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结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7 04:36: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教结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为客观公正地开展评选活动,本届评选活动特邀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院校的部分学科带头人组成评选委员会,采用双盲方式评选。现将结果公告如下(获奖证书随即寄出)。
第七届(2013年)评选活动将自2013年3月起开始征稿,截稿日期为2013年6月10日。第七届评选活动结果拟于2013年6月30日前揭晓。
期待大家一如既往的热情参与和大力支持。
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幼儿教师教育委员会
研究生组
一等奖
陕西师范大学
王妮妮 《儿童图画书自主阅读眼动特征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
李春会 《一位幼儿教师教育行为与其教育观念差异的叙事研究》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郭梦之 《社会故事提升自闭症幼儿生活技能的个案研究——以
进餐活动为例》
王 玲 《莫扎特音乐对儿童表情识别影响及其脑机制研究》
二等奖
华东师范大学
李 寅 《幼儿园课程编制中不同参与者立场与观点的比较研
究——以黑龙江省幼儿园课程编制过程为例》
张云亮 《国家扶贫县农村幼儿教师精神生活状况考察》
上海师范大学
武琬霄 《以主题性音乐游戏为媒介促进小班幼儿情绪理解能力
的实践研究》
王厚菊 《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社会行为及其同伴关系的研究》
云南师范大学
刘晓晖 《当代美国马萨诸塞州幼儿教师评价改革研究》
代 敏 《20世纪60年代以来瑞典学前教育改革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
李聪颖 《北京幼儿园实施项目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刘 琴 《中外民办幼儿教育机构分类准入制度的比较研究》
刘小飞 《5~6岁儿童心理旋转能力的干预研究》
吕雪娇 《中班儿童数字估计能力发展特点及干预研究》
张冬瑞 《幼儿园教师运用非正式评价的现状及改进研究》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王军利 《3~5岁幼儿表情标签与识别能力及情绪表达规则认知
的发展研究》
曹高慧 《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的师幼互动状况——基于CLASS
系统的研究视角》
张孟勰 《基于动态系统理论的幼儿用筷动作发展研究》
谷 禹 《儿童视觉空间表象重建的眼动研究》
南通大学
王 娟 《3~6岁流动儿童同伴交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哈尔滨师范大学
孟 岩 《幼儿教师缄默游戏观对游戏指导行为的影响研究》
王 颖 《幼儿园对话教学研究》
三等奖
华东师范大学
沈 娇 《上海市幼儿园教师美术领域教学知识现状研究》
梁小静 《幼儿园教师专业自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宋寅喆 《我国农村幼儿教师培训需求现状与对策研究》
张培娣 《幼儿园课程统一化抑或多元化:基于教师态度与行
为的视角——以河南省郑州市为例》
上海师范大学
王 蕾 《图画书与美术:整合教学的实践研究》
袁军荣 《幼儿在园心理压力研究——以上海市区某幼儿园为例》
云南师范大学
王艳梅 《城市民办幼儿园教师流失研究——以昆明市三所民办
园为例》
首都师范大学
张 丹 《教育戏剧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实践应用研究——以生命
教育之“人与自己”为主题》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陈 懿 《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反馈言语行为研究》
朱君莉 《两种音乐教学法在促进幼儿音乐节奏感与学习品质上
的教学实验研究》
王 英 《幼儿教师实施“尊重”品格教育的个案研究》
宣兆霞 《乡镇中心幼儿园民间游戏物理环境创设的个案研究——
以湖州市A幼儿园为例》
南京师范大学
李 欢 《少子化时代中美家长育儿态度对比研究》
哈尔滨师范大学
陈曼丽 《幼儿园教学用书评价研究——以某省2011版〈幼儿园
数学活动〉为例》
鼓励奖
上海师范大学 秦英娟
福建师范大学 林 娜 季奎奎 郭玲玲
首都师范大学 郑晓博
本科生组
一等奖
四川师范大学
刘佳丽 《多重视角下农村幼儿园教育问题的研究》
马 波 《西部农村幼儿教育要“以县级财政投入为主”吗——以
X县为例》
北京师范大学
汤成麟 《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模型的构建研究》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陈虹宏 《幼儿园实习教师的生活体验研究——以浙江某幼师学
院八名实习教师为例》
费青青 《城市学前流动儿童生活状况的研究》
张家虹 《大班幼儿加减法策略运用特点研究》
赵哲悦 《教师对大班幼儿阅读能力认识的抽样调查和分析——
以诸暨市区幼儿园大班教师和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为例》
蒋丹丹 《学前儿童数感发展的眼动研究》
周 波 《全实践背景下“三方”互动机制的调查研究》
篇2
摘要:受国际金融危机、国内经济周期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多重压力,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而产业问交融互动的产际关系,意蕴着化危为机。促进结构优化的出路在于科学发展,在于产业的互动融合发展。
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业;制造业:互动融合
现代经济发展的轨迹不断证明经济增长总是伴随着结构变迁,结构变迁推动着经济增长,两者互为因果,相互促进,贯穿于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在当前,产业转型升级不仅有其历史必然性,而且有其现实紧迫性。产业转型升级是指产业由低技术、低附加值向高技术、高附加值转化的演变趋势,从全球价值链视角看产业升级,就是遵循工艺升级一产品升级一功能升级,价值链升级的路径,实现由“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高端”的攀升。然而,产业承载空间是有限的,并且产业之间存在着交融互动的产际关系。
随着现代分工的发展,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趋势不断凸显,有学者研究了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随着经济发展的不同水平而变化的趋势(见下表)。可以看出,服务在制造系统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由管理功能逐步过渡到促进功能,战略功能,而且涉及的专业范围也不断扩大,从管理低层发展到产业的战略高层;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其战略的“推进器”效果表现在信息科技、创新与设计、科技合作、国际金融中介、投融资服务等方面。并且,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看,发达国家占60%-70%,其中美国已高达75%以上,中等收入国家占50%-60%;从服务业就业比重看,发达国家已高达70%左右,中等收入国家为50%-60%。因而,从本质上说,加快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出路在于产业间的互动发展,尤其是制造业与服务业这两大产业间的互动融合发展。产业互动融合作为一种全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它将产业的边界模糊化,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不同行业之间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逐步形成新产业属性或新型产业形态,推进产业的升级。这种相互依赖、相互作用、良性互动的关系,意蕴着转型升级过程中坚持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融合发展,才是增强经济实力和产品竞争力,获取发展空间,保持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策。
一、制造业和服务业互动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1.基于分工交换的互动理论。服务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制造业为服务对象的,而制造业整体水平和产品品质的提升,依赖于服务的附加和服务业的整合。A.佩恩指出,随着工业化的成熟与服务经济的发展,服务和制造已经卷入它们高度相关和补充的阶段。奎因(Quinn)基于分工交换列出了服务和制造部门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见图1),说明了服务和制造部门间效益的流动。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互动是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一个往复循环、不断强化的过程。国家外经贸部2002年的课题研究表明,目前在国际分工比较发达的制造业中.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停留的时问只占其全部循环过程的不足5%.而处在流通领域的时间要占95%以上。加快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双向互动融合,不仅可以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费用,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且可以为经济增长开辟新的增长源。
2.价值链理论。宏碁创始人施振荣提出“微笑曲线”的价值链理论,即用一个开口向上的抛物线来描述个人计算机制造流程中各个环节的附加价值(见图2)。
“微笑曲线”揭示了一个现象:在抛物线的左侧(价值链上游),产品附加价值逐渐上升;在抛物线的右侧(价值链下游),随着品牌运作、销售渠道的建立,附加价值逐渐上升;而作为劳动密集型的中间制造、装配环节技术含量低,利润空间小,成为整个价值链条中最不赚钱的部分。在制造业价值链中,25%是制造环节,而75%是研发设计与流通环节。这说明,经济发展对服务的需求不是在商品生产体系外部展开,而是由技术进步、分工深化和管理方式变革所引起的对服务的中间需求的扩展所带动,即在商品生产体系内部展开。这种对服务的中间需求大部分与商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信息的搜集、处理、加工和生产有关。因此,这种需求所带动的服务业发展必将导致工业生产组织结构变革和分工的深化,一些服务环节将随着服务业效率的提高在专业化基础上从工业生产体系中分离出来。
3.经验借鉴。(1)北京以大力发展技术创新服务业,推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通过建立实施现代服务业促进主题、科技条件服务首都建设主题、北京重点产业技术竞争力提升主题行动,为现代服务业未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在产业重点上,一是促进汽车制造业与信息、保险、物流等现代服务业融合;二是推进电子产品制造业与软件服务、通信服务、网络服务、电视广播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融合;三是促进医药制造业与医药研发、物流和医疗服务产业的融合发展;四是积极探索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相互融合的途径。(2)上海以推进生产业功能区建设,为先进制造业升级提供支撑。为促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上海市把发展生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加强了科技研发、设计创意、现代物流等生产业功能区建设。
北京与上海的经验表明,作为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兴起和繁荣与制造业息息相关。首先,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发展能提升产业结构的转换与升级.产业互动融合往往发生在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因为高新技术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具有广泛的关联性。高新技术产业融人传统产业的过程就是用高新技术取代一些传统技术的过程,这将导致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边界模糊、甚至消失,引发传统产业的分化、解体和重组,促使传统产业迅速过渡为高新技术产业,促使较低层次的产业结构抛弃一般的演进过程,获得跨越式发展。与此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新的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新的产品被广泛使用,新的服务被广泛普及,从而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的不断催生,旧技术、老产品、低层次服务不断萎缩或消失,最终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其次,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发展有利于整合资源,提高产业经济效益。互动融合有利于具有互补技术的企业通过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利用共同开发的平台,降低研发成本。互动融合导致的企业内外部组织的网络化,使得企业具备了更为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使得企业能更迅速地组织生产和销售,使得产品的规模生产变得更加容易,产品生产的柔性也得到提高,从而产生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并促进各产业部门多头并进式发展。再次,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发展是扩大就业、实现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就业结构看,服务业就业比重为31.4%,而世界上大多数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一般为45%,发达国家大都在70%左右。因此,以服务业为突破口,着力强化对制造业发展的配套服务功能,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城市对工业化的集聚和承载能力,更能够在深层次上打破限制城市发展的严重束缚,为城市化进程开辟更大的拓展空间。
二、对温岭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融合发展的调查与分析
1.特征分析
一是产业融合发展的经济基础业已夯实。近年来,温岭实施“工业立市”和“三产兴市”战略,初步形成以块状经济为依托,以专业化分工协作和社会化功能配套为支撑,突出延伸产业链、发展大企业和打造区域品牌优势的产业集群形态。1978-2008年,全市工业增加值从3790万元增加到231.25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8.62%跃升到48.59%。全市共有各类金融机构24家,物流企业221家(不包括个体经营户,下同),信息服务企业208家,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企业102家,商务服务企业381家,会计、审计、税务、律师、专业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96家。经济平稳快速发展,GDP总量达到478.55亿元,人均年收入超过4000美元,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再上新台阶。
二是产业关联度日益增强。“十一五”以来,温岭工业经济继续蓬勃发展,2008年,全市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635.5亿元,同比增长19.6%;完成出货值180.9亿元,同比增长12.4%。目前,温岭产业已形成了摩托车及汽车摩托车零部件、泵与电机、鞋帽服装、炊具及金属制品、船舶制造、塑料制品、建筑建材、水产食品等支柱行业。小型农用水泵、不粘锅、中小型空压机等近10个工业制成品国内市场占有率位列第一,温岭正成为浙东南沿海最具区域特色的制造业基地。同时,服务业与制造业互相促进,快速发展、三次产业比例由2007年的7.6:53.7:38.7调整到2008年的7.9:52.8:39.3。2008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88.03亿元,同比增长13.1%,比全市GDP增幅高出2.2个百分点,增幅在台州市9个县(市、区)中位列第二,从业人员达37809人,占全部城镇单位从业人员的45%.增长16.1%。
三是产业互动融合的势头正逐渐显现。近年来,温岭紧紧围绕“三产兴市”目标,积极实施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战略,不断强化政策引领,加快推进项目建设,营造出良好的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环境。根据温岭市政府课题组对行业若干制造企业的调查表明,温岭20%的制造业企业有外包研发服务需求;50%的制造业企业有委托第三方物流的业务;80%的制造业企业有咨询服务方面的需求;40%的制造业企业有售后服务的需求。为此,温岭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大物流、大旅游、大商贸、大海运、大楼宇、大会展为重点,大力发展专业市场、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会计审计、法律服务、商务咨询、质量认证、信息与软件等服务业,推动生产业和生活业集聚发展,形成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聚合力。2009年第一季度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8.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2%。
2.瓶颈制约
一是生产业人才不足。人才资源总量不大,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偏低,专业素质不高,高层次服务人才更是短缺。从业人员中,中高级职称人员8230名,仅占生产业从业人员的18.25%。人才不足背后反映的是教育体系的不完善和文化环境的缺失。温岭市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对生产业人才培育的支撑作用还很薄弱。由于历史原因,温岭市的文化底蕴不足,人文素养欠缺,社会处于片面追求利益、忽视文化品位的状态。而人类的创造性劳动,需要高强度的信息流和高层次的文化环境来支撑,正是这些因素的缺乏,不仅使本地人才的成长缺乏丰厚的土壤,也使外地人才望而却步,引不进,也留不住。
二是产业配套和服务条件欠佳。从总体看,温岭制造业在较大程度上沿袭了片面追求速度,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增长方式,未能形成企业价格联盟、多层次错位竞争的局面,企业普遍存在着产品附加值低、同质化、市场竞争力差、抗风险能力弱等通病,多年来延续的“产品雷同一低价竞争一利润太低带来创新动力不足一生产更多更低价的雷同产品”的恶性怪圈一直无法打破.全市省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仅4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为12亿元,占产品销售收入的1.95%。而国际企业界普遍认为研发经费占销售额5%以上的企业才有竞争力,占2%仅能维持。温岭尽管消费水平较高,但现代服务业发展远远没有跟上人们的需求,尤其是对服务国际化大公司来说,在生活、教育和卫生医疗配套服务等方面层次都欠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企业、产业间协作配套能力差,未能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合理有序的发展格局,产业集群程度低。
三是服务体系亟待进一步完善。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竞争,不仅是现代制造业之间的竞争,同时更是现代服务业之问的竞争。从三次产业结构看,虽然2007年温岭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8.74%,但分别低于浙江省的平均水平,服务业目前仍以交通运输、金融服务等传统行业为主,发展层次较低。这表明温岭目前服务业发展的速度相对缓慢,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任务还很艰巨。主要表现在:(1)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总体上尚未摆脱“低、小、散、弱”格局,还存在总量规模偏小、产业层次偏低、竞争力偏弱等突出问题。(2)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严重缺乏大项目的带动,尤其是缺少标志性的亮点工程,形不成品牌效应。(3)生产业还无法为制造业提供有效和满意的服务,生产业所包含的大多是服务业中较高层次的行业,生产业发展的相对滞后直接影响着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也制约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4)商贸设施建设不能满足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消费资金外流现象突出。
四是政策支撑、规划引导不够.扶持政策方面过去长期向工业倾斜,第二产业比重居高不下,服务业扶持政策效应还未充分显现。政府引导服务业发展的功能薄弱,服务业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在规划和操作层面缺乏整体引导,造成服务业的功能分区不明确,服务业发展的集聚和辐射功能不强,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系统优势。具体表现在:(1)服务业尤其是科技研发等新兴产业,对从业人员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较高,从业后还须不断进行技术培训和更新,因而人力资源成本较高。但目前的税收政策把生产企业等同于工业企业,执行相同的企业和个人所得税税率,教育培训投入又不能作为成本在税前列支,加重了企业负担,不利于这些企业做大做强。(2)市场准入的前置条件设置过高,加之部分行业尚未全面放开,一些由政府部门下属事业单位脱钩而来的中介机构往往与部门藕断丝连,实行垄断经营,民营资本进入困难重重,服务业发展动力明显不足。(3)政府有关部门对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性没有形成共识,在工作上表现为各唱各的凋,缺少相互配合与支持。市财政每年用于眼务业发展的扶持资金只有2000万元,专项用于生产业的就更少。(4)生产业融资困难,经营风险很高。这些企业大多没有自己的土地和房产,向银行申请贷款很难。研发、创意、软件、信息等产业具有高风险特点,且缺乏风险投资机制加以保障和扶持,政府的科技政策和项目评估体系也不适应这些产业发展的要求。
三、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融合发展的路径
1.加强产业关联,务实互动融合的基础。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都是工业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具有知识、信息与技术相对密集、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等特点。一方面,先进制造业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是服务业产出的重要需求部门,许多服务业部门的发展必须依靠制造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是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发达的生产业,就不可能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部门。围绕传统优势产业的优化升级,大力创建特色产业基地,组建一批产品设计、包装设计、外观设计等特色产业工业设计中心、产品策划中心、金融服务中心、物流中心等专业服务平台,以此促进传统产业与服务业的融合。
2.培育产业集群,推进制造与服务的和谐共生。产业集群不是仅仅某个产业或领域内企业群体的简单集合,而是涉及制造部门和科研、教育、金融、贸易、物流五大服务部门,是一个产业关联度高的有机整体。产业集群不仅仅是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地域空间上的累积和区际间的流动,而且强调在集聚过程中知识、技术等要素的重新组合与创新,以及本地熟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产业集群是保证各种行为主体相互之间各种活动具有更高效率的一种有效经济组织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集群是工业基地的根本特征和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因而在产业互动发展中,要充分认识产业集群的重要作用,实施集群化发展战略,通过培育创新型企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积极发展园区经济,形成良好的区域发展环境;发展重点产业的上游、下游相关产业,增强配套能力,提高产业链的竞争力;消除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为企业和产业依据市场规则向某些区域聚集创造条件;积极引导和鼓励同类产业集群化发展,形成规模和特色。就温岭而言要重点抓好汽摩行业、泵与电机、金属制品装备业、鞋帽服装、船舶制造、塑料制品、水产食品、新型建材等制造业与科技服务、金融服务业和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的融合。不仅要关注制造业生产加工环节,更要把上游的研发、下游的市场营销等纳入产业集群体系,延长产业链。不仅要关注制造业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聚集,更要关注金融、保险、物流、教育培训等服务业与制造业在地理空间上的聚集。
3.增强自主创新,破解互动融合的现实问题。为适应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新形势,应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实现模式,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制定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政策,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组,支持企业组建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鼓励和发展专业化的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工业设计和节能减排服务业,促进各种形式的知识流动与技术转移。重点扶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的龙头企业,对品牌创立、管理与延伸服务进行战略规划,由传统的接单经营转向品牌经营,加快从生产加工环节向自主研发品牌营销环节延伸,促进产业价值链攀升。
4.集聚产业人才,克服互动融合的瓶颈制约。实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互动融合发展,关键在于拥有一大批专业性强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和创新意识强的企业家。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谁创造出新的满足社会需求的知识产品,谁就占有竞争的优势。随着企业的飞速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人力资源开发是企业健康发展的保证。通过科技人才和经营人才的创造性工作,能形成一大批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当前温岭的发展,与来自全国及全球优秀人才的集聚分不开,在今后的产业融合中,培育具有国际经营管理水平的群体,以及百万技术熟练工人,特别是熟悉世贸规则、通晓国际惯例、擅长国际交往的金融、保险、贸易、中介等专业人才,迫切需要更广泛地聚集一批领军人才,统领产业融合进程。
5.优化研发投入,构建互动融合的信息平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是建立在信息化平台上的。传统制造业需要进行信息化改造,先进制造业更是集中体现为信息科学技术的运用。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将不断延伸,融合的范围也会越来越大。现代服务业中的金融、保险、物流、营销等需要通过现代信息科学、网络技术,将不同的经济主体、活动过程联结在一起,并且这种信息技术的应用本身就是服务过程。因此,加强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是融合的物质基础和载体。为此,要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搭建公共信息平台,加强区域信息合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从而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融合发展打下信息基础。
6.转变政府职能,改善互动融合的机制环境。产业互动融合使得原有产业的产业链与价值链发生迁移,多个产业的产业链与价值链的各环节进行重新组合,这些具体过程的发生需要一个良好、宽松的外部支持环境,发掘最大潜力的创业环境是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根本动力。为顺应产业融合这一趋势,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措施来促进产业融合及产业的健康发展,从政策层面为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提供最大力度的支持和保护。在相关政策和资金、技术、税收等方面,对制造企业开展现代制造服务活动并对现代制造服务企业给予一定的支持和扶助。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对于有利于制造业升级、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放宽审贷条件、项目融资、设立现代制造服务业产业投资基金的方式,充分调动民间资本和引进外资,积极安排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同时,政府要转变职能,增强服务意识,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加强诚信建设,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和市场经济秩序,最终为企业的创业、投资和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7.发展区域协作,拓宽互动融合的外延空间。对一个区域来说,产业的有效升级转型一般有两条路径:一是沿着产业层次的不断提升,即从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从轻工业向重化工业演进,这是众所周知的产业升级路径;二是沿着全球分工体系中的价值链提升,即从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从低加工度向高加工度、从生产普通零部件向生产核心部件转化的产业创新升级模式。由于区域和全球化的联系日益增强,区域产业创新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要与其他地区和全球产业价值体系相融合,使创新要素跨区域和在全球流动。因此,要加强与世界范围内公司的合资、合作,吸引区域公司的资金、先进技术,尤其要吸引跨国公司在本地设立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管理中心;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集团到国外投资,积极参与国际区域竞争,推进产业发展融入更大区域乃至全球产业价值链。
参考文献:
[1]李江帆,毕斗斗,国外生产服务业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11).
篇3
那年我带的是一个大中小混和班。工作以后,才明白。在跟孩子的每一天里,不仅是教他们唱歌、跳舞、讲故事、教画画,也不仅是给他们发点心,哄他们睡午觉,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幼儿中独身子女多,自理能力差,尤其是小班年龄的孩子,不会脱衣服,不会系鞋带,不会擦鼻涕,有的还不会擦屁股,甚至还有尿裤子。我不由得皱起眉毛,七彩的孩子天地并非自己想象中的童话世界。望着孩子们那一张张纯真可爱的笑脸、一双双天真无邪的眼睛,想象自己身上的责任,我觉得我没有理由嫌脏、嫌臭、嫌烦。在繁忙的每一天里,我开始关注每个孩子的吃喝拉撒,了解每个孩子的性格爱好,熟悉每个孩子的喜怒哀乐,把自己的心紧紧的和孩子们联系在一起。从此我深深爱上了幼教这平凡的事业,坚定地走我自己选择的路。
三年后,我转入中心幼儿园任教,一直当班主任。许多朋友都说:“当幼儿园老师最舒服,每天和小朋友一起唱歌、跳舞、玩游戏,无忧无虑,真是世上难得的好职业。”每次听到这些话,我的心里尽是酸甜交加,酸的是,人们对幼儿园工作了解不深,以为幼儿园老师只会陪小朋友们随便玩玩,忽视了幼儿园老师的辛苦和培育祖国幼苗的神圣职责;甜的是,我们成了人们心目中最快乐的天使。但“快乐天使”真的就无忧无虑吗?其实,在孩子们欢乐的笑声中包含着老师们多少的艰辛。每一个故事、每一首诗歌、每一个游戏、每一样玩具,都是老师们精心选择和制作的,孩子们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老师们都要细心的观察。为了孩子们能在优美、舒适的环境中学习,我们每学期开学后连续一个多月都要剪剪、贴贴、画画、涂涂……离园时已灯火通明,家人奇怪地问:你们这么认真这么忙,有多少奖金?其实别说奖金就连加班费也少的可怜。而当孩子们笑着说:“老师,好漂亮啊!”、“老师,真好看啊!”我们心里装得却尽是甜甜的蜜。后来由于工作需要我兼做农村幼教辅导员,每月骑车颠簸于全镇各个农村幼儿班。为她们传递幼教信息,给她们讲幼教知识、教学技能,听她们上课……此刻我深感知识的缺乏、能力的薄弱。为了提高自身素质,在繁忙的教学之余我不断充实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积极参加各种培训、进修,认真练好扎实基本功。97年拿到的大专毕业证,98年取得的教师资格证,以及很多各种竞赛荣誉证书等等。
99年9月,领导突然把我叫去让我担任幼儿园管理工作。从未想过会去管理一个集体的我不知所措。工作是别人相信你才安排的,我想说不,都不可能。此刻的我不在乎合同制教师的地位,也不在乎微簿的每月200元工资,着急的是自己知识底蕴的不足、管理经验的空白。于是我千方百计虚心请教,园中大小事情、轻重活儿、会与不会的我都要试着、学着去做。为此常常放弃双休日、国假日,当他人周日假日在“方城大战”中乐此不疲时,我却还必须工作、学习,晚上还得
篇4
——教师教育稳步推进。教师培训达到293期1.4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44.4%。学历教育在校注册学员突破1000人,普通话测试达到5200人,成人教育再上新台阶。
——课改研究重点突出。今年高考成绩优异,一本上线3600多人,较去年上升5.9个百分点。重点比率约为15.16%,比上年提升5.3%,名列全省前列。
——中职教研卓有成效。省赛获103块奖牌,国赛获19块奖牌,继续居于全省前列。高职(单考单招)考试,上线2730人,上线率高出比全省平均水平21.4个百分点;本科上线275人,比去年增加139.1%,占全省本科人数的27.2%。
——科研指导扎实有力。编写教材30本,专著4本,个人著作7本;省级以上刊物72篇(其中国家核心刊物上发表22篇);评为国家级和省级科研成果二等奖各1项,结题的省级以上课题23项,正在研究的国家级课题1项。
第一部分 2014年工作总结
过去的一年,学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财政紧缩、外包业务受限、迎评任务剧增等困难,但在大家齐心协力的奋斗下,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稳增长、创思路、求发展,全年工作圆满完成。
在“三位一体”培训结构日趋完善、提升空间困难的情况下,我们深处着力,把培训课程作为发展的重中之策,加大课程开发力度,促进教师教育稳定发展。
1.加强教师培训创新。以“课程多元化”的培养方式为载体,重点推进“名师工程”,选送和培养26位名师申报省报特级教师,其中17位名师被评为省特级教师。在结业的班级中,以“高端理论研修”为切入点,全力提升市级学科教学带头人专业素养,293位学科带头人顺利结业。践行“异地蹲点教学”的培训模式,高中9门学科969位教师完成专业发展90学时培训。进一步深化青年教师专业提升的“问题化三阶段式”和新教师的“主题课例式研训”,引领26位高中语文青年教师开展跟踪培训,161位新教师顺利结业。
2.推进干训工作研究。以“构建教育管理个人知识”为目标,依托理论学习、实践蹲点等途径,65位名校长课程领导力显著提升。采用“聚焦问题、现场教学”的培训模式,209位校长圆满完成“教育信息化”、“科研写作”和“教育管理”等主题的“十二五”校长骨干校(园)长培训任务。“三阶段两基地参与式”在新任职资格校长班培训反响良好。依托教育管理研究分会年会,成功举办“中小学校长论坛”,265校长参加,并交流管理经验。
3.加强德育研训建设。认真指导学校开展德育实践研究,推行“隐性知识显性化”研训模式,11所“__市中小学德育基地学校”和10个“市级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室”,在中小学德育专业化建设上取得明显实效。组织开展“高一起始年段班集体建设策略”和“高中生生命教育”主题教研活动90人。精心策划德育学术研究评比活动,有53篇论文入选全省德育论文评比,13篇获一等奖,占全省一等奖总数的20%。切实加强学校德育骨干教师培训,115位德育骨干教师圆满完成19个专题讲座、3次参与式培训、6次实践蹲点培训任务。启动家庭教育 “送百场,惠万家”农村科学家教巡回辅导服务60人次,有效促进了社会大德育网络体系建设。
4. 继续教育规模稳定。圆满完成教育部下达指标,在校注册学员达到1000多名,其中,新招学员80名,毕业113名。硕士研究生班、全日制大专班的合作办学前期工作准备就绪,进一步强化了稳规模、求发展的学历教育发展思路。迎评、机测等工作基本到位,顺利通过省普测示范中心抽测工作,有效指导全市普通话测试5200人。
面对新旧高考政策实施的严峻形势,我们保持清醒,明确守住稳发展,关注重点领域,集中精力抓考试研究,完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建设,以增强基础教育发展的科学性。
1.深化调研工作内涵。以市本级高中为主,落实新课程教学和“高三后阶段复习有效性”教学调研,为全市高三教学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加强对学校课程开发与管理指导,特色办学进一步落实。顺利完成精品课程交流平台建设,以“一校一方案”为根本要求,加快推进选修课程建设,编制出版《生涯发展与管理》等选修课程4册。认真落实《指南》,深入开展基层幼儿园专题调研,进一步强化园本培训工作,启动早教指导中心工作,学龄前儿童教育研究全面到位,幼教教研受到全社会高度关注。以“随班就读”为重点,深入推进特殊教育教研,积极推进普特融合活动,全面启动特殊教育学习教材研制,
文化课教育和康复技能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得到有效开展。2.加强学科教学指导。重点抓好高三复习的研讨与指导,强化各级各学科地市交流与合作的机制,有效推进地市联合高考研讨活动。加强学科基地指导,16个普通高中学科基地已经转型到学科教学研究和指导上,选修课程开发和学科选修教材编写进展顺利,学科建设样本、校本研修先导、课改实践先行团队等方面示范辐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正式启动高中各学段的选课走班制度。重视学科课程建设,规范精品选修课程评比,6个项目入围全省微课程开发评比。出台《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建议》,编著15门学科课程整合培训教材135册,校本课程开发取得实效。成功举办第十六届“南湖之春”教育教学改革展示活动,深化“基于学生学习与成长的教育改革”主题,与会人员达到4000人。
3.推进监测体系建设。深入研究各科期末测试卷、学考评估卷、模拟测试卷和中考测试卷的命题工作,有效支持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为中考、高考奠定坚实基础。进一步完善高中教学质量评价分析系统,有效跟踪和评析高中教学质量。依托网上阅卷系统,进一步加强高三模拟测试成绩分析,注重大样本采集的有效性,数据分析的时效性明显提高,为调整高三教学策略提供强有力依据。关注新高考改革,高考一本率创历年新高,列全省第4位。继续规范教研系统“三项评比”,有序推进大市“双高教学能手”评选活动,“轻负高质”课堂典型发挥实效。努力探索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制度,以“基于学习与成长力培育的评价”改革项目为抓手,全力推进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我市教育质量增量评价和绿色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认真研究初中升学综合评价,全面推进中考改革,所命题的4门科目被评为全省中考优秀试卷。初高中空中智慧在线课堂全面启动,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推进均衡教育奠定了基础。
树立大职业教育观,发挥优势,重视能力培养,运用竞赛机制,在调整中稳增长,为中职教育长远发展筑基铺路。
1.巩固和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以360学时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为抓手,圆满完成12个专业577名教师90学时专业发展培训和6个项目2356人的职业学校教师指令性培训任务。精心组织31个专业328位教师开展教学设计与说课大赛,获得3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的省级表彰,成绩在全省列第三。取得8个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创新杯”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参赛资格,成绩居于全省前列,有效促进了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专业素养的提升。
2.推进和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加大技能大赛项目集训指导力度,省赛共获19金、41银、43铜好成绩,金牌数列全省第二;取得20个国赛项目参赛资格,共获3金、15银、3铜,总成绩继续位居全省前列。继续重视高职考试指导工作,今年2730人上线,上线率达95.6%,高出全省平均上线率21.4个百分点,上本科线275人,比去年增加160人,占全省本科招生人数的27.2%,比去年提高2.2个百分点,4人为专业高考状元。重视浙江省第六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组织工作,我市共获得一等奖2件、二等奖3件、三等奖12件,并推进多所学校成为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创新实验室和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创业实验室。
3.落实和深化职教教研工作。组织6个专家组,对全市16所省等级以上职业学校开展了2013年度“师资队伍建设管理”和“教科研管理与信息化管理”教学管理专项评估,形成10万字的《__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评估报告》,为我市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职业学校,在加强和改进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方面提供了有效的依据。建立考核量化标准,联合市教育局对首批、第二批和第三批共15个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创新基地进行了年度绩效考核,对新申报的第四批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创新基地进行了实地核查和评审,全力推进专业创新基地建设。成功举办全市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专题培训班,为推进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工程开好头、起好步。加强学生德育实践活动指导,“文明风采”活动有序开展。在2014年度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中,我市选送的119件作品有84件获奖,其中一等奖9件、二等奖32件、三等奖43件,获奖率70.1%,高出全省平均获奖水平10.1个百分点。
在研教矛盾突出的情况下,竭尽全力,始终把科研兴教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优化管理,注重转型,强化指导,推动教育科研发展。
1.优化课题管理。已经形成开题“一题一例一策略”、结题“一课一法一报告”的课题管理模式,课题指导的针对性进一步加强。多角度多层次抓实抓好课题评审申报工作,省教科规划课题中立项50个,省厅教研课题立项42个,市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立项270个,市教改专项课题立项59个,年度重点调查研究课题立项56个。有重点有计划改进跟进课题管理指导工作,完成40项教育技术立项课题负责人培训,9场教育教学规划微型课题中期研讨活动,500项课题结题培训。多元化常态化分步分层推广优秀成果,教科研基地示范辐射作用得到发挥,桐乡六中“五点同步”教改成果得到推广,市实验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优秀课题成果得以转化。
2.加强科研指导。组织开展__市第六轮教育科研基地的中期检查与调研指导工作,以“教育科研创新与管理机制建设”为主题,通过听、查、问、看等形式,听取调研学校教科研工作情况汇报,查阅教科研课题、成果等资料,开展问卷调查,开展教师座谈,听取学校对目前教育科研的困惑与我市教育科研工作中的意见和建议,并对调研学校主导性课题、骨干教师课题等进行实地指导,全力打造我市教育科研工作高地和重要科研孵化平台。以教育科研骨干教师为重点,完成市教育科研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市中小学教师论文写作辅导班2个培训项目,优秀科研力量进一步加强。以农村学校和相对薄弱学校为重点,积极开展教育科研下乡活动,携手基层学校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组织开展__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教育技术专项课题研究成果评审工作,共评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7篇、二等
奖23篇、三等奖34篇,有效提升了提教师教育信息化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认真开展“我与课程”科研论文专题评选活动,评出一等奖32篇,二等奖83篇,三等奖169篇。以“我们的评价”为主题,征集教育评选论文322篇,150篇获奖,推进了教育叙事研究。以市属科研管理为重点,成功举办市属学校教科室主任论坛、微型课题中期研讨、科研片组等活动,市属学校教育科研质量有所提升。以“两刊一编”为平台,引领展示全市教育科研发展,为学院科研深度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注重心理研究。继续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建设,加强全市10所省一级心理辅导站管理,1所成为全省心理特色培育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专业发展,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展示、论文评比、专业知识说课比赛、心理咨询个案的同伴督导、高考备考心理辅导专题教研、高中心理选修课程研发等研训活动,完成心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教育暨C级证书培训6场1600人,C证面试通过率达90%。积极参与组织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的社会公益活动,为青少年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收到广泛好评。
面对学院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我们有序有力,坚持以人为本,依法依规,扎实推进“五型机关”建设,着实提高服务管理水平。
1.加强党建工作。全面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的“六项禁止”精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决反对“”,严格执行“约法三章”,“三公”经费明显下降。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力度,细化责任分解,加强正向舆论引导,“清廉务实为民”蔚然成风。认真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党委班子及成员认真对照277条征集意见建议,深入查摆问题、谈心交心,形成23条班子整改意见和11条班子成员整改意见,目前整改率达到99%,学院党委的凝心聚力作用成效显著。全体党员的实践学习更加深入,重温“六个一”活动,到社区认领“微心愿”43个反馈良好率100%,深入农村学校开展携手行动,让党员更贴近群众,赢得了一线教师的良好评价,有4名党员受到市属“七一”表彰。
2.推进文明创建。组织力量,全院人员共同参与,按照市级文明单位责任分解表落实工作,形成评审材料10卷66册,在市文明办的细心指导下,已被拟定为市级文明单位,公布于__日报。充分发挥工会领导作用,认真落实教代会审议制度,审议修订《学院评聘方案》,科学制定学院人才队伍建设方案,有效地保障全体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切实加强退休教师和老党员管理,落实两项待遇,充分发挥退休人员老有所为、关心下一代工作的积极作用,并依托实验学校,圆满得完成了早教园和空中课堂建设,使学院的退教工作取得创新性发展。有序推进社区结对、综合治理,经常性开展社区联谊共建活动10次,充分发挥学院教育志愿服务队的作用,帮助格林社区在业余党课、科普讲座、文艺表演等方面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了校园绿化保养,树立标识标牌,烘托文明创建氛围,并高度重视安全管理,定期检查,及时修理,为全市研训工作创设了一个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
3.强化服务管理。起草学院公文规范性文件,收文发文1500件,档案归档1600件120卷,未发生差错问题,为有效推进学院上情下达奠定基础。按照学院发展规划,认真制订学院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实施办法,完成岗位聘期考核,进一步规范人事管理,较好地完成2人人动工作。出台学院车辆管理和使用办法,坚持用车预约登记制度,公务用车更加科学,累计出车369次。安排各类培训293班次,用餐14000人次,累计收支突破千万元,总务后勤保障更加到位,浪费现象明显改善。
继续深化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按照从严治党的要求,加强党委班子建设,以党风带院风,进一步提升服务管理水平。
1.落实整改措施,防止“”抬头。对在今年教育活动中查找的问题,按照整改方案,逐步得到落实,并将整改结果进行公示,自觉接受职工和服务单位的监督。
2.加强党建工作。开展有计划的理论学习,认真落实“”制度。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全面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的“六项禁止”精神,细化责任分解,加强正向舆论引导,“清廉务实为民”蔚然成风。建立党员进社区等考核机制,开展携手行动,让党员更贴近群众,更接地气。
3.推进文明创建。加强市级文明单位责任分解落实,有效助推学院各项工作开展。认真落实教代会审议制度,保障全体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开展社区结对、综合治理有序推进。进一步完善决策制度,加强管理,推进各项工作更加规范地运行。建立包括培训、教研、科研等在内的工作考核机制,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三位一体”培训结构日趋完善的情况下,把教师培训课程作为工作的重中之策,加大课程开发力度,促进教师教育稳定发展。
1.加强教师培训创新。重点推进“名师工程”,以“高端理论研修”为切入点,全力提升市级名师和学科教学带头人专业素养。继续实行“异地蹲点教学”的培训模式,开展高中教师专业发展90学时培训。进一步深化青年教师专业提升的“问题化三阶段式”和新教师的“主题课例式研训”,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2.推进干训工作研究。以“构建教育管理个人知识”为目标,依托理论学习、实践蹲点等途径,提升名校长课程领导力。圆满完成“教育信息化”、“科研写作”和“教育管理”等主题的“十二五”校长骨干校(园)长培训任务。
3.加强德育研训建设。认真指导学校开展德育实践研究,完善11所“__市中小学德育基地学校”和10个“市级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室”考核办法。研究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工作。
面对新旧高考政策实施的严峻形势,集中精力抓考试研究,完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建设,推进素质教育,以增强基础教育发展的科学性。
1.深化调研工作内涵。落实高中新课程教学和选课走班教学调研,为全市高中教学提出指导性意见。加强对学校课程开发与管理指导,引导学校特色办学。认真落实《3—6岁教育指南》,进一步强化园本培训工作,启动早教指导中心工作,学龄前儿童教育研究全面到位。以“随班就读”为重点,深入推进特殊教育教研,积极推进普特融合活动。积极研究和推进中考改革,改进高中招录办法。
2.加强学科教学指导。强化各学段各学科地市交流与合作的机制,有效推进教学研讨活动。加强学科基地指导,有效推进选修课程学科建设样本、校本研修先导、课改实践先行团队等方面示范辐射作用的发挥。举办第十七届“南湖之春”教育教学改革展示活动。开设空中课堂,增强学生学习的选择性。
3.推进监测体系建设。深入研究各科期末测试卷、学考评估卷、模拟测试卷和中考测试卷的命题工作,有效支持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为中考、高考奠定坚实基础。进一步完善高中教学质量评价分析系统,有效跟踪和
分析高中教学质量。注重大样本采集的有效性,为调整高中教学策略提供强有力依据。认真贯彻落实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区域性学科“统测”工作要求,努力探索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制度,以“基于学习与成长力培育的评价”改革项目为抓手,全力推进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树立大职业教育观,发挥优势,重视能力培养,运用竞赛机制,为中职教育长远发展筑基铺路。
1.巩固和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以360学时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为抓手,圆满完成十二五教师90学时专业发展培训任务和专业技能指令性培训任务。
2.推进和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加大技能大赛项目集训指导力度,继续办好中职学生技能节。进一步完善实训基地建设和学分制管理。加快创业创新基地建设,促进校企的紧密合作。
3.落实和深化阶段性教研工作。以“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教科研管理与信息化管理”为重点,进一步完善中职教学管理评估体系,建立考核量化标准,实现中职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再提高。
始终把科研兴教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优化管理,注重转型,强化指导,推动教育科研发展。
1.优化课题管理。多角度多层次抓实抓好课题评审申报工作和课题质量的监评工作,多元化常态化分步分层推广优秀成果,发挥教科研基地示范辐射作用。建立科研团队,以更扎实的措施促进教育研究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