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5 20:18: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读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师读书论文

篇1

关键词:素质教育 现实社会 读书教学

书是要读的。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是语文教师治学的法宝。然而在近些年的语文教学中学生们屋里哇啦读书的声音,已不大听得见了,而在语文教学中却出现了令人堪忧的现象,学生对课本的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语文能力较差,写字潦草,错别字多,词汇贫乏,说话作文辞不达意等。这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更向教育界敲响了警钟,也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教改提出了一个重大课题。

实施推进素质教育,我认为首先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培养学生智能和自学能力下功夫。因为语文学科不是文学课,而是为各科的学习和将来生活工作服务的工具。在现代社会里大规模的通讯和交际手段飞跃发展。一个人说话的技能技巧和听取他人说话的能力都直接影响着工作的效益。而传统教学只注重学生的书面成绩,忽视了素质的培养,只强调课堂纪律的严肃性,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很少给学生发表自己独特见解和机会。所以说,语文教学要加强素质教育,从培养实用型人才这个总目标出发,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实际能力。因此有必要对语文教学的知识系统进行一次再认识,沟通语文知识系统中各个部分与语言实践的联系,重新认识语文教学要由面向应试转向面向素质,由只注重知识转向培养学生的能力,由只注重读写转向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由只注重课堂教学转向与社会时代同步。认识提高了,教学中就重视了各种能力的培养。

l、语文学科与现代社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语文教学中和现实社会联系起来就能活跃课堂生活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语言实践能力。过去的“读书做官论”是典型的封闭式教育思想写照。今天学生整日被关在教室里,埋在作业堆中和当前减负不合拍。我认为;在讲课时,适当地把国家大事结合在课文中,再采用适当的点拨就能和现实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我在教学中注重把当代社会的活水引入到语文课堂,把中学生同龄人的习作搬到课堂,引导学生阅读现代生活的作品,学习现代生活中常见的文体,让学生写请假条、写订合同、写申请书等文体,鼓励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写社会调查报告,以提高语言的实践能力。教会他们怎样听新闻,怎样看报纸,怎样读新书。让学生关心社会思潮,写观察日记说心里话。还可以把好人好事写成稿,往报社编辑部投,通过投搞使学生学习先进,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还可以以批评的眼光对社会上学生中的一些现象分析讨论,最后也可提出批评。这样一搞;使学生提高了认识,受到了教育,增强了学语文的兴趣。

2、让学生动手干一些学生自己能干的活。学习了新闻和读报办报,我号召学生争当手抄报能手活动,我又向学生介绍一些采访、编辑、排版等方面的经验,抓住身边的事,指导学生进行社会采访,自己动手办报,在办报过程中,加深对改革开放的理解,为自己将来知识的学习,不如教给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方法重要。

过去的陈旧式“把着走、嚼着喂”的做法,既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也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更不能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因此,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经验,挖掘研究探索学生个别心理差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科学化地分类指导,对症下药,才能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质的飞跃,从而提高学生素质,获得教学质量的高效益。

3、“读书教学”应放在语文教学的什么位置上?多年来中高考的模式及应试内容,部分的限制了中学的语文教学,课本学的、背的内容考试中没有,于是课文就不必读那么多了,自然也就没有必要让学生精读、熟读了。取而代之的是把大量的教学时间用在过题“江”、下题“海”之中,希望能在此捞上一两道“高”题,借以提高升学率。其次,高考题型的标准化也限制了中学师生的思维,大家都局限在了字、词、句结构类型,层次分析的圈子里,教师喋喋不休地讲,学生呆呆地听,而琅琅的读书声是越来越少,大有朗读侵占学习时间之嫌。

4、近几年来教育界不断提倡教研教改,我们的老师于是也把教研教改的主题大多定在了讲课方法上,加之教育领导部门的评估产生的误导而出现了一些怪现象,某些领导听评课的依据是教师的语言组织能力,且津津乐道于听“讲”,评教师讲得是否深透,课堂用语是否儒雅,分析是否明白……这某种程度上就助长了“讲”风盛行,于是教师为得到领导的肯定,大“讲”而特“讲”,非“讲”不算上课,因此语文分析课就成了评估教师讲课水平的焦点,而第一课时的诵读则成了被“听课”遗忘的角落。

首先, 语文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教法和学法,也是我国几千年语文教学的精华所在。古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私塾学校也是用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读书、背书。而我们也都知道课本是学生学习的依托,是知识与能力的生长点。俗话说:打球要有球感,弹琴要有乐感,那么学习语文也要有个语感的问题,有了语感才有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语感的形成,又必须靠多读典范作品来实现。读得多,对语文的感悟性,感受力就强;这样就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有助于信息输入,强化记忆,有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有助培养敏锐的语感和审美情趣,因此语文墩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读课文。

其次,语文教学要尽快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在教学中把朗读训练切实重视起来,把有关朗读训练的要求落到实处,把读书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第三,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个人的诵读水平及对学生的指导能力,能以标准流畅的普通话在课堂上进行朗读,以此为学生作示范指导学生诵读。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借助著名播音员的课文录音带及影碟,为学生学习创造一个全新的语言环境,让名家的声音在课堂上响起来,使学生朗读课文仿有材料,学有目标。

篇2

【关键词】早期阅读;提问艺术;教师语言

著名教育家陶知行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发明千千万万,起点在一问”,可见,提问在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早期阅读中,教师是借助图书来和幼儿交流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如何有理有效地提问,才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呢?根据我的工作经历,我认为应该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的提问应该引起幼儿的兴趣

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的提问要引起孩子的兴趣,就应该从激发和活跃孩子的思维做起,而不是机械的问孩子“好不好”、 “行不行”或者“对不对”。这种形式的问题会让幼儿觉得自己所学没有难度,从而不动脑经去思考问题,只是机械地接受老师传递的内容。相反,如果教师提问的问题太难,则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产生一种“百思不得其解”的心理。

教师在提问的时候 ,要充分考虑幼儿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层次,达到所问有所指的目标。比如,《生气的乌龟》的故事中,教师应该先问小朋友“乌龟这样做对吗?为什么”,这时候小朋友们就会认真的阅读故事,并且积极思考。这时候老师应该继续问幼儿“这个故事告诉小朋友们遇到问题时应该怎么办”时,小朋友们就会根据自己看到的故事进一步思考。这样不仅能加深孩子对故事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直观的引导孩子的抽象思维,具有一定的导向性。

二、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提问应该充分激发幼儿想象力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一些诸如“怎么说”、“怎么做”、“怎么想”之类的问题换成是“你会怎么做”、“你会怎么说”、“你会怎么想”之类的问题发问的话,孩子们的回答就不会仅仅局限于故事本身,而是结合自己的所见所想给出自己人认为满意的答案。

比如,在《三只蝴蝶》的故事中,教师可以这样像孩子提问“假如你是红蝴蝶,你会怎么做?”这时候,孩子们就会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回答“我会找一片大点的树叶,躲到下面,然后等天晴了,我再和朋友一起做游戏”、“我会找个地方和朋友们一起避雨,还能和朋友们一起玩”……再比如在讲《12生肖的故事》时,老师可以问“如果你是小老鼠,你会怎么做”,然后再根据孩子们的回答加深问题的深度,比如教师可以问幼儿“如果你是猫,你会怎么做”或者“请大家想想一下其余的11个生肖是怎么到达的”等问题,加深孩子们对于中国传统的12生肖的认识。由此可见,教师的引导对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提问应注意培养孩子的理性思维

幼儿的思维逻辑和行为方式与成年人有所不同,教师在提问过程中,不能简单的追求统一的认识,而是要培养孩子正确的思维方式,提高孩子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孩子们养成凡事问“为什么”的良好的思考习惯。

例如《狼和小羊》故事中,孩子们可能对故事有自己的推测。这时候,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提问,引导孩子们进行理性的思考的推理。比如教师可以问“小羊如果坐在自己家门口哭,没有其他小动物从家门口经过,会怎么样?”“小羊可能会被狼吃掉”、“小羊可能会因为害怕而躲起来”或者“大灰狼正要吃小羊的时候,被赶来的小动物消灭了”。接着在这个基础上在想小孩提问“大家觉得那个可能性比较大呢?”引导孩子们进一步分析不同的结果和不同的原因。

四、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提问应该在自然中把握生动性和形象性

教师就要运用生动形象富有动感,富有色彩的教学语言开启幼儿的智慧之门。

在一次中班的早期阅读观摩教学活动中,老师正在给孩子们讲故事《胡萝卜飞船》,为了表达故事情节的奇特而有趣,教师语调始终很高,特别是在讲胡萝卜不断膨胀,撑破房子这一段,教师加上动作、表情,讲得特别夸张。孩子们一下子就兴奋起来,有大笑不止的,有几个调皮的男孩子更是乘机离开位置在地上打滚了,教师几次停下来维护纪律。在提问的环节中,因为前面没有认真听,很多问题幼儿回答不出,教师只得重新复述故事片段。

鉴于幼儿具有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所以要求我们幼儿教师的语言应注重生动形象和富有感情,尤其是在早期阅读教学活动中,更需要这样抑扬顿挫的语言节奏来引起幼儿充分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高昂情绪。

五、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提问应该引导幼儿多种感官全方位地主动参与学习

教学中,仅满足于让幼儿动口、动手是很不够的,必须让幼儿的思维参与其中,或让幼儿先思考后操作,或边思考边操作,或先操作后思考。这样引导幼儿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学习,才能真正体现幼儿的主体性,促进他们智能的发展。

教师在讲《快乐的天使》时,可以先问问幼儿“你们有没有小弟弟小妹妹啊”,然后再接着问小朋友“你们喜欢小的弟弟小妹妹吗”或者“你们想要个小弟弟小妹妹吗”这时候小朋友的思维距活跃起来了,教师可以再接着问“故事中小朋友的做法对吗”,“如果你有小弟弟小妹妹你也会像贝贝那样对待吗”……这样不仅能让小朋友积极学习,还能告诉教育小朋友们应该和其他人相亲相爱,不能嫉妒的道理。

六、结论

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质量和效果,有质量的课堂提问可以烘托气氛,激发幼儿学习的情感,加深幼儿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在早期阅读中,教学效果与老师的课堂提问技巧有些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要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语言的魅力,并运用它达到教学的目标,改变以往幼儿教育中被动学习、交单重复的做法。

参考文献:

[1]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幼儿教育词典编委会编著.幼儿教育词典[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

篇3

关键词:人性化;文化馆;数字化;建设

文化馆也就是文化活动中心,能够为广大群众提供文化活动场所,是社会必不可少的公共设施。随着目前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文化馆的建设也提出了更多要求。如今的文化馆不只需要进行数字化建设,还需要从人性化角度出发,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以人为本。

一、人性化角度下文化馆数字化建设的意义

(1)文化馆数字化建设可以拓展知识获取的渠道

我国社会已经跨入信息化时代,知识与信息的来源和种类越来越多,内容也日趋丰富。而面对这些复杂的信息资源,人们通常不知道该通过何种渠道获取。对文化馆进行人性化的数字化建设,能够把数量繁多的信息知识细化,并让群众得以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平台选择性地吸收自己想要的信息。这样一来,文化馆就起到了节省大众时间的作用,同时还能更好地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

(2)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有利于实现人的自由平等

目前信息化技术开始逐步简化,大多数群众都已经能够掌握文化馆信息系统的操作方法,从而更高效、便捷地获取知识。对文化馆进行数字化建设,能够打破传统文化馆在时间、空间等领域所受到的局限,使更多人有机会参与其中,并与他人展开交流和互动。因此,这一平台有利于实现人人平等,促进人的自由发展。

(3)文化馆数字化建设可以推动信息资源民主化

对文化馆进行数字化建设,能够将信息资源与文化活动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人民群众打造出方便快捷的文化交流途径,并为人们输送各种最新的文化知识,从而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推动信息资源民主化的实现。

二、人性化角度下文化馆数字化建设的措施

(1)建立人性化的数字化平台

文化馆要联络当地文化管理部门,尽快建立起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系统,为当地人民提供信息化服务。文化馆可以带头打造出数字化的超文化服务平台,使文化服务更加现代化、简便化、多元化。文化馆应当合理利用网络文化服务相关资源,创造资源共享的条件,提高文化资源的数字化管理技术,成立服务监督管理机构,对文化馆的运作实行全面监管。要开启民众意见通道,广泛吸取群众的建议,动态化地把握群众的精神文明需求。要拉起工作交流网,使信息与信息之间能够互通互动,并连接到公众服务平台,从而扩展地区服务空间。此外,还要建设公众文化数字化服务管理网络体制,并逐层递进,在省、市、县、乡等地区全面覆盖数字化文化服务网络,积极打造人性化的文化服务体系。

(2)整合信息资源,提高数字化文化馆的人文价值

科学整合信息资源,能够提高数字化文化馆的人文价值。文化馆管理人员可以按照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将公众文化产品等宝贵信息资源进行充分整合。从载体的角度看,数字文化馆的资源可以分为电子、纸张、网络等多种表现形式。从文种的角度看,数字文化馆的资源又可以分为中文和外语。以此为基础,文化馆在实施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对上述载体进行区别和整理,并依据相对应的公众文化产品体系,针对信息资源发挥导航作用,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而科学的公众文化产品资源。此外,数字化文化馆还要定期更新自己的文化资源体系,从而更好地为人们提供人性化信息资源服务。

(3)建设网络互动式的信息咨询平台

建立网络信息咨询平台,可以强化数字化文化馆的信息咨询服务。文化馆可以引进DRS(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系统,进一步实现文化馆管理人员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人民群众可以通过留言、发送邮件、FAQ、BBS等现代化的数字信息咨询途径,向文化馆管理方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并咨询相关问题。此外,文化馆管理人员也可以利用网络互动的信息平台,对群众提出的问题与建议作出反应。DRS(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系统还可以根据群众的活动情况和信息咨询情况,为群众提供相应的服务,也可以通过服务窗口,及时解决人们在信息咨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因此,打造网络互动式的信息咨询平台,有利于实现数字化文化馆的人性化建设。

篇4

一、倡导“悦读”理念,激发师生阅读兴趣

“悦读”,着意营造读者的良好心境,使阅读活动变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审美愉悦,使单纯的“阅读技术”升华为充满人文精神的“悦读”。情怀。语文“悦读”教学是一种以培育情感为基础、以发展素质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实践。在开展“悦读”活动过程中,学校不仅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读书成为学生的自觉习惯,而且还激发教师阅读兴趣,让读书成为教师的生活享受。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读书成为学生的自觉习惯

人都有趋乐避苦的动机取向,在快乐原则的支配下,只有当语文阅读教学成为一种愉悦式的教学时,语文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读书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

1.鼓励个性化阅读,培养学生多元解读文本的习惯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其间虽有老师力图改变这一状况,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就整体而言,仍然是以教师的讲授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学生既少独特理解,更无阅读。因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为了不让“个性化阅读”成为空话,合川中学的语文教师打破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教师手捧教参一讲到底的陋习,允许学生误读,鼓励学生质疑。师生在轻松欢乐的课堂氛围里,智慧与智慧碰撞、体验与体验交织,学生多元解读文本的习惯便日渐形成。

2.多方位展示阅读成果,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也渴望享受阅读的成功体验,渴望得到教师、同学及家长的肯定与认同。为让学生能够享受到更多的阅读成功体验,学校为学生创设了多方位展示其阅读成果的机会,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成就感和阅读动力,如每月一次的互动式读书交流会。互动式读书交流会是把学生的读书心得和成果推向前台,要求他们在规定时间内向同学介绍自己所读的书,讲述对该书的理解和思考,也袒露自己的困惑,还必须接受同学的质疑,完成答辩。这种思想的碰撞必将极大地激发阅读热情,提高阅读质量,使阅读成为一种生活需要。

3.“破一卷”与“破万卷”并举,保证阅读的质与量

关于学生的课外阅读,无论2001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是《2011年版课标》都要求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并对阅读量提出了明确的总量要求。针对这一“破万卷”的要求,学校不断拓展语文教学的领域,将课内阅读向课外延伸,把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适时补充阅读材料。但“破万卷”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既要遵循“悦读”原则,又不能加重学生负担。对此,学校一方面抓好课内“破一卷”的训练,特别是“四遍发散读书法”训练,即跳读、熟读、细读、精读四遍。跳读,要求学生在读得快的基础上,了解文章内容梗概,记住文中主要的人、事或者观点;熟读,也要求快速阅读,此次阅读目的在于理清文章结构,梳理文章内容,并能简要复述文章;细读,以每分钟200字左右的速度完成理解字词句、理解主要内容、归纳段意和中心思想三项任务;精读,速度不限,完成文章写作特色、创作风格等内容的学习。另一方面,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卷”,展开研究性阅读,并完成读书笔记和读书报告。“破一卷”与“破万卷”并举,既满足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愉悦了学生的精神,又推进了学生的阅读深度,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激发教师阅读兴趣,让读书成为教师的生活享受

《2011年版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个性化阅读体验,特别是主动积极钻研文本受到的情感熏陶、获得的思想启迪、享受到的审美乐趣,是教师指导、引领、点拨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基础,是教师联通学生、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基础。只有喜欢阅读的语文教师,才可能有丰富的阅读体验;只有乐于“悦读”的语文教师,才会在享受阅读愉悦的同时,甘心与学生分享阅读的独特感受。基于此,学校开展系列特色活动,激发教师的“悦读”兴趣。

1.举办读书报告会。学校每年都定期举办读书报告会,组织教师读书并撰写读书笔记和读书论文。读书范围广泛,可为文学作品,也可为专业书籍;文章形式多样,自由诙谐的感悟式小品文、严谨科学的学术论文皆可。学校还邀请专家开展讲座畅谈读书心得,并请专家担任指导教师和评委指点提升教师的读书论文。在教师交流和专家打磨下,很多教师既享受了阅读的愉悦,也让自己的读书心得见诸报刊,“悦读”兴趣高涨。

2.举办语文教师沙龙。语文教研组每月开展一次“语文教师沙龙”,以自由、轻松的方式替代呆板、严肃的教研会议。沙龙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读书交流。读书交流采取年级组轮流承办的方式,让年级组各显其能。这样既为教师创设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又使教师了解到不同学段语文教学的发展与变化。如,初中三年级组承办了文言文教学探讨与实践,全面介绍了他们和学生一起读文言文的过程,学生对文言文教学的期待,文言文教学改革的尝试与经验等,体现了很强的专业性和创新性,给其他教师很大启发。

3.建立教师博客。学校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博客或手机微博,为“悦读”提供一个师生研究交流的空间。在学校官网上,学校准备为教师们开辟博客专区,畅谈读书心得。利用手机微博,教师可以把每天读书的收获记录下来并。依托这些现代的信息化手段,教师与学生拥有了真正平等、自由、可畅所欲言的交流平台,既增进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又激动了他们阅读的积极性,体现了“悦读”的真正价值。

二、注重语文知识教学,夯实“悦读”基础

语文课离不开语文知识的积累。如果阅读过程障碍重重,文本理解不能深入,肯定无法体验“悦读”的美妙。

教师注重知识教学,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成为合川中学师生长期坚持的原则。什么是知识?教育心理学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陈述性知识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往往是一些语文教学的事实、概念;程序性知识主要指向语文基本技能;策略性知识主要表现为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学习状态保持的策略。从三者的关系看,陈述性知识是基础,主要靠识记获得,程序性知识是技能,是识记基础上的综合能力表现,策略性知识是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的方法选择。

基于知识的类型考虑,我们充分认识到陈述性知识的重要基础作用,一方面要求教师自己必须具备全面的语文知识系统,有知识积累,有阅读能力,会选择阅读策略,并注意语文知识教学的系统性。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不局限于陈述性知识积累,更要学会愉快阅读的方法和策略,特别是加强语文知识的实际应用。因此,语文知识教学还应在教学陈述性知识之余,对学生进行程序性知识的教学,做到“陈述知识”和“程序知识”的有机结合,达到“学语文”和“用语文”的统一。只有具备相对丰富的语文知识,减少阅读障碍和理解误区,才能感受阅读的愉悦和成功体验。

三、注重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回归“悦读”教学中心

语文课程的内容十分丰富,语文教学可以因教师风格的差异而异彩纷呈,但是教学目标和内容都必须围绕一个中心,教学的种种举措和行为也都应该指向这个中心。近十年来,这个中心常被指向“人文性”,阅读教学的核心就是引导学生感悟文本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价值态度,这导致运用语言往往被忽视。我们提出的“悦读”教学,要求语文教学必须由“人文唱主角”向“语言为中心”转变,应该把重心放在对具体语言材料的积累、品味、感悟上,放在对语言材料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再根据学生的需要,帮助学生体会、认识语文运用的规律。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凸显语言学习中心呢?

篇5

读书应该是伴随人一生的一种修行。小学时期是人生记忆最好的时期,学生的课程压力相对于初中、高中来说不是太大,时间比较充足,正是培养学生读书习惯的最佳时机。这个时期,学生能否养成读书的兴趣和习惯,开启一生读书之旅的起始点,对其一生的影响是很大的。但是学校读书的口号轰轰烈烈喊了许多年,因为缺乏系统的读书方案和管理制度,加之老师教学理念的僵化与陈旧,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仍然主宰课堂,学生的课外阅读大都处于“自流”状态。鉴于此,如何站在学校层面来探究出一套科学可行、长期固定的管理模式来培养小学生的读书习惯,精心营造书香盈盈的育人环境,使每个学生真正受益,获得可持续的、更长效的收益,是我们每个教育者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双线是指学校和家庭。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读书习惯培养,把“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作为一个长期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拓宽读书的空间和时间领域,在学校(学校)重点读教材,掌握读书方法,课余和课外(家庭)时间读学校“读书工程计划”中的书和自己喜爱的书,使读书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三级指学校将学生的读书规划分为低、中、高三个级别,每个级别都会按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制定相应的读书数量、相应的书目,每个学生都要由低到高逐级达标,从入校到小学毕业,始终有学校的读书工程规划做指导,完成相应的阅读目标,从读书中受到熏陶,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

读书培养模式指学校系统地制定出学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读书管理方法,从书目、数量、方案、测评等方面形成一个科学可行、长期固定的管理模式,使学生养成读书习惯,形成读书能力,从书中不断汲取知识和精神营养,培养现代小学生知书达理、学识渊博的个性风貌。

三、课题的研究与实施

1.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起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校园利用文化长廊和教室内的学习园地营造读书氛围,班级要有自己独特的布置,办靓教室,学校对班级文化每学期进行检查评比。除了现有宣传栏外,校园各楼层的图书角、学校图书室、校园文化广播站、电子显示屏等成为传播书香的一种媒介,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智的启迪、行的规范。

学校制定初、中、高三级读书方案:各年级组长结合学生的年龄、喜好为学生量身订制读书计划。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每月上一次读物推荐课,就是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基础,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向学生推荐各种有益的课外读物。教师上好读书指导课,主要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指导内容包括:怎样选择书籍,怎样阅读一本书,如何做内容摘要,怎样在书上画批及写读书笔记、读后感,从而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同时,减轻作业量,保障学生有充裕的读书时间,让学生手捧图书度过一个又一个美妙的夜晚。

2.教师引领示范,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制订读书计划和考评方案,定期举办不同类型的教师读书论坛,汇编校刊,成为一本专业交流的特色刊物。并组织以“高效课堂”模式为主题的研讨课、优质课、示范课、磨课等教学竞赛活动和教研论文征集活动,寻求适合不同层次、年级学生的阅读方法“授之以渔”。使每位教师在繁忙的教学中不忘记学习,不忘记充电,才会有如源头活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不断提升。

3.精心策划系列读书活动,使学生在读书中成长,在成长中读书

如果学生对课外读物感兴趣,他当然会将自己的小脸埋进书页里面去,直至废寝忘食。精心策划系列读书活动,有效激发学生阅读热情。

低年级可开展读写绘、经典诵读展演、故事比赛、朗读比赛、成语接龙比赛等。中高年级可以开展书签制作、读书心得交流会、读书演讲、读书手抄报展评、经典诵读比赛、讲故事比赛、课本剧表演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将优秀的读书写作作文汇编成册,并争取在各大报纸、杂志发表,增加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充分利用语文周、读书节、艺术节等平台为学生展示交流搭建平台。展示自己的才华,点燃学生阅读热情的火花。

4.提倡“亲子阅读”,家校联动共同育人

一个喜欢阅读的老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孩子,一个喜欢阅读的家庭更容易培养出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因此,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是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的关键。

要更新的家长的教育理念,给孩子创设更好的读书环境,发挥家庭教育优质资源,配合学校的读书工程计划的实施。学校为家长、学生制订亲子共读计划,通过家长会、校讯通等方式,告知家长近期读书书目。学校定期开展“书香家庭”的评选活动,并邀请家长参加“亲子读书交流会”展示读书成果,帮助孩子走上自主阅读之路。

篇6

关键词:引导;阅读;氛围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0-0113-01

一、 创设良好阅读氛围

1.创设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在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情况家长调查的基础上,召开家长会,改变部分家长的陈旧观念,取得家长的帮助,保证课外读物有来源,课外阅读有监督。

2.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教室内张贴读书名言,布置班级读书角,图书来源一是学校图书馆,二是学生家中藏书。同学之间可交换阅读书籍,提高读物利用率,减轻家长经济负担。“读书小屋”每周推荐一本好书,营造浓浓的书香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教师参与和学生共读。阅读可以让我们的文化底蕴渐渐地丰厚起来,思维逐渐地活跃起来。久而久之,我们的身上就会带有某种特殊的精神气韵和文化归属感,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与教师共同阅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也便于教师进行及时引导。

二、课外读物健康、适合

1.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数是以个体的形式来进行的,有的喜欢名家名著;有的喜爱科普作品;有的迷于军事知识;还有的只对卡通书籍感兴趣……因此,我们放低要求,允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2.选择健康、有价值的书课外阅读益处很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论文格式,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尤其孩子,纯净幼小的心灵如果借助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和经典名著来滋养,心灵会日渐纯净,感情会日渐丰富,兴趣爱好会日渐广泛,智力与承受力也将日渐增强。

三、提高课外阅读能力

1.边读边记。根据阅读情况填写读书卡,记录阅读的篇目、时间、字数、摘录好词佳句、展示心得体会,学会积累,学会与文本对话,学会做读书笔记;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再创作(会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以保证阅读数量,提高阅读质量。

2.集中指导,提高课外阅读能力。学生共同阅读同一读物,便于教师指导。但教师要挑选出人人喜爱的读物,并不是一件易事。人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外书屋”,介绍了德国著名漫画家埃?奥?卜劳恩的漫画“好看的圣诞书”,它的幽默、温情一下抓住了孩子们的心。我顺势引导阅读漫画集《父与子》,它由一组组生动幽默的画面组成,幽默、温馨,流露出纯真的赤子之情和融融的天伦之乐,感人至深。我请孩子们谈体会,谈各人发笑的角度,从而理解“各人笑各人的所笑”正是漫画集所独具的魅力。并根据本单元课文均体现父母之爱的特点,重点推荐漫画“寻找出逃的儿子”等,分组学习,小组交流,填写读书卡。

四、搭配的当,减轻负担

1.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确实在社会上处处有语文,人人时时学语文、用语文。在语文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去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美,并结合一些特殊的课文,特殊的节日,特殊的事件,特殊纪念日等拓展阅读。如学了《景阳冈》,引导阅读《水浒传》有关章节;学了《十里长街送总理》后,推荐阅读《大地的儿子》;学了《少年闰土》,推出鲁迅小说《故乡》。3月5日,读《雷锋的故事》;父亲节,看朱自清的《背影》……学生手中的《同步阅读》教材,文章不但精彩,而且与课文主题紧密相连,应充分利用。

2.保证阅读时间。课外阅读需要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囫囵吞枣地应付课外阅读量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要控制过多的机械繁琐的语文书面作业,保证学生每天有半小时自由阅读的时间。每周的周记也可改为阅读、与家长交流、填写读书卡等。假期作文改为出一期读书专题小报等等,让语文作业变得有趣起来。

篇7

一、目前我校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或困惑

我校共有教师174人,平均年龄达45岁左右,其中3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占12.1%,46岁以上的教师占18.2%。近几年骨干教师外流严重,新教师补充不足,接近老龄边缘的教师越来越多。综合分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部分教师职业倦怠,不良情绪在不少教师身上时有表现

主要表现有:小胜即满、自我陶醉的浮躁情绪,目标不明、方向不清的马虎情绪,灰心丧气、唯条件论、唯生源论的埋怨情绪,消极怠慢、无所作为的应付懈怠情绪,吃老本、摆资格、拈轻怕重的得过且过情绪。部分教师认为,不久就要退休了,该拿的职称也拿到了,似乎看破一切,超脱凡尘,事业心、责任心有待进一步提高。

2.教师的专业学习、自我发展意识不强

所有的教师都知道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学校要求怎么做,也都能去做,但往往都是被动式。主动学习、主动发展自己的教师不多。教师精研细读课程标准、教材的少,小说、杂志类泛阅读和应付教学、拿来主义的浅阅读多;部分教师不愿意参加听评课、研讨会、外出学习等,安于现状,不想也不愿参加专业学习;不少教师的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始终处于一个原始状态,教育教学能力相对薄弱。

3.缺乏课堂改革的勇气和信心

课堂教学改革“穿新鞋,走老路”甚至“穿旧鞋,走老路”的形式化、表面化现象还比较突出。很多参加培训后的教师对从教学理论转移到教学实践,把名师的理念和方法迁移到自身,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课堂感到力不从心。

4.教与研“两层皮”,只教不研,缺乏课题研究意识

例如,听课形式性、任务化;评课或“蜻蜓点水”或“满堂红”或“八股式”等现象时有发生;科研能力不足,论文“拼凑、空洞、肤浅”,任务化、功利主义思想严重;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持续发展后劲不足,此外,个别学科组在学习研究、传承创新、集体创优等方面氛围不浓、组长引领缺乏招数,有效落实力度不够,缺乏工作创新和动力。

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对于如何架设教师专业成长的通道,以及如何提升教师实施课程改革的能力,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校情、师情、生情,也有校本的途径和经验。我校的做法主要有:

1.坚持“以教师为本”,树立“一切为了教师、服务一切教师”的理念

一是全心全意地为教师服务。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做到既严格要求教师,又尊重、信任、依靠教师;既严肃管理上的要求,又统筹协调好教师的个人需要,帮助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为教师实现自我价值创造条件。

二是积极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践行“以文化影响习惯”的教育理念,积极打造以“诚心相待,和谐发展、乐教乐学”为主体的“爱生、敬业、善教、博学”的教风和“自主、合作、慎思、乐学”的学风,力争把学校的理想、信念、价值潜移默化地迁移到每一个教师的思想意识之中,转化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增强教师的自我管理意识,力求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管理境界。

三是“聚焦每一个、逐点透析”,落实引领责任。首先,校长要当好“设计员”“指挥员”。校长应亲自负责方案、路径的设计,鼓励教师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专业学习;建立以“学科带头人、教师能手、教学骨干、年轻教师”等不同类别的目标引领体系,引领教师自我发展;坚持用目标引领、用目标激励、用目标考核,激活教师的希望和梦想,点燃教师的激情。其次,业务干部要当好“信息员”“服务员”。努力安排各种提升教师专业成长的活动,抓好各阶段计划制订、任务分解、过程跟踪与指导监控;随时帮助教师转化消极情感,建立积极向上的工作情感、稳定的“工作场”和学习热情。再次,校长应激励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当好“引领员”。完善骨干教师选拔与培养机制,定期以骨干教师专题报告、讲座等校本研究为载体,着力优化学校“开放与交流、研究与合作”的学术氛围与过程。

2.深化“且学、且行、且思”的推进模式,着力优化教师资源

“且学”即立足校本,与时俱进,加强学习,转变观念;“且行”即落实学习到的教育理念,实现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统一;“且思”即教学实践后的反思。“学”是基础,“行”是根本,“思”是关键。“且学、且行、且思,再学、再行、再思”,就是追求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快速“螺旋式”提升。

且学——学习中提高。黑格尔说:“人是靠思想站立的,没有思想就没有行为,就没有教育。”挤出时间来学习、思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佳途径。

一是“与书为友”。“一个着眼发展的学校,应该是富有阅读底蕴的;一个希望优秀的教师,应该亲近书籍。”因此,坚持每学期为学科组订阅教育报刊,定期选编选学一些教育理论经典书籍、材料,通过组织教师带问题自学,组织名著漂流、读书演讲、读书论坛、读书展评、读书人物评选等活动,多种渠道促进教师的专业学习,让教师树立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意识,让教师在阅读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促进教育思想的形成和教育智慧的增长。

篇8

一、定位“书香校园”建设的价值取向

1 促进教师读书的自觉需求,用读书提升教师素质

我校在图书馆专门开设了教师阅览室、温馨书吧。向教师推荐了必读和选读书目,让全体教师利用假期、节假日等大好时机看书,摘录读书笔记,学期末还进行教师必读书目测评,每一学期评比一次学习型教师。学校给每位教师配备一台笔记本电脑,使教师上网学习更加方便;要求50周岁以下教师在校园网站开设个人博客,撰写读书心得、学习感悟与大家交流分享;每学期定期组织读书论坛、读书沙龙、演讲比赛、读书交流会等丰富多彩的教师读书活动,极大地提高了教师读书的积极性,从而有效促进了教师读书的自觉需求,提升了教师整体素质。

2 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让读书与学生相伴终生

“书香校园”建设活动能够点燃学生的读书热情,形成健康的校园阅读风气。在“好书你我读”活动中,各班因地制宜,从班级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六年段设置了“流动图书箱”,六年段的老师为每个班级准备一大箱的“流动图书”,并且让“流动图书箱”在各个班级经常性地交换、流动;五年段成立“好书交换站”,各班组织学生把自己看完的书拿来放到班级的图书角,派专人做好登记,保证学生的图书不丢失,保证每个学生随时随地有书读;三、四年段成立“读书俱乐部”,在俱乐部里,孩子们开展了“我向你推荐一本好书”“我的读书故事”“读书心语录”等活动,许许多多的读书故事让大家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体验。这样不仅让每本书发挥它最大的作用,而且也形成了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通过读书使学生的知识得以丰富,精神得以陶冶,智慧得以启迪。读书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良好的读书习惯让读书与学生相伴终生。

3 创设家庭的读书氛围,推进“书香家庭”的创建

以学生影响家长,以“亲子共读”等活动推动家长读书,以“家校联动”推进“书香家庭”的创建是“书香校园”建设的重要目标。我们主要采取以下举措推进“书香家庭”建设:①建议家长每天抽出30分钟,与孩子一起进行亲子阅读,一起体验阅读的乐趣;②有条件的家庭可与孩子一起撰写“亲子阅读日记”,把读书的故事、读书的心得、读书的快乐写进日记,记录家庭的读书历程;③建议家长经常带孩子走进书店,博览群书,拓宽读书渠道,激发读书热情;④倡导建立健康奖励制度。如,孩子过生日或过节时,买一本好书作为礼物送给孩子;⑤建议每个家庭至少订一份报刊。通过创建“书香家庭”,有效提升家长的整体素质,改变家庭教育环境,提高家长教育水平。

二、拓宽“书香校园”建设的方法途径

1 把“书香校园”建设与课程改革结合起来

我校在书香校园建设过程中,结合新课程的要求,将阅读纳入课程计划,每周开设了2-3节阅读课、阅读指导课和文学欣赏课。低年级由语文教师指导阅读,中、高年级则采用指导阅读和自主阅读相结合的形式,由语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带领学生潜心阅读经典美文、领略中外名著、吟咏古今诗文,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在实践中,我校积极探索课外阅读指导方式方法,逐步形成课外阅读的基本课型。学校每学期还开展阅读指导优质课、优秀案例评比,不断提高阅读指导课的质量。

2 把“书香校园”建设与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结合起来

在打造书香校园的过程中,我校针对小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常规活动和主题活动,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的作用,紧密配合学校中心工作,力求从小处人手,开展了“诚信”“廉洁”“孝心”“礼仪”“感恩”等专项读书活动,着力打造读书节系列活动,在浓郁的书香中使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得以提高,人格得以健全。

3 把“书香校园”建设与积淀校园文化结合起来

建设“书香校园”的过程就是我们创建学校文化的过程,不断培育优良校风的过程,也是不断形成文明、合作、爱心、上进的育人环境的过程。我校在校园内布置文化长廊,将师生典型、师生艺术作品、学生规范教育等进行了有效整合;在综合办公楼道增设以文化浮雕、文化挂件、学科知识、师生书画为主的文化景观;在教学楼走廊悬挂了有益学生良好性格养成的经典名言;根据学校规划和班级特点,在每个教室设置主题鲜明的班级文化墙,班班有特色、班班有班规班约等,使得整个校园充盈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三、完善“书香校园”建设的保障体系

1 图书资源立体化,为“书香校园”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两年来,我校以创建省级示范图书馆为契机,以建设“书香校园”为抓手,加强学校图书馆建设,投入40多万元购买图书及相关设施,并在现有图书资源的基础上以每年生均不少于20元的标准购置更新图书,坚持每天对师生开放两室。通过学校图书流动和发动学生捐书建立班级图书角,建立图书共享机制,开展“图书漂流”“好书交换”等形式,使学生之间、班级之间的图书定时进行交流,并最大限度的发挥图书的作用,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学校还通过建立“电子阅览室”“开放式图书架”、设置走廊“图书橱”,让学生随手可以拿到书,随时随地可以看到书;通过出台奖励制度,鼓励师生自主订购报刊图书,建立师生个人小书架,从而达到全方位、立体化丰富学校图书资源,为“书香校园”建设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

2 学生阅读课程化,为“书香校园”建设提供时间保证

我校将阅读纳入课程计划,强化教师的阅读指导。早晨组织学生“浸润书香”,课前和午间则开展“课前一诵和午间一读”。“课前一诵”即每课前三分钟的古诗文、名言格言、成语积累、美文背诵等活动;“午间一读”为每天中午留有保证每个学生进行自由阅读和“经典诵读”时间。强化每天早晨、午间的阅读效能,措施落实,排出各班晨间、午间阅读教师值班表,在学生阅读时间,教师进教室陪同读书,巡视指导,做到专时专用,从而确保学生的阅读时间。

3 评价检测常规化,为“书香校园”建设建立激励机制

篇9

一、多措并用,广辟蹊径,探索成果推广的有效性

教育科研是实践性的研究活动,它的突出特点是将学校实践活动与教育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并将研究的结果用于改进学校的教育实践。学校带领教师采取多种方式边研究、边总结、边应用、边推广,在研究中促进推广,在推广中深化研究,形成独具特色的科研成果推广方式。

1.选准起点――搭建“推果”交流平台

为了及时宣传、交流和推广科研成果与工作经验,学校在校园网和宣传栏中开辟了“科研专栏”,编制了“科研导报”,在校园的文化长廊及办公楼内创建了“名师”长廊,在教学楼走廊及室内建立每周一更新的学生成果展台以及经过长期积淀形成的学校特色展示。“推果”平台的创设,不仅注重显性环境的怡人功能,更注重隐性环境的育人功能;不仅注重自然景观的和谐,更注重人文景观的和谐;不仅注重环境外观的改造,更注重环境文化的打造。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使之成为润物无声“活”的教科书。

学校利用交流平台扩大了成果信息的透明度,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了解和交流。通过一系列的推广措施,教师关注成果、研究成果的意识加强了,行为跟进了,各类优秀的科研成果在不同级别的网站上得到充分的展示和推广,2009年度教师发表科研成果稿件达400余篇。

2.巧用支点――开发“推果”实效载体

科研成果的推广需要一定的载体作支撑,方能发挥牵引助推作用,突显其价值。在实践中,学校巧用“支点”,力求载体的实效性,让成果推广具有一定的生命力。

(1)以活动激发积极性。一是举办征文活动。学校根据课题研究情况,发动教师撰写教育叙事或科研论文,进行一系列评选活动并择优参加各级部门的评奖活动。在连续两年山东教育社组织的教育叙事征文活动中,学校每年都有三十人次以上教师获奖,2009年五篇文章被推荐至《山东教育》上登载,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教师参与研究、参与学习和推广成果的积极性。二是组织观摩研讨活动。举行校园十大教学能手、科研先进个人等项目的表彰,并定期举行观摩研讨活动,引领教学改革新潮流。三是组织成果交流会。每学期学校组织一次以课题组为单位的成果交流研讨会,让年度获得成果奖的教师介绍自己有效的做法和取得的成果,并提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打算、建议,然后择优在新学期教师大会上作典型交流,让教师的科研成果在学区内得以有效、全面地推广应用。

(2)以培训强化持续性。学校根据科研规划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培训制度和计划,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一是专业引领。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读书论坛活动,旨在“以读促思、以读促教、以读促做”;每年邀请专家做一次科研讲座,加强理念的提升和方法的引导。二是同伴互助。组织教师相互听评课,构建组内教师间的合作共同体,有效地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实施“蓝青工程”,促进新老教师互勉共进,共同提高。三是自我反思。课题组定期举行总结反思活动,通过教法研究、问题会诊、案例分析、实践反思、观摩讨论等,促使教师学会在研究中应用,在应用中研究。

(3)以激励深化持久性。一是学校规定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评奖和发表的论文计入年终教师工作考评中,以此激发教师总结和推广成果的积极性;二是定期召开由正副校长主持的教科研成果推广现场会,对表现特别突出的教师予以特殊奖励;三是举行课题成果汇报课,让取得教科研成果的教师上成果实践课,充分展现科研的魅力,共享成果带来的成效。

3.关注热点――择选“推果”精品内容

科研成果的推广需要根据研究目标选择有价值的热点内容、精品内容,将推广工作由浅人深、由点到面、点面结合、全面推开,发挥应有的效益。“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课题组在研究中,总结汇编了《融“课堂、课外、校外”三维教育于一体,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资料,全校教师人手一份进行研究学习,并借鉴应用。经过一年时间的实践,师生又共同开发出了《好习惯我养成》系列校本课程,实现了对课题成果的全面推广。省级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创新应用”的研究成果获省二等奖,学校及时把该研究成果作为具体“推果”内容,推广到各个教学领域。在此基础上,学校又将研究思路和成果进一步拓宽和延伸,组织开展了“探寻美丽的生态家园”、“探寻峨石瀛波消失之谜”、“走近花斑彩石”等研究性学习活动,其中四项成果分获省创新大赛的一、二等奖,一项获全国第25届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二、研用结合,着力实践。注重成果推广的实效性

学校在“十一五”期间共有各级课题二十多个,不论课题的大与小、高与低,都是促进学校教育发展的着力“点”,将每一项课题的研究与应用有机结合,追求实效的“推果”过程,让课题之间彼此牵引而又相互促进,在实际操作中力求研用多“度”结合。

1.评价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有尺度

“推行‘五四三二一’评价”课题研究是学校进行学生评价创新的有效探索,此课题研究成果在教育部主管的《网络科技时代》上推广。学校改进原有“学生成长记录袋”不能即时对学生进步予以直观展示的不足,在全校各个班级设立“奖牌榜”,对学生各个方面的进步采取颁发鼓励牌、铜牌、银牌、金牌、奖状五种逐级跃升直观形象的动态奖励,让学生时时看到自己的进步,在进步中明确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在与其他同学的比较中找到差距,由缩短差距的愿望产生继续努力的动力,通过继续努力叉获得进步,如此往复,形成良性循环。评价,不再是一把尺子衡量出来的冷冰冰的结果,而是多把尺子衡量的动态激励过程。学生在此评价过程中看到了自己和别人身上的闪光点,在“自我意识”的觉醒中找到了归属感和认同感,尤为可贵的是,他们获得了更多的成功体验。

2.听课评课――构建“生命化课堂”有力度

学校在积极推广“十五”期间省级科研成果“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外校的先进科研成果“构建生命化课堂”,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点,展开系列研究与实践。通过“预习课、新授课、综合课、复习课、矫正课”五种课型的着力打造,深入开展“五段式”听评课活动,促进科研成果向教学效益转化。

“五段式”听评课,即“常态课、诊断课、提高课、达标

课、创新课”。“常态课”是要求所有教师开放常态课堂听“推门课”;“诊断课”是对比新模式展开听、评、议、改;“提高课”是针对诊断出的问题改进完善;“达标课”是对全校教师“地毯式”听评课,先“树标”,再达标,着重做好“评改”;“创新课”是各学科骨干参加校级“示范课”的展示,打造校级名师。通过“五段式”听评课,“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和“构建生命化课堂”的科研成果得到推广和巩固,唤起了教师“见贤思研”的觉醒意识,不同层次教师的授课能力均得到了提高。

3.校本课程――应用成果有效度

在课题研究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学校立足于学生的个陛发展和兴趣需要,开发了校本课程《探索与创新》,涵盖了“创新与人文、创新与生活、创新与科技、创新与环保、创新与艺术”五大篇章的内容。由于内容贴近师生生活,课时得到有效保证,管理措施到位,激起了师生的高涨热情。在实施过程中,学校有近二十件教、学具在省创新大赛中获奖,有近十篇学生的实践活动论文获省、市级奖励,该校本课程被威海市教育局评为“优秀校本课程”。在“后进生心理问题的个案研究”课题实施中,学校精选部分后进生转化案例,研究开发出《J心路鑫语》校本课程,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教育及心理辅导,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从而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有效实现课题研究成果的全面推广。

4.家校合力――拓展“推果”有广度

在课题研究中发现,学生很多不良行为习惯来自于家庭的不良影响,为此,搭建家校互动平台,增进教师、家长、学生三者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凝聚家校合力。修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成为学校新时期重点工作之一。

学校定期开放家长学校,邀请家长参加教育案例分析会等,将学校教育的先进经验传递给家长,帮助家长有针对性地掌握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方法,提高教育效果;学校还充分发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这个纽带作用,利用其中的“自我评价、家长评价、学生小组评价、班主任评价”四个项目,有效地形成了师生对话、师长对话、生生对话和亲子对话的格局,让学生、家长和教师能够近距离地接触和交流,在学校、家长、教师和学生之间架起了心灵的桥梁,家校之间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

三、全面发展,和谐共赢,强化成果推广的功效性

篇10

奏响领导班子建设主题曲

常言道:“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但苏爱萍校长认为带领出一个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的干部团队,才是成就一所好学校的关键。学校现有班子成员10人,其中七名中层干部都是新提拔起来的,平均年龄不到34岁。他们业务上个个都是行家里手,工作热情高涨、活力四射。但经验的不足,同事之间欠缺磨合等问题,也在日常工作中凸显了出来,阻碍了学校及其个人的发展。为让这些的年轻干部迅速成长起来,塑造起一支敢打硬仗、能打硬仗、善打硬仗的班子队伍,她从如下三个方面打开思路。

树立争先意识,提升学习力。实验小学的地位和作用,要求他们在争创一流教育质量的同时,也要争创一流的业绩。这就要求每位领导干部必须具备不甘人后、永争一流的素质。为此,他们在干部队伍中开展学习活动。一是向书本学习。每学期,他们会有针对性的开展领导班子读书活动。上学年,他们共读的是《管理十戒》《赢在执行力》等管理理论书籍,并利用班子会的时间交流读书收获,分享读书成果,从中习得管理的精髓。二是向先进学习。学校虽在省内有一定的知名度,但相比省内名校,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见贤思齐,他们怀着谦逊的态度,定期派出中层干部到省内乃至国内名校学习先进经验,2011年先后前往东营、临淄、济南、博兴等名校实地考察,学习如何打造校园文化,如何擦亮学校品牌。每次外出学习归来的成员,总要在第一时间与大家一起分享所见所悟,以点带面提升整体的管理水平。三是在实践中学习。实践出真知,在履行职责中总结方法,提高能力也是中层干部的“必修课”。年轻中层干部欠缺的是实践经验,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磨练。她创新提出了“网状管理”管理模式,即每位中层干部除了分管相应的学科之外,还要分管一个年级教育教学工作。除了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引领教师实践新课改以外,每位领导干部还要负责起所辖年级的一切管理事宜。每周的班子会,中层领导都会将所分管的学科及年级本周工作进行梳理总结,介绍本周自己具体干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还有哪些不足之处等,并对下周工作做出计划打算。此举使干部们下到教学第一线,在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同时,拉近了干群关系,锻炼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树立大局意识,提升凝聚力。树立大局意识是提升凝聚力的关键。她总是强调要以大局为重,抛开个人恩怨,走进工作,履行职责,才能提高凝聚力,带动学校整体发展。一是讲团结。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兴旺。他们很快达成共识:年轻的班子团队成员可以个性张扬、各有特点,但是,好领导不是独行侠,还要讲大局、讲团结,有话说到当面,背后互相搭台。二是讲服务。在倡导以人为本的大环境中,作为领导不能高高在上,居高临下,而应该深入到师生群体中,了解师生的心理需求,为师生的发展当好服务员。在管理中,她坚持做到待人以诚,处事以真,经常与老师坦诚交流,在第一时间了解一线教师的工作状态,面对教职工最关心、最热点甚至最反感的问题,认真查找问题的症结所在,用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的方式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在生活上给予教师精神抚慰,当教师工作劳累或工作不顺心时,则积极地帮助,耐心的疏导,真正做教师的贴心人和知心人。在工作中尊重师生,讲民主,热点问题焦点问题阳光操作,在专业上给予教师精神鼓励,老师需求的,就是他们服务的,满足教师不同层次的愿望。要求每个领导干部必须宽以待人,严以律己,急师生之所急,尊重教师,关爱学生,想师生之所需,用爱心和责任编织教育的辉煌。

树立实干意识,提升执行力。学校的办学思想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来落实。因此,他们在干部队伍建设中既要求加强实干精神的培养,又要求提高工作的执行力。一是率先垂范。“领着老师干,干给大家看”是她工作的信条,也是全体班子成员遵守的信条。只有领导班子走在前面,干在前面,率先垂范,才能赢得全体师生的统一行动。为此,凡是要求师生先做到的,领导班子必须首先做到,绝不搞特殊化。这样一来,学校的各项工作做到了令行禁止,很少有人违反学校工作纪律。二是提高执行力,干部队伍的执行力,是衡量干部素质的关键所在,也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再好的办学思想如果没有很好地落实也只能算是空想和梦想。在具体工作中,她要求每位领导班子成员严格落实行政办公会的决议,认真落实好部门的各项工作。既要学会谋划全局,统筹安排,又要学会突出重点,方法灵活。做到重点工作全力抓,紧急工作优先抓,难点工作配合抓,同类工作合并抓,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项工作落实到位,才能保证提高领导干部的执行力。

敲响教师队伍建设最强音

苏校长认为,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建校二十多年来,学校培养了一大批名师,很多现已步入领导岗位,他们正以责任和爱心编织着教育的梦想,推动者及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现在,学校有教师一百多人,生活背景、个体经验、知识层面等各有不同,怎样带领这支队伍创造优质的教育,让人民满意、领导放心呢?她的具体做法是:

责任激怀。苏校长经常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是优美的语言、广博的知识,还是丰富的教学经验?几年的教育实践告诉她,最重要的是要有爱心与责任心。林崇德教授指出,“师爱是师德的灵魂”,“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 教师职业之所以神圣就是因为教师需要爱很多别人的孩子,还不是普通的爱,必须得是发自内心无私的大爱。爱不在,责任不在,教育亦不在。教师的劳动是平凡的,生活是清苦的,责任与爱心又来自何处?围绕“和美教育”核心,学校组织过师德大讨论活动。每位老师都围绕“和美”这一核心,阐释师德的真谛。理越辩越明,道越论越清。通过讨论,老师们认识到“和”在人际关系和师生关系,“美”在言行、美在专业发展,而要达到和美的最高境界,是需要付出高度的责任心!责任是方向,爱心是明灯。在工作中,教师们学会了让责任来提醒自己,用爱心去照亮每个学生成长的路程。

读书丰富内涵。读书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不仅可以增长知识,同时也可以丰富文化内涵。 学校高度重视读书活动,并将这一活动作为提升教师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的重要载体。一是倡导广泛读书。“让读书成为习惯”“诗书气滋养底气”,已成为实小教师的共识。读书,也已成为实小人最具时尚的休闲方式。学校要求教师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从优秀作品中汲取营养,从而提高教师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修养。阅读大量教育刊物,丰富知识,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二是倡导定向读书。根据教师不同的教育需求,有重点阅读相关书籍。学校还鼓励老师再读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书籍,精读现代教育理论,指导现行教学。三是倡导引领式读书。学校领导在率先读书的基础上,结合师生读书的现状,有计划地向教师赠书,引导教师在读书中提升教育理念。结合所赠书目,开展“好文推荐 两周一得”活动。学校还以“实小开讲”QQ群为平台进行三个层面的网上读书研讨:一是35岁以下教师参与的读书沙龙活动,以此推动青年教师的读书工程;二是班主任参与的班级管理大家谈活动;三是语数英老师就如何提升教学质量进行大讨论,互相取长补短。

科研启迪智慧。立足于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学科本身的发展规律,苏校长带领她的团队不断加大科研力度,以期寻求质量提升的增长点,教师发展的突破点。

一是“小课堂·大视野”——开展好校本教研活动。什么是校本教研?苏校长认为,立足于学校资源平台,开展的一切活动都是校本教研。学科教研中,学校秉承“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的理念,切实解决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积极构建符合学校实际、学生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一总目标引领下,经过不断摸索、不断总结最终确立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学模式:语文“生本高效131”课堂教学模式、数学 “导—研—展—练—测”五步教学法、英语为“五环教学法”等模式。在此基础上,扎实开展“同课异构·达标争优”课例教研活动:树标立竿——语数英三科选择学科名师人选执教示范课,为大家树立学习的榜样;学标会诊——由学科骨干教师执教观摩课,同学科教师评课议课,研讨如何学标;达标践行——各学科教师自找与优秀教师的差距,借鉴他人成功经验,完善教学设计,以模拟课形式参加课堂达标活动。考核小组依据《实验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量化打分;不达标教师二次备课后再上达标课,直至达标为止。以此推动课堂教学改革走向深入。

二是“小专题·大学问”——认真实施小专题研究。小专题研究是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而采取的一种研究策略。在选择小专题时,学校倡导教研“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的研究策略,严格迈好“四大步”。第一步,将权力下放到各教研组,将申报的课题研究的主持人全部确定为教研组长。利用教研时间召开研讨会,引导教师们及时发现和提炼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亟待解决的热点难题,确定研究的内容,商讨研究的步骤及人员职责,撰写课题申报表。第二步,各学科小专题确定后,每位教师根据自身特点制订方案,包括对该问题的原有认识、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相关理论支撑和行动计划等,以此来把握自己的研究方向。第三步,在行动研究、个案分析和反复实践中寻求解决方法,通过案例、阶段性总结等形式随时归纳整理,把实践中较为零散的初步认识,提炼为理论意义的经验。第四步,通过教师间交流及邀请教研员指导等形式,借助同伴和专家的力量来验证自研究的成果,及时反馈改进。如提高课堂操作的实效性研究等课题,在提炼、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专家引领、主题沙龙、案例呈现等方式进行探讨,从宏观上引导教师的研究行为。

三是“小研究·大收获”——重视重点课题的研究。学校重视各级各类课题的立项与研究,制定了严格地课题立项和研究制度。目前学校承担国家、省、地级大课题共19项,对每一项课题,学校都注重“双强”入手:一是加强科研组织领导,以校长为统帅,以副校长具体负责,以教导主任、课题组长为中坚,以学科骨干教师为成员成立课题研究工作网络体系,搞好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的论证、立项、申报和实施研究、结题、成果推广等工作;二是加强课题过程管理,每双周一的下午为课题组活动时间,课题主持人定期向课题组老师汇报课题的进展情况,全体老师围绕这些课题,结合教学中的问题或困惑进行主题研究。通过说课、课题研究课、评课、教学沙龙等多种形式展开讨论,集思广益,达到同伴互助、共同提高。为促进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学校制定了课题奖惩政策,对教师参与研究的任务量化积分,同时实行“四鼓励”机制:即鼓励教师承担课题研究,鼓励教师撰写论文,鼓励教师拜师求教,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大赛,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化。

弹响学生健康成长主旋律

教育的基本交织趋向,首先应该锁定的是学生的整体素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及良好的习惯。要让学生有时间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生命素质、生命质量,让每一个生命都能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习惯奠定美好人生。每天上学放学,实验小学的校园里,学生都会自觉排成两路纵队,有序地出入校园,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得益于多年养成的良好习惯。深受启发的同时,苏校长认识到,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甚至可以主宰人生。学校致力于推进学生的养成教育,让学生在校读书五年,让好习惯伴随其一生。

要养成良好习惯,首先应该找到学生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学校组织教师设计并发放了家长问卷和教师问卷,对1000多名学生家长和百余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汇总,确定了低、中、高年级各9条急需培养的习惯。接着,组织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备课,找出解决学生不良习惯的方法,编制《学生习惯养成手册》,为后续实施教育提供了教材。

为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校们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设计了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争优卡”、“评价卡”作为奖励,创编了习惯养成歌曲和养成儿歌,让学生在随时随地的哼唱、背诵,形成无意识记忆,轻松地把习惯养成植入心田。

书籍浸润多彩童年。“阅读改变人生,书香浸润灵魂”,在这里,苏校长希望为孩子打造一片阅读的净土,让读书成为孩子的一种最自然的生活状态。学校开展的“阅读中外经典,享受读书乐趣,打造书香童年”系列活动,得到了家长、老师及学生的支持与认可,并获得了良性的互动,全面推进学生读书的进程。学校组织的书友会、少年读书论坛、爱心书市义卖等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以活动促阅读,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阅读,既开阔视野,陶冶了情操,又提高阅读能力。学校先后举行的亲子同写读后感、亲子同题习作、亲子读书汇报交流、亲子演讲比赛等活动,激励亲子共读,既增进了亲子感情,为推动全民读书,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活动提升综合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学校将课程资源从课堂走向课外生活,走向社区,走进大自然。学校借助清明节、助残日、国庆节等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积极参加文登春晚、教师节展演等活动,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能力。多样有趣的活动,不但没有落下孩子的成绩,反而使孩子们在合作中领悟到集体的力量,在拼搏中锻炼了顽强的毅力,在实践中体会到生活的快乐,在竞争中增强了信心。

唱响家校和谐沟通协奏曲

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家校协作,和谐沟通越来越凸显出其重要作用。其实,每个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坚实的爱的团队支撑着,只有家校能够共同携手,目标同向,一定会合力书写好 “培育孩子”这本美丽的童书。因此,学校通过搭建一系列的平台,致力打造互动互助、共享共赢家校关系。

搭建交流的平台。为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及时了解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学校通过定期向全体家长发放“致家长一封信”、公布各处室电话、校园网设立“校长信箱”、定期电话回访等方式帮助家长了解学校动态,便于家长随时向学校反映情况,赢得了家长的大力支持。学校还重视家访工作,通过做好家访培训工作、拓宽家访途径等方式,提高家访的实效性,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

搭建学习的平台。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环节,父母对孩子在这一时期的影响不亚于学校的作用。为此,学校通过搭建系列学习平台,提升家长的家教水平。开设“父母学堂”定期邀请家教专家到校为家长作报告。上学期,学校邀请了教研中心于忠主任为一年级新生的家长作报告,反响强烈。学校还注意挖掘优秀的家长资源,让家长教育家长,作为“参教员”与“家长”的双重身份,他们的报告更有说服力。交流中,大家已将学校办学的意图、学校办学的情况以及学校对学生家长的要求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以求得更多家长对学校的支持与理解。

搭建活动的平台。家长资源是一块宝地,利用好这块宝地,使其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是学校应该挖掘和探索的。近年来,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并请家长委员参与学校管理。每天有两三名家委会成员驻校值班办公,督查学校教师上课、办公,参与学生活动,检查校园环境卫生、餐厅卫生,协助学校组织相关活动。还邀请具有技术专长的家长委员们走进教室, 给同学们讲述疾病防控、医疗保健等课本中闻所未闻的知识,开阔学生视野。带领实小学子走社区、增知识、长见识。与此同时,学校注重搭建亲子交流的平台,让亲子共享活动的快乐。每逢体育节,家委会都会和老师共同组成裁判小组,和大家一起快乐互动,在欢笑中释放压力,在运动中交流情感。“亲子读书活动”是通过举行一系列的亲子读书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徜徉经典诗文,品味书香乐趣。

学校还创新思路,启动“暖心”“乡行”“助学”三大工程,全面唱响家校和谐沟通协奏曲。 当家庭教育与和美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学校文化与家庭文化必将产生和谐共振,为师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美好的环境、和谐的氛围,家校和谐必将成为和美教育一道靓丽的风景线。