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发言稿范文
时间:2023-04-04 23:58: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组发言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有人说过: 一个好的校长等于一个好的学校,一个好的班主任等于一个好的班级。 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说:一个好的小组长就应该等于一个好的小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组长发言稿,供大家参考学习。
小组长发言稿1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很高兴能参加班干部的竞选,我竞选的目标是语文小组长。我之所以来竞选语文小组长,是因为小组长能为大家服务,而我也感到能为大家做些事情而快乐,同时能激励和督促我自己奋进、向上。再有,我对语文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学习中能感受到许多快乐,我也希望同学们能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大家也都知道,以前我曾经做过数学和英语小组长,为大家服务过,大家也看到我每次收齐作业立刻就交给课代表,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还有,我认为做事情要有责任感,在履行自己的职责的同时,也要对自己严格要求,先管好自己,才能管好别人,因为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同学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当然,在管理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是我都会用各种方法去解决。而且我也会在管理中顾及同学的感受,耐心而又执着地尽到自己的责任,让同学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如果我这次能当选我们组的小组长,我会带领全组同学搞好卫生,成立互帮小组,让我们组便成以一个团结合作,关心他人的小集体。,以我的热情,我的毅力,我认真的工作态度来做好工作,热情地为同学服务。就算我不能当选,我也不会灰心、气馁,而我将在今后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让大家看看我最新的面貌!
奋斗是我的性格,成功是我的目标!希望大家投我一票,让我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为大家服务。谢谢大家!
小组长发言稿2大家好,我是王一鸣,过去因为写字慢被刷下去的我,现在又想竞选小组长了。
我要竞选这个职位是因为我学习不错,写写字速度不是太慢,还和老师、同学共同生活了五年。我热爱集体,关心同学,所以我想试一试。
过去我不敢和老师、同学说话,所以朋友很少。现在,我的变化很大,我不仅帮助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还和许多同学建立了朋友关系,我的朋友一个个多了起来。过去,上课我爱搞小动作,现在的我可和以前大不一样了,上课的时候不仅认真听课,而且还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所以,在这次期末考试当中,我取得了全班第五的好成绩。
如果我成功了,我一定会为同学服务,做老师的好帮手,如果有的同学有不会的问题,我会耐心地给他讲解,如果有的同学生活遇到了困难,我会尽力帮助他渡过难关。我还要改正自己的缺点,让自己更加完美。如果不成功,我也不会气馁,这说明我还有很多的不足。不过我关心同学的心是永远也不会改变的。
请同学们给我一次机会,请投给我你们手中宝贵的一票。
小组长发言稿3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
我是张志华。这次,我要竞选的职务是我们组组长。
在竞选这个职务之前我一直担任我们四个人的小组长,虽然这个官职很小,但我却很热爱这个职务。
每天早晨,我都要检查他们的作业,有是,还要帮助老师批改同学们听写下的词语所填下的课外书。如果有人没完成作业,我便叫他们立即补作业,直到补完所有作业。在此之间,我还要随时检查他们的错误更正情况,还要替他们讲解每道题错误的原因。
如果我竞选组长成功的话,我一定会做好这个职务,让班上的同学受益。如果同学们有什么疑问我都会认认真真地给他讲解,直到他能够独立做题。因为我担任过四个人的组长,所以,我总结出了一套学习方案:在做作业之中,要把不懂的问题通过查找资料,询问家长等手段弄明白,第二天才能为同学们详细的,多方面的解答同学们作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果没有前一天的准备,就不能为同学们详细的解答,从而不能使组员及时改正错误,既耽误了他们的成绩,也是我工作中的失职。
每天收取作业时,我都会检查一遍同学们的作业,如果还有一些同学没有交上作业的话,我会督促他们交作业的。
请大家支持我,谢谢大家!
小组长发言稿4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今天,我能站在这里参加这次小组长选举,既高兴又自豪。我叫李昀隆。我以前的性格内向,做事缺乏信心,胆子也比较小。特别在课上,老师提问时,生怕答错,回答的声音很小。
现在的我已经不想像以前那样,想通过这次竞选小组长的锻炼,将自己摇身一变,成为一个活泼开朗、积极乐观的孩子,希望同学们相信我,让我拥有这个锻炼的机会。
这次竞选小组长,让我悠然想起香港特别行政区刚刚结束的特首选举。曾荫权先生的竞选口号是“我会做好这份工作”,在这里,我也这样跟大家许下诺言“我也会做好这份工作”。假如我真的当选小组长,我会团结其他班干部,同心协力搞好班级的纪律、卫生、学习成绩,维护班级的荣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同时,我会动员、组织成绩好的同学,主动去帮助成绩稍欠理想的同学,让大家的成绩共同提高,因为学习才是我们学生的主要任务。
假如我当选了小组长,我会成为老师和同学们沟通的桥梁。有时候,同学对老师或学校有一些想法,但他们不敢跟老师说,误会积压在心底,慢慢地造成了对老师的反感,从而影响了师生关系,大大降低了学习的效率,此时,我会及时把同学们的意见反馈给老师,也会及时把老师的设想跟同学们沟通,这样,我们班级就会变成一个优秀的班级。
假如我落选了,说明我还有许多缺点,我将不断自我纠正,争取进步,决不气馁,下届再选。最后,我再次真诚地希望同学们选我当小组长,让我做同学们的忠实“仆人”。
谢谢大家!
小组长发言稿5敬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二十七班的学生x,很荣幸的站在了这个竞选的讲台,我本次竞选的职位是小组长。
我认为有一句话不是很对,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那不想当班长的孩子就不是好孩子了吗?因为我想为大家服务,所以今天我来竞选小组长。我竞选小组长的优势就是,如: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等,并且我以前也做过小组长,我能比较快的速度收交作业本,并很快的交到学习委员的手里,既没耽误自己的事情,又没浪费他人的时间,我假如当上小组长后,我会更加关心他人,把自己的缺点改正,我会吸取他人好的行为习惯,把我们组的卫生几率管理好,减轻班长、学习委员、老师等人的负担,做组员的好榜样,严格要求自己,总自我做起,帮组员他们改正一些不好的习惯或行为,我要让大家知道,组长不只只有收作业的工作,还有很多其他的任务,我会让同学们感到学习中的趣味,假如我没有竞选上也没关系,我还是会继续努力,不会灰心,这一次的不成功不代表下一次的不成功。在今后,我将让大家看见一个努力认真的我,一个全新的我。
奋斗是我的性格,成功是我的目标,改良是我的习惯,希望大家投我圣神的一票,让我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饱满的热情为大家提供最好的服务吧!谢谢大家!
篇2
大家好!
首先,感谢公司科协对我的信任,安排我在这里进行交流发言。我叫**,来自上海三钢,现任文*写作网有限公司制造部副部长。
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企业的改革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推动,而企业文化所产生的凝聚力、创造力、竞争力则是企业永久的无形资产,并强有力地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现在,当我们一起回顾长江润发集团科协走过的四年历程时,当我们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处于又一次巨变中的“长江名花”的时候,此时此刻,令我们感到无比欣慰、无比自豪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团体、一个积极向上的科技人员之家、一个优秀的科技人员团队,正在不断的形成其独特的魅力,为长江村、长江润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是2004年5月,加盟到**公司的,转眼在这里工作已经一年多时间;在这一年里,我们充分感受到公司领导对我们的重视和关心。同时,非常有幸的是,在去年9月份,就在**公司科协小组成立之初,我与公司近三十名的大学生一起加入了科协组织,成为科协的一员;但说实在的,当时自己还真没把科协当那么一回事,因为按照我在原上钢三厂的经历来看,科协这个组织没什么实际作用,仅是一个组织,一个摆设而已。然而,当有一天我身边一名年轻的 外地大学生从科协领导手中接过一盒精致的蛋糕,一支娇艳的鲜花的时候,我被深深的感动了,我相信当时那位年轻的大学生也一定是激动万分,也就是从那一刻起让我对科协有了新的认识;随后,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些小事情,也让我充分感受到了公司科协对待人才的重视,感受到了家的感觉。
当今是知识的时代、人才的时代,因此知识也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更新。随着公司人才引进、人才培养、筛网滤布以及各项培训工作、技改及新品开发等工作的开展,作为科协小组中一员,我也参与了科协组织的不少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我看到了很多、学到了很多,同时也更让我明白了这个组织的不简单之处。由于我在平时工作中,因为工作原因,在下属车间以及科室的人才引进、员工培训方面的需要与科协小组接触比较多,了解的也比较多,在此,我想结合我自身的体会,与大家交流一下这两个方面的情况:
在人才引进方面,从润浦型钢去年投产至今,公司先后引进了大专以上的各类人才近三十名,并很好的充实了到了公司的各个岗位。同时,为了使这些新引进的大学生,能够尽快掌握技术进入角色,公司科协根据大学生各自的特长,安排了上海来的老师傅进行专人“传、帮、带”,在公司内部各个岗位大力开展“一帮一、结对子”活动,目前,公司除去年集团科协组织的3对帮教对象以外,今年又在各关键岗位安排了19对帮教对象,共结成帮教师徒22多对;为提高和保证他们的教学效果,还签订了师徒协议,并按帮教情况给予1000-4000元的现金奖励,及相应的工资待遇。通过这些活动,为了能留住人才,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给房子、给股金、给位子,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如今,已经有一部分年青大学生在某些重要岗位上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假以时日,肯定能成为公司独挡一面的人才。
在这方面,作为公司生产部门的负责人,我认为公司科协小组平做的工作确实做的很细致、很到位,也很有必要,非常有利人才的培养,更可以让我们生产部门在生产安排上不用考虑人员问题,没有任何顾虑。
在员工培训方面,公司科协小组坚持做到了定期、有针对性对科技人员以及全体员工进行培训。例如今年3月份,公司科协小组和**科协小组联合,在人才使用方面,充分体现集团公司提出的讲学历、讲能力、讲效率,促使科技人员自觉充电,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运用多媒体形式对公司中层干部一次题为“如何做一名优秀的部门经理”的企业管理培训,时间持续一个星期。此次培训我也参加了,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的培训不但对提高我们管理人员以及年青大学生的素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时还加强了公司的凝聚力、战斗力;另外,公司还会在业余时间邀请公司的法律顾问对公司科技人员以及销售人员进行法律法规的培训;对新员工进行操作技能、操作规程、安全生产等等方面的知识培训。通过这些培训,就我自己而言,获益很多,觉得自己底气更足了、眼界更广了,工作更显得得心应手了,我想在我们公司有这样感觉的不只是我一个科技人员。现在,在我眼里“科协”这个概念也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因为他的存在毕竟给我、给大家都带来了太多太多的“好处”。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科协会员,在攀登科学高峰的征途中,每个人都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压滤机滤布挥洒辛勤的汗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光辉的顶点。当前,我们的科协已经为我们的攀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身为科协大家庭中的一员,在感到自豪的同时,我们更要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积极投入到科协的各项活动,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努力为这个大家庭的振兴和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我们也坚信,在集团公司科协的关心和帮助下,在公司全体科协会员的共同努力下,润浦型钢科协小组一定能够出色的完成各项任务,为长江村的三个文明建设贡献出更大的贡献。
篇3
为改变这一现状,更好地体现教研组的内在价值,更快更好地促进教研组教师的专业发展,全面认识教研组的职能是非常有必要的。下面本文将从除传达文件、布置工作安排以外的几个方面来谈谈新课程背景下的教研组的主要工作职能。
一、集体备课,分享教学经验
教无定法,每个教师在任教相同的教学内容时往往有自己的处理方式,达到的教学效果自然也有差别。在教研活动时,教师之间应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或是成功的,或是有遗憾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此促进本组教师的共同成长。一堂课,经过教研组主备教师的初备,再经过教研组的讨论,再由主备教师修改,备课质量将大大提高。如“伴性遗传”一节,有的教师从红绿色盲的发现导入,有的教师从对本班学生是否是红绿色盲的测试导入,还有的教师从男女的性染色体复习导入,这三种方法,显然都是符合新课程要求的,但是,哪种形式更适合高中生,更能激起学生的探知欲,学习效果更好,仍需要实践,然后在教研活动中交换心得,分享经验,以此提高课堂效率。
二、理论学习,交流教学科研成果
21世纪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终身学习,教师更要不断地更新、强化自己的知识,包括教育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心理学知识、跨学科知识、科学前沿知识等。如近年来开始引起人们关注的MOOC、翻转课堂、微课等,在教研活动的时候,本组教师应一起学习,一起交流探讨这些新的学习模式的优缺点及在本校能否践行等。
三、听课评课,齐力打磨课堂
在教研活动时间,本组教师集中起来听课,大家一起评一评课,这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非常有帮助的。如笔者所在地区的一些学校规定,每个星期的教研活动时间必须开一节课,评课时每个人必须发言,且不能只说优点。这些条条框框听起来是有些禁锢人的感觉,但是长期实践下来,本组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很快,尤其是在各级各类教学公开课或教学竞赛前的听评课,不仅年青教师积累了经验,成熟教师也能从年青教师的身上发现可借鉴之处。
四、课题研究,提升科研技能
新课程改革以来,课题研究已经成为一线教师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内容。同一个教研组的教师经历“选题、开题、课题立项、课题中期评估、结题、专家评审”等课题研究历程,不仅增强了教研组的科研能力,也增强了教研组的凝聚力。而且,因为在课题研究中,个人分工不同,收获也不同,有的教师发表了文章、案例,有的教师参加各种教学比赛得了奖,进而促进了本组教师的共同发展。
五、课程开发,构建校本特色
校本课程是继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之后,由学校自主研发、开设、管理的课程,目前校本课程已经占到各校课程体系中的10%左右。教研组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线基层,是学校校本课程研发的重要团队。教师通过研发、开设校本课程,可以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研究能力、科研能力、知识储备等。笔者所在教研组利用本校资源,现已开发了《生活中的生物实验》和《蔬菜种植》两门校本课程,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喜爱。
曾听一位名师说过:“一个人可以走很快,而一群人一起走才可以走很远!”在学校,教研组就是这样一个带领大家一起走很远的教学团体。我们要深入理解教研组的工作职能,充分发挥教研组的力量,建设优质的教研组,以提高本组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教法、学法的改革,构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姜兴明.中小学教研组现状分析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4(7).
篇4
【关键词】分组实验; 化学教学; 教法研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开展好实验教学工作不仅可以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可以使学生学会一些试验方法,手脑并用,在实验中激发创新的欲望,培养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科学素质,成为素质教育的真正受益者。
一、严抓实验课的行为规范,培养学生的良好实验习惯
课堂纪律是提高实验课效果的重要保证,严格的积累约束是保证实验顺利进行的前提,培养学生养成科学实验的习惯,如细心操作,认真观察与记录,周密的思考与推测,高度的概括归纳,得出正确的结论等。
在上实验课时教师实施分层、分组管理方式进行,由课代表、小组长、学生三级管理模式,学生的信息由下往上传导给教师。做实验时要求学生爱护仪器,节约水电、药品,不乱扔废纸,不乱刀药品,不准大声喧哗,不随意串到别组,不缺席、不迟到、不早退,及时清洗仪器,保持实验室干净、整洁、安静。做完实验进行小结,表扬那些遵守纪律、能认真完成实验、在实验中有创新实验设计或改进实验的学生。批评那些不守纪律,不认真做实验的学生,对严重扰乱课堂纪律者,采取个别教育,私下谈话的方式。通过严格的管理,实验课上得轻松愉快,学生做实验有所得,兴趣也大增。
二、着眼营造一种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氛围,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能力
上实验课严格要求,并不是要教师要板着面孔,敌视学生,而是要善待每一位学生,关心学生,和学生真诚和睦相处,帮助学生解决做实验遇到的困难,纠正一些错误的做法,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样学生会主动热情的去做实验。
1.有意错误设计实验
和现行中学教材中的化学实验,大多是验证性的,由于实验前就知道结果,学生在实验中,常常不注意观察实验现象,照本宣科的填写实验报告。对此,在准备实验时,有目的、有选择性地改变某些实验因素,如改变浓度,调整pH值,更换试剂等,使得某些实验现象和结果与教材上实验不符,通过实验过程中对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报告的填写得到反馈,表扬那些观察细致、客观记录结果的同学,并能及时指导学生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这种做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增强了学生对实验的注意力和观察力,端正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卤素分组实验中,在做“碘能使淀粉变蓝”的实验时,笔者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能使淀粉变蓝的是“碘单质”还是“碘的化合物”?请同学们通过实验验证。学生带着极大的求知欲,主动去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很快得出结论:能使碘变蓝的是碘单质。通过这样的训练后,学生不盲从,对事物的缘由都会主动的去探索,培养了学生探索事物现象与本质之间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为以后的成长奠定基础。
3.鼓励学生随意支配自己的实验
这个随意支配即是一定要在安全的范围内,让学生不死守教材,发挥自己的独创性,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完成任务。例如:教材中的铜片和浓硫酸反应来制取NO2的实验,有一位同学用浓硫酸来吸收NO2,笔者轻声问那位同学,为什么你不用碱液来吸收,那位同学说:“我想验证一下浓硫酸能不能吸收NO2。”结果发现,采用浓硫酸吸收NO2的效果比碱液好多了。笔者表扬了该同学能改进实验,展示了一种创新的思维方式。即发现一种回收NO2的新方法,又认识到NO2易溶于浓硫酸的性质,很值得大家学习。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每次实验都有新的发现,新的独创。
因此,在主动探索知识很浓的氛围中,学生会自觉、主动、认真地完成实验,并寻找自己所需要得到的东西,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三、精心设计,培养学生上实验课的兴趣
以往上实验课,教师与学生都是照本完成任务。这种叫法,学生成绩机械的操作者,既不明确目的,也不知道怎样观察、分析、归纳、推理、得出结论,更不知道如何去联想。式样内容缺乏思维性、挑战性、兴趣性、探索性、创造性,抓不住学生的注意力。笔者认为精心设计实验课是上好一堂实验课的关键。怎样才能使实验课上得秩序井然,富有生气,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出发:
1.备实验目的
实验课前,笔者精心设计实验目的,让学生了解设计本实验的目的和要求,让学生去预习,查资料,然后让学生带着目的来做实验,这样做起实验即快又有效。
2.备实验的着手点、分析点和联想点
教会学生设计实验从何处入手,怎样观察、分析、联想,使学生做起实验有条不紊,逐步训练学生自己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备学生的需求点、兴奋点
有些分组实验,趣味性不高,而知识性强,做起来枯燥无味。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联系实际生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蛋白质的性质实验中,有一个灼烧蛋白质闻气味的实验,实验后学生只知道蛋白质燃烧后有烧焦的羽毛味。如果教师这时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学会了这样鉴别真假羊毛线或真假牛皮,学生会感到非常兴奋,有一种成就感。
4.备学生的思维发散点、创新点
学生分组实验内容大部分是性质验证,侧重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巩固。但缺乏对知识的应用内容的理解,教师备课时应注意这方面的内容。例如,中和滴定分组实验,教材只要求掌握中和滴定操作方法和原理,对于其中意义学生感受不深。此时,教师应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发散、拓展,指出这个原理不仅适用酸碱中和反应,还可用于许多物质含量的测定。如水泥厂用于测定水泥中的游离钙含量,啤酒厂用于测定啤酒的糖含量、各种食品中的营养成分含量等。具体在做这个分组实验时,笔者还设计了一个测定果汁中维生素含量的实验,让学生利用中和滴定这个知识点,创造性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总之,要提高分组实验教学效果,方法很多,但关键是在于教师的课堂设计要新颖,教法要灵活。只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收到更佳的实验效果。
参考文献:
篇5
摘要:本文将“小组工作”方法运用到基层团组织的日常管理建设中,结合支持关系理论实现基层团组织人才培养以及激励机制的构建的目的,推动高校基层团组织的发展。
关键词:小组工作 基层团建
一、“小组工作”方法运用于基层团建可行性分析
(一)“小组工作”方法特点
“小组工作”方法作为社会工作的传统工作方法之一,全美小组工作协会在进行了大量的小组工作研究的基础上,将其定义为:小组工作是指经过训练的指导者应用团体动力学的知识和原理,通过小组活动,促进小组成员的交流,帮助小组成员获得新的经验,从而完成小组的既定目标。{1}它通过一个群体环境,提供人际交往的机会以及一些有助于处理各种困扰的经验和知识,从而满足小组组员的需要。小组工作强调将特点相似的服务对象组合成小组,以小组形式帮助服务对象解决困扰。
(二)应用于基层团组织建设可行性
高校基层团组织的建设,实际上就是凝聚团员力量,在教育团员青年、培养团员青年的过程中实现组织建设目标,夯实基层团组织的基础,实现对于青年感召力和凝聚力的提升。基于既定目标的相似性这一特点,在基层团组织建设中引入小组工作方法,将小组工作模式的原理运用于基层团建实务工作中,激发团员青年参与意识,通过集体活动环境的创造诸如团校、拓展训练等形式提供人际交往机会,在活动中实现理念的灌输和问题的解决。在团组织建设中引入小组工作方法具有其存在的可行性和实用性等特点。
二、小组工作方法在基层团组织建设中应用研究
小组工作方法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已经初步发挥其积极作用,例如华东理工大学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等高校在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等方面取得成功。基于人本主义理念的小组工作方法在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中的应用,结合基层团组织建设的目标方向实现对小组成员的培养。小组工作方法建立的小组大致可以分为治疗小组、自我成长小组、训练小组、自助小组、分享小组、教育性小组、讨论性小组、任务性小组、家族性小组等。{2}本文采取自我成长小组的小组工作方法,侧重对小组成员人生阶段的转变,实现其个人内在能力和人格的改变。
(一)以团校活动划分工作小组
以项目为单位组成活动小组,设定小组活动目标,进行分阶段的活动安排,采取激励措施实现小组设定目标。
1.小组活动准备阶段
按照兴趣为划分标准,进行小组成员的招募,采取自愿报名的形式。对于小组负责人采取集中培训的方式,使其了解小组领导者的作用和具体工作方式,与小组组员见面并告知小组活动目标以及对于整个小组活动的安排。
2.小组实施阶段
在本阶段,结合基层团组织建设的目标,有针对性地吸纳各基层团支部的骨干同学参加到以小组为单位的培训活动中,在形成的各小组中开展活动。第一阶段是:发挥小组领导者的作用,首先实现团队成员的熟悉和了解,建立一种互信体系。同时,小组领导者除了要对于小组成员关心、尊重、包容外,要注意运用倾听、整合等沟通技巧将小组成员的意见统一起来进而形成团队的共同意志。
第二个阶段是:集中培训团建理论知识,并按照小组为单位布置项目任务。将形成的小组活动方案按照既定步骤进行,根据小组成员的特点进行工作分工,必要时引入社会咨询机构进行性格分析实现小组成员高效配置,实现互补和互动。在此过程中,小组领导者注重引导作用的发挥,通过发动团队成员的见积极性,鼓励创新意识和新的想法、新思路的提出,以便充实团队整体策划方案的内容和实现预期目标。
第三阶段是:将小组活动方案通过团队成员的合作,以成果形式展现出来,在此过程中增强小组活动和集体荣誉感。小组成员共同参与成果的展示,在展示过程中了解团队活动的目标,提高团队整体执行力和团队凝聚力。
第四阶段是:总结阶段。对成果展示的内容,以综合评分形式予以评价,结合颁奖仪式表彰优秀团队,实现激励的效果。在团队活动和展示的过程中,重视凝练团队精神的口号的征集,以此作为凝聚团队成员引起团队共鸣的重要方法。
(二)常规小组工作效率培养
在高校基层团建过程中,除了开展团校和素质拓展等形式的小组工作形式之外,将基层分团委部门视为工作小组,以部门负责人作为小组负责人开展小组工作。据国外专家研究表明,关心和意图归属的程度越高,积极的效果越多,最成功的小组领导者应当表现出高度的关心和意图归属以及适度的情感激励和执行功能。在部门工作中引入绩效考评的评价机制,对团队工作的效度运用评分形式展现出来,结合表彰会等形式激发团队成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同时,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培养小组成员的工作能力,在相互配合中实现经验的积累和传播,有针对性地结合小组成员的各自特点进行培训,实现小组工作整体效率的提高和团队的归属感认同感的加强。
(三)以支持关系理论完善管理、激励机制
在小组工作管理系统中,组织成员的态度极为重要,他们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团队目标实现与否。在小组中表现为一种支持关系,支持关系理论是合作系统的核心指导期在实践中的应用。“支持关系理论”具体表述为:“领导以及其他类型的组织工作必须最大限度地保证组织的每个成员都能够按照自己的背景、价值准则和期望所形成的视角,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中确认组织与其成员之间的关系是支持性的,组织里的每个人都受到重视,都有自己的价值。”成员亲身经历和体验,不是个人式经验,而是在组织氛围中的群体式经验。即通过群体实现个体价值,也只有在群体中才能形成个体价值的意义。
对于组织中的管理人员而言,实现支持关系的重点在于要正确对待组织成员,要对组织成员的人格、态度予以充分的尊重,在群体中实现个体的价值。只有从群体角度来理解,才能体会到“支持关系”的实质。这种“支持关系”有助于组织成员认识到自己在组织当中承担的使命和目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感受到在群体中自身存在的价值。通过价值认同的教育,激发团队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实现团队整体的管理中的激励效果,提升团队合作的效率和质量。
三、小组工作方法的效果评估
基于上文的论述,小组工作方法在高校基层团建运用过程中,重点强调积极性的调动和集体认同感的塑造。但是,运用小组工作方法的进行团队建设时,不能认为小组活动的过程就是简单的游戏,效果好坏的衡量标准界定为游戏是否气氛热烈等片面化、简单化的误区。小组工作实质是强调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实现小组成员的思想沟通和行为的相互影响,在小组成员中传达一种共同的理念和精神内涵。小组工作的灵魂是小组成员见坦诚的沟通和经验分享的过程。同时,要避免领导中心论的情况发生。在小组工作中,小组领导者通过对于小组成员行为的领导和协调,实现小组工作的高效率。但是,不能因此认为小组工作成果归功于小组领导者,如此小组工作方法的研究将毫无价值可言。在成长小组中,大家的地位是平等的,小组领导者的角色更多的是引领者和协调者,不能混淆地位。
通过在高校基层团建中引入小组工作方法,对于实现团组织整体的工作效度,实现对于团员综合素质培养、团队认同感和凝聚力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任何新开展的事务都有其缺点和不完善之处,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以期实现对于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美】查尔斯.H.扎斯特罗等.社会工作实务——应用与提高(第七版)【M】.晏凤鸣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李增禄.社会工作概论【M】.台北:巨流图书有限公司,2002(增订三版).
[3]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何雪松.社会工作的四个传统哲理基础.[J].南京师大学报,2007(3).
[5]顾东辉.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冲突及对策.【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4(6).
[6]黄耀明. 传统文化与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化【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3).
[7]杨竹.社会工作中的价值介入及其困境.【J】北京大学学报(国内访问学者、进修教师专刊),2002
[8]黄耀明.社会工作理论发展模式及其基本特征【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8(3). [9].社会工作方法的本土化实践.【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2(3)
[10]时堪等.小组工作及其应用.【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2)
[11]魏爽.“小组工作”方法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青年研究,2006(5)
[12]王竹换.分析社会交换理论在小组社会工作中的应用.【J】社会工作2009(8).
篇6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高校体育改革;发展
1前言
由于高校体育改革的发展和日趋完善,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的观念已贯穿在人们的脑海中。“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已成为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校体育的主要任务之一〔1〕。传统体育教学观念主要是技术教学,也就是说只用达标、考试来评定同学们的成绩以及教师的教学成绩,这是一种死板硬套的应试教育的思想。整节课就教师一个口令,教师说什么就是什么,整个过程就像“军事化”训练,学生在整个课堂过程中没有主动性,都处于被动的位置,学生没有自己的明确目标和追求新目标的动力,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只能处于听从指挥、遵从指挥的被动地位,使学生在大运动量的练习中,缺乏主观能动性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练能力。因此,教师应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学生对过去的教学模式产生不满后,我们相继提出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终身体育”为培养主线,将“快乐体育”贯穿教学全过程,旨在将过去的“身体教育”转向“身心教育”〔2〕。如果想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就要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的培养,把以前只注重技术练习转变为身心练习的培养,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改变过往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乏味的局面,做到教学内容丰富、灵活多样、富有新意,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高校中推广、传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并且有助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扬和传播。
2结果与分析
2.1普通高校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认知情况
由于我国地域广大,有五十六个民族组成,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因此,学校体育的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地展现出不同民族的民族风格,但从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情况来说,体育课的结构和内容单一,很少有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的项目,未能展现出各个民族的民族特色,不能形成一种独特的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这种情况导致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没能得到广泛的开展。大学生是弘扬、传承、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主要力量和关键所在,因此,对大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是不容忽视的。然而,通过调查得知大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认知情况不容乐观,笔者对郑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黄河科技大学部分高等院校800名大学生(其中男女大学生各400名,均为在校一、二年级学生)的调查情况如下:
统计结果显示,69%的大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一点都不了解,只有一小部分学生了解点民族传统体育(见表1),28%的学生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不知道,虽然有53%的学生知道1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见表2),但作为大学生对我国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了解总体来说是非常匮乏的。大部分学生不了解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非常影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因此,大学生应学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知识,这是高校体育教育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
2.2普通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情况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长拳、太极拳在普通高校中已普遍开展,但散打、太极剑的普遍性不是太好(见表3)。因此,高校应加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宣传与教育,这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从表4中可以发现,男生比较喜欢技击性比较大、活动量比较大的项目,女生喜欢柔韧性好、技击技术不太强的项目。
2.3普通高校学生对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满意度调查
从表5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还是比较满意的,极少一部分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满意,主要是因为学校开设的项目比较少,对开设的项目不感兴趣,因此,学校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开展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2.4高校开展民族体育项目的意义和作用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动作简单易学,如太极拳、太极剑等,不需要花费太大的力量和体能,就能完成一系列的动作,并且,太极拳、太极剑等加上与之相应的音乐,就会产生非同凡响的效果,动作之间的协调性,动作的变换组合给人以美得享受,拥有很强的艺术性。在高校中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既能使学生强身健体,也能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如在节假日或闲暇时间,组织学生排练太极拳或太极剑等,并进行不同项目的比赛,在不同的节目或晚会中进行表演,并且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鼓励,激发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不仅有观赏价值,而且能加强同学们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高校体育教学之间是相互影响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经过高校的传播才能有效地发展,对高校体育教学具有依赖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高校进行宣传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同学们的兴趣。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可以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列入选修课的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不要让学生处于被动的位置,让他们熟练地掌握动作,为以后走上社会以及为社区体育的建设有一分力出一分力,有一分光发一分光。大学生年年都有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向社会传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有利于全民健身计划的建设。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是让大部分人掌握一定的运动项目,人人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国民素质。高校体育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输送德才兼备,身体强健的人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独特的技术风格、丰富的文化底蕴、形式多样的特点,吸引了许多学生的眼球,让同学们积极地参与该项活动。培养同学们参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兴趣、爱好并且让他们形成一定的体育意识,这样可以直接影响学生走向社会后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养成,也直接影响他们的健康。
2.5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开展的价值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竞技性和娱乐性结合的一种独特的体育运动,是各民族的社会文化在体能表现形态中智慧的结晶。因此,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仅是体育运动项目,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浓缩与体现。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有的传统体育项目,其内容纷繁复杂,风格各异,既有竞技性,又有娱乐性、趣味性和健身性。
2.5.1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符合素质健康教育的要求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分支,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科学有序的体育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驱除忧虑,焕发精神。烦恼的最佳“解毒剂”就是运动,当您烦恼时多用肌肉,少用脑筋,其结果将会令您惊讶不已。体育教学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人体骨骼、肌肉的生长,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机能状况,增强心肺功能,有利于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增强机体的适应能力,而且还具有调节人体紧张情绪的作用,能改善生理和心理状态,恢复体力和精力;能增进身体健康,使疲劳的身体得到积极的休息,使学生精力充沛地投入到学习中,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反映不同民族文化、具有继承性,代代相传的体育或运动项目。民族传统体育影响着素质教育不同方面的内容,特别对学生的身体素质、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道德情操的培养是所有素质培养的基础,是做人的最基本的原则。而民族传统体育以增强身体素质、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与德育、智育同等重要,是提高学生身心素质必不可少的部分。同时,它所具有的独特的技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对学生人文素养、科学文化知识的培养、学生个性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的要求包括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学生是国家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始终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的身体、心理、创新以及适应社会快速发展能力的整体和谐的健康发展为主线,将增进学生健康放在体育课的首要位置,贯穿于体育课自始至终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为此,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以及对体育项目的需求状况,做到人人受益。民族传统体育是以其独特的技术风格、丰富的文化底蕴,集健身、娱乐为一体的运动项目。它具有技术动作简单易学,运动负荷适中,身体的各个关节都能照顾到位、活动的形式多样等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学生极易掌握,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同学们的自信心。由于动作简单易学,教师教的时间有所减少,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比较多,满足了学生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不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需要的运动员数也不同,有的需要一人完成,有的需要两人或两人以上完成,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2.5.2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符合终身体育的要求
终身体育是学校体育的一种创新,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学校体育是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对象一直是在校的学生,我国学校体育始终限定在学校学习期间。从上学开始虽然一直有体育课,中间没有间断性,但与终身体育的要求仍有很大的差别,有很大一部分毕业生毕业以后就不再进行体育锻炼,可以说体育脱离了自己的日常生活。终身体育要求每个人都把体育当成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但事实是,大部分学生并不能自觉、自愿的适应这种要求。学校体育应该为终身体育奠定必要的基础,这就要求学校体育注重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兴趣,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终身体育是把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联系在一起,保证体育教育的长久性,并且符合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民族传统体育是与个人、自然、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只用这样才能实现社会之间的和谐,这符合终身体育的目标。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众多、内容丰富,且规则简单易学、不受场地器械等条件的限制,便于大众接受,适应社会各种人群的需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对抗性大小、运动负荷大小等来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进行体育锻炼,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目前学校体育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使学生学会一些适合终身体育锻炼的技能,使他们以后无论在什么工作岗位上,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到了老年的时候也可以进行锻炼,从而实现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目标的统一。
2.5.3高校体育教育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学校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地明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技术风格,特别适应在高校开展。学生毕业后都将走进社会,这样,他们将不知不觉中成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扬者与传播者,他们在学校学到的丰富的传统体育文化知识是他们发扬与传播的主要内容;再者,在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有利于学生了解和接受传统的养生思想,传统养生思想隐含着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财富,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健身养生法对学生今后养成终身体育的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学校是体育的摇篮,是使不健全的体育形态走向合理性、科学性、大众化的重要平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高校,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传统体育已是现代文化教育的组成部分,已成为社会的一个独立分支,通过学校体育教育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的宏观调控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壮大。只有利用教育,才有利于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宝贵财产聚集到一块。
3结论和建议
3.1结论
(1)普通高校中,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认知情况还不够全面,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知识的认识还够。
(2)普通高校中,民族传统体育的种类还不够丰富,数量还不够多。
(3)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符合终身体育的要求。
3.2建议
(1)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的挖掘与整理
研究民族传统体育,应该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综合,本着继承与发展、继承与变革的原则,较好地保持民族传统体育的风韵和特色,这样,这样可以贴近现代社会需要和人的心理需求,反映时代精神,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
(2)建议高校每年在购置体育器材的时候增加购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器材的数量和种类,为多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创造物质条件。
(3)强化竞技性,注重健身性,使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充满观赏性。我国有许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只要加强其竞争性,提高健身性、娱乐性,就一定能满足高校学生的精神文化需要,必然能成为高校体育教学中受欢迎的运动项目。
(4)选择适合各地高校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我国各地高校在选择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时,应该选择那些地域文化特征明显,锻炼内容独特,健身价值高,表现形式新颖,群众基础好,又适合当地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的项目。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的普及与提高,更容易为具有现代科学意识的高校大学生所认同和接受,同时也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向着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徐培文,徐淑斐.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4).
〔2〕潘勤.高校体育改革与民族体育项目的发展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1).
〔3〕沈潜,孙以柱.体育项目大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1.
〔4〕赵昌毅.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J〕.民族教育研究,2001(1):77-77.
篇7
Abstract: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part of the students from 17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Hainan province and interview with the sports department leaders in colleges of Hainan province and football experts, and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football sports,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pres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Hainan college football, to find out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football in Hainan province. It actively explores a new idea for college football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of Hainan province, which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benign development of college football in Hainan province.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足球运动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college students;football
中图分类号:G8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8-0239-02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琼州学院、海南医学院、三亚学院、海口经济学院、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海南科技职业学院、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海南工商职业学院、三亚城市职业学院、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海南政法职业学院、三亚理工职业学院、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等17所普通在校大学生、各高校体育部的相关领导及足球专家。
1.2 研究方法
①文献资料调查法:本文检索了大量高校足球现状相关的文章。
②问卷调查法: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1830份,回收率91.5%,有效问卷1805份,有效率90.25%。
③数理统计法: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统计,整理数据,通过百分比计算,进行分析。
随着足球运动在海南省17所高校的日益普及,足球运动的发展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是,在这些高校足球运动发展过程中,也反映出来了许多的问题。比如:学校在体育方面的投入有限,场地设施满足不了需求;教学师资不足以及部分教师教学水平不高,无法调动广大学生的情绪;学生对足球运动认识不足,技战术水平不高,缺乏欣赏性和竞争性等等。可见目前海南省各高校足球运动的开展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各高校在校大学生对足球运动参与的积极性还不够高
从表1可以看出:在海南省各高校所开展的以上十项运动项目中,足球运动是参与人数排名第二的运动项目,这说明了作为世界排名第一运动项目的足球运动在海南省17所高校中的开展情况并不是十分的理想。足球运动是一项对身体素质、技战术能力水平要求比较高的体育项目。由于大部分学生在入学时足球技战术能力普遍较低,对足球运动的认识不足,运动过程中又缺乏自我保护的安全意识,因而在开展高节奏、高对抗的足球运动时往往会感觉到运动量大、体力消耗大并且还容易出现伤病等情况。这也就使得一部分学生在是否参与足球运动的问题上持畏缩不前的态度,他们往往只愿意去观看比赛却不愿意参与到其中去。
2.2 场地设施不足以及管理滞后影响了大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参与激情
通过对海南省17所高校1805位在校大学生关于目前足球运动在各自高校开展的基本状况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经常参与足球运动的人数只有225人(占12.5%),偶尔参与的也仅有715人(占39.6%),从来不参与的人数却有865人(占47.9%)。其中有12.5%和39.6%的大学生对当前的足球运动在这些学校开展表示满意;而另外47.9%的大学生则持不满意的态度,他们认为其开展不好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的高校没有专门的足球场地进行教学和练习;二是其中有的高校有足球场地却往往对足球场地的开放时间进行限制,使得这些高校的大学生不能充分地利用足球场开展足球活动,这也就影响了大学生们对足球运动的参与激情。
由此可见:海南省17所高校足球运动场地设施的不足以及管理上的滞后等还是制约着足球运动在这些高校中的普及与快速发展。
2.3 教学师资不足、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阻碍了足球运动在海南省高校中的发展
在高校里面,足球教师是完成足球教学这一双边活动中的重要一个环节。此次被调查的17所高校中仅仅只有43名教师是足球课的专项任课教师,这些教师不仅仅只上好课,同时还要兼顾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以及班主任,其中有的教师还负担有行政职务,所以这些教师们平时普遍都存在着课时多、任务量大、身心疲惫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教学就很难保证足球课堂中的教学质量。此外,由于大部分学生在入学时足球技战术水平普遍较低,而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又过于陈旧、缺乏创新,所以不能充分地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种情况的出现也严重的挫伤了大学生对足球运动参与的热情,影响到课堂最后的教学效果,也使足球运动在高校里的普及与快速发展处在被动、尴尬的境地。
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使得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较好地掌握足球基本知识、提高其基本技战术能力就会从根本上无从谈起。
2.4 各高校足球代表队竞技水平不够高,群众性足球活动开展不足也阻碍了足球运动在海南省高校中的发展
在当今高校中,大学生对足球运动的认识与理解,不再局限于看球和评球,更多的是体现在是否参与到足球运动中。一所高校的足球代表队不仅代表了该所高校足球运动的最高水平,同时也能够反映出该校群众性足球活动开展的具体情况。作为海南省代表参加“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的这支运动队不仅代表着整个海南省高校足球运动队中的最高水平,更反映了海南省各高校中群众性足球活动的开展现状。“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自2000年开展以来,海南省大学生足球代表队往往在参加“南方赛区”的比赛时就显得竞争力不足、屡屡止步,一直以来都没有机会进入到后阶段的总决赛,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现海南省大学生足球运动的风采。
这也反映着海南省各高校足球队的竞技水平不够高,群众性足球活动开展的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促进海南省高校足球运动的良性发展,加强海南省高校足球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以及加强高校中群众性足球活动的开展就更显得刻不容缓。
3 对策研究
3.1 各高校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场地设施,提供良好的运动环境 足球运动场地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基础设施,场地设施的完善程度影响和制约着高校足球教学活动的内容和水平,同时也影响着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为了加快足球运动在海南省各高校中的普及与发展,完善足球运动场地设施就是当前各高校应该做的首要工作。
3.2 各高校加强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加强各高校足球教师的引进工作,特别是高水平足球教师的引进;加强各高校现有足球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让更多的足球教师尽快熟练的掌握前沿的教学方法与技能,可以有效快速地解决海南省高校足球教师的不足和现有部分足球教师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为海南省高校足球运动的普及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教学基础。
3.3 各高校体育部门应该积极调研,加强对高校足球运动推广和开展的管理 在各高校内部建立合理的高水平足球运动队建队机制;组织好校内足球联赛,激发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让更多的学生走出教室参与到足球运动中,使学生能积极的学习和训练,尽快掌握足球运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他们的足球运动技、战术水平不断提高,进而就能够将比赛中发现的优秀苗子选拔到学校高水平足球队,进而扩大各高校高水平足球运动队的选材范围,从而为海南省各高校足球运动后备人才的培养做出
贡献。
3.4 各高校应该加强对高水平足球运动队管理与支持 一方面,有招收高水平足球运动员资格的海南高校应该加强对高水平足球运动员的招收工作,制定相关的政策,扩大招生范围,力争在全国范围内吸引更多、更高水平的足球运动员到高校中来。另一方面,各高校应该加大对高水平足球队的支持,解决目前这些高校高水平足球运动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比如:训练经费较少,运动员们的生活补贴低;运动员们因为长期训练影响了学习,从而出现了不同程度地挂科现象,对能否顺利拿上大学毕业证产生的焦虑;目前各高校的奖励机制也对这些高水平足球运动员缺乏诱惑力等问题。
总之,加强海南省17所高校体育部门之间的联系,共同制定科学的发展纲要,加大对高水平足球运动队的经费支持,认真落实高水平足球运动员引进工作,切实抓好高水平足球运动员的文化培养与出路,进而提高海南省足球高水平运动队竞技能力水平,争取早日在“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的舞台上摘得优异成绩,为海南省高校足球运动争光添彩。
4 结论
通过以上综述,对当前海南省高校足球运动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为今后海南省高校足球运动的推广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希望通过本文对海南省17所高校足球运动发展现状的论述,能够为推动海南省大学生足球运动的蓬勃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黄振洲,黄再强.海南省高校足球运动课余训练现状及对策的研究[J].改革与开放,2009(4).
[2]赵亮.高校足球运动的现状及发展策略:以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运动与健康,2010(24).
[3]詹崇将.浙江省高校足球选项课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0(5).
篇8
“法学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真实判例或虚拟案例,充当法律职业角色,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1]法学案例教学法与传统的法学教学方法相比,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师生间的互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调动学生已有知识,进行交流讨论,相互启发,共同提高,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形式多样,包括课堂案例法(包括课堂案例讨论、案例分析、案例评析等方式)、观摩案例法、模拟法庭法等,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教学需求可采取不同的方法,可操作性较强[2]。为了增强案例教学法在民族院校法学教育中的作用,了解其实施现状及学生对此教学方法的认知,以四川民族学院政法系法学(藏汉双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有效地在民族院校法学教育中应用案例教学法。
一、调研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研对象为四川民族学院政法系法学(藏汉双语)专业2012级学生56名,2013级学生64名,总共120名。
本次调研所采用的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法,共发放调查问卷70份,回收7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调查问卷70份,有效率为100%;数据统计法,对调查问卷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总结;文献资料法,通过大量阅读与法学案例教学法相关的专著与论文,对本文所要研究的对象形成科学的认识,为本文的调研与撰写奠定理论基础;访谈法,通过对四川民族学院政法系法学(藏汉双语)专业2012级、2013级部分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其对案例教学法的认识及目前该专业此种教学方法的实施现状。
二、调研结果分析
(一)法学(藏汉双语)专业学生对案例教学法认知情况分析
从总体上看,四川民族学院政法系法学(藏汉双语)专业的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的认知程度是比较高的。在所有的被调查者中70%的人认为是了解案例教学法的,23%的学生认为自己听说过案例教学法,但不是十分了解,只有7%的学生认为不了解案例教学法。为了进一步深化关于被调查者对案例教学法认知情况的了解,笔者调研了学生对案例教学法具体方式的了解情况,96%的学生认为包括课堂案例法,86%的学生认为包括观摩案例法,68%的学生认为包括模拟案例法,其中57%的学生认为包括以上三种方式。由此可知:四川民族学院政法系在教学中是广泛采取了案例教学法的。
(二)课堂案例法实施效果调查分析
从调查数据中分析得知,31%的被调查者认为课堂案例法实施效果非常好,62%的被调查者认为课堂案例法的实施效果比较好,4%的被调查者认为课堂案例法的实施效果一般,3%的被调查者认为课堂案例法的实施效果不好。在认为课堂案例法实施效果非常好和比较好的被调查者中,84%的被调查者认为课堂案例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能力,77%的被调查者认为课堂案例法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58%的被调查者认为课堂案例法可以增强师生间的互动。在认为课堂案例法实施效果一般和不好的被调查者中,有两位认为课堂案例法中所选取的案例没有针对性,所占比例40%,有2位认为实施课堂案例法时讨论不够充分,所占比例40%,有1位认为实施课堂案例法时课堂纪律较混乱,所占比例20%。由此可知:多数学生对课堂案例法是持肯定态度的。少数对课堂案例法持否定态度的学生认为,目前此种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组织实施和案例选择。
(三)在实施课堂案例法时学生参与度调查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58位被调查者会积极参与到课堂案例教学中,所占比例83%,12位被调查者不会积极参与课堂案例教学,所占比例17%。针对这12位没有积极参与课堂案例教学的同学,笔者又进一步调查了其没有积极参与的原因,其中7位同学不知如何分析案例,所占比例58%,3位同学害怕自己分析案例时观点错误,受到嘲笑,所占比例25%,2位同学对所讨论的案例不感兴趣,所占比例17%。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同学的参与程度是较高的,但那些没有积极参与到课堂案例教学中的同学也不能忽视。针对没有积极参与的同学,教师在实施课堂案例教学时应多给予帮助,但更重要的是同学应转变对传统法学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的思想。
(四)课堂案例法中案例选择情况调查分析
从调查问卷反馈的信息来看,90%的被调查者认为课堂案例法中所选取的案例应该是社会影响力较大的案例,41%的被调查者认为课堂案例法中所选取的案例应该是推进法治进程的经典案例,81%的被调查者认为课堂案例法中所选取的案例应该是与生活紧密结合的案例,51%的被调查者认为课堂案例法中所选取的案例应该是与民族地区相关的案例。为了进一步了解课堂案例法中案例选择情况,笔者对四川民族学院政法系法学(藏汉双语)专业2012级、2013级20名学生进行了访谈,在访谈中多数学生认为目前课堂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与所学知识结合是较紧密的,但是与学生的生活结合不紧密,尤其是藏区的案例很少有所涉及。由此可知:学生认为课堂案例教学中所选取的案例应该是与生活结合紧密、社会影响力较大的经典案例,同时应增加发生在藏区的案例。由于法学(藏汉双语)专业的学生都是来自藏区,将来绝大多数学生也会在藏区从事法律工作,因此增加发生在藏区的案例,便于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将来参加工作奠定基础。
(五)观摩案例法实施情况调查分析
目前,四川民族学院政法系所采取的观摩案例法包括视频案例教学法和去法院参加旁听两种具体方式,笔者对这两种方式分别进行了调研。100%的被调查者参与过视频案例教学法,但只有18位被调查者到法院旁听过案件审理,所占比例26%。在18位到法院旁听过案件审理的被调查者中,100%的被调查者认为参加旁听可以亲身感受庭审程序,加深对法律知识的学习,41%的被调查者认为参加旁听感受到了法律的威严,51%的被调查者认为参加旁听坚定了自己从事法律工作的决定,没有被调查者认为参加旁听对自己没有帮助。由此可见:四川民族学院政法系在法学(藏汉双语)教学中视频案例法实施情况较好,但组织学生参加旁听实施情况需要加强。但是笔者在访谈中也发现了目前在组织学生旁听时存在的问题,如:法官讲方言部分学生听不懂;学生事先对案情不了解,不能及时跟上庭审的进程;旁听中部分同学注意力不集中等。
(六)模拟法庭法实施情况调查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中50人参加过模拟法庭,占71%的比例,20人没参加过,所占比例29%,其中2012级的35名同学全部参加过模拟法庭,而2013级的35名同学中只有15人参加过模拟法庭。在参加过模拟法庭的50名同学中,认为目前模拟法庭开设效果非常好的有13人,所占比例26%,认为效果比较好的有24人,所占比例48%,认为效果一般的有10人,所占比例为20%,认为效果不好的有3人,所占比例为6%。由此可见:目前,四川民族学院政法系模拟法庭开设状况良好,同学参与度较高,同时呈现出2012级学生比2013级学生参与程度高的特点,原因在于,该系部在2012级法学(藏汉双语)班中开设了模拟法庭的课程,但在2013级尚未开设,2013级学生目前参与模拟法庭的方式主要有通过法学会及系部举办的模拟法庭竞赛等。同时,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该系部模拟法庭实施效果良好,同学认可程度较高。
三、启示
(一)精选案例
选择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基础。在访谈中,接受访谈的同学多数都提到了对案例选择的一些建议。为了提高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案例的选择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案例应与教学内容相契合,即具有典型性,以实现使学生通过案例讨论加深对法学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目的。其次,案例应与法治动态紧密结合,即具有新颖性,使学生通过案例教学了解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3]。再次,案例选择应与藏区司法实践相结合,即具有相关性,这是针对法学(藏汉双语)专业教学提出的特殊要求。
(二)在案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
案例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在案例教学中有些学生比较活跃,参与度较高,有些同学相对内向,很少主动发言,教师应为每一位同学的参与创造条件,鼓励同学大胆发言,交流观点。在案例教学中,通过调动同学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到案件的整个过程,有助于学生掌握从事法律工作的技巧[4]。
(三)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案例教学
篇9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文卷调查法、调查访问法和数理统计法,从民族类体育社团的类型、形成的主要原因、学生的兴趣程度、对它的了解程度、运动项目的选择、管理机构特征、物质条件和与其它体育类社团优越性对比等八个方面对广西高校民族类体育社团分析,从而得出高校团委和相应的管理机构,应该提高对民族类体育社团的管理和指导,促进规范、健康、科学发展,并提出了些建议,将有利于高校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精神文明建设。
关键词 广西高校 民族类 体育社团 发展现状
2011年,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从2011年至2020年,用10年左右的时间,重振广西体育雄风,建设西部体育强区。为了建设“健康广西”和进一步弘扬优秀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制定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群众体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护规划(2011-2015年)》。高校体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体育也必然成为建设“健康广西”的主要培养基地。近年来,广西大学生体育社团逐年增多,已成为各高校学生社团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民族类体育社团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追捧。通过调查发现,这些大学生民族类体育社团在对高校体育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负面效应,如何进行正确引导和扶持,更好地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是当前高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科技大学、百色学院、玉林师范学院、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的民族类体育社团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阅读有关体育协会、体育社团等的期刊论文和一些相关的报刊和报纸,同时也查阅了关于体育社团的相关文献资料。
2.调查访问法
对被调查的学校团委、体育部门和民族类体育社团,主要通过Email和电话等形式进行访问。
3.问卷调查法
发放电子和纸质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3份,有效回收率91.5%。
4.逻辑分析法
本次研究运用了思维逻辑法,从构思到行文的过程中,遵循了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加强研究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民族类体育社团的类型分析
广西共有11个少数民族(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体育运动,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现从广西不同地域和类别的高校,选取了广西民族大学等八所高校,进行民族类体育社团调查,发现主要有武术协会、双截棍协会、太极拳协会、散打协会、毽球协会和中国象棋协会六个民族类体育社团。
(二)民族类体育社团形成的主要原因分析
调查发现,大学生参与民族类体育社团的因素多样化,也从侧面也反映了民族类体育社团功能的多样性。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娱乐性和目的性为主:兴趣爱好占比例为36.7%,强身健体占比例为18.4%,娱乐减肥占比例为15.2%,余暇时间占比例为10.8%,能力锻炼占比例为8.5%,传承体育运动占比例为5.2%,其它占比例为5.2%。
(三)对民族类体育社团了解程度和兴趣程度分析
调查发现:非常了解占比例为9.2%,比较了解占比例为26.4%,不了解占比例为42.8%,完全不了解占比例为21.6%;进一步调查是否对民族类体育社团感兴趣时,感兴趣的占比例为76.3%,不感兴趣的占比例为23.7%。虽然有74.4%的学生对民族类体育社团了解甚少,但有76.3%学生有兴趣去了解民族类体育运动项目和民族文化,甚至渴望去学习和了解。
(四)对项目选择的分析
在问卷调查,学校现在开展的或你感兴趣的民族类体育运动项目(10项)中发现是:武术、双截棍、太极拳、散打、龙舟、毽球、跳竹竿、板鞋竞速、花样跳绳和打陀螺。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竞技类项目多于表演娱乐性项目,特别是武术、散打各高校社团中开展广,但是危险性较大,容易造成运动伤害,开展中一定首先培养学生的武德和安全意识。
(五)管理机构特征分析
广西高校民族类体育社团的管理主要分为外部管理和内部管理。外部管理是社团必须服从上级管理部门的监督和管理,内部管理是社团自身在具体运动过程中的自我管理。
1.外部管理
从广西高校民族类体育社团的管理体制分析,是由挂靠在学校团委下的独立机构――大学生社团联合会管理,简称“社联”,社联是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由学校团委直接指导和管理,同时民族类体育社团有接受学校行政体育部门的业务指导。
2.内部管理
从广西高校民族类体育社团的组织管理方面分析,大多数社团采取“自我组织、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运作方式。社团的管理人员大都是学生,没有管理经验,组织管理手段有单一,不能对整个社团的发展做到有效的调控和管理;主要负责人也没有认识到管理在整个团队中的重要性,认为管理中最重要的是收“团费”,发放一下器材,自我活动,服务意识不强;不能很好地按照章程开展活动,有很多“老乡”情结,规章制度不健全,缺乏约束性制度,不能做到凡事有章可循。
(六)从物质条件分析
1.场地设施不够用
每所高校都在逐年扩大招生,而运动场地却变化不大,从而造成人均占有率却在下降,活动场所显得越来越拥挤,活动环境越来越简陋,有的项目甚至没有专门的活动场所和充足的体育器材。虽然很多学生感兴趣,但是在拥挤的活动空间和有限的器材条件下,很多水平较低的同学只能当看客,慢慢失去了兴趣。
2.经费投入不足
学校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到民族类体育社团在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中的传承和保护作用,以及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学校没有固定的经费投入,主要靠会员缴纳会费维持运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族类体育社团的发展。
(七)与其它体育类社团优越性对比分析
在投入成本方面,民族类体育运动和社团需要购买的体育器材相对比较便宜,无需投资太多即可满足正常运行;在场地方面,大部分运动项目和器材不受场地的限制,不管在室内还是室外,在草地还是在水泥地都可以开展;在民族方面,广西是少数民族地区,民族类体育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受到了很多本地区学生的喜爱和关注;在地域性方面,作为本地区和本民族自己“土生土长”的健身形式,更适合在本区域开展;在危险性方面,竞技类体育项目和社团危险性高于民族类体育项目和社团。
三、结论与建议
(一)民族类体育社团丰富了大学生生活,为高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将有利于高校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
(二)高校团委和相应的管理机构,应该提高对民族类体育社团的管理和指导,加强社团学生干部的培训,促进规范化发展;加强体育组织机构改革,使民族类体育社团健康、科学发展;同时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给予一定的经费和场地支持。
(三)结合当地,积极开创特色项目。各民族类体育社团应根据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民族风情,结合自身的人文特点,开创一些有特色的项目活动。例如龙舟项目,利用好每年端午节节庆,好好包装,并向外推广。总之,越有特色、越新奇的项目,就会越受到群众的青睐,越有利于民族类体育社团的发展。
(四)利用群众体育,把自己做大做强。把民族类体育社团与当地民族性体育活动相结合,开创一种新模式。高校民族类体育社团不仅要组织学校师生开展健身活动,也可以与当地的旅游风景区结合起来,推动大学生与旅游者的健身运动向纵深发展,最大限度地利用体育资源和旅游资源,共筑一种民族类体育社团与游客之间的互动、互利的体验式群体活动。
基金项目:该文系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广西高校少数民族体育运动社团等组织功能的调查和研究”(项目编号:SK13LX63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民族地区 高职院校 法制教育 实效性 研究
课 程:本论文为2011年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为XJK011CZJ018。
教育是加强法制建设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教育对象的生理、心智日趋成熟,理解、接受力有了较大提高,学生尤其是毕业班即将走上社会,迫切而自觉地存在着了解和掌握社会法律规范的需要,这为在高职院校中开展积极有效的法制教育奠定了客观基础。实践中,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发挥着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服务,提高学生法律素质,树立学生良好职业道德,有效预防学生违法犯罪等重要作用。但事实上,由于受到经济基础、教育观念等因素制约,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相对滞后,各种问题较为突出。而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升级,对劳动力的要求也日渐提高。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理应顺应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各项教育的实效性,将更多的新生劳动力转化为基本了解法律制度,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复合型、实用型技能人才,为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性人才支撑。
一、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现状
1.对法制教育的认识存在不足
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关于法制教育存在着认识不足的现象,主要表现在:
(1)对法制教育的内容认识不足。笔者认为法制教育应该包括三方面的教育内容:静态的法律规范、制度等的教育学习;动态意义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以及法律监督等的教育学习;法制观念的培养树立。事实上,不少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关于法制教育的认识仅停留在法律规范的学习上。
(2)对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少高职院校认为,职业教育重在职业技术、技能的学习,重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认为学好专业技能就行了,轻视法制教育等人文素质类教育。这种认识忽视了职业教育也是教育的一种,教育的本质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劳动工具的批量生产。
2.法制教育现有模式缺乏实效性
据调查,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现有模式主要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再加上由学生管理部门组织每学期甚至每学年一到两次的法制讲座。法制讲座,虽然在短期有一定的刺激,但由于数量有限,难以持久地发挥影响力,成为行为主体的稳定行为影响内化因素。而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涉及法制教育的内容仅占到四章10节,篇幅有限,课时有限,但需要学习的知识又较为广泛,二者间的矛盾导致了实践中教学无法充分、深入,制约了法制教育的实效性。同时,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方法手段相对单一,传统的理论教学仍停留在“填鸭”式或是“满堂灌”,枯燥乏味的课堂讲授很难将知识内化为学生的情感意志,上升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显然,现有的法制教育模式缺乏实效性。
3.法制教育评价标准欠缺
有效的教育评价标准相当于一个强大的动力系统,既能促进教师“教”,又能带动学生“学”,只有充分开启了这个动力系统,才能使教育实效性得到切实提升。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现有的法制教育评价标准多是停留在对相关课程课堂教学的考核,关于法制教育的全面系统性评价标准几乎没有,直接导致了法制教育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除了上好几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外,其他可有可无。欠缺了动力系统的法制教育这辆大车,尽管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在部分民族地区高职院校里仍是举步维艰。
4.法制教育师资人员严重匮乏
由于历史、自然等原因,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由此带来社会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表现出难以吸引优秀师资,自有师资培养培训经费短缺,教育教学条件相对落后等现状。因此,对于边缘化的法制教育,其师资资源更是严重匮乏。据调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师主要是由思想政治教育老师担任,涉及法律专业知识的教学内容讲授显得力不从心,更不用说通过创新教学,提升其实效性。
二、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实效性影响因素分析
1.来自民族地区教育的影响因素
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对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形成制约。同时,民族地区的教育对象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体,受到传统、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心理认同等各种因素交织的影响,学生在性格、情感、信仰等精神意识层面表现出较明显和突出的特质。如:在情感上具有开朗、热情、倔强、自尊心强、易激动等特点;意志上具有坚韧、刚强、勇敢、自制力弱等特点;信念信仰上具有坚定、执著、易冲动等特点等等。种种原因,使民族地区教育呈现出不容忽视的特殊性,要求相关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克服困难,突破制约,重视差异,深入思考,切实推进法制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2.来自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影响因素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职业教育与技术教育的综合,培养的是生产和服务第一线从事管理与直接运作的高级实用人才,这一明确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它是一种实用类型的教育。因此,教育教学实践中呈现出重专业、重技能,轻公共课、轻素质教育的现象,这种现象无论在管理层、教师,还是在学生中都较为普遍存在。法制教育教学必须突破这种“一边倒”观念的拘囿,充分发挥出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推动高素质复合型、实用型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深入。
3.来自法制教育自身的影响因素
法制教育属于社会规范的学习。社会规范学习(social norm learning)是指个体接受社会规范,内化社会价值,将规范所确定的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从而建构主体内部的社会行为调节机制的过程,即社会规范的内化过程。除了服从于学习的一般规律外,社会规范学习还讲究知、情、行的系统递进,先认知,再激感,最后内化为自觉行为,是一个注重科学渐进,注重方法实效的教育学习系统。影响其教育学习实效性的因素主要有社会交往需要、规范本身的类型特点、规范行为的社会反馈、认识与体验的一致性等等。因此,提升法制教育实效性必须结合社会规范学习的特殊要求做到有的放矢,如增加对学生交往需要的了解,加强对法律规范类型特点的区分,注重对学生规范行为的社会反馈,促进其对法律规范认知与体验的紧密结合等。
三、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实效性实现途径思考
1.提升对法制教育的认识
法制教育是指运用广义的教育手段开展的法制意识培养、法律素质养成、法律知识学习、法律能力提高的系统性活动,是一项融理论性、实践性、思想性、政治性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其教育面向社会全体,教育目标是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培养知法、懂法、用法、守法的社会公民,属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随着对青少年学生犯罪预控、防止传销进校园等现实热点问题的关注,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而带来的对现代专业能力与人文素质兼备的“职业人”的市场需求,在新形势下,对高职院校加强法制教育的实效性提出了切实要求。民族地区虽然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但在新生劳动力的培养上也不能回避这一任务,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必须提升对法制教育的认识,加强法制教育实效性研究与实践,推进教育培养工作的深入有效开展。
2.创新法制教育模式
(1)编写专门教材,精心设计教育教学内容。实践中,高校法制教育基本从属于德育教育,没有自身独立地位。法制教育的教学内容也与德育教学内容一起形成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本教材,没有自己的专门教材。但事实上,不同类别的高校中,都“一刀切”地以一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来应付法制教育,课时少,内容庞杂,教育也只能是“蜻蜓点水”,并缺乏针对性。因此,编写专门教材,丰富教育教学内容是创新法制教育模式,提升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实效性的有力途径。
具体而言,法制教育专门教材应满足学生对法律规范的认知需要,可以包括法律基础知识(其中应包括与法律相关的必要性知识、规范的基础理论知识、执行规范的程序性知识等)主要的法律条文以及典型案例分析等。在教学内容上,可以通过讲座或讨论会等形式,增加热点法律问题、民族地区常见法律问题等内容。另外,除了帮助学生知法,法制教育还要帮助学生懂得用法,因此应在教学内容上,注意权利义务观念的树立培养。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应结合专业需要,有选择地讲授一些专业法。总之,教学内容必须针对教学对象和教学需要精心设计,如同烹饪中的各种食材,只有选材得当、食材精美,才能让学生在享受视听盛宴的同时,润物无声,潜移默化。
(2)改进教学方法,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多样化的系统。在专门进行的问卷调查中,笔者发现有51%的学生认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方法更适合该课程教学,另有32%的学生选择了“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在关于教学手段的调查中,34%的学生选择了讨论式,30%的学生选择教师启发式,还有25%的学生倾向于实践式教学,23%的学生选择了案例式教学。显然作为教育对象的大学生,不再乐意接受传统的“填鸭”式或是“满堂灌”,而是更希望突出自我的主体地位,期待教育教学的积极参与,喜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这种现状,符合现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也是新时期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实效性的新要求。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可以结合各校实际,借鉴发达地区高校摸索出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如:采取结合专业需求的延伸式教学;与社会热点法律问题相结合的案例式教学;参观警示基地、旁听庭审的实践式教学;角色扮演、法庭模拟的情境体验式教学等等。还可以通过学生广泛参与的课堂讲座、案例探讨分析会,第二课堂的辩论演讲、知识抢答、社会调查、民族文化活动等,不仅教学,更激发出学生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除了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教学手段的相辅相成也必不可少。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收集网络视频、收看电影、电视法律专题片等等,促进教育教学的活泼多样、生动形象。
民族地区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各高职院校还可以充分运用校园文化活动这一特定的育人途径,实现其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3.科学制定法制教育评价标准
促进法制教育的实效性,评价标准是个关键。调查中,笔者发现,在教师“教”的评价标准上,传统的评价标准主要关注教学基本要素的齐备(如授课计划、教案等的完备),教学环节的齐全(如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是否齐全,有无小测验、下班辅导、听课、批改作业等)。还有的学校将课时量作为主要评价标准,忽视质的评价,有的将教学督导、同行专家评教作为主要评价标准。很少有学校将学生评价作为重要参考。这种评价仅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教学监督管理,并不能有的放矢地从根本上解决法制教育相关课程实效性缺乏的问题。作为法制教育的教学老师,基本素质应该高于一般课程教师,停留于基本教学管理的评价标准偏低。另外,也忽视了学生评价,这与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需要不相符合。实践中,必须结合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的现实,开拓思维,创新评价标准。注重评价标准中,质与量的结合,评价标准体系中既要有教务管理的“规定动作”,又要有教师的“创新动作”。要将实践课、创新教学方法、科研等纳入评价标准体系中。将学生评价作为评价标准的主要内容之一,结合同行专家、教学督导、任课教师评价形成综合评价。
在学生“学”的评价标准上,传统的评价拘泥于书本知识和内容的记忆与复述,对形成的法律素养和价值观视而不见,并不是衡量学生接受法制教育效果优劣的好方法。更严重的是,学生可能为应付这样的考试而采取相应“高效”的学习方法,重知识轻能力,重考试轻践行,这与法制教育教学的目的背道而驰。纳入高校教育范畴的法制教育主要应是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法律素养和法律能力,应该将学生的法制观念、法制表现,以及对实际问题的认识解决能力以及一些内隐的素质发展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之一,应该考虑过程性评价(如平时课堂表现等),重视质性评价(如品质优良与否),突出表现性评价(如参加各项法制、德育活动加分等,)积极探索多元化评价。
4.优化法制教育师资队伍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固然许多事有赖于学校的一般规章,但是最重要的东西永远取决于跟学生面对面交往的教师,教师对年轻的心灵的影响所形成的那种教育力量,是无论靠教科书、靠道德说教、靠奖惩制度都无法取代的”。无论何种教育,各类教育要素都得靠教师挥动指挥棒去调动,教师永远是发挥教育实效性的关键因素。因此,优化师资队伍是实现法制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从管理层面来看,应该提高法制教育教师的准入学历标准和品行要求。建立法制教育教师在职培训长效机制,定期举办或参加专业教师交流培训活动,尤其是民族地区高职院校间也要加强相互交流,对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研讨,及时交流分享经验,探讨对策。定期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对教师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民族社会学、民族心理学等知识讲授,促进教师对民族文化知识的掌握,对教育对象的了解。从教师层面来看,教师要自觉地思考研究专业。只有研究课程,研究教育教学方法以及教育教学对象的特点,才能在实践中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教育对象具有多层次性,既有高中起点的大专生,又有初中起点的五年制大专生。同时在校学生大多为少数民族,具有本民族的性格情感特质。这都需要从事法制教育的教师切实研究关注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不仅深谙学校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学生成长规律,还要具备较为系统的法律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法律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