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去极端化剖析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23 12:36: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去极端化剖析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观点材料化是指教师在备课和上课中,将教材中抽象的概念、观点和原理还原于具体的生动的现实材料之中。从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入手,综合归纳总结出蕴涵其中的基本观点和原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道理,自觉接受教育,提高觉悟。
注意,将观点、原理还原于材料的具体操作过程不是任意的、也不是盲目的。哪些观点应该而且也可以材料化是由教材内容决定的。思政课的内容直接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相联,它为指导我国的各项建设事业服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当中要充分运用而不是脱离现代化建设中极为丰富生动的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材料中理解和加深对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的认识,感悟出真理的内涵和生命力以及真理对人类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在观点材料化的运用中,必须做到:
1.明确材料的作用,防止材料运用目的不明确。课堂教学中对材料的运用是一种落实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才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2.精心选用材料、反对材料的滥用。在备课中,教师首先要对平时搜集备用的材料进行精心比较、筛选,将各类材料按有利于落实教学目标的需要进行优化重组。在运用材料上,一方面要重视隐含的知识点与教材结合贴切,不仅要选用能准确说明观点的材料,还要选用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并能启迪其深入思考的“新、近、活、热”的材料。另一方面,要做到主要选用那些对教材主题处理最合适的纵贯始终的一两个核心材料。然后对其进行纵深挖掘,切入教学目标的不同层次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这一核心材料步步递进,层层剖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选用材料不能仅限于引证,还要注意学生获取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材料的选用,一方面要能说明教材中的理论观点,但更重要的应该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功能。为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综合归纳和演绎分析。
观点的材料化不是观点加材料的简单堆积,材料的选择不仅要服务于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且要服从于教学对象的实际水平,也就是说还要做到“材料学生化”。
“材料学生化”就是要求教师在材料的选用上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与材料的时空距离。材料应体现时空近体性原则,即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可接受程度,以增强材料的说服力和可信度,使材料真正发挥对学生教育的有效性。
首先,材料要反映时代特征和时间近体性原则。从教学的有效性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出发,要让学生感受当代最新实际,在对最新材料的分析中感悟理论、接受教育,也就是材料的选用要贴近当今时代,反映当代改革、开放、发展的生动的社会场面。
其次,材料要在空间上贴近学生,要真实体现空间的近体性原则。教师在选材上要多选用学生日常生活或周围的事例。利用学生有切身体会和感受的以及为他们所见所闻或亲身经历的材料,就很容易启发学生去联想去深刻领会蕴含在材料中的理论观点。
第三,学生化的材料应以教育性为根本点。思想政治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点在于其强大的德育功能。通观思想政治课教材,每年级均有特定的教育目标。高一年级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知识的传授,教育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这些基本的经济原理和观点分析我国社会经济现象,提高其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对高二年级进行哲学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有助于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目标和道路;对高三学生进行政治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责任感。明确了特定年级的教育任务,在教学中就应始终对准思想教育的中心和焦点选用材料。要以选用反映现代化建设中光明和积极面的材料为主,多给学生以鼓舞和激励,有助于他们在学习中做到“知、信、行”的有机统一,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篇2
关键词:语文教育;倡导;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6-0049
所谓人文精神,是指在人或文学作品等体现出的推人上进、能提高人的审美情趣、完善人格、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使人能快乐生活的精神文明财富。语文教育要倡导人文精神,已是语文界众多仁人志士的共识。
许多有识之士都从不同角度提到人文精神,都认为语文教育应提倡或富含人文精神。所以,研究人文精神提出的理由,提倡人文精神的必要性,语文教育中倡导人文精神,及如何倡导人文精神就很有必要。
下面,笔者就上述各点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语文教育倡导人文精神的现状
“人文”已喊了多年,且已写进了“课程标准”。但是,语文教学倡导人文精神的现状却令人担忧。
现状一: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虽然目前大力推广素质教育,以人为本,但在依然由纯考分决定升学的市场下,“应试教育”依然是一如既往,只不过是将一大堆复习资料,练习册全打上了素质教育的旗号。在这样的情况下,所谓的素质教育,实际上就成了培养应试素质的教育。教师与学生之间活生生的师生关系被异化成相互工具化的关系,“教师把学生看成是产生分数的机器,以学生所获得的高分作为自己评定职称、获得优厚待遇,提高自己地位的工具,学生则把教师看作是帮助自己获得高分升入理想的高一级学校的工具。”因此,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语文教学过分重视学习结果,不重视情感体验,不注重美的熏陶,不关注人文素养。一句话,严重忽视了文学教育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方面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迫于应试压力,语文教学仍然只要“工具”,不要“人文”。
现状二:语文课演变为思想政治课。据笔者所知,一些教师在讲授思想性较强的课文时,往往会拿它们当作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材料。尤其是既当语文教师又当班主任的,往往更容易把语文课演变为思想课。
现状三:想到就说,没想到就不说的放任自流式的。新课程语文教学非常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适应时代的发展,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进步,过去的语文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应试为中心。课堂上,教师是权威,大搞“一言堂”“满堂灌”,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只要记住教师讲课的内容,背出教材的重点、教参的答案,就能考出好成绩,就算学好了语文。现在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不少教师就走向另一个极端,放手让学生提问,有时一堂课,学生提出了二、三十个问题,教师也不加归类、筛选,以为这样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结果导致课堂教学环节散乱,重点、难点不能突出,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哪里还顾及到教学中的人文精神。特别是经验不足或责任心不强的教师,对语文教育中倡导人文精神,更有很大的随意性。这就使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极度流失。
二、语文教育倡导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1. 语文教育倡导人文精神是时代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人类对金钱的追求日益狂热,拜金主义思想日益膨胀。在利己主义支配下的道德已逐渐被冷漠、自私、无爱心、虚伪所淹没。
青少年一代更容易受上述思想的影响而变得无同情心、无爱心。这可以说是教育的一大悲哀。多年来,只重视应试而放松了对人文的追求的语文教育留下了不少遗憾,许多学生的精神变得极为贫乏。
导致如此局面,语文教育当然不必负全部责任,但应负重要责任。于是,在语文教育中倡导人文精神就显得非常重要。
2. 语文教育倡导人文精神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许多英雄人物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他们高风亮节、他们的忧国忧民、他们的爱国情怀、他们对于事业的执着追求……无疑是激励着人们奋进的源动力。
如:孔孟儒家学说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思想、人道主义思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舍生取义”的忧患意识和献身精神;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所表现的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执著的爱国精神;陶渊明“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超然物外的洒脱;李白“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一身傲骨;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利他主义;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酃情怀;鲁迅《〈呐喊〉自序》中弃医从文、追求真理的爱国精神;“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爱国情怀……对这些丰富的精神养料,可以通过讲授课文内容直接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通过课文作者和背景资料的介绍进行点拨,也可以通过语言品味、形象剖析来启发学生思考,还可以结合作文教学来进行引导,让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汲取精神营养,逐渐提高做人的修养,养成良好的品质和高尚的人格。
语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语文教材中选的课文又多是经千锤百炼的佳作,无论其文学性还是思想性,都堪称典范。它们既可做学习语言的材料,又可做促人奋发的精神食粮,即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不但要学习其中的“字词句”“起承转合”,而且要从中得到做人的道理,使自己深烙上“中华民族”之印。这样,中华民族文化才能真正为一代学子所吸纳,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三、语文教育实施人文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语文教育中倡导人文精神,实施人文教育,是语文教育的规律与原则。我们的语文教师应正确运用这一原则,尽力改变语文教学效率低的现状。根据多年的学习与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在语文教育中倡导人文精神应注意以下几点:
1. 科学化
在语文教育中倡导人文精神应科学合理。
首先,教师在上课时,要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的人文教育,应做到心中有数。在哪个阶段应进行怎样的人文教育,应有计划。同时,还要持之以恒地实施下去,切忌三天打渔两天晒网。
其次,要选好进行人文教育的切入点。
此外,科学的语文教育中倡导人文精神,还要求语文教师有一定的智慧和见识。要知道哪里该不该说,该怎么说。切忌硬扯。并且要少说教,多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语言、表情表达自己的爱憎,学生自会受到一定影响。
2. 地方化
地方化,就是说语文教育中倡导人文精神时,要结合学生所在地方的特点。这样,学生听起来才亲切,并容易受感染、教育。
3. 开放化
在语文教学中有计划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课,包括课外的阅读活动,经典诵读、诗歌朗诵、作文比赛、演讲比赛、写字比赛、墙报比赛以及组织各种文学小组等多种多样的活动,把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地融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既增进了兴趣,提高了修养,又接受了锻炼,起到了其他学科在人文教育中o可比拟的作用。
4. 民族化
所谓民族化,就是应紧扣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
汉字是世界上最具魅力的文字,汉语是世界上最具有生命力与灵活性的语言。在几千年的中华历史文化中,用汉字记载下来的文章浩如烟海,其中经典不计其数。从《诗经》到《论语》到唐诗、宋词到《红楼梦》等。
在语文教育中倡导人文精神,就要向学生介绍这些经典,使他们通过读经典而从中得到教育,受到熏陶。
此外,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有许多的名人。孔子、杜甫、文天祥、岳飞……我们应运用好中华民族的这些宝贵的名人财富,在进行语文教学时,遇到这些名人,应随机向学生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以激起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从而为自己是华夏的儿女而自豪。
以上是从教师操作的方法上说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倡导人文精神,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
在语文教育中倡导人文精神,不单是语文教师的事,它还涉及到诸如国家的教育教学大纲、语文教材建设、考试改革方方面面,是一件庞大而又亟需各方面配合的事情。
篇3
一、儿童数学活动断层的现象呈现
如今,把数学课的每一课时设计成若干个活动,把教学目标、学习任务进行分解,板块式推进,引领学生在活动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学生学习的常态。但由于种种原因,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
(一)“我们都没有不同的想法!”
学生在进行小组活动时,由于对活动要求没有深入地思考等原因,往往不能在交流讨论时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而是“人云亦云”。如在学习“乘法分配律”时,教材安排了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需要多少钱的生活情境,由同一问题的两种解法建立等式。为引导学生发现这一规律的普遍性,教师安排了“我来编题”的环节,要求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仿照例题,编出“既能分开算也能合起来算”的实际问题。汇报交流时,几乎所有小组编出的题目都是把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变成了6条、7条、8条……老师不断地追问:还有不同的编法吗?学生面面相觑。老师原先设想:求长方形的周长、相遇求路程……都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解决,没想到学生思维卡壳,导致后面的教学无法顺利进行。
(二)“我还是觉得原来的方法好!”
我们之所以安排小组活动,就是期望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尽可能地发挥个体和群体的力量,跳一跳摘到果子。可有些活动的效果往往出乎我们的意料。如在教学“通分”时,教师出示例题:把■和■改写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让学生先自己独立改写,再在小组里交流不同的改写方法,比较谁的方法更为简便。结果在全班交流时,学生一致认为:用两个分母的乘积作公分母的方法,比用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的方法更为简便,让老师大跌眼镜。因为学生认为求最小公倍数还要经过一番思考,哪有直接求积来得简便?这样一来,显然不能达到教材中希望学生掌握的知识点的要求。
(三)“我们只要做做样子就好了!”
在一些以操作为主的课堂上,因为学习材料的局限性,学生的小组活动流于形式,无法深入进行。如教学“角的度量”,新课伊始,教师安排了“比一比”的活动,在屏幕上出示两个角,让学生讨论如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因为没有可以进行操作比较的学具(如活动角、单位小角等等),屏幕上的两个角学生也不能触摸不能移动,四人一小组看似讨论得非常热烈,实则不着边际。汇报交流时,当一位学生提到可以把两个角拿过来比一比时,教师立即拿出了活动角进行演示讲解,刚才的小组活动完全是走了一个过场,学生也乐于配合老师演了一出“小组活动”的戏。
二、儿童数学活动断层的原因剖析
出现上述的一些不和谐现象,仔细分析,其实是有深层原因的。
(一)忽高忽低,学生思维原点诊断失误
在一些数学活动中,我们往往不能准确找到学生的思维原点,要么起点过高,学生不明所以,要么起点太低,活动低效。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时,首先安排了一个“复习旧知”的活动,让学生说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同分子或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等等。这个环节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后才切入正题,导致新知来不及进行练习巩固。其实我们在设计活动时,并不需要将相关的旧知一网打尽,学生对所学的新知并非是零起点。而另一个老师在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把例题“986÷2”直接抛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竖式计算的方法,结果许多学生无从下手。如果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之前,能为学生搭建一个脚手架――复习一下“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大概就不会发生学生思维的阻塞了。
(二)忽深忽浅,知识内在联系把握失当
数学知识的系统性较强,而教材在呈现时,由于文本表达的局限性,一些知识间结构关系往往被“隐藏”起来。而不少教师所看到的只是零碎的显性知识,所设计的活动必然脱离学生的实际。
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有的教师仅仅安排了这样的活动――先说说等号两边的式子为什么相等,再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接着仿写几组类似的等式,揭示乘法分配律。在后面的学习中,学生遇到15×15+26×14、32×99+32的算式能不能运用乘法分配律的问题,往往显得束手无策。如果教师能洞察数学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从建构主义学习的理论出发,帮助学生把旧知与新知融会贯通起来,效果一定大相径庭。
(三)忽疾忽缓,活动组织节奏设计失衡
在设计活动时,我们不能把课堂肢解成机械的活动堆积,而应更多地关注儿童注意力的分配和课堂效益的优化。
在有些老师的课上,虽然安排了学生的自主活动,但“活动要求”中的每个问题,依然是由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还有些老师在安排了自主活动后,课堂上就只见学生而不见老师,他们对学生的疑惑不点拨,对偏离的主题不引导,一味讨论而不归纳引领,满堂课都是学生信马由缰式的自由活动,这显然也是不可取的。
三、 拾级而上的“生长性”教学应对
儿童是生长的,知识是生长的,活动同样也是生长的。我们该如何补白儿童数学活动中的断层现象,引导儿童在数学活动中自觉地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
(一)循“思维生长”之级而上,抵最近发展区
在设计活动之前,要准确把握儿童已有的经验和思维水平,有效调动他们的前数学经验。儿童的思维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动态发展的,在教学中我们应遵循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为他们提供带有一定的思维难度,但又在他们能力范围内的具有挑战性、创造性的学习内容。
下面就以《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一课所设计的活动为例,来谈谈如何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避免造成思维的脱节。
(三)依“活动展开”之级而上,寻最佳学习法
目前的一些数学学习活动,大多是在教师的指令下完成的。学生似乎“经历”了这一过程,但对这一切是怎样发生的却毫无感知,也无从感知。我们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设计新颖开放、富有实效,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大胆展示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细细品味活动的过程,获得可以持续发展的认知结构。
1.活动离不开情境
“活动”是指儿童主动作用于教学内容的方式及过程。每一个独立的活动都应当包括活动情境的创设、活动方案的实施、活动结果的反馈等几个部分。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创设生动贴切的情境,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他们能够愉悦地接受活动中的各项任务与要求,而且有了情境的串连,一节课中的几个探究活动不再各自为阵、七零八落,而能够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层层递进,让学生欲罢不能。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一一间隔排列”时,针对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用“迎接艺术节,装扮校园”的情境串连整节课的活动,把教材与生活中的间隔排列的典型问题巧妙地穿插其中。第一个活动:装扮童真剧场,气球和风车一一间隔排列,可以怎样摆放?然后用在活动中探究到的“两种物体的数量什么时候同样多,什么时候相差1”的知识,一起完成第二个活动:布置艺术长廊,讨论了画与夹子的排列、黄花和红花的摆放、校吉祥物和雕塑的排列方式等等。最后再安排第三个活动:排练艺术节的节目,研究合唱队、舞蹈队排列队型中男女生人数的问题,学生特别有兴趣。当然,除了真实的生活情境,有时为了探究的需要,我们也可创设虚拟的童话情境、激发儿童积极性的游戏情境等等。
2.自主离不开引导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实施至今,似乎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现在的某些课堂只见学生而不见老师的现象比较普遍了。小学生由于其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的局限性,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如果离开了教师的引导,他们的学习过程将处于盲目的、无序的自发状态。诸多的教学理论与实践表明: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无可撼动的,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缺一不可,教师有效引导下的课堂才是学生真正自主的课堂。
著名特级教师李烈用“放心地退出去,适时地站进来”这一形象化的说法,概括了教师在课堂上放手与引导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用“导师”的身份陪伴学生开展数学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如学生探索圆周率而始终不得,教师就可以适时地站出来,提醒学生:是不是该换一种思路?然后顺势介绍“割圆术”。又如,在大家一致认为用两个分数分母的乘积作公分母通分比较方便时,教师可以换两个分母为两位数的分数,让学生体会到用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的简便。再如,当学习乘法分配律时,学生编不出其他类型的实际问题,教师在学生活动之前就可以多提供几类素材,再放手让学生编题等等。
篇4
关键词:教师 素质教育 主导
教与学的关系是学校教育和教学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对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认识,体现了不同的教育思想,支配着这对矛盾不同的运行方式和方向。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全员素质教育的主干,教育训练的改革要通过教与学这对矛盾的运动去落实。因此,深入开展素质教育必须正确认识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教师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更应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强化对其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更自觉地去履行职责。
1 教师在军校教育教学中地位和作用的再认识
随着教育改革的实践和深入,人们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但在教学实践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偏差。一种主要的现象是“以不变应万变”,不少教师仍然沿袭着“满堂灌”“保姆式”的教学方法,不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有个别教师走向另一极端,在学生自学、研讨等教学环节呈放任自流状态,有的则任其自生自灭。这两种倾向的症结,仍然在于对教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正确的认识。教师对自己在教学中应起什么作用,应尽什么责任,怎样去组织,缺乏自觉的认识和主动性。在我国教育理论界,否定了“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之后,比较流行的是在教育教学中“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观点。但这一观点在表述上还不够科学,理论上和实践上也存在一些缺陷。一是,“主体”是对地位而言,相对应的是客体,“主导”是对作用而言,指谁是矛盾运动中的主要方面,“主体”与“主导”在哲学概念上不属于同一范畴,二者并列混用,在命题形式上不科学;二是,“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在实践上容易导致对教师主导作用的否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居主体地位,而起主导作用,而这种主导作用对学生来说又是外因,实际上是把教师置于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从属地位,把教育过程与学生自发的学习和发展过程相混淆,客观上也会造成重学轻教,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为了避免以上缺陷,许多教育理论工作者提出了“双主体论”,即在教育与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都是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主体,他们一方面以共同的认识对象――教学内容为客体,又各自把对方作为自己认识和影响的客体。我们认为,这种观点较好地克服了“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缺陷,克服了以往在这一问题上认识的片面性和机械性,有利于调动双方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受社会委托,主要职责是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施加影响。教师要履行这一职责,就要独立自觉地进行创造性劳动,要认识和了解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教学目的化为学生自觉的学习活动,要了解和熟悉教材,把握本学科前沿知识,使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以教学内容占有者和教学活动主导者的身份,以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自然影响力作用于学生。作为教育和教学活动的直接承担者,他们表现出来的目的性、自觉性、创造性,清楚地表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
学生对教师施加的影响具有自身内化性和创造性。教师施加的影响不论又多大,终究是一种外部力量,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矛盾运动才能转化、结晶为自我的一定发展;学生对教师施加的影响具有主观选择性,对教师所传授的教学内容和自身的自然影响力,有心理倾向性的差别和取此舍彼的选择,其学习和接受教育的范围也往往超过教师影响所及的范围;另外,学生总是把教师和教学内容作为自己的认识对象,并给以影响。这些都表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也具有目的性、自觉性和创造性,绝不是完全处于被动和被支配的教育对象,而是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体。
需要说明的是,教学生虽然同为教育教学过程的主体,但不能并列并重,等量齐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从总的方面看,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发挥主导作用,但教学是包括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过程,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而学习的主人是学生,学生是自己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可能包办代替。实际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则是构成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任务,学生积极性发挥的如何也是衡量这种作用的重要指标。
2 强化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有没有主体意识,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直接决定着教育训练的效率和质量。教师的主导作用,一是促成学生由不会到会的转化,少走弯路,减少曲折性;二是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是完成转化任务的先决条件,没有它,转化就不能顺利完成,教学目的就会落空。学生主体积极性的发挥与许多因素有关,如思想教育、政策导向、行政管理等。从教师角度,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2.1 建立民主型的师生关系
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思维敏捷,反应迅速,注意力集中,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显著增强,从而可高效地学习知识和技能。
要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应明确自己应担负的角色。在教育训练中,教师不应单单是教师的角色,从一定意义上还应积极担负起灵魂工程师、朋友、榜样、领导者、父母、心理医生等多种角色;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要以爱护鼓励为主。人总是有感情的,教师应主动的爱生、亲生,对学生始终寄以殷切的希望。教学生感情融洽,教师就会教的愉快,学生学的也就愉快;在教学组织过程中要与学生多进行民主平等的讨论,给学生以充分的发表意见的机会。要尊重学生的想象力,不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和看法,教师尽量不要以权威的口气发表意见,多用分析比较、剖析利弊、寻找可能、平等探讨的方式方法,努力使教学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
2.2 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最主要的还是从改进教学方法入手。
在我国,教学方法的改革正在逐步深入,一是教学日渐与学习者对事物和知识的认识规律相吻合;二是更注重师生双边活动的交互作用和协调作用;三是更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应该努力跟上教育改革的形势,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围绕如何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如何开发其智力,提高其能力素质而展开。 在教学思想上,不要光以教会为目的,单纯注重学习效果,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按学生的认识规律去组织教学。要注意改变那种面面俱到,什么都不放心的教学思想,教学中注意的重点,应放在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地发现和发展知识,由过去被动地接受向主动地探索变化上。
在教学方法上,应改变全部由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根据条件以及课程、课目、内容特点,尽可能地采用讨论式、案例式、学导式等新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手段上,除了使用教鞭加粉笔外,尽可能多地采用课件、录像电影、网络教学等新的教学媒体,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3 教学生学会“学习”?
学生会学习才能真正体现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教会学生“学习”,是其主导的重要职责。
2.3.1 在教学中注意进行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的训练
一是教学中要有意使用、有意显示教师自己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在发现解决问题、分析综合能力方面受到学习方法的训练;交待课目练习的实施方法、要领特点时,要举一反三,同类对比,横向比较,纵向联系,要理论联系实际;多运用矛盾分析、现象归纳的方法进行分析论证,找出规律,总结特点,观点和材料紧紧相扣,使讲解成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是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使学生的思维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学到学习知识、探究问题的方法。如,采用讨论研究式教学、案例式教学、自学指导式教学等,使教学成为探究问题,锻炼分析、综合能力的舞台。
2.3.2 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
学习方法包括很多,根据专业的学习特点,应特别注意:
注意教会学习理论的方法。学习理论主要要理论联系实际,因为他是从实践中来又对实践构成很强指导性的理论。在学生学习飞行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不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才能达到领会贯通、灵活应用并有所提高,有所发现。
注意教会学习实践的方法。学生掌握了学习实践的方法,就会少走弯路,取得事半而功倍的训练效果。因此,教学中不能只注意教程序,教要领,教注意事项以及总结提高的方法等。学生早一天掌握这些方法,教师就早一天教起来得心应手。
注意教会学生进行学术研究的方法。学术研究的能力也是一种学习能力。怎样发现问题,搜集资料,提出观点,分析论证,做出结论,都需要教师有力的指导。
综上所述,只有经过教师的不懈努力,学生才能逐步树立学习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其主体积极性,使教学过程充满活力和高效率。
3 研究特点规律,更好地履行教师的主导职责
教师要履行好主导职责,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顺利促成学生完成由不会到会的转化,教师还应该懂得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的原理,熟悉本专业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当前,我们应重视以下特点和规律的研究。
3.1 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和规律
心理是萌发行为的动机,它指导行为的实施,控制行为的发展,调节行为的方向。教师要履行好主导职责,就应该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师应了解这种心理需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和健康性格的形成。
此外,如侥幸心理、急于求成心理等一些心理因素,都会影响学习过程,教师都应加以研究和注意,以更好地履行主导责任。
3.2 要研究高等教育的特点和规律
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首先应该是认识已知和探求未知的统一。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识人类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去探求未知,是高等教育教学过程的特殊性。具体体现就是不但要教学,还要引导学生搞科研。毕业论文的设计与撰写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应该严格要求,避免抄袭,锻炼其探究能力。
其次,教学过程应该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高等教育不但是教学生认识世界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掌握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提高适应将来工作的能力。现在的教育训练改革已经加大了能力培养的份量,但战术意识如何培养还有待研究和加强。
再次,教学过程应该是专业性与综合性的统一。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但不是“工匠”教育,要求学生除了要掌握专门的知识技能外,还要求了解事物发展的的原理,并能在变化的环境中对事物做出有效的分析和采取适宜的行动;不但要达成专业的目标,而且要使其成为一个在各方面健全发展的个体。
参考文献:
[1]马志华,张茹英,万宝珍,凌生智,胡松林.“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方法的发展概况[J],《中华护理杂志》1996年08期.
[2]王路遥.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主要问题及改革趋势[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3]徐斌.素质教育下如何选择与优化体育教学方法[J];安徽体育科技,2000年03期.
篇5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同质化
1 引言
自从1996年黄月圆和顾曰国提出“以学生为中心,多维一体的大学英语教学法”以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迅速流行起来。十几年来,‘以学生为中心’冠名的课堂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一般而论,创立新模式者的实验研究深入细致,成果报告全面翔实,其成功经验推动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并借此改革之风得到了较大规模的推广,但这些报告提到的问题和困难至今似乎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文献对个中原因进行探究。因此,随后在对“以学生为中心”模式相关理论的理解和具体实践中,不能结合实际情况,出现了片面强调新教学模式优势和传统学习方式的劣质、滥用自主学习概念、使用多媒体不当等等现象。在很多课堂上‘学生中心’或‘学生自主’在很多课堂上得不到实现,教师主导作用又发挥不出来,预设的课堂教学中心因而不能凸显。
再者,随着21世纪初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推行,网络媒体教学继而得到了大力推广和应用。在此大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程度地引进了网络多媒体,并且成为了最主要的辅助教学手段和自助学习工具。但是,由于多媒体的不当使用,“以学生为中心”似乎让位于“以网络多媒体为中心”或者说让位于多媒体网络化的“以教师为中心”。
所以,有必要对“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模式伴生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再认识,目的当然不是反对甚或否定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观,也不是对国内“以学生为中心”各种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实践进行批判,而是为了进一步启发适应新模式、新材料、新思路,“按本校的实际情况,探索自己的道路”(《教学通讯》编辑部, 2000) ,不要生搬硬套。
2 国外“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实施及反思
以美国为例,我们着重探索多媒体/网络“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学生为中心”是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二十世纪90年代初建构主义引入媒体教学之时,美国学术界即有“媒体无用论”之说。在90年代后期和二十一世纪初,在教育信息化进程快速发展的语境中,美国基础教育质量不仅没有提升,甚至有较大幅度的削弱。造成这样的结果,美国教育界过分推崇“以学生为中心”并且广为传播这种思想,难辞其咎。(何克抗, 2005) 由此可见,多媒体与“以学生为中心”并非密不可分,或者起码说,它们不能共同保证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当美国发现中国留学生具有扎实系统的基础知识时,反而开始借鉴中国传统教育的优点。当然,我们不能据此就固守中国传统教学模式,而拒绝或完全放弃现代的网络多媒体教育信息技术。西方是在反思过度“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上吸收中国传统教育优点进行纠偏、补充。因此,我们需要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去优化我们的传统教育模式,而不能在完全否定我们传统教学的情势下单单依靠网络媒体技术,过度利用之去呈现不适量的信息或者使其成为吸引学生的唯一手段。国内已有学者(李艳叶, 2008; 朱建新、郑艳霞, 2009)对多媒体辅助大学英语教学的误区和弊端进行过思考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我们认为,尽管建构主义的‘以学生为中心’理念有诸多优势,我国英语教学实践也在此指导下创新发展出了多种课堂教学模式,但是,仍有必要认识到它仍然属于西方传统‘二分’的线性单向思维,即把教学主体分为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要么以教师为中心,要么以学生为中心。运用这种思维,操作者就易于陷入片面、走极端的窘境,不顾模式开创者的提醒、不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最终可能误入歧途--虽标榜“以学生为中心”实则固守“以教师为中心”;甚至抛弃教学主体中心而转为“以媒体为中心”,教学主体受制于网络多媒体等技术,忘记教学改革的初衷,违背语言教学规律,使主体降格为教学工具的附庸。无论何种情况,恐怕都难以达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预期目标。所以,要认真贯彻落实《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还要合理继承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优秀部分,发挥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
下文追踪国内‘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验研究成果,一方面汲取其精髓,一方面厘清各模式凸现出来的问题进而提出新问题,并运用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方式,主张构建一个系统的、基于教学任务的、教学主体双方互动的、动态发展教学模式。
3 国内‘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启示
3.1 HG模式。
黄月圆和顾曰国(1996)的“以学生为中心,多维一体的大学英语教学法”,着重介绍了自发治学的理念、自助学习中心的筹建及运作条件和课外咨询等,这一过程充分说明他们对“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观的深入理解。他们告诉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仍然会遇到最大的难题——“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即如何自发治学。学生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传统模式,要他们为自己的学习筹划一切很不适应,时有消极和无所事事的情况发生。”对此,他们当时“还没有有效的方法来加以解决。”
针对HG模式提出的问题,后来的实验者是否想方设法去改变学生的传统学习习惯,对他们的“不适应”、“消极和无所事事”采取了什么措施?十几年过去了,当时的情况是否亦然存在,是否已经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联系国内高校大学英语自主/体验学习中心建设及使用的实际情况,大陆高校自主学习中心与HG模式相比有哪些特色,在资料呈现、教师咨询、开放时间、管理等方面又有哪些不足的地方,以及它们会给整个大学英语教学造成什么影响,是否能够真正达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目标?至今未见有关此类问题的文献报告。显然,正如他们所言“以学生为中心设置课程和组织教学,一直是外语教学中一个理想境界。”需要更多的实验者不断地实验探索。
3.2 “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 。
另一个的成功范例是浙江大学实施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应惠兰等,1998)。它的成功已经体现在他们编写的系列教材和大学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的示范课上。但是,每种教学模式都有其限制性,该模式在实验中也遇到过一些问题。他们曾提及“在试点班学习中也有较困难的学生,他们感到语言应用上的困难。但当问他们是否想退出试点班到其他平行班去学习时,没有一个人愿意退出。”其中,这些“感到语言应用上困难”的学生“没有一个人愿意退出”,是不是完全由于主题教学模式的吸引?还是出于面子自尊?他们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大学英语结业时,学习效果又如何?研究报告中没有对这些问题进行说明。
罗伟(1999)从别的方面对该实验曾做过评论,“主题教学模式的经验和成果,应该说是实验研究法的成功范例。但是该项实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主题’实验中,听说训练占有重要位置,但两项测试对比中,试点班的听力成绩均低于全校和对应系非试点班。这一情况表明,该模式在提高学生听力水平方面尚未有明显突破。”据此,我们是否可以讲,试图运用一种教学模式去解决教学中所有的问题看来是不可能的,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或模式。因为任何教学模式都指向或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模式的结构中教学目标处于核心地位,并对构成教学模式的其他因素起着制约作用。
3.3 多媒体教学模式。
目前,随着经济发展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大多数高校大学英语教学都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模式,并且声称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然而,从课堂教师话语视角看,事实并非如此,相反“多媒体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师话语呈现出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的特点。”(周星、周韵, 2002) “为了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普通高校的外语教师应该多加研究以提高教师话语的质,减少教师话语的量,最后找到适合普通高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张喜丰、吴微, 2008)这两项研究或许从一定程度上回答了罗伟对主题教学模式在提高听说方面不足的原因,是教师尚未彻底转变观念,有意无意中在坚持“以教师为中心”,这也许是传统的惯性和力量。但是,我们也不能一味地去减少教师话语的量,为了“以学生为中心”而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有“被中心”的感觉而无所适从。反过来思考,只要保证教师话语的质且把握好质与量的关系,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效率优势也是不可低估的。
当然,“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并不是要替代教师的作用。”(蔡基刚, 2004)新的教学模式为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实施新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教学法创造了条件。学生可以围绕教材中的一个主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分工合作,利用网络查资料,读文献,做调查,写报告,再回到教室作陈述,搞讨论。但是,这些活动至今在不同层次高校会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遇到学生不可能完成课外任务的情况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要落实到课堂,难度实际上是很大的。“现在的英语课也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了交际法的应用,但如果这样的活动只发生在英语课堂上是远远不够的。”(吴书祉, 2005)所以,教学条件能否满足是一个教学模式成功的基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环境、教学手段等任一条件都有可能影响到教学目标的达成。
3.4 “体验式”教学模式。
高教社“体验英语”教材的推出,使得“体验式”英语教学理论和实践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方兴未艾。但是,对这种教学模式的目标指向及其操作过程和策略并没有准确地把握和实行,同时,跟其它教学模式一样也遇到相似的教学条件制约。体验式英语教学也是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深刻理解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学习者最好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教师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可听、可视、可触摸、可经历、可操作的机会,运用多种体验教学方式,把抽象的知识还原成事实,让学生面对需要去思考、讨论、合作,去体验事实和问题、体验过程与结论,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真正感受到感情与思想的萌生、形成和交流过程,感受到引人入胜的探究过程。显然,仅仅靠课堂内的活动是不大可能让学生真正完成体验学习任务的。
而国内有研究(李江, 2009)在对体验式教学模式效果评估及优势分析时这样写道“2004 级本科生在修读两年英语后参加全国英语专业四级统考累计通过率为87%,超出全国平均成绩10个百分点,于2003 级本科生相比提高了27个百分点。后来2005级本科生专业四级统考累计通过率为89%,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两个百分点,在笔者所在的院系中名列前茅。”从这些四级通过率百分点的提高能否直接得出如此结论—“采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式教学模式的2004级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我们希望看到不同年级的英语学习过程的不同参数的对照情况,学生体验现实世界的事实过程,然后,由我们读者自己去判断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所用教学模式的优劣,进而借鉴优秀教学成果经验,根据不同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等实际情况,设计尝试自己的教学方法。
4 结语
随着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观的实践,“自主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已经成为教育者讨论的热点,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普遍重视及运用,同时跟国外一样,它们也给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一些问题和困难。所以,进一步认识“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观及其衍生出的各种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真正结合实际情况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精神是非常必要的。我们通过对国外“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实践教训的思考,以及对国内几种教学模式在运用中存在问题的探究,得出如下初步认识:
首先,无论采用运用何种教学模式,都要深入理解其理论依据,切实把握其操作程序,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核心是达成既定教学目标并给以客观的评价。在教学资源有限、课时缩减等条件限制下,“以学生为中心”既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效率,还要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学习。不但“课堂交际的性质最终决定学生如何学外语,学到了什么”(Johnson, 1995),而且,学生是否课外积极参与自己学习的决策过程更是检验“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标准。当今大学英语教学实际情况与上述要求有一定差距,课堂活动通常只是要求教师拥有良好的素质,根据指定的教材、教学要求等做好充分的准备,然后通过具体活动完成明确的教学目标,事后积极反思。这样,课堂很容易变成“以教师为中心”。至于学生课外学习,教学资源配置的限制、基础课时缩减等现状则会影响学生自主学习、围绕教学任务的课前准备及课后实践,这些成为了贯彻“以学生为中心”实际障碍。因此,需要教师有意识地转变观念,提高课堂教师话语的质量,高效发挥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更多地帮助语言上“有困难”、自主学习“不适应”的学生;教学双方都应尽力消除一些“隐形中心”(如以某种考试为中心等)的影响,加强遵循教学规律的思想意识;学校应努力提供并创造良好的便于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条件。
其次,“以学生为中心”各种教学模式都有其指向性和限制性,只是在完成某类型教学目标时有优势,亦即都其先天不足。我们认为课堂教学的关键不在于采用什么课堂教学模式,重要的是“教师只有将教学模式的运用与学生的实际需要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优化课堂教学”(徐晓梅, 2009)一种模式不可能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所以,模式固化的地方也就是思想僵化的地方。一种教学方法的定型或模式化,势必会引起忽视甚至否定课堂教学中选择其它方法的可能性的现象。从中国的“一而二,二而一”整体观来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应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双向互动,共同构筑一个溶合的变动不居的整体,‘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从某种程度上讲,“以学生为中心”是教育者从教师主观愿望的单视角出发设计出的“理想”而片面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在教学设计、课前准备及实施课堂教学等环节,把学生作为最主要的因素考虑,在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和具体实践中,易于过分强调学生自主而疏于指导;相反,由于惯性或者学习语言的工具型动机,学生自身则还没有成为学习中心的意识,有相当部分学生仍然期望由教师安排、被动地学习(以教师为中心),或者急功近利地进行应试学习(以考试为中心)。那么,大学英语混合(双主)模式(于夕真, 2007)似乎应该成为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趋势,但是,联系中国教育的传统精华--“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易经?蒙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篇》)等所揭示的‘教师主导’、‘以社会活动为认识实践内容’、‘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求学’、‘启发式’教学等观念,兼顾西方建构主义所倡导的学习理念,我们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围绕教学内容和任务,实现课堂内外师生双向互动。
总之,当创新一个教学模式并取得阶段性实验成果后,一方面要乐于分享被再次实验;另一方面,也要在推广的同时警告防止他人照搬,进而在原来的基础上去尝试解决新问题,改进并丰富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Johnson K. Understanding Communic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2] 蔡基刚.大学英语教学发展史上的两个新的突破[J].中国外语. 2004(01): 17-20.
[3] 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5: 9.
[4] 黄月圆,顾曰国.以学生为中心,多维一体的大学英语教学法[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6(02): 9-13.
[5] 李江.大学英语教学的体验式视角[J].外国语文. 2009, 25(05): 169-172.
[6] 李艳叶.多媒体辅助大学英语教学的弊端及其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 2008(15): 187-188.
[7] 罗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本质与模式验证——兼评应惠兰等的主题教学模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9(04): 44-47.
[8] 吴书祉.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反思[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2005(01): 1-4.
[9] 《教学通讯》编辑部.《教学通讯》出版[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06): 477.
[10] 徐晓梅.从认知法视角剖析多媒体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2009, 38(02): 38-41.
[11] 应惠兰,何莲珍,周颂波.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8(04): 22-26.
[12] 于夕真.英语教学模式的整合性研究[J].外语学刊. 2007, 135(02): 139-141.
[13] 张喜丰,吴微.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 8(01): 41-44.
[14] 周星,周韵.大学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的调查与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01): 59-68.
[15] 朱建新,郑艳霞.多媒体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误区及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09(33): 94-95.
篇6
工作总结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工作总结,可以明确下一步工作的方向,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提高工作效益。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高三数学教师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高三数学教师工作总结范文1在刚刚结束的20__届高考毕业年级工作中,我担任高三理科班1、3两班的数学教学工作,这是我自2008年调入以来95中第一次教高三,也是我担任年级组长带的第一届,因此我也有些诚惶诚恐。因为我很怕自己能力不足,辜负了学校的期望。幸好在备课组同头授课中,我遇到超强亲和力、知识渊博的老教师陈伟和干劲儿十足的年轻教师张健,我才有了一些底气。
一、我的高三复习作法:
1.加强集体备课,优化课堂教学
由于九十五中学历年高考上线、各科成绩均不错,所以从我自身不想拖其他老师的后腿,因此针对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制定了严密的教学计划,提出了优化课堂教学,强化集体备课,培养学生素质的具体要求。即优化课堂教学目标,规范教学程序,提高课堂效率,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其自身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集体备课前我们先选定复习材料——金版教程(和学校提供的世纪金榜),针对我校20__届高三理科班学生的特点,我们确定以金版教程为主的,世纪金榜为辅,并适当补充全国近几年一些典型高考题的教学策略。即使这样,对金版教程上的题也不是照抄照搬,我们亲自试做相关的习题,再从中筛选些典型的例题和习题,或进行改编,或给出更好的解题方法,以适合我校学生认知水平。同时我们还打乱了编写者的顺序,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整合,选用了适合20__届学生的顺序,我们把高中复习内容分为了1.不等式;2.集合与函数;3.三角函数;4.平面解析几何;5.数列;6.排列、组合与概率;7.立体几何;8.复述;9.平面几何证明选讲;10.程序框图;11.平面向量11部分.
(2)集体备课中研究《考试说明》中对本章内容考试的性质、考试的要求、考试的内容、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各方面的要求,并以此为复习备考的依据,也为复习的指南,做到复习不超纲,同时,从精神实质上领悟《考试说明》,具体说来是:
1)细心推敲对考试内容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准确掌握哪些内容是了解,哪些是理解和掌握,哪些是灵活和综合运用。这样既明了知识系统的全貌,又知晓了知识体系的主干及重点内容.
2)仔细剖析对能力的要求和考查的数学思想与教学方法有哪些?有什么要求?明确一般的数学方法,普遍的数学思想及一般的逻辑方法(即通性通法).
3)把考试说明中的要求分配到每一周的课时中,在细分到每一节课中,尽量做到每一节课都贴近高考、适应高考、体现高考.
(3)在集体备课中,注重充分发挥各位教师的长处,集体备课前,我和张健老师都准备一周的课,集体备课时,每位教师都进行说课,然后对每位教师的教学目标的制定,重点、难点的突破方法及课后作业的布置等逐一评价。集体备课后,我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自我调整和重新精心备课,这样,总体上,集体备课把握住了正确的方向和统一了教学进度,对于各位教师来讲,又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因材施教。同时对于我们理解不到位的地方积极向陈伟老师请教,他也不厌其烦的给我们进行指导。
2.安排好学习进度,重视基础与落实
(1)2013年高二暑假我们进行了为期5周的补课,在补课期间由于班主任的课前教育到位、假期补课的全程陪同在补课期间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效果很好。20__届的学生在高一入学时大部分学生入学分在450分以下(当时市内六区平均分490)比同类学校张家窝中学平均低30分左右,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学生的总体特点就是吱吱动动、波波转转,也就是说绝大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学校孩子们还学点,到家基本上就不学了。由于我校2013届高考成绩显著(95中学历2本以上学生首次过百),它的成功经验是——高三晚自习上到9点半,所以学校决定20__届高三从开学第一周开始每周周一至周六均上到晚上9点半。所以我们整整到20__年2月份完成了高三数学的第一轮复习,由于复习时间比较充分,每堂课的充分准备,每堂课问题提出的精心设置,都使得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都能比较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来,因此取得的效果也比较显著。在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和后面的两次12校联考中,我校的理科数学成绩基本上与兄弟校张家窝中学的成绩持平。2月至4月进行专题复习,实际上这是第二轮知识的复习,也是对前一学期第一轮复习的补充与提高。我们主要针对高考考试中的6道解答题,我们分了6个单元进行练习,分别为①三角函数,②概率统计,③立体几何,④解析几何,⑤数列不等式,⑥导数及其应用。再加上此时校领导决定实施午辅导、边缘生弱科包干制,这样使得部分学生的数学复习的针对性较强,从高考成绩来看效果还是挺好的。4月至6月高考前进行综合训练,主要就是做各区模拟试卷、2009——2013天津理科高考数学试卷,并对每套试卷进行归纳、整理,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数学能力在这期间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
(2)每一次的月考试卷我们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才出稿,难度上略低于高考(因为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试题的结构跟高考完全一致,并注意题目的典型性和层次性,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出难题、偏题、怪题,保持学生情绪稳定,建立学习自信心。每个月的月考试卷我们两个人轮流出题,目的是防止试卷总是一个人出,一个模式。月考后统计每个学生的得分率,并进行分析,从中找出本班同学的漏洞,发现本班的差距。为精心设计典型题目的错音分析、减少学生此类题目的再次错误打下了良好基础。
3.重视答题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答题习惯
天津高考考题的方向是基础与全面,考试的知识点覆盖面比较广,难度不大,一张卷只有2-3道难度比较大的试题。高考试题中选择填空比例占到了47%,为此我们在综合阶段特别强化了对选择题、填空题解答方法的指导和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教会学生一些技巧解法,如排除法,特值法,代入数值计算,从极端情况出发,等等。除了选择填空,学生成绩的好坏最终还取决于前4道解答题,平时做太多太难的解答题对于多数学生来说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侧重前4道解答题的教学,用较多的时间分析讲解解答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做解答题。并要求学生做到规范做答,努力作到“会而对,对而全”,再引导学生考试当中怎么去争分,怎么样书写不丢分,怎么去得步骤分等等,强调良好习惯的重要性,重点在速度、计算、表达三个方面加以训练。考试的时间紧,复习时特别强调要有速度意识,加强速度训练,不断提醒学生,对于有些题,用时多即使对了也是“潜在丢分”,要避免“小题大做”,学会取舍。
二、针对20__年天津理科数学高考试卷,分析自己复习的优点与不足
从20__天津理科数学高考试卷情况看:天津试卷的整体结构没有变化。依然是延续8道选择题、6道填空题、6道大题,选择填空每题5分,大题前4个每题13,后2个每题14分。从命题风格角度看,填空、选择和前三个解答比较常规,考察的也是高中教学中重要的知识点、注重通性通法。后3个解答,第18题椭圆第一问考的是离心率问题,而20__各区模拟的第一问基本上都是求椭圆方程,学生不太习惯;第19题数列是一个与集合联系的创新题,学生读不懂;第20题导函数第一问求参数的取值范围而20__年各区模拟基本上都放到第二问,起点高。
优点:只要耕耘就有收获,天道酬勤。学生的基础题目答得较好,成绩是比较令人满意的。
不足:我所教的两个理科班数学分118,没有优秀率。因此学生的计算能力、审题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能力还有待于加强。
例如:
1.第7选考的是条件问题,这类题不论是从20__区模拟还是以往教学中所做过的题,基本上答案都从充分不必要和必要不充分两个选项选,而此题的答案是充要条件,所以学生感觉不适应;而且总我自身解题来说也更重视的分类讨论,而不是树形结合;
2.高三一班的郭雯、孙琪琪,等同学前3个解答做的不好,准确率低,对于必须拿分的没有拿着。
3.20__高考学生都反映后3个题难,尤其是第19题——数列,绝大部分学生没有读懂题,因此在复习中应设置一些创新题目。
通过我们全组教师的共同努力,我们20__届最终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也算是给学校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但是,回首期间还是有很多的缺憾和不足,也衷心的希望20__届的师生能够弥补我们的遗憾,取得更加骄人的成绩!
高三数学教师工作总结范文2新年将至,一学期就要过去,因为带的是高三学生,真正觉得紧张忙碌。总体看,能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在我校“两课七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加大学生自主和探究的步伐,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政治思想职业道德方面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从不迟到早退,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政治学习和活动,并认真做好笔记,认真学习新课程教学标准,学习其新的教学理念,使自己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新形势。在教学中,我始终能以满腔的热情去关心热爱每一位学生,不对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使他们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下学习成长。
二、教育教学能力方面我担任高三文科数学教学,文科生普遍数学能力差。为此,我平时认真备课,努力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的,突出教学重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班级中成绩较好的学生,我尽量出一些思考题,以便他们积极思维,开拓他们的解题思路,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对于差生,我从不气馁,总是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利用课余时间,耐心的帮他们补课,不厌其烦地教,鼓励学生不懂就问,端正其学习态度,努力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在教学中,遇到难题,我总是及时的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学习其优秀的教学经验,取长补短,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三、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始终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抓实常规,保证教育教学任务全面完成。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形成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从点滴入手,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查找资料,精心备课,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学生知识,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向45分钟要效益;扎扎实实做好常规工作,做好教学的每一件事,切实抓好单元过关及期中质量检测。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总之今年我的教学工作苦乐相伴。今后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励,把工作搞得更好。
高三数学教师工作总结范文3在本学期中,本人担任了高三(23)班和(24)班的数学教学工作。还记得当初学校通知我连任高三的时候,觉得压力还是挺大的。作为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对高考的把握始终不够。特别又是高三(23)和(24)班都是文科班,学生的基础普遍是偏差的。高考数学试卷的特点是难度大,区分度大,高考所占权重大,数学也是高三学生最重视的学科。高三数学的教学直接关系着考生高考的成绩,数学教师的责任是重大的。下面是我对这学期的具体做法与体会。
一.时间进度的安排。
在高一、高二时完成了整个高中数学的新课教学工作,所以高三从前一年的7月就开始复习,这样的安排是完全合理的,我们第一遍复习用了高三的整个第一学期,应该是比较充分的,效果也比较显著的。第二学期前一个月作专题复习,主要是知识专题,实际上是第二遍的知识的复习,是对前一学期第一轮复习的补充与提高。从第二学期刚开学时的第一次考试和一个月后全市第一次模拟的考试成绩对比来看进步是显著的。4月初第一次模拟考试后我们安排做综合练习,我们安排就做前一年即2009年的高考数学试卷,这也用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最后一个月,从四月底到五月中有2到3周的时间,这段时间很关键,我们安排解答题的专门练习,针对高考要考的6道解答题我们分6个单元做练习,分别为①三角函数,②概率统计,③立体几何,④解析几何,⑤数列不等式,⑥导数及其应用。该部分的习题的都是自己组卷,这样针对性较强,难度适当,学生反映也较好。最后在学生自主复习的两周,学生自主复习时我们要求学生做一些做今年当年的模拟试题,主要是今年安徽省省各地市的模拟试卷,这些试题的水平比较高,高考的方向掌握的比较准,难度不大,正适合这时的需要。
二.复习一定要把握好高考的方向。
我省的高考命题水平逐年提升,质量逐年提高。而他们命题的样板就是前一年考试中心的试卷,他们也在努力学习考试中心的命题思想,所以只要充分研读前一二年考试中心的试卷就能摸准当年高考命题的脉搏。实际情况也是如此,高考试卷的型式:21道试题,10道选择题,5道填空题,6道解答题,各题的得分比例都与去年的考试中心的命题试卷雷同。各章考查知识点在试卷中的比率与6个解答题的考查方向,都与去年考试中心的试卷的相似。我就是以这样的思想来指导高考复习。也就是说以去年的考试中心的6道解答题主要考查方向是我们复习的主攻方向。
三.重点内容重点复习。
前面已经提到6个解答题是我们高考复习的重点,所以尤其要重点复习,在第一轮复习时,函数部分不要花费过多时间,集合与简易逻辑,向量部分,连续与极限,统计部分都不是重点,不必做过多过难的题。在第二年的5月份,也就是高考的最后阶段,这时的时间最宝贵,我们针对高考的6个解答题安排了6个专题复习。现在看这样的安排是完全正确的。在具体复习中教师要对习题试题进行指导性的选择。
在过去这一学期里,我们努力了,我们奋斗了,我们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工作成绩得到了学校的肯定。今后,我们将更加努力工作,以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无限负责的精神,做好本职工作,为学校建设多作贡献。
高三数学教师工作总结范文4转眼之间,斗转星移,感觉还没从高三紧张的备考气氛中走出来,学生又出现了新的替换。回顾过去的一年,有辛苦,更有欣喜;有困惑,亦有收获。本届高三,是新课程改革新老交替的一届,也是学校实行平行班教学机制的一届,学生的数学水平参差不齐。高考数学成绩直接关系到考生高考的成绩,而试卷的特点是理科难度较大,区分度大,文科相对平稳,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数学教师责任重大,需要用心付出,才能取得成效。回顾走过的历程,我认为这一年,我们高三备课组的教学工作努力的,用心的,可以说是竭尽所能,效果也是显著的。下面是我们的一些具体做法和体会:
第一轮复习夯实基础,建立知识网络结构
这个阶段是高三复习用时比较多,也是必须花费师生大力气的阶段,切不可走马观花,掉以轻心,这是整个高三复习阶段的重要时期。这一轮复习要解决的问题是:1、对于课本上的每一定义、定理、公式都要熟透于心,理解它的本质、变化及应用。2、对于课本的典型问题,既要掌握解答方法,又要思考它的变形、拓展,还应当注意它的应用。3、知识网络的形成,解题小结论的的提炼,一些解题漏洞的防范,解题思考方式的总结。
这一轮复习,我们以《教学与测试》这本资料为主,结合教材。基本上每一讲用2~3课时,第一课时,知识点、考点复习,第二课时,典型例题、习题讲解。这一阶段的训练以通法通性题为主,课外训练以选择和填空为主要训练方向,力争解决学生在选择和填空的速度与准确性不高的问题,对偏题、怪题进行大胆删减,使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第二轮复习专题过关提升重点知识综合能力
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重点章节、重点知识、常用技巧、思想方法进行性针对性地复习,更能提高数学备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这一阶段,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应试技巧,不重视知识结构的先后次序。主要对“三角函数、概率统计、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数列与不等式、导数及其应用”六大板块进行复习,尤其应重点放在“三角函数、概率统计、立体几何(向量法)、导数及其应用”。这是我校学生重点得分点,一般来说,试题这部分考查比较平和,要求大多数考生能过关。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配方法、待定系数法、数形结合法、分类讨论法、换元法”等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第三轮复习综合模拟训练考试应对能力
在前两轮复习的基础上,为了增强数学备考的针对性和应试功能,做一定量的高考模拟试题是必要的,也是十分有效的。该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是:1、强化知识的综合性和交汇性,巩固方法的选择性和灵活性。2、检查复习的知识疏漏点和解题易错点,探索解题的规律。3、检验知识网络的生成过程。4、领会数学思想方法在解答一些高考真题和新颖的模拟试题时的工具性。
这一轮复习以模拟试卷为主,一定要注意试卷的仿真性,以安徽地区的试题为主要选择,把握好试卷的难度和梯度,掌握好考试时间的分配,包括答题卡的涂填,考试用具的要求,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我的几点复习体会:
1、重视对选择题、填空题的训练
选择题和填空题是整份试卷的基础,这部分试题得分高低,直接决定了整套试卷的基础分,它占了近50%的分数,主要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这部分的训练中,以又快又对地找出答案为目的,教会学生用数形结合、特殊值法、排除法等技巧找答案,节省时间,切忌“小题大做”。对艺体类考生的文化课辅导,更应以此为主攻方向。从今年的高考实际看,选择填空题难度不大,得满分的不少。所以,奠定了今年数学试题得分较好的基础。
2、加强解答题前三题的训练
前三题分别以重点考查“三角函数、立体几何、概率统计”,题目难度以中等为主。针对我校学生主体构成是中等学生的特点,重点在前三题上加强是比较现实的做法。要求学生得到全分,其中立体几何应以向量法求解为主,虽然解题相对花时间多一些,但是方法简单,学生易掌握,能得分。
3、后三题加强计算的训练
解答题的后三题是拉开区分度的三题,以“数列、导数、圆锥曲线”为主,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计算能力,尤其在数列和圆锥曲线的题中,计算量相对比较大,往往花费考生大量的时间,却不一定得分。所以,学生一般比较怕做这部分的题目。我们要求学生不能放弃,复习突破方法,首先重视第一问的解决,这里要求学生必须计算准确,可以适当放慢速度,仔细检查。然后进行第二问的计算训练,这部分训练时,不贪多,做一题是一题,直至学生算出准确答案为止。老师可以给出最后答案,但不要帮助学生进行运算。从高考的实际效果看,基本上得到了满意的效果,学生基本上把能得到的分数做到尽量得到。
总结起来,我们这一年高考备考的工作应该说是成功的,复习的方向是正确的,学生的成绩也是令人满意的。当然,高考后看,仍有些不足,比如差生较差也较多,虽然也做了不少的辅导,但是提高他们的成绩仍缺少方法。另外高分层仍然嫌少,高分人数应该再多些。工作还可以更细致些,少数考生临场发挥太差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在看第一遍复习如果时间能更多些,一开始的试题难度再降低些,这样会更好些。
高三数学教师工作总结范文5一、加强集体备课,优化课堂教学。
新的高考形势下,高三数学怎么去教,学生怎么去学?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感到压力很大,针对这一问题制定了严密的教学计划,提出了优化课堂教学,强化集体备课,培养学生素质的具体要求。即优化课堂教学目标,规范教学程序,提高课堂效率,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其自身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矗在集体备课中,注重充分发挥各位教师的长处,集体备课前,每位教师都准备一周的课,集体备课时,每位教师都进行说课,然后对每位教师的教学目标的制定,重点、难点的突破方法及课后作业的布置等逐一评价。集体备课后,我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自我调整和重新精心备课,这样,总体上,集体备课把握住了正确的方向和统一了教学进度,对于各位教师来讲,又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因材施教。
二.研读考纲,梳理知识
研究《考试说明》中对考试的性质、考试的要求、考试的内容、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各方面的要求,并以此为复习备考的依据,也为复习的指南,做到复习不超纲,同时,从精神实质上领悟《考试说明》,具体说来是:
(1)细心推敲对考试内容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准确掌握哪些内容是了解,哪些是理解和掌握,哪些是灵活和综合运用。这样既明了知识系统的全貌,又知晓了知识体系的主干及重点内容。
(2)仔细剖析对能力的要求和考查的数学思想与教学方法有哪些?有什么要求?明确一般的数学方法,普遍的数学思想及一般的逻辑方法(即通性通法)。
三、重视课本,狠抓基础,构建学生的良好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
良好的知识结构是高效应用知识的保证。以课本为主,重新全面梳理知识、方法,注意知识结构的重组与概括,揭示其内在的联系与规律,从中提炼出思想方法。在知识的深化过程中,切忌孤立对待知识、方法,而是自觉地将其前后联系,纵横比较、综合,自觉地将新知识及时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去,融会代数、三角、立几、解析几何于一体,进而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高效的有机认知结构。如面对代数中的“四个二次”:二次三项式,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时,以二次方程为基储二次函数为主线,通过联系解析几何、三角函数、带参数的不等式等典型重要问题,建构知识,发展能力。
四、狠抓常规,强化落实与检查
精心选题,针对性讲评。我们发扬数学科组的优良传统,落实“以练为主线”的教学特色。认真抓好每周的“一测一练”。“每周一测”、既要注重重点基础知识,出“小,巧,活”的题目;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出有新意的题目,只要能抓住
这两点,就是好题。
对每次测验和练习,我们都坚持认真批改,全面统计。为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还要求学生对自己做错了的习题进行改错,提高习题课讲评的针对性与课堂教学的效率性。
五、注重“三点”,培养学习习惯。
高三复习注意到低起点、重探究、求能力的同时,还注重抓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的信息点、易错点、得分点,培养良好的审题、解题习惯,养成规范作答、不容失分的习惯。
六、选择填空题的地位与复习策略
篇7
“文学是人学”,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人类在不断地围绕着人类自身进行书写着,“人”贯穿于始终.人文精神以不同的姿态体现在外国文学不同时期的作家创作中,各个时期各具特色,但本质上都呈现出肯定人的价值、地位及人性的高贵等特点.第一,在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地位和价值方面,古希腊-罗马文学作为人类童年时代的记忆,反映了原始初民与自然分离之后所呈现的社会状态.它以神话、史诗或悲剧的形式出现,无一例外地都蕴含着以“张扬个性、放纵原欲”的原始人本精神.古希腊神话中的奥林匹斯神系中,以主神宙斯为首,都极为注重人的本性的张扬.在《希腊的神话和传说》中,有一则故事,是关于宙斯和欧罗巴的,宙斯被阿芙洛狄忒的箭射中,于是爱上了人间女子欧罗巴,但惧于赫拉发怒,他变成一头牛,在吸引欧罗巴爬上他的脊背后,飞越过千山万水后终于在一片水草肥美的大陆上着陆,并最终收服了欧罗巴,那个地方便以“欧罗巴”命名,即现在的欧洲.这是一则关于欧洲历史的美丽传说,但其中宙斯作为宇宙主神,为了博得一名女子的喜爱,不惜变成牛,降低自己的身份来取悦于她,既体现了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更表现了对人的世俗本性的肯定和张扬.《奥德赛》中奥德修斯的游历及回到家乡消灭觊觎他财产的贵族后和家人的团圆,同样展示的是以生存为基础、以合生命原则为价值取向的世俗人本精神.同样,文艺复兴中兴起的人文主义文学,将人的位置加以提升,注重人的世俗生活,坚信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肯定人的权利,用理性反对蒙昧,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主张以人为本.莎士比亚以其深刻的艺术笔调将人文精神阐释的最全面、最完美,在他早期的诗歌和喜剧创作中,以人欲天然合理为原则,让美战胜恶、爱情战胜偏见、友谊消弥仇恨,正面传达了以善良、无私、坚毅、真诚、宽容为前提的理想精神.在历史剧创作中,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诗歌和喜剧中的理想精神内涵.而个性解放口号下的为所欲为、一味放望的满足却带来了社会的罪恶,悲剧创作主要描绘那颠倒混乱的时代,欲念为所欲为的逼真图景.哈姆莱特的忧郁、李尔王的刚愎、麦克白的野心、奥瑟罗的轻信,都反映了作者对人文精神的思考.第二,在重视人的自由与尊严方面,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反封建、反教会斗争的继续和发展,但带有更加强烈、更加明显的政治革命的性质,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并以“自然法则”和“天赋人权”的理论,来反对专制统治和贵族特权,自由与平等成为启蒙运动中最鲜明的旗帜.卢梭的自传体小说《忏悔录》,记载了卢梭从出生到1766年被迫离开圣彼埃尔岛之间50多年的生活经历,他说“不管末日审判的号角什么时候吹响,我都敢拿着这本书走到至高无上的审判者面前,果敢地大声说:'请看!这就是我所做过的,这就是我所想过的,我当时就是那样的人.不论善与恶,我都同样坦率地写了出来……当时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写成什么样的人……我的内心完全暴露出来了,和你亲自看到的完全一样,请你把那无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我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前面,同样真诚地披露自己的心灵,看看有谁敢于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
这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在封建专制压迫面前维护自己,不仅是作为一个人、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人权和尊严的作品,是对统治阶级迫害和污蔑的反击,其中充满了平民的自信、自重和骄傲.歌德笔下的浮士德,以积极进取、自强不息、执着探索者的形象出现,历经了知识悲剧、爱情悲剧、政治悲剧、艺术悲剧和事业悲剧后,终于找到了人生的真理———“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够作自由与生活的享受”.浪漫主义是在对古典主义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浪漫主义者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强调个人情感的自由抒发,在创作中张扬绝对自己及强烈的主观性.从人道主义、民主主义的立场出发,抨击封建制度或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偏重于描写自然风光,厌恶资本主义文明和现实等,将人的自由与尊严提升至理想境地.拜伦笔下的唐璜冲破禁欲主义,与贵夫人朱丽娅恋爱,在荒岛生存危机中保持人性,与海盗女儿海黛幸福地自然相爱,在土尔其宫廷、俄土战场、欧洲上流社会的欲海、血海中保持人性;他天真纯洁热情、富于人性、酷爱自由,“是一张白纸,作者用‘人类感觉的永恒色彩'在上面涂抹出’人性图画”(雪莱语).整首诗充满了对正义事物的爱、对失去自由的人的同情和对被压迫者的战斗号召,在深入批判和控诉了资本主义制度、法律及道德风尚的同时,表达了宽恕、仁慈、博爱等理想.第三,在注重对理性的追求方面,中世纪被看作是欧洲最为黑暗、蒙蔽的时期,基督教文化、宗教神学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意识形态,文学反映的人主要表现为向神的归附.作为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的但丁,在其名作《神曲》中,以中世纪梦幻文学的方式,表达了人类由原罪、惩罚至获救的深邃主题,隐喻人类灵魂拯救、探索人生至善之路.这一过程中,诗人在维吉尔、贝亚特丽丝的带领下,幻游三界,最终实现人的自我完善.其中,维吉尔代表理性和哲学是很有象征意味的,表明人只有借助理性,才能辨别善恶,抵御私欲丑恶的诱惑.但以希腊罗马哲学为内容的理性达不到至善的终极目标,还必须通过信仰或爱的浸润,才能达到至善之境.所以,让代表信仰和爱的贝亚特丽丝带领诗人游历天堂,表现了作者要达到自我完善的终极追求,也是这个时代对宗教理性推崇的表现.现实主义文学延续理性主义思想,并接纳与借用了自然科学的方法与理念,形成了“真实”、“写实”等原则,在客观再现的过程中,展开了对人的灵魂空前真实、细致的剖析,表现了人的原欲与理性的冲突.在处理冲突中,现实主义作家强调理性对原欲的贬抑与限制,并由此对人物作出道德评价,对人的生命存在给予普遍的尊重、重视和同情.巴尔扎克通过《人间喜剧》再现了封建贵族阶级的衰亡史和资产阶级的发家史,描绘了人被金钱异化的历史悲剧,表现了对人民生活的关注、对共和主义者的赞美和对社会理想的探索.《高老头》是其中一部,它以伏盖公寓和鲍赛昂子爵夫人的沙龙为舞台,以高里奥老头的“父爱”悲剧和拉斯蒂涅良心堕落的故事为主要线索,形象地描写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阶级的日趋没落与资产阶级步步进逼、日益上升的阶级变化,突出地表现了人与人之间裸的金钱关系,淋漓尽致地写出了金钱占有欲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毁灭性的腐蚀,控诉了资本主义的金钱社会的罪恶.为了承载上述内容,作品是通过两个人物的塑造完成的:一是高老头的形象.从社会角度看,他是拜金主义社会牺牲品典型.从个人性格矛盾上看,他是封建宗法制家庭观念与资产阶级金钱享乐意识冲突中丧失理性控制的“盲目父爱者”典型.因此,他是一个在新旧交替时代具有浓厚封建意识的资产者典型.二是拉斯蒂涅的形象.他是一个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野心家形象,他来自外省,是一个破落贵族子弟,年青漂亮,聪明机灵,单纯善良.他来到巴黎大学苦读法律,以求进身之阶.巴黎的花花世界给了他强烈的刺激,“出人头地的渴望,加强了10倍”,于是按捺不住心中的诱惑,便遍寻家谱,终于找到了在巴黎贵族区的远房表姐鲍赛昂子爵夫人,以之为引进人,顺利地踏进了上流社会,在学习“人生三课”,历览了资产阶级和贵族社会的种种悲喜剧之后,性格蜕变,最后走向了堕落(在另外几部小说中,写了他的丑恶履历).通过这两个形象的塑造,客观地再现了十九世纪社会现实中金钱的罪恶,理性地批评成为巴尔扎克惯用的利器.综上所述,通过对不同作家创作的分析可以看出,人文精神以它特有的内涵呈现于其中,强调了人对自身地位、价值和理性的追求,重视人自身存在的意义.
2人文精神在外国文学课程教学中的渗透
外国文学课程主要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对文学作品进行欣赏、理解及分析等,它本身是一种知识教育的过程.而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的人文精神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以人为本、个人的自由与尊严、完人理想、人的精神文化品格以及当代人文精神”,这既是时代的诉求,更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精神食粮.人文精神在外国文学课程教学中的渗透,可通过以下两个方面的努力来实现.第一,加强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具有主导性,并具表率的作用,教师自身的喜好、品质等素养会直接感染到学生.昆体良认为,“若教师以自己理智的爱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学生就视教师如同自己的父母,教师和学生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引导学生的进步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说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是人文精神在外国文学课程教学中进行渗透的关键.因此,教师有必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具体可从三个方面做起:
①加强对外国文学本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强化文学现象间的横向联系和纵向的动态发展过程.从横向联系上讲,外国文学课程把文学现象放在特定国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考察,以期更好地理解它的特点和意义,更深入地解读它.从纵向动态发展过程上讲,外国文学课程关注历史的、发展的线索,追踪源流,强调文学现象的宏观系统性,从而更恰当地了解重要作家和作品的历史地位、特色、贡献及影响.同时,关注学术动态,了解学科前沿,将人文精神与时代相结合,不断地填补知识的空白点,提高专业水平.
②注重对外国文化知识的涉猎,包括政治、经济、历史、宗教、哲学、文化、时事等相关领域.文学的产生、发展往往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相关,因此,在讲解作品时,了解与文学发展相关的政治、社会、文化等背景并涉猎相关知识,把握作家作品所处时代的时代特征,将作品的分析放到大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在了解哲学思潮、、历史事件等外在因素的同时,深入地理解作家的创作,拓展知识视域,开阔心胸和眼界.
③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审美判断.审美能力是对美的欣赏、品味及创造的能力,是合理判断、分析、评价文学创作的内因.因此,在社会实践和现实生活中,把握健康的审美观,通过培养审美情感来逐步提升审美敏感度,在审美实践中获得美感,并深化对美的理解和感受,彰显审美创造性,为深入地分析文学作品提升内在的审美修为和赏析能力.由此,通过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扩展相关的知识范围和提升审美鉴赏能力三个方面的努力,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第二,要不断地完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完善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地加入到对人文精神的思考中,这对于文化疏导和人文精神的渗透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具体可从三个方面做起:
①在授课前设置能够引发讨论和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作品、查找资料,增强阅读体验.
②在授课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入相应的视频选段,利用图文并茂、声像同步的特点,直接以视听的方式将陌生的、难于理解、抽象的与人文精神相关的材料重点展示(如与特定时代同时出现的绘画、建筑、音乐、舞蹈等),增加学生的印象.
篇8
关键词:常州科教城;长三角区域经济;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4-0041-02
1 常州科教城与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教育不断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全国高职教育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其办学质量的显著提升,在加快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国家的建设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应该实现协调发展。区域经济的强力推动促进了高职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同时,高职教育的人才支撑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常州科教城所在的江苏省既是教育大省又是经济大省。一直以来,江苏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推进教育和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截至2012年,江苏省的GDP已达到5.4万亿元,同比增长10.1%,年均增长118%,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尤其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突破了1万美元。与此同时,江苏始终高度重视高职教育,坚持全力发展高职教育的目标,不断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力度,促使其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同样位居全国前列。截至2012年,全省共有各类高职院校79所,占全省普通高等学校63.7%,有高达47.1%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其中,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15所,数量位居全国第一。而就江苏省内而言,由于各省辖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高职院校数量在省内的分布也不一样。
与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当,苏南地区的高职教育发展更加迅猛。常州科教城位于苏南,是常州市选择差别化竞争、错位式发展的高职教育道路,结合江苏省教育的统筹规划和常州教育的实际情况,集中规划、建设的高职教育园区。常州科教城现有常州大学1所本科院校,和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5所高职院校。常州科教城实行园区式办学教育,六所院校共享教育资源。科教城内集中建设的设备先进、规模较大的现代工业中心,旨在构建教育、科技和社会共享的公共教育、技术和服务平台。科教城内还拥有建设了300万余万册图书资源的信息平台和拥有大容量的图文信息系统,另外,包含科教会堂、后勤服务中心、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培训管理中心等在内的便捷的公共服务体系也更好的服务者这六所院校。常州科教城这一区域化高职教育联盟极大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为其更好更快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其功效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明显。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已成为世界所承认的全球第六大都市圈。仅仅拥有着全国十分之一的人口和五十分之一的土地,长三角地区却创造了近四分之一的财政收入、进出口额和全国五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从经济规模、人口数量和质量和市场化和国际化等体制因素上成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从人均水平看,上海的人均GDP高于浙江,而浙江则高于江苏。另一方面,三地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江浙地区的产业结构高度趋同,均呈二、三、一结构,而上海地区的产业结构则已开始呈现出三、二、一的态势。
大量事实表明,区域内若拥有大批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将大大的促进该区域内对于科技成果的运用和引进、吸收和创新先进技术,并最终实现对于新技术或先进技术的自主开发和运用,这也正是其区域经济实现腾飞的重要因素。常州科教城是高校科技创新要素与社会创新要素结合的平台。科教城与所在地政府产业政策的对接,对于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区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改善和调整区域产业和科技布局,乃至区域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及经济发展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2 常州科教城与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2.1 科教城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
一方面高职教育有着职业教育的特性;另一方面,高职教育仍有着不可忽视的高等教育的属性,这就是高职教育的双重属性。正是由于缺乏对这一双重属性的正确理解,部分高职院校出现了办学定位偏差的问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没有跳出传统的学科教育的教学模式,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仿照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学模式一味地去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严重缺乏关于实践技能的训练,体现不出高职教育的双重属性。与此同时,还有一些高职院校把高职教育看成是单纯的职业教育,在办学理念上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在人才培养中,过分强调专业技能和技术,过于重视实践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的传授,甚至删去必要的基础理论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在工作岗位上仅仅能够进行简单重复的技能性操作,缺乏未来的发展潜力及对于转岗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人才培养模式与师资力量的完善发展密不可分。尽管常州科教城内众多高职院校聘请了从企业来的、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师,但是大部分的在职教师仍旧是在一系列的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对于实际工作中的操作类问题涉猎较少。虽然部分老师开展下厂锻炼,但一些院校对下厂锻炼的教师考核要求不高,过程监督不到位,部分流于形式,所以锻炼效果较差。然而,高职教育成败的标准取决于劳动者步入工作岗位后能否胜任该工作并拥有长足的发展潜力,这就相应的要求了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并非仅达到学历上的“高”就可以,“职”更加重要,只有这些教师具有可供授业的操作技能和紧跟行业发展的思路才能教出具有高超职业技能的学生。
目前,科教城内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培养提供较低层次的技术服务和中间技术服务人才为主。而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仅仅能够满足长三角区域内成熟产业和传统产业的需求,对于长三角区域经济急速发展中所需要的高新产业和新兴产业的需求则明显不足。随着长三角区域经济向技术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为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供给的高职教育也要相应高移,以适应其劳动力层次的逐渐提高。
2.2 科教城人才培养质量与长三角区域内企业需求对接有偏差
高职教育正是顺应并依托着区域经济而产生和发展的,二者共生共振。随着长三角区域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高新技术带来了新兴产业,如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传统农业也要走现代农业的路子;各行各业生产由劳动密集型逐渐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化,长三角区域内企业由对熟练劳动者和中初级人才的需求,转化为对中高级人才的需求,这种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需要通过高职教育来提供。然而,部分高职院校对于专业设置、专业结构及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均不能根据本区域的产业结构升级、经济结构变化及市场需求的变化来调整,与长三角区域经济关联度差、难以与长三角内的企业需求相对接。目前,科教城内的高职院校基本上都是学校教育,由学校和各个教研室单方面决定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等的制定,虽然有一些企业参与的成分,但仍旧缺乏与所在区域内企业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这种与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共生共振关系的脱节,影响了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与长三角区域内企业需求的顺利对接,相对应的高职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具体的岗位匹配度也明显不足。另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缺乏融入地方经济建设的主动性,对地方经济建设心有余而力不足,故而其得到的地方经济的支持也有限。
2.3 科教城为长三角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服务意识仍需提高
高职教育社会服务主要通过向区域内行业、企业输送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技能型人才,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促进新技术的推广和服务,传播先进文化,从而实现社会服务功能。但目前科教城内的高职院校主要开展在校生的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对长三角区域内各类企业的关心和关注得不够,面向他们的技能培训开展得甚少,社会服务功能发挥不全面。另外,科教城内的大部分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关系还比较松散,与企业的实际合作并不是很到位,合作的质量、对象、内容和时间跨度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不足,制约了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同时,对于长三角区域内的各种企业开展的社会服务类培训讲座等也少之又少,与企业的联系不够紧密,不能很好的做到为长三角区域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服务功能。
3 促进科教城与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相关对策
3.1 加快科教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科教城各院校应针对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应分析长三角区域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适度超前,进行创新性实践。科教城内的高职院校可以结合长三角区域内支柱产业群的现状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求,对行业、企业人才情况和需求情况作调研,可以跨院跨系围绕产业链等建立专业群并建设一些重点专业,形成专业建设的优势和特质,带动一些薄弱的专业发展,形成各自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点;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注重培养更多适应长三角区域经济产业自主科技创新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突出培养能够与企业一线高技能岗位零距离接轨的应用型人才。对于科教城内不同高职院校的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充分发挥区域产业优势,及时掌握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变化、就业状况和供求情况,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科学布局相关专业,服务区域经济,切实增强学生就业能力。
同时,需进一步优化科教城内的师资队伍,加强专业知识的更新及专业技能的提升,教师应主动深入企业、实习基地等学习、服务,推动与企业共同开展对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另一方面,学校要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技术骨干,要切实参与到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上来,协同制订专业的
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方案等,特别是引入企业技术骨干参与到实践课堂,协同培养高技能人才。
3.2 提升科教城人才培养质量以符合长三角区域内企业需求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需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高职专业建设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的纽带,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和有效途径。提升科教城人才培养质量的第一步就是从改革与创新高职的专业建设,没有符合区域内企业发展的专业就没有符合区域内企业需求的人才。而科教城内的专业建设则又必须基于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变化的趋势,根据其区域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和劳动力结构,进行既符合教育规律又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建设。同时应加强课程建设,特别是专业群共享课程的建设。加强教学过程的监控等,使科教城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充分满足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根据常州地区“十二五”期间科技发展主要任务――一核八园,常州科教城现已开始根据市场和行业、企业的需求设置和调整专业,加强重点专业建设,优化传统专业,突出特色专业,重点开设设计新兴行业的各类专业。同时,各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已逐步进行调研,在专业建设计划中注重和加强培训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尽量避免各校间专业的重复设置。人才培养质量只有顺应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才能保持与企业需求的一致性。
3.3 继续提升为长三角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服务意识
地方高职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就是要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这也是地方高职院校应尽的义务。只有坚持以贡献获取支持,以服务促进发展,才能获取最大的发展空间,最佳的发展环境。在长三角区域经济大好发展的前景下,科教城要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充分挖掘现有教育资源潜能,以满足地方企业的人才需求和职工的成才需求为目的,以高职教育、科研力量为依托,按照企业的需要为区域内企业服务,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另一方面,科教城内的高职院校也可以积极参与区域内企业的管理与发展,如临近的武进高新区内的各类中小企业,帮助其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规划,为其提供及时有效的市场信息,建立健全企业发展的预警机制,使企业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切实受益。同时,科教城内的高职院校要坚持立足区域,协调学校自身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使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人才需求相协调,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培训、技术研发和服务,使专业发展与产业发展互为依托,为实现自主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成为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教育服务基地。
参考文献
[1]张纯记.论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J].经济论坛,2009,(11).
[2]刘育峰.高职教育推动区域经济科学发展辩证思考[J].生产研究,2009,(24).
[3]齐义山,田洪声.基于区域经济的高技能人才整合性开发系统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9.
[4]杨祖宪,李东航.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J].学术论坛,2011.
- 上一篇:交通协警剖析材料
- 下一篇:解放思想个人剖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