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教育发言稿范文

时间:2023-04-11 12:53: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制教育发言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法制教育发言稿

篇1

大家早上好!

今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四五”普法开展以来的工作,部署安排今年全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动员全县上下积极行动起来,打好“四五”普法攻坚战,确保我县顺利通过“四五”普法总结验收。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总结成绩,认清形势,进一步增强做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从2001年起,我县“四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先后经历了准备、启动和实施等几个阶段,在全县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较好成绩。

一是建立健全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机制。各级各部门都成立了领导及办事机构,制定了“四五”普法规划及“十五”时期依法治理工作规划,做到了“四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与“两个文明”建设同布置、同检查、同考核。

二是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全县各地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活动,先后接待群众咨询500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近10万份,培训普法宣讲员两万人次,对县直乡镇干部、村两委干部、党团骨干、群众代表共1.2万人进行了法律法规知识培训。高度重视青少年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全县所有学校均配备了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辅导员,按照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的要求,基本保证了法制教育课的正常开展;同时,通过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改善了学校周边环境,依法治校工作迈入了正常化轨道。

三是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法治意识明显增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等各个领域的法治化进程不断加快;“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开展,促进了基层民主自治和基层社会政治稳定。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四五”普法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部分领导在思想认识上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在实际工作中,少数地方和单位还没有把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与“四五”普法的总体要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三是各级各部门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水平和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要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明确目标,扎实工作,努力做好今年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

今年是“四五”普法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也是“四五”普法依法治理考核验收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十分关键。今年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重点是:服务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尤其是要增强国家公职人员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深化依法治理,提高全县法治化管理水平,努力实现“两个转变、两个提高”的工作目标,为我县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一)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积极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首先,要大力宣传宪法修正案,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宪法意识,同时,大力开展《行政许可法》的宣传教育,积极推进依法行政,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第二,要充分发挥法制宣传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教育引导作用,努力提高公民的防范意识、维权意识和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意识,为实现我县社会治安局面的明显好转创造良好法制环境。第三,要加强全社会诚信建设的法制宣传教育,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专题宣传,不断提高消费者、市场主体和市场监督者的依法消费意识、依法经营意识、依法维权意识、依法管理意识,努力营造诚信守法的信用环境。第四,要将普法依法治理与招商引资工作相结合,增强“四五”普法的实效性。要采取有效措施,用法律规范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公民的行为,切实保障投资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进一步优化我县投资环境。第五,要结合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认真总结“法德结合”、“文明理家”等工作经验,推进精神文明建设,造就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

(二)切实抓好全民普法教育,提高全民法制素质。

一是要认真抓好领导干部的学法用法工作。法制学习要纳入各级党委(党组)中心学习组的学习内容,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学法用法,为广大干部群众当好表率。二是要认真抓好公务员学法用法工作。人事部门要将这项工作纳入公务员管理范畴,作为公务员年度考核、晋级的重要依据;宣传部门要加强宣传报道,各级普法依法治理办公室要切实履[你阅读的文章来自:126]行好组织、指导、协调职能,制定好学习计划,抓好学习内容的落实,组织好考试考核。三是要高度重视青少年学生的“四五”普法学习。教育、法制等部门要给合中小学教育教学规律,通过聘请法制副校长、建立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落实法制教育计划、课时、师资和教材等途径方法,精心组织好在校学生的法制教育。四是要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普法教育力度。重点抓好企业经营管理者对WTO法律制度和我国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工作。在认真抓好重点对象普法教育的同时,各地要认真做好广大农村普法对象和外来人员的普法教育工作,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素质,力争使普法工作不留空白。

(三)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推进依法治县进程。

一是要进一步促进行业依法治理工作。要按照从严执政的要求,明确执法主体,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保证行政执法公平、公正、公开,坚决纠正违法和不合理的行政行为,建立和完善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落实行政赔偿制度,从源头上、制度上防止和消除行政执法中的腐败现象。二是要进一步推进基层依法治理。认真组织基层干部及广大群众学习与生产、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他们的民主法制意识,引导他们正确行使民主权利,自觉履行义务。在农村,要以深入宣传《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深入推进村民自治为突破口,围绕“四民主”(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两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指导、帮助村民依法制定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依法制定涉及农村生产、生活方面的各项管理制度,努力提高农村干部依法办事、民主管理的能力和自觉性,促进农村各项事务纳入法治化管理轨道。在街道社区,要以提高街道社区成员的法律素质为核心,促进街道社区发展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提高社区成员的法制观念和社区工作人员的依法管理水平,促进社区稳定和精神文明建设。

(四)认真做好“四五”普法总结验收工作。

今年是“四五”普法考核验收年,省、市要求各县市(区)务必在六月底完成各项准备工作,七月中旬市里组织考核验收。现在距考核验收只有一个多月时间,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我们务必要高度重视,迅速行动,认真做好迎检的各项准备工作。

一是要组织好自检自查。各乡镇、县直各部门、各单位要对照总结验收考核标准,对“四五”普法规划实施近五年来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总结回顾。对查找出的不足和薄弱环节,要及时整改,确保完成“四五”普法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确保顺利通过验收。各地、各部门在自检自查的基础上,认为达到要求的,及时向县依法治县办公室提交书面申请报告和“四五”普法工作总结,县里将在六月中旬开始对全县各地、各部门进行总结验收。

二是要切实做好试点工作。按照验收考核标准,县、乡两级和县直部门要办好“一个乡镇、一个机关单位、一个村、一所学校、一个企业”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试点,县一中、建陶公司、黄商集团、电信局、质量技术监督局、柳林乡、黄梅镇、小池镇、老铺、西河、中列村等单位作为全县试点单位,由依法治县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落实包保责任,6月5日前要全面完成试点工作任务。

三是要积极做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的视察、检查、督办和评估工作。县人大、政协6月初将组织对全县“四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进行视察、督办,各乡镇、各部门在总结验收之前,也要系统地组织检查、督办和评估,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做好详细记录,不断改进工作。

四是要做好“四五”普法农村版读本发行工作。全县“四五”普法农村版读本发行总数10万册,按全县农户总户数60%分配到乡镇。为减轻农民负担,经县委研究决定,发行经费由县财政和司法局承担20万元,其余18万元由县直有关部门捐资解决,这项工作由吴海涛书记、张友启县长牵头,希望各单位站在全局高度,克服困难,圆满完成任务。

篇2

[关键词]高职生养成教育习惯

一、养成教育对高职生具有特殊意义

养成教育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教育训练活动,使受教育者的言行规范化、标准化的教育过程,是一种使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教育过程。

一个人的行为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慢慢形成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社会习惯。”他还说:“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学方面的良好习惯。”可见,养成教育不仅在小学阶段、中学阶段,乃至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由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个人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高职生中的不少人在中小学阶段特别是高中阶段没能较好地接受系统扎实的文化学习和基本的思想道德及行为规范教育,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交往习惯,应变能力不强;对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影响抵抗能力差,法制观念、公德意识比较淡薄。这一切致使高职生虽然享有大学生的称呼,却不完全具有当代大学生的理想境界、道德水平和认知能力。没有打好基础就得从头开始,没有好的习惯就得重新养成。因此,对高职生来说,养成教育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二、对当代高职生养成教育的现状分析

1.当代高职生普遍缺乏文明的生活习惯,生活自理能力不强

当代高职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把他们当成“小皇帝”,他们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但是家长却很少对他们进行养成教育,致使其缺乏生活能力、自理能力。

2.社会转型时期对高职生价值取向的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急剧转型时期,出现了重实惠,轻道德;拜金主义,为谋取钱财不择手段,甚至违法犯罪;、钱权交易、腐败堕落、醉生梦死、以追求享乐为生活的唯一目的的问题和现象。我们必须加以正确引导和教育,要让高职生懂得这些现象决不代表社会主流。

3.当代高职生普遍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自觉性差

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思想不统一,缺乏自信心,存在悲观情绪、沉沦情绪,学习和生活都存在着麻木状态;学习缺乏主动性、刻苦精神、钻研精神,学习纪律涣散;缺乏自主学习意识,上课看闲书,说闲话,玩手机短信,课后玩电脑游戏等。

4.当代高职生普遍是独生子女,存在着许多人格缺陷

缺乏生活阅历,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心理表现不成熟,缺乏坚忍不拔的意志;任性,我行我素,不顾其他人的感受;自私狭隘,难于与人交往,难于适应集体生活。

常言道,入芷兰之室,久而不闻其芬,入鲍鱼之肆,久而不知其臭。客观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对高职生思想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我们只有在正确分析当代高职生成长的客观环境之后,有针对性的开展养成教育,才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高职生养成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养成教育是塑造高职生完美人格的重要手段。当代高职院校生普遍是独生子女,存在着许多人格缺陷。这些缺陷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即使他们学到了很深的专业知识,也难于在社会上立足。因此,要使高职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就必须对他们进行完美人格的塑造,对他们进行养成教育。

1.上好入学第一课“军训”。军事训练对养成教育所起的作用是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近年来的军训工作的实践表明,军训独特的育人功能,极大地拓展了养成教育工作的活动空间,有效地推动了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组织养成教育讲座。在新生“军训”之后,可以采取讲座的形式从思想教育、学习生活习惯教育、行为习惯教育、成材教育、学习目标引导、学习方法介绍、专业知识介绍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使学生认识到,采取严格的纪律约束,目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对自己一生都有好处。通过各种学习方法教育,使学生不必自己摸索,减少从中学向高职院校学习方法转变的过渡时间。通过目标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确立毕业后的人生目标,为高职院校生活确立奋斗方向。

3.通过教育创新提高实施养成教育的成效。创新教育应该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并不是另起炉灶的一种教育体制,而是教育的一项改革,这项改革同时还需要创造适合与教育创新的环境,建立学校创新教育的评估机制和激励机制等系统配套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教育创新落到实处。只有将创新精神贯穿于学生养成教育的全过程,才能给高职院校养成教育带来巨大的适应性,才能给学生养成教育以生机,才能造就一代具有创新行为和创新能力的新人。

4.运用典型带动的方式,使养成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学校可以每个学期在学生中民主评出讲道德典型、尊师守纪典型、勤奋学习典型、文明礼貌典型等,并在学习这些学生德育标兵的活动中,组织这些先进典型与相应的落后学生开展“手拉手”帮扶结对活动,从而更好地营造出学先进、看先进、帮后进、赶先进的良好校园氛围。同时,要切实重视道德舆论导向的作用。为了保证道德教育的顺利开展,必须坚持正确的导向。可以通过宣传板报、黑板报、校报、校园广播等方式正确引导、教育学生。

5.有组织地参加社会实践。高职院校应当时刻牢记培养学生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如果我们不让学生接触社会,就会闭门造车,培养出社会不需要的废材。社会实践活动能引导学生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爱国热情和成长成才的强烈愿望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行动。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必须有组织的使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认识国情,奉献社会,提高素质。

总之,“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培养良好习惯是现代教育的归宿,我们的高职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是继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只有把学生的素质演化为习惯,才能成为他们终生受用的财富。

参考文献:

[1]连淑芳.试论高校道德教育的过程[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报,2003.

[2]余丽珍.试论高校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联性[J].中国高教研究,2004.

[3]陈廷斌.养成教育: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着力点[J].思想政治教育,2004.

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产学研

一、高等职业院校产学研结合的概念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主要包括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地位越来越重要。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十余年的飞速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院校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高等职业教育需要深入改革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发挥更积极的优势。产学研结合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积极探索的高职教育的发展观。高职教育的产学研结合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和共识。国内大部分学校把应用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作为产学研结合的主要内容。这种理解中忽视了人才培养在产学研中的重要作用。所以产学研也有了新的认识,以培养人才为主要目的,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开展生产实践活动和技术研究工作,有效的把学与产和研紧密的结合起来。通过产学研的合理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知识转化能力,从而完成高职教育的目标。产学研结合意在把课堂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以达到高校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科学研究满足生产实践的要求。

二、产学研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产学研结合在普通高校已经发展成熟并不断创新。高职院校主要担负的技术性人才培养、技术开发与研究、社会技术服务三大功能。但目前把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还是高职院校的薄弱环节,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点。产学研结合对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有着主要意义。产学研结合可以增加学生从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实践的能力。学生通过生产实践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自己,了解职业,更有利于学生从深度和广度上把握自己学习的知识,可以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有利于区域发展,依靠产业办教育,依靠教育发展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可以依靠产业来组织学生、老师开展生产科技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工作,从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学校通过产业促教学、通过产业加强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从而形成产学研一体化格局。

三、高职产学研结合的模式

产学研结合国内外有几种比较成熟的模式。笔者就一些比较成熟的模式进行了初探。1、国外产学研培养模式(1)美国模式:美国是企业与高校紧密结合,科技成果直接被企业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资金由政府投入、企业赞助等方式产生。(2)德国模式:企业根据职业教育法、学科特色、企业需要制定产学研合作计划,与高职院校协商后形成执行计划。学校老师大多在企业担任顾问,直接为企业服务。(3)加拿大模式:加拿大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时间和有酬进入企业实习的时间是一样多的。教师社会化,教师来自企业的有经验的工程师,这也体现了加拿大产学研结合的特色。2、国内产学研合作模式(1)“工学交替”模式。就是学生在学校期间到企业顶岗实习或跟企业师傅学习,再回到学校学习。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工学交替”中积极引入大型企业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与“海澜之家”合作建立“学徒制”的工学交替新模式。(2)“订单式”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企业根据企业用人需求与学校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学校学习,到企业实习,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工作,也可以看作精准培养。许多学校还以企业冠名班级,企业参与学生的日常教学、管理。目前由于国内高职企业发展迅猛,一般都是高职院校主动寻求企业合作,多数合作中学校承担的风险较大,企业获得的利益比较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产学研结合。真正的产学研结合应是学校和企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建立和优化教育资源平台,形成一个持续发展、良性循环的经济增长的动力。高职学院通过产学研结合实现整体办学效益的提高。

四、高职产学研结合的主要优势

1、互补性

产学研结合有利于学校、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学校可以从企业获得资金支持,科技项目研究课题和学生实践场所。企业可以从学校获得科研技术支持、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等。

2、实践性

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以到校企合作的企业中去顶岗实习,体验工作环境;也可以参加校企的联合科研项目了解行业发展情况;还可以工学结合、工学交替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3、市场性

高职院校在产学研的实践中紧紧围绕市场,根据市场需要进行科技研发和产品开发,提高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的效率。高职院校根据市场需要培养应用性人才,促进产业升级,加快产业发展。

五、我国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模式构想

1、“校办厂”模式

高职学院充分发挥学校的自身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创办自主经济、独立运作的实体经济。比如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掘校内资源,校内开办了“机电研究所”、“无锡模具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使学校的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还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科研技术。该校还开办了机电设备厂,直接生产机电产品,产品遍布全国。所以可以看出高职院校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是高职院校的发展根本。在“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下,高职学院还可以鼓励在职教师或教师团队开办实体公司。教师即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又应用技术开发人员、还是企业管理者,教师有三众身份。学生也可以既在公司学习又在公司实习。企业也有二重身份经济实体+教育机构。

2、校企合作的产学研结合模式

学校和企业合作,企业提供资金、设备,学校提供人才、技术,共同培养人才、技术研发。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正在积极开办的“联想学院”就是联想公司负责投资培训中心、学校提供技术和人才保证,共同培养IT人才,共同研发项目。这种产学研结合的模式使得校企双方都可以受益,是高职院校人才优势与企业生产优势紧密结合的产物。真正体现了双方投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道路共创的高职教育新局面。

六、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发展对策初探

1、深入挖掘高职院校的潜能

高职院校根据本校的专业特色,加强对学校实验、实训室的投入力度,使学生能够在实验、实训室就感受到实际的岗位工作环境。学校还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吸引企业来学校共建实验、实训中心。也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先进技术装备、生产场地建立校外实训基地。高职院校在产学研结合的过程中,应主动与企业合作,共同商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调整教学模式,构建与产学研结合教育相适应的教学体系。进一步加强高职教师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的生产和企业的产品开发。制定和完善教师创业、创新制度,鼓励教师在岗创业、在岗创新。学校也可以引入聘请一些企业技术人才到学校担任专任教师,把企业的一些先进的技术和工作实践经验引入课堂、引入学校。高职学院也要不断学校的科研水平,引进高水平人才,奖励科研项目,鼓励教师加强纵向课题的研究,促进产学深度开展,提高专业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充分和企业深度合作

高职学院要开展产学研发展离不开企业的支持,企业可以给学生提供真实场景的技能实训岗位,在学校建立企业研发中心、实训基地。高职院校积极与企业建立深度校企合作关系,争取企业为学校投资设备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改革方案。通过企业可以了解更多、更准确的市场动态、市场需要,提高产学研结合的效益。实行产学研结合,校企双方“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原则,实现资源共享。

3、积极利用政府的扶持政策

政府在高职教育中起主导调控作用,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高职学院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政府还不断提高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提高高职教育的地位。高职院校也要用好政府的政策,不断提高学校的产学研结合能力,吸引企业来合作办学、合作科研、合作生产。

七、高职学院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学院实行产学研结合有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学生通过实践和科技攻关可以深刻的、全面的理解一些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学生在仿真或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对知识的认识深度和广度都会得到扩展,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产学研结合是学校实践教学的有效方法。高职院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研究和提供能够开发具有市场潜力产品的科技成果,为加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服务。高职院校通过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为企业提供科技成果,从而也提高了自身的科学研究水平和教育质量,通过与企业合作积极探索横向课题,开辟科研经费来源,改善办学条件,从而形成产学研各方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产学研结合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之路,产学院结合对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室建设等起到促进作用。产学研结合使教学生产和科技密切结合,突出了学校的办学特色、提高了教学质量、锻炼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强化了学校的校企合作水平。我们必须夯实高职学校的产学研基础,抓住产学研结合的关键,努力提高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产学研结合。

参考文献:

[1]林涤凡.高校产学研结合的新发展[J].高职探析,2012,(2).

[2]田建国.大学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M].山东教育出版,2000,(12).

[3]石柏胜,胡冬青.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理想选择[J].中国轻工教育,2012,(5).

[4]李英平,军锋.工学交替模式下构建高职教育教学计划的思考[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3,(2).

篇4

随着各类大学生犯罪事件的频频出现,社会矛盾也被激化,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法律素养方面的不足越来越凸显。整合高校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是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方向。但是对于二者的整合,至今都未形成系统性的方案和有效地实施途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关系,寻求二者的结合契机,最终提出一套整合方案,希望对我国教育的未来发展有所裨益。

一、高校心理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关系

(一)高校心理教育与法制教育的联系

教育是一种人际交往系统,心理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正确有效的心理教育是能够在人们之间传递正确人际关系的有效措施。法制教育在大学生未来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有利于大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在心中确立一套正确的法制观念。但是不论是法制教育还是心理教育都是教育者、学习者和所要传递信息的统一体,目的都是为了使人们得以健康的成长。现实表明,很多大学生犯罪事件的根源都是心理不健康造成的,心理的扭曲、思想的交错、对人生三观的不明确是造成大学生走上邪路的潜在根源。法制教育在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多年实践证明,法制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减少大学生的犯罪率,但是相对而言,法制教育仍然处于表面抑制。想要真正有效地减缓大学生犯罪还是要从纠正其错误的思想、理念开始,这就是法制教育与心理教育的紧密联系。心理教育能够有效推动法制教育的实施,法制教育的有效实施又是对心理教育的保障。

(二)心理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区别

首先,高校的心理教育主要通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咨询机构来开展。同时,大学中的辅导员也是心理教育施教者之一。而法制教育的形式则多种多样,其中蕴含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是最基本的教育手段,当然,法制专题、视频教育、模拟法庭也是近几年发掘出来的有效途径。其次,我国对于法制教育的要求比心理教育的要高,或者说我国的普法观念比心理健康观念要强,人人知法、懂法、守法是我国对每个公民的基本要求。最后,心理教育是一种双边双向的系统互动过程,因此强制灌输和放任自流的学习往往不能奏效,但是法制教育往往适用于强制性。

二、整合存在的利弊分析

(一)整合研究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与法制教育整合研究需要建立在高校大学生认可、支持的基础上,因为被教育者支持和认可是促使整合目的达成的重要因素。随着近几年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和法律案件的频繁增加,对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进行整合是迫在眉睫的事。笔者还对河北省部分高校的学生和教师进行了实际的访谈,结果表明:不论是思想政治教师还是大学生对整合的概念不清楚,对整合教育的意义更加不理解。因此在整合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很多问题。

首先,大家分不清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关系,认为心理教育是针对心理有疾病的人而不是人人都应该接受心理教育;法制教育就是学习法律知识,高校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已经包含该部分的内容,对于法律只要做到守法就好。

其次,不论是心理教育还是法制教育,方式都比较单一,内容比较枯燥,因此在高校中进行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的整合一直存在很大的阻力,从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改革效果来看,大学生对于通过课程教学来渗透法律知识或者心理知识的接受程度并不高。

最后,高校教育者作为该整合方案的主力对此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在实际教学中,对于心理问题或者法律问题都是照本宣科,因此整合与否对于他们并没有太大区别。很多思政教师都没有全面接受过心理教育和法律知识的学习,因此并不懂得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的本质要求,这对两者的整合也增添了阻力。

(二)整合带来的好处

1. 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不论是心理教育还是法制教育都离不开教育资源,在高校里,所谓的教育资源主要指师资力量、教学资源、设备等,其中包含硬件和软件,教育资源是一个综合力量的组成。对于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但是这样必定需要耗费大量的教育资源,因此对二者进行整合可以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整合两者,从内容到形式,从学生学习到教师授课等各方面,资源合二为一,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经过整合将成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实际上,开展整合,我们的教学行政管理成本也应该降低,学校思政教育开展可以将更多的经费和精力集中在整合工程中。二者若有效地融为一体,无论是行政管理人员还是教学人员,能集中精力,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从而实现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整合所要达到的效果。

2.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全面思维能力。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分离式教学必定会导致大学生所接受的知识也是分离的,不能有效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不利于他们心理健康和法律素质的提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多数处于被动接受理论知识的阶段,如果将二者整合,必定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心理教育是从根本上纠正大学生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有效手段,而法制教育是确保高校大学生拥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保障,或者说可以及时纠正或者制止大学生犯罪的强制性措施。

三、心理教育与法制教育整合的实施路径

(一)心理教育与法律教育教材整合

目前,高校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的传授主要是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教材来实现的。为了保证实现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的要求,应当将心理教育知识和法律知识融合,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统一汇编成一本或一套教材,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授课有利于学生融会两种知识,达到指导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效果。

(二)丰富授课内容,进行多元化授课方式

首先,授课内容不能局限于基础的法律知识和最基本的心理教育,还要增加一些专业的知识和案例教学,通过案例的分析来培养大学生的思维习惯。丰富课堂内容要紧紧围绕着大学生的特点而且要紧跟时代,要注重他们的实际需要,把握他们的生活方式,要密切关注国家时事,关注百姓民生。除此之外,还要进行多元化的授课,注重思维方式的培养,同时要提高大学生对心理教育和法律教育的重视程度。通过课堂讨论、观点辩论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教育和心理引导。同时,情境设计也是一个值得推广的授课方式,通过观察学生接受教育后的反应来分析现实效果,同时能够更好地找到需要加深巩固之处,这样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的培养。

(三)注重专业师资力量的培养

1. 丰富师资结构。师资结构是否专业对于整合高校的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至关重要,高校教师是大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在自身学识、人格和心理方面有着严格的要求。目前高校负责法制教育的主要是思政教师,基本上集中在马克思基础理论、人文社会科学、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负责心理教育的主要是依靠辅导员和高校的心理咨询部门,他们的专业基本上都是心理专业。由此可以看出,目前高校负责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的教师队伍是分离的,而且专业参差不齐,缺乏综合素质的人才。因此,引进法学知识和心理知识兼备的教师是整合高校教师队伍的必经之路。想要丰富师资结构应从引进人才方面进行严格的筛选,不论是专业、学历、教学能力、科研能力还是交流沟通能力都要进行严格的考察,此外还要注重年龄结构的合理性。

2. 开展专业培训。培训是一个可以提升人们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对于高校师资队伍同样可以通过专业的知识和能力培训来进行建设,这对于整合高校的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高校可以开设专题讲座,邀请国内外法学家和心理学家进行培训。此外还要建立和完善学术交流机制,给不同学科、不同层次、不同职称的教师之间一个互相学习交流学术问题的机会。同时,针对专业的教师还可以资助他们出国进修,和国外相关教师或者专家进行交流学习。当然,这种专业培训坚决不能流于形式,对于培训效果也要进行多方面的考核,对于优秀教师可以予以奖励并鼓励其他教师积极向其学习。

篇5

[关键词]高职体育教育;体验式教学方法;应用方法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教师开展体育课程教学,应该注意对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自主意识进行激发,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使得学生的课堂融入性明显提升,也有利于学生树立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我国新课程标准对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注重对学生体育学科学习自主性的培养。同时,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体育综合水平,保证所应用的教学方式与现阶段学生自身实际接受能力更加贴合。

一、现阶段高职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教师专业水平不高

现阶段,我国很多高职院校虽然已经开始逐渐意识到体育课程教学的重要性,但是整体来看,教师自身专业素质不符合教学要求的情况依然存在,也正是因为这种现象的存在使得体育教学效果受到严重影响。归根结底,很多高职院校在招聘体育教师的时候没有做到严格把控,很大一部分体育教师不具备体育专业资格。

(二)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不高

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不高,这与高职院校学习氛围较差有直接关系,一部分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容易出现意志消沉的现象。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娇生惯养,导致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较为薄弱,很多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兴趣不高。部分体育教师在进行课堂知识讲解的时候并没有尽职尽责,只是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活动,没有任何创新因素,这也使得学生感觉体育课程学习较为枯燥,很难融入课堂学习中。

二、高职体育教育中体验式教学方法应用的价值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兴趣

将体验式教学模式应用到体育教学中,可以使原本僵化、枯燥的课堂教学氛围有所转变,也使得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得到有效凸显。同时,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也使得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更加明确,使得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构更加合理。这样一来,也使得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负面情绪有所消除,从而更加主动融入体育课程学习中,使得课堂氛围更加民主化、平等化。

(二)提升了体育教育水平

当体验式教学方式在高职体育课程教学中应用之后,可以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使得体育知识的实践性得到凸显,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更高。教师可以通过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应用来进一步规范学生动作组合能力以及动作细节掌控能力,进而促进学生体育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高职体育教育中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应用策略分析

(一)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情境构建

对于高职体育课堂教学来说,在实际开展过程中,教师应该具有针对性地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这也是体验式教学方法的重要表现之一,通过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的体育学习主动性明显提升,获得更加真实的体育课程认知体验,从而提升体育教学的针对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体育课程教学的时候,应该注意对所创设的课堂教学情境进行不断完善,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该与现阶段学生体育综合素质、情感表达能力较为贴合,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发挥出理想效果。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亚洲杯以及世界杯等大型足球赛事,让学生对足球运动员的动作特点进行掌握,通过这种方式促使学生的足球学习意识得到激发。教师在引导学生观看足球赛事的时候,可以给学生进行讲解,主要是讲解球员的动作以及足球竞技比赛过程中的种种战术布局,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球赛的代入感,教学氛围也更加活跃,有助于多角度对学生足球运动综合素质进行提升。

(二)注意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想要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应该注意对教学目标进行明确,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加具有针对性。目前三维教学目标设定成为很多体育教师所热衷的教学方式,要保证目标设定的一致性以及协调性。高职体育教师在应用体验式教学法展开教学活动的时候,可以将其设计为以下几个阶段:目标制订阶段、课堂教学结构设计阶段以及教学方案实施阶段。通过对以上几个阶段的贯彻落实,可以使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以及知识目标等方面有较大的变化,有利于培养学生长久的体育课程学习意识。例如,教师在讲解田径运动动作要领的时候,应该引导学生对短跑以及长跑、接力跑等竞技运动的要领进行掌握,使学生理解每种田径运动的动作要领存在较大差别。短跑强调学生的爆发力;长跑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耐力;而接力赛不仅需要学生在爆发力以及耐力方面达到一个平衡点,还需要注意对各赛段的参与人员结构进行合理安排,从而使接力赛的成绩更加理想。

(三)对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观念进行扭转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使得体育课程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教师应该注意对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创新优化,需要教师对学生现阶段的学习状态、学习能力以及兴趣爱好有深入了解。很多时候高职院校没有意识到体育课程教学的重要性,这也使得学生的体育综合素质没有得到有效提升。目前来看,新课程改革已经对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对传统的教育理念进行一定转变,做到因材施教,对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予以充分尊重。教师应该通过理论知识讲解的方式让学生意识到体育锻炼的必要性,从而使学生对体育课程产生新的认知,这样也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长期体育锻炼的习惯。教师应该意识到教育观念的扭转以及学生对体育课程观念的扭转都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教师应该有一定耐心,不断完善以及优化体育教育理念。

(四)注重突出职业导向

教师将体验式教学法应用到高职体育课程教学中,应该注意对职业导向进行突出,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对体育人才的培养以及发掘。体育属于高职院校的必修课程,教师在开展体育课程教学的时候应该意识到自身肩上的重要责任,应该积极培养知识复合型、思想开放型的体育人才,进一步突出职业导向,对学生进行体育技能教育的同时,要注意将其与学生现阶段的心理状态进行有机结合,这样也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增强学生迈向社会之后的社会竞争意识以及责任意识。因此,教师在高职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落实应用体验式教学法的时候,应该注意以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作为着力点,使体育课程教学的开展更具有针对性。例如,教师在对财务管理、会计审计等专业的学生进行体育课程教学的时候,应该注意对学生小肌肉群进行强化训练,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肌肉灵活程度以及敏捷性。可以尝试设定乒乓球以及羽毛球等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以及小臂肌肉群的体育运动项目,与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需求更加符合;而对于数控、汽车制造以及应用化工等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注意对其下肢协调性进行锻炼以及提升,可以为学生设定铅球、标枪以及引体向上等体育项目,从而实现对学生心理素质以及体态、腰腿力量的训练。

四、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对传统教学理念进行积极创新,积极认可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通过创建多种课堂情境的方式进一步提升学生体育课程参与热情。同时,教师还应该注意将其与学生自身的职业发展需求进行结合,为学生合理设定体育课堂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身体素质得到针对性提升,要注意对课程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从而进一步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使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道路更加宽阔。

参考文献:

[1]周斌.高职体育教育中的体验式教学方法研究[J].湖北农机化,2020,11(6):141-142.

[2]闫茹冰.高职体育教育中的体验式教学方法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35):34-36.

[3]沈惠红.基于信息化下的高职体育教育中体验式教学方法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24(22):153-154.

[4]杨筱竹.试析高职体育教育中的体验式教学策略[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8(8):126,138.

[5]齐斯筠.高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D].株洲:湖南工业大学,2019.

[6]朱行行.高职体育教育中的体验式教学方法研究[J].体育时空,2018,26(22):147.

[7]林蔚文.高职体育教育中的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究[J].才智,2017,28(20):42.

篇6

[关键词]高职教育;制约因素;解决措施

高职教育近几年来有了快速的发展,高职院校的数量及在校生与毕业生人数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但质量未得到保障。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但目前我国中高级技工严重短缺,高级技工缺口达数十万人。现有的高级技工仅占工人总数的5%左右,与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40%的比例相差甚远。高职教育的作用和影响远远低于普通高教,严重滞后于我国整体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也与国外高职教育相距甚远。

一、制约高职教育发展与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

1.社会上对高职教育存在多方面偏见

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观念是“学而优则仕”,到当代则变为学而优得到高人一等的工作,得到好身份,当干部,或成为企业的金领、白领,而不想当工人,当蓝领,上大学则上普通高校,上名牌、重点大学,最次也要上普通本科,而不上高职院校。社会公众有这种心理,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青少年问题专家孙云晓指出,这与我国的教育理念有很大关系。中国学生最不甘于平淡,不愿过普通的生活。在日本,甘于过平凡生活的观念相当普遍。日本的中学,经常把社区里的普通人请来给孩子讲课。学生们在吃饭之前,要向厨师鞠躬表示感谢和尊敬的感情。中国的学校显然缺乏类似的教育。我们的教育总是把目标定在天上,却不注意脚下该怎么走。虽然课本里也写着劳动无贵贱,但普通人的生活永远是低调的,不被关注或赞扬的。学生们也早已习惯了把科学家、学者、官员等社会知名人士作为偶像[1]。他们内心中仍把工作分为三六九等,在他们心目中读高职院校将来当一名普通的劳动者,很没面子,要上真正的大学。高职院校声称培养的是在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但学生普遍不愿到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工作,不想成为这样的人才。因此,社会公众心目中鄙视高职教育。认为“高职教育”是“次等教育”、“末流教育”。

再有,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及政府有关部门的政策法规也极为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发展。不是把高职教育视为一种教育类型,而是视为一种办学层次,把高职教育定位低于普通高校的专科层次,即高等教育中的最低层次。2004年教育部等七部委规定:“专科层次的职业院校不再升格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招生时,高职生的录取低于普通专科一个批次,最末一批录取,录取的生源较差。说明在教育主管部门的一些领导心目中,高职教育的地位也是很低的。社会公众歧视高职教育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在高职生毕业就业时,不发普通高校的毕业证书,所持的证件与就业规定也与普通专科毕业生有别。一些用人单位对高职生也有歧视心理,面对众多求职的毕业生,首选高学历者,把高职生视为差生,即使录用,待遇也低于普通高校的毕业生。这些做法,层层强化了社会公众轻视鄙薄高职教育的意识和心理。有些地方政府为了给中职学校解困,把不够设置条件的中等职校升格为高等职校,更降低了社会公众对高职教育的信任度。很多人认为高职教育不正规,层次低。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很多到高职院校就读的学生是不情愿的,感到很无奈,感到低人一等,情绪低落,学习积极性不高。毕业时难以就业。造成高职教育发展的恶性循环。一些优秀的学生怎么能来读高职院校。上述问题不解决,再怎么说高职教育重要,也无济于事。目前社会中是人人说高职教育重要,但就是很少有人愿意接受这种教育。

2.法律保障不足

世界发达国家都通过完备的法律来推动高职教育,使高职教育达到相当的水平。我国高职教育方面的立法存在相当的不足。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立法不完备。我国目前还没有颁布专门的《高等职业教育法》,现有的《高等教育法》69个条文中只有一处提到“职业教育”。而《职业教育法》主要是规范初等和中等职业教育,对高等职业教育规范不足[2]7。其二,法律刚性规范不够。如《职业教育法》中第二十七条“职业学校举办者应当按照学生人数平均经费标准足额拨付职业教育经费”,在拨款方面说“应当”怎样,这好像是某团体倡议书的号召语言,法律用语应当是“必须”,“应当”之语,弹性很大,没有规范力量。拨款单位可以拨,也可以找借口不拨或少拨。国家还有一些对高职教育的要求,多半是以“决定”、“意见”、“通知”、“办法”等形式而不是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出现,效力层次太低,而且往往只有规范内容而没有规定法律责任,致其变成了口号式、宣言式文件[2]6。所有法律法规中对办高等职业教育最关键的经费投入问题没有专门规定。高职教育经费问题没有法律保障。其三,已有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没有得到很好实施。如《职业教育法》及相关行政法规确立了劳动准入制度,由于各有关部门未能拿出完善的配套措施,这一制度没有很好实施。职业教育的一些规章、政策出台后,没有相关的责任条款,对不履行法律条款者没有制裁措施,对没有遵守职业教育法律法规者无法处理,违法的结果往往是不了了之。这些法律法规形同虚设。上述情况也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3.办学条件达不到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高职教育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技能,培养动手能力,需要高技术水平的实训基地,需要相当数量的实训设备,特别是最先进的设施。设备更新速度要快,这样学生才能掌握最先进的技术。资金投入的量要大,购一台数控机床需几十万元,一套汽车检测维修设备要几百万元,上千万元。办高职教育要比普通高教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靠学校的自身之力无力购买。高职院校大都创办时间不长,办学基础薄弱,教学设备短缺,图书资料不足。这些学校大都办在各地、市、州,由地方政府所办,国家对高职院校不投资,省政府对高职院校也不投资,除少数经济发达的市(如深圳)对所办的高职院校给予充足的投资外,很多地、市、州政府对所办的高职教育投资极少。一些地、市、州政府教育投资偏重普通教育,对所办的重点高中的投资多于对高职的投资,在这些领导心目中,本地多一些学生考上重点大学、名牌大学,自己脸上有光彩,职业教育办得怎样,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政绩不明显,不予重视。一些高职院校在“贫血”的状态下运行,缺乏投入、缺乏实训设备,还只能在黑板上开机器,高技能人才培养成为一句空话。

4.教学改革不到位,影响学生的能力培养

高职教育不同于传统的学科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是以职业为导向的技术类高等教育。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是知识技能型人才,除具备一定的岗位操作技能外,还需掌握相当的理论知识,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具备职业岗位群需要的管理能力、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3]2。这种培养目标对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学管理、教学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工作要更有创造性。每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是跨专业的,教学者要精心设计,把各专业的知识进行综合、融合,实现最佳组合。使学生能适应岗位要求。高职教育的教学原则是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为1∶1,但相当一些学校教学仍因循守旧,理论教学搞本科的压缩饼干式,对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要求把握不准,每个岗位的哪些理论知识是必需的,学了哪些为“够用”,还不十分清楚。课程改革仍停留在砍课时、减内容、降低程度上。这些“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怎样实现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也不十分明确。没有考虑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理论、在实践中掌握理论。使理论与实践成为两张皮。实训实习由于条件所限流于走过场。一些学生文化基础差,学校理论教学时间少,内容又随意剪裁,所掌握的“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就大大打了折扣,由于实习实训的条件所限,学生动手能力较差。这样就造成了高职生理论知识不如普通专科生,动手能力不如技校生,理论知识不足,又缺乏一技之长,处境尴尬,不被社会认同。

二、解决高职教育发展与质量提升问题的对策

1.强化高职教育极端重要性的认识

经过多年的宣传,发展高职教育的重要性世人有所了解,但不是很深刻,现在应换一个角度让全社会了解高职教育滞后的后果是什么。这样会对高职教育的重要性有更清醒的认识,更深刻的认识。杨振宁先生说:“中国已经掌握了世界上最先进最复杂的技术,如卫星和火箭技术。中国最失败的地方,是没有学会怎么把科技变成为有经济效益的生产办法。”[4]由于我国的高职教育未能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我国高级技能人才缺60万之多,一些企业中没有一流的技师,操作不了一流的设备,生产不了一流的产品,而生产出一些次品。据有关部门统计资料,我国企业产品平均合格率只有70%,不良品每年造成的损失近2000亿元人民币[5]。这一后果是令人触目惊心的。职业技术教育是与经济建设联系最密切的教育。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都是通过发展职业教育使经济飞速发展,德国政府曾公开宣称职业教育是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高职教育办得好坏可以促进或制约经济的发展,影响民族和国家的兴衰。如不发展高职教育就不能迅速改变我们国家经济的落后状态。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职业教育滞后的严重性。

2.教育主管部门及各级政府有关部门首先要消除对高职教育的偏见

要大力发展高职教育,首先要消除对高职教育的偏见。特别教育主管部门及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首先消除对高职教育的歧视。不能一边大讲特讲发展高职教育的重要性,一边又出台歧视高职教育的政策。而现在的情况恰恰如此。这就形成一个自相矛盾的怪圈。高职教育怎能发展,怎能提高质量。目前要改变高考录取时高职最后一个批次录取的状况。高职教育既然是一种教育类型,就应该像世界发达国家那样,高职教育既有专科层次,又有本科层次,也有研究生层次。高职教育办本科一是适应科学技术飞快发展的需要;二是给优秀的专科生深造的机会。前不久教育部将高职都改为两年制的构想和七部委联合下发的2010年前高职院校停止升本的决定,引起高职院校的强烈反应。实际上还是把高职教育定位为低等高教,低于普通高教。目前应该允许办学时间长、条件好、效果好的高职院校升本,或几所高职院校组合升本。歧视高职教育政策的消除才能有助于消除社会公众对高职教育的歧视,改善高职教育的发展环境,保证高职教育的发展。

3.完善高职教育的法律法规

我国虽已颁布了《职业教育法》,但仅靠这一部法律还不能给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应有的保障。要加快职业教育立法的步伐,完善职业教育的法律体系。应建立专门的《高等职业教育法》,明确高职教育与普通高教的同等地位,强化职业教育经费立法,保证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6]。明确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经费保障。并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及与法律相关的实施细则,如就业准入制度等。有关法律法规中一定要规定违法责任,有严格的法律效力,形成有力的监督机制,保障法律法规的实施,强化法律的执行,避免法律法规的口号化、空泛化。根据新的形势不断修改完善职业教育法律,加快出台和实施与现实形势相适应的新法规、新制度。

4.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在高职教育被社会轻视的环境下,高职教育处于高教中的弱势地位,高职院校如单凭自己之力求得大的发展,求得办学质量的提升是相当困难的,需政府多方扶持,教育行政部门更有力的领导。

首先是资金扶持,加大投入。经费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难点,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优先发展职业教育,对职业教育的拨款高于普通教育,鉴于我国的国情,起码要同等待遇。各级政府应从发展高职教育来强国富民、以技术兴国的战略高度出发,来加大资金投入,从资金投入方面显示职业教育的重要,对高职院校的投资应该是,国家投一部分,省里投一部分,地方政府投一部分,应达到普通本科高校的拨款数额,促进学校上档次,上水平,增强办学特色。

其次,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做好高职院校与相关单位协调交流与合作工作。主要是与企业的协调,科研机构、普通高校的协调。

由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在生产、管理、建设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就需要与企业密切合作,需要企业参与。学校需要安排学生到企业实训、实习。但很多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不积极。校企合作停留在学校一厢情愿的状态。从两者关系看,是学校有求于企业,企业较少有求于学校。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大的项目研究去找研究型大学,企业录用人时是供大于求,无求于高职院校。还担心接受高职生实习实训会影响生产,商业秘密泄漏,这样需地方政府出面,促进校企合作,利用地方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等,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地方政府还可帮助高职院校协调本地科研机构、及本科院校的关系,这些单位有较多较好的实验设备、教学设备,在他们设备空闲时可安排高职生实训实习,实现资源共享。

再次,政府扶持高职教育还可以做到政策倾斜,对高职教育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像韩国教育政策规定,职业高中的学生比普通高中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获得奖学金和其他补助,免收10%~15%的学费;当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学生参加高考成绩相同时,优先录取职业高中的学生[7]。我们如做到职业教育投入高于普通教育,适当降低高职生的学费,高职教师的收入高于普通高校的教师。这样为平民百姓接受职业教育创造更好的条件,吸引更多文化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读高职,吸引高质量的师资来高职任教,改变高职教育在人们心目中“次等教育”的形象。

5.高职院校要讲诚信,切实培养出高技能人才

高职教育要发展,要提升教育质量,高职院校自身要苦练内功。高职教育是就业教育,要有就业能力,即有从业某领域的专业技能。学生家长花上万元的学费就是希望学生有一技之长。几乎所有高职院校都在招生简章上承诺,要让学生在毕业时具备某项专业技能,成为高技能人才。有些学校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还让学生拿到技能证书,但实际上一些学生并未掌握学校所承诺的该项技能。2006年《文摘报》载一则消息,某汽车维修公司招聘人才,一些高职生来应聘,这些高职生还拿来高级维修工的证书,公司让应聘人员在一辆外国进口的小轿车上操作,但竟无人能拧下汽车上的螺丝钉,高职生中这种名实不符的现象并不少见。这也是高职教育中的软肋,是社会上对高职教育认可度低的重要原因。高职院校要千方百计抓好实践教学的质量,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请企业的技术状元到校演讲,做技术表演,在校园开展技术大赛,多方培养学生的能力。高职院校一定要讲诚信,守承诺,一定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达到标准。如学生到了毕业时技能仍未达标,要无偿再培养,到达标为止。学生能力培养还要做到有较强的转岗能力,持续发展的能力,技能成长的引领能力,技术创新能力[3]3。以此来改变高职教育在社会公众中的不良形象,获得认同。

6.加强应用性的科研工作,提高实践课教师的技术水平

这两项工作是高职院校应必须做好的。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师认为我们不是研究型大学,不用搞科研,或教学任务重无法搞科研,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高职院校不能像研究型大学那样搞基础理论研究,但必须搞应用性技术研究,向企业提供科研成果,方能显现学校的价值,实现校企互惠,密切校企合作,才能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目前,在高职院校中仍存在程度不同的重理论轻实践的一种通病,高质量的实践课不多。上好实践课首先要有高水平的教师,实践课教师要有很高的技术,在这个意义上讲,高职院校应该成为当地的高级技术中心。如教师没技术学生怎能学到技术。教师如只有中级工水平,那学生只能达到初级工水平了。实践课教师有高水平的技术,学校真正成为令人瞩目的高级技术中心,学生真正学有所得,社会公众对高职教育就会刮目相看,高职教育才能真正从“次等教育”的地位中解脱出来。

[参考文献]

[1]孙云晓.我们的教育总是把目标定在天上[N].报刊文摘,2007-01-12(2).

[2]孔凡彬.论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缺失与完善[J].职业教育研究,2006(3).

[3]李小鲁.论高等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提高的着力点[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1).

[4]杨振宁.中国文化与科学技术[J].读报参考,2000(22):5.

[5]“中国制造”面临挑战[N].文汇报,2002-08-17(5).

篇7

一、以抓高考为引领。

1.每年高考结束,即刻召开新一届高三高考备考动员会,激励学

生分秒必争,刻苦努力,奋勇争先。营造浓厚且适度紧张的备考气氛。

2.对高三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进行优化组合,选择教学成绩优秀

而且有担当的老师担任高三年级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并要求高三教师在授课前必须完成近五年高考题的研究,以提高高考备考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3.制定严格的备考纪律,强调师生一切行动听指挥。

4.坚持周测月考制度,训练学生的实战能力。

5.坚持考后面批制度,帮助学生打开疑难问题这门,和学生一起

分析每次考试的得失,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以抓特色为突破。对薄弱学校来说,要学生去拼高分显然不现实。只能另辟蹊径。为此,我们抓住艺术高考这个特色不放,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取得了突破,去年底的艺术统考,我校已有36人的成绩达到了本科线。

三、以抓教师队伍建设为保障。

1.抓教师队伍的思想教育,强调为人师必须要为人师表,为学生的成人成才而努力。

2.提倡奉献精神,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没有奉献精神,没有责任担当,怎样去燃烧激情?怎样去冲锋陷阵?我校现在的高三教师中,刘智慧副校长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和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教务处的方圆主任和张桂武副主任,在另一个班主任老师请产假后,勇于担责,分别主动承担更多的授课任务和班主任的工作;陈茉老师、黎美丽老师、韦老师虽都已身怀六甲,仍然热情饱满地奋斗在教学第一线.....有这样拼搏、有这样乐于奉献的老师队伍,何愁我们的教学质量提高不起来?

3.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老师的业务水平。

篇8

体验式教学是教育者依据课程标准中教育目标和受教育对象的心理、生理特征以及个体经历创设相关的情景,营造一种具体的教育环境,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感悟知识的概念和含义。体验式教学是通过反思体验和体验内化形成个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品质特点和图示建构,在反复的体验中积淀成自己的思想道德行为和养成道德习惯。体验是设身处地参与进去,使自己亲身经历,在各种体验中感受自己的存在,修正自己的行为习惯和思维定式,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要回归生活,亲自参与,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内化,提高思想认识,促进道德行为的成长。体验就是亲历过程、经历感受,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提高道德品质,掌握技能。

一、法治精神含义的理解

法治精神是法治国家建设的核心理念,是检验国家法治程度的指标。尤其我国现在大力提倡依法治国,在公民心中种下法治的理念尤为重要。公民具有法治精神是法治国家的基本素养,没有法治精神就不可能有法治社会。高中学生毕业后要进入大学学习,然后就要走入社会参与祖国的建设。在整个人生的成长阶段,都生活在法治社会的环境中,从高中阶段甚至是从小学就开始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尤为重要。高中生活是一个人人生旅程的重要一环,关键阶段要进行关键的教育,所以高中教师的政治教育还应该保持育人、树人的强烈观念。

二、培养法治精神的意义

高中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法治精神也是这个时期要形成的主要道德素养。目前,我国高中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还存在一些问题,然,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是因为学校教育跟不上,其中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也都在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影响着学生法治意识的形成和法治精神的存在。在高中政治教育中,因为旧有的教育模式因素,法治精神的教育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让学生形成法治精神就会自觉成为法律的捍卫者,会成为法治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对构建法治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认真对待和探讨。

三、法治精神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个人的成长与环境有关,对于一个高中学生而言,他们的成长有三个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这三个环境对学生的成长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环境造就人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那么高中教育培育法治精神,早已成为教学工作的重点。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依然看到一部分教师的法治意识很薄弱,他们的薄弱意识,势必影响他们的法治教学质量。教育部早已提出要依法治校的理念,但是在一些学校的管理者心中,法治意识淡漠,缺少法律精神,在日常教学工作的管理中表现出了法治意识不强,松散的校园环境和缺乏法治精神的校园文化,都影响着学生法治精神的建构和形成。学生轻视法律知识的掌握、教师轻视法律知识的教学,长此以往,学生的法治精神就会薄弱和淡漠。加之社会环境的大背景,家庭教育的重要因素,导致高中生的法治精神淡漠,社会及家庭都过分重视经济发展,很少有忧患意识,更不用说具体的法治精神的塑造。今年,香港出现了学生警察团,这是个很大的创新和突破,值得我们去借鉴。高中阶段的素质教育应和社会接轨,和中小学衔接起来。这样,才能使教育形成系列化和体系化,形成具有实效性和高效性的教学局面。

四、体验式教学在贯彻法治精神中的应用

实施体验式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一种近似于真实的环境中建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概念。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进行体验式法治精神教育,首先要有情境,情境的来源就是模拟一些具体的事件和场景,设计一些环节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进行角色模拟的体验式教学。

1.角色扮演的体验式教学

校园也是一个小社会,在这里具有很多的法治知识和治安内容,尤其是目前校园犯罪和校园暴力都是热点问题,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所以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树立和形成法治精神,要让学生了解这些现实,然后择取最为典型的案例内容设计情景剧,让学生在剧中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在角色中体验知识和观点。这种形式建构起来的知识体系最为印象鲜明。学生根据不同的案例内容,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角色中体会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这样进行的学习效果会超乎寻常。

比如,关于法律救助的这部分内容,首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法律救助、法律救助的对象、法律救助的形式、法律救助的手段。其次,教师设计一个需要法律救助的案例,让学生在模拟的情景剧中扮演角色,在充分的角色体验中,获得相关的法律知识,建构起法治精神。

2.模拟法庭进行法律道德的体验

篇9

关键词:化学实验兴趣;启蒙化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是完成化学教学的目的和手段,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实践、动手、动脑、创新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同时还可以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等。我们可以从以下9个方面来加强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就能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让学生更好地学好启蒙化学这一门学科。

一、深化实验目的,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学科。

实验的目的,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和实验技能的训练,其重要作用还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此,需要精心设计实验教学过程,尽量设法提高每个实验的智力价值,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启发性,思维性,兴趣性。

1.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验教学中,应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和谐、宽松、民主的环境中自主、合作、创造性地学习和实验,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动手、动脑、动口。

2.注重实验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教学实践中,凡是学生能做的实验,都应让学生动手去做,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性。引导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假设,然后为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进行实验。

二、强化演示实验,力求于装置简单、效果明显、直观性强、成功率高、需时短。

演示实验教学是加强实验教学的起点,演示实验的装置简单化是为了突出重点,便于观察,便于学生领会操作过程的实质。实验现象应使全班学生都能观察到。当简单化与直观性发生矛盾时,应服从直观性的需要。

三、抓实学生分组探究实验,力求于学生动手实验达到“娴熟”。

学生分组探究实验是加强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也是化学课最具特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主要方面,为此要抓实学生分组探究试验,不能走过场,必须抓好预习、实验二个环节。

1.抓好预习,做到有的放矢。每次学生探究实验前,要指导学生进行预习,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实验内容,填写好预习报告单。通过预习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步骤、操作过程和实验时应注意的事项,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既能避免实验操作的盲目性,又能克服学生看书做实验慢的陋习,使他们能集中精力做好实验。

2.抓好实验,做到操作规范。进实验室前要先检查学生的预习单,否则不准做实验。实验时需要求学生务必做到:认真操作、细心观察,并及时记录好现象;严格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实验中要节约药品、爱惜仪器,操作规范;实验完毕必须将仪器洗涤干净、放置好。

四、注重实验的设计与改进,启发学生的创造性。

除完成课本上探究实验外,可以根据学校现有设备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对那些步骤繁琐,现象不够明显,反应条件不易掌握,效果不够理想的实验适当作一些改进。

五、注重实验与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知化学在身边无所不在,进而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化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是化学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知识的应用不仅是教材要求做的实验,而且更重要的是紧密联系实际,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要组织、指导学生开展一系列课外探究实验,如人教版教材精心编排的帮助人类战胜疾病与营养保健、解决人类的粮食危机、治理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开发新能源等当今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的有关探究实验。

六、就地取材,将节约及环护意识贯穿实验教学始终。

九年级化学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常常是有毒的物质参加反应,若处理不当,一方面会危害师生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会对环境造成污染。针对这一问题,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进行创新,对实险进行绿色化设计,并处理好反应物的回收利用等。

七、定期开放实验室,力求用足用活实验室资源。

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以实验室的活动为手段,自己去设计实验,选择仪器,进行实验探究活动,总结规律,得出结论,并允许学生到实验室补做或复习尚未熟练的实验内容。

八、运用多媒体优化化学实验教学,增强实验的直观性和可见度,全面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合理地选择电教媒体可以加强演示实验效果,弥补传统实验演示方法的不足。传统的演示实验教学,实验现象往往只有前面几排学生看清。如:第四单元电解水实验中气体的检验因气体是微量的,检验不易观察,但改用投影实验,F象就清晰直观地展现于屏幕上,便于全体学生观察,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运用幻灯片将某些实验内容进行比较和归纳。如:列表比较实验室制取氧气、氢气和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验证方法、性质及其用途,使学生对它们有一个完整、系统的掌握,教给学生学习化学的思维方法,变“教学生学会”为“教学生会学”。

九、适当增设一部分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篇10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方法;能力构建

高职教育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其教学模式与方法在提高教育质量与形成办学特色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综观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理论研究滞后。对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没有理论研究的突破,就不会有教学方法的创新变革,高职教育的改革就会成为空中楼阁。二是教学观念陈旧。目前仍以学科理论导向为主,把传授学科理论作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以受教育者接受理论知识的程度来衡量教学效果。仅仅把学生当作教育对象看待,没有看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知识能力的主动建构者,不了解学生的智能结构与类型的差异,对学生的发展强调统一要求和标准,忽视其个性与特长的挖掘培养。三是实践应用落伍。在教学中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透彻性,要求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习惯“满堂灌”的知识传授方式,缺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重视书本知识,忽视实践训练,致使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就业能力,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

高职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的原则、理念与目标

任何一种创新都必须以先进的理论为支撑。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应把握以下原则:一是创新要依据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理论,并建立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整体背景之下;二是创新要根据高职教育教学的独特性,并建立在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框架之中;三是创新要依托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平台之上。

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体教育与合作学习理论、多元智力理论、终身教育理论、素质教育理论等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影响深远,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个基本观点:

1.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获得的。

2.要承认并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合作学习与师生的互动,和谐地创造积极思考、探索的氛围,使学生快速获取知识与技能,从而造就具有创新思维的实用型人才。

3.人的智能类型与智能结构是有差异的,不同智能类型与智能结构的人对知识的掌握具有不同的指向性。高职院校的学生虽然在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总体上比普通高校学生逊色,但在运动智能、空间智能方面却比较突出,在动手技能的掌握方面比较有优势,高职教育必须重视这种差异,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努力做到扬长避短。

4.高职教育不是终结性教育,而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阶段,因此对学生不能局限于一种职业能力的培养,而要关注其职业能力的不断开发,要为受教育者打下终身学习的基础。

5.高职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而且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职业能力、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全面培养,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和如何发展。

6.高职教育是一种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的教育,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其中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与特定的、专门的职业技能知识无直接联系,是一种可迁移的跨岗位、跨职业的工作能力。

上述观点是高职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的基本理念。以此为支撑,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应贯彻以下基本思想:(1)重视实践与应用,注意协调发展;(2)强调发展学生的智能;(3)使学生的积极性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结合;(4)研究和指导学生学习方法;(5)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6)注意智力的多元性,做到因材施教。在创新的目标上要做到六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高职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的基本要求

强调实践性与其他类型、层次的教育相比,高职教育教学方法更加强调实践性,这既是高职教育教学特色之所在,也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基本保证。教学方法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互动性,重视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能力。二是坚持以实践为本,学以致用,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三是将学业与就业、创业紧密结合,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努力使学生通过实践教学获得就业的技能和创业的本领。

体现先进性高职教学方法的创新必须在教学形式、内容、目标、教师作用、传递方式、参与程度、激励手段、质量控制等方面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一是在指导思想上突出启发性和学生的主动性,二是在改革的基点上突出现代职业能力的培养,三是在创新的目标上强调教会学生学习,四是在教学手段上重视现代先进技术的应用。

突出借鉴性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与方法,如德国的“双元制”,加拿大、美国以能力为基础的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培养模式,英国、澳大利亚的能力本位(CBET)培养模式等,都是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法,虽然囿于文化传统,不可能完全照搬,但其先进的教学思想与一些操作方法对我国高职院校教学方法的创新仍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倡导多样性由于高职教育是一个多因素、多专业、多规格、多类型的复杂的教育系统,并与经济部门、劳务市场有直接的联系,涉及不同的产业与不同的专业,各个专业需要的操作技艺、心智技能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要求有多种多样可操作的教学方法与之对应。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适应复杂多样的教学情境,尽可能地满足学生不同学习的需要。

“能力构建——评价导向”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

鉴于技能教学在高职教学中的地位,应对适用于高职专业课技能教学的“能力构建——评价导向”的教学法进行探讨。

“能力构建——评价导向”教学法的内涵所谓“能力构建——评价导向”教学法,就是根据对职业能力的分析,确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技能的目标,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的引导,使学生主动地构建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品格结构,并在质量目标与过程评价的激励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其运行程序可以归纳为讲解、演示、设计、模拟、评价五个环节(见下表)。

1.讲解。就是通过语言描述,分析并揭示构成技能的理论基础,提出目标和技能标准,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技能的内在联系。主要采用归纳法和演绎法,通过叙述、解释、分析、归纳等形式,突出技能要点,紧扣能力目标,启发学生思考,并配合多种教学媒体,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演示。就是形象地展示技能动作的全部或局部,使学生熟悉事物的形态、结构与变化过程,为掌握这些技能奠定基础。演示可以由教师进行,也可以通过录像或让优秀学生进行。

3.设计。就是通过认知与情感因素对技能的形成发挥作用,将简单模拟变为依靠智能,提高技能训练的速度和效率。要求学生参考范例,在头脑中构成训练程序,把握动作的组合,抓住技能关键,形成技巧。对复杂的技能组合,可以预先设计图纸或方案,使模拟更具准确性和创新性。

4.模拟。就是按照头脑中形成的方案进行实践,使学生亲身体会技能操作的要领。在训练中可引进微格教学手段,教师利用现场摄制的录像,观察、纠正学生的动作,有效地提高技能训练的质量。

5.评价。就是对照目标进行反馈,应避免随意性和一般化的说教,注意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确保评价更具有针对性、确定性和广泛性。

能力构建教学模式的理论意义是以职业能力为依据,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同时力求在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法组合模式、现代化教学媒体的配合方面有所突破,通过对方法和手段的优化,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其理论意义在于:(1)从开发课程模式到改革教学模式,处理好技能与知识、技能与能力、主体与主导、目标与效果的关系,应用CBE职业能力分析和职业技能目标设计方法,制定教与学的目标,抓住技能教学的实践性、学生的主体性、目标的综合性等显著特点,体现以培养能力为主线的原则。(2)依据教育心理学的认知规律,教学方法应对人的信息加工过程进行有序的认知强化,按照心理学的观点,对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以及认知过程特点等一系列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加以控制。(3)教学法的基础是演示——模拟,但对于不同的组织形式和教学内容,必须进行扩展与组合,教材是学习内容的载体,教法是认知活动的桥梁,对教法模式的研究要体现多元化以及动与静的结合。(4)教法模式体现了多元化的思想,可以作为适用于各类专业课程教学的实用型教学方法。(5)较好地体现了教学设计的整体性原则、学习过程的主体性原则以及技能操作的实践性原则。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媒体的运用上,应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同时参照现代教学设计思想,将学生的积极参与、对学生的即时反馈、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这三点作为重点考虑的因素。

能力构建教学模式的实践价值(1)可激发师生在双边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亲密合作、协调互动,共同构建活动主体的过程。(2)可增加训练密度,提高训练效益,较好地实现精讲多练。(3)有利于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形成,既可形成一般学习能力,又可形成包含合作意识与创新精神在内的职业综合能力。(4)能力构建模式适用于各种层次的技术培训要求。(5)可对提高教师的素质起到导向和激励作用,能力构建教学模式是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因此,教师首先应具备指导能力。

参考文献

[1]R·J·斯腾伯格.成功智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谭移民,钱景舫.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观[J].职业技术教育,20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