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攻坚剖析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19 22:21: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扶贫攻坚剖析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扶贫攻坚剖析材料

篇1

今天召开的这次民主生活会,是按照县委纪检会、县委组织部的安排部署,确保我县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和落实精准脱贫的会议,也是一次自我检验和锤炼的活动。按照专题民主生活会要求,我认真对照自己的实际工作,查找问题,深刻剖析,仔细思考,查摆了在脱贫攻坚中存在的问题,深挖了思想根源,明确了具体整改措施。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党建工作缺乏主动创新。认识还不够到位,工作中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还不能用全新的思维和方式做开创性的工作。

二是党建学习培训工作抓得不够紧。因平时工作较忙,对党建工作的学习存在片面性,不够深入全面,缺乏系统的进行学习培训。

三是团队精神还要进一步增强。党建工作中坚持民主集中制不够,表现在民主议事、工作上相互配合、相互配合、相互学习、齐心协力等方面还有欠缺。

四是抓党建和脱贫攻坚工作未能很好的结合。在处理抓党建工作和脱贫攻坚的关系上,未能很好的将二者结合,工作上未形成互相促进,真正树立起“抓党建促脱贫”的意识。

五是对脱贫攻坚认识还不够深刻。对脱贫攻坚工作的认识还不够深刻,知道要扶贫、真扶贫,但对扶贫这一民生任务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到位,全力攻坚的意识不够强烈,仍按以前工作的方式处理脱贫工作。

六是主动学习脱贫攻坚相关政策不够全面。脱贫攻坚是我党的“一号”工程,相关的精神、政策要求精准。在看脱贫攻坚的文件和听取会议的精神时,没有深入消化、认真领会其内涵,只是按部就班。

七是具体工作缺乏培训,软件资料不够完善。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在进村入户宣传政策,填写各类表册时,对个别项目指标含义理解不全面,把握不精确,缺乏统一规范的培训指导。

八是缺乏对贫困户的全面了解。按照党组分工,我结对帮扶城郊乡大于行政村小于村四户贫困户,并联系大于行政村脱贫攻坚工作,但平时对自己结对帮扶户宣传政策,解决问题较多,没有顾及全村。

九是脱贫工作形式过于单一。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虽然按照上级安排积极开展工作,但脱贫工作形式过于单一,制定长远发展多项有效措施还不够。

十是脱贫工作缺乏创新性。开展脱贫工作按部就班,习惯于常规思维,在促脱贫问题上缺乏创新性、科学性、前瞻性。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通过对照检查,深入剖析,产生问题的根源主要有:

1.思想认识不到位。认为落实扶贫任务往往是仅仅完成上级下达的规定任务,扶贫脱贫攻坚责任意识、使命意识不够,缺乏主动性。责任没有完全靠实,在思想上重视实物资金扶贫,轻视精神扶贫。

2.政策掌握不到位。对扶贫政策和上级精神学的不深、吃的不透,缺乏深层次思考,影响实际帮扶成效。

 3.基础工作不到位。扶贫脱贫基础工作中存在对政策掌握不清、基础工作不细不实等问题,扶贫脱贫工作不够“精细”“精准”,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一刀切现象。

三、整改措施

1、加强党建学习,增强业务能力。进一步加强政治思想观念,增强公仆意识。

2、树立开拓创新的思想,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

3、全面提高思想认识。提高扶贫脱贫攻坚政治敏锐性,认真学习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委扶贫脱贫精神,以打好打赢扶贫脱贫攻坚战总揽工作全局,履职尽责、担当实干、服务大局。

篇2

按照会议安排,现将本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剖析如下:

一、存在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够到位。

对于脱贫攻坚,从思想重视上看,虽然能够主动学习了解脱贫攻坚相关政策,但主要是为了应付帮扶工作,认识不高不全,对政策理解不深不透,导致工作行动不积极。特别是对自己所帮扶的两户,都没能完成一次脱贫攻坚各项政策的完整讲解,对其他户宣传的就更少,大量存在死角死面。

二是投入精力不够到位。

对自己的帮扶对象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够,每次只是按照部里的整体工作安排才到户上去,上户主要是让贫困户一定要认识我,还没有帮助其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别是在他们生产经营关键时刻,需要有人帮忙、出主意的时刻,我都因工作忙而推脱,没能及时到场帮助其协调解决,就是到了户上去,不是找他们签字,就是找他们盖章,多数见面找他们都是解决我自己的事。

三是政策学习不够到位。

工作不认真,政策学习不到位,存在侥幸心理,导致到上户开展工作存在敷衍了事的现象,填写《帮扶手册》不够精准,出现很多逻辑错误。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是宗旨意识有所弱化。

工作中没有做到时刻把贫困户的冷暖挂在心上,主观上不同程度淡化了对贫困户的感情。深入实际、联系贫

困户的时间少,尽管内心是真心想为贫困户多办些实事好事,但在考虑工作时站在贫困户的角度、体察贫困户的感受还不够,设身处地解决贫困户的困难做得还不够。

二是缺乏进取精神和责任意识。

对工作的热情有所减退,缺乏干劲、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放松了对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的重视。学习有所放松,要求有所降低。

三、下步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

根据中央、省、市、区最新脱贫攻坚精神,对存在问题认真反思、找准症结、突出重点、抓紧解决。

一是认真学习,提高思想认识。

坚持从大局出发,认真学习,提高认识,强化自我党性意识,反复学习省市区近期有关脱贫攻坚的领导重要讲话,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反复学习领会精准脱贫各项政策,掌握精准脱贫政策,成为工作的行家里手。

二是端正脱贫攻坚工作态度。

以良好的心态对待脱贫工作,以饱满的热情开展脱贫工作,端正好工作态度,建立真切的干群关系,把帮扶对象当成亲人,做到行动上自觉,措施上明确,切实解决数据信息不精准等问题,力争把扶贫工作做得更精准。

篇3

关键词: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贫困;成因

明清之际,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的族别、族称和地域已基本稳定,由上古时期氐羌、苗蛮、百越、百濮等族群,分化、交融、演变、发展成今天中国南方瑶、侗、壮、哈尼、黎、土家、彝、畲、高山、拉祜、景颇、仫佬、布朗、仡佬、苗、阿昌、普米、独龙、怒、德昂、佤、傈僳等20余个少数民族,基本上分布在长江以南、雅砻江以东、云贵高原和濒临南海的南部大陆边远山区[1]。

随着国家和社会对民族地区发展的日益重视,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大部分南方少数民族有着世居高原山地和偏远山区的传统,生存条件差,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如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全州16个县市中有14个国家级贫困县,2007年人均生产总值4390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3.31%,尚有绝对贫困人口34.26万人,低收入人口60.92万人,基本处于整体贫困状态[2]。在各种致贫因素叠加影响下的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自然就成为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一类地区。正确认识南放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现状,科学分析原因,从而因地制宜的制定可持续发展扶贫措施,已成当务之急。

一、历史原因造成先天基础薄弱

由于南方少数民族历史上一直分布于远离中央王朝政权的区域,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健全,与外界交流闭塞,信息匮乏,经济发展一直缓慢。建国以来民族地区大都以发展农业为主,不重视工业的发展。多年来,宏观产业与微观产业的配比不协调,基础产业和经济结构单一,造成农民增收困难,财源后劲差,工业企业很少,产业比例不协调,历史形成工业落后、农业又不发达的贫困地区。这些地区普遍存在“三低一小”(即工业化水平低、城镇化水平低、城乡居民收入低、经济总量小)的问题。以贵州的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2008年和2009年的经济数据为例,可以看出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与全省、全国的发展状况相比,仍处在低发展水平上。(如表一所示)

注:数据来源于贵州实地调研收集材料

二、地理条件恶劣引发生态环境脆弱

南方少数民族分布地域辽阔,有些生活在自然资源充足的山区或海边,拥有良好的发展基础;有些居住在山区半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山高坡陡,干旱缺水,资源匮乏,生存条件艰苦。在地理因素致贫的这些山区中有的是喀斯特地貌,岩石成堆,可耕地少;有的是荒山荒坡,土地贫瘠,水土流失、荒(石)漠化现象比较严重,自然灾害频发。这几年,贵州山体滑坡、云南持续干旱、海南洪涝灾害,几次大的自然灾害,都发生在南方民族地区,造成了极大损失。

以贵州为例,全省17.6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喀斯特面积占73.79%。全省86个县(市)中有82个县(市)都有喀斯特分布。其中喀斯特分布面积占所在地区土地面积70%以上的共42个;分布面积50%-70%的县(市)26个;30%-50%的县(市)共7个。由于水土流失严重,给贵州民族地区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并引发一系列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等)的发生,给民族地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的政策生活造成严重的危害[3]。

三、区位劣势阻碍经济社会发展

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多位于边远山区,自然环境较为封闭,交通不便,客观地形成了该地区对外经济、技术、文化交流的时空障碍。区位劣势使得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商业网点稀少,农民求医、求学、购置农药农具、出售农副产品极不方便。对外交流缺失使得山区农民在思想观念上更加保守和不合时宜,不适应时展和现代文明的要求。这对地区经济发展造成很大的障碍。

由于居住在远离集镇和交通沿线的边远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生存条件恶劣,饮水难、行路难、住房难、用电难、就医难、上学难、生活难,形成了诸多的贫困县市。以贵州为例,2006年贵州民族地区有36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占全省50个重点县的72%,占民族地区46个县的78%;有708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镇,占全省934个重点乡镇的76%,占民族地区982个乡(镇)的72.5% [4]。

四、思想观念落后导致贫困代际传递

(一)满足现状,不愿进行再生产。

贫困山区少数民族普遍存在着安于认命,满足现状,墨守成规,小富则安的小农意识,缺乏忧患意识和危机感。在在消费观念上,吃光喝光,不注重积累和扩大再产生,有的贫困户甚至把扶贫款、 扶贫粮种吃喝殆尽,没有财富积累,没有持续发展规划。

(二)惰性心理造成扶贫效果的缺失

政府的扶贫方式也对民族地区的人民的心理形成了陈旧思想的延续和惰性的依赖心理。这种心理与国家和政府和扶贫大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一方面,由于这种惰性心理的存在,扶贫工作事实上成了社会外界单方面的职责,解除贫困似乎与贫困者自身无关,扶贫只是国家和政府官员捞政绩,完成任务式的“要我脱贫”,而不是贫困者出自内心的“我要脱贫”的迫切需要和理性向往。于是,扶贫工作就会表现为贫困者在外力的支持下,连自己的双腿也懒得迈开,一旦这种扶持的外力消失,贫困者依然如旧的贫困。

五、人才缺乏造成后劲不足

(一)教育基础落后

民族地区多数县“普九”基础脆弱,巩固提高的任务还很艰巨。一些地区教师严重短缺,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严重滞后,基本办学条件较差;人口的文化程度整体较低,受教育年限短,文盲、半文盲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少数民族人力资源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比例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偏低。

据贵州省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粗文盲率为15.37‰,高于全省1.48个千分点,高于非少数民族地区2.5个千分点,少数民族地区一般文盲率为24.92‰,高于全省4.15个千分点,高于非少数民族地区6.65个千分点。教育发展滞后,人口文化素质较低已成为制约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5]。

(二)人才缺失严重

从地区总数来看,教师人数并不少,但其中城镇教师资源丰富且饱和,而乡镇教师缺乏,特别是英语老师匮乏,有些学校因为没有英语老师而取消英语课。教师师资配置极不合理,这使得农村基础教育愈发落后。

职业教育发展面临困难,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差,实验、实习设备得不到更新,不能满足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以广东的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为例,近年来发展农产品绿色物流,需要大量的现代物流人才。由于连山地处偏远山区,经济不发达,物流人才奇缺,本土物流人才极少,据调查,具备高级物流师资格的人没有,具备物流师资格或助理物流师资格的人不足0.05‰。

六、金融环境不够完善

(一)民族地区金融贷款发展速度较慢

由于历史和地域等多种原因,民族地区金融发展速度远慢于东部发达地区,其主要表现在近十年的金融贷款占存款的比重和贷款增长速度两个方面。从2002年到2007年间,民族地区平均贷存比只有32.2%,和东部地区225.1%的贷存比有很大的差距[6]。与此同时,民族地区贷款占存款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内在源动力严重不足,这在全国的五大民族自治区等民族地区都有一定共性表现。

(二)民族地区金融信贷渠道狭窄

民族地区金融信贷供给渠道主要有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和村镇银行等。然而,由于金融机构的政策调整,国有商业银行业务网点陆续撤并,虽然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承担了“老、少、边、穷”专项贷款、扶贫专项贴息贷款和西部大开发、农业发展相应的政策性贷款,向民族地区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是近年来,随着金融机构的政策调整,国有商业信贷投向更倾向于高收益行业和优先满足大中城市客户需求;政策性银行的商业化经营把信贷资金重点投入到大企业、大项目。这种集中化投向使得民族地区金融信贷的渠道狭窄化。

(三)民族地区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不高

长期以来,民族地区处于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在缺少完善的市场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支持下的民族地区企业,经营效益普遍不佳,欠款欠息严重,这也使得民族地区金融机构亏损问题严重,突出表现为民族地区银行、信用社大多面临不良贷款居高不下、呆坏账损失日趋严重、经营效益持续下降和信贷资产质量不断下降等。企业业绩不佳,千方百计逃废银行债务,银行为了规避风险,产生“惧贷”、“慎贷”的心理,抑制了地方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积极性。

(四)民族地区金融资源外流现象明显

当今市场经济社会,信息高度发达,各种生产要素都打破地域限制,遵循市场规律迅速流向效益更高的区域。对于民族地区这样一个市场经济发展缓慢的经济区域来说,表现为用于经济发展的金融资源不足,而自身积累的金融资源又流向本区域外的东部和中部地区,这主要是通过民族地区金融机构吸纳的居民储蓄存款以及派生存款大量通过资金上存、对外投资等渠道不断外流,资金流动的路径依赖一旦形成,民族地区的资金和资源就源源不断地被虹吸到发达地区。金融资源的外流使得原本资金实力不足的民族地区不但得不到信贷支持,信贷资金反而不断由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由小县市流向大城市,出现分贫济富现象,严重制约了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五)财政收支失衡

由于民族地区财政收入规模小,主要收入来源于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工资社保性支出比重高,财政供养负担重,属于“吃补贴财政”,无力对上级财政专项资金进行配套,无法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建设,很多具有明显优势的资源依然没有得到有效开发。据统计,海南省在乡镇一级,自取消农业“两税”后,基本没有了税源,多数的乡镇税费收入只有20万元左右,有的甚至是零税费收入,而支出都在200万元左右,收入远大于支出,有的乡镇几乎全部本级支出都依赖上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

2006年,贵州省民族地区地方财政收入37.38亿元,地方财政支出157.34亿元,支出与收入差距119.69亿元。其中,黔西南州、黔东南州、黔南州地方财政收入为10.01亿元、8.94亿元、11.33亿元,地方财政支出31.17亿元、46.01亿元、44.20亿元,支出比收入分别高21.16亿元、37.07亿元、32.87亿元。11个自治县的财政支出均大于财政收入,靠财政补贴过日子。(如图一所示)

注:数据来源于贵州调研收集材料

七、政策机制不够完善引起矛盾延伸

(一)生态保护政策引发民族地区开发与保护之间矛盾

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核心地区之一,具有水源涵养、防风固沙、洪水调蓄、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等重要生态功能,但生态保护区的建立,退耕还林成为不能逾越的红线,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生态保护政策所产生的缺陷使得民族地区人们的发展权受到挑战,生态建设与群众脱贫致富矛盾尖锐。而一年每亩地几百元的补偿对农民来说只是杯水车薪,没能体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真实价值。

(二)扶贫机制不完善,扶贫措施落实不够

一是扶贫理念没有与时俱进。扶贫需要用科学发展观来统筹规划,但在制定扶贫规划时,常会出现为了急于求成而无法达到扶贫的效果。为了发展经济而破坏环境,短期内取得好的经济收益,长远来看却只是饮鸩止渴,重新陷入贫困。

二是资金规划混乱。近年来中央、省、市各级财政投入对民族地区的支持资金也不少,但这些资金各有各的主管部门,各有各的投向,各有各的管理方式,造成项目规划、实施、效应三者脱节,没有做到很好的统筹协调,造成项目规划、实施、验收不好统筹协调。

三是扶贫的机构、力量有待加强。扶贫工作要求多方支持,多部门协作,但当前的协调问题主要体现在资源动员上有所成效,在资金和项目的管理上部门间协作明显不足,形成职能部门单打独斗的局面,没有很好地将部门的资源、资金整合运用,形不成合力。

参考文献:

[1] 刘亚虎.中国南方少数民族文学文化的特质及其与汉族文学的关系[J]. 社会科学战线, 1999(04) .

[2][3][4][5][8]来源于贵州调研资料

[6]何益群.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方略与融资政策思考[J],经理日报,2007. 12 .07.

篇4

一、2018年主要工作情况

(一)各项经营指标完成情况

—— 全年累计产品xx万吨,完成年度预算指标的xx%;

—— 全年累计实现销售收入xx亿元,完成年度预算指标的xx%;

—— 全年累计实现利润总额xx亿元,完成年度预算指标的xx%;

—— 年平均单位利润xx元/吨,完成年度指标的xx%;四项费用xx万元,控制在年度指标的xx%;

(二)本年度完成的重点工作

1、涉足进口贸易,打造多元化经营的新渠道

由于国内同行深加工企业异军突起,对原料的需求用量倍增,北部市场分销资源急速萎缩,公司单靠国内资源已无法满足经营需求。面对空前巨大的压力,转变固有的经营模式,扩大对外合作网络是公司唯一的出路。我们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既要打破常规、努力争取传统高效资源,又要开辟新的资源来源渠道。公司于下半年申请并开通了企业进口保税资质,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尝试进口气资源贸易,为下一步直接与国外企业的深化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这一举措,公司成功地实现了国内外资源的优势互补,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资源不足所带来的经营压力。

2、严抓安全管理,确保安全生产的平稳运行

公司始终把安全生产工作放在首位,一是抓责任落实。公司严格贯彻安全生产责任制,组织全员逐级签订《安全环保责任书》,对重点要害部位实行主要领导承包管理;二是抓安全检查。建立健全安全巡检和监督检查机制,执行24小时干部在岗值班规定,不定期组织专项自查自检,顺利通过由上级或省市级单位组织的安全检查及体系审核;三是抓隐患治理。对安全体系内、外审过程发现的各类问题实施有针对性的纠防措施;及时消除地下管网安全隐患;对码头前沿的淤泥淤积进行及时疏浚清除;对台风造成的消防通道等及时进行修复,确保安全通道畅通;四是抓队伍建设。强化安全培训、开展技能考核、剖析典型案例、加强应急演练等方式多管齐下,打造出一只素质好、技能娴熟、应急能力强的作战队伍。

3、加强党风建设,为企业良性发展保驾护航

结合当前形势下国有企业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上所面临的新挑战、新任务,公司依托现有的党总支、工会、团总支等党群机构为主体,开展了“讲责任、强管理、转作风、谋发展、创和谐”以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两项大型活动,撰写并汇编活动学习材料xx份、通讯稿xx份,通过组织学习教育、问卷调查、民主评议、专题研讨、筹备民主生活会等形式,加上开展扶贫帮困、宣扬道德模范等弘扬社会正能量之活动,增强党员的党性修养,兴廉政之风,树浩然正气,将党的政治组织力和党员队伍的战斗力转化成生产力,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4、夯实基础工作,促进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持续壮大,构建与发展速度相匹配的管理体系,全面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是实现公司可持续发展最强有力的保障。

一是有力推进管理体系建设。从工作制度和业务流程的控制源头上,全面加强从产品入库、存储到出厂销售各个环节的风险管控。在今年集团公司组织的年度管理体系审核及内部控制测试中,公司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均得到了审核组和测试组的充分肯定;

二是规范财务管控,严防法律风险。坚持“先款后货”结算原则,充分利用银联转账以降低现金存放风险;提前偿还贷款以减少利息支出,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开展税务统筹规划,降低企业赋税成本;严格预算管理,把控投资规模,确保资产完整,提高财务核算水平。

在企业内部管理方面,从完善制度建设、规范合同审批、加强考核力度、建立法律风险防控体系等多渠道入手,打造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率的管理平台。

三是科学谋划人力资源,增强文化底蕴。以统筹用工类别、推行薪酬改革等方式,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率,激发全员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内利用形式各异的文体活动促进员工的学习沟通和情感交流,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外利用宣传片、宣传手册、宣传栏“三位一体”的创作手段,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目前的形势任务分析

过去一年公司的经营成效来之不易,新的一年我们将要面对的矛盾和困难更不容忽视。认清当前的形势,是进行下一步谋划布局的根本前提。

(一)资源持续紧缺

国内可采购资源预计在明后年达到公司成立以来的历史最低值,维持经营所需的剩余资源必须通过进口途径解决。然而进口资源成本高昂,且风险难以掌控,盈利空间非常有限。

(二)市场愈发严峻

南部市场预计明年仍将呈现竞争激烈的胶着态势,大型国有企业将继续发挥其资源掌控及价格主导地位,众多中小型民企也对市场虎视眈眈,随时准备趁虚而入、投机获利,新一轮价格大战将对公司已取得市场份额形成不小的冲击。

三、2019年重点工作计划

针对严峻的经营形势,公司将以安全生产为前提,以增强资源创效能力为核心,以提高管理水平为手段,强化企业自身的“造血”功能,顺利地渡过困难时期。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广泛开拓资源来源渠道,审慎认真地研究分析国内、外市场因素,积极稳妥地经营进口资源贸易业务; 

2、致力实现营销模式的升级转型,针对不同客户的需求实际实施市场细分和差异化营销方案,稳定并逐步扩大下游分销渠道;

3、加强对市场预期的分析和判断,规避市场下滑风险,做到宜攻宜守、攻守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