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治四个主义剖析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23 16:51: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纠治四个主义剖析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纠治四个主义剖析材料

篇1

一、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基本情况

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以来,我们认真按照区政法委和市司法局的统一部署,紧密结合司法行政工作特点和干警队伍实际,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在全体干警中迅速掀起了全面动员和学习教育的,并扎扎实实抓好每个阶段的工作。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扎实推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深入开展

市、区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动员会议之后,局党组高度重视,专门召开党组会,研究贯彻落实意见。为增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的针对性,我们根据区政法委《关于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的实施意见》的要求,结合工作实际,研究制定了《司法局关于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及活动计划,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建立党组成员联系点制度,党组成员每人联系2个以上局属单位、部门,为整个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建立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学习、考勤、交流、督查等制度,为每位干警配发了教材。进行了广泛的动员和发动,召开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动员大会,传达各级动员会议精神,全面部署教育活动各项工作。在局动员的基础上,各部门进行了再动员,切实让每位干警明确活动的重大意义,领会精神实质,为全面开展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氛围。

(二)强化措施,加大力度,切实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抓紧抓好

我们通过创新学习方法、更新学习观念、拓宽学习内容、改进学习方法等措施,坚持不懈地组织干警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知识,增强干警的法治观念。一是坚持在保证学习重点,充实学习内容上下功夫。紧紧抓住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条主线,坚持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武装干警头脑,指导工作和行动。精心组织和引导干警学书记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学习各级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文件和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读本》。同时,根据活动的开展情况,适时增加新的学习内容,巩固学习成果。二是在持久学习上下功夫。局每周组织一次集体学习,每月组织一次讨论交流,每名干警每天坚持一小时的个人自学。领导小组成员不定时对干警学习情况进行检查,班子成员对联系点学习情况经常进行督查,保证了人员、时间、内容、效果四落实。三是在丰富学习教育载体上下功夫。教育活动中,我们坚持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学习读本与辅导材料相结合,领导干部讲课与座谈讨论交流心得相结合,学习理论与联系实际相结合,每名干警都按时完成了规定的学习内容,认真书写学习笔记,组织干警观看中央政法委录制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系列讲座》,开展学习体会交流、评比,利用学习园地把书写较好的体会文章进行公示,供干警相互学习交流。其中,尚明海同志撰写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获“十五省市”法学论文评比二等奖。针对个别干警业务工作比较繁忙的实际,采取化整为零、缺课回来补的方式,确保完成学习任务。适时开展学习情况“回头看”,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纠正,确保学习的实效。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教活动,每个专题组织一次考试,检验、巩固学习效果。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我心中演讲比赛,在市司法局局举办的演讲比赛中,我局荣获组织奖,有一名干警获第三名。有一名同志代表市司法局参加了市政法委举办的演讲比赛,并取得第三名的好成绩。四是在边学边改上下功夫。针对干警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坚持边学边改,组织干警紧密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认真查找自身在执法和执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深刻分析问题的原因,写出思想剖析材料。采取走访顾问单位和当事人、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形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当事人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实际制定整改措施,认真进行整改。通过集中教育整改,进一步增强了干警的政治思想觉悟和工作积极性。

(三)注重结合,紧贴实际,切实提高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实效性

在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中,我们在抓好学习教育的同时,围绕中心工作,紧贴实际,注重做好“四个”结合,即把教育活动与加强队伍管理相结合,与行风建设相结合,与规范执法、执业行为相结合,与服务大局相结合,切实增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实效。一是把教育活动与建立健全对干警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相结合。结合去年开展的专项活动,局对原有的规章制度进行了梳理,对不适用的进行了修改完善,根据年度管理工作的需要,我们在认真总结近年来队伍建设成功做法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关于实施两个目标责任书的有关规定》,将上级的要求和局里的规章制度进一步细化、量化,增强检查、考核、评比、奖惩的针对性、合理性,真正做到奖惩有据,提高队伍管理的实效性。二是把学习教育活动与行风建设相结合。近年来,尽管全系统的行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差距。针对去年全区行风评议活动反馈的问题,结合自查出的问题,我们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制定了整改措施,认真纠正行风中存在的问题。继续大力推行阳光政务,实行“五公开”制度;开展优质服务活动,推出了多项便民利民措施,不断改进服务社会的方式和方法,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强对干警的监督,实行专项督查与一岗双责、定期督查与不定时抽查、领导督查与职能科窒督查“三结合”的督查措施。在全系统实行无违纪保证金制度,党组成员、股室负责人,一般工作人员按照不同的标准交纳保证金,强化对干警的双向制约,增强干警廉洁自律、依法诚信执业的自觉性,促进行风建设,提升司法行政机关的社会形象。三是把教育活动与规范执法、执业行为结合起来。按照要求分门别类建立了执法、执业档案,不断规范管理和使用,进一步加强对干警执法和执业行为的跟踪管理和监督,促进干警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四是把教育活动与服务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根据新形势的需要,我们在全区农村组织开展“护农惠农”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提出了“两个翻番”(即受聘担任常年法律顾问点、基层法律服务总量比去年翻一番)、“两个减半”(即收取的法律服务顾问费、法律服务费在收费标准的基础上减半)的目标,实施“4321”工程(即开展四项活动,实施三个免费、两个减半、一个援助),广泛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扎扎实实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法律帮助,及时化解和处理农村各类矛盾和纠纷,全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这次检查来看,尽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取得明显成效,但是,从整体上看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有些干警对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不高;二是整体活动开展不平衡,有的部门活动开展不经常,学习不够深入,只停留在表面上,学习记录少,学习体会不能贴和实际;三是形式单调,内容不丰富,宣传力度不大;四是结合的文章做的不够,特别是与司法行政工作的结合不紧密,工作创新力度不大。

三、关于下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活动安排

认真总结前段活动的情况,正视存在的问题和差距,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措施,扎实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要继续抓好学习。在学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读本》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抓好法律知识和业务知识的学习。要在学深学透上下工夫,要写好学习笔记和学习体会。

2、抓好自查整改。按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要求,结合自己思想和工作实际,认真查找在执法思想、执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深刻剖析原因,写出思想分析材料,制定整改措施,切实抓好整改。

篇2

一、加强检察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加强检察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执法、司法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环节。只有规范执法行为,才能保障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进而推动全民守法、树立法治权威,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和司法机关,在贯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方面承担着重大责任,更要增强规范执法的自觉性,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切实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统一、尊严和权威。

(二)加强检察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是深化三项重点工作、更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由此引发大量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检察机关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不仅要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积极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矛盾化解,还要坚持严格公正规范廉洁执法,切实防止因自身执法不当激化矛盾或引发新的矛盾。因此,必须把执法规范化建设作为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的重要举措,强化自身监督制约,切实规范执法行为,不断提高新形势下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和水平。

(三)加强检察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体现。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要适应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要求,不断增强民主意识,提高人权保障和证据意识,在执法办案过程中要尊重当事人的各项合法权益,依法保障犯罪嫌疑人、律师、证人等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依法全面收集证据,不仅收集犯罪嫌疑人有罪、罪重的证据,也要收集其无罪、罪轻的证据,确保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做到不枉不纵。

二、加强检察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是执法理念陈旧。检察工作中,一些检察干警在执法办案中,依然存在重打击、轻保护,重实体、轻程序,重配合、轻监督,重数量、轻质量,重法律效果、轻社会效果等观念。有的为了突破案件违法取证,或者认为只要案子办好了,程序上的问题不是问题;有的简单理解社会效果,把执法游离和脱离法律之外,不讲程序,不遵规则,追求自以为、所谓的、局部的“社会效果”。有的重数量、轻质量,存在过分追求有罪判决,对改变定性、数额认定等案件质量不高问题重视不够等。

二是执法违反程序。执法主体方面。有的地方由于受检察官严重短缺影响,为缓解人少案多的矛盾,让不具备执法资格的人员参与办案。执法行为方面。在自侦案件办理过程中,存在相互自侦部门与侦监、公诉部门相互借用办案期限现象;对律师会见、查阅案卷材料等配合不积极,时常借故拖延,甚至设置障碍;有的因受12小时限制,往往存在侵犯被调查人员合法权益等。

三是执法公信度不高。总体上看,人民群众对基层检察工作和检察队伍是充分肯定的,但极少数检察人员执法不严、不公、不廉等问题严重损害了检察机关执法形象。有的干警不严格依法办事,执法存在随意性,滥用自由裁量权;有的干警执法能力不强,办案水平底下,往往大案办成小案,小案办成撤案;有的干警办“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私下会见案件当事人及其委托律师,接受案件当事人及其委托律师吃请,收受案件当事人及其委托律师的财物等。

三、加强检察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对策

一是要进一步深化法治理念教育和规范执法主题教育,夯实规范执法的思想基础。实现执法的规范化必须从源头上杜绝执法不规范问题产生的思想根源,为规范执法提供思想保证。检察干警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牢固树立“三个至上”、“四个在心中”,始终秉持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新理念,真正把规范执法贯穿于执法办案每个环节,以规范促公正,以规范树形象,以规范赢公信,切实增强规范执法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要着力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和规范执法主题教育的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开展教育活动的有效途径,认真组织开展执法思想研讨、典型案例剖析、规范执法警示教育等活动,并针对检察干警思想实际加强教育引导,使广大检察干警牢固树立严格规范执法的思想意识,在执法办案的过程中始终绷紧规范执法这根弦,自觉遵守规范执法的各项规定。

二是要进一步完善办案工作运行机制。只有建立健全执法制度规范和执法环节的各项工作机制,才能确保执法办案在规范中运行。一要规范办案规程。二要建立案件规范管理长效机制。三要加强一体化机制建设。

篇3

同志们:

在____年虎年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之际,全县工商行政打点工作会议今天在这里盛大召开了。会议总结了____年工商行政打点首要工作,并环绕贯彻落实国家总局、省局、市局工作会议和全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对____年重点工作进行部署。

____年

,全县工商工作当真贯彻落实科学成长不美观,积极跟进省局、市局和县委、县政府的各项工作部署,按照岁首确定的工作方针和重点使命,凝心聚力、合力攻坚,立异处事行动,落实监管法子,加年夜执行力度,强化队伍培植,各项工作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呈现出新的场所排场。

在这里,我代表县政府对你们做出的成就给以充实必定,同时向支出辛勤恳动的一线泛博干部职工暗示亲热慰问!向刚刚受到赞誉的前进前辈集体和前进前辈小我暗示强烈热闹的祝贺!但愿我们工商事业能在巨匠的配合全力下再接再励,再上台阶!

适才,*局长、*局长都作了很好的工作陈述,我完全拥护,但愿巨匠当真抓好落实。下面,就若何做好____年工商工作,我再强调几点定见,供巨匠参考。

一、深切认清形势,判定做好____年工商工作的抉择信念

工商行政打点工作是政府工作的主要组成部门,肩负着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缔造精采市场情形,推进处所经济健康成长的责任和使命。工商部门的良多本能机能,如:市场主体的准入、商标品牌的培植、处事三农的行动等等,都与当地经济成长互相关注、密不成分。而且,跟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统体例的慢慢成立和完美,政府打点经济的体例体例正发生深刻转变,都给此后工商行政打点工作提出了更高的尺度和更新的要求。____年的世界金融风暴对××经济成长有较年夜影响,××____年处事经济成长和市场监管的使命将加倍繁重。是以,工商行政打点部门要实时顺应这一新形势,判定抉择信念,把工商工作自觉融入旌德经济社会成长之中,自动置身于成长的主沙场,切实履行好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职责和使命。县政府也将继续为工商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监管,缔造有利前提,辅佐工商部门解决现实问题和坚苦,尤其是在一些需要政府牵头、协调的重年夜问题上予以撑持,促使工商部门履职到位。

二、充实阐扬本能机能,全力助推处所经济加速成长

促进××经济成长,工商部门起着主要浸染。工商部门必然要在促进成长上下功夫,在立异处事上做文章。一要进一步加年夜对企业的扶持力度。今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保企业、保增添成为首要使命。作为本能机能部门,我们要积极为企业斥地绿色通道,鼓舞激励、撑持和指导非公经济健康成长,促进财富进级、结构转型;全力培育创业立异主体,放宽市场准入门槛、简化挂号注册轨范、规范违法违规案件赏罚行为,健全市场主体准入处事系统;要当真落实就业再就业的有关优惠政策,阐扬工商部门优势,鼓舞激励自立创业和自谋职业,积极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要充实操作工商部门把握的企业根基信息和资料,增强综合剖析,为政府宏不美观抉择妄想和拟定财富政策供给参考。二要积极实施品牌计谋。指导企业增强商标意识,让企业和自然人争创品牌,特别要引领辅佐更多的企业从品牌注册向品牌培植晋升,对具有区域特色经济的平易近营企业商标更要加年夜培育和呵护力度,真正培育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影响年夜的商标品牌,晋升市场竞争力,扩年夜旌德知名度。三要全力建树处事“三农”机制。要按照处事社会主义新农村培植要求,深切开展红盾护农、掮客活农、合同帮农、市场助农等步履,进一步健全“订单农业”处事机制,做年夜做强农村专业合作社组织,敦促订单农业的尺度化、财富化和市场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培植。

三、凸起工作重点,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工商部门作为市场监管和行政功令机关,担负着维护市场秩序的主要职责,为此,工商部门要率先垂范,带头优化成长情形,积极促进县域经济成长。要按照十七年夜和十七届三中全会要求,充实阐扬维护市场秩序主力军的浸染,把整顿规范市场秩序、营造健康规范的市场情形作为工商工作的安身点,出力改变本能机能,凸起重点,强化监管功令。今年,要连系现实,针对市场上存在的凸起问题,切实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一是要重点抓好食物平安整治。深切贯彻《食物平安法》,对与人平易近群众糊口慎密亲密相关的食物,对农贸市场、商场超市等重点场所的食物,实施定向监测、跟踪监测和快速检测,加年夜食物质量监测力度,达到抽查一批商品,查处一批案件,教育规范一批企业的目的,为培植“安然旌德”做出新的进献。二是要增强通顺规模商品质量监管。严酷执行食物市场准入、上市通顺、退市下架等监管轨制,增强通顺规模市场经营主体信用系统培植,实施全程监管,切断不合格食物的上市通顺渠道。三是要深切开展消费维权工作。进一步强化_____维权平台浸染,成立健全工商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管相连系的消费维权系统,通顺平易近意渠道,调整消费纠缠,呵护消费者正当权益。四是要继续开展各项功令整治勾当。果断取缔无照经营、查处治理商业行贿、峻厉冲击商标侵权、传销和变相传销等勾当,从泉源上遏制侵扰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

,消弭各类平安出产隐患,维护社会团结不变的场所排场。

四、增强自身培植,周全提高工商行政打点水平

工商行政打点部门作为国家的行政功令机关,直接同泛博经营者、消费者打交道,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党和政府在人平易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涉及通俗老苍生的亲自益处,是以,我们应把队伍培植作为日常工作的一个重点,凸起抓好思惟、作风、营业培植三个环节,真正把我县工商队伍培植成一支政治强、作风硬、营业精、功令严的高素质干戎行伍,更好地为我县经济培植处事。

(一)抓思惟培植。要严酷按照深切进修实践科学成长不美观的要求,抓教育、抓指导、抓典型,鼎力弘扬诚心诚意为人平易近处事的宗旨,强化处事意识,树立精采的工商形象。要经由过程进修实践勾当,进一步判定理想信念,周全正确的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和上级的主要工作部署,出力培育全局意识、计谋思维和立异精神,培育与所担任职务相顺应的科学抉择妄想能力、批示协调能力和把握复杂场所排场的能力。

(二)抓作风培植。要严酷落实党风廉政培植责任制,健全轨制,完美法子,增强清廉自律和看管打点机制。要鼎力发扬攻讦与自我攻讦的优良作风,坚持平易近主集中制,做到严于律己,严以律人。对功令不严、功令不公、徇私枉法、吃拿卡要等,要果断予以查处。

篇4

   初中教师师德培训总结

  9月6日—17日,我园全体教师在实验幼儿园园长的带领下参加了为期 天的教师师德培训活动。本次师德培训结合幼儿园实际,开展的培训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题明确,重点突出教师的爱心、责任心。园长亲自作了《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八步阶梯》的讲座;另外还观看了“弘扬中华经典文化、做个有道德的人”的光盘;同时教师间还写了发生在自己身边和其他同行的小故事进行交流,大家深感颇有收获。

  (1)通过师德培训,教师们对教育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目标“不仅要学会学习,还要学会做人和学习生活。致力于每一个幼儿的发展,为儿童的发展学习奠定基础”。认识到幼儿教师是生活在“镜子”里的,时时刻刻都有孩子在注视并模仿着我们,我们是每个孩子的榜样,应该做一个有理有节的人。作为幼儿园集体中的一分子,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职业规律,具有团队意识,维护幼儿园集体的荣誉。

  (2)通过师德培训,幼儿教师的执教能力不仅需要先进的理念,高超的技术,还需要对孩子全身心地热爱,无私的关怀。

  我们会更积极地去实践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迅速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明确在教育过程中应该以什么样的职业道德思想、情感、态度、行为和作风去待人接物、处理问题,做好工作,为家长服务。我们也明白了良好的师德是教师敬业爱岗、无私奉献的内在动力,是挖掘教师潜能得不竭源泉。

  (3)通过学习, 大家表示要做儿童世界的守护者。

  我们的教育,不是简单的教授知识,归根结底,是教出一个健全的,和谐的人。这也正是“以生为本”这一理念的最好诠释。清楚地认识到教师应该做一个有心人,善于观察儿童的生活与学习,从孩子的生活中、兴趣中去发现孩子,引导孩子,教育孩子。我们不但要学会“教”,更应学会“学”,学会反思、学会研究、学会做人。教师们清楚了执教能力建设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它不仅包含教师的素养、教学能力、教学方式,还包含教师教书育人等多方面的能力。

  大家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借鉴优秀教师经验,积极反思,使自己的各方面都有所进步!

   初中教师师德培训总结

  师德培训是教师教育中永恒的主题,是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灵魂与核心,坚持不懈、行之有效地开展师德专题培训,其意义重大而深远。根据市教育局集中教育活动要求,我校结合本校实际,在暑期开展了为期三天的集中统一学习。现将学习情况总结如下。

  一、结合学校实际,制订学习计划

  为圆满完成政治学习的任务,学校教导处精心组织,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做到内容落实、时间落实、场地落实、组织工作落实。我们采用了宣讲与讨论相结合,自学与交流相结合,学习与业务提高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安排了四大板块学习内容:时事政治、职业道德理论培训,观看师德讲座光盘,学习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素养,通过对违反师德行为典型案例的剖析,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培训。丰富的教育内容制订,提高了全体教师的学习实效性。

  二、召开动员大会,鼓励大家积极学习

  为确保在规定的时间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马校长从什么叫学习?为什么要学习?怎样学习?学什么?四个问题的展开中,让每一位教师体会到要做一个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道德修养的人的重要性。我们马校长从学校发展的状况、存在的问题和将要面对的形势方面进行了阐述,并着重阐述了学校师德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培训内容丰富。

  为搞好本次暑期师德专题培训活动,学校始终以“爱”为主题,精选培训内容。我们先是主要重温《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马校长针对学校教师的实际作了详细的解说。

  马校长还作了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精彩讲座,同时结合师德内涵本质,围绕如何成为一名“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的教师,开展专题大讨论,进一步增强广大教师职业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弘扬高尚师德,争做人民满意教师。

  马校长组织学习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素养,通过对违反师德行为典型案例的剖析,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同时针对当前教师队伍中存在的以教谋私、有偿家教、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不良师德现象,积极开展专项整治,通过自查自纠、组织检查等形式,杜绝违规行为,提高师德修养,增强为学生服务意识,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教育局下发的光盘中,六位名师精彩的论述,让教师从理论和实践中经受了一次观念上的洗礼。

  孔上勤老师组织我们学习了王局长《师德、师能、师风、师魂》的讲话,要求我们,教师应该时刻要求自己,关爱学生,真心付出。《瑞安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的学习,则让教师对自己的职业道德标准有了一个衡量的标准,从而更好地朝着这个标准努力。

  冯光锋老师为教师宣读了《关于加强在职教职工有偿家教、带寄宿生、兼课管理工作》的通知,让教师认清绝对不能做拜金主义者的必要性。《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则让教师提高了对实施素质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明确了培养目标、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提高了教师的职业素养。

  四、落实相关措施,以保证学习质量

  1、中心明确,过程落实。本次师德培训,我们始终围绕“师德建设”这个中心,主题明确、重点突出、务求实效、不走过场。整个培训过程我们采取了集中学习(包括集中听报告等)、教师写材料等形式进行。

  2、严格考勤,强调会风。这一次为配合市教师进修学校的学分认定,由我们学校负责教师培训工作的教科室主任负责相关工作,每次集会严格考勤,因公因私均需提前请假,出勤率为100%。几天的培训,老师们都能准时参加并认真听讲,做好笔记。整个培训过程中,会风、学风等方面都保持了良好的师德师风状态。

  3、注重评价,落实行动。本次培训列入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年度考核之中教导处对每位教师上交的材料进行考评,结合整个培训过程的表现形成本次师德培训考核结果,存入教师档案。

  五、撰写心得体会,增强时代责任感

  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教师师德素质是关键。可以说师德师风的好坏,决定着学校的校风,决定着学生的发展,也决定着学校的美誉度。因而,我们要充分认识师德学习的重要意义。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所承担的教育使命也决定着我们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来认识加强自身师德修养的重大意义,要积极进行以身作职,勤于进取,精于业务,热爱学生,教书育人,团结协作,互相帮助、无私奉献为主要内容的教师职业道德,使我们的老师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通过这次师德专题培训,一定能使我校教师对师德师风的建设有更深刻的认识。师德建设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而且每年又会有其新的内涵与意义,教育创建高品质教育之际,作为教师更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提高自己的“教学管理的能力与水平,为学校的快速发展,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初中教师师德培训总结

  我是个刚刚踏上幼儿园教育工作岗位的教师,但我深深地认识到对幼儿充满爱是做好教师工作的关键。记得有位老教师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大作家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可见,爱是通往教育成功的桥梁,也是一条基本准则。

  一、纯真的爱心是“施爱”的基础

  有人说:"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育对幼儿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中。"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做到爱孩子。

  刚接触幼儿,他们纯真的笑容感染了我,因此对于一些童趣十足、无伤大雅的举动我总是宽容对待,欣赏他们的可爱之处,保护他们珍贵的自尊心。幼儿在师爱的沐浴下轻松快乐地学习、生活。即使他们违反了纪律,严厉批评时,我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更要让他明白:老师是关心你、爱护你的,是为你着想才如此严格要求……这样,在"严师"面前他就不会产生逆反心理或歧视情绪,而理解了老师的苦心。正是老师的爱才使得这“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

  二、真挚的情感是“施爱”的前提

  教师真挚、深厚的情感可以发出强大的爱流,有利于传导,教

  师把心里的情感用语言、行为表达出来,师生间通过精神的交流,达到思想感情上的联系和信赖,教师真挚的情感在幼儿的情绪上就会产生共鸣。打开幼儿的心扉,引导他们走上一条充满自信,充满欢乐的人生大道,这比什么都重要。

  三、尊重幼儿是“施爱”的关键

  优秀的教师给幼儿以长辈式的关怀和爱护,从不以家长式的态度对待幼儿。在“施爱”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对幼儿持尊重的态度。即:尊重幼儿的人格,尊重幼儿的感情,有礼貌地对待幼儿。严厉的责备和不适当的批评都会招来失败,甚至导致师生的对立。因为他们的自尊心强,对他们的最好的教育方法是:避开严厉的直接批评,尽量和风细雨,说服教育。

  四、了解幼儿是“施爱”的途径

  教师对幼儿的情况要深入了解,对幼儿的心理变化要细致观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以更好地接触到幼儿情感的"点子"上,这种接触点就好像是"心窍",是个突破口,它往往是教师传授爱的门路。

  老师用心去多方面地了解自己的幼儿,然后适时地进行鼓励,这可能改变幼儿的一生,毕竟,一个人人品好,诚实,最可贵。

  五、面向大多数,是“施爱”的良法

  教师生活在幼儿中间,深知幼儿需要教师的关怀与爱护。而喜欢得到这种师爱的并非是一个或几个幼儿,而是所教的全部幼儿。但教师只有一个,时间和精力都有限,这就必须调动集体的力量,通过集体的关心使幼儿感到温暖,相互影响、帮助、扩大和深化师爱的作用。

  教师的爱不是偏爱,要无选择地、公正地、无例外地爱每一个

  幼儿。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不能对优秀幼儿偏爱,对后进生另眼相待。教师对优秀生要严格要求,对后进生要给予更多的关怀。

篇5

关键词:中;和;中和;观念

中图分类号:B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3)03012109

作者简介:苏保华,扬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 (江苏 扬州 225009)

任何一种观念的形成,都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历史的演进与逻辑的缜密化是相辅相成的。从历史角度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生产力发展总体水平对于主体观念的形成具有根本性作用。由此推论,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极其低下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早期,复杂观念的形成缺少现实基础。所以,任何一种把后世生成的复杂并具有清晰逻辑的观念强加于远古先民的企图,都是反历史主义的。从逻辑角度看,复杂清晰的逻辑思维依赖于语言、文字的高度发达,在语言相对粗朴、文字尚未产生的夏代以前,人们不可能具有非常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基于这个理论立场,我认为,考释先秦诸子之前的“中和”观念,可供我们参考的对象和途径是文物考古发现、古代文字训诂、古代典籍资料的梳理和阐释以及对神话传说的揣度剖析。典籍资料始于周,文字训释上及殷商,实物考古可以追溯到原始时代。据此我把先秦诸子之前的“中和”观念发生、发展与演变的过程分为原始至夏代、商代、周代至诸子之前三个阶段。

迄今为止,由石器时代经三皇五帝再到夏代的历史依旧蒙着神秘的面纱,探看原始社会到夏代之前人们的“中和”思想观念,我们主要还是依靠周以后典籍资料的叙述、文物考古的佐证、神话传说的描绘。在三者之间,最为可靠的是文物出土和遗址发掘,其次是神话传说,至于周之后典籍资料对夏代以前的描述因为混杂了很多周人自己的观念和想象,故而是不可靠的。对此,顾颉刚先生的“历史层累说”道明了其中的要害:对于上古历史,愈是在历史典籍中排在前面的,在历史上往往出现得愈晚,所谓古代帝王世系多半是后人附会虚构的结果。

首先,中国音乐、舞蹈、雕塑等艺术形式的产生远远早于夏代。2003年3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黄万波先生公布了一项重大考古发现:在长江三峡奉节县云雾乡兴隆洞的考察和试掘,发现了有明显人工制作痕迹的石哨、石雕、剑齿象牙刻,这些“艺术作品”距今已达14万年之久。就该石哨的形制来看,尚处于非常简陋之阶段,王子初先生认为也许是旧石器时代人类的一种发声玩具或一种狩猎诱捕工具;若该项考古发现能够得到更多同时期考古发掘实物的佐证,则可以大大推前对人类最早“艺术”产生年代的断定。据此推断,经历十多万年之演进,到距今4000多年的夏代应该有较为完备的乐器系列和比较成熟的音乐形式。换言之,在夏代不同乐器演奏中应已非常讲究音调、节奏、旋律之类的中节与谐和,这一点与后世典籍资料亦可互为印证。《尚书·益稷》记载:“夔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虞宾在位,群后德让。下管鼗鼓,合止祝敔,笙镛以间。鸟兽跄跄,《萧韶》九成,凤凰来仪。”《尚书·尧典》载:“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史记·夏禹本纪》载:“于是夔行乐,祖考至,群后相让,鸟兽翔舞,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百兽率舞,百官信谐。”按:《史记》出于《尚书》之后,描写情状反而比《尚书》更加简略,细加揣度,似可说明司马迁以史家眼光审视《尚书》文字,并不认为《尚书》所述为全然信史。在我看来,“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在形式上更加原始,内容上犹带巫风,以神人相和为目的的歌舞产生于尧舜之时皆不足为奇;但尧舜之时绝不至于说出“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样的排比句,此亦可凭常识来断定。后者应出于周代采诗之风兴盛、礼乐文化成熟以后。

其次,从出土的陶器来看,早在原始社会中后期,就已经有了绘画,并且已经表现出对称与变化、统一与杂多、抽象与感性等诸方面的关系。如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盆,不仅在整个画面中呈现对称和适中的比例,而且又通过两条游鱼表现出了运动与变化,通过交叉鱼纹及陶盆边线图案的描绘,统一了感性与抽象这一对矛盾。

与半坡人面鱼盆相比,涉及尧、舜、禹三代的典籍文字则需要进一步斟酌辨析。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保训》中有:

昔舜旧作小人,亲耕于历丘,恐求中,自稽厥志,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远迩,乃易位设稽,测阴阳之物,咸顺不逆。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身茲备,隹允,翼翼不解,用作三降之德。帝尧嘉之,用授厥绪。

昔微假中于河,以复有易,有易服厥罪。微无害,乃归中于河。微志弗忘,传贻子孙,至于成汤,祗服不解,用受大命。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西书局2010年版,第143页。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有:

禹听政三年……因民之欲,会天地之利矣。是以近者悦治,而远者自至,四海之内,及四海之外,皆请供。禹然后始为之旗号,以辨其左右,思民毋惑。东方之旗以日,西方之旗以月,南方之旗以蛇,中正之旗以熊,北方之旗以鸟。禹然后始行以俭。衣不亵美,食不重味……《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三段竹书涉及尧、舜、禹三位帝王,但实际上内容相差不多,舜“身茲备,隹允,翼翼不解”;成汤“祗服不解,用受大命”;禹“行以俭。衣不亵美,食不重味”。说穿了,都是在讲上古圣人如何严于律己和以德治国。此类文字之性质总体来看“说教”色彩远大过“史实”,表达的内容应该是周朝人对于远古圣人的想象和对圣人之性行的主观规定。

进一步讨论,在清华大学收藏的战国竹简两段文字中出现了四个“中”字:“假中”“归中”“求中”和“得中”。有学者认为此处四个“中”字讲的都是“中道”,也就是圣人得道而后施政于四方。如果我们拿“道”字来替换“中”字,那么就是假道、归道、求道、得道。粗粗看来,似乎也能说得通,但细细辨析,就会发现这种说法很难自圆其说。因为文字里的“中”分明是在讲一件具体的东西,并非抽象飘渺的“道”。李零先生冷静地指出了这一点:“宋儒所谓‘中’,《尧曰》之‘中’也好,伪‘十六字心传’之‘中’也好,《中庸》之‘中’也好,都是哲学概念,而简文的‘中’是一种器物。两者是否有关,还值得讨论。”李零:《说清华楚简〈保训〉篇的“中”字》,《中国文物报》2009年5月20日。我认为,从本义上讲,所谓“求中”“得中”“假中”“归中”,里面的“中”指的应该是具有“彻地通天”功能的巫觋所用神器或兼有通神功能的权杖。从“假中”“归中”“求中”和“得中”此类句子构成简短上来推测,似来自远古神话之口耳相传。只不过,这几段文字出自战国,字里行间自然也包含了周代尤其是春秋之后形成的一些观念,如阴阳五行观、儒家忠恕观、名实观、受命观,等等。

再次,从遗址发掘来看,原始部落时代就已经有了居住功能分区,而且还有了墙柱,在墙柱与墙柱之间,往往形成一个中轴唐晓军、师彦灵:《古代建筑》图示,敦煌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10-11页。。有的学者对半坡遗址、姜寨遗址、龙山文化遗址三处的部落建筑进行考察和对比,认为它们之间存在共同特征,即无论圆形、方形,皆是半地穴式的,并由此推断当时的建筑正处于由半地穴向地上发展的阶段西安半坡博物馆:《半坡仰韶文化纵横谈》,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第49-50页。转引自张玉春文、王祎《论我国古代“中和”原初意识的发生》,《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张玉春先生据此认为:“这种建筑模式具有巨大的精神意义,它表明了人对地母的共生感,呈现人与自然相和谐的一面,直接促进了后来‘大地生人’观念的产生。”张玉春、王祎:《论我国古代“中和”原初意识的发生》,《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最后,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经王国维先生考证,“夏商时代之皇居,多为集中四向之式……至周代则为左右对称式”。同时,夏商皇居面朝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皆有宫殿,东宫、西宫之后分别有侧室,南宫、北宫之后分别为适室和下室乐嘉藻:《中国建筑史》,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四宫中间留有中庭。可见,夏商皇居以南北向为正位,东西向为侧位,其“中”之观念既含有天圆地方的意识,也有以南北向为中正的意识。总结以上四方面内容,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夏代之前,“中”大致既与方位空间相关,暗中关联到夏代宫室结构与王权意识,也与中分、对称的意识相关,可能与住宅建筑、工具制造中常应用之对称均衡原则暗合。而“和”可能主要表现为音乐演奏中不同乐器的谐和,这种谐和的形式犹未完全脱离巫风,可能亦含有“和天地人神”之意义。

接着我们来探究一下商代的 “中和”观念。商代与夏代的重要区别有三个方面:一是具备了成熟的青铜工艺技术,从而创造出大量不同形制的青铜礼器和实用器,同时,也产生了早期铜器铭文;二是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文字符号系统,大量的甲骨卜辞成为最早的历史文化载体及观念的物化形态;三是与上面两个情况相关,殷商之人对鬼神的信仰逐渐趋于表象化,为后世学者研究其神学、哲学、人类学、美学、艺术学等诸种观念提供了极好的范本。总之,研究商代“中和”观念,最重要的手段应该是对殷商甲骨文字本身及殷商出土的青铜器物的分析与阐释。

从迄今发现的甲骨文来看,“和”字未见于甲骨文。甲骨文中“龢”字从“龠”“禾”声,篆书中“和”字从“口”“禾”声,许慎《说文解字》认为“和”与“龢”为异体字。郭沫若先生的解释是,以“口”为和与以“龠”为和并无本质不同,皆为调和、应和之义。在我看来,从字形上看,“和”字并非由“龢”字简化而来。“和”字后出,至少说明由“和”字引申出来的“味”的意思最早应是周代之后的事情。

郭沫若先生在《甲骨文研究·释龢言》中考证:“知龠则知龢,龢之本义正当为乐器,由乐声之协和始能引出调义,由乐声之共鸣始能引申出相应义,亦犹乐字本为琴……引申之义行,而本义废,后人只知有音乐和乐之乐,而不知有弓弦之象,亦仅知有调和应和之和,而不知龢为何物矣。然龢固乐器名也……龠当为编管之乐器,其形转与汉人所称之萧相类。”尽管今天学术界对于甲骨文“龢”字解释依旧有分歧,但基本已形成共识,承认“龢”为一种乐器,只有少数学者对此观点持有异议。如修海林先生认为“龢”字就形义展开联想,应该是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氏族村落的图景展示,其组成要件为房屋、篱墙与庄稼,“所透露的是‘安居足食’的内心谐和心态”修海林:《古乐的沉浮》,山东文艺出版社1989版,第169-172页。。我认为,关于龠的形制,古书亦多有记载,如《尔雅·释乐》解释:“龠,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许慎《说文》亦认为:“龠,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另,《毛诗传》载:“龠六孔。”《广雅》则把“龠”解释为七孔笛。由此推断“龠”为古代音乐演奏中用于协和众音的竹管,应无疑义。不过,“龢”字的声旁“禾”在甲骨文中自成一字,似乎认为在“龢”字构成中具有一定释义功能亦可说通。如果借用我们今天解释“美”字的方法,来解释“龢”字,我们会发现它有两种意义:一种是“龢”的基本义,即是和合众音以庆丰收。我个人更倾向于另外一种解释:“龢”之义即《史记·夏禹本纪》所载之“夔行乐”。“龢”与巫舞有关,在庆丰收的巫术仪式中,由典乐官左手持龠,右手执禾,载歌载舞,指挥演奏,和合众音,以谢上天,是对姿态的描绘。据此进一步推测,“龢”既有“和合”之义,也有司乐、领奏、维持乐舞秩序之义。所以,在我看来,“龢”是音乐中的“礼”,而“礼”是人伦、社会中的“和”。只不过,在“龢”字产生之商代人们笃信鬼神,还无暇顾及人伦社会中的“和”,礼教的建立还需等待周人登上历史舞台。

解释了“龢”字,我们再来考察“中”在商代的涵义。甲骨文中的“中”字有多种写法,一些学者认为其涵义各不相同。姜亮夫先生曾对三种不同形的“中”字加以解释:“中字其实有数形,作为日中字,为伯仲字,作为官府薄书或筭筹之盛具。”姜亮夫:《姜亮夫全集》(二),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11页。姜先生的观点包含三个意思:(1)认为甲骨文字上端象旗帜之形,下端为旗帜的影子,中间的“”代表太阳;(2)字为表示顺序之义;(3)字为官府里的薄书,或者在射礼中盛放计算双方成绩的短竹板的器具,其形状类似于今天庙宇里面插签的筒子。姜亮夫先生的解释方法主要是注重“形训”,即重视“象形”为甲骨文第一特征。只有在解释字有官府薄书之义时,才联系到了“册”字之形以及人们对于“经文”之“经”字本义的解释。如曹聚仁《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曾解释“经”的本义就是“册”字中间的那一道横线,即连串竹简所使用的绳子。姜亮夫先生解释为官府薄书,等于是认为为“册”字的简化。姜先生是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阐述己见的,如他认为即伯仲之中的观点来自王国维《释史》,他认为即官府薄书或筭筹之具的观点来自江永《周礼疑义举要》。徐复观先生在《两汉思想史》中对王国维、江永的观点有过详细辩证。徐先生提出了两个观点:(1)与并无严格区别,实际上在金文上就是同一个字;(2)据段玉裁注《说文》曾明确讲过中字不从口,“‘手执中’乃是契文的史字。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谓中字‘本义为矢著正也’,即是矢著于侯布之正鹄;从字形看,当为可信。”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3页。按:除了上面列出的中字在甲骨文里的不同写法之外,尚有、两种字形较为常见,在这两种字形中,与“”为基本构件,有学者认为“”代表“鼓”而非“太阳”;叶舒宪先生则认为:“‘中’字的原初字型就是一个旗杆,上面飘着旗帜,表示由人群围着祭祀仪式的中心象征,引申为中央空间的意思。中央是与四方相对而言的。没有四方的臣服拥戴,就没有中央的统治权力。”叶舒宪:《大禹的熊旗解谜》,《民族艺术》2008年第1期。显然,叶舒宪先生的解释是就而言,并未讨论甲骨文中其他不同写法的“中”字在涵义上是否不同。

探究“中”字涵义,首先应该注意甲骨文诸种写法的共同之处,就是无论、或者、、,其共同构件不是“”而是 “┃”,故欲知“中”之涵义,必先了解“┃”之来由。“┃”为《周易》之阳爻,代表乾,引申为天道;追问何以把“┃”与天道联系起来,我们不应从后出于易卦的《老子》里面找理由,而应从先出于易卦的先民社会生活及出土文物来加以训释。我认为,在遥远的先民生活中,“┃”就是立柱,这种柱子最早出现于穴居时代“袋型竖穴”之中,主要功能是为了在洞穴中上下方便,在立柱侧边有横柱,兼作登梯和支柱唐晓军、师彦灵所著《古代建筑》第8-9页对穴居立柱有说明。。在穴居时代,此立柱本身既是由穴底部通往地面工具,而在蹲踞洞穴底部之初民想象中,此立柱(包括横柱)亦可具有通天之神秘效果。按此思路加以拓展,则“中”字中间的“”既代表洞穴,亦可代表“坐井观天”的“天”,即洞穴底部看到的一片蓝天。吴土法先生认为:“图腾观念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图腾群体(氏族或部落)以所奉图腾作为其名号和徽章,将氏族图腾的形象绘画或者雕刻于该族的旗帜、立柱、房屋等器物上,以作为区别于其他族群的标志。”吴土法:《“九旗”郑、孙说平议》,《文史》2004年第2辑。当初民把部族图腾刻于立柱之上时,便形成了在原始部落生活中的崇拜之物——神柱。图腾与立柱都包含着通天之意,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在世界各地原始部落中普遍出现过的神树形象,并且,在神树周围初民建立起了原始巫术活动的神坛。在中国,受天圆地方观念影响,祭天的神坛取圆形,祭地的神坛取方形。究其实,天圆地方之原始观念应该来自于原始人的洞穴意识。按照以上考释的思路,我认为“中”字本义就是像穴居时代的立柱之形,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就是原始部落建于祭坛中间位置的神树或一体化的神坛器物。

我把“中”字与神树或神坛联系起来的观点,不仅出自逻辑思辨和形象猜想,也得到了殷商时期出土文物的佐证,特别是得到四川广汉三星堆文物的有力佐证。三星堆遗址的年代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延续到商末周初,距今4800—2800年,是用以说明商甲骨文“中”字涵义的最好实存材料。在三星堆出土文物中,除龙柱形器、玉琮、玉剑等之外,最值得注意的是,三星堆出土的神坛与甲骨文在结构上完全一致。三星堆神坛由上中下三段组成,上端为中央主神、四方天神及四维立鸟;中段为人界巫觋,巫师手执之残断枝状物,则应为可驾驭骑乘得以登天的龙蛇;下端为两头地界怪兽。根据三星堆神坛来解释,那么上端则应为图腾之实物,下端应为地界之怪兽,中段“口”字应用以象人世间之状。由下到上贯穿的“┃”,则有神树之贯通天地的象征意义。甲骨卜辞有“不致众”,其意义应为由于祈祷与祭祀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从而导致部落成员对原本崇拜的神器或图腾实物失去了信仰,所以,即便建筑起神坛,悬挂起图腾,亦难以召集众人。在三星堆中有故意被毁弃的这类祭礼用具,大概就属于这种情况。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对于商代中和观念进行初步的总结:在商代,“中和”之观念可以分为与“龢”两个方面,代表了殷商之人彻地通天的意识,“龢”表现了为求通天(含颂神之义)而进行的有秩序的乐舞活动。

与探究尧舜禹、虞夏、殷商相比,今天我们研究周代之“中和”观念有了更多便利条件。一方面,从西周末开始,不仅有了典籍资料可循,而且与我们借助春秋、战国时期的典籍来揣度周代之前甚至远古初民之观念相比,从典籍资料中探究周人之“中和”观念,其可信度显然大大增强。另一方面,与殷商相比,武周时期已经开始建立更加完备的礼法制度,尽管周代礼法制度还笼罩着一层神秘主义色彩,但周礼本身还是体现出人类社会实践理性的最初曙光,代表了早期的人文主义精神。

这里面有两点应该加以说明。(1)涉及周代历史、政治、文化及艺术门类的史料,除了铜器铭文具有直接呈现之特征,其余如《易经》《尚书》《国语》《左传》等,在西汉时就已出现辨伪问题,经过两千年来学者不断研究,尽管取得了极大的进展且获得了不少共识,但今古文之争依然存在着很多意见分歧。因此,我们在研究周代“中和”观念的过程中,同样需要辨别原典与伪书并分别对待。(2)就历史发展而言,我们自然不能“舍近求远”,先秦诸子距周代不远,老子、孔子更是直接介入或秉承了周代文化,故而,他们对于周代文化所作出的判断具有更大的可信度,这是不可辩驳的事实。正因如此,诸子之学与《易》学、《尚书》学等往往杂糅一处,这就说明了西周末年之思想观念与诸子早期原有交错,故不可绝对孤立地视周代“中和”观为独立于诸子之外的另一系统。

对商代甲骨文之“中和”观念在周代究竟有何发展,学术界并没有真正形成普遍共识。其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很多学者继续纠缠于的涵义,进而从“旗帜”说或“建鼓”说展开对于“中和”观念的讨论。如钱玄先生认为:“旗帜产生较早,它是从原始社会的图腾演化而来的。先民最早用旗帜,画上图形,代表一个氏族或地区。”钱玄:《三礼通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42页。 又如任慧峰先生认为:

《周礼》所记“九旗”之一的旌,常被认为是先秦旗帜的一种通制,而不是旗;旆则本是旗帜的一个组成部分,却又常被当作一种旗……旌确是先秦时被广泛应用的一种旗帜,而旆作为一种旗的附件,由于功能特殊,且与旌的关系密切,可用来指代军旗,因此才和旌产生了混淆。任慧峰:《先秦旌旆考》,《中华文史论丛》2010年第2期。

钱、任两位先生的观点并不错,只不过“先秦”实在属于极其漫长的历史时期,远及原始社会,下至诸子百家,倘若依据周代后期甚至战国时期的典籍资料解释尧舜禹、夏代、殷商之“中和”观念,不能不注意剔除文字当中所蕴含着的周人的礼乐宗法观念。其二,学术界有些学者忽视了把周代礼乐制度中的“龢”与殷商时期巫术活动中的“龢”区别开来。我们在上文中讲,殷商时期人们心目中的“龢”是那种有秩序、带巫风的乐舞。而到了周代,在篆书中既保留了“龢”字,又出现了“和”字。按郭沫若先生的解释,这两个字就是异体字,意思一样,无非是以“龠”为和强调依靠特定乐器协和音乐,以“口”为和则强调依靠人体演奏器官来协和音乐。但实际上,“和”字包含了“龢”字之外的一些新内容。

《论语·八佾》篇载:“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在孔子看来,周代的礼乐文化制度是在借鉴虞夏和殷商两代基础之上才达到了更加丰富繁荣的程度。如夏代有规定:“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略,以成鱼鳖之长。”严可均主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626页。“夫民之大事在农,上帝之集盛于是乎出,民之蕃庶于是乎生,事之供给于是乎在,和协辑睦于是乎兴……”《周语上·虢文公谏宣王不籍千亩》。两段文字里都包含了顺其自然的思想观念。又如,《尚书·康诰》载:“我时其惟殷先哲王德,用康义民作求。”说明周代统治者并不拒绝学习殷商先哲王德,这一点也与孔子的观点相互印证。借鉴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必然包含着因革两个方面,故《论语·为政》篇载:“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同理,周代的“中和”观念也是对于夏商两代之“中和”观念有所因革、损益而后得以建构的。换言之,研究周代之“中和”观的关键就在于讨论其于前代到底有何损益。在《礼记·表记》里收有孔子对于夏商周三代的一个总体看法:

子曰:“夏道未渎辞,不求备,不大望于民,民未厌其亲;殷人未渎礼,而求备于民;周人强民,未渎神,而赏爵刑罚穷矣。”

子曰:“虞夏之道,寡怨于民;殷周之道,不胜其敝。”

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礼记》卷九,载《四书五经》中册,天津古籍书店影印1988年版,第295页。

孔子认为虞夏之世文化尚处于粗朴阶段,礼乐制度不求完备,对于老百姓没有过高的要求,老百姓觉得那样的统治是亲近的、人性化的;到了商代,并没有越礼,但对老百姓的要求更苛刻了;到了周代,虽然也敬神,但更依赖于赏罚手段。故而相比之下,虞夏的特征是文不胜质,商周的特征是质不胜文。可见,孔子虽然主张克己复礼,却并非完全忽略了商周文化的弊端。

首先,伴随周代礼乐制度的成熟同步生成、发展的礼乐教化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和”在夏商两代所具有的具象性和神秘主义特质,从而使之包含了更丰富、更具抽象概括性且更加明晰的哲学、社会学以及美学内涵。由虞夏、殷商之“通天”转向“通道”是“中和”观念的一个重要转变,由围绕神坛祭天祈祷转向注重统治国策之“允执厥中”是“中和”观念回归人间的重要表现。“通天”须服从天命,强调的是天命不可违;“通道”须用心领悟并贯彻于行动之中,强调的是凡人犹可为。所以,《尚书·大禹谟》中有:“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比较人心与“道心”,强调“允执厥中”,还要把这种应时而生的新观念附会于远古圣贤,无非是为了强调其主张的神圣合理。因为按道理,周代商统,与尧舜禹时期相比,周人应该更加熟悉殷商时代的情况。但我们看周末一直到战国时期,文献资料中论述尧舜禹、夏启之事多见,论述殷商之事罕见,个中原因也多半出于周人意欲赋予其礼乐制度一种永恒不易的属性。

强调凡人犹可为的人生观是贯穿于周代德教之中的基本脉络。对于周代德教究竟包含哪些内容,刘泽华先生在其《先秦政治思想史》中曾加以概括:

在当时看来,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可包括在德中。归纳起来有如下10项:1敬天;2敬祖,继承祖业;3遵王命;4虚心接受先哲之遗教,包括商先王先哲的成功经验;5怜小民;6慎行政,尽力治民;7无逸;8行教化;9作新民;10慎刑罚。刘泽华:《先秦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8页。

在这十项内容中,除了敬天、敬祖,其余八项全部属于凡人犹可为的范围。可见,周代德教的主导精神是基于理性的实践精神,既包含了汲取前人经验,也包括了端正自身态度,还涉及具体施政纲领。周人这种重行重德的观念在《易经》中有明显表现,《易经》里五处出现“中行”字眼:

得尚于中行。(《泰·九二》

中行独复。(《复·》)

益之用凶事,无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益·六三》)

中行告公,从,利用为依迁国。(《益·》)

中行无咎。(《夬·九五》)

陈梦家先生认为:“所谓‘中行’,见于《易》的五条,都当作行道的行。‘中行’犹在道。中为副词,或是《诗》中逵即逵中之例,中行即行中。”陈梦家:《郭沫若〈周易的构成时代〉书后》,载郭沫若《周易的构成时代》附录,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陈先生把“中行”解释为“在道”,就是路上或路中间的意思。“行”本为道路,引申为道德之道、道理之道、言说之道,实际上就是缘象取义,那么,进一步拓展开去,“中行”即不失道,做事中规中矩。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做事情要上路子,这上路子就是“在道”,如何区分“在道”与不“在道”?周人重视的不是言说之道或道理之道,更不是神秘的“天命之谓道”,而是实践之道。这种对于实践的重视使得“中和”观念与礼乐教化得以初步结合。

其次,西周之思想观念既是之前历史经验、统治理念、文化精神的总结和发展,也是先秦诸子思想之渊薮。如前所述,在甲骨文中有“龢”字而无“和”字,由声音之协和发展出杂与多、异与同、物与心、乐与礼等观念,是周代文化的一个重大贡献。在这个发展过程之中,杂糅着阴阳五行宇宙论、政通人和统治观、以民为本人性论、平心平德伦理学。西周末年太史伯阳提出“和实生物”的观点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中和”观念在认识上有了明显飞跃:

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支以卫体,和六律以聪耳,正七体以役心,平八索以成人,建九纪以立纯德,合十数以训百体。出千品,具万方,计亿事,材兆物,……收经入以食兆民,周训而能用之,和乐如一。夫如是,和之至也。于是乎先王聘后于异姓,求财于有方,择臣取谏工而讲以多物,务和同也。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国语·郑语》,中华书局2002版。

在史伯看来,“和”不仅仅局限于“龢”,没有了“龢”,带来的是“声一无听”,而没有了“和”,则会带来更加严重的后果。就个体而言,“同而不和”则不能调口、卫体、聪耳、役心、成人;就王朝统治而言,“和”与“收经入以食兆民”之国计民生息息相关。显然,史伯是把“和”看做了万事万物生成发展的动力因与目的因。杨遇夫在其《论语注疏》中对《说文》曾有训释:“乐调谓之和,味调谓之益,事调适者谓之和,其义一也。”意思是说“和”的本义应是声音相和,亦可引申出五味调和、办事适中之义。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也可以说史伯的观点为礼乐之融合埋下了伏笔。约在史伯死后两百年,即公元前522年,晏婴提出了新的观点:

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在史伯的观点上,晏婴发展出了“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才能成“和”的主张。表面看来,晏婴所论没有超出乐之范围,实际上,他提出的相对成组的概念已经间接地揭示了“和”的实质不在于“不同”,而在于“相济”,“相济”就是折中,就是在两端之间选择合理、合适之节。中者为分,和者为合,音乐之理也是自然、社会、人伦中存在的普遍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