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稚园老师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13:02: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稚园老师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训;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7/08-0030-05
【作者简介】任建龙(1984-),男,陕西宝鸡人,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硕士;吴振东(1969-),男,福建惠安人,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主任、教授,硕士。
十九世纪末至今,中国台湾地区(下统称台湾)幼儿教师教育发展经历了萌芽期、过渡期、受挫期、停滞期、再生期、茁壮期六个阶段,在此过程中,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向日本、欧美等学习,与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融为一体,日臻完善。台湾“教育部”1985年颁布的《大学校院教育学课程师资及设立标准》和1984年颁布的《师资培训法》对教师教育课程(包括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做了统一要求,因而,台湾多数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方面表现出高度的共性。本文在综合考虑台湾的高校地理位置、高校所处地区经济水平、高校公私立性质的基础上,选取了台湾国立东华大学花师教育学院幼儿教育系、台湾亚洲大学(私立)人文社会学院幼儿教育系、台湾首府大学(公立)人文教育学院幼儿教育系,以及台湾新竹教育大学、台北市立教育大学的幼儿教育系课程规划进行分析,现将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的特点阐述如下。
一、职业性
“高等教育的职业性既是一个基本理论问题,更是一个意义重大的实践问题。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教育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这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高等教育过于强调学术性,而职业性总被有意无意地忽视,致使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出现缺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对职业性的把握关系到高等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1]在台湾这样高学历化的地区,就业难的问题显得更为严重。台湾劳委会统计长郑文渊指出,全球经济成长放缓、台湾薪资水平成长有限、物价上涨冲击消费意愿等造成台湾招聘岗位大幅度减少,这是台湾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人口仅2000多万的台湾高校林立,竟达到160余所,高校招生率过高(近几年都在95%左右),毕业生人数过多,这是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另一重要原因。这种背景下,台湾高校幼儿教育专业职前培养课程设计试图通过加强职业性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力求使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立于不败之地。
(一)课程开设以教育实践为导向
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对于职业性的强调首先体现在课程开设以能力本位为导向。台湾高校根据社会对于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的要求和自身教育目标定位,明确细分了幼儿教师的核心能力,如理解幼儿专业知能、幼儿教育专业知能、幼儿教学创新及反思能力、儿童媒介识读能力等,并切实将这些职业核心能力渗透到课程设计与实施中去,通过能力本位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如,通过《幼儿园课程设计》使学生了解幼儿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理论,了解幼儿教育课程的目标和结构,分析幼儿园课程纲要,讨论幼儿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相关议题,练习设计统整性的幼儿园课程活动。通过为期1学年、4学分的《幼稚园教材教法》学习使学生掌握身心领域、语文领域、艺术领域、探索领域,以及各领域之教材教法。透过课堂讲述、讨论、坊间教具教材评析、教具教材设计与教学演示,培养学生的幼儿园教学实务知识与能力。通过《幼儿语言表达》培养学生了解幼儿语言的获得与学习,提高学生与幼儿之间的语言交流能力,并探讨常见的语言问题与母语之外的语言学习相关课题等。通过《幼儿行为观察》使学生重视对幼儿行为的观察,并掌握观察幼儿行为的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通过《幼儿学习环境设计》使学生了解学习环境与幼儿发展之间的关系,掌握学习环境设计的基本理论和理念,学会分析幼儿环境常遇见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幼儿评量与辅导》使学生掌握对幼儿进行人格、气质、身体动作、感觉、智力的评量、评分及解释。通过《幼儿教具设计与应用》使学生掌握搜集材料自制教具的能力,学会应用、保管、收纳和保管教具。其次,台湾高校幼儿教育专业课程实施注意将能力本位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实践。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模拟实践为主线,例如教师会给学生抛出一个论题请同学们运用相关知识讨论、作报告。二是在课堂之外,幼儿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有大量的幼稚园见实习及详实的相关记录,此外,还可以通过工作坊、幼教周、喜乐夏令营、幼儿辅导个案研讨会、健康儿童夏令营等途径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台湾高校对于幼儿教师的培养还广泛采用跨系学习方式,以便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为优质、更为专业的教育资源,如《键盘乐》在艺术系上,《英语教材教法》在外语系上。
(二)专业教育和师范教育紧密结合
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的职业性还体现在将专业教育和师范教育紧密相结合,将专业要修习的课程和获取幼儿教师资格证书必须修习的师资培育类课程相结合上。在台湾,修习师资培育类课程获得《幼稚园教师教育学程学分证明书》是取得幼稚园教师资格证书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为了提升幼教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台湾高校普遍将幼儿教师师资培育类课程融于学生的学程之中。从台湾首府大学幼儿教育系师资培育课程表(表1)可以看出,这些课程是保证和提升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的必要课程。
台湾“教育部”颁布的《大学校院教育学课程师资及设立标准》《幼稚园教师职前教育课程教育专业课程科目及学分》都明确规定幼儿教师的学程中至少要修习26学分的师资培育课程(各校幼儿教育系规定的具体学分数不尽相同)。各校师资培育学程之具体科目、学分数、每学期修习学分数之上限及修业期程由各校拟定,报经“教育部”核定批准后方可实施。师资培育类课程大部分为必修课程,且和幼儿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重叠,剩余为限选,但是无论是必修还是限选,它们都和幼儿教师的基本素养、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密切相关。学生必须修满至少26学分才可能取得幼儿教师资格证书,才可能从事幼儿教师一职,这样一来,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就将平时学习和幼儿教师资格证书的获取紧密结合起来,“硬性”地促使学生认真学习师资培训类相关课程。前页为台湾首府大学人文教育学院幼儿教育系规定未来的幼稚园教师职前培养过程中必须修习的师资培育课程(26学分,见表1):
此外,台湾高校在专业学习的同时极为重视师德教育。虽然自古以来教师的师德被人们所重视,但是当下层出不穷的教育问题反映出师德问题仍旧是教师教育的软肋,师德教育迫在眉睫。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普遍重视师德的塑造,例如专门开设《幼教人员专业伦理》课程,用一学期时间来学习,旨在培养幼儿教师的专业伦理知能,并以议题讨论、幼教现场案例收集和邀请幼教工作者实务分享的方式,从不同的主体提出不同观点,探究幼教人员专业伦理相关议题,议题内容丰富、涵盖国内外,主要包括:幼儿教保育的内涵、幼儿教保专业伦理、伦理规范与伦理两难、幼教人员伦理守则、幼教人员的角色与言行举止、幼教人员与幼儿家长关系、幼教人员与园所主管同侪关系、实习老师的专业伦理、与幼教人员的生涯规划与专业成长等。最终通过对课程的学习和相关议题的探讨,理解和内化幼儿教师职业伦理。
(三)开拓系统的课程结构
台湾高校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思考如何提高高等教育的职业性,并在向欧美、日本等国家学习的过程中,借以开拓系统的课程结构增强学生学习的系统性,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横向来看,《大学校院教育学课程师资及设立标准》规定国民小学和幼稚园教师教育学程必须包括教学基本学科课程、教育基础课程、教育方法学课程、及教育实习课程四类。从台湾国立东华大学花师教育学院幼儿教育系等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来看,其学程主要包括通识学程和系学士班主修学程两大类,通识学程类似于我国大陆的校级公共课程,系学士班主修课主要包含学院基础学程、幼儿教育系核心学程、本系学士班专业选修学程(一般为多选一)和一个副修学程。幼儿教育系非师培生毕业时不得少于128学分,师培生不得少于148学分,二者相差的学分主要集中于专业选修学程上。从具体内容可以将这些课程分为研究法类课程、儿童发展类课程、儿童教育学类课程、保育与家政学类课程、媒体类课程、创意类课程、管理类课程、社会学类课程、特殊教育类课程等模块,每一模块又包含具体的多门科目,如媒体类课程包括媒介传播、儿童刊物编辑与制作、儿童广电节目企划、儿童多媒体的设计与制作等。
纵向来看,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层次清晰、相互衔接、层层递进,例如在入学的前两年,课程主要以通识课程、学院基础课程为主,并逐年增加幼儿教育系核心课程和学士班的专业选修课程,通识课程和学院基础课程同步减少。在大学的最后一年,学生还必须参加为期至少8周的幼儿园实习,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其次,该专业学生4年的学分(包括选修)的分配也较为适宜,大一42学分左右,大二51学分左右,大三63学分左右,大四只有31学分左右,选修科目比例大,课程弹性大,毕业时只要按规定修够要求的学分即可。除此之外,台湾高校幼儿教育专业课程设计以社会需求为重要依据,切实力行,从学生一入学就直接指明了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的职业和就业方向。以下为东华大学花师教育学院幼儿教育系的纵向学程规划图:
二、基础性
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的基础性,体现在课程设计凸显了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基础课程,这类课程主要包括技能和理论两块内容。台湾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计紧密围绕其专业培养目标,狠抓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其重视综合素质教育和强化专业素养的特点直接反映着课程设计的基础性特征。
(一)重视综合素养教育
从选取的5所高校幼儿教育专业课程规划来看,通识教育在台湾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备受重视。
台湾高校普遍重视通识教育,在课程设计上凸显了内容的丰富性和必修选修安排的适宜性。一般来说,大部分台湾高校的通识课程主要包含文学(包括赏析与写作)、英语(包括阅读、听讲、写作和实用)、计算机、军事与国防、体育、生活应用、人文、社会、科学九大领域,这九项是台湾高校规定的要成为台湾合格公民必须要修习的领域,藉以形成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综合素养。针对学生兴趣和某些领域具体内容的多样性,在生活应用、人文、社会、科学四个领域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科目,例如人文艺术创意、伦理学议题、休闲与当代社会、人权与民主、全球化议题、环境变迁与永续发展等,学生可以在这四个领域进行选修,具有一定的自由度。从台湾亚洲大学幼儿教育系的学程来看,从大学4年期间,学生每年都要对这些领域中的某几个取得一定的学分,生活应用、人文、社会、科学四个领域学生只要每学期选取每个领域的一个科目即可。
(二)强化专业基本素养教育
在台湾,大部分的幼儿教育专业开办于师范院校,隶属于教育学院或人文教育学院。各院基础课程非常强调师范生的基本素养,普遍为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了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学、教育行政、教育哲学、教育研究法、心理测量与统计、教育经典研读、教育社会学、教师职业道德、特殊儿童发展与教育等科目。台湾高校幼儿教育专业的专业理论课程包括认识幼儿和认识幼儿教育两项。在认识幼儿方面,开设了幼儿发展与保育、幼儿心理学、幼儿语表达、幼儿文学、特殊幼儿教育、儿童早期阅读与发展、幼儿自主游戏理论与实务、幼儿议题探讨等课程。在认识幼儿教育方面,主要开设了幼儿教育概论、亲职教育、幼教思潮、学前融合教育、幼教课程模式研究、幼教统整教学课程发展、各国幼儿教育比较研究、幼教专题研究、感觉统合研究等课程。我们从幼儿教育专业的学院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门类的多样性可以看出,台湾高校重视学生专业理论素养的养成。除此之外,从台湾高校幼儿教育系师资力量来看,教授理论课的教师大部分为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博士,或职称高且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在打造学生专业能力方面,学校除了设置大量的专业必修课程,同时也围绕幼儿教师必须的核心能力开设了大量的选修课程,除了我国大陆大多数高校开设的领域教学法课程以外,还有大量的专门培养幼儿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课程,如幼儿行为观察、幼儿园学习环境设计、幼儿行为辅导、幼儿班级经营、幼儿评量与辅导、儿童节奏乐、儿童歌曲与创作、键盘乐等。
三、前瞻性
课程是教育走向实践的桥梁,只有具有前瞻性的课程设计才可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人才,才能使教育先行落到实处。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具有时代性特点。
(一)首先重视特殊教育
从台湾高校学前教育的课程设计来看,大部分学校不仅在学院基础课程中开设了《特殊儿童教育概论》,而且在专业必修课程中开设了《特殊幼儿教育概论》《幼儿行为观察》《幼儿游戏治疗》《幼儿行为辅导》等科目。《特殊幼儿教育》的课程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实行学前阶段特殊幼儿教育之专业知能与素养;激发接纳有特殊需要之幼儿的教育爱,养成有爱无碍之精神;培养实行学前融合教育课程设计之专业知能与家长沟通之能力。《幼儿行为辅导》的课程纲要指出:要通过课程的学习认识、理解、辨别幼儿健康发展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及其成因、辅导策略。能和幼儿建立良好关系,应用教育家满足孩子需求的信念与策略教保幼儿,并经常反省思考自己的辅导信念与态度。”
(二)其次重视研究能力的培养
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他们在学院基础课程中开设了《教育研究法》《心理与教育统计》《幼儿行为观察》等多门课程专门培养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甚至个别高校还专门开设了《质的研究法》《量的研究法》等课程,课程纲要中明确指出:“这些课程旨在建立学生对基本教育研究法的概念;彻底了解基础的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所涵盖之理论与在研究中的应用、计算基础的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所涵盖之各个统计数,培养应用SPSS pc+ 统计软件包分析教材中之统计问题、将分析结果做适当呈现与诠释等能力。除此之外,台湾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大量采用学生分组研究、做汇报,教师归纳、提升的形式,甚至大部分课程的期末考试,也采用独立研究、撰写论文、做汇报的形式进行,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将教育研究能力的基本理论运用于实践当中,切实形成学生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四、开放性
在课程设计的开放性方面,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培养目标的开放性
从培养目标来看,大部分高校重视学生未来生涯发展,强调学生兴趣的多样性和未来从事工种多种可能性,以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因此,台湾高校将幼儿教育专业不仅要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理论、专业实践能力的人才,而且要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国际视野,不但要将培养目标定位于托幼机构从业人员,而且要广泛涉及家庭教育专业人员、幼儿文化创意产业人员、幼儿文化产业行政人员、教育行政人员、幼儿园教育科研机构研究人员、课后照顾中心保姆(如安亲班保姆)、特幼照顾人员等。
(二)课程内容的开放性
从课程内容来看,除了设置常规课程,还善于向美国、日本、中国大陆等国家和地区学习,引进了多种学前教育课程模式和教学法,并以选修课和必修课的形式开设,例如:意大利的方案课程、德国华德福课程、美国的高瞻课程、中国大陆的行为课程和五指活动课程、德国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意大利的蒙台梭利教学法、匈牙利的柯达伊音乐教学法、瑞士的达克罗斯音乐教学法等。除此之外,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的视野和大教育观,例如台湾高校开设了一定量的家庭教育、家政服务、社会教育科目,强调儿童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强调儿童是在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良性的影响下健康成长的个体。
(三)培养方式的开放性
首先,培养方式灵活。台湾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逐渐向开放型转变主要体现在各种类型的大学或学院均可以开设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课程,培养学前教育师资。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在1994年颁布的《师资培育法》及《大学校院教育学课程师资及设立标准》中规定:任何一所大学或学院只要设有26个学分的幼儿教师师资培育课程,都能招收幼儿教师专业的学生。这就在政策上准许非师范类的大学和学院加入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行列,标志着台湾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制从最初的单一形式不断向多样化、开放型的模式转型。
其次,步出课堂的学生培养方式。台湾高校幼教专业的学生必须在毕业前参加至少30场的幼儿教育专题讲座,而且要对讲座的时间、地点、内容、启示等做详细的笔录,并得到系部相关部门盖章方可承认和存档;除了大一修习一年的《服务与学习》0学分之外,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参加至少8小时的志工服务,如义务清洁校园活动,有的学校甚至规定学生每周必须有30分钟的志工活动;除了三、四年级幼稚园教学实习的6学分和平时的参观幼稚园、见习、试教外,学生在三、四年级须自行见习或通过幼稚园教师的介绍,提交至少160小时的个人实习纪录,并要在得到认证之后存档。除此之外,还针对幼儿专业开设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参加儿童夏令营、幼儿教玩具制作比赛、幼儿辅导个案讨论会等。
【参考文献】
[1] 刘国磊.高等教育的职业性发展规律[J].教育学术月刊,2012,(06).
[2] 黄新宪.台湾教育的重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 黄新宪.台湾教育的历史转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4] 钟启泉.课程设计基础[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5]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6] 陈琦,吕苹.台湾幼儿教师教育发展的历史与启示[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01):29-36.
[7] 张杰.台湾学前教育研究概况[J].教育科学研究,1992,(05):33-37.
[8] 毛曙阳.台湾幼教师资培养简述[J].学前教育研究,1995,(01):56-58.
[9] 黄富顺.台湾技职教育新近发展与特色[J].教育发展研究,2009,(06):45-49.
[10] 任建龙,吴振东.台湾高校关于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的研究综述[J].儿童发展研究,2011,(04):1-3.
[11] 张颔.台湾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特点及启示[J].山东英才学院学报,2010,(12):32-35.
篇2
南京师范大学赵寄石教授是中国大陆幼儿教育界具有很高学术声望的幼儿教育专家。1921年,赵寄石出生于南京一个牧师家庭,民主开放的家庭氛围,使她享受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这也是她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为人风格和谦逊博爱的人格形成的重要条件。在教会学校接受教育后,她被保送进入苏州景海海女子师范,毕业后留校,在附属小学和幼稚园工作。从婴儿院、幼稚园一直教到小学一、二、三年级。正是在这些年间,她与2-8岁的儿童及他们的家长建立了感情,也感受到了与比她大很多的其他教师共事的乐趣。这八年的经历,为她进入学前教育学术领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48年,赵寄石赴美留学,学习幼儿教育。1952年回国,任教于当时的南京师范学院幼教系,先后从事幼儿园自然教学法和语言教学法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这个阶段,通过对教育现实和社会现实的了解,尤其是通过与基层普通民众的接触,坚定了她教育为大众服务的思想,这也是指导她以后研究和工作的重要信念。
恢复幼教 引领建设
20世纪70末,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百废待举,百业待兴。赵寄石教授在唐淑教授的配合下,负责恢复学前教育专业和带领同事们进行学科建设的工作。从教学和研究队伍的组织,新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的拟定,一批新的课程的开设及相关教材的编写,专业基础研究的展开,团队研讨活动规范的建立等等,赵寄石教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赵寄石等老一辈研究人员的努力下,关注理论前沿、注重教育实践这一陈鹤琴先生倡导的学科建设原则又得到了发扬和光大。在赵寄石教授的倡导和带领下,教师们深入幼儿园,开展各科教学法的研究,为进一步的幼儿园课程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赵寄石教授不断从理论上思考高等师范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在培养目标、队伍建设和研究方向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具有前瞻性的见解。在《重新思考学前教育专业》和《90年代高师学前专业面临的挑战》等文章中,赵寄石教授对高等师范学校的学前专业建设提出了很多极具价值的观点。她指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改革,首先要从学前教育基本概念的变革中引伸出来,要关注学前教育的内涵的变革,如年龄的下延、服务范围的伸展等,将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办成培训和科研一体化的机构,拓宽高师学前教育的服务范围,高师的服务和研究对象要扩展到从出生到入学前的儿童,要研究所有正规和非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的保育和教育。
赵寄石教授特别关注教学和研究队伍的建设。在完善基本的学术团队的同时,倡导研究人员出国进修和深入实践,鼓励年轻教师留校任教后首先深入幼儿园进行实践锻炼。赵寄石教授还非常重视研究团队的讨论和研究,还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交流。
锐意改革 探寻真知
赵寄石勇于正视幼儿园教育尤其是幼儿园课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弊端,并努力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上进行深入的探究。她在幼儿园实地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结构主义的理论和陈鹤琴等的课程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综合教育”的思想,并在幼儿园中实践这种思想。“综合教育”的提出,在当时过于一统化的采用分科课程的背景下,对于当时幼儿园课程理论和实践来说,这是一种重大的震动。综合教育的实验研究,拉开了我国声势浩大的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序幕,对解放学术思想,促进教育观念更新,促进幼儿园课程的多样性和适宜性起到了重大作用,当然也对幼儿教育的成效起到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当然,对综合教育的研究,也必然会出现一些不同的或者是反对的意见。面对这些不同的声音,赵寄石教授很平静地说,我们是在为孩子做事,我们继续为孩子做事。在“综合教育”研究的过程中,她经常深入到班级中,深入到教师和儿童中,践行行动研究法。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形成了幼儿园综合课程的基本结构、综合机制及实践策略。“综合教育”在中国大陆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综合教育”本身,它让很多的研究者和实践者解读到了这样的理念:中国的幼儿园课程不应该一统化,一切适合于幼儿发展的课程都值得去探究。
在城市幼儿园综合课程研究的基础上,赵寄石教授带领一批教师深入农村,开展农村幼儿园课程的研究,并主持了全国教育科学“七五”重点课题“农村学前一年综合教育”的研究。赵寄石教授不顾年事已高,经常深入农村,有时跟随孩子们来到村庄和田间,观察农村文化背景中的幼儿园活动,关注农村的幼儿园的课程开发。从80年代末起,她的身影经常出现在扬州邗江、南京江宁、常州武进、无锡锡山和宜兴、徐州睢宁等地的农村幼儿园。当时的交通条件还不发达,有些山路还要坐拖拉机进去。赵寄石教授和年轻的同事们一起,克服了各种生活上的困难,全力投入到研究之中。90年代初,课题组出版了《农村学前一年综合教育课程》,发表了近二十篇相关的论文。在国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相关研究成果在1992年OMEP大阪会议上进行了交流。
在赵寄石教授的带领下,90年代中期,南京师范大学的学前教育研究人员又开始了幼儿园领域课程的研究。该研究一方面试图整合过于分散的课程内容,将相关的学科整合为相应的领域,同时确保经验的系统性;另一方面,使重要的学习经验不至于遗漏,使幼儿教育真正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1996年,出版了中国大陆第一套以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及艺术五大领域为组织线索的幼儿园课程方案,并在随后展开了更大范围的实践研究。近年,对幼儿园领域课程进行了改革和发展,尤其是更多的关注不同领域之间课程内容的相互渗透。刚出版的由赵寄石和唐淑教授领衔主编的《幼儿园渗透式领域课程》是对领域课程的一种改进和完善。
在实践研究的同时,赵寄石教授还深入讨论幼儿教育和幼儿园课程的理论问题,系统的提升幼儿园课程建设实践的经验。在幼儿教育的基本价值观念、幼儿与教师的关系、幼儿园教育的基本结构、幼儿园课程的综合机制、幼儿的智力发展与教育、幼儿语言发展与教育、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上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发表了很多的学术论文,也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学术影响。
赵寄石对幼儿教育的理论建设总有一种宏观洞察和高度把握的能力,先后提出用“结构主义心理学理论”、“生态学的观点”和“持续发展的观点”等理念来研究幼儿教育,并将这些观点运用到幼儿园课程的理论和实践中去。赵寄石教授在《为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幼教科学努力奋斗》、《我国幼教科研的发展与展望》、《为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学前教育理论体系而努力奋斗》等相关的文章中,明确地提出了她对于幼儿教育研究的见解。如,她在80年代末提出,学前教育的理论研究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对原有体系中的概念、变量、陈述、格式等理论基本要素重新进行考察,加以确定、调整、更新、充实;同时,对原有体系的基础理论,即教育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中的新发展加以探讨并吸收,从而构建基本理论的框架。二是80年代借鉴吸收国外新的理论观点,直接用于指导幼教实践。对这些实践研究的过程和成果进行概括,探讨其中的规律,就能建立起技术理论的框架。赵寄石教授的这种理论建设思想,一直是指导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的重要思想。
广泛沟通 积极借鉴
在关注本国学前教育研究的同时,赵寄石教授非常重视开展国际交流。从80年代起,她通过多种方式,广泛接触国外幼儿教育专家。1982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同中国建立幼教合作项目,南京师范大学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期唯一的与儿童基金会合作的单位,作为该项目的重要负责人之一,赵寄石教授积极推进各项合作工作,在项目计划、实施及成果推广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甚至还亲自关注资料的翻译工作,并培养年轻教师和学生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基本能力。南京师范大学的工作受到联合国儿基会官员的高度评价,也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中国进一步的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赵寄石教授多次赴国外考察及参加国际幼教学术会议,为中国幼教界参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考察交流的同时,赵寄石教授非常重视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借鉴和思考。比如,80年代初,赵寄石教授随学校考察组,访问了墨西哥、美国及英国,回国后,她一方面介绍在国外看到的先进的实践,与此同时,她也比较分析了我们自己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在借鉴的基础上探讨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在赵寄石教授起草的国外考察报告中,都有思考和启示的部分,也正是在不断对外交流和思考的过程中,在对本国现状不断思考和审视的过程中,孕育了她关于学前教育改革和建设的基本思想。赵寄石教授深知了解世界幼儿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她自己亲自为本科生开设“外国幼儿教育”这门课程,还编写了讲义及外国幼儿教育文稿,并积极扶持国内的年轻学者编写相关教材。赵寄石教授的“外国幼儿教育”课,资料详实,“说”与“思”并重,任何理论观念最后都落实到我们的教育现实之中。
转贴于 扩展领域 辛勤拓荒
在当代中国幼儿教育界,赵寄石教授德高望重。她从事幼教工作半个多世纪,把全部的生命与幼教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近十年,赵寄石教授又在不断拓展自己的研究视野。她引导年轻的研究人员关注比较教育、教师教育,并努力为年轻教师的申请科研项目提供帮助和服务。她自己又向新的研究领域迈进。她特别关注托儿教育,经常深入托儿所关注一岁半至三岁孩子的活动。她和托儿班的老师一起研究托儿的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研究托儿课程的组织和实施,她们的研究成果——《托儿综合教育课程》已于90年代出版,并在更大的范围里进行实验研究。赵寄石教授高度关注家庭教育,她对家庭教育的研究,理性中透着浓厚的情意,循循善诱又言之成理。她认为,在学龄前这个关键阶段,成人的不同态度会给孩子以不同的导向,造成以后不同的结果。若能在幼儿阶段因势利导,支持鼓励,放手培养,就会逐渐形成孩子的独立性;若事事包办代替,孩子自感无能,必然导致依赖性。从小养成独立性,一辈子受益,依赖成性,非但难改,而且贻害无穷。她特别强调要珍惜幼儿的自主性,要让幼儿拥有快乐的童年。她的《育儿之道》及《家庭教育小议》等家庭教育手册,深受家长和研究者的喜欢。赵寄石教授在研究幼儿语言教育的基础上,还开始了幼儿英语教育的研究,并受到了很多实践工作者和研究者的关注。
当我们看到80多岁赵寄石走进幼儿园、托儿所,当我们看到她在一群蹒跚起步的孩子中间,不时的与孩子们交谈,不时的倾听和观察,我们无不为这个场景感动!我们可以确定,这就是这位老人最重要的生活。正是这个老幼亲和的世界,不断地激发着赵寄石教授的思想和智慧,让她向着一个又一个专业领域前行。
博爱谦逊 扶持后学
赵寄石教授的博爱与谦逊感染了很多人的心灵。她总是为他人着想,谦恭宽容,远离功名。她总是耐心的倾听别人的意见,肯定别人积极的方面。从大学的同事到幼儿园孩子的父母,从城市的幼儿教师到边缘山村的代课教师,都感受到了她的博大的胸怀和博爱的品格,都能在与她的交往中感受到一种关爱、尊重和激励。有些农村甚至边缘山村的幼儿教师突然造访,赵寄石教授总是热情接待,耐心倾听,积极鼓励,有时还给予生活上的帮助。全国各地的幼儿教师只要给赵寄石教授写过信,不管她(他)深处何地,总是能收到赵寄石教授的回信。
我们这些在赵寄石教授身边工作的每一个人,都得到过她的真切的关心和帮助。赵寄石教授关心身边每一个人,在她眼里,任何人都在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所以她对大家没有远近亲疏,对任何人一视同仁,都给予热情的帮助和关心。90年代初,赵寄石教授领导的农村幼儿教育研究课题组的报告被幼儿教育国际大会接受,作为第一作者,赵寄石教授放弃了参加会议的机会,把机会让给年轻教师,并帮助年轻教师准备发言提纲,修改英文稿。有些教师身体不是很好,赵寄石教授总是利用外出的机会,为他们寻找相关的资料、保健品。这类事,在赵寄石教授的生活中的经常发生的。国内其他的师范院校也有很多教师得到了赵寄石教授的热情帮助和关心。可以说,只要在赈灾、救助的地方,就能感受到赵寄石的善心、爱心。赵寄石教授的为人感染和激励了很多人,她的品格和学术思想将会指导和激励人们为幼儿教育事业的辉煌而不断奋发努力!
参考文献
篇3
“你在学习的时候心不在焉吗?你需要助你全身心投入学习的陪读服务吗?本人现准备考研究生,可提供陪读服务,每小时收费5元。”最近,沈阳某高校的陪读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
据《信息时报》报道,大部分同学对该女生的做法表示理解:“既可准备考研又能维持生活,双方都可以达到双赢,何乐而不为呢。”不少同学表示,如有市场,自己也会去做,毕竟比起家教,这种陪读可以说是廉价的,但就效益来说,它是无投入的产出。
当被问到你是否会请陪读时,部分男生回答:“那就要看那个女生长得怎么样了。”这也许是很多男生的共同心声吧。
广州高校学生处的老师们却有不同的看法:学习是一种自觉的义务行为,从长远看,将学习加在一个有偿行为之上是不妥当的。再者,一个大学生如果无法自觉学习,必须依靠别人陪伴、监督,那么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时,也是处于下风的。
中心词圈点:陪伴
点评:现在的许多同学确实需要陪伴。但我更关心的是,大学生活是未来社会生活的过渡,学生除了完成必修课程和考试以外,还需要学会自觉的学习、独立的思考和独立的生活。要知道,无论是现在的论文写作,还是将来的事业计划、设计创作,绝大多数都是在独处中完成的。而这正是数都是在独处中完成的。而这正是大学期间最需要学习和锻炼的啊!
每天练大笑,驱散心中阴影
深圳荔枝公园有一群瑜珈爱好者,每天清晨聚在一起,跟着人称“张笑长”的张立新学习“爱笑瑜珈”。
张立新自掏万元建起“爱笑瑜伽俱乐部”,教了大家五种笑。有摇牛奶的笑、狮子的笑、拉弓箭的笑、指人狂笑、搓耳笑,每个动作都在开怀大笑中结束。练习者说,笑了以后感觉心情舒畅了不少,人也轻松了很多。
“爱笑瑜珈”将笑和瑜珈动作结合在一起,张立新说:“笑是唯一不需要任何投入的良药,也是唯一绿色环保的方法。爱笑,就是这个世纪的健身热潮。”
去年底,张立新将“笑”送进了广州复大肿瘤医院。每周一、三、五早上,医院把可以独立行走的患者集中起来“练笑”,一个月后,患者的精神面貌普遍有了改善,许多肿瘤病人找回了久违的笑。据医生透露,该院正在对病人“练笑”前后的免疫情况做数据测定。
中心词圈点:笑
点评:谁都知道“笑一笑,十年少”,可工作生活的巨大压力却往往让人笑不出来啊!人们习惯了让心情来支配表情,心里不畅快,哪里笑得出来。“张笑长”却教大家“倒行逆施”――先学笑,用表情来影响心情,从而促进快乐和健康。同时,笑还可以影响周围的人,建立起一个欢乐的“场”,有助于改善我们最看重的人际关系。这真是个值得一试的好办法。
未婚情侣勒死亲生儿
《华夏时报》的消息说,24岁的王某与同乡女友孙某在北京打工,租房同居。孙某意外地怀孕了,为孩子的去留两人意见不一致。去年4月初的一天下午,孙某去厕所时摔了一跤, 5点左右,孩子在不经意间出世了。孙某很恐慌,婴儿刚发出第一声哭泣,她就捂住了他的嘴和鼻子。王某从屋内找出一根红色的塑料绳,两人一起将婴儿勒死,扔到了公厕旁的垃圾堆里。几天后一名拾荒者在捡废品时发现了婴儿尸体,立即报警,10多天后警方就破了案。
他们为何要杀死亲生孩子呢?孙某在供述中说道:“我们二人没有经济基础,不能给孩子带来幸福生活;在老家,未婚生子是受到唾弃的。”言语中充满了无奈与忏悔。海淀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分别判处孙某和王某有期徒刑4年6个月。宣判后,二人均表示“没有意见”。
中心词圈点:意外
点评:太惨了,一个活生生的小生命就这样被亲生父母杀死了!孙某和王某对同居的后果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对于他们来说,怀孕是意外的,孩子出生也是意外的。在措手不及的一刹那间,他们做出了令人意外的行为,从而受到了法律的惩罚。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成熟,这亲手杀子的阴影将令他们痛悔一生。这件事再一次告诫我们:重大行为前还是要三思而后行,充分预料到必须承担的后果和责任。这样意外才会少一些,我们才会活得从容和舒畅一些。
“无性牵手”帮老人 引来不少年轻人
成都老年知心热线推出了老人的“无性牵手”活动,原意是为一些因身体、心理等原因不想过晚年性生活,只渴求精神恋爱的老人服务,帮助他们组成一个安详幸福的家。没想到活动推出一年来,年轻人成了报名的“主力军”,100多位报名者绝大多数不到50岁,其中还有20多岁的小伙子和大姑娘。
40多岁的工程设计师刘勇和妻子因为性格不合经常吵架,有一天,他发现自己不行了。在妻子一次次怀疑、嘲弄的眼光中,他选择了离婚。他到老年知心热线来,就是想找一个关心他的人一起过“无性婚姻”。热线先后三次为他介绍了对象,两次失败,最近介绍了一个年轻女性,双方还比较满意。
在外企上班的30岁小伙子张涛曾经谈过几次恋爱,因为工作压力大、恋爱成本高,他发现自己越来越“无性”了,每每在热恋后只好无奈地分手。他去医院看过多次,一直没有好转,最后心灰意冷,就想找一个年龄大点的异性组建一个“无性家庭”。
一个才20多岁的幼稚园女老师也来报了名。面对别人质疑的眼光,女孩子说:“现在的男孩子太花心了,没有真感情!”她认为,与其用性维持情感,不如找一个无性要求、对人好的男友结婚。
还有一些报名者只是对现有生活感到失望,寻求一种宣泄、一种冲动,不排除在一段时日之后心理“正常回归”。
成都老年知心热线负责人表示,将向心理专家、社会学家请教,采取相应的帮扶措施。
中心词圈点:无性
点评:婚姻变成无性对家庭是不幸的,解决办法是协商、沟通。但是单身者,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只要双方愿意过“无性婚姻”,他们结合在一起就无可非议了。与以前相比,现在追求“无性婚姻”的人多了一些,意味着社会对这种现象是越来越宽容了。
男子浪漫求婚屏挂北京饭店
北京的周先生向女友杨小姐求婚时别出心裁,将一块长2米、宽0.4米的电子显示屏挂在北京饭店5楼上,正对女友办公室所在的写字楼。
去年底的一天下午,周先生手捧由99朵玫瑰花组成的花束和一个自制的巨型户口簿模型来到了女友杨小姐的办公室,指引杨小姐往窗外看。只见显示屏上彩光闪烁,蓝字是女友的名字,红字是“嫁给我吧”,还不时地变化出玫瑰花和心形图案。看到这一切,杨小姐突然不知所措起来,害羞地用双手捂住了脸。
“嫁给我吧!”周先生单膝着地,将准备好的戒指双手奉上。杨小姐害羞地点了点头,在巨型户口簿的户主一栏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篇4
Scratch在台湾的推广基本上是由各级学校通过正式与非正式课程使学生接触到各类Scratch的编程活动与教学。2007年Scratch正式发行,台湾中小学的推广于次年展开,各县市教育与网络中心陆续举办Scratch教师研习工作坊与研讨会活动。2009年起高雄县、台中县、宜兰县等着手办理Scratch竞赛,之后陆续有台北市与新北市等县市加入,逐渐增加了Scratch在中小学信息教育上的能见度。在非正式课程上,如教育部门资讯志工团队计划补助本科生到偏乡协助中小学信息教育以缩减城乡数位落差,除了因特网的使用、文本处理、简报制作等课题之外,Scratc与游戏制作亦是相当受欢迎的内容。在大学本科的部分,有些学校将Scratch应用于程序设计课程的补救教学上,用以减少本科生撰写程序的焦虑并提升学习兴趣。
参与Scratch的经历
我于2008年具体接触Scratch编程软件,参与宜兰县教网中心所举办的Scratch研习课程,在台北市资深信息技术教师赖健二老师的带领之下,开始认识接触Scratch的操作与应用。由于之前有一些编程的背景,当时觉得Scratch是一个容易上手、深具多媒体内涵的游戏与动画制作工具。之后亦在自己任教的大学中,教导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使用Scratch,用以增加学生对程序设计概念的了解与编程的兴趣,经过几年的实践、推广与研究,才慢慢开始对于这个软件的教育内涵产生深刻的体认。令人庆幸的是,在个人实践的过程当中,遇到一群热衷于Scratch教学的朋友,于2011年组织了一个S4A(Scratch for Arduino)教师社群,这个社群乃是研究如何应用Scratch连结外部传感器,制作出具有教育意义的Scratch专案,目前结合的硬件包括Arduino、Scratch Sensor Board、LaunchPad、Kinect与LEGO WeDo,通过社群群体激荡与相互协力,加深个人Scratch教学应用的深度与广度。
Scratch的教育理论基础
Scratch不仅仅是一个协助初学者入门的编程工具,它还是一个刻意营造的学习环境。就理论上来说,Scratch是建造主义的体现。建造主义一词在台湾教育科技界的能见度并不高,容易与建构主义混用。建造主义的重要倡议者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Seymour Papert教授,它承袭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点,但是建造主义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通过建造外在、可分享的人造物与知识建立个人关系,电脑可说是个思考工具,提供学生与知识对话的场域。不仅如此,建造主义亦富含社会建构主义的面向,认为人际间的互动是知识学习的重要历程,Papert教授认为巴西的桑巴舞学校是儿童理想的学习模式,在桑巴舞学校中有经验的舞者集结一群新进舞者,专家与新手一起进行目的性的学习,通过互动和模仿,建构个人对于知识的看法。
为了体现建造主义的内涵,Scratch开发专案的主导者Resnick教授对于建造主义的知识建构过程加以精炼与具体化,提出幼稚园学习取向(kindergarten approach to learning),用以说明创造力思考的流程,它是一套五步骤的循环回圈:想象—创造—游戏—分享—反思。学生首先想象他们要做的事物,依据他们的想法创建专案,操弄他们的创造物,之后将创造物与想法分享给其他人,最后反思他们的经验,而这又提供下次循环的灵感与想法。对于Scratch软件的开发者而言,Scratch不只是一个编程的工具,它提供学生一个心智活动的空间,铺陈问题解决的情境,让他们能够尽情从事设计与创造活动。
Scratch所蕴含的教育理念,正符合目前教育改革的潮流,不管是专案本位教学、问题本位教学、合作学习、创造性思考以及系统性思考等概念,都能够很容易地透过Scratch这个多媒体编程环境加以实践。相对于建造主义想要制衡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主义,Scratch的学习环境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通过操弄与制作的方式与知识互动,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扮演一个学习促进者的角色,协助学生进行知识探索。
台湾的Scratch研究现况
从2009年起台湾以Scratch为主题在期刊论文与硕士论文的发表量上逐渐增加,大致上可以分成两大研究主题:一类是Scratch作为程序设计教学工具,另一类则是Scratch融入学科学习。就第一类主题来说,主要研究Scratch对于信息素养内涵的增进,包括对于逻辑思考、问题解决、后设认知、创造力等能力的影响,以及评估以不同教学方法进行Scratch程序教学的成效差异,应用的教学方法有同侪教学法、创造思考法与探究式教法等。第二类的研究主题则是着重Scratch融入学科学习,以专案制作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探索学科知识的场域,融入的学科包含自然领域、对外汉语教学、数学等。这两类研究主题大多得到正向的研究成果,显示了Scratch可以增进学生之信息素养,当融入学科教学时,能够增进学生的学习成效,并且正向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学案例分享
Scratch软件在教学应用上非常广泛,以下就Scratch融入数学直角坐标教学与互动回馈系统两个案例加以说明,借以说明台湾中小学教师应用Scratch的方式。
案例一:直角坐标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单元,一般教学模式多偏向教师讲解再配合学生的纸笔练习,学生常不易理解,并且对于教学内容缺乏活用,因此藉由Scratch编程软件的导入,让学生能够实际应用坐标、象限与二元一次方程式等教学内容。在本案例中,数学教师与信息技术教师协同教学,以日本大地震所引发的海啸作为问题情境(如图1),要求学生能够在海啸进行时,快速地把居民安置到安全的地点,为了能够符合情境并与教学内容连结,教师提示学生以下三个重点:①如何设计出海水移动的画面?②如何设计居民的角色,并让每位居民都随机产生在第三象限的位置?③如何设计移动每一位居民到安全的区域?
案例二:游戏教学法经常应用于小学课堂中,然而游戏需要挑战与竞争的元素,为了让学生能够参与其中,需要一套互动回馈的机制。由于Scratch简易的编程特性,再加上可以很容易呼叫鼠标、键盘的输入信息,透过键盘的改造制作抢答机,就能够建置一套好用的回馈系统,再配合上教师的教学设计,让课堂充满游戏的乐趣(如图2)。
Scratch官方所支援的外部传感器为Scratch Sensor Board与LEGO WeDo,这两项在台湾的推广并不多,主要是受限于硬件的取得渠道与价位,不过由于Scratch Sensor Board属于开放硬件,若可以在本地制造,未来将具有极高的推广潜力。目前台湾S4A社群推广较多的是Arduino与Kinect,这两项外部传感器与Scratch的连接算是相当稳定,但是一般课堂与教室的推广有其困难,如Arduino的组件比较小,Kinect则需要较大的教室空间。为了能够在中小学做大规模推广,社群成员正尝试利用价位较低的Texas Instruments MSP 430 LaunchPad进行开发,希望能够提供一个一般中小学生能够负担得起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