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不讲剖析材料范文

时间:2023-04-05 03:13: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七不讲剖析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七不讲剖析材料

篇1

1、研究讨论领导班子分析检查集体发言材料。客观分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存在问题的主客观原因进行深刻分析,在今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要方向、总体思路、工作要求和主要措施等方面形成共识。

2、班子成员进行个人发言。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深刻剖析个人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刻分析原因,吸取经验教训,明确努力方向,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3、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领导班子成员要紧扣民主生活会主题,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领导班子成员要敢于查找和正视问题,注意防止和避免空泛议论、避重就轻、避实就虚,只谈工作不谈思想、只讲成绩不讲问题、只讲集体不讲个人等现象。要防止把民主生活会开成总结汇报或研究部署工作的会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一般应先班子、后个人,先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后其他班子成员,逐个进行。

4、正确对待批评、意见和建议。领导班子成员要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精神,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意见和建议。对正确的意见,要诚恳接受,并认真剖析根源;对意见较集中或重大的问题,要做出负责任的说明;对不符合事实或不完全符合事实的意见,要实事求是地做出解释。

5、形成会议纪要。

六、民主生活会整改落实

1、认真撰写民主生活会分析检查报告。根据班子、个人发言材料,完善、修订分析检查报告,并组织群众进行评议,广泛征求各部门、各单位、各阶层对分析检查报告的意见和建议。

2、对民主生活会中班子、个人存在的问题,以及意见、建议进行汇总、梳理,进一步明确整改重点,制定整改措施。

3、召开支部会议研究、完善整改措施,使整改措施更加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4、结合公司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边学边改、边查边改的要求,逐项落实各项整改措施。

篇2

xxx局先进性教育活动分析评议阶段工作总结 文章作者:案板上的鱼 文章加入时间:2005年9月7日14:48 先进性教育活动分析评议阶段工作总结 先教办: 按照《xxx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分析评议阶段实施方案》,结合xx局实际,紧紧围绕“关键是要取得实效”和“必须始终紧密联系实际,必须始终抓住本单位队伍建设中的突出问题”的总体要求,认真组织开展了分析评议阶段的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现将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认真制定实施意见。按照xxx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局实际情况,认真制定了xx局先进性教育分析评议阶段实施意见,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活动进度表,制作了分析评议阶段工作流程图,既使每个党员对活动时间、内

容、方法、步骤、要求等一目了然,一环扣一环,又防止了错步和漏项。我们并将实施意见和图表印发全体党员,让大家心中有数,内容清晰。 (二)认真做好思想发动工作。xxx先教工作会议后,党组书记、局长xx同志及时在全体党员和群众中作深入动员,做到“三个讲清楚”,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在巩固第一阶段教育学习成果的基础上,按照先教办“七个环节”、“六个步骤”的具体安排,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搞好分析评议阶段的各项工作。强调要坚决克服松劲思想,防止走过场,继续做到“两不误”、“两促进”。务必在广泛征求意见、深入交心谈心、撰写好党性分析材料、开好专题组织生活会、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正视自己的问题和同志们的评议等方面有所作为。 (三)认真征求群众意见。为确保分析评议工作更具针对性,本着“心要宽、胸要广”的原则和“不怕露丑、欢迎揭短”的精神,通过不同渠道、不同层面广泛地征求意见和建议,取得了较好效果。一是利用组织xxx工作会,发放征求意见表,现场征求对意见和建议;二是积极深入社区,把意见表送到居民手中,直接向群众征求意见和建议;三是组织召开全区xx个街道恳谈会,面对面听取他们对xx局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四是深入到驻场单位、企业等服务对象,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五是进一步深化“党员进万家”活动,将帮扶结对对象具体落实到人头,xx名在职党员定期不定期深入帮扶对象听取呼声和意见,切实为他们排忧解难;六是主动到上级业务部门征求意见和建议,积极争取上级对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先后共征求收集到各类意见和建议xx余条,为找准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保证。 (四)认真开展谈心交心活动。谈心交心是搞好分析评议的基础性工作,是找准问题的重要步骤,我们认真组织党员谈心交心,做到“五必谈”。交谈心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既谈思想和工作,又谈体会和感受。既善意地提出对方的不足,又诚恳的接受对方的帮助。通过开展谈心交心活动,加强了沟通,促进了交流,增进了友谊,化解了隔膜,为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打好了基础。我局先后共开展交谈心xxx人次,基本做到人人谈、普遍谈,纵向谈、横向谈。 (五)认真撰写党性分析材料。无论是领导班子还是领导干部,无论是党支部,还是每个党员,在党性分析材料的撰写过程中,都体现了“认真”二字。在下笔之前,都阅读了许多可供参考和可供借鉴的文件资料,认真清理了自己的思路,从思想、工作、学习等方面反复思考,在此基础上,对照,对照新时期*党员先进性标准,认真检查自己存在的差距和突出问题,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深刻剖析思想根源,查找原因所在。每一份党性分析材料都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有的同志多方征求撰写意见,几易其稿,反复修改,使其写出来的分析材料像自己,符合自己的情况。为了保证分析材料的质量,班子成员严格把关,逐一审查。 (六)认真开好专题组织生活会。x月xx日,xx局党支部按照xxx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在督导组的指导下,认真地召开了专题组织生活会。会议由支部书记xx同志主持,全局所有在职党员和部分退休党员参加了会议。xx同志到会指导并作了重要讲话。会议开得很成功,达到了要求,受到了到会领导和督导组的充分肯定。主要特点是: 1、准备工作充分。为了切实开好这次专题组织生活会,会前作了大量准备工作。一是采取不同方式,多渠道、多层面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二是撰写好党性分析材料,支部书记对每个党员的党性分析材料认真审阅,严格把关,反复修改后形成正式的文字材料;三是召开支委会,根据党员在党性分析材料中自己查找的问题和平时所掌握的情况,实事求是地对每个党员提出了以批

评为主的评议意见(提纲),指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其今后努力的方向;四是提前召开党员大会作好思想发动工作,要求大家端正专题组织生活会的态度,正确对待批评与自我批评,特别是要敢于拿起批评这个思想武器,开展积极的斗争。 2、敢于露丑揭短。每个党员,包括领导班子成员都敢于在领导和党员群众面前亮相,按照先进性要求和党员义务,从学习、思想、工作、模范作用等方面直言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讲问题时,不避重就轻,遮遮掩掩,而是实实在在,敢于触及“痛处”。党员同志之间都本着一种关心、爱护、帮助的态度,敢于提出批评意见,在提意见时,不轻描淡写,不敷衍了事,而是“一针见血”,直击“要害”。整个评议过程中,只讲问题,不讲成绩。会场气氛热烈,发言踊跃。大家深有感触地说,这样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在我局以前未曾见过。 3、领导高度重视。组织部xx部长和第x督导组的全体同志都是早早来到xx局,及时了解会议准备情况。会议开始后,他们又专心听取每一位同志的发言,认真记录着大家的发言要点。在听取班子及班子成员的党性分析和同志们对班子成员的评议意见后,xx部长作了重要讲话,在肯定分析评议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两点希望,一是要真正认识,二是要真正行动。同时,针对xx局的工作实际,还提出了五点要求,即目标要有高标准,工作要有新思路,管理要有新方式,状态要有新变化,行动要有紧迫感。xx副x长在参加完政府常务会议后立即赶到xx局参加会议,并对xx局的党性分析情况作了点评,他指出,无论是班子还是班子成员,党性剖析是认真的、客观的,问题找得准,努力方向也比较明确,同志间的批评也是忠肯的。希望今后工作标准再高一些,思路再宽一些,管理办法再科学一些,全面提*部队伍的综合素质。他还以一名普通党员的身份,参加了xx局支部的专题组织生活会,对自己认真进行了党性剖析,并虚心听取了基层党员的意见,以实际行动给大家作出了表率,带了一个好头。 分析评议是这次先进性教育的重要环节,为了不走过场,取得实效,我们采取一人讲、相互提、大家帮的方式开展分析评议。鉴于xx局领导班子目前只有x名同志的实际情况,按照先教办的意见,实行“两会合一”。首先,由xx同志代表xx局党组作领导班子党性分析报告。然后,两名班子成员分别作了党性剖析,与会党员在听取班子成员党性分析后分别对两名党员领导干部提出了批评意见,善意地给予了帮助。在此基础上,由督导组在现场进行了班子成员党性分析满意度测评。紧接着,xx同志又代表xx局党支部作了先进性分析报告,而后,xx名在职的普通党员逐一进行了党性分析和评议(会前,支部将对每个党员同志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努力方向的评议发言提纲印发全体党员),并按要求对每个党员进行了党性满意度测评。 会议从上午x时正式开始至下午x时结束,每个党员都一直以良好的状态、积极的态度认真对待分析评议工作,既虚心听取同志们的不同意见,认真记录同志们对自己提出的批评、建议和殷切希望,又忠恳地负责任地对其他同志提出批评或帮助意见。大家争先发言,从未冷场,发言中,既不回避问题,又注意了方式和语气。整个分析评议活动既充分体现了党内生活的严肃性,又不泛团结、和谐、友好的氛围。 (七)认真贯彻边评议边整改的精神,立说立行。对在分析评议阶段反映出来的问题和征求到的意见或建议,凡具备立即整改条件的就不等不靠,立即整改,如深入基层,指导社区体育工作不够的问题,xx局已分成x个组对全区xx社区开展xx活动方面的情况进行走访。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订了xx工作实施方案,将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社区开展xx活动,并不定期举行x

x活动;对xx工作宣传不够的问题,已在xx个社区的上百个宣传栏上进行宣传,对辖区的xxxxxxxxxxxxxxx进行公示,使群众进一步了解xx的重要性,增强xx意识。对一时不能马上整改的创造条件,作出整改计划,采取相应措施,坚持摒弃“查找问题很认真,时过境迁不过问”的弊端。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分析评议阶段,虽然按照区委先教办的要求,认真开展了各项活动,但通过“回头看”,仍存在不少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少数同志不同程度地存在松劲情绪,参加教育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有所减弱;二是在剖析存在问题的原因上,还显得比较肤浅,没有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去追根溯源;三是对存在问题的整改力度、思想上重视的程度、整改的进度上还有待于加强;四是对有关资料的归纳整理和报送方面有时显得滞后。 三、下一步打算 (一)搞好“回头看”。在认真进行第二阶段工作总结的同时,按照“七个环节”、“六个步骤”的总体要求,搞好“回头看”,把重点放在查找问题是否准确、原因分析是否确切、努力方向是否明确上,采取缺什么补什么。 (二)教育和动员全体党员以新的姿态,饱满的热情,认真负责的态度,参加到先进性教育活动整改提高阶段的各项工作中,并认真反省自己在保持先进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 (三)按照区委的统一要求,认真组织全体党员干部扎实推进先进性教育,在区委先教办、督导组的领导和指导下,努力完成好第三阶段的各项任务,为先进性集中教育活动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文章出处: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篇3

【关键词】煤矿机电;问题;对策

要进行煤矿开采,机电运输是生产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每一个环节。煤矿机电事故是煤矿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它不仅造成人员及设备的伤害,还可能成为煤矿煤尘、瓦斯爆炸的一个诱因,使采区乃至整个矿井受到严重破坏。如何预防煤矿机电设备事故的发生,是一个煤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一、煤矿机运事故频发的原因剖析

(一)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麻痹大意,没有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违反了“三大规程”及有关安全规定,违章指挥、违章操作时有发生。

(二)特种作业人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掌握特种作业技术不娴熟。根据我们平时工作统计。在煤矿机电出现事故中,大多是因为职工对技术工种安全操作知识掌握不牢,熟悉程度不够,是造成多发事故的重要原因。特别是采掘一线电机车司机不稳定,农协工、农换工多,文化基础差,工作无长期打算,学习业务技术的积极性差,素质极低,给机电运输安全带来了极大隐患。

(三)对机电标准化工作认识不足。

一些矿井没有专职机电标准化管理人员,多为兼职。部分机电职工标准化意识差,未能做到上标准岗、干标准活。

(四)特种作业人员的频繁调换,岗位的调整,给安全埋下隐患。特别作业人员大都是经过当地劳动部门或供电部门专业培训取得操作合格证后作业者,对他们的工种不宜随意予以变动。但是,矿山某些技术性工种,有些企业领导不去考虑学识水平,不讲究用工要求,而是当作好工种,并通过人情关系把一些不合格的人员充塞进去,加之一些人员不钻研技术业务,违章违纪现象比较突出。另外,临时性工作调整时安全培训工作没有及时到位也带来了安全隐患。

(五)安全基础工作薄弱,安全可靠性差。一是安全投入不足,考核不严,机运标准化工作难以到位;二是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不够,特别是用人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并岗之后,职工都在满负荷甚至超负荷状态下工作,有的岗位还打破了8小时工作制做连班,要抽出人员进行脱产培训的确很难。

(六)安全制度不严,遗留安全隐患。一是岗位责任制不健全,对某些工作相互扯皮,隐患得不到及时整改落实;二是安全制度执行不严,对安全考核不够严厉,安全奖罚不及时兑现,影响了管理人员反“三违”的积极性;三是对事故处理未严格按“三不放过”原则分析处理,处罚太轻甚至层层保护,不严肃追究责任,职工受不到教育,防范措施不到位,结果是事故重复发生。

(七)设备陈旧老化

在煤矿建设时,煤矿设备的投入必须成套,而且相互之间必须配套,所以一次性投入的资金数目相当大,无论是国企还是私企,都难以承受。由于投入不足,致使煤矿机电设备更新速度较慢,设备相对老化。另外,我国煤炭行业的设备制造业,由于科学技术、工艺设计、原材料、加工制造及检测手段等综合配套能力较低,加之涉及的材料、电子、液压及机械零配件等行业的能力不相匹配,导致煤炭行业整体装备相对落后, 设备维护工作量大。

(八)煤矿设备选型不合理

我国煤矿生产设备品种少、水平低、质量差,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和机械基础产品还不能满足煤炭工业迅速发展的要求,比如液压支架、采煤机、掘进机、重型刮板输送机等都是在引进技术基础上完成的,对我国煤炭工业发展的现状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另外,机电设备的选型要求配套化,对不同的地质条件、使用人员及管理水平等有较强的适应性。而实际情况则是设备与条件不相适应,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磨合,磨合期内,往往事故率较高。

(九) 煤矿设备检修存在缺陷

如今正规煤矿大多采用了采煤机、运输机、掘进机、支架等一系列的先进采掘设备,逐步由机械化向自动化迈进,但长时间运行和在运行当中职工操作的失误都会引起设备的损坏,这就要求对设备检修必须做到认真、细致、全面。现在的煤矿职工整体素质不高,再加上设备陈旧, 本身维护工作量很大,所以对设备的检查维修只能是哪坏修哪,年检月检工作很难进行下去。据统计,发生的机电设备事故约有75%~80%是由于操作不规范、检修不到位而造成的,因此,一定要严格按照要求及时检修,防患于未然。

二、控制煤矿机电事故对策

随着煤矿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对各种设备配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努力加强培训,严格管理,减少和杜绝机电事故的发生,确保安全生产。

(一)统一思想认识,坚持“安全第一”不动摇。要强调安全,突出安全,把安全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煤矿采用承包机制后,安全工作不但不能放松,而且要加大安全监察力度,要时时事事把安全工作摆在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先于一切的位置,始终坚持安全第一不动摇。

(二)要严把质量关

在加强矿井质量标准化管理的同时,煤矿在购进机电设备时,各个厂家所生产的配件在细节上存在差异,更有一些小厂家为了自身利益,偷工减料、降低成本,这也给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行、检修带来了一定影响。

(三)加强用工制度管理

篇4

试卷讲评课是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课型之一,试卷讲评课的重点有二: 一评,即对试卷本身和学生的答题状况作点评或评价;二讲,即讲解知识点、解题策略和答题思路。讲解的重点是学生答题中的疑点和误区。上好试卷讲评课对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大多把精力放在讲授新课或复习某专项内容上,即使教研活动或公开课也都选择新授课,很少选择试卷讲评课为内容。这种轻视试卷讲评课的观念不利于教师的教也不利于学生的学,试卷讲评课的探索和研究,应引起每位教师的高度重视。

一、试卷讲评课存在的问题

为了解高中英语试卷讲评课的现状,笔者在本校10个班级进行抽样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及听课观察,试卷讲评课存在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忽视试卷讲评

20%学生认可存在考试后让学生自己对答案、有疑自问的现象。部分教师仅对照答案看遍试卷,没有深入分析,更谈不上研究试卷的出题角度和考题趋势。用宝贵的课时进行测试,却没有针对性的分析,学生收效甚微。

(二)试卷讲评没有时效

20%学生认为考试后教师批卷用时过长,且统计分析不及时。等到讲评时学生对试题内容已没什么印象。这极不利于学生及时修正错误,巩固知识。大部分学生考试结束后急于知道成绩,而且对试题及解题思路印象较深,尽快讲评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直接核对答案,缺乏思维训练

42%学生认为在课堂的参与度不够,课堂上教师讲学生记,学生几乎没有或偶尔参与课堂活动。一些教师为赶进度,提前给学生答案让学生核对,仅对错误率高的题目直接说明原因,没给学生思维训练的机会,导致学生对教师依赖性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弱。

(四)忽略建构知识网络及归纳解题方法与技巧

80%学生希望教师在讲评试卷时能举一反三适度拓展。只有10%学生希望教师就题论题。对学生所做的题目就题讲题,没有任何拓展延伸,就会忽略学生知识的网络建构和解题技巧、方法的归纳,不能触类旁通。

(五)讲评重点不突出

高达90%的学生希望教师在考试后发答案,最好有每题的详细解答。一些教师认为学生基础差,只有面面俱到才不至漏掉某知识点。教师讲的过多而学生练的不够,学习效率低。

(六)重视词汇语法讲解,忽略语篇能力培养

70%教师讲解单选时重视知识点的讲授。比如对于动词用法、动词搭配等详细罗列,而学生被动接受。在处理阅读理解、完形填空时,也重在讲解语法点和词汇,忽视学生解题能力和语篇能力的培养。时间花得多,但学生学习效果不佳。

(七)缺乏积极情感交流

52%学生认为试卷讲评课上教师常批评分数低和退步的学生,极少表扬。表扬时,教师只表扬各题型做得好的或得高分的学生。调查表明有些教师只是分析试卷上的失误原因,忽视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甚至用消极情感打压学生,使学生对英语学习越来越没兴趣。

(八)无相应的巩固练习及补救练习

调查显示近30%教师在上课前对要评讲的重点问题没准备针对性的巩固练习及相应的变通讲解。对于评讲中所发现的问题没有适当的补救练习或补救不及时,这些都使得试卷讲评课效率低下。

二、提升试卷讲评课效率的对策

(一)认真做好讲评前的准备

课前精心准备,找准学生的问题所在做到心中有数,目的明确才能提高试卷讲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分析试卷的内容结构

教师要分析试卷考查的知识点分布情况,并判断其难易程度;要分析试题的命题思路、考查角度和意图,并对试题做出总体评价。

2.统计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

计算机分析为试卷讲评提供了重要依据,教师要利用好相关信息,建立学生解题情况的档案,掌握各考点的得分失分情况及典型错误,并分析答题错误的原因,对哪些内容重点讲、少讲或不讲能心中有数。

3.及时阅卷和留存典型案例

平时的测试卷应尽快阅完,尽早了解学生得失,以便在讲评前充分探究、修正问题。反馈不及时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错误与偏差不及时纠正易使学生形成错误思维定式。若几天后才讲评,学生对当时的思考过程已记忆模糊,纠错效果将大打折扣。

阅卷时要留存优中差典例,试卷讲评时用典例真题,效果明显。多数学生出错的试题往往迷惑性综合性较强,应多用典例重点讲评,配以针对性的补救练习,达到巩固目的。同时要求学生准备“错题集”,收集错题典例并经常反思。教师可以把典型错误编成不同题型,放在听写或检测中反复强化,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二)重视和优化试卷讲评过程

1.讲评要有针对性,注重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高中英语课时紧,逐题讲评既浪费时间又使课堂平淡乏味。讲评前认真分析试卷,对学生的普遍性典型性错误及原因做到心中有数,选取代表性、普遍性的问题进行重点备课和讲评,并从多个角度进行合理发散,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一般来说,期中期末或模拟考试涵盖面大,但也不可能考察每一个知识点。讲评试卷是查漏补缺、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时机,因此讲解重点难点题目时不能就题论题,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引申出类似的知识体系,使得考查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学生通过做一道题而得到与此同类的或有关的较系统的知识,利于记忆和掌握。例如,___ is reported in the newspaper,talk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have broken down. A. That B. As C. It D. What. 该题考查特定语境中使用关系代词的能力。根据句意和结构判断是关系代词as引导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答案B。若改为_____ is reported in the newspaper that talk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have broken down.逗号变成that,就成了对主语从句的考查,答案C。通过这样的延伸变化,学生理解了as引导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和主语从句的区别。

2.课堂要体现学生主体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讲评试卷并不是教师一味地讲学生被动地听。教师要运用启发式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对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考题,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归纳总结,由教师综合点评,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敏捷性,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能讲的教师不讲,体现自主性;学生能议的教师引导,体现探究性;学生能悟的教师等待,体现包容性。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而且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样一道题,有的学生做对有的学生做错,可以引导他们阐释观点。做错的学生在讨论中修正错误理解,做对的学生展示了自己,增强了学习积极性。

3.讲评要注重指导解题方法和技巧

讲评试卷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教师要把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交给学生,讲评完形填空、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时更是如此。例如完形填空,可这样指导学生:浏览全文,掌握大意;避难就易,逐句填空;仔细斟酌,解决疑难;通读全文,验证答案。对于做阅读理解题可指导如下:选项观点本身错误时舍去;选项正确但与题干或文章内容无关的舍去;选项和文章有联系但其外延或内涵与文章不一致的舍去。这样就避免了学生脱离阅读材料选择的现象。

4.讲评后要纠正补偿 精心设计巩固练习

考卷中暴露的问题都是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不可能通过一节讲评课就夯实,有必要设计练习进一步加强。巩固练习是针对重点疑难点进行的巩固提升、使知识进一步系统化网络化的练习,可以是原题改头换面一题多用或类似的题型,给学生充分的操练机会。例如讲评写作,在范文中融入学生的典型错误让学生改,既能加深对相关知识的印象又练习了短文改错,可谓一箭双雕。

5.讲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心理动机常表现出好胜性和荣耀性的心理倾向。试卷讲评应保持和强化这些心理动机,把表扬和激励贯穿整个讲评过程。教师在讲评试卷时要努力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多给学生肯定的目光和激励的言语。尤其对英语学习困难生,要挖掘其闪光点,多鼓励表扬,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情感等积极因素。此外,教师要耐心客观地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和化解心理压力,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

试卷讲评课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一环,起着查漏补缺、提纲挈领的作用。教师在讲评过程中要充分启发学生思考,精讲精析,抓住典型错例选择要点加以点拨,注重指导解题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系统化和网络化地构建知识,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从而逐步提高试卷讲评课的效率。教师在分析试卷后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剖析可能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更有效方法,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实验)[S].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章兼中.外语教育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篇5

关键词:新课程;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策略;意义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思想政治课要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可见生活化教学是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模式,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坚持生活化教学。

一、生活化教学的含义

所谓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是指将社会生活,特别是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贯穿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每一环节之中,将学生从枯燥、抽象的思想政治课教材知识中解脱出来,向学生提供感受自然、社会的机会,使学生在对可亲可感的日常生活、在与现实世界的交流与对话中产生对未来生活的追求和热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是生活的内容,学习是学生生活的方式,生活是教学的源泉,这就说明教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通过实施生活化教学,使师生的课堂生活更加丰满,充盈学生生活经历,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及意义

(一)导入生活 激发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什么样的事例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呢?――学生日常生活事例。因为这些事例跟学生密切相关,因此,以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事例导课,引出政治课的主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和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展,使学生乐学、爱学。例如,在学习经济生活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时,在导入第一目“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时,我设计了一个“列举厦门人生活巨大变化”的探究活动。学生是怎样认识这一问题的:学生们结合自己的实际谈了很多,如居住条件的变化,瓦房变楼房,两层楼房变五层楼房;还有出行工具的变化,自行车换成摩托车,摩托车换成小轿车;还有家电变化,小屏幕彩电换成大屏幕彩电,大屏幕彩电换成等离子彩电等等。学生们在列举生活中的事例中,进一步感受到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取得了伟大胜利,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这一活动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这一内容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走出课堂后自觉运用理论知识去关注周围的人与社会,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二)贴近生活 激活思维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被点燃的火把”。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甚至自身就是参与者的事,学生往往非常重视,对这些事情有深刻的印象。

因此在教学中,我认为教师应以教材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回归生活、感悟生活,切实提高学生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例如在学习生活与哲学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二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第一目――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中的“当部分以合理有序的方式构成的整体,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这一哲理时,我引导学生联系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建设,特别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以及俗语“三个和尚没水吃”等具体事例加以理解。我们还可以让学生举例加以说明:学生列举了校运会4×100米接力、班级拔河比赛等,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能够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深奥的哲学知识。同时也能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团结合作的重要性,致力于建设团结向上的班集体,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感悟生活 反思提高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把知识与现实的生活相联系,真正实现了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生活化教学贴近生活实际,有利于增长见识、拓宽知识面;使他们懂得一些生活常识和生活理论;有助于了解社会,体验生活,规划未来;如在学习经济生活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框《市场配置资源》中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而市场规则之一市场交易的诚实守信原则时,我联系了“三鹿奶粉” 事件。三鹿奶粉、液态奶曾被确定为国家免检产品,并双双荣获“中国名牌产品”荣誉称号; “三鹿”品牌被世界品牌实验室评为中国500个最具价值品牌之一,被商务部评为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但由于三鹿奶粉奶源添加三聚氰胺,使三鹿集团陷入信用危机,并导致销售困难、资不抵债,最后只能宣告破产。学生在对有关“三鹿奶粉”的材料分析的基础上,自觉认识到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守信兴企,失信毁企。这是被市场所证明的永不改变的真理。同时,我还引导学生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是否存在不讲诚实不守信用的行为。通过把学科知识和学生日常生活相联系,不仅能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且能让学生不断进行反思,从而促使他们个体经验不断增长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四)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学习的目的不在于解释生活,而在于改变生活、发展生活、享受生活。因此,政治教学生活化策略既要强调源于生活,又要注意高于生活。要让学生参与生活,对生活素材进行剖析,提取其中的理论元素,在不断反复解释生活现象,尝试运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领悟理论价值。如在经济生活第六课投资的选择教学时,我引入厦门市东海域整治开发、建设的具体事例。由于经济建设占用耕地、虾池,造成大量的失地农民,农民由此获得政府支付的土地补偿款。我设置了一个探究活动――请学生为家长制定一个家庭理财方案。那我们的学生又是怎样理财的。学生中有根据储蓄存款获得利息收入,建议将钱存入银行;有根据股票获得分红和股息,建议将钱用于炒股,学生制定的理财方案多种多样。学生在制订家庭理财方案中感受赚钱的艰辛,增强了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消费习惯。同时自觉把所学的理论运用于生活中,用所学理论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逐步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

总之,让课堂回归生活,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将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他们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在与生活的沟通中真正感受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进而获得个体的自由与发展。实施生活化教学是高中政治新课程优选策略,是思想政治课和政治教师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出路。生活化教学策略任重道远,让我们一起来推动、实施生活化教学吧。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生活化教学将会开出更加美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篇6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也很荣幸能够利用这次暑假培训班和大家共同探讨,共同思考,共同成长,也很感谢分团委能够给我这次交流的机会。今天可能有些同学抱怨,早来这些天干嘛呀,为什么学生干部要参加寒暑假培训班,原因有二:

第一、新学期的新任务需要我们尽快投入到工作状态。在假期中,大家在假期在家都忙着自己的事情,或者有的在家过的比较懒散了。现在开学了,就需要我们学生干部率先投入到学习和工作状态,通过暑假培训班,可以为大家营造一种氛围,引导大家拓展新的工作思路,做好新学期的打算。

第二、新学期的新要求需要我们提高素质。为什么说有了新要求。我们知道,大一的学生最好管,大四的学生最难管理,这说明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工作越难开展,就很难达到一呼百应的效果(党员投票)。作为学生会干部需要提干(升职),也需要我们提高素质,不然工作很难开展。

这两方面就说明新学期的新任务新要求就需要我们学生干部在培训班上认真听,多思考,多学习。提高认识,自我剖析,理清思路,学习好的工作方法,在接下来的工作学习中去实践应用。

这应该算是我经过的第六次,也应该是最后一次参加吧,于老师昨天下午打电话说,你呀想怎么讲就怎么讲,不给你限定题目,只要尽可能多的把经历经验将给大家听,我就整理了一下,为了节约大家的时间,我专门打印成了演讲稿。我今天报告的题目是“学生干部的模范作用和工作艺术”,既然咱们大家都是基层干部,那我今天就不讲“学习马列,努力实践,历史使命时代责任”就从实际出发,就是提出我们学生干部间存在的现实问题,和服务同学应该达到的现实要求。

模范带头作用

一、做思想品德的模范,让大家认可你的人品。这就是做人最基本要求。(不给同学起一些不好的外号,按时值开会离场)是人品还行,还算厚道。胡老师飞信签名。

二、做专业知识的模范,让大家认可你的专业。这是做学生的基本要求。记住这里所说的专业知识素质不光说的你学年的学习成绩,要想真正在同学间树立威信,绝不仅仅靠的是突击出来的学习成绩,需要认可的是你的学习态度,勤奋的精神。(课上勤于思考,能够配合老师活跃课堂气氛,课下勤学苦练。武术健美操新动作,排球足球颠球)怎样处理学习和工作的关系,在我看来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是做学生干部才不断敦促我要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要加倍努力。

三、做能力的模范,让大家认可你的能力。这是做干部的基本的要求。让大家感觉你有能力胜任工作,要有决策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交与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

有的老师或同学说(某某班班长人挺好,挺为同学着想,就是表达能力欠缺,下通知或交流老是影响工作;某某部部长听从老师指挥,认真负责,组织能力欠缺,工作容易混乱;某某部副部长都挺好,就是让写个通知策划的时候,word一些格式字体等等有欠缺;当然也有同学反映,某某学院主席一开会就挺能讲,一讲就至少四十多分钟)这都是我们应该注意的

四、做服务奉献的模范,让大家认可你的工作。这是做合格干部的要求。让大家感觉你有心做好这份工作。学生干部的宗旨是什么?全心全意为广大同学服务。不是被动的在其位谋其政,是主动的因为你服务了奉献了,同学们才认可你。

做到为同学服务不是简单的事,有的干部奉献了也许没达到服务的效果,甚至是适得其反,在学生会最常见的是举办活动,一个活动如果大家都没兴趣,或者组织宣传不得力,就不是在为同学们服务。还有一些实际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处处有服务意识奉献精神,要有利于同学的学习生活(篮球课借球),有利于你同事的工作任务,按照老师德工作要求(你不给我荣誉,我就不给你工作)出发点就不对,要维护校园的稳定和谐(带头闹事)。

所以,要想真正为同学们服务是要用心感悟,用脑去思考,感同学所想,思同学所需。要求同学们能奉献,会服务。

五、做心理素质的模范,让大家钦佩你的精神。这是做优秀干部的要求。

1、大仁大忍。仁爱之心,忍耐克己。无须再忍,咬咬牙继续忍,一如既往仁爱(宰相)

2、激情热情。Ucantry你可以去尝试,去证明,去改变,这样才会有成长。恐惧心理。

3、永不放弃。Nevergiveup.班里的刺头不支持工作,关系不好,冷眼相对。学生会干部对某个部长或者是某件事情有意见,就记在心理了,不去客观的评价。

学生干部的责任心,体现在他不管是对人还是对工作,都要有一种大仁大忍,要有激情和热情,并且永不放弃。这就是优秀的学生干部应有的模范精神。

以上是说的是学生干部应如何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层层递进,大家可以比照一下你自己。希望大家不断提高,切实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谈下一话题如何发挥学生干部的工作艺术。指导了你应该做到的,咱就看看你应该怎样做。

一、决策的艺术(审时度势集思广益)需要干什么想干什么能干什么(调研)

作为一个学生干部要面对很多的决策,例如这个活动是否要搞,什么时候什么形式搞(个人演唱会);可能是比较小的决策,找老师或部长谈话,交材料。

二、组织管理的艺术(统筹兼顾具体落实)

班里或学生会举办活动或者接到一份工作时,要总揽全局把事情具体到人(通知,准备物品,维持秩序),科学发展观讲统筹兼顾,统筹规划,兼顾各方,让事件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发生。迎新晚会,财务组,节目组,后勤组,宣传组,安保组。

三、用人的艺术(以事定人以人定事)

我不说远了,就说我的两个副主席吧,孔德志和徐文莉,我给他们安排的是孔德志负责学生会常规的管理性工作(上操或夜不归宿),徐文莉负责志愿服务类型的工作(接待工作)。

再说一个鲜活的例子,一个刚正不阿,一个圆滑灵活,就这样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等候组织给他们分配任务。抱怨你的部长或者副部长为什么有缺点但是还在岗位上,因为他们的有一种或多种优点就适合站在这个岗位上,只是你没看到。

四、沟通的艺术(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与人为善是目的,换位思考是方法。要求通过沟通有和谐的关系,和老师领导之间沟通要揣摩体现协助的关系(打电话在外面,他们都不听);和同事之间要交流体现合作关系,和同学之间要相处成为朋友关系。(高认识,低姿态)和下属沟通需要多提下属着想需要。

五、批评与表扬的艺术(晴转多云提出要求)

山雨欲来风满楼,批评之前先对另一方面给予肯定。无论是批评还是表扬都要提出新要求,让挨批评的有目标,让受表扬的再接再厉。

六、树立威信的艺术(制度管人以人为本)

一把尺子,运动会写稿子

七、做思想工作的艺术(灯光音响铺陈殿后)

我说过由干事做干部的过程就是刚开始抓事情,然后抓人,最后抓思想。知道干什么,安排谁来干,让他怎么干。去引领你的思想。电影一样,开例会的时候(时间地点会场程序)

作为班干部还必须理解到三个词汇,个人魅力,朋友,和集体。

我们要将个人魅力展现在工作中,或者你是工作热情高,稳重务实,或者你表达能力强,或者你有好的歌喉,好的外表,或者你会武术,跆拳道,每个人都会有闪光点,不要等着别人去发现,你要积极的去展现,去发光,每个人都发光,我们的组织才会更亮,把个人魅力展现在工作中吧,ucantry

我还想对班干部说一句,无论任何困难请热爱你的集体,做班干部是不容易,但班级工作总得有人干,我们是班干部啊~!上学期我们支教回来的时候,我们班组织了一次聚会,那是我期盼了好久的一次聚会,我想在大三之前把我的工作找一个点来发泄,来轻松的迎接我的大四生活,因为在三年里,我曾经辗转反侧、食不下咽,曾经焦急紧张,殚精竭虑,也曾经将委屈和恼怒的苦水咽到肚子里,但是酸甜苦辣都是快乐的,我们是班干部啊~!那晚上我和同学开怀畅饮,开口畅谈,是我在大学里第一次喝醉了,别问我为什么喝的这么醉,因为我深爱着这个集体,同学们,请全身心的去爱你的集体吧~!超级秘书网

篇7

关键词:安全施工管理安全意识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 A

说道安全防护与安全事故就不得不从施工项目安全生产的特点说起,众所周知施工项目安全生产具有不同于其他行业的特点:

一是施工作业场所的固化使安全生产环境受到局限。

二是建筑产品体积的庞大性。

三是施工周期长和露天的作业使劳动者作业条件十分恶劣。这个特点在建筑施工中带有普遍性,都是安全生产需要克服的难题。

四是生产工艺的复杂多变,要求有配套和完善的安全技术措施予以保证。

五是施工生产的流动性要求安全管理举措必须及时、到位。

六是手工操作多、体力消耗和劳动强度大。

七是施工场地窄小,对于多工种立体交叉作业的安全防护提出较高要求。

上述这些安全特点使项目施工不安全隐患多存在于高处作业、交叉作业、垂直运输及使用电气工具上,发生在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和起重伤害、触电、坍塌等方面的伤亡事故占安全事故总数的75%.因此,施工项目流动资源和动态生产要素的管理是安全管理的重点和关键点。

1、安全事故的原因及形成

通过对大量事故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事故发生的原因。其主要取决于人、物和环境和管理4个方面。

1.1人的原因

所谓人的原因,就是指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类事故。不安全行为是人表现出来的,与人的心理特征相违背的、非正常的行为。人在生产活动中,曾引起或可能引起事故的行为,必然是不安全行为。有统计资料表明,具体的不安全行为有:操作错误(启动操作不给信号、忘记关设备)、奔跑作业、送料过快、以不安全的速度作业;使用不安全设备;用手代替工具操作;物体的摆放不安全;冒险进入危险场所;在起吊物下停留作业;机器运转时加油、清洁、修理;有分散注意力的行为;必须使用防护用品时未使用;不安全着装;工作时说笑打闹、带电作业等。人的失误有2种类型,即随机失误和系统失误。随机失误是由人的行为、动作的随机性质而引起的,与人的心理、生理原因有关,它往往是不可预测,也不重复出现的。系统失误是由系统设计不足,或人的不正常状态引发的,与工作条件有关,类似的条件可能引发失误再次出现或重复发生。造成人失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人自身因素对过负荷的不适应原因,如超体能、疲劳、疾病时的超负荷工作,以及环境过负荷、心理负荷,都能使人发生操作失误;由于外界刺激要求不一致时,出现要求与行为的偏差的原因;对正确的方法不清楚,有意采取不恰当的行为等,都能引发不安全行为。另外,鲁莽、草率、懒惰等性格,也是产生不安全行为的原因之一。非理智行为在引发事故的不安全行为中,占很大比重。冒险蛮干、麻痹大意等非理智行为的产生多由于侥幸、逆反、惰性、逞能、凑趣、从众等不良心理所支配。

1.2物的原因

物的原因是指物的不安全状态。这里的物是指生产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的机械、物料、生产对象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物都具有不同形式、性质的能量,有出现能量意外释放、引发事故的可能性。据统计资料表明,曾引起或可能引起事故的状态,就是物的不安全状态。物的不安全状态具体指:防护、保险、信号装置的缺乏或有缺陷;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个人防护用品缺陷(安全带、安全帽、安全鞋)等。对建筑行业来说,“物”包括施工过程中所涉及的设备、材料、半成品、燃料、施工机械、机具、设施、能源等。通常,事故涉及的物要比人复杂得多,其形态多种多样,其所拥有的能量的状态更是千差万别。一方面,在生产活动中一刻也未间断过能量的利用,人们给以能量种种约束与限制,使之按人的意志进行流动和转换,正常发挥能量用以做功。另一方面,一旦能量失去人的控制,便会立即超越约束与限制,自行开辟新的流动渠道,出现能量的突然释放。突放的能量如果涉及人的身体并且超过人体的承受能力,就会酿成伤害事故。

1.3环境的原因

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直接引起的。但不考虑客观的情况而一概指责施工人员的“粗心大意”、“疏忽”却是片面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还应当进一步研究造成人的过失的背景条件,即不安全环境,如照明光线过暗、作业现场视物不清;光线过强;作业场所狭窄、杂乱;地面有油或其他影响环境的东西等。与建筑行业紧密相关的环境,就是施工现场。整洁、有序、精心布置的施工现场的事故发生率肯定较之杂乱的现场低。到处是施工材料、机具乱摆放、生产及生活用电私拉乱扯,不但给正常生产生活带来不便,而且会引起人的烦躁情绪,从而增加事故隐患。

当然,人文环境也是不能忽略的。如果某企业从领导到职工,人人讲安全、重视安全,逐渐形成安全氛围,更深层次地讲,就是形成了企业安全文化,那么这个企业的安全状况肯定良好。反之亦然。

1.4管理的原因

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都与管理有直接的关系,因此,管理不善是造成安全事故的间接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可以通过安全教育、安全生产责任制以及安全奖惩机制等措施减少甚至杜绝。物的不安全状态可以通过提高安全生产的科技含量、建立完善的设备保养制度、推行文明施工和安全达标等活动予以控制。对作业现场加强安全检查,就可以发现并制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常见的管理缺陷有制度不健全、责任不分明、有法不依、违章指挥、安全教育不够、处罚不严、安全技术措施不全面、安全检查不够等

2、安全事故的形成及其发展过程

为了预防和控制事故的发生,首先必须了解事故的形成和发展一般可分为以下3个阶段。

(1)孕育阶段。事故的形成必然有其基础原因,如不考虑客观条件,搞献礼工程和首长工程,盲目指定工期;施工企业安全制度不健全,无章可循或有章不循;人员素质不高,安全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差;设备、机具及劳动防护用品存在质量缺陷等等。这类隐患出现就使事故处于孕育阶段。人们可以感觉到他的存在,估计到事故可能会出现,但无法肯定会出现或者无法得知事故发生的确切时间和具体形式。

(2)发展阶段。由于上述基础原因的存在,再加上企业管理上的缺陷和漏洞,导致了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出现,就构成了生产中的事故隐患,即“事故苗子”。此时事故已处于萌芽状态,人们可以预测到它发生的形式和时间。

(3)发生阶段。生产中的事故隐患被某些偶然事件触发时,事故就发生了。这些偶然事件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等。事故的发生必然导致人身伤害和财产的损失,阻碍生产的正常进行。

3、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就是对于形形的事故以及人、物环境等要素之间的无穷变化进行研究,从而找到防止事故发生的方法和对策的理论。根据参考文献我们得知的最重要的两个理论是:

3.1多米诺骨牌理论

多米诺骨牌理论认为,事故是由下述A-E因素按一定顺序发生而造成的。社会环境和管理上的缺陷A促使人为过失B的发生,又造成了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质及机械危险C的发生,C导致意外事件(包括险肇事故)D的发生,并因而产生人身伤害或物质损失E的发生。这5个因素是彼此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因果关系,5个因素的连锁反应就构成了事故。

把A-E因素看成5张竖立的骨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5个因素以一定的因果关系依次发生。前面的骨牌倒下,则后面的骨牌也随之倒下。如果是排除了触发危险的因素A,B,C中一个或多个,就会出现避免骨牌D和E倒下的空档,从而防止了事故的发生,不会引起人身伤害或物质损失E的发生。由此可知,只要使事故发生的连锁系列中断,即清除D前面任一个或多个因素,就可以达到避免事故发生的目的。实际上,就是要研究如何采用管理手段使事故发生的连锁中断,如特殊岗位持证上岗制度,可以杜绝不具有一定安全技术的人员从事危险工种;安全检查制度可以及早发现隐患等。

3.2综合模型理论

综合模型理论认为,在分析事故原因、研究事故发生机理时,必须充分了解构成事故的基本要素。研究的方法是从事故的直接原因入手,找出事故的间接原因,并分清其主次地位。

直接原因是指最接近事故发生的时刻,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可分为物质技术的(即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为的(即人的不安全的行为)2个方面。间接原因指管理上的缺陷,它使直接原因得以产生和存在。管理缺陷与不安全状态的结合,就构成了事故隐患。当事故隐患形成并偶然被人的不安全行为触发时,就必然发生事故。通过对大量事故的剖析,可以发现事故发生的一些规律,据此得出了事故发生的综合模型理论。可见,管理缺陷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这里的“管理”是狭义的管理,仅指对工作过程的管理。广义上来说,人、物、环境都是管理对象。本文的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研究是基于广义上的,是研究如何对人、物、环境等诸要素施加有效的管理,从而达到施工安全生产的目的。

4、强化安全管理工作

安全生产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保护劳动者安全健康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工作,必须贯彻执行,同时,也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促进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基本条件,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企业是安全生产工作的主体,必须贯彻落实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实现安全生产目标。施工项目作为建筑业安全生产工作的载体,必须履行安全生产职责,确保安全生产。安全生产不仅仅是保障生产、生活顺利进行的必然要求,更是促进生产、发展经济的必备条件。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代表着劳动人民的利益。安全生产直接关系到每个劳动者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经济建设能否顺利进行。同时,安全生产也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安全生产是精神文明在生产中具体体现,而精神文明在经济建设中具体表现就是安全生产。安全生产关系千万人的安危,是广泛的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伤亡事故多,职业病严重的国家算不上是文明的国家;伤亡事故多,职业病严重的企业,也算不上是文明的企业。

篇8

棚民的对徽州山区的无序垦殖和恶性开采,对徽州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并直接影响到了所在山区原有社会生产与生活秩序,形成了较为严峻的“棚民”与土著居民对立的社会问题。

关于徽州棚民问题的研究,已有一些研究成果。但总体而言,尚嫌不够深入。本文拟通过对徽州方志、家谱、档案、碑刻和文书等材料的分析,对棚民进入徽州山区后,给徽州山区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所造成的影响与破坏,以及徽州本土官民的应对措施,进行系统剖析和论述。

一、棚民进入徽州山区的时间和数量分布

关于棚民进入徽州山区的时间,清代安徽道宪杨懋恬在《查禁棚民案稿》中云:“查徽属山多田少,棚民租垦山场,由来已久,大约始于前明,沿于国初,盛于乾隆年间。”[4]对照上面所引康熙《婺源县治》的序文,杨懋恬关于徽州棚民起源于明代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正如杨懋恬所指出的那样,徽州山区棚民最盛的时期是清代中叶的乾隆时期。婺源县棚民有明确记载的最早时间是乾隆三年(1738),其他如歙县、休宁、祁门、黟县和绩溪等大体也介于乾隆初年前后。考虑到祁门地当徽州府往安徽省盛会安庆孔道,故安庆进入此地的棚民应当不会晚于婺源。

进入徽州山区垦殖和经营的棚民数量,以毗邻的安庆等府为最多,其次为邻省的江西和浙江,远者甚至还有来自福建的棚民。“该民等籍隶(安庆府)怀宁、潜山、太湖、宿松、桐城等处,间有江西、浙江民人,徽属距伊等原籍甚近。”[5]

棚民进入徽州山区租地种植苞芦和挖山烧炭等活动,曾经和当地土著居民产生了严重矛盾,导致纷争和诉讼不断,但这种矛盾都还是小范围的。直到嘉庆十二年(1807)才因休宁县耆民程元通赴京控告棚民方会中等逞凶酿成命案,棚民和土著居民的矛盾方才引起朝廷的重视。但徽州山区究竟聚集了多少棚民,不同的记载,数量也差异较大。据办理抚剿徽州棚民事宜的高廷瑶估计,约有万余人,“棚民之多,以万计也”。[6]还是高廷瑶,在办理棚民事宜后,他又说:“余思徽郡属境,俱有棚民,不下数十万人。”[7]而据杨懋恬饬令徽属各县确查,其具体数字8681丁口。徽州府六县棚民的具体分布如下表:

所在县|棚民所搭棚数|棚民丁口数

歙县|334|1415

休宁|395|2522

婺源|74|295

祁门|579|3465

黟县|9|69

绩溪|172|915

合计|1563|8681

以上统计相对较为精细,但由于徽州是高山纵横,加上棚民本身想方设法隐匿不报,因此,其数据难以完全与实际完全一致。至少黟县的数据就不够准确。根据黟县自乾隆四十六年(1781)、嘉庆十年(1805))和嘉庆十六年(1811))连续颁布的四份关于严禁棚民造窑烧砖、水口烧煤、租山开垦和开煤烧灰等禁令的情况来看,黟县的棚民之害应是相当严重的,其棚民数量绝非表上统计的69丁口。又据道光四年(1824))安徽巡抚陶澍编查皖南棚民保甲事宜统计,此时,在大量棚民已被驱逐和勒令退山回原籍的情况下,编入保甲的徽州棚民依然还有156户,具体分布是:[8]

所在县名|棚民户数|选充棚头数|备注

歙县|156|17|

休宁|231|24|

祁门|432|24|

黟县|10|1|

绩溪|12|——|居住分散,不便编设棚头。

合计|841|66|

不管是数万还是数十万,清代中叶以后徽州棚民的数量不会是一个小数字。我们今天在徽州调查期间,发现很多以“棚”为名的村落,如祁门乔山,休宁回溪、南塘,以及歙县柘林、蓝田等地,都有大量以“棚”为村的村落。这些棚村在乾隆以前是没有的。更为要紧的是,这些棚民聚居村,至今竟然还能操着一口流利的安庆方言。可见,当年棚民的数量是极其可观的。

二、棚民对徽州山区生态环境的破坏

数以万计的棚民大规模进入徽州山区,进行无序甚至野蛮开开垦与开发,给徽州原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

徽州“郡之地隘,斗绝在其中。厥土骍刚而不化,高水湍悍,少瀦蓄,地寡泽而易枯。十日不雨,则仰天而呼,一骤雨过,山涨暴出,其粪壤之苗又荡然空矣。大山之所,多垦为田,层累而上指,至十余级不盈一亩,快牛剡利不得田其间。”[9]如此恶劣而脆弱的生态环境,使得徽州的粮食生产始终不能自给。“徽介万山中,地狭人稠,耕获三不膳一。即丰年亦仰食江楚十居六七,勿论岁饥也。”[10]因此,徽州经济结构中,以养山植树、贩运木材为主的山林经济产业占据着很大的比重。这一经济结构早在宋代即已形成,“山出美材,岁联为桴,下浙河。”[11]“祁门水入于鄱,民以茗、漆、纸、木行江西。……休宁山中宜杉,土人稀作田,多以种杉为业。杉又易生之物,故取之难穷”[12]山场林木不仅是徽州人赖以维生的主要资源,而且,由于它们可以涵养水源,使徽州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始终保持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健康状态。

棚民的大规模进入,并进行无序的垦山种田和煤炭等矿物开采,造成了水土流失,使得徽州山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了较为严重的破坏。“乾隆年间,安庆人携苞芦入境,租山垦种,而土著愚民间亦效尤。其种法必焚山掘根,务尽地利,使寸草不生而后已。山既尽童,田尤受害。雨集则砂石并陨,雨止则水源理竭,不可复耕者,所在皆有。大溪旱不能蓄,涝不能泻,原田多被涨没。一邑之患,莫甚于此。”[13]休宁人程元通在赴京控诉棚民罪状时,就曾声泪俱下地陈述棚民对休宁山区生态的破坏。他说“我们住居地方,环抱皆山,祸遭流匪方会中等向无业地棍程金谷等盗租山场,搭棚纠集多人,私行开垦,种植苞谷,以致山倾石泻,涨塞河道,山上坟茔尽行挖掘,山下田庐皆受其害”。[14]

在徽州一府六县棚民聚集人数最多的祁门山区,因棚民租山种植所造成的水土流失等生态灾难也最为剧烈。祁门西乡箬坑,向为王氏宗族聚居地,在棚民到来之前,这里的居民安居乐业,过着一种相对富足的生活,“我环溪基迁于宋,迹发于明,聚族而居,历年有所。向来田少山多,居人之日用饮食,取给于田者,不敌取给于山。当年兴养成材,年年木弃取,络绎不绝。所以家有生机,人皆乐利,……无不衣食余饶。”[15]然自乾隆三十年(1765)棚民进入之后,这里的生态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居民平静富有的生活环境也如明日黄花,“自乾隆三十年以后,异民临境,遍山锄种,近日地方效尤。每遇蛟水,山崩土裂,石走沙驰,堆积田园,国课永累。且住后来龙山场,合族公业,亦尽开挖锄种。人居其下,命脉攸关。此日坑河满积,一雨则村内洪水横流,祠前沙石壅塞。目击心伤,人皆切齿。”[16]祁门北乡的程氏宗族聚居村善和也是倍受棚民之害最烈的地区之一,同箬坑一样,山场林业是善和经济的命脉,诚如《窦山公家议》所云:“田之所出,效近而利微;山之所产,效远而利大。今治山者递年所需,不为无费。然后利甚大,有非田租可伦。”[17]就是这样一个仕宦、商贾辈出的山村,清代乾嘉时期,也遭遇到了棚民的大肆侵袭。为此,全族父老集议,由程钝根主笔撰写了程氏宗族驱逐棚民的檄文——《驱棚除害记》。在这篇驱逐棚民的檄文中,程钝根历数了棚民的九大危害,其中前三项均系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危害。“伐茂林,挖根株,山成濯濯,萌蘖不生,樵采无地,为害一也;山赖树木为荫,荫去则雨露无滋。泥土枯槁,蒙泉易竭。虽时非亢旱,而源涸流微,不足以资灌溉,以至频年岁比不登,民苦饥谨,为害二也;山遭锄挖,泥石松浮。遇雨倾泻,淤塞河道。滩积水浅,大碍船排,以致水运艰辛,米价腾贵,为害三也。”[18]

可见,棚民大规模进入徽州山区租山垦殖苞芦和赁山挖煤烧灰,直接造成了徽州生态环境的恶化。根据有关史料,棚民对徽州山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大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植被的大量破坏。徽州历史上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境内山峦重嶂,河川纵横,森林植被面积广阔,所谓“重冈複岭参天际人,岩谷幽阻林莽丛茂”。[19]茂密的山场林木,不仅涵养水源,使徽州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生态环境,而且还给徽州带来丰厚的财富资源。清代中叶以降,棚民的大规模入境,进行野蛮的垦殖与开采,使得徽州大量的山场林木遭到砍伐,植被覆盖率急剧降低,特别是在一些棚民聚居较为集中的山村,不少林木丰茂之山被砍削殆尽。“自棚民租种以来,凡自棚民租种以来,凡崚嶒险峻之处,无不开垦,草皮去尽,则沙土不能停留。……不但不植不留,而且根株尽掘,甚至草莱屡被烧锄,萌芽绝望。”[20]在黟县,棚民“或开土党凿石,或租种苞芦,草木不留,山石立断,一邑之生灵受害。”[21]

其次是水土流失的加剧。植被受到破坏的直接后果,必然导致水土流失的加剧。黟县知县吴甸华在嘉庆十六年七月颁布的《禁租山开垦示》的禁令中,对棚民租山开垦所造成的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有着深刻的揭示,禁令指出:“石山戴土,一经垦松,适遇暴雨,沙石滚下,其势猛悍,山下成熟田亩,多被冲压,以致失业。邑境内现有虚粮,或因此故。其为农田害,一也;山坡溜水,有涧达溪,垦后夹沙带石,壅滞滩河。舟楫难行,竹簰亦碍。其为水道害,二也。”[22]水土流失不仅使得徽州的生态平衡受到破坏,而且阻碍了道路的畅通,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徽州府通往省会安庆的必经之路——祁门大洪岭山道,就因棚民于道路两旁砍伐树木、种植苞芦而造成的水土流失而一度变得“木濯草斩,泥松沙削……积塞道途”。[23]至于因水土流失而影响居民正常的生活,更是触目惊心。如果说祁门社景村嘉庆九年(1804)的《奉府宪示禁》所说的“棚内有祸人之,每逢霉雨,河壅溪涨,遂使良田高平低没,……将来住宅墓址难免无虞”,[24]还只是一种预测的话,那么,在祁门箬坑和休宁田,由水土流失而影响居民正常生活则已成为活生生的现实。在箬坑,箬溪“水为一村血脉,屡岁洪水暴涨,人则栖息无所,物亦渍湿难堪。且祠内污泥壅积,灵爽何所凭依?沿坑屋宇,长在水中,居者宁无痛恨?”[25]在休宁浯田,因遭棚民开垦,导致“溪圳尽塞,河水泛滥,田园交涨,房屋冲坍。”[26]

最后是自然灾害频繁。植被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得徽州的自然灾害逐渐变得频繁起来,尤其是在棚敏为害最烈的山区僻壤,这种情况更为严重。在歙县北乡,“迩为外郡流民赁以开垦,凿石刨山,兴种包芦。土人始惑于利,既则效尤。寝致山皮剥削,石阞沙倾,霉月淋,乱石随水而下,淤塞溪流,磕撞途径,田庐涨没。”[27]祁门在棚民涌入山区进行野蛮开垦最烈的乾隆五十三年(1788)曾经发生了一次大洪灾,这次洪灾一共造成了六千人溺毙。这年五月,“初六日,夜大风雨。初七日清晨,东北诸乡蛟水齐发,城中洪水陡起,长三丈余。县署前水深二丈五尺余,学宫水深二丈八尺余。冲圮谯楼、仓廒、民田、庐舍、雉堞数处,乡间梁坝皆坏。为从来未有之灾”。[28]虽然这次祁门历史上最严重的水灾不一定全部因棚民垦山而发生,但棚民滥砍乱伐开山种田所导致抗御自然灾害能力的降低,至少说是引发这次损失惨重的洪灾的重要因素之一。

棚民在开发徽州山区、发展山区经济方面是有贡献的。但是,比起其对山区生态环境的破坏来,这一开发山区活动的积极作用是有限的。它对徽州山区生态环境所造成的损害,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消除,直接导致了徽州山区各种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

三、棚民对徽州社会的影响

徽州社会原本是一个宗族聚居的社会,宗族和乡村民间会社组织,在当时的徽州乡村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正如赵吉士所指出的那样,新安聚族而居,绝无一杂姓搀入者,其风最为近古。出入齿让,姓各有宗祠统之。岁时伏腊,一姓村中,千丁皆集。祭用文公家礼,彬彬有度。父老尝谓新安有数种风俗胜于他邑:千年之冢,不动一抔;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谱系,丝毫不紊。主仆之严,数十世不改。”[29]徽州乡村这种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在棚民大规模涌入下,发生了变动。社会治安形势也变得异常的严峻起来。

概括而言,棚民对徽州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徽州平静的社会生产与生活秩序被打乱。在棚民大规模进入徽州山区之前,徽州人按照历史上沉淀下来的相沿数十百世的生产与生活方式,过着一种以宗族血缘组织为共同体的乡村社会生活,“农力最为勤苦,缘地势陡绝。……大山之所落,力垦为田,层累而上十余级不盈一亩。刀耕火种,望收成于万一。深山穷民,仰给杂粮。早出偕耕于山,耦樵于林,以警狼虎;暮则相与荷锄,负薪以归。……家多故旧,自六朝唐宋以来,千百年世系,比比皆是。重宗谊,讲世好,村落家构祖祠,岁时合族以祭。贫民亦安土怀生,虽单寒亦不肯卖子流庸。婚配论门第,重别臧获之等”。[30]棚民来到徽州山区后,相当地宗族成员私自租山耕种或开采,并与当地居民通婚,所谓“在徽属已久,业经置买田产,与土著民人缔姻”。[31]棚民初来时,由于徽州山场大部分实行宗族成员股份制经营,故族中一些贪利之辈,便将自己的股份租与棚民垦种、开采,“初起于租山者之贪利,荒山百亩,所值无多,而棚户可出千金数百金租种。棚户亦因垦地成熟后,布种苞芦,获利倍蓰。是以趋之若骛,或十年,或十五年,或二十年至三十年。迨山膏已竭,又复别租他山,以至沙土冲泻,淤塞河道农田。伐木搭棚,毁伤坟茔薪木。本不利于地方,历来奉文查禁,无如人情见利必趋,不肖之土民阳奉阴违,无业之异民遂争先恐后,日聚日多”。[32]这种局面最终导致了当地土著居民和棚民的矛盾不断加剧,原先宗族社会的生产与生活秩序被打破。

第二,社会治安形势恶化,棚民的野蛮开垦与开采,在经济与社会文化上,与当地土著居民的经济利益发生冲突,各种土棚纷争与诉讼事项增多,加上一批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异籍赌棍、乞乞丐组织也随棚民一道进入徽州,致使赌博、盗窃、强讨强索事件屡屡发生,直接造成了徽州社会治安形势的恶化。棚民“越境租地,开垦山场,其人刁玩成习,强悍为多,居民每不胜其扰。是以占地侵山,动成讼案。……近年以来,棚民恃无所钩稽,故智复萌,斗殴、抢夺之风又炽”。[33]乾隆中期以来,举凡祁门洪迎瑞、洪大由案,休宁程金官案,直至休宁程元通赴京呈控等土棚相争案件,都是徽州社会治安恶化、土棚矛盾激化的直接反映。至于带有黑社会组织性质的赌博、乞讨、盗抢之徒,更使徽州社会治安形势日趋严峻。在休宁,“迩年,时有无籍游民,多属少年壮丁,结党成群,借丐为名,强讨恶索。小窃叉鸡,其名曰单。其单有首,散则莫其踪,聚则难清其数。一遇婚娶丧祭,遂行纠集男妇,户开则升堂入室,户并则抛石击门,强索酒食,议折银钱。稍不遂欲,动辄滋端”。[34]祁门新安,“地当孔道,商贾往来,行李络绎。向则肃然,安居无事。近则恶丐结党联群,有号石埭陈贵地方王喇子、庐州王陈草包等等,名为甲头,以约束丐为辞,实则四党扰害,眷党旬肥。……外来匪徒,以讨乞为名,恃强滋扰,最为民害”。[35]祁门多通包括新安、彭龙、桃源等地立于嘉庆、道光年间的禁止赌博和流丐入境碑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棚民以及随之而进入徽州的乞丐、赌徒和黑社会组织,给徽州社会治安形势恶化所造成的影响。

第三,良田受损,物价特别是米价腾贵,给徽州当地居民生活造成了困难。徽州本来就是一个山多田少的山区,粮食不能自给,每年居民所必需的粮食要有三分之二靠从境外输入。棚民入境垦山、挖矿,不仅使居民的良田受损,赋税、柴薪供给受到影响,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所需的粮食(主要是大米)因为河道被棚民垦山造成的水土流失所堵塞,致使境外粮食不能即使运进徽州,导致粮价飞涨,直接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正如《驱棚除害记》所列举的棚民给徽州社会所带来的九大灾害中所指出的那样,“山遭锄挖,泥石松浮,遇雨倾泻,淤塞河道。滩积水浅,大碍船牌,以致水运艰辛,米价腾贵,为害三也;山河田亩多被{上为“入”字,下为“水”字}积,欲图开复,费倍买田。耕农多叹失业,贫户永累虚供,穷困日甚,为害四也;久之衣食无出,饥寒为非。法律虽严,莫可禁止,为害五也;河积水涨,桥崩屋坏,往来病涉,栖息遭危,为害六也”。[36]“柴薪价值,较之数年前顿增几倍。居民樵苏之利,当然无存”。[37]显然,因棚民对生态的破坏,给徽州土著居民社会生活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直接导致了他们生活的贫困化。

第四,精神生活受到严重伤害。徽州向来重视阴阳居处环境的选择。在他们精神和内心世界里,祖先的坟墓风水直接关乎到后代子孙的幸福与否。棚民的滥砍乱伐,使土著居民祖先坟茔龙脉和荫木受到了破坏,“至于龙脉之伤戕,丁财折耗;古冢之平毁,坟墓遭殃,此尤祸之惨烈者。”[38]而且,在信仰和讲求风水堪舆风水的徽州,不仅是宗族祖先的坟茔,而且各县的县龙也因棚民的大肆砍伐而倍受荼毒。于是,休宁、婺源、祁门和黟县等士绅和官府,都纷纷发出了保县龙、禁棚民的呼吁和告示。棚民这种对徽州人精神和心灵世界的伤害,是直接导致土棚矛盾激化的一个最为直接的要素。正是这种心理和精神上的伤害,使得黟县知县吴甸华在连续发出三份禁令之后,还赋《安龙吟·禁种巴芦烧石煤以筦山脉钥水口也》诗,以示对棚民的憎恨与忿懣。诗云:“兹土安且敦,扶舆积之厚。连山络其脉,曲水环其口。秦县直至今,宁宇阅年久。如何牟利徒,甘受外奸诱。赁山恣垦发,邻患于焉狃。(休邑、祁门近奉宪驱逐棚民——原注。)不知崔嵬巅,冲沙裂石陡。石壅逈溪流,沙板失畦亩。山越况匪驯,是用驱之走。保民旧田河,完我好冈阜。或又石焚石,山骨目击剖。岂忘名在碑,何贪利斯薮。(嘉庆十年,有呈请示勒石——原注。)水驶山停之,钤束亮非偶。肯使郁厜(“厂”头下“義”字),化为缺培塿。渍言共惊诧,公吁来耆苟。任天即民福,因地乃官守。筦钥吾弗严,翳谁执其究。去弊当拔根,汛防议干掫。(屡禁烧煤,业已停止。恐日久废弛,因晋省请于抚宪,准移驻墩铺,分兵看守,为久远计。——原注。)但期长谧宁,无复自纷纠。两禁不可捍,有如山水寿。”[39]

总之,棚民对徽州社会的影响是深刻的,即使在道光年间根据朝廷制定的章程和规定,大部分棚民被驱逐回原籍,少数棚民定居下来,他们也未能完全融入当地的主流社会。他们的住宅还保留着原籍的建筑样式,“低小之屋,或以土为墙,或以草为瓦,四都源瑶、碣源之棚民,以及烧炭挖栲、种山蔔苞芦者,大率类此。不讲光线,仅蔽风雨,床与灶接,人与畜居。或一室一妇也,或十室八室而无二三妇也。”[40]他们的语言也基本保留着家乡的乡音方言。

四、徽州官府和乡绅对棚民的态度及其处置方式

数以万计的棚民大规模开进徽州山区,开垦与开采以后,引起了徽州地方官府和乡村士绅阶层的震动。如何对待和处置棚民这一陌生的社会群体,成为摆在徽州官府和士绅面前的一件棘手的问题。同时,僻居徽州深山老林从未与外界接触过的宗族社会社员,面对陌生棚民的无序开垦和野蛮开采,无论在心态和行为上,也都出现了急速的变化。

徽州地方官府和官员对待和处置棚民的态度是有分歧的,即使是在嘉庆十二年(1807)休宁土棚相争酿成命案、程元通赴京控诉之后,徽州地方官府和官员也对棚民持有不同的意见。就休宁、祁门、黟县和婺源知县而言,他们偏重于对棚民进行驱逐,以维护地方社会秩序的稳定。而就办理棚民事宜的芜湖道宪杨懋恬和高廷瑶,他们在奉命对棚民进行调查后,一方面坚决执行朝廷查禁棚民的政策,另一方面他们也认为棚民与传统的强租霸耕之凶恶匪棍不同。因此,杨懋恬认为,“各县寻常控案,每县不过数件、数十件而止。至黟县、婺源历久,土棚相安,从无控案。可见,各棚民俱系种地良民,并非凶恶匪棍,亦无不法扰害实迹。”[41]高廷瑶在会同芜湖道宪杨懋恬率兵四百前往徽州擒剿棚民时,就对棚民抱有深深的同情。他认定程元通赴京呈控棚民之案有诬,并与诸知县协商,暂时驻兵县城,待廉得其实后再行定夺。他说:“此辈虽棚居,然力农事、长子孙,由来历久,迥与游民托名种山、支棚匿奸者不同。况附郭不及百里,果其聚众肆行,胡被害者不闻一人?而闾长里胥又皆毫无觉察?夫岂无畏牵连之祸?赴诉长官者,乃独不远数千里而京控?此其挟仇诬陷情弊彰矣。今不按虚实,而遽加之兵,彼被控者心怀疑惧,铤而走险,势将激成抗拒。兼以众兵涌入,难免秧及池鱼。我辈为县司牧,可不计出万全虑而后动乎?”[42]于是,高廷瑶亲自轻骑进入山区,“于是,保甲来迎,诸棚民跪谒者踵至。其远近男妇纷纷千百人夹道欢呼,绝无惊惧情状。……余与县尹留宿数日,徐察其迹,亲阅各棚民家,全无影响”。[43]

当然,由于聚居休宁浯田的程氏宗族族长程元通以“棚民方会中等纠集多人、踞种山场、逞凶酿命等情”,于嘉庆十二年亲自赴京呈控。引起了清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不安。尽管安徽巡抚初彭龄奉命委勘后,认定程元通所控之词多有不实,“程元通系族长,年已七十六岁。程怡仁所递之词,系祠长程绍兰主意。词内所称掘濠筑垒、祖墓遭掘、程柏押毙、尸匿不交、程靳被捆无踪等情节,均属架捏”。[44]但是,清王朝中央和地方政府还是采取了以驱逐棚民退山回籍为主、编查棚民入保甲为辅的政策,制定了《棚民退山回籍章程》,这就是所谓的“十二年递解之法”。“除在徽属已久,业经置买田产,与土著民人缔姻,编入保甲者,另册送部备查,毋庸勒令回籍外,其余棚民以租典地契内年限为断。其载有年限者,概俟限满后退山回籍。现在年限已满,及不载年限、承种已久者,令再种二年,于嘉庆十四年退山回籍。其近年承种,不载年限者,应令该抚转饬地方官,谕令严立年限,至迟不得逾十年各等语,并经修《户部则例》,一并载入在案”。[45]对租山招棚之山主,清王朝更采取了极其严厉的惩罚措施。用《酌议棚民退还山场章程》制定者安徽巡抚初彭龄的话来说,就是“棚民固利其土膏,若无山主召租,亦无从托足,是棚民与山主实表里为奸。此次查办之后,若不严定专条,有犯从重科罪,恐日久玩生,复蹈故辙。应请嗣后如将山场混召异籍之人,搭棚开垦至五十亩者,无论公业私业,均照子孙盗卖祖遗祀产至五十亩者,照投献捏卖祖坟山地例,发边远充军。不及五十亩者,减一等,租价入官。承租之人不论山数多寡,照强占官民山场律,杖一百,流三千里,为从减一等。父兄子弟同犯,以凡人首从论。族长、祠长失于查察,照不应重律科罪。令该族族长、祠长勒石公祠中,庶棚民绝迹,土民益臻宁辑”。这条规定不久即以例的方式,载入《大清律例》之中。

徽州乡村宗族社会中的士绅阶层对棚民的蜂拥而至,采取了坚决的严禁和果断的驱逐举措。可以说,在清代中叶的驱逐棚民活动中,他们起到了最为关键的作用。包括清王朝中央和徽州地方官府最终能够下定决心驱逐棚民,这批乡绅们所做的努力是不可低估的。或者说没有乡绅的疾首顿足般的呼吁和影响,中央和地方官府在对待棚民的问题上或许不会那么坚决、果断和严厉。我们在文书、碑刻、谱牒和其他相关文献中,发现了数量可观的关于乡村宗族、会社和在野乡绅在禁止和驱逐棚民方面的史料。

在棚民潮涌动的初期,徽州宗族、会社和乡绅即发出了强烈的禁止和驱逐的呼声。乾隆四十五年(1780)十二月,休宁北乡儒村吴氏宗族族长吴懋长、吴世宗、吴钟溪、吴家漳、吴世茂和监生吴地保、吴兴等即以棚民“匪数潜滋。或曰行究,或夜起狼偷,砍树药鱼,肆无顾忌”的名义,呈请到徽州府和休宁县,由恳请徽州府颁发禁示,“勒石永禁,保荫保族,以杜侵害”。[46]乾隆四十六年(1781),黟县知县在阖邑士绅的强烈请求下,以棚民“江西窑匠邹国仲等于芙蓉嶂山下窝僻之处、县龙正身地方,觅租北向地业,将来龙山塝劈入,造窑烧砖,火灼龙脉”为由,勒石颁布《保县龙脉示》,严令“有关县龙之处,永远不得自行出租与人开砌劈挖泥土、烧造砖瓦。附近居民,亦不许凿挖有关县龙石土,并种山药、种苕、埋苕窖等项损伤龙脉,一概禁止”。[47]乾隆五十年(1785),婺源汪口俞氏监生俞大璋等因汪口向山自“乾隆四十三年,无藉之徒盗行砍伐”,而集体向婺源知县彭家桂恳请颁示勒石严禁。[48]次年七月,汪口俞氏宗族族长、监生俞奎茂等十数名乡绅,再次就蓄树垂荫之向山林木,遭受“旦旦斧金,害及数十年冢也。累累鍬锄,坑逾数仞;天根斩削,地脉陵夷,所以财赋萧条,人文寥落。”敦请婺源知县予以勒石严禁。[49]在棚民为害最剧、土棚矛盾最烈的休宁浯田岭,乾隆五十九年(1794),聚居于此的程氏宗族乡绅程华苍等,“因异地棚民挖山垦种、地方无知贪其小利,滥召妄租”,使得“山遭残废,樵采无资,砂石下泻,田被涨荒。……深山大泽,异族盈千,啸聚成群,恐贻害匪浅”为由,恳请休宁知县“吁恩示禁、宁民杜害”。[50]

在棚民规模最大、为害最剧的嘉庆时期,徽州一府六县乡村士绅纷纷以各种不同方式,发起了禁逐棚民、保卫家园的运动。

在休宁聚居棚民最多的地区——浯田岭、江田村、岭南、牛岭、青山、方圩和横源七村,以程氏宗族族长程元通、祠长程绍兰为首的乡绅组织,不远数千里,亲赴北京呈控棚民方会中等。在祁门,善和程氏宗族以附贡生程国华为首的乡绅,邀集合族父老,以棚民“开垦锄种为虑,嘉庆年间,恐请张宪驱逐棚匪五十四座,合境胥安”,[51]并亲撰《驱棚除害记》,历数棚民九大危害,云“棚匪之害地方也,甚于兵燹”。[52]在黄古田、环砂、渚口、社景、箬坑等棚民垦山最烈的地区,宗族和乡绅都奋然而起,组织起了规模庞大的乡村力量,对棚民进行驱逐。宗族、乡约和会社在这一时期发挥了积极的基层堡垒作用。祁门善和、环砂和休宁浯田岭的程氏宗族、休宁商山和儒村的吴氏宗族、祁门黄古田的汪氏宗族和箬坑的王履和堂养山会,祁门侯潭和婺源汪口的乡约,都在驱逐棚民、捍卫家园的运动中,起到了中坚的作用。

不过,在论述针对棚民这一社会问题时,我们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徽州乡村社会宗族和乡绅组织,必须借助地方官府的力量。无论是诉诸词讼,还是敦请官方出示严禁,这些组织和力量都离不开官府的支持。正是宗族、乡约、会社等组织与封建地方官府的协调与互动,才最终将棚民这一社会问题加以解决。尽管这种解决方式不一定完全满足宗族、乡约和会社以及乡绅的全部要求,但至少通过对棚民事件的处置,我们看到了徽州社会中的民间组织和乡绅势力在处理基层事务中的不可替代作用。

清代中叶的棚民,作为徽州历史上最后一次可称为是移民的运动,给徽州社会所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他们对徽州山区的滥砍乱伐、对徽州生态环境的破坏,直到百余年后,依然使徽州承受着这一恶果。清末徽州知府刘汝骥在探究徽州由富变穷的根源时,就曾把深林资源的破坏当成了最为主要的原因,并将“兴树艺”作为振兴徽州经济的头等事务。他说:“自唐宋以来,(徽州)便号富州,今何忽贫瘠如此?当务之急,莫要于讲树艺之事。”因此,在肯定棚民对山区经济开发的同时,我们千万不要忽视他们对山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稳定的破坏及其所造成的直接后果。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实事求是地复原历史、阐释历史。

注释

[1][明]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六十一《赠程君五十叙》。

[2]康熙《婺源县志》卷首《旧序·詹养沈序》。

[3][清]高廷瑶:《宦游纪略》卷上。

[4]道光《徽州府志》卷四之二《营建志·水利》。

[5]道光《徽州府志》卷四之二《营建志·水利》。

[6][清]高廷瑶:《宦游纪略》卷上。

[7][清]高廷瑶:《宦游纪略》卷上。

[8][清]陶澍:《陶澍集》上册《奏疏·日记·编查皖省棚民保甲折子》,岳鹿书社1998年版,第425页。

[9]康熙《徽州府志》卷二《舆地志下·风俗》。

[10]道光《徽州府志》卷四之二《营建志·水利·汪伟奏疏》。

[11]淳熙《新安志》卷一《州郡·风俗》。

[12]淳熙《新安志》卷二《物产·木果》。

[13]同治《祁门县志》卷十二《水利志·水碓》。

[14]《嘉庆十二年二月十四日左都御史赓音等为安徽休宁耆民程元通呈控棚民占山扰害事奏折》,转引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嘉庆朝安徽浙江棚民史料》,载《历史档案》1993年第1期。

[15]祁门《环溪王履和堂养山会簿》,清嘉庆刊本。

[16]祁门《环溪王履和堂养山会簿》,清嘉庆刊本。

[17][明]程昌:《窦山公家议》卷五《山场议》。

[18]光绪《祁门善和程氏仁山门支谱》第三本卷一《村居景致·驱棚除害记》。

[19]同治《祁门县志》卷三十六《杂志·祥异》。

[20][清]方椿楚《颂山房杂著》,转引自道光《徽州府志》卷四之二《营建志·水利·道宪杨懋恬查禁棚民案稿》。

[21]同治《黟县志》卷十一《政事志·塘堨·附嘉庆十年知县苏禁水口烧煤示》。

[22]同治《黟县志》卷十一《政事志·塘堨·附嘉庆十六年七月二十八日禁租山开垦示》。

[23]《清道光二年十一月祁门大洪岭道路两侧山场永禁种植苞芦碑记》,原碑现立于安徽省祁门县大坦乡大洪岭头。

[24]《清嘉庆九年五月十七日祁门社景黄一本堂奉府宪示禁碑》,原碑现置于安徽省祁门县横联乡社景村。

[25]祁门《环溪王履和堂养山会簿》,清嘉庆刊本。

[26]《清嘉庆八年十月休宁浯田岭严禁棚民入山恳种碑》,原碑现嵌于安徽省休宁县龙田乡浯田岭一家杂货店墙壁上。

[27]乾隆《橙阳散志》卷末《歙风俗礼教考》,转引自许承尧:《歙事闲谭》卷十八。

[28]道光《徽州府志》卷十六之一《杂记·祥异》。

[29][清]赵吉士:《寄苑寄所寄》卷十一《泛叶寄·故老杂记》。

[30]乾隆《橙阳散志》卷末《歙风俗礼教考》,转引自许承尧:《歙事闲谭》卷十八。

[31]道光《徽州府志》卷四之二《营建志·水利·国朝汪梅鼎驱逐棚民奏疏》。

[32]道光《徽州府志》卷四之二《营建志·水利·道宪杨懋恬查禁棚民案稿》。

[33]道光《徽州府志》卷四之二《营建志·水利·道宪杨懋恬查禁棚民案稿》。

[34]《清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九日休宁县奉宪严禁无籍游民强讨恶索碑》,原碑现立于安徽省休宁县齐云山镇唐头村。

[35]《清道光五年闰六月初二日祁门奉宪永禁匪丐入境碑》,原碑现立于安徽省祁门县新安乡政府。

[36]光绪《祁门善和程氏仁山门支谱》第三本卷一《村居景致·驱棚除害记》。

[37]道光《徽州府志》卷四之二《营建志·水利·道宪杨懋恬查禁棚民案稿》。

[38]光绪《祁门善和程氏仁山门支谱》第三本卷一《村居景致·驱棚除害记》。

[39]道光增补《黟县志》卷十六《艺文志·诗》。

[40][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民情习惯·休宁风俗之习惯》。

[41]道光《徽州府志》卷四之二《营建志·水利·道宪杨懋恬查禁棚民案稿》。

[42][清]高廷瑶:《宦游纪略》卷上。

[43][清]高廷瑶:《宦游纪略》卷上。

[44]《嘉庆十二年五月初二日安徽巡抚初彭龄为休宁县浯田岭等七处棚民已拆棚退山事奏折》,转引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嘉庆朝安徽浙江棚民史料》,载《历史档案》1993年第1期。

[45]道光《徽州府志》卷四之二《营建志·水利·国朝汪梅鼎驱逐棚民奏疏》。

[46]《清乾隆四十五年十二月十一日休宁县儒村奉赋宪禁示棚民砍树药鱼等不法事碑》,原碑现立于安徽省休宁县儒村乡。

[47]道光增补《黟县志》卷十一《政事志·塘堨·附乾隆四十六年知县顾保县龙脉示》。

[48]《清乾隆五十年十二月婺源知县严禁盗伐汪口村严禁盗伐向山林碑》,原碑现置于江西省婺源县汪口村乡约所内。

[49]《清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婺源汪口村奉邑尊示禁碑》,原碑现置于江西省婺源县汪口村乡约所内。

[50]《清乾隆五十九年四月休宁浯田岭严禁召租棚民种山碑》,原碑现嵌于安徽省休宁县龙田乡一杂货店墙壁中。

[51]光绪《祁门善和程氏仁山门支谱》第一本卷十二《东房新春显派泰支昂分世系》。

篇9

众所周知,语言文字既是人们交际的工具,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载体;而“文化”不是别的,正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最主要的标志,是民族内部各类人群不可缺的粘结剂。著名作家余光中说得好:“中文乃一切中国人心灵之所托。只要中文长在,必然汉魂不朽。”(1)著名教育家于漪则说得更加直白和干脆:“梁衡同志说民族文化是民族之根,我认为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之根,也就是‘根之根’。”(2)明乎此,我们就不难理解:提高中小学生(特别是九年义务制学生)的语文水平,确实是关系到一代又一代国民能否具有高素质——牢牢把握民族‘根之根’的重大问题!

遗憾的是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的情况很不理想,可以用四个字加以概括:“高耗低效”。早在1978年,吕叔湘先生就大声疾呼改变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现象,他严肃指出:中小学生学了十年语文,花了2700课时,几乎占了全部课时的三分之一,结果语文仍不过关。从那时以后,又过去了许多年,可是语文教学的情况仍未基本改观,1987年5月,国家教委曾委托华东师范大学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语文水平的调查,结果表明经过10年教改的阅读教学,基本上没有取得明显进步(3)。最近又在报上见到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例子:在某所高校,一屋子大学生居然不会写“钥匙”二字。对此,连著名红学家周汝昌也不由得痛切陈词:“钥匙之为物,体不甚巨,量不太重,而丢了它就麻烦大了。”“我愧非教育专家,自己拿不出办法。但还想请专家们多动动脑筋,把语文教学如何在重视上再重视,提高上再提高,改革上再改革(改进、改善、改正错误认识和错误教法)。”(4)

有人也许会问:这些年来语文教学不是进行了许多改革吗?不是总结了很多教学经验吗?对此得作具体分析。一方面,语文教育界固然出现了于漪、钱梦龙、宁鸿彬等优秀教师,取得了许多突出的成就,但另方面改革中也不乏形式主义和繁琐哲学的东西,诚如张志公先生所说:“再有,就是这个‘论’那个‘论’,这个‘性’那个‘性’,不可胜数。”“现在的问题是,这种‘论’,那种‘性’患多不患少,教师们应接不暇。”(5)张志公先生的本意自然不是反对进行理论研究,而是感到语文教改中不着边际、经不起实践检验的高谈空论太多了,为此,他又恳切地要求大家好好研究:“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往前走?我们喊了多年‘教改’‘教改’,改了些什么?改向何处?”(6)

如今尊敬的张志公先生已驾鹤西归,怎样不辜负这位教育前辈的嘱托和期待?看来,只有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下一番正本清源、去伪存真的功夫,才能走出误区——切实改变语文教改中的种种形式主义倾向,进而踏上教学改革的康庄大道。

误区之一:片面理解知识和能力的关系

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误区是:没有辩证地如实地理解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关系。

怎样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一个现成的习惯的答案是:把学生学到的语文知识转化为能力。

乍听这番回答似乎无可非议,学习其他学科不正是遵循“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普遍规律吗?学习语文又怎能例外?但若深入思考,此种回答就大可商榷了,须知在语文教学中,知识和能力的关系,要远比其他学科来得复杂,我们平常爱说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表现在这里。

究竟应该怎样把握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关系?笔者认为有必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达到共识:

一、学习本民族语言并非从零开始,很多情况下常常表现为“能力在先,知识在后”

学习母语和学习外语迥然不同,不是一无所有,不是从零开始。每个人从牙牙学语起,就一直在母语的环境中模仿着,学习着,这就决定了母语的知识和能力的关系有其独特的表现。按照语言学理论,人们学习母语可分为两个过程:一是儿童时期在不知不觉中自发地学得的过程,语言学家把“这种无明确目标的、自发的掌握语言的过程称为‘语言习得’。”(7)需要补充的是,这种过程可以伴随一个人的终身,不少成年人有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但你若是问他们究竟学习了哪些语文知识?他们很可能答不上来,这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另一种过程是有目标有步骤地掌握语言的过程,语言学家称之为“语言学得”。凡是一个人从上学读书,开始接触语文课本,接受老师的讲授和指点起,就开始了“语言学得”的过程。当然,有目标有步骤地学习语言文字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并不限于上语文课一种。另外,即使开始了“语言学得”的过程,也并不排斥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习得”,对此不能截然分割,作简单机械的理解。

明确了“语言习得”和“语言学得”的区分,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探讨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关系了。不妨说,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能力在先,知识在后”是普遍规律。就拿幼儿园儿童来说,别看他们年龄小,他们已经会说不少互相连贯的话,具有相当可观的口头表达能力了。这种能力是如何形成的?当然是不断模仿和实践的结果,而不是先学习知识再转化为能力的结果。他们拿着苹果,会说它像自己的脸庞,吃着月饼,会说它像天上的月亮,这说明他们已经开始学习打比方了,此时有无必要告诉他们有关比喻的定义?我看是大可不必的。

有人也许会问:你举出的是儿童的例子,如果是中学生,情况就会不一样吧?我们说,中学生、成年人当然不同于儿童,但正像我们上面说过的,不能把“语言习得”和“语言学得”截然分开,前者可以伴随一个人的终身,就此而言,“能力在先,知识在后”可说是人们学习语言的普遍规律。更为重要的是:人们只有在日常的不间断的“语言习得”的过程中积累、熟悉了大量的语言材料,到一定的时候传授给他们语文知识,后者才会发生良好的作用,也就是说这样的“语言学得”过程才会是切实有效的。就象儿童们先学会了打比方,等到年龄稍长,有实际必要的时候再告诉他们有关比喻的知识,才能事半功倍,否则一切知识的传授都会变成水中之月,镜中之形,一旦转过身去,就会白费精力,一无所有!

二、学习语文知识只是手段,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才是目的

章熊在《语文教学沉思录》(8)中发表过一番精辟的见解:“准确地说,语文课所涉及的,不是‘语言’,而是‘语言的运用’。没有注意到二者的区分,是当前语文教学的弊病之一。”(着重号是原文就有的)这番话值得广大语文教师三思。想想吧,我们如果把学习母语所遇到的问题和语言学所研究的问题简单地等同起来,如果要学生像研究语言学一样来学习语文,那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弊病:(一)就教学内容而言,势必把语文知识不断地深化、细化、系统化,结果导致学生无所适从,负担过重。(二)从教学方法来说,因为不少语文知识如专门的术语、概念、规则等都是学生未曾听说过的,势必导致教师满堂灌输,学生被动听课。(三)从教学目的来说,很容易产生本末颠倒、主次易位的结果。教师在课堂上传播必要的知识和概念,本应该紧紧依附于课文的语言材料,始终着眼于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但由于教师的认识发生了偏差,结果让学生围着这些知识、概念打转,把好端端的课文丢在一旁,而把语文知识上升成为学习的目的和中心,这就难免失之毫厘,差以千里了。常见的语文教学的通病正是如此,有一位中学语文教师作了如此深刻而形象的概括:“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教‘春天来了,燕子飞回来了’,其实即使不教,孩子们也会说这句话。到了三年级四年级,就教他们:‘春天’是‘主语’,‘燕子’也是‘主语’;‘来了’和‘飞回来了’是‘谓语’。到了初中,要告诉他们,这是一个复句。到了高中,他们知道了,尽管是个复句,但它是‘并列关系’、‘承接关系’还是‘因果关系’,还可以商榷……”(9)请看,这种教法不正是主次颠倒、把手段当成目的的典型表现吗?笔者当然不是笼统地反对讲授有关主语、谓语、简单句、复句等语文知识,问题是在此时此地(而不是彼时彼地——非讲这些语文知识不可的时候),如此纠缠于复句的性质有无必要?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又有什么作用?把这些要商榷的内容留给语言学家去研究不是更好吗?

三、知识要求分门别类,能力重在综合运用

语文知识包括的范围很广,如要认真研究,必然要求分门别类,条分缕析,不能亦此亦彼,忽此忽彼,混沌一片,不明所以,不管是研究语音学、文字学、语法学,还是研究修辞学、文章学、逻辑学,尽皆如此,概莫能外。但一旦谈到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就不同了,我们并不要求学生成为精通各类语文知识的专家,只是希望他们切实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而运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就在于综合性,哪怕是简单的一句话,写下的几行文字,都会包含各种不同的语文知识在内。这就在语文教学中产生了一个尖锐的矛盾:学生既然不可能先分门别类地学完文字学、语法学、修辞学、逻辑学等系统知识,然后才开始执笔作文,开口讲话,那又该怎样将这些自成系统的语文知识有效地渗透在语言的综合运用中去呢?全面地回答这个问题是一个庞大的学术研究课题,本文只想简单地谈两点看法:(一)必须坚持语言运用的综合性特点(幼儿识字情况有些特殊,此处不赘),引导学生好好熟读课文,不断积累语言材料,学习时重在整体感悟,力求融会贯通。任何语文知识的讲授都不应该和上述学习、运用语言的过程、规律相悖离。(二)要把语文知识从各自的系统中分解出来,根据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要求,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交织和渗透,同时教师在讲授知识时要贯彻精要、易懂、有用的原则,注意和学生的语言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切忌分门别类,求多求全。遗憾的是有些语文教师不懂得或不愿理会知识的系统性和能力的综合性这二者之间的现实矛盾,常常对前者情有独钟,误把知识的系统性当成了教学的科学性,以致在课堂上不讲比喻则罢,一讲就是明喻、暗喻、借喻、博喻、互喻等一大套,不讲论证则罢,一讲就是归纳论证、排比论证、递进论证、正反论证、因果论证……据说这还不算多,有一本“教学指导书”竟然列出了十一种论证方法要学生掌握,照我们看,即使是精于议论文写作的名家大师也未必会把这些条条框框藏于胸中,又怎能如此要求莘莘学子!这显然是看错了对象,把学生当成了研究修辞学、文章学的特殊群体,把有关修辞学、文章学等专门知识原封不动地搬到中学课堂上去了,如此这般,学生怎能不畏而却步?日积月累,语文教学又怎么会不“高耗低效”?

还应该谈谈当前语文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语感教学”。不少语文教育前辈对“语感”作过扼要的叙述,如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言的锐敏的感觉。”(10)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11)有些教师大概鉴于语文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把目光转移到“语感”问题,进而提出“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突破口(12)”等口号。这些教师的想法是无可非议的,问题是要正确把握“语感”的精神实质。照笔者看来,所谓“语感”,乃是指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受能力,它是一种悟性——一种渗透了理性的感性,一种经过长期的渐进的训练以后迅速作出的直接反应。究其实,“语感”的核心仍然离不开语言运用的“综合性”。不能设想,一个只掌握了若干语文知识而缺少语言综合训练的人会具有较强的“语感”。要把叶圣陶等前辈有关“语感”的教导付诸实施,就得做到:(一)紧扣语文的“综合性”特点,使学生积累尽可能多的语言材料;(二)语文知识的讲解要精到,易学,紧密结合学生运用语言的实践;(三)在培养学生“语感”的时候,要善于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譬如学生听到别人所说的话,凭自己的“语感”觉得不怎么通顺(这种直觉是很可贵的,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这时就得引导学生好好想一想:为什么不通?是语法上不通,还是逻辑混乱?或是语法、逻辑都对却不那么符合情理?(这种理性的点拨虽然不必长篇大论,却是极其必要的,也是衡量教师本身语言功底的一个标志。)

由此可见,只有联系语言综合性的特点,才能领会“语感”的精髓,舍此而另搞一套,另砌炉灶,去搞谁也说不清的“语感实践”、“语感机制”等,恐怕难免南辕北辙,适得其反。

四、对各类知识应区别对待,不宜一概而论

张志公先生早在十年前与《语文学习》编者谈话中就指出:“知识与能力,何者在前,何者在后,并不是都一样的。有的知识可以立即转化为能力,有的知识多少天、多少个月、多少年才能转化为能力,而且有的知识可以化为能力,有的好象不能转化,不能一概而论。”这番话十分重要,它告诉我们:“知识”和“能力”二者并不是如响应声,如影随形,始终存在着完全对应的关系,下面对此再作一些补充。

有一类知识是基本的,如字的形、声、义,应该随时点拨,要求学生认真记住。

有一类知识技能性较强,如按部首查词典,不必多讲,但要学生反复练习,逐渐熟练。

有一类知识弹性很大,回旋余地很广,如造句时要求词语搭配得当,笼统地讲,讲不了多少,但若联系到语言实践,可说是层出不穷,变化莫测,有时连著名作家也会出现搭配不当的现象,如《北京人》原稿中有这样一处文字:“江泰(口里叼着一个烟斗,冒出缕缕的浓烟。)……”修改稿中删去了“烟”的修饰语“浓”字,因为“缕缕”多半表示细长的意思,和“浓”字搭配不当,所以应删去。象这类知识,教师不必抽象地空讲,而应选择典型例句,适当讲解,让学生举一反三,了解用词造句的奥妙细微之处,象上举作品中这个例子,就是颇富启发性的。

有一类知识理论性较强,如修辞中什么叫比喻、象征等,就要从学生的水平出发,深入浅出,即既要讲准确,又不能太繁杂太深奥。其实,古人也有这方面的例子,如古人讲“赋比兴”的“比”,常常援引朱熹的说法:“以彼物比此物也。”倘按现代语言学观点分析,此话在逻辑上犯了“同义反复”的错误,讲了等于没讲,但既然古人都能理解朱熹所说的是什么意思,这就够了,何必非要扭住详尽的抽象的定义不放?

有一类知识不必记住,让学生学以备查,日后到需要时再去查阅有关的书籍即可,如干支、职官等古代文化史知识,典型、意境等文艺理论知识,教师不必多讲,让学生有些粗浅的了解就可以了。

在区别对待语文知识时,我们还应该懂得以下两点:(一)语言知识有很强的实践性,不少语言现象是约定俗成的,很难完全用纯而又纯的理论、条条去概括,如汉语中数量词的运用就是如此。人们常说汉语数词多用“三”、“九”等词,这自然不错,但成语中不也有“说一不二”、“朝三暮四”、“学富五车”吗?又该如何解释呢?笔者有一次与外国留学生聊天,问他们汉语中什么最难学?他们的回答大出我的意料之外,说是量词最难学。不过仔细想想也对,量词的形成虽然有一定的规则(如与衡量的对象的形状有关),但这些规则并不是万能和囊括无遗的,为什么我们说“一头马”而不说“一头狗”?说“一张纸”而不说“一片纸”。(我们不也有“纸片”这样的词语吗?)总之,明白了语言的实践性和约定俗成的特点,我们就不会过分迷信于理论,就会花大力气抓好实实在在的语言训练。

(二)按理说,语言知识是从语言运用中抽取出来的带有规律性的认识,学习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加自觉有效地掌握各种语言现象。但世上的事情是复杂的,有时候这种“抽取”即理论概括未必科学,未必经得起语言实践的检验,张志公先生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实事求是地说,到现在为止,恐怕还没有任何一部是真正的汉语的汉语法”,中学语法难教的“根本原因在于语法系统无论哪个流派哪个学派都是从西方引进的。”(13)这类现象是否只限于语法学?不一定。总之,明白了这一切,我们就可以更好地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为依归,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遨游,主动拣取,而大可不必因为自己不是“学者”、“专家”,就对有些“知识、理论、专著”诚惶诚恐,忙不迭地贩卖给学生。

误区之二:忽视了习惯的中介作用

提到习惯,人们并不陌生,不管是生活习惯,还是学习习惯,人们经常谈到,也有督促和要求,为什么这里还要用整整一节的篇幅来谈论它呢?

现实情况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近年来论语文教学的专著出了不少,但其中以足够的篇幅论述语文学习习惯的并不多见;语文教师们平时谈论教学改革,可能是对“一分为二”作了简单的狭隘的理解,常常在“知识”和“能力”这二者之间兜圈子,独独忘了培养习惯的重要性;更多的人(包括家长和学生本身)尽管也笼统地知道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但究竟应培养哪些习惯以及这些习惯的实际意义何在,却不甚了了……

笔者认为,尽管“习惯”既非“知识”,亦非“能力”,却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中介,是学生们主动提高语言能力的内在动力和可靠保证,不妨先从一个例子谈起——

六十年代初期,叶圣陶先生曾到上海召开过一次小型的语文教师座谈会,笔者有幸与会聆听叶老谈话。叶老谈着谈着,顺手拿起一本教科书朗读起来,与众不同的是他竟然连文中所有的标点符号都一起读了出来,与会的七、八位教师莫不面面相觑,不明其所以然。只见叶老微微一笑,随即谈了他的主张,大意是:现代印在纸上的文章都是有标点符号的,但一旦读了出来,除了少数问号、感叹号等易于为听众所察觉外,多数是听不出来的,教师在课堂上不妨有选择地把一些精彩的段落连同标点符号一起读出来,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学生使用标点符号的习惯。此话一出,大家才恍然大悟,茅塞顿开。

三十多年过去了,可我仍未忘记叶老慈祥的笑容和恳切的教诲,后来我又读到了叶老一些相关的教导:“其二,是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教是为了不教。”(14)更感到获益匪浅。写到这里,顺便谈一点想法,像叶老这样眼睛向下,真正从莘莘学子学习语文的现实状况出发,总结出一些带规律性的理论,才谈得上“真性情”、“真学问”,才是教育大家的风范。遗憾的是当前语文教育界的学风和文风并不那么正,有的坐而论道,不着边际,有的堆砌术语,晦涩难解,还有人如于漪老师在一次讲话中所说:“现在搞科研、写论文有一种不好的风气,即用贴外国标签的办法,仿佛写文章是为了替外国人的观点提供一点例证,结果是搬用外国名词讲了一通中国人听不懂的话!”两相对照,真令人感慨系之!

回过头来,再联系叶老在座谈会上朗读课文的例子,我们认为至少可以得到如下几点启示:

第一,要把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到“语文教学任务”的高度来认识,予以足够的重视。

第二,为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本身要以身作则,带头实行。

第三,学习习惯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必须从实际出发,提出明确的要求,采取有力的措施。

明确这几点以后,再来看看习惯所具有的“中介”作用和“保证”作用。

语文学习中有些要求,如单以“知识”角度而言,难度并不大,但如要使之转化为“能力”,却非得经过良好习惯的“中介”不可,譬如写文章要做到句逗分明、段落分明,谁不知道不赞成呢?什么地方该用逗号,什么地方该用句号,写到哪里该另起一段,并不是什么复杂难解的语文知识,要不了几分钟即可讲完,可是不少学生从小学读到中学毕业,不写作文(也包括平时的书信、通知等说明文字)则罢,一写就是一逗到底,只在最后用上一个句号;一段到底,眉毛胡子一大把,令人难以卒读。有些教师对此并不着急,以为学生反正已经懂得了分清句逗和区分段落的知识,只要以后正式考试作文时能照着办就是了。殊不知学生作文时区分段落和分清句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理清思路、使自己的思考和表达具有严密的层次感和逻辑性的过程。如果平时学生不养成这方面的良好习惯,久而久之,必然会削弱自己缜密的思维能力,这样,学生光在道理上懂得分段、标点等知识又有何用?我们前头提到的习惯的“中介”作用,其真实的含义即在于此。

还应该强调指出,“习惯”不同于“知识”和“能力”。知识不讲就成空白,能力不会就是不会,习惯却永远不会是空白,永远在起作用,不是对学习起良好的推动作用,就是起负面的消极作用。而一旦消极的不良习惯形成以后,很可能伴随终身,贻害无穷!所有教师对此不能不高度重视,严肃对待。

叶老多次强调指出:“教是为了不教。”如何贯彻这一主张?我看关键就在于教师执教过程中有意识地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使之终身受用。同样,目前有些教师提倡“大语文教育观”,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之外指导学生学习语文,也应以培养习惯为主,这比单纯地传授一些知识不知要好上多少倍,譬如遇到不懂的字(词)就查词典、写文章以前先拟提纲、阅读范文随时圈点等习惯,对学习语文所起的作用不管怎么估计都不会高。有时一些良好习惯的形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日后自觉地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钱梦龙老师就曾叙述过自己读书时的体会:“我遇到了一位极好的国文老师”,“喜欢用评点法,让我们在书上圈圈点点,并在书眉上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做,“不仅提高了我学习国文的趣味,而且锻炼了阅读、思考的能力,对写作也产生了有益的影响。”钱梦龙老师动情地说,他今天的读写能力,“寻根溯源,就是在那时打下的基础。”(15)即此一例,就可看出良好习惯的影响是如何既深且巨了。再联系叶老把培养习惯看作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等言论,我们当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个问题的紧迫性。

培养习惯既然如此重要,广大教师也不否认这一点,为什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仍然收效甚微呢?恕笔者直言,症结在于不少教师本身就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不良习惯漠然置之,并无切肤之痛。有一个典型的例子颇能说明问题,六十年代初笔者在上海一所重点中学担任语文教研组长,有一次华东师大中文系应届毕业生来校实习,我发现有二、三位实习生课堂教学语言不流畅,带有不少“这个、那个”等口头禅,由于我过去也有这方面的问题,以后花了好大气力才改正,所以当即向他们指出:不许在上课时出现口头禅,否则将影响实习的成绩考核。当时这几位实习教师思想不通,认为在“语文教学法”一类书籍中固然提到教学语言要干净、有感情,但并未规定不许讲口头禅,再说自己讲口头禅已成习惯,一时间如何改变得了?我回答他们说尽管自己没有学过很多教育学、心理学专著,但教学实践告诉我,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地“这个、那个”,一是必然使学生感到疲劳、厌倦,二是也表明自己的思想没有高度集中——“头脑”管不住“嘴巴”,久而久之,必然影响自己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这几位实习老师后来照我的意见做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有趣的是实习结束以后,我接到了其中一位实习生的来信,提到他此次学习的最大收获是改变了动不动就讲口头禅的习惯!这封来信使我思考了很久,是啊,师范大学学生的知识要考核,能力要评估,唯独习惯无人过问。我们什么时候能够看到这样一本“语文教学法”专著,其中以足够的篇幅对各类习惯的作用详加剖析,并以实际的调查数据使人们一目了然呢?什么时候我们能够看到更多更好的教学经验总结,像福州一中陈日亮老师那样“以自己听、说、读、写的方法习惯认真指导学生”(16),开展“得法(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养习(训练良好的读写习惯)”的教改试验呢?

误区之三:机械理解语文教学的“序”

语文教学有没有“序”?如何看待语文教学的“序”?这是一个长期以来困扰着语文教师的主要问题。

对此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见解。有些人认为语文和数理化不同,语文教材前后的连贯性不强,教学中的随意性较大,学生多学几课少学几课没有关系,因此无序可谈。大多数教师认为语文教学同样有序可寻,应该努力克服教学的无序状态,有些教师还围绕“系统化”、“序列化”进行了探索,如陆继椿老师的“一课一得,得得相连”的教学方法,魏书生老师绘制的“语文知识树”,就是两个突出的例子。

“序”是各门学科的科学性的必然要求和外在表现。语文教学从根本上来说,当然也应遵照“循序前进”的原则,问题是语文教学的“序”有其特殊性,这个特殊性就是大体须有,具体则无。对此没有清醒的认识,仍然会使我们走入误区。

一、语文教学的“序”不是简单地呈现为直线发展的形式

数理化教学的“序”表现为“甲乙丙丁”这样不断递进和发展的形式。一般来说,“难”(丙、丁)包含了“易”(甲、乙),“后者”(丙、丁)包含了“前者”(甲、乙)。会解代数二次方程的,肯定会解一次方程,会乘除的肯定会加减。学习语文就不同了,它需要时时回顾,不断反复,据专家统计,小学一年级学生所识的字,大约近40%要回生,除少数外,大部分要在二年级返熟;小学二年级所识的字将近20%要回生,大部分要在三年级返熟。这就说明小学生认识了新的字,不等于记住了以前认过的字,“后者”并不一定包容“前者”。又如中学生写作文,一般来说,先练习记叙文,其次练习说明文,最后练习议论文,但能否说到了练习议论文阶段,写记叙文就不成问题了?不,还得时时回过去练习记叙文,否则就不可能写出“夹叙夹议”的好文章。再如写说明文是否一定比写议论文容易,也不尽然。凡此种种,说明语文学习的“序”大体须有——否则就会陷入完全的“无序状态”,但具体则无——不是呈现为直线的形状。那种“一课一得,得得相连”的“直线”般的教学模式恐怕是并不科学的。

二、不能用知识的“序”代替能力的“序”。

六十年代初期语文教育界提倡“落实双基”。从不要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来说,这一主张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也有局限性,就是把语文教学看成是先讲授“基础知识”再来进行“基本训练”的过程。其实,语文课要训练的是“能力”而非单纯的“知识”。此中道理前头已作了详尽阐述,此处不赘。遗憾的是,“知识”的系统性对教师的“诱惑力”很大,稍不注意,就会轻车熟路,逐点讲来,至于如何由浅入深地排列能力训练的“序”,那就顾不上了。举例来说,你要是翻开一本修辞学论著,可以在目录页上发现几十个“辞格”一字儿排开,煞是壮观,要是逐项讲授,该是何等系统而又方便!可惜那是知识传授的“序”,不能照搬,只得另作安排:(1)有些辞格如回文、顶针等,用得并不普遍,可以略而不提。(2)设问、排比等辞格在课文中用得很多,但可以结合“句式”进行讲授,不必单独进行。(3)比喻、象征等辞格,使用既广,把握又难,就得作为重点内容,不过这中间仍有区别,以先讲“比喻”为宜,因为象征从广义上来说也是一种比喻。此外还有第4、第5等点可谈,总之必须结合学生的语言实践,按照能力的难与易、简与繁作出新的组合和排列。语文教学(包括辞格教学)的专家之所以不同于语言学家(包括修辞学家),不也由此可见端倪吗?

三、以“读”为本安排教学的“序”。

语文能力可以分解为“听、说、读、写”四项,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在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时如何处理好这四者的关系?我认为应以“读”为本,带动其他几项,做到有机结合。值得注意的是,五十年代提“听说读写”,到了1986年国家教委颁发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前后的顺序改为“读写听说”。可以断言,这一变化反映了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并不是任意安排的,目前那种不重视阅读,只搞大量书面练习和“题海战术”的做法,显然是和语文教学的“序”相悖离的。至于“读写听说”之间种种错综复杂的关系,那就说来话长,无法展开了。

误区之四:片面追求新奇的“教学模式”

近年来,好几位语文教学前辈提出要反对教学中的形式主义,刘国正先生向笔者说:“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张志公先生说得更加尖锐:“目前,新花样,新术语,华而不实的玩意儿,患多不患少;新方法,可操作的,行之有效的,患少不患多。要总结出这可操作的,有实效的方法,提高教学效率。(17)”

凡是成功的“教学模式”,都是优秀教师们长期教学经验的积累和升华,是他们“高素质”、“厚功底”的综合体现。不少语文教师反映那些优秀教师的课确实上得好,但自己学不了,其原因盖在于此。至于功力不够而又急于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或是满足于堆砌一些“新术语”,那就不可取了。

“学不了”怎么办?通常的回答是“提高自己的素质”。这样回答自然没有错,问题是提高素质是漫长的过程,当前怎么办?少数语文教师全面提高素质以后,也许可以成为又一批“教学新星”,但大多数教师怎么办?看到这里,大家也许会感到张志公先生主张多研究“可操作的、有实效的办法”是多么切合实际了。

照我看来,语文教学中求“新”求“异”固然很重要,求“同”或者说得确切一点“同中求异”,也不能缺少。语文学习是有内在规律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往今来,大体如此,这就是“同”,当然,时展了,要学习的课程很多,读上“百遍”已不可能,得再研究一下,这就是“异”。又如古代启蒙时学习“对对子”,既生动又有效,可让儿童逐渐了解词性和词义,三味书屋的塾师提出“独角兽”,少年鲁迅立刻对之以“比目鱼”,何等的聪慧机智!对于这种“行之有效”的作法,我们在教学中不也可以作一番“同中求异”的改造和发展吗?此外,古人和今人在“读写听说”方面摸索了很多“可操作”的作法,均值得我们认真借鉴、发展和改造。

总而言之,与其眼睛向上,急于求成,构建“整套”的“全新”的“教学模式”,还不如脚踏实地,逐项进行,围绕一些“可操作的作法”共同研究,彼此揣摩。没有疑问,这种研究和揣摩不是你攻倒我,我否定你,而是“同中求异”——不断的积累、充实、补充。相信这样坚持下去是会有收获的,不知语文教育界人士以为如何?

注:

(1)《语文学习》1995年第1期封二题字。

(2)《上海教育学院院报》第128期。梁衡同志的说法参见梁衡:《语言文字是民族生命的一部分》,载《语文学习》1996年第2期。

(3)转引自权曙明:《阅读教学的观察与思考》,《语文学习》1996年第6期。

(4)《会写“钥匙”的大学生……》,《光明日报》1997年8月6日。

(5)、(6)《迫切需要研究一些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中学语文教学》1997年第1期。

(7)章熊:《我们是怎样学习语言的》,《中文自修》1997年第2期。

(8)《中学语文教学》1997年第2期。

(9)吴非:《天空只能是“蓝蓝的”吗?》、《新民晚报》1996年5月4日。

(10)《叶圣陶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11)《学习语法培养语感——访吕叔湘先生》,《语文学习》1985年第1期。

(12)见王尊政:《漫谈语感教学(上)》,《中学语文教学》1993年第10期。

(13)《答<语文建设>记者问》,《语文建设》1995年第2期。

(14)《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15)《从我学语文的经历说开去》,《文汇报》1992年4月10日。

篇10

一个成功的项目,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描述并传达给创业者,然而,这种传达在启示的基础上很难达到警示的效果,因为每一个成功的背后,都埋藏着许多可能酿造失败的种子。本刊之所以剖析服装零售业的反面案例,原因有三:第一,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每三个创业者,就有一个创业者的理想创业项目是经营服装店,虽然很多人在经过多重筛选后可能转投其他项目,但无疑服装店是一个颇具投资吸引力并且备受创业者关注的行业;第二,服装店本身是一个可持续发展项目,创业者可以通过一家经营成熟的服装店,继而设计加工独具风格或流行热门的服装,打出自身品牌,走专业化和市场化道路。因此,一个小小的服装店,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是一项大工程的前身,前期的仔细雕琢和打磨势在必行;第三,兼有“最容易成功项目”和“最容易失败项目”的服装零售业,它令成功者引以为傲,而正因为它的“容易成功”,才让失败者更加沮丧并不知所措,同时,它的普遍性和大众化,滋生了创业者潜意识的轻视和怠慢,以至于当失败降临时,如同晴天霹雳。

那些生活在服装行业最底层经历几起几落,最终三振出局的创业者们,他们不过是在选址、定位、货源选择、营销策略和一些细节问题上发生了失误,但这些失误往往可能对小店的现在或将来造成致命一击。本刊旨在以小见大,通过各地服装零售店经营不善的典型案例,形成像一面锐利的镜子,综合反射各行各业失败者们疲于改善的问题。

选址与进货之困

开店选址和进货相辅相成:当店铺选在商圈附近,由于经营费用昂贵,货源的利润空间就要足够大;如果开一家靠熟客维系生意的普通街边小店或楼中店,货源则要注重性价比。如果选址和进货错了位,或对高端目标市场的调查和分析不够详尽,小店很容易因资金链断裂而导致失败。

选错店址卖错裳

2009年6月,王晓宇在广州的北京路上闲逛时,发现了一家非常符合他的审美观的服装店,虽然产品价格非常昂贵,但全部是意大利、法国的进口成衣,是中高端服装店的标杆。早就酝酿开高档服装店的王晓宇,花200元买通了导购员,拿到了该店上游批发商的资料。

一个月后,28岁的房地产职业顾问王晓宇在北京寸土寸金的隆福寺街租了一间12平方米大小的门面,准备开一间欧洲进口高档服装店,取名“华欧服饰”。福隆寺街是一条以服装店聚集而闻名的商业街,1.5万元/月的租金几乎是王晓宇两个月的工资,但创业心切的他却认为,只要利用高档的装修、产品和服务来立体包装小店,很可能在京城站稳脚跟。

装修期间,王晓宇马不停蹄赶去深圳进了3万元货。至此,王晓宇对小店的投资已接近10万元:转让费2万元、当月租金1.5万元、装修2.1万元、首批进货3万元。开业后,王晓宇蒙了,整整一个星期没卖出一件衣服,坚持了一个月,销售情况惨淡。

王晓宇当机立断,将第一批货全部亏本甩卖,利用回笼资金再次前往深圳,进了一批跟上批服装风格不同的产品。这批货不仅有进口服装,为了兼顾各种消费水平的顾客,王晓宇特意增加了部分当下流行的相对进口服装便宜的外贸服装,比例达到了该批产品的1/3。

新品出炉后,华欧的销售额猛涨,平均月销售额迅速蹿升至3万元。王晓宇大胆设想,按此速度发展下去,三个月内销售额突破5万元应该不在话下,届时整个小店便能盘活。但始料未及的是,无论之后王晓宇如何促销、增加顾客消费频繁的外贸服装的比例,“3万元”就像一把利剑,将华欧的销售额增量斩断,之后的四个月,销售额始终突不破这个让人揪心的数字。

3万元销售额,除去产品成本和一个月的运营成本,王晓宇拿到手里的钱已所剩无几。与房东数次磋商减租未果的王晓宇,再也经不起高支出低收入的折磨,于2010年3月关门歇业了。

之后,王晓宇在其博客中写道:

曾经自视甚高的我以为,即便自己没做过生意,也有足够的精力、魄力和阅历去填补相对空白的创业经验,直到五年北漂生活辛苦挣来的13.5万元付之东流,我才不得不深刻反省自己当初的稚嫩和大胆。

我开店犯了两个严重的错误:

1.选址错误。作为一个仅有不到20万元存款的创业者,我只是一味大胆假设各种成功的可能,从没想过连续亏损半年甚至一年,是否能承担得起高昂的租金和囤货成本。由此看来,适合作的服装店,店租应该在5000~7000元以内,即便连续亏损一年,最后按成本价清仓处理服装,损失也不会超过5万元。

2.选择货源错误。在一个高价位服装云集的地段开店,要想求得生存,要么有绝佳的货源,要么有强大的顾客资源。之前我以为自己的货源有优势,但我忽略了一点,没有以消费市场的现状为进货思路,而在进购服装时掺入了太多个人喜好。之后的失败则验证了那句“产品好是一回事,有没有市场是另一回事。”

之后我才了解到,周边的四家同档次服装店,其中两家已经经营了七八年,拥有众多回头客,这是市场早入者的先天优势,我没法比;而另外两家,分别拥有一些企业客户,指定供应服装,这也是我无法比拟的人脉积累。后来我加入外贸服装后生意有了起色,却由于周围也有几家外贸店,市场迅速饱和后形成了动态平衡,销售额也就上不去了。因此从一开始,我就应该在西单找一间便宜的门面,直接做外贸服装。想起入行前曾嘲笑过一个开服装店的朋友,他开的是一家外贸男装店,我当时认为很没档次,赚不了钱,一个月累死累活挣七八千块钱,不如到企业打工。现在想来,才发现我根本不懂做生意的意义和残酷的现实。

专家点评

浙江星星服饰贸易公司营销总监李新柯认为:服装店选址注重商圈效应固然重要,但创业者在行动前,应做好充分的市场调查和自我实力评估。选址和货源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条件,店铺选在人流量大、租金高昂的商业街,无疑增加了创业者的经营风险,因此在货源的选择时,则应更加强调贴合商圈消费者的口味,一方面不能与周边大店硬碰硬,另一方面又要有鲜明的特色。在王晓宇的案例中,将选址和选择货源分开来看,其实都没有明显的问题:店铺租金高,则可以销量大取胜;货源利润空间低,则可以租金较低的店铺对运营成本进行控制,但王晓宇既选择了高租金店铺,又选择了无法薄利多销的产品,失败乃是必然。

成功案例链接

郑州的罗惠珍女士有一间名为“小小家”的服装店。这间店约25平方米大小,租金5500元,位于新绿洲小区业主每日进出小区必经的一条街上。除了小区业主会为小店带来大量消费之外,这条街附近还有一所重点小学,而小店又处于小学的下游位置,由于人在走上坡路是通常会放慢速度,则增加了“小小家”被关注的几率;与此同时,该路段只有很窄的两车道,经常堵车,开车接学生放学的家长也很可能在堵车过程中发现“小小家”。罗惠珍判断,附近业主和重点小学学生家长,大部分是非老板或工人的中产阶级,店内服装则以中档品牌服装和优质外贸服装为主,淡季时销售额有2.5~3万元,旺季则可达7~8万元。这是一则非常典型的选址与货源完美结合的创业样本。

经营决策失误之困

通常情况下,创业者会针对消费者制定各种策略,以达到吸引消费者、促成销售的目的,甚至跟风模仿周边同行的生意伎俩,这原本是正确的,但是这种摸索式方案其本身由于忽视了消费者的不确定性及其喜好的不稳定性,可能会在执行过程中造成一些新的弊端。

新手不可轻易改弦易辙

紧追时尚元素的湛江人张健,在广州蒂豪女人街开了一家韩式风格的服装店“韩流来袭”。为了经营好小店,张健早在网上搜集了大量韩式服装商和厂家的资料,并进了1万元首批产品。由于该地段人气旺、时尚气息浓厚,加之张健选货眼光独特,开张不久就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开业第二个月纯利润就达到了1.1万元。

首战告捷的张健自信随之膨胀,开始大量进货。连续几个月,张健的“韩流来袭”门庭若市,严重制约了附近另一家服装店“雨后初晴”的销售额。7月的一天,正沉溺其中的张健,突然发现莫名少了许多顾客,四处打探后得知,原本经营中国风服装的“雨后初晴”也开始跟风拓展韩式服装业务。对方为吸引顾客,大张旗鼓地将与“韩流来袭”的类似款进行促销,使得张健当月的生意额急剧下滑了1/3。

一个成熟的经营者遇见同质化竞争时,通常不会选择用价格战与之抗衡,但稚嫩而又无计可施的张健为了站稳脚跟,只能降价狂揽顾客。

8月中旬,“雨后初晴”上了一批新款韩装,这批货款式多、单件数量少,与此同时,经验老到的对方暗地里开始大量进购秋装,却只在店内挂出了夏装。焦急的张健并没从竞争对手处得到任何有效提示,他紧随其后从另一个批发商处进了3万元夏装,并开展了一系列促销活动,比如满200元省20元、满500元打八折,还将在当地批发市场采购的一批小商品作为“进店即送”的赠品。然而,经过一周的促销,“韩流来袭”的销售额不上不下,一直保持在2万元左右。

10月,当张健忙着清仓处理夏装、进购秋装时,“雨后初晴”早已卖完了第一轮秋装,并且由于资金回笼快,开始降价促销,变相拉低了张健新装的起步价。当月只卖出一件衣服的张健,脑海里突然闪过一个加重风险的念头――他悄悄托人进购了一批名牌仿货,希望以此增强其在同质化竞争中的优势。

由于打着名牌的大旗,价格适中,店内100~300元之间的仿货很快被抢购一空。重拾信心的张健,随即向朋友借钱进购了大量仿货。但世事无常,张健万万没想到,为小店赢得销售态势空前好的仿货,竟为自己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很快,麻烦接踵而至。

一些顾客在买回衣服、裤子后发现了质量问题,纷纷要求张健退货,更甚者还在论坛发帖,指责无良商家卖劣质仿货。每天处于同顾客周旋之中的张健,再无心思打理生意。几天后,当地工商部门也接到举报,使得整个事态泥沙俱下。2010年2月,入不敷出的张健,终于关门歇业。他临走时撞见一个老顾客,对方嘴角抽动两下后,迅速窜进了“雨后初晴”,张健这才感悟到:“做生意不仅需要充足的资金,更需要周全的思维模式和诚实经营。”

同质化竞争优势的三大特征:

1. 有抗消耗能力,即资金充裕,经得住前期损耗。

2. 有降价产品,为新产品推出打开局面。

3. 有针对性地降价,并有完整的降价后巩固阵地的措施,不至于光消耗成本没有收益。

创业老将,大意失荆州

当一个经验丰富对市场驾轻就熟的创业者,遭遇到突如其来的冲击时,一切原有理念和执着,都将随着竞争的残酷而变得不堪一击。

这是一个曾经拥有过巨大成功而后急转直下被市场淘汰出局的案例,也是本刊过去的一个采访对象,鉴于主人公目前不愿透露姓名,本案例人名、店名和地名均为化名。

2008年,陈婷的“童梦缘”童装店开张了。在她看来,童装市场很特殊,儿童感性,往往掏钱的家长又相对理性,凡不能兼顾二者的小店,大都经营惨淡。虽然价格不能太高,但陈婷坚持不到万不得已绝不打折,因为一旦给人留下低价的印象,日后就算有更上乘的货,也势必不好提价销售。而要让人不讨价还价心甘情愿地消费,除了产品独特,至少是本地绝无仅有的款式之外,还须定价合理。因此,为了规避在本土批发市场拿货的同质化竞争,陈婷通过朋友引荐,成功拿到了一批日本在港代工的品牌童装尾单。

陈婷选择在主城区背街、租金便宜的服装城租了一间22平方米的小店,取名“童梦缘”。陈婷的童装店位于童装专区最当道的交叉路口,为了营造儿童天地的氛围,“童梦缘”采用全通透落地玻璃设计,店内色彩鲜艳抢眼;地上、天花板上到处陈列和悬挂着装饰品;左面玻璃自上而下挂满了“穿着”品牌童装的布偶……装修费用花了近5万元!

如此一来,小孩子玩得舍不得离开,就给了一旁的家长逛店的机会,这是变相营销;谈及产品,从普通棉布到优质竹节棉,甚至带人工刺绣的童装,价格在30~500元之间,基本能辐射所有档次的消费者。价格在100~200元之间的童装,其质量和做工让顾客一眼便看出与国产品牌之间的差距,虽然价格较普通童装店偏贵,但深得小朋友喜爱,很快这批产品就被一抢而空。

为了推进高档童装的销售,陈婷开始跑影楼推销童装。由于她的货质量好、款式独特时尚,很快便引起了当地最大的全国连锁影楼“金摄影”的关注,双方磋商后,陈婷以零售价七折的价格供货给“金摄影”,并要求将“童梦缘”的小店手册放在“金摄影”展示。由于“金摄影”名气大,逐渐有妈妈顾客慕名到“童梦缘”购物。很快,“童梦缘”成了一个“妈妈沙龙”,有的单纯购物,有的交流妈妈心得,陈婷不用做任何推销,只要将话题焦点集中在孩子身上,形成一种气场,一天下来不知不觉能卖几千元童装。

然而,就在这个将小店做大的节骨眼上,陈婷却因为去台湾旅游时喜欢上了当地的工艺品,回来后开始在商业街找店铺,突发奇想称要开一家本地独一无二的工艺装饰品店。陈婷认为“童梦缘”已经形成气候和固定的消费人群,只要按部就班,就能永续经营。为了搞好新项目,她专门请了两个员工轮流守童装店,甚至连进货都交给店员打理,去童装店的时间愈来愈少。

无独有偶,几家实力强劲的童装店先后进驻了“童梦缘”所在的服装城,虽然货源不同,但对方自称是韩国品牌童装或原创手工自制童装,颇有噱头,并且价格适中,隔三差五搞促销。而“童梦缘”虽然地理位置当道,销售额却每况愈下,陈婷更坚持之前的理念,不讲价不打折,要有品牌尊严。殊不知,“日本品牌童装”、“妈妈沙龙”也会有让顾客审美疲劳的一天,消费者始终会从即兴消费回归理性消费,最看重的还是价格优势。

当可供选择的店面太少,陈婷关于开工艺品店的梦想被搁置而回头时,童装店的生意已经一落千丈,而大多数顾客,也已散落到了别人的领域。

点评:

在本案例中,陈婷是比较典型的自以为是、狂妄自大的创业者。对于中小型创业而言,前提是做好重点项目,即便增加项目,也应该在原有项目的基础上,开源节流多元化产品,而不是在精力和资金并不充裕的情况下,投资另外的领域。

陈婷目前有两种方式可能挽回颓势:一是在统一调低价格的基础上继续以“妈妈沙龙”的形式经营童装店;二是开展新的促销方式,或与服装城内的男女装店、家居用品店进行异业联盟,拉动消费。

过度营销,顾客反感

北京朝阳区的真伊服装店外,一位姓方的消费者告诉记者,“我很不喜欢导购的虚假热情,尤其是寸步不离、喋喋不休的过分推销。”

真伊是一间以销售品牌女装为主的服装店,该店有一个营销方式――每位进店的顾客,都伴有一个服装导购员,目的是要挑选彰显顾客气质的衣服。当方女士随意拿起一件衣服,导购员并不是以专业的方式介绍该衣服的质地和特点,而是急切地告诉她,这件衣服很适合她的身材,而且买两件有九折优惠……方女士对这种功利的营销方式大感不悦,随便翻了翻挂在衣架上的衣服,便转身离开了。

点评:

即便把控好了服装店的资金流、货源等至关重要的问题,为小店经营创造了良好的大环境,店内营销却也不可忽视。一般来说,在不清楚顾客的消费习性时,一定要察言观色,最好先问一句:“需要我帮您什么?”再根据顾客的反应,见机行事。

细节之困

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在服装零售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面对产品质量以及服务的同质化趋势,细节营销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许多服装店店主在其经验和知识面的极限范围内摸索出了一套大的营销方式,而对于市场本身和顾客的心理,却并不一定拿捏得精准。

案例一“进货时机”失误,导致客源流失

每当到了该进货的时候,艾童总是会觉得焦虑。因为原来积压了不少库存,如果再进新货的话,她既害怕前面的“吃不了”,后面进的还得“兜着走”,更害怕进一步加大库存风险,形成恶性循环。

创业之初,艾童选择了一处成熟的社区,她认为那里居民集中,只要自己的服装款式好、质量好,这样的选址对于培养老顾客有着天然的优势。然而,由于艾童过于担心库存的风险,一个月最多上新两次,而且为了减少库存,她通常决定只进少量新货,让旧货跟新货一起卖。这样造成的结果是新货过少,顾客购买时总是码数不全或缺款式颜色太少而没法满足顾客的需求,最后旧货和新货一起成了存货。

一旦存货产生,艾童就觉得很紧张,不断地推出特价促销的活动,比如原价198元的外套,老顾客买了不到一周,艾童就做了六折优惠处理。殊不知,对于一个靠培养老顾客、回头客为根本的社区服装店来说,这是十分不利的。简单地说,新款上架时,顾客觉得喜欢买了,但是没过几天,她忽然发现自己原价购买的衣服现在开始打折处理了,心里难免有种被忽悠的感觉。并且艾童把打折作为清理库存的惟一手段,经常采用,久而久之,老顾客都觉得不舒服,也就慢慢转投其他店了。因此,艾童的“魅影”女装店,销售额逐月下降,从2009年开业三个月后的2万元/月,降到了目前的8000元/月。

另外,艾童对服装经营的认识有一点很致命,就是只拿新款,旧款即使好卖也不会再补货,以使店铺新品保持流动。其实,有经验的人会抓住市场需求迅速补充货源,并且持续销售到势头减弱或者此款销完为止。因为热销款式一旦赢得市场认可,销售额便会屡创新高,这比试销其他款式容易得多,而且能够带来更大的利润。

点评:

这个案例说明店铺在选择进货时机时一定要胆大心细。货是店铺的“本”,货太少或不符合顾客的需求,就成了无本之木。只有掌握并利用好进货的时机,店铺才具备吸引顾客的基本条件。

一般来说,进货时机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开店或装修后进货;

2.因顾客购买造成缺货,或因新款商品推出,以及促销活动计划安排而补货;

3.在季节更换时采购某些季节性较强的商品。

像艾童这样以老顾客为主的店,选择清货时机更要谨慎,她可以采用会员制,然后把存货拿出来针对这部分会员进行换季的回馈活动。这样,虽然同样是打折,但顾客的心理感受完全不同,盲目清货会让她们觉得商品贬值,而回馈性的清货计划则会让她们觉得自己被优待,更对这个店产生信任感。

案例二装修不当,导致莫名失败

李梅的服装店开在重庆一个比较成熟的商圈,她创业之前对比分析了周围的服装店,发觉女装店的生意普遍较好。这些女装店多是以日韩流行风格为主,而且大多数小店为了节约成本,装修相对简陋,李梅迅速在心里勾画出一家有品位的女性休闲服饰店。基于这样的前提,李梅从进货到装修都狠下了一番功夫。

然而,自2009年10月开张以来,小店“休闲时光”一直惨淡经营,李梅对此百思不得其解。

记者走进李梅的“休闲时光”,一种温馨的感觉油然而生:李梅别出心裁地用树皮在木板上打底,用一截一截的原木横截面拼出了小店的汉语和英文店名;店内的墙上,看似随意地挂着用来打版的新款服装,窗边飘着橄榄色的轻纱门帘;舒缓动听的音乐衬托出小店的雅致;“休闲时光”内的营业员说话轻言细语,服务态度很专业;店铺内总是被打扫得干净清爽,室内的灯光柔和而唯美。李梅从未意识到,在装修上的这一番用心,反而成了她开店过程中最大的败笔。

店铺外观如同人的面孔,即“店铺是脸面”。这是顾客瞬间断定一家店铺形象的依据。休闲服饰的理念在于自然、自主、自由,因此,一家经营休闲服饰店的店内气氛必须轻松、随意,商品要方便观看和拿取。“休闲时光”这种装修风格的失败之处在于:

1. 无法吸引路过的潜在顾客。有休闲服饰消费需求的人,很可能从外观判断这是一家流行品牌女装店。

2.气氛和环境决定购买力。进店的顾客虽然觉得店面很有特色,但李梅把大多数衣服都挂在墙上打版展示,顾客想试衣服还需要专门取下,失去了轻松自在的感觉,如果打着休闲服饰的旗号卖的却是严肃,顾客自然就在无形之中流失了。

点评:

消费者习惯通过服饰来表达他们的价值观念,而市场则以迎合这些观念而生存,因此,店主应根据不同的经营风格、客户群来进行视觉营销的设计。

店铺怎么装修、商品怎么陈列,都应该围绕服装的定位,这样,才能在第一时间从眼球上吸引到潜在的消费者。

装修陈列须知:

1.门头字体以及大小设计要与门面大小结合;2.收银台的设置要简单,不宜在通道位置;3.试衣间里要有凳子、挂钩和拖鞋,方便顾客换衣;4.最好有一张长凳或两把椅子作为休息处,再配置一台饮水机;5.陈列道具时要注意,一是要将各种款式选一件并排挂在陈列架上,方便顾客挑选或取拿;二是将热门款式或流行颜色的衣服放在显眼位置,吸引顾客眼球;6.店内死角最好能放一些小装饰品,遮挡灰尘;7.灯光以柔和温馨为主,不要太明亮,否则会给人过于严肃和正规的感觉。

合伙之困

与他人合伙创业,已成为一种商业形态:一方面可充分利用双方的人脉关系,另一方面可克服资金短缺的压力,还能把风险降至最低。但在合伙过程中,会有很多的问题考验着双方智慧和处事能力。

伤心的生意:

意见不合分道扬镳

这是麦迪的创业故事,失败让他至今心头还有一道伤口。

麦迪女友的哥哥(以下称武哥)提出开一家服装店,而且他的一个朋友在做服装批发,价格会比别人优惠。他说开一个服装店启动资金也就5-6万元,但是利润丰厚。麦迪当时正在失业中,当即同意合伙大干一场。

通过中介,他们找到了一个流动人口密集的商业繁华区,租下了第5楼,200平方,租金1万元一月。本来可以半年一付,但武哥说,要做就做长,不如一次性付一年,这笔开支远远超过投资预期,麦迪虽然保留自己的意见,但武哥还是按自己的意思付了一年的租金。为了节省开支,店面的装修有很多都是自己动手,就连电工材料和风扇等等也是麦迪和女友跑到批发市场买的。半月后,店面装修结束了,花费又去了3万元。

接下来是进货,麦迪的意见是,在商业繁华区,应该主卖男装和女装,武哥却说要满足各个阶层的需要,各类服装都要进一点。又是一个星期,他们的“阳光服装店”终于开业了,乍一看,像个大杂货铺,前半月,由于和商场联手做返券销售,生意一度火爆,麦迪和武哥还去进过好几次货。之后店里的生意并不怎么好。于是,麦迪提出,对所招的几名服务员进行提成考核,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而且对提高他们的服务质量也有好处。财务主管却反对说,还是固定工资好,至少可以保证人员稳定,她还说,现在成熟的服务员不好招,特别是新开的店,服务员更要稳定。武哥听后,当场就称赞财务主管的主意好。

通过前几件事,麦迪感觉武哥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麦迪的任何建议,无论合理与否,武哥从未考虑过,麦迪于是心头萌生去意。

阳光服装店进货基本在武哥朋友的批发店批发,麦迪发现服装在换季上总比其他店慢半拍,失去了很多商机,特别是在款式和价格上都没什么优势,不能吸引更多的客源。针对此情况,麦迪给武哥进行了说明,并说是不是可以考虑从其他地方进一些货,以免在一棵树上吊死。武哥听后非常不耐烦地说“我这样做还够得上朋友吗?”麦迪一听,再次萌生去意。

不久,麦迪试着和其他批发商谈进货业务,他突然发现,同种款式及同品牌的服装价格竟然悬殊两个百分点!他立马把这一情况告诉武哥,没想到武哥除了表示气愤外,根本没考虑改变进货渠道。这次,麦迪忍无可忍了,最终和武哥决裂,提出了分手,尽管武哥苦苦挽留,麦迪还是和他分手了。

后来,武哥的生意很快败落。麦迪自己开了一个小店,生意红红火火。麦迪说,合伙做生意,最基本的就是相互倾听意见,最重要的是相互信任,最忌讳的是任人唯亲。他和武哥合作,自始至终没倾心交流过,在他心头留下了一道伤口,他说,如果武哥稍稍做得好一点,二人是可以一起赚大钱的。

经验之谈

三次合伙做大做强

郑尚创业有4个年头了。其间与他人合作过3次。结果大家发财,皆大欢喜。总结起来就是:合作只要原则清楚,合伙生意更好做,合力更强大。

郑尚第一次和别人合作是2006年的6月,他与同事合作开起了儿童服装店,二人资金合在一起,郑尚负责整个经营,同事因为还要上班,负责财务,其间遇到很多从未遇到的问题,他们一起协商解决,在困难的时候二人感受到合作的力量,问题面前有商量,困难面前共同想办法。他们经营得很好,不久又做起了这个儿童服装品牌的项目,同行在竞争中纷纷败落,二人成为最后的赢家,当地市场他们最大。

第二次合作在2007年10月份,随着他们合作发展的不断进步,郑尚的其他朋友要求一起参与做全国市场,因为各种原因,由郑尚的一个朋友做法人,全权负责经营,但他不懂得他们这块业务,这次合作,带来很大的风险与危机,结果一步步走向失败。这次合作出现分工不明确,合作没有书面严格的原则要求,出现外行管理内行,合作不信任,运作不踏实,内部没有原则制约办法的现状。

第三次,他们组建了股份公司,在吸取第二次合作失败的基础上,郑尚选择的合作伙伴,虽然比较精明多疑,但双方在合作前制定了合作原则协议,大家必须遵守,包括财务制度。虽然多次发生股东意见分歧,但是面对原则,大家不敢妄动。运营渐渐走好,现在他们的主打项目,已经打开全国市场,并且地方市场呈现良好态势。

总结三次合作:第一次合作2人,简单约定,一个全面负责,一个负责财务,下班去帮忙一下。经营很好。主要是分工明确,处理好合作的原则问题,财务互相监督,分配规则大家意见一致。第二次合作5个人,合作前只有股份分配办法,没有发展的原则纲要,没有良好的监督以及预算机制。不能很好的制约,出现多头管理。失败是情理之中。第三次合作3人,合作伙伴各有特长,外行虽为大股东,刚开始主要全盘操控市场,但是因为合作前的协议原则,对于企业发展不能提出好的发展方案,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动退出管理层,财务等各项监督机制完善,各股东明确自己的责任,严格遵守原则规定的内容,保证了市场的开拓力量的通畅。

从上面可发现,合作人员多少不是成败关键的因素,关键因素是:第一,合作原则要明确,要能够互相监督,财务清晰;第二,能者上,庸者让;第三,合作是智慧的结晶,一致对外,所向无敌;第四,合作尽量要优势互补。

选合伙人五注意

1. 注意人品。选合伙人的标准“人品第一、价值观第二、工作态度第三、能力第四”,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合伙人必须在同一个单位共事过一年以上的时间。因为人的工作面和生活面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是完全不同的,有些人可以当很好的朋友,但不可以做很好的合作伙伴。

2. 先小人后君子。股东要签订竞业及商业保密协议,合作期间和合作结束两年内不得从事同行业和高相关度的行业。这样可以有效防止个人私心的膨胀而导致分裂。竞业协议可延伸到企业核心人员和中高管理层,在新员工入职前就实施。

3. 科学对待能人的方式。可用高薪+分红方式来留人,而非用股份的方式。

4. 做好最坏的打算。股东间出现分歧,自己要做好最坏的打算,做到心中有底,处理问题时就会以比较平和的心态、理性的去面对,让事情得到圆满解决。在不违反原则性前提下,要本着不伤和气、好聚好散前提处理事情,合作不成还可以继续当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