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发言稿范文
时间:2023-04-02 12:44: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辅导员发言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各位同行:
大家好。我是来自**大学的一名辅导员,2006年开始从事辅导员工作,很有幸受学校的委派参加本期辅导员、班主任骨干培训班。首先,请允许我代表第七期培训班的所有学员向关心和爱护全省辅导员工作的省教育厅领导致以崇高的敬意;向精心组织和认真筹备本次培训的***大学的各位领导、老师致以最真诚的谢意。
5天来,教育部、**省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基地和研修中心**大学基地的老师们为我们精心安排了许多知名专家的讲座,使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与优秀辅导员和兄弟院校同仁的交流使我认知了许多工作上的盲点,学会了许多技巧,应该说我取得了理论和实践的双丰收。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一、提高了认识,坚定了信念。不瞒大家说,这次来培训前我对我的工作产生一定的消极思想,日益重复的工作、无休不止的电话、千头万绪的琐事让我对辅导员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厌恶情绪,应该说是优秀辅导员高老师语重心长的提醒、**大学**处长幽默睿智的话语还有每一位专家教授对于学生工作的热忱和重视,让我对辅导员工作有了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对自己的工作有了全新准确的定位。辅导员工作是一项以心育新,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以智慧育智慧的艰苦而崇高的精神劳动。它的艰苦在于劳心、劳力、劳智慧,它的崇高在于育人、树德、铸灵魂。既然选择了这样一份职业,我就必须时刻注意加强自己的理论学习和道德修养,不断地提高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踏踏实实的工作,兢兢业业的做人,这样才能让祖国放心、让领导放心、更让自己安心。
二、增长了知识,开阔了思路。能够在一次培训班上集中聆听到这么多位专家教授关于学生工作的研究成果和真知灼见,使我犹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教授关于当代大学生的变化和辅导员管理理念的创新理论、**老师对于大学生心里健康教育的阐述还有孙清潮书记对于大学生突发行为应急处置个案的分析让我不但明确了坚持教育和自我教育、坚持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同时也使我明白虽然辅导员的工作实践性很强,但必要的理论修养是必备的,实践出理论,理论再反过来指导实践,这样能使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提高预见性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和创新。
三、认识了朋友,收获了经验。5天来,利用分组研讨和研修基地为我们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我们充分交流了对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的感受,畅谈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学习到了其他学校好的经验和做法。**大学的“课外十二学分”, **大学的所有辅导员进行系统的专职培训,还有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对今后我校更好的开展工作都有很强的启迪和借鉴作用。虽然即将话别,但我们的**才刚刚开始,相信通过已经建立起得信息渠道和交流平台,今后我们将会走的更近,走得更远。
辅导员的工作很繁琐,所做的工作“上接天下接地”,有无数的喜悦与学生共享,也有数不尽的辛酸自己吞咽。我们也更深刻的认识到我们是社会舞台上的小角色,但是教育是社会生活中的大事业,小角色从事大事业,只要我们有大付出就一定能够收获学生的大德、大智慧。作为一名普通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所有的辅导员同志也必定能在辅导员的社会小角色上成就一番大事业。
篇2
大家好!
绽放着喜庆的笑脸,伴随着春天的脚步,新的学期开始了。新的学期,新的开始,带来新的机会,新的挑战,也孕育着新的希望与憧憬。我相信我们的每一位老师、同学都能以自己的勤奋与智慧书写新学年学习与工作的满意答卷。
在新学期开始的时候,校大队部要对同学们提出以下几点要求:
首先,要做到仪表整洁。整洁的仪表给老师、同学们带来一个好印象,让大家都喜欢跟你在一起。还要自觉配戴好红领巾,她是少先队员的标志,戴好她,只会让你显得更精神。
第二,争做文明守纪的好孩子。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养成良好的行为品德是最重要的。本学期学校要求同学们在行为习惯上,继续发扬讲文明、懂礼仪的好风貌。在和同学的相处中,高年级的哥哥姐姐要爱护低年级的小同学。在课外活动时,上下楼梯主动靠右走,见到校园里的纸屑主动拾起来。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不乱丢瓜皮纸屑。在新的学年里,希望同学们做一个有爱心、善心、孝心、关心父母、关爱他人、关爱社会、互助友爱、善于合作的人;做一个有崇高理想和献身精神、一个有钢铁般意志和高尚品格的人;做一个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人。
这学期我校还将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
开学这个月:守规则、重安全,做行为文明的好队员。
三月份:“学雷锋、树新风”义务清扫街道;开展“我懂事了”活动,结合三、八妇女节,要求队员在3月8日那天做一、两件令妈妈或奶奶或老师等感到高兴、欣慰的事。
四月份:讲英雄、学英雄,做热爱祖国的好队员。
清明节前后,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结合“讲革命故事,唱革命歌曲,学革命精神”开展系列主题活动,让队员们通过讲故事和用自己的歌声等方式缅怀革命先烈。
五月份:迎“六一”节大型庆祝活动筹备工作。
六月份:庆“六一”文艺汇演。
六、七月份:迎接期末考试,勤思考、乐探究,学习、有方法的好队员。
结合班级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对优秀辅导员、优秀少先队员、文明雏鹰中队中队进行表彰奖励。
愿同学们在新的学期里,勤奋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篇3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高发
中图分类号:G642.4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7月28日
一、研究背景
1974年,美国学者Freudenberger提出了“职业倦怠”这一全新概念,用于描述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导致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1981年,Maslach将其系统概括为三个维度,即情感衰竭、去人格化、无力感或者低个人成就感。情感衰竭系指没有活力,缺乏工作热情,感到个人情感处于极度疲惫的状态,是职业倦怠的核心维度,具有最为明显的症状表现。去人格化系指刻意保持与工作对象间的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和忽视的态度,对工作敷衍了事,个人发展停滞,行为怪癖,提出工作调度的申请或者有离开工作岗位的强烈意愿。无力感或者低个人成就感系指倾向于消极评价自己,并伴有工作能力体验和成就体验的下降,认为工作不但不能发挥自身的才能,而且是枯燥无味的繁琐事物。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及综合作用,高校辅导员作为典型的助人行业工作群体,其职业倦怠发生情况显著高于其他教育行业的从业者。职业倦怠在高校辅导员中的高发生率,不仅严重影响了其所担任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职工作的成效,而且对于工作对象,即广大高校学生的人格形成、心理健康、情绪建构等方面有着严重的负面效应,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于高校辅导员的社会形象造成了损毁,降低了社会公众及主流舆论对其的评价。因此,结合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性质与工作特点,分析其职业倦怠高发的原因,并且在现有的框架体系不可能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情况下,探求降低其职业倦怠发生率、缓解其程度、避免癔症效应的加剧,成为当前对于高校辅导员的研究关注度逐年上升,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深度不断增加的基础上,一个影响广泛且兼具实际意义的研究热点。
二、原因分析
各个行业均存在程度不同的职业倦怠,但高校辅导员作为特殊的教育工作者,其职业倦怠的高发,在不同层次的教育机构、教育行业的不同领域及高校内部的不同工作群体中,表现最为明显,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职业特点。高校辅导员这一职位并非中国独有,但与欧美国家高校的学生工作者不同,中国的高校辅导员从制度设计的伊始便被赋予了浓厚的思想政治教育色彩。随着时代变迁和高等教育领域日新月异的快速变革,高校学生工作的复杂性、时空上的无限延展性及风险性均大幅度提升,这就迫切需要高度专业化、科学化与职业化的学生工作者群体。但是,与之相反,目前高校学生工作的理念与具体制度依然明显滞后,依然停留在以往陈旧的思维中,对于高校辅导员的培养、使用和认识存在严重的误区。但是,现实的变化又使得高校在实际情况中会做出各种形式的政策调整。因此各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是,高校辅导员所本应承担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能被弱化,处于极度尴尬的地位,其所承担的行政事务性工作却严重过量,且缺乏有效的分化。根据相关规定,高校辅导员具备高校教师与管理干部的双重身份,实际情况却是不仅其高校教师的身份无法得到政策上的落实,而且在行政体系中,无论是级别晋升或者所处地位,均属于较为特殊的群体。至今为止,相当部分的高校并没有出台专门针对学生工作群体,特别是辅导员的工作条例,因此导致辅导员的工作内容没有明确的范围,责任无限制扩大,其粉饰各种角色且在其中频繁转换的工作特点,决定了辅导员需要承担较专任教师和科研人员更大的心理压力,易发精神障碍。巨大的工作压力,加之长期各种不良精神因素的刺激,必然会导致高校辅导员的生理和心理状况不佳,造成对于所从事职业的愤懑与不满,工作热情逐渐消退。因此,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特点,是导致其职业倦怠高发的现实基础。
(二)校内外环境。与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且收入途径多样的专任教师相比,辅导员虽然属于高校教师序列,但所从事的基本上以行政事务性工作为主,授课任务较少,缺乏从事科学研究的平台,这直接导致两个方面的情况:一是因无课时费及科研经费,使得辅导员的实际收入在高校各工作群体中明显偏低,鉴于高校的整体收入水平与政府机关、其他事业单位及垄断性央企国企相比并无优势,故高校辅导员的待遇在社会中处于中下等水平;二是高校作为学术场,科研与教学是高校工作的主流,辅导员的工作属于服务性质,见效不明显且周期较长,加之传统的偏见,认为辅导员的工作可有可无,从事学生工作的人都是在学术上难以进一步成长的人或者将其视为年轻人进入高校的临时中转站,使得辅导员在高校中的地位不高,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在当前的社会氛围中,财富已经成为衡量个人成功已否的重要标志,高校辅导员的较低收入及地位放至社会的大环境中,晕轮效应的作用使得社会对高校辅导员群体普遍存在歧视和不理解的现象,因此造成辅导员的心态失衡,自我效能感降低,在工作过程中应对压力的信心不足,个人长期被紧张、焦虑、压抑的情绪所包围,进而造成情绪上的衰竭和无力感。校内外环境的综合作用,特别是社会和家庭支持系统的缺乏,加剧了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高发。
(三)人口统计学变量分析。人口统计学变量主要包括学历、专业、性别、人格以及工作时间、婚否、职称等因素。
1、学历层次。近年来招聘的高校辅导员基本上以硕士研究生为主。研究生学历层次的辅导员的自我成就动机明显高于本、专科学历辅导员,而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及职业发展情况不能满足受过专业科研训练的硕士研究生,在高校的学术场影响下,做辅导员本即为权宜之计的具有研究生学历层次的辅导员,往往有转至其他岗位从事原有或者相关专业教学科研工作的意愿,从而不会安心于前途不明朗的辅导员的本职工作,职业承诺偏低,特别是在具有一定工作经验之后,可能会采取推脱应付的工作态度,这是难以避免的。据相关研究表明,学历层次与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发生率呈非线性正相关。本、专科学历层次的辅导员,对于工作价值和职业成长前景的期待低于研究生学历层次的辅导员,更容易满足于现有的工作状态,成就感相应要高,因此情绪疲惫及去个人化倾向弱于具有研究生学历层次的辅导员,具备研究生学历层次辅导员严重的情绪疲惫已经成为辅导员队伍建设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2、专业背景。高校从出于能够快速熟悉所带学生情况、方便开展相关工作、储备人才等角度出发,在辅导员配置过程中,一般要求其所学专业和学科背景与所任职院系相吻合,这样使得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学科背景的辅导员相对较少,辅导员虽然普遍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但因所学专业与从事辅导员工作的需求不同,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仅处于初级甚至探索阶段,工作中依赖传统经验者居多,工作理念陈旧,方法落后,不能深刻认识到当前学生工作出现的新情况。面对可能会出现的新问题,因准备不足而无法有效应对,出现错误,自信心受到打击,最终导致出现职业倦怠的情况。
3、性别差异。据相关统计数据,高校辅导员中女性所占比例明显高于男性,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是女性情感细腻、亲和力强及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较男性更加适合教育领域的相关工作,特别是高校辅导员繁琐复杂而单调重复的工作;二是女性较男性更加向往稳定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高校辅导员这一职业可能满足女性的要求。社会,包括高校内部,对于男性的期待和要求普遍要高于女性,因此女性辅导员偏多的现实,使得进入高校辅导员队伍中的少数男性,承担了过于繁重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压力,长期的紧张和疲劳,以及男性中性格特点中的不利因素,使得男性辅导员,特别是具有完美主义性格的男性辅导员去个人化倾向明显偏高,成就感较低,更容易发生职业倦怠。
4、人格特征。职业倦怠与人格特征有关,而且与某些特殊的人格特质显著相关。相关研究表明,意志坚定、自控力强、高自尊的人不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而外控型、低自尊的人较易产生职业倦怠。同时,研究表明,个体的努力程度、低自信、逃避型应对策略、A型性格、五大人格中的神经质因素也与职业倦怠呈显著相关性。在当前高校辅导员的招聘过程中,很少见到对于应聘者心理素质、情绪稳定性、性格类型及人格特征的测试与考评,这样必然会使部分不具备从事该职业的人员进入该队伍,这一人群因为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短期尚能勉强应付,长久必然会发生情绪上的衰竭,这种不良情绪会传递至其所负责学生的周围,对学生的发展造成一系列的恶劣影响,也会间接影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形象。
5、其他因素。工作年限、婚育情况、职称高低等因素亦对职业倦怠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有一定的影响,总体而言,工作年限及职称高低与倦怠程度呈正相关,未婚者比已婚者更容易发生职业倦怠,且程度偏高。
(四)高校学生工作出现的新变化。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的最大特点是教师群体信息垄断性的丧失以及学生思想意识多元化带来的管理难度的增加。
1、信息优势丧失。在信息时代,辅导员的信息垄断优势不复存在,学生所获得的信息量及获取信息的方式并不落后于前者,加之就业实行双向选择,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地位及威信较以往降低,工作难度则显著加大。
2、工作对象的特点。随着高校持续扩招,学生来源及构成进一步复杂,整体素质降低,思想观念日趋多样化。从总体上来讲,90后大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偏弱,容易冲动,个性突出,自主意识和维权意识强烈,辅导员由于工作的特殊性,难免会在涉及学生利益分配的事务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如果工作方法不得当,很容易出现学生群体不稳定的现象,必须小心谨慎,同时加快知识的更新,最重要的是优化工作方法,处理好“上”与“下”两种关系,唯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随时可能发生的舆情危机,甚至。
三、干预对策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该群体职业倦怠的高发,严重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及大学生的成长,因此需要综合采用多种措施,构建系统工程,进行有效干预,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能及成就感,实现辅导员队伍的动态稳定。
(一)培养科研型辅导员。鉴于大部分辅导员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因此解决辅导员在校内地位偏低且形象不佳现状的根本性途径在于搭建科研平台,支持辅导员从事与专业相关的科研工作,在项目及课题申报、立项等方面,对以基层辅导员为主的学生工作者进行政策上的倾斜,或者单列系统,加强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团队建设,改变学生工作群体科研实力弱的现实,提高学术影响力,培养科研型辅导员,缩小与专任教师和科研人员在科研实力、影响力、发展潜力等方面的差距,满足其日趋增长的个人成就动机。
同时,在招聘过程中,应优先招聘具备相关学科背景且实践能力强的专业型硕士,原则上尽量减少对于科研型普通硕士的招聘,对于现有研究生学历层次且获得学位的辅导员,应制定针对性较强的专业化培养方案。例如,通过鼓励辅导员攻读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成为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避免因陷于事务性工作而成为“事务性辅导员”、“活动型辅导员”及“全能型辅导员”,从而荒废所学专业,应打通职业发展路径,创造条件将其输送至教学科研岗位,落实辅导员具备的高校教师身份的政策,不将其仅视为行政人员,避免具备较高学历层次的辅导员因前景不明朗而出现职业倦怠。
(二)为辅导员减压。目前高校辅导员角色不明、职责不清、工作范围不明确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有必要从政策层面,对辅导员的工作内容进行规范,厘清责任,严格按照不低于1:200的比例配置辅导员,将可以分担至其他科室或者部分的任务坚决从学生工作系统中清除,或者可以在结合中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借鉴欧美国家高校学生工作的经验,将有些工作交由社会机构、中介机构、第三方机构完成,取消不应该由高校,特别是学生工作部门承担的工作,通过各个层面的改革,最大限度减少高校辅导员的事务性工作,使其能够有较多精力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领域的本职工作。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部分由辅导员承担的工作的效率,革新工作理念,同时也有利于改善辅导员队伍的形象。
(三)提高辅导员的待遇。高校各级领导及职权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到辅导员对于高校正常运转的重要意义及工作的特殊性,积极作为,通过设立学生工作者专项奖金、提高奖金计算系数和补贴、鼓励辅导员开设相关课程等多种方法,构建辅导员权益保障体系,弥补辅导员与专任教师或者科研人员在课时费、科研经费、其他收入等方面的差距,减小辅导员的经济压力,免除后顾之忧,提高待遇,是提高辅导员校内外地位、减少职业倦怠的发生、吸纳高素质人才进入辅导员队伍的最现实途径。
主要参考文献:
[1]唐海波,黄剑飞,李赛兰.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及干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4.
[2]汪宏,王军.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10.5.
[3]饶红,倪洁.从“职业倦怠”谈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4]李永洪.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心理矫治――高校的积极作为[J].宜宾学院学报,2012.10.
[5]邵利明.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浙江医学教育,2009.2.
[6]孟曰.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对策初探[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8.
[7]孙月琴.高学历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心理分析与对策[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5.
[8]李宁.浅析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产生原因及对策[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
[9]江莉娜.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感的产生原因及对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2.
[10]钟慧珍,周生江.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J].高校辅导员工作倦怠的研究,2012.5.
[11]蔡亚敏.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10.2.
[12]徐瑾.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与人格因素的相关性分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3.
篇4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法律意识;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5-0165-02
养成教育是把一种意识、思想、行为经过培养逐渐内化的过程。高校辅导员职业的特殊性,对高校辅导员法律意识的要求相对较高,因此高校辅导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然而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法律意识淡薄的现象。
一、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法律问题
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安全教育的重任大部分由辅导员来承担,然而大多数辅导员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并没有进行过多少相关培训。他们对于如何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依法办事没有一个准确的了解和掌握。因此他们在开展学生工作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因法律意识淡薄而侵犯学生正当权益,或者在遇到突发事件r不能依法保护学生也不能依法保护自己的现象。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法律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侵犯学生的财产权
财产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护。作为高校辅导员要从两个方面来正确对待学生财产权问题。
首先是学生财物被盗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高校辅导员不但要提醒学生注意财产安全,还要及时正确地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笔者从事辅导员工作以来,遇到的学生财产被盗事件80%的作案者要么是在校大学生,要么有在校大学生的间接参与。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向学生普及基本的法律知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其次,作为经常和学生直接接触的高校辅导员,有更多可能与学生发生财产纠纷。有的高校辅导员法律意识淡薄,利用工作之便向学生索取收受财物;更有甚者私自制定规则,对违规的学生或者班级进行罚款。这些行为已经严重侵犯了学生的财产权。在当前我国公民法律意识普遍提高的情况下,高校学生的维权意识逐渐增强,辅导员的违法行为不但对自己有害,还会严重影响学校声誉,引起不必要的冲突与麻烦。
(二)侵犯学生的知识产权
近年来,高校学生与高校教师知识产权纠纷时有发生。有不少高校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论文著作署上教师其本人的名字。大部分学生因碍于导师的面子或者是对导师在学业上的指导的感恩之情而默默地接受。高校辅导员应当切实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不但自己要知道窃取学生劳动成果是违法的行为,尊重学生的知识产权,更要帮助学生增强依法维护知识产权的意识与能力。
(三)处理学生被处分问题不恰当
对违反国家和学校规定的学生进行纪律处分,是高校对学生进行警示、引导、规范的重要手段,对高校优良学风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校辅导员是学生违纪违规行为的直接管理者,在对学生进行处分的问题上必须严格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原则,对违纪违规的学生给予帮助,实事求是,并告知其享有申诉权,允许其对处分决定进行申诉。总之,高校辅导员在对违规学生进行处分时应当注意程序,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确保整个过程的合法性。
二、高校辅导员法律意识养成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高等教育规范化管理迫在眉睫。作为在教育管理一线工作的高校辅导员,应当充分认识到依法开展本职工作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在选聘辅导员时,最注重的是应聘者的学生干部经历、应变能力、学历等方面,而对应聘者的法律素养没有明确要求。大部分辅导员并不具备法律知识,虽然在上岗之前或者工作的过程中,学校会对辅导员进行职业培训,但是其培训内容对法律知识的重视不够,辅导员的法律素养依然是参差不齐。
在教育管理实践中,忽视、漠视、侵犯学生权利的事情时有发生。2003年7月17日的《关于加强依法治校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依法治校的重要性。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依法治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治校成为我国高等学校的必然选择。增强辅导员队伍的法律意识是依法治校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和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1]
三、对高校辅导员法律意识养成教育的举措建言
当前高校辅导员法律素养的提高更多的是依赖于辅导员自身的学习,但辅导员的个人学习欠缺系统性和实效性。高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增强辅导员的法律意识,加强辅导员依法开展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自觉性与有效性。高校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辅导员的法律意识和依法办事能力。
(一)加大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培训力度
目前高校辅导员通常为“杂牌军”,他们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包括法律、教育、职业规划、心理学、就业指导等,其中法律知识是他们最为缺乏的知识。作为学生工作管理者的辅导员,法律知识是不可或缺的,无论是开展职业规划指导、心理辅导、就业指导还是奖惩等都受法律的约束。高校应当尽力加强对辅导员法律知识方面的培训,定期组织培训班,并将他们日常管理工作中经常涉及的法律知识细化、具体化,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对他们进行培训教育与考核,使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成为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基本要求。
(二)加大培养高校辅导员法律意识宣传力度
要通过多种渠道对提升高校辅导员法律素养进行宣传教育,把一些经典案例放在法律知识研修班、法律知识讲座、法律知识沙龙上进行研讨等多种方式来培养辅导员的法律意识,使辅导员从知道哪些是自己必须履行的义务,哪些是自己的合法权益,到将相关法律知识内化为其自身的行为准则甚至习惯。这也正是当今教育界经常提到的“养成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让辅导员真正做到依法律己、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有理有力地开展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保证师生关系的和谐健康发展。
(三)加大学生法律知识普及力度
高校辅导员日常管理工作中接触最多的就是学生,学校加大对学生法律知识的普及力度,使学生能够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水涨船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了,无形中对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使提高自身法律素养成为辅导员自己的迫切需求。
四、结语
新形势对高校辅导员的法律素养要求不断提高,他们必须不断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能够自觉地依法办事,这也是做好其本职工作的基本保证。依法治校是必然趋势,高校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探索辅导员法律意识养成教育的有效办法,促使辅导员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良性发展。
高校辅导员需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比如《宪法》《刑法》《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制度》等,还有所在院校的《学生手册》,切实明确教师和学生的权利和义务。高校辅导员只有具备相关的法律知识,才能树立依法管理的工作理念,在工作中灵活应用所学知识,随机应变,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增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效果,提升高校的社会形象。[2]
无论我们在哪里,无论我们在干什么,当国歌响起、国旗升起的时候,我们都会停止正在做的事情,静静地注视着国旗的冉冉升起,直到国歌停止、国旗升旗仪式结束。这种行为即是一种潜意识,也是一种观念内化的结果。依法从事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工作也需要内化为高校辅导员的潜意识,使法治观念在其心中生根发芽。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不但自己应该具备较高水平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也应该通过日常管理工作培养和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与依法办事的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篇5
关键词:职业化;职业化特征;职业素养
作者简介:于晓霞(1981-),女,辽宁普兰店人,沈阳医学院基础医学院,讲师。(辽宁?沈阳?110034)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6-0108-02
社会学家休斯顿认为:“现代人在人际对应的诸多角色中,以他的职业角色为主要角色,是这个角色决定了他的生活态度,人生价值取向及他人对他的评价。”可见,有什么样的职业素养,就会有相应的职业行为。因此,在加强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进程中,辅导员职业化素养养成已成为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讲,辅导员职业化素养养成将成为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职业化、辅导员职业化分析
1.职业化及其构成要素
要想了解职业化的内涵,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职业。《现代汉语词典》将职业解释为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也有社会学家认为职业是从业人员为获取主要生活来源所从事的社会工作类别。由此可见,职业具有经济性,它需要取得报酬以维持生计;职业具有社会性,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并与其他社会成员相互关联、相互服务的社会活动;职业具有专业性,它必须具有特定的知识和技能;职业具有稳定性,它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形成,并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化”是指在社会和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高度社会认同感并具有某一模式的过程。职业化是指一个职业群体应当具备的特定职业素质及其在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声望及相关的制度保障。其构成要素包括对职业主体特定的职业标准要求、职业在社会定的职业地位以及两者得以实现的制度保障。
如果说职业地位是条件,职业管理制度是保障,那么职业主体特定的职业标准要求则是职业化发展的根基。职业主体特定的职业标准要求即是某种特殊的专业技术能力和高度职业自我管理要求。高度职业自我管理要求的核心内容则是职业素养。可见,以职业素养养成为核心的职业化特征是推进职业化发展的内在动力。职业素养可以说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一套规则,是对事业的尊重、执着和热爱,是对事业孜孜不倦追求的精神,是追求价值体现的动力,是实现事业成功的一套规则。它包括职业主体对职业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规范。
以职业主体特定的职业标准要求为核心的职业化作用体现在,工作价值等于个人能力和职业化程度的乘积,职业化程度与工作价值成正比,即:工作价值=个人能力×职业化的程度。例如,一个人有100分的能力,而职业化的程度只有50%,那么其工作价值显然只发挥了一半。如果一个人的职业化程度很高,那么能力、价值就能够得到充分、稳定的发挥,而且是逐步上升的。如果一个人的能力比较强,却自觉发挥得很不理想,总有“怀才不遇”的感慨,那就很可能是自身的职业化程度不够高造成的,这样就使得个人的工作价值大为降低。
2.辅导员职业化分析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深入研究,结合职业及职业化内涵,辅导员职业化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它蕴含着辅导员工作的学习化、专业化、终身化、社会化,既包括辅导员对辅导员职业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规范等职业素养,又包括社会及各高校对辅导员职业的肯定和地位的提升以及辅导员职业化得以实现的制度、管理保障。结合自身工作体会,笔者认为辅导员职业素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终身学习的职业意识、善于思考与总结的职业行为习惯以及自动自发的职业态度等等。而以职业素养养成为核心的辅导员职业化特征将是推进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并在辅导员队伍职业化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按照职业化的内涵,对照我国高校的现实状况,实现辅导员的职业化还有相当的差距,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高校辅导员在我国还不能称其为一种职业,而只能算作是高校中的一个岗位。目前在我国高校中虽有一定数量的人从事辅导员工作,但兼职人员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部分人并不以从事此项工作作为自身主要的经济来源,即使是专职辅导员,由于主客观等多方面的原因,其流动性也相当大,从事辅导员工作的时间只有3~5年,少则只有一两年,因此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若要发展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化,则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需要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品质和职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辅导员只有职业化,才能适应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对辅导员的要求,才能提高辅导员队伍的地位,才能稳定辅导员这支队伍,也才能使高校辅导员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职业成就感,从而使高校学生政治辅导员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学生政治辅导员还没有作为一个独立职业从高校教师中分离出来。
二、以职业化素养为核心的职业特征在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中的作用
辅导员职业化要求我们,以职业化素养为核心的职业标准要求包括外在的素质表现和内在的意识要求,比如行为规范、思考问题的模式、心智模式和内在的道德标准等等。因此,作为辅导员职业化实现的内在动力,职业化素养养成已经迫在眉睫。
1.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建设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需求统一的新型辅导员队伍
篇6
一、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特点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是指在高校范围内发生的、或与教师或学生有直接关联的学生突发事件。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特点,一是苗头隐蔽性。事件来得突然,无法预料时间,没有症状或规律可循,令人措手不及。二是问题多变性。事件发生的原因众多,错综复杂,认识不清可能造成较严重的社会影响。三是处理迫切性。事件发生后,需要快速做出反应,快速分析判断,快速有效处置。四是群体自发性,学生思想活跃,消息源灵通,通讯手段快捷,事件一旦发生,可能立即引起学生集中关注,引发群体性事件。五是危害多元性。事件发生,可能干扰学校正常秩序,造成学生心理恐慌、产生心理阴影、导致不良后果等连锁反应。一些事件虽小,但其危害性有时却更持久,会长期在学生中造成不良影响。
二、辅导员在高校学生突发事件中的角色定位
从当前各高校处理学生突发事件的实践看,青年大学生个性特征鲜明,自我意识凸显,价值目标多元,处事激扬冲动,这个群体最容易直接引发冲突或受到学生突发事件影响、冲击或危害。身兼学生教育管理重任的辅导员,显然是维护学校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从教育部对辅导员的定性看,《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和《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均规定:“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同时,《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明确提出辅导员的一项重要职业功能是“危机事件应对”,其中高级标准要求具有对危机事件的分析预判、协调处理,完善机制、凝练研究等四项能力。作为学生教育管理的主体,辅导员素质决定着高校处理学生突发事件的水平和效率,辅导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更是集中体现着高校的气质形象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辅导员应对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能力体系
辅导员应对学生突发事件应具备五种能力:一是人格影响力。所谓人格影响力,是辅导员通过思想引领、道德感染和行为示范等方式,在学生群体所产生的榜样力量与集体影响。辅导员人格影响力建立在日常严格、细致的班级管理过程中,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利益和价值基础上,这是一种依靠辅导员个体优秀人格来影响、带动、感召学生的能力。学生突发事件具有苗头隐蔽性,因此功夫在平时,没有一定的人格影响力,辅导员很难获知、搜集和处理信息。
二是准确判断力。在事件萌芽阶段,辅导员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具有准确无误的判断力,这是一种判断形势、抓住关键、认清实质的能力。学生突发事件具有问题多变性,能否及时掌握事件的性质、来由、规模、影响和发展,能否敏锐洞察、综合分析、反馈及处理信息,取决于准确的判断力。没有准确判断力,很难对不同属性的问题进行分类指导,难以提出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案。
三是果断执行力。在事件发生阶段,辅导员应有高效的执行能力,这是一种采取有效措施快速反应、沟通表达、组织决策的落实能力。学生突发事件具有处理迫切性,能否领悟上级指令和目标、不折不扣落实执行要求,取决于果断的执行力。执行力中,重要的是心态和技能。危机到来之时,即使上级部门和领导制定了正确的应急决策,如果基层辅导员没有果断执行力,也难以确保决策效果。
四是高效控制力。在事件发展阶段,辅导员应有高效的控制力,这是一种以身作则、凝聚人心、稳定事态的能力。学生突发事件具有群体自发性,存在人群集中、信息四散、情绪不稳等状况。怎样临阵不乱、处变不惊,怎样管理调节群体混乱的局面,取决于高效的控制力。没有高效控制力,很难管理和控制群体和局势动态。
篇7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职业发展
一、职业幸福感概念解析及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影响因素
在现代心理学研究中,幸福感又叫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由于“well-being”一般被解释为:一种良好的或满意的生存条件;一种健康(health)、幸福(happiness)、兴旺(prosperity)的状态,所以从字面意义上,Subjectivewell-being常常被翻译为“主观幸福”。而什么是职业幸福感呢?Joan E. van. Horn认为,职业幸福感是个体对自身工作的各个方面的积极的评价,包括情感、动机、行为、认知和身心幸福五个方面,其因素有社会支持、个体应激水平、价值观、健康状况以及经济因素等。
关于幸福,在古往今来的哲学史上被各个国家和各个时代的先贤大哲们反复地讨论和分析过,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大多数人追求的生活目的是幸福,但什么是幸福,“不同的人对于它有不同的看法,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也把它说成不同的东西:在生病时说它是健康;在穷困时说它是财富;在感到了自己的无知时,又对那些提出他无法理解的宏论的人无比崇拜。”[1]真正的幸福应该是“因其自身而不是因某种其他事物而值得欲求的实现活动”,强调的是:幸福在于人自身而不是外在之物,幸福是“不缺乏任何东西的、自足的”[2]。亚里士多德主体思辨色彩的幸福观对后世的哲学影响很大,康德把人看成是既具知性又具感性的双重性动物。他说:“我作为知性世界成员的活动,以道德的最高原则为基础,我作为感觉世界成员的活动则以幸福原则为依据。”[3]两者如何协调?他指出,人作为理性主体,只有按道德规律行动,才体现出自由意志和责任,所以,作为感觉世界的角色,最终应该符合道德规律。显然,对公众而言最具吸引力的“幸福感”已经走到远离现实的思辨哲学话语中,或者说,对幸福感的理解只是一个表象,背后隐藏的深刻问题是人的本质是什么。因此,对幸福感提出最有力支持的还是马克思的理解,就是“回归人性”“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把自己的全面的本质据为己有”[4]。也就是说,人的真正的幸福或最高幸福,就是人得以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在高校辅导员的职业价值判断体系中,影响职业幸福感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外在支持系统。这一系统是由辅导员所在高校“微环境”和全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支持系统,是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在工作环境中和社会上得到承认的体现。在关于人与社会的关系解读中,人的本质并不来自于任何先天的底色,而是多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在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构成中,来自职业自身的正向情感占据较大的价值评估权重。高校辅导员不仅具有高校教师的社会角色,而且具备被主流价值观和主流人群所认可、接受和支持的社会阶层空间,从主流价值观念和主流话语的占有这个意义上说,每一名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都有较良好的、积极的、正向的社会支持系统。
第二,个体职业应激能力。当社会支持系统微观化到每一所高校、每一个具体的辅导员岗位时,情况就产生了十分丰富的差异化,面对工作中不同的环境、困难和压力,每一名辅导员个体的职业应激水平不同,因而内心体验也就千差万别,同样的岗位和环境,有人乐在其中、发展态势良好,有人苦不堪言,倍感前途渺茫。可见,形成职业幸福感的因素中,个人的职业应激能力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了主体职业幸福感的体验结果。
第三,职业价值评判体系。就层次而言,职业价值评判在职业幸福感的构成中处于更核心、更内隐的位置。现代社会中,人与职业的关系始终是纠结牵绊的,这一点在现代西方哲学发展的一些思潮中已经有比较清晰的展现。在职业和由职业代表的社会面前,人的心态是复杂的,一方面希望通过职业表现被行业和社会认可和接受,成为合格的“社会人”,另一方面又希望在职业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保有自己的价值空间,成为自由的“主体人”。因此,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在进行钟摆式的滑动,其职业价值观也就构成了钟摆滑动的空间,形成一个用以区分职业判断标准并指导职业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是浸透于主体性之中支配着人的行为、态度、观点、信念、理想的一种内心尺度和意义系统。需要说明的是,职业价值评判体系和社会支持系统之间是联动关系,其作用方式更像是反馈和建构。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压力集群的构成及其价值澄清
高校辅导员作为在高校中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职业人群,其自我价值的认可程度可以通过职业幸福感表现出来。福建师范大学廖深基在研究中指出,当前的高校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在辅导员的自我职业认可中呈现出几种力量集中累加的情况。
1.高校辅导员岗位的职业压力
在高校的日常教学和管理中,辅导员是一支十分醒目的队伍,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引导等工作,工作领域贯穿了思想政治、心理健康、安全稳定、校园文化、资助帮扶、就业指导、科技创新、党员发展等。在高等教育不断扩招的背景下,辅导员们工作对象数量越来越多,工作时间不断呈现弹性特点,劳动强度和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应对突发事件时,辅导员从业的心理成本已经大大地高于其他高校教师,负面情绪累积,辅导员自我职业认可和职业幸福感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把职业压力转换为抗压、解压的巨大成就感是关系到辅导员队伍稳定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关键。
2.高校辅导员岗位的“标签”压力
在社会学理论中,标签理论是颇具影响的社会学思想,认为标签是人们对自我形象的界定和产生,自我形象是透过与他人互动而产生,而他人的标签则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长期以来,高校辅导员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内容,对辅导员的教育培训、发展和提升,国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在机制建设、学科发展等方面给予了关心和扶持。同时,在事实层面也的确存在辅导员队伍年轻化、非职业化、变动性强等矛盾。在以科研学术和专业教学为主干的高校中,辅导员队伍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特点,或者是优秀的辅导员能够胜任岗位、脱颖而出,或者是大多数辅导员疲于应付、默默无闻。后者大多数受标签压力的影响较大,认为辅导员不如专业教师,工作学术含量不高等,因其占大多数的比例使得辅导员岗位压力舆论逐渐形成。
3.高校辅导员职业的“被转型”压力
由于上述标签影响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导向,以青年教师为主要成员的辅导员不断在进修、专业教学、兼职从业等浪潮中几经沉浮,“转型目标”不断地刺激每一个人的“被转型”,在拥有一份崇高职业的同时还在试图追求“更崇高”。现实中,出现个别辅导员什么都有兴趣就是对工作没兴趣,什么都想培养就是不想培养岗位要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主体“被转型”的局面已经悄然形成。这就与上文所谈的工作压力形成鲜明对比,压力大应该加紧充实自己,提高解压能力,可是“被转型”却是无视责任、离岗而去;也为标签压力提供清晰注解,用“被转型”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确不具备专业素质。遗憾的是,辅导员队伍中,“被转型”的现象还在此消彼长。
此外,学校对辅导员队伍的管理体制也会给辅导员带来压力。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一方面要接受高校党委学生工作部的领导,另一方面要接受所在院系党总支的直接领导,同时,由于工作原因还要接受学校保卫、后勤、团委等部门的工作指导。这种多重管理的体制,势必造成辅导员在工作中接受过多过重的工作任务,极易导致辅导员身心俱疲,无所适从,产生职业倦怠心理。 种种原因使一些现象的出现就显得不足为奇了,如工作上使命感不强,责任感缺失,对效果和评价没有主观追求;受社会利益导向的大环境影响,敬业精神和风险意识不足,觉得工作没有意义,没有价值,对工作失去兴趣,“浮躁”的情绪蔓延等;工作敷衍了事,情绪波动大,无进取心,忙于应付组织安排,缺少创造性。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提升的领域
(1)提升源自教育事业的幸福感。“教育的使命不应是将自己变成一把神圣的扫把来打扫世界和人们的心灵,而应是对精神的守望、援助和发展”[5]一个比较完善的学校教育体系应该教给学生三方面的知识:关于自然的知识、关于社会的知识和关于自己的知识。教育事业的崇高价值导向应该也能够激发出对辅导员职业的幸福感,当然,如果对这种幸福感还处于被激发阶段,那么这个人就不适合从事辅导员工作。
(2)提升源自高校系统支持的幸福感。高校继续在管理机制和人力资源的运用上体现对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提升。体制矛盾的背后往往是更为深刻的观念矛盾,因此,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系统支持架构是一个长期过程,目前已经取得了比较好的政策条件,特别是2004年的16号文件执行以后,辅导员的发展问题得到了政策性的根本支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大幅提升,职业幸福感也随之攀升,在逐渐细化的干部业绩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建设中,辅导员职业幸福感将得到不断的强化。
(3)提升源自正确职业价值观的幸福感。职业价值观是职业个体对其所从事职业好坏标准的判断,是一种心理倾向性,它指挥个体的职业行为、态度、习惯和思维方式。
此外,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获得和保有还可以通过心理减压、能力拓展等方式得到加强,对辅导员自身而言,这种拓展和减压活动的受益会大大超越职业和岗位的需求,呈现出更良性的主体成长。
参考文献:
[1][2][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篇8
关键词 心理学 辅导员 大学生 方法
一、前言
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很了解大学校园的生活状况。相较于压力较大的初高中阶段的生活,大学生活是非常自由的。大学阶段的辅导员相当于初高中阶段的班主任,但是两者之间又有一定差别。大学辅导员不再像初高中班主任那样时刻关注着我们,约束我们的言行等。但是辅导员的工作也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在调节好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与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关系
提到二者的关系,大多数的辅导员则简单的认为心理学研究方法只是辅导员工作中处理学生问题的一种方法而已。其实,在分别分析两者相关内容时我们便会发现,二者并不是简单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
学生在步入大学校园时的年龄一般都在20岁左右,在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名义上已经是成年人了,但是在没有家长和班主任时刻关注的大学生活中还是会出现一些不成熟的行为。所以,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在校园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尽管辅导员不再像初高中班主任一样时刻关注我们,但是我们在学习生活中的大体情况辅导员还是会了如指掌的。集体的大学生活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同学们在处理自身问题或者是同学之间问题时可能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状况。比如,在宿舍中出现一个大家都不喜欢的同学,双方可能在心理上都存在一定的偏激性。面对这样的状况,辅导员不但要及时了解掌握,并且还要利用心理学方面的方法来调节学生的关系,避免问题的严重性。可见,辅导员的工作时非常重要的。
(二)心理学方面的相关研究方法
每个教师包括辅导员在内,都学习过教育心理学,掌握一定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处理学生的一些问题。本文就心理学方面的部分研究方法简单的做一下介绍。首先是心理学方面的人本主义研究方法,这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创立的,人本主义方法简单的说就强调人的本性。当学生遇到难解决的问题或者出现心理问题时,辅导员的工作就显示出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心理学的另一方法是行为主义研究方法。这一方法是相对容易实施的方法,辅导员可以通过给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布置“作业”,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也无形中解决了相应的心理问题。还有一种心理学方法即积极心理研究方法,辅导员在面对学生问题时,首先要传达一定的积极心理,其次要不断地肯定学生,鼓励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充满乐观向上的心态。这些常见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在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中是非常实用的。大学校园形同半个小社会,来自四面八方的学生性格也不尽相同,所以,辅导员利用各种心理学研究方法来处理学生问题是非常有效的。
三、心理学研究方法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上文对辅导员工作和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简单分析后,我们很清楚的认识到,心理学方法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以下几点具体介绍了这一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是高校辅导员运用心理学方法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很多大学生在逐渐步入社会时产生了很多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同时也给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大学生在步入大学校园时是带着家长满心期望的,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家长的影响。每个家长都像“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所以无形中家庭给学生带来的压力是非常巨大的,这是造成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因素之一。其次是在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大集体中,由于性格差异,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摩擦和冲突,若不能及时的解决,也会给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综上所述,大学生本身存在的心理问题是高校辅导员运用心理学方法的必要前提。
(二)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运用有利于高校辅导员自身素质的提高
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大部分辅导员都了解并能掌握,但是很多辅导员在运用心理学方法处理学生问题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新世纪的大学生在接触五彩缤纷的外部世界时不可避免的会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这给辅导员的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高素质的辅导员是非常重要的,辅导员不但能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还要恰当、熟练的运用这些心理学方法来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在运用相关心理学研究方法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过程中也提高了辅导员自身的素质,这有利于辅导员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运用使辅导员工作更专业化
众所周知,大学校园中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接触和联系是非常有限的,这又从另一方面突出了辅导员的重要地位。辅导员是大学生的老师,也可以说是大学生的知心朋友,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联系远远高于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联系。因此,辅导员工作的专业性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方法的运用于辅导员工作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学生心理问题能及时恰当解决的前提是辅导员能利用好心理学方法。因此,学校也要做出一定的努力,加强辅导员心理学方面的培训。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辅导员心理素质,提高辅导员运用心理学方法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辅导员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时更加专业化。
四、心理学研究方法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上文就心理学方面最常见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与分析,这些方法在高校辅导员工作实践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就心理学方法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来阐述。
篇9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科学管理 方法 技能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032-01
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是培养正确大学生素质培养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学生的管理工作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包含许多的技能与技巧。要想做好90后大学生管理的工作,高校辅导员必须注重如何在实践过程中正确使用的科学管理方法与技能。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使得管理理论、管理方法也随之不断更新。本文主要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更好的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加强科学管理方法和技能做了一些实践性的研究。
1 加强辅导员学习培训
1.1加强辅导员教师政治学习管理工作尤为重要
通过不断地学习,使从事辅导员教师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观、质量观,工作中能够全面落实教育方针,真正做到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路人和引路人。作为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有着最密切的接触,自身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是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终身追求。辅导员必须要遵守职业道德,辅导员的品行都在浅意默化地感染到身边的每个学生,以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用“爱”是搭起师生的“心”桥,把师生之间关系的放在平等位置上,不断沟通、交流、关爱学生,诲人不倦,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1.2提高辅导员教师责任感
教师认清自己的责任是使全体学生得到充分地发展,而不是只关心几个优等生,学生干部,落后学生安全问题。明确教师是为所有学生服务,而不是为个别学生服务。要充分认识到落后学生学习不适应,学习成绩下降,后进生增多。将其分类,联系学生,通过落后学生的朋友、同学,了解难情况,与家长沟通,查明落后的原因。针对性的使落后学生在要自觉地感觉到不安而奋起努力学习或是因为家庭原来造成心理压力等。通过任教师、家长沟通、落后学生自己的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寻找到对专业知识兴趣的学习。为所带班级学生做好职业目标的早定位,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宗旨。
1.3学院领导要特别注重提高教师的工作能力
要采用有效途径与方法加大培训力度,使教师具备调查研究、思考判断选择合适的方法,以及说服教育和转化差生的能
力。
所谓德育就是在牢记教师的职业道德的同时,应该更加注重“育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除了要教会学生专业知识外,还要加强对要成为人才的学生的素质教育,将德育放在重要的位置来审视。其次,学校应该选拔品行兼优的人才来从事教育管理工作,尤其对于作为学生思想教育主力的辅导员。必须选报德才兼备、有较强组织能力和责任心、较好政治素质的人来担任。同时,对教育管理人员进行考核也要制定相应的管理考核制度。
2 辅导员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的方法和途径
从2009年以来,现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都是90后大学后,就现代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必须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并且更要树立认真负责、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在学生管理过程中,不但要注意管理经验的总结和积累,而且要善于总结相关管理方式方法,以利于今后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进行。为了更好地做好学生管理工作,辅导员应想方设法拉近与同学们的关系,调动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共同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辅导员应注意把握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与外部环境的变化,灵活运用心理知识,深入学内心深处、助人自助、促进辅导员与学生的共同成长。
2.1辅导员进班级,加强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培养与使用
由于辅导员工作任务比较繁重,无法亲自管理各个班集体的每一件事情.更多的时候需要让班级干部以及学生党员的积极配合,所以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1)提升学生干部、党员的实际工作能力。辅导员应在班级精心选拔合适的学生进入学生会,并且在实践活动中加强对学生干部的能力培养,使他们在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工作与学习、权力与责任之间关系的前提下,更好地配合辅导员的工作,并服务于广大学生。
(2)实行一对多宿舍制度。每一位党员对应一个或多个宿舍,要求每位党员定期要进入所联系的宿舍,了解收集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状况,及时反馈给院系辅导员。而对于学生违反纪律校规时,学生党员应该充分发挥作用,及时制止和向辅导员反映情况,以便辅导员更好的掌握学生的状况。学生党员也可以辅助辅导员的工作,一方面减轻辅导员的繁重工作,另一方面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更直接,可以起到教师直接与学生沟通所达不到的效果。
2.2辅导员每周下二次学生寝室,紧密联系学生进行管理工作为了做好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和思想政治动态工作
加强辅导员与同学之间的联系沟通,辅导员经时常走进学生寝室,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思想动态情况等,是学生良师益友,及时处理好学生中的突发事件与学生之间的矛盾。这对于维护高校稳定和谐的校园氛围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辅导员深入学生宿舍与学生拉近关系可以无形的使得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而且辅导员进寝室可以督促指导学生党、团组织的工作,鼓励学生培养自我管理能力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对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管理工作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篇10
活动目的:
1、加强班干部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2、贯彻民主治班方针,巩固班干部的群众基础;
3、强化班干部的职责意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和大胆竞争的意识。
活动重难点:
重点:了解中队委机构设置和岗位职责,根据自身条件进行竞选活动。
难点:如何帮助选手写好竞选发言稿。
活动方法:体验法、竞选法
活动准备:
1、提前公布中队委职位,动员和谈话,为竞选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报名,确定重点候选人。
3、参加竞选的同学积极准备。
4、选票、投票箱。
活动过程:
(一)主持人开场白
(二)中队辅导员讲话:讲述中队委的意义
(三)公布班干部竞选方案,推选两名计票员
(四)竞选流程
1、环节一:天生我才
候选人抽签确定上场顺序,进行竞选发言。
(其余同学在选票相应位置打“√”)
2、环节二:随机应变
小品表演(同学发生纠纷,候选人现场进行调解)
(其余同学在选票相应位置打“√”)
3、环节三:有问必答
(1)少先队基本知识问答(抢答、必答)以更集中体现学生管理能力、反映能力、组织能力。
(2)师生随机提问,指定候选人回答
(3)对抗问答:竞选同一位置的候选人互相提问(只限一题)
(4)队员对其的评价(一至二人)
(其余同学在选票相应位置打“√”)
4、环节五:投票计票
(其余同学进行最后认定,在选票相应位置打“√”)
计票员计票
(五)主持人宣布新一届中队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