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结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23:11: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师结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幼师结业论文

篇1

关键词:清远;产业转移;影响;建议

1清远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

产业转移是伴随着国际制造业的升级和零售业壮大而生的,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导致了地区间的产业转移。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很多: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其中最重要的是:劳动力因素、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市场因素。

市场经济就是候鸟经济,哪个地方的环境适宜,投资商就飞到哪里,产业集聚也就孕育而生。靠什么争夺产业转移的落地权,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清远的优势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区位优势。清远位于广东省中北部、北江中下游,地处珠三角与粤北山区结合部,为粤、湘、桂“三省通衢”,是接受港澳和珠三角经济辐射的最前沿。清远交通便利,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广清高速公路、106国道、107国道纵贯南北,大、小北江通达港澳。随着清连、广乐、漳昆、二广等四条高速公路、武广铁路客运专线及延伸至清远的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等的建设,清远的区位优势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资源优势。清远拥有丰富的土地、矿产、水力、旅游、农副产品和人力资源。全市总面积1.92万平方公里,是广东省地域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土地开发率仅占国土面积的4.7%,可开发利用土地面积达5000平方公里以上,可为发展大工业提供充足的土地。全市总人口400多万,劳动力充足富余。

(3)环境优势。清远以其独特的地形地貌、美丽的自然风光、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成为全省生态旅游的新“亮点”。近年来,清远先后被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漂流之乡”、“中国温泉之乡”、“中国龙舟之乡”、“港澳及海外华人眼中最具魅力的休闲度假之都”、“中国生态休闲旅游城市”和“中国宜居城市”等称号。清远空气质量良好,环境综合指数居全省前茅。

(4)基础设施。交通、通讯发达,水、电、能源充足,城市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工业园区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清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配套设施日趋完善。完善硬环境的同时,清远的软环境也得到不断改善。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和推进“双转移”的优惠政策,对进入产业转移工业园经营的企业实行“零收费”,大力营造“洼地效应”,是广东省投资成本最低的地区之一。

2产业转移对清远经济的正面影响

产业转移促进了清远产业集群的发展。产业集群是指为了获取新的互补技术,从互补资产和知识联盟中获得收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克服或构筑市场壁垒,取得协作经济效益,分散创新风险和相互依赖性很强的企业(包括专业供应商)、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和工程设计公司)、中介机构(经纪人和咨询顾问)和客户通过增值链相互联系形成的网络。一方面,由于某地的资源或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分手在附近的同类企业,为了实现外部规模经济逐步转移到该地,且高度集聚在一起形成产业集聚;另一方面,依据比较优势理论,引进地区外产业转移到本地,发展本地的优势产业,进而形成集聚。

以佛山对清远的产业转移为例,佛山陶瓷产业转移对清远陶瓷产业集聚的影响:①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②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清城区陶瓷资源丰富,清远地处南岭山脉金属成矿带,各类矿藏工业总储量达10亿吨以上。尤其是瓷土储量丰富,是全国三大陶瓷原料生产基地之一。自2004年开始,佛山的陶瓷开始向清远转移,截止2007年,清远源潭建材陶瓷工业城内已投产的陶瓷生产线有72条,产值42亿元,实现工商税收8000多万元。整个建材陶瓷工业城目前提供就业岗位20000多个,有效地带动了附近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佛山市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合作、扶贫开发等各方面给予了清远大力支持,两地结下了深厚友谊。在推进“双转移”工作中,佛山与清远市签订了一系列劳动力和产业转移协议,并在产业转移园区建设、推动产业向清远转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以来,清远市承接佛山转移产业计划总投资约800亿元。大大促进了清远产业集群的发展。目前,清城区有陶瓷企业16家。源潭建材陶瓷工业城内有10家、龙塘镇有6家。新中源、东鹏、蒙娜丽莎、马可波罗等四个中国建筑陶瓷名牌相继落户,主要产品有墙地砖、卫生洁具、日用瓷、各类陶器等。

3产业转移对清远经济的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1)环境的污染及后续发展问题:陶瓷产业的高耗能、资源性以及高污染的产业特性对清远环境将带来很大的挑战。佛山由于产业的升级压力,将佛山陶瓷产业转移。清远随着经济的发展,也会由产业转移承接地转变为产业转出地,这期间相隔的时间取决于目前在清远形成的产业集

群。以陶瓷产业为例,陶瓷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清远的主要原因,在于清远的土地租金便宜,劳动力相对低廉,但不久的一天清远的土地成本也会上升,劳动力工资也会上调。因此承接产业转移的时候要考虑这个行业的发展潜力,不能说承接过来,没过几年又转移出去。清远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要考虑清楚未来的方向,要不要走佛山经济发展的老路——先工业化再城市化,先污染后治理,先引进后移出。

(2)大规模产业转移容易超出当地环境容量,影响旅游经济。结合本地区的长远经济发展目标来引进相关产业。清远凭借其本身的优势,整个旅游行业发展蒸蒸日上,旅游业成为清远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清远旅游业的发达在于其山清水秀,空气质量高,一旦环境被破环,清远的旅游业将面临巨大的发展困难。因此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不能为了GDP的增长而以产业园的形式承接大规模的产业转移,承接转移要有条件——不能超出当地的环境容量,要符合国家相关的环保要求,绝不能先发展再治理。

(3)清远资源的耗费。经济的增长很重要,但经济的发展更为重要。产业承接不当会破环本地原有的资源优势及原有的环境优势,给清远市未来经济的发展将带来极大的阻力,因此在承接过程之中应充分考虑本地的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同时也要保护本地区现有的优势,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要贯穿始终。陶瓷产业是高能耗、资源性的产业,清远原有的资源能支撑多久,清远的水电等方面的供应在目前是相对充足的,但虽然工业园的增多,产业转移的加大,还能不能低价提供,会不会出现拥挤现象。土地资源也是相当有限,因为清远是山区,土地开发的成本相对较高,若干年后可能出现现在佛山、东莞等地区所面临的瓶颈问题。

4建议

(1)政府要严把环境关,不能为了业绩的提升,大量引进产业,以环境的恶化为代价。在引进产业之前就应该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达到标准的产业才能引进。决不能松环境关。对于引进的产业要加强其环保意识,加大废水废气的利用和处理,对于环境污染治理情况,定期进行评比,对环保表现突出的企业定期给予一定的奖励或激励。

(2)树立节约意识,对于不可再生资源加强保护力度,制定相关条例、法规。同时也要加强对各个县级、镇级政府的监督,尤其是土地利用等方面的监督力度。对于土地规划合理,使用节约的地方政府给予一定的激励。

(3)承接产业转移要有长远的目标,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只要今天不要明天。要从整体上统一各个部门之间的思想,有选择性的承接发展空间较大的企业。制定严格的产业引进计划,并征求各方面专家人事的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

篇2

1.化学反应的绿色化

化学反应的绿色化是指在相关的制备和反应过程中做到“零排放”。而传统意义上的“零排放”是指反应物经过催化作用以及一系列的反应完全转化成为所需的物质,从而实现百分之百的转化率。其实这样一种概念是十分难达到的,尽管已经有许多先进的技术和手段达到了近乎“零排放”的标准和要求,但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化率为百分之百还是存在着困难的。近些年来随着相关学者的研究不断深入,许多新的技术也应运而生,将传统意义上的“零排放”转变了概念,意为在尽量满足较高的转化率的情况下,将得到的副产物也直接经过下一反应步骤并转化成为环境友好的物质进行排出或是进一步加以利用。这种新型的转化思想也将原本无用或是对环境存在着威胁和污染的物质“变废为宝”,让副产物成为能够被人们所利用的原料物质。这类技术的研发不仅仅是改善了环境污染的问题,还一定程度上节约了能源,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绿色环保、节约能源的技术手段。

2.产品的绿色化

之所以要强调化工产品的绿色化,是因为石油化工类的产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实在是太普遍了,不得不承认的是石油化工类的产品的的确确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给生活带来许多方便和优越,但相对于这些有利之处来说,其对于我们生活环境的污染也是不容小觑的。比如,我们生活中最普遍的洗涤用品,过去我们常用的洗衣粉中都是含磷的,而这些含磷的洗衣粉在溶于水之后随着生活污水一同被排到江河湖海中,造成了赤潮,给自然环境与生态平衡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因此,近些年来人们逐渐对此问题开始重视起来,研发了不含磷的洗涤剂,从根本上杜绝这种环境污染问题。同时,还有许多常见的石油化工类污染就每天在我们身边发生,比如汽车使用的汽油以及柴油。由于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于汽油和柴油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近些年来我国对于汽车能源的开发上也格外关注,低硫低碳、环境友好的配方和技术逐步成熟起来;另外,我国还在不断开发太阳能汽车、以及新能源汽车等等,另外,对于交通工具的能源上,我们国家还大力推崇使用电能的汽车。

二、节能技术在石油化工企业中的应用

最初,人们为了追求高效率的生产以及最大程度上提升经济效益,不断研发一些节能技术,而近些年来,由于能源枯竭的问题日益严重起来,有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员和学者们都投身于节能技术的开发和研究,不仅仅是从经济利益角度出发,更重要的是能够节约能源,实现人类经济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在石油化工行业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节能技术为变频调节技术。在石油化工企业中,耗费能源最大的就是电动机,包括泵类以及风机等等。因此,想实现石油化工企业的节能化应该从根本上减少电动机的耗能。而变频调节技术正是针对于电动机的一种有效的技能技术改革。变频调节技术的根本原理是通过控制方案与实际负荷相互之间的匹配,在控制的过程中实现阀门阻力的降低,从而提高系统的效率,以此来实现对于泵类以及风机的科学化、节能化控制。这种控制技术可以根据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需要,按照生产要求以及计算选型,并且全面参考产品方案的调整以及原料的调整,科学地控制各项指标和参数,降低企业的电能耗费以及设备磨损等等方面的耗费,实现成本上的节约以及能源上的节约,不论对于企业自身长远地发展还是对于能源方面的可持续发展都是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的。

三、结语

篇3

[论文内容摘要] 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是两个不同而又在许多方面相同、相通和相融的概念,要实现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必须把握好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点和企业文化建设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融入经营管理的切入点,以利于企业的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思想管理模式,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根本目的是提高员工的思想政治素质;而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活动,适合本企业发展战略的群体意识,带有浓厚的企业管理色彩。但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在许多方面又是相同、相通和相融的。企业文化所倡导的企业精神,包括竞争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服务精神等,不仅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和外延,而且给思想政治工作增添了新的活力,实践证明,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可以形成一股强大的物质力量,有利于企业的全面发展。

一、有机结合

1.在目标上殊途同归,做到中心突出,相得益彰。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在目标上是一致的,工作对象也是一样的,因此,在目前经营和管理中,要注重将企业文化建设的各种灵活方法融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更富有活力,更注重实效。作为企业,当前要把树立维护两个利益的价值观作为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工作。

2.在内容上互相补充,做到相辅相助,整体推进。在内容上,主要是突出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以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把好方向,从而更好地推进企业文化精神层的建设,培育和弘扬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二是要以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动力,从而更好地推进企业文化行为层的建设,规范职工行为,提高职工素质。三是要以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优势,从而更好地推进企业文化物质层的建设,为打造品牌创造条件。

3.在工作运行中互相促进,确保同步推进,落到实处。在工作运行中,主要是通过目标激励、领导带动、典型引导、载体互动等举措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为教育员工,激励员工,可以经常性地开展一些主题实践活动、争先创优活动和文体娱乐活动,可以通过制定企业的发展的目标和规划,把广大员工的思想意志统一到加快企业发展中来。

二、工作重点

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文化中的工作重点主要有四个:

1.强化企业管理。我们一定要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

2.强化人本管理。在一切资源中,我们要明确人是最宝贵的资源。

3.提高领导素质。领导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文化的倡导者,没有企业领导创造和倡导企业文化,就不会有领导要身体力行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4.提高职工素质。要端正职工的劳动态度,使其认识到劳动是自己的权利,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劳动是精神和道德的体现。要重视知识和创新,尊重科学和技术,使职工把精力放在钻研业务、提高劳动技能上。

三、努力方向

1.把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着眼点放在共同推动企业整体素质提高上。企业文化也是生产力,好的文化对企业经营有直接的推动作用,而不好的企业文化会对企业经营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围绕增强以企业的市场应变力、创新力为核心的整体素质,努力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积极推动职工的思想解放和观念转变,为加快企业发展步伐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2.把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落脚点放在共同促进提升企业整体形象上。真诚守信是企业的立业之本,树立诚信形象是沟通员工,赢得信誉的法宝。因此,充分发挥思想工作所具有的队伍优势、阵地优势和渠道优势及机制优势,使之与实施品牌战略结合起来。

篇4

摘 要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与东部沿海的差距不断拉大。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为今后西部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下,西部地区投资明显增加,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经济增长速度逐步加快。但和中国其他地区尤其是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仍然有较大的差距。当前,西部开发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一新的阶段,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建设;同时,又需要对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进行适当调整,大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快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西部开发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文章希望通过对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找出新阶段西部开发的重点和方向,即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并探索如何促进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使西部地区在参与国际国内分工和国际竞争中谋求更大的空间,实现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其理论意义则是通过分析欠发达地区利用什么样的经济机制,使产业结构从以传统的农业和资源型的初级产品加工业为主,转变为现代化、城市化、多样化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经济。

论文的基本框架为:第一部分,导言。介绍了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论文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产业结构理论。主要介绍了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和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第三部分,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研究。首先对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现状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中国不同区域产业结构的比较、以及西部各地区的产业结构的比较和西部地区各产业内部结构的分析,认为西部地区目前的产业结构不能适应西部地区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指出西部地区应优化产业结构,使西部地区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第四部分,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关系。就产业结构和特色优势产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是产业结构优化的核心,而合理的产业结构促进了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并指出了西部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重要意义。第五部分,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研究。首先对西部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接着对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进行了研究,认为西部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为:能源资源产业、特色农牧业及其加工业、重大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以及旅游业。随后,文章进一步论述了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重点地区,根据《西部大开发“十一五”总体规划》,西部地区应着重抓好成渝、关中-天水、环北部湾(广西)等重点经济区的建设,使之成为带动和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第六部分为本文的结论,给出了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地区,以及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西部地区的落后,除了自身的区位条件和产业布局政策以外,还由于西部地区市场发育不成熟、技术进步缓慢等因素。当前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产业比重偏高、工业发展滞后、第三产业层次偏低、产业趋同现象严重、产业结构虚高度化、双重的二元经济结构。西部地区应立足比较优势,加快推进工业化、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促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逐步形成若干特色资源加工基地和优势产业发展基地,加强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推进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

目前,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的重点领域有:(1)特色农业及农产品精深加工。包括畜牧业及其相关加工业、特色医药产业和某些省(区)特有的优势产业。(2)能矿资源的开发及高耗能产业。包括有色金属工业、钢铁工业、能源工业、新型建材工业。(3)装备制造业。包括机械工业、电子信息工业、石油化工和化学工业。(4)高新技术产业。在科研院所集中、科技实力较强的地区(如西安、重庆、成都-绵阳)形成具有局部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用现代手段对西部特有的自然资源进行深加工。(5)旅游业。以西部地区丰富的自然、历史、民族风情、宗教文化等特色旅游资源为基础,以旅游产品的开发为主体,发展大旅游,构建大产业,形成游、食、住、行、购、娱综合配套协调发展的格局,使旅游产业成为西部地区经济的新增长点。

根据《西部大开发“十一五”总体规划》,西部地区应着重抓好成渝、关中-天水、环北部湾(广西)等重点经济区的建设,使之成为带动和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既需要西部各省区发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也需要中央政府和有关部门在 资金投入和政策上给予相应支持。为促进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当前国家必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采取切实有效的具体措施,继续加强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西部地区的产业配套能力;增强西部地区的科技支撑能力;加强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扩大西部地区的对内对外开放;建立健全西部大开发保障机制。

【关键词】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结构调整;特色经济;优势产业

【论文类型】基础型

目 录

1 导论1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1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1

1.2.1对经济结构转型的研究1

1.2.2对中国西部地区结构调整的研究2

1.2.3关于特色经济的研究2

1.2.4关于以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特色经济发展的研究3

1.3 基本思路和方法3

1.4 文章的创新点及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4

2 产业结构理论5

2.1 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规律5

2.1.1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5

2.1.2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考察6

2.2 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8

2.2.1供给因素9

2.2.2需求因素10

2.2.3对外贸易结构11

2.2.4产业政策11

3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研究13

3.1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3

3.1.1第一产业比重偏高13

3.1.2第二产业发展滞后14

3.1.3第三产业层次偏低17

3.1.4产业趋同现象严重20

3.1.5三重的二元经济结构20

3.2 区域发展战略对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23

3.2.1产业布局政策不合理23

3.2.2市场化进程缓慢24

3.2.3技术进步缓慢27

3.3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30

3.3.1加快推进工业化30

3.3.2产业结构高度化31

3.3.3产业结构合理化32

4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关系33

4.1 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途径33

4.2 合理的产业结构可以更好地促进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33

4.3 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34

4.3.1有利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34

4.3.2有利于提升西部地区的产业竞争力34

4.3.3有利于推进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34

5 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研究37

5.1 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37

5.1.1产业配套能力不足37

5.1.2市场体系不健全37

5.1.3科技水平不高,资源转化率低37

5.1.4西部地区农村金融服务缺失38

5.2 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38

5.2.1能源资源产业38

5.2.2特色农牧业及其加工业40

5.2.3重大装备制造业44

5.2.4高技术产业46

5.2.5旅游业49

5.3 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重点地区53

5.3.1成渝经济区54

5.3.2关中-天水经济区56

5.3.3环北部湾(广西)经济区57

6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措施59

6.1 加强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59

6.2 提高西部地区的产业配套能力60

6.3 增强西部地区的科技支撑能力61

6.4 加强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62

6.5 扩大西部地区的对内对外开放63

6.6 建立健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保障机制64

附录67

参考文献75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79

致谢81

1 导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西部开发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论文选题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对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探索如何促进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使西部地区在参与国际国内分工和国际竞争中谋求更大的空间,实现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选题的理论意义在于分析了欠发达地区利用什么样的经济机制,使产业结构从以传统的农业和资源型的初级产品加工业为主,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竞争优势,转变为现代化、城市化、多样化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经济。其现实意义在于通过对结构转型的研究,找出西部开发的重点和方向,就是要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对经济结构转型的研究

产业结构变动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关键(何雄浪,)。早期对经济结构转型的研究,主要是w.阿瑟&8226;刘易斯(1954)的“两部门剩余劳动”理论模型和霍利斯&8226;b.钱纳里(1979)的各种“发展模式”的经验分析。在国际区域的角度上,汪斌()对东亚、北美和西欧三大典型国际区域产业结构演化模式的总体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提出了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新含义和主要思路。对中国产业结构转型的研究,一些学者就产业结构成长的阶段、障碍、外部条件以及工业化进程与产业结构成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成长过程中中国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的合理化问题(朱争鸣等,1989);有的学者则根据经济国际化的要求,剖析了我国与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水平的差异和我国产业参与国际分工的状况,探讨了我国加入wto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及应采取的对策(王家新等,),孙伯良()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提出了以发展教育产业为核心、以资本国际流动为手段、国际国内市场相统一的结构调整思路,形成具有弹性的、与国际生产力和世界市场紧密相连的多层次产业结构。一些学者运用统计资料对产业结构优化与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进行了定量研究与实证检验(郁鸿胜,;李华等,),另外一些学者则从产业结构优化机制的角度研究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问题,探讨了产业结构合理运动的内在机制,认为只有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机制进行根本性的创新,才是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运动并不断升级发展的根本保障(严旭阳,)。在国内区域的层面上,张平()对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含义和规律、指标和选择、条件和约束轨迹和特征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中国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导向和战略以及中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市场与政府的关系。除此之外,杨德勇等()从资本市场的视角来研究结构转型,讨论产业结构升级的运行机制,通过对资本市场融资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的实证分析,证明随着资本市场规模日益壮大,对我国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结构变迁起到促进作用。这些研究对西部地区结构调整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比较注重理论的分析和实证的检验,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1.2.2对中国西部地区结构调整的研究

一些学者对西北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了研究,如李宗植()、董锁成()对西北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定性研究;曹林等()对西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的分析,以及针对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其制约效应的政策建议。在实证的角度,卢中原()根据对大量数据的处理,分析了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和环境变化。从制度变迁的角度来看,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是发展战略选择、结构转换与制度变迁相统一的过程,西部地区的市场制度无力支撑由中央政府国家意志催生的产业结构及其演进,这种特殊的工业化道路及其所决定的主导产业特征导致其产业扩散能力弱,制约了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而削弱了西部地区的长期发展潜力(孙早,;卓玛措,)。对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所表现的问题,如西部各地区产业结构同构化现象严重,各产业内部结构失衡,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张婧,),缺乏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等(黄泓,)。针对西部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应积极推进城市化和增强工业竞争力(李京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课题组,),加快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和避免产业趋同(庞跃辉,;周靖等,),根据西部地区的南北差距选择有区别的开发战略(马俊等,),以及立足比较优势,基于区际分工转型的视角构造合理的“垂直—水平型”产业分工格局,促进西部地区产业成长(孟昌,)。尹希果等()则认为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指导非常有害,忽视了资源禀赋的限制作用,易造成经济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为此必须确立“生态产业主义+国家战略+市场经济”的新产业发展观。这些研究对本文的写作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只是对微观主体的分析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1.2.3关于特色经济的研究

阎恒()认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源于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就是要依托区域优势条件,实现区域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形成带有区域特点的特色经济;李渤(1999)认为区域经济的市场竞争能力高低,关键在于区域经济特色化的程度和水平,而区域特色经济体系的构建是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化的前提。

针对西部地区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的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从整个西部地区出发,二是针对不同产业的研究,三是对西部各省(市、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研究。对整个西部地区的研究如王文长等()从三次产业的角度论述了西部特色经济的发展;周毅()对建设西部区域特色经济的研究;杨钢等()指出西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应坚持的原则及政策措施;崔巧环()认为西部地区特色经济发展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绿色产业为重点,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白永秀(;)从西部经济市场化入手,对西部特色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对西部特色经济体系的构建做了探索;安树伟()指出了加快西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政策措施;iud中国政务景气监测中心()认为西部开发要突破基础设施瓶颈,打造特色产业基地。对某个产业的研究如李树民等(;)对西部地区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行性分析和障碍分析;雷兴长()对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研究;王洁等()对西部蓝莓特色产业发展的研究。对西部各省(市、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研究如《西部开发中的云南特色经济》(李峻峰,)、《四川省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研究》(四川省经济发展研究院,)、《在西部大开发中发展新疆区域特色经济》(张文全,)和《发展新疆区域特色经济的几点思考》(刘紫玉,)等。这些研究不足之处在于没有把西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放在全国乃至世界分工体系中进行研究。

1.2.4关于以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特色经济发展的研究

产业结构调整对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常毅,1997),西部地区的落后属于“结构性衰退”,应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用高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并退出丧失竞争力、低附加值且污染严重的行业(陈耀,)。鉴于目前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现状,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必须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重点发展优势产业和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以此来带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周明伟,;李竹青等,)。沙志芳等()的研究也认为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经济,有利于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避免产业雷同,是西部地区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手段;张丽君等()认为产业结构优化是西部地区发展特色经济的切入点。同时,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必须处理好产业进入和退出的关系,产业结构调整要突出区域特色,形成区域的竞争优势,围绕提高核心竞争力,举全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郑长德,);刘静等()对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后认为,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角色定位就是发展特色产业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竞争优势产业。高新才等()对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演变和影响因素及其效应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原则;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西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产业布局及其遵循的原则和加快发展的对策措施;徐丽华等()认为通过发展特色经济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是实现西部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并给出了发展特色经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设计。这些成果无疑对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多为对策分析,对理论的研究缺乏深入。

1.3 基本思路和方法

论文的基本思路遵循“宏观背景理论基础现实目标约束条件工具选择”。在对西部开发的目标及其面临的约束条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等理论,深入分析西部经济结构调整对西部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的促进作用,并指出西部地区应如何发挥比较优势、提升竞争优势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论文主要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在占有大量文献和统计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定量研究,并运用理论推理与对策分析、历史分析与现状研究,结合实地调查与经验交流进行多方论证。

1.4 文章的创新点及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文章的创新点在于:

(1)文章论述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是提高整体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前提,是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本质要求。西部地区要实现经济增长,不断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必须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2)文章通过系统分析西部地区目前的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找到了一个落脚点,那就是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为特色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3)文章图文并茂,数据翔实,通过定量的比较研究分析了区域发展战略对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总体战略,以及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4)文章探讨了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之间的内在机理,并针对当前经济整体形势及西部地区的发展现状提出了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实现机制。

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1)对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计量模型的建立,以及西部地区的投入产出分析,以便于准确了解西部地区各个产业的投资效率。

(2)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背景下,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面临那些优势和劣势,以及主体功能区建设与区域利益协调关系的研究还需要深入。

(3)对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与西部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及促进衰退产业退出之间的关系、退出机制,以及它们之间如何实现顺利接替的研究。

(4)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对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2 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产业结构的演进会促进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总量的增长也会促进产业结构加速演进。这已经被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所证明。特别是在现代经济增长中,随着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演进和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越来越明显。

产业结构的概念指的是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这种产业间的联系与联系方式可从两个角度考察:一是从“质”的角度动态地揭示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不断发展变化的趋势,揭示经济发展过程的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中,起主导或支柱地位的产业部门的不断替代的规律及其相应的“结构”效益,从而形成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二是从“量”的角度静态地研究和分析一定时期内产业间联系与联系方式的技术经济数量比例关系,即产业间“投入”与“产出”的量的比例关系,从而形成产业关联理论。广义的产业结构理论包括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和产业关联理论。

2.1 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规律

2.1.1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

产业结构作为以往经济增长的结果和未来经济增长的基础,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是同经济发展相对应而不断变动的,这种变动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横向演变的合理化。这种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推动着经济向前发展。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实践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从不同角度来看有如下规律。

(1)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来看

产业结构的演进经历了如下阶段:前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后期阶段和后工业化阶段。在前工业化阶段,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二产业有一些发展,第三产业的地位微乎其微。在工业化初期阶段,第一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缩小,地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有了一定发展,但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还比较小。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工业重心由基础工业向高加工度工业转变,第二产业仍居第一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开始上升。在工业化的后期阶段,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开始下降,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并且在三次产业中占有支配地位。在后工业化阶段,产业知识化成为主要特征。产业结构的发展就是沿着这样的一个发展进程由低级向高级走向高度现代化的。

(2)从主导产业的转换过程来看

产业结构的演进有以农业为主导、轻纺工业为主导、原料工业和燃料动力工业等基础工业为重心的重化工业为主导、低度加工型的工业为主导、高度加工组装型工业为主导、第三产业为主导、信息产业为主导等几个阶段。在农业为主导的阶段,农业比重占有绝对地位,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均很有限;在轻纺工业为主导的阶段,轻工业取代农业成为主导产业,重化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较慢;在原料和燃料动力等基础工业为重心的重化工业阶段,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经很小,轻纺工业发展速度逐渐放慢下来,而以原料、燃料、动力、基础设施等基础工业为重心的重化工业逐渐取代轻纺工业的位置成为主导产业;在低加工度组装型重化工业为主导的阶段,传统型、技术要求不高的机械、钢铁、造船等低度加工组装型重化工业发展速度较快,其在国民经济的比重越来越大,并成为主导产业;在高度加工组装型工业为主导的阶段,传统工业得到改造,技术要求较高的高附加值组装型重化工业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在第三产业为主导的阶段,第二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传统产业的下降幅度较快,内部的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仍有较快发展,但比重已不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在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阶段,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人们也常把这一阶段称为后工业化社会或工业化后期阶段。

(3)从三大产业的内在变动来看

产业结构的演进是沿着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到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再到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方向发展的。在第一产业内部,产业结构从技术水平低下的粗放型农业向技术要求较高的集约型农业,再向生物、环境、生化、生态等技术含量较高的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发展;种植型农业向畜牧型农业,野外型农业向工厂型农业方向发展。在第二产业内部,产业结构的演进朝着“轻纺工业—基础型重化工业—加工型重化工业”方向发展。从资源结构变动情况来看,产业结构沿着“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知识(包括技术)密集型”产业方向演进。从市场导向角度来看,产业结构朝着 “封闭型—进口替代型—出口导向型—市场全球化”方向演进。在第三产业内部,产业结构沿着“传统型服务业—多元化服务业—现代型服务业—信息产业—知识产业”的方向演进。

(4)从产业结构演进的顺序看

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各阶段是难以逾越的,但各阶段的发展过程可以缩短。从演进角度看,后一阶段产业的发展是以前一阶段产业充分发展为基础的。只有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充分的发展,第二产业的轻纺产业才能得到应有的发展。第二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大大提高基础上,其中加工组装型重化工业的发展又是建立在原料、燃料、动力等基础工业的发展基础上。同样,只有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才具有成熟的条件和坚实的基础。

2.1.2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考察

产业结构的变动总是和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的,研究经济增长不能不研究产业结构的演进。国内外学者对产业结构的变动规律进行了大量研究,总结出了产业结构变动的许多理论依据。

(1)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转变理论

刘易斯的理论建立在以下三个基本假定上:农业的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或接近零;从农业部门转移出来的工资水平由农业的人均产出水平决定;城市工业中利润的储蓄倾向高于农业收入中的储蓄倾向。由于农业的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或接近于零,农业剩余劳动力对城市的供给价格低,且工业的边际劳动生产率远远高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工资,因此,工业发展就可以从农业中获得无限量的廉价劳动力供给,获得巨额利润,又由于工业利润中储蓄倾向高,由此产生一种累积性效应。这种累积作用的结果是,农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提高,工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下降,以至于工、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相等,二元经济转变为一元经济。

(2)配第—克拉克定律

英国经济学家配第和克拉克通过研究,先后发现:随着全社会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就业人口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时,就业人口便大量向第三产业转移。人们称这种由人均收入变化引起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为配第—克拉克定律。早在17世纪,配第就第一次发现了世界各国的国民收入水平的差异及其形成的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其关键在于产业结构的不同。他通过进一步考察后得出结论:比起农业来,工业的收入多;而商业的收入又比工业多,即工业比农业、服务业比工业的附加价值高。后来,克拉克重新发现并第一次研究了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得出了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性结论。

(3)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

库兹涅茨在继承配第和克拉克等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仔细地挖掘了各国的历史资料。他利用现代经济统计体系,对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较彻底的考察,他依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份额基准,考察了总产值变动和就业人口结构变动的规律,揭示了产业结构变动的总方向,从而进一步证明了配第—克拉克定律。他发现的这种变动规律,即产业结构变动受人均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被称为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

(4)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论

罗斯托通过长期研究提出了主导产业及其扩散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他认为,无论在任何时期,甚至在一个已经成熟并继续成长的经济体系中,经济增长之所以能够保持,是因为为数不多的主导部门迅速扩大的结果,而且这种扩大又产生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对其他产业部门的作用,即产生了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包括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和前向效应。罗斯托的这些理论被称为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他还根据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将经济成长的过程划分为6个阶段:传统社会阶段,包括牛顿之前的整个世界;为“起飞”创造前提的阶段;“起飞”阶段,相当于产业革命时期;高额大众消费阶段以及“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5)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从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中考察了制造业内部各产业部门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动,揭示了制造业内部结构转换的原因,即产业间存在着产业关联效应,发现了制造业发展受人均gnp、需求规模和投资率的影响大,而受工业品和初级输出率的影响小。进而,他将制造业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经济发展初期、中期和后期,将制造业也按三种不同的时期划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的产业:初期产业,是指经济发展初期对经济发展起主要作用的制造业部门,如食品、皮革、纺织等部门;中期产业,是指经济发展中期对经济发展起主要作用的制造业部门,如非金属矿产品、橡胶制品、木材加工、石油、化工、煤炭制品等部门;后期产业,指在经济发展后期起主要作用的制造业部门,如服装和日用品、印刷出版、粗钢、纸制品、金属制品和机械制造等部门。他的这些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产业具有不同特点的理论总结被称为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

(6)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

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对工业化问题进行了许多富有开创性的研究,提出了被称为“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的工业化阶段理论。他根据霍夫曼比例,即消费品工业净产值与资本品工业净产值的比率,把工业化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消费品工业占主导地位,霍夫曼比例为(5 1);第二阶段,资本品工业快于消费品工业的增长,消费品工业降到工业总产值的75%左右或以下,霍夫曼比例为(2.5 0.5);第三阶段,资本品工业继续快速增长,并已达到和消费品工业相平衡状态,霍夫曼比例为(1 0.5);第四阶段,资本品工业占主导地位,这一阶段被认为实现了工业化,霍夫曼比例为1以下。在实际应用中,霍夫曼比例往往用轻工业品净产值与重工业品净产值的比例来表示。霍夫曼的工业化阶段理论阐述的主要是工业化过程中重化工业化阶段的结构演变情形。

(7)筱原三代平的两基准理论

两基准理论由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两基准是指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收入弹性基准要求把积累投向收入弹性大的行业或部门,因为这些行业或部门有广阔的市场需求,便于利用规模经济效益,迅速提高利润率;生产率上升基准要求积累投向生产率(指全要素生产率)上升最快的行业或部门,因为这些行业或部门由于生产率上升快,单位成本下降最快,在工资率一定的条件下,该行业或部门的利润也必然上升最快。两基准理论是由以下条件为基本前提的:一是基础产业相当完善,不存在瓶颈制约,或即使存在一定程度的瓶颈制约,但要素具有充分的流动性,资源能够在短期内迅速向瓶颈部门转移,尽快缓解瓶颈状态;二是产业发展中不存在技术约束;三是不存在资金约束。如果上述条件不存在,两基准理论就未必成立,利用两基准理论选择优先发展产业也不一定可行。

(8)赤松要雁行形态理论

产业结构演进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与国际市场相适应。一国的经济发展需要有完善的内贸与外贸相结合的全方位的产业结构。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对此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雁行形态理论”。这一理论要求将本国产业发展与国际市场密切联系起来,使产业结构国际化。他认为后起的工业化国家可以通过如下四个阶段来加速本国工业化进程。第一阶段,从研究开发新产品到国内市场形成;第二阶段,从国内市场饱和到产品出口,开拓国际市场;第三阶段,从国外市场形成到输出技术设备,就地生产和销售;第四阶段,国外生产能力形成,产品以更低价格返销,迫使本国该产品减少生产,并促使新产品开发。

2.2 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

研究和了解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产业结构的现状、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势和规律以及产业结构变动的内在原因,进而制定相应的产业结构政策来改变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以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向合理化、高度化演进。

2.2.1供给因素

(1)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

一国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对该国产业结构的形成与变化有重要的影响。一般而言,那些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其产业结构或多或少地具有资源开发型的特性。当然,如果该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那么该国也可能成为资源开发、加工和利用全面发展的产业结构;而资源匮乏的国家就不可能形成资源开发型的产业,最多只能成为资源加工型的产业结构。由于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一般是人力因素难以改变的,同时资源禀赋又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因素,因而对一国的产业形成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受资源制约的国家也可以借助科技的发展和贸易来克服资源匮乏的弱点。

(2)人口因素

从供给的角度来说,人口因素影响着劳动力的供给程度和人均资源拥有量以及可供给能力的程度。从人口—资源平衡的角度来讲,过度的人口增长会过度地把国内的有限资源转化为衣食供给,以满足人们基本的生活需要。其结果,一方面减少了其他资源的供给,另一方面又减慢了农业人口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从而延缓了工业化的进程,阻碍了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所以,依据一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水平,保持适当的人口增长率,提高人口素质,对产业结构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国内外发展的经验表明,劳动力丰富且价格低廉、资金缺乏的国家应该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不足而资金较充裕的国家应多发展资金密集型的产业。从这个角度说,劳动力资源的多寡和劳动力素质的高低也决定了一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产业发展战略。

(3)技术进步

科技进步是推动一国产业结构变动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一国产业结构表现为一定的生产技术结构,生产技术结构的进步与变动都会引起产业结构的相应变动,一旦技术发生变革,产业结构将会发生与之相适应的改变。科技的日益现代化促使产业各部门发生变革,并通过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的作用推动相关产业部门不断高度化;技术进步不断拓宽劳动对象,使产业部门不断细化、新的产业部门不断产生;技术进步还不断地引发人们新的需求,从而使新需求成为产业部门成长的动力。

技术水平的不同决定了比较劳动生产率的不同,技术进步又引起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产业结构转换的动力来自比较生产率的差异,它表现为生产要素从比较生产率低的部门向比较生产率高的生产部门转移;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主要取决于部门之间生产率增长速率的差异。不同的部门由于创新和技术进步的速度不同,其生产率增长的速度也不同。那些研究与开发投入强度大、能够最先吸收新技术的部门,往往也是生产率提高最快和产出增长最快的部门,这是由部门内在技术经济特征所决定的。

(4)资金供应状况

资金变动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一方面包括资金的充裕程度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另一方面包括资金在不同产业部门的投向偏好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前者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储蓄率、资本积累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后者主要受投资倾斜政策、投资者的投资偏好、利率、资金回报率等方面的影响。前者主要是资金总量方面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后者主要是投资结构方面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投资结构决定了资源向不同产业部门的配置与再配置,因而对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变化产生影响。可以说,资金供应总量和资金供应结构的变化是产业结构改变的直接原因。

(5)商品供应状况

对产业结构变动产生较大影响的商品包括原材料、中间投入品、零部件、进口品等商品。一般来说,后向关联系数越大的产品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就越大。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商品供应还可以包括电力、原料、燃料的供应,服务的提供,技术的供应等更广的范围。这些商品的供应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基础工业、上游工业、后向关联产业等的技术水平和产业发展水平。这些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发展水平影响着产业结构的变动。从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也是在基础产业、上游产业或后向关联系数较大的产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以后,下游产业或前向关联系数较大的产业才能得到比较大的发展。

(6)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国内因素和国际环境因素,或称为政治、经济、社会、法律、文化等环境因素。一国的国际政治环境对该国的产业结构变动有重大的影响。文化环境和法律环境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也很大。良好的法律环境会促进投资的增加,加速产业结构的快速演进。法律环境还对科学技术等活动有重要影响。良好的法律环境可以使知识产权得到很好的保护,这必然刺激科技进步,从而刺激产业结构加速高速化和合理化。

2.2.2需求因素

对产业结构变动产生影响的需求因素很多,下面,主要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方面来分析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需求变动与人口数量、人均收入水平、经济发展周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需求变化一是需求总量的增长,二是需求结构的变化。需求总量与结构变化都会引起相应产业部门的扩张或缩小,也会引起新产业部门的产生和旧产业部门的衰落。从总量角度来考虑,人口数量的增加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都会扩大消费需求;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不同,消费水平通常也会不同;在不同的经济发展周期,各种消费需求也会出现波动。从结构角度来考虑,需求结构对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最为直接,需求结构的变化促使生产结构和供给结构发生相应变化,从而导致产业结构的相应变化。

(1)消费需求

一般地,人口愈多,消费需求的绝对量就愈大。但在经济落后的国家,人口的增加将会降低一国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阻碍该国产业结构的提升;而在一些发达国家,由于其经济和国民收入都处于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产业结构已进入高度化阶段,人口的适度增加将会有助于稳定现有的产业结构并使其进一步合理化。人均收入水平的变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也是巨大的。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必然促使需求总量的增长和需求结构的变化,从而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

(2)投资需求

投资是企业扩大再生产和产业扩张的重要条件之一。资金向不同产业方向投入所形成投资配置量的比例就是投资结构。不同方向的投资是改变已有产业结构的直接原因:对创造新的需求投资,将形成新的产业而改变原有的产业结构;对部分产业投资,将推动这些产业比未投资的那部分产业以更快的速度扩张,从而影响产业结构;对全部产业投资,但投资比例不同,则会引起各产业发展程度的差异,导致产业结构的相应变化。由于投资是影响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所以,政府往往采用一定的投资政策,通过调整投资结构,来达到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2.2.3对外贸易结构

(1)国际贸易因素

社会分工打破国家界限,导致了国与国在资源、产品、技术、劳务等方面的交换,即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通过本国产品出口刺激本国需求增长和外国产品的进口以增加国内供给来影响本国产业结构。进出口贸易有利于各国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获得比较利益。进出口贸易对产业结构的主要影响有:资源、商品、劳务的出口,对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国内紧缺资源、劳务的进口,可以弥补本国生产该类商品的产业不足,同时进口某些新产品、新技术还对开拓本国市场、为本国发展同类产业创造有利条件,有利于推动本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当然,有些商品的进口,也可能会对本国某些产业的发展起抑制作用。

(2)国际投资因素

国际投资包括本国资本的流出即本国企业在外国的投资以及外国资本的流入即外国企业在本国的投资。对外投资会导致本国产业的对外转移,外国投资则使国外产业的对内转移。这两方面都会引起国内产业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外国直接投资对国内产业结构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深远,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外资企业直接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产品品种的变化和数量的变化会直接改变原来的产业结构。二是外资企业中间产品的供应结构和最终产品的销售结构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国内产业结构的变化。外资企业进入国内市场后,其中间产品的供应可以来自国内,也可以来自国外;其最终产品可以在国内销售,也可以在国外销售。这样,外资企业的经营活动导致国内供应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改变,从而促使国内产业结构的变化。三是外资企业的技术创新间接地影响一国或一地区的产业结构。

2.2.4产业政策

政府的产业政策也是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一个重要因素。产业政策是指导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意依据。为了实现政府制定的经济发展目标,政府通过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来鼓励或限制某些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因此而相应变动。政府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就是通过产业政策来实现的。政府可以对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诸因素进行调整,包括通过政府投资、管制得到措施,通过制定财政、货币等政策,通过立法、协调等手段来调整供给结构、需求结构、国际贸易结构和国际投资结构,进而影响产业结构。

3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研究

本文研究的中国四大区域划分为:东部(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

3.1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西部各省区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都不同程度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东部地区省份,而农业是比较效益偏低的产业。第二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决定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方向,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基础比较薄弱,与全国及东部地区有较大差距。西部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高于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低于东部地区,呈现出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迹象,但其第三产业的高比重是工业化不发达所致,是一种产业结构的“虚高度化”,和东部地区不可同日而语。同时西部地区的产业趋同现象严重,缺乏竞争力。除此之外,西部各省区内部的差距也在拉大,城乡之间的二元结构也在强化,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表3-1)。

表3-1 西部各省区三次产业构成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地 区第一产业比重(&61477;)第二产业比重(&61477;)第三产业比重(&61477;)人均gdp(元)

内蒙古13.648.637.83

广西21.438.939.710296

重庆12.243.044.812457

四川18.543.737.810546

贵州17.243.039.85787

云南18.742.838.58970

西藏17.527.555.010430

陕西10.853.935.312138

甘肃14.745.839.58757

青海10.951.637.511762

宁夏11.249.239.611847

新疆17.348.034.715000

资料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整理得到。

3.1.1第一产业比重偏高

近年来,西部地区经过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兴农等措施,第一产业取得了较大发展。但存在着产业结构性矛盾问题、农业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不足、科技兴农措施实施不到位等问题,严重制约着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东西部之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差距不断增加,制约了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进而影响整个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的增长(武康平等,)。

西部地区第一产业产值为6396.1亿元,高于东北地区的2386.7亿元,低于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只有东部地区的68.5&61477;。西部地区第一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16.2&61477;)最高,高出东部地区8.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水平4.5个百分点(表3-2)。从各地区按行业分职工人数来看,西部地区从事农林牧渔业的职工数为149.4万人,是东部地区的2.17倍,中部地区的2.16倍,东北地区的1.30倍(表3-3)。

表3-2 各地区第一产业产值比较

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全国

gdp(亿元)128593.143218.039527.119715.2210871.0

第一产业产值(亿元)9343.36614.16396.12386.724737.0

第一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61477;)7.315.316.212.111.7

资料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整理得到。

表3-3 底各地区农林牧渔业职工人数比较

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全国

农林牧渔业职工数(万人)68.769.2149.4114.7402.1

占全部职工人数(%)1.42.75.99.63.6

资料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整理得到。

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就业人数10666.8万人,占全部就业人员比重为54.8&61477;,为各地区中最高,第一产业人均产值只有5924.6亿元;而与此同时,东部地区第一产业就业人数8156.7万人,占全部就业人员比重为32.9&61477;,为各地区中最低,而其第一产业人均产值为8681.8亿元(表3-4)。

表3-4 底各地区按三次产业分就业人员数比较

地 区就业人员数(万人)构成(合计=100)

合计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东部地区24810.28156.78236.88416.532.933.233.9

中部地区19065.69622.14024.75417.550.521.128.4

西部地区1944810666.82915.85865.454.815.030.2

东北地区4703.82030.51045.91627.443.222.234.6

全 国68027.630476.116223.221326.844.823.831.4

资料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整理得到。

3.1.2第二产业发展滞后

西部地区第二产业产值17879.6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15.5%,而同期东部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66798.1亿元,是西部地区的3.7倍,占全国的比重为57.8%。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14993.3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14.6%,而同期东部地区工业增加值60561.4亿元,是西部地区的4.0倍,占全国的比重为59.0%(表3-5)。据康晓玲()的测算,西部地区工业贡献率为28.5%,较的30.7%下降了2.2个百分点,而东部地区的工业贡献率则比提高了2.2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工业贡献率与东部地区相比,由的8.1个百分点扩大到12.5个百分点,差距进一步拉大。这表明尽管工业规模的扩大和效率的提高推动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增长,但西部地区工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低于东部且趋于下降,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也进一步扩大。

表3-5 各地区第二产业国民经济核算比较

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全国

绝对数比重(%)绝对数比重(%)绝对数比重(%)绝对数比重(%)总计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128593.155.743218.018.739527.117.119715.28.5210871.0

第二产业产值(亿元)66798.157.820958.618.117879.615.510010.18.7103162.0

工业增加值

(亿元)60561.459.018135.917.714993.314.68883.78.791310.9

资料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整理得到。

西部地区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传统工业和现代工业(特别是信息产业—it产业),一个是资源型工业和制造工业。一般地,“现代工业”主要包括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工业等,这是西部地区的弱项,今后应加快发展,扩大规模,提高其在整个工业中所占的比重。比较而言,以冶金、石油、煤炭、纺织、机械、航运等为代表的“传统工业”,发展的重点不是以过去那样的速度扩展规模,而是应调整生产的结构布局,提高增长质量,从外延型发展转向内涵型发展。同时,在这种工业结构的战略调整中,要处理好“传统”和“现代”工业关系的重要联接方式,用现代工业的相关手段如信息化带动传统工业自身的改造和转型,使西部地区的工业结构调整不是游离于世界工业结构调整的最新趋势之外,而是置于这种趋势之中,为提高我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打下基础。

西部地区工业内部发展不平衡,轻重工业结构比例失调,资源型工业超前发展,制造型加工业严重滞后。庞智强等()的研究表明,西部地区重工业总产值及从业人员在整个工业中占比很大,两项指标都明显高于东部地区,按照霍夫曼工业化阶段指数考核,西部地区已经进入工业化的最后阶段。这显然也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相反这也恰恰暴露出西部地区工业化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即轻重工业结构比例失调。西部地区各项能源消耗指标普遍高于其它地区,其中以宁夏地区尤为显著,其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等价值)4.099吨标准煤,为全国最高,是最低的广东地区的5.32倍;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电耗(等价值)5528.2千瓦时,亦为全国最高,相比上升了10.61%,是最低的北京地区的7.02倍;每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规模以上,当量值)8.68吨标准煤,亦最高,是最低的广东地区的8.35倍(表3-6)。未来西部地区工业内部结构调整要处理好“资源型工业”和“制造工业”的关系,从战略角度看,附着于西部国土之下、地面、地上的资源是有限的,相对来说几乎是永远无法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的,我国可能会在不太久远的将来面临比较严重的资源危机。这就要求从现在起,在工业发展的结构部署中,要及早考虑努力发展再生资源的同时,对现存资源实行保护性开发,一定时期“资源型工业”的增长应受到抑制,工业增长的来源应当更为依赖加工制造业而不是资源采掘业。

从大中型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来看,西部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个数为4289个,占全国的比重为13.0%,只是东部地区的19.8%;工业总产值25340.01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12.2%,是东部地区的18.6%;工业增加值9365.93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15.9%,是东部地区的27.2%;利润总额2526.81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17.6%,是东部地区的30.5%(表3-7)。

表3-6 中国各地区能源消耗指标

地区abc

指标值上升或下降(+/-%)指标值上升或下降(+/-%)指标值上升或下降(+/-%)

东部

地区北京0.760-5.25787.0-5.011.33-10.06

天津1.069-3.981024.1-1.611.33-7.99

河北1.895-3.091515.91.904.19-5.59

上海0.873-3.71964.3-4.151.20-6.00

江苏0.891-3.501221.2-1.921.57-7.32

浙江0.864-3.521247.4-2.061.43-1.90

福建0.907-3.20xx49.8-0.171.37-5.30

山东1.231-3.461069.03.352.02-5.70

广东0.771-2.931172.1-1.951.04-2.96

海南0.905-1.17970.36.363.15-5.56

中部

地区山西2.888-1.972348.43.725.89-3.36

安徽1.171-3.441092.60.892.86-6.96

江西1.023-3.18979.41.362.72-5.84

河南1.340-2.981257.5-1.583.78-5.93

湖北1.462-3.211187.5-1.863.33-4.99

湖南1.352-3.391051.91.552.74-4.38

西部

地区内蒙古2.413-2.501913.111.615.37-5.20

广西1.191-2.501252.00.022.88-7.36

重庆1.371-3.411177.03.952.63-6.34

四川1.498-2.101265.7-0.832.82-3.98

贵州3.188-1.852633.87.045.21-3.15

云南1.708-1.521660.83.503.40-4.31

陕西1.426-3.391364.6-2.872.46-7.09

甘肃2.199-2.612487.0-1.744.59-3.03

青海3.1211.514007.95.423.645.96

宁夏4.099-1.015528.210.618.68-3.19

新疆2.092-1.061232.33.472.91-2.13

东北

地区辽宁1.775-3.201372.6-1.012.92-6.10

吉林1.591-3.32990.9-5.152.80-4.41

黑龙江1.412-3.02965.9-4.222.23-5.91

注:地区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按当年价格计算;西部地区不包含西藏;a: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等价值)(吨标准煤/万元)、b: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电耗(等价值)(千瓦时/万元)、c: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规模以上,当量值)(吨标准煤/万元)。资料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整理得到。

表3-7 各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地 区企业单位数(个)工业总产值(亿元)工业增加值(亿元)利润总额(亿元)

东部地区2162313628734397.448282.15

中部地区507527982.538713.131845.39

西部地区428925340.019365.932526.81

东北地区194318113.446317.211708.88

全 国32930207723.0158793.7114363.23

资料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整理得到。

从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来看,西部地区国有企业单位数6520个,占全国的比重为26.1%,而工业总产值为19940.91亿元,只是全国的20.2%,资产总计30997.65亿元,为全国的22.9%,创造的工业增加值为7619.25亿元,占比为23.4%,利润总额2032.84亿元,占比为24.0%(表3-8),表明西部地区国有工业企业效率不高、缺乏竞争力。

表3-8 各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地 区企业单位数(个)工业总产值(亿元)工业增加值(亿元)资产总计

(亿元)利润总额

(亿元)

东部地区1066246939.2613818.4660557.283759.99

中部地区539818443.686194.3227572.361206.64

西部地区652019940.917619.2530997.652032.84

东北地区238113586.64956.7816026.031485.99

全 国2496198910.4532588.81135153.358485.46

资料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整理得到。

3.1.3第三产业层次偏低

总体而言,西部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超前,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15251.4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8.6%,高于中部地区的36.2%和东北地区的37.1%,低于东部地区的40.8%和全国平均水平的39.3%(表3-9),由此判断,当前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似乎已经实现高度化,但这并不合常理。产业结构理论认为,产业结构的演变首先是由第一产业为主向第二产业为主转变,然后才是由第二产业为主向第三产业为主的转变,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第二产业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的,也就是非物质产品的丰富是建立在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基础之上的。对东部地区而言,其第三产业的高比重是建立在工业化程度较高、产业结构逐渐优化基础上的。而西部地区第三产业比重高则是建立在产业结构落后、工业化程度低基础上的,并非是产业结构优化的结果,而是由第二产业比重太低、工业化极不发达所致。从就业结构来看,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就业人员5865.4万人,占全部就业人员的30.2&61477;,高于中部地区的28.4&61477;,而东部和东北地区以及全国的这一比例分别为33.9&61477;、34.6&61477;和31.4&61477;,均高于西部地区。

表3-9 各地区第三产业国民经济核算比较

地 区国内生产总值(亿元)第三产业产值(亿元)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人均gdp(元)

东部地区128593.152451.640.827567

中部地区43218.015645.336.212269

西部地区39527.115251.438.610959

东北地区19715.27318.437.118277

全 国210871.082972.039.316084

资料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整理得到。

第三产业的演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财富的日益积累,其发展层次越来越分明,行业间分化也越来越明显。在新兴行业中,诸如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咨询服务、旅游业、租赁服务、文化中介服务等不断发展,而传统的批零商贸、饮食等行业比重逐渐下降。东部发达地区已向这种趋势演变,但目前西部地区第三产业的超前发展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第三产业的推动,尤其是非生产业的发展,而生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在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中,西部地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增加值为2424.76亿元,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为15.9&61477;,而东部地区的增加值为6848.03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3.1;住宿和餐饮业西部地区的增加值为999.98亿元,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为6.6&61477;,而东部地区的增加值为2533.5亿元,只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8&61477;;批发和零售业西部地区的增加值为2889.91亿元,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为18.9&61477;,东部地区的增加值为11201.17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1.4&61477;;金融业西部地区的增加值为1158.63亿元,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为7.6&61477;,而东部地区的增加值为5588.76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0.7&61477;;房地产业西部地区的增加值为1376.31亿元,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为9.0&61477;,东部地区的增加值为6499.43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2.4&61477;(表3-10)。

表3-10 各地区第三产业产值及其构成比较

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

产值

(亿元)在三产中的比重(&61477;)产值

(亿元)在三产中的比重(&61477;)产值

(亿元)在三产中的比重(&61477;)产值

(亿元)在三产中的比重(&61477;)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6848.0313.12689.9117.22424.7615.91127.5715.4

批发和零售业11201.1721.42962.4718.92889.9118.91815.9324.8

住宿和餐饮业2533.54.81010.396.5999.986.6416.385.7

金融业5588.7610.7924.055.91158.637.6418.625.7

房地产业6499.4312.41418.839.11376.319.0620.958.5

篇5

2012年底,我带着学校的嘱托和期待,来到有着一百零五年校史的师范类知名学府福建师范大学,参加国家教育厅首次举办的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2013年底,我怀着空杯心态,来到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再次参加学前教育国培。江西大虽地处革命老区,但有着显赫的前身,我国学前教育奠基人陈鹤琴先生就在这里创建了我国第一所公立幼师。如果说,去年的福建培训就像把我这个饥肠辘辘的“门外汉”,引进了摆满色香味俱全的学前教育菜系的豪华大厅,让我大开眼界、目不暇接,但每道菜只能浅尝辄止;今年的江西培训则像奉我为座上宾,让我系上餐巾,慢条斯理地品尝着学前教育菜系的每一道菜那萦绕在舌尖上的真滋味。

有着多次承办国培任务经验的江西科技大学把培训安排得有条不紊。特意聘请了富有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专家、教授和幼儿园园长给我们讲课;联系了省级示范性幼儿园和学前教育富有成效的国家重点学校给我们参观和实践。听课期间,教授们的观点总能点拨开我们原来禁锢不化的思维,碰出智慧的火花。下面我把两个感受深刻的观点和大家一起分享。

教授观点一:学前教育专业如果把培养学生的艺术技能放在首位,是绝对错误的培养目标

现代儿童教育学家陈鹤琴协会理事胡青和黄烈教授认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的非常重要,只有目的明确,方向正确,才能培养出社会需求的学前教育人才。”

(一)正确的培养目标

尽管目前有些不懂幼儿教育真谛的幼儿园园长在面试时还注重应聘者的唱歌、跳舞、弹琴、绘画等艺术技能,但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领导,绝不能和无知者一样,把艺术技能放在培养的首位。社会不缺会唱歌、跳舞、画画的幼师,缺的是学前教育理论扎实、职业道德认同感(专业承诺感)强、真正了解儿童认知发展规律、能实施有效的幼儿园教育活动、有一定文化学科素质,心理、身体健康的幼儿教师。实践证明,如果一个幼儿教师的艺术技能太专业化,往往会扼杀孩子的好奇心,有限的用武之地也让这类老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淡化了艺术技能的重要性,可以给大部分因没有艺术特长而很自卑的学生重树自信心,让其轻松选择奋斗目标,增强学习主动性。教授们认为如果要提高学前专业入门门槛,富有爱心、喜欢孩子、多血质型、身高155cm左右、容貌端正者是比较合适的人选。

(二)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特色人才

作为中职学校要明白,中专学历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是无法考取幼师资格证的;为提高就业率,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方向上,要考虑构建学生差异性(特长)发展特色课程,确定以下几个特色方向: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学前儿童双语教育、学前儿童体育游戏教育、学前儿童保育、婴幼儿营养与保健、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护理。学前专业学生在经过两年扎实的学前教育理论学习基础上,通过推荐和考核的方式,在第五个学期集中进行选修课程的学习和训练,有目的地突出特长。注意在特色方向中,每个方向学生数目控制在3~5人,因为通过培养特色人才可以为中职学前专业树立良好的社会效应,打响专业品牌。

教授观点二:从智商来说,中职生普遍不低于重点高中生;他们在“盼望被认可、成长、成才、挣钱养家”等方面的情商比高中生还高。只要我们老师把学生内心的渴望变为学习的内在动力,相信他们,经过三年的培养,一样可以成才

特级教师曹树华先生认为,不少中职老师把教不好学生归罪于学生的底子和本质差,很少从自身的教育思想、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上找问题,造就了不少本来充满期待成才的学生在学校“混”了两三年后,带着对学校、对老师的失望和不信任懵懵懂懂地走进企业、走向社会。作为老师,回想这些可怜的孩子,有没有愧对良心的不安?

面对现实中接连不断出现的幼儿园事件,面对社会对幼儿教师水平的质疑,学前专业老师不妨经常自我反思这几个问题:幼儿园需要什么样的教师?我打算教会学生什么?我应该怎么教?

(一)幼儿园需要什么

很多人片面地认为幼师只要会唱会跳会弹就吃香,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幼儿园清醒地认识到,艺术技能好的幼师只会给本身带来更多,只有专业知识扎实的幼师才能给幼儿园和孩子带来更多,所以实习期满后最终被录用的往往是后者。从后续个人发展来看,专业知识扎实、具有观察能力、学习反思能力、自觉追求专业发展的幼师都能成长为复合型学前教育事业人才。这就提醒我们,基于专业的视角和归宿,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要从“建立行业意识、明确成长目标、强化专业技能训练”这三方面合力培养学生。

(二)教什么

据调查,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新生中真正喜欢幼师这一职业的不足30%,很多学生对专业缺乏了解,因此新生入学伊始,就业指导工作就应开始启动,首先解决思想上的问题:通过《马背上的摇篮》《幼儿园的一天》电影视频、优秀校友讲座,参观幼儿园等形式接受“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职业理想熏陶与教育,初步了解幼儿园岗位环境、幼儿日常表现和就业形势;通过写观后感、日记和总结明确行业方向和自己的努力方向。在第一学年,就业指导要融于各学科教学中,突出以诚实守信教育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学生的感恩意识、诚信意识,增进学生的行业责任感;以习惯养成教育为主线,从最基本的文明素养抓起,对学生的坐、立、行等仪表行为做严格的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这样不仅使学生端正就业态度,还引导学生主动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增强社会竞争力。

职业对象的特殊性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幼儿教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还要灵活运用幼儿教育的教学方法,这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学前教育专业的各学科老师要有整合的意识和行动,以形成专业教学的合力。拥有合力的老师会把这种合力演变成自己独特的魅力,魅力又会促进教学更加有效,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学前教育专业各科老师既是理论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就业工作的指导者。老师应经常深入幼儿教育第一线,了解本学科知识在幼儿园各领域的运用情况,并以此制订教学计划,在传授本学科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传授与本学科相关的幼儿园教学法,如钢琴――教儿歌弹唱;视唱――教幼儿歌曲;美术――教幼儿简笔画、蜡笔画、教具制作和环境设计;体育――教幼儿体育游戏;英语――教幼儿英语教学技能;幼儿活动设计――模拟幼儿园课堂;卫生学――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和纠正心理问题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各学科教学内容和幼儿教学实际紧密结合,学生在校期间,不仅掌握了学科知识,又学会了幼儿教育方法,为今后求职就业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在强化专业技能训练方面,在校期间学校要主动掌握本土专业活动动态,了解各幼儿园的家长开放日、早教机构免费接待日、教师比武、骨干教师观摩课的安排时间,积极主动地带领学生参加学习和观摩;在“六一”儿童节前主动联系幼儿园和早教机构,组织学生协助他们编排幼儿表演节目和游戏活动;对学前专业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特长意味着在就业上更具竞争力,所以学校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展示才艺、发现自我、找回自信,活动内容包括讲故事比赛、主题墙布置比赛、手工比赛、幼儿歌曲弹唱比赛、幼儿舞蹈创编比赛、幼儿体育游戏设计比赛、学生五项全能比赛等。

第二学年开始,学校要每学期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见习起码两周;第五学期末期和第六学期期间,一定要由专门老师带队到幼儿园或教育基地实习。实践证明,让学生了解自身缺陷,检验学习成果的最有效的方式是让学生下园进行教育实践活动,让他们真正了解只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积累幼儿教学组织技巧和提高教学能力。通过对有经验的教师进行观察模仿,培养良好的教姿、体态和表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反复操练,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与能力,让幼儿教学技能实践能力达到量的积累,实现质的飞跃。

遗憾的是,目前有很多中职学校不太重视多方面、多时段对学生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只考虑第六学期的实习,但实践证明这个决策时间点对学前专业学生来说,已经太晚了!很多毕业生能力与幼儿园的要求相脱节,毕业生的“成熟期”大大延长。

(三)怎么教

虽然“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俗话让很多老师听起来很不舒服,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也因授课进度而听到不利的评价,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运用能力也产生过怀疑。但在培训后期,在国家级培训大师石科明教授悉心传授下,有幸让自己从“雾里看花”领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也明白老师在不容乐观的中职课堂教学质量现状中,的确需承担着绝大部分的责任。

新课堂教学过程:

石科明教授说:“让不懂教育的人大谈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评价一个老师、一节课堂是大笑话。”所以作为老师,首先,要弄懂“教育”的含义;然后,弄懂“教学”的含义,在深刻理解“教学”是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的过程后,形成正确的课堂教学理念――“学生为主、先学后教、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延伸未来”;接下来,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需要(认可、参与、成就),熟悉尽可能多的教学方法(现在比较倡导的有案例、模拟、小组讨论、竞赛与评比、分层递进、行为导向等教学法),掌握语言、非语言和教具的使用技巧;最后就是拿着准备充足的备课设计,怀着相信自己的自信心,通过清晰的逻辑支持授课论点,运用三种以上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参与学习,并把教学气氛推向,以小结和回顾方式结束授课过程,达到课程专家眼中的“好课”标准(高效、智慧、默契、直观、难忘、满足、快乐、成长)。

石科明教授认为,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能力是老师掌控课堂能力的直接体现。因此他教我们掌握一些利用视频、小游戏吸引学生注意力以控制课堂气氛的例子,如:板书5551=24(要求学生思考,怎样通过对5551这四个数字运用颠倒顺序和“加减乘除”等方法让这个等式成立);板书5+5+5+5=555(要求学生思考,怎样通过在5+5+5+5 这部分“添加一笔”的方式让这个等式成立)。他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各科任老师提出,要主动掌握多种在幼儿园里用于赞美和表扬幼儿的肢体和语言方式,并在教学中毫不吝啬地运用起来。因为这种方式不仅满足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认可、享受成功”的需要,还教会学生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必备的技巧。

国培三个月来,除了胡青、黄烈、石科明教授和曹树华先生的观点让我对“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合力培养方式”以及“学前教育专业新课堂教学”有了更多思考,陈水平教授让我深刻了解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和评价的五大要素;袁玖根教授提高了我制作课件的水平;毛淑娟教授通过指导论文写作坚定了我在学前教育领域的钻研决心;幼儿园特级教师李静通过让我亲手制作手工作品,让我挖掘出自身潜伏已久的美术特长……

篇6

在“小学英语空中课堂”教学应用培训中,我们坚持正面培训的原则。把政治思想、师德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摆在首位,并贯穿培训的全过程。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成立一个组织,加强两个投入,保证三个到位,抓好五个结合,坚持四条原则,强化四项措施。

一、成立一个组织

我区成立了“小学英语空中课堂”教学应用教师培训领导小组,分管基教的副局长任组长,基教科、教研室、电教装备站等科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专班。负责培训方案设计、监管培训过程、搞好技术服务、制定考试办法。并以“三落实(落实计划、落实任务、落实检查)”督导工作。

二、加强两个投入

(一)人员的投入。按省、市有关要求,积极选派了六名骨干教师参加全省的统一培训,电教、英语教研员带队并全程参与。在领导精心组织的前提下,从参加省里培训的英语骨干教师中,精选了三名计算机和英语基础好的教师,作为本次培训的辅导教师,区教研室的英语教研员担任主讲,保证了“小学英语空中课堂”教学应用培训的师资力量。

(二)财力、物力的投入。在区教育局党委的重视下,教育局各职能部门积极支持、协作,相关学校积极配合,从经费、机房、场地、设备、教材等多方面保障了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保证三个到位

(一)学员到位。全区“模式一”和“模式二”的项目学校每校至少有一名英语教师参加培训,38个项目学校,参加培训的教师达43人。

(二)时间到位。共3天的培训,每天保证了7个小时的学习时间,顺利完成了培训内容和学时目标任务的完成。

(三)组织到位。为保证培训效果,我们成立了培训临时班委会,对“小学英语空中课堂”教学应用培训学习,提出了进行结业考试的要求,为学员创设了一个紧张、和谐的学习氛围。

四、抓好五个结合

(一)“小学英语空中课堂”教学应用培训与理论学习相结合。要求参训教师训前阅读相关材料,明白“空中英语课堂”主讲教师与执教教师的角色定位与作用发挥。教育局分管基础教育的副局长亲自到培训点作动员,以增强学员参训的责任心。

(二)“小学英语空中课堂”教学应用培训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保证了每一个参训学员有一台计算机实践,都能亲手操作计算机,打开网页,搜索频道,下载保存,浏览资源。

(三)“小学英语空中课堂”教学应用培训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让有一定计算机和英语基础的教师为学员讲解“小学英语空中课堂”教学、应用、管理等实践知识;让教师掌握课堂简介及小学英语常用语40句、“小学英语空中课堂”课件操作,达到人人会熟练使用简单的英语课堂用语组织教学的程度,同时还组织开展了参训教师撰写教案、亲自上台执教的实践活动。

(四)“小学英语空中课堂”教学应用培训与教研活动相结合。根据学员的学习效果,我们成立了“小学英语空中课堂”教学应用研究小组,培训期间互帮互学,组织了“小学英语空中课堂”《教学观摩》、教学案例分析,学习心得交流等,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集体备课,相互交流,请英语教研员及其他辅导教师作指导。要求回校后定期和不定期的开展活动,把校际和教师间的交流作为一种“小学英语空中课堂”教学实用培训模式。

(五)“小学英语空中课堂”教学应用培训与实用技巧相结合。我们请基教科、电教装备站的同志为参训学员介绍计算机操作实用操作技巧,实训实战,极大地提高了培训的实效性。

五、坚持四条原则

在整个培训过程中,针对学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程度不一的实际,要求教师在辅导和学员在学习过程中遵循“创造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这四条原则,确保达到培训方案的预期效果。

六、强化四条措施

“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加强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队伍建设,实施世纪英语园丁工程,提高英语教师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能力。”是我们在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开好农村小学英语课的四条基本措施。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将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如观摩活动、调研活动、听评活动和案例、论文竞赛活动,以练促教,以赛促用,提高教师素质,保证运用质量,让大批教师迅速成长起来,为我区教育教学改革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通过培训,从学员的学习小结和考试情况得知,参训教师不仅掌握了计算机、卫星宽带网、浏览远程教育资源等基本知识、技能和应用,而且了解了相关的法律知识,树立了网络安全意识和知识产权观念,我们欣喜地看到:一批应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合格小学英语教师已走上了教学岗位。

正是因为“小学英语空中课堂”教学应用培训扎实有效,有了师资,全区所有农村小学三年级以上在20**年秋季得以全部开设英语课。地处库区、山区的漳河镇清静庵逸夫小学校长深有感触的说:“小学英语空中课堂”教学应用培训,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弥补了学校部分专业教师的短缺,弥补了英语学科课程方面专业教师之不足,弥补教师示范和专业素质之不足。”20**年10月下旬,荆门日报、荆门电视台、荆门教育信息网的记者深入到我区马河镇四所小学采访,短短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学生们英语口语流畅、发音准确,所见所闻让记者感到惊讶,《荆门日报》以《“空中课堂”教农村娃说英语》、荆门电视台在《直播荆门》栏目中以《山里孩子的“空中英语课堂”》、荆门教育信息网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报道了我区农村小学英语“空中课堂”运用情况。“方言英语”、“哑巴英语”、“汉字英语”、“乏味英语”已逐渐被“小学英语空中课堂”所替代,代之以优质的英语教学资源,代之以字正腔圆的纯正英语,代之以生动活泼的动画、图片、歌曲,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小学英语空中课堂”拓展了教育的时空,提高了教育资源的传播速度和教育功能。“大山挡不住信息,网络连接着未来,远程教育不再遥远,距离不再是障碍”,它给教育带来的是精彩、实现的是公平、缩小的是差距、创建的是和谐。

英语培训总结(二)

通过这两个多月的培训学习,我收获颇多,在感触较深的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因此,可以说这次培训来的很及时,培训内容很深刻,培训的效果将影响深远。不但使我提高了认识,而且使我学到了许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我对此次培训总结如下:

一、通过培训,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认识。

由于我工作农村中学,平时不能很好地了解现在教育的现状和教师成长方面的情况,就像井底之蛙,对我所从事的中学英语教育教学工作缺乏全面的了解。

通过此次培训,我对目前的基础英语教育的现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清楚地知道了新课程改革对我们中学英语教师所提出的要求。我们要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我们从事的教育工作,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地总结自己的得失,提高认识,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教育发展对我们教师的要求。

二、通过培训,学习到了许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

本届中学英语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专家在线研讨,有精彩的专题视频,有班级、学科的精彩简报,有学员的各种精彩文章、作业,有专家、辅导教师和学员精彩的互动点评。在在线研讨和专题视频中,专家们用他们质朴的语言,渊博的知识,先进的教育理念来点亮我们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教育的执着追求,每一次观看视频、每一次在线研讨,都如坐春风,如沐春雨,使我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剖析出我们课堂中许多不足之处。这些理论知识正是我们教学活动设计、教学实践的依据。更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培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提升学员理论水平的基础上,回归课堂,各专家和辅导老师指导教学实践,通过在线点评和线下指导,指点迷津,从而使自己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得到尽快提高。

三、通过培训,促使我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水平。

在任何时候走进教室都会看到我和参加学习的学员们在奋笔疾书,因为我们就像海绵一样,拼命地吸取所学到的各种教育教学的理念,每一种理念理论知识我们都尽量内化为己所用。这两个多月的培训下来,那厚厚的笔记是我们认真学习的见证。

是啊,“终身学习”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所在,认真学习和传播“国培计划”的精神和内容,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应该继续以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不断地加强学习。要向课本学习,向专家学习,多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多参加听课、评课活动,多与同事进行交流,加强教师间的合作,或者利用网络与更多的同行进行交流与学习。同时,要向学生学习,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教学相长” 。骨干教师、优秀教师,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终结者”,而是教师终身发展的又一个新的起点。这次培训只是一个开始,只是给我们学习指引了道路,学习将不断进行下去,也将以此作为对自己的要求,不断地去学习,快速地成长。

总之,通过这次培训,让我能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我们的教育工作,让我学到了更多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方法和捷径。在这里,我突然感到自己身上的压力变大了。要想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英语教师,就要立足于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断更新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理论水平、教育科研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等。积极实践新课改,促进自己教学工作的不断进步。今后我将带着收获、带着感悟、带着信念、带着满腔热情,在自己的教学岗位上锐意创新,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英语培训总结(三)

周三晚上,亿童英语教育的乔老师给我们全体幼师进行了一次短暂的英语培训,时间虽短,可是通过这次培训我感触很深,收获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方法。

这是我第一次听乔老师的课,听完她的课后给我的感受就是原来英语课可以上的这么生动,这么好啊!在这样的英语课上,不但学到了知识还玩得尽兴。乔老师的课生动有趣,作为老师我们都被深深的吸引了,更何况是孩子呢。

乔老师在谈到教学流程上提到了“1W3P”的教学模式。第一次听到还不能理解,心里在想什么是“1W3P”啊。后来通过乔老师的讲解渐渐地明白了。1W指的是Warming up即热身活动。在进行教学活动前通过一些简单的小律动、手指操等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趣味性。我想这个不单单能应用在英语课堂上,也能充分的运用到我们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如:上数学课前,我们可以先和孩子们玩个数字游戏,提高孩子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氛围。在热身活动中乔老师还特别提到了要注意把握度,让孩子们热而不闹才能最好的发挥热身活动的作用。3P指的是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Presentation即内容呈现。所谓内容呈现就是利用各种实物、多媒体等教学工具直观生动的让孩子理解本节课的内容,让孩子们知道这节课要掌握什么,直观透彻,顺利的进行教学活动。Practice即活动操练,旨在让孩子掌握所学语言内容。掌握就要在日常生活中会说会用。老师在本流程中要注意形式要多样,允许孩子犯错,宽容孩子的错误,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错误中获得经验,获得正确的认识。最后一步要Production即创造巩固。这一步老师和孩子们可以一起整合新旧知识,能够达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孩子们才能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巩固,强化。这四步教学流程,很有实效性,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也将学以致用,活学活用,更好的把握教学活动,让孩子学得好、学的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