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学生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5 23:13: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教学生毕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公共卫生专业;论文;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8(a)-0151-03
Optimization an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of thesis teaching for undergraduates with the major of public health
GAO Shuangshuang QIU Yongqiang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Qiqihar Medical College, Heilongjiang Province, Qiqihar 16100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form effectiveness of thesis teaching for undergraduates with the major of public health and to provide basis for establish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hesis teaching system. Methods After thesis teaching reform in our school, the satisfaction differences in various aspects before and after reform were compared by using the return visit and on-site survey methods. Results For preventive medicine major, satisfaction degree in thesis form and timetable after the reform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he reform (χ2=5.896, P = 0.015; χ2=18.471, P < 0.001). For public service enterprise management major, satisfaction degree in thesis form after the reform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before the reform (χ2=0.488, P = 0.485), but satisfaction degree in timetable after the reform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before the reform (χ2=19.918, P < 0.001). In general, the satisfaction level after the reform was higher than that before the reform. Conclusion Reform of thesis teaching is conducive to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sis and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Key words] Public health major; Thesis; Teaching; Reform
毕业论文能够使大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通过搜集相关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是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最初尝试,获取本专业相关知识的有效途径,并就某一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比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1]。毕业论文能够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程度基本标尺之一[2]。因此,在大学生毕业实习考试设置毕业论文(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我院预防医学专业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都把毕业论文作为学生的必修课,是取得学士学位的重要课程之一。我院于2010年进行了毕业论文管理模式的改革,为比较改革效果,为以后改革提供参考依据,特此完成此项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篇2
促进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学生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展示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的教学成果,有效推动高校学前(幼儿)教育学科和专业建设以及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
二、主办单位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幼儿教师教育
三、协办单位
全国各高校学前(幼儿)教育学院(系)
四、活动时间
征稿截止时间:2017年6月10日
评选揭晓时间:2017年7月30日前
五、评审委员(排名不分先后)
郭力平(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蔡迎旗(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刘晓东(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秦金亮(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刘云艳(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张博(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鄢超云(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贺永琴(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郑健成(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王彩凤(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六、活动组织
1.评选范围:全国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2017年应届毕业生独立或合作撰写的毕业论文。
2.论文分组:分设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含硕士生、博士生)三个组。
3.论文推荐:大专、本科生参评毕业论文由所在院校(系)集体推荐。推荐数量:大专生严格控制在本院校(系)当年毕业生总数的15%以内,本科生严格控制在20%以内。每篇参评论文均应附上两位具有高级职称指导教师或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的评语。研究生推荐名额不限,由导师推荐并写出评语。所有参评论文均一式一份并附上作者本人学生证复印件,于2017年6月10日前(以当地邮戳为准)寄至杭州市文三路求智巷3号《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编辑室(邮编310012)。参评者同时将参评论文的Word文档以附件形式发送到电子邮箱 。
4.子邮件格式要求:邮件主题请写:学校+姓名+论文题目。附件文档名请写:姓名+论文题目。附件文档全文宋体、小四号、两端对齐、1.5倍行距。在发送电子文档前,请删除论文中的学校名称和导师姓名,以及页眉、页脚及致谢页中有可能涉及学校、导师、作者本人的相关信息。
七、评选和奖励
1.特邀全国各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学科带头人组成论文评选委员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分组评选,按一定比例评出各组优秀论文。
2.由主办单位颁发获奖证书。
3.获奖结果将在2017年9月《幼儿教育・教育科学》杂志及其官方网站“幼儿教育网http://”上公布,部分优秀论文将选登在《幼儿教育・教育科学》上。
4.获奖作者编入“中国幼教招聘网http://高级人才库”向全国各用人单位重点推荐。
八、重要说明
篇3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构建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5-0029-04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对应,是一个完整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可定义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的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及选修课的技能操作,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以及贯穿整个学程的见习实习与毕业论文等所有以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和智慧技能为目的的全部教学环节。这一定义建立在“全实践”理念之上。所谓全实践,是指将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所有实践环节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安排,它突破了以往仅将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补充的理念。在课程设计上,实践教学体系打破了传统的以理论课为主体的课程体系,构建了以理论课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双轨课程体系,强调要关注从单项技能训练到综合专业能力实训再到顶岗实习的实践性教学过程。实践教学内容紧扣幼教专业工作者的职业素质要求,并与实践相结合,体现了以培养现代复合型幼教人才、满足幼教发展需要为导向的办学思想。
提出构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认识。
首先是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和把握。教育的终极目的是把人培养成为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主体。从活动特征来看,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不应该只由单一的认知活动构成,而应该涉及人的生活实践,以期帮助个体为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作好准备。因此,教育需要把受教育者置于其生存的环境之中,为他提供体验、实践、反省、批判、创造的机会。〔1〕
其次是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重心的下移。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日渐受到广泛重视,〔2〕幼儿园教师专业化要求日益提高,加上三级师范教育逐渐向二级或一级师范教育过渡,许多高校都下移了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的重心,即由过去侧重培养理论研究者和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教师下移为培养一线幼教工作者。这里所指的幼教工作者是指具备扎实的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学前教育综合能力,能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管理工作的专业人员。幼教工作者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应是高师院校设置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尤其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依据。有关研究表明,幼教工作者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至少有:全面、正确地观察了解儿童发展的能力;有效地选择、组织教育内容的能力;创设支持性环境的能力;领导和组织能力;不断地进行专业化学习的能力等等。〔3〕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职业认同和接纳情感、具有从事教育实践的智能和技能等方面,有其他教育环节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突出和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是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复合应用型幼教人才、形成办学特色的必然要求。
第三是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重课堂轻课外、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培养等问题的全面改革要求。以往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对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和职业能力形成过程中的地位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体系不健全、内容有缺陷,时间安排上过于集中,成效不显著;实践教学组织不完善,指导力度不够,指导效果不理想,等等。因此,有许多学者呼吁,要重视和加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构建。在此,笔者就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评价体系及实施保障等问题进行探讨。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原则
1.整合性
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机统整,使之成为整个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以全实践理念整合、设计课程,并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相辅相成,贯穿整个教育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在学习中进步,在反思中提高,从而养成优良品行,掌握相应理论,获得教育智慧,提高教育技能,形成职业能力。
2.目标性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必须紧紧围绕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职业能力来进行,准确定位实践教学目标,合理构建宏观与微观、总体性和阶段性的目标体系。
3.系统性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应根据高师教育内在规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特点,着眼于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化成长要求,理清各实践教学环节的地位、作用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体系内的各个环节相互衔接,各子系统相互配套。
4.层次性
一是按照高师学前教育不同学历层次的要求来构建,二是根据教学计划实际进程分阶段、分层次逐步构建。
5.规范性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不能主观随意,必须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内在运行机制,以明确目标、规定内容、确定形式、提高要求、规范评价标准。
6.操作性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必须符合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实际,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可行性强,便于操作。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架构
遵循上述原则,构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要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上考虑,努力做到时间纵向维度上全程贯通不断线,空间横向维度上立体设置不缺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和评价体系三个方面。
1.确立与幼儿园教师吻合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合格幼教工作者的重要环节,应根据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素养、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等专业素质要求,确立涵盖情感态度、认知能力、教育技能等三方面的实践教学总目标:
(1)激发学生热爱幼儿、热爱幼教事业的情感;增强学生从事幼教工作的自豪感、自信心和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培养学生认真、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和刻苦钻研、独立思考、开拓创新的敬业精神。
(2)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进行修正、拓展和创新;开阔学生眼界,帮助其获取幼儿教育改革的新信息、新知识。
(3)培养学生从事幼教工作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包括观察研究幼儿发展规律的能力,设计及组织指导各类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创设环境和利用教育资源的能力,教育反思和自我学习的能力等。
在建立总目标的基础上,还需要建立各类具体的实践教学分目标。分目标也包含情感态度、认知能力、职业技能三个方面,但各有侧重。〔4〕比如,入学教育侧重于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特点,以树立职业理想,明确学习方向;教育观摩见习侧重于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旨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其思想素质和实际动手能力;技能训练与比赛旨在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专业技能,提高其从事幼儿园教师职业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幼儿园保教实践重在培养幼儿园教师的综合素质,包括坚定职业信念、明确职业规范,掌握从事卫生保健工作、观察研究幼儿发展规律、创设与教育相适宜的环境、运用各种教育资源设计并组织教育活动、注重师幼互动并能进行个别化教育的能力等;科研实践旨在培养学生进行幼儿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为成长为反思型、研究型的幼教工作者奠定基础。
2.确定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全学程实践教学体系内容
教学目标是确定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出发点和依据。因此,实践教学内容应围绕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目标,并且贯穿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
(1)新生入学教育。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基本情况,树立专业思想,明确努力方向,为今后的学习和专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一是召开座谈会,请院系领导介绍情况提要求,请高年级同学交流经验谈体会。二是举办专题报告会,请专家学者和一线园长、教师介绍学前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和幼儿园教师专业化要求。三是到幼儿园观摩幼儿一日生活各项活动,了解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内容及要求,获得初步的感性经验。
(2)教育观摩见习。结合课程教学尤其是专业理论基础课教学,帮助学生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专业理论的理解。具体的安排是,针对教学内容确定观摩见习专题,制订见习计划,联系对口幼儿园,定期持续观摩见习。
(3)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开辟第二课堂,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并且贯穿整个学程;每年寒暑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4)技能训练与比赛。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将课内与课外、集中训练与分散训练、技能训练与技能比赛结合起来。为此,我们创设各种竞技平台,定期组织说、写、画、弹、唱、舞等技能比赛,让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脱颖而出。
(5)幼儿园保教实践。旨在培养学生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情感和提高其从教能力,具体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是操作性教育实习。它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保育工作为目的,是幼儿教育工作中一项特殊而必不可少的工作。具体要求是掌握幼儿园保育工作的常规和基本技能,初步了解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的基本内容和组织形式及方法。在学习相关课程的基础上,制订相关实习计划,进行不少于两周的专题实习。
二是体验性教育实习。这一实习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各教育活动和各类型游戏活动的设计与指导过程中,每周或每两周到幼儿园一次,以全面了解各领域教育活动、各类型游戏活动的基本内容、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及指导方法,并在幼儿园教师指导下设计不同领域的教育活动和不同类型的游戏活动,同时尝试独立组织其他活动。
三是提高性教育实习。这一实习的内容是组织学生在毕业前到幼儿园进行顶岗工作实习,以帮助他们全面熟悉幼儿园的各项工作,较熟练掌握幼儿教育的技能方法。
(6)科研实践。旨在培养学生进行幼教科研的基本能力。基本的科研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园教师专业化的内在要求,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必须将科研能力培养纳入教学计划。一是要求学生进行课程学结。二是要求学生反思见习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三是指导学生认真完成毕业论文写作。
3.构建以学生实践能力为考核重点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建立明确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旨在避免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随意性和学生学习的盲目性。我们根据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和幼儿园教师的素质要求,以学生实践能力为考核重点构建了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我们加强了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的指导和管理,做到每次实训和比赛都有成果展示,每次见习实习都有书面报告,并由专业教师评定成绩做好记录,学期末按比例计入总分。例如,在保教实践中,我们制定了一套完整的考评方案,由幼儿园指导教师和学校带队教师联合考评,以客观反映学生的工作态度和综合实践能力。
三、实施实践教学体系的保障
加强实践教学管理。一是实施制度化管理。将实践教学纳入整个教学计划之中,制定实践教学各方面各环节的管理文件,实行规范化管理。二是强化组织管理。根据学前教育专业自身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组织管理办法,编制实践教学计划,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力求做到统筹安排,精心组织,监管到位,反馈及时,考核全面。
加强实践教学设施和基地建设。完善的实践教学设施和优质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实施实践教学的必要条件和有力保障。除了常规的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教学设施以外,我们花大力气建设了模拟幼儿园活动室、游戏和玩具教学专用教室、心理观察实验室、婴幼儿早期教育实训室、微格教室等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加强了与幼教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建立起一批稳定的幼儿园教学科研实习基地。
加强实践教学指导。我们还组织专家编写了实践教学指导用书,对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形式、要求、评价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同时,我们还抓好队伍建设,建立了一支富有事业心和责任感、拥有先进教育理念、熟悉幼儿园教育教学,各方面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对实践教学的各环节加以研究和指导。
总之,实践教学作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期待相关的研究能不断深入,以使实践教学在目标、内容、形式、评价等各方面更加科学完善,为培养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作出更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3-30.
〔2〕刘晓东.解放儿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270.
〔3〕庞丽娟.新《纲要》与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M〕//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03-210.
〔4〕张燕.幼儿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5-20.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Practice Curriculum System of Preschool Education Major in Normal University
Wang Jianhua, Tangmin
(Department of Preschool Education, Kunming College, Kunming, 650031)
篇4
关键词: 幼儿园男教师 研究状况 研究成果 研究思路
一、幼儿园男教师的典范
在学前教育的历史中,可以找到很多终身致力于儿童教育和发展的男性,比如:创办世界上第一所幼儿社会教育机构的英国空想主义者欧文,要求教育要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的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卢梭,倡导“儿童中心论”的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创始人杜威,以及提出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瑞士人皮亚杰,等等。当然,上述所提到的并不是专门从事学前教育的专家,但他们为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至今在学前教育研究领域中仍被津津乐道。真正堪称为幼儿园男教师典范的有以下几位:从国外来看,有德国的福禄贝尔,他于1837年创办世界上第一所以“幼儿园”来命名的学前教育机构,设计玩具“恩物”进行游戏和教学,被称为“幼儿园之父”;从国内来看,主要有四位重要的男性,分别是陈鹤琴、张宗麟、陶行知、张雪门,他们主张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主张学以致用,崇尚亲身感知、亲自实践,为中国化、科学化的中国学前教育作出了各自的贡献。
时至今日,在以女性教师为主的幼儿园,仍然涌现出很多可以作为男性幼儿园教师典范的优秀研究专家和一线教师,如朱家雄、王志明、潘浩瀚、韦文勇、徐帮强……
二、幼儿园是否需要男教师
(一)不同的观点。
从理论争鸣入手,对于幼儿园男教师的问题,不少论文的研究都基于“幼儿园是否需要男教师”或者“男教师适不适合幼教工作”类似问题提出,根据分析主要有三种观点。
1.支持鼓励。这种观点认为,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单一的高水平的性别类型化对一个人的成长并不是最佳的,因此,幼儿园引进男教师有利于幼儿形成健康、平等的两性角色意识,促进幼儿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并且认为男教师对于男孩的成长非常重要,可以树立男孩的阳刚之气,避免男孩表现出女性化的倾向。同时认为男幼教有利于幼教师资队伍素质的提高和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文献研究发现,赞同这个观点的人占了绝大多数。
2.中立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幼儿园引进男教师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因为男性的开朗、自信、勇敢、豁达等特点,可为儿童树立学习的榜样,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女性教育的不足,但他们同时认为,幼儿教育中教师的性别无关紧要,重在教育品质。只要提高女教师的男性度,就可解决相关问题。同时指出不能忽略家庭中父亲幼儿的影响作用。叶志春、刘智成、梁艳等人还指出目前要改善男教师数量缺乏这个事实是不容易的,一味强调引进男教师也是不现实的,应该从幼儿园现有的资源中不断想方设法弥补这一遗憾。
3.否定观点。这种观点认为,首先,女性比男性更适合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男性性格粗犷,而幼儿园的事物大多琐碎,不适合男教师,男性的粗心、随意也会给幼儿带来不安全因素。其次,认为幼教对于男性的经济及自我实现低,流动性太大,并且担心由于在园男教师比例太小,容易被女性化。李小燕、杨宁在通过采取参与观察法、访谈法和实物研究法得出的结论认为,男教师并未表现出明显的优势,甚至在很多方面不如女教师做得好;幼儿园里的男、女教师并没有显著的不同。因此,提出:“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如何提高教师的素质,而不是单纯强调男女教师的区别。”并认为:“根据社会现实改变目前学前教育领域男女教师性别不平衡的现状其实很难。”
(二)我国幼儿园男教师存在的现状
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幼儿园男教师的数量都占一定的比例。在我国,目前虽然幼儿园对男教师需求的呼声很高,但却表现出男教师普遍叫好不叫座的情况。一方面,我国正规学校培养的男性幼儿教师很有限,学前教育专业的男女比例为1/30―1/40,换句话说,一个班级中往往只有一两位男性学生。另一方面,愿意从事幼教工作的男教师比例很小。据统计,在全国近90万名幼儿教师队伍中,稳定的带班男幼儿教师大概只有3000人,并且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在有着近1亿人口的河南省,全省稳定的男幼儿教师不到100人。
三、对幼儿园男教师缺失的原因分析
阅读文献中发现,有很多学者的研究中都涉及了关于幼儿园男教师稀缺和流失严重的原因,如:姚雅琨采用网络访谈法,对9位男性幼儿园教师进行了访谈。研究发现经济待遇低,传统观念的影响;缺乏自我实现的机会和并不喜欢这份工作,不得已才选择的是幼儿园男教师流失的主要因素。经过整理,幼儿园男教师缺失的原因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来自社会文化传统方面的原因。
郝萍瑞、岳瑞芝等人从社会文化角度进行探析得出,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人们普遍认为女人感情细腻、温柔细心,会关心人,因此把幼儿教师定位在女性上,黄倩媛也认为家长们只能接受男教师给孩子们带来阳刚之气,却坚持认为男教师照顾孩子不可能像女教师那样细致、周到。
(二)来自经济方面的原因。
我国一直都有“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一个男人的社会地位是他个人能力的体现和成功的标志,而幼儿园教师待遇低,在这种传统思想下,不能养家糊口是男性不能接受的。
(三)来自教育生源方面的原因。
如前面国内现状中所提到的,男教师的稀缺从师范生生源开始男女比例就已经失调了。仅有的男性学生普遍感觉自己有压力,而且在选择专业方面均表示:“我是被选择的,不是选择的。”
(四)来自男教师自身的原因。
一项调查表明:虽然71.4%的男生认为男性适合从事幼教工作,65.5%的男生说他们喜欢幼儿并愿意和幼儿玩,但若让其重新选择专业,却只有35.3%的人愿意选择幼教,这表明在看待幼教工作的态度上,很多男性还是心存偏见的。
四、改善幼儿园男教师缺失的对策
(一)提高经济待遇,并创设适宜的工作环境。
姚雅琨:“要发挥男教师的男性特点,取长补短,要使他们觉得自己在幼儿园中有存在的价值,多给予业务指导,生活上多关心。”张艳婷:“女教师要理解、体谅、支持男教师的工作。”李巧萍:“要尊重和信任他们,要合理安排他们的工作,注意发挥他们的长处。”郝萍瑞、岳瑞芝:“对男教师教育教学方面的评价和各项奖励机制,要男女有别,创设机会让男教师体会到成就感,逐步淡化职业性别色彩。”
(二)做好宣传,加大社会认同度。
要摒除传统观念中对幼儿园男教师的理解,在政策上给予倾斜,优化师资队伍,为男教师创设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尊重他们的职业选择,承认他们的工作业绩,特别是家人要多理解、肯定和支持他们的工作。
(三)热爱幼教事业,获得职业幸福感。
要多提供男教师自我实现的机会,不断地完善男教师自身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引导男教师找准职业价值的基点,端正从业态度。
(四)从学前教育的招生上入手,为男生在政策上给予优惠。
如此能够招收到一定比例的乐于从事学前教育事业的男生。
(五)发挥家庭、社区中男性的作用,树立榜样。
五、关于对幼儿园男教师研究使用的方法
在文献阅读的过程中,注意到了学者对研究方法的使用,这有助于进一步深入对幼儿园男教师的研究,寻找研究更适合的方法。对幼儿园男教师研究的方法主要运用方法一是文献法,几乎所有参阅文献都涉及使用该方法;二是访谈或是问卷调查法主要运用于寻找男教师队伍存在的困惑,如《关于幼儿园男教师流失的原因及对策的访谈研究》、《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性别压力探索》;三是个案法主要运用于对典范的具有代表性的教师的研究,如《幼儿园男教师专业发展个案的叙事研究》、《幼儿园里的男“阿姨”――记平乐县师范幼儿园教师韦文勇》、《徐帮强:让每一个孩子感受到男教师的阳刚之气》等。
六、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园在历史发展中由来已久,老一辈幼教专家张宗麟先生曾指出,幼教队伍中只有男女教师性别比例合理调配,才能有利于儿童身心的和谐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在幼儿园增加男教师的呼吁越来越多,成为社会、家长和幼儿园都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
我国现有研究成果在形式上有评论、观点、论文,以论文居多。但我们在查阅文献的过程中发现,对于研究幼儿园男教师的论文总数在学前教育领域的研究中相对较少,研究涉及的内容多体现为:幼儿园男教师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性、从社会方面探讨幼儿园男教师存在的现状、原因和措施。此外,还有一部分涉及幼儿园男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及学前教育男生的发展问题。因此,对于幼儿园男教师的研究还存在巨大的空间,值得一提的是,有不少硕士毕业论文开始涉及该领域,其研究大多还集中于对男教师的职业发展方面。
篇5
关键词:幼儿教育;办学形式;理念;合作;师资培训
加拿大是一个人口仅三千五百多万但拥有全球第二大国土面积的西方发达国家,也是一个以移民为主的英联邦国家[1-2],根据每日财经网的报道,2016年全球大学前40位的排名中加拿大有三所大学榜上有名[3]。而其基础教育、特别是幼儿教育,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建设,已形成较为规范的运作模式,提倡多元文化,尊重儿童的家庭背景与学习方式、注重幼儿教师的素质,提高其软实力,构建高质量的儿童健康成长的环境已经成为加拿大的一贯国策[4],因此,其经验值得探讨借鉴。
一、加拿大幼儿教育的主要特色
加拿大共有10个省和3个专属领地,各省或专属领地在义务教育的法律规定上略有不同,一般儿童从5或6岁开始进入教育系统直至16到18岁[5]。加拿大国家儿童早期教育(EarlyChildhoodEducation)的覆盖面较广,包括0-12岁的儿童,办学形式灵活多样,总体来看有以下特点:
(一)办学形式体现多元文化
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根据加拿大官方的统计数据,从2006年到2015年十年间,每年仅获得永久居民的移民人口数从24万到28万不等,占到总人口数的7-8%,其中9岁以下儿童占移民人口的3%左右[6]。为保证这些不同族裔的儿童更好地适应移居国的环境,同时,保持自身的文化传承,政府支持开办不同种类的儿童保育中心,除原有的儿童保育中心(ChildCareCentre),如持照儿童保育、持照家庭保育以及普通家庭保育外,提倡多元文化,如,专为新移民开设的语言学习儿童保育中心、法语儿童保育中心、中文儿童保育中心、原住民儿童保育中心等都非常普遍[7]。以安大略省为例,多伦多公立学校委员会和凯斯林学校委员会是多伦多最大的两个学校委员会,均提供国际语言班,包括简体中文、繁体中文、广东话、印度语、阿拉伯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等50种语言[8]。目前,幼儿教育的主力军主要有儿童保育中心和设在小学的幼儿园班(Kindergarten),隶属于省教育厅,学生除学习规定的课程外,可参加各种语言及文化的学习,如,中文课后班。儿童保育中心相当于我国的幼儿园,从2010年开始,主要接收4岁以下的儿童,按年龄段可划分为:婴儿班(Infant,18个月以下)、小班(Tod-dler,19个月-30个月)和学前班(Preschooler,31个月-48个月),从2014年9月开始,全安省已实现了具有给全部4-5岁儿童提供全天候幼儿园班的能力[9],因此,4岁以上儿童均可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并可顺利实现幼小衔接,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6个省份实行了此项计划[10]。无论是幼儿园还是保育中心,教师的配备均尽量考虑种族的多样化。此外,在儿童保育中心和小学大都设有专门为学龄及幼儿园儿童开设的课后班(AfterSchoolPro-gramme),也叫学龄儿童托管教育(School-AgeChildCare),开展课外课程及活动,由有资质的儿童早期教育工作者(EarlyChildhoodEducator,ECE)承担,并开展带有不同文化特色的活动;特殊教育(SupportforChildrenwithSpecialNeeds)也是政府关注的一个项目,有需求的家庭可申请参加免费的相关课程[6]。这些均满足了不同族裔家庭对幼儿教育的不同需求。
(二)“以儿童为中心”的办学理念
俄国发展心理学家维果斯基(Vygotsky)指出,人类社会和心理世界是相互联系的,儿童和成人的互动是个体成长的重要环节,同时,社会经验对认知的发展亦极其重要,给儿童教授某一概念时必须理解“最近发展区(ZPD)”,即儿童实际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与所要达到的目标水平存在着差距,这个差距是要通过成人的帮助或者与有更多能力的同伴的合作来实现的,并且与儿童已经获得的并能独立完成的经验相匹配等等[11];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将儿童的学习归结为对外部世界的建构与同化[12],也是对儿童学习和行为发展的重要诠释;神经科学与儿童发展的理论认为,早期经验的质量影响随后大脑的功能,情感和身体健康、社会技能和认知,包括早期就显露端倪的语言能力都是对未来学校生涯、工作和社会生活非常重要的先决条件,支持性的相互关系和正向的学习经验开始于幼儿的家庭但也可以由一系列的服务机构所提供的服务来获得,比如幼儿园,这一点已经得到证实[13]。这些理论和实践的结果是构建“以儿童为中心”的加国幼儿教育的基础,其办学理念主要体现在教学、管理、合作和师资等几个方面:
1.教学理念
加国拟打造积极的、高质量的、便利的、整合的幼儿教育服务体系以更好地服务于儿童和他们的家庭,所以,以游戏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是幼儿教育的主流[14],除了幼儿教育机构的资格认证以外,市教育局每年都会对儿童保育中心进行检查,以提高办学条件和软实力。在加国的大部分儿童保育中心里,基于线索(cue-based)来设计教学活动逐渐替代了基于主题(theme-based)来设计教学活动,基于线索的教学计划,即教学内容是通过对儿童的观察而制定的[15]。教师在儿童的游戏或生活的任何环节中发现儿童的兴趣点,根据该兴趣点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包括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等五大领域但不限于这五个方面的各种游戏活动,有的甚至发展为与社区或社会其他机构的合作才能共同完成的活动,如,邀请专业人员进园讲座、去图书馆查找资料、参观老人院及公共服务机构等等[14—15],儿童从中学到的知识不仅限于老师的讲授和指导,而且有丰富的亲身体验。以加国的YMCA①儿童保育中心为例,幼儿教师每天都要对班上的儿童进行观察记录,写出观察日记,每周的教学计划都出自于此。在YMCA,所有年龄段的教学大纲都是基于对儿童的观察、根据儿童的兴趣和发展的水平来制定教学大纲的,幼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遵循指导、互动、参与、帮助等原则,同时,鼓励儿童自主游戏,只有在需要帮助时给予及时的帮助鼓励,激发创造性,提倡自我管理、自我探索、勇于提问,充分体现了尊重儿童,使儿童在游戏中学习的教育思想[15]。2.健全的法律与政府监管尽管加国的幼儿教育的办学形式与资金来源是多样的,全国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教学计划[10],各省和专属领地有自己的法律规定,但幼教行业秩序井然。《全日制幼儿园法案》(DNA,DayNurseriesAct)于1946年制定,1983年重新审定,为幼儿园提供了确保儿童健康和安全的依据[16]。为适应时代的发展,2015年8月31日出台的《儿童保育与早期教育法案》(ChildCareandEarlyYearsAct)取代了《全日制幼儿园法案》,为加国赶超世界幼教先进水平提供了纲领性的保障[7]。法案中对开业、从业、监管、雇佣、教学计划的制定、个人隐私的保护、各级管理部门及人员的职责和权利都有着详细的规定[7],极大地促进了幼儿教育的发展。对于加国这个法律体制相当完备和健全的国家,保育中心拥有完备的各种行为规范文件,其规定非常细腻和人性化,在授予执照时这些文件必须具备,比如:火警、过敏、儿童虐待、家长投诉、老师的无犯罪记录和免疫记录、如何给孩子喂药和如何对待孩子的不良行为、突发事件的处理等,还对园址和食宿、设备和家具、操场、各种工作记录、员工与儿童的比例、营养、教学活动、健康和医疗的监管均有具体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加国对儿童的安全非常重视,对虐待儿童有完善的法律制度和举报体系,规定“任何人只要怀疑有人虐童的可能,必须立即报告给儿童保护机构”[17],电话和有关网站也非常容易接入,同时,在《儿童与家庭服务法案》(ChildandFamilyServiceAct)中对儿童的保护、权力等细节问题有着详细的法律规定[18]。2007年,加国安大略省政府创建了幼儿教育学院(CollegeofEarlyChildhoodEduca-tor),旨在规范幼儿教育行业,监管公众注册,推动建立入行的标准、发展专业的道德准则和从业人员的行业标准[19]。以上这些法律法规为保证加国儿童在健康、安全的环境下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3.提倡合作
与不同团体的合作是加国教育界的又一大亮点,在这个多元文化的国度里,没有合作就无从和谐相处,更谈不上发展。在保育中心,各种方法提供给家长以保持员工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比如,形式多样的纸质及网络版的简报、公告,定期的家长会议,家长委员会会议,多方参加的社区活动等,这些活动有些是家长和孩子都可以参加的,有些是家长参加的,旨在加强合作,充分听取各方意见,以满足多元文化下的孩子和家长的需要。对需要特殊教育的家庭更是如此,政府除了资助这些儿童的教育费用外,还开办家长学校,打造包容的教学计划。此外,在政府的网站中用规范的、活泼多样的形式提供民众很多机会参与幼教事务,政府还将颁发执照的幼儿保育中心的详细情况包括服务质量等评比或检查结果在网站上公布,一方面,帮助家长选择,社会监督;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儿童保育中心质量的提高,不仅体现了该国民主与法制的进程,更体现了这个国家重视合作、打造和谐的发展空间的思路[20]。
4.师资培养
加国的幼教队伍的培养是多层次、多渠道的,从幼教助理到儿童早期教育的哲学博士,各种层次的人才都有,而且学习方式灵活,全职兼职均可,工作在一线的幼儿教师均要求获得儿童早期教育工作者注册证书(RegisteredEarlyChildhoodEducator,RECE)。从加国的职前教育上看,人才培养注重身体、心理、灵魂和情感的全人教育,强调教师的反思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素质教育[21];安大略省设有幼教专业的大学课程中很少出现技能方面的课程,艺术类的课程也是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角度而开设的[21—23];人才培养注重实践,无论何种层次的教育,每学期都要求学生到幼教机构进行不间断的实习,并且要达到一定的学时数,实习期间要求写出深刻的实结、体会和实习日记,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收获,定期上交教师检查,毕业论文与前期实习密切相关[22-24]。对于大多数的高等教育机构来说,接收具有2年大专文凭的幼儿教师继续深造,以获得本科文凭,比如,约克大学、布鲁克大学等。个别学校既接收高中和没有基础的学生直接进入幼儿教育的4年制本科课程的学习,也接收大专毕业的学生继续深造。下面是加拿大瑞尔森大学儿童早期教育研究专业4年制本科课程的设置一览表[25](见表1)。从职后教育上看,幼儿教育学院负责颁发审核幼儿教师的从业资格并发给证书,每年重审一次,从2015年开始,还进行网上继续教育,规定只有修完继续教育课程/讲座的幼教教师才能继续享有幼儿教师的称谓并可从业[19]。按照新的法律规定,以安省为例,监管的儿童保育中心均要求具有注册儿童早期教育工作者证书的人员才能上岗;在幼儿园,每班要求一位有小学教师证的老师和一名大专以上的注册幼儿教师[7],许多幼教机构还要求或鼓励没有拿到大专文凭的从业人员在职通过继续教育获得大专或以上文凭。
二、加拿大幼儿教育对我国幼教的启示
篇6
【关键词】艺术型;学前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5-0033-04
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提高和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很多高校在积极探索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方向人才的培养模式。以笔者所在的常州工学院为例,我们的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方向)坚持“培养适应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以 “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能适应21世纪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研究型、艺术型学前教育师资”〔1〕为目标,积极建构“科学的、适应幼教改革发展需要的艺术型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2〕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适当定位的基础上,我们对专业课程的设置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探索,视建构符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有“艺术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为艺术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
一、艺术型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
1.以学生为本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不同的幼教机构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呈多元化趋势。艺术型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不仅要为培养幼儿园一线教师服务,还要为培养具有一定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转换能力的应用型幼教工作者服务。该实践教学体系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目标,逐渐从以往偏重课堂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经院式”教学模式中脱离出来,以有效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入职后的适应能力,从而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实践型”人才。
2.艺术源于生活
艺术素养是幼教工作者的基本素质。艺术类课程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艺术技能技巧和表现手法,但是学生的艺术素养却不能只依靠艺术类课程的教学来培养。艺术型学前教育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着重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加强艺术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追求美、创造美,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
二、艺术型学前教育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原则
1.艺术类课程学前教育化
艺术型学前教育本科实践教学体系不是用艺术生的专业标准来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而是以具有高素质的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来考虑他们的艺术素养和艺术教育技能。因此,该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必须充分考虑该专业学生未来的工作对象――幼儿的需要,体现出专业性与师范性的统一。学前教育的专业特性要求艺术方向的学生按照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来学习和练习艺术技能,艺术技能教学内容要与学前教育专业相融合,所掌握的艺术技能能够直接应用于幼儿教育实践。〔3〕在艺术类实践课程中,要着重让学生掌握学前教育实践工作中迫切需要的艺术技能和技巧,如弹唱、幼儿歌舞创编、儿童画、手工制作以及幼儿园环境布置等。
2.与专业理论课程相衔接
艺术型学前教育本科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专业实践课程不是与专业理论课相脱节的独立部分,也不是只注重艺术技能培养的纯粹艺术训练。它应是“时间上贯穿、空间上拓展、课程中渗透”的全实践理念,〔4〕并且这一理念渗透到各门实践和理论的课程中,使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成为一个整体。这一体系要求增加专业理论课的实践机会,促使学生有针对性地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把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行为,缩短学校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之间的距离。
3.既有助于巩固已有知识,又有利于提升新经验
有人认为,课堂教学重在对理论的把握,而实践是对理论的巩固、内化及运用。我们认为,这种观点忽略了实践的研究性学习功能,没有认识到实践中的领悟和发现是创新的重要源泉。艺术型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为学生提供“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的机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参与意识,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循环中巩固知识、提升经验。
4.与时俱进,与就业市场接轨
随着社会各领域对人才需求规格的提高,很多学前教育机构对人才的要求已经上升到本科层次。近年来,很多师范专科院校纷纷以各种方式升本,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数量大幅增长,许多综合性高校的非师范生也跻身到幼教行业中来。常州地处经济发展较快的苏南地区,是许多优秀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向往之地。在这种背景下,非师范类普通院校里的师范专业必须充分意识到要通过提高办学质量来推动学生的就业,拓宽他们的就业途径。
笔者曾对常州市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能力现状进行过广泛的调研,结果发现,新入职的幼儿园教师在专业技能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许多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幼儿园园长认为,近几年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实践能力方面不如以前的中专生。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学生教育实践能力较差的问题已经成为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笔者曾就幼儿园教师入职面试这一环节对幼儿园园长和往届毕业生进行过访谈,从中发现,说课、即兴弹唱、儿童舞、儿童画、课件制作、讲故事等是主要的面试内容,而这些内容对毕业生的艺术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需求,艺术型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仅要加大对学生“说、唱、弹、跳、画”等艺术技能的培养力度,还要增添时展所需要的新技能,如幼儿英语口语、朗诵、课件制作等综合实践能力。
三、艺术型学前教育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架构与主要内容
1.基本架构
经过四年时间的探索,笔者所在的学前教育系已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宽领域的具有艺术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1)“全方位”是指该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提高。教育见习、实习等规定性实践环节促进了学生职业技能和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大量的自主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诸多的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自我管理、组织协调等各方面的能力。
(2)“立体化”是指该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在时间上的延伸和空间上的拓展。就时间上的延伸而言,我们从第一个学期到最后一个学期都为学生安排了相应的课内实践学时,以及教师职业技能与专业技能的训练和考核项目,为学生提高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就空间上的拓展而言,学生的实践场所不只是他们见习、实习的基地幼儿园,校内的琴房、舞蹈房、画室、机房、实验室等都是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场所。此外,学生的社团活动和寒暑假的综合实践活动也是学生实践的大舞台。
(3)“多层次”是指该实践教学体系对不同年级、具有不同兴趣爱好学生的要求有所不同。如每月开展的专业技能演出,对低年级学生的要求是内容健康、形式活泼,对高年级学生的要求是技能精湛、专业性较强。又如,专业技能的“十会”项目也是分年级逐级考核的。
(4)“宽领域”是指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要了解和参与基地幼儿园的教育、日常管理以及教科研等多方面的工作,还要结合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课等课程的实践环节设置,开展自主而又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实践证明,全面的能力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后的工作适应能力。
2.主要内容
(1)规定性实践环节安排
①集中实践环节:集中实践环节包括从第二学期到第六学期每学期2周的教育见习、第七学期为期一周的微格训练,以及最后一个学期8周的教育实习和8周的毕业论文写作。
②专业课内实践活动: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等课程都相应增加了课内实践学时。教师可以布置任务,安排学生到幼儿园进行相关内容的主题实践活动。
(2)自主性实践活动安排
①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与作品展示。所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利用每周一下午第6~7节课进行“三字一话”的教师职业基本功训练,教学实践办公室选派高年级学生作为“小老师”,负责督促指导低年级学生的练习。为了评判学生的训练效果,学生的钢笔字和毛笔字书法作品分小组在学院指定的宣传栏内进行展示,由教学实践办公室、“小老师”和班级导师负责打分,作品每周更换一次。粉笔字的练习效果则以黑板报的形式进行展示。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加考核成绩综合评定。
②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训练。所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利用日常业余时间及假期,根据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要求,自主进行专业技能训练。该项训练包括“十会”必考项目,具体为会说、会写、会画、会唱、会弹、会舞、会做、会教、会用、会操。学院向学生发放训练内容及考核标准,并定期进行考核。此外,学生还需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一种特长”进行练习,并报学院备案。
③专业技能展示。每个班级从第二学期到第七学期都需要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整体素质、艺术类课程进展情况以及专业技能训练情况,面向全院学生编排一台节目。该项活动一般以每月安排一个班级的频率开展,节目包括歌舞、小品、童话剧表演、器乐演奏等形式,具体由学生自行商定并利用业余时间组织排练。每学期结束时,对各班的专业技能展示进行评比,对优秀班级给予表彰奖励。
④毕业生汇报演出。由毕业班级在第七学期末向各用人单位领导及全院师生表演一台节目。节目内容要求能包含学生四年来所训练的各项技能。
⑤学生社团实践活动。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社团也会结合所学专业理论知识,每学期开展2~3次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开展“六一”儿童节义务咨询活动、举行每年一届的故事大王擂台赛、参观早教机构等。活动结束后,要求每个学生写心得体会或做总结。
⑥到幼儿园开展渗透性实践活动。在每年“六一”儿童节、新年联欢会等重大庆祝活动开展之前,安排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去帮助基地幼儿园的老师开展相关的活动准备工作,如编排节目、组织管理幼儿等。
⑦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每年寒、暑假前,安排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自主开展与专业学习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撰写调查报告或活动总结,以此拓展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
⑧教育实习汇报课比赛。每位学生在实习前均应设计微格教学方案,交由教学法老师进行指导、修改。实习过程中,由幼儿园指派导师指导备课,并进行反复操练,以提高学生备课、说课、评课以及教育教学能力。在实习结束前,每位学生都要参加教育实习汇报课比赛,由学院专业教师和实践基地园领导组成实习成绩评议小组,评出20%~30%的优秀实习生。
四、艺术型学前教育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制度保证
1.建立组织机构
笔者所在的学前教育系目前设有学前理论教研室与学前艺术教研室。学院专门设置了实践教学办公室,具体负责对外联络、学生实践活动分配、课程考核等工作。毕业生实习期间,由院领导、教学工作委员会组成的实习领导小组,从组织角度保证学生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
2.完善学生培养方案
我们进一步修订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全面整合了所有实践教学环节。我们将“十会一特长”的要求写入培养计划,明确了实践类课程的地位;增加了专业课内实践的课时,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完善了见习、实习、微格训练等实践环节的教学大纲,编写或指定学习指导书,对实践课程的性质、主要内容、学时分配、考核要求等分别进行了修订和补充,以保证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3.建设教育实践基地
在当地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在常州市建立了20个签约教育实践基地,这些基地幼儿园均为省级示范园,且与笔者所在的院系有着长期的人才培养协作关系。院方每年派一名专业教师到幼儿园挂职锻炼,幼儿园则定期派骨干教师到学校给学生做专题讲座,从而形成了以幼儿园为实践基地的由幼儿园一线老师、在校本科生和高校专业教师三方面组成的实践共同体。幼儿园为学生实践提供了平台,幼儿园教师成为学生的实践指导老师,高校专业老师为学生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在定期、不定期的互动中,实践共同体三方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4.建立专业证书制度
我们把“十会”项目证书与普通话证书考试、教师资格证书资格申报以及毕业证书的获得挂钩,建立起专业证书制度。通过专业技能“十会”训练项目考核的学生可以取得相应等级的证书,得到该证书后才被允许参加省普通话等级测试,也才有资格参加教育实习和申报教师资格证书,而普通话二级甲等证书、教师资格证书、教育实习成绩都是学生获得毕业证书的依据。这一做法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
5.加强指导实践环节
根据学生人数和工作需要,我们专门配备了3位教师以辅助实践教学办公室的各项工作,其中一位教师负责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专业技能展示和专业技能考核工作,一位教师负责学生的社团实践活动,一位教师负责指导专业技能汇报演出和毕业生汇报演出。
艺术型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及实施,不仅使学生较早对幼儿园以及幼儿教育有了较充分的感性认识,还充分培养了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组织管理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专业思想,自觉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最终形成热爱学前教育专业、热爱幼儿的专业情感,为他们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2〕张建波.艺术型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3):106,105.
〔3〕宋占美.技术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26):128.
〔4〕步社民.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目标定位和课程设置问题〔J〕.教师教育研究,2005,(3):24.
Practice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for Art-Oriented Preschool Education in College
Cheng Yantao, Zhang Jianbo
(Normal College of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022)
篇7
一、教师教育现状
1. 教师教育模式
教师教育的发展正走向多元化,如何确保新入职教师的质量,完善教师教育的模式,是当前教师教育领域的核心议题。
2000年以后,中国大陆地区实施的教师教育模式有:免费师范生教育、辅修师范专业、非师范学生宽口径可自主选修师范专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4+2教师教育,以及4+X模式(“4”代表主修学科专业4学年,“X”代表多种修读方式),后一种模式逐渐成为教师教育的新主流。
而自2005年以来,台湾地区的师资培育模式出现提高公费生比例、教师教育硕士化的趋势。其中,台中教育大学的“精致师资培育计划”是近期台湾地区最具实验性质的师资培育模式革新方案。该计划以2+2+2硕士级培育模式为主,将前两年视为专业发展的基础阶段,即大一至大二阶段;中间两年为师培性向试探阶段,即大三至大四阶段;后两年为硕士阶段,即师培专业发展阶段。
然而,观察澳门地区的教师教育,我们会看到由于早期政府没有形成一整套系统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其起步相对较晚,大致经历三个阶段:中学施行师范生制度,政府及社会各界开办教师进修班,大学会设立教育学院和研究课程[1]。之后,政府开始重视和发展教师教育,《培训幼稚园及中、小学教师之法律制度》在一般原则、职前培训、在职培训、教学实习、延续培训、专门培训等方面,对幼儿园及中小学教师的各项权利义务都做出详细的规定,成为教师教育的基本法律依据。
在日本,其教师教育的重要特色在于教育实习,将其分散到大学4年中进行,第一年为体验实习,参加中小学的各种活动和课外活动;第二年为基础实习,以观摩教学为主,参加学校内的教学活动;第三年为教育实习,可亲自上台教课,指导学生;第四年为研究实习,以实习学校为田野,拟订题目进行研究,并完成毕业论文。
2. 教师教育机构
教师教育的质量与实施教师教育机构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大陆地区已有的独立、封闭的师范院校体系已经被打破,教师教育机构正全面进入高等教育体系,包括升格的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师范院校内部专门的教师教育机构,以及综合性大学中设立的教师教育机构。梁福镇教授认为,当前台湾地区由于教师教育内部人才培养过剩以及外部“少子化”的因素,其教师教育机构的设立已经趋缓甚至停止。在澳门地区,当前的教师教育机构主要有澳门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协同)、圣若瑟教区中学等,其中,华南师范大学培养的师资力量占很大的比重。而日本地区的教师教育机构众多,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师范院校,二是拥有学科背景的各类学院开设的教师教育专业。
3. 教师教育课程
(1)课程体系
目前,各国教师教育课程一般采取学分制,并且多采用模块式的课程体系。台湾地区规定幼儿教育学程至少修习26学分,小学教育学程为40学分,中等教育学程为26学分,特殊教育学程为40学分,并将教师教育课程分为普通课程、专门课程、教育专业课程(包括教育基础课程、教育方法课程)和教育实习课程4类,修业年限为2 ~ 4年,外加半年4学分的学校实习。
澳门地区的学者老志钧提出,澳门地区的师范课程经历了“内地迁澳”“香港迁澳”“由澳门开办”“澳门教育当局和内地大学合办”和“澳门的高等院校开办”等过程[2]。日本教师教育课程给予学生较大的选择性,并且在培养教师的过程中,会关注社会教育领域的需求,开设社会教育科目,使学生将来能够成为活跃在教育界及其他领域的人才。
(2)教育实习
教育实习不仅是教师教育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教师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中国大陆地区的教育实习主要包括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及教育调查。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会安排在师范教育修业计划的最后阶段,采用大四集中实习的方式,时间一般为6 ~ 8周。中国台湾地区也于2002年修正“师资培育法”的部分法条,将教育实习纳入职前阶段,取消实习津贴,实习时间缩短为半年,收取实习辅导费用。其中,将一年的实习改成半年的付费式实习制度,是最大的模式变革[3]。
澳门地区,其教师教育同样非常重视教育实习,实习主要分为教育参观、教学见习、教学实习,其中教学实习的内容主要包括分科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和学校情境实践[4]。
对于教育实习,岩田康之教授也指出,当前日本的师范院校皆秉承自愿的原则,在教师培养中会增加教育实践项目,至少有40%的教师教育工作者有丰富的一线教学实践经验,许多教育实践项目的教师实习时间多达300小时。
二、教师教育面临的挑战
1. 教师教育的质量与数量
教师教育的数量和质量是当前各地教师教育发展的重要关注点。在目前教师教育整体呈开放特征的背景下,东亚部分地区的师资培养数量过剩,质量普遍下降成为主要表现。以日本为例,岩田康之教授提到在开放体系下,日本培养的教师数量过多,同时由于缺乏对教师品质的监管,致使资格证持有者与教师教育教育者的尊严感降低。梁福镇教授也认为目前台湾地区的师资培育在数量上供过于求,质量上对教师素质的管制过于宽松。
然而,在这一问题上,澳门地区的情况迥然不同,其表现为师资数量不足,高素质教师紧缺。当地高等教育辅助办公室关于《澳门中小幼教师未来人才需求情况报告》预测显示,到2020年澳门须增聘大量教师[5]。
2. 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不当,教育实习效果不佳
课程是教师教育的重要载体,其设置是否得当关键在师资培养的质量。对此,岩田康之教授对日本教师教育课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日本教师教育课程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教育课程存在随机安排的状况,教育类课程不受重视。而关于如何组织教师教育课程,以及如何平衡大学提倡的学术自由与政府要求的全国性质量监管间的关系,仍是争论不休的问题。
对此,梁福镇教授从台湾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认为台湾地区师资的职前教育课程有待进行系统化的整合,如师资培育课程的范围比较狭窄,忽视民族学和神学等通识教育课程。教育实习的效果是目前教师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其中因为师范生只实习半年,这一时间过短,且没有津贴补助,甚至必须缴交学分费,造成学生的实习经验不足和经济上的沉重负担,影响其教育实习的效果[6]。
三、应对挑战的有效策略
近年来,国际教师教育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这促使教师教育的改革成为各国势在必行的努力方向。
1. 建立教师教育质量标准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新时代对教师的素质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其工作职能也出现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创造性,即需要教师终身学习,掌握教师职业所应具有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等。教师专业发展的历程需要贯穿在职前培养、在职进修和职后培训的每一个阶段。
李方教授提出,应形成中小学、幼儿园和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机构资质认证标准,教师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及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实施师范教育类专业评估,探索教师教育机构资质认证,形成教师教育标准体系和质量保障制度。
梁福镇教授通过研究德国的教师教育状况,提出可以采用德国全程监控的方式,成立学程认证基金会,设计师资培育的课程标准,根据此标准以5年为期进行师资培育机构的评鉴,透过这种认证机制确保台湾地区师资培育的质量。
2. 整合教师教育课程,重视教师文化及教育专业伦理
近年来,日本的教师教育课程有两方面的改革趋势,一是以学术课程为导向转为以实践课程为导向,二是以大学课程为依托转向以学校或具有教学经验的教学工作者为依托。
针对台湾地区的教师教育课程,梁福镇教授认为教师教育需要兼顾教育专业知识和教育专业伦理的陶冶,通过整合教师教育课程,使师范生具备敬业的精神与态度,树立优良的师道文化。
3. 完善职前教育实习制度,提高在职培训的实效
延长教育实习的时间,加强教育实习中的指导,是完善教育实习的必经之路。对此,梁福镇教授指出,教育实习制度应清楚定位实习学生的角色,给予实习学生一定的津贴补助,实施教师分级制度,选择适任的实习辅导教师,育实习辅导的职责。岩田康之教授也认为,应使“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的核心概念不断深入日本教师教育的工作中,加强教育实习制度的完善。
然而,不管教师接受了多么好的职前培训,也不能让他们做好迎接整个职业生涯面临的所有挑战的准备,因此教育系统要为教师提供持续的在职专业发展机会,包括培训、实践与反馈、时间保障和后续支持。
因此,李方教授认为,要激励教师把提高的任务交给自己,承认他们在禀赋和兴趣上的差异,重视教师间的对话与交流,为其合作和学习提供便利,将其看成课堂中学习群体的督导者。
参考文献:
[1]张文彦.澳门教师教育概况[J]. 世界教育信息,2000(12).
[2]老志钧.澳门圣若瑟教区中学的师范课程[A]. 张伟保.澳门教育史论文集:第一辑[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11-230.
[3]杨思伟,叶川荣.两岸师资培育模式比较研究[J].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2).
[4]王后雄,李香艳.两岸四地高师院校教育实习模式的比较研究[J]. 高等理科教育,2010(2).
[5]澳门高等教育辅助办公室.澳门中小幼教师未来人才需求情况报告[EB/OL]. 2014-02-26.http: //gaes.gov.mo/HETdb/pdf %5Chr need 11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