措施和活动,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在实现成员个人的职业生涯目标的同时实现组织的目标和可持续发展。
我校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高职校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研究》课题组曾对江苏省33所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33所学校中75.8%的学校曾经要求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但是仅有9.1%的学校对一些关键性的岗位人员有针对性地制定了职业发展规划方案。同时通过对江苏省五年制高职校的130名教师进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显示,在118张有效卷中认为学校提供关于教师职业发展信息的占37.3%;学校对青年教师有一套有效的指导措施的占33.1%;学校对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提供机会的占31.3%。从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虽然大部分学校均对教师做了职业生涯规划的要求,但是能够根据高职校发展和学校人才需求制订相应职业发展规划,并对教师进行倾向性引导培训的并不占多数。
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他对“双师素质”教师的需求,如果仅凭教师一己之力在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中摸爬滚打,势必造成教师对职业规划的盲目性和所取得职业目标满意度的低水平。因此高职校管理部门根据学校发展和人力资源规划的需要,在学校中制订与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相适应的职业发展规划,以引导教师主动进行职业生涯管理,使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和组织生涯规划管理和谐发展,将会更有效地推进学校师资培养的建设,推进“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推进学校更好更快地发展。
四、高职院校职业发展规划
职业教育教师既面临着一般教师的专业成长任务,又有着特殊的专业成长轨迹,从高职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角度出发进行高职校职业发展规划,应当在职校教师的教育性、职业性和学术性三方面出发进行规划。
(一)教育教学发展规划
教育教学能力包含教师的基本素养、学科知识背景、对学科知识结构的认知、对学生认知发展的认知、学科教学的各项能力等五项内容。在教师发展初级阶段,尤其对青年教师要加强教师岗前培训工作,目的是让年轻教师学习教育教学基本理念、了解教师的职业特点和要求,掌握教育规律,提高教师基本素养,为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履行教师职责打下基础。学校要建立相应的岗前培训机制,使青年教师有培训渠道;要建立考核激励机制,使青年教师在培训过程中有压力、有动力,以激励青年教师努力提高教学水平的自觉性。
我校从2008年开始进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尤其对青年教师的成长制定了完善的培训培养和考核管理办法,使青年教师在相关机制的引导下很快地完成从职业准备期到职业适应期的转变。
职业学校的教育特点与普通学校的教育特点有着明显的区别,职业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传授一个职业,教师在学习传统的教育方法理论的同时也要进行《职业教学论》和《职业科学》两门职业教育关键学科的学习。学校在进行职业发展规划管理时要将这两门学科的学习纳入教师职业生涯学习内容进行培训。
(二)职业能力发展规划
《国家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明确了职业教育对建设“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要求,职教师资的职业能力培养对职教教师的成长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它包括教师对职业活动的了解,对职业活动涉及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等,学校在进行教师职业能力发展规划时应突出培养教师职业技术科学知识和职业实践能力。
由于我国对职教师资培养的制度的暂时不够完善,我们无法完全借鉴德国职教教师的定期企业顶岗制度,以全面获取本专业范围内的实践知识和技能,了解企业内部问题和社会状况。但是学校在进行师资培养时应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深化校企合作关系,重视对教师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教师对行业的指导作用,建立职教教师的企业实践制度,将企业顶岗制度化。
我校在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视教师的企业顶岗制度,近几年一直采取“请近来,走出去”的教师培养方式,对专业教师进行企业文化、生产流程、工艺路线、岗位人员职责和需求等进行培训,同时将教师派到企业进行岗位顶岗,与企业亲密接触,采用“培训归来话感受”的方式让大家共同分享所获取的企业文化、实践知识等内容。通过这些对教师的培训培养方法让职教教师逐步向“双师素质”转换。
(三)终身学习发展规划
对教师终身学习发展规划的制定也是对教师学术性的培养,职教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全面学习观念,才能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教育者。广博的文化底蕴、深厚的学科基础、基于实践的科研能力是一名教师在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中不断取得进步的重要基础,终身学习发展规划是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学校职业发展规划的基础。
五、结语
师资培养是高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职校师资培养的研究有助于激励教师潜在的寻求发展欲望,使教师自我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有依托,有助于推进学校人力资源层次提升,加强高职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促进学校做到“职得其人,人尽其才”。
参考文献
[1]蒋旋新.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与展望,职教论坛,2006,VOL20.
[2]王维婷.五年制高职校教师职业生涯与专业发展联动的调研报告,江苏教育,2012(06).
篇6
【关键词】师范类大学;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比较分析
一、前言
在越南,胡志明师范大学(HCMUE)是越南知名的大学之一,尤其是培养各级学校的教师;北京师范大学(BNU)是中国最著名的5所师范类大学之一,其体育教育专业在中国很有名望。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课程设置主要规定课程类型和课程门类的设立及其在各学年的安排顺序和学时分配。
二、研究結果与分析
(一)课程结构比较
HCMUE的课程结构分为普通课程、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毕业课程四个部分。其中普通课程有12门,35学分。按专业课程分为学科基础课程4门,11学分;专业必修课程17门,37学分;专业选修课程40门,20学分。按教师教育课程分为职业基础课程5门,9学分;职业教育8门,17学分;实习8学分。按毕业课程分为毕业论文6学分;毕业考试6学分。
BNU的课程结构分为普通课程与专业课程两个部分。其中按普通课程分为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7门,18学分;国际视野与文明对话3门,10学分;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6学分;数理基础与科学素养3门,7学分;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2学分;社会发展与公民责任2学分。按专业课程分为学科基础课22门,54学分;专业选修课38门,20学分;教师职业素养课程22门,30学分;实践与创新6学分。
(二)普通课与专业课的学分比例比较
从表1中看出,在普通课方面,HCMUE的学分比BNU少10学分;HCMUE的学分比例比BNU少4.6%;具体HCMUE的学分为35学分,占24.5%;BNU的学分为45学分,占29%。在专业课方面,HCMUE的学分比BNU少2学分;HCMUE的学分比例比BNU多4.6%;具体HCMUE的学分为108学分,占75.5%;BNU的学分为110学分,占71%。BNU重视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有利于学生能够掌握和正确处理社会中的各种各样的基本问题。
(三)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学分比例比较
在必修课方面,HCMUE的学分比BNU少2学分;HCMUE的学分比例比BNU多5%;具体HCMUE的学分为117学分,占81.8%;BNU的学分为119学分,占76.8%。在选修课方面,HCMUE的学分比BNU少10学分;HCMUE的学分比例比BNU少5%;具体HCMUE的学分为26学分,占18.2%;BNU的学分为36学分,占23.2%。
(四)教师职业素养课程的学分设置比较
在教师教育基础课程方面,两个学校都以必修课为主要学习形式,其中HCMUE的门数比BNU少3门;HCMUE的学分比BNU少5学分。在教师教育提升课程方面,HCMUE以必修课为主要学习形式,而BNU以选修课为主要学习形式;具体HCMUE的门数为8门,17学分;BNU的门数为13门,6学分。相比较而言,BNU的教师职业素养课程的学分设置不仅有丰富的门数,还有自由选课对学生的好处。
三、结论与建议
(1)HCMUE的普通课与专业课的学分比例为1:3;而BNU的为1:2。为了学生能够掌握和正确处理社会中的各种各样的基本问题,HCMUE可以以BNU的经验为借鉴。
(2)HCMUE的选修课的学分比例较低,所以为了增强学生的选课机会,建议降低必修课的学分比例,同时增加选修课的学分比例。
(3)对于教师职业素养课程,HCMUE的以必修课为主,没有设置选修课,所以使约束学生的选课自由度。建议在教师职业素养课程中应该补充选修课。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高职 教师 职业能力 提升
[作者简介]吴秋梅(1967- ),女,江苏兴化人,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和职业教育;高小艳(1973- ),女,江西抚州人,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江西 赣州 34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度项目“江西省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与专业发展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MKS1241)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3-0073-02
一、工学结合对高职教师职业能力的要求
1.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工学结合这种教育模式,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重理论轻技能、重知识轻能力”的教育模式,它的主体是学校、企业和学生为一体,学校在制定和设置专业时要按照企业需求确定招生人数和培养计划,并和企业共同制定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模块课程,把课堂教学和直接获得实践经验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高职教师作为工学结合课程有效实施的主体者,就必须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实施教学,根据各专业特点,采用校内、校外建设相结合,在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成长规律的前提下,按劳动组织方式实施教学,按工作要求和工作规范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按工作流程排列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做到学中做,做中学,做中教,将理论性、操作性和过程性知识有机融合起来,全面实现工作与学习的协调统一。
2.转变观念,大力提高职业素养。高职教师职业素养是影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要求教师必须改变原先的以学科为本位的教育思想和单纯育人的教育理念,具备现代职业教育育人理念,不断优化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积极探索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努力解决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于专业知识技能的讲授而不考虑行业、企业发展,自身知识、能力结构与职业教育不相适应的问题,大力推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改革,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通过教师职业素养的提高来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爱岗敬业、团队协作、诚实守信、主人翁责任感等职业意识,使学生“学会操作,学会工作”,最终实现“学会学习、学会发展”。
3.具备课程设计开发和实施评价能力。《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指出“课程建设和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心和难点,高职院校要积极参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因此,高职教师一定要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结合企业对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按行业各岗位工作程序设计开发专业实践课程,通过对课程结构、内容、比例和总体课时的系统安排、调整和改造,将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转化为专业培养目标,在课程设计开发中体现出来并贯彻落实,同时,制定和建立起各项考核岗位职业能力的学生评价考核体系,来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相对接。
二、教师职业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1.原有专业知识陈旧。高职院校的教师一般具有本科以上的学历,他们在原母校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相对比较扎实。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知识不断更新,如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层出不穷,基因技术、纳米技术、克隆技术等悄然问世。而有相当多的高职教师还满足于原有的知识体系、知识水平,没有主动学习最新的知识和技术,知识结构明显陈旧老化,远远跟不上时代的需求。
2.缺乏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工作实践经验,动手操作能力普遍不足。高职院校的教师多直接来自于普通高校,都是从学校又到学校直接从事教学工作,大部分无职业背景,很少有机会到企业锻炼,缺乏职业岗位实践经验和相关技能,并且所学知识也是普通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专业相关知识的叠加,理论学术性倾向十分明显,再加上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很深,大多靠“一支粉笔、一张嘴”立足于高职教育的讲台上,在指导学生技能训练时很难做到得心应手。学校受经费和编制限制,很难安排教师长时间到企业锻炼,即使能去锻炼,企业也不一定积极配合,造成高职教师整体实践能力较欠缺,动手操作水平不高。
3.职业素质整体偏低。高职院校教师大多来源于普通高校,很少从行业企业聘用专业技术人才,渠道相对单一,再加上高职教师整体待遇不高,难以吸引优秀技能人才,教师岗位培训继续教育执行难度大,教师持续成长受到体制制约,导致有丰富经验的骨干教师、高技术素质的“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专业实践能力比较薄弱;专业教师尤其实习指导教师岗位配置比例较低,他们工作负荷和压力较大,致使他们很少有时间和机会到生产第一线去锻炼和提升,能力逐渐跟不上市场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教学低成就感,导致高职教师整体职业认同感不高,影响了教师的能力提升和能力发挥;高职院校不少教师科研意识薄弱,很少参与科研工作,科研能力不高;现行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定仍采用普通高校评定方法,评定标准和要求不强调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教学水平,而以论文、著作为主,导致许多专业教师在承担繁重教学任务的同时,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放在完成论文、著作等硬指标上,没有更多时间去提升专业技能和参与课程开发及教学改革,导致高职院校教师整体职业素质偏低。
三、工学结合视角下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途径
1.健全完善师资激励机制。学校应健全和完善师资激励机制,把考察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和工作贡献等指标,特别要把是否能承当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作为专业教师参评骨干教师的主要依据,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中推行骨干教师的“低职高聘”, 对不思进取、不能很好胜任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师,则实行“高职低聘”;积极鼓励和奖励专业教师去取得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相关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专业技能考评员等资格;通过对大力开展自我、职业能力得到充分发展的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进行使用和待遇相结合或晋级、加薪等方式,来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实行带薪制、课时计酬和提供科研津贴等一些实质性优惠措施,来激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企业顶岗挂职实践、科学技术革新和科研项目研发、课程改革等其他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
2.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抓好现有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工作,积极引导和鼓励专业教师根据专业建设需要、个人专长、学习能力和年龄,有计划、分步骤地跨专业或专业方向学习转型,逐步担当和胜任新专业课程教学任务,从而由单一学科性教师向人文、科学、技术融合的复合型、技能型、多能型教师角色转变;建立在职进修制度,学校应充分发挥国家和省级专门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心的作用,对符合职业教师特点的教师进行短期技能培训和进修学习,使教师知识结构得到及时更新;要对刚进校的青年教师分期分批进行岗前培训,通过学习与职业教育有关的基本教育理论来强化他们对职业教育特征和规律的认识,通过安排他们参与学校实验室、实训基地教学活动及进企业参观生产流程、聘请高技术管理人员为他们讲课等途径来帮助他们了解企业和社会对专业的需求,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另外,还要安排骨干教师参加国内外进修和学术交流等活动,以此培养优秀的专业带头人。
3.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锻炼,提高实践操作技能。针对高职多数教师理论知识较强,而实践操作能力较弱的情况,学校应积极主动地营造良好的环境,强化教师的实践技能训练,可每年有计划地安排一定比例的教师轮流深入到相关对口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或校外职教培训基地进行挂职顶岗实践或集中实习,通过教师在企业的“摸爬滚打”及与一线员工、业内专家的密切接触交流,可以比较全面地捕捉到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及时地了解企业岗位群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同时,还能学习掌握到本专业领域内的高新设备和服务的技术规范要求、操作、管理和维修等技能,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从而更好地完善教师自身的知识、能力结构,在今后教学中更能注重面向市场需求,适时调整授课内容、课程安排和教学组织形式,做到教学与行业与时俱进,满足行业不断发展的专业人才的需求。
4.引进企业高级技术人才。是否拥有高级技术人才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从高校招聘进来的硕士、博士生,虽然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但实践技能却缺乏,因此,学校应大胆打破人才流动的弊端,积极吸纳引进企业生产一线中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技能的工程师、技术人员到学校从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通过引进这些技术人才到校任教,能更好地充实壮大学校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队伍,同时,通过“请进来”的企业技术人才对其他实践能力较弱的教师进行技能培训,实现智力柔性流动和资源共享,促进教师队伍整体职业能力的提高,为科学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奠定基础。
5.开展和参与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举办职业技能竞赛能更好地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推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师职业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应认真遵照教育部“职业教育技能大赛”的指示,大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校、地方、省和国家定期举办的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如现场粉笔字板书、硬笔书法、普通话、说课、多媒体课件制作、微课以及数控、机械、电子、计算机、建工、会计、服装等一些职业工种的操作、组装、调试、维修、模拟等比赛,教师通过“走出去,亮亮招”,可以全面掌握用人单位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需求和相关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另外,也能通过职业技能大赛这个展示交流平台更好地贯彻“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教育理念,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6.建立科学的教师职业能力测评考核体系。要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高职院校就应改变以往对教师职业能力考核只注重对教师教学工作量、科研数量、教学质量为主要依据的测评考核体系,而应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建立起科学的教师职业能力测评考核制度,除通过每学期或每年安排学校学术委员会或科研处及会同教务处对教师的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进行测评,划分出等级和折算工作量外,还可通过建立“督导听课考评、系部考核、学生评教”的“三合一”教学质量评价模式来考核教师的教学情况;同时,还可以鼓励教师参与校企合作、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等过程,参加企业实践和职业能力培训,指导实习实训等也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使知识和能力并重,促进教师职业能力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李瑞昌,刘德强,公丕娟.以职业活动为基础,科学构建高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09(12).
篇8
【论文摘要】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是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态度的外在表现,在课堂教学中会通过以学生为本的形式渗透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可见教师职业道德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本文试从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两个方面来分析。
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一位师德高尚的教师,传道,不仅传学问之道,更要传为人之道;授业,不仅要授学业,更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解惑,不仅要解共同之惑,更要解个体的特殊之惑。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所以说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和要求,同时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是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教书育人,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纽带,它首先承载的是一个社会的道德和良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八个字很精辟地诠释了“师范”的含义。“师”与“范”涵盖着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也闪耀着教师道德的光辉。其次,教师道德的光辉还体现在乐于奉献的精神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人们往往把教师的职业比作“红烛”,这句诗饱含着讴歌教师无私奉献的深刻内涵。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着不平凡的生命价值,也只有无私的奉献,我们才对得起“教师”这一光荣的称谓,才无愧于祖国和人民给予我们的信任和爱戴。此外,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恪守新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也是我们应尽的义务。
二、教师职业道德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教出的学生是否合格,不仅要看文化知识,还要看思想品德。因为,学生是社会的人,他们要到社会实践中去经受锻炼和考验。因此,教师必须既教书又育人,既做“经师”更要做“人师”。做“人师”就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晓之以理。常言道:读书明理。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道理、明事理、通情理、知伦理。各门课程中都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内容,教师要意识地挖掘和整理,形成系统的教案,将其巧妙、自然地穿插在教学中。“育德”与“育智”能否结合好和出成效,关键是把教学的各个环节统筹安排好。要注意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科学设定教学过程,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吸引学生,避免枯燥乏味;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动静兼备,防止呆板生硬。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组织上,要始终贯穿一条主线,就是把“教知识”与“教思想”有机地统一起来,使育人的工作渗透每一个环节,使育人的内容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的效果。
(2)动之以情。教师的对象是人,人是有情感的。教师心理学认为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教师真正热爱教育工作和他的学生,学生就容易受感动,产生肯定的情感反应,并且乐于向教师谈及自己的问题和接受教师的教导。教师不能一味说教,更不能板着面孔训人,否则就会把道理讲虚,把思想搞僵,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只有以诚相待,以情感人,做学生的良师益友,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正确对待他们的优点、缺点,设身处地为学生考虑,才能激起感情的共鸣,引起思想的共振,从而打开学生的心扉。
(3)导之以行。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人格、性格、品格尚不成熟,可塑性很强,必须进行正确的引导。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特别是在人生转折的紧要关口,如果引导得好,哪怕是一堂课、一次谈话、一句批语,其作用都是很明显的。反之,则会把思想搞乱,更甚者会使人产生颓废情绪。所以,对于阅历较浅、思想比较单纯的学生,抢在各种错误思想、消极情绪尚未占领他们头脑之前,加强正面引导,防止出现误导,以打牢思想为基础,增强其对各种错误思想和腐朽文化的抵御能力,是至关紧要的。
(4)授之以渔。“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于终身受用无穷。”授渔比送鱼复杂得多,授渔比送鱼有用得多,授渔比送鱼所需的精力要大得多。授渔是向学生交出一把打开知识、科学、真理大门的金钥匙。作为教师,教给学生专门知识是重要的,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和正确认识事物的方法更加重要。要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就必须把这些基本的方法教授给他们,让他们不断增强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
(5)示之以范。教师的职业劳动是一种用人格力量培育人格。以灵魂影响来塑造灵魂的劳动。教育过程自始至终都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能动过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示之以范的是他的品格和品质。首先是“学品”。尊重知识,善于学习,如饥似渴,广见博闻,吸纳众长,不断丰富知识的行囊,充实智慧的宝藏,最后甚至不知老之将至。其次是“师品”。具有人梯精神,让学生从自己的肩膀上出发,向科学的高峰攀登;具有向导精神,不仅在学业上精心点传,而且在德行上细心导航。第三是“人品”。把“诚实做人、踏实做事”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严格要求自己,教师具备了良好的学品、师品、人品,也就树立了崇高的师表形象,进而成为学生敬仰、效仿的楷模。
总而言之,教师作为社会道德传统的继承者和传递者,不仅要把前人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传递给学生,还要把前人确定的道德价值观传递给学生。作为教师只有把每一名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发自内心的去关心、爱护他们,才能使他们更健康更茁壮的成长。而教师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不仅仅要时刻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去要求自己,去衡量自己,更要使其内化为一种道德品质,使其成为自身人格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能够发自内心地为学生做好每一件事情,发自内心地热爱学生,热爱自己的事业;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新时展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
篇9
[论文摘要]幼儿教师职业的社会认同是由社会分类、社会比较和积极区分原则等因素决定的,目前我国对幼儿教师职业低水平的社会认同严重制约了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瓶颈,必须通过教师队伍的内涵建设和其他社会举措,才能有效地提升幼儿教师职业的社会认同度。
在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进程中,职业的社会认同是一个长期困扰幼儿教师的棘手问题。由于社会、历史等原因,社会对幼儿教师的社会认同度一直偏低,这种状况导致幼儿教师缺乏应有的职业自我认同,教师队伍的稳定受到极大影响,特别是男性幼儿教师严重I}乏。因此,配合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幼儿教师的社会认同度,是当前幼儿教育工作亚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拟从社会认同的发生机制出发,借助社会心理学的分析,探讨教师专业化进程中幼儿教师社会认同度提升的策略。
一、幼儿教师职业的社会认同
在社会生活中,认同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心理过程。·弗洛伊德认为,认同应当被“看做是一个心理过程,是个人向另一个人或团体的价值、规范与面貌去模仿、内化并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的过程,认同是个体与他人有情感联系的原初形式。”在社会心理学中,认同被定义为个人藉自己(或他人)在某社群的成员资格把自己(或他人)与其他人区分开来,并将该社群内典型成员的特征冠于自己(或他人)身上,让自己(或他人)的特性等同于社群内典型成员的特性。也就是说,认同是以自己所在的社会结构中扮演的角色为基础,据此形成个体身份与社会身份,从而将自己与其他社会成员区别开来。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外部群体和个体对某一社会群体的认同一般经历三个基本的心理过程:社会分类、社会比较和积极区分。社会分类即社会范畴化,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总是依据不同标准进行社会分类,通过社会分类从而形成内群体与外群体。在社会分类的基础上,泰费尔认为:“群体间的比较是群体成员获得认同的重要手段之一。十分自然的是,人们倾向于以积极的特征来标定内群体,同时用消极的特征来标定外群体。”在社会认同理论看来,社会认同源自自我激励和自尊的需要,因此在认同过程中,群体成员为了满足自尊的需要,会选择有利自身的维度将内群体与其他外群体进行比较,并从中获得自身所需要的满足和自尊,这也就是所谓的“积极区分”。
由此可见,对某种社会职业的认同受到了社会分类、社会比较和积极区分的影响。以幼儿教师为例,幼儿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同时也成为一种社会分类标准,据此形成了幼儿教师的内群体和相对而言的外群体。内群体的成员为了获得自我认同和自尊,渴望所属群体能够在社会群体比较中获得主导地位,而外群体的成员则会尽可能选择有利于自己所属群体的标准进行比较,因而会极力抬升自己所属群体,贬低其他群体,这种抬升和贬低受到群体间关系亲密程度的制约,较为生疏的社会群体之间的相互评价普遍较低。此外,这种群体间社会比较还受到社会共识的影响,社会比较的标准取决于社会共识,在对职业所进行的社会比较中,对该职业的专业化水平、外在酬赏、社会意义等社会共识是职业社会比较的客观指标。社会比较最终表现为各种职业在一定维度上的相对位置,这种职业的相对地位本质上反映了该职业的资源占有情况,是一种权力关系的反映。处于劣势的职业,其成员会选择努力提升本职业的社会认同度或者选择逃离,以此来满足自我认同和自尊的需要。
本文所探讨的幼儿教师职业的认同从属于社会认同,但这种社会认同与一般意义的社会认同存在明显的差别,它更多地关注外部社会群体或个人对特定职业的描述和价值判断,而不是将其定位于群体成员对所属群体的自我描述
二、幼儿教师社会认同问题的归因分析
就当前中国社会现实,幼儿教师职业社会认同度偏低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根据社会归因分析不难看到,其中既有幼儿教师内群体的原因,也有外部社会因素的影响。
(一)内部原因
纵观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历史,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幼儿教育处于一种低水平徘徊的状态,导致幼儿教师职业缺乏丰富的意蕴。首先,幼儿教育理论研究水平偏低。在幼儿教育理论的发展中,一直缺乏高水平的理论支撑,幼儿教育领域中本源性的问题并未得到足够的研究探讨,幼儿教育理论停留在简单地引进国外理论和简单的经验描述层次,使得幼教实践缺乏理论的引导。其次,幼儿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不高。在幼教发展的进程中,幼儿教师的理论素质一直是一个被忽视的问题,重技能轻理论素养的倾向使得幼儿教师队伍存在明显的短板。在实践中,幼儿教师的准人标准偏低,导致教师队伍良秀不齐,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滞后。再次,幼儿教师职业特点使得教师的角色模糊。幼儿教师的角色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她们既是教师,同时又扮演着“替代父母”的角色,这种角色的多样化使得其他社会成员对幼儿教师职业的地位产生质疑,幼儿教师成为一种尴尬的社会角色:既不能归属于教师范畴,也不是简单的幼儿照料者。这也是造成社会认同困难的原因之一。另外,幼儿教师由于工作性质的相对封闭性,与外界的交往较少.其他社会群体对幼儿教师群体缺乏足够的了解,很多人对幼儿教师的了解仍然停留在多年前的水平上。
(二)外部原因
在对某种职业的社会比较中,社会范畴化和社会共识是决定比较结果的主要因素。职业作为一种社会分类标准,将社会成员分成不同的社会群体,这个过程就是社会范畴化。泰菲尔通过研究证实:社会分类“会让我们主观上知觉到自己与他人共属,从而产生一种认同感。由这样的认同所引起的给内群体成员较多的资源及正面评价的倾向,被称之为内群体偏向;相反,由认同缺乏而引起的给外群体成员较少的资源及负面评价的倾向,被称之为外群体歧视”。职业的社会认同度本质上是外群体的评价倾向。因此,影响某种职业社会认同的根本因素就是对该职业的社会共识。
关于某种职业的社会共识,一般由该职业的专业化程度、外在酬赏和职业的社会价值所构成。幼儿教师的社会认同也受到上述因素的制约。从职业的专业化角度看,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巫待提高。从幼儿园的历史发展不难看到,早期幼教机构的主要职能是保育,因此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低,近几十年来,幼教机构的职能开始保教并重,这一发展对从业者的专业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教师队伍专业素质的提升并未得到真正的改观,加之幼教理论发展的滞后,因此无论是教育还是保育工作,其专业化都未得到体现。对于一个职业而言,其成员的外在酬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该职业对资源和权利的占有水平,在现实生活中,幼儿教师职业的外在酬赏如薪金、奖励等在社会各职业排行中的位置不甚理想,在市场经济的社会背景下,相对偏低的收人水平使得幼儿教师群体在整个社会中处于一种劣势地位。在评判一种职业时,职业的社会贡献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是一个重要的标准。幼儿教师职业在这个标准上也处于劣势。在社会成员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幼儿教育并未被纳人教育的范畴之中,幼儿园更多地被视作保育机构。因此,幼儿教育对个体发展成长所起的作用一直被忽视。近年来,虽然社会各方面已经开始关注幼儿教育,但是对幼儿教育对个体成长的作用仍然存在激烈的争议。幼儿教育至今仍未被纳人义务教育体系之中,这种现状折射出人们对幼儿教育价值的不确定,也反映了对幼儿教师劳动价值的轻视。 综合可见,当前幼儿教师职业社会认同度偏低,既有幼儿教师群体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方面的原因。这种对幼儿教师职业的认同问题,在全球教师职业专业化的社会背景下,已经成为制约幼儿教师专业化的瓶颈。
幼儿教师职业社会认同度偏低的解三略策决
(一)加强专业化建设,提升专业化水平
对于一种职业,决定其社会认同度的客观标准是专业化水平,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提升社会认同度的基础。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包括从事幼教工作的专业精神和人格,也包括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才能以及相应的教育思想。纵观当前幼儿教师队伍的现状,幼儿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幼儿教师专业化的必然要求。
加强幼儿教师职业的专业化,首先需要严格新教师的准人制度。在我国,幼儿教师一般是由中等或高等院校进行培训,但由于幼儿教育是一种年轻的专业,各种院校在幼教师资的培训目标定位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其培训的师资各有侧重,与现实幼教实践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另外,从社会其他渠道吸纳的教师更是难以保证其素质。因此,严格教师准人制度,把紧教师队伍的源头是提升幼儿教师专业化的基本要求。其次,大力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通过科研和培训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专业化建设的基本途径。英国教育家斯腾豪斯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有三条途径:一是学习理论;二是研究他人的经验;三是反思自己的实践。对于在职幼儿教师而言,结合理论学习的教学科研是专业发展的最佳途径,通过教学科研过程中的积极反思,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另外,需要发挥制度的激励作用,以制度引导幼儿教师的发展。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质,广大幼儿教师担负着繁重艰巨的工作,过大的工作压力使得教师缺乏足够的精力和机会关注自身的专业发展,合理的制度可以帮助教师摆脱这种困境,在制度的引导支持下,教师可以自主确立自我专业发展目标,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
(二)突破教育的封闭性,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在社会群体的比较中,彼此间的熟悉程度影响着社会群体间的外群体歧视倾向。在以往的实践中,幼教机构的封闭性是非常突出的,过于封闭使得幼教机构及其成员丧失了了解外界的机会,也使得外界无法了解幼儿教育工作。专业化发展要求各种社会职业之间必须加强联系,幼儿教育活动本身同样也具有这样的要求,因此,突破幼教工作的封闭性既是其自身发展的诉求,也是提升社会认同的需要。
突破幼儿教育的封闭性,基本的思路就是“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就是幼教机构应当从自身发展和工作的需要出发,主动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引导教师感受社会发展的脉动,融人真实的社会生活,从中真切地体会社会对幼儿教育和教师的期望;“请进来”则要求幼教机构主动邀请社会各界的专家走进园所,为幼教工作提供指导和建议,为幼儿教师的发展提供帮助。
(三)明确职业的社会范畴归属,提高教师待遇
幼儿教育是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受教育产业化思潮的影响,幼儿教育的“教育”性质被严重边缘化,部分地方政府人事、财政等部门把公办幼儿园列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实行“差额拨款”或“自负盈亏”,政府财政很少或者干脆不承担幼儿教育经费,幼儿教育至今未被纳人义务教育体系。在幼儿教育管理体制中,地方政府将责任推向社会,对幼教机构则实行多头管理、交叉管理,幼教机构处于一种极为尴尬的境地。因此,明确幼儿教育的归属,真正将幼儿教育纳人国民教育系列,是解决当前幼儿教育发展困境的必然出路,也是提升幼儿教育地位的必要途径。其次,提高幼儿教师的福利待遇。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幼儿教师的收人水平低于普通职工的平均水平。微薄的收人水平使得幼儿教师职业严重缺乏吸引力,这一职业在职业比较中处于劣势。这种状况极大地影响了幼儿教师的自我认同,也制约了幼儿教师队伍的发展。因此,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渠道的幼儿教育经费投人体制,切实提高教师的待遇,才能有效地提高幼儿教师职业的社会竞争力。
篇10
一、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必要性
重视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是师范教育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原国家教委师范司1994年颁布的么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中明确提出:“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是高等师范学校各专业的学生都应具备的,是学生必修的内容。对高等师范学校在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系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目的是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具体从师任教的职业行为方式,并使之趋于规范化,对于形成学生教育和教学能力,对于学生毕业后胜任教师工作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培养专业化的小学教师的需要
我国小学教师专业化意味着在高等院校中设置本科小学教育专业,通过系统的专业训练,使学习者具有完善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具有成熟的教育专业技能,形成良好的专业精神和专业道德。提升小学教师学历层次的核心在于提升其教育专业素养。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必备的素养,它决定了教师的专业素质的优劣。因此,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学生的专业化技术水平是培养专业化的小学教师的当务之急。
(二)小学教育工作的特殊性的需要
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小学生正处在成长发展期,尤其是其思维的具体形象的特点,对教学活动外在表现的兴趣比对教学内在内容的兴趣高的特点等,在小学,“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的共识决定了小学教师的教学技能比中学、大学教师有更为特殊的要求。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小学教育专业比其他专业更需要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系统培训。具有过硬的教师职业技能是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富有个性的特色。
(三)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生源状况的需要
培养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应认识到处理好课程与教学模式的学术性与师范性、深度与广度、理论与实践等问题的关系的重要性。特别是面对高中起点的大学生,与三年制、五年制初中起点的专科生相比,可塑性不强,再加上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生源质量、专业思想、教师职业技能的潜质水平等方面明显削弱。如何在本科教学中,用大学的文化影响、提升和完善小教专业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应引起我们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高度重视。
二、构筑科学合理的职业技能培训内容体系
根据原国家教委师范司1994年颁布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2001年颁发的《关于印发搞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的通知精神,参见浙江省高等师范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要求与考核办法,以及根据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由中专或大专培养的技能型的小学教师转向培养研究型、反思型的专业化的小学教师,应重新审视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内容,拓展原中师“写一笔好字,说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能够声情并茂地朗读、演讲”等单纯的训练项目和要求,构筑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与图形表达能力、课堂教学基本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美育与艺体活动技能、学生教育与班级管理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技能七个方面的系统的培训内容。其中,在其他基本技能培养和训练的基础上,更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研究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使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具有反思性、探索性、研究性、总结性学习的技能。在此基础上,还应细化基本技能和专业方向技能的具体项目,既要包括教师的初级基本技能,还应包括教师的高级职业技能,由理论体系、操作体系等构成完整的整体网络式的系统结构体系,使初级阶段的基本功训练走向高一级的教师职业技能的系统培训,着力体现本科教育思想性、师范性、专业性、学术性相统一的理念。
三、优化职业技能培训管理过程
第一,制订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将这一计划纳人课程建设整体中来统筹考虑,在必修和选修课程中应分别设置教师职业技能类模块,开设音乐基础、美术基础、体操、舞蹈、写字、教师口语、小学多媒体课件制作、班队工作原理、小学各门课程的微格教学、小学教育科研方法等课程。同时注重内容安排的系统性,体现一年级到四年级从基本技能训练到专业技能训练的逐步深化过程,并对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进行综合训练及考核,颁发《教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第二,采取开放多元的培训方法。可以将训练内容列人教师职业技能类课程以及教育类、专业类、相关的选修课程的教学大纲之中,将一般技能训练与专业方向技能训练相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采用课堂训练与课外自练相结合、理论指导与实际训练相结合、单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相结合、自觉训练和考核评比相结合等方法进行,并重点通过安排学生自主的分散训练与有教师指导的、集中的训练等形式,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阶段性与全程性结合,做到课内有教学指导、课外有训练目标,并有多元化的展开形式,建立全方位、全程的训练体系,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提高学生对教师职业技能的反思能力和领悟能力。
第三,建立培训组织机构,完善培训质量监控。为了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要建立专门的组织培训机构,如指导测评中心等,出台培训与考核规程,由专人主抓,任课教师、学生“小先生”积极参与其中,直接掌握和管理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形成立体式的质量监控体系。结合有关学科的学习,形成一个技能培训与考核序列,进行规范化的考核,采用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等达标考核的方法,不达到合理要求不允许参加教育实习。在各项训练获得通过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综合性训练(如说课、试讲、见习、实习、调研、论文的写作与答辩等),使各种技能达到熟练与和谐,以形成整体的教育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